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

第1篇: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计算教学;幼儿;发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57-01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幼儿阶段是创造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教学是幼儿教学的课程之一,对训练幼儿的数概念、预算能力等有着积极运用,在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可在传统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意识,所以,如何转变传统计算教学中的辐合性思维方式,让幼儿学会发散性思维成了幼儿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想要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一、注重形象性思维的养成,培养发散性思维

可以从形象性思维入手,诱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联想是形象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借助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进行联想,对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例如,在讲到长方体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用一些图片向幼儿介绍长方体,然后要求幼儿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属于长方体的物体。我在课堂上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大家都争着发言。包装盒、电视机、冰箱、茶几、文具盒……几乎每个孩子都说出了自己记忆中的长方体物体。这种方法不仅强化了幼儿对长方体的认识,也让幼儿从书本出发联系实际,形成发散性思维。

二、多角度提问,多角度思考

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需要教师的诱导,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就能启迪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达到发展其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给一个式子“5口4=口”让孩子们写答案,很多孩子可能会填“-”和“1”,这时老师就可以提示孩子们“我们已经用了减法,那么除了减法我们还能在空格处填入什么呢?”幼儿们马上就会回答“还可以用加法、乘法”这样就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发现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再比如,让孩子们填写这样一个式子“口3口”。第一次填写的时候幼儿们可能会循规蹈矩的填入“2”和“4”,为了让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老师可以引导他们“除了填入2和4,小朋友们想一想能不能填入1和5呢?这两个数字与3之间都隔了一个数字。”孩子们仔细思考后会点头认同,甚至有的孩子还能给出意想不到的答案。

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幼儿的一个特征就是活泼好动,喜欢玩游戏,如果能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游戏,让他们参与其中,就一定可以在调动他们学习热情的同时让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十以内加法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们分别扮演不同的数字,然后让他们手拉手围成圈走动,老师在旁边报数字,场上的同学要根据老师报的数字拥抱在一起,拥抱的两个人代表的数字加起来要等于老师报的数字,出错就会被淘汰。比如说老师说“5”,那么代表“3”和“2”或者代表“4”和“1”的人就要抱在一起,如果不小心抱错了,那么两个人都要被淘汰。通过玩游戏,幼儿们发现一个数字可以有几种组合,并在游戏中把这种印象加深,这就达到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效果了。

四、动手操作中的发散性思维

幼儿年龄小,处于智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太高深的理论他们都不能理解,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能帮助他们更直观的看待算数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而且,动手操作的越多,思维就越活跃,计算能力就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动手操作的时候应该借助一些道具,可以是各种模型或者教学工具甚至还可以是食物。比如训练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们发几颗糖,由老师说答案,让孩子们用拼凑法得出答案。拼凑正确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奖励的糖果。比如老师说“6”,孩子们可以把糖果分成两堆,可以一堆2颗,另一堆4颗,也可以一堆7颗,另一堆1颗……甚至可以分成三堆或者四堆,只要孩子们能说出怎样由他的糖果得出“6”的答案就算正确。每个孩子给出的方法都会不同,可以让他们相互参观别人的拼凑,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学到很多种方法,在以后的计算中,他们就会自觉的用多种组合来得出答案。

幼儿时期作为人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幼儿教学必须重视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作为创造力的基础,理所当然应该被关注。计算教学对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已得到了充分验证,并且,事实表明,在计算教学中使用形象性思维诱导、游戏激发、动手引导等方法,能能有效的提升计算教学对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芹.创编故事 编出精彩[J]. 科普童话. 2014(09)

第2篇: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一、创造力是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关键 

