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篇: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学生;护理;案例讨论;评判思维能力

评判性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性很强的思维技巧,在对护生培养过程中不能按照常规的课堂授课方法进行传授,而要让护生亲自参与实验,在日常工作中反复练习和使用;临床实习阶段为护生提供了反复实践的机会,是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护理教育中的案例学习法[1]是指运用临床病例,训练学生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我科通过案例讨论法对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3年12月~2014年5月在我科实习的48名护生进行案例讨论法培训。其中女生43名,男生5名,年龄在20~24岁;学历:大专26名,本科22名。

1.2方法

1.2.1案例准备 由科室护士长或带教老师根据本科室专业特点,收集近几年来有专业护理特色或警示作用的真实案例,侧重选择有护理创新、体现护理价值、有可借鉴的经验教训等特点分析整理,最终确定12个案例作为培训的护理案例分析资料,分别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1.2.2讨论方式 护士长及带教老师承担主讲老师。把学习苏格拉底询问法[2]作为主讲老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此法始于15世纪,由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其流程是:讲授者先不表明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向学习者发问,引导学习者寻找正确答案[3]。要求主讲老师运用苏格拉底询问法对护生进行培训,明确主讲老师是指导者、学习促进者和主持人的角色,主要起到鼓励、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引导护生围绕案例思考,鼓励和启发他们对案例进行评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并提出相关问题,不断修正假设和干预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

1.2.3培训实施

1.2.3.1培训时间:考虑到护生每月轮转实习的特殊性,培训时间总周期为6个月,以每月轮转护生为一批次,共6批次48人,每个月完成2个案例讨论分析,共12个案例。

1.2.3.2培训方法:每次培训前1w,科室给护生发放护理案例资料,要求他们阅读资料,复习教科书上相关章节,查阅文献,初步总结出案例中的护理问题,并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案。

主讲老师以护理案例为主线,按护理程序分析案例资料并讲诉患者抢救的总体情况,运用苏格拉底询问法展开讨论。提问内容:"针对该案例,评估时间和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把握了抢救时机?"等。主讲人逐项提问,护生展开热烈讨论,争相发言。主讲人接着提问有关疾病的病理生理知识、临床表现等,引导护生将现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讲者归纳总结,制定或修改相应的措施,将具体、正确的抢救护理措施用于案例,最后总结形成一个遇到相似病例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抢救流程。

1.3评价方法 案例分析培训前后对接受培训的护生进行评判性思维能力问卷测评。问卷采用彭美慈等[4]修订的"评思判性维能力测量表"(CTDI-CV),该量表共7个维度,每个维度10个条目,共70个条目。CTDI-CV总分为70~420分,其中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x±s)描述CTDI-CV的得分,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

案例培训实施后,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各维度得分与培训前相比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案例讨论是通过客观真实问题情境的描述,帮助护生以某种角色进入特定的情境和学习过程。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小组学习交流寻求问题的关键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独逻辑模式,促进其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有效提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1]柳丰萍,王红红,邹叶青.护理案例论坛对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3):19-22.

[2]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7-130.

第2篇: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作者单位:050031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俊青: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通信作者:郑素芬

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120287)

摘要目的:探讨评判性思维方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0年2月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患者223例,未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培训;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患者254例,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置管失败、静脉炎、导管堵塞、血栓、导管脱出、非计划性拔管等发生情况。结果:培训后PICC置管失败、静脉炎、导管脱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均低于培训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意识地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护士在PICC置管中主动运用所获得的信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评判性思维;PICC;培训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71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u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留置时间长,维护方便及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并发症[1]。评判性思维作为临床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已成为护理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有助于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2010年3月以来,我院按评判性思维模式设计课程对置管护士进行培训[3],提高了PICC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静脉炎、导管堵塞、血栓、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比率,确保了导管的通畅使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入选置管护士24名,年龄28~46岁;工龄6~25年;学历:大专5名,本科19名;职称:中级21名,高级3名。选取2008年2月~2010年2月PICC置管患者223例,未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培训,患者年龄25~76岁,平均(50.2±3.7)岁;病种分类:癌症化疗180例,胰腺炎23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外伤7例,其他5例。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PICC置管患者254例,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培训,患者年龄22~83岁,平均(51.3±4.9)岁;病种分类:癌症化疗195例,胰腺炎25例,上消化道出血13例,外伤10例,其他11例。培训前后患者在年龄、病例分布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组织管理护士长为总负责人,责任组长为次负责人,其他护士均为责任人,每日交接班查看置管患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负责人,汇总分析,制定护理措施。

2.2目标掌握静脉输液相关理论知识,熟悉PICC置管相关血管解剖,掌握PICC脉冲正压封管及相关维护知识和技术,能够识别常见问题并予以妥善处理。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非计划性拔管。

2.3实施

2.3.1阅读学习每月开展1次护理讲评,学习输液治疗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本月置管、维护、特殊患者出现的情况进行病例讨论,综合分析,分享好的经验,对发生的问题引起警示;选派护士参加PICC内容的学习班,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再在科里进行讲解;针对问题,请专业人士到科内进行护理讲座和指导。

