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厂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工厂能源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厂能源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厂能源管理办法

第1篇:工厂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主题突出明重点

大唐辽源发电厂以提高供热、抢发电量为中心,将“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做重点深入开展“讲、比”活动。

工厂全面启动了“扭亏增盈我行动”为主题的“讲、比”活动,号召全厂干部职工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以及点滴皆成本、“西瓜芝麻一起捡”的节约意识,把思想统一到价值思维和效益导向上来,落实到扭亏增盈的行动中去。辽源发电厂还向职工征集“扭亏增盈”岗位格言及挖潜创收的“锦囊妙计”,开设“扭亏增盈大家谈”专栏,搭建职工与厂领导互动的平台。

为了完善能源体系建设,加强能源管理水平,努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工厂结合实际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出台了《节能减排指标绩效管理办法》等24项制度措施,目的是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把节能减排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并对项目完成后要达到的效果、项目完成时间等内容进行跟踪、评价,使其达到预期目标。

厂科协根据节能减排的目标和计划,组织科技工作者和技术能手,自行设计制作了“空预器水冲洗自动冲洗和浆液循环泵叶轮拆卸”等专用检修工具,并在热控辅机振动改造、斗轮机减速机检修等项目中,通过利用已关停的10万千瓦4号机组设备,自行研究检修工艺等方式节约检修费用约180万元。4号机组修后启动一次成功,机组汽耗率大幅降低,锅炉效率比检修前提高了0.44%,空气预热器漏风率比检修前降低了1.34%,锅炉本体漏风系数降低了0.015,汽机高压缸及中压缸效率分别提高了6.76%和0.74%。

厂科协组织了“比合理化建议”的活动,2011年共提出并实施的重要合理化建议386条,经评比获奖80项。2011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合同能源管理,完成技改项目23项,其中重大技改项目12项,完成了取消增压风机、烟风系统优化改造等重大技改项目。增压风机取消后,降低了厂用电率0.33%,半年可收回设备改造的投资,其后每年可节约资金400万元。同时利用机组检修机会对凝结水泵进行变频改造,将循环水泵定速电机改为双速电机,根据季节性气温变化,合理优化运行方式;将燃料输煤系统进行改造,降低厂用电率,降低煤耗;解决了4号机6号机高加漏泄、锅炉干排渣系统输送能力差、热风管道漏热、磨煤机漏粉、引风机叶轮及后导叶磨损严重等问题。

厂科协组织开展专题科技攻关,解决生产中影响安全、效益、环保的实际难题;实现科技创新,为企业进步提供技术支持,运用科技手段为企业创造财富。2011年27项科技攻关项目,其中12个项目已经达到预期效果,使辽源厂的主要生产技术指标达到设计标准。2011年全年未发生轻伤及以上人身事故,未发生一般及以上设备事故,未发生交通、火灾和环境污染事故,未发生有社会影响的供热事件,实现了安全年;全年累计发电量完成33.15亿千瓦时;机组平均利用小时累计完成5023小时,高于吉林省机组平均利用小时822小时;供电煤耗累计完成307.39克/千瓦时,同比降低8.79克/千瓦时;厂用电率累计完成6.14%,同比降低0.38个百分点。厂荣获集团公司、省公司2011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3号和4号机组被授予“2011年度国内一流火力发电机组”称号;主要经济指标综合排名列集团公司2011年火电企业第十位。

开展QC小组活动。厂QC活动围绕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员管理水平和经营利润为目的,对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保证安全生产、增加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培训质提升

大唐辽源发电厂把提升职工素质作为强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在3号机组大修过程中培养技术型人才,提高参检职工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检修工艺水平,工厂大胆创新,借助机组检修主辅设备全面解体的有利时机,开设“检修课堂”,将培训工作由会议室引入检修现场,安排相关专业名师高徒现场授课和学习。通过现场讲解设备构造、工作原理、检修工艺等,让职工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中进行培训学习,并现场考核职工的培训效果,把培训纳入到职工检修绩效考核中,做到了工作培训两不误,为广大青年职工早日成为技术型人才提供了平台。

在检修期外,安排生产技术人员到生产厂家或其它电厂同类型机组进行学习,参与监造设备的生产及组装过程,积累经验及相关技术数据。通过参与同类型机组检修工作,各专业技术人员并结合本厂内部科技及技术改造项目撰写了技术报告和技术论文,提升了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特色鲜明服务新

