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校园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学员须持《入学通知书》和学校规定的有关证件,按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由选派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向市委组织部或联办单位的组织部门请假。未经请假逾期三天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
(二)考勤、请假
1、学员要树立良好的学风,严守组织纪律,自觉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参加学校安排的听课、自学、讨论、报告会、社会调查、专题研讨、听文件传达、公益劳动和参观考察等活动。
2、学员考勤工作由组织员(班主任)负责。学员毕(结)业时,出勤情况如实记入《干部学习考核表》。
3、学员应按时到校,自开学第一天开始考勤,考勤按半天计算。
4、学员在校学习期间,一般不准请假,不承担原单位的日常工作任务。有下列特殊情况之一者,方可提出请假申请:
(1)出席市委全会、市人大会议、市政协会议等全市重大会议和参加确系别人不能代替的重要活动或接受其它特殊任务者;
(2〉本地区召开人代会、党代会,需要本人到会作述职报告,或本人被推荐为候选人需要到会参加正式选举者;
(3)因病需作短期休息治疗和个人家庭有特殊情况者;
(4)市委、市政府作出的特殊规定必须参加者。
5、学员请假应事先填写请假单,并按下列规定办理手续。请假半天由班主任批准;请假一天,须班主任同意,并经教务处负责人批准;请假一天以上,报分管校长审批;请假3天以上,须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学员假满返校应及时销假。
6、学员未经请假离校作旷课处理。旷课3天以上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将予以退学并告知组织部和学员所在单位。
7、学员请假超过培训天数的10%者,不发结业证书。
(三)课堂纪律
1、遵守上、下课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中途离开。
2、课间必须关闭手机(或调至“振动”),不允许当场接听电话,禁止吸烟。
3、上课时集中精力认真听讲,记笔记,不看其他书刊和做作业。
4、讲文明礼貌。进入教学活动场地要衣冠整洁。
5、建立课堂值日制度。课后揩净黑板,自打开水,不随地吐痰,保持教室整洁。
(四)研讨自学
凡教学计划规定的必读书目,应认真读完并深入理解原著、教材的精神,撰写读书笔记。自学时间不得用于处理公务或应酬。
围绕讨论题目,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写出发言提纲,采用小组交流和支部交流的形式进行研讨。研讨中实行“四不主义”(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装袋子),以形成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风气。研讨后的论文需独立完成。
(五)参观调研
学员必须参加教学计划规定的外出调研、考察活动,并根据教学计划写出调研报告。专题研讨班、进修班根据教学要求确定外出参观调研内容。
(六)考核考察
1、学员必须参加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考核成绩载入记分册,并存入本人档案。
2、学员毕业(结业)要撰写论文,由学员本人独立完成,成绩记入登记表。
3、根据市委组织部和党校商定的被考察学员的范围,对学员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进行考察。考察内容为:学员在校学习期间理论学习,党性锻炼(党性分析),遵守学习纪律等各方面表现,尤其要注重对被考察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和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考察。
(七)进离校“一带来三留下”
1、学员进校时,带来需要在党校教学中讨论、深化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
2、离校时,留下对党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好建议。
3、离校时,留下自己领导工作中的一个成功或值得总结的案例。
4、离校时,留下对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好建议。
Abstract: The Two-Level Management System is a new management model. Establishing a set of scientif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s a precondition to implement the 2-level management system smoothly, and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the university.
关键词: 院校分级管理;原则;体制;绩效考评
Key words: Two-Level Management System;principle;system;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234-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教育体制深入改革,高校之间整合的结束,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在一个学院的规模可以与过去的一所大学相当,规模、结构出现的这些新变化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还有很多高校建设了新校区,这样,很多学校就有2个校区,甚至有的3-5个校区,集中管理相对比较困难,这就要求调动学校各部门的积极主动性,尤其是学院的积极性,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都在积极尝试分级管理的管理体系。
校院(部)分级管理体制是一种管理的新模式,是将原来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学院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管理中心下移,形成学校学院(部)分级管理,建立以学校宏观调控、学院为中心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在分级管理制度下,如何对学院的运行过程、运行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和考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基本原则
1.1 突出重点,促进发展 岗位津贴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重点提高骨干教师待遇。以激励优秀人才多出成果为导向,以稳定、吸引高层次人才为目的,以建设优秀学科梯队和培养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为目标。
1.2 强化岗位,以岗定酬 岗位津贴与岗位聘任相结合,按聘任岗位确定基本岗位津贴,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效运行。
1.3 按劳分配,优绩优酬 津贴分配与取得的业绩紧密结合,按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绩效确定薪酬,建立优绩优酬的津贴分配激励机制。
1.4 绩效优先,兼顾公平 统筹考虑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的工作性质,合理确定级别和级差,确保优秀人才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他教职工的收入有所提高。
2 管理体制
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所有经费统一集中在学校财务核算,学院及以下单位不设独立的会计机构,一律由学校财务进行核算实行记帐。各学院不得在校外开设帐户。
学校对学院(部)实行岗位职责目标任务、业绩考核的办法,根据考核结果,按各学院(部)的工作数量、质量和业绩,确定各单位的绩效总额,整体划拨。各学院(部)参照学校分配方案的原则并结合自身单位实际,制订本学院(部)绩效分配方案并组织实施。
学校成立分级管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仲裁机构等,加强宏观管理。各学院(部)成立二级教代会、监督管理机构,对各学院(部)分配方案,须经有关职能部门审查同意,并公布方案后方可执行。
3 学院绩效考评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确定绩效考评主体、层次、方法、工作程序、评价指标设置及标准。列举评价计分办法仅供参考。
3.1 教学绩效(成果)量化考核计分办法
①教学成果奖计分办法
②单项教学奖计分办法(表2)
③教学研究及教材立项计分办法(表3)
④大学生专利指导教师计分办法(表4)
⑤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计分办法(表5)
3.2 科研绩效(成果)量化考核计分办法
①科研经费量化计分办法(表6)
②、著作的计分办法(表7)
③论文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计分办法(表8)
④科研得奖计分办法(表9)
⑤授权专利计分办法(表10)
3.3 学科建设绩效量化考核计分办法(表11)
4 有效实施的措施
4.1 成立考核领导小组 组长由学校的校长和书记担任,成员由学校各主要职能部门组成,负责年度各项指标的评估、考核,在分析评价考核中也可以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审计部门等方面的力量进行。
4.2 考核程序和考核方法 ①起草、制定校院分级管理改革有关方案、管理办法等。②具体组织校院分级管理改革工作的实施,并定期对各方面工作执行进行监督检查。③收集、整理校院分级管理改革相关信息。
4.3 考核结果 考核结果必须予以兑现,做到有奖有罚。根据考核结果,对绩效突出的学院进行奖励或对学院领导提拔重用,对绩效不佳的学院采取下年削减经费预算等处罚措施。
参考文献:
[1]伍超.普通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05).