要发展创造思维教育,首先要弄清创造思维的含义:所谓创造思维就是在前人或今人取得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前进或新的突破的思维能力。它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多水平结合而构成的,而在这两个因素当中,在创造思维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一个新的解答的问题要得到创造性解决,必须运用发散思维才能进行集中,才能导致正确的结论。如我在讲Fe2+、Fe3+鉴别时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学生讨论。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当把学生看成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学生学习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新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新课程中经常看到能通过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认识××的性质,学会对比分析等学习方法,对周围生活中的化学有关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密的欲望……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课堂的解放,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对学习资源进行选取、鉴别、吸收和发展。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导演,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思路,缩小当前学习内容和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差距,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进而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丰富的联想是展开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善于联想的学生一般来说,其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比较强的。联想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纵向”即顺着这条思路往下展开丰富的想象,最终得出一般的规律。如我在讲Na2CO3、NaHCO3混合物受热分解介绍用差量计算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常见还有哪些类型的题型可以用差量计算呢?学生顺着这种解题思路展开联想,很快得到差量计算不仅适合于质量差量,如金属与酸反应、Na2O2与H2O、CO2反应、固体受热分解等题型;还适合于气体物质的体积差量,如Na2O2与CO2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常见还有物质的量、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等都可用差量计算这种方法来解题。学生通过联想这种形式,把相关的知识如同用一根绳索串联起来,下次遇到这种类型题目解起来就很顺手。“横向”即由此及彼,如提到物质物理性质必然会想到物质的化学性质,提到碱金属有关性质学生必然会联想到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及卤族元素等有关族物质的性质。这样就不会出现知识的零碎、紊乱现象,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化学学习没有生活规律可遵循,各种物质有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反应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预留一些问题,供学生自发进行思考。例如,在测量空气中氧气比例时,用什么燃烧方式消耗氧气会使得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在实验的时候注意什么;在制取氧气的时候,用哪种制取方式快速有效,分别注意事项。老师也可进行看似有违常理的提问。例如,铁可以燃烧吗?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然后结合实验表明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比例高的环境下达到燃点时可以燃烧;通过一氧化碳、氢气的燃烧实验表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等等。问题、自我思考、实验的结合使得思维模式更加清楚,学生经常进行问题思考可以不断发现思维方式,结合自身情况,创新提高思维能力。 

五、通过提问培养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 

提的问题,布置的作业题,不要单纯的记忆与模仿,问题的答案要兼顾多重性与单一性,要使学生对题目有可能做出发挥。在提问时我们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即问题必须切实揭示教材或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重点、关键点上设问;提问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程度;最好课前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Cl2这一节当讨论到Cl2与H2O反应时,就与学生共同提出很多问题,如氯水的成分、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区别、氯水和液氯的差别、氯水漂白原理等,然后与学生共同来讨论。再如学生动手做Na与H2O反应实验时看到有“白雾”现象并听到有嘶嘶的声音,我就请学生设想一下,此“白雾”是什么,从哪里来?这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做出种种回答,当然会有同学说出一些毫无价值的答案,此时教师不应指责他瞎说,而应首先肯定他的思维积极性,再引导他们思维方向。这样在平等的讨论气氛中,逐步纠正学生答题中的不妥之处。因有时提出一个问题,不是受思维定势和功能围着的束缚,因而能提出不同的新观念。而我们社会的进步就是需要这种有着“异想天开”、敏捷思路、思想丰富的人才。 

六、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拓展化学空间 

第3篇: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一、通过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因为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使思维受到某种固定“模式”的束缚,久久不能解脱,教师在进行逆向、变题、变式等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类比和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能将知识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联系和比较,形成知识的正迁移,将各种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思路越来越开阔,方法越来越灵活,以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有这么一道数学题:“淤泥中心一小兴趣小组共有学生50人,女生占全组人数的男、女生各多少人?”这时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们寻找出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即“女生占全组人数的”来指引学生尝试在不改变它们的数量关系,而改变一下表达方式。其实这个条件,用所学“百分数”的形式来表达时,可以改为:“女生占全组人数的40%”;用“比例”的形式来表达又可以改为“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2:3”;假如把条件中的标准量改变一下转个弯,则又可以改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倍”;或者“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再如果能用比较复杂且灵活运用“分数比”关系表达,则又可以将标准量改为“女生人数的相当于男生人数的”或者“男生人数的相当于女生人数的 ”等等,诸如此类“发散思维”的问题。如果当学生在做习题时具备了上述这些灵活运用发散思维,并能通过“举一”就能“反三”的转化能力。那么就充分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得很牢固,对题中的问题要求理解得很透彻,这样学生们的思路就开阔了,解题时的办法也就多了,解题速度也就提高了。这就是所为的通过“发散思维”来“借题发挥”加深概念。

二、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

开展“一题多解、多变、多思”活动,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极有效的途径之一。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一道典型题目,寻求多种途径的解法,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视野的思考分析问题。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是作为当代21世纪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例如在计算 时,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几种解法来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

通过以上几种解法的演示,教师可借机向学生引导在做题时,应从种角度即方法中去寻找适合自己既正确又迅速的算法,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解题速度,从而达到能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

