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总结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总结

第1篇: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途径

1前言

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来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活动,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又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指出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由于之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经济建设,造成了我国资源的耗竭、环境的破坏,也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要转型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发展的新理念。

2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

2.1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但又不妨碍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妨碍后代人需要、还为后代人创造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根据现实的资源环境状况提出的,同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也是根据持续的糟糕资源环境状况。2.2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大规模地进行工业生产,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来的是资源的耗竭、环境的破坏、大气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等种种恶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甚至是破坏,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枯竭的资源环境反过来又开始制约经济的发展,迫使经济发展不得不改变方向,进行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从大规模、超速度、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转向依靠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动力也要从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2.3经济发展需要生态文明引领的原因:我国现阶段进入了经济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都要进行转型,不但重视经济总量的提升速度,而且更加重视经济质量的提升速度。而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资源、能源的限制、环境的恶化等是造成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成功地实现转型,就必须坚持用生态文明建设来引领经济的转型,来引领经济的转型。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方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人民的幸福安康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的保障。良好的生活环境便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物资的充裕以及生态环境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因此,经济的发展的方向就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进行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将引领经济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在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梦想。3.1大力弘扬生态文明观,提高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建设、而是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靠某些领导、某些企业老板、某些老师、某些学生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培训教育、电视、广播、报纸的宣传,参与实践活动、发放宣传册等,来提高所有成员的生态文明意识,让大家在日常自己的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都能自觉地积极贯彻生态文明观。3.2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的发展3.2.1经济发展目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经济转型的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以往的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只能体现出快速发展的目的,而忽视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由此造成了严峻的后果,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加剧、生态失衡,甚至威胁到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经济的发展的目标,必须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生产方式,从而真正地造福于人民大众。3.2.2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目前我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开始走向经济的转型之路。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那么在二者转型的过程中,同样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注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生产方式的转型。生产方式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对资源的反复利用、注重节能减排、注重减少对环境伤害的绿色环保之路;其次,产业结构的转型。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必须要有创新意识、绿色环保意识,注重向高精端、低耗能、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转型。总之,就是告别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着绿色、低碳、创新的方向发展。

4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促进人民富裕和实现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引领的经济建设,必然是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人民大众的幸福安康。社会的各行各业应该共同努力,一起为建设美丽的中国而奋斗。

作者:罗逸璇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桂花,高大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两重内涵.《求实》.2014年4期.

第2篇: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8102

生态文明的根本宗旨在于尊重与保护生态环境,它是人类文明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种注重长远的发展方式,它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也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它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党的十提出要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情形时,要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善于抓重点,先解决主要矛盾,再逐个解决次要矛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紧密联合,努力为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选择一条适合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利益,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一种长远发展模式,强调制约的相对性,人类可以通过技术发展与资源的有效管理改善制约。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之和。它开创了人类发展的新阶段,是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与我们长期倡导的环境保护相比较,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具备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我们不能贸然的将生态文明简化,它是一个多元丰富的概念,其科学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行。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总结各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转变生产与发展模式,坚持良好的发展理念。

1.2人类生活品质的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与最为迫切的问题,做到时刻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现阶段,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创造出适合于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使人类不再过度脱离自然环境。

1.3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只有自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才会主动改变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故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人民群众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亲身践行,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与严峻性。

1.4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人和人、社会的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倘若人与自然之间不能够和谐相处,那么人与社会以及人之间的相处必定会处于不和谐的状态。只要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生产与生活秩序必定会打乱,能源、经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必定会变得十分尖锐。

2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我们要正确的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用辩证的观点对它进行分析,我们既要肯定取得的成果,也要发现它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发展。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随之不断恶化。党的十重点提出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但是要想完全改善生态环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2.1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恶化

近年来,人们将发展的重心放到了单一的经济发展上面,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才叫做发展,于是GDP的增长成为了发展的唯一指标。往往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对生态环境会造成致命性的破坏。我国一直以工业大国闻名于世,发达国家将中国视为世界工厂,将高投入、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中国,这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国粗放型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后果是空气质量的急剧下降。人们只会一味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而忽略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2人口基数大,整体素质偏低,缺少生态文明意识

在全世界众多人口中,中国人口数量占了比较大的比重,而中国14亿多人口中,农民所占比重较大,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相对较弱,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多数情形下,人们破坏生态环境并不是有意而为,却在无形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伤害,由于人类对自身生产生活的生态效果缺乏认识与了解,一味地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而没有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上,一直是以政府为主导,人民群众参与甚少,于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公众便丧失了话语权,只能遵循政府意志,公众的参与意识与表达意识相当薄弱。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占全世界的10.48%,却有60%的水泥消耗率,20.3%的能源消耗与48%的钢铁消耗,在我国大多数城市我们都可以见到一种现象,许多楼房建好了,在很快的时间内又被拆毁,然后又进行重修,马路中间的花坛建好了又拆了重修,这种大规模的建房又拆房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钢筋水泥,水泥的制造有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与煤炭,公众对于资源的错误认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2.3资源短缺,浪费严重

我国作为世界资源大国,资源总体数量较多,但人均资源却相当匮乏,我国森林资源仅为全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资源为28%,主要矿产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50%,我国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成不均衡的状态,并且资源的浪费现象随处可见,根据统计可知,美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与资源不足中国的1/3,日本不足中国的1/6,发达国家对于钢筋水泥、木材的消耗不足中国1/8,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对于能源资源的消耗十分大,其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按照这种方式计算,我国本来就短缺的资源在不久的将来便会枯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资源短缺的制约。

2.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现象严重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掠取与过度开发利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现象越来越突出,数据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达到了198万平方公里,每年约有50亿吨的土壤因为水土流失而丢失,环境污染现象也随处可见,生态破坏的范围也逐渐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其破坏程度也越来越深,工业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一味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增长,对于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却置之不理,环境污染不仅会威胁到公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济损失,换句话说,用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的经济增长是得不偿失的,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

3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3.1由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不会对自然进行无止境的掠夺,而是将自然环境视为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平等与尊重的。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始对自然进行掠夺与开发,对生态环境没有应有的尊重与珍惜,从而造成了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生态文明是一种致力于改善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文明,它倡导人们在追逐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不再做自然的主宰者,对资源不再一味掠夺,而应该充当生态环境的管家,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3.2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应该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地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培养生态自觉意识,一个人只有意识到某件事情关乎到自身切实利益时,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努力地参与。其中,从政府方面来说,应该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建立规范系统化的文明教育体系,大力宣传生态破坏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的危害,让其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3.3倡导绿色消费,节约资源