厂科协结合企业特点,积极探索新的途径,为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服务。

提供信息服务。厂科协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收集信息,为厂技术创新提供材料。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效、适用、先进”的原则,从挖掘内部信息入手,充分了解本厂的生产经营需求,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筛选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至今,通过基层提问题、信息查询、信息反馈、实地调研共完成104个科技攻关项目的前期工作。由于注重了立项前期信息收集和研究工作,保证了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

建立技术交流平台。厂科协利用渠道多、联系范围广的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活动,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厂科协为满足科技人员的需要,组织各类专业技术讲座,内容包括试图绘图培训、钳工知识培训、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等。组织开展电力系统交流活动,近几年组织了与省电科院、设备厂家、中企电联等在金属、继电、励磁、化学、绝缘、热工、汽机、锅炉、脱硫、燃料技术领域开展了技术交流。

组织学术论文征集评审。厂科协每年下发通知,在厂内部征集科技论文。每两年出版厂科技论文集,向集团及国内权威刊物推荐科技论文。近几年,共收集论文60余篇,发表32篇,并荣获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优秀组稿单位。此项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厂内的学术氛围,为技术创新、学术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2篇:工厂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0 引言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能源需求旺盛,但世界能源危机使得我国能源状况不容乐观。与此同时,不断席卷全国的雾霾天气让环境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能源与环境危机已成为我国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通过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来控制社会能耗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由于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很大,而且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进行建筑节能改造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1 研究背景

1.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情况

在我国社会能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重大,预计2020年城镇建筑能耗占到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将到35%以上[1],并存在建筑能耗持续增长,用能系统效率低,既有住宅能耗占比高等问题。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加大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研究,在哈尔滨、唐山、乌鲁木齐、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陆续启动了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试点工程。其中哈尔滨嵩山小区节能改造项目,在第一阶段实现建筑节能30%[3],乌鲁木齐市操场小区节能改造项目,在节能改造后实现总体节能60%[2],通过工程实践,我国在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和政策方面积累了经验。我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城市,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改造,这与居住建筑的能耗地位不符,应尽快打破这一僵局,缓解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矛盾。

1.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模式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模式按照实施的主体不同,可分为:

①政府主导模式。

各国政府在建筑节能改造中都是先驱带头者,该模式依靠政府强大的执行能力、严格的考核标准,能够促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短时间内规模化实施[1],同时便于统筹协调改造中的矛盾和当地发展的要求。但是这种模式容易产生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市场相关主体积极性不足、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分离等问题,同时政府在节能改造中,既充当实施者又是监管者,使得监管效果差强人意。

②产权单位主导模式。

产权单位主导的建筑节能改造,一般以大型的产权单位为主,如学校、医院、大型企业和大型商场等。在能耗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这种模式通过节能改造降低其整体的运营成本,实现节能改造收益和提高生活质量[1]。该模式中产权主体改造意愿强烈,对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十分有利。但是该模式具有局限性强、普遍适用难度大的缺点,同时产权主体在节能改造的管理、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也存在着困难。

③供热企业主导模式。

供暖地区的建筑节能改造是改造的重点,供能企业进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一般以供热计量改造、管网改造及热源改造等方式进行,其改造目的是通过提升管理水平、降低供热成本等方式提高自身收益[1]。该模式的改造优点在于,保证了资金投入链和收益链的一致性,有利于节能改造市场化的推动。但该模式限于在供暖地区进行,同时存在供热企业对供热系统外的改造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等问题。

④能源服务公司主导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即EPC模式)的节能改造实施主体是能源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简称ESCO,指提供用能状况诊断、节能项目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服务的专业化公司[4])。ESCO通过合同形式,为能耗主体进行节能改造,并从中分享节能收益[5]。该模式具有很好的市场化运作效果,能够大力吸引市场上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因素参与到建筑节能改造中来,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并能把传统模式中政府的被动角色和资金压力等给予很好的解决。

2 EPC及其运作模式的研究

2.1 合同能源管理(EPC)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是指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简称ESCO)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ESCO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ESCO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6]。

EPC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客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运行成本;或者ESCO以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6]。

EPC项目一般具有两个特征:一是ESCO必须投入(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等),并承担风险;二是用能单位向ESCO付出的代价不大于合同期内的节能收益。而随着合同能源管理的不断发展,如图1所示,在其结构本质上,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各方参与进来。

