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农学专业的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业课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及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农学类专业课具有五多五少的特点:内容多,课时少;重点多,难点少;专业术语多,深奥理论少;独立描述多,逻辑联系少;需要记住的多,灵活运用的少[1]。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学专业课教学中既缺乏逻辑趣味,更少有文情诗意。倘若,授课教师若不注重授课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会使得“老师教的枯燥,学生学得乏味”这一现象变得更为严重。所以,如何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就专业课教学效果欠佳这一问题而言,一直是困扰高校的难题,也是专业课教师一直在探讨的课题[2],下面将根据在农学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谈谈本人对提高农学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以期与同行进行商榷。
1 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感性认识
农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与特点决定了该行业工作的艰苦性,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专业存在一定的偏见,造成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除了通过开展专业教育以外,授课教师可以通过两方面来端正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在课程的入门阶段,教师可以从本专业与人们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入手进行介绍,阐述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理性认识农学专业,重要的是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课内和课后时间,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列举大量的事例,包括: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身边耳熟能详的实例,以及今后本专业前沿发展的新动向等等。帮助学生清楚自己肩上的重大责任,进一步端正思想,提高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感性认识是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前提。
2 抓好备课环节,做到充分备课
备课环节是教师授课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3]。众所周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上短短45分钟,课后授课教师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有效的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换言之,只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以及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只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应该说,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信息量,将直接影响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抓好备课环节,做到充分备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也是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3 合理设计授课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了解和喜欢上一门课程,合理设计授课内容是保障。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讲授好第一课。第一堂课成功与否,是整个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4],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进而决定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专业课而言,因为专业课专业术语较多,相对比较枯燥,不易引起初学者的兴趣,因此,必须足够重视第一堂课,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其次,在授课内容上要协调好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各门专业课的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关联的完成结构体系。因此,在实际授课时要做好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使学生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如:针对与本专业课相关的,已学过的专业课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提问,从而引出后续延伸的授课内容,这样既可增强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认识,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的知识点,费时不多,收效甚好。
4 采用多元授课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事实上,该授课方式由于在课堂上讲授的过多过细,从而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和余地较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因此,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效培养学生能力,应提倡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多元授课方法和手段,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1)采用实物等直观教学法,进行展示性讲解;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仅通过书本上的图形讲解,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思维的扩展,通过给学生观看模型,认识实物,使学生对相关事物有较为直观的认知,从而达到记忆的牢固性和准确性。
(2)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电化教学讲解;专业课授课过程相对枯燥,授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将一些过程和步骤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受到一定的冲击,更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更容易帮助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教学效果。
(3)采用教学光碟,进行辅助教学讲解;目前,大多专业理论课都配有相应的教学光碟,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放映相关内容的光碟,让学生认识农作物的栽培农艺措施,了解病虫害的发生状况,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对教学效果带来了很大的提升,此外也会有效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关键词:农学专业 生产实习 成绩考核 规范化
生产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生产实际知识,进一步学习、巩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具体操作技能,并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实习教学是学生开阔视野,也是促进学生和社会接轨,走向社会的实践体验。生产实习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作为实习效果衡量标准的生产实习成绩的评定与考核,对保证和提高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此,笔者根据多年带实习的经验,浅谈农学专业生产实习考核方式。
一、当前生产实习成绩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实习是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一个环节,这个教学环节具有教学时间集中,内容多,知识点分散、管理杂的特点,它涉及多种相关课程的知识。目前生产实习的成绩评定基本上是根据实习时的纪律表现、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来进行的,我们感到这种评定方式虽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却是不完善的,它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真实掌握情况。首先,由于当前我院学生实习采用“大集中、小分散”形式,即实习学生大体集中在几个团场(农科所),同时又1~2人为一组分散在不同连队,带队教师无法进行集中管理,同时由于实习经费紧张,教师无法经常性跑点,许多较远的实习点可能整个实习期教师不能光顾,只靠书信及电话联系,模糊指导,带队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其次,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和生产单位实习鉴定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如有的学生实习报告写得很好,但对实习要求掌握的内容一知半解,而有的同学实习认真、能吃苦,守纪律,但写作水平有限,加之有的学生习惯于抄袭他人的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最后,实习时的纪律表现、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本身并不能代表学生对实习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所以目前的这种评定实习成绩的方式缺乏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实习的作用,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专业指导及对实习过程的管理。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完善目前的实习成绩评定的与考核方式,同时各专业也有必要分别针对科研实习(带教师的科研任务实习)和挂职生产实习制定一个合适的实习成绩考核指标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二、生产实习成绩评定的改革措施