绿色消费作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一种方式,应该被大力推广,鼓励在消费的过程中对垃圾进行妥善处理,提倡购买绿色产品,减少随手乱丢垃圾的现象,积极引导人们在追求舒适方便的同时,节约资源,做到可持续消费,这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当代人的消费需求,也为我们后一代的消费节约资源,为他们的生存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公众也应该相互监督,对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给予严肃批评,政府要及时主动的公开生态环保信息,让公众共同参与,保障他们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让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块变无声为有声,并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

3.4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方式,重视网络整合

目前,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宣传途径为学校、政府、大众传媒等,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享受着信息时代带来的诸多便利,生态文明建设应该通过大力的宣传使之成为一种潮流,互联网具有高度整合的作用,具有及时性、互动性、整合性等特点,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大众传媒,应使其成为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统计数据显示,到2014年为止,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中国社会已经开启了大规模网络化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这一平台,传播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及举措,同时广泛收集公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及建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其次,生态文明建设不应当只是简单的保护环境,政府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等平台定期对外信息,关注民生,整合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发挥网络宣传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4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做到不仅为当代人谋福利,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成.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J].思想理论研究,2014,(04):38.

[2]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7.

[3]彭向刚,向俊杰.中国三种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反思与超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5.

第3篇: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工业文明; 机制保障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53-02

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生态文明”新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是对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总结,并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和伦理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机制作保障。只有在相应机制的保障下,生态文明的理念才能有序地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

一、辽宁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保障现状分析

辽宁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生态建设的各项政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推动了生态文明的机制建设,初步走出一条适合省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近几年来,辽宁省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措施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如:制定了《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办法》、《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辽宁省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和《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保护条例》等法规;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出台了《辽宁省实施绿色信贷促污染减排的意见》;对主体功能区、流域和各类资源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主要包括东部生态重点区域、跨行政区域河流和水源的上游等区域;在全省市县实行问责制,推广应用绩效考评、能效准入、监察督导、激励约束为核心的“四位一体”节能模式;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环保体制机制的意见》,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决策的环保体制机制,等等。这些制度的出台,使辽宁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制度上的保障,进一步推动了辽宁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二、辽宁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辽宁生态文明的机制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绿色信贷中涉及到的准入、技术、排放、能源消耗和循环利用能力等标准尚没有完备规定;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导致环保部门对项目审批很难发挥一票否决作用;环境影响的量化技术和货币化技术还不成熟,生态补偿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环境监管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横向管理体制不健全;在政绩考核中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以单纯的GDP模式为标准,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制约着辽宁的生态文明建设,致使生态文明建设很难深入下去。

(二)原因分析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规体系不完善或缺失。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主体天生的逐利性,导致他们可能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不顾他人的利益和后人的利益,使生态建设让位于经济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想向更高水平迈进,就必须不断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律的轨道。目前,辽宁的生态文明建设还缺少一些法规的约束,如尚未建立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尚未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的法规等。

第二,生态文明观念依然淡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目前,公众的环境素养和法律意识不强,生态文明意识依然淡薄,这势必会阻碍辽宁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当前有些领导干部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仍坚持唯GDP论,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更多的考虑后者,把生态建设抛在一边。

第三,现在的政绩考核机制对生态考虑不够,对GDP的考核和显性政绩看的过重。传统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是以GDP为核心内容,这种政绩考核机制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如一些领导干部出于自身政绩或局部利益的需要,对中央政策执行不力或阳奉阴违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甚至纵容一些企业“先污染,再治理”,等等。当前,我们的政绩考核机制依然过于重视对GDP的考核,对生态环保考虑的不够,这将不利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完善辽宁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保障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辽宁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了克服这些制度性的障碍,我们应从辽宁的实际省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不断促进辽宁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可以防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的环境利益,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第一,应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从总体上看,目前,辽宁公众的环保素养和法律意识还不强,生态意识有待提高。所以,要建立固定的教育宣传阵地,培养公众在环保领域的知识素养,不断提高公众主动参与生态建设的意识。第二,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公众环境权,让公众做到有法可依。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只有在法律的范围内才能得到保护,没有法律的保护,权利形同虚设。第三,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扩大公众保护环境的参与度。环境公益诉讼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对环境利益的保护。但我国现行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削弱了公众的环境诉讼权,不利于发挥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第四,加大环境保护组织(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的建设。环境保护组织(特别是非政府组织)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环境保护组织的发展壮大,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获得了依靠,有利于其作用的发挥。

(二)建立健全产业生态化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的生态化,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2]产业生态化是继工业化发展以来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产业生态化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健全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步伐。建立健全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第二,加大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努力促进产业发展的生态化。实现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采取“强化一产,调控二产,加快三产”的措施,着力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第三,完善项目环评制度,对不符合产业生态化的项目严格执行一票否决。虽然《环境影响评价法》已经实施好多年了,但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完善、政府对环保的投入不足、执法不严等问题的存在,致使环评制度很难严格的执行下去,辽宁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环评制度建设,不仅在项目,还要在规划、法律法规的制定上进行严格环评,实行一票否决。第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产业生态化的步伐。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形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有利于产业生态化的实现。

(三)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目前,辽宁已经树立“资源有价”、“生态补偿”的观念,积极推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但是从总体上看,辽宁对生态环境补偿的范围、标准等方面的规定还不完备,因此,还要继续完善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第一,应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法规。应不断完善关于生态环境补偿的专项立法,从法律层面上明确界定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及其义务、责任、补偿标准等方面的指标,使生态补偿有法可依。第二,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监管体制。通过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机构及队伍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管理的规范化;扩大政务公开范围,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的透明度;建设环境监管全覆盖责任体系,明确细化环境监管责任等等措施,不断完善生态补偿的监管体系。第三,加强环境影响的量化技术和货币化技术建设,为生态补偿建设提供相关的科学技术支撑。

(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绩考核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摒弃了传统的唯GDP论的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等指标也纳入到政绩考核的体系中。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辽宁一直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但是由于政府部门监管不畅、考核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致使在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轻视了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考核。因此,要使生态环境考评指标不流于形式,还应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政绩考核机制。第一,要把生态环境政绩考核运作法律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生态环境政绩考核法律化、制度化,确保了生态环境在实际考核中有据可依,让生态问题成为领导干部无法逃避的制度关口。第二,实行考核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既要重视政府自身的考核,又要关注公众满意度的考核,也就是要重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评价。第三,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问责制度,有效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环境执法的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制定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进行必要的问责。

参考文献:

第4篇: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总结范文

一、总体要求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市区全面推进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部署要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为突破口,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工作标准和“全民行动、全员下沉、整治环境、提质升级”的工作要求,从治理“脏、乱、差”入手,深入开展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完善提升区域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加大城市综合治理力度,持续改善区域环境面貌,全面建立全域无垃圾治理长效机制,逐步实现环境整治常规化、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努力建设经济强街、生态大街、文化旅游名街,全力打造生态美、居民富的和谐新街道。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重点突破、三年全面完成”的总体要求,通过扎实开展区域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区域内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区域内市场环境综合整治、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现大街小巷、沿街沿路、居民住宅小区、各类市场、机关事业单位、工地空地、企业厂区及周边等场所视线范围内无垃圾、无污水、无异味的“三无”和有完备的处理设施,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科学的管理体制,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责任监管机制的“五有”目标,进一步提升街道社区人居环境质量、文明程度和城市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主要任务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整体统筹、全面推进”,“标本兼治、长效管理”、“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四大原则,将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工作细化到靶场、东小井、仓巷、达府、雨亭巷五个片区的每一个网格当中,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严格落实街道领导包社区,社区两委班子和街道干部职工包网格的工作机制,以背街小巷、住宅小区、居民院落、单位庭院、建筑工地、便民市场视线内可见垃圾、污水、异味清理为重点,全民动员,全员行动,扎实开展区域内垃圾大清理、综合环境大整治、市民素养大提升行动。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实现“四个提升”目标(即广大群众环保意识显著提升,街道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街道整体形象显著提升,城市品位和宜居水平显著提升)。

(一)区域内环境卫生专项整治

1、广泛动员、全员参与,扎实开展区域环境卫生整治。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和市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包片区责任制的安排,开展全民清扫活动,加大清扫保洁频次、落实“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度。及时清扫街巷、小区(包括独立楼院等无物业管理的住宅楼、住宅区)等区域内垃圾。各社区居委会要及时发动保洁员、低保户、志愿服务队伍、包抓责任路段的市区相关单位,分段包干,明确工作职责,坚持每月最后一周星期五开展规模化、集中式整治。在专项整治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向市区包抓领导和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及时汇报沟通、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要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以社区楼栋为单位,划分路段责任区,定人定路段,坚持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与轮流保洁相结合,对责任区域实行全天候无缝隙保洁。要结合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领岗承诺,引导辖区党员从我做起,做好自家门口及楼道卫生,管好辖区街面及绿化带卫生。楼院党支部要积极宣传发动居民党员和离退休老党员,参与到本次专项行动中来,开展“街面垃圾捡一捡,绿化带垃圾掏一掏,不文明行为劝一劝”的集中清理行动,对绿化带进行梳理式清洁,力争达到“无纸张杂物、无砖头石块、无异味臭味、无枯枝落叶、无灰尘积落”的整治标准。街道妇联作为群团组织,要结合自身职责,突出优势,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在家庭、楼院、单位改善人居环境中的独特作用,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街道共青团要联系市区团委,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围绕环境保护、卫生整治、文明教育、植树护绿等方面,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街道工会也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全区无垃圾、工会在行动”的活动,动员更多志愿者、工会会员和职工参与活动中来,发扬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认真开展清洁卫生,带动和影响广大心甘情愿从我做起,共建宜居幸福家园。

责任单位:各社区居委会、各楼院党支部、各物业公司、街道共青团、工会、妇联。

配合单位:包抓责任路段的市区有关单位。

2、认真开展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及脏源死角卫生整治。

各社区居委会要认真摸排辖区内的脏源死角,通过召开小区居民会议、环境卫生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小区居民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工作,对辖区内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卫生死角垃圾进行集中彻底清理。要引导居民将垃圾投放在指定位置,严禁污水乱洒乱泼、房前屋后乱堆乱放,使辖区环境卫生整治无肓点,无死角。

要针对区域内三边两顶(即:路边、沟边、墙边、房顶、树顶)进行全面整治,对背街小巷道路两边的占道经营进行清理规范,对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办证广告进行清理和粉刷;对下水沟边、下水井边进行清理整治,对门店、居民楼道、平房区、巷道等墙体周边,清理乱涂乱画、乱张乱贴,对动物粪便和砖块、石头和堆放的煤堆、土堆、杂物等进行清理清除;对房顶的各类杂物进行集中清理,发动居民对太阳能等设施设备进行清洗;对树木上的塑料袋、布条等悬挂的杂物进行全面清理,确保三边两顶干净整洁。

针对有物业管理的小区,社区居委会要监督物业公司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改善提升小区形象,全面开展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一要完善公共服务,搞好亮化、美丽、文化“三化”治理,做到灯点亮、路铺平、墙刷白、文化上墙。二要组织保洁人员要对责任区域按时清扫,要达到“七无六净一通”要求(即无果皮纸屑、无污泥污水、无人畜粪便、无卫生死角、无垃圾堆积、无漏扫路段、无异味臭味;快慢车道路面净、人行道净、绿化带净、树坑净、墙根净、果皮箱周边净;下水井口干净畅通);保洁员要对责任区域内保洁率达100%,对产生的果皮纸屑废弃物要及时清扫收集,下水井口无垃圾堆放、无结冰、无污渍,绿化带、人行道、路牙石、墙根达到“六无六净”要求。采取人力和机械力相结合的方式,彻底清理陈年垃圾、脏源死角、下水井口杂物,疏通下水井口,整理房前屋后堆放物品。

针对无物业管理的单栋楼宇和楼房院落。社区居委会要定期组织低保户、志愿者、居民群众进行定期清理整治。切实把房前屋后收集的废旧物品、煤堆、柴堆、杂物和房顶堆积的木料、杂物堆进行彻底清运处理,长期保持干净整洁。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原则积极探索推进居民自治、物业托管体系。还要对巷道内的道路进行平整清洁,对区域内的旱厕进行清理清扫,在确保正常开放使用的前提下,全面做好周边和内外的环境卫生。要结合专项行动制定曝光、劝阻、处罚等整治不文明行为措施,疏堵结合,引导居民改掉恶习,还居民一个干净的居住环境。

靶场社区作为全市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的示范社区。必须率先行动,高标准开展专项活动。要在2017年底将区域内所有住宅小区和独立楼院实现物业全覆盖,切实解决部分老旧小区脏乱差和无人管理的问题。真正打造成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舒适的物业管理示小区。

责任单位:各社区居委会、区房管局、各物业公司

3、沿街经营门店环境卫生整治。工商所、北城工商所要依据《个体工商户条例》负责对个体户进行日常管理、教育和处罚;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督促临街经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落实“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制。督促落实每日清扫、全天候保洁,做到无垃圾、无痰迹污物、无污水;实行垃圾袋装化、容器密闭化管理,定时定点投递,垃圾不得随意出店,门窗、橱窗、门面招牌和灯饰及时擦洗粉新,保持整洁美观;建(构)筑物的屋檐、窗檐、顶棚无灰垢、无积存垃圾。“门前三包”责任区范围内无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乱吊挂、乱晾晒、乱设广告;沿街广告牌、店招和夜景灯饰应当批准后按照规定设置,并定期清洗粉新,保持整洁美观;门店卷帘门、阳台封闭、空调外机、防盗网(窗)等附属设施清洁干净,符合城市容貌标准。对不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的经营门店,要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进行曝光处理。城市管理所、食品药品监督所要加大对市场内噪音、油污进行查处。各社区居委会居委会要积极配合做好本区域内所有沿街门店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责任单位:工商所、北城工商所、食品药品所。

