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范文

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

第1篇: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范文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专科护士,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一、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与护士职业生涯发展之间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环节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名学生毕业时就应该是一名合格的护士。但现实表明:一名合格的证、照齐全高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要以一名护士新手(NO级护士)的身份在临床上再接受为期1年的医院内部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调查发现:医院对一名护士新手的培训在内容上包括素质、知识和技能等各个方面,而培训的强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只有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实现从一名“护生”到一名“护士”的蜕变,这显然是护士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合理”的环节。《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将这一“不合理”进一步放大,所以这一“不合理”环节就是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与护士职业生涯成长之间最主要的冲突,它直接反映出了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中存着的诸多问题,所以如何将其从护士职业生涯中抽除掉是一个需要所有从事高职护理教育的人士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的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领性不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进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一份方案的执行周期通常是三年。然而,学校作为这一方案的制定者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更多是站在一名教师的角度去思考方案能否“用三年”,而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能否“管终生”,导致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统领性不强。    

2.重能力、轻人文。2013年7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高职护理教育研讨会上,大会主席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在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指挥棒,把“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这个行业中的最低标准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把毕业生通过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部分学校在教学安排上仅仅满足把通过国家护士资格考试作为基本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的表现就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偏低,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交流沟通、人文关怀显得较为欠缺。有些学校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忽视基本理念和基本知识的教学。其结果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人文护理的思想内涵,在沟通能力、方法能力(评判性思绪)等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3.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    

一名护士的职业生涯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应该是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当前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明显缺乏针对性,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开发仍然是知识导向,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缺乏,课堂教学以传统模式为主等诸多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明显不足。    

4.课程建设缺乏创新    

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现状是以学校为主体,行业指导和医院参与程度明显不足,距离学校—医院(企业)“双主体”的最新要求差距就更大了。在这样的状况下,作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主要载体的课程,其建设当然也就摆脱不了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教材、传统的课堂教学等高职教育与生俱来的顽疾。    

二、护士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    

认真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外有三:首先是办学观念的落后,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缺乏必要的认识,这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其次是校(医)融合不足,这也是产生上述的直接原因;第三,满足于当期高职护理教育繁荣的现状,缺乏改革的动力,这是产生上述问题的现实基础。    

面对差异巨大的中国职业教育现实,既需要在理论上回到原点重新认识职业教育,更要在实践中有勇气和决心,在总结提炼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开创“百家争鸣、各有千秋”的职业教育新局面。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建立适应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    

首先要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aols } aola年)》为指导,以校(医)院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建立真正适应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在政策引导下真正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和医院在高职护理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有效解决当前制约高职护理教育的诸如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职业观念滞后、优质教学资源缺乏、专业特色不鲜明等系列问题;其次,要通过大数据分析、专业调研等有效手段对高职护理教育人才需求趋势进行正确的评估,正视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量大质低”的现状,通过改革创新和特色建设来培养真正符合高职教育人才目标的优质护理人才,如此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挥引领作用;第三,还要尊重护士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律。要以护士职业生涯的成长路径为方向,按照整体护理的新模式来重新规划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高职护理教育和教学改革,以满足高职护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等多方面的要求。    

2. 树一立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观    

第2篇: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众所周知,语文课不仅是高职教育所有专业必须学习的公共课之一,同时它也属于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基础课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医患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提升便成了当今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师们在实施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理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为其今后的深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语文教学创新对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研究

据了解,中国学者对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话题的探究通常着眼于中小学基础教育时期,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的探究是特别有限的。即便有,此类研究也往往不够深入,未曾牵涉到现实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的高速前进与医学模式的变革对高职护理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同时护理专业的独特性亦决定了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差不多所有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自教材至教法均沿用了高中的教学模式。所以,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到现在都未曾出现过实质性的创新。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高职护理院校的学生属于一个独特的群体。之所以说他们独特主要是由于他们今后需接触的人是病人这一急需帮助及关爱的弱势群体。如果护理人员缺少涵养、专业素质,毫无爱心,那么他们必然无法给病人带来欢乐,甚至还会让病人长时间居于负面情绪之中。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影响特别深,高职护理教专业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及理论知识的提升,却忽略了学生关爱他人等人文素养的培育。此种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愈来愈无法适应社会的前进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身为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我们理应肩负起落实语文教学创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担。