[2]郑能波,吴中平.略论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03).
[3]都光珍.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2).
[4]毛凌.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考评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9(03).
[5]秦继红.高校教职工的绩效考评案例评析[J].人才资源开发,2006(06).
[6]马志强,梅强,朱永跃.浅论高校“教学研究型”教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师,2008(03).
[7]张祎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提升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水平[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教育管理 制度创新
高职教育于我国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其前身多为普通专科院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高职院校的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者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首先,各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学生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学校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各院校加大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结合实习单位、企业、实践基地等校内外机构,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得以巩固,以求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其次,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以学生工作处为一级机构,管理学生的宏观工作,以各系为二级机构,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学校的管理目标,不断规范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如有的院校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试引进公司管理中的民主集中制,对学生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量化管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在完成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以实现人性化的教育管理。
一、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各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仍面临不少难题。
1.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向性缺失
经济发展对高等技能人才的需求使各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对此肯定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足之处。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只是其适应社会的条件之一,能否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自我价值,还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如何。而目前,各高职院校日益重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在学习目标上,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目标普遍较单一,因受到来自本硕博学生的压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学习目标亦多为实现就业。学习动力的单一使其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能力不强,容易满足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其他知识的学习,致使文化素质不高。在个性心理品质方面,与普遍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遇到工作及学习中的困难时,容易自卑、失落,不能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并加以克服。
2.相关工作的师资力量建设薄弱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此,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尤其是对于学生在实习单位、企业等校外环节的教育管理,认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软指标,与学校的建设发展关系不大,从而没有给予思想上的足够重视,进而影响到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将学校发展重点放在教学师资的强化上,将教育管理的师资队伍建设置于次要地位,使得这一环节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师资力量相对消弱的同时,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加之高职院校的学工教师日常事务性工作繁重,更凸显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环节的薄弱。除高职学工队伍数量上的不足外,其专业化程度亦不高。虽然大多教师为高学历,但缺乏对思想教育、心理学、职业规划、创业指导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致使很多教师难以应付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加之职务晋升、社会地位、待遇收入等实际问题,大多学工教师不能安心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各种因素的结合大大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师资力量。
二、强化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普遍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共性,应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高度出发,结合各高职院校的管理目标,尊重高职院校的学生个性,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1.全方面、多层次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
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局限在一墙之园,而且扩大至各单位、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尤其是高职院校,需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指导全方面、多层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提升事业追求,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学习态度,以使其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除学校的教育工作外,还应结合企业、社会等校外组织,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学习企业的文化,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了解企业的创业发展史,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态度。
2.重视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高等教育队伍,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1]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学工队伍的任职、培养、管理多位一体的体制。在教师队伍上,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建立针对学工队伍的待遇、晋升、赏罚等管理制度,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一批“懂技术、善育人、上得去、留得住”的学工队伍。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特点,其现状及存在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及各高职院校引起高度重视,并针对实际情况思考对策。只有重视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才能提升管理水平,这是解决高职生教育管理缺失的有效途径。[2]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39-03
体育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训练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工作人员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而展开。由于学校各学科的专业人员教学、科研或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他们都希望来图书馆得到及时准确的自己所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因此,为他们提供研究型信息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科馆员”制度正是为满足高校这一专业需求而设立的一项服务制度。“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是为学校师生“量体裁衣”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尽管它在我国一些重点高校图书馆开始实施,但在众多的一般高校里,尤其是体育院校尚属一种需要进行探索和试验的新生事物。笔者根据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内涵,探讨该制度在体育院校建立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为全面推进这一服务模式作一些探讨性研究。
1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内涵
1.1“学科馆员”的含义中文“学科馆员”一词来源于相应的英文名称Subject Librarian,在国外说法不一,相关的称呼还有学科专家馆员、联络馆员、学科咨询馆员、研究支持馆员、网络馆员等等。ALA(美国图书馆学会)对“学科馆员”的定义为: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国内在“学科馆员”概念的认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对“学科馆员”尚无一个明确、规范的定义,但实际上“学科馆员”就是一些特殊的图书馆员,他们具有某学科的知识背景,或了解精通某些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为这些学科的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沟通和联络、资源组织与开发、学科信息咨询和导航以及用户培训和指导等等。
1.2“学科馆员”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科馆员”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美国兴起的。最早发端于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以大学科为对象,由专门的高级服务人员进行对口服务的一种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在国内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开始实行,北京大学于2001年也开始实施这一制度。之后,相继有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烟台大学等国内不少大学图书馆都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现在北美、西欧、日本、澳大利亚、我国港台等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相信,我国体育院校图书馆也将会逐步实施这一制度。