三、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永葆一种高涨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平行四边形,当提到楼梯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完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家里的“平行四边形”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又如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已经掌握,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再如,在小学数学《除法》一节中,我先出示几道简单除法,让学生演算。由于有除法意义的基础,虽然是四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600÷200,6000÷20,6000÷200,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演算出来,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能说出60÷20,算理是根据乘法2×3=6,也有的说算理是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去掉一个0,从而算成6÷2=3虽然课堂费时间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讲小故事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4篇: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化学;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与过去注重学历不同,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由学历转向能力。并且要求人才多元化,能力多元化。在面对社会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课题面前,大学教育该如何转变培养方向,成为当下教育界思考的难题。所以转变教育方法很重要。

一、大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前进发展,针对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才的方法也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前提,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想使在校大学生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要从教育者、教育机构谈起。不断改进教育模式和方法是保证培养的学生在踏入社会以后能够适应社会,不被淘汰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理念,培养发散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从学生谈起,第一,学生学会发散性思维,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一味的转牛角尖。这不仅仅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有利,对学生今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和树立都是很重要的。第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范畴。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同,最终由学生从不同的结论中选择出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很有必要的。就学生而言,学会发散性思维是对自己自身能力提高的表现。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那么社会群体的综合素质将会迈出一大步。学生学会发散性思维,并且能够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去,这将对其以后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大学时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所以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育人士都应该积极配合发散性思维培养教育方法的实施和落实。以求每个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能够出类拔萃,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主体的。每一种化学元素的结合,都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所以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树立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该怎样做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大学的教学本身就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营造一个宽松氛围。化学教学中,每一节课结束以后,老师都可以留下一个开放式的课题,让学生们自己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做。学生们完成课题的同时,他们的思维也会被打开。当然这只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方式方法。除此以外,我们还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企业相互挂钩,使学生们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能够在实际当中得到应用。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也是有效的培养学生们发散性思维的教育方式。我们以大学化学中的一项实验为例,来简单的探析一下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课程内容化学实验室臭氧的探知。在这节实验课中,老师讲完实验要领以后,让每个同学根据自己对臭氧的认识来设计一堂实验教学,并且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结果可以用于哪一方面来造福社会。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设计出来的实验教学自然也就不同。每个学生在构思的过程当中都是经过不断的修改以后,最终确定下来的。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发散性的思考了。当他们在渐渐的习惯如此思考以后,发散性思维也就顺理成章的体现出来。所以想要培养好学生们发散性思维的模式,归根结底,就是要在课堂课后放权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

三、大学化学教学培养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是个体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要尊重这种个体差异的。否则,将会出现学生们的思维过于扩散,不够集中精力。老师放权课堂给学生后,由于个别学生的自律性,学习力不够,而产生懒散的不良习惯。也要防止学生课后课题完成的不好,偏离方向。这要求每个教育者都要重视的问题。一切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不能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目的。

怎样解决上述问题,老师的监督管理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校,学生的自身也很重要。首选我们来谈谈学校的职责。学校要将大学化学教学培养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教育方向和实施管理办法制定好。一切都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再看老师方面的责任,老师是直接接触学生的教育者。所以老师就要肩负起执行,监督,后期跟踪管理的重任。执行是要求每个教师都要设计好自己的课堂,使其丰富多彩,又不偏离方向。监督是要求每个老师都能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了解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后期的跟踪是要求老师在完成实施,监督以后还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后期应用情况,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从头至尾都有良好的循环。学校、老师都是外在的条件。学生自身才是最根本,最内在的。所以每个学生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自律性是每个学生成功的基石。

结语:培养发散性思维是使学生在今后走向社会时能够顺风顺水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奠定其他各学科进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所以完成大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还望本文能够为今后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创新思维表现在不满足于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创造性思维。而教师是直接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因素。

创造性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人们揭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及规律性,从而有所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效果.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是非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关键[4]。所以教学中应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常常以学生没有问题作为一节课的圆满束,很少有教学生如何提问题。爱因斯坦和英费乐尔德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者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促使学生善于质疑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用原形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原形是指以往的实例,思想方法及经验教训或已学习过的旧知识等.原形启发指的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人在原形的启发下,打开思路,加速思维的进程,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讲一些我们在数学史中学习的前辈数学家的生平经历,创造数学理论的历史背景,思想方法以及他们的经验教训,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资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某种启发,进行创造性活动.教学中也可以将旧的数学知识作为原形启发学生独立思索新知识.比如在讲到数列极限时,让学生据此推测一下函数极限问题,这里所学过的数列极限就是原形.