二、促进语文教学创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一)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

相对于其他职业教育而言,护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其注重学生护理技术的提升,将培养学生的护理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护理人才视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在职业教育范围里,因为专业不一样,教学内容及目标等亦将有所不同,所以护理专业必须有其独特的知识构架。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护理院校却未曾意识到这一点,其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并不强。此种现象的存在势必会造成学生讨厌语文,抑或轻视语文现象的出现。因此老师们在实施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理应立足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

(二)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摆脱其他学科知识而单独存在,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护理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老师们理应强化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具体而言,老师们可选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其一,努力充实自身知识,除了需自主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外,还需对与自己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惟有如此,我们方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实现其他学科知识和自身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其二,把自己所具有的人生经验、感悟和教学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组成对人生、生命及教育的真实理解及感悟,同时将此种感悟贯穿于自身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三观。

(三)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

近年来,鉴于新教学理念的进一落实,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早已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正因为这样,所以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放下“惟我独尊”的思想,将学生摆在教学的主置上,给予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充分的关注。与此同时,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此外,由于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不但对学生科学人生观的树立具有异常关键的影响,同时还具有使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魅力,因此老师们理应强化自身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供给帮助。

(四)选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直观性及生动性的提升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制约,老师们往往只能选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然而新教学理念的出现却给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创新,新型教学法便属于高职语文教学创新内容之一。具体而言,我们当前可选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情境教学法。借助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心理始终居于活跃状态,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其二,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面,深化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三,合作教学法,借助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其小组协作水平及人际交往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已然成了制约高职护理R悼沙中发展的关键因素,加之语文教学创新对于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各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在仔细分析本校、本班教学实际的前提下,选用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及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等方式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学习兴趣、人际交往水平及小组协作水平等的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矗张占开. 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

第3篇: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范文

1 注重增强学生的优秀服务意识,注重学生礼仪方面的培训

学生在学校进行护理知识学习的时候,很难有机会可以实际接触到护理方面的工作,学生除了需要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对全体的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礼仪培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礼仪老师来进行培训,让礼仪教师细致的给学生讲解护士工作时的文明用语以及护士的仪表和着装、电话沟通技巧等,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懂得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做到接待病人以迎接声接待,送别病人用送别的声音,操作前对病人能够有良好的解释的声音,操作失误后能够及时的向病人道歉。这样可以一步一步的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礼仪形态,能够增加他们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竞争力。学校注重培训学生的礼仪形态有利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到医院参加工作后能够树立良好的模范护士形象,在广大的护士群体中能够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引导学生在内心树立起服务他人的良好意识,能够使得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护理人员的服务心态和合理的服务行为。

由此可见,学校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还要注重学生的礼仪培训,要明确的知道,一名合格优秀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是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不断的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这样在步入社会后才能尽快的适应自身的工作领域。

2 学校教育注重营造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下进行锻炼、完善

护理这门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强,很多的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的很好,但是到了实际参加工作,却不能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在实际中灵活应用,这就提醒了学校要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时最多的,在学生时代,由于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都不是特别的完善,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到实际的护理工作,因此,学校就要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注重营造实际生活中的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的创建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生活情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让学生以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工作学习态度对待。因此,在每次情景锻炼学习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于护理专业,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创建生活化情景时要注重情景贴近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师创建的生活情境下进行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上模拟医院实际情况,让学生依次扮演患者和护士角色,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扮演护理角色时掌握如何应用自身学到的护理专业知识,还能够扮演患者的角色,学会从患者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为患者考虑,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学校要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生活情景的实际模拟,通过定期的实际生活情景模拟,能够让学生灵活的懂得如何在实际情况下将自己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使用到,让学生掌握实践经验,不仅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将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由此可见,加强护理教育实践,贴近临床护理服务,可以通过实际生活情景的模拟来使得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3 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深化认识理解