2体育院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2.1体育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一个大学图书馆要想成为一流的大学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必须具有支持学校进行高水平、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以及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能力。图书馆的资源发展应密切配合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向,提高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主动性。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于2005年率先在全国体育院校开始实施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与服务。起初,由图书馆馆员自己申请与馆里聘任相结合,组成了一批较优秀的馆员承担起了“学科馆员”的职责。根据馆里的要求及职责范围开展了相关服务。一年多来,他们与各自负责的院系学科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定期向对口院系介绍图书馆新的资源建设,并及时了解对口学科的发展对信息资源和服务内容的要求,协助对口院系学科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等。这项工作的开展对学校的改革以及院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2图书馆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以纸质型文献为主的馆藏建设已逐步转变为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并存,并更加注重电子资源与网上有用信息的收集。图书馆不再过分强调“拥有”,而更多强调对资源的“获取”。目前,体育院校图书馆通行的资源入藏方法,依然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教师参与选书制。院系教师选择资源,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很难从本院系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出发。特别是在当前多种知识载体并存、信息资源多渠道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时间,他们难以在多种资源间作出合理选择,也无法对大量流动的网上信息进行收集、跟踪和揭示。同时,现有馆藏资源建设已无法满足读者新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精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科馆员”来担此重任,以保证馆藏资源结构的科学与合理,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2.3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需要近年来,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和联机编目等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图书馆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都迫切要求打破传统的被动的服务模式,建立以学科为中心的新的服务机制,使图书馆的流通、阅览、检索一体化,提高各种资源按学科获取的集中度和使用效率,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图书馆正在根据自己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现有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多媒体数据库。比如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15所体育院校、29家省市自治区体科所等联合建立了全国体育系统中文体育图书联合数目数据库;建立了体育报刊数据库;百年中文体育图书数据库;全国体育系统研究生论文数据库(文摘版)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图书馆员具有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技能,更要求熟悉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正是适应了图书馆要实现服务创新与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2.4“学科馆员”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4.1“学科馆员”的人员结构不甚合理要建立好“学科馆员”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科馆员”是至关重要的。“学科馆员”一般要具备大学本科的某一专业的学科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要熟悉信息咨询的基本业务,并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以及计算机的检索能力。中科院国家图书馆在2004年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之初,有兼职“学科馆员”10人,2006年6月新组建学科咨询服务部,设创新岗位20个(总馆),3个分馆22个均为硕、博士,面向全院30个城市108个研究所提供学科化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由9人组成“学科馆员组”(均为硕士或副高职称,专职),集中办公;北师大图书馆目前有5名兼职“学科馆员”,5名兼职咨询馆员,面向全校师生服务;人大图书馆设有“学科联系人”(学科馆员)22人为14个院系学科服务。鉴于其他高校的状况,本人认为,北体大图书馆现“学科馆员”的人员结构不甚合理。全馆工作人员共32人,参与“学科馆员”的有22人,占全馆人数的78%,其中高级职称(副高以上)8人,其余均为中级职称。这样的人员结构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差距较大,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不断完善。
2.4.2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对“学科馆员”的培训“学科馆员”制度是一个新的工程,如何让院系学科乃至全校师生对此事物进行了解,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这就需要对此进行宣传。北体大图书馆虽在宣传上作了一些工作,但力度还很欠缺,这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必会受到影响。再则,“学科馆员”上岗之前,没有得到相应的培训,有的馆员对相关业务的开展以及“学科馆员”所承担的职责懵懵懂懂,不甚了解,只是起到了联络人的作用。因此,对更深层次的服务不到位,如参与试用、评价对口院系的参考工具及电子资源建设、定期编写对口院系学科的参考资料、包括利用图书馆的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为对口院系师生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讲座、负责收集、鉴别、整理对口院系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协助对口院系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训练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等等。
2.4.3应加强主观能动性“学科馆员”要为对口学科提供信息服务,就必须了解各个用户的要求,主动与他们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信息,以利于对咨询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北体大图书馆在实行一年多来,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主动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当然,主动性存在主观和客观之分。客观上,由于“学科馆员”均为兼职,各自都有自己分内的工作和职责,时间上有时会发生冲突。但问题主要还是在主观能动性上,由于馆员的学识水平不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爱岗敬业主动上门服务欠佳。作为“学科馆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大多数用户不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包括电子资源)和服务,大量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掘和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学科馆员”发挥自身优势,主动的、热情的、不遗余力的为对口院系学科服务,了解和协助他们所需解决的问题和需求。尽量做到:让他们广泛地了解你、有问题最先想到你、更多地利用你、方便地找到你、满意地评价你。
3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对策与思考
3.1“学科馆员”的选拔要建立好“学科馆员”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科馆员”是至关重要的。“学科馆员”一般要具备大学本科某一专业(非图书馆学)的学科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要熟悉信息咨询的基本业务,并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计算机的检索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借鉴其他院校经验,根据北体大图书馆目前的状况,应重新聘任,并在人数上有所减少。具体做法:1) 从图书馆现有人才资源中挑选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爱岗敬业又比较熟悉信息咨询工作的馆员承担此任;2) 留用各学科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不断充实“学科馆员”队伍;3) 引进已经具备“学科馆员”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3.2对“学科馆员”进行培训“学科馆员”的培训是落实“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环节。引进人才受诸多条件限制,那么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训就显得更有紧迫感。在岗培训应包括下列内容:不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馆举办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班;有计划地定期选派部分人员到开设图情专业的大学进修学习;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学术研讨会或交流会;可以选派优秀馆员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从而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到国内外大学图书馆进行考察或交流学习,学习掌握先进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模式,达到取长补短、全面发展的目的。
3.3对“学科馆员”的管理与评价“学科馆员”的工作与图书馆传统的工作不同,它是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的深化,是一项具有高知识含量的、开拓性的、主动的信息服务工作。因此,对“学科馆员”的管理应提倡“软管理”,即提供一种自我引导、自主管理的工作环境,使“学科馆员”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工作中,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科馆员”例会,不断总结经验,共同探讨问题。时间上,鉴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实行弹性工作制较为理想。在学科的选择上,可采取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先易后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铺开。对“学科馆员”的考核评价,要通过“量”与“质”来衡量。应实行双向考核,即接受图书馆的考核,又要接受用户(对口学科)的考核,其中以用户评价为主。也就是说,“学科馆员”工作业绩的评价取决于用户的满意程度。
3.4领导重视,管理保障图书馆领导应参与“学科馆员”制度的制定,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把关。鉴于“学科馆员”特殊性,在待遇和经费上应有所倾斜。如设立专项经费,对其进行物质上的补贴等等。此外,图书馆领导应经常与各对口院系学科或校领导及时联系沟通,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4结语
在我国体育院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一项新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逐步加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是对学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的深化,是图书馆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从而使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促进体育院校教学、科研、训练等工作的开展。但在开展“学科馆员”制度的初期,会有许多困难,例如,图书馆在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不足,“学科馆员”本身的知识不足,各院系的师生对“学科馆员”制度的了解不够,良好的合作可能会受到影响等等。因此,图书馆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同时,要向用户大力宣传“学科馆员”制度,力求获得各院系学科的支持和理解。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关键。只有学校、院系、图书馆与各有关方面的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才能推进“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才能使这项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丽宁.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6:51-52.
[2] 龙世谱,朱长菊.论网络环境下的学科馆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9:110-113.
[3] 束漫.广州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机制建设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1:60-63.
[4] 王瑞芳.浅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J].晋中学院学报,2005,2:87-89.
[5] 钟宇,徐杰.对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5:42-45.
