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舆情传播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包含了网民对当前社会各种现象以及诸多热点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重要领域的社会舆情晴雨表。但网络是把双刃剑,一些不良信息比如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恶意诽谤等也充斥其中。而且,国外敌对势力借助其技术优势时刻都在进行舆论渗透。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对网络传播的热点问题及时予以收集、分析、整理、,如何引导大学生对网络热点问题理性看待,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思想引导工作的前置性和主动性等,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特点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主要是:第一,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每一位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记者、编辑。第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比如电脑、手机等都可以进行大众信息。第三,传播形式的交互性,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可以相互激荡、及时交流。第四,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难以考量。甚至有统计显示,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负面信息传播面积是正面信息的四倍。①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这些特征,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性与可控性
全媒体时代中个体间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沟通,同样也可以在BBS、Blog和微博上自由发表言论和表达舆情。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网站,成本低廉,程序简便。网络在提供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也隐蔽着细腻的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它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没有管理者的绝对自由空间,网络也要遵循“游戏规则”。因此,网络的传播自由也是有限的,它是和控制是相伴而生的,尤其是对于各种有害的网络噪音而言,这种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互动性和即时性
从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主要传播特性来看,网络舆情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网络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网络舆情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网民与政府、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以及网民间的互动。另外,时间因素也是影响舆情价值的重要因素。在网络环境下,舆情的传播和表达具有了较高的时效性。通过网络媒体迅捷的报道,网民在获知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内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
(三)丰富性与多元性
从网络舆情表达的内容来看,它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丰富性是指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民众同时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呈现出辐射形态。这种多元性和分散性可以看作是公众对一个问题持有的看法和态度的不同。此外,多元性还特指网络舆情表达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的多元性。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阻隔,使得体现不同意识形态的网络言论随处可见。
(四)情绪化与非理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益群体的调整,都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使得一些人的心理结构失衡,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社会情绪浮动,浮躁心理流行。但是,公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而网络为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基本是以原生态形式得到展现。
(五)偏差性
网民个体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同时,很多时候网民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因此,网络舆情是个人情绪与群体情绪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有时它是真实意见的反映,有时也会与人们原有的意见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
(六)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个性化。②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实践证明,网民中的“群体极化”倾向更加突出。网络舆情表达的个性化和群体极化特点并不矛盾,个性化特点在Blog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而群体极化在BBS、微博上可能会更加突出。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认知途径的网络依赖性
校园BBS、微博等网络平台给当代大学生所提供的几乎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甚至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在上海部分高校调查显示,约80%的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上。③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途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网络(占87.3%),报纸(占65.8%),电视(占65.1%)。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国内外形势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关注的方式,34.5%的学生会选择网上跟帖。④并且经调查发现,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信息进行转发的大学生的比例在70%左右。⑤可见,无论是从网络上阅读信息还是以手机媒介等群发方式转发信息,大学生认知途径的新媒体依赖性倾向较为明显。
(二)网络认知内容的广泛性
现今的大学生生活在全媒体的信息社会中,他们通过网络、手机等传播媒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自身的学习与发展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相联系,从自身已有的知识背景和价值观认知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如在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大学生最关心分别是:反腐倡廉占90.5%,基层民主问题占64.7%,行政机构改革占49.6%。⑥ 84%的大学生最关心的经济问题是就业问题;80.2%的大学生当前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是就业问题。⑦此外,物价波动、居民收入增长、医疗保障体系建立、高房价等由媒体集中传播报道的问题都是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三)认知系统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已基本成熟,他们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系统。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对党的信任增强,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认知。
(四)认知价值观的一致性与模糊性
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和传播下,大学生的认知价值观在总体上与主导价值观是一致的。他们有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认同我国的主导价值体系。但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有着特殊利益和需要的群体,他们多从现实生活、从自己实际感受到的利益中去认识、理解、分析社会问题,极易就事论事,而对政治理论学习表现得相对冷漠。尽管他们的主导价值观认知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尚处在肤浅层面。
三、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评估
对网络舆情传播的热点问题多数学生可以较理性地分析和看待
本文作者通过不同时间段与不同大学生对象的访谈和座谈发现,对于由网络媒体频繁传播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大多数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客观的看法,并不是一味地抱怨或者偏激地去看待,既能看到事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又可以理性对待发展中不足和挫折,不会就事论事,而是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负面影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能把国家的稳定与和谐放在第一位。可见多数大学生心智是基本成熟的,学会了较为理性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四、“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的意义与可行性
易班是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网站融合了论坛、社交、博客、微博等主流的Web2.0应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易班”在上海各个高校的运行已经比较成熟,在当今全媒体时代,构建“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一)“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的意义
第一,开辟大学生网络信息认知的新平台
网络平台给当代大学生所提供的几乎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上网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类型繁多的虚拟互联网世界中,恶意的信息也可以通过BBS、博客、微博、论坛、电子邮件、手机等网络媒介,在不表明身份的情况下传播。甚至有统计显示,在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负面信息传播面积是正面信息的四倍。⑧大学生面对急速膨胀的非理性信息,网络舆情一时失控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引发。因此,信息时代打造高校自己的网络信息认知平台,及时和分析网络热点问题,对学生予以及时疏解和引导意义重大。