1.健全教学机制,开好实习动员会
规章制度是做好工作、搞好教学、完善管理所不可缺少的措施,实习质量的好坏与实习教学机制的完善与否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起组织指导作用,实习收获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生产实习开始前必须召开实习动员会,指导教师首先要对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合理详细的实习计划,并要求每个学生熟悉实习计划和实习要求,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把生产实习的重要意义、教学要求、组织纪律向学生讲清楚,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实习,同时也要将实习计划让实习单位了解,以便安排配合实习时的有关工作。需要组建一支由学校和实习单位联合组成的教师指导队伍,共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纲和实习时间表,使学生一进点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制订的实纲应包括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实习内容和实习要求以及实习成绩评定等内容。
2.做好实习期间的定期检查与考核
做好检查和考核工作,不但是确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依据,而且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外生活和学习不同于校内,因而做好平时的检查考核尤其重要。通过检查学生的日常实习纪律,掌握学生的平时表现,检查学生的实习笔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以利于对实习安排做出适当的调整。平时检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实习单位遵守纪律情况,另一方面,检查学生实习任务进展与完成情况,前一方面检查起来较方便。对于后一方面,我们教师组织同一实习点的学生进行交流、汇报,由学生介绍这段时间的工作进展,业务体会、存在问题。教师再提一些实习中常遇到的问题,这样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也达到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实习情况、实习收获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回答问题的能力,使老师及时了解、掌握每个学生实习情况,以便客观公正地评定成绩。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要加强与学生及实习单位的联系,随时掌握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实习结束时,应由实习单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学习、劳动、纪律等情况做出全面鉴定,以便考核。
3.实习结束后的综合考核
考试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如果考试在内容和方式上与教学过程脱节,就会丧失它的功能,引导学生走入误区,成绩也不会真实。对于农学专业的实习成绩考核应分实习单位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实习单位考核,由学校寄生产实习考核表,让实习单位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考核:实习态度、完成任务、业务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与同事相处及遵守纪律情况,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语。学校的考核包括平时实习检查、学生中期返校的介绍、实习日记、实习专题论文、实结,实习汇报与答辩,由这些综合得出毕业实习成绩,具体操作及所占比例为:
(1)实习单位考核既要有实习情况评语,又要有实习分数(占实习成绩25%)。
(2)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笔记、实习纪律、现场根据实习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方面考核,记为平时成绩(占实习成绩25%)。
(3)评价学生的实结报告、专题报告(占实习成绩15%)。
(4)实习结束返校后,结合实结汇报,请实习带队教师(包括实习单位带队教师)、同行专业教师做考官,根据实习单位的生产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笔试或教师提问,学生答辩(占实习成绩35%)。
这样多方面的评价学生生产实习成绩,对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无疑是有益的,同时也可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实习效果。
总之,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实习成绩评定机制,是实现生产实习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仅量化了学生实习成绩,评出的成绩是客观、准确的,而且规范了学生生产实习行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谢皓,潘金豹,张喜春.农学专业生产实习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2):74-77.
关键词:学习兴趣 重要性 专业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动力源于兴趣,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进行必要的职业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兴趣,介绍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其发展趋势,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农学专业的科教片,参观科技示范户生产经营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示范户经济效益的社会调查,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了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农业技术有奔头,产生了一种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振兴本地农村经济的历史使命感。其次,课上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理论专业课,如果只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巧用比喻化解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人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支到我传到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衣服来尽情的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3)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体会,最常见的例子出发:长跑后总感到腿部酸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在肌体组织里积累过多会使人觉的酸痛。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4)利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
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他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想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你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他们能梦想成真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说不清道理,但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强调理论课的重要性
专业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是高考检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要强调理论的实用价值。所有技术都是以理论为支承的。理论一般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规律,其内涵较深,对职中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指导实践。因而对理论课的讲解就要根据教学大纲、高考标准,针对农学专业技能的需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把握深浅。讲法上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灵活掌握,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专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通过理论教学获得的专业知识得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强化教学效果。同时又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检测,找出不足,调动积极性。这样理论课的讲解始终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到田间实习,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使学生学到最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点。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会和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真正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在动手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总之,唯有动手才能全面地检测到专业课教学的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MBA专业课程教学
