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资金入市比例范文

保险资金入市比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保险资金入市比例范文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无疑是近日市场的焦点话题。对于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的投资策略,他们对市场的分析与判断,市场投资者非常关注,也有颇多猜测。昨晚,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投资的副总裁刘慧敏博士,请他就市场关心的若干话题发表了看法,这也是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后,这一管理着4900多亿资产、国内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代表首次出面接受媒体采访。

    入市进程高效而稳妥

    记者: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近期可以说是此起彼伏。从去年10月份有关保险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出台后,仅仅四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各项相关准备工作,并进入股票市场。您如何看待保险资金入市的高效率?

    刘慧敏:这一方面说明保险资金入市的相关准备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效率非常高。另一方面,实际上保险资金入市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酝酿,是深思熟虑,水到渠成。以我们中国人寿为例,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伊始,我们就在人才、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准备,充分分析了国内外的经验与市场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市场研究。就我们了解,保监会也为此召开过多次的国际研讨会,广泛征求业内外各方意见,研究制定与完善相关的运作、监管规则。包括资产托管、结算、资金账户与证券账户开户、证券交易席位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详细的准备,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整个入市的进程其实是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在进行的。

    长期投资,不会短线炒作

    记者:目前,市场投资者非常关注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中国人寿的入市进展怎么样?

    刘慧敏:要了解保险资金的投资策略,其实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保险资金的特性,资金的性质决定了投资目标、投资策略。我们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按客户的投资指引和各账户的资金性质来进行具体的设计和运作。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上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资产负债的匹配管理,是在基于负债的资产配置,尤其是战略资产配置。这是保险资金与其他类型资金的最主要区别。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一旦我们的资产配置的战略确定下来,我们就会稳步地来实施这一战略,我们不会因为市场一时的波动改变我们的操作策略。比如我们的寿险资金,是对保险购买者长达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负债,我们就要考虑30年甚至更长的配置,而不会过分在乎市场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波动,当然,更不会考虑某一天的波动。近期我们入市以后,一直在以适当的价格买进我们认为适当的股票,一般来说,买入并持有是我们的策略。

    而且,从我们现在的研究来看,我们认为现在的市场,无论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还是从市场资金面、上市公司基本面、市场环境、监管等角度来看,都可以说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带,因此,我们最近也一直在按照资产配置的计划,稳步进入。

    青睐绩优蓝筹

    记者:保险资金在股票选择上,有什么特征?

    刘慧敏:对于保险资金来说,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会主要投资在一些具有较好流动性、业绩优良、公司治理结构健全、比较透明的蓝筹股上面。一个典型的事例是,ETF在认购发行期间,我们是单一的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投资策略与偏好。

    记者:5%的股票直接投资比例能满足保险资金在战略资产配置上的需要吗?

    刘慧敏:从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各国各地区保险资产在股票市场的配置比例有所不同。国内目前在摸索试验阶段,5%的比例是合适的。保险业因为还有基金投资,整个保险业直接或间接在股市的投资已在5%以上,加上新的股票投资额度,总的投资比例是适宜的。

    直接入市带来三大影响

    记者: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对证券市场有什么显著的影响?

    刘慧敏:保险资金以资产配置的策略进行投资,对证券市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市场投资者结构与投资格局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原先市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他们是面向公众发行的,有申购赎回机制,有时会给市场造成一些短期的波动。而保险资金是长期资金,其投资行为也是长期投资行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会使优质上市公司股票的随机波动减小。保险资金不会因为市场一时的下跌就跟风杀跌,市场噪音对市场的干扰程度也会降低。

    其次,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还会使市场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量资金供应。从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看,商业保险资金与养老金是资本市场最大、最稳定的两类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上占有相当的比例。比如在美国,保险资产占整个金融资产的比例在30%以上,个人金融资产中,保险资产的的占比也在30%以上。而中国的保险市场无论在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上都有很大发展空间,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保险资产也处于快速增长之中。从长期看,不论保险业直接投资股票的比例是否提高,保险资金占证券市场的比例都会稳步提高。成为市场稳定的资金供给方与股票的买入方。

    另外,虽然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可以在境外进行投资,而保险资产配置的重要一项原则就是币种的匹配,保险公司在国内发售的保险产品形成对国内保险购买者的人民币负债,仍然会投资在国内市场。

第2篇:保险资金入市比例范文

资本市场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

今年2月10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4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表示,保险业资金运用渠道将日益拓宽。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保监会将尽快制定保险资金以各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的实施方案,增加保险投资的机会和分散投资风险的工具。近日中国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曾于瑾也表示,保监会目前正着手研究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实施方案,但距离出台尚需时日。也就是说,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现已进入启动阶段,保监会对此正在进行方案设计,但离实施操作阶段还需假以时日。这些讲话是对《意见》精神的的进一步明确和贯彻落实,预示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将为期不远,表明了监管层支持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政策意图。现在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已经悄然准备就绪。

其实,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经理王、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总经理唐运祥、中国再保险公司总经理戴风举这三位保险界的巨头一直在为保险资金入市呼吁,去年"两会"期间他们就针对保险资金入市问题提交过相关提案。今年"两会"期间,王在提交提案的最后截止日,提交了《关于制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有关规定的提案》。

为了有效地落实“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应当尽快加强立法,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建议国务院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的指导意见》文件,使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有章可循,并具有可操作性,以促进保险资金平稳高效地进入资本市场,从而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

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管理目标决定

资金直接入市后的投资偏好

保险资金的负债性决定了保险资金的运用应当特别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从保险资金现有的资产配置来看,主要表现在:保险资金不仅比较青睐风险资产类别中安全性较高的基金品种(如指数型基金、价值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而且在进行无风险资产(以银行存款为代表)和风险资产(以基金为代表)两大类资产配置时,同样注重风险管理和控制,把追求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放在了首位。因此对监管层来说,就是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增强保险资产的变现能力;对保险公司自身来说,就是要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提高投资管理水平,改善保险资产的营运质量和运作效率。