2.3.2评估意识患者入院后评估病情和治疗,选择输液工具,评估需要置管的患者主动给予保护贵要静脉,与护士长、责任组长沟通,以免发生患者需要置管时血管条件已不具备的情况。置管护士查看患者病历,了解病情、既往手术带管情况、血常规、凝血四项时间、有无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等,确定后与主管医师沟通。

2.3.3签字问题PICC属于侵入性操作,置管前需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解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带管的注意事项,获得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操作,签字由主管医师执行,必须和主管医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得到理解和支持。

2.3.4操作制度(1)评估患者的文化程度、依从性、经济状况、预计带管时间及治疗情况,选择导管的种类和型号,向患者说明费用情况。(2)再次评估血管,首选血管外尽量能选出一条备用血管,确定穿刺点,严格无菌操作,遵守规范的操作流程,送管时动作平缓。(3)按统一的维护流程操作,常规拍胸片确认导管位置,向患者宣教注意事项并确认患者已经理解。(4)一次穿刺成功且送管顺利者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走向实施干热敷,每次30 min,每日2次,连续3 d;送管不顺利时给予湿热敷、涂抹喜辽妥等药物预防静脉炎[4],持续7~10 d。

2.3.5书写登记由置管护士记录患者姓名、年龄、住院号、诊断,使用的导管种类和型号、置管者,选择静脉、测量长度、实际置管长度、拍片所示导管位置,简要置管过程,操作体会及经验分析,患者带管后情况及拔管时间。

2.3.6讨论分析对于多次穿刺,送管不顺利,拍片示导管打折、异位等情况在操作完成后即给予讨论,分析原因,查找资料,提出改进措施并记录。

2.3.7出院宣教对带管出院的患者发放PICC维护本,留下科室电话,重点注意的事项用笔勾画,以示强调。方便来院维护的患者尽量来院,不能来院者到当地医院维护,有疑问时打电话咨询,不能或不方便到医院者出院前教会家属自己维护。

2.4观察指标在患者导管使用周期内观察有无静脉炎、导管堵塞、血栓、导管脱出情况发生,统计置管失败和非计划性拔管等相关问题发生情况。

2.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表1)

4讨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护理研究者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证实了评判性思维在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护理专家逐渐认识到培养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5]。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已通过大量研究证实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国内调查评判性思维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护理教育领域,在职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5]。目前临床护理中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对医师过分依赖,机械被动地执行医嘱,完成治疗[6]。临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体评分在中等水平,距思维能力强的标准有较大差距[7]。经临床经验发现,外出进修,参加学术活动,护理查房和病例讨论等学习和有意识的训练、培养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结果显示,两年来我科按评判性思维模式设计课程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培训,在置管前后主动运用所获得的信息,评估、判断患者所存在的问题,思考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了静脉炎、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的比率,提高了PICC穿刺成功率。引进了塞丁格盲穿和B超引导下置管技术,提升了护士的工作成就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认可和满意度,为患者提供了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章春芝,王桂英,薛志芳,等.个性化质量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5):455-456.

[2]田敏,魏秀红,刘瑾凤,等.TBL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影响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2,26(7B):1903-1904.

[3]张红霞,张振路,杜合英,等.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0):59-60.

[4]邹冬梅.循证护理在PICC导管所致静脉炎护理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1,17(6):134.

[5]张小媛,张平.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界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38-39.

[6]董蓓.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3):192.

[7]王红,匡大林.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2241-2244.

第3篇: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护生;教学质量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阶段,如何把护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临床教学工作是关键。现就我科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的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来源

选择近三年在我科临床实习的专科或本科护生180名,均为女性,年龄17~21岁,独生子女占98%。

2方法

2.1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传统带教方法(传、帮、带)重点在动手能力的培养。B组在传统带教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培养护生的动手能力及对病情观察的评判思维能力。

2.2教师方面

2.2.1护士长高度重视,按实习手册要求,组织制定临床实习计划,并实施。

2.2.2选择具有良好医德医风,较强工作能力的护师担任教学任务。同时要转变观念,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教师的理论知识需要更新和补充,护士长要为她们创造机会,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2.2.3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耐心传教,加强责任心,做到放手不放眼,严格把关,认真检查,以杜绝差错事故。

2.3护生方面

了解学生思想,帮助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介绍病区环境、设置,使其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及神秘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责任心,提高热爱本专业的信心。

对护生一视同仁,关心她们的需要和感受,渗透人文关怀,为她们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并且和蔼温暖的实习环境。[1]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如导尿、吸痰、各种仪器的使用,由带教老师先讲理论后示范步骤,再让护生实际操作,老师在旁边作指导,这样避免了护生的盲然性及恐惧心理,提高了护生的动手能力。

每周护理查房及小讲课一次,一方面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师生互动,分享她们的成功,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改进方法。对能力差的同学多给鼓励,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她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把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促进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会观察病情,多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关心、理解、尊重患者,耐心解答病人的问题,以细心、诚心去赢得病人的信任,使患者愿意讲实话和接受护理,才能发现问题,正确处理问题,提高评判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强化高危意识,培养“慎独”精神[2],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加强工作责任心,崇尚“慎独”精神。遇事冷静,做到忙而不乱,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实习结束时,对护生进行综合考核,问卷调查,听取同学意见,做好信息反馈,改进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弥补实习过程中的不足,以达到教学相长,取长补短的目的,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3结果