护理这门专业课程,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临床实践性,所以,学校在进行护理专业的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注重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性,护理专业的教育发展方向必须向更加注重全行业的护理专业实践转变。要能够深刻的提高学生对于护理专业内涵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深刻的懂得健全疾病的护理常识以及护理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和其规范性。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懂得从病人的利益角度思考问题,作为学护理专业的一名学生,要时刻的培养自身的责任性,护士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职业,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规范的履行护理的职责义务,要明白,不论是做什么职业的人,都要有自身的职业规则意识,切实的履行好自己工作的本分。对于责任心相对来说较弱的学生人群,学校就要注重培养其浓厚的责任意识,让其能够清楚的认识护理专业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不要只是单纯的传授学生护理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以为纯粹的将专业文化知识学好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学校在进行护理专业知识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深化认识理解。

4 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无论学生在教师及学校组织下进行短时间的医院实习,还是学生在教师组织的生活化情景下教学时要深化学生对护理专业内涵的认识,不能让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而不深入了解护理专业这门专业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独特特点和专业素养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化学生自身对护理专业内涵的理解,进行实践锻炼,学生都应该学会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其他同学的表现,能够吸取他人的优点长处进行学习,当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及时的进行经验总结,这样才可以不断吸取经验,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

实践经验总结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进行实践经验总结,既是学生对于实践经历的回顾,又一次对于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认识,还能够吸取他人优点,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累计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学生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4篇: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护生 能力培养 就业竞争力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从过去简单的护理工作转向了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工作,不管是病人还是医院,都对护理人才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有极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娴熟的工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各卫校的护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护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的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增加就业率。

一、加强护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今天的护理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护理工作者。作为现代社会的护理工作者,除了要牢固的掌握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等知识外,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种医疗知识、医学临床知识、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提供适宜有效地健康服务[1]。护理专业的专业技能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护理专业学生毕业以后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这是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思路,护理专业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实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使护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的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一)结合临床工作整合实训流程

中职医学教育中临床进展与课本内容脱节的情况一直困扰和影响着临床教学,从而导致护生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每个临床学科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去除临床中已淘汰的陈旧内容,补充临床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尽可能做到教学与临床的同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从而制定出能适应临床工作中技能操作的简易实训流程。

(二)运用简易流程,改变护生学习方式

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训场地情景模拟医院,护生运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简易实训流程进行技能操作,从而使护生的学习更简单更实用,改变了卫校护生以往枯燥的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学习方法,更突出培养护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2]。

二、加强护生培养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任何场合都少不了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在护理工作当中,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医院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沟通不好造成的。护理工作者的沟通能力也成为各医疗单位对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要求[3]。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护生在专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在校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我们实施了校内沟通能力的提升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一)沟通能力的校内提升

一般都是采用培养、锻炼、交流等形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心理”,组织演讲等方法,锻炼护理专业学生在多人场合自然发言胆量、得体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新老学生同堂座谈,锻炼与陌生人的接触和沟通能力。

(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大多都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和通过在医院实习时加强。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到不同的敬老院义务活动,让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与老人进行交流护理。或者组织学生到各社区进行各种医疗护理知识普及等,让学生与陌生人接触并进行沟通。比较有实效性的是学生到医院实习期间,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对专业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的运用有一个提前的了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与真正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接触,在运用专业知识护理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找到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举多得。在活动过后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心得体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医改的背景形势下,在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护生的就业取向,对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指出各种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护生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误区进行阐述和指导,提高护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样会才会使护生以正确就业观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护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护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在新医改环境下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中职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亚君. 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求调查[J]. 护理研究,2009(19)

[2]刘雪萍,蒋翔,蒙小严. 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探讨[J].全科护理, 2009(01)

[3]吴芳.在校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J].家庭护士, 2008(04)

[4]刘岩.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增强护生就业竞争力[J]. 护理学报,2009(11)

第5篇: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护理专业;流失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32-02

随着人口结构和疾病谱的改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复杂。护理人员面对人类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健康问题,需要具备医疗预防、公共卫生、妇幼保健、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护理工作在医学临床治疗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护理学在医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护理人员短缺成为各国都存在的现实问题。但是,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和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使这种状况变得愈加显著。