1、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对基金品种的投资偏好

笔者根据万得资讯的有关统计数据汇总计算,结果发现:在现有的54只封闭式基金中,除基金汉鼎外,各大保险公司作为前10大持有人共持有53只基金,覆盖率为98.15%;这些封闭式基金的前4大持有人基本上都由各大保险公司来担当;各大保险公司认购的封闭式基金共2215602.5万份,占基金总份额812亿份的27.29%(见表1)。这表明各大保险公司不仅认购了几乎所有的封闭式基金,覆盖面极广,而且在所认购的基金中,通常是持有人的绝对主力军。也就是说,保险公司是封闭式基金一级市场上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稳定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表1反映了各大保险公司现身前10大持有人之列的封闭式基金的基本情况,得出的结果如下:(1)基金类型。按照基金的投资风格类型,封闭式基金可以分为成长型基金、平衡型基金、价值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等4大类。各大保险公司作为前10大持有人,持有成长型基金36只,持有平衡型基金11只,持有价值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各3只,所占比例分别为67.92%、20.75%、5.66%和5.66%。这是由于各类基金发行数量的多少所致,并不能说明保险公司对不同投资风格类型的基金的投资偏好。以基金的投资风格类型来划分,各大保险公司作为前10大持有人,持有成长型基金的份额占该类基金总份额的平均比重为21.56%,持有平衡型基金份额的平均占比为24.74%,持有价值型基金份额的平均占比为27.02%,持有指数型基金份额的平均占比为35.12%。后者比前者依次高出3.18、2.28和8.1个百分点,与保险公司持有各类基金只数的占比的顺序正好相反。其中,保险公司持有基金同盛(平衡型)、基金丰和(价值型)份额的占比分别高达40.68%和40.45%,持有基金安久(成长型)、基金景业(成长型)份额的占比分别只有0.46%和2.83%。这表明保险公司对不同投资风格类型的基金的青睐顺序依次为指数型基金、价值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和成长型基金。(2)基金份额的规模。按照基金份额的规模大小,封闭式基金可以分为小盘基金(5亿分-10亿份)、中盘基金(15亿份-20亿份)和大盘基金(25亿份~30亿份)三类。各大保险公司作为前10大持有人,持有小盘基金26只,持有中盘基金14只,持有大盘基金13只,所占比例分别为49.06%、26.42%和24.53%。这同样是由于各类基金发行数量的多少所致,并不能说明保险公司对不同规模大小的基金的投资偏好。以基金的规模大小来划分,各大保险公司作为前10大持有人,持有小盘基金的份额占该类基金总份额的平均比重为17.67%,持有中盘基金份额的平均占比为25.08%,持有大盘基金份额的平均占比为32.63%。后者比前者依次高出7.41和7.55个百分点,与保险公司持有各类基金只数的占比的顺序也正好相反。其中,保险公司持有基金同盛(大盘基金)、基金丰和(大盘基金)份额的占比分别高达40.68%和40.45%,持有基金安久(小盘基金)、基金景业(小盘基金)份额的占比分别只有0.46%和2.83%。这表明保险公司对不同规模大小的基金的青睐顺序依次为大盘基金、中盘基金和小盘基金。(3)单位净值。截至2004年3月5日,这53只封闭式基金的平均单位净值为1.1278元。(4)累计半年净值增长率。截至2004年3月5日,这53只封闭式基金的累计半年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6.04%。可见,保险公司对封闭式基金的投资偏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基金的投资风格类型来看,它们垂青指数型基金、价值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从基金的规模大小来看,它们看重大盘基金和中盘基金;基金的分红能力较强,经营业绩优良。这与保险公司在进行风险资产配置时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管理目标是十分吻合的。

虽然开放式基金没有公开披露其持有人信息,但是可以推断保险公司持有的开放式基金的类型结构与封闭式基金大致相近。如果从大类资产配置的情况来看,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同样采取谨慎的原则。从历年保险公司资产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银行存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基金资产的占比从2001年出现了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与2001年下半年以来股指的持续深幅调整直接有关),目前保险资金购买基金占总资产的比例要比法定上限低10个百分点左右。

2、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对股票品种的投资偏好

根据天相投资的有关统计显示,在沪深两市19家上市公司的前10大股东名单中,分别出现了平安保险、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保财险、太平洋保险和太平洋财险等6大保险公司的身影(见表2),并且它们持有的股份性质均为法人股(包括境内法人股和国有法人股)。从现身前10大股东行列的上市公司家数来看,依次为中国人保8家,平安保险6家,中国人寿2家,中保财险、太平洋保险和太平洋财险各1家。从位居上市公司前10大股东的排序来看,排名最靠前的有:平安保险公司在长百集团和红太阳的股东中均排名第2位,太平洋保险深圳分公司在*ST鸿基的股东中也排名第2位。从持股比例的高低来看,平安保险公司持股长百集团的比例最高,达3.83%,其次是太平洋保险深圳分公司持股*ST鸿基的比例,为3.35%。

根据万得资讯的有关统计数据,笔者考察了截至2003年底各大保险公司现身前10大股东之列的上市公司的有关指标(见表3),得出的结果如下:(1)所属行业。这19家上市公司所属行业的涉及面较广,既有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第二产业,也有出版业、公路运输业、零售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金融信托业等第三产业;既有基础设施行业,也有加工行业。如果按照产业大类来划分,这些上市公司属于第二产业的有9家,属于第三产业的有8家,另外有2家属于综合类,占比分别为47.37%、42.11%和10.53%。而且它们基本上都属于传统产业。(2)流通股规模。这19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平均规模为16057.97万股。按照流通股规模的大小来划分,小于5000万股的只有2家,占比仅为10.53%;介于5000万股~1亿股之间的有5家,占比为26.32%;大于1亿股的有12家,占比为63.16%。其中,马钢股份、大众公用、中国凤凰和*ST鸿基的流通股分别高达6亿股、32929.85万股、29516.8万股、28680.05万股。也就是说,保险公司持有的大盘股和中盘股占了很大比重。(3)每股收益。这19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068元。(4)净资产收益率。这19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382%。(5)净利润增长率。这19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27.257%。可见,各大保险公司现身前10大股东之列的上市公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行业属性基本上为传统产业,以大盘股和中盘股居多,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一般,成长性较大。但是由于各大保险公司以法人股东身份而现身部分上市公司前10大股东之列的情形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因此以上这些特点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的投资偏好。

总之,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管理目标决定了保险资金应当确立较为科学理性的价值投资理念,这又决定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的投资风格、投资策略、投资偏好和选股思路。可以预计,保险资金一旦直接入市后,将会秉承进取型或平衡型的投资风格,采取以主动型为主的中长线投资策略,比较偏好和青睐的投资品种有:分红能力较强、经营业绩优良、规模偏重于大盘和中盘的指数型基金、价值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行业属性以传统产业为主、经营业绩良好、盈利能力较强、成长性较高的中大盘绩优蓝筹股。

