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秋天的雨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第1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前的真实状态或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分析的过程。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还是选择教学策略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如果说有效教学需从有效的教学设计开始,那么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应该从有效的学情分析开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合适的选择,全面深入地认识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一、在诊断中明确学情

学情分析重在分析,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罗列或陈述学生的基本情况上。教师要结合了解到的学生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面看内在,深入剖析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要像医术高明的医生那样,善于从学生身上诊断、分析其发展状况,像开处方一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假设,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旅程。

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人教三年级上册)之前,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了解到以下学情:学生认识的字有柿、菠、裳等,学生觉得难读的字词有衣裳、钥匙、扇等,学生觉得难写的字是爽、紧。

读了课文,学生已经理解的词语有:钥匙、柿子、清凉、火热、丰收、邮票等。学生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停留在表面,抓不住最主要的信息进行归纳,他们写的仅是“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等句子。

关于“我最喜欢的内容”,学生摘录的都是一些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学生不懂的地方我整理了一下,发现大致如下:五彩缤纷、频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是怎么把秋天的大门打开的?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根据了解到的学情,我对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柿、菠、裳等字,因为这些字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在超市、服装店等地方常常可以看到。

2.学生认为衣裳、钥匙、扇等字难读,是因为衣裳、钥匙是轻声词,扇是多音字,一时不容易记住。

3.学生认为爽字难写,是因为对这个字的构字方法还不清楚,觉得紧字难写是因为这个字容易多写一撇而成为错字。

4.学生已经掌握词意的词语大多是一些名词,来自于生活,平时的使用频率较高。

5.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时停留在表面,原因之一是和课后的第二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有关;原因之二是读不懂句子的意思。

6.学生喜欢的优美的句子,恰好是他们读不懂的句子。本文想象奇特,句式多样,非常富有情趣。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跟孩子的日常用语大不相同,他们对这些比较陌生,不能读懂文字的背后的意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对这样艺术化的描写有一定的感受能力。这个点既是学生的困惑点,又是兴趣点。所以根据三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试着初步教学生去赏析句子,体会语言之美,积累语言。

在研究诊断学情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的特点,很快便确定了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有的放矢,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通过诊断学情,教师可以了解学情,教学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等展开,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学情分析得越透彻,诊断得越准确,课堂生成就越在预设当中,就越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课堂中关注学情

学情分析还是一个开放、多元且需要动态调整的过程。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结构、个体经验、技能方法等的关注,是一种较为静态的分析方式,一旦开展教学,就变成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的分析,是一种动态的把握。因此,教师要把原来对学生起点的分析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动态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关注起始学情,更要关注动态发展的学情。我们看看在下面的案例中教师是如何把握学情生成的动态资源,灵活使用文本、顺学而导的。

在讨论《将相和》(人教五年级下册)中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时,一位学生说:“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假意说这块璧上有点小的毛病要指给秦王看,就把璧骗回来了。”一个“骗”字,尽管容易被人忽视,但却是不可小看的错误。于是教师便抓住这一点,让大家讨论:“和氏璧是蔺相如‘骗’回来的吗?请从原文中找找根据。”学生细读课文后纷纷发表了看法:

学生1:不能说是“骗”回来的,因为这块璧原来就是赵国的。

学生2:蔺相如是用妙计把璧要回来的,我觉得这里正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过人。

学生3:蔺相如拿到璧后,还对秦王说:“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不仅机智过人,而且十分勇敢。

第2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

那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哪里呢?答案是以下六点:①应放在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上;②应放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上;③应放在如何更好地组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物理活动上;④应放在如何在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实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进而达到“三位一体”的效果上;⑤应放在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知识,并初步培养他们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上;⑥应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上。

依照这些教学设计的着眼点,教师应该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并构建物理教学的新模式呢?笔者结合一堂“故事课”的教学设计,谈谈如何设计一堂新模式的物理课。

