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第1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师精神文化;问题;出路

教师精神文化是指教师内蕴的人格、价值观、心理品质以及职业风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到底欠缺些什么?新课改环境下又需建设什么样的教师精神文化?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针对当前农村教师精神文化现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存在的问题

1.教师开放精神不足,教学思想保守滞后

2.教师生活琐屑无聊,缺乏学习提升氛围

3.教师教学自我封闭,缺乏交流合作

4.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建设出路

1.增强教师职业意识与信念,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多年来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偏见,教师工作本身那种繁琐、沉重的压力,以及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对工作成就的期望太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很多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归属感。为唤醒教师内在的职业意识,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师的自我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增强教师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宣传,为教师赢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生涯的尊严和意义,满足他们的被尊重需要。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为教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文化心理氛围,激发了教师的主体意识,促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挚爱和对专业成长的追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2.更新教师陈旧观念,引领教师文化重塑

(1)重塑教学思想观

通过每学期发放一定的报刊书籍款,要求教师有目的地购买、订阅一些书报,并经常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学院间形成一种浓烈的文化氛围,促使教师从多方面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另外,还可以拨出一定的经费保证教师定期外出参观学习,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

(2)重塑农村教师知识观

农村教师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讲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重塑农村教师教育价值观

“农村教育的普及性是农村教师的第一责任。”农村教师要让所有适龄儿童入学、喜爱学校并把厌学与辍学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他们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要面向各个有差异的学生,因材施教,使不同个性的孩子各得其所、各显其才,并具有终身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要把知识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全力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谋生与致富本领。

3.倡导学习文化,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魅力

(1)倡导参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应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家庭之间团团转的生活圈子,并根据教师自身专长和喜好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和扩大社会交往,使教师更具有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2)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职前所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不断跟上社会的改革与时代的潮流。同时,注意为教师的各种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

4.抓好价值观建设,培养“团队精神”,促进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1)按照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加强学校设置的处、室、组正式组织的建设,形成具有团队精神的组织

(2)抓好共同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使之产生团队精神

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教师认识两个关系,一个是人的价值首先是社会价值,另一个是个人的自我价值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起来,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在对社会的贡献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校长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满足教职工利益和需要。这体现了对个人价值观的尊重,同时,也促进了价值观的趋同,产生出一种共同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合力,从另一个侧面产生一种团队精神。

(3)做好非正式群体价值观的引领

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不断统一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与全校教职工个人利害关系的认识;吸纳和支持非正式群体正确的意见;充分发挥处室、各组正式组织形式的团队精神的作用等,引领着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服务于学校共同的价值观。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只有努力打造健康向上的教师精神文化,引领教师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才能促进教师健康快乐地发展,才能造就出一大批思想有洞见、表述有魅力、行为有创新、教学有个性的名师;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新世纪教育展望.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第2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09-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农村文化建设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保障。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学者们围绕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及模式进行了探究,取得丰硕成果。与此同时,网络在农村的蓬勃发展又使得网络文化因素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新热点,网络文化理论研究也进一步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新转向。

一、农村文化的理论与发展

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成果,而且更突出了文化的动态性。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农村文化内涵进行探究,给予不同的解读,可归纳为3种视角:第一,农村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苏国勋认为:“农村文化就是农村居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作为价值体系,农村文化是由理念价值、规范价值、实用价值(即所谓道德体系、典章制度、品物行为)3个层面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1]第二,农村文化内容的广泛性。王家新认为:“所谓农村文化,其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具体包括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科技等各个方面,如农村的地方戏曲、民间曲艺、传统手艺、传说传奇、婚丧嫁娶、群众体育等,它一般通过乡村风貌、乡民气质、民情风俗等加以体现。”[2]第三,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界定农村文化。吴理财认为:“在广义上可以把农村文化视为农村社会生活的整体;在一般意义上可以把农村文化定义为农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较为狭窄的意义上,农村文化仅仅指农民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3]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农村文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农村社区文化研究、农村公共文化研究和农村和谐文化研究。在农村社区方面,代表人物有王春光、、弗里德曼等。在农村公共文化研究方面,研究成果相对匮乏,最为重要的一项成果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在2006年3月就全国16个省区所做的专题问卷调查。就农村和谐文化研究而言,学者们主要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加以研究,主要成果有杨荣翰的《民族地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则及其实施》、魏文婷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等。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与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为农民带来切实的实惠,中国的农村建设成为国家建设的着眼点。但是此时,现代性向农村的骤然涌入与农民大规模的外溢成为新时期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也逐步形成。自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明确强调“三农”问题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并且连续强调4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根本遏制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就必须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建设新的飞跃,“新”在以农村综合发展为核心,实现城乡统筹、现代农业、农村改革、农村公共事业和农民收入的全面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也又一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所规定的内容,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4]。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现状

