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教学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机械基础;模块式辅导教学;实践操作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正确判断最近发展区,合理实施模块式辅导教学。
模块式辅导教学的设想
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学效果不佳。为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达到理解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笔者在充分研究学生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阶段式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个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案例型教学、互动式教学、项目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模式,将模块式辅导教学应用到《机械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从知识体系的结构入手,根据知识认知、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创新三个层次设置“基础理论认知、能力训练、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四大模块,以此组织教学辅导,以期达到分解难点、局部突破、整体理解的效果。
模块式辅导教学的实践
模块式辅导教学突出为学生设计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师生互动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将自己定位在为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提供支持服务上,帮助学生获取最大限度的发展,其过程如图所示。
第一模块:基础理论认知。该模块的设计主要针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为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这一模块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巩固和深化基础知识。该模块由学生个体自行完成,教师以作业、练习、讲评等形式进行教学效果检测,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学习情况和认知程度。在该模块的设计中,明确任务至关重要。只有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其学习才能有的放矢。基础知识认知模块布置的学习任务必须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要能够驱动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追求,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在该模块的应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将理论知识进行数量上的堆积,而应将其简化,注重联系,使之成为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铺垫。
实例一:在《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教学流程如教学流程表所示。
第二模块:能力训练。该模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的基础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应创造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互相配合。教师应当根据需要选择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检测,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以适当予以协助。经过积极的思考以及教师不失时机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潜在的智力会得到开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能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使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此模块注重启发和引导,问题的设置应针对学生最困惑、最想弄懂的热点,突出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应为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契机,要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度,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都将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实践表明,案例二的模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牢固掌握V带的知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们努力理解和归纳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论;他们学会了质疑,听不懂时,会请求对方进一步解述;他们学会了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作总结发言,能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产生新想法;在学习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方法和知识。
实例二:《V带的选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概述。
在前导知识(带传动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教师应首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本节的任务:V带如何选用?首先,做好例题的讲解,这种例题是属于实用型和综合型的,与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能提高学生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而且概括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宽,难度大,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同时还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讲解例题时,忌“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应创造融洽活跃的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其次,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分好学习小组,注意每组必须有一个较为优秀的学生,以避免小组成员讨论时失去方向。给他们布置同一题目,同一小组成员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相互配合,相互讨论。当然,教师在一旁要巡视,注意各组讨论的质量,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必须重视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评,讲评时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组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并及时指出各种结果合理与否。最后,要通过及时布置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第三模块:案例分析。该模块以实例为思考的焦点,让学生从具体问题着手思考和分析,达到理解运用有关理论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先分组准备,再对每小组完成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集体讨论。本模块要求学生在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完成。教师在应用案例前应说明训练主题、目标和方法,教师对讨论全过程要加以控制,并对讨论结果进行引导和分析。这一模块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教学需要搜寻、组织材料,编写相关案例或设定专题。案例应具有真实性,不能随意捏造,题材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避免空泛。一般来说,限定在一定范畴内的小而实际的题材分析起来会更有说服力。此模块旨在推动学生对问题或任务进行探究,使其在自主、合作的分析过程中,产生创造的热情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他们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将知识化为经验,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撰写案例分析或专题分析报告,可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实例三:变速自行车的拆装。