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从生活实际中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情景,以调动学生的“猎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乐于学习、渴望掌握知识的期待感。在讲《物态变化》这一章节时,很多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现象和条件都不是太明白。因此,笔者试着通过一个故事来解决这个问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故事内容如下: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但在春节的前几天,天气却很反常,艳阳高照。在故事发生的那一天,最高气温更是达到了15℃。中午1点多,叔叔打来电话:“到我家来看看吧,房子漏雨了。”这可是在晴天啊,怎么会漏雨呢?我立刻就赶了过去,刚进院子,就看到水从东屋的房檐上滴滴答答地流下来,整个就是一个“水帘洞”;而屋里的情况更糟糕,水从屋顶上几条空心板的缝隙同时向下滴着,为了防止受潮,屋里的东西都已经被搬出去了,地上湿了很多一片,还用几个水桶和脸盆儿接着……我爬到屋顶上,发现房顶却丝毫没有水的痕迹。叔叔说,大中午的,谁也没注意到,在发现时估计都漏了半个小时了。而这房子已经盖好都七、八年了,从来没有漏过雨……

故事讲了一半后,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房子会在晴天漏水呢?然后就要求学生思考,以找出问题的答案。

事实证明,这个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把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拉拢过来了,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互动埋下了伏笔,使其“欲罢不能”。同时,还使学生进入到角色中,并参与其中,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笔者故意留下了悬念,让学生们自己来找“答案”,并要求他们分析原因。这时,课堂气氛一下就“沸腾”起来了,同学们顿时唇枪舌剑地“吵得不可开交”。还有学生提到他家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教室里简直要炸开锅了……

在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要有效地实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兴趣,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相应的培养,这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三位一体”。虽然不一定需要刻意地表达出来,但要把“方法教学”和“情感教学”潜移默化地贯穿、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要从语言、情感和行动上去影响和感化学生,时刻以身作则,当好学生们的表率。

针对上述问题,当笔者提出“泥土”这点共性后,有学生就推测是秋天的雨水渗入了泥土层,并被泥土吸收,而含水接近饱和的泥土“先冻后消”,里面的水就被“挤出来”了。笔者点评到:“这位同学的思路很有创意,首先可以肯定地说,确实有很多雨水被泥土吸收了;但即使是含水接近饱和的泥土,凝固后再熔化,水也会被泥土重新吸收,而根本不可能流出来,这方面笔者已经用电冰箱做了实验。此外,秋天的雨到了冬天结冰,有一部分已经蒸发掉了,泥土含水也不会很饱和。但同学们也不要灰心,要知道,在物理研究中,往往会经过很多次的失败和坎坷,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同学们要树立起找到原因的信心,尝试从其他方面来寻找原因。”

事实上,对知识的理解虽然是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但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真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由浅到深、由简到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做到真正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巩固和提炼。

第3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随机教育;幼儿发展;受益非浅

幼儿的发展应是全面的,若要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幼儿园的发展教育并不能仅仅的局限于我们的园所教材和周计划,其一日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即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其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

随机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积极地关注随时变化着的教学情境,能够发现并捕捉到其中隐含的、一闪即逝的“闪现的课程资源”,并能动地利用这些资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教学行为总和。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把教育内容全部设计成教学活动来进行显然是不可行的。倘若我们把这些融入到一日生活中,那么,相信许许多多的内容会起到事半功部的效果。比如:幼儿在上楼梯时,告诉幼儿要靠右边走,引申到社会上,在马路上走时,也要靠右边走,这是我国的交通常识;几个小朋友一起喝水时要注意排队;幼儿加水果点心或进餐时,告诉他们这些食物的名字;发现水杯在外边时,教他们认识小朋友的名字;晨间自由活动时,帮他们理解“医院”、“理发店”、“超市”等等的社会常识。由此,随机教育是一点点的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一、随机教育在幼儿品德方面的培养,从娃娃抓起

在新《纲要》(试行)中,也有这样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非常重视幼儿两方面品质的培养:一是礼貌教育,另一个是环保教育。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主人,而这两方面的教育更是融于日常生活之中。

在平时,孩子们见到认识的教师,都问老师好,有心的老师会利用课本中的关于品德培养方面的内容及时在班级的小朋友面前将这位小朋友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发现别人吵架说脏话时,告诉他们那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记得有一次,我到超市买东西,“老师好!”远远的一声,这下可好,周围人们的目光都移到了我这儿,我自豪的脸红了,自豪是因为我的孩子有礼貌,大声叫他的老师,而脸红是因为有那么多人以羡慕的眼光来看我。当然,我也说:“小朋友,你好!” 有时,带着孩子们到一中校园或广场参观时,我们则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如:参天大树,它的作用是什么?绿色的草坪有什么作用?校园或马路旁边有垃圾筒,为什么还有人把垃圾扔到地上?远处大烟囱里冒出浓浓的黑烟,心里是怎么想的?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幼儿讨论,能自发自觉的形成环保的意识。

