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宣传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

第1篇: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 班班通 学校形象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组成部分之一。现代教育信息化又推动了现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我校从建校以来就一直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十几年来,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实现了校园“班班通”。“班班通”的实践与应用,不仅改善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设备的装备,更新了我们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也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支持,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及意义

1.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的概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人员定义是不同的,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总地说来是个很复杂的概念。

概括地讲就是发生在校园范围内的一切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等)现象的总和。

2.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

因为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所以,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有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校风、校训等。在精神文化建设时,一定要把学校文化与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有机的、整体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树立学校良好形象的目的。

2.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3.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和治校的制度保证。

4.形象文化建设

形象文化是公开树立在社会公众面前的一面旗帜。它代表着学校的教育方向、教育作风、教育质量和信誉程度。因此,良好的学校形象是学校竞争致胜的重要条件,是学校的无形资产,是学校师生的精神依托,是师生为之奋斗的动力。

三、“班班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利用“班班通”进行校园文件建设的宣传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离不开宣传。我们利用了“班班通”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与教育,让师生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意义,让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我们经常利用“班班通”的网络优势,通过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站对全校进行宣传,把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到每个教师、每个班级和每个学生,让师生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目的。让师生懂得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形象的标志,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2.利用“班班通”丰富师生文化生活

因为精神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时,经常利用“班班通”的网络优势,对全校进行综合娱乐广播、电视宣传。欣赏学校在市区各种比赛中的文艺汇演、师生在各种比赛中的获奖情况及学校各种大型活动的精彩片断等,来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陶冶师生的情操,培养师生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

3.利用“班班通”实现资源共享

在校园文化建设时,我们学校不仅建设了自己的学校网站,同时又搭建了FTP服务器。将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较好图片、音频、视频和一些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案例上传到FTP服务器上。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素材资源。

4.利用“班班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实现了“班班通”后,我们通过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站对全校播放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意义的电影或视频、音频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或召开主题班会或请专家学者来学校演讲并现场直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5.利用“班班通”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实现了“班班通”后,为我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生机。我校的每次开学主题班会、家长会,寒暑假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还有学生各种活动等,都是通过“班班通”进行现场直播。既节省了师生们的集会时间,又节省了大型活动的场地。并且德育教育活动能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全校的师生中去。

6.利用“班班通”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

现在,我校师生有效地把“班班通”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宣传的阵地。学校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心得、教学课件和科研成果以及个人风采等及时地上传到校园网上,让同行和社会都能看到和欣赏到自己教学成果和个人风采;学生们也可以将班级的好人好事、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成果、小组活动过程和成果、小组课外活动、学生义工活动、学校见闻、学生风采等及时上传到校园网站上,让其他同学和社会欣赏到学生校内外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和个人风采。利用“班班通”来树立我校的良好形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为我们学校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班班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

几年来,我校运用“班班通”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认可。

很多的家长是从学校的网站上了解我们学校的,了解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纪、师资队伍、教师科研成果、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风采和学习状态等,认可了我们学校,就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

有些新闻媒体,从学校的网站上了解到了学校的新动态,就到校采访。外地学校从学校的网站上了解了我们学校,就主动来我们学校参观学习。有些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从校园网站上看到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十分欣慰,从国内外写信来表达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感激之情。

我们利用“班班通”建设校园文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市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学校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多次获得各级校园文化建设的奖状和奖牌。获得了《我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培训研究实验基地》《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计划研究实验基地》《市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先进学校》《市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和谐校园快乐成长金奖》《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等,并多次地报道在市区的教育刊物上,得到了社会的好评,也为我校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

参考文献:

第2篇: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问题;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社会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正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并具有独自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当前各高职院校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很多观点,虽然各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界定各有侧重,但在他们的论述中,大多数学者都比较认同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由于其“高”――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但由于其“职”――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又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尽可能突出其培养面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职”的特点。基于此,笔者比较认同王育培对高职校园文化内涵的界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孕育和创造出的影响、规范和塑造师生行为举止、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的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的结晶。”有形物质文化应包括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无形精神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通过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的建设,使高职院校最终形成职业性与人文性、实践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高职校园文化内涵把握不到位,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不突出。

高职校园文化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学生在价值观、理想追求、心理、道德、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内在素质。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学校管理及教学过程中出现忽视人文性和教育性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忽略了校园精神和观念的培育。无论是有形的物质文化还是无形的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等综合素养教育功能都不突出,以至于出现了部分高职毕业生由于不能满足企业对综合职业素养的要求,在知识和技能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的情况下,仍被炒鱿鱼或是提前离开企业的现象。

2、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

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很多高职院校特别是领导班子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没有给予校园文化建设充分的重视,以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并未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没有深入贯彻到学校管理的实践和师生员工头脑,更没有转化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这样,不仅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主体忽视潜在的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责任感不强,更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战略。在调查中,针对“学校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这一问题,被调查者中有56.8%认为一般,28%认为不完善。

3、校园文化建设偏于形式化,缺乏内涵和实效。

经过调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偏于形式化,缺乏内涵和实效。

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薄弱,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很多高职院校误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化、肤浅化。有些院校在集中力量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同时,忽视了文化内涵建设,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师生认同度不高;一些院校虽然也提出要加强校园精神建设,但在实践中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历史传统等非物化的精神培育还远不到位,形式化严重,在调查对象中,对“所在学校的校训”完全不知道的居然占到了43.9%,只有8.1%的学生能完整的说出,并理解其含义。而相应的制度更是很少考虑校园文化建设的德性规范。

总之,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处在低层次徘徊,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思考