如果有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EPC,ESCO可以通过调用市场上更专业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来实现自己的利润并分担风险。同样,由于EPC的本质是通过节能并分享节能收益,所以ESCO也可以由多个主体共同组成,参与各方整合各自优势来更好的实现节能服务,获得收益。图2为一般的ESCO业务流程,可做为多方参与的业务流程参考。

2.2 EPC运作模式

在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中,形成了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保障型、节能费用托管型、融资租赁型四种基本的运作模式[6]。下面对这四种基本模式进行介绍,给出无社会其他参与方的基本构架图,即只考虑能耗用户和ESCO的运作关系图。

①节能效益分享型运作模式。

节能效益分享型运作模式是:在项目期间能耗用户和ESCO双方分享节能效益。节能改造工程的投入按照ESCO与用户的约定共同承担或由ESCO单独承担。项目建设完成后,经双方共同确认节能量后,双方按合同约定比例分享节能效益。项目合同结束后,节能设备所有权无偿移交给能耗用户,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能耗用户[7]。

②节能量保证型运作模式。

节能量保证型运作模式是:以ESCO承诺保证节能量为前提,能耗用户事先支付一定年限的节能效益或者费用,作为节能项目的全部投资以及ESCO的服务费用,委托ESCO实施节能项目。项目完成,经双方确认达到承诺的节能效益,用户一次性或分次向ESCO支付服务费,如达不到承诺的节能效益,差额部分由ESCO承担。节能量保证型合同适用于实施周期短,能够快速支付节能效益的节能项目,合同中一般会约定固定的节能量价格[7]。此种模式在发达国家政府机关节能改造中比较常用。

③节能费用托管型运作模式。

节能费用托管型运作模式是:能耗用户委托ESCO出资进行能源系统的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按照双方约定将该能源系统的能源费用交ESCO管理,系统节约的能源费用归ESCO。项目合同结束后,节能公司改造的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能耗用户使用,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能耗用户[7]。

④融资租赁型运作模式。

融资租赁型运作模式是:ESCO或融资租赁公司把节能设备租给能耗用户,能耗用户以设备生产的节能效益支付租金。合同期满,ESCO或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将设备转让给能耗用户,也可以收回。如果采用融资租赁公司的设备,则ESCO负责对能耗用户的能源系统进行改造[8]。

2.3 EPC模式在我国节能改造中应用分析

2.3.1 应用EPC模式的必要性

国外在住宅改造中EPC模式有一定的应用,在我国的应用却十分困难,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在我国采用EPC进行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原因有:

①改造资金的需求。

节能改造技术在国外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我国节能改造技术也迅速发展,对既有住宅改造的整体技术门槛不高。相对改造资金来源成为能否顺利进行节能改造的关键点,在有技术没资金的情况下节能改造是无法推进的。

②政府资金的局限。

现阶段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资金中各级政府的出资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而这种政府占大比重出资甚至全资的改造项目,即使在技术应用、节能效果和节能收益上都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政府财政的限制,在进行大规模节能改造的推广中往往力不从心。所以政府的财政情况决定了,资金问题成为推广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最大障碍,想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真正解决对财政出资的高依赖,必须通过调动市场的资金进入节能改造中来,才能真正实现节能改造的快速发展。

2.3.2 应用EPC模式的障碍

EPC模式调动市场资金的能力是巨大的,但在我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障碍,其根源是:

①我国住宅高私有化率。

与非居住建筑的产权结构单一的情况(如学校、私人企业、政府机构等)不同,既有住宅的产权结构更加复杂,而这种涉及多位产权人的结构在推进EPC应用中产生了巨大的障碍。

②我国多业主住宅形式。

我国私有住宅的形式也与发达国家不同。20世纪2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开始出现郊区化,大量兴建独栋式住宅,50~60年代,郊区化达到。如美国在二三十年代初期,单体或双体别墅所占居住建筑的比例比较低,随着郊区化的发展,独栋住宅的比例不断上升,在1960年有68.8%的住宅为独栋式住宅,到2006年上涨到70%左右[9]。这种独栋的单业主私有产权在节能改造中所面临的沟通难度小,也能通过节能改造收回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我国大部分为多业主的整栋住宅,在协调改造和出资问题上难度极大。

③其他障碍。

在推进EPC模式中我国还存在其他的障碍,如:虽然EPC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发展很不均衡,根据国家发改委2010年到2013年先后公布的五批ESCO备案的名单中[10],共3210家公司(不包括取消的32家)各省统计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具体统计情况如图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在建筑能耗比较大的东北地区ESCO并不是很多,西部地区ESCO很少。