MBA(工商管理硕士)进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20年来MBA教育见证了中国企业的迅速成长,大批MBA人才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的极大提升,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MBA培养点不断增加,办学形式和种类多种多样。受自身综合实力、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农业高等院校“仿效型”的MBA专业课程教学的局限性和弊端日益凸显。在MBA办学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农业高等院校如何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加大力度对MBA专业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为MBA教育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农业高等院校MBA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农业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探讨。
一、高等农业院校MBA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MBA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被淡化
目前,各MBA培养点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依据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列的课程而设计的。课程体系大体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三个模块。其中,基础课和核心课均来自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列的课程体系,如管理经济学(或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数据模型与决策、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课程。一方面,选修课程选自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列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其他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而设置的,如竞争情报、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竞争战略、战略薪酬管理、企业危机管理、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有的农业院校还结合自身的特点开设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和农产品营销等课程,但总体而言,开设此类特色课程门类少,缺乏对涉农企业管理、环境保护与法规及对涉农企业产业链前后端主体特征和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专业课程,而这类课程内容恰恰是涉农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是经营管理者扭转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必须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二)MBA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偏实践
相对于实践教学而言,理论课程的教学对硬件设施的要求相对要低一些,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或有多媒体系统就能开展理论课程的教学。而实践课程不仅对教师要求高,而且对硬件设施的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机房和模拟沙盘的建设、MBA案例的建设和案例库的购买和实习基地的建立等。很多农业高等院校在MBA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上跟不上理论教学的步伐,体现在: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农业高等院校MBA专业的总学分一般在43~50之间,其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大致在5~10,在总学分中占比太低。而且,这些实验课程中大部分学分又被校外参观、团队拓展、学术报告等环节所占,MBA学员缺乏有计划的参与管理实践的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课程开设不足,导致学员动手能力较差,进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撰写论文时常常感觉无从下手,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也感觉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提高。第二,实践课程缺乏针对MBA管理思维形成的训练课程。目前农业高等院校的实验课程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实验仍然以课程知识应用为主,缺少不同课程之间,尤其是跨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之间的迁移和综合运用的实践。虽然,有的学校也设置了综合模拟实课程,如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等,但是,类似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课程太少,学员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专业思维和职业能力难以形成。同时,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由于MBA学员大多是在职学习,自身岗位工作繁重,学校不可能给每个学员都联系专业的实习岗位,大部分学员就将自己的工作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导致学员的社会实践非常不均衡,在管理岗位的学员就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运用所学MBA的知识,但是非管理岗位的学员就无法体会这个过程,实习效果如何,考核起来都比较困难。实践课时不够,内容单调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就不能满足MBA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员只懂得基本的MBA理论,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
(三)MBA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差
农业高等院校的MBA课程教学,一般较注重国内外相关理论的讲解,结合当前热点事件对MBA理论的介绍较少,课程缺乏前瞻性;知识讲解趋于表面化,很少有老师能够深入阐述理论知识的合理性和恰当性;从MBA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看,基本还是单向传播的传统方式,学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学员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员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员能力的培养。MBA专业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粗糙,文字堆砌,教师和学员缺乏互动,使得整个MBA课堂教学单调而枯燥,学员体会不到所学知识的趣味性,也不能了解所学知识对自身能力提升的作用,从而提不起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学员没有学习兴趣,有时候上课大部分缺席,甚至出现请人上课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找不到成就感,教学热情淡化。教学手段陈旧也体现在实践环节,学员单向练习多,师生交互互动少。农业高等院校的校外实习基本以“放羊式”为主,缺乏任务导向,学员在实践中缺乏指导,不知道“要做什么”和“该做什么”;课程论文和案例分析报告写作情况也比较糟糕,分析问题表面化,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因而也就提不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来要促进MBA学员全面发展,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学校对MBA专业课程建设不重视
一方面,农业高等院校更加重视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大农学类专业被认为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对于专业课程建设的投入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更加倾向于大农学类专业。另一方面,农业高等院校对MBA教育的认知不准确。学校普遍认为MBA教育没有财政拨款,对学校而言没有经济效益,只是学院层面的创收项目,因而对MBA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非常小。大多农业院校定期会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重点课程的建设,但是,选择资助哪些课程往往与学科点的发展水平相挂钩,毫无疑问,农业院校的MBA专业不具有学科优势,从而获得支持的课程数目和课程建设经费都非常有限。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上,学校总认为相对于自然科学专业而言,社会科学专业不需要什么硬件设施,教师也不需要经常进行学习和培训,因此,学校划给MBA专业实验室的场地面积和经费投入都远远低于大农学专业。
二、农业高等院校MBA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朱晶、温思美较早地介绍了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及其相关企业培养富有创造性和竞争性的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掌握一般的企业管理的综合知识和实用技能,了解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特点,为今后在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不断变化的农业和食品行业中担任高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李敬锁,范杰介绍了德国韦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农业MBA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了解国际农业商务运作规则,掌握农业生产经营咨询、销售及谈判技能,能够从事农业项目规划、农业企业管理和农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农业院校MBA项目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大体为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熟悉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善于沟通与合作,具备组织协调能力与经营管理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中胜任管理工作的中高层次应用型综合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南针,是建立和形成课程体系的基本指导。因此,围绕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体现三个明显特征:第一,课程体系要能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第二,课程组成要体现服务农业经济和地方经济的特色需要;第三,课程内容要突出学员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合适的课程体系,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和载体,又能促进农业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的优势,实现差异化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特色,形成办学优势和品牌。