变速自行车中多处运用了《机械基础》的轴与轴承、力矩、链条传动、传动比等知识和原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行车的拆装,促进对其性能的理解,同时加深对这些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并且有效提出改进变速自行车结构的方法和建议,使其更加完美。
第四模块:实践操作。该模块以行为训练为主,在模拟的或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生小组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对现场出现的情况通过讨论、综合分析确定最佳解决方案,选一名代表进行具体实践操作,以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同时为其他旁观者示范,为接下来的轮流实践操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要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为角色扮演准备好材料以及一些必要的场景工具,并在训练结束后对各演示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此模块学生参与性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充分,有利于学生在前三个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提高。当然,教师要认真对待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其他学科的问题,妥善处理这类问题对于学生加强自我认识,激发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明确今后发展方向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实例四:东风1090型汽车的变速箱拆装教学程序如下:第一步,打开变速箱盖,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看清楚变速箱内容的结构;第二步,挂出该变速箱的结构简图,并大致解释变速原理;第三步,讨论打开箱体的方案(主要是第一轴与第二轴的拆卸);第四步,教师示范拆装一次,注意边操作边讲授;第五步,分组逐个操作,一般由学优生先做,其余学生观摩,轮流实践;第六步,教师讲评。
模块式辅导教学的效果评价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模块式辅导教学使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力所能及的模块进行学习,其结果是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成绩层次逐渐拉开,基本呈现正态分布。(1)理解阶段:由于某些原因,只停留在第一模块的学生,他们未能再上一个台阶,这部分学生约占总数的30%,该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处于初级阶段,只完成了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知,未能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他们多为“底子”较薄、学习时间不能保证、缺乏学习信心的学生,需要重新学习基础知识,同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2)应用阶段:完成前两个模块的学生,即已完成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人数较多,大约占50%左右,这部分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教学组织者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基本上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他们多为乐于学习和乐于与教师交流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具有相当的思考能力。(3)创新阶段:完成所有模块学习的是相当优秀的学生,约占全体的20%。他们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可以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善于表达交流,有较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任何一个学生的个性、智力与体能状态等都处于一定的层次。模块式辅导教学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发展。模块式辅导教学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学习模块,使学生乐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通过不断地合作学习和探究,实现模块式辅导教学中设置的“处于学生自身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近几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融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及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的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导课;兴趣;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1 温故知新,搭桥铺路
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2 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我尝试制作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循环小数。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上课开始屏幕上出现画有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的人物,并带有配音。身体大的三角形说:“我的个头最大,我的三个角的和一定比你们两个的大。”直角三角形不服气地说“我有一个角是直角,我的三个角的和一定比你大。”身体最小的三角形比较自卑说:“那我的三个角的和是最小的了”。我趁机问他们谁说得对呢?同学们的回答不一致,有的说大三角形说得对,有的说直角三角形说得对。那怎么检验呢?同学们有的拿量角器测量,有的进行折叠,(每组都有一张这样的图片)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再如,三年级下册《分桃子》这节课是一节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课,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学起来非常乏味,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两只小猴在树上荡秋千,不小心把树上的桃子碰落了许多,点击鼠标桃子纷纷落地,在树下玩耍的两只猴子看到从树上落下来的桃子非常高兴,他们数了数正好48个,两只猴子比比划划好像在说什么。一会儿,一只小猴说:“这些桃子都是我的。”另一只猴子说:“这些桃子是我们两个人的,我们两个是好朋友,分桃要公平。”最后电脑里配音向学生提出要求,看了上面的动画你们怎样帮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并且使两只小猴都满意。学生很快地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4 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是这样做的,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电脑动画《师徒四人去取经》
一、辅导的作用
辅导在美术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每个讲课练习的环节中,还是在最后作业过程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它直接影响作业的好坏,关系到美术课的成功与失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辅导,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在学生的反馈信息中,能够及时找出问题,以便修正。可以说,一节美术课,就是一堂辅导课。
1.辅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在辅导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选择尝试适合自身的创作方式。在学生乃至成年人中,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表现得越接近现实、描绘得越逼真的美术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虽然我们并非要求每个初中学生在以后的时期都必须具备达到象每个美术家那样的能力及水准,但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艺术不是算术,不是象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去限定我们的分析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角度、不同的爱好,所以也有不同的看法。
2.辅导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