第二,创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互联网的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德育的主客体关系、信息渠道和载体介质都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网络群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对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就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新情况,上海市2009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易班建设,通过这一平台,大学生可以了解当下发生的热点新闻,跟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易班在教育方法上从灌输、服从变为选择、引导,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觉能动性。
第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置性
要改变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易陷入被动的局面,及时发现大学生高度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首先置身于信息社会的前沿,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预见新事物的产生、发展,分析其利弊得失,尽量做到防范于未然。因此,打造“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为骨干,建立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组织,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可能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冲击、影响的热点事件,通过收集整理和全面分析事件的原因、过程、性质和影响,提前把握事件的发展趋势,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思想困惑及时解答和疏导,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置性。
第四,培养大学生媒体理性
当前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媒体资源丰富的时代。各种媒体,如QQ、微博、微信、飞信、SNS等大众传媒方式,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然而,新媒体也如同一把双刃剑,无时无刻不在传播者良莠不齐的信息,在方便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获取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年学子来说,是新媒体时代的新挑战。“易班”平台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通过对网络热点问题的理性分析,逐步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态度看待网络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抵制片面信息的不良思想影响,培养大学生对网络热点问题的媒体理性。
(二)“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的可行性
1.“易班”网络平台已经建立
“易班”(E-CLASS)是上海市高校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和创新教育方式的积极实践。“易班”自2007年8月诞生,2009年正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四所高校进行第一批试点。2010年5月,“易班”在复旦大学、建桥学院、杉达学院进行第二批试点,2010年11月在21所高校进行第三批试点,2011年11月在44所高校试点,2012年9月“易班”在上海公办、民办高校全覆盖以及成都的西华大学。“易班”经过了在上海多所高校几年的试点和发展,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来看,易班网络平台的运作已经比较成熟了。可以说,构建“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网络平台基础已经建立。
2.“易班”网络平台丰富的功能
易班的主要功能结构有主页面结构,网站层次结构,班级主页结构,个人主页结构。每个结构都有其相对应的主要模块和功能。易班最为主要的功能就是班级功能,他能让每个进入易班的同学找到自己相对应的班级,并帮助辅导员管理整个班级。班级的主要功能有:话题――能让每个加入班级的同学和辅导员(管理员)在这个版块中事物通知、班级决策等。相册――易班的相册是永久无限的。每个加入班级的同学都能在相册中上传图片与大家分享。网盘――易班的网盘也是永久无限的。易班还有个能突显网友活跃度的榜单――社区榜单,能让网友及时了解网站其他用户的相关信息等等。这些丰富的功能能让每个来易班的网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3.“易班”网络平台的师生共建性
“易班”从试点起至今,在上海的公办、民办高校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从师生对易班的运用和掌握方面来看,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易班的推广和使用。在易班这个网络平台上,学生注册率高,有很多班级的注册率都达到了100%。学生参与易班网络平台的范围广,从获取信息到帖子、跟帖、发起投票、上传共享学习资料等等,基本上可以实现大学生活方方面面的全覆盖。从学校管理角度看,易班目前是学校层面对学生事务信息的平台,是校园中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网络教育平台。很多高校在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已经实现了信息全部上“易班”的管理和工作方式,“易班”网络平台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共同交流和使用的校内唯一网络平台。
五、“易班”平台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的模式探索
依托于已经形成并运行多年的“易班”系统和高校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者,本文拟从以下几个层次探索构建“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实施模式:
1.“易班”网络舆情引导组织的建立:要开展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就要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构建网络舆情研判运转系统,首先要建立由高校主管部门领导、学工部、宣传部、团委、思政辅导员、两课教师等多方联动的舆情引导组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2.“易班”网络舆情信息采集: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内部独立的校园网络,二是外部开放的互联网络。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校园网中网站、论坛、博客等平台上信息资源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互联网上的信息更是十分巨大。建立良好的网络舆情采集措施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工检索,更需要购置专业性信息采集软件。在人工检索方面,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广大教师和高校辅导员有意愿关注相关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递到舆情处理板块。在利用专业软件检索方面,可以根据需要对软件进行定制,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信息。
3.“易班”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网络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其传播速度快以及传播效果具有煽动性的特征,使得舆情的把握比较困难。因此要进行网络舆情的预处理,把握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初步研究、分析舆情可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的意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初步的舆情应对、引导措施。
4.“易班”网络舆情信息:“易班”作为上海市大学生在线服务网站,为舆情引导提供了网络平台。将经过采集并预处理的舆情信息在通过“易班”网页面向大学生群体,使大学生能够自己在其他网页看到的信息等都能够在“易班”的信息中找到更为详细的信息内容,“易班”信息界面将会成为大学生更为关注的信息源。这方面的工作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方面。
5.“易班”网络舆情分析引导:基于“易班”交流的互动性,在“易班”信息后,网络舆情引导组织要紧密跟踪学生的反馈信息。利用“易班”平台,正面宣传,口径一致,引导舆情向好的方向转化。要及时发现和控制学生群体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意见,通过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工作,使研判成果转化为思政教育的课题和决策思想的参考。要谨慎采取传统运用行政手段对信息“捂”“、堵”封锁的策略,人为地限制和封锁信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造成谣言满天飞,从而引发师生更深层次的思想波动,失去对学校的信任,给学校的处置工作带来更大的不便。
6.“易班”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根据个案的特点和个案处置中的具体过程以及方式、方法的应用,结合个案中大学生的意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舆情分析报告,总结经验、教训和改进方向,并公布在“易班”平台上共享,为相关研究提供资料,为相似个案提供处理思路。
注释:
①孟波:《新媒体的十大特征》,来源于凤凰网:http://new /gundong/detail_ 2011_ 07/27/7980005_ 0.shtm l
②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载《理论界》,2007年第1期。
③数据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调查问卷。
④王永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6期。
⑤数据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调查问卷。
⑥数据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调查问卷。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86-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智能终端集中,智能终端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网民中,高校学生由于数量较大、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为所占网民比例非常大、影响也极为广泛的一个群体。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各个角落,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留言跟帖、BBS论坛、博客,到后来兴起的QQ群、微博,再到最近兴起的微信群,各种互联网媒介层出不穷,作为新兴的交流工具走进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特别近年来,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迅猛发展,使得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观点发表变得即时、方便甚至时尚,因而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互联网媒介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乐于表达意见,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学生主管部门以及信息技术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王来华[1]在《舆情研究概论》中,对舆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言之,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还有观点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表达意愿、诉求机制的不断完善,舆情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不仅局限于社会政治、国家方针、政策措施,同时对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表述。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对政治以及社会事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参与性强[3],往往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热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使得大学生表达情感、意见、建议更加便捷,以上因素形成了高校网络空间中的舆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的空间中,高校学生对自己关心或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意见、建议的总和。