实习结束,经考核及问卷调查,统计A、B两组同学的临床实习效果及对带教老师带教方法的满意度,A组满意度为90%,B组满意度为97%,B组的方法优于A组,值得推出。

4结论

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注意培养护生的评判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有利益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

5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护士工作不单纯是打针、发药一个简单的操作工,在护理实践中许多问题是要通过正确的评判思维,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而传统的带教方法,只注重“传、帮、带”动手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评判思维的培养,对于这件事为什么这样做了解甚微。通过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注意培养护生的评判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临床教学质量所提高,为护生今后在护理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藏族;护理本科生;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临床见习;参与式教学;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6年3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分别抽取我校2014级、2015级47名藏族护生为对照组,男7名、女40名;曾任或现任班干部:是12名,否35名;生源地:城市16名,农村31名。选取2016级44名藏族护生为观察组,男3名、女41名;曾任或现任班干部:是10名,否34名;生源地:城市15名,农村29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两组护生开课时间均在第4、5学期,每次实验课内容及带教老师相同,实验课课时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观看视频、教师示教、学生分组模拟[基金项目]西藏民族大学2016年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6300)。练习、教师总结点评。实验组采用临床见习结合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学,具体内容如下。①课前准备。a.前期见习培训。学期初研究者将本学期实验项目、内容、大纲要求发给相关科室护士长,护士长安排专人进行实验项目培训,后期带教护生见习。b.实验分组。将护生随机分为2个大组、12个小组,每个小组3~4名护生。c.课前自学。实验课前10d将实验项目大纲、视频发给各小组,学生根据大纲要求,自学课本、视频及查找相关资料,做到见习前心中有数。d.临床见习。按照大纲要求,课余时间以大组为单位进临床科室完成见习要求,如皮内注射,要求护生熟悉:皮内注射操作前的准备、操作中步骤、操作后处理、注意事项等;临床护士如何询问三史、遇到不配合或不同类型的患者时,护士如何跟患者沟通;操作前、中、后患者及家属的反应。e.准备用物。实验课前1d,护生同带教老师共同准备操作用物,护生为主,教师为辅。②课堂练习。a.按学号随机选2名护生(每名同学争取1次机会)对模拟人进行操作,其余同学提问、讨论,带教老师点评,此过程加深护生在后期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后会自动纠错。b.教师示教,护生观摩,加深印象。c.护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纠错(再次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改正,反复练习)。d.角色扮演(部分项目可进行角色扮演,如卧床患者更换床单位、生命体征的评估、吸氧、鼻饲、四大注射、静脉输液等)。操作过程中,扮演患者的护生能真实地感受到患者的恐惧、不安、疼痛等心理和生理反应,扮演护士的护生能感觉到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患者时的紧张等情绪、沟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操作过程中的心理及行为反应。e.总结点评。随机抽取2名护生对本次实验进行简要评价(从操作准备、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健康教育及作为护、患不同角色的亲身感受和体会、临床见习与模拟人、真人操作的不同感悟),带教老师最后对护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护生提出的问题及本次课程的重点、难点、临床面对真实患者时的特殊情况做最后总结,最后针对护生课堂出现的问题,做总结性的示教。③课后练习。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自行预约练习,每个项目必须练习2次以上。

1.2.2评价方法

①期末实验课考核成绩。每学期实验课结束后,由相同的带教老师按照统一评分标准对护生进行考核,满分100分。②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沟通能力。本研究使用香港理工大学彭美慈翻译和修订的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和杨芳宇编制的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量表。各量表的内容、计分、信度和效度参考相关文献[4]。③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为研究小组参考相关文献[5]自行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表。该问卷表包含8个条目,内容涉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3个方面的评价。采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分别赋分5、4、3、2、1分进行评定。课程结束后,研究者分别向两组护生统一发放、回收问卷,问卷回收有效率100%。

1.3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验课考试成绩比较

2.2两组教学前后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沟通能力比较

2.3两组教学效果比较

3讨论

3.1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成绩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的重要指标[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基础护理学1、基础护理学2实验课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教学中应用临床见习与参与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的优势密不可分。参与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它以学生为主体,调动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实验项目的预习、准备、练习、课后点评总结等每个重要环节中,吸引护生的注意力,使护生集中精力对所学技能得以掌握,对护理实验项目操作流程更加细致化、系统化。临床见习是护生从课堂所学到临床应用的一座桥梁,通过见习,护生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传统的实验室实验教学中,护生反映没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所学知识易遗忘,而临床见习使护生有较多的时间在临床环境中进一步巩固、学习和运用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7]。

3.2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沟通能力

评判性思维能力是临床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是护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8]。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评判性思维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临床见习与参与式教学法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藏族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及藏族的文化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导致藏族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主动去分析、推理、评判教、学过程,阻碍了评判性思维的形成,而临床见习与参与式教学法相结合不仅让护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并要求护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感知、进一步在模拟的环境中操作、分析判断、评价教学环节,学会主动思考,因此,观察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临床沟通能力的强弱涉及护理质量的好坏、护患纠纷的多少,因此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4]。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见习与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在提高护生临床沟通能力上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P<0.01)。传统教学重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忽视对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其进入临床工作后因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护生临床工作有挫败感,影响职业稳定性。同时,藏族护生大部分为女同学、生性内敛、语言差异等因素,使其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很少同模拟人沟通,课堂氛围死板、单调。新的教学方法让护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前进入临床见习,在真实的临床情境中观摩护患之间的沟通,更直观地学习到沟通技巧及操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后的对策,且实验室操作中,要求护生提问、讨论、角色扮演、总结点评等各种方式,使其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有机会锻炼沟通能力。

