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范文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教学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

第1篇:体育教学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47-01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正确有效,表述是否具体、明确、可评价,都将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活动的结果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要定位准确

课时教学目标指向学生学习之后预期的结果,所以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果课时教学目标中使用的“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等表述方式就会偏离了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目标定位,“使”“引导”“培养”这些都是对教师行为的表述,这就把教师定位在行为主体的角色上来,容易造成课时教学目标指向对教师教学过程效果的预期。落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显现出来的是教师追求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完美,降低甚至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是不相吻合的。

因此,我们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克服当前较普遍存在的行为主体错位现象,重点关注行为主体的表述,摈弃那些可能引起行为主体错位的表述形式,把课时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预期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结果上来。如课时目标中描述的“学生通过……”“通过……”“在学习过程中……”,这样的表述就使学生的行为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如案例中提到的一系列练习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教师就是在旁边出示一些辅助练习的手势和方式的变化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 教学目标的行为表述要明确

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是不是明确,关键看表述的行为是不是明确。教学目标是直接与教学发生关系的,是用来指导和评价教学的。所以,行为的表述必须是具体可操作的,且是易于评价的。在课时教学目标中使用“认识……”“掌握……”“初步学会……”等行为表述方式是比较笼统的,这样的行为表述缺少对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式的表述,以及对预期结果的定性表述,这种表述操作起来缺乏指导性,评价起来难于操作,课堂教学将很难实施。因此,我们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用具体明确的行为表述方式来呈现,点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之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使课时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把握、易于评价。

如关于学生学习运球动作的表述:“通过运球的练习,把视线逐步离开球”“在移动运球中球不丢”。这样的行为表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的确定和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就更加具体、清晰,检测评价的功能就显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用什么方法学、学习什么知识、学到什么程度都要定得具体明确。

三 教学目标的预期结果表述要详细准确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课时教学目标要求达到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可预期的,是可实现的,同时也是可检测的。因此,课时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具体性、明确性,不能是大而空的。

如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运球练习中让75%的学生视线逐渐离开篮球”“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能力”,目标比较准确,具有可测性,易于操作、易于评价。这样的表述更能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经历、体验、感受”等课改精神。

四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简洁明了

第2篇:体育教学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体育思想

一、学校体育思想现状

学校体育思想指反映社会一定历史时期学校教育需要,对学校体育本质的认识和看法,是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思考和总结而形成的对学校体育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科学也有了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争芳斗艳,显示出了学校体育理论空前繁荣的景象。期间提出了诸多体育思想,例如增强体质、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全面发展身体、体育与竞技相结合等。比较分析这些体育思想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既有相融性又有差异性。从各自的思想宗旨来看,都是以育人为目的,但在强调身心两个方面侧重点上又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他们所依据的学科基础存在差异,有的是以生物学为基础,有的则是以社会学为基础。在实践中这些体育思想谁也不能说服谁,谁也不能占领主导地位。事实上体育理论界对此亦末达成共识,这主要是由于人的生长发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上述体育思想实际上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特征,分别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提出的,表现为在某一年龄阶段,某一体育思想起主导作用。例如小学阶段就是快乐体育思想起主导作用:初中阶段则是全面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体育思想起主导作用;高中阶段是以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体育思想为主;而大学阶段则是以终身体育思想为主导。

纵观这些体育思想不难看出他们彼此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相互渗透,反映了学校体育的典型阶段性特征,其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二、高校体育思想

高校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也是“成才”阶段。据此高校体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发展并完善学生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应努力完成以下基本任务:

1.使学生全面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

2.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锻炼身体的科学技能,培养体育能力;

3.加强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体育观,培养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与习惯,增强公民体育意识、竞争意识、拼搏进取与合作精神,从而形成以终身体育和增强体质为主旨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在以往研究中,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已有初步认识,渐成定势。但对师范院校体育思想人们仍然停留在把它置于高校体育范畴之内,作一般性考察而未作专门的研究。事实上,师范院校有其特殊性,它应该有其自身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一)建立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师范院校作为高校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既有普通高校的共同点,又有其特殊性,即师范性。显然,只有把师范院校体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育现象加以研究,才能体现出建立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摇篮的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大业,影响着国家的未来。