2.以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
MBA的职业能力是指MBA学员凭借其对专业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管理实践的熟练掌握,对经济事件进行准确定性和分析,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制定合理化政策的能力。MBA学员工作中面临的是千变万化的现实经济环境和经济事件,如何将这些经济事件结合经济环境和企业现实情况准确地用理论来解释,或进行理论创新,从而转化为企业管理决策是MBA学员应该具有的重要能力。因此,MBA专业在课程教学上应该加强对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学员创新性思维受到了激发,从而更容易感受到专业课程的魅力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三、农业高等院校MBA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形成MBA专业特色
农业高等院校要形成专业特色,在课程的建设上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开设涉农课程为选修课,优化学员的知识结构。环境治理问题、农业主体行为分析和农业企业发展问题等都体现了MBA管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其值得研究和思考空间很大。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MBA专业开设《环境治理与法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和《产业生态》等课程,让学员不仅了解MBA的专业知识,也对农业经济和生态经济这些与MBA结合比较密切的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形成“管理+特色”的课程体系。第二,利用优势资源,挖掘本土教学案例。案例资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案例让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饱满和生动有趣,调动了学员进行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案例分析和讨论,有效地训练了学员的思维,提升了学员的专业素养。案例教学要注意对案例的更新,否则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农业高等院校普遍在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生态环境方面拥有优势,与很多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有密切的联系。MBA专业课程教学的案例,应该利用学校的这些社会资源形成新的分析案例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学员感兴趣,教学效果好,老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
MBA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践课程两个部分,要培养高素质MBA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优化必不可少。具体而言:一是研究开发开放性实验课程。MBA人才最终是企业的管理者,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统一的范式可循,是一个开放的综合系统,为了让学员拥有应对企业经营复杂局面的能力,应该多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包括课程开放性实验和综合开放性实验。在开放实验的设计上,要注意案例的“时新性”,可以引入当前热点事件设计案例,如“宝万之争”就很有代表性,即受到投资者关注、也受到管理者关注;既有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又有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涉及公司治理、小股东保护、管理层激励、保险举牌、信息披露和监管,以及杠杆收购等方方面面,综合性极强。学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选择不同的点进行观测和深入分析,多渠道尝试收获不同的经验和教训。二是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员要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就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上,而要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历练和积累经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利用校外导师的资源和学校优势学科的社会资源。三是鼓励学员参与学科竞赛。要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类“MBA案例大赛”,案例大赛的案例一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学员通过“头脑风暴”,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比赛的过程一方面是学员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学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训练的绝好时机。
(三)丰富教学手段,合理组织专业课程教学
MBA专业课程在内容构成上各有特点,有的侧重于基本的理论,如《管理经济学》;有的侧重于规则导向,如《会计学》;大部分既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如《财务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一是运用案例教学法。MBA的理论是比较抽象的,而MBA的实务是非常具体的,案例的运用在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实务之间架起了桥梁。在MBA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使学员自觉进入“角色”,促使他们勤于思考、举一反三,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索。有助于训练学员有效的思维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很大关系,一般选择课程案例应该遵循现实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原则,这样即突出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又起到知识前后连贯的效果。二是开展课堂讨论。教师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讨论思考题,鼓励学员通过综合运用调研、查阅资料和数据分析等手段来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此来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员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三是运用“慕课”等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MBA相关课程的理论典故,以及经济事件等内容录制成“慕课”发给学员或挂在网上,方便学员巩固和查询知识。
(四)与其他大农学科的协同发展,争取学校更多的支持
要完善MBA专业课程教学,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推动MBA专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MBA专业师资、经费、科研和学校支持力度都不占优的情况下,MBA教育如何发展,MBA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定位,以及MBA课程教学如何组织实施,是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农学专业的学科优势不仅体现在学术地位突出,还表现为与社会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深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农学科在发展中也意识到需要来自经济管理学科的助力。MBA专业的发展应该抓住这些契机,主动寻求与大农学科的融合,集中优势资源,逐渐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实现MBA专业与大农学科的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MBA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具有农业高等院校特色的MBA课程体系,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来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为社会输送既有专业基础又有专业特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级MBA管理人才。只有MBA教育的学科地位不断提升,输送的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MBA专业的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才能够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晶,温思美.素质教育与创新型农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介绍[J].世界农业,1999,(09):49-51.
[2]李敬锁,范杰.德国农业MBA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以韦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为例[J].世界农业,2011,(04):78-81.