3.3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教学效果各条目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该教学方法中强调护生主体性、参与性、情境性有密切的关系。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9]。该教学方法注重运用护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从前期护生自学课本、视频、搜集查找资料,到临床真实情境中观摩,与自学知识的融合,从而进一步对模拟人和护生操作、提出问题、总结归纳重点、难点。整个过程都是让护生主动寻找答案,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了护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情境和角色扮演中也培养了护生积极的职业情感和态度。

第5篇: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护理 学生 实验教学方法 临床护理能力 评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护理教学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接近于临床实际,提高评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出色地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但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下,我国大中专护理院校在校期间实验课的开设是分学期、分课程、分章节单独开设,实验教学只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或实验指导的描述,机械被动地模仿做实验,学科之间串联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和理解现象的内在联系,这是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与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改革。①而作为评价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评判性思维能力是高职学院学生适应医院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②因此,本试验尝试护理专业在校实验实训开设采取阶梯式实验课程群教学方法,通过阶梯一、二、三不仅将一些单独的实验项目组合起来,形成融合多个知识点为一体的综合实验,而且阶梯四将临床专科内、外、妇、儿、康复护理技术和基础护理融为一体,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一专多能综合实验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选取2011级专科护理1、2班的155名学生为试验对象,编号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学生77名,其中男生2(2.5%)名,女75(97.5%)名,年龄(20.64+2.36)岁;对照组78名,其中男生3(2.6%)名,女75(97.4%)名,年龄(20.45+2.65)岁.两组在性别(t = 1.67,P>0.05)、年龄(t = 1.31,>0.05)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将2011级新生按上述方法分组,试验组学生在校期间按阶梯式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按常规教学,两组学生于2013年7月临床实习前进行考核。

2.1 试验组

2.1.1 成立实验课程群建设督查评估小组

实验课程群评估小组护理专家选择标准:(1)专业临床工作年限>15年;(2)具有护理专业高级职称;(3)在护理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4)能持续参加本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处理和解答。

2.1.2 将学生在校期间实验课程分为四个阶梯(见表1),采用逐级通过的形式

2.1.3 教学内容与方法

护生在学完一、二、三每阶段课程后,分别设计各阶段综合实验进行练习和科研,阶梯四在进入临床实习前一个月进行,由护理专家组结合临床经验和教学过程设计综合性案例,每份案例涉及疾病诊断、护理诊断、疾病观察与常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健康教育五个方面的问题。③实验组学生学生拿到病历后进行分析,可通过角色扮演、护理查房等场景模拟演练方式进行练习。

2.2 对照组

按常规教学。

3 考核结果

两组均采取采用常规护理操作考试和设计临床突发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场景模拟两种考核方法进行。常规护理操作考试,两组比较试验组不及格率(0.13%)低于对照组(6.7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4.36,P

4 结论

(1)阶梯式护理实验课程群培训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研究④认为,评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很强的思维技巧,不能按照常规的授课模式或模型进行培养,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在临床中反复锻炼和使用。护理教学的重要目的是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在教学中强化护理技能训练,提高护生的临床护理能力,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⑤护生学习时期有在校学习和临床实习两个阶段,临床实习是护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护生整个学习阶段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⑥然而目前护理实习生在临床中获得现场操作机会越来越少,⑦临床护理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很难独立胜任护理工作。本试验试验组学生通过阶梯教学,对临床突发问题独立处理能力高于对照组(P

(2)阶梯式护理实验课程群建设有利于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综合型实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本试验场景模拟—临床突发问题的综合处理模拟,两组比较试验组不及格率(2.6%)低于对照组(15.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阶梯式护理实验课程群培训模式有利于促进护理专业建设和改革,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技术更新和使用率。由于本研究实施不长,阶梯式护理实验课程群建设还需完善,如何高效运行此模式,推动护理教学的发展,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① 常海飞.浅谈实验人员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74-76.

② 李丹,李晓寒.高职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测量与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B):5-7.

③ 刘珍红,吴明.《临床护理综合训练》课程建立与实践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45-47.

④ 宁艳花,买红娟,张琳,等.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因素研究[J].全科护理,2010.8(12A):3279-3281.

⑤ 马俊凌.专科层次学生护理学技能操作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2):152,153.

