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篮球初级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078-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对随机抽取的鄂东农村地区的60所中学学校,采用专家访谈法,就鄂东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基本情况,向各地区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访谈调查。
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项目和内容,就60所中学学校的体育教师共发放调查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回收率为91.42%),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师资情况
1、师资供需情况。鄂东农村地区60所中学中,有专任体育教师121人,兼职体育教师20人,如按每360名学生配备一名体育教师推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缺额较大,还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2、教师年龄、性别结构。从调查结果显示,鄂东地区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结构暴露出青年教师偏多,中年教师偏少的现象。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占到教师总数的79.56%。且呈现出随教师年龄增大而人数逐渐减少的趋势。从性别结构来看,男女教师比例严重不合理,女教师比例明显偏低,这与农村中学女生所占比例(女生占总体的约52%左右)不相符。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女教师从事体育工作常被人们误解,导致报考体育院校的女生较少和女体育教师转岗的比例较大。
3、教师学历、职称结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表一),鄂东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师资素质亟待提高,具体表现在学历,职称结构偏低,相当部分教师的学历不具备担任教师的资格,中专及中专以下的教师达到24.82%。鄂东贫困地区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相当不合理,高级教师比例仅占6.38%。究其原因,主要与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滞后,难以吸引本科学历毕业生有关,同时与各校普遍存在重智轻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导致高学历、高职称的年轻体育教师校内改行或调离教育系统,即体育教师流失率较高有关。
表1教师学历、职称调查结果
(二)场地器材
场地器材严重匮乏,经统计被调查学校拥有400m田径场的占24.75%;200-300m田径场的占41.5%;200m及以下的占33.75%。拥有篮球场地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90.83%;拥有乒乓球场地的学校占79.17%;拥有足球场地的学校占64.17%;35.83%的学校建有排球场地。根据教育部修订的《中学体育器材设施目录》的有关内容可以推算出,鄂东农村中学的足球场地和排球场地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三)体育教学现状
1、体育课的开课率调查结果显示:在鄂东农村中学,体育课正常开课率在高级中学可达到100%,在初级中学达到95%。与西部农村约有16%的学校还不能开设体育课相比,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了。
2、执行课程标准、依教案教学情况在执行课程标准方面,18.26%的学校执行,54.62%的学校部分执行,27.5%的学校不知道或者不执行;在按照教学计划上课方面,调查表明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随意性现象还十分严重,36.69%的学校按照教学计划上课,51.62%的学校不完全按照教学计划上课,还有11.69%的学校不按照或者没有教学计划。
3、课外活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中小学,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h的体育活动(含体育课)。在所调查的学校,“两操”作为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农村中学开展早操率达61.67%以上,其中高级中学达82%,初级中学达56.1%;开展课间操率达72.5%,其中高级中学达80.63%,初级中学为54.17%。多数学校其它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很难保证,调查显示:每天课外活动时间10-20min的学校44.17%,20-30min的学校40%,30min-1h的15.83%。活动项目也仅限于跳跳绳、打打乒乓球、篮球等很少的几个项目。
三、研究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如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采取措施扩大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村初中 学生 体育课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内容和主体价值体现。它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国家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任务。体育课是贯彻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上好体育课是培养建设合格人材的具体体现。所以,提高农村初中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者长期研究、探讨课题。本文对如何上好农村初中体育课加以探讨。
1钻研《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
1.1用心去理解新课标
在新课改革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理解新课标的理念。第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第二,体育老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性质和理念,才能更有效地上好体育课。
1.2认真备课
备课内容包括:第一,备教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作为体育教师,必须提前对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有非常细致的了解,首先得清楚教学目标,所学动作技术的方法和要领;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些动作时容易犯什么错误,应该如何纠正;还要知道这些动作是否容易使学生造成伤害事故,应如何保护与帮助等等。
第二,备学生。教师要了解教学对象,包括这个班级有多少学生,男生、女生各有多少,甚至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等等,只有对这些了然于胸,才可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兼顾所有的学生。
第三,备场地器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数量等情况,教师要选择合理的场地,提前准备好教学器材,如果没有合适的器材或者器材数量不够,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改变组织教法。等。
1.3制定教学计划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师能从学习上把握教材及选用和开发教材。此计划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教学计划,即水平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这些教学计划能较好地适应课程标准及其目标体系的贯彻。
2体育教师以身作则
2.1身正为范,着装要得体