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即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沿不同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教育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有赖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协调结合。聚合思维是人们依据已知的信息为问题求得唯一解或最佳方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和做发,这种思维形式就是发散思维。简单地说,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设想越大,发散量越大,创新出现的概率也越大。可见,创新思维更多的是和发散思维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新水平等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映出来的。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测定创新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发散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指全面地观察问题,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去寻找解题方法的思维能力。而“一题多解”则是培养这种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中学数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我们一般是从两方面去引导学生思考推理过程的。方法一是复习前面学过的公理“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应用这个公理可以解释三角形三边关系。方法二是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图,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测量a,b,c的长度,研究任何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关系即可得出结论。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课时对同一问题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多方位讲解或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对知识进行总结时,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概括;要注意为学生布置能锻炼发散思维的作业,如答案不唯一,需要分情况讨论的问题,对同一问题可采用不同变式让学生练习,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三、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步骤,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而突然产生的某种新念头或新判断的思维.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讲定论,而应启发学生联想.此外,还要使学生懂得可靠的直觉思维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实践经验和强烈的探索愿望,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见解;要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善于捕捉一切闪念而不任意中断原有的思路.总之,创造离不开猜想,猜想离不开直觉思维,数学教学要尝试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除上面所讲三点外,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引导学生将所有数学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到其他学科和实际问题中.

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在学生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

第6篇: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其实质是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它包括了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推理,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

一、吃透教材,巩固“双基”,创设问题情境

教科书的知识是所有考察内容知识衍生的基础,因此要善于利用教材,巩固“双基”,。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催化剂教材这样下定义: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笔者设定如下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加快反应速率还是减慢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不变是指始终不变还是指反应过程中也可以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总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系统记忆,形成知识网络是高中阶段必要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纳、联想,找出同类习题的解法,相似题型的累积可以发现知识点的变通与应对方法。例如,对于有机物的学习,可以通过掌握官能团的性质来分类记忆。如掌握了乙烯的性质就可以掌握所有含C=C的物质的性质。通过醇、酚的性质比较,以及苯、甲苯的性质比较等,来理解连接不同的烃基对官能团的性质有什么影响。熟悉了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就可以把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从而将知识连接成网络。如掌握“卤代烃醇醛羧酸酯”这一主线的变化来掌握有机物之间的衍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结成网,串成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三、“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

知识的应用是无限的,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理清各知识点的关联,精选质量好的习题来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拓宽学生思路,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平面性,促进思维的迁移。比如实验室制Cl2时,提出以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反应中浓盐酸体现了什么性质?可否用浓盐酸与实验室制O2的残渣制取Cl2?如何得到纯净、干燥的Cl2?以H2,O2及Cl2的制备为例总结出气体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如何鉴别盐酸和氯水?“一题多变”的发散思维培养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便于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和智力得到升华。

心理学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不是在同一认识水平上转圈。“一题多解”的训练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使思维灵活、认知深刻。例如,鉴别Na2CO3,NaCl,NaBr,KI要求学生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方案。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鉴别。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不同方案的设计,学生开阔了思维,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

四、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正如戴安邦所说:“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由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在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先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响声,火焰黄色的。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本质。设问:钠可否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学生实验验证发现得到的并非是铜,而是Cu(OH)2沉淀。新旧知识的尖锐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由此展开,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判断推理获得真知: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而不是置换出铜。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7篇: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一、灵活运用创造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创造探究式教学,有利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积极性,发展学生能力为宗旨的一种开放、发散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依据教师、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究和发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等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去发现事先未知的结果,因此灵活运用创造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必要性在于发散性思维的特性和数学的本质所在。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从不同的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富于联想、思路宽广,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有很大的变通性和独创性,而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最高层次就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加强学生数学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是不够的。因此,但对于数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基础知识的加强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任何发散都要建立在稳固的基础知识上,而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及性质就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联系,采用类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结合联想、反向联想或因果联想等方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也就初步地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使学生思维逐步具有独创性。例如:ABC中,∠ACB=90 °,CDAB于D,若AD=2cm,DB=6cm,求CD的长?

