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1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多向思维力 培养措施

在应试教育时代,老师最看中学生的考试结果,常常忽视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忽视了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解决问题的人才。单位招聘员工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而不是背书的,因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人们首先要分析这个问题,分析得是否全面,关系到问题解决得是否顺利,因此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只从一个方向考虑,否则就会一条路走到黑,需要从多个方向考虑问题,这就是思维的多向性。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呢?

一、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向思考

二、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验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前的教学忽视了它的作用,即使偶尔给学生做一些实验,也是遵照老师的说明步骤来的,而且实验的结果要与老师预设的一样,否则就说明学生不认真实验,被视为实验失败。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自由的空间,允许学生采取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问题探究,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利用实验测某种液体密度的时候,多数同学思维定势,常常是先用天平测其质量,再利用量筒测其体积,最后就是套用公式进行计算。假如进行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这样测量液体的密度是不准确,因为液体倾倒的时候是无法倒干净的,所以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先将液体倾倒于烧杯里,直接用天平称其总质量,然后倾倒出部分液体,再用天平称其剩余的总质量,两次质量之差就是倾倒出来的液体的质量,两次体积之差就是倾倒出去的体积,计算液体密度的时候,就用差值质量除以差值体积。由上可知,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多方面思考,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三、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学习物理肯定要进行习题训练,在物理习题训练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但也不能用增加训练量的方法,因为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收效甚微。最可取的办法就是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比如,一个10欧姆的电阻与另一个电阻串联在电源电压为6伏的电路中,已知通过电阻的电流是0.2安培,请计算另一个电阻的阻值。

四、消除思维定势,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思维定势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在某些时候又妨碍问题的解决。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不少同学常常思维定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死代公式,思路很不开阔,最后导致解题错误。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老师除了讲授利用“正规化”方式解物理习题时,还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会思考,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有两个密度不一样,体积不一样的正方体,已知它们放在桌子上对桌面产生的压强是一样的,假如用刀将它们沿着水平线切割相同的高度后,请问:截取以剩余后的两个正方体对桌面的压强是谁大?

如果用传统的思维方式考虑这个问题,则比较复杂,难以寻找到正确的答案。假如老师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用“极端”的思维考虑问题,就变得容易了。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假如截取的高度恰恰就是乙正方体的高度,那么,乙对桌面不再产生压强了,而甲物体还对桌面产生压强,因此最后的结果应该是甲产生的压强大于乙。

总之,多向思维能力反映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聪明才智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新时期的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对其高度重视,并将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落实到教学行动中。

第2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生物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下面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

一、指导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保证

现代课堂教学需要全方位的教学方法,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学”上,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因此,笔者在高一生物教学中注意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学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堂思维训练两个方面:

1.预习要做到有目的、有方法。

一方面布置预习任务,新课前先准备好学案,主要是知识点的掌握,提出预习时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适当安排课堂时间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展开讨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纠正并讲解。对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己讲解。其实,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这一方法,否则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形式化。

2.课堂思维训练也是学生通过自学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学生练习什么?怎样练习?关键是教师能否设计出导向正确、难度适宜的训练题。例如在讲授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串:植物的呼吸是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动物的呼吸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种说法对吗?植物在白天进行呼吸,为什么不显示出来呢?呼吸和光合的关系怎样呢?这样由易而难的设问,将光合和呼吸的关系讲解得很透彻,学生极易掌握。实践证明:设计合理的问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讨论,能使学生对生物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给思维最丰富的启迪。

二、鼓励提问,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是养成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

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关系密切。在教师心目中一定要相信学生,鼓励提问,只有置学生于经常性的循循善诱、豁然顿悟的情景下,学生才能体会到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他们不断地探求知识,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提问,然后帮助他们一步步整理思路,揭示解题线索。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了解什么,要从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中想到自己的责任。学生喜欢思考,养成思维习惯,遇事爱动脑筋,而且愿意独立获取知识去解答困惑,这应该是教师的成功。教师要从向导和顾问的角度进行引导、指导和辅导,而不是把学生作为装知识的袋子,简单机械地灌装知识。