1、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

优秀的校园文化都是经过多年长期建设,点滴积淀,才能逐渐形成的,而组织领导重视是提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效果和质量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特别是领导层应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把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纳入整体办学的大背景下进行操作,从规划、领导、组织、宣传到实施形成科学、系统的指导方案,统一协调组织。同时,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实践建设的投入。

2、走校企合作的途径,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很明确的,高职教育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对企业文化并未深入了解,以致很多毕业生难以融入企业文化。据调查对象反应,认为校园文化能“明显体现”企业文化的只占3.7%,而认为“没有任何体现”的却占到了30.7%。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学习、研究和广泛宣传优秀的企业文化,全方位的实施“校企结合”,在办学各个环节中都渗透企业文化的熏陶。首先,学校要引入企业管理理念,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其次,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引入学校课程设置;同时,可聘请企业优秀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双师型”教师团队,为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企业文化的新风。再次,以文化活动为平台,将企业文化有意识地融合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学生能有效地吸纳各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最后,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元素。

3、细节入手,构建高职校园文化的坚实阵地。

第一,创建特色的高职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物质层面的东西,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如校园的工作、学习环境、基本设施、绿化、图书资料等。作为高职院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要体现出自己的高职特色,发挥环境育人作用。首先,把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具有职教特色的文化环境,给企业文化在校园物质环境中展示的空间,让学生锻炼技术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其次,加强校园景观建设,提升校园各标志性建筑和景点的文化品位,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校风、校训等在校园景观中得到突出。再次,重视校内文化设施建设。一方面,要规划、建设好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橱窗等的建设,建设宣传舆论阵地。

第二,突出校训、校风为主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训建设来宣传校园精神,进而全面推动以领导作风、教风、学风为主的校风建设。一方面,要凝炼能够充分表达本校精神风貌的校训,同时充分利用宣传舆论阵地加大对校训的宣传力度,改变目前大部分师生员工只知校训其表,不知其意,甚至不知其表的现象。另方面,要加强领导作风、教风、学风等校风建设。要形成育人为本、以身作则的领导作风;形成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教风;形成志存高远、奋发向上的学风。只有形成三者协调发展的优良校风,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第三,加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校园文化建设要有章可循。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程序化、民主化,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其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在上课、考试、实验、实训、宿舍、食堂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坚持果断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再次,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制度建设,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最后,要把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列入工作计划之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同时,完善校园文化的传播制度和措施。

第四,开展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可以使置身于其中的师生员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方面,鼓励、支持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主体的积极性。使学校党委、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学生管理部门、各系部、各级学生会、社团甚至学生自身都能够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另一方面,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是要加强社团建设,提升社团层次,鼓励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二是经常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技能比赛。三是定期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邀请一些知名的学者专家以及企业中有影响的人开展一些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报告会。四是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节庆日、重大纪念日的庆祝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体育、艺术、娱乐等文化活动,加大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蔡金晶.《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与建设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卷第五期。

[2]王育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偏颇与改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0期。

第3篇: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

1.1硬件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管理者基于各方面的限制,对高校媒体硬件设施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高校媒体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的媒体形式主要以传统的纸质书刊、小功率的电台以及宣传栏等形式存在,而没有应用具有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媒体设备,既有高校购置了先进的媒体设备,但是由于其运行维修费用过高,导致其出现损坏后,不能及时地维修影响使用。

1.2传播内容不够丰富当前高校媒体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管理者的活动、各种学校会务信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而缺乏对高校基础信息的宣传,尤其是与学生个人相关的信息更是非常少,这样的传播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也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对最新发生的信息进行传播,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一旦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超过了它的新鲜实效,就不足产生其宣传功效。

1.3媒体资源缺乏整合分析高校媒体资源可以说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既有学校层次的学报、高校网站以及高校广播站,还有各个院系组建的系报、系信息宣传栏等等,这些高校媒体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结果导致宣传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产生造势增值的新闻传播效果。

2发挥校园媒体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有效途

2.1重视校园媒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媒体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高校媒体要切实履行其功能,发挥把关人作用,抵制不良文化。高校媒体要对进行宣传的信息进行仔细地甄别,防止将一些错误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校园媒体要发挥其引导、宣传教育作用,积极将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系当中,比如高校媒体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积极宣传高校内所发生的的好人好事,加强对良好校园风气的宣传,从而带动整个校园内的风气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2高校要提高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校园媒体要发挥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建设作用,需要高校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文化提供先进的载体,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第一,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媒体的硬件建设,高校要增加对采购先进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购置先进的媒体设备,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定科学的设备使用规范,以此延长媒体设备的使用年限;第二,提高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从事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由于其没有专业的媒体设备使用技能,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应用媒体设备的技能,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第三,高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2.3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素材整合高校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宣传优势,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可以多方面的拓展校园文化宣传素材,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有助于构建具有高校区域特色的媒体宣传体系,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了媒体宣传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一方面要完善媒体管理体制,完善的媒体管理机制是保证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就如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设立的新闻中心,就是通过统一的管理部门实现对高校媒体工作者的集中管理,并且根据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不同媒体之间的协作,形成合理舆论引导。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比如学院的学报主要是宣传高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高校网站则侧重对高校整体发展的宣传,而二级院系的刊物,则主要集中在本院系的日常活动或者好人好事等,因此通过加强它们之间的协作,可以加快信息传播、扩大信息接受层面。

2.4拓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质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随着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校园文化的丰富需要借助媒体的宣传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实现:第一,高校媒体栏目要开始互动活动。高校媒体通过开始互动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先进的校园文化;第二,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高校要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图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通过媒体对这些活动的宣传,带动周围学生的参与激情;第三,在校园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在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技能比赛,可以提升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进而带动整个高校媒体工作的发展。