那次,我带着大班的孩子到广场去参观,迎面吹来一个白色的方便袋,也有几个过路人急忙躲开它,我过去一把抓住它,放到口袋里,孩子们说“老师,你为什么装到口袋里了?”我告诉他们“方便袋污染环境,而且在天空飞着也不美观”,孩子们若有所悟的点点头,一个小朋友说:“老师,垃圾筒在那儿,我扔掉吧?”“好”我微笑着点点头,那么,以后孩子们的表现则可想而知了。

二、结合周边环境进行随机教育,也会受益非浅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幼儿教师更应充分抓取和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与环境,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与社会常识。 比如外面下雨了,正在上课的孩子们禁不住张望起来,这时我们不防进行随机教育。引导幼儿观察下雨的时候天是什么颜色的?周围又有哪些变化?鼓励幼儿探索,如雨的形成,彩虹的出现等等。

秋天到的时候,我们园的院子里有好多好多的树叶,小朋友正是晨间活动,有的小朋友就会拣落在地上的树叶玩儿,好奇的小朋友就会过来问老师: “小树叶怎么都掉下来了?”“肯定是有人摇小树了!”“不是掉下来,是落下来的!”“为什么,你怎么知道?”“因为树叶变成了黄色的!”“对,我妈妈说,秋天到了,树叶就会落下来!”“那,现在是秋天哪?”“肯定是,你看小女孩都不穿裙子了”“我们也不穿背心了”“对,对!”这时,我走过来也加入了他们的谈话,“秋天到了,燕子都飞到南方去了”“对,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水果也成熟了”幼儿继续攀谈起来 。其实,这些知识比我们平时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三、借助日常中5的实例进行随机教育

在我们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的日常交往中,更会有许多随时随机出现的问题。比如孩子们在洗手时总是洗不干净,而且有的孩子还偷懒,不打肥皂,经过几次教育都收效不大。正好有一次有个孩子在吃饭时突然喊肚子疼,于是我抓住时机,教育孩子们如果不洗干净小手,就会闹肚子,严重的还要住院呢。孩子们看到不洗干净小手的严重“后果”后,都皱起了眉头。结果孩子以后洗手都积极了,而且每个孩子都洗得很认真。

记得有一天,我正在睡眼室给小朋友铺被子,一个小朋友走来问:“老师,你在干什么呀?”“你说呢?”“你每天都给小朋友铺被子啊?”“对啊”“那你累不累?”另一个小朋友接过话头“那还用问吗?有这么多小朋友,都是老师自己铺,当然很累了,对不对,老师?”旁边的小朋友也议论起来“老师每天都给我们分饭”“还有打水”“打扫卫生”“还给我们上课呢”“有时候,老师的嗓子还哑了”“那我给老师倒水喝” 通过讨论,孩子们还自发的告诉我说,老师很辛苦,小朋友应该听老师的话,做个好孩子,不让老师生气。这时我心里很高兴,因为他们知道关心别人,尊重别人了!当然在这儿,我更会引申到帮助别人身上去。比如:有的幼儿自己穿不上衣服,想请老师帮忙,可老师也正忙着,就引导其他的幼儿去帮忙,时间长了,小朋友之间也形成了互相帮忙的较好氛围。

当然,这些随机教育也同样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比如:在路上看到垃圾捡到垃圾筒,这件事也要告知家长。否则,这时,家长出来阻止孩子,那么,幼儿在园里好不容易养成的习惯则在这一刻消失到九霄云外去了。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在平时的一日生活中,要不断发现,善于利用随机教育,这样我们的教育更能起到事半功部的作用。而且,幼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会了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随机教育的最大优点就是: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东西。而其最大的特点则是:日常生活中幼儿生活的周边物质、自然环境以及小朋友之间的人文环境变成了他们的教材,在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下,变成活生生的教材,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孩子们也会在兴趣的支持下玩意更浓。

总之,如果我们牢牢的抓住随时随机教育,相信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第4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

这几年,我一直在教学一线,每学期为园、区内外展示教学活动。我也深切地感受到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就永远不会有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现在就中班“吃西瓜”的综合活动谈教学设计。