3.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前途。学校体育在教育理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教育法”中也确定了体育的重要性,但现实又告诉我们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非如此。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体育界自身不够重视的原因和经济的原因外,无疑还与教育界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体育意识淡薄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些老师的体育意识又主要依靠师范院校来培养。换言之即要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就必须从培养师范院校学生的体育意识抓起,建立适应未来教师职业要求的新的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4.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给我国体育带来了春天,而正在兴起的素质教育思想又为学校体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怎样面对素质教育中重要内容之一的体育,已不得不作出改革的回应。

(二)对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主要内容的思考

师范院校的特性即师范性,其体育教学目标体系既要体现普通高校体育思想,又要突出师范特色。而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其素质优劣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把师范院校的体育放在较其它院校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师范学生对体育具有职业要求的特点,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上好本专业的课程,还要能够胜任各项社会工作。当教师就不能不当班主任,师范生实习必须进行班主任实习就说明当好班主任是教师所必备的能力,班主任工作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体、管理知识。学校运动会组织裁判的工作光靠几位体育教师显然不行,必须依靠全校教师的参与和支持。学校体育的发展要靠体育教师,更要依靠全体教育工作者,(下转第41页)(上接第108页)只有当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意识增强了才能真正迎来学校体育的春天。

(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是一个具有师范特点的完整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体育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也是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目标要求。因此增强体质的体育思想是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石。

2.高校体育始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师范院校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思想是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核心。

3.体育学科是一门科学,要求师范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各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把体育作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职业技能训练是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四、建立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有关问题与建议

1.完善、编写师范院校体育教材。当前,我省还没有适用于师范院校的专门教材,由于师范院校对体育的要求有其特殊性,因此,编写师范院校体育教材己成为当务之急。

2.体育运动教材化问题。现行的大学体育教材以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这与中小学教材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是一种运动性教材,而师范院校体育教材则更要突出其教育性和师范性。因此建议师范院校体育教材应加大体育和卫生保健基本理论知识的内容,术课教材也应加大介绍运动竞赛组织方面的知识内容。

3.关于师范院校体育考核问题。体育的考核问题是关系到学校体育地位和前途的重要问题,高校的体育考核是按照“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要求进行考核的,但对师范生的体育考核仅局限于“合格标准”上,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包括“自己会”和“能够指导人”两个方面。建议提高理论知识(笔试)的考核分值,并且实行体育理论知识考核的一票否决制,增加 “指导”能力水平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师范院校体育也是师范生一种职业技能的体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邓星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

第3篇:体育教学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48-01

特殊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高残疾学生教育质量,是广大残疾人的心愿,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在我国,教育事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他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残疾人体育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将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

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所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体育在这种补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功能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教学校体育较之普通学校更重要。其二是特教学校体育更突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而盲、聋、哑等生理缺陷导致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缺陷为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残疾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体育又可以培养人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而这些,都是残疾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所必需的。残疾学生更需要通过学校体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对策

2.1 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创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是《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赋予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残疾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意义,严格管理并协调好各个部门关系,从政策和经济上对特殊体育教育给予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关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生活。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的宣传力度。同时,加强普通中、小学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交流与合作,多为残疾学生提供一些与正常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督促高等学校体育院系与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定期举办一些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进行帮助的志愿活动。这些将会极大的促进人们对残疾人体育的了解,对关心、爱护、帮助残疾学生的体育环境的形成也非常有利。

2.2 加强特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建设一支懂得特殊体育理论、教学水平较高的体育师资队伍是目前各级政府和学校应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体育教师培训形式多样化是完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有效的捷径。1各级政府和特殊教育学校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班、提高班、培训班、函授班;多为体育教师提供机会见识观摩各个规模的残疾人能够参与的运动比赛,使体育教师能够从中学习和掌握特殊体育理论知识及比赛经验,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经验,从根本上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水平,为造就高素质的残疾人才打下基础。

第4篇:体育教学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 体育教学目标 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进入规范快速发展期。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归宿,科学合理地定位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才能指导实践,真正达到培养合格人材的目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具体、实用将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效果。而长期以来,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存在诸多问题。

1.现状研究

对江苏省4 所旅游商贸类五年制高职校30位体育教师进行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调查问卷,有高达80%的教师未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50%的教师未把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纳入教学计划中,45%的教师把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教案中体现出来了,而只有 15%的教师把2种教学目标在教学进度中体现。