3结束语

第4篇: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

网络飞速发展,有效利用多媒体平台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搭建新平台,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提供新的途径,从而引导青年学生走出课堂、增长见识、奉献社会。

【关键词】

新媒体;社团;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编号:SQ151033)成果。

高校的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网络和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利用好新媒体为高校文化建设工作贡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在新形势下探索新文化建设的方法,本文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系校园TV为例,对利用新媒体社团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探索讨论。

一、新媒体领域下高校文化建设新机制的构建

(一)多模式与多渠道运用新媒体开展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优良的传统,诸如开报告会、校园环境建设等,对促进高校文化建设都发挥了良好作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载体、新渠道、新形式的文化建设形式,如网络视频、微信、微博、飞信等新的传播方式则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手段,因此利用新媒体阵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高校应大力利用新媒体,建立新机制,区别于传统的校园文化的模式,将教育阵地转移到网络等新媒体上,利用新媒体多模式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能够更加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提高文化建设的关注度。

(二)增强新媒体平台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时效性。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时效性。高校文化建设工作作用的发挥常常受时效性的制约,有些时候可能还有出现滞后性,以致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文化建设工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优势难以发挥。网络环境下新媒体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时效性,使得文化建设工作内容的宣传速度大大增快。

(三)关注新媒体平台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性。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的特点“变”,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是个动态的过程,能够一直让文化建设工作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区别于传统的静态的文化建设工作,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建设工作的途径和方法都是变化的动态的,“变”是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四)新媒体平台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播频度更大。

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文化建设的信息内容的传播更为频繁,由于新媒体本身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信息内容的宣传传播力度更为频繁。目前学校各个楼宇和学校广场大部分都装有楼宇电视,每个学生都有手机,因此,频繁地播出、发送内涵积极文化建设的素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更为频繁实用的信息交流的主题。

二、新媒体社团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校园TV书写校园文化新篇章

(一)社团简介。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系和计算机系学生自发组织承办的新型社团———校园TV,作为一个新的学生组织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创作出了一系列受学生欢迎的视频作品,在校园楼宇电视、广场大屏幕等媒介上播出,作品内容非常契合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作品形式喜闻乐见,以不断进步的视频及影集制作水准服务了学校各系和后勤集团文化活动的建设。校园TV将视频文化这一新元素引入石油校园文化圈,成功书写了校园文化新篇章。

(二)社团理念。

校园TV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拓展学校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阔学习视野。注重思想性、对象性、科学性、时代性、可看性,特别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普及教育。弘扬先进文化,批评陋习和不文明现象,在全校形成崇尚高尚人格、高雅情趣的氛围、发扬科教兴国的思想,培养讲文明守道德的公民意识,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校园TV作为学校新兴媒体传播的第一股力量强有力完成了一系列符合学校文化建设标准的视频作品,新颖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新平台,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的视频作品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新的调节剂,不断进步的制作水准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需要和支持,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了新鲜力量。

(三)社团成绩。

本着创作受大学生欢迎视频文化作品,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想法,校园TV组织成立初期创作了一部分试图引起广大学生关注的视频节目并在学校电视墙播放,视频节目制作囊括高校在校学生感兴趣文化元素。随着制作的深入作品形成了不同类别体现着不同文化风尚。主要包括一是新闻类:主要播报校园新闻、国家大事、时事新闻、体育新闻、教育动态。二是访谈类:学校内发生的焦点事件,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师生风采展现师生风采,与名师和学生对话,为学生提供前瞻性的指导理念。三是科技类:展现科技魅力、讲述科学知识、跟踪科技走向、了解世界前沿科技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弘扬科教兴国的宗旨。通过了解创新和发明的实践,拓展想像力,锻炼动手能力,并将有实用价值的创新发明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展现科学技术的辉煌与奇迹,领略人类智慧的光芒与造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力。四是语言类:通过欣赏和活动在快乐愉快中提高学生的语感及学习语言的兴趣。五是欣赏类:播放优美健康的新歌新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了解中国社会变化,感受东方文化神韵,展示华夏民族风采,欣赏中华山水风光,了解动物世界强化人类和动物友好理念。一系列制作工作的开展丰富了新的校园文化,以理念兴趣、创新、引导、快乐、开阔眼界为引导,在同学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积极向学校文化建设指导思想靠拢,制作了交通知识宣传片、安全教育宣传片、校园文明宣传片等健康积极的作品。校园微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大学》以其浓浓的毕业味道吸引了即将告别大学生活的毕业生,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校园TV通过团队的努力得到了学校的关注及肯定,相继为学校及各系制作校园文化宣传片、反传销宣传片等服务校园工作的视频。

(四)社团发展。

校园TV着重于将工作推向在校学生,力求作品更加适合大学生,节目的形式与内容越来越符合大学生的欣赏口味,作品的深度更贴合校园的文化,既富有趣味性、活泼性、积极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做到小视频大内涵。校园TV本着打造属于学生自己的才艺展示平台的创意,适当增加娱乐环节、校园趣事、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学生素质提升和丰富校园文化放在首要的地位,给一些优秀的敢于表现自我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力争让校园TV逐渐成为学生自己的节目,以校园学生活动或与校园活动相关人与事为主,让在校的学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充分了解学校发生的点点滴滴。在未来,争取让全校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对校园TV的节目增加关注度,要求节目中的话题要围绕大学生的思想、服务校园文化,要有优秀的引导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力争多出优秀的校园节目,精心策划和科学组织,用心拍摄剪辑,全面了解学生动态,领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思想策划出思想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新颖、教育意义深刻的校园节目。校园TV力争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创作更多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受大学生喜爱的视频类节目,成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作者:舒荟萃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东建.“新媒体”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J].泰山学院学报,2009,4