配合单位:各社区居委会。

4、市容市貌整治。工商所、北城工商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城市综合执法等部门,全面清除主次干道两侧的户外广告、门头牌匾,重点对未经批准擅自违规设置、行政许可期限已到期、不符合有关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定,空置、陈旧、破损、制作质量低劣、亮化效果差、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和招牌进行整治,整改不到位的一律。拆除影响市容的广告设施、交通设施、绿化设施,拆除影响市容、妨碍交通的各类棚亭、围栏、围墙、栅栏等临时设施。严厉打击张贴、涂写、散发小广告行为,及时清除本街区域内主要街道两侧墙体、电线杆、地面的非法小广告,合理增设公共信息栏,疏导便民信息规范张贴。全面清理清洁广告牌匾、灯箱、公厕、公共休闲座椅、果皮箱等设施,做到专人管理、美观整洁。各社区居委会居委会要积极配合做好百日市容整治专项行动。

责任单位:工商所、北城工商所、食品药品所。

配合单位:各社区居委会。

(二)区域内市场的专项整治

工商所、北城工商所、食品药品所、城市综合执法局等部门,要加大对天马市场、南关建材市场、南关五交化市场、花鸟市场、市场、北关市场及门口周边环境整治力度。针对市场路段内的各经营门店的“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看是否做到门前无杂物、无污水、无污垢、无油渍或严重积尘,是否存在乱挂、乱晒、乱占道、乱堆放、乱张贴、店外经营等影响区容秩序的行为。引导、督促沿街门店认真履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义务,并建立常态监管机制,发现问题,随时处置。同时,集中整治市场扰民问题,禁止市场摊区从业者在居民休息期间叫卖或KTV深夜唱歌,禁止产生噪音的车辆入内,还居民一个清静的生活环境。各社区居委会要积极配合做好本区域内所有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责任单位:工商所、北城工商所、食品药品所。

配合单位:各社区居委会。

(三)区域内建筑工地专项整治

环保局、综合执法局、住建局、建筑单位要督促区域内的建筑工地严格落实标准化工地有关规定,强化文明施工和规范管理,按照建筑施工工地文明施工“一长四员”、“六个百分之百”标准,治理施工现场噪音扰民、扬尘污染及渣土污染城市环境的突出问题。要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工地和标准化工地活动,强化建筑工地管理,从严治理施工工地噪音扰民、扬尘污染问题。监督实施工地渣土车辆按规定行车路线,实行封闭运输,硬化工地出入口,及时清扫路面和洒水降尘,对不落实环保措施的,协调区综合执行局坚决予以处理。沿街装修及施工工地必须设置围墙、围挡,不得占用人行道堆放物料、现场加工,产生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临时占道堆放砂石料、建筑材料要覆盖或装袋存放。已开工建设工地,必须采取安全防护和防尘降噪措施,做到文明施工;对尚未开工建设的工地现场和储备土地,要砌筑固定围墙,对场地内堆积的砂石、土地要采用绿色防尘网进行覆盖,并定时洒水降尘。各社区居委会要积极配合做好此项工作。

责任单位:环保局、综合执法局、住建局、建筑单位。

配合单位:各社区居委会。

(四)辖区企事单位专项整治

辖区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市区安排部署,迅速行动,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重点围绕“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的原则。开展单位周边,办公区域的卫生整治,使单位、企业院内保持整洁美观,车辆停放有序,无违章建筑,办公场所环境优美,窗明几净,无垃圾污水、杂物堆放,下水道通畅,卫生间干净整洁无异味,设施完善,有禁烟标志的标准。本街区域内学校多,学校要发动师生对校园内外和周边环境开展集中整治,特别是校园内的学生教室、宿舍、食堂要高标准整治,厨房、餐厅各项设施、器具符合国家餐饮业卫生标准,既确保干净卫生又注重食品安全。各社区居委会要组织专项检查小组,进辖区单位办公场地、进企业生产厂房院落,深入查找影响环境卫生和生态环境的各类问题,通过积极对接、衔接,对住宅小区、平房院落、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进行告诫式督促,确保辖区环境卫生整治无遗漏零死角。

责任单位:辖区企事单位。

配合单位:各社区居委会。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7年9月15日前)

街道社区分别召开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工作和市容环境百日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整治工作各项任务。要采取设点宣传、发放传单、居民会议、标语条幅、电子屏、微信、QQ等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动员全街广大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统一思想认识,积极主动参与,积极营造开展活动的浓厚氛围。各社区居委会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落实方案和整治标准,确定整治责任区域,明确目标、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7年9月16日至2018年12月31日)

各社区居委会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紧盯重点地段和问题,明确任务、靠实责任,大规模发动党员群众,形成街道社区率先、党员干部带头、辖区单位联动、全民动手整治”的良好态势,集中力量开展好垃圾清运整治,全面做好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工作,确保到年底陈年垃圾全部清理整治完毕,市容市貌有明显改观。

(三)巩固提升阶段(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31日)

各社区居委会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整治标准要求,巩固集中整治取得的成绩,按照全面推进的要求,逐项落实专项行动目标,确保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力争至2019年8月底,实现全域视线范围内无垃圾、无污染、无异味的“三无”和有完备的处理设施、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科学的管理体制、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责任监管机制的“五有”目标。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2月)

对全街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工作进行总结,形成长效机制。在各社区居委会自验的基础上,街道组织全面验收,寻找差距,整体推进,然后召开经验交流大会,表彰先进。同时,做好市区验收准备工作。

(五)长效保障阶段(2019年1月—2020年)