美术学科决定了美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技能的示范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学习。也就是说,美术教师的教育活动,不仅要讲授美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还要传授基本的技能技法,这种技能技法的示范性构成了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辅导过程中,美术教师的这种示范性,时常还体现为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通过示范,学生可以获得多种感官刺激,比如老师的情绪、状态、动作反映到技术上的笔触、线条、色彩、构图、对画面的理解都会直接刺激学生的眼球,作用于心理,化为直接的情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此前他根本不知道工具怎么去用,颜色怎么去调,怎么去画或制作。技术上的东西可谓“不看不知道”,如果不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技术要领与感受,学生很可能或根本走不上正确的路子。示范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进而模仿,就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辅导的方法
1.利用范画进行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上的画面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往往是教师讲了一大套,学生面对作业不会画,或者作画方法不对。如果教师在课前,早有准备,把作画的方法步骤范画放大绘制好,到讲课时依次张挂,边挂边讲,既直观又简练,事半功倍。教师应结合自己的作品,设计创作范画,将创作的体验、构思的方法、制作的过程及技法详细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散成新的思维,让学生逐步学会创作和设计的方法。
2.巡视辅导
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可以看到每个学生在作画中的失误。如比例对不对,结构准不准,色调是否统一和谐等,很快就一目了然。这样做,一方面向学生揭示了一些走的弯路和错误,另一方面,在比较中使学生对何“优”何“劣”有一个比较肯定的、明确的鉴别,成为学生从“知其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
3.示范辅导
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当教师在黑板上或画纸上满怀激情、潇洒自如地画出一幅幅示范画时,学生们经常会发出惊讶、感叹、羡慕、迫切想表现的心理变化,教师也经常会遇到课后有很多对绘画感兴趣的学生问老师讨要范作,问老师自己要怎样才能画出老师的水平等等。美术课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有比这示范更直截了当的吗?在示范的状况下,学生是亲临其境的,是近距离的,是直接的感官反射,是直接的心理反应,是美好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就会产生一种欲望,就会去尝试表现与创作,并使这种情感态度转化为持久的兴趣,这正是美术课程所要求的。
4.通过音乐辅助
[关键词] 思维导图 科学复习课 教学模式
初中生在科学学习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经常有学生反映做题时想不到用某某知识或定律,考试前脑子一片空白等。这种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比较零散,知识间逻辑关系不清晰,没有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是思维能力较差,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在科学教学中,新授课与习题课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具体的知识点为主要任务的课型,是从微观上进行教学;而复习课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并促使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课型。通过复习课,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梳理综合、结构重组,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但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教学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一是由于科学复习课时较少,教师忙于新授课与习题课的教学,很少进行复习课的教学;二是由于复习课所围绕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曾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相差很大,有的学生已完全掌握,没有新奇感,容易沉闷、枯燥,而有的学生对概念规律还没完全理解。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复习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复习教学效率低下。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复习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自主建构有机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呢?即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构建复习课教学模式,以提高复习可教学的效率呢?
一、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
1.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图解形式的记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它是将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转化为放射性思考、可视化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既可呈现知识网络,是组织陈述性知识的良好工具;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是组织程序性知识的良好工具。因此,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如:企业管理、项目计划、商业活动、教育教学等。我们常见的知识网络图、流程图、解析图等都属于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工具和基于思维可视化原理的理念引入到教育领域以来,已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国外对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它已成为中小学教学中很常用的一个方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思维导图在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2.思维导图中蕴含的教学策略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可以引导学生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新课的预习、概念间的对比、知识的归纳总结、科学专题研究等。长期运用这种学习策略,可以很好地促进知识的结构化,使知识的获取、存贮、提取更便捷高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教师可以从学生画的思维导图中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以及物理学习的思维情况并及时予以评价、指导。
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的运用不仅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详案相比,思维导图式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的思路可视化,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教学内容,从而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而作具体合理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程设计更科学、有效。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1.复习课教学模式
在多次复习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一种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即:明确教学目标获取课程资源细化知识内容形成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评价思维导图反馈与修正。
(1)明确教学目标。将本章或本节的教学目标明确化,学生应清楚知道本章或本节教学要求的重点、难点所在,以便在知识文本化为思维导图,乃至提升自身能力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例如教师在复习课开始前将章节内容以PPT或板书形式给出,供给学生进行复习参考。
(2)获取课程资源。从教材、参考资料、网络中获取构建思维导图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例如,学生获取课程资源方式多样,可以看书、报纸、参考书目,或者从网络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3)细化知识内容。将知识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关联的知识点。例如,将章节内容细化为几个重要知识点。如科学九年级第一册第一章物质的性质,可将知识细化为酸、碱、盐三点。然后,酸可以继续细化为三大强酸、酸的性质;酸的性质可以继续细化为与指示剂反应、与金属反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与碱反应、与盐反应;与指示剂反应可以继续细化为与石蕊试剂反应、与酚酞试剂反应等等,如此一次细化下去。