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

监控和管理不容忽视

第3篇:保险资金入市比例范文

保险资金入市有利于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在2003年初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就首次提出,要重新认识保险的功能,保险不但具有经济补偿的功能,而且具有资金融通和社会风险管理的功能。

首先,对资本市场来讲,支持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一方面可以给资本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更加充沛和源源不断的资金,有利于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积聚和提振市场人气,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未来5年我国保险业将以20%~30%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增长,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将得到不断提升。直接入市的保险公司基于保险资金的负债性等多种因素,决定其投资风格必然偏好低风险品种,使其成为市场的稳定力量。

其次,对保险公司来讲,支持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不但可以为保险资金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增加投资机会,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拓展投资空间,以有效分散和规避投资风险。而同时,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可以担当市场创新的生力军,有利于继续深化市场创新,进一步提高保险业对社会经济的参与度,从而为促进保险业自身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股市在经历了3年多的持续深幅调整后,风险已得到充分释放,已有一批上市公司具备投资价值。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针对直接入市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

加强风险管理是保险资金入市的首要前提

由于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水平,所以在支持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和监控,这是促使保险资金顺利直接入市的首要前提。换言之,资本市场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从这个角度来讲,有效防范和控制保险资金的运用风险,提高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当前保险资金运用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

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上,保监会认真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国内成功经验,首次引入了独立专业的第三方托管,确定了托管银行的外部监督职责,建立了分工明确和相互制衡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引入独立专业的第三方托管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有利于完全杜绝以前将股票资产交由资产管理公司保管所容易引发的券商挪用风险,确保保险公司股票资产的独立性和安全性,而且有利于保险机构投资者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业务,提高股票投资交易的透明度,维护保险资金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在市场监管上,保监会、证监会和银监会这三个监管部门经协商,决定建立对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协同监管机制,该监管机制具有信息共享、沟通便捷、职责明确的优点。实行交叉监管,有效弥补单方监管可能出现的“真空”和“盲区”,从而有效实现跨行业的协同监管。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效应是一个长期过程

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将会对一级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者证券账户申购新股,不设申购上限;其次,由于一个交易席位上可以开设多个证券账户,证券账户是按保险产品名称来开立,这样一家保险机构投资者就可以按照不同保险产品开设不同的证券账户。申购新股不设上限,加上一个交易席位上可以开设多个证券账户,使得保险机构投资者在申购新股时享有优惠权,拥有其他机构投资者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这表明一级市场将对保险机构投资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对二级市场产生的影响,需要从长期、短期两个方面来看。虽然目前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政策绿灯已经开启,但这并不意味着保险资金会立刻、大规模、集中地涌入股市,而会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就是说,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不会呈现滔滔江水之势,而将表现为细水长流的状态。可见,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促进我国证券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将逐步显现出来,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政策效应将体现出“潜移默化”的缓释特点。短期而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规模和节奏不仅取决于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必备手续的进程和入市意愿,而且更取决于国内股市的波动性能否逐渐平稳、上市公司能否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机构投资者能否有效地参与公司治理等因素。现在我国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的上限比例将逐步提高,预计在未来3~5年内有望达到10%。专家预测,到2007年,我国保险公司的可运用资金将超过3万亿元,据此推算,届时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最大额度更加可观,将达到3000多亿元。

保险资金垂青低风险投资品种

《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者确定可投资的股票范围,应当考虑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收益能力、信息透明度、股票流动性等各项指标。保险机构投资者必须在可投资的股票范围之内投资股票。保险机构投资者应当在投资前确定股票投资业绩衡量基准,并以绩优、蓝筹及流动性强的股票所确定的指数为该基准的参考。对于被交易所实行“特别处理”“警示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理”或者已终止上市;其价格在过去12个月中涨幅超过100%;存在被人为操纵嫌疑;其上市公司已披露业绩大幅下滑、严重亏损或者未来将出现严重亏损;其上市公司已披露正在接受监管部门调查或者最近1年内受到监管部门严重处罚等7种股票,保险机构投资者不得投资。这表明保险资金以安全性、流动性为追求的首要目标,遵循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原则,秉承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坚持审慎、安全、稳健、分散投资的风格,在有效控制投资运作风险的前提下,优化资产配置,以保证保险公司股票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稳健型的长期投资者,保险机构投资者会充分考虑不同保险产品的负债特点和流动性,秉承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的理念,注重公司分红能力,着眼于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保险机构投资者可直接投资股市

目前保险公司正在进行直接入市的准备工作,包括交易系统的技术调试、证券账户的开立、专用席位的申请或租用、股票资产托管等事宜。专家预计如果这些工作进展顺利的话,这些配套实施文件出台后,保险资金就可以直接入市了。目前已开业的保险机构投资者有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和华泰资产管理公司等3家,获批开业的保险机构投资者有中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申请待批的保险机构投资者有平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新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泰康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太平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太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 5家。预计今年这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手中管理的保险资金将占保险业全部可运用资金的90%以上。

2005年2月21日,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已率先分别从上交所和深交所获得了股票投资交易专用席位,成为首家获得股票投资专用席位的保险机构投资者。目前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华泰、中国再保险、泰康和太平人寿等6家保险机构投资者已取得中国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出具的开立证券账户或专用席位的确认函,完成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有关申报的准备工作。鉴于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保险业近一半的可直接入市资金,此举意味着保险机构投资者可直接投资股市。业内人士推算,这6家保险公司直接入市的最大额度约为400亿元。

第4篇:保险资金入市比例范文

如果说此前保险界对于直接投资A股一直心怀矛盾,那么,吴小平透露的消息则明确了保险资金远离A股二级市场的态度。实际上,保险资金用于证券投资基金的间接入市比例,已经连续数月徘徊在7%左右的水平,不足规定上限的_半。

数据还显示,截至2004年10月底,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保险资金达733.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1%,但比9月底减少10.59亿元。而投资国债的保险资金达到2411.52亿元,同比增长69.09%,比9月底增加117.64亿元。

显然,在今年上半年投资基金受损后,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可能重点转向债券等低风险品种。近期,在资本市场现有的环境下,多家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更是坦言,保险公司对于直接进入股市实在不怎么热衷。

