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护理学的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学的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学的专业知识

第1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根据现阶段人们对于医疗机构中护理人才需求的快速增加,社会中急需医疗方面的人才,这也就要求相关的院校能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医学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护理技术熟练,并且能够把学习的内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具有高素质的临床护理人才。这一点也给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我国中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同时提出医学模拟教学在中职护理专业中的意义,以期能够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

 

一、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方式不正确

 

受我国校园发展形式的制约,在我国的中职院校

 

中,很多学生都属于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的类型,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的方式不正确,因此学生很难养成刻苦学习的精神,也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情况的积累,导致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同时再加上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对于护理课程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弱,因此针对护理专业的课程来说,如果教师讲课的专业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非常困难。虽然现在借助多媒体和微课教学可以有所缓解,但是不能短时间进行实践,到真正实习的时候已经有所遗忘。

 

(二)知识无法与实践同步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很难快速地融合,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比较客观的问题。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融入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后期的临床实践操作中就难以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之后,在后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就会感到迷茫,甚至会质疑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更难意识到实践操作需要理论知识进行铺垫,导致学生自身缺乏思考能力。这种现象就是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没有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出现依赖性,或者是实践能力比较差的现象。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参加工作时无法使用理论知识进行思考,更加无法解决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迷茫的现象。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都使用示范教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会导致教学的整个过程出现生硬,以及缺乏活力的现象。由于学生在课堂中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因此教师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护理专业来看,其教学内容主要是需要学生具有严谨性的特点,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严肃态度。而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很多工作都需要发挥出教学的规范化,同时在教学的经验中实现临床护理实践状态的改变,这样才能够保证临床护理学习的实践性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医学模拟教学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一)提供验证知识的机会

 

医学模拟教学主要指的就是在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把医疗机构中的工作情况带到课堂中,这样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医学模拟教学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模仿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在课堂中进行互换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完全模拟医疗机构中的实际操作,其中的优势就是能够根据具体的需求立即停止护理工作,并且也能够重新开始,给予学生更多出错的机会,并且帮助学生牢记犯下的错误,避免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同时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还能够实现反复性的常规训练,使学生能够尽早接触到患者,这种无危害、无风险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在中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所使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后都不需要进行复习和查阅资料,甚至不需要完成作业,所以很多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中没有看过参考书籍,仅仅需要在上课的过程中记录教师所讲内容的笔记,在期末阶段进行复习,就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但是在医学模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需要讨论的题目布置下去之后,学生需要去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归纳和总结,在班级的小组之内进行探讨,并且为课堂上的小组发言内容做出良好充分的准备。实际上,每一个学生在内心的潜在想法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表现,并且实现自我的愿望,医学模拟教学也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学生努力实现自我展现的愿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新课改中的指导合作自主学习,响应了素质教育的改革。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医学模拟教学和传统的教学不同,传统教学在一般情况下重视的就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一般都是教师使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死记硬背。而在医学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则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实践性内容。同时医学模拟教学也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仿真的实践性平台,使学生能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这样也能够良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由此可见,医学模拟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也存在着区别,其所具有的特点就是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医学模拟教学还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避免理论知识教学中的各种局限性,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医学模拟教学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和授课模式,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的护理学习方式,这样也能够更加良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保证学生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并且能重点培养学生对于患者的护理情感,提高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医学模拟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还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学习相互结合,使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相互之间身份互换的学习方式,提高素质和专业技巧,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在身份互换的过程中,能够在课下交流实习的感受,并且了解患者的感受,也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融入集体生活,最终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在中职院校中,医学的模拟教学一般情况下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开放的一种形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够保证学生最直观和形象地学习和掌握到知识的合理使用方式,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良好地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能够良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良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其临床操作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得到良好的提高。所以在中职院校中,医学的模拟教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2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健康评估是护理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学科的连接桥梁,是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国内外同行都在针对健康评估的学科特点积极地进行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如:与临床护理病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教学,场景模拟教学等。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健康评估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立体知识体系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特别是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本文就立体教学体系在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抽取2015级高职护理专科4个班共620名学生,前期已上完解剖、组胚、病理、生理微免等课程。将1、3班设为改革组(306人),2、4班设为对照组(314人)。两组学生入学成绩、年龄、生源、性别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训各30学时。

2.2 改革组。采用立体知识体系教学,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实训课界限。

课程的设计主要运用立体知识体系教学来完成课程的设计。经专家访谈和深入医院等形式,对护理职业岗位进行调研,明确护理评估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要点,进而确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立体知识体系设计将医院的职业氛围融入进来,设计4大工作学习情境,分别是:①交流与沟通(“会说”和“会听”)。②身体评估(“会查”)。③辅助检查与护理(“会看”)。④护理评估记录(“会写”)。