[6] 滕海涛.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势在必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6:3-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高校教育水平也不断提升。而各高校之间的实际情况又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以下是我针对辅导员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一些建议。
1 辅导员例会制度
每周辅导员召开一次工作例会。通过各种例会传达学院领导管理精神,统一思想,布置工作,汇报工作、学习上级文件、工作经验交流和研讨。
2 工作日志制度
辅导员要坚持写工作日志,要求在工作日志上工整详细的填写会议记录、工作计划、工作内容、检查总结、学生谈话内容、宿舍走访情况。使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促使辅导员的工作扎实深入。
3 辅导员值班制度
根据学生工作的特点,各辅导员周一到周四晚间轮流校内值班,通过值班,深入学生寝室、教室,检查学生学习、生活秩序等方面情况,处理突发事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处理,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保证校园学生的安全稳定。
4 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制度
4.1 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为了在工作中能全面、科学、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性格特征、家庭情况,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4.2 辅导员每学期要和学生谈话至少两次。谈话要有目的性,要做充分的准备,不能漫无目的事实不清。还有就是要重点关注父母离异的学生,恋爱失利的同学,经常违纪的学生,学习成绩高低不定的学生,言行异常的学生等,适时与他们谈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定期与班干部、学习成绩优秀、积极进取的学生群体谈话,鼓励他们保持继续向上的劲头,发挥先示范性作用,以点带面,营造出一个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4.3 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方法和策略的使用,并以真诚的态度充分的尊重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和处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烦恼。具体地讲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4.3.1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事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3.2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帮助他(她)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以共同商量的形式确定出学生今后自己发展的方向。
4.3.3 在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时,应注意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并注意挖掘和分析这类学生成绩差的深层次原因,与学生共同商量和制定提高学习成绩的具体有效措施,督促他们在学习上寻求一种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学习方法。
4.3.4 建立学习差、纪律差等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记录表,定期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并排除影响其学习进步的不利因素,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加强其自我监督能力,以达到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4.4 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重点是面谈,在和学生面谈时一定要注意场所的选择,一般问题可以在办公室谈,敏感问题必须要在封闭私密的地方谈,否则效果不会很理想,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积极采用网络、电话等方式。
5 辅导员学生宿舍访谈制度
5.1 辅导员每周应至少两次走访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安全、卫生、文明寝室建设达标等各方面的情况,监督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以及宿舍管理规定,提高学生的防火防盗的安全意识,促进各宿舍内学生间和谐关系的建设,使学生宿舍呈现和谐、文明、向上的良好风气。
5.2 在访谈中,辅导员应着重关注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一旦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应给予及时疏导,如果问题严重,应立即上报至学院学生处。对于生活上、学习上及其它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应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5.3 辅导员要对学生文明寝室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开展班级寝室评比活动,并予以公示。确保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互相关心,团结互助,寝室和睦温馨,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发扬。
5.4 辅导员要做好每一次学生宿舍访谈的工作日记以备查。
6 辅导员听课制度
6.1 听课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课了解学生课堂学习、出勤等方面情况,对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不良习惯起到监督作用,同时加强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协调学生和授课老师之间的教与学的矛盾,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从而加强学风建设。
6.2 辅导员听课时主要掌握学生到课情况、听课情况、师生互动情况、教师授课情况等。要及时地与任课教师沟通联系,沟通学生对上课的想法、感受和意见,同时也要虚心听取任课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管理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教师授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学生意见普遍较大的要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并向有关部门反馈。
6.3 辅导员每学周听课不少于两次。每次听课要做好记录,填写好课堂记录表。每周“听课记录表”交至学生处检查。
7 辅导员主题班会制度
7.1 主题班会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有效载体,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政治思想理论学习、校规校纪教育、安全教育、学风教育、感恩教育、各种总结,安排工作等,从而促进学生在思想、行为、学习和综合素质上得到提升。
7.2 每月组织主题班会不少于两次。每次班会要根据学生处的管理精神,精心设计,策划好活动方案,做好有关材料的保存。
7.3 要积极创新班会的形式,营造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综合利用专题讨论、主题演讲、文艺节目,互动交流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发言,有机会发言,切实增强班会实际效果,使班会成为学生思想提升、素质拓展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平台。
8 辅导员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
8.1 教育要求老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所以辅导员和家长联系是必要的。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建立和保持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面谈、电话、短信邮件等渠道及时沟通。把学生在校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也能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性格,学生家庭环境,学生经历等方面情况,便于有问题及时沟通和解决,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8.2 辅导员与学生联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就是和家长联系要事先让学生知道;二就是要就事论事不能陈年旧事一起说。总的说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结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8.3 学生若出现以下情况,辅导员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8.3.1 学生思想状况出现重大起伏,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8.3.2 学生生病或出现意外事故住院以及出现重大心理问题,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8.3.3 学生经常不到课,经教育不思悔改时,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8.3.4 学生行为违反校规校纪,经教育无改观者,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总之要做到重点学生要加强联系,一般学生要保持联系。