着重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管理的各项措施,使区域内环境面貌达到清洁、优美、整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文明卫生形象全面提升,群众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文明卫生素质显著提高。增加基础设施投入,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上加以保障,整治范围进一步拓宽,全面巩固和提升全域无垃圾管理水平。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领导带头、分级负责、以上率下”,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领导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街道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社区党委书记、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工作的安排部署、协调组织、督导检查等工作。同时,全面负责对本区域内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各大市场、沿街门店等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的监管和督查。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由街道包抓领导为指导、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专项行动小组,负责做好所在社区内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工作的安排部署、协调组织、督导检查等工作。各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头作用,特别是领导小组组长和各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把专项行动作为“分内事”和“责任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落实、亲自推动,深入一线抓整治作示范,以上率下传压力、见成效,为深入开展专项行动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深入宣传动员。要坚持“全民动员、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各社区居委会要制定具体的宣传工作方案,采取更换宣传栏内容、悬挂横彩、电子屏宣传、定期召开居民会议、全域无垃圾推进会议、举办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工作的意义,教育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要不断扩大宣传教育动员工作覆盖面和渗透力,持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网格、进企业、进校园、进医院、进施工现场,大力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各辖区单位和个体门店和全社会力量,建立街道主导、辖区单位联动、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创建格局,推进专项行动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要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活动,采取舆论引导、示范带动和鼓励市民“随手拍”曝光问题等有效措施,宣传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大力提升广大市民素质,引导群众提高环境卫生意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第5篇: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总结范文

一、我国徒步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19世纪60年代便有了尼泊尔的远足旅游,从此徒步旅游在国外便得到了广泛的欢迎。从1998年初开始,徒步运动才在北京、广州、昆明、上海等大城市崭露头角,之后在国内各地也逐步兴起和发展。每年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的大型徒步大会不少于30至50起(比如;北京谷桃花节徒步大会、广东肇庆国际市民七星湖徒步大会、桂林漓江徒步)。

二、桂林阳朔县徒步旅游线路及其特点

(一)路线及特点

在查阅众多资料情况下,总结出桂林阳朔的四大徒步旅游线路:漓江(冠岩至兴坪段)、漓江下游(阳朔大桥至普益)、遇龙河、古石城。这些徒步旅游线路处于桂林独特的山水美景之间,具有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特点。阳朔境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中国最美的五大实景山水演出《印象?刘三姐》,遇龙河漂流等等。阳朔地区植被种类丰富、农产品繁多、果园交错,属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

1.目前徒步旅游不大受欢迎

小组在暑假期间对阳朔徒步旅游进行了考察,沿途很少见到游客徒步旅游,例如杨堤到兴坪段,大部分人都是直接从杨堤坐竹筏到达兴坪,在兴坪镇上才进行徒步,考虑到或许是季节性原因,主要还是阳朔徒步旅游线路的民俗风情、娱乐性的深层次开发不足,宣传力度不足,以及政府对徒步旅游的不太重视,甚至条例上明确规定杨堤至兴坪河段沿岸限制并规范开发徒步游线路和项目。

2.徒步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桂林作为国际旅游城市,近几年来,城市发展迅速,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是仍有较多不足。第一,硬件条件简陋,道路年久失修,徒步旅游线路较长,沿线休息亭较少。第二,旅游线路交通方式单一,地点标志不明确,徒步路线标识不清。第三,垃圾桶放置较少,尤其是竹筏上缺少垃圾桶。第四,安全设备简陋,线路上缺少安全救护设施,有的竹筏上救生衣破烂、发霉。

3.徒步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生命诚可贵,安全问题是旅游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在调研后我们发现了一些安全问题。首先,渡江的随意性过大,存在渡船违规载客,渡船上救生衣等安全设备缺失。其次,没有一条标准的徒步道路,徒步道路基本是一些田间山间小路和没有护栏的河堤。最后,在徒步过程中想体验诸如游泳登山漂流的游客无固定地点,更无安全救护设施。

4.获取徒步旅游信息的渠道单一

在徒步之前,在网络上搜索阳朔徒步旅游,找到的信息基本上都是过去一些徒步旅游爱好者的日记和相关攻略,而且更新缓慢,徒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信息都已经过期,严重影响了徒步旅游的顺利进行。桂林旅游网等网站都缺少徒步旅游信息,各大旅行社也没有专门的徒步旅游引导活动,缺少徒步旅游的书籍资料。

5.徒步旅游组织及相关部门不完善

阳朔徒步旅游目前基本处于无序、随意的无管理状态。管理体制不完善,收费不合理,徒步渡江也要收取整段游玩的游船费用,导致徒步成本过高,这些都抑制了徒步旅游市场的发展。并且政府与村民利益有矛盾,存在夜晚渡河、偷渡等问题。

6.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社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旅游经营者片面最求经济效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用一次性筷子,经营脏乱差。徒步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也是只顾个人享受,不顾对沿途风景的保护,河滩甚至江面上都漂着各式各样的垃圾。调研小组在调研过程中开展过环保宣传并拾捡地上的垃圾,但仍能看到身边不少人随意丢弃垃圾。

三、桂林阳朔县徒步旅游项目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阳朔徒步旅游的认知度

首先,加大对徒步旅游的宣传,宣传徒步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其次,深入阳朔徒步沿线的民俗风情、娱乐性的开发,加大对阳朔徒步线路的规划,为线路上提供相关保障。最后,政府应当重视阳朔徒步旅游的发展,积极参与到徒步旅游的建设中来,借鉴学习国外的经验方法来促进徒步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避免“一刀切”直接斩断徒步旅游的发展。

(二)增加徒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修缮道路,规划出一条官方的有保障徒步线路。修建游泳登山漂流专区,放置安全救护设施、垃圾桶,并且构建绿色出行,在线路上添设公共自行车系统。还可以修建徒步旅游的中转站,规划好路程,以避免徒步爱好者随地搭建帐篷、野炊烧烤。

(三)加强徒步旅游的安全保障

相关部门可加大安全知识宣传,竖立安全告示警示牌,指导徒步旅游者前往正确安全的地点进行徒步,提供一些紧急救助服务。当然徒步旅游者也要注意培养安全意识,主动学习相关安全防御措施方法,自觉遵守规定,切勿一味追求新鲜刺激,开展较为危险的活动。最后,培养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建立船主的安全责任体制,在行船过程要及时提醒游客注意安全。

(四)创建以网络为主要信息媒体的信息体系

相关网站构建徒步旅游信息网络,宣传徒步旅游线路及其特色,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详细的地图和各类介绍徒步旅游的书籍资料等等。徒步协会继续举办徒步大会,扩大徒步旅游的影响力。

(五)构建和谐的徒步旅游管理系统

政府可借鉴国内外徒步旅游发展经验,结合桂林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徒步旅游发展方式。在保护好漓江的生态环境下,促进徒步旅游的发展,规范收费,与当地村民协商,确保竹筏经营符合相关规定。

(六)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提升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桂林作为旅游城市,更应提高生态文明的高度,在法律保护、技术支持下稳步推进阳朔徒步旅游线路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6篇: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总结范文