华泰财产保险公司认为,目前直接投资二级市场风险太大,打算从投资一级市场开始。首创安泰人寿称对直接投资股票非常慎重,现在只是做﹁些制度上的准备,不会太急。而平安保险(集团)公司则称,公司投资股市将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在承担有限市场风险的前提下追求长期稳定回报。一家合资寿险公司也表示,近期没有直接进入股市的打算。

第5篇:保险资金入市比例范文

论文摘要: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市的风险因素包括股票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结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资产管理模式、投资能力和监管水平等方面。在股市长期投资价值不高的情况下,保险资金在股市面临的风险综合表现为股票价格风险。因此,除了识别和化解上述风险因素之外,还应以股票价格与众数的差异结合社会平均利润测定和控制股市的综合价格风险。

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风险识别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测定、评估、预防和控制等方面。保险资金在股市遇到的风险既有保险公司本身体制和投资能力的因素,也有股票市场建设不成熟及政治、经济、企业和国际等诸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从国外的教训来看,风险是巨大的①。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保险公司的大部分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经济泡沫破灭后,保险公司遭受巨大损失,留下了巨额不良资产,日益陷入困境,导致多家保险公司的破产。因此,股市风险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关乎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的稳定②。有必要对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市场环境、市场结构及保险公司内控机制和投资管理水平等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

识别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市场环境风险因素。从总体来说,我国股票市场上大盘绩优公司数量有限,许多上市公司规模偏小,亏损严重,没有投资价值,保险资金难以获取比较稳定的收益,只能靠股票波动获取差价。但由于我国股市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投资理念不成熟,市场盛行投机,加上交易费用高,保险资金面临巨大的风险。目前,尚未能从制度、法规、市场秩序和监管等方面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和有效管理。

资本市场结构不完善,缺乏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单一,以封闭的股票市场为主,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期货市场还比较落后,各类金融衍生品种还是空白,这就使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结构性风险。例如,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较小,2002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托管的债券加上凭证式国债,其余额仅为2.8万亿元,而股票市值为4.8万亿元,银行资产16万亿元;同时,中国债券市场品种结构单一,其中国债余额近1.7万多亿元,金融债券1万亿元,公司债券只有600亿元。

保险公司治理结构有待于建立和完善,保险资金管理模式处于探索之中,难以实行保险资金的有效增殖。保险公司在专业化运作。是否设立投资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或专门的基金公司,抑或在内部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按事业部制进行运作,或者以信托或委托的方式将资金交由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资产管理机构例如各类养老金公司、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部门来管理等等,都需要实践检验。

未建立健全规范稳健的保险资金运用体系。目前,由于投资人才和投资经验的缺乏,中国保险公司还远未建立科学、规范的投资管理体系,投资理念不成熟,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方法如风险资本评估、保险监管信息指标系统和财务分析偿付能力跟踪系统等未能有效地运用到中国保险投资管理实践中。未能建立起健全的投资决策机制,充分识别和评估各种投资风险,构建与本公司资金相适应的投资组合。例如,2001年,美国寿险公司投资组合中债券的投资占73%,股票投资占5%;在非寿险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中,债券投资占到了71.21%,股票投资占16.61%,而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银行存款占大部分比重③。

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风险。目前,保险监管仍处于由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的过渡与转变。未能运用风险资本评估、保险监管信息指标系统、财务分析偿付能力跟踪系统等先进的保险监管技术,未能建立健全中国保险业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选择合理的保险监管模式;殛待培养保险监管专业人才,提高监管水平。

二、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综合价格风险测定

股市风险包括制度风险、政策风险、企业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诸方面,难以测定,但各种风险都集中在股市价格上反映出来。例如,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政策市、消息市的特点,我国股市历次巨幅波动都伴随着政策和消息推波助澜,巨额资金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政策风险总是表现为股市的上涨和下跌,换言之,股市风险综合表现为价格风险。这里针对保险公司面临的股市价格风险的测定进行初步的探讨,使我们能够科学地认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面对的风险特征、提高保险资金管理的风险预防和控制能力。

一般的测定方法。要认识股市的价格波动规律,必须从捉摸不定的价格波动中把握其实质,了解个别股价与此基准价格的偏离,进而判断风险程度。传统实物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格由社会平均生产条件来决定。而现在中国股市上的均价和指数正是以此为依据来计算的。中国股票市场的股价指数是以各股票的总股本为权数编制的,即A=∑af/∑f,其中A为股价指数,a为各股票的价格,f为各股票的总股本。在关于股票价格波动的均价分析系统中,广泛采取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方法,即:A=(a1+a2+a3+…+an)/n=∑a

/n;其中a1a2…an是股价,n为日期个数。通过考察各股价与该平均数的偏离来判断风险。该平均数存在如下的缺陷:首先在于它是一个理论数值,由于分母有可能除不尽,在股市上并没有一个真实对应的价格;其次,简均数并未反映股市成交量的影响,从而无法说明决定股市波动的原因;再次,价值理论关于社会平均生产条件决定商品社会价值的论述,是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大多数市场主体的生产条件或存在垄断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占支配地位的主体的生产条件。因此,在股市上,应是特定期间内最大的交易量的性质决定股市运动的方向,而不是未考虑成交量的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由于存在第一种缺陷而不是理想的衡量依据。

一般测定方法的修正。必须选取另一种平均数,即与最大成交量相对应的股票价格亦即众数作为判断股市价格波动方向依据。众数的公式为X=P,P为与最大交易量对应的股票收市价格或股价指数。首先,它是与最大交易量对应的真实价格,其次它代表在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具有支配意义的成交量。在实物价值理论中,社会平均成本的意义在于它对个别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是衡量个别价值是否实现的基准,而在股价波动中,它同样是一个基准,衡量个别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差异。例如,如果你的持股成本小于众数,没有风险或赢利,反之则亏本或有风险。在垄断市场中,众数标志着垄断力量的持股或抛售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心理认同的股价成本;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众数既标志着垄断力量的持股或抛售成本,也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心理认同。同样,它是大多数股票买入时的成本、卖出时的销售金额。

与实物生产不同,其一,股票买入后不经过生产过程,而是经过价值回归或泡沫形成过程;其二,在股票上涨初期阶段的最大成交量即具有决定市场方向即上涨的主导力量,而经过上涨后超过社会平均利润以上的最大成交额即标志着下跌的到来,这是因为供需关系已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人们的心理从买入认同转变为卖出认同。一旦最大成交量出现,市场趋势即不可逆转。中国股市历次大的波动无不验证了这一事实。中国股市历来有消息市、政策市之称,但每次都在事先或事后表现在股价上,都有对应的最大成交量作为转市的先兆。其三,价值生产过程中,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异表现在空间上,而股价的波动表现在时间上。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异在某一时点具有确定性,而股价的波动具有时间上不确定性。