每次上课要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上课钟声一响,就应着装整齐站在上课位置上,以目光去迎接学生的到来,严肃接受学生的每一次报告,并整顿队伍、提出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教学时,要有威严的目光;辅导学生时,要有慈爱的面容;解决问题时,要有敏锐的触觉。教育学生、处置问题时,方法要灵活得当。此外,行动要洒脱,讲话要精练,口令要明确,声音要洪亮。这样,上课主动权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在教师手中,就能够确保教学质量,逐步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冷漠、紧张、对立,学生就不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如果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会从内心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可敬可信,也就喜欢上你的体育课。体育教师还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意识,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3精确示范,精辟讲解
对初中学生,讲解动作过程要精辟、要领要易记,最好口诀化,练习提醒要有重点。如篮球原地投篮的动作要领精简为“蹬”、“伸”、“扣”三个字。让学生易懂、易记,又突出了练习的重点。体育课要精讲多练,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尽量避免指责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
4教学方法多样化
初中学生是从儿童走向少年时期的初级阶段。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融于课堂之中。中学生多争强好胜,一听说进行比赛就跃跃欲试,所以可以运用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学的方法要多种多样,努力克服“教师示范、讲解”的单一模式。直观教学非常重要,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录像、光盘等音像资料,加强直观感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练习中,提倡好帮差活动,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后,进步将会很快,可以多请学生作示范或表演,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和展示创造力与表现力。
5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提倡多种生动活泼的比赛形式,如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举办秋季运动会,或建立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6开发课程资源,设计体育器材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改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变成实际教学成果。场地和器材是体育与健康课质量的保证。宽敞的场地,充足的教学用具和辅助器材,再加上布置合理新颖,会给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带来无限的乐趣,是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我们现有的教学条件,尚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自制土器材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和可取的。它不仅能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和活动空间,开发校本课程和体育设施资源开发的良好氛围也得以形成以
最后,要想让让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教师还要转变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实现自我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20-02
大学俱乐部是新时期落实学生教育与“阳光体育运动”的体现,是符合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和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需要,是大学体育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整合与完善。
俱乐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我国体育俱乐部作为新兴的体育组织形式日益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往往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课程内容要求,为对某一专项运动有一定爱好和兴趣的学生开设相应课程。而且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统一安排课时计划,以传统的教学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注重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的计划性与统一性相结合。而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较,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传统教育中的以牺牲学生个性、兴趣、情感、爱好、才能为主的模式进行了更改,采用一种多类型、多层次的组织教学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型体育教学的单调与乏味,可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整体互动功能。此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设立的教学内容和体育运动项目多以丰富性和多样性为主,能充分满足学生对体育课多元化的选择需求。因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热情,所以可以在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空间的基础上,为学生自己意向性所指的空间也提供了实现基础。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计划在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体育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现对具体可行性方案探讨如下。
一、俱乐部管理模式
由学院体育工作部为中心向体育俱乐部为中心转变,各单项运动俱乐部在俱乐部管理中心的统一领导下,独立地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比赛、举办讲座和开展宣传等活动(见图1)。
二、俱乐部组织架构
(一)俱乐部管理中心
由体育工作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院学生会相关部门人员所组成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指导各俱乐部开展教学、辅导、训练、竞赛等活动。设中心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委员若干。
(二)俱乐部
根据我院目前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可成立十个体育俱乐部,分别为: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健美俱乐部、武术俱乐部、太极拳俱乐部、瑜伽俱乐部。目前,学院体育馆即将投入使用,根据场馆设计,还可以计划增加开设散打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台球俱乐部等。学院也可根据学生要求,在体育场地、器材、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新的体育课程、成立新的体育俱乐部。各俱乐部分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分管宣传部、竞赛部、外联部、后勤部、培训部的委员各一人。
(三)俱乐部会员
俱乐部可实行三级会员制,即初级会员、中级会员、高级会员;凡选择某项目俱乐部课程、对该项目感兴趣、运动基础较差的同学为初级会员;凡选择某项目俱乐部课程、对该项目感兴趣、运动基础较好的同学为中级会员;凡选择某项目俱乐部课程、对该项目感兴趣、运动能力突出、在教练指导下能够担任俱乐部课外辅导任务的同学为高级会员。另外,俱乐部管理中心指定或通过选举任命的学生管理干部均为高级会员;高级会员可凭会员证参加俱乐部组织的各种竞赛、表演、辅导等活动。