[2]张绍荣,李彦,唐诚.略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4

第5篇: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新媒体

新世纪以来,新兴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社会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博客、微博、飞信、米聊、微信、易信、手机报、移动电视等,依托于新兴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数字技术的支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许多高校纷纷利用博客、微博、飞信、米聊、微信、易信、手机报、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以西南交大为例,分析当前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相关对策与策略。

一、新媒体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跨越时空、整合媒介、传播广泛、互动性强,越来越受到用户追捧。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我国手机即时通信网民数为3.97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4520万,半年增长率高达12.8%。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5.7%,较2012年底提升了1.8个百分点。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增长率和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均超过即时通信整体水平。”“我国用手机上微博的网民数为2.30亿”,“手机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49.5%。”“我国在手机上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网民数为1.60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了2536万。”①

随着越来越多的师生使用新媒体资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的运用。对此,西南交通大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2000年底,西南交大校园网开通使用,同年年底学校面向全校师生开通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专门网站――前沿网;2009年底,学校将校园网和前沿网部分功能进行整合,开通西南交大新闻网,成功实现新闻网与校园网主页的同步对接,大大提高了主页信息的时效性。2010年,《交大手机报》瞄准全校师生开始定期发送;2011年,西南交大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开通,学校每年开始推出毕业季微电影《如未相见》。

通过新媒体,西南交大巧妙地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舞台,具体体现在:

1、新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空间

新媒体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信息流通更充分,人际沟通更容易、更随心所欲,其实质就是打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技术壁垒,使传播者和接收者努力实现对等交流。这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与师生们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共同体验、共同感受、共同成长,相一致。校园文化建设,说到底是要了解师生们的心声、解决他们面临的难题、宣传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和谐校园。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西南交大敏锐地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开始建立起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舞台。

(1)新媒体不只是单纯的运用工具,更是提升校园文化凝聚力的大平台。新媒体融入了交流沟通、信息获取、网络娱乐等各类互联网服务,敏锐地将触角延伸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综合平台,这个平台为高校校园文化快速发展提供了新舞台。西南交大推出新闻网、手机报、微博后,不仅快速反映出校园动态,更是对外推出校歌、校训、校史等独特的文化信息,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地凝聚起师生们的向心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2010年以来,学校传统媒体纷纷快速开通新媒体平台,报纸、电视台、广播台都有了微博帐户,它们合力策划、实施“中国梦、交大梦”、明诚大讲堂、创先争优、“喜迎十”等系列宣传报道活动。这使校园文化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园之内,而是开放性地放射出去。学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用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了解师生们的关注热点、政治诉求等等,进而据此设定主题、调整策略,有效地采取相应宣传措施,传播校园文化信息,对外传达出学校的正能量,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011年,学校首次推出完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如未相见》,在2011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位仪式上进行播放,立即引起轰动,许多毕业生看得眼眶红了又红。该片上传至网络后,一炮而红,受到网友们的肯定,许多网友由此阐发出对大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培养的感恩。

(2)新媒体生成了新的校园文化形态。网络论坛、博客、微博、飞信、微信、手机报、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加剧了传播形态的变化,形成了新的高校校园文化形态。譬如西南交大的《交大手机报》,因其所依托的通讯技术的限制,决定了手机报的制作、发送、接收、反馈,必须遵循其特有的规律。《交大手机报》采取的是彩信手机模式,即报纸通过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这决定了手机报的载体是手机,所发送的新闻,不仅仅是文字新闻,也是一个包括图片甚至视频的多媒体数据包,但其信息量不能过大。三年来,《交大手机报》已经成功发送近百期,传递出及时、全面、权威的校园资讯,传播对象也从全校教职员工拓展到广大校友,反馈效果良好。《交大手机报》开设有交大要闻、专题聚焦、媒体交大、扬华校园、校史回眸、交大人物等栏目,每周发送一期。同时,根据学校重大活动以及校内各单位的需求,它开始推出定制专题。通过手机报,校园文化进一步发挥出引领、带动作用,这无疑丰富了校园文化传播手段、同时生成了新的校园文化形态。

2、新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新媒体方便、快捷、无距离限制,它能反映出用户的价值取向,近期关注热点、工作生活状况、思想变化,这对高校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有益处。

当前,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和改革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盘根错节;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思潮盛行,迫切需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新媒体,高校可以用摆事实、讲道理,以更加柔性的方式使师生们接受学校所倡导的理念,不轻信谣言、不跟风随风;通过新媒体来分析师生们的思想动态变化,高校可以更清楚地把握其思想脉络,进而为他们排疑解惑,帮助他们更理性地疏导情绪,引导他们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自觉养成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的良好习惯。

新媒体为高校正面宣传开辟了新空间。长期以来,西南交大始终利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校园活动,通过新媒体开展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扬华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精神,激发师生们继承发扬爱国、爱校的优良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交通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贡献力量。

2012年,西南交大新闻中心微博转发《西南交大报》第612期第3版专版,“交大校园的雷锋们”,吸引师生反思“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学雷锋”,倡导师生多做好人好事,践行雷锋精神。不久,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分别以《雷锋公司 公而无私》、《不寻常的雷锋公司》为题,对学校学生社团、好事做了13年的雷锋公司进行了报道,大力倡导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宝贵品格。这为学校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雷锋氛围,同时也向社会传递出交大学子的正能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运用新媒体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新媒体拓宽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但也产生出一些矛盾和困惑,具体体现在:

1、快和慢

新媒体方便、快捷,这注定了师生接收新媒体信息时,往往通过互动来实现信息融合和再生。即时性的互动沟通,要求高校工作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传递信息、解决问题。而事实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按照既定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一种策略,它通过文化的积淀来潜移默化地宣传文化软实力、增强高校育人功能,其时效性要求不高。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以一快一慢形成反差。