政府在推广EPC模式时不够深入,体系不够健全,使得ESCO公司成长速度比较慢,且存在ESCO公司用各种手段骗取财政补贴的现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力度也不够,居民的建筑节能改造意识不够强烈、认识不深刻、需求不迫切,这些也增加了EPC推进的障碍。

3 EPC模式优化研究

针对能耗用户出资难度大和节能效益分配难的核心问题,对EPC运作模式进行优化,本文设计了一种间接分享型模式。间接分享型运作模式是:由ESCO与供能公司签订节能合同,对能耗用户进行节能改造,供能公司向能耗用户提供能源,收取不高于改造前的总能耗费用,因节能改造使得实际能耗降低,故供能公司多收取了节能部分的费用,并拿出这部分费用与ESCO进行分享。间接分享型运作模式的基本构架见图4。

该模式发展初期,需要政府进行协调、监督、政策支持和一定的资金支持等工作,在市场模式运作成熟,节能改造效益分享顺畅后,政府可逐步退出。间接分享型模式运作构架详图见5。

间接分享型运作模式不需要居民直接出资,资金由ESCO所代表的投资方承担,或初期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这样就避免了居民协调难的问题,在资金的落脚点上找到了出路。同时实现了投资回收,通过供能公司对能耗主体多余供能费用的收取,来实现节能的经济效益,并与ESCO进行节能效益分享。这形成了投资回收点,开拓了利润渠道,吸引了市场资金的投入。

4 基于EPC模式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对策建议

4.1 广泛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调动市场力量

由于EPC模式可以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更好的优化配置,结合间接分享型等运作模式,可以对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市场,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情况和改造主体,鼓励采用EPC相应的运作模式,充分调动市场的节能改造力量,最终实现市场的运作良性循环机制,使得节能减排与经济效益更好、更和谐的发展。由于现阶段政府在我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主体地位,所以政府广泛采用EPC模式进行节能改造示范尤为重要。

4.2 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

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EPC模式推广初期,虽然EPC模式能更好的提高政府财政的利用率,但是不代表政府在支持节能改造财政总量上的缩减,相反政府应该在这种高利用率的模式下,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总量,特别对采用EPC模式的节能改造行为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相应制度上,完善财政支付的流程,针对不同的节能改造模式指定更加详细的财政支付计划,如针对间接分享型EPC运作模式,可以在初期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后期再通过财政补贴逐步实现政府出资额度比。

4.3 相关标准和法规完善

建立完善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标准体系是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由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范围广、任务重,管理工作涉及资金测算及使用、工程立项及招投标、项目验收及备案等多方面管理,工作复杂,应给出相应的节能改造项目管理办法,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改造主体进行编制,以减少管理不利造成的成本和运行等问题,更好的实现节能改造的标准化。

4.4 提高参与度

针对能耗用户以及社会各方对节能改造认识不深和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应该采取更广泛的宣传手段,如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纸媒等方式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进行宣传,并介绍政府相关的政策信息等,宣传给出具体的效果数据,增加节能改造效果的说服力。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市场的整体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为节能改造创造良好的气氛,调动市场的活力,关键是释放节能改造的需求。

4.5 信息平台共享

政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相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信息平台,使得节能改造的参与各方能通过该平台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各参与方在信息平台上可以学习和了解节能改造的管理、技术和需求等信息,这样不仅提高了建筑节能改造行业的整体水平,更快的匹配市场需求信息,让更多的人充分了解建筑节能改造,而且还促进尚未进入节能改造领域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节能改造中。同时,信息平台公平、公开、公正的分享政府的信息资源,能有效的促进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4.6 采取全面完善的节能改造措施

在节能改造中不仅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分别针对热源、热网、热用户等进行全面整体的节能改造,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新能源,使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效果更好。其中对热源的节能改造技术包括;采用热电联产的方式、采用热转化率高的先进锅炉和采取其他技术手段减少热源的发热损失等。热网的节能改造技术主要是采用计量控制系统的节能改造,对能耗用户进行热量计量的硬件改造,这样配合供热计量收费的改革,能更有效的从人为控制方面减少能耗用量,也避免一些“节能建筑不节能”的怪象。热用户系统的节能改造,包括了建筑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及因地制宜的利用新能源等措施。积极开发利用新技术和再生能源等也是节能改造不可或缺的技术发展趋势。