第6篇: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PBL;基础护理学;实验;综合能力

健康观念的更新以及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对护士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护理学是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其中实验教学约占该课程总学时的2/3。传统的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技术操作为中心”,忽视了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指在基础课或临床课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该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院在基础护理学实验传统教学中引入了PBL,教学实践和实验对比显示,PBL结合传统教学法的效果比较显著。

一、实验过程

1.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我院2005级护理专业两个班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4人)采用PBL结合传统教学法,对照组(62人)采用传统的教师示教—练习—指导教学法。

2.研究方法

实验组PBL结合传统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编写病例、提出问题。由带教老师结合实验内容编制病例,并提出与实验操作相关的问题。

再由临床护理专家和护理教育专家审阅、修改。将病例及问题打印成册并在学习前1~2周发给学生。

(2)小组自学讨论。将实验组护生分为8组,每小组8人并设组长一名。小组成员针对病例及问题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得出正确答案并展开讨论,将个人认识扩大到小组认识。

小组长汇总大家意见书写出一套完整规范的答案,参加课堂发言。

(3)实验课前小组积极准备操作。小组成员结合病例做好实验课前准备。包括实验物品准备、患者准备、操作用语、操作步骤、操作要点等。开放实验室并发给学生操作光盘可在实验室观看并练习操作。以上三步在课余时间完成。

(4)课堂传统讲授结合课堂讨论。实验教学前教师先按照传统讲授法讲授实验理论部分基本概念相关知识点,讲授过程中穿插提问,之后学生结合病例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出不同观点。最后教师简单讲授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复杂操作项目教师不结合病例演示。

(5)学生示教操作。结合教师讲授及讨论结果学生以所给病例为依据进行操作示教。操作前对病人及病情先进行全面评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独立准备用物,按照课余时间的实验准备结合病人具体情况进行操作演示并讲解。

(6)教师总结评价护生模拟实践。课堂讨论及学生演示操作后教师进行评述总结,归纳概括知识要点,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讲解总结。问题比较多的操作步骤教师规范演示。护生分组结合病例反复模拟练习。

3.综合能力评价

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设计评价问卷,经过有关护理专家修改认可,由实验带教老师对两组护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包括10个项目,每项采取5级评分制,按满意程度分为5个等级,并赋予分值,即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介于满意与不满意之间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

4.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带教教师对实验组护生各项能力评分均比对照组高,经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分析

1.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PBL是以问题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学生要主动学习知识,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学生对教师依赖减小,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教为重点转移到以学为重点,护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及能力得到激发和锻炼,逐渐成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在课堂讨论及操作前,学生为了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需要自己确立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通过网络图书馆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综合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归纳、整理出问题的答案,再经过小组共同合作讨论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个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提高了护生技能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能力,通过发展能力进一步促进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操作者必须理解与操作技能相关的知识、原理、目的、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练习才会全面掌握整个操作。传统的技能操作是教师示教,过分地强调操作步骤和手法;学生练习时拼命地模仿教师动作,机械地重复,缺乏对操作背后理论的思考。PBL教学教师根据不同技能操作项目设计典型临床病例并提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预习教材,课堂讨论,掌握了操作的目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加深了对操作以及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融会贯通。而且实验操作由教师示教变学生示教讲解,在上实验课前已摸索出连贯的操作步骤全面掌握操作。操作过程中要结合病例解决问题全面评估病人设计合理操作用语,还要大胆创新,使整个操作更合理更全面更完美。教学实践证明PBL教学提高了护生技能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对传统操作创新能力。

3.提高了语言表达与沟通交流能力

现代护理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利于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患者的康复。PBL教学突破了“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传统授课方式,将讲台更多的交给了学生。要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护生就要课下小组讨论、相互沟通交流意见、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各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并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而且在实验操作中还要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使用合理操作用语,以及健康宣教等护“患”有效沟通,在这一系列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

4.发展了团队精神,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医护人员成为平等的合作者,护理人员在临床上必须与他人合作良好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PBL以小组作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小组成员共同承担学习的任务和分享学习的成果。小组讨论前,小组成员分头去收集资料、整理问题的答案。小组讨论时,各自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分享他人的学习经验。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通力合作、相互讨论、各自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小组成员集中意见推荐一名代表作为课堂讨论时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了护生的团队精神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这有利于将来实际工作中同事及医护之间的协调合作,有效应对各种人际关系问题,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减轻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孤立感所产生的应激,利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5.培养了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思维与能力培养

护生评判性思维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评判性思维也是个体做出临床决策的重要能力。国外多数学者认为,评判性思维是概念性很强的复杂技能,不可能按照常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传授,而需要采用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的教学方法。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PBL教学中学生围绕问题及临床病例进行学习探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深邃的思维空间,使其联想思维得到启发,护生的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正是在解决复杂而实际的临床问题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教师将临床问题带入课堂应用临床思维引导、启发学生,而且每个护理操作是与每个临床病例联系在一起,学生分析解决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PBL教学法护生成为护理活动的主要实践者、知识与技术的探究者,打破了所学不为所用的僵局。有效地培养了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传统教学中实施PBL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操作能力、培养了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协作能力、护理评估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新型护理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对推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银玲,宋丽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5,(2).

[2]杨耀防.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过程剖析[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4,(4).

[3]周芳明,王振钺.PBL在美国药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J].药学教育,2003,(19).

[4]乔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医学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5,(4).

第7篇: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1]。科学、高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完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针对目前“4.5+0.5”的学制背景安排,由我校牵头组织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对现有的方案进行调研,为其新修订提供依据。

1 调研内容及方法

1.1 调研对象

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由各校护理专业负责人先广泛征集护理专业相关骨干教师调研意见后统一汇总。

1.2 调研内容

对当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实用性、设置比例、开课顺序、教材选用、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等16个核心、热点问题进行调研。所有调研问题中,包括7个是非题,7个选择题,2个开放式问答题。

1.3 调查方法

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内容开展。电子版本反馈的调研问卷统一收回。本次发放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100%。

2 结果

所有调研问题中,是非题、选择题汇总表(详见表1、表2)

表1 是非题汇总表

3 讨论

3.1 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如果调整为4:6是否合理?