一、活动的开始突出一个“情”――让小朋友情趣盎然

在中班“夏天朋友多――吃西瓜”综合活动中,我要让小朋友们感受并掌握歌曲中吃西瓜的节奏(咔辍⑦辍⑦赀赀辏贿赀赀赀赀恰),能够快乐地演唱,尝试随着节奏用肢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西瓜被啃的动态,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我用听声音导入课题:小朋友们好!我是姜老师,今天来到这里跟我们中一班的小朋友上课做游戏真开心。你们喜欢我这个朋友吗?谢谢!(语速放慢):其实,(点屏幕背景音乐)姜老师有许多好朋友:春天,沙沙的春雨、勤劳的蜜蜂是我的好朋友;秋天,金黄的稻子、红红的枫叶是我的好朋友;冬天,挺拔的松树、皑皑的白雪是我的好朋友。夏天到了,姜老师可以跟谁做好朋友呢?小朋友帮我想一想好吗?孩子的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了,所有的孩子都情趣盎然,都在期待着老师下面更精彩内容的呈现。

哇,小朋友们帮姜老师找了那么多的好朋友,谢谢你们。今天呀,姜老师就邀请了一些好朋友来做客。它们会是谁呢?(出示小小的蜗牛,长长的花蛇,绿绿的青蛙,并让幼儿学说并模仿小动物的样子)。哎,好朋友来做客,我该用什么招待它们呢?你们帮姜老师一起想一想好吗?(提示:这么炎热的夏天,用什么招待客人呢?)

小朋友们的方法可真多呀,姜老师也想了个办法,请我的好朋友们吃我最喜欢的西瓜。现在我的好朋友们正坐在草地上吃着西瓜呢。四个好朋友聚到一起正坐在草地上开心地吃西瓜。

二、活动的过程关注一种“情”――让小朋友情有独钟

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活动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

那他们会怎么吃西瓜呢?让我们听听看(PPT播放四遍咔哧咔哧吃西瓜的声音,幼儿倾听)

1.提问:小动物们吃西瓜的声音一样不一样啊?它们是怎么吃西瓜的呀?对,咔哧咔哧地吃的,它们吃的时候有快有慢,(教师带有提示性的口型和表情)有的是咔哧 咔哧 咔哧咔哧咔哧地吃的,有的是咔哧咔哧咔哧咔――地吃的。那你认为这些小动物里面谁是咔哧 咔哧 咔哧咔哧咔哧地吃的,谁是咔哧咔哧咔哧咔――地吃的呢?

(幼儿回答得对与否都不做评论,接下去听整首曲子。我们再来听一听就会知道了)

2.PPT播放整首乐句,幼儿倾听。

提问:小朋友知道谁是咔哧 咔哧 咔哧咔哧咔哧地吃的,谁是咔哧咔哧咔哧咔――地吃的呢?(幼儿自主回答,回答得对与否都说:我们下面看看图谱听一听就知道了)。

3.出示图谱,教师清唱,分解讲解,学习节奏型。

(1)提问:小小的蜗牛吃西瓜会发出什么声音呢(个别回答),回答对与否都接着出现节奏型咔哧 咔哧 咔哧咔哧咔哧,幼儿集体学说两遍。

(2)提问:长长的花蛇吃西瓜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3)提问:绿绿的青蛙吃西瓜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并提问青蛙的节奏型与以上两种节奏型是不是一样,并再次学说以上两种节奏型。

(4)提问:可爱的蛤蟆吃西瓜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4.整首播放乐句,幼儿模仿表演。小动物们吃西瓜吃得真开心,我们也来表演吃西瓜好吗?坐着、站着表演。

三、游戏的开展表达一份“情”――让小朋友尽“情”释放

1.现在姜老师来做西瓜,小朋友们做小动物一起来吃西瓜好吗?

2.请四个小朋友做西瓜,其他小朋友做小动物表演吃西瓜。

蛤蟆种的西瓜有大的(指向自己,)有小的(指向小朋友们),蛤蟆的朋友也有很多,那现在我们请四个小朋友做小西瓜,其他小朋友们自己随便变成一个小动物,去吃西瓜好吗?