(四)俱乐部教练
由学院体育工作部教师、院内兼职教师、高水平运动员担任教练。
三、俱乐部教学特点
(一)课程设置
1.一年级学生必须以某等级会员身份加入俱乐部,每周至少参加该俱乐部组织的活动三次以上(含教学、训练、辅导课),成绩考核可以实行学期评价制。
2.二年级中级、初级会员俱乐部课程教学实行随机组班制,即学生每周可根据所选俱乐部教练的上课时间安排表,自由选择上课时间。
3.高级会员可选择继续参加俱乐部的训练、竞赛等活动课,实行学年评价制。
4.不参加某特定俱乐部的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次数的课外体育锻炼。完成情况作为学生综合测评体育素质的主要依据。
(二)教学内容
1.围绕课程教学计划的学习。由教师根据学院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组织的学习,面向俱乐部初级会员。
2.菜单式学习。由教师根据俱乐部会员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专题讲座、竞赛等形式的个性化学习。主要面向中高级会员。
(三)教学评价
1.会员考核标准。原则上由学院体育教研室会同各俱乐部主任、委员、学生代表共同制定。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度、成长性和健康素质进行考核。实行学分制,通过奖励学分的办法鼓励更多更优秀的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加入院体育代表队为学院争光。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也可以此激励他们刻苦训练,取得优异成绩。具体标准待定。
2.教师、教练员考核方法。主要通过学生网上评教、同行专家听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基本形式
1.俱乐部招收新会员,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进行,每学年第一学期第3-4周。
2.教学课,分为“小班课”和“大班课”两种,对象为普通会员;小班课:人数为40 人左右,由教师担任教练;大班课:人数80-300 人,根据各项目教学特点确定,如晨练健美操、有氧健身跑、晨练武术,由教师、高级会员担任教练。
3.训练课,对象为中级会员,由教师担任教练。
4.活动课,教学对象主要以中高级会员为主,有主题的俱乐部竞赛、讲座、观摩、交流活动等。
5.辅导课,对象为普通会员,由中高级会员担任教练。
6.承办院内单项体育赛事、俱乐部赛事。
7.体育文化传播。
8.会员大会。
四、总结与建议
体育俱乐部内容的拓展,满足了大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心理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丰富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延伸了体育课程的意义。
提高教练员的文化修养,打造俱乐部文化品位。教练员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学习新知识,使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专业技术能力强、思想境界高的新时代体育伙伴,大力改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开展适当的体育项目,给广大学生更多更好的活动空间。
完善俱乐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俱乐部活动的宣传,争取学生的广泛参与,争取社会对俱乐部的赞助和支持,适当地收取部分会员费,提高体育健康服务水平。学院可以利用场馆设施,除正常教学活动外,由体育俱乐部管理,对非俱乐部成员活动收取一部分费用,这样俱乐部可以有效地使用场地,同时又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而对学院内不能或不能完全提供的体育馆设施,可以把目光投向校外。比如,可以与旅顺开发区其他高校合作;一方面可以弥补场地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可以与社会上相应的体育俱乐部合作与社会上有条件的单位的工会合作,既可以缓解场地不足,又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加将来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姚毓武,张大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3).
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参与体育活动、完成身体练习有一定困难的“困难户”、“特困户”学生。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异体育素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差别并不等于有强弱,“差别”不是“强弱”的同义语,体育素质的个体差异在不同的体育项目教学中,能显现出各自的优势、劣势,比如,在力量项目的教学中,身材弱小的同学,学习和掌握技术困难,而在技巧项目教学中,高大肥胖的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困难。心理素质个体的差异也表现在同一运动项目中,比如,支撑跳跃项目教学中,胆小学生学习、掌握技术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把这部分学习、掌握技术相对困难的学生称“相对弱势群体”,这个“弱”也是和“强”相比较而言的,是暂时的相对弱势,就比如在篮球场上,平均身高不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
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身体过于肥胖、先天疾病和残缺等,还有就是,现在生活条件的优越带给孩子们承受能力的缺失,他们几乎不能跑和跳,不能完成各项身体练习,学习、掌握技术特别困难,对体育活动身体极端不适应。这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具有绝对的劣势,也应称其为“弱势群体”。
二、关注体育弱势群体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在每堂教学课中,一线的教师们在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时就基本上就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也就是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决定着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教学任务的能否完成。
新的基本教育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就必须关注到“弱势群体”,这样不仅对其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有意义,而且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三、如何关注体育弱势群体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处于绝对弱势的这一群体学生数量较少,和正常人比,他们的身体好像“残疾人”,但比一般残疾人的身体要健全得多。调查发现,他们平时在班级里大多和同学能和睦相处,对于来自同学之间的玩笑,常常是一笑置之,自身的身体缺陷并没有使他们感到悲观,能以正常人的心态希望能融入到同学中去。但是一到上体育课或搞体育活动时,却出现了被同学们歧视、排挤的现象。大多数同学们为了集体的荣誉考虑问题狭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老师是没有权利歧视他们的,应该教育同学们更加关心他们,真诚耐心地帮助他们,不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做体育活动的服务员、标志员、观察员或裁判员。
2.针对绝对弱势学生制订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目标
“因材施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教育理念,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体育教学计划里很少有针对某个学生的教学措施,要想在教学中真正关注那些有缺陷的学生,老师在设计每一教学计划时,都要体现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目标。在我任教的初二某班有一位男同学,小时候的一次伤害事故造成了他两腿发育不平衡,第一堂室外课我就专门设计了他的练习内容和目标,其他同学进行队列队形练习,对他就安排了“贴墙立正”、“手扶单杠走直线”的练习,在以后的每堂课上都有专门为他个人设计的练习。从一开始的扶杠走“直线”都很困难,到现在的4~6步助跑跨越60cm横杆而较平稳落地,每次的课他都能在同学们互帮、互学、互励的学习氛围中较好地完成练习,他的专注和刻苦、失败和成功不仅使他找到了改变自身缺陷的信心,而且激励了其他同学认真学习、刻苦锻炼的愿望,针对性的设计和大众化的教学相得益彰,所以每次课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3.尽可能设置能体现弱势同学“优势”的集体活动项目