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如案例导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

据工作情境将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重新整合。在交流沟通情景中,将健康史的采集、常见症状评估与心理社会评估组合,因为这些内容主要涉及到临床工作中交流与沟通的具体实践方法。在体格检查情境中,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操作的授课,以实际临床操作为主线,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在实践中达到渗透、验证和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目的。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示教室(配有模拟床位),教师在进行身体评估操作示教的同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反示教,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到临床具体工作的模拟实践中,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在辅助检查和护理情境中,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放在一起,在具体案例情景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明确辅助检查中临床护士工作的具体分工,培养学生的护士角色感,增强其今后的责任心。在护理评估记录中,将护理病历首页、护理评估记录和健康教育计划整合在一起,采取启发式教学手段,运用具体案例将该内容系统完整地进行展现。将原来分散的内容模块从临床出发有机结合,打破固有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1]。

教学活动的实施:①老师均为“双师型”老师,另引进医院的临床外聘老师共同参与教学,相互听课备课,以提高校内老师的实践操作水平和校外老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更好地促进师资的整合。每节课都配备一个多媒体操作室,操作室模拟标准病房,有10张床位及模拟患者,配有健康评估所需的相应操作用物,在教师的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室墙壁上附有相关操作的具体流程图用于指导学生实践[2]。②以多媒体示教室、模拟病房以及各实习医院为基础,采取项目驱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工作环境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际操作等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临床操作技能。把理论知识由原来的中心地位转化为服务地位,将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模块单独提出来详细讲述。在学生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相关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课程的任务目标,达到课程的质量标准,真正做到“教、学、做”立体化。

3.评价方法

①期末综合评价:采用统一考试方式、相同评分标准,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及实验操作考核。②调查问卷:对学生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6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学生成绩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成绩

改革组的理论考核平均(88.15±4.10)分,对照组为(76.43±5.41)分,改革组理论考核明显高于对照组(t=33.048,P?0.05)

2.满意度调查

改革组满意299例,不满意7例,满意率97.7%;对照组满意241例,不满意73例,满意率76.8%。改革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 60.587, P?0.05)

三、讨论

立体知识体系教学不以取得创新性知识成果为目的,而是借此培养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教学中融入立体知识体系教学方式的总设计框架,从学生、学习内容、教学资源三方面确定学习目标,并确定所匹配的教学资源,和学与教方式、评价学习结果、教学实践验证。

第3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护理;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护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24-02

中等职业的护理教育即指培养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从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出发,将临床实操与课本教学相联系,改变应用性课程教学不足等问题,增加学生进行临床实习的操作经验,提高在岗医师的教育能力与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一、实现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中职护理专业主要注重培养服务型护理专业人才。临床经验对于中职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推进作用。只有培养出专业性与针对性极强的人才,才能满足医院对医护人员的用人需求,而且也能改变现有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职护理教育的深化改革就是为医院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所以,护理教育必须以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为教学目标,筛选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内容,跟进现实医护形式的改变,注重医学现代化对护理教育观念和工作内容的影响,不断提升专业水平,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医学科技。护理教育课程还应符合现代医学水平的发展趋势,加强医学教师的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和深化临床教学的课程改革。

二、在实操练习中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教学

护理工作不仅涉及专业到位的医术,还要求医护人员拥有高尚的医德。其中,包括外在护理与心理护理,对病理本身和病者内心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卫生部于2007年颁布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护理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就要求注重中职护理生的专业培训与道德教育,将护理教学结合实操护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集中发展专业能力训练和职业道德要求相联系的综合实践教学。并增设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项目课程,加强临床实践经验。

1、按照专业的医理技术完成常规护理

以当地医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在其中挑选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在资料中,注意实习医院的医护卫生条件。分别对这些案例中患有不同程度病情的同病患者,进行具体考量,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予以定时记录。病例的记录内容包括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病情的治疗措施等。具体做好以下几点护理工作,(1)重点保护交叉感染区的卫生条件;(2)处理好患者的个人卫生,注重对患者的皮肤进行科学护理;(3)合理安排病房内的床位及访病时间,控制病房内空气的通风度和新鲜感,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尤其要适宜达标;(4)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进食情况;(5)监护用药规范,对药物的疗效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予以记录观察;六是设置夜班查房任务,譬如发现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等病情恶化,立刻通知主治医生或采取应急措施。