四、活动的结束留下一片“情”――让小朋友回味无穷

刚才,姜老师跟好朋友们分享了西瓜,分享了游戏的快乐。那我们小朋友们平时会用什么方式跟你的好朋友分享快乐呢?(幼儿自主说)当好朋友有困难的时候,当好朋友难过的时候你会怎样做呢?(抱抱他,安慰他)。嗯,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其实,大自然里有许多许多我们的好朋友,有美丽的彩虹、有潺潺的溪水、有高高的山峰、有可爱的森林。

通过有效的组织教学,小朋友们的情趣会进一步被激发,情感会进一步丰富,由室内延伸到室外,由师生交流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寻觅大自然中的好朋友,更为他们美好的情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突出一个“情”字,活动中注重一个“趣”字,定会努力培养出一个人格、品格更完美、更富有情趣的人。

第5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认识我国文化的一门学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教学应该从兴趣人手,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能根据教师自己的意愿,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学生更喜欢接受新的事物,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潜力也会提高教学水平和有效性。有效性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要将多少内容,而是要综合的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教学模式。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会带动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反之会使学生学得很痛苦。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的选择。新课程改革滋生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新型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中对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但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在教学中运用的较为深刻。根据我国现今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进行就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学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从我国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可以知道,虽然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但是其依然处于主导地位。长此以往,不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对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如今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不仅难以达到学生的要求,还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与积极性的发展。可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离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在现在教学水平的发展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开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很好的模仿能力,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有效的接受知识的能力。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一一讲明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小部分在课堂中,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这种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思维方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以外也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并形成一种惯性的思考。

2.教材是学生认识知识的眼睛

教师应该充分的解读教材,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最后自己获得很好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能力。教学中应该有很好的氛围,在课堂中教师不能充当长者,应该扮演朋友的角色。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心态放松,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没有孤立感。老师还应引导学生向正确的话题中进行讨论,纠正学生的语言,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言过程。这样不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知识也会在其中被学生接受。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要使每一位学生好学、乐学,必须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改变传统呆板的接受式学习。首先,教师要营造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因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他的求知兴趣。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行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再次,教师要重视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合作探究找出答案的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最后,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无疑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教学设计的创新必然带来不一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之间到达“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制定有效清晰的教学目标,研读新课标,体现综合性、全面性;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体现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紧密联系各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体现文本内容;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解和文本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如在学习课文《小马过河》时,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就能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利用手工课件导入的方法,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随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分别让小朋友们扮演了老牛、小松鼠、老马以及小马表演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再如学习课文《秋天的雨》时,设计创新型的作业,让学生试着把课文改写成一首诗歌,或者画一幅家乡秋天的图画,再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出来。通过设计新颖的教学情境以及创新型作业,更能使学生们体会课文的内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6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五章第2节图片的处理

2.达成目标:

(1)学习微课资源中的任务一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秋景”图片效果的制作,掌握对图片色调的调整。

(2)学习微课资源中的任务二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冬景”图片效果的制作,掌握饱和度的调整,以及使用“滤镜”美化图片。

(3)学习微课资源中的任务三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夏景”图片效果的制作,掌握旋转、裁剪、合成图像的基本操作方法。

(4)通过观看微课资源中老师展示的作品,了解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

3.学习方法建议:

根据微课资源所演示的内容,将完成的夏、秋、冬三季图片插入作品展示栏中。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1)检查任务单所要求制作的作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点评。

(2)分组讨论,分析作品,选择合适的图片加工方法;互助完成图片“阴、晴、雨、雾”的效果。

(3)将处理后的图片作为素材,用“我形我速”软件制作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电子作品。

二、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教学资源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学习使用ACDSee9进行图片处理

你能用同一张图片分别呈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效果吗?

2.了解几种常见的图片处理软件

请欣赏用其他图片处理软件所制作的图片作品,你能记住这些软件的名字吗?

3.自我评价

你觉得图片处理技术难吗?

你觉得图片处理技术有用吗?

你觉得图片处理技术的操作复杂吗?