学生思考问题后,总是要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中,不能忽视对思维过程的了解。教师要经常提问一些“你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能否再用其他方法?”等。能够用准确的、关键的科学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如要求用简捷的语言答问题,要求步骤清楚,论据充分,运用提供的条件去思考等。

三、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的方向

美国在1983~1993年中,视创造为教育改革的主题,把创造贯彻于教育的始终。创造性思维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问题之中,最能适应学生带有更改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激发求知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在动植物世界里,有着很多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平时接触不到,又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在生物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3~5分钟时间,介绍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觅食、寻偶、御敌、迁徙等趣事;鸟类的筑巢行为、育雏方式;昆虫的群居生活;老虎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等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那么无论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还是紧张的课外作业,他总是会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地去探索、研究。

2.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古语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就是说,只有广博的见识,才能取其精华;只有积累丰厚,才能用得巧妙。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时刻努力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开掘创造性思维潜能,多方位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到课外去汲取新的知识。

3.善于利用比较法和知识迁移。

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比较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在讲授细胞癌变一节时,提到引起细胞癌变的物理因素,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与二战时日本的原子弹爆炸,导致很多人因受到物理射线的影响而出现各种疾病进行比较,从而增加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此外,利用相邻的知识领域获得启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也可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在其他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物问题上。如将化学知识运用于过氧化氢酶与三价铁离子的催化效率;将物理知识渗透到大棚植物栽培中地膜颜色的选择,结合运用光合作用讲到的色素对不同种类光的吸收问题;利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运用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解释生物与环境。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摆脱学科体系的限制,促进各科知识的融合。

四、注重逆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逆向思维是解决有关生物问题的一大法宝。它的显著特点就是以问题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找出有关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的方法。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如学习多倍体育种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的原因是什么?若按常规思路,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若反过来思考:多倍体染色体加倍着丝点分裂抑制纺锤丝形成秋水仙素。很明显,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丝无关。

由此可见,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往往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交叉进行、互相补充、相互结合的过程。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适时用逆向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可独辟蹊径,突破重点,化繁为简,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下,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就让我们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思维训练者”吧!

【参考文献】

[1] 彭开镜.精心设疑激活思维培养创新能力[J].中学生物学,2008(4):32-33.

第3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创新;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习惯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的核心就是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与规律,积极钻研、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发展、检验和论证的,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能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育,对于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要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赋予数学教师的重任。在课堂上应该发扬课堂民主,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1.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思维的敏捷性是智力活动的速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要培养其正确迅速的解题和运算能力,以及在学习数学时积极地思考、迅速地判断,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的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到解题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思维敏捷性的训练。例如,在有理数运算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巧用运算规律,用简便方法计算有理数算式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我们知道,数学上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小应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可见,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

例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为70°,求它的底角度数。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5°,求其他各角度数。

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0°,求其他各角。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n°,求其他各角。

经过一题多变,由浅入深,层层挖掘,可避免学生一见复杂问题就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窘境,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系统,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知识的效果。

此外一题多问可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求它的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

解完后再依次追问:

问1:若a为整数,求其取值。

问2:若a为奇数,求其取值。

问3:若a为偶数,且a<8,求其取值。

再次,教学中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或补充条件,变化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发掘和再应用,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很好的训练途径。

3.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可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代数知识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利用数轴直观学习理解有理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直观、形象、便捷。在几何教学中,通过几何图形的直观,注重对各种图形的表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除此之外,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介绍平均数的内容时,问学生:“在歌咏比赛中,所有评委亮分后,计参赛选手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样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利用了学生迫不及待想揭开生活之迷的心理。长期进行这方面训练,不仅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习惯,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受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性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进行突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并在实践中强化创造性思维意识。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是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领域和方法不为老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以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吸收。