实际操作中,师生们通过新媒体了解到校园文化活动,同时企盼更多的活动能够参与其中,这与本身就有限定的校园文化活动,产生了矛盾。不仅如此,师生们被校园文化所吸引,有的急切渴望了解更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及产品,深化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归属感,这对高校工作人员来讲,也是不可完成的使命。文化积淀非一日之功,不是转瞬即可获取的。

2、局部和全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必须体现出学校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反映出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新媒体往往专注于校园文化某一活动、人物或事件,通常是就事论事,其思考性、综合性、概括性的深度报道少,不一定体现出高校鲜明的大学文化特色。譬如微电影,它折射出高校校园文化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贯穿学校各个领域,但它绝不可能完整而全面地展现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好和坏

高校文化建设要提升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感召力,就必须加大正面宣传,以高质量的大学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来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这决定了它所宣传的内容必须是正面的、良好的。对新媒体而言,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却不见得一定是正面的、良好的,它具有不可控制性。高校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之一。2011年清华大学取消博导评聘制度,引发网民热议。2012年华中农大百万打造樱花大道,被质疑效仿武大。2013年某高校宣传部副部长通过微博发送了该校新规定“上课前先交手机”,引起网友热议。新媒体将高校置于大众视角之下,其任何信息评价往往不会以高校个人意志为转移,而完全交由网络大众来定夺。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对新媒体的对策

高校文化建设如何与新媒体相得益彰,关键在以下几点:

1、适应信息时代要求,转变工作思路,尽最大可能减少宣传痕迹。新媒体之快,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几乎变得很被动;在信息化时代,要适应新媒体的变化,就必须进一步转化工作思路,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以往的单向宣传完全转换到双向的、一对一、一对多服务中去,让校园文化氛围从灌输转变为引导,宣传内容渐渐去宣传化。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者兼顾。充分掌握新旧媒体的优势,为我所用,努力实现媒体平台最大化,以便在最短时间、最有效地传递出校园文化信息,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实行变革,针对不同的媒体提供不同的文化信息,根据师生需求、反馈,时时调整相应的策略,努力增强校园文化影响力。

3、辩证地看待校园文化。以更宽容、更理性、更客观的态度,正确对待新媒体上的不同意见;在继续弘扬优秀的校园文化的同时,注重树立起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有鉴别地、汲取其中有益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观点。更快、更多、更好地向社会宣传高校文化,让社会充分了解高校,消除可能产生“误解”的盲区,同时反对以偏概全、走极端,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注释:

①http:// /special/cnnic32/

第6篇: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在湖南桃源县文昌中学(简称我校,下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是结构功能机制、同化顺应机制和文化引领机制。校园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一般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阶段。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维度七个要素为内容,以五个阶段为工作流程,形成的“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我校是一所由原文昌实验中学,桃源县进修学校初中部,桃源九中初中部三校合并组建成的全日制初级中学。全校4000多名学生,近300名老师。要构建特色鲜明的学校,需要融合三校的文化优势,需要共同的校园文化凝注人心、规范人的行为,于是便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课题。 

国内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的现状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较多,针对中小学的研究很少。在中国知网(cnki.net)“学术文献总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共有文献17000多条,主要集中在高校。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只有86条;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对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与规律、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与方法的深层次研究较少,对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如何促进办学特色的研究更少。 

本课题的切入点是,在实践中探索中学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过程,以及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探讨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这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性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其教育、教学、学习、交往、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情感风貌和行为规范系统的凝注和外化。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突出“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办学特色是指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突出特点和风格。我校办学特色的定位是:“德能双馨、和谐发展”。“德能双馨”是指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有口皆碑;学生道德品质好,文明程度高,基础扎实,基本能力强、特长突出,誉满三湘。“和谐发展”是指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三、研究目标 

1.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3.探讨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4.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 

四、研究内容 

1.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2.物质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3.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4.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5.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在校师生。 

2.研究方法。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实践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1)开展原三校校园文化调研,引发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查阅三校管理资料,调查走访三校的管理人员,对三校合并到我校的老师以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 

(2)开展制度文化建设交流,引导启发制度文化定位。先后与桃源县九溪中学等七所中学进行了制度文化建设的交流与探讨,到常德市几所中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学习和制度文化建设交流。在全省名优校长论坛上,就“如何唤起老师的工作热情,创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进行了交流。 

(3)管理制度的修订、宣传、学习与实施,实现制度文化的引导、体验与认同。让师生参与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制定,制度体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理念。 

2.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校园景观彰显“和谐”之美和“发展”的生机。如富有“万众一心,远航”诗意的中心花坛,文化氛围浓郁的勤思园、笃行园、修身园,100余盆高品位的盆景,色彩搭配和谐,高低层次和谐,布局疏密得体的树木花草,整个校园显得优美和谐、生机盎然。 

(2)校园宣传展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学校给每栋教学楼安装了一条精铜雕刻的体现校园文化的大型标语,每栋教学楼每层的楼道墙壁上均贴上了精美的、富有人情味的楼道提示语。学校在办公楼前建立了极具艺术色彩的两块大理石墙,墙上雕刻了铜底大字的校训,即“基础扎实,特长突出,身心健康,素质全面”,“追求卓越,创和谐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学校在每栋教学楼的走廊,把学生和教师的优秀美术和书法作品用精美镜框固定在墙壁上,并附上作者的简介和创作意境,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加强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校围绕教师的师德、教风和专业技能开展教师德能文化建设。通过师德标兵评选、奖励与宣传、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校内外优质课观摩、参加校内外教学比武、承办教学研讨会、评选教学能手、评选德能双馨教师、教学骨干的奖励宣传等,营造重师德、重教学能力、重教风、重教师自我发展的文化氛围,让“德能双馨”成为教师的追求,成为我校的师风。 