一是表达的自由性。互联网颠覆了关于传统表达的理论,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技术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他很难使用传统法制进行规范和限制。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高校学生可以利用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自由地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互联网让高校学生的舆情表达变得自由与直接。
二是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在传统的舆情表达中,人们考虑到自身角色和言行之间的关系,往往在舆情表达上受到了限制。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舆情表达主体往往以匿名或者化名的身份出现。因此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信息表达可以摆脱身份、性别、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不能通过传统方式表达的意见、建议、态度、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这种充分表达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另一方面,使大学生群体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很容易导致舆情表达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很容易在网络上蔓延,非理性的表述,也很容易在网络上进一步失真、放大。
三是影响的扩散性。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加上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表现活跃,使得高校网络舆情表达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由于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会呈现出时效性强、信息渠道广泛、信息量庞杂、影响广泛等特点。但高校网络舆情影响持久力低,如能早期发现则相对易控制[4]。
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单纯依靠人工从海量的舆情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有效利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以实现舆情信息的自动收集、分类、分析、预警。
1.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舆情监控系统共同的特点: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按照话题组织内容,将众多话题自动分类、分析,并进行动态展示、跟踪、评估其发展趋势。系统实现对各大搜索引擎、新闻门户、博客、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监控。实现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民众诉求、正面报道等的监控。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采集数据的覆盖范围不够,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海量的数据是其最大的特点,大部分舆情监控系统对主流的网站进行监控,但网络中每一个区域都受到不同人的关注,任何一个空间的缺失都将导致监控失败;舆情深度加工与智能处理不足[5],舆情监控系统收集的信息无法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大量的人工处理、分析才能形成可用的舆情简报。同时无法对舆情发展趋势给出可用的参考信息; 舆情主题中垃圾信息太多,由于汉语语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语义多议性,导致在某一监控的主题中不相关的垃圾信息过多,增加了人工处理的成本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和文本挖掘的热点发现算法需要进行一点提高完善。
2.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涉及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单纯依靠人工无法完成,因此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高校舆情监控部门的重要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由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检索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通过使用网络舆情系统,能够对事件的来源、热度、传播范围、传播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
舆情分析技术是用于舆情信息分类和判断,按照关注的人物、地域、单位、事件、主题等要素进行舆情分类,并对敏感舆情的传播情况包括传播源头、人、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进行抽取和分析,提供各类统计数据和图表,掌握舆情事件在网络中传播的全貌。
(1)分类技术:系统内置一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舆情分类体系,通过自动分类技术,对用户关注的敏感信息和国计民生的各个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负面、有害信息。
(2)敏感信息分析技术:负面敏感信息分析是本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预警功能在第一时间将负面或敏感信息告知用户。支持对负面信息分等级预警,参考关注度和负面内容来划分四个预警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系统还提供对有害信息原始网页快照存留来提供证据存取。
(3)热点发现与跟踪热点自动发现:自动识别热点新闻事件,发现网民的关注焦点和热点,提供1天、3天、7天等时间序列的符合用户精确度要求的分类热点排序。
(4)热点自动追踪:对热点信息进行持续追踪,通过趋势分析图和传播路线图等技术展示热点事件的传播趋势。
(5)专题分析技术:专题分析技术用于分析舆情事件或热点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情况。根据用户设定的专题条件,自动聚合该专题的相关信息,并对传播媒体、每日传播情况、传播全过程进行分析。
(6)炒手分析技术:通过对者网络发言倾向、发言的网友关注情况和媒体关注情况的综合分析,对人进行打分,分析出疑似炒手和关注炒手。
(7)导控技术:导控技术又称为信息探针,用于追踪舆论的传播影响力和检验处置结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包括:各时段点击数增减情况、各时段回复数增减情况、转载量、搜索引擎快照搜录情况;处置结果检验包括原文删除、快照删除。
(8)趋势分析及预警:根据结构化信息分析关注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社会的关注程度,对舆情事件多维度的综合分析,以多种方式展现主题事件关注趋势,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9)提供实时信息预警机制,可将短时间内发生的突发热点事件以及敏感新闻通过短信、邮件或者弹窗方式通知用户,并帮助用户快速制作出关于此热点事件的统计简报。
(10)舆情统计分析动态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同时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自定义统计报表,可自己定义监测范围、监测时段、监测对象、图表显示方式(可定义横坐标、纵坐标以及图形)等,以生成不同报表满足多种个性化需求。
四、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除使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外,高校还应配套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工作制度。二者相结合才能快速妥当处置高校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有序引导网络舆论,减少和消除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营造建设和谐稳定校园和推动高校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舆情安全防御体系架构图(如图2),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同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早防范的原则,制定处理程序及办法。建立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为核心的网络舆情安全防御体系,处理各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其中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信息网络中心、学生管理部门、校团委等。院系包括各院系主管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技术处理团队包括舆情监控人员、IT学生助理、校内论坛站务。技术处理团队负责日常监控、研判预警,结合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发现舆情信息后立即上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根据信息涉及到的范围具体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和院系处理,并根据情况由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进行安抚,由技术团队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将事件过程定时向领导层汇报以提供决策支持。
五、结束语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应深刻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服务学校全局和学生工作的思想。学校管理层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准确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为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保障学校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玉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10-20.
[2]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07.
[3]董亚倩.高校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2.