以上只是笔者对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有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些浅见,仅供大家参考。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数学教学不仅可以有机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而数学课堂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壮大,是极其重要且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第4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

一、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大体包括掌握概念、比较对照、抽象概括、辩证分析等能力。

1.掌握概念

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成人或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交给”他们,而是通过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掌握。学生对概念掌握的难度依次递增:具体实物――空间形式――数概念――社会性事物概念,多数的历史概念就属于后者。而且初一阶段,学生对那些用直观现象作支柱的概念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相反则比较困难。初一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不完全具备时,却要从最遥远陌生、最抽象难解的概念,像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奴隶社会等学起,不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相当的难度。如果教师重视不够或教学方法不当,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影响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效果。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形成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经验,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概念。

个体掌握概念必须以对事物和感知及表象为基础,否则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掌握概念。具体直观的材料,正确的语言指导,都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概念的距离感。上述以浅显易懂的捕鱼为例,将艰深的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化解到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融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于教学中,抓住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契机,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揭示概念的特征,使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接受。诚然,这些概念的掌握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它可以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发展不断加以充实改造、逐步深化。如对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本质的认识,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水平。所以,初一时,让学生在所能理解的程度上初步形成、掌握历史概念,无疑会为日后的加深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2.比较和对照

这是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要求学生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中抽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深入了解事物的特点,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但对具体问题的比较分析往往由表层开始,教师要随时将学生回答中的精华提取出来,沿着既定方面深入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推动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3.抽象概括

概括是人们探索周围世界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思维过程,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历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素质。可是初一的多数学生不论是阅读、听讲或看电视,往往都只抓一点或几点,从一个方面来评论事物。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的反应是各式各样的,但还不能从整体来思考、回答,多半只能抓住个别枝节发表感想,而对较抽象或复杂的材料,就常常有瞎猜乱碰的情况,历史课中更为常见。这是由于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还较低。在教学中,教师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4.辩证思维

初中的学习活动日益需要学生具有新的思维形式,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以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处理具体问题,即辩证思维。从总体上说,初一学生能初步掌握它,但由于他们缺乏对事物本质深入、辩证的了解,因而辩证思维水平不高;同时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思维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起了限制作用。所以他们虽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规律的各种形式,但只是良好的开始。

二、基于教学实践的体会

1.教师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师生相互间的问答是课堂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学的必要途径。高质量的问题是教学方法得以切实贯彻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右逢源,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回答问题,也有向“最近发展区”延伸的可能。提问要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需要。这种需要越强,思维积极性就越高;相反,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针对初一学生喜爱听故事、争强好胜,逐渐对需要动脑筋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教师编写相应的教学方案,唤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根据要求学生掌握事实材料、组织分析材料或综合评价材料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此外,问题容量要大,教师多问些“你们怎么认为?”“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等,面向全体学生,以求调动更多的同学参与积极思考。还有,答案应容纳较大的思维空间,而不要仅仅回答“是”或“不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得当,有较高的驾驭教学的水平,及时调整“前进”方向,不致与教学目的有太大的偏离。

2.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鼓励学生自信

自信是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我们的中学生往往自信不足,缺乏进取的勇气,教师也常常轻率地否定学生的不同意见,压抑学生个性。长此下去,学生思维依赖性很大,求异思维得不到良好发展,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帮助学生,他们往往认为问题是自己亲自发现解决的,因此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以后遇到问题时就有勇气独立思考,形成良性循环。有调查材料表明:世界著名人士的成长全是由于后来的教导和关注而发展了他们的能力的。可见,教师的信任、关心、鼓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5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