5 结论

①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住宅私有化率高,且主要住宅形式为多业主结构,导致我国能耗用户出资可行性低、难形成节能效益分享机制等问题,所以现有的EPC运作模式在我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中难以应用。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对EPC模式展开研究。

②设计EPC的优化运作模式―间接分享型EPC运作模式。间接分享型运作模式采用ESCO与供能公司合作进行节能改造的形式,由供能公司在收取不大于改造前总能耗费用的基础上,与ESCO进行节能收益分享。该模式避免了居民成为出资主体并形成了效益分享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我国EPC应用面临的核心障碍。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发展报告(2014)―既有建筑节能改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刘学峰.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3.

[3]徐艳娟.黑龙江省既有建筑领域合同能源管理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4]GB/T 24915-2010.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5]陈柳钦.合同能源管理创新节能商业模式[J].中国市场,2011,50:36-45.

[6]孙红.合同能源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7]梁伟贤.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与风险研究[D].清华大学,2012.

[8]张岩.融入碳减排交易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模式设计[D].天津大学,2010.

第3篇:工厂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环境经营战略;绿色经营;钢铁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32-02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特别是在当前构建低碳环保型社会的过程中,实行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的环境经营战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钢铁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钢铁企业又是污染严重型企业,如何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实施环境经营战略是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重要任务,以确保钢铁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钢铁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战略的必要性

1.1新时期带来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2011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不少宏观调整政策,直接指向钢铁行业,诸如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布局调整等。钢铁业是工业领域众多高耗能产业中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国家制定了新的钢铁行业标准,公布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规定了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目标。可见,新时期下钢铁工业面临“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法律法规要求更加严格。国家旨在引导中国钢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形势迫使钢铁企业不得不实施环境经营战略。

1.2公众环保意识增强的新要求

很多钢铁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减少环境成本支出,不进行环境治理,直接把大量废弃物排放到企业外部,使当地居民蒙受了巨大的环境损失。过去由于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污染后果的严重性,因此并没有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而现在,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明显增强,公众关注的环保范围不仅局限于产品本身是否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关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以及是否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环境,一旦发生,就会受到公众的抵制和批判,甚至对企业提讼。因此对于那些不能很好履行环保责任的企业,公众会使其失去生存空间,最后因受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而无法发展。这种情况迫使企业不得不实施环境经营战略。

1.3钢铁企业自身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环境立法的不断加强,环境法规、条例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要求钢铁企业达到的环境标准越来越高,能否达到这些环境标准的要求,成为关系到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而进行的废弃物处理,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物质排放量,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成本支出已成为企业的必要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并不单纯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负担,环保投资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实际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环境经营战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强化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加强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开发能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质资源消耗,既节约了材料成本,又可以降低污染和污染治理费用。在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性趋势,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钢铁企业必须认识到,要通过创建环境经营新体制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基本对策

2.1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制定目标规划

树立绿色经营的指导思想,是钢铁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战略的首要任务,即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必需和重要的因素予以考虑。[1]其次,钢铁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SWOT分析结果,制定环境经营的战略目标及规划,把企业各经营单位、各职能部门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挥企业的整体功能。最后,落实环境经营规划措施。对钢铁企业原有组织系统进行调整,构建适合于绿色经营的组织系统,并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贯彻,使企业环境经营目标和规划真正得到落实。[2]

2.2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培养全员绿色意识

环境经营战略的具体实施,需要建立能反映整个企业绿色经营意识的价值体系,包括企业的使命、经营思想、行为准则等,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3]企业可通过内部刊物、宣传栏、网站、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实施环境经营战略相关理念的宣传与教育,营造一种“绿色”文化氛围,使全员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使企业上下形成一致的合力,共同为实施环境经营战略而努力。

2.3推行清洁生产模式,生产环保产品

清洁生产是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它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从能源和原材料的选择和投入、产品制造、产品产出和废弃物的排放,都做到不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钢铁企业要实施环境经营战略,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4]。首先要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力量,不断引进新技术,加快各种节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原有落后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升级,淘汰产能低、污染严重的设备。其次,始终贯彻实施清洁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变单向的直线型产业链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产业链,减少不合理消耗,提高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5][6]