(4)形成思维导图。将知识形成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要注意:1、节点为主,章节重点知识内容为节;2、多级分支、节之后可以点状发散,形成知识网;3、内容为主,知识内容构成导图主线;4、兼顾实例,可以将典型实例附于内容之后;5、布局合理,合理考虑思维导图布局;6、颜色运用,可采用多种颜色并用,有利右脑思维锻炼。例如,科学九年级第一册第一章物质的性质,物质为中心节点,支节点为酸、碱、盐三点,酸之下支节点为三大强酸与酸的性质。依次多级、多层分支。以研究物质为中心内容,可举出常见实例,如两酸两碱四盐、酸除水垢铁锈、碱除油污、常见的五大黑色物质、常见溶液离子的颜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设计实例等等。其次,布局上要兼职视觉思维习惯,以方框、椭圆、线段、曲线、括号等为思维导图的组织手段。最后要注意字体颜色的多样性,因为正常人的思维、记忆通常为左脑思维,而颜色、逻辑等为右脑思维,合理运用多种颜色可以开发学生大脑思维水平。
(5)构建知识体系。利用思维导图将章节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能力。
(6)评价思维导图。对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可让学生自己展示,然后集体帮助修正。例如,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可以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在讲解完后,其他同学可以对其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和增删,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
(7)反馈与修正。再次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形成完图。
2.思维导图模式实践
实践表明,这种复习课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与思考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中都有较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沈 燕《“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
2.王 锐《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功能的再开发》[J](《浙江教育科学》2011.0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室内教学 课外辅导
小学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初阶段,而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项目,可谓是基础中的基础。当前,教育部为适应新时代对于人才发展的新要求,明确将新课程改革项目提上日程,要求各个阶段的教育都要根据新时代的大环境和发展要求,根据新课标要求,对于课程内容、人才培养、教师授课等进行创新性的改革。这一改革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教材的改革,还在于新型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因此,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应努力实现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育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中期和后期。顾名思义,前期的小学语文教育是针对于一年级到二年级的教育而言,中期则是二年级到四年级,后期则是四年级到六年级。前期小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汉语拼音、语法及基本汉字的认知方面。而对于中后期的小学语文教育而言,则不再局限于灌输性的教育模式。中后期的小学语文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发展学生在文学方面的创新性思维。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尽量引导学生主动掌握与理解文化和知识。2011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教育指导方针。基于这一点,针对中后期的小学语文教学,本文倡导室内教学和课外辅导有机结合。
何为室内教学同课外辅导相结合的创新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就是按照其字面意思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把课堂分为室内与室外。室内的课堂用以传统地教授知识,让学生首先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而辅以室外的课堂,让学生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中,或者在充满人文理念的社会中,吸收、理解和消化知识。另一方面,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的学习。这一层面的室内教学和课外辅导,是将家庭和日常生活也纳入到学习中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将课程上完,将作业做好,之后就把学习抛在脑后。而本文提倡的室内教学同课外辅导相结合是鼓励学生在放学回家之后,也不要停止学习和对于文化知识的思考。
这种从室内到课外,再从课外回归到室内的课堂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令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思想品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堂知识,而是主动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果小学语文教育能达到这种效果,就可以圆满地解决本文开篇提及的问题。至于如何进一步有效利用和开发这种创新性教育模式,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措施和方案。
首先,从室内到课外。教师应当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将课堂时间有效分割。可以将阅读课或者写作课的三分之一安排在课外完成。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当用有趣的室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在课外上课,学生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有效消除上课的厌倦感。教师可以在学生兴趣正浓、学习意识正强的时候,将课程内容穿插讲授,并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互相讨论和鼓励,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其次,从课外回归到室内教学。课外教学仅仅起到辅助作用,教师更关注的是室内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时刻提醒学生,他们在进行课外学习时,应当谨记此次教学的目的、并在完成室外教学后,将教学心得和体会用文字记录或者语言演讲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过程要在室内教学中完成。因为室内课程的规范性更强,会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有效避免丧志现象的出现。
再次,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做室外教学的一种方式加以引导。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离校期间的学习状况,如果将这段时间有效利用,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课标要求便能充分达到。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要盲目地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机械地完成。本文提倡的是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个项目:轻松谈话小天地,让学生互相交流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比如,观看一部动画片之后的感受,跟爸爸妈妈一起吃饭时的感受,跟朋友一起玩游戏时的感受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讨论的话题,而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因此,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及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语文作为一项工具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小学语文背负着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素质的重任,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有所觉悟的一点。教师应当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将传统的灌输性教育模式同课外辅导教育方法有效结合,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热爱生活的态度,努力把学生打造成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百年人才大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4).
[2]张美.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刍议[J].中小学电教(下),2011(02).
[3]潘凤鸣,程超等.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才智,2010(05).