关键词:大数据 网络舆情 数据抓取 数据存储 舆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08-02
S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互联网舆情已经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已不仅仅局限于个别范围的使用和拓展,而是演变为全民互动型的参与和讨论,所以如何在众多信息中获取最全面的舆情数据,并将舆情数据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灵活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舆情在可控的范围内实现最大的社会和商业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1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舆情,传统舆情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该文所提到的网络舆情,是未经任何中介包装和验证,直接于网上的社会舆情,并以互联网为载体,以舆论事件为核心,集民众情感、态度、意见、建议、传播互动和影响力于一身的集合。
因为网络舆情的传播介质是网络,网络既具有公开性又具有隐蔽性,同时需要事件、网民、网民情感,以及通过网络介质的传播和互动,所以在既公开又隐蔽的环境中,从众多的信息中捕获并抽取出复杂的网民情绪和态度非常重要。
2 舆情捕获
由于舆情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和突发性,所以如何从众多舆情中获取实时数据并服务于大众,是新兴媒体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考验。
2.1 关键词确定
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如果针对舆情盲目进行检索,犹如大海捞针,不仅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数据,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投入到数据的分析中。所以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用户想要的数据,“关键词”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精确地捕获到想要的数据,而且还可以减少脏数据的捕获,大大缩短了舆情分析的时间,提升了舆情分析的反应速率,下面就介绍几种关键词确定的方法。
(1)定制关键词。关键词的确定可以从舆情分析的发出者来反向提出,舆情分析的发出者一定是希望从网络舆情中得到某种相关信息,那么我们可以从需求提出者和需求分析者的角度来确定关键词,即关键词由用户提出,并通过需求分析将用户的表述发展为定制词语,并将其定义为用户定制关键词。根据用户定制的关键词来捕获数据,是最直接明了的数据捕获方式。
(2)热门舆情关键词。很多网站如百度、搜狐、Facebook、新浪等几乎所有的交互网站都会有热门指数,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网站自身携带的热门指数,来确定关键词。因为通过热门舆情关键词来捕获数据,一定是网站热门数据,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我们分析确定关键词的时间,而且还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分析数据,提高大数据在舆情分析中的反应速率。
(3)热搜舆情关键词。热搜舆情关键词不同于热门关键词,由于舆情具有广泛传播性,很多人参与到舆情探讨中,都是通过网络搜索并定位的,所以热搜关键词就是根据搜索引擎的热搜排行榜,来确定舆情关键词,通过热搜排行榜,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并了解网民想要了解的舆论事件。
(4)参考舆情网站。想要找到网络事件的发展状况和原由,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到舆情的网站,很多网站就是网络舆情事件的源泉。
2.2 数据抓取
当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并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如何把关键词变成我们想要的精确数据,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来获取舆情数据。
当前主流的数据抓取模式主要包含4个主要部分:网络爬虫技术(Spider)、数据处理技术(Data Process)、爬取URL队列(URL Queue)和数据。爬虫主要是从互联网上捕捉网页内容,并从中抽取出需要的内容。数据处理:对爬虫抓取的内容进行处理。URL队列:为爬虫提供需要抓取数据网站的URL。数据包含3个方面:(1)Site URL:需要抓取数据网站的URL信息;(2)Spider Data:爬虫从网页中抽取出来的数据;(3)Dp Data:经过dp处理之后的数据。
2.3 数据存储
因为网络舆情具有及时更新和海量的特性,所以我们如何将抓取到的数据实时保存起来,是非常关键的,它决定了最后舆情分析的全面性和精确性。一般通过IT技术可以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下面介绍一下当前主流的3种数据库及其区别。
Oracle数据文件都是采用二进制编码的文件,而且它可以对SQL在执行过程中的解析和优化指定统一标准,其中包括RBO、CBO以及HTNT规则,这些都会使在Oracle数据库中执行的SQL拥有极大的优化自由,同时也对CPU、内存、IO资源方面进行优化。
MySQL最大的特点应该属自由选择存储引擎。它的每一个表都是一个文件,都可以选择合适的存储引擎。但由于它的存储引擎是开放式的插件引擎,所以文件的一致性大大降低,并且在SQL优化方面,也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瓶颈,例如多表关联、子查询优化、统计函数等都是它的弱项,并且MySQL只支持极简单的HINT。
SQL Server的数据架构基本是纵向划分,分为:Protocol Layer、Relational Engine、Storage Engine、SQLOS。SQL执行都是逐层,其中Relational Engine中的优化器,是基于成本的,其工作过程跟Oracle是非常相似的。同时它也支持丰富的HINT,包括:连接提示、查询提示、表提示。
虽然,这3个数据库各具特色,但是,如果对数据安全、存储等特性没有特殊要求,通常我们会选取MySQL数据库,因为开源而且操作相对简单。
3 舆情分析
如果说舆情数据的抓取和存储目的是在数据获取方面下工夫,那么舆情分析就是通过比较、论证等方法把数据通过图形报表等更加简洁的方式呈献给用户。
每一个舆情事件的本身都有自己的特点,分析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选择舆情分析的方法或报表。通常舆情分析方法有连续接近法、举例说明法、比较分析法和流程图法等。通常图形报表也有很多种,如趋势图、比例饼图、百分比柱图、流程图、表格等,分析设计人员根据舆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形呈献给用户。
4 结语
通过大数据相关技术对舆情进行全方位收集、存储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既不修饰、篡改舆情事件的真实性,也不隐藏舆情事件的丑陋性,大数据的智能捕获分析,只是将网络舆情更加清晰形象地呈现给用户,使用户在第一时间获取民众态度,掌握民众意见或建议,并根据舆情报告的精准分析反馈,及时对舆情事件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相关的策略,实现商业和政治利益最大化,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并使网络舆情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博.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
[2] 杨旭东.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6(9):251-256.