请给你的自主学习后的掌握程度打星:

三、困惑与建议

我们的想法:加强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在总体设计上,①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作为任务设计的基本思路。力求将本课的重点、难点融入到解决一项具体问题之中。②采用微课程作为配套的学习资源。用微课视频的形式促成学生对学习任务中基础知识的掌握。③采用“翻转课堂”的结构。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后期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对知识重点、要点进行巩固和强化,而后再进行综合、提高、扩展。

设计意图

1.调整顺序,使其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依据本课的重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并没有拘泥于教材的表述顺序,而是将图片的处理方法和图片处理软件这两部分的学习内容进行了顺序上的交换。

2.问题贯穿,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图片处理方法这个知识点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张春天的风景图片通过图片处理软件的加工,如何能产生夏天、秋天、冬天的效果”。并将这项任务贯穿于整个自主学习任务之中。

3.分解知识点,运用实例化解知识要点

我们巧妙地将各种知识点分解在制作秋、冬和夏三季景色的任务中:第一,从秋季景色制作入手,先让学生学习微课程,让学生通过色调的调整进行图片颜色修改,从而掌握“色调”及“RGB”的概念及其调整方法。第二,从冬季景色制作入手,在学习微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对比度”和“风”滤镜的使用。第三,从夏季景色制作入手,让学生通过为图片增加荷花效果来掌握裁切、旋转等的图片处理操作。最后,还布置了学习后的思考,即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对图片“晴、阴、雨、雾”四个效果的处理。

设计亮点

1.在任务的实例选择上

传统的做法是:从观察“问题图片”入手,用逐一修正图片的各种问题作为任务,从而介绍色彩、修正、合成概念和方法等知识。我们没有采用一般的教学设计思路,而是采用图片工具对正常图片进行进一步美化和加工的实例。这样做既贴近现实生活,同时也避免了所设计的任务过于零散,情景的设定过于“简单”和“低级”等问题。

2.在任务的宏观设计上

我们有意识地将三个任务的安排进行了层次化的处理,让简单的任务在前,复杂的任务在后,使学习流程更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第7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了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全寄宿制的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将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的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3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00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00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第8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

    今天这节课,什么都没讲,什么都没说,“你去干去吧!”孩子们不知道应该从哪做起。因为我们以前对孩子们培养的基础还不够,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自己独立去完成,不知道怎样做记录。因此,五花八门的记录都上来了。好不好呢?我觉得是好事,起码我们了解了我们孩子的现有水平,现有的能力。假如我们给它一个课题,他会不会自己独立研究,显然还不行,就连个简单的摆他都不知道怎样去做。怎么样去研究,怎么样做记录,如果发生了问题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是老师无法讲得到的,也讲不了那么多,只有在他做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哎呀!不行,怎么办?”他不时会在脑子出现很多难题,让他自己去解决,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好一点,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差一点,甚至有的组一节课都没有做成功,有没有收获呢?我觉得对每个孩子来讲都是有收获的,收获不在于最后的结论,而在于研究的过程当中,他会有很多思维在那儿活动,同学们之间会有很多的交流。

    对这个未知世界如何去探索研究,我想与其说这节课给他们解决了多少问题,还不如说这节课给他们脑子里产生了好多问题,比如说,有的组汇报,摆锤的重量影响摆的快慢,而有的组汇报说摆的快慢与重量没有关系,矛盾呀!到底谁说得对?摆的角度到底起多大作用?他们有很多想法,回家他可能会继续研究,我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的目的就是激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尽管他们现在还不会,尽管他还不知道怎样去研究,假如我们继续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继续给这样的机会,我想我们孩子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所以我想一开始给孩子提出问题,不是自然课,是科学课。我想自然课和科学课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名称的不同。但从我们的指导思想上,是不是应该有个变革。我们过去教自然太重视知识结论,这节课下课的时候必须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大家,而这节课孩子们的脑子里面基本上还是混乱的。有的孩子认识到摆线的长短是跟摆的快慢有关系了,但是摆重是不是与摆的快慢有关系,现在还不知道或是模糊的,由他们自己接着去研究。所以,我原来说过的,淡化知识的传授这句话,我想通过这节课是不是体现了这种想法。