第3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26-02

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对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这对于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

农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区域性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主要涉及理想、感情、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主动性、自发性、广泛参与性、历史延续性等特点。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总和。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力量,是全部文化事业的基础。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为农村深层次改革发展营造创新氛围和思想环境。文化所具有的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功能,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使农村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才能进一步加快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2.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必须拉长农村文化建设的“短腿”。如果说“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那么,“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则体现的是对村民文化素质、文明涵养、道德素养、主人翁意识的要求。培养新型农民,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重德守信、和睦友爱的邻里关系,都属于文化建设范畴。只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得到保障和丰富、农民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农村才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与时展进步相适应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逐步确立,精神面貌呈现出新的气象。但是,随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呈现复杂状态,一些领域不良道德现象有所滋长,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依然存在,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在增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把发展农村文化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是:传统文化难以继承发展,现代文化难以有效传播。一些传统曲艺节目、地方戏剧等传统文化元素少有市场,本该丰富多样的农村文化生活形式,呈现出被影视网络娱乐替代的趋势;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媒体难以实现与农村受众的有效互动,贴近农民、反映农村建设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在农村一些地区,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然而农村文化的发展却没有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在农村不少地方仍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有的地方甚至还在滑坡。农民精神生活出现的断层现象,使得落后、封建糟粕的东西盛行。如农村中倘有老者去世,子女往往请一些民间的喇叭、唢呐班子表演,内容大多低俗不堪,却吸引大量的围观群众。

究其原因,一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体制机制缺乏活力。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以致于许多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远程教育等公共文化资源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文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一些乡镇有限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现象突出。三是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热心群众文化的积极分子越来越少,群众性文化活动难以普及;加之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农村文化市场难以形成气候。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4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

(一)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政府是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方,农民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需求方。只有当供给与需求达到了相对平衡的状态,才会真正实现公共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可是在当前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却出现了供给与需求的严重失衡,很明显的现象便是要么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农民不喜欢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要么是农民喜欢的公共文化产品政府难以满足。由于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失衡,一方面造成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大量浪费,例如花费巨资的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无人光顾;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抑制了公共文化建设的步伐,难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政策、物力、人力资源的缺乏。只有不断的吸引优秀的艺术人才的加入,才会不断的创作出更加符合百姓口味的公共文化产品;只有不断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才会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让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各得其所而又物尽其用,真正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节约化利用,实现公共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可是在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人力、物力以及政策环境都是相对缺乏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公共文化建设的深入。

(三)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在过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农村虽然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可是原汁原味的保存着各种各样的地方文化资源,撇去其中少量的落后、封建色彩,它们都高度的赞颂了生命中真善美,所有的这些品质都是我们当前时代所需要的,也正是这些永恒不变的品质让这些文化资源历经岁月的流逝,至今依然闪烁着自己耀眼的光芒。为了更好的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必要深入的挖掘这些文化资源背后的价值,进而创作出符合当今时代的而又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可是当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过度的忽视了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化资源。

二、针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有的不足,寻求新的应对举措

着重分析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寻求新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引导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一)推行自下而上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过去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惯用了自上而下的文化模式,也就是说政府忽视了农民们的文化需求,在不了解农民喜欢什么,热爱什么的前提下主观的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这样的现状不仅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热情。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有必要推行自下而上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的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借势引导,为农民的文化需求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支持,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促进公共文化的步伐。

(二)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或产品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为了更好的推行自下而上的公共文化建设,除了深入的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农民的文化需求提供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保障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文化购买的方式满足农民们的文化需求。在农村中,肯定存在着很多自娱自乐的文化小团体,为了能够让他们加入到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来,政府可以与他们签订合同,与他们约定一年中为村里演出的节目以及场次,还有政府可以雇佣电影放映队、购买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书目等满足百姓们的文化需求。这样不仅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节省了文化资源,同时也更实际的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三)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设,单靠政府一方面的力量难以实现公共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百姓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吸引社会力量的加入,例如通过股份分红的形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版权入股的形式吸引优秀创作人才的加入;借助合同的形式加强区域之间文化合作与共享等等。

第5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效性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涵是“乡风文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新农村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生活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而实现精神富有的关键是社会文化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浙江省正大力推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构建“两富”型新农村具有点睛意义。

改革开放至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也有所进展。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进入21世纪,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多元化和多种价值取向深刻地冲击着农村群众的思想。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侵蚀,一些地方的农民思想道德出现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文化中仍然存在封建迷信、愚昧消极、奢侈腐化等不良现象。