摘 要 在现在的社会中,电网企业舆情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从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诉求、社会矛盾聚集,情绪化表达成为潮流。从公众关注热点看,央企的行业垄断、收入分配、服务仍将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旦有失误,都有可能演变成一场舆情危机。从信息传播手段看。“网上没有主席台,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媒体成为公司负面舆情主要来源与重大舆情的重要议程设置者。比如说一个小区停电了,一直不来电。因为种种原因,然后这个事件就在贴吧或者微信发酵了,对供电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内容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百姓针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多跟帖着不知道具体情况,只是一味的跟随潮流而走,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这对企业造成了较大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论引导 信息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主要是利用网络的传播力度,在网络中传达人们对于一些观念的看法,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我国企业网络舆情的实际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网络舆情的去中心化。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在过去处在受众位置的网民已经成为网络传递的主要对象。现在的新媒体就是全媒体,媒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最开始是以门户网站为基础,新闻从业人员和网站管理人员都属于主要的责任人,更容易在社会中构建良好的氛围。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不健全。企业网络舆情具备其独有的特征,传递速度较快,便于操作,这些特征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企业发泄情感的主要道路。因为每个人的情感、专业能力等因素各不相同,所以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传递自己的心声,从而使得网络舆情不断增长。但是现在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思想观念的教育认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企业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自我管理
现在的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乐于接收新鲜的事物。但是有时候对社会价值判断不够准确,会出现随意跟风的现象。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在使用网络时的法律观念、责任观念和安全观念,从而使得网络环境更加的完善健康。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政治参与力度,从而有效的解决企业网络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企业网络群事件中有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例如情绪化情况严重,肆意散播谣言,这就是公民政治参与混乱的表现,所以需要保证在企业正确的政治参与方式,并且企业要对自己的言行和举止负责,从而有效的预防网络舆情所造成的损害。企业还要强化自身素养,在进行言论表达的时候要深思熟虑,不能贪图一时的泄愤,随意散播谣言或是盲目跟风。
二、建立疏通机制
现在,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实际状况就是媒体供应过剩,官方信息提供不及时,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中,企业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加强自身的认知能力,针对企业不科学、存在误差的思想观点,需要顺应当时媒体技术传播的规律性。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针对媒体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主观方面不积极,行动方面不落实,时间方面不及时,内容方面不真实,态度方面不正确,还有部门领导不让说等问题。媒体事件的发酵主要经历五个阶层,四个小时内是谣言产生的初期;六个小时内信息趋向多元化;八个小时内会产生一个鲜明的主题;十二个小时会出现新闻审查;二十四个小时会把事件推向最高峰。所以,企业在处理舆论的时候,需要合理的控制时间,对舆论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引导,构建引导干预制度,这也是企业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做好舆论引导
针对企业网络舆情,需要强化关注力度,及时引导,变“被动”为“主动”,不能过分堵塞消息,这样只会增加大众的猜疑力度,使得事情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一是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网站,加强新闻网站建设,宣传企业所做的工作,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能力,增进与公众的沟通。二是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遇到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遵循“双进驻”,进驻危机处置小组和临时新闻小组。三是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全员全过程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实现舆情风险早发现、早预警,做好源头治理和超前防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网络舆情已经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生活中去。企业的文化素养较高,网络虽然可以增加他们的视野范围,但可以给企业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发展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所以需要强化当代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性认知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要对企业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强化企业网络舆情引导团队的构建,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肖丽妍,齐佳音.基于微博的企业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3.05.
【关键词】拟态环境 舆情 场域 趋势
大学生舆情是指在一定范围和时期内,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著名的舆论学家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一种反应,大众须由媒介或人际传播的信息来进行思考、判断和选择。①日新月异的网络传播技术,使得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形态中最有活力和占主导性的舆论形态。互联网为数以亿计的网民提供了重复选择、、讨论某类信息,制造舆论热点的手段和方式。在这样的语境中,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考和舆情传播方式迅速发生变化,大学生舆情也自然有了拟态效应,使原本就相对复杂的舆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研究其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拟态环境”中的舆情主客体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十分敏感的大学生群体,他们走在“拟态”的最前端。这个群体不仅随时面对网络信息的诱惑,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网络舆情的制造者、传输者或是策应者。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喜欢接触新事物、信息素质较高,但也较为情绪化、易被他人特别是有领导力的人物意见影响。这两种群体特质相互作用,使大学生成为高校环境内接受和传播网络舆论最重要的主力。同时,大学生群体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关系稳定性强、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群体和组织认同感形成易,这些特征使大学生群体较其它社会群体更易形成共性目标,很容易就大家都感兴趣的某一热点事件达成共识进而在高校环境内造成较大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中介社会事项的刺激,即重大事务或热点信息尤其是与高校师生利益相关的诸多事务,是网络舆情的直接刺激物与态度指向。我们把引起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事件,分为两大类:一是校本意义上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主要是指高校内广受学生关注的与师生学习、生活、权利、情感密切相关的事项。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学习与考试、奖助学金及评优、求职就业、入党等热点信息的关注度较高。二是非校本意义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具体包括国家国际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国家管理视野中的重大形势政策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及各种社会突发事件。②在所有调查话题中,既是网络热点又涉及到校园安全的“李刚门”事件成为关注度最高的热点话题(占比59.0%)。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场域特点
第一是参与主体身份的隐匿性。大学生舆情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环境下形成和演变的,这个演化的场域,被称作大学生舆情空间。网络营造的“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而是以现实环境为蓝本,或多或少存在偏离,在这样的空间内,隐匿自己的身份显得非常必要,也甚为常见。在笔者的调查中,网络成为大学生初次获得信息的首位信息源,在他们获得热点信息后,进行二次传播最主要的方式仍是网络。隐匿身份的参与者使意见表达更加充分,网络形式下的“拟态环境”基于原发并且客观的立场,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但是,参与主体的匿名性脱离了社会身份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使大学生网民在享受舆论自由的过程中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无法界定。