现代高职院校的学生经历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的思想也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而具有独特的的一面。另一方面,随着这些变化,以及其思想的独特性,他们也突显出了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平时参与处理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学生管理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
一、紧抓学生学习思想,提高学习兴趣
高校教学本是一种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收获的知识大多数来自于教师引导后的“自主学习”,但从高中进入大学后,许多同学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有一种自我放松的懈怠心理。或者还有些同学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进入高职院校后,更有一种消极情绪而“安于现状”,表现出厌倦学习,自由散漫等状态。
作为一名辅导员,就要善于结合如今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引导,并争取做到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心理特征,关心每一位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找到某些同学不喜学习的根源,并进行单独教育引导,与学生真诚互动。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班团委队伍,在班级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带动后进,让学生受到集体学习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从而热爱学科知识的学习。
二、增强学生集体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高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属于中学中边缘化的群体,在中学时就存在“个性偏激,不服从管理,生活中自我约束力差”等问题,他们在中学时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性更加明显,不懂设身处地地为他人、为集体着想。在学院这个大群体中对集体活动也漠不关心、组织观念淡薄,甚至几乎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给予自己去参加群体活动或与同学相处的机会,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在学生心中老师往往是一种严厉的角色,其实这便阻拦了学生与辅导员之间更进一步的沟通,要想让每一位同学都融入这个大群体中,在大学里能共同团结向上,那么辅导员就先要起到一个带头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主动接近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再进一步搭建起学生之间的桥梁。例如,经常组织学生活动,老师参与其中,以朋友的身份与其相处。从而达到转换老师的角色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效果。让他们有同甘共苦之感,让他们感受到这份温暖,感受到他们不是“一个人”,再在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同学们一起来参与,是他们在交流、实践中去体会互帮互助的团结力量以及集体的重要性,从而也使得整个班级富有凝聚力。使他们的集体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
三、锻炼学生吃苦耐劳能力,培养坚强品质
现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家娇生惯养,因此在日常生活和经济上对父母依赖性非常大。高职院校注重于培养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他们从小养尊处优,很少吃苦,所以在专业能力实践时面对困难望而却步,选择逃避的态度,不敢面对挫折,这样也会使得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大大削弱。
吃苦耐劳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很难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站稳脚跟。学生形成这样的情况,除了自身原因,更大部分来自于从小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突显出的问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要求每位学生坚持在自己的实操位上认真实操并完成一定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让学生敢于面对挫折,想办法摆脱困扰,有能力随时去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例如,在我们各项实操课程中,要求每人自主完成,规定时间,并根据完成情况、工作态度打分。在此过程中,让每位同学参与其中,并且独立面对辛苦和困难,提高其操作能力的同时,也让其明白,吃苦耐劳的重要性。
四、培养学生自信心,积极面对就业压力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中,往往认为自己成绩不理想,总是比本科院校的学生低人一等,学习中自信心不足,没能真正挖掘自己的潜力,以至于会出现一些学生读几年大学后,认为自己没能有什么收获,进入社会后工作更是难以面对就业压力。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重要栋梁,要注重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力,这种潜力不仅仅局限在学生的成绩上,21世纪的社会需要培养各种类型的实用型素质人才,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搭建锻炼自我,展示才华的舞台。
平时多举办一些交流活动,让他们相互说出自己的计划与目标,这样可以促使他们静下心来时思考自己未来要的是什么。“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愤“,举办一些竞赛之类的奖励活动来激励学生,在活动中给予他们展现能力的地方,以使得学生们从中树立自信心,发现自己的可塑之处,迈好人生第一步,在未来面对工作时才会勇往直前、竞争上岗、积极进取,不断充实自己的经验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学院,系部学生工作,使其在工作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树立更加良好的自信心。通过学生工作的纷繁复杂,使其具有良好的耐心,更有能力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与压力。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资源在不断扩展,电子文献、网络信息资源、各种二次文献数据库不断增多,对此,不少师生又无从下手,很难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数字资源,使用的师生却很少,原因之一是馆藏资源与需求者脱节。学科馆员制度填补了这一缺口,其对于揭示和充分发挥馆藏资源起到桥梁的作用。
1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现实意义
在高校图书馆内提供对口服务的专业人员称之为学科馆员,而为此项服务采取的一系列规范措施,则称之为学科馆员制度。其意义有:
1.1 解决用户信息需求变化与传统图书馆管理之间矛盾的需要
在图书馆数字化的趋势下,由于虚拟图书馆广泛的链接功能,使大量的文献信息成为一个杂乱无序的大系统,传统意义上以馆藏文献资源为主的评价指标已变成了图书馆可供检索所获得的文献数量,从而使得大量的随着现代技术产生的新信息与用户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现代用户越来越需要一种系统化、专门化、个性化以及高技术含量的创造,这必然要求图书馆走专业化、整体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共享化的发展道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
1.2 图书馆员自身成才的需要
人才是构成高校图书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目前高校图书馆在人才成长的自身要求与客观上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管理机制相对落后,图书馆内部没有形成有力的竞争机制,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因而不能有效地发挥图书馆员的潜能。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科馆员制度意味着为图书馆员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空,将大大激发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求知欲和成就感。这既锻炼了队伍,培养了骨干,又有利于图书馆的又好又快发展。
1.3 图书馆深入开展工作的需要
传统的参考咨询是事实型咨询服务,而网络化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主动为各学科读者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服务。学科馆员的建立,成为院系与图书馆沟通的桥梁,通过直接倾听读者意见和建议,使图书馆能够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地为教学科研提供选题定题、情报收集、情报追踪等深层次的服务,为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保障,使图书馆服务于读者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辅助为综合研究,使图书馆工作有一个质的飞跃。
2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应虚功实做
与事物只有间接关系的东西在人们眼里往往被视为虚功,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其实不然,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更要重视虚功实做。
2.1 领导重视
这好比火车全靠车头带一样,学科馆员制度执行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领导是否重视。笔者认为:其一,校领导务必要重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要切切实实意识到在高校推行学科馆员制度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要将如何建设学科馆员制度列入议事日程,一件一件抓好落实;要倾尽全力,为打造学科馆员制度不惜政策倾斜、资金倾斜、人才倾斜;要亲躬亲临图书馆,让亲耳所闻和亲眼所见辅佐决策。其二,图书馆领导亦要重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要充分认识馆长的角色定位,认认真真当好“二传手”,吃透有关政策,在自身消化彻底后向学科馆员传达贯彻上级精神。同时要深入一线、贴近学科馆员,通过谈心和察看实情了解落实学科馆员制度的第一手资料,经分析筛选后向校领导汇报传递可供决策参考的信息。