2.4采用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确保实施效果

环境会计核算和环境报告对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境会计核算不仅要求钢铁企业将为达到环保标准企业内部发生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和污染治理费用)纳入总成本费用中进行核算,还应当将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外部环境污染引发的清理费用支出和赔偿金支出,也列入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这样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做出全面和正确的评价。此外,企业实施环境经营,还需要通过环境报告书向相关机构和社会公众公布自己的环境经营业绩。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企业环境业绩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对企业经营活动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都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2.5实行绿色营销,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绿色市场营销也是钢铁企业实施环境经营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钢铁企业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在材料的选择,产品的使用、回收等方面,做到省能源、省资源、易使用、易回收处理;创造绿色品牌,以高质量的绿色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争取绿色认证和产品的绿色标志,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其次,钢铁企业应开展绿色促销活动。通过广告突出产品的绿色功能,通过绿色推销增加消费者的认知,通过媒体的评论文章、社会公益活动等绿色公关手段,树立企业绿色形象。[7]

3环境经营战略在钢铁企业中的实践

钢铁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工业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受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明显。本文以宝钢环境经营战略的实践为例进行阐释。宝钢于2009年提出环境经营的理念,并将“成为绿色产业的驱动者”作为愿景,依靠科技进步,开发节能、减排和低碳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展绿色经营,寻求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新型绿色产业,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宝钢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洁工厂,是国内冶金行业首个通过ISO 14001认证的企业,堪称世界上最美丽的钢铁企业。

宝钢坚定不移地与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打造绿色产业链。在生产过程中,将能源管理融入制造流、价值流、能源流和设备状态,动态分析环境,实施能耗源分级管理。制定《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工作计划》,对集团内2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进行审核,并启动CO2排放清单研究。强化环保管理区域责任制,开展钢渣堆场综合环境专项整治,构筑公司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实施《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执行每日环境污染观测通报和每月环保问题分析制度。[8] 2010年由宝钢集团立项,国资委、国家财政部、国家会计学院共同参与开展了“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2011年5月,宝钢正式亮出我国钢铁行业第一份《绿色宣言》,[9]以及首批五大类主流产品的《环境声明》。同年,宝钢国内钢铁行业首个《绿色采购指南》,以提高寿命、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循环使用为原则,建立优先、限制及禁止采购目录,将更多绿色标准、绿色认证和绿色制造措施引入宝钢自身产品的生产流程,带动供应商改善自身管理,履行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2012年6月宝钢《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首次对外完整地披露了宝钢环境经营的目标、内容和绩效,完整、客观地呈现宝钢2011年社会责任工作情况报告,并鼓励更多的子公司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使报告真正成为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有效工具[10]。宝钢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确立了绿色产品技术营销的行动计划,即主动开展对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用户绿色采购基准的应对工作,建立环保评估工作流程和评价保障机制。[11]可见,宝钢多年来实施“环境经营”战略已逐见成效,它在此领域的前沿探索已逐步迈入国际同行先进之列。

宝钢在生产经营中均实施了环境经营战略,在各个环节始终贯彻“绿色”的理念,不仅拓展了企业生存空间,并通过这种差异化战略,领先于同行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4结论

我国的多数钢铁企业仍处于受制于环保压力、被动性地开始污染治理的阶段;少数钢铁企业已经开始步入环境经营的起步阶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性趋势,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要从长远角度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2]钢铁企业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机遇,推进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战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提升钢铁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俊峰,刘建华.浅谈企业绿色管理战略[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5(1):24-26.

[2]陈雪莲,傅秋生.低碳经济下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研究[J].上海节能,2010(11):23-25.

[3]朱晓林,唐丽丽.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实施[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33(6):584-588.

[4]李静江.企业绿色经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5-197.

[5]王浩,朱晓林.我国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策略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3-25.

[6]高宏适.新日铁公司减轻环境负荷对策进展[N].世界金属导报(节能环保),2011-01-04(22).

[7]凌茜.绿色营销——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J].营销策略,2012(7):18-19.

[8]宝钢集团有限公司[DB/OL].http:///group/index.asp.

[9]杨伟中.宝钢股份钢铁业首份“绿色宣言”[N].上海证券报,2011-05-25(F10).

[10]宝钢新闻中心.2011年宝钢社会责任报告(环境部分)[R].2012.