第二是互动交流频率高。传播者是影响“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单个传播者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导致“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偏离,但可能在众多传播者的努力下得以缓和。网络空间里绝对高频率的互动交流形成了动态的、更为客观的“拟态环境”。作为虚拟网络舆论空间的一分子,大学生网民能即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在一段时间里,热点信息传递及时且高度共享,传播者与反馈者之间的交流也会对每一个参与主体的想法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影响。网络舆论空间参与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推动了共同关注的事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甚至能够促进有关决策的制定和改变。③
第三是信息分享开放程度高。互联网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言论一旦,世界各地的网络参与者都有可能看到。“低门槛”的网络空间使用,使现实世界里显示个体身份地位的那些象征被弱化。基于网络“拟态环境”的“弱把关”,大量不适合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在网络中迸发,使网络构建的“拟态环境”比传统媒体更加丰富和多元。社会角色单一的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方式与学校系统、社会系统以及个人等外界信息源交流和联系,使意见得到表达、沟通和反馈,使问题得到解释和解决。
第四是非理性言论聚集与扩散。基于网络的“拟态环境”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客观真实有时被忽略,这种效应被称作“沉默的螺旋”。众多身份隐匿没有责任约束的参与者在虚拟网络舆论空间即时交流互动,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形成的“共识”具有很强的狭隘性,一方面,不跟随主流的言论往往在短时间内受到众多参与者非理性的攻击,网民通过跟帖、“盖楼”、刷屏等方式制造声势,过激言辞大量存在,真知灼见被口水战掩盖。另一方面,有失公允的倾向性言论得到更多关注。“拟态环境”中,随着大量参与者对倾向性言论重复解释和反馈,意见迅速集中并传播,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情绪化的参与民意,者的倾向性言论,甚至错误的反馈意见使网络评论活动发生偏向,从而放大了对社会的危害。④显然,这对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空间是一种损害。
大学生网络舆情发展趋势
第一是在高网络普及率的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舆情的研究与管理愈发重要。《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⑤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30.2%。本次研究调查显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得热点信息的第一信息源,有66.4%的学生表示自己首次获得热点信息源自网络。“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影响中,大学生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成为某些热点舆情的制造者。
第二是门户网站的影响力减弱,“灭火”的难度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调查结果,大专学历及以上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7.6%,是主要的使用门户网站获取网络新闻的人群,然而,网络新闻使用率同往年相比则呈现走低趋势,这种影响力减弱的现象与“自媒体”发展走高有着重要关联。“自媒体”中,“闲言碎语”(如微博发表内容被限制在140字以内)使新闻事件难以被全方位解读,众多个体片面的、概括化的解读很容易造成事件的误读和歪曲,同时通过裂变式的转发,“灭火”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有的门户网站把关不严,网络的真实性饱受质疑,拟态环境的客观性优势受到挑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网络是学生首次获得信息的最主要途径,而在信息不一致时大学生更倾向于向传统媒体、正式组织和人际关系这三类信息源求证。
第三是微博成为信息获得的重要渠道,自媒体的“拟态环境”效应加速实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调查结果,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持续爆炸式增长,达到2.5亿,微博成为网民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本研究调查中,微博紧跟QQ、新闻网站挤进前三名,成为大学生从网络获取信息的主要信息源。众多个体在网络中建立“自媒体”,将信息传播对象分解成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微小单位,重构了“拟态环境”。⑥“关键词”、“标签”等由数量庞大的“自媒体”拆分和提取的“微内容”使得网络背景下的“拟态环境”变动更为频繁,微博的“粉丝”机制以及“点击率”排名公开的实时更替生成了新的结构价值。
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企业核心资产,对数据的掌握决定对市场的支配能力。快速捕捉并掌握海量的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实现数字化生产和管理,已经成为未来企业赢得市场、应对行业互联网化的必经之路。
成立于1973年的牡丹集团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电视生产商,创造了家喻户晓的“中国之花”――牡丹品牌。从2008年起,牡丹集团果断放弃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数字科技产业转型。经过近几年的改革调整后,牡丹集团逐步展开了二次创业的蓝图。“当前,牡丹集团紧紧围绕互联网经济、实验室经济和创意经济迅速兴起的机遇,谋求在新形势下的重新崛起。”牡丹集团总裁王家彬说。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社会网络言论活跃度空前暴涨,不论是公共管理机构还是企业,热门事件、热点活动都能迅速传播并形成关注焦点,使得任何部门、机构都难以忽视。而在微博、微信时代,网络公共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具多元化、传播影响程度更大、传播速度更快、重点信息管理更难把握。这为公共管理机构舆情的预警、研判、应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牡丹云网端舆情服务系统采用精准式语义分析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运用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通过“云-网-端”的方式整合互联网资源,为用户提供舆情服务。
据牡丹大数据事业部产品经理寇丽洁介绍,牡丹云网端舆情服务系统利用智能化的采集技术、先进的文本挖掘技术和成熟的知识管理体系,可以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自动抽取、分类、分析等,自动实现舆情预警、简报、专报、日报、溯源等服务功能。
【关键词】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网络舆情;融合路径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和社会化发展的办学模式探索与尝试,其更好的扩大和提升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独立学院成立时间普遍较短,校园文化建设虽具特色但不成体系,而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虚拟文化对其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之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着个体主导性弱而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在这一特殊群体中,传统的校园文化教育成果的被吸收程度已被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因此,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舆情进行有效融合,发挥网络舆情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独立学院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现状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在本质上具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只不过其是借助网络传播。而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高校贴吧、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社交工具为平台,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网民对国内国际热点问题或校园内有关学习、生活及某项政策规定等问题所产生和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性与非理性等特征。[1]但并不是所有的校园网络话题都会演变成网络舆情,其必要的条件是参与讨论的大学生达到一定的数量,且引起强烈反响才能成为校园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有效引导和防控,否则将对校园内的主流文化价值产生消解乃至阻碍作用。
独立学院因其校园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加之学生特有的个性特点,校园网络舆情也呈现出明显的特色性。
1、舆情内容涉及广泛但“事事关己”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群体,从总体上看,有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朝气蓬勃、自我展示愿望强烈的一面;更有喜怒无常、盲动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一面。这种个性特征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体现也明显的表现出舆情信息的活跃性,舆情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但更多的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议论的话题涉及各个方面但却事事关己,而对于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及所谓的“国家大事”关注度较低,大多舆情信息与于学生情感、兴趣爱好、吃穿用及学校某项政策有关。
2、舆情情绪化突出但可控性强
大学生仍处在特殊的心理成长阶段,思想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易受舆情环境和个人情绪变化的影响,对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把握不准,观点也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主观性。”[2]在独立学院网络舆情的情绪化特征更加明显,这就给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同时,独立学院学生的网络舆情往往诉求单一,对某一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话题转换较为频繁,缺乏持久的影响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的苗头,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可以迅速采取措施对舆情实施干预,效果往往较好。
3、舆情活跃但监管的措施和经验欠缺