2、依据高尚的医德标准进行额外护理

护理期间要帮助患者消除悲观心理,对患者因疾病所引起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积极帮助那些因疾病而出现紧张与焦虑情绪的患者。每位医护人员都要耐心地说服患者按时进行检查、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的相关知识指导。利用专业的医疗技术及温馨的服务行为,给患者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医护人员在交接班时须对患者进行主动的问候,询问的内容包括睡眠和进餐的情况。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适时进行翻身等护理动作。对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要学会利用非语言交流形式。譬如护士人员必须带有微笑,关心可促使患者的情绪稳定,还能建立服务宗旨和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建立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的护理策略

以高血压和低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日常护理为例。一是对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在收集的2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多出现头晕眼花、心悸烦躁、手脚麻木、记忆力衰退等病症。临床研究发现,这些病症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高级神经的失调所致。随着病情恶化,还可能出现高血压,或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受损。为此应具有针对性地控制患者的休息规律及食物摄入,组织适当运动,按时吃药,时刻观察记录血压变化。尤其,护理期间要防止患者情绪化,保持稳定心态;二是对低血压患者的护理。除了高血压患者,在问卷调查中也出现了低血压患者。这便需要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时常换,告诫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期间不得让患者暴饮暴食,锻炼时应防止滑倒。

四、实操教学改革在培养临床护理人才方面的作用

1、实操教学更能培养护理人才

众所周知,护理专业实践性强,课程改革应体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具有医疗护理经验的医师更能全面地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临床中进行实操教学,不仅有助于中职学生迅速融入护理工作状态,更能实现对课本医疗护理知识的实践机会。理论联系实际,更帮助学生完成课本到实操性质的改变,培养出综合能力强且可以上岗工作的人才,还能打破护理专业课的常规学科体系,综合体现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推进实操教学改革。

2、实操教学更能提高护理水平

由于实操教学是近距离接触患者,直接参与治疗。所以,对学生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学习模式。它不仅使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发生根本转变,还能让学生接触到现代的医疗技术及医疗知识,这样的医疗知识对护理专业的学习只有益处。实操教学课程的改革,利用在岗医师进行临床教学,改善护理专业教师的紧缺现状,且直接为医院补充护理人才提供了可能,优化了现有护理行业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

3、实操教学更能满足护理需求

实操教学从护理岗位的实际工作出发,根据现实病例进行研究,有利于学生将护理与医疗有效的结合,对患者病理情况进行掌握。而且丰富的临床经验没有学科体系的束缚,促使学生根据临床需要及时改进教学,使护理教学贴近临床,满足医院对护生知识和技能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 牧,高桃园,褚春民等.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02.

第4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成人护理学毕业设计指导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高等教育改革也与时具进,无论是办学规模、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还是教育观念,个性体现,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毕业设计 (论文)也是成人护理学专业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成教护理学专业专、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目前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面上。如何提高学生书写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并启发和鼓励学生排除各种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成为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时间太短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学期初,时间仓促,老师和学生接触较晚,加之指导老师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关系不易融洽,给师生交流和设计过程管理带来困难;学生接触设计(论文)题目较晚,题目又是由指导老师选定,导致学生对题目不能深刻理解,更没时间进行充分的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致使学生兴趣与安排题目严重错位,学生态度消极,工作被动。学生往往不能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有些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已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解还是模模糊糊的,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规定太死

因规定太死突出了毕业设计(论文)规格、标准统一的过分苛求与因人而异个性化发展不协调。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都是从指导老师报题目、筛选汇总、公布、学生选题,到学生选题结果汇总、呈报、公布结果,再到指导答疑、论文撰写、成绩评定等环节都做了相应的规定。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3.没考虑学生的感受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的服务机构一直是以教育者的“主人”自居的,从来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打击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没有体现成人已有实践知识的认知主体地位

目前,成人毕业设计大部分实行约束性的选题,先由指导老师拟定,再由学生在此小范围内选题。选题的创新性不足,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训练,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有的题目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努力,短时间内就完成任务;有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太难,学生做不出来,最终应付了事。这些情况都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构建

为保证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针对传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套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它贯穿到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整过程,是动态的、循环的、能活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教师”互动指导教学过程。改变的过去单一的关起门来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做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使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充满了人性化和个性化;使成人学生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拓展自己的思维、运用现有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写出具有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毕业论文。

1.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

成年人是一个成熟的人,在学习上,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目标,选择自己学习需要,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并选定学习的方法进行持续学习。所以,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应该是教学理念上的变革与转换。在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理念上要把“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是引导或左右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而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以“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确定指导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改变了传统的由老师指定毕业设计方案,给学生自主选毕业设计方向的权力。“一个人如果个性中具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并且能够把这些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这种活动,那就说这个人具有从事这种活的能力。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如果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的杰出的完成相应的活动”。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指导老师以讨论与引导的指导方法相结合的指导教学为特点,体现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互动”作用,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2.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具体环节