1.1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规划的制定将生态文明理论与地方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生态文明规划建设体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1.2巩固生态建设成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期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几个省区,依靠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文化的弘扬和普及有机的结合起来。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赢”的有效途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将生态省建设提高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生态省建设,既巩固了生态建设的成效,同时也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3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统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为贵州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激发全省各族人民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为贵州省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现了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生态省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省建设起源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反省,本质上还是一种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先的发展理念,没有把自然看成价值主体,是一种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方式,其理论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理念落实在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否定上和遗留问题的整改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种解决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融合的综合体系,发展维度停留在现时性上,未充分考虑未来性,同时许多生态省建设口号响亮,但是践行不足,“生态”二字没有得到体现,因此,生态省建设迫切需要寻求先进理念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人类迫切改变自身发展需求以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文明理念,它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是拥有充实内涵的理念,不仅关注人类本身,更体现出自然的主体性,不仅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发展,也为未来后代子孙的发展提供了永续动力。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的的指导下推进生态省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生态省的对策建议

3.1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生态省观念

(1)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生态文明团队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创建评选活动,通过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对广大群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2)开展生态文明学习活动。开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专题讲座,定期邀请生态环境研究专家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主题报告,动员各部门人员认真学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对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进行总结,提出对策建议;成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3.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立生态省生态经济

(1)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确保水源水质,减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水体生物净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对企业进行清洁能源改造,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为居民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搞好林业绿化工程,进行绿色通道建设。

(2)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建立三大生态产业体系。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绿色建设,开发环保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重点推进生态服务业,建立生态服务业行业标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3.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体制转轨

(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相关法规保障体系。针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无法可依或者是法律依据不明晰的问题,全面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政府行政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等法规保障体系,依靠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生态省各项工作的展开。

(2)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我国在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等方面不断的创新体制机制,以期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建设成效。但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当前发展格局是个长远且艰难的任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的进行体制转轨和机制更新,形成阶段性的体制机制良性更替,又好又快的实现社会转型。

(3)推进机构调整,建立服务型政务中心。地方机构办事能力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先进观念推行的成败。因此要调整当前不合理的机构设置,转变政府开展工作的理念,推行服务型的政务中心,公开、公平、公正的处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间存在的矛盾,从人民、社会、自然的角度考虑利益分配机制。

(4)鼓励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三方良性互动,确保生态文明落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要鼓励民间生态组织、环保技术创新企业的建立,完善公众监督体系,实现三方互动,逐渐转变为以社会组织为主导、政府保障运行、广大人民监督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体系。

3.4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生态省社会转型

(1)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鼓励各单位、家庭树立生态文明的新型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倡导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做起。

(2)为建成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注重于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态文明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有效且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五大方面着手,改善现有不公平的社会状况和不完备的社会体制。

4构建生态省建设的保障体系

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建设离不开国家及各地区的资金、组织、技术支持,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应充分考虑包括机制保障、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法制保障、科技保障、管理保障等在内的保障体系,使之更加完善,从而促进生态省的进一步建设。各省市区在做好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应加强区域合作。

第7篇: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总结范文

关键词:广西;林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07

新时期为满足社会的生产与加工需求,应重视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应立足于长远角度,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规划方案,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林业经济建设中,这是未来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1 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述

生态文明就是保持原生态、自然化,人类应充分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了解自然系统的相关规律,实现生产生活的生态化,实现人、自然与经济的协调性发展,以打造更为科学、人性化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模式。林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旨在打造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的良好相处[1],进而构建和谐型社会。对于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问题,广西省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政府提出了相关的文件,2013年,广西省自治区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打造绿色生态安全体系和现代林业示范区备忘录》,从中可深度了解到广西省对林业经济生态发展的决心。

1.2 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林业经济属于一项公共性事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加强林业经济建设,能对生态环境予以改善,能达到维护生态安全的目的,可及时满足林业经济供给,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应强调社会、经济、生态三大经济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经济的自然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2]。发展生态林业经济,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通过调查与分析可知,优质的森林资源能达到降低风速的效果,能将风速降低70%左右,还可增强空气的湿度,加湿程度能达到18%左右,且森林资源相较于的大地而言,在吸附粉尘上效果要大70多倍,每年可吸收SO2的量为720kg/hm2,被誉为大地的“吸尘器”。

林业资源主要是借助地力、太阳能来创造更为丰富的绿色财富,属于规模较大的绿色经济体。森林能提供足够量的木材,还可提供一定的纤维、花卉与化工原料等,能为社会中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撑,林业资源属于绿色、可降解、无污染资源,可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林业经济的发展,可为社会提供足够的木材资源,能积累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林业经济,能产出极高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宝库[3]。

2 广西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成效

坚持领导高位推动目前,从广西区内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来看,当地政府已经给予了高速的重视,结合当地的林业发展实况,政府部门针对林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文件,2010年,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以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2012年,当地政府出台了《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决定》和《广西森林城市等系列创建评选活动实施办法》,旨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后,广西当地以“美丽广西”为主题,决定从2013开始,直至2020年开展“美丽广西”的乡村建设活动,其中发展生态林业经济成为一个重要方面。

针对生态林业经济建设,当地也提出一系列的生态举措,旨在促进生态林业全面、实效的开展。在广西自治区内,生态建设在逐步展开,将“生态立区、绿色发展”视为当地生态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还建设了珠防林、海防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生态修复类工程,能为林业经济的生态建设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撑;积极开展林业产业化建设,如林产化工、木材精深加工、林浆纸、油茶、花卉等林业产业经济,实现了当地林业经济产业的逐步提升;林权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设置森林保险试点工程,加强对林权流转与变更的重视,设置林权流转、变更与登记试点工程,及时对一系列行政类服务进行优化,及时挖掘出林业所存在的生产潜力与社会价值。直到2013年底,广西的森林保险覆盖面积达到173.1万km2,在林权抵押贷款方面的余额达到60亿元,林业相关的合作社量达到900多个[4]。

3 广西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3.1 森林质量整体不高,生态功能有待提升

广西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但资源总量较大与质量效益不高并存是广西林业最鲜明的特征。广西属于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90%以上的森林为集体或个人所有,林权分散。集约化规模经营程度低,管理粗放,特别是作为森林经营重要措施的中幼林抚育间伐普遍没有开展,导致林分整体质量不高。至2013年,广西乔木林平均单位面积蓄积为59.6m3/h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89.79m3的66.4%;年平均生长量3.47m3/hm2,真正达到速生丰产林标准的林分不多;平均郁闭度只有0.58。广西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好的面积仅占2%,中等及以下的面积占98%。生态建设的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在重要生态区域依然存在种植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广西现有低产、低效林约146.5万hm2,占有林地面积14.2%;林下经济欠发达,综合生产力低,林业产业结构不优,深加工率低,产业链短,主要以卖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多数地区的森林都存在起源、林种、树种、龄组、混交等比例不合理的结构性缺陷,与广西林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极不相称,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5]。