那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宽松环境,引导学生求异质疑

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善学、乐学,教师善教、乐教,这是师生梦寐以求的。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制约学生智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物理学中有许多知识、现象和实例颇具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利用,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宽松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开放状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求异质疑,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洞察能力。既使学生提一些不恰当的问题教师也不要有责怪之意,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以保护并培养他们质疑的兴趣和勇气。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个性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权,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了。所以教师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可结合物理学自身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验、问题和情境,通过指导或引导,让学生去操作、分析和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是接受者。例如,在上“阿基米德原理”课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作用,就应该把课堂移到实验室,让学生从金属块全部浸没和部分浸没两种情况中探索总结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重力相等的关系,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活动,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来龙去脉清楚。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为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应多向学生提一些不是唯一答案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呈放射性状态向四面八方扩散,有效地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还应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从中再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就是一种很好的发散思维训练,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引导。例如,有一铁球质量为79克,体积为20cm3,这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比较质量法、比较体积法或比较密度法解题,利用多种方法解题。从中再进行比较、归纳,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更具灵活性,且促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化,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四、加强实验,开展多方位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物理教育中的实验,与所有的科学实验一样,创造一种自然界在一般情况下不具备的环境或条件,克服或排除一些次要因素,使待研究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以便得出比较单纯的结论,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是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学生的自主作用发挥不够,即使是学生实验,学生也是按课本进行操作,对实验的主动性、探索性、创造利用不够。为此,教师要去掉条条框框,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实验。例如对于“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学生实验,我先讲明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自选仪器,自己设计实验电路,自拟实验报告和数据处理。有的学生采用“伏安法”,有的学生采用“双伏法”,有的学生采用“双安法”,通过这些自由度大、自主力强的实验,学生能学到许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更以其趣味性和探索性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时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反复修正,这些过程本身能很好地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6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相较其他学科教学而言,小学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会更大。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以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更为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很机械地为其灌输一些模式化的解题方法,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仍就较为欠缺。而对学生来说,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急需改善这种教学现状。

一、将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贯穿于各年级教学当中

所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明确这样一个观念:各个年级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开展相关工作。比如,对长短、大小以及多少等概念的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比较能力进行培养;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概括和抽象能力进行培养;数的组成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进行培养。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以及综合等,逐步形成在10以内的有关数的概念,对加减法的含义加以理解,学会相应的算法等。

(二)贯穿于各课堂环节教学当中

无论是在复习,还是新知识教学,甚至是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都应当有意识地结合环节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进行复习时,有一定经验的数学教师就会在给出试题之后,先让学生计算结果,然后再告诉其他同学其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当学生计算错误时,教师便让其说出能够加深计算理解的”凑十“算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类推,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将其纠正。这样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再慢慢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简化,让其主动思考如何才能更加快速地算出结果,以对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进行培养。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也不是仅仅简单地将计算法则或者结果告诉学生,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引导和分析,再进行推理,让学生自己计算法则和正确结果进行归纳。

(三)贯穿于各部分内容教学当中

无论是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法则教学、测量和画图等操作技能教学,还是应用题解答教学,都应当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数学概念都是一种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对某一客观事物空间形式或者数量关系的一种概括。因此,在对相关数学概念进行教学时,需要借助具体事例或者实物,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和比较,找出其中的共同点,进而做出正确判断,揭示其本质特征,形成正确概念。例如,在对长方形的概念进行教学时,教师最不该做的就是直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再告诉学生,这就是长方形。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既懂,又不懂”的一种状况。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观察一些诸如黑板、桌子等长方形实物,引导学生对其边角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然后再将图形抽象出来,对其进行特征概括,总结出长方形的概念。

二、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对数学知识来说,相对其他知识而言,其逻辑系统更加严密。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言,大部分的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之上的,而新知识又是对旧知识的一种延伸、一种发展。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及其已有的经验都是其进行认识活动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最好是先对有关的旧知识进行复习,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起来,为学生的知识迁移搭桥铺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在对“加减法的各部分关系”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便可先对加法的各部分名称进行复习,然后引导学生通过“30+20=50”这一式子得出“50-30=20”和“50-20=30”这两个式子。再对这三个式子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后两个式子的得数其实就是前一个式子中的两个加数。通过自主的观察和比较,学生便能总结出相应的求加数的公式,即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通过这样温故知新的方式,便能够很好地在原有的知识系统当中纳入新的知识,既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又能够使其思维得到发展。