一、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现状

当前,在高校护理专业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入学前对护理专业不甚了解,选择专业时比较盲目,加之社会上对护士的传统看法对正确认识护理专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学生缺乏热爱和从事护理专业的信念。这就给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执业活动带来隐患,造成了高等院校中每年都有护理专业的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或毕业后不从事护理工作的情况。英国大约有25%的护理专业的学生中途退出[1],加拿大护理学生的流失率在20%~40%[2]。已经在医院中工作的护理人员也存在流向其他职业的现象。据报道,我国有的医院护理人员的流失率达到8.9%[3],而爱尔兰政府和卫生服务部门虽然采取了各种招收政策,护士的流失率仍高达10%[4]。因此,高校在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上面临这样一个任务:使护理专业的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了解护理职业光明的就业前景,提高在校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护理职业的热爱,稳定护理专业队伍。本文从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教育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讨论。

二、提高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对策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专业思想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认识及看法。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专业思想会影响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自从护理工作成为一门独立专业以来,护士经历了3种不同的社会形象即温柔、慈祥的母亲形象、拯救大众的宗教形象以及卑贱的仆人形象[5]。如今,虽然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护士形象是“白衣天使”,但历史遗留的影响仍然存在,一部分人认为护士只是“伺候人”,是女人的天性,不需要训练和教育,更无需理论指导。这必然会使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误解,妨碍她们的正确选择和对待护理专业的积极态度,造成护理人员的流失。有研究显示,对护理本科生入学前专业态度进行评分,最低23分,最高73分,其中60.6%的学生专业态度评分48~63分,只有9.1%处于64~73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入学前专业态度较为一般,态度非常好的学生人数很少[6],所以,要尽早让学生了解护理职业性质,确立合理的专业态度。首先,可以通过讲座、讨论会以及在临床专业课(如内、外、妇、儿、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的教学过程中帮助护理学生了解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增加专业认同感;同时,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体会到护理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压力,增强他们对临床工作压力情景的适应能力,减少专业工作中的阻力与挫折,降低摸索与尝试错误的机会,提高对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与成就感。其次,临床带教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护理职业的兴趣,体会护理工作的美感,使其努力成为一名乐于助人、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合格护士。

2.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是必要的,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的护士,在工作中才能圆满完成任务,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习惯,为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打好基础。为此,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其正确的学习方法。据文献报道,学生选择护理职业的动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护理概念,包括有从事护理工作的愿望和以前有照顾别人的经历。研究人员发现,个人以前的护理经验是学生选择护理职业的主要原因[7]。而另一研究显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适应性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8],故早临床、多临床对建立护理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习惯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能够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知识体系。另外,可以成立互助小组或针对情况特殊、基础较差的同学,配备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共同提高,不断进步,为成为一名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合格护士而努力。

3.加强护理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就业适应性。适应性是“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效果的倾向,亦即适应能力”[9],其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就业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习就业的适应性,可以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着手。主动方面。加大对护理专业的宣传,对于报考护理专业的学生及家长,应该着重说明这个专业学习和工作的具体情况,加深对这个专业的认识。组织考生和家长参观教学环境和实习环境,增加对护理专业的了解,使学生在入学后,很快对所学专业有了一种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能有的放矢地应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被动方面。可以适当安排考生面试,从对护理知识背景的了解、对生物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学习能力、手眼协调及动手能力、专业价值观、沟通与交流、人文素养、心理素质、英语能力、身体条件及举止等方面对考生进行初步的评价,并了解其报考动机、个性心理特征、专业潜在素质等,以此为依据设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选用适宜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所学课程,既不会因太简单而失去兴趣,也不会因为太难而畏而不前,循序渐进,为将来的临床实习和就业做好知识储备。

总之,社会日益增加的对高水平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给高校提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同时也为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高校需要对护理专业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教育三方面展开工作,达到“学生有一个光明的就业前途,社会有一支高能力护理人员队伍”的双赢结果。

参考文献:

[1]Waters A.What a waste[J].Nursing Standard,2006,(20):2314-

2317.

[2]Canadian Nurses Association.Measuring attrition among students in nursing programs in Canada[J].Canadian Nurses Association,Ottawa,2003.

[3]姚小群.某市5家二级医院护理人员流失情况调查与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4B):10-11.

[4]McCarthy G.,Tyrrell M.P.& Lehane E.Intention to“leave”or“stay”in nursing[J].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2007,(15):248-255.

[5]李智,李树贞.护士形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J].当代护士,1998,(9):21-22.