改为:在RtABC,∠ACB=90 °,CDAB于D,试给出两个条件,以确定CD的长。这样让学生边给条件,边计算,既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练习为主动练习,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学生对数学学习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

在求异中培养发散思维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发散思维的形成是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内驱办的。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 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 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 天,剩下让乙修,乙还要几天完成?教师本来用意是用方程来解答,可学生都能按照小学思路作出(1- ×4)÷ 、6 ×(1- ×4 )、6- ×4 ÷ 解答。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拔、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3)在转化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学生基础知识点较稳固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教材各章知识点间的联系,数学各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数学与其他科之间的相关知识入手,选择多知识点结合的题目,进行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发散的思维的训练。

(4)在独创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的表现。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跳出思维樊笼,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而创新推进。例如:有30 个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采用每输一场就淘汰一个队的办法,且每场比赛都要决出胜负,问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才能最后决出冠军?

一般我们都会一轮轮来算,先15 场淘汰15 对,再9 场……这么一点点来算,其实这个题目十分简单,因为每场比赛都淘汰一队,那么得到冠军要淘汰29 队,所以要29 场比赛,马上就知道了。

三、数学题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意义

徐利治教授指出: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力,可用如下的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发散性思维能力对培养人的发展和成才有着至关重的作用,因此,在数学题目的选择和教学中重视和运用发散思维,有利于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教师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方式提出各类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题目的选择和教学中重视和运用发散思维,可以突破消极的思维定势,打破习惯性的思维程序;在数学题目的选择和教学中重视和应用发散思维,更有利于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知识面。

第8篇: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发散性;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128-02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指导学生能够通过最基本的物理学习自觉地运用物理思维寻找到属于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使得自身的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就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发散得越广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越多。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发散性创造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灵活变通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关键是要教会学生灵活变通,也可以概括地理解为求异、逆向、多向、辐射。具体措施如下: 

1. 一题多解,一物多用 

这里的一题多解、一物多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 

比如,在平时的实验课上可以采取“一物多用”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器材,教师只提供一个实验的名称,这其中的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物理原理做同样的一个小实验。当然,也可以在学生的实验桌面上摆上多种多样的实验器材,让他们自己确定实验步骤。 

又如,给学生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思考某一个导体的电阻是多少。课本上的测定方法是唯一的,让学生自己找方法就会广泛得多,这样便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再如,在解决密度类题目时,经常会要求判断某物体是否是空心的。在解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比质量、比体积、比密度等多种角度来求解,这样就达到了一题多解的目的。 

2. 逆向思维培养 

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有一个部分十分重要,即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形式,所谓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思维的相反方向出发。 

例如,在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之后,教师就可以出三种类型的作图题:①已知入射光线和镜面,画出反射光线;②已知反射光和镜面,相应的画出入射光线;③已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镜面。 

再如,在学习力的有关内容的时候,也可以这样问学生:假如没有了摩擦力,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假如没有了大气压,人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假如没有了重力,人们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假如没有了惯性,人们又将怎样生活?假如没有地磁场,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当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的逆向思维便能够得到进一步地培养,也间接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全面分析问题 

这里的形象思维,也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想象,将直观和事物的表象进行有机连接,这也正是人们思维的一种常态。形象的思维能力主要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力。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就特别善于观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上万次的发明,终于成为众所周知的发明大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适当借助实验器材和教学课件来进行: 

1. 注重实验操作,主动探究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操作力较强的学科,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学生也就只能看教师做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法与新课标的要求严重脱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摒弃以往演示性实验的教学法,应当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 

比如,在让学生做“伏安法侧小电灯泡的电阻”时,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一定的要求之外,还应当让学生主动探索:假如这个电路中的灯泡,电流上面并没有显示任何的指数,但是电压表却有示数而且十分接近电源电压,请大家利用实验器材找出这其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象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物理这样一个十分抽象的科目当中更应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因为物理中有很多的物理概念、物理实验过程以及一些十分模糊的物理模型等仅仅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明确理解的。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却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视频将内容、概念、实验过程等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动态的播放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也将进一步培养发散性的创造思维。 

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彩虹和海市蜃楼等奇妙的大自然折射现象给学生看,并以此作为本节内容的课题引入,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创造思维 

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逻辑思维,就是将一些固定的语言概念通过综合、判断和推理等各种心理运动给予一定的加工,这也正是发散性创造思维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不管思维培养的过程是怎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好的逻辑思维。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摩擦力,下面这些现象哪些不可能发生: 

①无法在教室学习,也无法在黑板上写字;②楼房将会坍塌,砖瓦将在空中飞舞;③轻风能够吹动铁轨上的火车;④人们能够自由行走在地面上。经过学生逐层分析,就可以判断出哪些不会发生。 

总而言之,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各个层次的思维,从各个层次入手,才能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 刘雪芳.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魏玉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发散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 季永建.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学物理,2014,(20):75-76. 