(2)加强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 

首先,以规范引领学生文化。制定《文昌中学学生行为规范细则》等多项规范,规范体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其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遵纪守法法制教育,珍爱生命安全教育,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诚实守信做人教育,健全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等六大主题教育。对七年级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与训练。运用榜样激励,开展周送喜报、月评小明星、期末评“三好”、班风评比等活动。利用校主题活动、班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正面教育与训练。 

再次,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建立了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建立心理档案。学校还在各班设立了一名心理委员。 

(3)校园文学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是指导学生走进名家,品味经典,提升文化品味;其次是以校刊《楚三春》为阵地,开辟校园文化专栏、出版校园文化专刊,弘扬以四大主题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再次是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比赛;最后是在校园网上开辟“校园文化”栏目,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 

(4)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将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开设艺体特长班,组织音体美特长培训,实施了“8个100”工程,即100人的腰鼓队,100人的铜管乐队,100人的舞蹈队,100人的合唱队,100人的田径篮球代表队,100人的书法绘画兴趣小组,100人的科技兴趣小组,100人的武术队。

    其次,将我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我校将具有文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开发,编成《德雨流芳》校本教材。 

再次,优化文昌艺术节,体育节,大课间活动等传统活动。校艺术节,我们力求学生以班为单位自编自演节目。大课间活动,每天35分钟,包括体操、武术、舞蹈等活动。 

(5)家校协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学校每年对家长进行2次面授,创办2期家长学校简报,组织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家长完成2次面授作业。评出优秀家长、优秀教育理念。家长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写信等交流方式与教师交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七、研究结果与分析 

1.“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师生崇尚美德,十分注重道德品质修养;师生器重能力和特长的发展,才能突出;师生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突显“美德”、“才能”、“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2.“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正在形成。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学生道德品质好,基本能力强、特长突出。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在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全省名优校长论坛在本校召开。学校的艺体特色突出,“8个100”工程成效突出,得到社会广泛赞誉。“大课间操”在全市推广应用。 

3.探明了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与基本过程。 

(1)校园文化的形成机制。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在其教育、教学、学习、交往、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以需求为基础,通过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而形成的稳定的价值体系、情感风貌和行为规范系统。 

(2)校园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我们认为,校园文化的形成一般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阶段。一种新的校园文化的萌芽首先源于变革的需求和重要事件或人物的引发,通过宣传、理论引导和外校经验启发,使新的校园文化初具雏形并被师生所理解,通过实践体验,感悟新文化的价值,通过实践体验和成功实践的校内外正强化,实现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内化,最后通过传承和创新,形成新的校园文化。 

4.探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可确定为三个维度七个要素: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具体包括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校园文学活动、校本课程、家校协作。) 

(2)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是,以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 

5.探明了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校园文化是如何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我们认为其内在机制主要是结构——功能机制、同化——顺应机制和文化引领机制。 

(1)结构——功能机制。结构——功能机制是指,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动态的、能起综合效应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本质和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及各子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相互作用方式决定的。校园文化是办学特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引领——激励——监控等重要功能,因此,校园文化能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2)同化——顺应机制。所谓同化,是指将对象纳入主体已有的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使对象成为已有的心理图式的一部分。所谓顺应,是指主体改变已有的心理图式以顺从对象、适应对象。校园文化之所以能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就是因为有些校园文化可直接纳入办学特色中,成为办学特色的组成部分,从而引起办学特色的变化,此所谓同化;同时,对不能直接纳入的校园文化,我们也可主动改变办学特色,以适应校园文化的新要求,此所谓顺应。 

(3)文化引领机制。人的行为是由观念引起的,观念决定一切。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价值观引领下形成相应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从而促进行为规范和学校个性的形成,最终形成特色。 

6.形成了“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是指,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维度七个要素为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这一模式遵循了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突出了发展性。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八、研究结论 

1.校园文化的形成一般要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阶段。 

2.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可确定为三个维度七个要素,即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校园文学活动、校本课程、家校协作)。 

3.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应以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推行“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4.文化引领机制。 

5.“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具有实效性,明显促进了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高韦芳.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基于苏州市金阊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苏州大学,2010. 

第7篇: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及其重要地位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集体教育思想、管理制度、科学科研、课外活动和环境建设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群体文化。健康的高校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来说,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调整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使得校园文化呈现出意识形态多元化,价值观念复杂化的趋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由于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不平衡,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渗透,导致指导地位有所弱化,价值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从而在学生群体中突出表现为理想信念淡薄,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把社会地位和个人收入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忽视政治信仰上的追求,凡事首先考虑的是自我利益,缺少提升精神境界的内在需求。往日的校园精英文化逐渐走向大众化、世俗化,不仅削弱了主流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污染了校园的精神环境,而且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美好人格的塑造。

(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许多院校过于强调美化校园环境,重视物质条件的改善,其思想意识教育的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忽略精神文化建设的校园文化,必然落后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时代节奏,违背文化精神本质和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造成校园主导文化与校园主体文化步调不协调。由此可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促使学生养成高尚人格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和中国现实国情结合,否则容易让大学生脱离中国国情这个实际,很可能导致他们迷失人生方向。要确定科学价值观的含义和内容,其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要体现它的先进性,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体体现为处理与他人或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约束,比如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社会集体的利益,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等等。

第二,加大弘扬高校校园主流文化,重视课堂、实践与专业渗透。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常抓不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同时,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形式,为班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积累经验,创新课堂教学与班级活动的联系模式,重点研究活动中如何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课题。