【关键词】培养 语文 自学能力 主体性 百年语文教育
以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壬寅-癸卯学制”为标志,中国教育近代化正式开始。同时在这个学制下,“中国文学”亦单独设科,有了自己的学科宗旨和要求,至此,中国具有学科意义的语文教育开始确立。语文逐步走上独立化、学科化的道路,其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促进了语文教学方法的进步。即由传统语文教育中强调死记硬背,到强调“讲解”、“启发”、“循循善诱”乃至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其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代表着一种不仅正确而且先进的教学思想。从1913年的自学辅导法开始,至现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指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思想经过百年风风雨雨的语文教学实践,已臻于科学完善。本文旨在通过回溯中国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来达到对语文教育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某些规律的认识,以便服务于未来的语文教学。
一、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所走过的历程
(一)近代语文教育期(1904-1949)
1904年新学制颁行之后,近代新的学校系统得以确立。新学制下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自然引发了教学方法的变化。此时,国外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传入、教学方法的推行对变革传统教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中较有影响的自学辅导法是俞子夷1913年从美国引进的。它是“实即辅导其自学自习”的意思,具体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先学习教材,遇到困难处,再由教师加以辅导。它把儿童看作学习的主动者,重视唤起自学的动机,激发其兴趣,对当时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如不久后就有了国语教授法“渐明法”等,这种探索力图让学生主动学习,又让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促进了语文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主讲为主向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向转变,影响深远。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西方教育理论的继续传入,教育界开始把目光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于是,“自习主义”、“学生本位主义”、“自习法”等新观念新教法渐渐影响当时教育,这同样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并在语文教学上得到一定的体现和运用,如黎锦熙提出把国文教学分为“预习、整理、总结、深究和练习、发展与应用”五段,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总结了白话文教授的十个步骤,包含了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的种种因素。
这一时期,在西方教育思想及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语文教育冲破了传统僵化的樊篱,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重视学生的学,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重要目标的语文教育新观念。当然,这种探索也是停停进进,并且未曾达到使广大国文教师深刻理解并实践这种教学思想的程度,同时它在关于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理论建设上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不管如何,这种探索对于语文教育的发展来说已是弥足珍贵了。
(二)现代语文教育期(1949-至今)
1.1949年下半年,解放前的“国语”“国文”统称“语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于1950年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在解放初期,由于这一时期语文课本要适应高度的政治思想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一度陷入困境。这时,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改进课堂结构是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突出表现。但就语文课堂整体而言,讲风严重,分析法代替了串讲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重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体现不多。
2.1958年的时期,语文教学严重偏离轨道。经过1960年开始进行的国民经济调整以后,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显得较为活跃。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在这一时期重新提出,全国许多中小学也积极开展了语文教改实验,如福州十八中初一的语文教学改革试验,中心课题是“读为基础,以读,以练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把长期教师包办的“教”改变为指导学生的“学”。
在1959年至1966年期间,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亦很是活跃,像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发表许多精辟论述。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师“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吕叔湘反对“讲得越多就是越好”的观点,主张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张志公则在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的学法指导方面针对性地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时期,语文教育同样也面临了深重的灾难,几近停顿。
4.1978年12月召开了以后,语文教育进入了革新期。新时期的到来激发了广大语文老师的教育改革热情,一时间,教改之风遍及全国,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成为其中的一条重要思路,叶圣陶于此时提出著名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口号正概括了这一时期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如特级教师潘凤湘,他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结合语文的特点教给学生自己读书的方法,由此他创立了“语文教读法”,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局面,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即引导与教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与发展的主体,把求知的主动权给了学生;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从政治化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关注人的本质,体现人道精神,尊重关心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深入人心。语文教师更多地从学生的学法来考虑教法,打破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课堂讨论,引入多媒体为教学服务,改变教学程序等。这些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此时各种优秀的教学理论,大都把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其核心点,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纵深的探索:如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提倡自学,把教师的作用命名为“导读”。在新时期涌现出的大量优秀语文教师,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不同形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认识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的教学行为也渐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思想和实践的共同追求。
不仅如此,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及2000年3月以国家教育部名义颁布的大纲修订版都明确强调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而国家教育部于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则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阐述与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高度,并成为语文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建设性指导纲领文件。
二、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中所呈现出的规律
从上述关于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历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中呈现出以下规律: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百年语文教育的主线索之一
从1913年的有明确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自学辅导法开始,语文教育不论是处于近代语文教育期,还是处于现代语文教育期,都有众多的语文教师(包括语文教育家)在这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虽因政治影响而有过几次的挫折甚至停顿,但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百年语文教育的主线索之一,是鲜明而无可置疑的。
(二)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1.由过去少数语文教育精英的理论与实践转变为现在整个语文界共同的理论与实践。
在近代语文教育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论,本身处在讨论、建设、倡导时期,对此有深层认识的只局限于少数优秀语文教育专家中,虽然当时有许多学校也参与了有关教改的活动,但由于社会状况及思想面貌所限,教改活动并不深入广泛,传统的串讲法仍是语文教学的主流,而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
即使在现代语文教育期,其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建国初期的十来年,语文教育处在一个迷失的十字路口,只能靠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来勉强应对,且教师为中心的分析法盛行。国民经济调整期中情况虽有所好转,但也就短短几年,显得过于仓促,难以全面深入地进行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接着就是的到来。只有到了后,在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的社会大背景下,语文教育才进入真正的革新时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论也才日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深化其内涵,而现行语文课标对此的深刻阐释与要求,将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
培养自学能力就是培养使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因而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动者。从这一点看,由原先对学习主体的智能本体认识,即学习主体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发展到人文本体认识,即学习主体学语文的目的除了培养较好的语文素养,还有实现人的全面和个性发展这样一个目的,学习主体得到充分的尊重与重视。对学习主体性认识的丰富和深化,必然也影响培养自学能力内涵的丰富和深化。