一哄而起的事情,结局往往是一哄而散。
近十年,生物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瞩目,“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摇钱树”的说法获得了诸多专家的认同,生物技术专业也受到了考生前所未有的青睐,连续数年在“十大报考热门专业”中榜上有名。
然而在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却骤然“退烧”。在著名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2010中国大学“红黄绿牌”本科和高职专业名单》(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描述,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综合考虑的前十个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绿牌专业指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中,生物技术由于就业率较低,被纳入“红牌专业”之列。这无疑给生物技术的就业童话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杨开明对此深有体会:“以前认为这个专业很热门,上了大学,才发现走错了路。”他去招聘会时看到适合文科、工科学生的企业一大片,而生物技术企业一只手就能数完。“而且生物技术企业需要的只是少数技术精英,像我们这种毕业生竞争力太弱。”就业“不给力”成为考生对生物技术专业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的确,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未来能不能顺利就业,是他们是否选择该专业的最重要的指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就意味着对未来收益有所期待。在大学校园里付出四年青春年华,不仅仅是耗用数万元学费、生活费的问题,还有一个机会成本的考量(如果一个学生到了可以从事一定工作并获取收入的年龄,他仍然选择上大学而没有去工作,则所失去的工作收入就是机会成本)。换言之,为什么要上大学?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上大学所获得的未来收益至少可以补偿现在所花费的成本。如何实现这种补偿?至少在现实条件下来看,毕业后谋取到一份适当的工作仍然是最现实的选择。
2010年5月,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哲学和历史学专业的就业率在75%~80%之间;经济学各专业就业率在80% ~90%之间浮动;法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医学各个专业的就业率在70%~90%之间。在《2010中国大学“红黄绿牌”本科和高职专业名单》中,本科“红牌专业”除了生物技术, 动画、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前几年的热门专业也赫然在目。而被亮“绿牌”的专业则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等。“奇怪的是,这些专业并没有因为高就业率成为报考热门,相反是报考时的冷门专业,90%同学为调剂生。”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高考重点专业详细介绍与报考指导》主编洪傲说。
冷门专业不冷、热门专业不热的现象让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专业的“冷”与“热”是永恒的话题,它关乎专业自身的成长,也是考生报考前的心头大石,关系到自己的一生。
关键词: 农学专业课 任务型教学 五个方面
随着社会对社会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总理强调把教学、学习和做事看成是一件事,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因此,职业学校最大的特征就是教学、求知、做事与技能结合在一起。我们应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农学专业课程,加速个性化培养,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最终达到学生毕业就业有去处,考学有希望,专业发展有潜力的局面。
作为职业学校的一名专业课教师,我认为职业学校农学专业课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给学生提出任务,让任务把学生引入自主学习中来,从而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做中总结,拓展延伸,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农学专业比较特殊,它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想在农学专业课中灵活应用任务型教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职高学生的特点
职高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不够,学习能力较差,不会自主学习,但相对而言在技能实训课上领悟能力和操作技能是比较强的。任务型教学,有载体,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从而净化知识体系,达到预期效果。陶行知曾提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
二、理解任务型教学的内涵
任务型的教学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型的教学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任务型的教学学习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型的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估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并且学生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兴趣提高了,课能听懂了,操作学会了。我们还感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技能操作能力提高了。
三、掌握任务的设计
1.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任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以确保在课堂中完成任务。当然在设计时应该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能丰富自身的知识。比如在学习生物第六章讲到先天时,大多数学生不能区分反射、应激性、本能、趋性这几个概念,特别容易发生混淆,教师就需要指导与讲解,可以先设计几个实例问题引导学生去区分:①触动含羞草,其叶片会合拢(应激性);②将食盐放在草履虫的附近,它会躲避(应激性);③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会突然跳起(反射);④飞蛾扑火(趋性);⑤刮风下雨时卷柏会合拢(应激性);⑥动物的求偶、繁殖行为(本能);⑦望梅止渴(反射),等等。这样就在一开始抓住了学生的求知心理,为任务的实施埋下伏笔。
2.任务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内容,针对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以保证任务的开展有具体的意义和目的。同时,任务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设计的任务要有学生的兴趣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活动能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3.任务的设计要实用可行。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注重基础性、目标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性,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强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应为学生创设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产生独特的想法或答案,并作出判断或评价。在讲述观赏植物分类及植物器官时,给学生提出实训项目――观赏植物识别任务,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校园的挂牌植物进行标本采集,并记录下它们的原产地、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用途等。同时,要求各组之间也要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共同探讨、研究,并且主动问老师与学校的园艺师傅请教,设法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去识记。事实上,这样的任务设计可操作性很强,学生的反映相当不错。特别当这些同学漫步在校园等场所,在其他同学面前说出许多的常见植物,看见那些同学敬佩的目光时,他们有了成就感,感到自己确实学到了知识。
四、任务的实施要有的放矢
任务型教学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实施会给学习者带来新鲜的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地培养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在任务实施阶段,要创设情景:使学习能在一种与本环节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景中发生。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情境,养花时把花天天放在房间里合适吗?为什么晨练到公园里好?长跑后为什么两腿发酸?苹果放久了什么会有醇香?种在田里的黄豆苗和我们吃的黄豆芽都是黄豆发芽来的,为什么一个是绿色的,一个是黄色的?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平时经常接触到的生物现象,恰当的时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加以探究。教师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引导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去想,使他们在思考中体会、感受和领悟。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体验成功,收获喜悦,对农学专业的兴趣油然而生。在交流讨论阶段,教师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得到启发后作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使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五、评价总结要到位