大多独立学院对于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缺乏经验,也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控及引导机制,学校对于一些不理性的舆情时常所采取的对策往往是一些强制手段,例如,“删除”、“堵截”和“掩盖”等等,这样更会使学生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出更多不健康不合理的言论。不理性的舆情对校园文化建设会造成不良影响,阻碍校园文化正能量的传播。
二、独立学院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内在关联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是在不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为全体师生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涵盖了学校的科研设备、教学内容、校容校貌、规章制度、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集中体现了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3]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校园网络舆情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但它们均属于校园亚文化范畴,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理性的校园舆情会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相反,非理性的校园舆情会阻碍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1、丰富的网络舆情内容,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上网几乎充斥了绝大多数独立院校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传播各类信息,且具有随意性,后果和影响考虑较少。久而久之,造成了当下高校网络舆情广泛性和复杂性,大可以是师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时政热点,小可以是超市、食堂的商品和饭菜价格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等,范围涵盖广泛,其中,那些积极向上的认知、态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内容。
2、互动的网络舆情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民主决策
互联网思维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来源,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自由的观点在亲友圈内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网络舆情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受到情感的诱使不停发酵,在交互式的传播中不断强化民主的心声。这种交互传播下的校园文化,带着学生的期待和情感,以真情的方式传递给高校管理人员。而管理者也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给予回馈,积极诚恳的态度同时增强了民主决策的支持率、传播率和执行效力。在这样的交互式反馈中,高校管理者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引导舆论导向,体现师生共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局面。
3、情绪化的舆情信息冲击着传统主流校园文化安全
在独立学院,学生相对而言物质条件较好,网络工具普及性高,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自觉性相对较差,对新事物和敏感问题的自我理性把控能力较弱,尤其是高校贴吧、微博、微信、QQ群等社交媒体的大量出现,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事关热点或自身利益都可能被在网络平台上无限放大,成为急剧升温的校园网络舆情。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因其主体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所以与其他网络舆情相比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情绪化和分散化突出。不良的网络舆情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冲击,使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上产生迷惑和冲突,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和倾斜,对我们的校园主流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4、隐匿性的舆情信息增加了校园文化的管理难度
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里,年龄、性别、身份都被掩盖,基于“熟人社会”的传统道德效力因为“没人认识我”,丧失了约束力,极易造成主体道德意识的弱化乃至丧失。[4]尤其是鉴别力和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当他们沉溺于虚拟世界,就可能会漫无边际的发表负面舆情信息,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有难度的负面舆情出现,更需要管理层在顺应主流价值和顺势引导舆论两个方面达到平衡和统一。这种管理难度不只需要管理者从上而下的梳理,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同理心,诚恳踏实的态度。因此校园文化的管理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调控,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细节引导。
三、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全国网民人数在2016年初已达6.88亿人,其中大学生的比例高达46.7%。除了大学生的人数比例高,大学生群体的传播力更强但判断力弱,这都表明虚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高校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报告也不断强调要在网络环境下,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因此,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是坚持正确导向,引导学生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1、建机制,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
独立学院网络舆情大多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某一网络舆情的背后往往体现的是舆情主体的私人利益诉求而非集体荣誉的维护。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大众更多关注和个人密切相关的时尚八卦,吃喝玩乐等消费文化,网络的舆情更多体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主观评价或以利益为中心的水军阵营。在个人的利益面前,大学的精英文化被冲淡,而自身利益的诉求被强化。特别在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更多体现了自我的要求,舆情的表现形式多为不停吐槽而围观,或者出于好奇去围观的状况。不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利益诉求或观点表达都应该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将在校园内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并严重影响校园文化正能量的传播。
因此,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变得十分必要。首先,文化引导要以学生荣誉感为切入点,构建分层次、分模块的文化舆情体系,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其次在行动上,要通过净化校园网站、校园论坛等网络文化系统,始终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抵制不良资讯的传播。其次,在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规范化的基础上,更要注意确保师生多元的利益诉求。对多元利益的承认和满足,不仅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的彰显。再次,要成立校园舆情监管和引导专门队伍,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筛选、甄别、回应和解决,将非理性舆情解决在萌芽状态。
2、搭平台,拓展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连接的有效载体
一方面,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和新信息技术传播的多元化,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对传统校园文化的关注,刷微信、刷微博等已占据了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因此,独立学院要高度重视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战场、新阵地,积极搭建新平台,将先进的校园文化内容搬至网络,与校园舆情同台竞技,使得高校师生在关注各类校园舆情信息的同时也能关注到校园中的各类文化活动,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引导学生。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校园舆情要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播载体予以及时回应,借助具有优势的传统平台积极引导和化解非理性的校园舆情。
3、畅渠道,促进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高校管理者与学生在网络新媒体阵地的互动交流十分便捷,促进了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互动交流。由于网络新媒体阵地的平等性和隐匿性,使得学生非常乐于通过网络新媒体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样,高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该阵地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那些带有情绪化的舆情。学生所提出的中肯意见对于学校的发展及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而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互动功能。
因此,独立学院要积极适应这一新形势,切实转变观念,将传统的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的观念彻底革除,畅通网络舆情反馈渠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汲取理性舆情声音,回应学生心声与关切,进而促进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任永梅,刘秀伦.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引导功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1).
[2] 刘敏姬,李伟东.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监测及管理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11(7).