[6]姬萍,孙玉梅,官锐园,等.护理本科生入学前专业态度和社会影响因素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9,23(2):313-314.

[7]Vanhanen L.& Janhonen S.Changes in students'orientations to nursing during education[J].Nurse Education Today,2000,20(8):654-661.

第6篇: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范文

随着社会发展和岗位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公共英语的基础上,要求学习行业英语。根据调查研究,由于医学生各科学习任务繁重和课程设置要求,四川省大部分的卫生类高职院校在第一学年开设大学英语课(其他院校英语课程安排为1-2年)。而根据岗位需求以及学生需要参与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的要求,我校现行两学期的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公共英语和行业英语。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认识到高职院校医学英语课程教学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现状。在本文中将结合我校护理专业的行业英语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护理专业学生的学情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求知欲强,学习自律性好。根据近六年的一线工作经历,我认识到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由女生构成,课堂纪律尤为良好。大部分同学能够很自觉地跟随老师的进度学习,课堂参与度高。对于布置的课后任务完成情况也较好。并且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和课后会就不懂的知识点向老师请教,也会和老师讨论如何能更好地学好行业英语。

2.学习气氛活跃,团队合作意识强。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独立学习习惯,并且团队合作意识强,这一点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规定任务的环节中尤为突出。组员间乐于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3.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对医学相关定义和概念理解不清。行业英语教学主要涉及到护理人员与病患及其家属,和其他医务工作者沟通的相关表达的教学以及医用文书的写法等。在这其中会涉及到医学相关定义和概念。而因为学生为大一新生,此时学习的医学专业知识较少,对对话、短文和写作部分出现的医学相关定义和概念理解上存在困难。而学生英语能力有限,要通过英文去理解和记忆就更困难了。所以这就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根据工作经历,我认识到,造成学生学习行业英语吃力的因素有多个,但是在对比我校初中起点五年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会看到就算排除各种其他相关因素,医学专业知识对学习行业英语非常重要。比如,我校初中起点五年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课程安排在前三年,其中最后一年开设行业英语课。由于在前两年的时间内,学生积累了很多医学相关专业知识,在第三年学习行业英语时,对于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定义有清晰认识和理解。虽然初中起点学生和高中起点高职学生相比,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度、学习习惯和心理成熟度等不如后者,但是根据学生反馈以及考试结果分析,学习效果并不比后者差,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有更好表现。初中起点五年高职学生也反映除去医学专业词汇记忆难度较大,其他方面并不具有太大难度。

4.记忆医学专业词汇很困难。这是所有医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医学专业词汇复杂,且很多单词由多个字母组成。在老师引入构词法教学后,减小了医学专业词汇的记忆难度,但是也是因为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缺乏,对医学专业词汇的理解不够清楚,这也会影响记忆的牢固程度。

针对以上的教学情况,我总结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英语老师专业能力建设。可通过学校引进英语专业(医学英语方向)的老师、英语专业老师和护理专业老师跨学科集体备课以及英语老师参与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学习,英语老师外出进修行业英语等,以此来促进英语老师专业能力的增强,弥补英语老师由于自身对概念不够清晰、专业知识缺乏,而不能对教学内容扩展和生动讲解行业英语的局限。

2.在课前给学生铺陈背景知识。老师在每次课学习之前,以视频、音频或者文字的方式让学生对本次课所学内容有所了解,主要是其中涉及到的医学专业相关知识,最好用中英双语的方式给出,方便学生理解。实践证明,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

第7篇: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药物应用护理;学科定位;培养目标

进入20世纪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护理人才的目标逐渐改变,从实用性人才逐渐过渡到护理保健工作的实用性人才。因此,从20世纪的药理学、药物学基础学科延伸到近两年的药物应用护理学,不论是在培养目标上,还是在学科教学大纲、知识结构上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中职药理教师必须根据现实做出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在对药物护理学科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教学理念进行升级,改变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保证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成,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专业护理人员。