体育弱势群体只是对体育活动的身体不适应,身体上的弱势并不说明他们情感上也弱势,设置那些能体现他们情感强势的活动项目也能达到锻炼其身心的目的。我所任教的另一班级有一过于肥胖的同学,性格开朗,同学们开玩笑的送他外号“巨无霸”,他听后到也不在意,但对各项体育活动明显的不协调,耐力也不好,分组集体游戏时,同学们大都不愿意和他在同一组。在开学后的第三次课我就按排了分组拔河比赛,众所周知,胖子在拔河活动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见他坐在地上把绳子向腰上一缠,喊了一声“谁能把我拉起来?”同学们无不欢天喜地的想和他分在一组!游戏的过程中他还鼓励同伴“加油,摔倒我在底下给你垫着!”这次活动让他找到了自己位置,体现了他的价值,也使他在心理上战胜了自己,进一步融洽了与同学的关系,同学们也渐渐地接纳了他。后来,在做集体活动项目时,好多同学喜欢和他在一组“和他在一起游戏,不管输蠃都让人开心和投入”。
事实上关注弱势群体的过程也是体育弱势群体刻苦锻炼、互帮互助顽强拼搏的过程,也是为其他同学树立“我行、我可以”的榜样过程。事实证明:失败固然能激起人奋发向上的愿望,成功更能激励人拼搏进取。
【关键词】 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改革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剂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管理方式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大学体育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一套从竞技体育衍化而来的重竞技,轻健身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影响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积极响应国务院教育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总结反思我校在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了课程建设改革研究方向,提出符合我校实际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现就研究过程和成果情况小结并提出对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精品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从1998年开始,结合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上,删除了以往竞技划太强的内容,如田径、体操等课程。从形式上改变了一个单元两个教材,五次课一个单元的传统式教学方法,采用一年级普通体育课。开设有趣味性、娱乐性、健康性,终身性的项目,如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初级拳,初级剑,二十四式太极拳,篮球、排球、足球。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进行学习,从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体育技能,而且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业务专长,从而调整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2003~2004学年,结合我校“3+3+2”培养模式(三学期基础课,三学期专业课,两学期实践课)将体育教学分三个学期进行,新生入学后在第一、二、三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第四―八学期实行选修课,逐步形成了我校非体育专业“3+5”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
1.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3学期的公共体育必修课程;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在前3学期选修3项体育项目进行学习;
3.学生在8学期开设体育选修课。
课程内容:
1.体育必修课: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等11项;
2.体育选修课:体育概论、形体训练、体育舞蹈、乒乓球等17项。
二、教材内容的更新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以一套比较完备的、立体化的系列教材。因此新的教学内容需要有新的教材的支持,在这样的形势下,2002年5月对现行体育教学现状与现用体育教材的分析,经过在本省有关院校调研编写了《新编大学体育教程》教材,填补了我系在教材建设方面的空白。
2003年,我校《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又有了新的改革,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进行选课,这样《新编大学体育教程》又跟不上教学的需要,在2004年我系又一次组织全体教师结合开课模式,根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了解和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现用教材作为参考内容,以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为基准,组织骨干教师力量,做广泛的走访、调查,并通过各种渠道售及相关资料,通过分析研讨,拟定教材初稿,在通过进一步的研讨及走访相关专家学者,制定出符合健康教育思想、适宜我院实际的新教材《体育与健康》系列丛书。
《体育与健康》单行本,共7册。其中包含了1个总册(包含学校体育,体育健康运动处方,体育娱乐与拓展训练,游泳运动等内容),6个分册(篮球、排球、健身与健美、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散打、跆拳道等内容),从多方面体现了体育的教育,健身功能,并体现出多面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健康教育的标准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课,去订购教材、这样即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又节省下经费的支出。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出去培养,请进来指导,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2001年重点课程评建中深感我们课程组学历层次较低,硕士研究生比例为零,对课程建设有一定影响,为此体育部领导经过认真研究,从2001年对课程组成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送出深造,充实他们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截止2003年7月,有14名教师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及学位进修班的学习,均已结业。到目前为止课程组教师的学历深造达到90%以上,另外我们还自己培养在读博士一名,硕士一名,引进硕士三名。
2.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
近年来我系年轻教师的比例大大增加,为使年轻教师很快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很有效的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很快脱颖而出,独当一面,是摆在我学科面前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对刚进校的年轻教师,我们采用以老帮新,进行传、教、带,根据教师的业务专长,选派副高职以上的教师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制定培养计划签订培养目标。
3.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我系部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政治理论、总书记的三个代表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不断的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觉悟,使每位教师做到敬业爱岗,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做一名名副其实的辛勤园丁。