3.对自学的要求从肤浅向深刻转变,培养自学能力的形式由单调向多样转变。
这个转变的过程是:由最初的放手让学生自学,不解处再加以点拨,到教给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训练学生依法学习,到新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广度和深度不断发生变化。如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要有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要有良好的探究意识,探究的触角要涉及对教材的个性悟读,多元解读,并要善于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要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等。
同时,新时期以来培养自学能力的形式也不断地多样化。各家依据语文教育的规律,进行了生动而卓有成效的教改,名家纷出,个性鲜明。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更为培养自学能力开辟了一条新路,国外教育思想的大量引入则在客观上对培养自学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对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生发的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百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
1.至今,自学能力的培养仍屈从于高考指挥棒,讲风在相当老师中仍盛行。即使在现代学校语文教育各类教学活动中,占课时最多的仍是“讲读课”。
2.一些语文教师素质堪忧,缺乏先进的教育观念,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也就无从谈及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了。
3.对如何培养自学能力还缺乏科学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感性描述、经验总结上。由于没有大量科学实验、调研的数据支持,因此各版大纲都没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培养自学语文能力的目标系列。而目标系列的某些模糊、混乱,必然殃及到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这个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完全“自觉”的程度。
4.对学习主体的自学能力生成过程研究不足。学习主体形成自学能力的标准是什么,学习主体是如何一步步生成自学能力的,每个阶段该如何指导,怎样处理好学习主体个性差异与自学能力的形成关系等等问题,都还缺乏科学的答案。
四、结语
关键词:高中数学;复习课;思维导图
传统高中数学复习课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简单回顾,而多数学生对于知识点已然掌握,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教师教学过于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困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一、思维导图在小组复习中的运用
授课之前,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层次、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对于那些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单独完成复习作业,其他学生则可以分小组完成复习作业。教师可以将四人分为一组,其中一名学生负责知识点的记录,其余三名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互相提问、解答,这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在互相提醒以及互相帮助下更好地学习,找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展开复习,在提高高中数学复习效果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中不断添加新的分支或者新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以及概括。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能够从实质上实现学生复习效率的提高。
二、思维导图在梳理知识结构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每节课之后都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练习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将本节课教学中所要复习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点的结构,或者是利用多媒体直接将知识点的梳理过程呈现给学生,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记忆,还可以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知识框架。比如,教师在讲授有关高中数学函数的知识时,就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异同,然后逐步分析这些三要素以及性质,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这样一来,学生的大脑就很容易形成关于函数的知识框架,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就会很容易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服务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47-03
一、服务型大学的产生与形态
高等教育的财政危机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服务型大学产生的社会因素。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原本精英教育的各大院校已经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机构。为了扩大人才市场的占有率,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各大院校纷纷试行由“研究型大学”向“服务型大学”的转型发展。由于各院校的经济差异,在推进“服务型大学”理念方面将产生不同的发展结果。挪威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教育研究中心比较与国际教育部教授阿瑞德・特捷达夫(Arild Tjeldvoll)根据高校实践“服务型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的不同,将其发展的可能形态分为“超市型大学”(the service university supermarket)、“学术型大学”(the academic service university)与“退化型大学”(the degenerating service university)[1]。“学术型大学”能够正确对待学术与服务的社会关系等,使政府、企业、人文、学术、自然学科之间建立良好的平衡,是服务型大学发展的理想模式。
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由此可见,高校的职能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教学改革到科学研究,进而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宗旨。目前我国高校在办学体制上有重点体现教学的,有重点体现科学研究的,有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的,极少重点体现社会服务的办学体制。20世纪末世界经济迅猛发展,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更加直接和宽泛,利用学术知识服务社会则是新时期服务型大学产生发展的必然,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
黑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引领、支撑、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确立“深化办学转型,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努力创建一流水平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定位。
我校“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教学、服务并重。通过强化服务功能,构建起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服务型办学体系;通过服务的途径,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与经济社会有机联动、互融互通,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2]。
抓好教学工作,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首要工作,从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可以看出,教学服务型大学高于纯教学型大学,是处于研究型与教学型之间的大学体系,所以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体制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
本科生导师制是导师制教育教学制度的应用和延展。导师制可追溯到我国的书院制度,而那时的导师一个人可以博通众学,满足几百上千人的愿望,如孔子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导师。但在当今社会,学科知识体系庞杂,一个人无法达成几百人的愿望。因此,可以引入西方的教学管理模式――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教学管理模式源于英国牛津大学,14世纪初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Wykeham)首创,后为剑桥大学采用[3]。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辅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个性发展,在学习环境上强调自由、和谐。其教学理念是:1.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过程;2.教育是根据“人”的特点培养“人”的活动,而不是按照统一标准制造“产品”,必须因材施教;3.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系统化、理论化的书本知识即明晰知识,还要传授一些默会知识,即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获得、积累和形成的经验知识[4]。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出无数高层次的人才,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没有标准定义,各学者研究方向不同,其含义也略有差异。概括起来,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是指在高校本科生教育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由导师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专业学习和科研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不少高校根据本科生教育的特殊性,相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通过学科交叉、校企联合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全方位的导引。这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
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的优势