第三,积极打造高校校园文化特色,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建设学术性、娱乐性、竞争性兼具的校园文化,举行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不断地参与进来,可以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发现自身价值,培养其意志坚韧性,摆脱自卑、自负等心理,增强了学生们承受磨难和失败的勇气与能力,从而逐渐形成强烈的自信心、荣誉感和创新竞争意识。此外,建筑物装饰、校园雕塑、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都是承载、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设计精巧、取材合理的雕塑与宣传资料,可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学校校训、办学特色、校园中各类标识的统一设计和安装制作等特有的文化,能使校园更加美丽、人文气息更加浓厚,使人们身处其中,心受感化与熏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德育内容。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我们一定要长期培育、细心经营教育氛围,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以此来提高大学教育的绩效,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赖浩明. 坚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J]. 大江周刊(论坛), 2011, (7): 104-105.

第8篇: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

[摘要]校园文化包涵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高校档案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档案;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生以及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反映了校园的精神面貌以及文化环境等内容。其中,高校的档案工作是对校园的各种活动、历史、科研活动进行记录,对于学校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档案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并且提出了档案工作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高校档案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的知识,而且可以对学生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此外,校园文化具备传播知识、宣传教育以及组织能力等几大功能。通常来讲,大学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文化特征以及文化气息的物质环境和物质设施,属于校园当中的文化物质形态,比如,图书资料、图书馆、建筑物、教研设备、网络环境等,此外,物质文化包括全体的学生、老师等。二是制度文化,是指全体的学生以及老师在长年累月的教学当中应当严格遵守的工作守则、行为规范以及规章制度等,其中规章制度等高度彰显了学校的治学思想,对于学生以及教师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指导和约束的作用,促使学生尽快养成比较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治学习惯。三是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渐新形成的观念以及理念,这种理念得到全体师生的一致的认可,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道德等多个方面,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以及核心。

(二)高校档案管理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活动、学校招生以及科研等活动进行记录,通过其真实反映出本校的历史、科研成果、文化传统以及管理经验等,从而对学校的文化精神进行延续。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总和,并且通过校园建设、制度建设、办学理念以及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综合体现出来,集中显示出校园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的特点,对于校园的发展以及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的校园工作当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但是校园管理的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意义。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校园的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都是以学校的工作为发展基础,并且传授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升校园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高校档案工作是文化建设的副产品,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档案工作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资料。因此,在校园的档案工作环节,由于学校的文化多种多样,导致档案工作种类逐渐多样化。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档案管理也存在显著的区别,主要的区别是档案工作以静态方式开展,并且是为了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然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动态方式开展,应用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应用档案资料等。档案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档案工作,可以有效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为了帮助学校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形成品牌以及提升外在形象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高校档案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二、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档案建设以及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对学校教育的作用以及校园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方面,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可以对学校的教育起到补充的作用,另一方面,档案建设可以辅助建设文化校园。

(一)对学校教育起补充作用

对于学校而言,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还是依托课堂教育,但是,高校档案学习内容也不应被忽视。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历代的学者、学生辛勤研究,积攒了很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创造了无数的荣誉。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校的档案馆和校史馆是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阵地的原因。前辈的辛苦付出不仅塑造着这所学校的丰碑,也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努力,不懈奋进。同时,也能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资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档案工作,让师生认识到高校是人文精神的摇篮,要让学生的心灵在人文精神中氤氲,成长为国家、民族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辅助建设文化校园

高等院校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无数的专家、学者、教授、老师,在这里挥洒汗水,为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培养合适的接班人。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学校更要成为一座宁静的“象牙塔”,让老师可以在这里安心的育人,让学生可以在这里耐心的成长、成材。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灯塔,可以指引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找到合适的、正确的道理。在阅读高校的档案时,学生可以从前辈的为人处世中寻找到合适的行为方式,塑造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悠久的办学历史,营造了独特而又相似的人文氛围,正直的办学精神,也必定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特别是我国的很多高校,建校历史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在艰苦的条件中坚守在治学一线,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伟大教育家们的事迹,又怎能不让学生深受鼓舞而努力前行呢。所以,高校切不可忽略档案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扬学校建立和建设历史中先辈们的精神力量,建设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坚定学生向真理和向善的信心和勇气。

三、高校档案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通常而言,每所高校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的历程,并且都具有一大批的学者、教授以及专家等,这些专家学者的信息是档案工作的记录主要对象。因此,学校方面应当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将档案工作运用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通过使用档案管理促使高校逐渐形成独具特点的人文景观、建筑以及雕塑等,并且通过档案管理工作赋予每个建筑、雕塑以及基础设施以不同的内涵,从而营造出朝气蓬勃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文化美以及思想美等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净化以及鼓舞,促使学校的全体师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一)让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充分结合

档案的管理者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必须加强合作,要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挖掘档案中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内容,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广泛结合在一起。同时,单纯的讲课或者说教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档案中的精神内容融入师生的日常教学生活中,要让学生和教师自发的学习档案中的积极内容,加强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要让档案在高校的校园建设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而不只是单纯走形式主义的道路。

(二)加大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档案比重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开始走进档案管理工作中。当今,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数字博物馆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应接不暇。高校的档案管理者应该从中寻找灵感,将新技术引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一方面,高校处在科技的最前沿中,应该主动的接收新技术,并寻求学科复合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广泛利用校园网的平台,推广档案管理和推广的新模式。