准备阶段、理论指导阶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1)准备阶段:指导老师的选定。选择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工作能力及有一定科研经验护理学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并对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原则上每位指导老师指导6~8位学生。

(2)理论指导阶段。学生入学的一学期就开设理论课,由理论课主讲老师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全面理论培训。培训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如何确定方向,针对自己所学和兴趣特点进行选题。系统地讲解如何书写毕业论文,以及怎样查阅资料和如何遣词造句,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及对论文进行修改的策略。

(3)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改变传统的指定指导老师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个人兴趣选择指导老师;老师根据教学时了解到的学生情况来决定是否指导某个学生,形成一种“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选定指导老师。这种指导关系的确定不是由学校安排,也不是由学生或老师单方确定,而是在充分了解,求得互信的基础下确定下来的,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了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指导关系确定后,学生提前进入相关资料准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调研,结合学生所从事临床工作中接触较多的、体会较深的实践知识,学生自选或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初步确定毕业设计方向(或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带着毕业设计方向,到临床中实施并收集相关数据,尽量做到真题真做。

(4)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学生收集好临床数据,在最后一学期与指导老师探讨或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初步确定毕业论文内容纲要。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

(5)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在写作中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讨论,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随时自问如何去写好这篇论文,自己的这篇论文内容是否紧扣主题、重点是否突出、数据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合理。当初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自己评估初稿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怎么去修改好论文直到定稿。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随时和指导老师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及时获得指导和帮助,其内涵就是整个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三、小结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源于临床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其中,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难以下笔。该指导模式是以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而构建的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学生特点的、科学、有效、可行的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模式;在运用构建的模式对学生实施指导后,使学生能活的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体现在毕业论文书写中。对提高学生书写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月光,杨景兴,牛春梅.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调适[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03):69-72.

[2]杨诚德.成人教育的学习心理及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6-17.

第5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五年高护;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既有严密完善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1]。化学实验作为其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调查结果显示,五年制高护学生对化学实验课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不少学生缺乏做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室根本不动手,有的甚至玩手机,让学生课前预习,简直成了老师的一种奢望。因此,分析五年制高护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尽快改变目前存在的不利状况已显得十分迫切。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

1.学生自身方面

五年制高护的一年级学生是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年龄十六岁左右,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的矛盾。一是存在自卑心理:当前职业院校的社会地位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社会对高职学生认可的程度以及将来的就业定位都较低,另外,他们原来大多在中学时一般不是老师、同学青睐的对象,在压抑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加之不理想的升学成绩,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自卑心理。二是适应能力差,学习能力不足。中学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措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由于缺失了中学时期不断的考试和既怕又难割舍的分数名次[2],所以到了高职院校这个新环境后,一时又感到很茫然,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不能适应高职学校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培养能力的学习生活。

2.实验内容及要求缺少新意

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所选取的实验大多数都是验证性的,也就是按照已确定好的方法,得到事先已预知的结果。这类实验可以安排,也有其必要性,作为基础性的实验应尽量安排在前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但不能占太多的比重,否则学生会对实验课失去兴趣,没有好奇心,每做完一个实验,学生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3]。

3.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一直在实验教学中处于垄断地位,它不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4]。这种模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要求怎样做就怎样做,就像照着菜谱做菜,部分学生知道照着实验指导书一个又一个步骤地往下做,下了课,出了实验室什么都不记得。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不能进行科学的思考,没有了发现新现象、新方法的快乐,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失去了许多深入了解或理解化学的机会。

4.课前无任务,上课无头绪

在上实验课前没有安排任务导致做实验的目的性不强,缺乏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老师会在学生到了实验室之后,将本次实验课的内容、目的、原理及步骤做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由于课上时间有限,老师不能讲得太详细,这样必然会导致部分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在目的不清、原理不明的情况下,糊弄了事,简单做做,交份从别人那里抄来的报告就算做完一个实验[5]。

5.实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实验老师的学历普遍低于理论课教师,他们从事实验工作主要缘于没法评定教师系列职称,而被迫走实验系列,他们本身的知识占有、实验能力都存在诸多的缺陷,只好照本宣科进行实验课教学。

二、改革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路

1.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要根据护士岗位的实际要求,向学生着重强调“习惯”两个字,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学习习惯就是将来的工作习惯,将来工作中能否敬业,就看现在能否敬学业,现在的实验,一方面目的是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更重要的还是达到让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增强自信心的目的。因此课堂上教师务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到三不准:不准玩手机,不准把任何食物带进实验室,不准实验前不做任何预习就开始做实验。做到四净:实验室地面干净,水池干净,仪器干净,实验台面干净。