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如何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的能力,突出办学特色;四是如何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5]。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所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下面将阐述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勇于创新、能够创业的高素质人才[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本科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伴随信息社会的到来,IT技术的发展,国家不但需要不断提高全民素质,而且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去不断开拓创新,创造出新的科技成果,以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种在大众教育背景下的英才培养只有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才能更好地实现。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导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体现出从“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了解学科前沿的同时,会站在一定高度上对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会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掌握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参与导师科研活动的同时,能够提高本科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其独立创新的意识。
在师生交往中,能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导师的责任感、敬业精神、甘于奉献的人格魅力等都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实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人才结构呈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均严重短缺,中端人才相对过剩[7]。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中谁拥有精英人才多,谁就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在高校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只有通过导师制的教育模式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多样的专业技术人才。
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本科生教育模式单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没有个性特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由于导师一般所指导的学生数较少,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便于实施所谓“术业有专攻”的教育,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各自的潜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特别是对那些符合精英教育条件的学生要进行精英化的教育指导,有利于尖子人才的重点培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
(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的能力
教学服务型大学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发展提供最紧密、最直接、最有效的服务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使命[8]。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突出能力培养。对于评价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教育优势将取决于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然而,大学扩招,学生人数增长,学生个性差异,给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笔者认为,这种“能力”应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下工夫,解决长期以来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本科生导师制中聘任的导师不只是教师、学者、专家,也可以是企业中现场的工程师等具有导师资格的人员单独或联合担任。可以想象,聘任建设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指导本科生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有益于学生与社会接轨,更早地服务生产一线,达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快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方式是课内外培养相结合,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教师由以前的传授转为指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学习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导师要重点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优化知识结构,以达到“学有所用” ,以“用”导“学”,以“用”促“学”。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技术开发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其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社会经济能力的不断发展和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的人才,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进而为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
(四)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如果不能有效地服务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那么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必然会被边缘化和淘汰[9]。
在特色办学的前提下,笔者认为,高校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资源、环境、人三个方面。资源包括教学科研经费、教学与实验设施、服务设施、信息资源、后勤保障等办学经费资源;环境主要指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校园文化建设、教风、学风等方面;人主要包括各级领导、专家、教师、学生、教辅人员。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除了领导的组织管理能力、环境建设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强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二是能够输出新型的出色人才;三是学校的创新能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在以下方面提高高校的竞争能力。
1.对优化师资队伍有促进作用。有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导师制实行的是师生“双向选择”。在选择之前应向学生公布导师的基本情况以及导师的多元化选题规划。首先,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专长和将来发展方向报名选择导师,然后,导师根据报名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学生。“双向选择”增加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由于导师制是对学生一对一的辅导,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得具备组织协调、引导创新、思想交流等能力。所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不但能够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还能迫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队伍优化的良性循环。
2.是输出新型特色人才的前提与保障。学生的竞争力,除了在入学前生源质量是学校不可回避的问题之外,在校学习期间和就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培养是高校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千差万别。且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强、自我意识重、依赖性大,与人沟通能力差。再者,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易受到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如错误的政治导向、急功近利的思想、生活学习目标盲目、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观念等。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不仅可从学业上给予指导,而且便于随时与学生沟通,发现学生的个性化等问题,及时帮助学生以有效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随时关心学生的生活、心理需要等,如大学生刚入学时大多没有学习目标,有的甚至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方法,出现浮躁、放弃学业等心理问题。导师要能够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人才。笔者曾经对 “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指导,激发了学生的潜在兴趣,使该生孤僻的性格得以改善,心情豁然开朗,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恢复,该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且有了较好的就业去向。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其成长目标。大一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年,导师此时要从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其兴趣爱好入手,发现学生的个人潜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制定 明确目标。如对于有能力的学生要指导其考虑是否继续深造等问题,如何正确处理课堂学习、实践及应试等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则需要按其特长等给予正确的学习与就业引导,有针对性地加强生产实践训练与创新培养,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
总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所培养的人才不但能够将专业学术知识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服务于地方经济,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健康的心理,能够融入到当前社会的经济潮流中。
3.能够提高学校的创新能力。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校必然要打破常规的教学管理模式,应用创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的理念服务于人。怎样有效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将是学校创新教学管理模式要去研究、探索的问题。如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卓越人才培养、资源整合、大学生的招就工作、教学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等。有创新才能有成果,才能有成果的转化,才能有学校发展所需的经济资源,才能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经济因素是能否实现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
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促进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校要生存要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校在以大工程为背景,以矿业为特色,差异发展的背景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对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淑杰.国外服务型大学的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8,(11).