四、科学研究
1. 我部结合2001年6月省教育厅体卫处在杨凌召开全省教学改革研讨会的精神。召开了体育部科研论文报告会,会前体育部全体教师作了成分的准备,研讨会上踊跃发言,积极讨论,仅目前教学改革方向及我系部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为我部今后教学工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制定每学年召开一次,体育教学科学研讨会。
2.结合学校津贴分配制度制度,我系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多发表高水平论文,为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献计献策。
3.科研立项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2001年前,因为任课教师对科研立项理解得不深,目的不明确,从而忽视了科研立项工作的开展。结合目前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我部对此项工作改变了以往的看法,明确了目的,认识到了重要性,从而加大了该项工作的投入。
五、《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使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到正确的积极导向作用,真正改变原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用身体运动素质的测试指标来反映学生的健康水平。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行的是目标管理,即不管学校怎样开展体育运动,只要能达标就合格。对学校而言,新标准提供了一个评价体系,据此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气候条件、场地条件、学生兴趣、爱好等来安排适合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避免学校将测试项目作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来实施,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
从2001年实行教学改革以来,我们通过各种尝试也走了一些弯路,经过课程组全体成员不懈的努力,我校大学体育课在教学内容改革与研究,教材内容的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及体质健康测试等诸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新的“3+5”教学新模式。经过实践证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之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样化,这一切得到专家组的肯定。于2003年被评为校级一类课及校级精品课。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体育课是中小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来源。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体育课起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是长身体、学做人、增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各种能力的最重要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体育课是十分必要的。小学体育课作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体育成绩作为影响升学的因素后,体育课已与其他课程一样成为衡量学生是否能够升学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山西省襄汾县小学体育课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当地小学体育课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小学体育课的正常开展提高小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对提高襄汾县城乡小学基础教育水平,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代表襄汾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城和农村选择20所小学为研究对象,其中,县城3所,农村17所。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通过计算机检索,在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搜集了大量关于学校体育,小学体育以及体育课方面的资料,了解了相关研究的成果和与本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并对收集到的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和整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2.2.2问卷调查法对所调查的20所小学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3%。2.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利用所学体育统计学知识,通过Excle软件或百分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3研究结果分析
3.1体育课的开课率、开课时数
体育课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校体育现状的重要表现形式。开课率是指能够按照教学计划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学校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百分比,开课时数就是每周上体育课的节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生一、二年级每周应开设四节体育课,三、四、五、六年级每周应开设三节体育课。通过调查显示:被抽样调查的20所小学的开课率为100%,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的学校占90%,其中仅有李村小学和南街小学两所学校,一、二年级开设三节体育课,通过走访两所学校有关领导,得知他们开设三节体育课的原因是:一、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都在六七周岁,比较小,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而且课业负担轻,多参加体育运动对身体发育有好处,因此安排了三节体育课。尽管襄汾县小学开课率很高,但按照新课标(小学生一二年级每周应开设四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每周应开设三节体育课)开足体育课的学校并没有,这说明襄汾县小学在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还很不规范,还存在很多问题。
3.2体育课教学内容
由于襄汾县各小学体育设施不完备,体育场地器材的局限,体育课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跑步、跳远、广播操、队列队形等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上,而对于投掷、武术、篮球、兵乓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开展的较少,甚至有的项目根本就没有开展,主要原因就是怕出现伤害事故,安全教育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体育教师们的手脚,而且这些项目如投掷、篮球、兵乓球、羽毛球等运动的开展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较高。学生排队等候的时间要比练习时间长的多,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武术,虽然对体育器材、场地的要求不高,但对体育教师的专项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襄汾县小学体育教师很多都是非体育专业毕业的,专业性不强,因此,开展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3.3体育基础设施的调查