一个个任务的完成、知识的掌握、目标的实现,伴随着一个个的成就感,学生会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回自信,在不知不觉中消除畏难情绪,此时,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自己学习成就的评价,在评判时应以鼓励学生为主,及时指出成果中不足。并对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公正地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及学分的考核实行奖励机制,让学生更有自信。
总之,在农学专业课中融入任务型教学体现了“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真正体现了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同时,还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的发言权、提问权和评价权,最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和操作的机会,为今后迈入更高学府和走上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涛川.有效教学方法全集.北京艺术科学电子出版社.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35-02
土壤肥料学是农林院校中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受益面广,影响大。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高等农业院校普遍将土壤和肥料分成土壤学和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两门课程。随着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断加大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将土壤学和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整合成一门课程――土壤肥料学。该门课程土壤部分重点学习土壤的基本组成、理化性质、土壤形成与分类及其合理开发、综合治理等,理论性强,为肥料部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肥料学部分主要介绍植物营养原理、肥料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施用原则和技术,实践性强。
一、突出教学内容,利用直观教具,强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有多种组织形式,常见的有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讨论等,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不同的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土壤肥料学课程在我校不同专业教学过程中课时不统一,理论课时在30-50课时之间。教材中一共设了12章的内容,授课内容多,课时少。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课时,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专业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在讲授土壤学部分时,围绕土壤的物质组成讲授土壤性质,在讲授植物营养与肥料部分时,结合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氮磷钾素营养及肥料。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采集的矿物标本、土壤整段标本、植物营养丰缺田间景观图片、科研成果制成多媒体灯片演示给学生,生动直观,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二、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注重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相结合
实验是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这是大家普遍认可的。针对由于课时压缩造成实验内容减少或空缺,学生不能全面掌握实验技能等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班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每年进行测土配方综合实验大实习,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去新疆南北疆的农田和果园进行科研训练,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从试验设计到试验实施,从土壤、植物样品的采集到分析化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报告撰写,所有过程均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对园艺、农学等专业的实验课,我们采用创新指导方法,提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按1~2人/组进行编排,简化板书,制定实验操作规范,考查学生动手能力;最后,以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实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报告书写的规范程度、结果计算的准确度以及学生自己对实验的总结和体会,这样既强化了实验教学,又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几方面都得到了综合训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理论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我们结合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利用上、下半年的“五一”与“十一”假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增进了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调查了解家乡主要土壤类型及性质、主要利用方式、存在问题及已采取的措施;调查家乡常用肥料的种类、施肥时期和施肥量、作物产量等,提出合理施肥建议;调查家乡土壤的解冻期、作物的播种期、主要生理病害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证社会实践环节不流于形式,我们要求学生自愿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提交社会调查报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我们还针对新疆农业生产实际,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专业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内容,如在农学班开展玉米、小麦、棉花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讲座,在园艺专业开展新疆特色林果(红枣、苹果、香梨、核桃)营养与诊断施肥专题讨论。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新疆盐碱土、荒漠土的利用现状安排课程作业,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完成课程论文,以强化教授效果。
三、采用启发、互动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系统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将理论知识与典型的生产实例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将平时所收集的农民生产实践经验和一些农谚穿去,这样可以让课堂内容由抽象、枯燥变得具体而有趣,使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使用“为什么”、“如何理解”、“表现在哪里”这样的词语,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在课堂上提问,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结合当前研究热点,适时开展部分章节课堂讨论,比如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是社会与科研的热点问题,结合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开展碳循环的讨论。利用优越的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安排学生分组进行部分章节的讲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表明,这种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效果比较好,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记忆,活跃思维。
四、改革考试考查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考查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学习效果的一个检查方式,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在教学中,综合成绩的评定更应重视课堂答问情况、实验及实践能力表现,因为这两项更能体现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力,而非单单是卷面成绩;在期末考试命题中,应多出判断题、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这样可扩大知识及能力考核的覆盖面,有效地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如果考核方法综合了学习该课程全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就能正确处理好考试与平时学习的关系,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及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土壤肥料学是植物生产类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质、增强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为了上好这门课,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力争提高教学水平。实践表明,我们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性极,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文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6).
[2]陈雨海.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农学本科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02,(3).
[3]邱文林,徐运清.《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孝感学院学报,2002,(12).