[3] 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 骆玉安.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6)64-67.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互联网本身既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特点,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十分迅猛,影响广度和深度亦非常深远。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是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加强以及改进,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公共网络或者校园网络平台,经过各种渠道了解并关心一些事件或者新闻,并对其表达个人态度、个人意见、情绪看法,从而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以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及时了解即时的在校学生诉求和意见,维护高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高校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总的来看,其过程一般为四个环节:舆情生成期、扩散传播期、讨论冲突期和舆论消散期。为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动性,并规避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对其生成与传播规律有足够的认识。
1.舆情生成期
当下的热点新闻、社会问题等互联网资讯是舆情生成的诱因,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一般是由学生关注度较高或有关于学生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引发的。这些信息首先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同时经过网络媒体的转载报道,于是有关“个人爆料”首先在论坛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与时间有关信息。这类信息一旦触及到高校学生的敏感地带,就会引起学生群体的高度关注,随后高校学生的对其时间或问题相关言论便会生成,引起广泛关注和传播。
2.扩散传播期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同时助力了网络信息的快速扩散传播。社会新闻、热点事件等在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传播了事件本身信息,同时也传播了多样化的评论和个人观点,其扩散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热点事件和相关问题的观点和评论等在校园论坛等平台上发表、扩散和传播。同时网下讨论的新言论和评价又会被即时回传到网络,形成网上和网下交互影响。经过学生群体的集中讨论后,对该新闻事件的言论随即形成,这也就标志着高校网络舆情达到了期。
3.讨论冲突期
当大学生们关于事件的不同意见成为焦点之后,也就极易引发学生在线下社交生活中对该问题的讨论和争辩。而高校学生群体又具有易情绪化的特点,在网络舆情的负面信息的刺激下,学生易采取过激行为,甚至组织、参与某些不良群体性活动。若高校不能及时地对舆情予以引导和应对,极易导致网下的爆发。当然,讨论冲突期并非必然发生。
4.舆论消散期
网络舆情的扩散传播发展,无论是否经历网下的讨论冲突期,最终都将消散,舆论观点及造成的影响的慢慢淡化至消逝。舆论消散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通常伴随着新舆论讨论点的产生,因此也有可能出现二次发酵的现象。
二、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任务及存在问题
新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在校大学生可以随时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动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真伪的甄别和对事件发展的完整了解。大学生群体许多时候不能准确把握各种信息本质,不能冷静客观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极易受到负面信息影响。因此,明确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和存在的问题,成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搜集整理、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和即时处理。在舆情发展和演变的不同阶段,高校实际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各有侧重。
2.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作方法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缺乏必要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措施,不能科学研判舆情态势,没有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预案等。
三、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措施
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舆情预警机制、队伍保障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
1.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科学民主的工作领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且动态复杂、情况多变的工作,需要一套从上到下分层管理、各司其责的工作领导机制,这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
2.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全面可靠的舆情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在舆情事件实际形成之前对舆情的搜集汇总、预测以及提供预先处理方案的重要机制。若想要对网络舆情的预警要达到良好效果,必须构建成熟合理的预警体系,并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科学分级,为舆情干预和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3.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密切配合的队伍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学领导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和安全可靠的预警机制,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前提,各高等学校应该组建好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需要在相关的职能部门设立有专门的工作岗位,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作用,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其熟悉学生交流习惯、了解学生群体动向的优势,及时收集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积极发表引导正确言论的传播。
4.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应对灵活的干预引导机制
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的、完善的的高校舆情干预引导机制对消解高校以及社会的网络舆情危机,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来看,网络舆情形成之前和形成初期的干预效果最佳,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和导向;但要注意不恰当的网上干预往往适得其反,甚至诱发网络舆情的危机出现。因此,网络舆情形成后,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导向更有利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问题评价和主要反映,集中表现初大学生当时的情绪和思想活动,是在校学生的个人意见以及群体要求的综合反映,对学生以及社会公众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的开展、加强以及改进,以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维护高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网络舆情引导必须坚持创新,积极探索新思路,力求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方面得到进一步创新。
参考文献
[1]丁义浩,王铄.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424-428.
[2]王青媛.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面临问题与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4-6.
[3]李柯.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34-36.
[4]虎I勤,孙宁.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对策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06):102-104.
关键词:网络 舆情管理 高校
近些年以来,由于不良网络舆情而引发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大学生,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作为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本身,应从最有效防范不良网络舆情的快速扩散和进一步演化为出发点,建立起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以及现实可行的管控方式,以保证绿色健康的网络舆情成为维稳及推动高校、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表现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1.突发性偶然事件的进一步激化;2.国内国际相关热点问题的激发;3.切身利益的触动。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而言,其主体的特殊性决定着其独有的新特点:
1.突发性。2.情绪化。3.影响广。4.易控制。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
(一)应急反应迟缓。处理好突发事件的关键就在于反应要迅速,重点在于应在突发事件后迅速启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内工作程序,以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的发展。
(二)处理方式被动生硬。回望过去相关高校的热点问题的解决处理过程,高校往往采取的是强硬封闭消息,回避事态发展的消极处理方式,本想以此方式来试图淡化高校网络舆情扩散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高校往往将自己列为居高临下的“管控者”角色,而不是因势利导的“引导者”角色,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反而更加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三)重视不足,硬件跟不上。由于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是近几年才受到高校及社会广泛关注的,因此,过去的几年里,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普遍存在重视度不够,硬件设备设施不充足的情况。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体系的建立
(一)三大工作体系
所谓的三大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学生工作部、各学院、高校三级网络舆情新的搜集工作体系;2.高校网络管理中心团队的分工合作工作体系;3.高校网络舆情的各部门联动工作体系。
(二)校、部两级管理机构的报送体系
校、部两级管理机构的报送体系主要是指网络舆情发生后需要由高校和教育部两级未报送路径,分别对高校和教育部负责,并且,当突发事件的影响有扩散到校外的可能时,就需要学校的相关部门及时的联系当地党委政府等相关机构,双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共同来应对此突发事件。
(三)高素质网络舆情管理团队
网络舆情管理团队是整个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是关键。想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团队,要有完善的一个完整地组织架构、组织机制体系和组织制度,在专职指导老师的培训及领导下让他们以兼职的方式参与工作。
四、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流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不可避免,因此在网络舆情与现实产生的互动过程中,遵循其形成、高涨、被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将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抑制在最低值,不让其有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我们需要构建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流程。
(一)迅速上报
进行网络舆情快速反应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集,如何科学地收集、分析网络舆情,是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的重要环节。网络上的敏感信息以及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被发现,需要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学院、高校三级舆情收集部门快速全面地收集网络信息。
(二)紧急应对
宣传部门及其所属工作团队们时刻关注着网络上的相关反应在信息上报之后,特别是高校BBS、贴吧站务组和网络舆情管理团队。在指导意见到达之前前,各个部门团队应该果断针对性的以网络言论为主的开展紧急应对的管理工作,目的在于引导舆论导向,缓和事态矛盾,及时的掌握网络传播的主动权,滨面七进一步向不良方面扩散传播。
(三)提高舆情信息反馈效率
1.及时回复那些在高校网络中出现的舆情信息,及时对师生经网络渠道提的建议与问题进行反馈,强化高校中网络舆情管理的时效性;
2.对舆情信息的快捷反应与柔化处置进行事后评价,总结经验效果,发现问题与不足。
3.高校舆情处置离不开团队配合,离不开高校内部各部门对舆情处置的高度重视,要建立协调一致的舆情处置管理机制,提高舆情处置的效率。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论问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新r期的重要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高校网络舆论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岩.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浅析[J].文教资料,2010,(03).
[2]杨亮,靳丽萍,薛皓,封杰.试论高校非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如何上好党课[J].青年科学,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