2.理论教师参与实验,使实验师资队伍更优化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实验教师的实验素质及力量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如果让理论课教师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指导,可使理论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自己教学的针对性,同时由于高护班学生人数一般都在50人以上,理论课教师参与,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指导机会,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也会及时高效地得到解决,实验中理论教师参与还有减少不安全事故发生的作用。

另外要鼓励实验教师自主编写实验教材、选择实验教学内容、开展实验教学研究[6]。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可以先到实验室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技能培养,再逐步从事理论课教学工作[7]。

再要指出的是,实验室工作岗位属于特殊岗位,经常接触有毒、有害物品,条件比较苦,学院应当保证实验老师的正常待遇。

3.注重实验,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增强学生完成后续生理、解剖等实验的自信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教学还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预习、观察、操作、总结、分析、写报告以及与人合作的全过程,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就高护教育而言,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化学实验课的责任,同时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8]。

4.改进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补充,以充分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对实验内容要进行筛选、充实、更新,尽可能根据高护专业的特点选择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在掌握规范操作的同时,也能掌握现代化仪器的使用和对整个单元操作及流程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溶液配制就直接用食盐配制生理盐水;用95%的酒精配置临床上消毒用的酒精;醛、酮实验可改为用实验手段判断一个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要求拿出实验方案,实验员准备好尿样;醇、酚实验就做交警检查酒驾原理的实验等。对于现有实验设备难以完成的实验,可以通过观看多媒体录像等手段让学生对基本操作技术有一个初步认识,再把这些操作技术融入到基本实验的内容中进行操作练习,这样就可在较少的时间内融入较多的实验内容[9]。

5.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对于大部分五年制高护学生来讲,学习基本沿用初中模式,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10],甚至有一些学生不带笔、书、本进课堂,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为“三无”,多数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就是等老师讲解,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能做到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独立完成作业。而项目化教学能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并主动学习。可按照下面几个阶段进行:

(1)确定项目任务

在确定项目任务时,应特别提出知识、技能以外的职业能力要求。例如,实验四电解质溶液,除了要求学生理解强弱电解质的区别、盐类的水解实质、同离子效应的概念外,还要注意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束后要保持实验室整洁等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实验习惯就是将来的工作习惯。

(2)制定计划

学生以预习报告的形式呈现工作计划。以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预习报告,预习报告中留出要填写结论的地方,留待实验结束后填写。

(3)实施计划

教师先讲解具体操作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任务。实验结论填写在预习报告上。预习报告既是学生制定的计划,又是学生最后上交的实验报告,避免了重复书写,而且也消除了课后写实验报告时相互抄袭结论的弊端。在实验过程中,还要发挥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先完成实验的学生辅导有困难的学生,这既弥补了教师力量的不足,又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4)检查评估

由于每个小组有2-3名学生。实验时有人只负责动手做实验,有人只负责记录数据。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可将考核融进每个实验中。最后要说明的是,教师应在本次试验结束后,安排布置下次实验的预习要求,学生也应将本次实验报告和下次的预习报告一起上交,以避免学生不预习实验的弊端。

通过我们对五年制高护化学实验教学的不断改革探索,学院老师普遍认为五年制高护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比其他系五年制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很多,预防医学、生理等后续课程的老师感觉给五年制高护学生上课和三年制高护学生上课一样容易。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不断优化实验内容和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使学生能用较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杨冶伟,刘翠娟.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O7,(2):133-135.

[2] 高吉仁.五年高护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11,(12):64-66.

[3] 杨金田.化学实验中心的构建与效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1).

[4] 黄鹏.有关高职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一些设想[J].大科技,2012,(8).

[5] 申欣,李明.论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4):32-34.

[6] 杨巍.提升五年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28-129.

[7] 张娅,彭洪.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J].实验室科学,2007,(1):43-45.

[8] 闫盛.论项目教学法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2010,(11):167-169.

[9] 高吉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医学化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5).