[4]刘秀珍.《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张亚丽,陈巍,沈其荣,等.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
【关键词】教学实习制度 改革 小学期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19-03
一 引言
我国旅游业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被全国31个省市立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同时,其快速的发展直接刺激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的普遍认可,兴办旅游教育的热情高涨。
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最早可追溯到园林系建立的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而后在2001年创设生态旅游专业,2007年正式被更名为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建设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实习制度上缺乏系统规划,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作为旅游专业人才来讲,对学生实践实习技能的要求不亚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但目前由于实习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相应实习条件的缺乏,所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旅游服务第一线,无法成为旅游企事业单位所要求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型人才。
二 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制度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包括职业中学、中专及高等院校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内的金字塔式的较为完备的旅游教育体系。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作为公认的全球最佳旅游管理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它独特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主要是:人才培养要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理论与应用理论、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校外并举;师资建设注重从业经验。日本的旅游教育科目分为专业教育科目和基础教育科目两大类。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在让学生实现阶段性学习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模块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职方向选择喜爱的学习领域。
国内关于实习制度的改革在近年来也取得很大进展,其中最突出的变革就是小学期制。当前,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已实施小学期制,即在春秋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两个小学期作为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小学期的实施增强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针对性,更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的小学期实践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中国旅游教育创新中的典范。我校自从2007年开始进行小学期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现状
作为在农林院校基础上开设的旅游专业,教学管理、实习管理等诸多方面仍有很浓重的农学背景,但旅游专业与农学专业存在着鲜明的学科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给教学工作以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为与旅游职业高中相区别,开设了大量的理论性课程,但忽略了对旅游从业技能的培养,出现了人才与市场的脱节。调查部分毕业学生和从事兼职的在校生,学生即使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走上工作岗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际工作。
为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针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有效问卷共计158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内容涉及学生实习收获,以及实习时间、费用、地点等方面。得出了以下结果:
1.实习内容简单,课程之间缺乏衔接
只有23%的同学对目前的实习内容及实习计划比较满意,这说明教学实习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的教学实习是由各门课的授课老师单独安排课程实习,实习过程中授课老师负责全面工作,包括讲解、实习安全和日常事务,其他老师起辅助作用。每门课都有各自的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和联系,甚至部分课程实习内容有很多重合部分,导致学生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充分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更是无法得到锻炼。
2.实习时间和地点安排不合理
调查显示65%的同学认为现行的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42%的同学认为时间较短,应考虑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以便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大部分旅游实习地点只局限于北京市区公园以及周边地区,学生对此不满。主要原因是本校的生源地主要是北京,学生对本地的情况非常熟悉,渴望探索新兴旅游目的地。此外,56%的同学认为实习目的地的住宿、餐饮条件恶劣,让人很难忍受,主要是因为现今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
3.实践技能的培养达不到应有效果
由图2可看出72%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足够的技能,这说明我们当前采用的实习计划、实习模式存在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如一些实习课程仅仅安排3天时间,但安排地点在远郊区,来回时间就需要1天,这样学生的实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的初步构想
1.大力推行小学期实习模式
小学期是新的教育模式。即实行“三学期”制,在“上学期”“下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小学期”,建议把其中一个学期专门用来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样能够合理安排实习时间,把对基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工作能力。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在缩短春秋两个学期的时间基础上,在原有基础上利用暑假时间增加一个小学期。应当认真研究和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小学期的教学活动,力争使学生在小学期中能够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整合实习课程,加强课程衔接
旅游科学是一个系统科学,学生所掌握的实践知识也应该是综合知识技能。所以必须在小学期实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最好开展多科目的综合实习,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野外实习、生态旅游类实习、旅游规划类实习以及管理类实习。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自然旅游资源类综合实习。包括测量学、地貌学、旅游气象学、旅游地理学。这几个学科都与地理科学有关,因此应划分为一类。
实习地点初步定在野三坡景区,选择野三坡的原因是其景区内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百里峡地质公园、百草畔景区、龙门天关景,具有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由于地处山区,又有四季冰川等可供实习考察的气候资源,可充分满足测量学、地貌学、旅游气象学、旅游地理学这四个学科的实习、学习任务。
第二,生态旅游类综合实习。生态旅游类综合实习包括树木学、森林生态学、生态旅游学。因为这几个学科都和动植物、森林和生态系统学有关,放在一起实习能更加促进相关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锻炼。实习地点为百花山景区或小龙门林场—灵山森林公园。这类实习地点的植物多样性条件好,百花山森林覆盖率达90%,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现为北京市级自然保护区,因此非常适合树木学、森林生态学、生态旅游学、野生动物学这四门学科的教学实习工作。
第三,旅游规划类综合实习。包括导游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这三门学科都是与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相关的,由于做好这三门学科的实习工作往往要前往大量的旅游景点,因此用导游学的实习在其中作为穿针引线的工作是非常恰当的。在去往多个不同的旅游景点的过程中也能够极大地丰富导游学的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应选择外地,同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为主。经过论证,我们初步定在西安—太白山一线开展此类综合实习。因为西安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具有非常多的高质量旅游资源。秦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这样安排既能满足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这三门学科的实习工作,更能满足导游学的实习锻炼。
第四,管理类综合实习。主要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两门课程实习。这两门课程的实习工作往往与学生工作就业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学校不对这两门课程实习作统一安排和要求,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学生可依照大四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实习时间和地点,由实习单位出具相关实习鉴定和证明资料。
3.对教学实习计划进行科学设计
教学实习计划包括教学实纲和实习指导书,是科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条件,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对现有实习计划进行认真修改,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课程实习。