有8位教师选择了以传授技能为主,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对体育本质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体育课的本质是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练为中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过去体育课过分注重了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练,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体育课本质的正确认识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现在体育界把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这三个目标在体育课教学目标中的地位抬得过高,给一线的体育教师在上好一节体育课时产生了一个“重心理,轻技能”错误的导向。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载体的,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无论是运动参与目标,还是身体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一切教学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身体练习。离开了身体练习,离开了运动技能的传授与学练,体育课就失去了它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性,体育课就不再是体育课。

五年制高职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基本缺乏深思熟虑、调查研究,普遍存在拼凑、模仿和闭门造车等问题:一是学校根据中职体育教学目标和高职体育教学目标机械结合,拼凑出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人为割裂严重,没有根据学生特点从整个五年时段来设计体育教学目标,没有职业大专特点;二是各学校简单照搬高中体育教学目标,把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程移植到五年制高职,没有考虑职业教育对体育教学的需要,没有按照“必需、够用”原则对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使该目标充满了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而缺少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应有的特点;三是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来制订体育教学目标,没有行业专家的参与,使该目标缺乏实用性、针对性。高中阶段与五年制高职相比,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基础性和个性发展的区别。五年制高职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包含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层次,只关注普遍性,不研究特殊性,绝不是完整的目标导向。换而言之,如果我们把五个领域目标作为指导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不去揭示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以及揭示这些特殊规律所反映的特殊目标导向,五年制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2.存在问题

2.1 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的空、大、全,更多的考虑理论上的面面俱到,内容的齐全,而忽视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实践中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选择的多难困境在于有些目标在选择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主体针对性。

2.2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没有梳理清楚

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困惑在于,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概念混淆,各学段教学目标界定模糊不清。有的体育教师认为“教材引领目标”,有的体育教师认为“目标引领内容”,同时也有部分体育教师不明确两者关系,他们有时坚持“教材引领目标”,而有时又相反。这些体育教师混淆了教学目标的层次,混淆了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运动项目的各个具体技术战术的概念,把课程目标引领课程内容机械延伸为“目标在各个层面都引领内容”,把“课程坚持目标引领学习内容”、“教材的学习是为了实现目标”的观点,进一步单纯演绎为“课的主轴线是目标而不是教材”。那些在这两种之间徘徊的体育教师,其本质也是把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相混淆。

2.3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多功能特点的弱化

体育教师过于注重“三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的掌握,所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实践能力差且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必须要注重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难以体现学生个体价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中没有与时俱进,过分凸现科学性,忽视体育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2.4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特色和优势不明确

《课程标准》指明五年制教育的体育方向,进一步确立了体育在五年制教育中的地位,《课程标准》为学生指明了合格人才在体育方面个体发展的具体要求。从目标内容体系的设置来说,五年制职校必须对五个领域目标同时引起重视,忽视任何一个目标都会影响整个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年制高职大多是由中职升格而来,体育教学目标与中职并无多大区别,或者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将五年制高职按“三年中职+二年高职”看待,忽视了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连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也没有的教育不会是科学的成功的教育。

当前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几乎涵盖了德、智、体和美的各个方面,体现不出与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五年制高职校体育的递进性的特点和发展性的优势。教学目标职业特色不鲜明,无法满足当前时展和社会的需要。

2.5 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师评价教学目标的标准总是以达标率和运动成绩等显性指标作为标准,忽视体育教学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本质目标内容被抛弃。教学目标被架空,部分体育教师习惯用一些描述过程或表达某种终极理想的词语来表述教学目标,缺少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或目标达成度的描述,无法判断教学目标是否最终达成,最终影响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检查与评定,导致教学目标的嬗变。

2.6 五年制体育教学目标没有反映职校本质

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与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标无明显差异,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所有的课程设置都要服务于培养必要的职业能力。

由上可知,五年制高职校的目标导向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在构建一所具有专业特色的五年制高职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时,不仅仅要考虑指导纲要规定的五个领域目标,突出五年制高职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把握五年制高职的自身特色,制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目标。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导向的依据是普遍性目标和特殊性目标相结合。根据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具体专业情况,既可以确定并体现五年制高职校的专业特色,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使体育教学目标具备时代特性。