三、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风险化解与控制

1.化解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风险因素。(1)从制度、法规、市场秩序和监管等方面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和管理。要适时对金融证券法规进行修改与完善;加强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证券监管机关的自身建设,提高监管效率;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严格会计、审计和财务检查制度;培育规范的投资主体,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类型,促进市场竞争,减少和杜绝市场操纵行为,提高股市的长期投资价值。(2)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开发和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大力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允许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发行优质的企业债券或可转换债券,解决目前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不均衡、国债市场与企业债市场不均衡的状况,有效分散保险资金入市后的投资风险。同时,要大力开发我国的金融衍生品种,要在完善现货市场的基础上,推出国债期货交易、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引入证券市场的做空机制,为保险资金提供可以适当分散风险的对冲工具。(3)通过股改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防范和控制风险,建立适当的保险资金管理模式,实行保险资金的有效增殖。(4)建立健全规范稳健的保险资金运用体系,形成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业务运作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分配激励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5)保监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规和举措防范和控制风险。一是事前控制。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行为规范和相关法规,对保险资金入市的规模、投资种类及其投资组合中的比例做出规定,以有效防范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二是事中控制。建立保险资金投资信息的呈报制度和投资情况的动态监测制度等措施;三是事后补救。采取对违反有关投资管理规定的保险公司强行进行仓位调整、对有问题的保险公司实行市场禁入和从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在保险行业层面设立投资风险损失基金等措施。

2.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价格风险控制。除了通过判断政治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进行投资决策,以及采取限制投资比例等风险控制措施之外,要根据最大成交量来判断股市的走向,避免和控制股市下跌的风险。维护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资金投资股市时应采取以下价格风险控制措施:

在确定性的实物生产过程中,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平均偏差可以σ2=∑(x-A)2f/∑f描述,而在股价波动中,则可描述成:σ2=∑(x-p)2f/∑f。但仍可通过个别价格与众数之差同时结合社会平均利润的关系来考察,即采取如下风险衡量和控制方法:在股市上涨阶段,如果股价与众数最大成交量的差异即赢利达到社会平均利润,即可考虑控制风险;股价上涨之后出现股价与众数最大成交量的差异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的两倍以上,即坚决予以回避。同样,在股票下跌的过程中,要以最大成交量为基础,设立止损位,即与最大成交量对应的价格相比,超过1-2倍社会平均利润,将陷入空头陷阱。这种衡量方法有利于控制保险资金在股市持仓比例和运作风险,有利于保险资金的保值增殖和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总之,由于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特征,保险资金入市必须慎重,保险资金的运用必须在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追求较高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05-110.

第6篇:保险资金入市比例范文

但资本逐利的本性难移。在保险资金入市后不久,市场的一系列表现使人对其产生了操纵股指下挫、趁低吸纳股票的怀疑,使人不由得回忆起基金公司设立之初的情况――投资者同样对其引领市场价值投资理念充满期待,但此后曝光的“基金黑幕”却让监管者始料未及。

看来,没有理由相信任何形式的资本天生就是善良的。在大力发展保险资金入市的同时,也要警惕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及其对市场的负面影响。

操纵嫌疑

目前,包括中国人寿、太平保险、华泰财险、中国再保险集团、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在内的保险公司已经进场。这些直接入市的保险资金主要购买了宝钢股份、长江电力、盐田港、中兴通讯、万科A、佛山照明等蓝筹股。这与保险资金所倡导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的理念吻合,也在投资者的预料之内。

但入市不久,保险资金打压股指的阴谋论就开始在市场中传播。“保险公司在联手操纵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所谓“操纵市场”是对保险公司通过赎回在基金公司的份额减少市场资金供应,从而压低股价,然后再入场在低价位接盘的一种可能性描述。

人们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上证综指在3月9日摸高1320点后随即下行。中国联通最先连续跳水,银行股、石化股、汽车股等紧跟其后大幅调整,而这些都是基金的重仓股,也是保险资金重点投资的蓝筹股。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股票下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基金遭遇大规模赎回而被动抛售。“现在申请赎回的主要就是保险公司”,一位基金经理抱怨道。

虽然保险公司和一些基金公司都否认存在大规模赎回的现象,多家基金管理公司高层都表示,其公司旗下基金规模基本稳定,申购、赎回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这也在情理之中,但证监会对基金公司的紧急调查令则增加了投资者对此的怀疑。

3月9日,中国证监会紧急通知各基金公司上报自今年2月16日到3月8日之间,旗下基金申购、赎回的情况,并分个人投资者、保险机构、其他机构投资者三个主体统计填表上报。

市场人士分析说,联系到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背景,当前对基金赎回着重调查,可能是想了解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对基金的影响。

虽然证监会基金部对市场中的传言进行了辟谣,表示由该部门具体实施的此次基金调查,只是对证券投资基金节后申购赎回状况的一个例行调查,并非外界所传说的针对入市保险资金的“突击行动”。但有关人士回忆,2004年9月份,曾经爆发过大规模的基金赎回潮,当时证监会也曾下发过类似通知。

在去年“9・14行情”中,以绝对安全为理念的保险资金被怀疑在基金操作上做波段,在基金净值上涨之后迅速套现,大规模的赎回最后导致了行情的夭折。此次春节之后行情急升,也不排除保险资金会产生类似的想法,从而成为基金赎回潮中的主力。

此外,基金公司今年扎堆发行货币市场基金、高比例分红也是基金公司应对赎回风潮的无奈之举。去年的市场让投资者饱尝投资亏损的烦恼,因此当净值上升到投资者可以接受的亏损程度或者稍有盈利,个人投资者甚至机构投资者就会获利了结。为了留住资金,基金公司不得不考虑其他的方式。

发行货币市场基金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希望借此减少可能出现的赎回风潮对公司的冲击。”中信基金市场总监汤维清无奈地表示。

有人认为,在现阶段,由于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资金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加之保险公司对低风险和流动性的偏好,保险资金对市场的影响甚微。但按照国外保险资金在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预计未来三年国内保险资金允许入市的比例将达到10%。如果按照保费收入平均20%的增长速度测算,5年后国内的保险资产总额将达19000亿元,按照10%的入市比例,入市资金将达到2000亿元。