2.2 重视宣传
学科馆员制度是一个新生事物,民众很陌生、学生很陌生、甚至连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比较陌生。所以,对学科馆员制度务必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宣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大声呼吁,力争做到家喻户晓,让社会理解支持,让师生理解呵护,让学科馆员理解热爱。总之,要尽最大限度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在这片或是处女地或是刚刚绽放新绿的田地辛勤耕作,以期望学科馆员制度能在高
校图书馆逐步建立和完善。
2.3 行成于思
学科馆员是否热爱本职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科馆员制度的成败得失。试想一下,假如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不喜爱学科馆员制度,他们的头脑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他们要么敷衍了事,要么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此思想孕育出来的行为怎能把学科馆员制度这棵小树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因此,对学科馆员理想与信念的教育至关重要。要通过促膝谈心、加强思想引导,要通过学习培训、树立理念,更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效果让学科馆员看见学科馆员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每个学科馆员都把学科馆员制度当作恋人一样喜欢、当作眼睛一样呵护,那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春天完全可以期盼。
3 学科馆员制度应实功细做
虚功实做为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也为后面明确学科馆员岗位职责、从严选聘学科馆员、多渠道培养学科馆员和实行学科馆员的关怀激励机制等实功细做拓展了空间。
3.1 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理论上分析,并结合国外和我国极少部分高校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实际经验来看,学科馆员的具体岗位职责体现在:
①重点熟悉某个学科的文献资源。必须有一定时间在对口的专业书库工作,直接面向读者提供服务。
②建立网络学科专业导航库。
③建立专题文献数据库,做好定题服务,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关联文献。
④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用户个人图书馆。
⑤提供对口学科整体用户培训。通过采用个别辅导、小讲座、上机实习、编写读者使用指南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对口院系师生提供获取信息的技能培训。
⑥负责与对口学科院系的双向联系,面向读者开展针对特定问题的自由信息咨询服务,把主页作为网上服务的窗口。
⑦协助对口院系采购、订阅对口文献资源,做好商业性文献传递服务。
⑧随时跟踪了解对口学科发展动态、图书出版信息和发行信息,配合采访人员做好采访工作。
⑨征求对口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
⑩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3.2 从严选聘学科馆员
根据“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学科馆员应当是适合数字图书馆发展需要的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导航员,这就要求选聘学科馆员时一定要从严选聘具备适应工作网络化、知识综合化、学科专业化等高素质的人才。
学科馆员的具体选聘条件包括:既要有丰富的图情基础知识,又要有深厚的某学科知识底蕴;既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也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既要有很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既要有至少大学本科学历,又要有继续自学深造的目标。
3.3 多渠道建立培养学科馆员队伍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最大的障碍就是人才匮乏。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培养适应形势、素质合格的学科馆员的主要途径有:
3.3.1 通过管理创新,构建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开放体系。树立人才管理的竞争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市场观念、系统观念、效益观念等全方位服务理念,重新定位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变金字塔式的机构管理为扁平式管理,建立学科馆员个人发展计划,形成其成才机制,走通才型、多元知识型建设的道路,坚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方针,使学科馆员成为复合型高级人才。
3.3.2 建立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形成科学的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员选拔和培训制度是学科馆员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人员的选拔上,首先可根据学校的学科设置情况,划分大学科的工作范围,圈定学科馆员的重点及次重点服务对象;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馆员的岗位设置要求,在全馆范围内进行考试并结合工作业绩,选拔出优秀人才进行脱产或不脱产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形成人才梯队,以保持学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图书馆要鼓励馆员特别是中青年人才自觉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自己的专业兴趣,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成为优秀的学科馆员。当然,学科馆员的人才选拔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内部,可延伸至整个高校甚至全社会。
3.3.3 建立学科馆员与学校科研、教学活动相沟通制度。在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的立项、评估过程中引入学科馆员,以发挥他们在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组织及综合利用的优势,对重点学科课题进行重点服务,并形成制度。另外,建立与院系专家联系人进行经常性的专业学习与交流的制度,利用学科馆员优先接触新知识的优势,及时把信息反馈给教师,并对课题研究进程进行跟踪指导。
3.3.4 建立新的服务模式和工作制度。①建立新的服务模式,实现馆员专业化与馆藏专业化相结合。为满足新时期读者信息需求,应该建立起与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相适应的文献管理模式,设置专业学科阅览室,由学科馆员负责提供服务,实行学科专业文献“采编及流阅一体化” 的管理模式。②建立在教师中聘请客座学科馆员、在学生中聘请信息员的工作制度。在教师中设客座学科馆员,加强他们的教学、科研与图书馆的联系;在学生中设立信息员,负责收集读者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学科馆员,以保障文献需求的渠道通畅。③建立学科馆员工作规划制度。学科馆员要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对口专业的专业文献及教学科研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工作计划,边工作边整改边落实。④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制定学科馆员工作职责,确定循序渐进的工作目标。⑤建立全国高校一体化的学科馆员工作制度。高校图工委和图情专业报刊要加强学科馆员建设的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建议高校班子、图工委等上级领导多组织一些理论学习、业务讲座与对流活动;也希望馆领导提供条件,让大家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最新信息,参与讨论和实践,这非常有利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发展。
3.4 学科馆员的关怀激励机制
一方面,建立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学科馆员是图书馆的宝贵财富,可他们的待遇普遍偏低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亟须改革当前的分配制度,建议以实施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为分配依据,使专业人员的收入明显高于非专业人员,或者说学科馆员的工资待遇要高于一般馆员的工资待遇。同高校内其他部门相比,图书馆应保证学科馆员的收入不低于各院系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吸纳优秀人才,稳定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建立合格的人文关怀制度。主要体现在:领导要把每个学科馆员真正放在心上,经常与他们谈心聊天,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进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无论哪位学科馆员及其亲属生病住院,领导都应该无条件登门看望慰问。每逢学科馆员的生日,图书馆至少应该送上一束鲜花和一张表达心意的贺卡。逢年过节和双休日,可以组织学科馆员去登山、去郊游、去垂钓,让平时辛勤工作的学科馆员放松身心、锻炼体魄。最后,在提倡学科馆员时时为读者提供温馨服务和微笑服务的同时,校领导和馆领导也应能够经常为学科馆员提供温馨关怀和微笑关怀。
参考文献
[1] 曹竞. 学科馆员制度相关问题探讨[J]. 图书馆,2005, (5).