3.2 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环境问题有待改善

生态系统总体稳定与局部地区生态相对脆弱并存,是广西生态环境最突出的特征。广西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类型多样,森林、草地、石山、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良好,但广西也是黔桂滇石漠化综合防治核心区域,广西共有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76个,石漠化敏感区面积4.89万km2,占广西总面积的20.6%;广西水土流失面积达2.81万hm2,占国土面积12%。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森林减少、河湖干枯、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广西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根本改变,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特别是一些地区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部分江河、湖旌途植亢S蛩环境质量下降,重金属污染频发,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PM2.5快速上升,全区空气质量下降,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 生态文明制度还不健全,林业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广西林业正处在改革创新的攻坚期,林业生产力亟待释放与体制机制制约并存。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国家和广西的林业制度逐步建立,林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但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广西的要求相比,林业治理体系还不适应,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林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部分林业法制建设还相对滞后,林业普法、执法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集体林权主体改革虽然已经完成,但有些地方还存在“夹生饭”现象,林改发证不彻底;一些农民拿到林权证后,办理抵押贷款难,山林资产未能变成资本、资本未能变成财富;林业自然保护区集体人工林的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等。

3.4 生态意识依然淡薄,生态文化宣传有待加强

广西人口密度大,常住人口达221人/km2,环境保护压力大。当前广西林业又正处在生态建设的繁重期,生态建设步伐加快与破坏生态问题突出并存。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造林绿化,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但一些地方和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依然薄弱。个别地区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思想,为追求经济增长,随意侵占林地、湿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先破坏后治理、边保护边破坏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滥捕滥猎、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等行为频发。生态文化宣传载体少、产品数量少、质量低,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相对缺乏,社会和群众还没有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5 林业科技创新不快,科技支撑有待提高

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林业科技支撑作用不强,与现代林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科技力量依然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科技储备不足,支撑广西林业发展的重大科研成果少,尤其在困难立地造林、重大生态灾害防控、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碳储量研究、主要造林树种选优等关键技术;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科技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林I科技试验示范力度不够;科技研发和推广队伍建设与林业不协调,林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尽完善,林业技术推广率不足50%。

4 广西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4.1 政策保障

4.1.1 制定完善林地保护政策与法规

在推进广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林地保护的政策与法规,完善林地的管理制度。如制定林地的占用税、出让金、林地占用审批制度、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考核责任制度以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缴政策,控制一些非林业建设用地的占地面积,强化林地的占补平衡。对林地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监管,推进林地的生态文明建设。

4.1.2 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

在推进广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广西政府还需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如建立多渠道筹集生态补偿基金、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此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补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金逐年增长机制,对一些林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分级的差别化补偿。扩大湿地保护补助的范围,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提高生态文明的补助标准,加大对造林、林木良种、林业机具购置以及森林抚育等的补贴力度和支持。加大对林业灾害监测和防治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管,以此来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4.1.3 完善基础设施投入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广西政府在加大财政收入力度后,还需要完善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基层林业基地的基本投入,给一些重点的林区提供道路、水、电、暖、广播、以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对一些国有的林区、国有林场棚户区以及危旧房进行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对其进行改造。加大对一些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科技馆、以及生态文化博物馆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如可以建设林区医疗卫生和教育这样保障性的基础设施,来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4.1.4 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完善金融和税收的扶持政策,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如创新担保机制,制定出符合各种林业特点的信贷融资业务,以此来扶持针对林农、林业的一些小额贷款企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一些企业参加志愿造林减排的活动,从社会上筹集林业建设的建设资金。以建设生态彩票的形式,号召全民参加到生态修复工程的活动中,获取多元化的林地建设资金。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税政管理权限,建议制定对林业生态产品、林农、林业企业、林业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单位及捐资主体,以及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林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建立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保障制度和增长机制。

4.1.5 加大林业能力建设支持力度

加大林业科研投入和科技储备,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强化成果转化推广,充分发挥科技在林业生产经营中的引领作用。探索建立“林牧结合、种养平衡”的生态林业体制机制。加强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林业防灾减灾、林业信息化、基层林业公共服务等能力建设。加强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高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引入机制,增加对林业教育和培训的资金投入,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生态建设方面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制度建设,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2 保障措施

4.2.1 健全政府目标责任制

进一步完善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将广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逐级分解成各地市的具体目标。继续抓好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与激励机制,确保完成本地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4.2.2 建立生态监测评估体系

保护和建设重点生态领域和生态功能区,开展资源与生态专项监测,加强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监测,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石漠化、滨海湿地生态研究定位监测站,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核心的综合生态监测评估体系。建立保护林地动态调整体系。

4.2.3 建立林业推进生态文明评价机制

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广西林业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以此来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以及生态政绩观。建立专门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机构,并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实施相应的问责机制,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建立相适应的新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计算生态系统的生产总值。还要根据林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考核方法,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考核,推进广西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

4.2.4 建立制度创新机制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建立制度的创新机制,加大广西林业的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建设生态补偿的立法,明确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一些重大的生态修复工程给予法律上的补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用碳排放权、水权交易的方式,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效果反馈机制,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产业发展的政策创新机制,对一些重大的项目实行听证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4.2.5 建立保护激励机制

在建立保护激励机制过程中,应该加快制定林权流转登记管理办法,通过建设义务植树、古树名木的法律法规,对一些非法占用林地、绿地、滥伐林木的行为进行依法处罚。并且实行倒查问责机制,专门治理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尤其是一些违法审批和越权审批的行为。建立健全的林业行政谭ㄌ逑担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发挥实效。

4.2.6 形成全民参与机制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以及学生组织的力量,形成全民参与机制,让人们都可以参与到保护生态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中来。还要创新全民参与的方式和渠道,发挥全民参与的积极作用,推进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

5 推进广西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通过对广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地林业经济态势与生态的结合力度不足,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旧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未来若想全面推进广西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必须强调经济与生态的紧密协调,旨在打造人、自然与经济和谐相处的平台,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体系,在保护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重视发展林业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这也是未来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与目标。

为了提高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还应进一步努力,强化林业的生态性建设,在原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政府应更加关注林业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对生态修复技术、绿化技术等进行不断研发,成立林业生态建设中心,专门针对广西省的林业生态问题进行研究,以求得到实质性的进步。尽管目前广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是通过不断努力,林业生态体系定会更为完善,林业生态建设效果会更佳,进而打造出生态文明的林业环境,大大促进广西省经济的全面发展。在林业经济中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注重环保与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现象,遵循人性化、生态性的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讲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6 结束语

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与规划的重要目标,制定科学的生态建设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更为完善的生态系统,充分践行节能、环保与绿色的理念,是未来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鹏,陈禹静,尚毛毛.基于经验总结的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创新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62-67.