3.五年制旅游商贸类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实例

揭示实物特殊性的及发展规律的操作思路是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以教学班为单位,以职业编制的班级,有利于开展职业训练。旅游商贸类学校是一个有着明显专业特征的学校,所以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从根本上摆脱学科中心论,由知识技术的传授变为学生的发展。新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对课程提出的目标体系包括了五个方面,即①运动参与;②运动技能;③身体发展;④心理发展;⑤社会适应。但是作为一所具体的五年制高职校在定位体育教学目标时,还应当尊重本校的特点,整合五大领域目标,并提出相应的适合本校实际的目标,根据体育的本质属性来定位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体育习惯,掌握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参与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的态度。

以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服务、财会专业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作为个案分析,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为:

运动参与:认真上好体育课,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标准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

运动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习惯。

身体健康: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学会养身保健,增进健康,形成健康积极的良好生活方式。懂得预防体育伤害,学会处置简单的紧急运动创伤方法。

心理健康: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知道青春期性心理知识。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能通过体育缓解心理压力,在体育锻炼培中坚持不懈、耐压抗挫、乐观向上,在体育竞赛中树立竞争意识。

社会适应能力:参加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培养“竞争、团结、友爱、合作”的精神,增进协调沟通组织能力和提高社会责任感。

4. 研究结论

五年制高职教育活力所在和基本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出发点是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主线是立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应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在关注普遍性目标导向、行为性目标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生成性目标导向和表现性目标导向并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是确立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4.2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导向的依据是普遍性目标和特殊性目标相结合。

按照这样的操作思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并体现五年制高职校办学特色,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使体育教学目标具有时代特性,以此来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计划。

4.3 根据五年制高职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也应该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体育教学目标还必须关注职业需求、学生的发展需求,以适应职业需求和形成稳定爱好和专长。

5.研究建议

5.1 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师应时刻关注体育教学新观念的进展状况,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来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5.2 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师应注意将课改理念和目标新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3 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过程中,应注意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特点明确各个领域目标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5.4 体育教师应适当听取学生对目标接受程度、教学方法,运动负荷等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及时做出调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馈学生目标完成情况,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

5.5 针对目标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体育课教学目标案例以供体育教师进行参考和启发教学思路。同时开展各种培训和交流研讨会,由专家给予一线体育教师具体、详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向玉峰.高职技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科技与生活.2010[11]

第5篇:体育教学教学目标范文

一、在体育课堂中运用目标式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的角色,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目标式教学主张通过游戏、竞赛、体验等教学方法,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在体育中体验到乐趣,最终形成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在体育课堂中实施目标式教学的策略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偏弱、运动能力不强,不愿意参与到体育课堂活动当中。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课堂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目标式教学模式时,可以关注以下提到的策略和意见。

1.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是实施目标式教学的基础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是目标式教学的基础条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兴趣,才会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的活动当中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合理设计教学计划。让全体初中生不会因为自身条件完成不了教学计划而产生退却心理,鼓励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

例如,在体育课程《足球训练脚内侧踢、接球》。课程教学目标是掌握足球正确的踢接动作,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学生由于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的不同,出现足球技术的分层化水平。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学生足球技术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课程设计分为基础练习、跑动训练等方式,不设置统一的达标要求。足球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练习原地传接球,具有一定技术的学生跑动传接球。通过这样的合理设计教学课程,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最终爱上足球运动。

2.课堂教学实践是实施目标式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实践是在体育课堂中运用目标式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目标式教法,需要关注的方面是,在教学中时刻注意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实践,以教学目标串联整个教学活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目标式教学模式,其课堂教学实践主要分为教学目标展示、示范引导训练、目标达标测试等步骤。

例如,在体育课程《乒乓球――熟悉球性》时。课程教学目标是学习乒乓球基本握拍方式,掌握乒乓球技术。教师在教学开始时,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进行示范训练,讲解乒乓球基本握拍方式。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游戏、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乒乓球练习训练当中。最后安排学生经过训练后,参与到教学目标测试环节。这样不仅学生掌握了乒乓球的基本技巧,同时培养了练习乒乓球的兴趣,高质量的完成了乒乓球教学目标。

3.课后总结是实施目标式教学的发展动力

教师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时,需要注重课后总结教学效果。教师在通过观察、检测、测试等手段及时掌握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总结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经过体育课堂课后总结,根据学生的个人反馈,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的促进目标式教学的开展,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体育课程《往返跑》时,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展时,要求学生进行多次往返跑训练,注重转身时的速度,以提高往返跑成绩。在课后,教师根据初中生的成绩,有针对性的调查不同成绩段的学生,总结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总结,教师意识到教学时忽视了学生身高、步伐大小的因素,没有根据步伐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步数。经过总结,教师在下次课程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步伐大小采用相应的步数,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成绩。

目标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的要求,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教学实践方法,鼓励全体学生平等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目标式教学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收获健康,最终引导学生爱上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新华.《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5(11):75-76.