第4篇:工厂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据中国农业银行测算,去年前10个月民间投资同比增加34.7%,未来随着鼓励民间投资相关政策细则的落实,其增速保持较高水平。根据全国工商联统计,与2003年~2010年历史同期平均值相比,2011年1月~4月,政府投资占比下降了8.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提高了22.5个百分点,政府投资“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发生重大转变。

民间投资的新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有80%以上的新产品都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私营企业占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解决了社会新增的非农就业人员的80%以上;全国56个高新技术开发区,80%以上的企业都是民营企业。2010年5月国务院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新36条”),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对于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应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

近年来,我国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有投资,民间投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以来,广东民间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10月,广东民间投资7 741.15亿元,增长38.5%,占整体投资的60.2%,拉动投资增长19.7个百分点。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2011年前10个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3 169.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民间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省民间投资增长近三成,高于投资增速,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八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围绕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从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大了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激发了民间投资活力。去年1~8月,全区民间投资873.30亿元,增长50.7%,高于城镇投资增速18.8个百分点,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30.3个百分点,占城镇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4.5%提高到39.4%,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2.6个百分点。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挖掘民间资本投资开发农业的潜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已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作为最重要的新兴投资力量,民间资本正以自主创业、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进入到农业产业化领域,江苏民营龙头企业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明显,成为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和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隶属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的太仓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是一个以养鸡业为主的股份制民营企业,拥有全球最大的优质黄鸡育种基地,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先导,通过为农户提供鸡苗、饲料、药物、技术等一条龙服务及按照保护价收购肉鸡等,与养殖农户建立了十分紧密的合作关系,用“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太仓地区带动合作养殖户1 500多家,累计增加农民收入近4亿元。

在陕西,去年前三季度,全省民间投资占据半壁江山。根据陕西省统计局统计,全省民间投资3 374.25亿元,增长46.7%,高于全省投资增速17.4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4.5%提高到50.4%,其中的大部分民间投资都集中在关中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陕西部分包括:陕西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部分县区,是陕西省经济社会率先、创新发展的关键地区。

在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市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揭牌仪式于2011年11月26日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乔来圪旦村举行。在揭牌仪式上中信银行呼和浩特分行与鄂尔多斯市企业家俱乐部签署20亿元信贷规模战略合作协议,中信银行牵手鄂尔多斯企业家俱乐部共谋发展,为小企业和微小企业提供多样化、全流程的金融服务,更好更快地建立科学合理的融资机制及合作模式,关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鄂尔多斯市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它的成立将使民间资本运行更加规范化、阳光化,推动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民间投资:让民营企业强起来

“新36条”肯定了民间资本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如何引发民间资本的热情,鼓励他们进入实体经济,让民营企业强起来,让民间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放松管制,向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开放更多的行业,包括金融、电信、石化、教育、医疗等,并从政策上确保民营企业和资本有公平竞争的环境。激活民间投资热情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新36条”鼓励民资以独资、控股、参股、合作或参与国企改制的方式,进入基础建设、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商贸物流、国防科技等六大经济领域上百个行业,面对诸多新“蓝筹股”,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被迅速启动起来,民间资本有望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东莞被誉为“世界工厂”,是中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但制造业等领域却很难博得民间资本的青睐,东莞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大量民间资本投入到房地产、餐饮、娱乐、酒店业等风险小的“短、平、快”项目,民营资本对第二产业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了本土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自主研发基础严重不足。面对这一情况,佛山近年来在促进民间资本投资方面大胆探索,不断拓宽领域和范围。佛山基础产业配套很完善,西门子在佛山投资开办的欧司朗佛山照明有限公司进行了多次增资扩产。目前,佛山5家获批的小额贷款公司全部为民间资本投资开设。东莞市政府制定的《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提出,加强引进与研发创新,大力推动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加强中药创新研究,开发电子医疗器械,提高制药装备和药品包装的技术水平。

福建东南100多万莆商遍布世界各地,莆籍在外人员创办企业有3万多家,总资产在300亿元以上。国内各大中城市有50万莆商活跃在各条经济战线,全国1 500多家民营医院中,有80%为莆商掌控,莆商年创产值(含贸易额)逾2 000亿元,被喻为“中国犹太人”。但是雄厚的民间资本大部分投向了外地,却忽略了本地。为此,人口306.97万的地级市莆田通过启动“民资回归工程”,借势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以及日本、美国等地进行招商推介活动,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带动效应强的大项目实现后发。其中“纸浆大王”之陈江河投资30亿美元建设林纸浆一体化项目,总产值有望达到100亿元,一个民间资本回归的热潮正在兴起。