在新农村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更是地方高校的时代使命。赵沁平教授认为,高校自诞生之日起,便聚集了大量文化人才与科技精英。高校通过知识传承、科技创新,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当代高校的三大职责。地方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高等教育的l展趋势,明确自身的社会服务责任,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当然,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自身也能获得发展机遇,这是一种互利共赢之举。因此,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育适应新时代的新农民

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永远是农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相对偏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全部农村人口的1/3,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培育会读书、有技术、会上网的新型农业人口。

2.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新农村不仅是“物”的新农村,更是“人”的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广大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

当前,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发展相互交融,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事实证明,新农村文化建设得越好,新农村经济发展得就越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场所,在地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明确地方高校的有利条件,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进而不断提升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1.地方高校具有地缘优势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看,地方高校离大城市相对较远,通常在二、三线城市,校区也建在城郊。地缘优势使地方高校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当地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并且能较为准确、系统地掌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诉求。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应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把服务新农村文化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制定相关政策。

2.地方高校具有人缘优势

地方高校以培养本地人才为目标,其招生对象以本地生源为主。地方高校为当地培养了大量农村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农业技术人员。培养高素质农村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成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当地农村社会特别是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为地方院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为地方高校进一步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搭建了平台,有助于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

3.地方高校具有智缘优势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地方高校不惜重金,大力引进博士、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日渐雄厚,专业设置更加完备,科研条件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颇为丰厚。地方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以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和弘扬。地方高校的人才、技术及科研条件都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4.地方高校具有网信资源优势

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任何地方、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和瞬息万变的信息资源。新农村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更需要网络信息资源的帮助。地方高校则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网络教育等方式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四、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效性的策略

1.地方高校要更新观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

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以服务地方为己任,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要将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置于地方高校发展的首要地位,从学校规划、政策制定、招生计划、教师考核、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地方高校要深入农村和农民群体,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利用各种渠道将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农业技术传播到新农村,切实提高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效用

据统计,地方高校几乎一半的馆藏图书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无法被社会共享。在强调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提高图书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改变只服务本校师生的传统观念,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以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地方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个性化服务,建立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数据库。数据库要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而变化,及时更新信息内容,从而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3.地方高校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地方上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难以有效完成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任务,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很明确,即为当地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地方高校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设置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新农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要积极配合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把对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列入学校教学的常规工作之中,并要注重培训质量。

4.地方高校要大力挖掘当地新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农村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但部分文化得不到保护或逐渐失传。地方高校有责任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传承和弘扬,不断提升新农村文化层次;要鼓励师生投身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贴近农村、农民,创造出反映农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以满足当地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境界。地方高校要加强当地特色文化研究,创办专门的研究中心,提高地方文化的品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5.建立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地方高校要为师生及科研人员在新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与创新研究等方面提供经费保障,建立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只有地方高校建立起多元化经费筹集渠道,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制约其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经济问题,才能切实发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功能,使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2]黄宪伟.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4).

[3]王晓娥.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切入点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4]陈运贵.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2(7).

[5]赵江龙,袁茁萌.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6]梁广东.地方高校融入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10(3).

[7]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1).

第6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建设 意义 任务

一、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人才匮乏

不论是专业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人才资源匮乏,人员是进出都不易。这些状况不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很难顺利完成。

2、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资源严重不足,二是相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乏善可陈,三是文学书籍短缺,四是文化娱乐种类少。从现有的文化产品来看,是严重的供不应求。

3、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县、乡、村的文化设施来看,市区一级组织都建了文化馆和图书馆,但标准亟待提高,事业经费也严重不足,乡镇文化站建设很是令人担忧,大多数文化站的活动场所,如影院、礼堂等,有的年久失修,屋倒墙塌,还有的被拆除。村文化大院缺场所,缺设备,缺管理。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这种现状,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民要致富,更要有乐趣。从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党和政府花大力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相应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首要任务。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方向。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对于这些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充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树立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农民。要树立其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不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诚信度。不断改善传统陋习,培养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传授知识、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三、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中心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核心,不断发展镇、村文化设施,扩建村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求每个乡镇都要建立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文化场所。整合乡镇及村屯的公共资源,建成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向农民群众开放,使之成为当地的宣传、文化和信息中心。

丰富乡镇、村文化资源,鼓励农民群众自办文化,自主创新。建成一大批文化中心户,政府要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照顾和帮助,加强对这些文化中心户的有效引导和管理。配备文学图书党报、党刊、文艺体育活动器材和硬件设施,为其自由开展一些小型文化体育活动创造更多的条件。