    孩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怎么办?你也不必告诉他“你错了!摆的重量根本与摆的快慢没有关系”。我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发现可能对可能不对,并且他们的测量、他们的计时都是不精确的,种种的误差相当的大,所以有的组干脆说从54厘米到60厘米都行。什么意思呢?因为每次实验的误差都相当的大,不可能那么精确。那么,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可以的。尽管他们不会做记录,但他们尝试着把自己的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有机会,我会告诉他们设计一个表格,怎么把数据记录下来,以后会慢慢地指导他们做的。今天就让他随便这样去记,他自己就发现,“哎哟,这个记录不好”,“那个组的记录比我们好”他们自己都会去比较,用不着我去批评,也用不着表扬,他自己心里有数。比较各个组的记录就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节课是不是像我说的那样好,我觉得还不是,也有好多问题。什么该指导的没有指导呀,该说到的没有说到,可以说矫枉过正吧!故意不指导,故意不说,到底看看孩子们会学成什么样。这里给大家呈现的是这样的一节课,供大家去讨论、研究、批评。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科学》课教材的想法:过去我们把教材叫“课本”,教材和课本在叫法上不一样,其实本质上也应该是有区别的,课本是我们一贯的叫法,“课本、课本,是上课之本哪!”我们大多数的老师拿着《自然》课本就当“圣经”一样地去教,多少年都是这样。甚至有的编者,就是编写书的权威人士说:“我写的教材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权威就是这样说:“我编的教材就是你教学的根本、你的依据”。是不是这样,我觉得现在看法有所转变。 对新教材(《科学》)的思考-生物经验总结

    所以,第一个问题,我谈谈对教材的看法。教材和课本应该是不一样的,教材是什么,是教学的素材,是提供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思路。那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你自己想办法能够达到你制定的那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材上是应该体现的,但是,不是说教材上所写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求我们的老师照本宣科。所以,我希望将来大家拿到了《科学》教材的时候,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基于这个思想,我们教材编得很灵活,给你一堆材料,提供你一堆材料和思路,让你去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我们的理念,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转化为教材时,就已经有很多流失。什么意思?比方说,我对科学课的理解,或我对科学课程的理念写成书,编成教材时可能只体现了50%,还有50%在教材上是无法体现出来的。经过这次编教材,我发现困难之大,无法把我们所理解的转化为教材,流失了50%。大家在拿到教材之后,你再转化为课堂教学,可能还要流失50%,还剩25%。实际上是这样的,就是每一次的转化都有可能有信号的流失,都有我们理念的流失。当然如果有的老师,他不完全被教材束缚,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他的教学就高于教材,很可能把我们流失的那一部分弥补回来一部分。假如我们的教材只表达了50%的理念,那么你在处理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能就加上20%,就变成了70%,那你的课就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所以我把它叫做教材,而不把它叫做课本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个问题,先说了关于教材和课本认识的不一样,所以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这是郝京华教授经常说过的一句话。

    第二个问题,我要说的是,这个教材是写给学生看的。我们设想的《科学》书,应当可读性很强,尽量符合孩子的一些心理和要求吧,把教材变成孩子们喜欢阅读的材料。我们过去编的教材有什么问题呢?回过头来一想,学生花钱买的书是给老师看的。学生买了书以后,再根据老师们设计的步骤和环节去上课,也就是说过去的教材是给老师看的,学生几乎不能直接用。我们现在争取要把教材变成学生的教材和学生可用的书,所以这本教材可以称为学生用书,然后我们再编一本教师用书,要对老师说的话基本上不写在课本上,要对教师说的话我们就写在教师用的书上,对学生说的话就写在教材上。比方说:我们一开篇“亲近科学”有爱因斯坦的一个像,有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后面就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去看,能不能提出问题,通过他们的活动,能不能发现一些问题。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卡通画的小人,还有学生讨论的场面。书的版面设计,也是让孩子们挺喜欢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页,简单地说,现在的书的设计是尽量让孩子能够自己阅读,通过阅读教材,启发他去思考、去研究。但是我们做的还不够,有好多问题还解决得不是很好,也就是说,抱着这样的想法:就是,教材是给学生的教材,是给学生看的,是供给学生学习用的,那么教师怎样教呢?要看教师用书上怎样写,在教师用书上,我们要给你几条不同的思路,我希望是这样的:你自己可以选择,根据你的条件,根据你当地的情况,可以自由选择,我这个课应该怎样上更好一些。比方说,有些材料,你就可以选择其他不同的材料来代替。从教法的设计,给你一个最基本的,然后在这个最基本的基础上你自己可以再去设计。我想就是这样把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功能分开,给学生看的书就是为学生学习用的,要告诉教师的事在《教师用书》里再说。另外,我们配的教材还有一本科学活动手册,科学活动手册上让他做记录、去画、去写、去统计。有这样一些安排,给他设计好了一些表格,比如说,气温的统计表,都给他画好了,让他自己去画去写,教材上就不让他随便乱写乱画了。所以,我们想关于教材的变化跟原来《自然》课的教材有点不同。