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物质基础,它的完备程度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通过对襄汾县各小学体育场地的调查可知:所调查的20所学校都有田径场地,其中有200米以上田径场占15%,有200米及200米以下田径场的占65%和20%,所调查的学校田径场大部分为水泥场地,还有一部分土场地,非常简陋,如遇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体育课就上不了。大部分的学校有篮球场地,但其规格都为成人标准;部分学校有简易乒乓球台,都是由水泥板搭成的,球网一般由一些碎砖头代替;排球场地、足球场地没有。部分学校有单,双杠,却早已是锈迹斑斑,山羊、跳箱上面落满灰尘。体育器材数量少,而且陈旧、简陋,有部分学校曾自制过一些体育器材,如铁圈,沙包,橡皮筋等。总体情况,体育器材是非常短缺的,有的学校甚至几年都没填过新器材了,原因就是由各县财政下拨的体育经费太少,再加上小学生免除学费后,学校可支配的资金就更少了,再加上物价上涨,学校的那点下拨资金根本就干不了什么。通过调查体育场地器材满足体育课教学需要情况可知,仅有20%的学校基本能满足,有80%的学校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要求。襄汾县小学的这种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现状,不利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阻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4襄汾县体育教师的基本现状
3.4.1学校拥有体育教师率由表5可知,县城三所小学就有8名专职体育老师而农村17所小学总共才有5名专职体育老师,县城小学专职体育老师拥有率明显高于农村小学专职体育老师的拥有率。由此可以看出,专职体育教师拥有率与学校层次成正比,层次高的学校体育老师拥有率高于层次较低的学校。这是由于层次高的学校受重视程度大于层次低的学校,而且县城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可程度相对较高。但在襄汾县大部分人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没有其他学科重要;对它在促进人际交往,兴趣培养,个性发展方面的社会职能和心理职能认识不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玩球,跑跑步,做做操,对体育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认识不够等等。虽然这种认识在城乡学校比例不一,但相对说是较普遍的。3.4.2专职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状况从表6可以看出,县城小学中本科学历的老师与农村小学相比较多,尤其在农村小学竟然没有本科学历的体育老师,非专业体育老师所占比例较大,普遍教师学历为大中专学历;从职称来看,在县城小学和农村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少,特级教师竟然没有,以中级,初级为主;分析原因与体育教师不受重视,体育教师评职称较难等有一定关系。从年龄分布来看,以青年老师为主,有经验和资历的老师较少。这对于教师的新老更替,知识传递等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襄汾县教育部门应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现存的问题。
3.5襄汾县小学体育经费的基本现状
体育资金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保障,体育资金决定了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质量。然而由于农村小学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财政困难,开展体育活动主要依靠收取学生体育经费来维持,但很多学校还是把少得可怜的经费挪作它用,致使学校体育不能正常开展。县城小学相对来说好点,财政和补贴都远远超过农村小学。从表7中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校均体育经费较低,人均体育经费只有1.25元。县城小学校均较高但由于县城小学人数多,故人均也较低。县城小学和农村小学的校均相差较大,层次高的学校好于层次低的学校。但从学生人均拥有资金看,城乡小学差别不是很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襄汾县财政下拨到各小学的体育经费少,体育经费不能满足购买体育器材的需要。县城小学与农村小学体育经费相差较大,农村小学体育器材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2.襄汾县小学体育基础设施较差,体育场地设施简陋,体育器材匮乏,这种状况给体育课的正常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3.襄汾县小学体育课的开课率较高,但开课节数不足,有90%以上的学校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较少,而且多是以体育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为主,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项目开展较少或根本没有开展。4.襄汾县小学体育教师文化程度较低;体育教师的年龄分布也不合理;体育教师的职称分布不平衡,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太少,而初级及初级以下的老师偏多;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课时量大;兼职教师比重较大。非专业老师代课现象严重。5.襄汾县小学的校领导、体育教师、小学生对体育新课标的认知程度低,在各小学中新课标的开展情况很不理想。各个阶层的人都没有认识到体育带来的好处,对体育课有一定偏见。
4.2建议
关键词:困惑 高校教拳现状 发展武术
前言
武术运动,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文化结晶,始终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功能。在研究武术运动时,既要尊重武术文化的传统技艺,也要注意社会的历史变迁,演化同步发展的客观规律,将武术文化置身于历史发展长河,从多维思考的角度,研究学校武术的发展趋势,并把握它的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概括武术文化的全部。发挥东方传统文化的养生、健身、防身价值,为新世纪人类自身完善、健康开拓一个新天地。
一、当今武术在高校中的传播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困惑
1. 体育课上教学
本校对于体育课还是很重视的,因而有“一拳一脚”这样的硬性规定:大一必须通过初级一路长拳和初级剑。但我觉得这样硬性的规定在武术的发展中可能不会起太大作用,反而会让很多学生感觉考试成为他们的负担,从而让他们在心理上对传统武术产生厌恶与反感。到大二我们作了一些调整,第一学期可以选二十四式太极拳和散打,学二十四式太极拳是为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学习推手,而且散打学习时加了实战课。不过武术在校园里还是受到冷落,有学生这样问我:学习足球、篮球还可以在学校参加个比赛,而练习武术又有什么用呢?
2. 校武术协会
大学校园里丰富的活动和各种协会为武术协会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在里面可以学到传统武术、太极拳、散打、跆拳道等。而且其中有不少是业余好手,在本地参加过比赛。武术协会由学生自己管理,通常每周都练三四次。由老会员传授新会员一些基本功,等入门后新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老会员的指导下专攻一个武术项目,有时还会找一些在地方上有名气的武术家来作指导。可是会员却越练越少。
3. 校外学习
除了校内自己办的武术协会之外,也有一些人在校外传播武术种子:他们通常在武校办业余班和地方武术协会,教太极拳,专攻散打、擒拿格斗等实战功夫,一般收费都在200元左右。他们走一条现代武术发展的道路,通过武术的实用价值来吸引武术爱好者。除了“中华武术”以外,还有些“洋功夫”也在校园周围传播,如韩国人创建的跆拳道馆,这些也都在校园里扎根。但是总体上看来,像这样收费授艺的只能算是惨淡经营,能招几十个人就不错了。比起校外办的英语辅导班、美术辅导班等等,武术就像是“侏儒”。
校园内武术传播的这三个主要途径,本人认为无论哪一种都无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武术锻炼中来。武术这项国粹与其它流行体育相比,其被认可的程度和生存空间实在是太小。是什么原因使辉煌了几千年的中华武术在大学校园里受到冷落呢?