关键词:台湾技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职业生涯规划
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较大陆起步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资本,形成了一套结合中国教育传统与美国学生事务工作模式的学生工作体系。这种体系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集成了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传统和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并吸取美国学生事务工作的经验,由1994年以前的“重训导”改为“重辅导”的学生工作模式。这种工作理念的改变形成了当今台湾技职院校“目标为先,方法为要;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服务重于管理,奖励由于惩罚;关怀先于要求,耐心多于忧心;主动出击,争取认同”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注重全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处事成熟、关心社会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台湾技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
一、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
台湾技职院校学生事务处一般设有下列机构:(1)生活辅导组,主要作用是维护校园安全,预防重大灾害和意外事故,对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和出勤考评;(2)卫生保健组,主要作用是开展健康教育,实施健康服务;(3)谘商辅导组,也称为“学生辅导中心”,主要职能是开展学生心理测验,提供就业咨询服务;(4)课外活动指导组,也称作“社团辅导组”,它受理学生社团设计及活动申报,组织各种节庆活动,以及相关社区文化服务。①
与大陆高校很不相同的是,台湾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分配只在学校一级进行。学生事务处作为学校统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负责学生除学业以外的所有事务,直接面对学生。这种扁平化的机构设置以学生发展为要务,做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短、平、快”,保证了学生事务工作的连贯性和规范化,防止了多头管理,议而不决等问题的出现。
全员参与也是台湾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机制的鲜明特点。学生事务工作人员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专职学生事务工作者。根据台湾“教育部”统计,台湾高职院校2008年的专职学务工作者占职员总数的12.1%,学务工作人员与在校生之比约为1:600;(2)兼职学生事务工作者。主要包括校级领导和校级学务工作者,如学务处长一般由教授兼任;以及普通教师,如班级的指导教师(类似大陆高校的班主任);(3)校外兼职学务工作者。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台湾高职院校2008年在校生为640926人,高校学生住宿率平均为29.3%②。也就是说超过70%的学生住在校外,这些学生很大部分是在学校周边租房。而学校与校外租房业主和校外住宿学生签订合同,明确各自责任,实际上将房东变成了编外的学务工作人员,纳入了学生管理事务中。(4)工读生。相比大陆高校勤工助学省在公共服务机构兼职以获取相应报酬,台湾高职院校的工读生有相当一部分成了学务工作者的助手。
二、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台湾高职院校学务处的每个工作部门进行的常规工作,从工作计划、人员配备、工作流程到经费使用与管理都有详尽的制度。并且学生申诉制度和改过迁善制度也十分健全。学生和学生团体对学习和组织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均可以通过申诉解决。成立有学生申诉委员会,处理相关事务,根据评议结果进行决议,并上报校长核定,之后报审评会,评议决定书经完成行政程序后,学校立即实行。学生若遭受退学活开除学籍的处分,可向学校提出申诉,表现良好这可获得救济。台湾有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推行惩罚销过制度,处罚较轻的学生于接受处分公告后一周内可申请填写销过申请表,由导师担任辅导,按照一定标准引导学生从事爱校服务工作,接受考核,考核期满后可办理销过手续。
台湾大部分高职院校学务处均实行行政标准化,对各项工作和服务内容办理作业流程进行标准化制定,公布在校内或公共服务机构,供学生随意取阅。各学校编制的《学生手册》中,包含规章制度、管理服务工作标准作业流程、各种健康提示,以及对学生办理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请假手续、宿舍申请与设备维修、勤工俭学、保险理赔和器材借用等各种业务标准化流程做出明确规定。这种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将教育、管理和服务较好的融合,提高了行政办事透明度和便捷性,极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行政效率。
三、生活服务和心理健康方面
1.生活服务与住宿辅导
台湾各高校只有部分学生入住校内公寓,主要分配给外地学生、经济困难生、上学年住宿表现优良者和一年级女生等。其余学生一般住宿于学校周边。校方与出租房屋业主及学生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这样的规定既把繁重的住宿管理程序简化,并分流给自愿履行这一义务的广大出租房屋者,明确了房东的管理职责,也在一定程度上租金了校外学生住宿资源及其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校内外安全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举办各种座谈会,开展宿舍安全演练、卫生讲座、急救训练、校外活动辅导等,加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
2.卫生保健
台湾各类学校均设有卫生保健机构,推广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健康检查工作,并与附近医院签约为学校特约优惠医院,使学生就医方便。有些学校把体育室设置在学生事务处下,由主任、组员、技士、救生员和工读生组成。体育室有教学与行政任务。其中行政任务的目标是以学生个人兴趣为主,个人技能为辅,满足学生的个人保健需求,以利于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
3.心理健康指导
台湾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处设置的心理健康指导机构称为“谘商辅导”。辅导人员学历较高,辅导中心主任学历以博士居多,占53.33%,其次为硕士,占41.21%。③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业务包括团体心理测验及辅导、个别心理测验及辅导等。学校在新生适应性辅导和定向辅导方面投入很大精力,向新生介绍各行政单位的业务内容,让新生了解在校需求及权利义务,并有“与校长有约座谈会”之类的行政单位主管和学生的面对面沟通,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诸多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这些适应性辅导措施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并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台湾高职院校也十分重视身心障碍学生的辅导,每学年均召开身心障碍学生座谈会2次,以系为单位,了解此类学生各方面适应情形与需求,安排相应的辅导。以简讯、电话和e-mail等方式与身心障碍学生保持联系,使其感受到学校的关怀,重拾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学校同时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2008年3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评鉴与发展研究中心对台湾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报告显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占所有大专毕业生综合的54.63%,其中80.93%的毕业生在就读期间就拥有工作经验,其中有21.3%有全职工作经验。这得益于各学校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举措。
1.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
台湾职业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全台有完整的竞赛体系,项目繁多,贴近产业行业的现实状况,社会认可度高。每年举办一次的全台大专院校绩优学生社团评鉴暨观摩活动,各院校均据此开展社团评价,获得优胜者,学校颁发奖牌、奖金,并可参加台湾“教育部”主办的绩优社团评鉴,其负责人及社团干部和指导老师均可获奖励。这样的措施一方面把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特别是专题制作相衔接,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活动,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注重相关竞赛咨询的,便于相关院系和学生组织申报;同时对参加竞赛的学生及指导教师加以报道宣传并予以奖励,这样营造出职业技能竞赛良心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较早接触行业现状,有的放矢地为自己的未来做出规划,针对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对学业做出调整,为未来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孵化氛围。
2.新生生涯探索与定向辅导
自大一起,台湾高职院校便开始注重全程性的培养,鼓励生涯的定向探索,以期学生能在主修领域内外的生涯目标进行更完善的规划⑤。首先由学务处组织对新生进行适应性定向辅导;其次由谘商辅导中心提供一定时间的生涯探索课程,为学生了解自己兴趣和选填志愿作参考;最后由教务处修正选修课程,供学生选课。并且学校的相关部门十分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训练,与校友保持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和业务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发挥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以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和帮助学生就业为目的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从以下几点开展:(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台湾高职院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学业过程,将其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内容丰富多样;(2)开展职业生涯心理测验与训练。各种心理量表由学生填写,使学生对适合自己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增进对职业的了解,积极探索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生涯信念。
4.就业能力竞争
台湾高职院校会根据市场就业环境的变化,面对学生针对性地提出各种应对策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各类从业资格考试在台湾很受青睐。高职院校学生考取资格证级别越高,就业后薪酬越高。各高职院校也鼓励学生努力取得各种从业资格证书,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谋职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职场,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5.毕业生就业跟踪辅导
此方面包括毕业后的就业辅导,协助毕业生就业,跟踪学生就业动向等。其中校友的作用不容忽视,很多校友在得到较好发展后,主动帮助校内毕业生就业,这样良性循环,成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有效手段。各高职院校建有校友资料库,详细记录校友的工作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校友帮扶就业已成为台湾高职院校常年推行的就业措施之一。
此外,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设有产学合作平台,其与企业间建有产学联盟,每年举办各种研讨会、论坛、合作成果展,加强产学资源整合,并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台湾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台湾地区技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清晰,重视方法,重发展和预防,服务先于管理,这于我们在学生工作管理实践中,有借鉴意义。在学生管理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应当借鉴和吸收台湾地区技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创建高效的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大陆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随着教育及人才的国际化发展,新时期对人才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新形势下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广阔视野的人才。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借鉴和学习不同制度下的学生工作高效管理方式有着特殊的意义。
注释:
①钱钟. 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J] . 江苏高教, 2003( 4) : 59.