一、原护理专业的药物学、药理学学科定位存在问题

1.脱离护理岗位技能。在原有的药理学和药物学的学科定位指导下,护理学生要通过学习药物学或者药理学来掌握药物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护生没有明确的目的,盲目地对药物学知识进行学习,认为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学生无法将临床护理工作与理论知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2.限制了护理专业教材知识结构的优化。过去使用的《药理学》《药物学》等专业教材,始终遵循的是“药物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用法和制剂”等相关的知识结构,不管是临床专业学生还是护理专业学生都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会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主次讲解,但是依然无法令学生掌握重点。进入到21世纪之后,护理专业《药物学》教材即便与别的专业的教材有所区别,但是内部的知识结构仍然无明显改变。

3.与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不适应。一些从事教学的人员认为,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不涉及药理学、药物学,因此护理专业的学生不需要重视这些基础学科,在课时分配及教学安排上,缩短及忽略药物学课程的情况明显存在,无法很好地实施教学实践内容。由于观念限制在原学科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讲解的是药理学或者药物学,基本上不会涉及用药护理相关的知识,临床护理与教学内容出现脱节。面对新的形势,护理人才无法适应中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药物应用护理学科的定位

单纯对教材进行分析,不管是20世纪后期运用的《药理学》,还是在21世纪开始逐渐运用的《药物学》及《药物学基础》,虽然教材知识前后都出现了一些改变,但是根据其学科进行定位,都可将其归纳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作为一个桥梁。

三、对药物应用护理学科重新定位的意义

根据“以能力为本,以发展技术为核心”的办学理念,药物应用护理学科不应仅仅定位于原护理专业药物学以及药理学科,而是要逐渐变化为“以药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与现今的护理理论相结合,对临床药物应用进行详细的阐明。药物护理学不仅是临床应用学科、护理学科以及药物应用护理,而且也是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相连接的一个桥梁,更是一门比较独立的临床护理专业学科。这样的定位转变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护理专业教学的临床意义。

1.有助于激发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结构调整。药物应用护理不再是“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用药护理”的结构方式,而且也将一些用药护理逐渐升为重点,将知识特点鲜明地突出出来。也就是以药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学科,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进行相应的用药观察和用药护理。这样不仅转变了护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表现出了护理专业的技能提升,为护理学生学习药物应用护理知识展示了清晰的学习目标,使其能够更快地进入到护理岗位,达到护理工作的技能要求,让护生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努力学习药物护理相关的知识。这也是学习护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证护生能够因需而学,因用而学,鼓励护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促进中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角色转换。护理专业课程从以前的药理学、药物学转变为药物应用护理,原有的基础学科定位转变,使护理学生成为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具备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改变自身角色,逐渐向护理专业教师角色转变。药物应用护理学科教师不但要学会与传统药理学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相关的临床护理基本技能及相关知识。然而,在卫生职业学校中,很多药理学教师所学的专业为药学专业,这些教师因知识结构为单纯的药理学知识,对临床相关知识并没有实施系统学习,甚至没有到临床科室真正实践过,因此掌握的临床护理内容很少,严重缺少相关的知识。即使药理学教师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但是毕业后就进入学校教学,基本不会到临床科室工作,更不会从事药理学护理工作,并不了解临床护理和临床医疗的发展。上述原因都会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完善所掌握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护理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学效果。

3.加快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受到过去药理学学科、护理专业药物学定位的影响,护理专业的课程关注疾病的护理知识,多忽略用药护理、效果观察以及保健护理等知识,这就导致学生掌握的护理知识不全面。随着新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科的定位确定,再加上相关学科知识构架的调整,教学中要对临床护理专业知识不断完善和补充,进而也对其进行相关的调整,让整个护理专业知识更合理、更全面,更好地满足现代医疗护理的需求。

4.促进药物应用。针对护理专业而言,医疗用人单位不仅要询问护理人员是否从事过专业的培训,而且还要观察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护生时需要重点对其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工作能力进行培养。学校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同样优秀的学生。过去对学科的定位具有一定的不足:一是教学评价方法上的弊端。过去主要采取理论考试的方法进行评价,基本忽略了实践的考核,学生感到药物学、药理学知识用处不大,不愿意学习。二是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是理论教学,再辅助动物验证实验,很难实现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的结合,造成药理学教学与临床实际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三是采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手段。评价结果多无法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反映出来,常常存在理论分数很高但是实践能力很低的情况。药物应用护理学科定位的改变,促进了教师的转变,鼓励教师实施教学改革,转变教学内容,减少动物验证性试验,鼓励学生到临床科室学习实践,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春丽.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对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第8篇: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儿科;男护生;实习;带教