调研对象表示护理专业是一特殊学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护士要求高,新技术、新技能层出不穷;有各种学历层次的教育,竞争激烈;高职护理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和技能,对高职护生而言,短期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就业,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顺利进入职场。因此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均应齐头并进。

3.2 提升护生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能力,除了目前的课程,还需开设哪些课程?

调研对象表示为了护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临床岗位,还应开设一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的课程,明确工作的内容、性质、意义及价值,如《医院感染管理》、《临床护理新技术》、《临床护理专业防护及相关法律法规》、《临床护理思维》、《医疗护理差错预防及应激预案》、《感恩教育》等相关内容。而上述课程在以往的课程开设中并未涉及,可以考虑逐渐增人护生学习课程设置中,以期培养适应新时期护理专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3.3 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那些?如何解决?

3.3.1 人文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已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护理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存在人文课程偏少、课程开设不合理、随意性大的问题[2]。同时当前教育教学中人文学科课程学时及比例不合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缺乏横向沟通、护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方式的单一、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等。解决方法可在课程安排上提早让学生接触临床,让学生认识到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及实践活动中注重并增加后者的培养和考核。

3.3.2 初中为起点的学生,心智成熟不够,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知识的内在转化不够,临床工作中可能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有欠缺,在将来的职场竞争中难以有长久的竞争优势。从护理专业的严谨性,和专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议招收高中起点的学生。

3.3.3 过于重视技能竞赛,竞赛操作标准与临床实际脱轨、抠细节,跟临床真实情景差距太大,培养的护理人员刻板、机械化。无论是日常护理教学还是各类护理竞赛应重视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职业的核心胜任力之一[3],培养护生(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29页)评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性的判断、反思、推理及决策[4]。

3.3.4 护士执业考试与专业课程改革(强调动手能力培养)不协调。建议执业资格考试应由实践操作与理论两部分组成,适当减少理论考试难度,增加实践考核及面试等临床应急处理问题能力方面的测试,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4 结论

据调研结果显示,调研对象对目前《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情况基本满意。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若调整为4:6,赞成及反对意见持平。新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作为护理教育工作者,依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措施,为探索一条适应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道路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7-80.

[2]沈雁霞.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102.

第8篇: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循证护理 产科学 护理教学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38-02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oursing, EBN),是指护理工作者采用最佳的可获得的证据,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充分考虑患者的愿望和需求作出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循证护理的实施步骤包括两个阶段、四个步骤:第一阶段:寻找并确立证据阶段―系统综述,寻找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并将其特定化;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综述。第二阶段:施证阶段――遵循证据的要求进行护理。第三阶段:将所获得的证据与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得到临床证据,做出护理计划。第四阶段:实施护理计划,并通过动态评审的方法监测效果,监测项目实施情况。循证护理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临床护理,有助于培养理学生正确、科学的护理观,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实践规范化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首先让护理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循证护理的概念及其内涵,教会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如何运用循证护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的能力。现以《产科学及护理》第十二章第一节“产后出血”这一章节为例,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我校2014届助产专业2个班级,随意挑选100名学生,本届学生是入学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进入临床专业护理课程的学习阶段。

1.2 方法

在《产科学及护理》“产后出血”一章教学中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教学。

1.2.1 教学方法

1.2.1.1 学习课本内容

首先将教材中“产后出血”的护理内容,以问题形式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产后出血”基本理论知识。

1.2.1.2 教师提供模拟病例

教师将从临床收集的“产后出血”疾病的临床病例以文字、课件或看多媒体教学片的形式介绍给护生。例如,产后大出血的病例:1例产妇,经阴道分娩一4.5Kg的巨大胎儿,分娩过程中产程延长,产后8h按摩子宫底出血500 ml。由于产后出血的病因有多方面,产妇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变化及转归,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确定需预见及解决的问题,再制定护理措施。

1.2.1.3 确定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确定当前的问题是积极查找出血原因,通过护理干预阻断出血过程。

1.2.1.4 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及各种护理期刊进行查询,获取大量有关临床“产后出血”的相关护理措施及一些新的理念。针对产妇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查寻“产后出血”护理措施。

1.2.1.5 师生共同讨论与评价教学效果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提供所查询的相关临床研究证据,然后师生共同结合病例的具体情况,从预防产后出血及产后出血病因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最有效的护理措施。教学结束后,对100名学生进行循证护理教学效果的评价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获取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产科学理论知识水平、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改革了传统教学法、分析和判断能力增强等,评价分为“是”或“否”。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100%。9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90%的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增强,80%学生认为临床推理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增强,说明学生对此教学模式的肯定。8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2.讨论

循证护理是受循证医学影响产生的护理新思维、新观念、新概念,也是对护理学科提出的新挑战;循证护理是已有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方法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措施。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中,改变了过去老师传统的填鸭式讲课教学方法。使老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中转变观念;使学生走出校门后具备一定的判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护理、助产人才。