三、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独立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叙述解题思路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够对其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例如,在对应用题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明白,增强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找出合适的解题方法是应用题教学的重点所在。学生叙述解题思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数量关系进行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解题能力也能够被逐步提高。所以,教师的应用题教学重点也应当放在对学生思路叙述的引导之上。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例题中的算式和图画进行叙述。比如,小明家原来有5个苹果,小明妈妈又买了6个苹果,请问小明家现在一共有几个苹果?这样一个“原来又现在”的顺序中不仅将应用题结构渗透进去了,还进一步强化了加法运算的意义,对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其有理有据有序地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加以讲述,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应该是间断的、不连续的,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每一年级、每一课堂教学环节,甚至是每一教学内容当中,都应当要考虑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有的知识,都是由浅入深、由旧入新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学会利用旧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只有如此,才有可能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朱艳玲.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现代交际,2013,10:158.

第7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

所谓思维,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可以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一般而言,思维能力大体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等,本人从事中学地理教学近三十年,下面仅从地理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是人类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形象思维主要用典型的方式进行概括,并且用形象材料来思维。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形象思维,地理教学同样离不开形象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指由某一条件或事实出发,从各个方面思考产生出多种答案,即它的思考方向是向外发散;还指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问题寻找某一结论的各种可能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各种设想和方法等。由于这种思维是朝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路开阔,易于探索到新结论。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称为逻辑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长江堤岸上有一座万寿塔,塔基居然深入地下达九米,这是为什么呢?表面上看是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能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8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也重视实验教学,但为了让学生考好试,常常习惯于让学生模仿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理解物理原理,这对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来讲是很有用的,但长期的模仿,使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很狭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考虑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要在实验教学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巧设问题。

在实验的时候,教师要设计一些问题,诱发学生去思考,这样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比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有意将电压表与电流表对调接或者将变阻器等器件接错,然后让学生找错误,分析错误可能造成的后果。

2.分析实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比如,某学生连接电路后,当他闭合开关时,发现电压表有读数,而且接近总电压,而电流表没有读数,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假如电流表有读数,电压表没有读数,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类似这样的实验问题是很多的,看似简单,但在实验中,让学生对着实验器材解决这些问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求异创新。

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实验问题的时候,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多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在测量的实验中,问学生:有多少种方法能测量钢笔套的周长?在学习电学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某蓄电池的正负极模糊不清了,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用实验找到它们的正负极?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改演示为学生独立实验。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措施,它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与原理,但学生只能看,不能得到实验的体验。由于教师的实验技能远高于学生,加之课前的充分准备,因此,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多数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失败的可能性极少。虽然它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原理,但无形之中让学生形成了“迷信权威”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独到见解”思维能力的形成。学生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老师应该尽量让学生做自己的演示实验。由于学生的实验技能参差不齐,他们在实验中会出现各种现象,甚至得到与规律不符合的结果,从而产生对教材的怀疑感,进一步思考、分析,从而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气压强的时候,老师通过演示水杯倒过来的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老师是很少失败的,假如让学生做,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需要将水灌满,杯口要用厚纸盖得严密,否则是很难成功的。学生将此实验做失败了,他们就会去分析、去思考,从而得到锻炼思维的机会。

(二)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创新思维的品质常常表现在思维的主动性上,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思维的兴趣,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老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尽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后,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放置两组等高的斜面,让小车从一个斜面上滑下,再爬到另一个斜面上。实验前,可以让学生猜想:小车爬到另一个斜面上的高度是多少?小车能不能在两个斜面上实现往返运动?这个小实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实验活动。