在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逐步革新与完善的背景下,护理事业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在我国医疗机构烦人传统护理工作中,女性护理人员的数量约占95%上,而男性护理人员则很少见。近年来,在我国医学专科、高等院校的护理专业中,男性学生的招生比例逐年加大,并且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热点专业之一。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与女性护理人员相比,男护生具有较多的优势,但是存在的劣势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儿科实习生的带教工作中,主管护师要从男护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逐步总结带教工作经验,并逐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带教模式和方法,进而促进男护生的不断成长。

1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儿科2009年1月-2010年5月招收的男性护理专业实习生37名,年龄19-24岁,平均(20.6±1.1)岁。本组选取的男护生均为全国统招入学的学生,其中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13人,中专学历6人,实习时间4-7周。由于儿科临床中收治的患儿多为6个月-12岁的儿童,男护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感觉到无所适从的状态,因此,在儿科男护生的临床带教工作中,主管护师一定要坚持从实习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角度出发,协助男护生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并适应工作环境,尽快进入角色。

2男护生在儿科临床实习中常见问题分析

2.1缺乏对于本专业工作性质的了解,普遍存在观念上的偏差

据本院儿科主管护师进行统计和调查得出:在本组37名男性护理实习生中,由于受到外界因素而非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22人(59.5%),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调配护理专业的10人(27.0%),未全面认清护理专业的工作性质而仅凭兴趣选择护理专业的5人(13.5%)。由于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男护生在进入实习岗位以后,常感觉到来自社会、医院、患者、家庭的压力,在实习中难以准确对于自身工作性质进行定位,同时普遍存在认识观念上的误差,进而导致在实习中缺少动力和热情,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与女护士相比,男护生的心理状态和语言交际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在面对年龄较小的患儿时,男护生难以保持在护理工作中的情绪和态度,经常出现发怒或不耐烦的情绪,导致患儿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不认可,甚至由此引发较为严重的医患纠纷。 转贴于

2.2护理专业知识不扎实,工作中普遍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在我国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的教育中,普遍开展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但是由于男护生在进入学校以后,多数学生存在抵触、逆反心理,导致在实习中多出现护理专业知识不扎实的现象。同时,在儿科护理实习中,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和熟悉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心理特点,进而才能开展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在儿科的临床护理中,男护生对于测量体温、床单位清洁、生活护理等基础护理性操作缺乏兴趣,更乐于进行一些技术性要求较高的护理工作,导致男护生在实习中难以培养综合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男护生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带教对策

3.1提高男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协助其减轻心理压力

在儿科男护生的实习带教工作中,主管护师要针对男护生普遍存在的排斥心理特点,特别是当部分患儿家长对男护生的护理服务质量产生质疑时,男护生往往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反感情绪。在带教工作中,主管护师要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并且通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工作性质的讲解,使男护生在实习中逐渐建立信心,并且形成投身护理事业的心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由于护理对象的年龄及接受能力的特殊性,男护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操作时,主管护师要让实习生掌握扎实的技巧,并通过与患儿的交流,使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达到降低工作难度,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的效果。

3.2提高主管护师的素质,逐步改善临床带教方法

在儿科男护生的临床实习中,主管护师的业务素质及职业素质对于实习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主管护师不但要掌握深厚的护理专业知识,而且端正的带教态度,不能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就对男护生儿科护理学的学习有所忽视。同时,在带教工作中,主管护师还要尽量为实习生提供临床学习机会,逐步改善临床带教方法,努力为男护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

3.3合理设置实习内容,充分调动男护生的兴趣

在本院儿科男护生的带教工作中,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主管护师要合理设置实习内容,尽量让男护生接触到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所有内容,而且要加强对于男护生的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在儿科护理带教中,主管护师还要加强将实习生手术室、临床等护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在儿科男护生的实习带教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模式和方法,对于男护生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广大主管护师和医院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牟召霞,张玉珍等.临床带教中护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6):6384.