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介绍旅游专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使学生明确参与实习的目的,理解实习的重要意义。教学实习计划还要将每门课程、每个阶段的实训目标、任务和要求都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实习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既有理论要求,又有实践要求,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抓住课程之间的联系,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实际、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学习的过程。
此外,教学计划的安排还要重视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特别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要求等方面的信息。留意用人单位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反映,并了解对人才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五 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改革不是解决所有专业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改革只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必然遭遇一系列难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其灵活运用。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探索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实习方法,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培养适应未来旅游市场急需的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向.加拿大大学的旅游相关专业学制教育体系现状研究[J].旅游学刊,2005(Z1):21~26
[2]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44~49
[3]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70~74
[4]黄明超、双长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与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19~2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新生;班主任工作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作为中招最后批次录取的学生,入学分数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做好中职新生班级管理工作,履行“指导者和引路人”的神圣使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因为新生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以后班级工作的开展,在入学初期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以后的班级管理就会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加强接触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出自《学记》――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的古训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新生在踏入校门以后,第一个接触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也将时时和班主任接触,因此,在他们看来,班主任是最亲、最近的人。如果班主任能经常与他们接触沟通,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上的困惑,那么他们必然会信任你。多与新生沟通可以及早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沟通的方式应该灵活多变,不应拘泥于形式和场合,往往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是起不到很好效果的。谈话是老师对学生比较正式的问话,学生往往会比较害怕,也就不会把心里话说出来了;而沟通一般是朋友和朋友之间,在比较平和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新生远离家乡、亲人,在新的环境中渴望得到理解、帮助和指导,班主任应该掌握学生这一心理需求,主动接触学生,经常到学生宿舍、教室等活动场所走走看看,从而发现学生思想当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并在早期给予预防。一年级第一个学期是良好班风、学风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十分重要,班主任工作是否到位,对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转变学生思想,激发内在的学习热情
面对一群在中考中缺乏成功体验的学生,如何在新的人生旅途中给他们一个新的开始,这是每一个中职新生班主任首先面临的难题。只有做好新生从初中学生到中职生身份和思想的转变工作,才能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游刃有余。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对学生思想状态有一个细致深入的了解。一般来讲,新生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由于中考的失利,对自己持否定态度
有些新生在初中的成绩一直很好,只是由于中考时没有发挥好而只能上中职,所以,这些学生往往有一种挫折感,认为自己没能在中考中发挥好,以后也就一事无成了。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或不积极的态度,但他们本身是很有潜力的。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使他们明白,进入学校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帮助他们尽快摆脱中考失利的影响;给予人生观的指导,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培养和激发他们新的学习热情。
2.缺乏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有些新生包括他们的家长认为,只有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将来才是有出息的,中职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将来毕业后肯定比其他人要差,自己是没办法才上中职学校的,有些学生甚至羞于和别人说自己是某某职业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持反对态度,也会把这种态度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经常抱怨学校的政策、活动和老师,向周围的学生宣传自己的反对观点等等。如果不能很好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转变,那么他们将成为害群之马。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要告诉他们,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的实践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通过参观、展览和邀请名师来校作报告的方式向学生和家长展示中等职业教育的魅力,让他们感觉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前途一片光明。班主任还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邀请本专业的专家、学者、有作为的校友等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及时把本专业的发展概况和前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毕业后的任务和出路等告诉他们,进行本专业人才的培育规格和目标教育,使新生认识到专业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前景,让他们熟悉和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下定决心为之奋斗,从根本上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法
由于各地的教育水平有很大差距,一些学生在入学后,没能掌握中职的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而对未来学习充满迷茫、困惑、焦虑等情绪。初中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很明确,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中职的教学节奏要比初中快得多,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比初中也少得多,学习方法已由原来的“填鸭式”转变为以自学为主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法,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转变过来。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要从入学开始就向他们介绍中职的学习模式,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考虑到他们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可以在刚开始时陪他们一起上晚自习,具体指导自学的方法。
三、建立班委队伍,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
高效团结的班干部队伍是班主任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班干部队伍的培养不能等到下半个学期才开始,应该在入学时就进行,尽管刚开始很多事情都需要班主任亲力亲为,但在班级工作进入正常轨道之前,就应该放手让班干部去做。新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对于担任班干部工作非常积极和向往,但是当上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发现有些班干部很忙,如班长、团支部书记。而有些班干部则很轻松,甚至一学期都不用做什么工作,所以他们会感到不公平。为了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各个班委所做的工作,全班一起努力,建立班委考核制度,根据每个班委职务的不同,规定不同的职责,这样,让学生监督自己选出来的班委,对建立一支高效团结的班干部队伍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进而对及早地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非常有利的。
以上仅是本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影响班主任工作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班主任的学识、品质、能力、言谈、举止等,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以跟上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陈律.浅谈如何做好大一新生班主任[J].现代企业教育,2010(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