首先,各种文化的传媒,尤其是影视传媒的误导造成了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使当代大学生认为“武术和舞术”,散打技术不好或感觉有暴力倾向,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
其次,武术的本身特性也决定了它不容易为实用主义的社会所接受。它不像其他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等,只要能掌握其规则就能参与其中,获得乐趣,只是水平高低不同罢了。武术运动的迟滞性使得它不易被讲实用主义、追求效率优先的现代社会和现代大学生所接受。而且武术运动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运动,要想真正学好武术,就必须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去练习,而对于有着沉重学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小的困难。
再次,武术运动缺乏有号召力的人物。足球、篮球等现代体育运动有着一大批对大学生有强烈感召力的明星,这是吸引大学生参与这些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反观我们武术,却缺乏一个像当年李小龙那样具有真功夫和超强
魅力的偶像明星的感召。
二、目前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中的武术教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也不懂武术的劲法与理法,教学时只教动作路线,至于武术练习为什么要分清虚实、分阴阳?为什么要内三合、外三合?等等内在功法全然不知,武术教学中没有实质性的技术技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的即使懂也很少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知识,只为完成教学计划而单纯教套路。学生因不解其意,感到武术学习索然无味。武术具有技击与健身双重功效,现在大学生只知能健身,不知能技击。武术之精髓在技击术中。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他们又处于身体旺盛期,只教没有任何刺激性、激励性、对抗性、可比性的“体操式”拳法,是学生们都不喜欢太极拳的重要原因,何以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现在许多高校都开展了武术教学,但学生基本上是应付完考试就意味着武术学习结束,这样的学习怎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怎能达到我们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从大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来说,他们只有真正了解武术的功能作用和拳的理法后,才会增加强烈的学习欲望而练拳,可以说他们是具备继承发扬传统武术的一支有生力量。
在高校如何改变和发展武术,本人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1. 贯彻武术思想。
放在首位,要贯彻一个“恒”字,要能吃大苦、耐大劳,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要知道武术功夫要刻苦地练习、不断地探索才能有一番作为。在武德上提倡崇德谨己。常言道:无拳无勇,无德无拳。即此谓也。营造一个崇尚武术的大环境,加强宣传的力度,崇尚传统的武德、武风,发扬中华武术的精髓。树立武术方面的代言人,倡导全民族的运动。以点带面,在校园中掀起新的武术学习浪潮。
2. 认识武术,培养意识。
(1)首先要从身体形态、神态、身法方面着手
①身体形态是指武术基本动作的姿态。它是表达武术意识的载体。其技术要求以并步抱拳为例:两腿直立,双拳抱于腰两侧的中后部,双肩后展,上体微向前倾,自然挺胸、收腹、直背、立腰、敛臀。头左摆90°,目视左前方,目光要犀利。这样的身体形态姿势,能给人一种伺机而动的备战意识。
②神态是指内在的精神意识。通过面部的表情、目光神韵,意贯周身,塑造出武术攻防意识的神态、气势。以弓步顶肘为例,它的神态要求是,随着左弓步左臂紧敢,右掌助力,身到、步到、肘到、眼到,目光炯炯、面部神勇,从而显示出英勇顽强的内在气质,这种精神状态有利于进攻意识的培养。
③身法是指身体躯干结合武术攻防动作变化的技术方法,身体的变化反映着武术技战术动作的调整。以前点步格肘为例,其技术要求是:右腿支撑,左脚前点,上体后仰,腰微左拧,左掌铺助右臂屈肘格挡,目光沉着机警,给人一种避其锋芒、以柔克刚的感觉,使学生了解武术外部形态。
(2)要在理解动作攻防含义的基础上培养武术攻防意识
武术套路中的攻防技术,是通过“招式”来体现的,其技击方法极其丰富。因此掌握套路“招式”的用意,对培养运动员的攻防意识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教练员、运动员去拆解套路中的“招式”,使运动员掌握动作的攻防含义。以长拳竞赛套路的第二段――侧踹腿接马步架冲拳为例,其攻防意义是:侧踹腿落地、右脚插步(俗称偷步)、右掌抓左肩,擒拿固定来犯之手,左臂随左脚上步屈肘上绕后,按压对方肘部,呈擒拿之势(俗称鹞子抓间)。当对手化解后,我方右拳顺势攻击对方胸部,当对方反击我方头部时,右拳随之上架,左拳趁机攻击对方胸部(俗称黑虎掏心连环打),呈马步架打之势。让运动员理解“招式”的攻防含义,有助于学生对武术本质东西有真正的了解。
(3)要在攻防动作的情感表达上培养武术情感意识
情感是人与各种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有显著的外部表情和动力作用。而套路运动攻防动作的内容多、变化多,情感就是要根据攻防动作变化的需要,有不同的表达。例如:快速的进攻动作的情感,应是奋进的、激昂的,灵活机动的防守动作应是自信的、机警的。演练者应把娴熟的技术与积极的感情融合起来,去营造一种攻防氛围,以此来培养学生武术的情感意识。
结束语
当前,没有真正懂拳明理的教师是深入开展武术运动主要难题。现在许多高校都缺乏这种人才,即使从体育院校毕业进入高校的武术教师,有些也只是会些套路而已,并不真正懂拳法、拳理、拳术。这是不能深入开展武术教学的主要原因。
建议体育院校要尽快着手培养精通武术内涵的教师进入高校、进入社会,使武术运动真正沿着传统功理开展练习。在高校可以体育课要求进行,也可以体育俱乐部、武术协会等形式进行习练,以发扬真正的武术技术,使武术运动既强健学生身体,也振兴武术事业。
参考文献:
[1]“武魂”北京武魂编辑部.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期.
[2]“中华武术”杂志编辑部.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期.