[10] 杨巍.提升五年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Exp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Chemical Experiment of Five-year Nursing

GAO Ji-ren

第6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一、重视中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护生大多在15~18岁之间,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剧烈、心理困扰最多的时期;他们大多在初中时就是学业和品行滞后的学生,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进入中职学校后,新的环境、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会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加之目前中职学校招生门槛越来越低,学生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做好中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培养中职护生的健康心理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护理观念的更新,人们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不仅要培养护生的技能、文化及专业修养,还要注重培养护生的健康心理,全面提升护生的综合水平。

1.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心理,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深挖教材内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现在教学目标中,有针对性地培养护生的健康心理。

2.培养中职护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许多中职护生基础知识差、认知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无兴趣、信心不足。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教师首先要以亲切的表情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进行授课,在示范讲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把每项操作的步骤富于程序化动作,加以设疑、启发、引导等讲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操作只靠语言讲解,护生难以完全掌握,需借助挂图、教学视频、多媒体等一些辅助教学手段,把操作步骤细化,逐一分解,从而很好地帮助护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肌内注射操作时,教师先进行示范教学,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每一个步骤清晰、规范地展示给护生,再通过慢放、回放对重要操作步骤进行分解详述,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成动态的传播,不仅加深了护生的理解记忆,还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参与意识。在实训课上护生情绪活跃,为了找准注射部位、掌握好进针的角度和深度,他们先在局部模型上反复练习,然后同学间互扮角色进行实战演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注射原则有条不紊地、顺利地将针头刺入“患者”体内,不仅提高了操作成功率,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中职护生树立了自信心,促进了心理健康。

3. 培养中职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中职护生年龄偏小,进入中职学校后,需独立生活,学习方法、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面临着职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使其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面临许多心理问题。针对此现象,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上,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法、角色互换法、案例教学法等培养护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技巧,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操作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必要性,解除患者的疑虑,操作中语言交流要亲切自然、不做作,交代注意事项时应条理有序、语气温和。例如讲解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法、口腔护理、鼻导管吸氧等操作时采用角色互扮法,扮演护士的护生在操作中应适时地与病人交流沟通,做好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嘱咐等工作,用恰当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扮演患者的护生,从患者角度出发,学会考虑患者的感受和需要。采取互扮角色的学习方法,学生之间互为“护士”和“患者”,可现场解决各种护患问题,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其中,对于交流的技巧把握得当、掌握透彻,让护生认识到具备良好的交流技巧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培养中职护生的爱患观念

中职护生由于年龄、知识、学制有限,在家长的关爱中长大,自我意识强,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缺乏宽容、谦让、协作意识。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上,采用情景设置法,编写病例时让护生参与其中,一起设计具体操作流程,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对策,情景设置要尽量客观真实。示教中把关心与体贴患者的技能清晰而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去关爱服务对象。使用模型人进行示教时,将模型人当做真正的病人去真切对待,教育护生把自己想象成患者,将患者的感受作为护理的出发点去操作。例如在示教鼻饲法时,教师先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解释清楚此项操作的目的,告知患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不适;胃管插至咽喉部位时,告诉患者如何做吞咽动作并适当鼓励;在灌入温开水和流质饮食时注意溶液温度,处处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把关心、爱心、责任心体现得淋漓尽致。护生分组练习后展开讨论:假如我是患者,我当时的心情怎样?你希望护士的关心体现在哪些方面?作为护士,你对患者的关心到位了吗?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让护生体会到作为护士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又能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和渴望治愈疾病的心理状态,逐步形成和发展护生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护生的爱患观念。

5.培养中职护生团队合作和服务意识

中职护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过分溺爱造成依赖性强、自私自利。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教师规范示教后,同学之间采取小组合作式训练,练习过程中每个成员有针对性地互相指出存在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评判,出现疑难困惑及时请教教师,小组成员各自发挥优势,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要经历学习者、指导者、评判者等角色转换,组内成员都要接受其他成员的考核,练习完毕,教师随机抽查一名同学进行操作考核,成绩作为小组内考核成绩,由于小组成员间成绩的关联性,组内成员更加关注小组整体操作水平,大家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技能水平得以提高。实训课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师从以“教”为重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重心,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护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为护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7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执业考试;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

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注册制度是世界各国护士管理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护理进入了一个加速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开展由于多种原因,发展的速度缓慢,管理质量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2010年7月1日执行新的护考大纲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考核,增加了护考的难度。护士执业考试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纵观国内外护理教育及执业考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护考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通过不断变化的护考大纲和历年护考情况,深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客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护考通过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执业考试接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全分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1.3评价指标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结果

2.1两种教学模式执业考试通过率成绩比较

3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

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作者:许燕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凌玉.我国护士执业考试的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7,(6).

[2]汪存友,于嘉元.于惊涛;美国注册护士执业考试合格线设定概况[J].护士进修杂志,2008,(16).

[3]潘晓锋.从护士执业考试谈改进护理专业教学方法[J].广西教育,2008,(9).

[4]陈红,郭兰君.护理职业教学中融入执业考试大纲的尝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7).