    第三点,我们新的《科学》教材想体现 几个特点,当然这几个特点是不是能体现得更好,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去完善的。

    一个是以单元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我们的单元是这样的,三年级上学期一共有7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时数不一样,可多可少。你比如,第一个单元是绪论,里面有两课,也可以把它讲成三节课,这里有《哪里有科学》、《我们也能够科学》,第二个单元是冷和热有四课,《它有多热》、《热水变凉》、《热往哪里跑》、《哪种物体传热快》、这四课组成冷和热单元,天气单元是五课书,《今天天气怎么样》、《测气温》、《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谁最关心天气》都是以单元组合起来的,“秋去冬来”这个单元有六课书,《金色的秋天》、《秋天的叶》、《秋天的果实》、《种子》、《秋冬季的天气变化》、《动物怎么过冬》。“合理饮食”搞了两课书,也可以搞三节课,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材料”是五课书。最一个单元叫做“自由研究”分配了三课时,由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自己研究。现在我们的教材是以单元来划分的,单元内部的这些课,虽然也有前后的联系,老师们可以自由地安排。这是跟过去的《自然》教材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是以单元来组合教学内容的。 对新教材(《科学》)的思考-生物经验总结

第9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05-02

1.引言

美国教育评论家埃里斯曾经指出:"合作学习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学改革之一。"他的话向教育者阐述了一个教学思想,即:开展合作学习,对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不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也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在上述教学模式下,学生接收知识的过程变成毫无生趣,他们自然体会不到合作、探究的真谛,长此以往,学习语文的动力也索然全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展开合作学习,至关重要。

2.设计课内合作探究场景,培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参与知识获取的情感,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策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懂得构建一种课内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结合语文课程内容的特征,利用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案例1】《揠苗助长》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教师: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后,大家能够获得什么体会?

学生(异口同声):做任何事要遵守一定的规律,否则可能会带来损失!

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的学习都达到了效果,今天我们就来组织一个互动课堂,我要求大家以小演员的身份,演绎课文内容,如何?

(演绎合作教学的形式较为新颖,全班同学的兴趣立即被激发)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施中,我将班上的同学分为8个演绎小组,要求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以组内探究、合作商量的形式,编订个性化剧本,也可以自主选择演出的形式。当他们准备完毕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演绎教学正式展开,在合作、互动的氛围中,各个小组成员异常兴奋,纷纷卖力演出,展示自我。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演出形式、演出内容上都进行了创新,例如,有的小组以话剧形式演出,有的小组则以哑剧形式演出,整堂课在合作演绎的气氛中顺利落下帷幕。

【教学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演绎合作的形式,构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情境,将语文教学的内容从书本拓展到了生活,实现了教学改革的创新。而富有新意的合作研究教学模式,带给了学生无比的快乐,通过演绎、合作、探究,他们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激发,教学效果自然彰显无遗。

3.设计课外合作探究场景,构建浓郁的语文校园学习氛围

新基础教育理念中,强调教育教学活动应做到"重心下移",即: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等都应实现重心下移,学校在教学中应强调教研活动校本化、教学活动互动化,在一个开发、互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课堂知识的延伸和转移。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对此的解释是:"通过重心下移,举办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以重心下移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在校园内部展开了丰富多元的"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受益匪浅。

【案例2】"批注式阅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设计

例如,在教授本校中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课程时,我特意挑选了一些有助于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课文,例如,《看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秋天的雨》等,展开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以班级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些喜好批注式阅读的学生,组成"批注小组",各小组展开定期的语文合作探究活动会,展开"你批注,我阅读","好文批注阅读月"等形式多样的互动,在活动组织中,我上述典型课外为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由学生负责一些具体的活动筹备、组织、宣传工作,以此锻炼他们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组织科学、有效的语文合作研究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能够全身心第投入到每一次教研活动中,参与的同学们普遍表示:这种将教学活动延伸至校园中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大大宣传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乐趣,还能够让他们的所学、所想用到了实际中,使他们的语文阅读兴趣大大提升,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上述活动的组织,也实现了教研活动校本化、教学活动互动化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4.结束语

合作学习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将其引入课堂,打造全新、多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本文提出了两种具体的小学语文合作教学实施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唤起广大小学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对合作学习法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魏瑾.合作性竞争学习与学习自主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2

[2] 黄秀英.关于"竞争式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123.

[3] 叶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