(三)完善高校档案建设的内容

当前,部分高校的档案建设还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例如,学校的科研成果记录不够完整,对学生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完善。学术成果是一个学校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重要的科研成果一方面体现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成功,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一种敬畏感,更有动力继续学习和研究。但是很可惜的是,由于宣传的途径过于单调,对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大,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的有限。校史馆的建设不够全面,也没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校史的必要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自己就读的高校还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连学校的建校时间或是校训都不甚了解。同时,档案建设还存在宣传途径太过老套的问题,总是采用讲座或者课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说教,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对档案形成系统的印象。在电子信息技术于高校普及的今天,档案建设管理人员也要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完善高校档案建设的途径和内容,让学生更主动的了解学校的档案,更便更好的接收信息。

(四)完善高校档案数据和资源的领域

从上文可以看出,档案建设对于校园建设来说多有益处。在这种情形下,更要加强档案内容本身的建设。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相对于档案的资源收集来说都是次要的,只有不断完善高校的档案内容,才能真正地发挥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要注意保护校内保存完好的档案内容,同时不断查漏补缺,使档案收集的资源更加的完整,更有该高校独有的特色。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成为档案的一部分,要注意记录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建设中的影响和作用,完善高校档案数据和资源收集的领域。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的档案工作具有密切的联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存在区别又具有共性,将档案管理工作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可以对学校教育起补充作用、辅助建设文化校园。应当让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充分结合、完善高校档案建设的内容、加大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档案比重、完善高校档案数据和资源的领域。

参考文献:

[1]于立春,储凡静.高校档案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14(11).

[2]张丽.档案工作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2(21).

[3]刘敏华.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之我见[J].档案管理,2014(4).

[4]刘红旗.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第9篇: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

关键词: 校园景点 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在文明校园和绿色校园建设中,校园景点发挥着独特功能,对于构建环境优美、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的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的含义和构成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作为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的亚文化,具有区别其他子系统的个性特征。其次,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校园环境为存在时空,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生态文化。其构成要素包括五个方面:(1)精神要素。即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学校精神;(2)起沟通、传承作用的表意性语言和符号——师生、员工构成的校园文化主体;(3)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规范体系——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形成的学校规章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校园文化生活形成的校园行为与人际关系;(5)物质产品——环境、设施构成的校园文化客体。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误区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为中专、中职升格而成,虽然已“跻身”普通高等学校行列,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但在教育理念上仍有浓厚的中专、中职的痕迹。理念上的滞后,必然影响到各项工作的开展,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主要误区有:

(1)把校园文化简单化。不少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校园文化体育活动”,没有把握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将硬件文化建设视为“基建总务部门的事”,把制度文化建设片面地视为行政管理范畴,而把精神文明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纪律、出勤与考风。

(2)把校园文化功利化。有些院校将精神文化庸俗化,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制定校徽,确定校训、校歌。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其运行过程中经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它反映高校的发展历史,反映世界和本民族优秀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影响到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一个不断扬弃、创新、积淀的过程,是一个建设的过程,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或以表象代替实质,或以结果代替过程。

二、校园景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轻骑兵”

校园景点是校园基本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客体。有的因为历史原因,在学校内部拥有旅游景区。也有的是在学校建设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建筑风格等特点,建设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景点。这些景点种类很多,包括树林山地、人工湖泊、雕塑、绿地广场、古树名木,以及各类具有旅游价值的建筑如博物馆、图书馆、科学馆、各种亭廊等。比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内的侯德榜广场及其雕塑、升华广场及升华雕塑,以及在建的中国化工主题公园和中国化工博物馆,无一不与化工文化息息相关。但更多的是校园里教室、实验室、宿舍、道路等用于满足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物质需要的建筑形式,这些每个大学校园普通的建筑体都富含有她自身的特色,或通过其用途来表现,或通过其外形来体现,或通过其名字来彰显。例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内各类化工实训中心满足了参观人员对化工操作的好奇心;校内的主干路永利大道、旭东大道等路名的提取也富含有对中国化工历史缅怀与纪念的深意。

三、利用校园景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它用历史、文化和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而人们却无从捕捉到它的样子。校园文化又是有形的,它幻化成教学楼、实验室和校园里一处处独特的风景,让人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的强大和深邃。利用好校园景点这一校园文化客体,是发展校园文化的又一新途径。如何利用,笔者认为以下策略可供参考。

1.完善校园景点介绍说明

高职校园内具备特殊历史意义的景点虽不如许多本科院校来得多,但是因其特定背景的职业教育需要,也存在许多点缀性、美化性的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这些景点因何存在、有何意义,不仅参观来访人员急欲一探究竟,甚至连本校学生也更想了解其来龙去脉。例如南京化院内的侯德榜雕像,侯德榜是何许人物、有何事迹,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因此就需要对该雕塑本身及其所塑造的人物有一个详细的介绍,以此将大家带入到“化工”这一主题中。所以向来宾、学生介绍时校园景点完整的介绍说明必不可少。同样,作为校园景点重要一部分的校舍、实验室等,也应做好说明备份,以便介绍。

2.抓住适当的宣传对象与机会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个自弹自唱的过程,需要有欣赏的“观众”和“听众”。如今的高职院校普遍有生源紧张的趋势,如何让潜在的学生及其家长了解、认同再到报考我们的院校,校园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要。但是,无形的东西无法使其立即有深刻的印象,而有形的校园景点却正好是宣传的有效之物,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能让这些“观众”和“听众”快速地获知其感兴趣的内容。在每次新生报到的时候,安排专门的校园介绍志愿者为新生和家长详细介绍校园,不仅使其有归属和荣誉感,而且口碑效应会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辟专门的校园景点欣赏网页,让对这个学校感兴趣的考生和家长更详细地了解到校园的实体文化,对学校的宣传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宝龙.建好校园景点,推进环境育人[J].实践探索,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