第8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 新教学计划大纲 中职护理专业 病理教学 适应与改进

2007年5月,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新修订的护理等7个专业门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新大纲特色为“围绕目标、注重方向、强化技能、厚重人文”。为了切实贯彻新计划新大纲内容,中职护理专业病理教学应做如下适应与改进。

1 编写符合中职护理专业、层次的病理教材

针对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精神,应重新编写病理课程教材,新教材内容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好适应与改进。

1.1 降低教材难度,突出中职层次特点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实用性较强的通才,而非研究生、本科生那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专才”,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因而对原有教材中较深的、较难的理论知识应删繁就简,使教材通俗易懂,更加贴近中专生的实际理解接受水平。

1.2 联系护理临床,突出护理专业教材特点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除将病理、病理生理学内容依照系统特点有机结合,独立成节外,还要增加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的内容,使病理学更加贴近护理专业,为学习护理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 调整现行教材内容

在新的病理教材未出台的情况下,应针对现行教材中那些临床中用不着的抽象、深奥的理论性内容进行大胆的剔除,避免学生因文化基础、理解能力较差而出现听不懂导致厌学的现象,病理教学重点放在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上,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讲授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常见病的基本病变上。结合临床实际需要,病理生理学的课时比例较以往应适当增加,重点放在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休克、缺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内容上。

3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新教学计划、新教学大纲中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目标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要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适应与改进上应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授课模式,通过多种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课堂具有活力和吸引力,借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1 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习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的引入,使深奥、概念抽象的病理学知识与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的知识、技术联系更紧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吸收转变,这样就能更好地适应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就病理学而言,临床病例、日常生活案例、病理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只要是与病理学内容相吻合,均可引入教学之中。

3.2 强化精讲点拨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大胆删除本专业内容中偏难、偏深又与临床实际应用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尽量将授课内容概括、精减。如讲心力衰竭时重点讲解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诱因、机体的代偿及功能变化,而对复杂的发病机制可用两句话总结为: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肌各部分舒张收缩活动不协调。对于与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诱因应着重强调,如对心力衰竭病人输液应严格控制滴数、输液量,适时引导学生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到的知识立刻学以致用,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职业自豪感。

3.3 注重归纳总结

病理学知识内容繁多,病理变化复杂,对于有联系的疾病、病变,教师可预先制订详细的讨论提纲,找出病变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如对大、小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可从病变性质、好发人群、病变范围及好发部位、X线特点、临床表现、预后六个方面进行总结,此外如肿瘤、组织的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等均可以列表的形式予以归纳总结,使知识要点更有条理、更简洁,特征性的病变更加突出,方便记忆。

3.4 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

病理学中许多重要的病变有大篇大篇的文字性描述,而质量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非常直观地将枯燥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感性认识,再由病变紧扣临床联系,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表现力、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病理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病变的理解,这样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能极大加强。

4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强化实践性教学亦应成为适应与改进的重要措施。

4.1 调整充实实验教学课时与内容

根据新计划、新大纲的要求,结合护理临床实际应用,对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课比例进行了调整,大幅度的删减病理学实验课时,针对临床护理特点开设了空气栓塞、水肿、休克、缺氧等动物模型的内容,加强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理分工协作的能力。

4.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病理学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应用总论的一般规律解释各论的特殊规律,运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即提出护理诊断),讨论解决的办法(即护理措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在护理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拉近医学基础和护理临床的距离,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地、有目的、有效率地学习病理。

第9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护理专业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护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护理教育的目标是为护生完成向护士角色转变做准备,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1.工学结合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

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主要表现在护理专业的理论学习与护理临床工作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培训过程与工作岗位结合。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更进一步重视学校与医院结合:院校合作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医院双方签订培养协议;医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并提供一部分“双师型”师资;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优秀护生毕业后由医院聘用,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双证结合,护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并获得护士执业证书,在教学中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院及医院的更高要求

高职卫生类护理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积极与医疗单位合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校内实训场所模拟真实的医院工作环境,保障学校学习内容最大程度的接近医院工作的实际;要求学生深入医院顶岗实习,接受实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融会贯通;要求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考虑理论知识,还要安排充足的实训课程,使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岗位要求保持一致;要求实习医院树立社会责任感,与高职卫生类院校进行深度融合,尽可能提供给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实践、进修的机会;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将最实用最先进的医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3.学院与医院的双赢策略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完善的合作机制,这个机制的关键又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学院、医疗单位两方面的积极性,为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并实现学院和医院利益的双赢。