经过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将循证的方法引入《产科学及护理》课程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EBN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用EBN教学法将课本的理论内容传授给护生。理论课结束时,教师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大纲要求对学生提出有关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根据书本及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收集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此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产科学及护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培养学生循证思维能力

我们根据《产科学及护理》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进行选定病例,病例是从医院临床上收集的真实病人病例,也有些是我们教师结合临床而自行设计的病例。学生运用所学的《产科学及护理》基本理论,通过对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中心问题去求证,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例如:我们在讲“妊娠合并心脏病”内容时,就让学生根据孕妇在分娩前有无并发症、合并症,胎儿有无窒息以及羊水情况、胎盘、脐带情况等,对分娩前产妇、新生儿做出预见性的评判,针对不同的情况,分析、讨论,选择最好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提前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工作,为抢救赢得时间。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EBN教学法,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于临床;使学生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如何科学、有效地制订实施护理计划,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创新应用,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2.3 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EBN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带教老师有良好的观察力、判断力、理解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具备现代护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能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查阅资料,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首先运用循证护理的《产科学及护理》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能、灵活的教学手段,提出的问题既要切合学生的特点,又要联系临床实际体现妇产科护理的专科重点。其次,选择的评价资料应该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重要临床问题,这样才能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教师而言,教学难度增大了,但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2.4有利于新教学形态的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操作,学生依样画葫芦,最后完成考核。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探索和质疑的机会,觉得学习简单重复、枯燥乏味。EBN强调护理工作的严谨性,要求知识融会贯通。在循证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评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寻求循证支持的最新、最佳解决方案,使学生逐渐形成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行为模式,为其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教师在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营造了新形势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形态,为临床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5 存在的问题

循证护理还未真正运用、渗透到护理教学中,现有的护理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也未重视对学生循证技能的培养,现在学生的网络检索能力和英语水平欠佳,各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招生数量增加,而采用EBN 教学所需学时数较多,且对教师素质要求高,许多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护理教育理念上转变过来,因此教学难度大。教师EBN价值的整体判断能力以及实践 EBN 所需的技能比较欠缺,计算机和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缺乏,英语水平低等。

3.小结

教师是循证护理教育的主导者,因此教师的循证意识和素质是搞好循证护理教育的关键。护理教育的课堂教学应逐步引入循证护理,要教给学生科学、可靠的护理方法,通过循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改变只凭书本知识、经验为病人护理的错误做法,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评判性思维能力,组织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做好临床实习和妇产科护理工作。教师在指导学生循证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观察、判断能力和科研能力。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彦循证护理教学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04

[2]万晓燕.循证护理教育要先行[J].护理研究,2007,21(2B)