2、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好适合农村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

(1)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银幕,推上舞台,更好地取之与农民,服务于农民。

(2)要大量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着的通俗读物。

(3)大力挖掘、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的娱乐形式与项目。

(4)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育。特别是要加大农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努力建设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让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成为不走的庄户剧团,使其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另外要坚持“繁荣、管理”一起抓的方针,营造文化氛围,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脱离不良的社会环境,多为农民谋幸福。

3、加强村组织领导,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按规划、有步骤的顺利开展进行,因此我们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1)要真正做到“五重视”,也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列为重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里也要体现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面;财政支出预算部门也要加以重视;扶贫攻坚计划里也要有相应的规定;干部晋升考核也务必将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摆在首位。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第7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起了积极作用。但就整体而言,还是存在着突出问题的,总体仍然较为薄弱,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经过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过分偏向于经济建设,认为文化建设没有经济效益可言,不能增加财政收入和老百姓的经济收入,缺乏积极性。结果纵然使众多农民群众脱离了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日子,过上了相对宽裕的生活,但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了。因此,我们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也要抓好精神建设,也要把精神文化建设摆正到一定的位置,给与足够的重视力度。基层干部思想传统、文化意识薄弱是造成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

二是农村文化活动贫乏,难以满足群众的多种需要。据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于2006年组织的全国农村文化调查中的部分数据我们可得知: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书看报(11.15%)、下棋(7.25%)、听广播(7.11%)。在接受调查并作答的15770位农民中,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由此可见,农村文化活动贫乏是一个共性问题,长此下去,将会滋生和蔓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习惯,将会严重阻碍农村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足,基础薄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大的困难就是投入力度不够、经费不足。尽管现阶段政府县乡两级财政在这方面有所倾斜,但力度还是不够,仍然无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集中于镇上,村级的文化建设相对缺乏,甚至就是在镇级的建设上面,有的也是流于形式,注重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或应付于上级检查,或闲置不用。正是由于缺乏投入力度、基础薄弱、经费不足,绝大多数都是只管“建设”,不管“运转”,没有健全的投入―产出机制,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是文化队伍建设不力,人才匮乏,素质偏低。基层文化工作开展的好坏,基层文化干部的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农村的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提纲挈领性人才,对文化建设和发展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极少。同时,很多基层干部只是流于糊口性工作,占着位置却不能很好的发挥职位应有的作为,另外,许多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农村中出现大量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造成了农村的一些优秀文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人才匮乏是制约该镇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农民以农业为主,还要在农闲时想法赚钱养家糊口,这就使文化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重点解决好文化在农村中的认识和地位的问题。当前社会,我们已经进入经济促进社会、城市反哺农村,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应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新时期、新阶段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组织领导,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议事日程,更要站在全局方向性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农村文化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应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严重匮乏。一方面政府必须转变以往片面的思想观念,加大对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就是政府要对以前相对落后的或者闲置流于形式的文化设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再者,政府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力量共同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

第8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16—01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育人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笔者在此对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首先,只注重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忽视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顾学校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档,过分讲究形式;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执行规范与张扬个性、刚性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忽视普通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校长和骨干教师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加校园文化建设,让广大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实现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再次,盲目模仿,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校园文化既要有共性的一面,也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影响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各校一定要根据学校实际,结合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呢。

1.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涵盖很广泛。农村中小学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有良好基础的前提下,可以从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着手。

(1)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师生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2)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讲,要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经常性开展主题教育以及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定期表彰奖励先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学生立志成才。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发挥宣传栏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室环境,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土地,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无声力量。开展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2.个性塑造,彰显特色文化。有专家说:“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因校制宜,不要盲目攀比,力求突出特色。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个性塑造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照搬,避免千校一面;三是特色设计应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凝练学校的文化精神,形成新亮点。

第9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任务;改革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如何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结合实际。作了一些思考。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艰巨

从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来看,任务繁重而艰巨。

(一)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二)文化人才匮乏。

(三)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四)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低。

三、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正因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而紧迫,任务繁重而艰巨,所以,我们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从体制上讲,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人能高能低。切实增强事业的内部活力。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体制,要十分明确。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

(二)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从现阶段来讲,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层次的阵地,即市、县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特别是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做到国有、民营一起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等。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农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六大工程。四是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

(三)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好适合农村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一是要大量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二是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银幕,立上舞台,更好地服务农民。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四是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育。特别是要加大农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让他们长期扎根农村。使其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五是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四)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从目前市、县、乡镇的财政实力来看,大多数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挤出一定的财政实力,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应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