[2]唐堪连.《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19(21):64-66.

第6篇:体育教学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教学法

新时期以来,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遇到了很多问题,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要发展,就必须要自我突破,不断地寻找适合职业学校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在很多科目中都有使用,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目标教学法,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目标完成的机率和效果。

一、体育教学中使用目标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目标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目标教学法,是指以某一个特定教学介质为教学引导主体,确定特定的教学目标,并开展相应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在整体教学活动中不断使学生对教学目标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可为学生提供课堂发展的空间,教学开放性较强。其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美国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升级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使用,可以很好地贴近学生,促进学生完成体育学习任务。

2.个体机能与目标教学法

一般情况下,个体的各种机能在运动中都会有相应的变化。个体对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适应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个体不断根据运动目标,对自身进行修改的过程。当整个适应过程完成,个体的适应机能就完全形成。在运动的过程中,个体的生理变化多呈现出波浪式曲线运动。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训练等因素影响着个体机能的变化,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法能够对学生的个体机能形成引导和促进,帮助学生塑造出高素质的个体机能。

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目标教学法的应用

1.目标教学法的课前设计

(1)目标教学法设计与考量的主要因素

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目标教学法,必须要做前期的课程设计准备,考量多种因素包括:第一,学生因素。职业学校的学生构成相对普通学校的生源构成较为复杂,学生的体育基础参差不齐。而且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自由活动”这个印象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为学生制定一个有效的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学校因素。当前我国的职业学校多分为私立和公立两种,而私立职业学校占了很大比重,私立学校中体育课程硬件设施并不齐全,相对公立职业学校有一定差距。在体育硬件设施不到位情况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就必须将其充分考量。最后,教材因素。体育课程构成包括室内课程和室外课程两个部分,在室内多为室内项目和理论课程讲解。体育教材是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更是制定目标过程中的理论依据。当前职业学校的体育教材,课堂使用率比较低,教师很少开设室内课程,因而必须要重视教材在教学课程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2)目标教学法设计的具体方法

应根据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目标设计。这里以篮球课程中三步上篮技术为例,进行目标教学法设计具体方法的分析。第一步,确定本节课的引导教学介质。本节课的教学介质,简单可以理解为篮球和教师,复杂的可以包括教学场地选择等等。第二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目标教学法实施的基础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顺利掌握三步上篮技术。第三步,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小目标。这个小目标的制定,是目标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程序分支目标。在本课中,教师可以制定“让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三步上篮技术”,这就是小目标。在一节课中小目标应该是多个,教师引导学生去逐步完成这些教学小目标。在课程完成的时候,假设小目标全部完成,那么学生就等同于完成了本课的教学总目标。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小目标,直奔总目标去,那么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机率将会降低。第四步,对目标设计进行论证。这部分是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多次论证的,如果只是设计出来,却没有论证过程,那么目标设计是否可行的风险就会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将会受到影响。

2.目标教学法的课中实施

体育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活动阶段。除了室内理论课程之外,体育教学的训练课程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准备阶段,它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在训练课程中发生意外伤害。第二阶段,复习阶段。温故而知新,体育教学也必须要进行复习。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如果规避复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遗忘会加深。第三阶段,目标展示和目标达成阶段。这个部分就是之前设计中提到的教学总体目标的展示和讲解,小目标的逐步引导阶段。第四阶段,目标总结强化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放在每一个小目标完成和全部课程完成之前,对目标进行总结强化,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印象。

3.目标教学法的课后反思

课后的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总结目标是否有效的必要过程。在通过了设计和实施过程之后,应对目标的设计进行总结论证和反思。在教学中,目标存在有效和无效之分。目标设计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在进行训练时,个体机能的变化问题等等。目标教学反思过程可从每一个目标是否完成入手,将多种因素考虑其中,对目标进行修改和总结,有效提高今后体育教学中目标教学法使用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目标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教学的程序感较多,在各个教学子程序的完成过程中,将体育教学总体目标实现。不可否认,教学目标无法在全部学生中达成,但却可以引导大部分学生通过完成各个目标任务,提高课程教学总目标成功完成的机率。同时,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目标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实践体育的热情,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育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沈敏闽.《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初探》[J].职业.2011,(15).