[2][8][9]赵国刚.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发展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3]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与自由教育传统[N].科学时报,2007-07-04.
[4]李福华.论默会知识与教学导师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5]赵国刚.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要解决好三大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0-11-01.
[关键词]团体心理;学科教学;辅导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08-02[ZW(N]
[作者简介]蔡任娜(1987―),女,广东潮州人,硕士,韩山师范学院教师。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才更有效果。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和有效的形式之一,本文将探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意义及其具体方法。
一、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开展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创设平等、安全、温暖、和谐的团体氛围,让成员在一系列的团体活动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有四大功能,即教育、发展、预防与矫正。在教育功能上,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培养人际交往技巧,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发展功能上,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促进成员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成员健全的人格。在预防功能上,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在团体中,成员可以一起分享、探讨目前或今后可能遇到的难题,以及研究积极、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仅可以让成员收获归属感与友谊,而且也可以预防和减少成员心理问题的发生。在矫正功能上,团体心理辅导提供类似真实社会生活的情境,特别适合有情绪情感问题及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个体。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很多理论与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帮助学生应对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环境适应等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还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进而提升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为寻找一种适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并非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若能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运用于其他专业课堂中,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渗透性。每个班集体都是一个团体,每个学生都是团体中的成员,教师就是团体领导者,如果教师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来管理班级,那么不仅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而且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及其运用
(一)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是指把团体作为一种心理学的有机整体,并在这种整体水平上探求团体行为或人的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团体心理辅导强调整个团体的动力性质,通过团体内积极的人际互动来增进团体的凝聚力,促进团体成员发生改变,而每个成员的改变也正是整个团体动力性的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关注和利用班集体的团体动力。例如:设置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使班级具有一致的目标导向;开展竞争与合作的班级活动,进而活跃课堂气氛;采用民主和讨论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二)社会学习理论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在团体辅导中,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充满理解、关爱、信任的情境,而
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关心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上共有的困扰,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营造出真诚、支持、信任、接纳的氛围,让学生放下防御、开放自己。
(三)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所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疗法,被广泛地运用于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和教育等领域。它的基本假设是:人的本质是可以信赖的,如果给来访者提供适宜的环境氛围,他们就会动员自身的大量资源去进行自我觉察、自我接纳、自我实现,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基于该假设,教师应对学生持有积极的态度,并给予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同理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错误的行为或者不良表现,应用关注的态度接纳它;对学生良好的表现或闪光点,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学生感受到越多的积极关注,他就越容易表现更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变化,进而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四)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它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与条件。只有提高沟通技巧,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才能改进沟通的品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言语所传达的信息,也要留意自己的非言语所传达的信息,比如手势、表情、语气等。此外,教师要不断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以减少沟通中的误会,确保师生双方的沟通是有效的。
(五)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划分了四种生活态度:我不好―你好,这是抑郁者的态度,对自我和世界的评价都比较消极,急需他人的认同与关爱;我不好―你也不好,这是一种厌世或严重精神紊乱者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容易放弃自我、厌倦世界;我好―你不好,这是怀疑和独断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容易对世界和他人保持怀疑的心理,无法接受自己的错误,甚至攻击和伤害他人;我好―你也好,这是健康的态度,既能肯定自我,也能认可他人。如果个体在其所在的环境中获得自身价值以及他人的肯定的话,就容易形成这种态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并让学生互相表达对他人优点的赞美,形成欣赏他人的态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