(三)改测量、验证的实验为设计型实验。

创新思维具有多选性的特征,就是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物理学中的测量、验证性的实验常常有多向的选择性,对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带来帮助。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不向学生提供思路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进行物理量的测量或者物理规律的验证。对学生来说,独自进行物理量的测量,或者物理规律的验证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点拨,一是将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分套给学生,学生根据器材能找到测量或验证的原理,从而独自完成实验设计;二是向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的原理,启发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选择适当器材而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比如,测量某电阻的阻值。可以提供电压表、电流表给学生,学生拿到这两个表以后就能设计出“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假如提供给学生的器材只有电流表或电压表,外加一个定值电阻,学生就能思考别的方式进行测量,要用分流法或分压法测电阻。

(四)重视探索性实验的开展。

第9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

一、教师首先具备科学的创新思维。

俗话说,主将无能,累死三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首先得具备创新思维。教师不能图省事,在阅读教学中只公布答案。如果这样,教师是省了劲儿,但学生就会以为,答案就是圣旨,是绝对正确的,不能出任何差错,然后他就死死的记住了这些答案。但只要阅读范围一扩展,学生找不到教师事先公布的标准答案,就开始发蒙。结果,一答就答的乱七八糟。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首先要动起来,总结答案得出的规律,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和策略,答案还要分好点,不能盲目,教给学生得出答案的方法。同时告诉学生,答案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灵活掌握。这样教师灵活起来,敢于创新了,学生们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不断地去创新。教师的评价机制不能只围绕着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的思维结果,有思维的亮点,就要大胆的鼓励,积极地去引导,这样学生们感受到了创新思维的快乐,自然也就敢于创新思考了。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的去做。抛开所谓的标准答案,把他只当做参考答案更准确。被阅读的文本,像一个玲珑塔,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到不同的光彩,同样,不同的角度,能得出文本不同的结论,教师要帮助学生先设定不同的前提,然后去思考,去创新。例如,在引导学生读童话故事《灰姑娘》的时候,我先询问学生们对这篇童话有什么看法或心得。一位学生率先站起来,他说灰姑娘的姐妹很令人讨厌,她的继母为人歹毒,而且自私,把灰姑娘的金舞鞋抢过去,硬让自己的女儿去穿着见王子。别的同学都赞成这位同学的观点,我弯下身问他,你怎莫知道这些?他告诉我说是妈妈告诉他的。我笑了,接着问大家,看童话,你们都是妈妈给讲吗?他们大声的说:“是!”我笑了,接着站在讲台上告诉他们,从今天起,我要让大家学会独立的阅读,有自己的思想。他们觉得很新奇。我问大家:“你们觉得灰姑娘的继母对灰姑娘是残忍的,那对自己的女儿呢?”他们一时愣住了,不知该怎莫回答,看看了文本,他们发现她对自己的女儿慈爱的,接着他们回答了我的问题:“这位继母对灰姑娘是残酷的,但对自己的孩子是比较慈爱的,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过上好日子,她甚至有点不择手段。”我笑着说,这就对了,这就是立体的人,他不可能只有缺点或只有优点,肯定有自己的全面的性格。那么你们觉得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学生赶紧说:“我觉得他是一个粗心的人。灰姑娘的姐妹穿着灰姑娘的鞋子,他竟然不仔细看看,骑着马就往皇宫带,结果还是鸟儿们告诉他事情的破绽,这不是粗心吗?”我觉得这个同学回答得很好,真正体现了创新思维。如此多角度思考问题,很好的启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他们不再只局限于自己听别人说的一些观点,甚至开始有自己的大胆创新,一天,一位学生大声喊了我一句老师,然后说我真讨厌,我立刻变了脸,刚想训斥,这个调皮的男孩子大声地说:“讨人喜欢,百看不厌!”我被他弄得哭笑不得,但不得不佩服这个孩子的思维是极其有创新思维的,不得不说这是受了创新思维的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不再像以前那样僵化,而是灵动中透着顽皮和活力,这更坚定我继续努力的信心。

三、开发创造教学模式,激发求异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