第9篇: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专数学;教学;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61-02

一、中专学生特点

平心而论,中专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但是这并不代表中专生学不好数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对于数学方面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找回遗失的信心。而发散性思维提倡人们思考时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因此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方式那样让人感到枯燥,显得趣味性十足。但是是否能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该怎样去做,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其实与“思想的爆发”差不多,简单来说,就是以一个中心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也可以说来自或联结到一个点的联想过程。有句话叫作“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式便会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结果便也不同。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对于探求事情的完美解决方法是很有益处的。那么什么是发散型思维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法,传统的思维来想它可以用来夹文件,但是其实用发散性思维来想的话,它可以用来做工艺品(很多个回形针),还可以被熔掉再用它的铁去制造铁勺等任何铁制品。这种发散性思维用于产品的开发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具体到数学问题上,该种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启迪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最终既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

三、发散性思维与数学教学

数学的学习最终是为了锻炼我们的思维,因此在数学的学习中发散性思维的运用非常重要,只有有了良好的发散性思维,才能提高我们的创造力。长久以来,数学的教学都是以集中思维为主。无论是书本上的例题还是平时接触的考题,大多数都遵循这一种思维模式,学生已经习惯了按照这种模式去思考问题,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当然也是非常好的,因为这种常规思维有利于掌握数学学习中的基础技能,有利于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定向思维不利于智力的发展,更会减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长远来看,并不是特别有利于数学的学习。但是如果在教学中融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减少学生思考时的束缚,淡化那些传统思维带来的答案,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培养之后,反过来又可以更好地学习数学,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发展。

四、在中专数学教学中融入发散性思维所遇到的问题

1.时间少。近年来,随着中专课程实施改革,数学课的教学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把发散性思维融入数学的教学中,必须要争分夺秒地抓紧时间,而且一定要和教学大纲的内容联系紧密。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规划,才能安排好教学的时间与题目。

2.难度大。很多学生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愿意去自己动脑筋,还有畏难心理,遇到一丁点不会的就放弃,再加上中专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扎实,导致了在教学中融入发散性思维的难度很大。所以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做到自己引导为主,让学生探索为辅,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提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自己的求知欲望,也给予了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还不至于大的方向偏离正轨。

3.如何才能联系实际。中专学生的中考成绩普遍比较低,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学习到正确的方法,而升学以后大多数着眼于现实,比较想学一些实用的技能,然而数学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是偏离实际的,严重脱离了生活,显得既枯燥又乏味,种种原因,导致学生们对于数学这门课程并不怎么重视。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多联系现实,尽量接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五、发散性思维在教学当中的运用

许多老师一想到把发散性思维融入到教学当中就觉得困难重重,事实也的确是如此。然而老师的教学主要是起一个引导作用,以点带面,因此想把发散性思维融入到教学中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难。比如在遇到一题多解的题目时,老师可以先讲授一种解题方法,然后让学生想出剩下的方法,适当地提点一些,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全部的解法都讲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在不经意间得到发散。比如说下面这一道题:

8名羽毛球选手中有2名优秀选手a和b,先把这八个人任意分组进行比赛,每组分四个人,请问这两名优秀选手被分在一个组内的概率是多少?

一般来讲可以有三种方法,都是一些常用方法,包括互斥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P(A+B)=P(A)+P(B)=■+■=■),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P=■=■=■),对立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P(A)=1-P(A)=1-■=1-■=■)。

不过其实还有很多种解法,比如有的同学想到了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来解答,假设a的分组已经确定了,则还有七个位置是没有确定的,b分到任何位置的概率是相同的,而和a所在的那一组还剩下三个位置,所以说a与b分到同一个组的概率是:P=■。

类似这样一题多解的题目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发散。为了鼓励学生自我探究的积极性,可以在老师讲完基本的解题方法之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来表扬想法新颖的小组,并简单地分析解题方法好在哪里。

六、总结

发散性思维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可是在中专数学的教学中运用比较少。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不应把重心放在学习知识量的多少,而是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要目的,以求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在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过程当中,可以让想象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也能让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在如何把发散性思维融入到中专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做过一些尝试,我相信在这方面以后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好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