[2]莫剑锋,陆志星,黄永辉,尹国平,许奇聪,杨建华.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成效及经验剖析[J].福建林业科技,2014(2):206-210.

[3]黎德丘,蒋迎红,王波.浅析广西林业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建设[J].广西林业科学,2014(2):240-243.

[4]郇庆治.绿色发展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4-21,53.

第8篇: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562

自党的十以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都比较高。加强对社会的教育也是做好这项工程的重点。所以说,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程度要从中学生入手,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约束自身的行为,为我国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由于人类长期的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以及无处理排放,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流失、淡水资源紧缺、野生物种剧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大气臭氧层破坏问题、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的危害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教育活动中,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要改善当前的环境状况,恢复生态平衡,人们需要应用新的环保技术,相互合作,但更需要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2、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从中学生生物课程的设置情况来说,应在满足学生们对生物知识需求的基础上,更多地培养学生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基本素养,使其建立相对比较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对生命系统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加强了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热爱自然,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出贡献。在中学生物课堂上,将相关的生态文明理念渗入其中是提升学生们对生态文明准则和规范理解程度的重要途径。

从生物学新课标的相关内容中可以看出,人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主要是按照人们对生物学的理解以及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课程设置内容来实现的。学生们对其进行了解的过程就是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过程,可以使其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学观点。另外,初中生物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就是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等等。生物学教师应该在生物课堂上,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培养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并且还应该采用科学的形式来提升学生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向学生们灌输生态文明思想。这就是在课堂上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3、开设生态学选修课或者是建立相关的兴趣小组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主要应该依靠生物学教学课堂,在其过程中,应积极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丰富实践体验形式是强化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关键和重点。除了讲授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外,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措施,以建立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培养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这不仅可以对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进行激发,还可以对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另外,为了提升宣传规模和力度,还可以建立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组织形式,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对环境污染的形式进行宣传,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污染的危害性。尤其是对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以及白色污染等污染形式进行宣传。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抵制一切环境污染行为。

(2)一年中有很多保护生态的纪念日,比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等。借助这些节日,可以开展一定的宣传专栏和板报,在校园内对生态文明的知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3)从校园内部的环境入手,提升校园绿化环境建设的合理化。在名树名花上挂标签,并且提出校园美化的合理化建议。

(4)为了对生态系统的运行程度进行掌握,还可以鼓励学生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认识到食物链以及食物网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这也是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将最终的调查结构整理成文,撰写成环保论文的形式,呼吁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这也是中学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4、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小时做起

环保工作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公众应该参与到其中,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应该从小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在校园中,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比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快餐盒,在食堂中不食用野生动物。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养成不随便扔垃圾的习惯,保持教室内清洁通风。另外,还可以采用盆栽的形式来美化教室环境。可见,从生活小事做起,保证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只要用心去做都会为社会实现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5、加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法制教育

现如今,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法制社会,在保护环境成为基本国策之后,国家还颁布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比如《环境保护法》等等。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比较明确。而只有解决了威胁公众健康的相关问题,才能够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创新生态文明的新局面。在中学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尽量收集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应用的相关素材,不断对课堂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对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优化,通过各种新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们掌握环境法律知识。让学生们懂法、守法,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提升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伦理价值。

6、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构建新的道德体系

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要进行道德体系的建设。道德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同时也是人们生活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的时代性相对较强。长期以来,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知识,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没有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衡。建设生态文明也包含着道德建设,根据时展的客观要求,应赋予道德以新内容,丰富其内涵。生物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应引导学生把“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求提升到道德的高度来认识。

第9篇: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2009年*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育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省、市2009年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宣传环保工作取得的成效与进展,积极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理顺宣教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构建宣教大格局,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推动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环保新道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工作重点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积极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副主席20*年11月17日至20日到*考察时要求我省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七彩*’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环境宣传教育要围绕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境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齐心协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氛围。

(二)创新环境宣教工作思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滇池保护治理和水环境治理工作,营造“保护母亲湖,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环境宣教工作中,积极倡导“每个人既是滇池的污染者、又是滇池污染的受害者、更是滇池治理的责任者和受益者”的观念。加强媒体和网络宣传报道,实现滇池治理信息公开,扩大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进一步促进社会各界对滇池治理工作的关注、关心与支持,激发社会各界对环保公益事业和环境保护强烈的责任感和和使命感。

(三)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完成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环境宣教工作要集中力量,按照*市2009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面向全社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好污染减排工作进展和成效,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四进”活动,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契机,积极策划好6.5世界环境日大型系列宣传活动。今年世界环境日的核心内容为“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和我国确定的宣传主题,*市6.5世界环境日等大型系列宣传活动要紧紧围绕滇池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打造建设生态*这一主题,组织筹划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在今年“六·五期间”,围绕滇池治理、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和污染减排等工作,策划组织实施“全民行动,保护滇池,建设生态*”为主题大型宣传活动,各县(市)区要积极配合,掀起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五)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将宣传教育纳入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之中,通过三下乡、环保专题讲座、党员志愿者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鼓励农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努力开创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形成城区和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地区工矿污染防治齐抓并重的新格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做好中小学生的环境渗透教育,继续推进绿色创建工作。协调教育部门做好《滇池保护》教材进入滇池流域各中小学校工作;认真开展市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并积极争取并推荐上报省级、国家级“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绿色酒店、绿色商场的创建工作。

(七)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着力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环境保护新闻策划,设置专版专栏,继续组织新闻媒体记者对35条入滇河道整治成效进行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进一步建立环保系统新闻与快速反应协调机制,做好环境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环境报》宣传主阵地作用,做好《*环境》编辑和发行工作,及时收集更新“*环保”网站的信息。

(八)加强与社会群团组织和各协会合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宣教,形成环境宣教大格局。充分利用文联、摄影协会、青年文学团体等社会组织,共同策划滇池治理和入滇河道整治见成效的征文、摄影比赛及论坛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为推进环保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贡献力量。同时,积极引导、规范环保志愿者、环保民间组织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和环保行动。

(九)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面向社会环境教育培训新机制。积极探索和各级各部门联合建立长效机制,将环境教育培训纳入议事日程,面向社会分级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教育培训,并总结经验,做好交流与推广工作。

(十)加强环保宣教基础能力建设,打造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环保宣教队伍。进一步理顺环保宣教管理体制,按照环保部《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规定,加强环保宣教机构建设,充实宣教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环境宣教激励和保障的工作机制,为做好环保宣教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紧密围绕环保中心工作,统筹安排新闻报道和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做好新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