第9篇: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体外循环;模拟教学;临床思维;核心技能

体外循环(CPB)作为心血管外科领域极其重要的一项辅助技术,具有高风险和学科交叉等特点[1],对实施此项操作的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具有较高要求。然而目前国内针对体外循环技术的专业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教学模式、手段的应用性不强、系统化不够。如何在开展体外循环教学实践时更好地帮助学生迅速提高临床思维和专科核心技能,对于体外循环技术的开展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医学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4],学生临床思维的确立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发展必须基于教学手段和质量的提升,基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善。本课题在结合手术室及体外循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高仿真模拟系统的体外循环模拟教学模式。本文将以实验观察的形式评估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以期为高风险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提供实践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方便抽样原则选取进入临床实习的本科护生共40名纳入研究,其中男2名,女38名,平均年龄(22.1±0.8)岁。具体教学实验开展时间定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教学团队由本院具备多年体外循环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师牵头组织实施,全部入组护生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模拟教学的设备与平台将与专业培训内容相匹配的全方位生理驱动型模拟硬件系统及其软件配置平台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包括:(1)OrpheusPerfusionSimulator型灌注模拟器:该模拟器由整身人体模拟组件、计算机交互模块、监视屏幕及打印设备等组成。模拟器的核心组件模拟人可与人工心肺机器及监测仪器连接,可以实时模拟并反映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及相关指标,如真实情境下手术机体各项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性质、正常生理学与心脏病理状态下相关动脉和静脉血气值、气体流量和氧气浓度、温度控制以及活化的凝血时间等;计算机交互模块可以根据单项体外循环操作内容开展系统进气、停泵训练,也可以针对具体病例进行插管选择、深低温停循环处理操作训练。(2)体外循环设备与辅助耗材:包括STOCKERTS5型人工心肺机、配有实时生物监测系统(平面监测—心脏停搏液压力监测—动脉端泵压监测)、MAQUET7800鼓泡氧合器、动脉微栓过滤器、Medtronic氧饱和度监测仪、成人体外循环管道、心脏停搏液管道、管道钳以及预充液等设备或耗材。(3)体外循环模拟软件:包括CAPP规划系统、UG设计、Mimics图像重建、Adams运动仿真等二次开发的个体化软件平台,为“Orpheus”模拟设备体外循环操作提供客观、科学的技术支撑,实现逼真的体外循环与心脏手术配合环境、过程及动作检测。1.2.2模拟教学的方法构建(1)教学理念及资源准备:根据体外循环培训特点,教学开展前进行集体理念转化的构建培训,对教学路径进行实际分析,统一相关教学原则、目标及流程,强调在创立高仿真临床情景下突出基于问题解决的多元化启发教学,要求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学习(每组3~4名护生为一组,设立组长1名),并明确分阶段考核验证指标。(2)以PBL为基础的教学路径设计:带教教师将体外循环过程以及心脏手术配合中各项操作项目、任务手段以“病例引导下的问题学习”方式设定教学计划,突出启发式、自主式互动教学。首先,教学团队要给予护生心脏解剖、病理生理、血流灌注、循环保护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使护生建立基本的专科思维;具体理论讲授中,教师要以思维导向引领出发,对体外循环操作中涉及的护理诊断、过程控制、病情监测等知识单元设置思考题,提出问题。给予充分高仿真情境下的基础模拟训练,将临床中各种体外循环场景进行有效整理设计,在教师指导下,使护生在表现出符合逻辑的各种心脏手术临床场景、事件、体征面前,大胆求证,大胆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训练过程要突出病例分析特点,在尽量贴近典型操作项目的情景再现下进行大量实操练习;要以“设问—观察—实验—纠错—再实验”为步骤,教学语言突出PBL策略,从纵横两方面进行辩证教学,尽量拉近临床与模拟的距离。(3)高仿真情景下的模拟训练内容:①全身肝素化、体外环路建立后开始体外转流。②转流过程中各种可能的异常表现、高危突发状况处理。③血流生理参数的实时模拟监测,使护生系统掌握CPB各种技能操作要领,及时准确调节流量和压力;提高对CPB中诸如主泵压力增高、液平面过低、静脉回流不畅、动脉系统进气、氧合器氧合不佳及功能下降等不良风险事件的判断、预警及处理等,使护生在知识内化中实现感性认识并最终完成能力转化,从而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环境时可以抓住主要矛盾,做出迅速反应。1.2.3评价方法(1)培训任务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观察,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中文版[4]对护生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估。CTDI-CV量表由7个维度共70个条目构成。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分为6级,负性条目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6分,正性条目反向赋分。总分70~420分,得分281~350分表明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350分表明评判性思维能力强。CTDI-CV量表经国内护理教育家评定,显示具有较高信、效度,α系数0.9。(2)在参考文献基础上[5-8]设计体外循环操作评价标准,对护生CPB专科技术技能进行过程性阶段考核及终端考核,具体考核项目包括:CPB基础理论测评、灌注技术操作和CPB不良事件处理,每个亚类项目满分为100分。测试结果分为优(80~100分)、良(70~79分)、平(60~69分)、差(<60分)4个等级,计算优良率。(3)采用教学评估问卷获取护生对体外循环模拟教学应用的满意度,该测量工具由研究者参考相关文献[9-11]设计完成,由“促进知识内化”“提高辩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实操体验”“发展潜能与创新”4个项目构成,采用“满意”“不确定”和“不满意”进行调查描述,统计满意率。由研究者统一指导语,护生现场填写,做好过程控制。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定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PB专科技能培训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结果(见表1)2.2CPB专科技能培训护生过程性考核及终端考核结果(见表2)2.3CPB专科技能培训护生对体外循环模拟教学的评价结果(见表3)

3讨论

3.1临床思维、核心技能对CPB管理有重要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体外循环(CPB)作为维持全身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生命支持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日益增多,CPB的安全操作和管理直接影响手术成败和患者安全[12-13]。临床实践表明,CPB管理人员除必须具备熟练的人工心脏专业技术外,还应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临床经验,而临床思维、专业核心技能是上述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临床观察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形成基础,是临床决策的起点。可以认为临床思维、专业核心技能对临床绩效、专业工作态度和行为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医学教育领域的最新实践表明,临床思维、专业核心技能需要在不断的系统化临床实践活动中逐步建立,必须依靠所在医院临床专科规范化培训的有效实施来达成。随着体外循环技术及其学科体系的发展,原有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有形势下CPB护理从业者对临床思维、核心技能的培养需求。

3.2护生体外循环模拟教学有助于临床思维过程的形成和内化

近年来国内有关临床专科教育的多模式研究逐步加强,伴随的医学模拟教学应运而生。有文献报道[14],模拟教学是一种在先进临床教育理论指导下紧密围绕临床实际情景来展开学习的形式,可以让无经验的学习者在没有医疗风险的环境下展开实践,一定程度优化了专业技能演练的过程。本研究基于模拟教学的优势,根据体外循环专业实际,精心设计了体外循环模拟教学法。在教学开展中,由高年资体外循环技术人员牵头,团队制定了标准化的教学步骤。以实操演练为主,辅以理论授课并穿插过程性考核。在实操演练环节,合理利用生理驱动型模拟硬件系统并依靠强大的软件功能,通过模拟系统创造出多种CPB管理场景,护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利用模拟设备的高仿真、可重复、操作过程可控性等特点,大胆反复训练,多层次给予护生循证医学实质的培养。这样既加深了护生对模拟病例的理解,又使学生临床思维得到启发和锻炼。研究结果显示,规定培训课程结束后,参培护生CTDI-CV量表总分及相关维度得分较入组前基线评分显著提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印证了开展护生体外循环模拟教学初步实现了依托模拟技术创立高仿真学习环境的思路,有助于护生临床思维过程的形成和内化,能够有效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

3.3护生体外循环模拟教学有助于CPB专业核心技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