到时,保险资金极有可能步基金的后尘,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操纵市场。

新庄家

尽管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多为中小散户,但真正能呼风唤雨的则是形形、大大小小的庄家。所谓的庄家,是指高度控制上市公司二级市场流通筹码的机构或大户,由于庄家们控制了某只股票的流通筹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该只股票的供求关系,其价格制定就不再取决于该股的经营业绩和内在的投资价值,而完全决定于庄家的操作计划和资金实力。

在过去的10年里,在市场容量大规模扩张的同时,作为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的庄家的资金实力也达到了较大规模的扩张,目前已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庄家群落,包括国企庄、民间机构庄、券商庄和基金庄。

自从允许国有企业进入股市后,部分国企也参与了做庄,最典型的当数首创集团和哈里投资等。1997年以来,随着民间资本的扩张,民间机构做庄愈演愈烈。最著名的当数新疆德隆系、中科系、明天系、上海邦联系等。由于利润指标的压力和投资渠道的狭窄,特别是大部分券商在进行了增资扩股后具有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因此,券商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做庄。近年来,打着价值投资旗号的基金也是庄家队伍中的重要成员。

2003年市场出现“二八现象”后,基金以及不少市场人士一再以“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加以粉饰。2004年4月上证指数从1783点~1376点连续单边下跌11周,跟风买进基金“看中”的的二成股票的中小投资者全部被深套。

2003年从100家基金持有的前10名大盘股看,几乎雷同。流通盘都被基金通吃了。虽然基金们冠冕堂皇地自诩为“核心资产”、“五朵金花”,但这与庄家通吃一只股票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由“独庄”变成“群庄”,并通过基金周报、月报、半年报、年报的公布,大造舆论,联手锁筹、操纵股价。

此后出现的“一九现象”中的一成股票之所以逆九成股票的熊市而上涨,是基金靠从老百姓那里募集的巨资维系并推动的。

一旦引诱到中小投资者入市,如2月1日“国九条”,大量新增资金进场,基金便把“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抛诸脑后,大开杀戒,一路出货至7月1376点。这显然是一种操纵股价的欺诈行为。一位基金经理曾经透露,不少基金的重仓持股策略,的确有仿效“庄家”过度控制股价的行为。

基金的重仓股均为大盘股、指数股,比其它庄股更具操纵市场的功能。因为上证综指是把庞大的非流通股也计入指数权重的,最典型的是22亿流通盘的中石化是以867亿(将近40倍)的规模计入指数,基金炒作,上涨时所带动的指数是成倍放大的,造成股市一涨就是5个月(如2003年11月1307点~2004年4月1783点),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

基金抛售,下跌时所带动的指数也是成倍放大的,使大盘一跌就是3个月(如4月1783点~7月1376点)。这种“一九现象”不仅加剧了市场的暴涨暴跌,而且引发了指数的进一步失真。如去年11月1307点时平均股价是6.56元,而今年1430点时的平均股价仅有6.54元。

“一九现象”无疑是对广大中小投资者(尤其是响应政府号召的中长线投资者)利益的严重侵犯。

然而,管理层至今未对“一九现象”及其背后的操纵市场问题引起重视。这种对市场操纵的疏于管理,令人不由得担心:保险资金这一新的机构投资者是否会被“纵容”成另一个新的庄家呢?

如果管理层不对此提高警惕,类似基金操纵市场、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和投资热情的现象仍将继续上演,保险资金也将成为庄家队伍中的新成员。

美国证券市场已经是世界上最成熟的,但仍然实施多层次、严格的投资监管制度,强调系统监管和个体监管并重。在市场操纵问题上,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及其历年修正案中对市场操纵行为都作了规定,虽未泛泛地禁止一切以影响证券交易价格为目的的交易行为,但是精心列举了几项行为,具体的行为模式加上特定的主观心理状态,才最终构成法律所禁止的市场操纵。而且美国有严格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有效防范市场操纵的发生。

第7篇:保险资金入市比例范文

关键字:保险投资、资本市场、外在动因

一保险投资及其发展动因

保险投资是保险公司在组织经济补偿和给付过程中,将积聚的闲散资金合理运用,使资金增值的活动。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由资本金和保费收入构成,其中可用于保险投资的基本上是资本金、准备金〔按比例从保费收入计提〕和承保盈余三部分。由于保费收支所存在的时间差和数量差,使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暂时闲置资金,为保险资金投资创造了可能;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及自身职能的履行,使保险资金投资成为必然。

(一)保险投资发展的内在动因

1.保险投资可以减少保险市场因竞争加剧,而导致保险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下降的程度。

保险公司的业务大致分为两部分:承保、投资。从发达国家成熟保险业的情况看,承保利润为基本持平或亏损,主要作用是吸纳资金;而投资利润决定了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在1975~1992年间,除日本和德国以外,其余几国平均承保利润均为负数,保险公司主要利润来自投资收益。如表1:

表11975~1992西方六国承保盈亏率和投资收益率平均水平一览表

单位:%

项目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瑞士

承保盈亏率

(盈亏/保费)-8.2

0.33

0.51

-11.62

-8.72

-8.48

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保费)14.448.488.7213.0113.2911.55

资料来源:《证券时报》1999年10月29日

2.保险投资可以加快保险资金积累,提高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由资本金和公积金构成。保险投资获得的利润,一方面可以按比例计提公积金,成为保险公积金积累的间接源泉,提高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做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在保险公司认许资产和负债之差不满足保监会要求的数额时,保险投资利润的一定余额可以转为扩充资本金,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壮大提供了资金准备。

3.有效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过高的费率,无疑会影响投保人的投保积极性。通过保险投资活动,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赢利能力,为降低保险费率提供物质条件。这样既能发展壮大保险企业自身经济实力,提高其收益,也能降低保费,提高保险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保险投资发展的外在动因——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得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以及股票发行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使保险投资有了更多可选择的客体;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占有率也稳步上升,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不仅了扩大的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还降低了资本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

二、我国保险投资现存的问题

我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了平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保险业资产总额为9122.84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忧亦存。投资收益率下降是保险投资中最突出的问题。

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表现:

第一,保险可用资金的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矛盾突出。

从国际保险市场看,保险投资采用了多种保险投资方式,具体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安全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使得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投资方式,按照收益性、流动性的要求和原则对基金进行投资组合。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同业拆借和保监会同意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虽然保险基金能进入国债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但受到交易品种、交易额、交易环节及市场本身发展程度的制约,难以进行现券交易,缺乏流动性,也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

第二,保险资金利用率低且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发达国家,保险投资率一般位于80%以上,寿险的投资率可达到97%。以美国为例(见表2),而我国保险投资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限于银行存款,资金投资运用率很低,结构单一(见表3)。

表2.1993-1997年美国寿险公司资产分布状况

单位:%

年份债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不动产其他资产

199360.620.939.713.712.54.22.96.1

199461.120.440.714.511.14.42.86.2

199559.619.140.517.39.94.52.46.2

199658.917.641.319.59.14.42.25.9

199756.915.841.123.28.14.11.86.6

资料来源:lifeinsurancefactbook1998,P108-109

表3.1999-2003年中国保险公司资产分布状况

单位:%

年份银行存款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其他投资

199951.049.037.00.811.2

200048.651.337.75.38.3

200153.047.021.85.719.5

200254.745.320.05.619.7

200352.143.816.05.322.5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经整理得到

1.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3-1997年这5年间,美国寿险公司的投资中,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达70%。其中,政府债券在投资比例中呈减少趋势,股票和公司债券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抵押贷款比例下降,保单贷款和不动产保持稳定。1997年,资产结构比重依次为:公司债券、股票、政府债券、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

2.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保险投资所占比重不到50%。在保险投资中,国债投资的比重较大,在投资比例中呈逐年减少趋势;证券投资基金比重较小,基本保持稳定,其他形式的投资在逐渐增加。

3.两表对比分析可见,美国寿险公司以证券投资为主;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仍以银行存款为主,占其资金运用的一半以上。这种保险投资结构使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与国外产生很大差距:美国、英国等西方保险公司1975—1992年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在8%—12%之间;而2002年我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仅为2.97%,投资收益率很低。

由于资金无法充分利用,巨大的资金余额正处于低效益的空转状态。同时,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比例过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比重过小的投资结构,也不利于保险资金分散投资风险和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

第三,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严重不匹配。

资产与负债的匹配一般是指投资资产与对投保人负债之间期限结构的配比关系,包括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等。资产匹配的最基本要求是构造一种资产结构,保证在任何时候资产的现金流入与负债的现金流出相对应。如果这种对应不能实现,就会产生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风险,导致保单偿付发生困难或资产预期收益受到影响。

寿险资金一般具有保险期限长、安全性高等特点,因而在我国现今这部分资金比较适于投资长期储蓄、国债、房地产等。财险资金期限相对较短,流动性要求较强,比较适于同业拆借、股票投资等流动性强、收益高的投资品种。目前,由于我国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使得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四,保险公司资金受到银行利率影响,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

由于我国保险投资中利率产品的比例过大,利率变化对保险投资收益影响很大。尤其是近几年来,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银行存款利率,使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高于存款利率。目前5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88%,而保险资金平均成本高达6.5%,保险资金大量存于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利差损。这使得我国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三、充分利用外在动因,使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结合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保险投资,从各国保险业的投资结构来看,证券投资在保险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本市场成为保险投资的重要场所,保险投资也成为联系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纽带。

(一)我国已从宏观层面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

保险投资的渠道狭窄,限制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也影响了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从各国保险监管机构对资金运用渠道的规定来看,一般对保险资金入市的限制比较宽松。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践看,我国也正在开始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1999年10月,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间接入市。根据当前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规模,确定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规模为5%。新《保险法》将原法第104条第三款,修改为第105条第三款“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公司以外的企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留下了空间。2004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表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方向和趋势已非常明确。

(二)资本市场提供多种信用形式,为保险投资结构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而资本市场上多种投资工具的选择,使保险投资可用空间增大。保险投资在资本市场上可选择不同期限、不同性质、不同风险和收益的证券组合。既能满足不同性质和期限保险资金的需要,达到资产负债匹配;又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结构,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三)保险投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保险业务的特性使保险公司拥有大量的长期稳定的投资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业通过吸收长期性的储蓄资金,并按照资产匹配的原理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实行集中使用,专家管理,组合投资,可以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即增加了资本市场资金供给,又刺激了资本市场筹资主体的资金需求,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规模。

保险公司通过承购、包销、购买参与一级市场的发行和做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二级市场的流通,以其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经常性的调整投资资产组合,实现受益最大化。这不仅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削弱投资者操纵市场的能力,降低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且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市场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资本市场发展和保险投资收益提高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总之,中国保险业要发展,不仅要发挥好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还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好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把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业务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加大保险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力度。资本市场要利用保险投资的有利条件,盘活资金,产生效益。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最终达到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双赢”的目的。

参考书目:

《新形势下的保险资金运用:开放与投资安全》作者:张洪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年6月第1版

《现代保险企业管理》作者:董昭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第8篇:保险资金入市比例范文

保险投资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利润已不能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与一定概率下的保险赔付差额,而是越来越倚重于保险投资的有效运营。因为保险与给付之差,其利润率是一定的,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而保险投资的运营,其预期的利润率却是无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各种投资运营才能使保险资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使保险公司获得较高的利润。可见有效的资本运营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是保险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准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包括贷款)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管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金融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内容和措施有:总结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肃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意“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

4、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经济发展有远见,对各行业发展有底数,才能有胆略,有灵活性,善于捕获商机,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员工基本上由干部、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调入和正规大学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且前两部分约占公司员工的70%,年龄大都在40周岁以上。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造力。保险公司要想从保险投资中获益,就必须引进相应人才,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年轻人才的培养。

5、保险公司管理水平落后,影响保险投资收益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落后,投资缺乏科学决策,许多公司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由此出现了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管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

中国的保险公司要生存,保险事业要发展,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实现有效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马上就完全放开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建立我国保险投资体制的构想

(一)保险投资客观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资体制

所谓保险投资体制是指保险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如果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费率)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二)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企业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管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第三、加强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工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三)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1)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如果允许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3)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从而使部分社会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会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经济发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4)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问题。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5)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目前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进行资产委托管理。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报。