浙商作为民间投资的先锋,已经成为一支新的投资力量。近年来,广厦控股集团、海亮集团、奥康集团、康恩贝集团、中瑞财团、德力西控股集团等50余家浙江民营企业浙商把产业转移目标瞄准了西部,投资项目涉及房地产开发、商品市场建设、家用电器、日用化工等多个重要领域。在宏观政策从紧、国际经济波动、自然灾害冲击、通货膨胀等明显压力下,绝大多数浙商在国内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都瞄准了西部大开发的12省区。

在被称作中国民营经济“风向标”的温州市,拥有6 000亿元的民间资金,并每年以14%的速度在增长,“新36条”为温州商人带来新的契机,温州的强大民间资本正在准备投资低碳产业,积极搭建全国低碳产业项目投融资平台,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2011年11月8日,温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全面实施“1+8”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战略,以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当地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和债务危机问题。总方案确立了10余项改革任务,其中提出要打造资本集散的“资本之都”,逐步形成民间资本的集散中心。8个子方案涉及:创建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股权投资业、做强股权营运中心、创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温州银行发展规划、农村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创建地方金融监管中心。总体目标: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新格局,有效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需求问题。形成试点进程全省领先、经营业绩全国一流的“温州小额贷款公司板块”。到2011年底,力争全市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总量(含筹建)达到50家;到2012年底,力争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总数发展控制在100家以内;小额贷款公司设立重点向我市各县(市、区)中心城区、中心镇、各功能区等发展;公司资本净额总量实行三年倍增计划,2011年达到150亿元~200亿元,2012年达到400亿元,力争于2013年达到80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让民间投资“火”起来

为了积极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多个部委制定系列规则,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公平、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政府和社会积极引导民间游资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给民间投资带来了重大机遇。

2011年8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清理相关领域的准入条件,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改进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等,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准入方面,《意见》指出,要清理规范现有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加快清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准入条件,制定和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相关管理办法。除必须达到节能环保要求和按法律法规取得相关资质外,不得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注册资本、投资金额、投资强度、产能规模、土地供应、采购投标等方面设置门槛。在资金保障方面,《意见》明确,引导民资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民企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融资。要积极支持和帮助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开展新型贷款抵押和担保方式试点等。《意见》还鼓励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污染治理特许经营、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和车辆租赁等相关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意见》将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认定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意见》对于加快推进民营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国家此前出台的关于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样适用于民营企业,并且优惠政策要更多倾向于民营企业研发机构。

早在10年前,浙江地区的民营企业就开始涉足新能源领域,温州乃至浙江当地已经有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身”新能源行业,许多浙江富豪看到了新能源开发利用这个概念和其中蕴藏着的逐利机会――太阳能开发,风力、潮汐发电……更多浙江的资本正在加速涌入这个产业。他们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果断的决策机制,占据了国内新能源领域的半壁江山。我国的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近几年纷纷成功在海外挂牌上市的光伏企业中,就不乏民营企业。

在江西,江西省政府已批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资金规模达3.5亿元,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鼓励引导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向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009年12月,江西省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着力打造包括光伏、风能核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绿色照明及光电产品、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在内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两年发展,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江西省工信委统计,2010年,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 340亿元,同比增长47.4%,对江西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今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 720亿元,同比增长46.4%,光伏新能源、稀土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发展已经迈入全国前列。江西省科技厅表示,今后将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基地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在运用投资引导资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加强银企对接工作,有序组织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四川省政府官方网站2011年11月17日公布了《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增加值超过3 0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10%左右。《规划》明确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完善,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力争达到5%以上,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突破60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产业集聚发展效益显著,打造100个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的重点产品,培育10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提高,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 000亿元,增加值超过3 000亿元。《规划》锁定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六大重点产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并公布了相应的发展路线图和布局图。路线图包括发展目标和重大行动,布局图规划了各产业领域的核心区和重点拓展区。

在上海,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海市政府在2010年设立了30亿元的引导基金。2011年4月,引导基金已与正赛联、创新工场等首批12家基金签约,基金总规模约为40亿元,引导基金承诺出资约8亿元,投资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两大领域内的种子期、早期创业企业。11月22日,引导基金与天增地长、达晨、亚商、华枫清洁能源和大学生创业借力基金等第二批6家基金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合作成立的基金投资方向为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五大新兴产业领域。下一步,引导基金还将及时启动面向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三批创投基金招标工作,并积极探索建立“投贷保联动”合作机制,鼓励创投基金探索“基金+基地”、海外人才国内产业化、大学生创业接力等各种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