②台湾“教育部”:教育统计资料(“民国”98年版),
edu.tw。
③台湾教育资料馆:《“中华民国”教育年报“民国”96
年版》,2007年,453页。
④台湾环球技术学院学务处:96中区大专校院“新生定向
辅导――我的未来不是梦”实施计划研讨会成果报告
参考文献:
[1]钱钟. 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J] . 江苏高教, 2003( 4) : 59.
[2]台湾“教育部”:教育统计资料(“民国”98年版),
edu.tw.
[3]台湾教育资料馆:《“中华民国”教育年报“民国”96
年版》,2007年,453页.
[4]台湾环球技术学院学务处:96中区大专校院“新生定向
辅导――我的未来不是梦”实施计划研讨会成果报告.
一、企业“7S”管理制度
通过对汽车行业4S店走访和调研,实地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对员工专业知识及个人职业素养的要求。结果显示:“7S”已经普遍成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制度,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了员工的职业素养;相较于专业知识,企业更重视员工的综合素养,如吃苦耐劳、责任心、团队协作、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礼貌修养等。
(一)企业日常管理模式
1.管理制度。每天小检查、每周大检查、每月一次总结。
2.早会。每天早上8点半早会,各个部门都同时开会,进行仪容仪表、任务公布、卫生环境检查。
3.工作流程。培训考核合格上岗,工作各环节签字确认,责任落实到个人,处罚依据明确。
4.工作内容。工作岗位精细化设置,考核标准详细准确,工作环境内有明显的提示。
5.小组晋级和员工评优。考核评比,奖惩制度明确。
(二)管理效果
企业将“7S”方法体现到实际工作中的每一个流程中,并将其转化成统一的标准和制度,使之成为员工工作的标准化指南,让员工做事更有规范、更有标准,工作更有效率,资金使用更加合理,人员编制更加科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和企业收益。
1.人力成本方面。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如何进行高效统一的管理,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作为基础,事事做到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工作流程清晰,责清晰,岗位清晰,每个员工的工作量都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要求员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员工守则,培养自己严于职守的工作作风和自觉的服从意识。不仅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也减轻了员工的工作压力。
2.节约开支方面。按照“节约”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案,有计划地使用,最大限度地延长了物料的使用寿命,减少盲目使用的浪费,从而降低成本,降低费用;每日工作总结,工作精确度推进,随时掌握物资耗费情况,随时调整,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使用制度。
3.日常清扫维护方面。按照“清扫”原则,将日常工作环境单位维护作为常规工作,工程部由被动维修变为主动保养,减少了事故发生,延长了设备使用年限,提升了员工及客户的满意度。
4.员工满意度方面。在这种制度下能够实现责任划分,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及考核标准,对工作有更多的把控度,工作满意度更高,从思想和行动上接受“7S”管理制度,员工能自觉地实践“7S”质量管理,从而达到了行为自觉、知行合一。
5.团队协作。企业是一个系统的有机体,它的运行需要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和相互支持。但是现实中,影响团结协作的因素很多,在目标明确和职责要求清楚的情况下,每一位员工之间要互相理解、支持和帮助,勇于承担责任,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质。
二、学生管理方式调研分析
了解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对综合素养的认识,从中发现学校教育在学生管理、学生行为习惯、综合素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经验,为今后高职学生管理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一)调查内容
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迫切需要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是否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的要求深入了解,是否认识到本行业需要自己具备什么素质,目前情况如何,从而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学校的现有教育模式、内容、方法及手段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些都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信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在校实习生以问卷、面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得到调研结果。
(二)调查结果
1.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对自己的行业不太了解;行业发展前景一般,不清楚、漠不关心;毕业后打算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占一半左右:大部分同学认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一样重要,但是不知道怎么去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结合上述得出结果:学生能够客观认清就业形势和就业素养;对自己的专业认识比较少,对行业没有过多关注,不愿长时间从事本专业。
2.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比较满意,实训课程比较丰富;目前的模式基本能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学校的课程及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对接程度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学生选择不清楚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实践教学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社会实践活动认可度不高。
综上所述,学生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实一体化比较认可,学校所学基本可以与企业需要对接: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素养有需求,但所学的内容与实际就业后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
3.学生目前情况。一是宿舍情况:清洁情况较好,没有明显垃圾。但整理程度较差,物品杂乱。二是课堂情况:课堂纪律较好,但着装不统一,学生操作积极性不强,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工具整理不规范。三是实训结果:实训场所设置简单,标识不明显。
总结上述情况,学生目前的生活学习状况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是高职教育一直以来致力改善的目标。究其根本原因,大学提倡多元化发展,鼓励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管理模式既统一也具体。统一的部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具体的部分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在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自由发展,没有固定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在各个方面没有标准和目标,自我管理能力越来越差。
4.调查结果分析。经过两方面的调研,一方面,明确了企业更重视员工的个人综合素养,深入了解企业的“7S”管理对员工的日常管理模式和用人需求;总结企业的日常管理模式哪些值得我们学校学习与借鉴。另一方面,总结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生活以及个人职业规划得如何,积极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完成从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三、对“7S”管理引入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通过企业实习考察、调研,了解企业的日常管理模式,从调研可知,学生从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还需要一段不短的距离,也为“7S”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途径。
(一)标准化管理
标准就是规范,企业“7S”管理以翔实的规范要求作为支撑,制定严格统一的奖惩机制对员工进行管理。首先,针对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岗位,形成企业整体的科学管理机制,根据不同岗位制定与之切合的标准;其次,员工通过培训强化对标准的掌握,并深刻理解标准的重要性。
(二)流程化管理
奖惩机制的重点工作就是流程化管理,事事做到有据可循,件件做到有迹可查。其中包括早会、晚会、安排工作、上班都在考核之中。任何一个工作环节都必须做好记录并签字确认。这就大大提高了员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养成细心、严谨的工作习惯。
(三)团队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