一、选项教学法相关概念
选项教学法类似于大学体育教育的选修课程,学生在每个学年或者每个学期开始时,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在实际上课时,采用分班或者分组的形式,学生前往不同场地参加自己所选择的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学习自己喜欢的项目,提高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目前选项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选项教学法推广使用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给以必要的重视。
1.学校硬件条件不足
选项教学法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将学生分班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学校需要拥有足够的硬件设施来保证各项课程的顺利进行。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选择越多,对学校硬件设施的要求就越为苛刻,这就使得一些缺乏场馆和设备的学校无法进行选项教学。
2.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要求
传统初中体育课程多是围绕三大球等项目来进行设置,而在使用选项教学法后,一些学校仍然只开设了这些传统项目供学生选择,对于乒乓球、体操、网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缺少相应支持,这就使得学生的选择范围非常有限,大量学生无法选择到自己满意的课程进行学习。
3.对选项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体育教育的轻视是初中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校对选项教学的优势认识不足,认为开展选项教学会增加学校运营成本,占用师资力量,部分学校甚至对体育教学本身的重要性都没有理性的认识,这就使得选项教学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同时,一些体育教师认为开展选项教学会增加自身工作负担,所以对新教学模式的推广也采用消极态度进行应对,从而影响了推广的整体进展。
三、选项教学法改进建议
对于选项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学校和教师需要及时拿出相应改进方案,从而保证选项教学法的顺利进行,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水平。改进建议主要包括:加强人员培训、促进设施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1.加强人员培训
通过组织初中体育教师进行选项教学法的培训,首先要让体育教师充分意识到身体素质培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让教师明白选项教学法的优越性,使其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推广当中。同时为了能更好地向学生提供专业体育指导,需要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专项教育和考核,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2.促进设施建设
对于学校体育设施,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应的投入,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其建设更新。对于一些建成时间久,设施落后的中学,可以帮助其翻新现有设施,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扩建体育场馆。而对于一些基础设施较差,缺少硬件条件的中学,政府部门则需要帮助其建设新场馆,添加新设施。
3.优化课程设置
在选项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需要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努力,对于设施完善的中学可以开设对场馆设施要求较高的项目,而对于场地条件有限的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设施,开设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占地面积小,器械要求简单的项目,从而使课程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热情。
四、选项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范例
经过学生、教师、学校和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选项教学模式在一些初中的体育教育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其他学校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优秀经验,从而帮助自己的学校提升教学水平。
1.“分项走班”模式
某校一直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身的办学理念。通过进行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有体育课“上课总是跑圈”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分项走班”新型模式。学校在体育课开设了足球、篮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前往不同的场地进行体育锻炼,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这种形式,学校既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极大热情,同时,还可以将这种“分项走班”模式推广到其他的学科。
2.学校通过体育选修模式,将锻炼变为学生习惯
关键词:留守儿童 阳光体育 教学环境 身心健康 人文关怀
一、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
通过对自己所在学校体育开课情况的调查分析,已按教学计划开设体育课的开课率为62%,这与全国农村中小学体育开课率相差20%。有的开课班级根本就没有《体育与健康》课本,教师也没有《体育教学大纲》手册,说明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还很低,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案上体育课为“依教案教学”。调查结果显示依教案教学率仅15%左右,教风不严谨,随意教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客观因素。
被调查的体育教师的数量(15人)和质量,尤其是偏远地方乡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缺失是很严重的,必须引起政府及教育管理机构的足够重视。此外,被调查的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也不合理,高级职称仅占1%,中级和初级以下教师占99%。体育教师队伍中有33%是非体育专业,教学水平及创新能力较低。教师队伍的落后也成为制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瓶颈问题。
教师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他人”之一,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与体育教师交谈的调查分析过程中,我了解到,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并没有给予留守儿童足够重视,只有极少数老师很关心留守儿童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对留守儿童的轻视和忽视的比例在偏远农村的体育教学中如此之大,应该引起广大体育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通过对体育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也可看出,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紧张,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全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有的学校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不到1元。据调查,在所有作为调查对象的农村学校中,拥有200米绿茵田径场的农村学校几乎没有,绝大多数学校只拥有一块篮球场地和数量不多的乒乓球活动场地,但规格质量距标准场地相差很多,而且学生活动器材老化严重。
对于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情况,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帮助家里做家务或做农活,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很少。由此可见,农村家庭的负担普遍很重,学生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很不乐观。
二、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农村教育机构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帮助留守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应本着对留守儿童、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加大资金投入,为各级学校配齐、配足体育器械,并积极地做好组织和宣传工作,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作为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开设,开足开齐体育课和社会实践课程。那么学校作为留守儿童能够接受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学校中度过,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编写适合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实际的教材,创建适合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模式。
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定期培训。建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争取政府或民间力量支持,建立寄宿制学校或寄宿班,对留守儿童予以全程监护。构建和谐向上的学校体育教育氛围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思想教育和学习,使教师们更多的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农村作为留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承担起重要的职责,制定和实施予以全面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得以切实改变弱势境遇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从而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真正享受到教育乃至体育的惠泽;倡导发达地区、现代都市对落后农村的科学管理与经济扶持,以加快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留守儿童需要扩大锻炼和交流的空间,增设儿童体育活动场所,以丰富他们的课外活动,学校要尽可能组织一些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活动,组织体育竞赛,从而实现学生在体质、心理、适应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在社区中找到心理的慰藉和家庭般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李香萍 亓凤华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建设和谐社会[J].职校论坛,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