(四)培育专门资金运用人才

我国加入WTO将使保险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保险公司如何作好准备,采取措施,搞好投资收益,上面已经从体制和机制创新、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要确保这些对策措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决策的参考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关键在人,关键取决于目前保险公司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因此,首先要改变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采取买断工龄、提前内退等方式,分流一批年龄老化的人员,以保证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其次,要从管理入手,通过秘诀革,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现代化商业保险公司的高效精简的机关管理体制,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再次,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以及后备干部和后备人才的储备。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围绕加快效率的长远目标,建立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及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构建既有长期培养对象,又有近期可以上岗的人才储备库。

参考文献:

第9篇:保险资金入市比例范文

关键词:资金运用;资金结构;投资收益;潜在风险

一、保险资金运用的发展与现状

(一)保险资金运用规模。近十几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速。据统计保险行业总资产从2001年的4591.3亿元到2015年12359.8亿元,保险行业资产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4.5%。保险资金运用数量从2001年的1712.6亿元到2015年的111795.5亿元,保险资金运用数量平均增速为32.1%。2001年到2015年我国保险行业总资产在逐步扩大,保险资金运用总量也在稳步提高。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逐步成熟,保险行业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是增量依然可观。2014年到2015年保险行业总资产增长率为22%,但保险行业总资产增量达到2万多亿,保险资金运用增量达到近2万亿。

(二)保险资金运用结构。据统计,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中银行存款数量已由2001年的52.4%下降到2014年的26.6%,大体趋势是先增加后降低。购买债券占比2001年仅为28.4%上升到2014年37.93%。从2003年开始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允许保险资金投资股票,股票占比一直波动较大,在2007年牛市顶峰达到了17.65%,而在2004年占比仅有0.42%。其它投资占比由2001年的13.7%增加到2015年的25.05%,但在2003年到2011年我国保险资金配置中其他投资占比维持较稳定。

(三)保险资金运用收益。2004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主要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债券,投资收益受利率影响较大。2001年到2004年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4%、3.14%、2.68%、2.87%,受央行降息的影响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下降。2004年以后我国保险监管机构逐步开放资金运用渠道,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绝大部分收益率逐步提高。在2007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达到12.17%创历史新高。只有在2008年股灾造成最低收益仅为1.89%!很明显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波动较大,极差达到10.28%。近八年来,我国年均GDP平均增长超过7%,但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近八年中只有2015年超过7%。这表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普遍偏低。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与防范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分析。我国现阶段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包括保险资金配置不合理带来的风险、投资收益率偏低和稳定性差带来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的积累。

1、保险资金配置不合理带来的风险。我国保险资金配置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银行存款比例过高,在2004以前银行存款超过50%。在发达国家保险公司资金配置中银行存款一般不会超过10%,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一定的流动性和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虽然近几年我国保险资金配置中银行存款大致趋势是逐年降低,但是我国保险资金中银行存款比例仍然高于25%。这意味着我国居民储蓄中分流到保险业中的资金又有一部分回到银行进行“二次融资”,这会增加我国金融资产融资成本和增加银行风险。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供交易债券也逐渐增加。债券投资具有违约风险低、流动性高和收益高等特点,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渠道。债券投资在我国保险资金配置中超过30%,但是保险业发达的国家投资债券的比重大都超过50%。相比而言我国债券投资比例依然过低。这会直接造成收益偏低,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我国股市起步较晚,市场相对不成熟。我国保监会在2003年以后才允许险资入市,但是保监会对入市资金比例做了严格的规定。在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配置结构中,美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对股票投资的资金比例在10%-20%之间,中国香港比例在30%-40%之间,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资比例一直低于10%。长此以往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2、投资收益率偏低和稳定性差带来的风险。在2004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集中于银行存款,投资收益受央行降息影响较大,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2004年以后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基金、债券以及不动产等。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有所上升,但是保险资金收益率依然低于同期我国GDP的年增长率。与发到国家保险资金收益率8%-12%相比更是差距明显。其一直接损害投保人的利益;其二也会给保险人带来损失。

2007年我国保险资金收益率达到12.17%,而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只有1.89%,很明显我国保险资金收益率稳定较差。在保单利率预定的条件下,当实际收益率低于预定利率时,将会出现利差倒挂现象,严重时会危及偿付能力。长期来看不仅会出现支付缺口,而且不利于我国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3、潜在风险的不断积累。我国保险资金配置中银行存款和购买债券有较高的利率敏感度并且占比超过50%,受货币政策和利率走势的影响较为明显。近些年来,我国央行多次对宏观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给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造成较大的影响。尤其在2004年以前央行降息直接导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下降。有些年份甚至出现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低于保单预定利率,出现利差倒挂现象。这种由政府政策导致的风险,人为因素很难预测和化解。这会极大损害保险人的利益,不利于我国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防范

1、降低银行存款占比和增加债券比例。银行存款是一种风险小,收益稳定的资金投资方式,但缺点是收益较低。在资金运用过程中,满足流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银行存款数量。经过这些年发展,我国保险资金中银行存款比例由五成下降到两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资金银行存款占比依然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我国保险资金中银行存款占比。购买债券是一种集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于一体的投资方式。到目前为止,我国保险资金中购买债券的比例约占四成,而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资金配置中债券占比超过五成。我国保险企业在资金配置应该多投资债券市场,进一步提高债券的购买比例。

2、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在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依然是银行存款、购买债券等。这就表明我国保险资金中利率敏感性资产占比较大,投资收益受利率影响较大。那么在未来我国保险企业应该逐步扩大资金运用渠道,降低利率风险。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应该探索保险资金运用新渠道,比如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可以鼓励我国有实力的保险公司进行风险投资,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增强我国保险业的竞争能力。

3、增加股票、基金和不动产购买比例。股票、基金和不动产投资具有风险大收益大的特征。目前,我国保险资金配置中股票、基金和不动产占比为三成。我国保险公司在有充足准备金和偿付能力的条件下,保监会可以鼓励增加股票、基金和不动产的投资比例。其一可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其二可以分散投资风险。

4、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在保险投资过程,每个公司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适合的投资目标和风险管理体系。各保险公司应该分产品设立账户,按产品特征选择适当投资组合,实现资金配置的精细化管理。完善保险资金运作规范和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全面的收集保险资金投资信息,建立健全的风险指标和预警系统,准确评价风险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构架,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公司风险管理。最后,我国保监会应该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督、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的风险管控体系,降低保险企业资金违规运用给投保人带来的损害。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玉杰.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分析及对策选择[期刊论文]-理论界2014(5)

[2] 闫俊.陈建军.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及改善保险资金运用对策[期刊论文]-才智2011(21)

[3] 王莹.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北方经济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