第7篇:体育教学教学目标范文

所谓主体性目标体育教学模式,是指深刻反映素质教育和体育教学内在规律,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现代教学方向,全面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和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之上,比较其他教学模式而言,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主体性目标体育教学模式,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和重组,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模式,其内容包括学生认知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技术目标、教养目标等多种类型。我校通过实验和问卷调查对主体性目标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功能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一、主体性目标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主体性特征。

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练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它是学生个体主动要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目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主导思想,变被动训练式教学为主动参与式教学,在教学观念上由“教授”向“学习指导”转化,把学生确定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活动的主体,发展创新的主体,完善自我的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学生主体地位是学生主动学习、练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体育教学组织活动,都要作用于学生身上,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来感受教学的效果,所以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并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2.目标性特征。

学生在课上积极主动地确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通过一段运动实践后,学生以“目标”为核心进行自我评价,反馈调节目标,经过感知、思维、练习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

3.主动性特征。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参与目标的意识和完成目标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造参与目标设计、评价的机会。学生在学习、练习时根据自身水平选择学习方法,自定目标,每一次目标的升级是学生自我评价“学会”还是“不会”的,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自律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现能力、自控能力、自我反馈调节能力,使学生逐步接近学习目标,最终达到目标。

二、主体性目标体育教学模式的功能

教学实践证明:主体性目标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四大功能,即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传递功能。

1.导向功能。

体育目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明确方向、引导执行、提高效果的作用。教学活动中,追求练习什么?要达到什么?结果如何?都要有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教师围绕目标设计学法,学生围绕目标进行练习,因此,确立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在问卷调查中,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进行练习的学生中男生占88%,女生占82%。在目标设计中,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练习能力、探究调节能力、体育实践能力及开拓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体育目标教学的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体育教学目标一经确立,就对体育课整个教学过程及每一环节、每一练习内容起到控制作用。教学目标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凝聚在一起,使之与学习、指导、练习协调进行,以达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学生能以目标控制参与练习过程的,男生占84%,女生占86%。课上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练习目标,是教师、学生共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和完成的。

3.激励功能。

设定目标后,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目标的设定和实施都必须有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实施,共同感悟,将抽象目标变成教学实践,变成具体活动。

学生的调查显示,90%的男生和86%的女生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活动有兴趣。这样一来,就使学生加深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理解,调动起学生投入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锻炼的高度热情。

4.传递功能。

第8篇:体育教学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高校 体育 教学目标 教育

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集艺术、娱乐、运动于一体,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健康、积极、自由、平等的运动理念,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更在于锻炼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生活的挑战。高校体育作为大学必修学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当对体育教育重视起来,积极研究探讨如何制定更加合适、合理、适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培养全方面人才的教育目的的实现。

一、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制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没有区分体育教学目标和学校体育目标

学校在体育目标的制定上往往包括校园课间操、运动会、课外活动、体育文化选修课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于能够达到体育教学要求的发展目标。而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则是指对体育教学需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什么样的理念以及注意什么事项的具体规定。两者之间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往往不能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误将体育教学目标制定成学校的学年体育目标,这对于体育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体育教学无阶段目标

体育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各个阶段对体育教育目标做适当调整。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呈现一锅端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知所措,今天学习了这个体育项目,明天却又是另一项新的体育活动,学生不能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去接触体育,理解体育所带来的价值意义。

(三)体育教学目标没能与学生的发展目标挂钩

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道路是投身于企业工作中,面对繁琐的工作事项和令人烦心的工作压力,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人际关心等等,学生往往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就首先要求他们的身体素质要过关。然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往往没有将这一点纳入考虑范围,体育教学目标基本与高中乃至初中无异,不利于学生的个人职业道路发展。

(四)高校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关注力度不够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容易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高校在这样的条件限制下往往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就不够重视,可能会为了应付教育要求而草草了事。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在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后期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二、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对策