第9篇: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范文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十分重视护士的护理伦理素质,这是构建护理职业道德的基础。在护理实践中,涌现出了很多护理伦理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护士。就整体而言,护士伦理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我国许多护理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陆续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部分护理人员在校期间的接触只是散见于其他课程,也有部分护理人员通过自学考试、电大等方式对护理伦理学有了初步了解。有关调查结果显示,42.92%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基本了解,47.74%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有接近20%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不了解[1]。此外,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护士自身不思进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被动医嘱执行,轻主动整体护理;重治疗效果数据,轻护患交流沟通;重常规护理操作,轻知识结构更新。同时,医院缺乏为临床护士提供护理伦理学再教育的机制,未建立护理伦理评价体系来指导护理实践。这些原因,是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护理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现阶段,相关院校重视、加强护理伦理学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保证,也是当前我国护生接受伦理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2.目前高职高专护理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的偏差

有一种观念认为,护士只要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就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这种重学科,轻伦理的教学理念导致长期以来的护理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失衡,即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更是如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高度重视护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教学,对护患伦理认知、护理法规认知、职业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科学明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时数、实践教学等方面欠科学考虑。此外,在教学设计上,不注重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衔接关系。比如有的院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伦理课程,此时护理专业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对临床护理中护理伦理行为的选择缺乏感性及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伦理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护理伦理课程结束后,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没有具体要求,实纲中缺乏护理伦理道德评价体系,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将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与护理实践结合起来。

2.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课程的定位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和伦理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要求教师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由于高职高专学校的迅速发展,目前护理伦理学师资力量和水平相对滞后。有研究表明,目前担任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师,人文学科背景的占51.4%,专业背景的占28.6%[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囿于自身专业特点及相关知识缺陷,对护理伦理学在护生培养中的定位、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教师把护理伦理学定位为思想品德课,从道德层面上剖析课程,对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规范体系、伦理道德等知识讲授透彻,但由于缺乏护理学知识背景及临床护理实践的体验,对临床工作中如器官移植、人工生殖、死亡关怀等伦理问题的判断、推理、决策训练的能力欠缺,强化了护理伦理学的说教色彩,淡化了护理工作中蕴含的伦理关系[2]。有的教师将课程定位为专业课,授课时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将护理伦理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帮助学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选择正确的伦理行为,但对护理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本质分析不够明晰和透彻。护理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培养意识淡漠,加上缺乏一定的伦理学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护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护理学中伦理问题的分析。这些“专业偏向”,都不利于护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不能有效指导护士处理在护理实践中遇到的伦理问题。

2.3高职高专护生的综合素质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且大多为独生子女,入学成绩较差。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因素,诸如一些不文明现象、医患间彼此的不信任、家庭教育偏差等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使护生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些护生甚至出现人生价值取向偏移[3],导致职业思想不稳定。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使命感、责任感;重个人享乐,轻服务意识;重个人利益,轻奉献精神;重自我凸现,轻团结协作。加上社会经验的缺乏,法律意识的淡漠,在面对临床中各种复杂的伦理问题时会感到较大的压力。

3.加强护理伦理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3.1完善护理伦理学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学科渗透

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对新型护理人才的护理伦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必须让护生在学生时期全面系统地接受护理伦理学教育,培养良好的伦理素质。在护士的培养方案设计上,科学安排护理伦理学的开设时间,保证教学学时,并将伦理课程纳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把护理伦理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深度融合[4],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目标的协调发展。有关调查资料显示:98%以上的护理专科毕业生认为临床课程学习时期和临床实习时期是他们巩固专业思想、建立职业信念的最重要时期[5];重视实习阶段的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把护理伦理素质要求纳入实纲,有目的地指导护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将护理伦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对护生的伦理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3.2优化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让护生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培养职业情感,在掌握伦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敏锐的伦理意识和判断,解决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让护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组建知识结构全面的教学团队是进行优质课堂教学的前提,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护理伦理学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对课程的定位及对教学重点把握不一致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通过集体备课,知识互补,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上,既考虑知识性,也考虑趣味性,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再现、讲座、评议等多元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运用护理伦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去解决在现代医学技术运用中出现的与道德冲突方面的问题,提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将结业考试成绩、教学过程参与度、案例分析、论文的质量等,从认知、情感、表达、价值观多方面考量,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3.3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教师的言行举止、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护生职业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6]。全体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在学生管理及日常生活中树立服务意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的角色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专业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水准,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护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