3.1加大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实现双赢

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临床护理专家成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重要成员,参与研讨护理专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教学改革的措施,向学院提供实施方案、意见和建议;对新专业的设置、已有专业的调整、招生规模进行调研、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护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指导并提出意见;审议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等,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学院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他们成为连接学院与医院的纽带,加强了学院与医院的广泛接触和联系,为护理专业产学研结合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便利;为专业课教师到医院学习、调研,提供可能的方便和条件。

双赢策略: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除每学期定期召开1~2次工作会议外,还可以通过讲课、报告、座谈、过教师节、听课、实践指导和就业推荐等各种渠道,使他们经常参与到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注重和他们的感情联系;学院也可以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这一平台向医院和社会宣传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为医疗等相关单位提供更多的技术和服务支持,以达到双赢目的。

3.2工学结合,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实现医院学院双赢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水平无疑决定着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水平的高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医院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为“双师型”教学团队增强了力量。兼职教师是高职“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资料显示,英国的职业教育师资中,兼职教师占63%,澳大利亚TAFE机构中兼职教师数量达2/3,[1]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广开才源”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量不足,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临床护理专家加入教学团队,缓和了“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问题 [2]。专任教师的教学经验、兼职教师所拥有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本身就是教师相互学习的资源。

双赢策略:学院可以发挥教师的理论优势,承担医疗单位初级人员的理论培训任务,促进其成长;学院可对兼职临床护理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可授予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以“双师型”教师称号,在教师薪酬待遇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授予“双师型”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称号并在专业建设方面给予重用等等,使“双师型”教师得到尊重,使兼职教师有收获。

3.3校院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在3年学习中,通过“校内仿真实训一临床见习、社会实践一顶岗实习”三大环节交替进行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综合的教育环境、多种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对护生进行“护理软技能、硬技能并重”的临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3]。学院与医院紧密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校外临床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实训基地按照“模拟医院环境”、“模拟护理工作场景”、“模拟护理工作流程”的仿真原则,形成实训基地环境模拟临床护理的实际格局,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礼仪等实训过程引导等软环境上模拟护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4]。制订一整套符合实验实训教学规律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和运行机制,并实行紧密连续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真正尽可能地达到岗位要求,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5]。

双赢策略:学院提供资金在教学医院中建立教学办公室和教室,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方便实习学生上课与管理;医院临床专家参与学院护理实训室建设,学院实训室与临床环境高度一致,使学生有真实感,减少到临床工作的适应时间;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和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共享型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为临床工作者培训及考核提供场所,真正达到互惠双赢。

3.4科研双赢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承的,工学结合模式很好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学院与医院的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学院的各项改革[6]。一方面,学院有条件与医院开展临床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医院在分享学院的教学资源优势的同时,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来[7],另一方面,医院也为学院的科研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与数据。高职护理专业可以通过工学结合来体现自身科研特色,通过科研途径为护理一线和社会服务。

双赢策略:科研选题方面可以考虑院校合作方向,如实习学生能力评估、地方特色的护理等;学院可为医务人员提供科研实验室等便利条件;学院可以选派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参与医疗单位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为医院护理水平的提高作贡献。

3.5毕业生与就业

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岗位对接,核心能力的培养,毕业生有更好的适应岗位的能力。医院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护理专业实训指导兼职教师、实习带教教师等把护理临床所需的能力、要求及新技术等带入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8]。医院可向学院提出所需人才的标准、数量,由高职院按“订单”的要求进行培养,并签定相关合同,对符合要求的优秀毕业生给予直接上岗的安排,提高了毕业的高质量的就业率。

双赢策略:学院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定期收集医疗单位人才需求信息,为学院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提供参考。医院直接参与对实习护生的考核,客观地了解实习同学的能力,在选择优秀毕业生时做到“心中有数”。

高职护理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是院校双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种有效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了达到互利互惠双赢的目的,可以通过院校双方在合作前做深入沟通,在院校双赢的原则下,共同制定合作合同,明确院校双方的责、权、利;双方应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产学研项目、学院和医院文化建设等深层次、长远利益上进行合作;学院要不断地适应医疗单位、服务医疗单位,把办学空间延伸至医院,争取医院对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最大可能地支持,为护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就业岗位,为医院输送适应临床需求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晔 重视兼职教师的发展期 构建二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27~29

[2]李学玲 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职护理人才的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9(4)82~83

[3] 左凤林 赵庆华等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23):2442~2443

[4] 谭严,吴永平,张前菊.高职院校区域共享型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11):3145~3146.

[5] 辛芳芳 郑涛 高职护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新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09,7:78~79

[6]朱慧琴 高职院校教科研的办学重点----工学结合,校企联合[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0: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