(一)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高校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文化教育中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充分加强文化渗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让学生接触体育文化、理解体育内涵的过程。高校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应当首先注重体育教学方式中的文化渗透,教学应当结合体育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对体育文化有个充分的了解,吸引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其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安排上应当适当引进一些文化教育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我国运动员的体育竞赛片段,在激起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充分让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文化有着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制定应当充分注重文化的渗透,利用文化的力量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目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高校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因素。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将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中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需要先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将学生的发展作为目标制定的中心点。教学目标在制定前,高校可以通过调查来获知学生对于体育的了解情况,以及调查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看法,喜欢哪些体育活动方式,希望通过体育活动达到什么目的等等。调查的目的是让高校对学生的情况有个充分了解,在尊重理解学生需求的角度上制定出合理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从而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需求,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学习的位置上来。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育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还需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所以,新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注重课堂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高校应当鼓励教师积极呼吁学生融入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如采取师生共同演练,教师选取学生群体当中体育学习较好和较差的两位同学与自己共同向其他同学演示所教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讨论评价三人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有利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使学生更为直观清楚发现在教学内容中的易失误点并加以改正。

(四)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应当始终坚持贯彻。体育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体育教师应当共同努力,将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工作落实到实处,始终将学生未来的发展目标放在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的首位,最终在科学合理的研究探讨基础上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强.浅谈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教学[J].现代经济信息,2008,(03).

第9篇:体育教学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目标

“健康第一、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并明确课程目标从体育文化与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品德素养、运动技能等多元化发展指向。表明了未来人才心身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需求意志、体育教育功能的多元化特性和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取向。然而,课程多元目标的教学实施与人才培养的价值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与之相应的教学体系。课题针对当前大学体育课程多元教学目标建设,以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数理统计综合分析方法,探究课程多元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施。

一、建立多元教学目标与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说明促进学生多元目标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特性。现代体育强大的人文魅力也构成大学生体育参与目的的多元化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着力增强人文素养提升,更全面修善自身成为他们体育参与和学习的共同追求。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全面性、体育课程的性质和教育作为的多功能性以及健康的多维性,产生了课程教学目标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同时,健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也是时代赋予高素质人才形成的基本要素。建立多元教学目标反映课程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二、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大学体育教学一直在“生物体育”和“运动技术中心论”的课程观主导下,教学目标是以竞技体育为手段的练身教育的单维结构。对全国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了解,课程教学较普遍地徘徊在“练身技能”教学中,现实教学只关注学生的身体运动素质和运动技能目标是否达成,这一目标似乎成了体育课程的唯一目标[1],丢弃了体育教育更为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对采用体育手段增强学生身体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品德人文素养教育较为茫然。导致当前课程目标建设与课程实施出现分离状态。加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多元目标教学分析

1.树立全面发展观,形成多元目标整体教学模式

广大教师应树立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课程发展观。体育教育是整体教育[1],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放在首位,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和情感体验,建立起培养人才、造就人才、激励发展的教学机制,形成更为强调学生整体健康、个性发展和社会化溶合的多元目标整体教学模式。

2.建设开放的课程体系

建设开放的课程体系,学分教学、选项课教学相结合,给学生创造一个可根据个性发展,自由选择课程内容、教学时间、教师教学的条件,促进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个性获得自我发展[2]。同时,调整课程结构,拓展课程的时间与空间,课程教学外延,平时教学、假期教学相结合,课内外教学、校内外教学、野外教学相结合,增强课程教育的效力。

3.优化课程内容,提升课程整体教育价值

优化课程内容,拓展体育具有的强大的人文教育效能,充实心理培养、品质教育、个性发展、社会适应性、道德情操、素质拓展于多元内容并重,发扬体育教学特有的教育优势,把健康教育和素养养成实施于体育学习实践锻炼过程的始终,提升课程整体教育价值。

4.建立课程多元评价体系,推进多元目标教学的整体实施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2]。建立与课程多元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质量提升的多元评价体系,是推进课程多元目标建立与教学实施的有力保障。建立由教师、学生、课程专家、评价专家、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多元评价机构[3],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科学民主地进行评价设计和实施评价,推进多元教学目标的实施。

5.创建民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大学体育教学树立“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创建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空间和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推崇平等、共谋、互动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平等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满足学习需求,享受运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建立教师专业培训制度,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长期的、开放的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促进育人质量和教学价值的不断提高。

四、结论

大学体育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多元教学目标,是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课程多元教学目标建设必须树立全面发展观,建立起培养人才、造就人才、激励发展的教学机制,形成更为强调学生整体健康、个性发展和社会化溶合的多元目标教学模式;建设开放的课程体系,拓展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推进多元目标教学的整体实施,促进学生整体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罗平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谭宝明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