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范文

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

第1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范文

【关键词】 非寿险公司; 盈利能力; 杜邦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6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9-0039-03

保险公司属于经营风险行业,整个经营过程都具有特殊性。保险公司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除了要保证所提品和服务的质量,还要保持自身的财务状况稳定,这样才能实现长期稳健的经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盈利能力作为保证保险公司具有较强财务实力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1],只有财务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才有提取足够准备金的能力;此外,盈利能力还影响资本增长,公司吸引外部资本的能力、对外扩张的能力以及偿付能力的高低,最终决定公司能否抵御不利环境的影响并存续下来[2]。因此,本文以非寿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杜邦财务分析方法对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客观分析,以期为公司战略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分析体系是利用几个重要财务指标的相互关系,对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3]。杜邦体系的核心是净资产利润率(ROE),将各个指标逐层进行分析,得到一个指标分析体系:

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资产)×(资产/所有者权益)

=利润率×资产周转率×[1/(1-资产周转率)]

=资产利润率×权益乘数

杜邦分析体系将企业净资产利润率分为利润率、资产周转率以及权益乘数三部分:

1.企业利润率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利润率就要求企业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生产经营成本[4]。利润率的分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决策与运营。

2.资产周转率是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的比值,是指企业的每单位资产产生营业收入的大小。得到的数值越大,代表企业资产的效能越高,即企业每单位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资产的优化配比,分析影响资产的各种相关因素,合理分配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从而提升盈利能力。

3.权益乘数则是指企业的负债程度。权益乘数越大,代表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企业的负债程度高,即企业负债资产所产生的收益高,但同时承担的风险也较高;反之,则较小。企业要在保证资产回报率高于自身负债比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权益乘数增强盈利能力。

二、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改良杜邦分析体系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保险行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财务数据分析也越来越受到各个保险公司的重视。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经济体制,保险公司在我国的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特别是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直接引出了保险行业的“新保险准则”。新保险准则提出了保险业利润表中的新指标“已赚保费”,而已赚保费作为已承担保险责任部分的保费,与保费收入指标相比,也更具有实际意义。将“已赚保费”引入盈利能力分析体系,得到:

ROE={(承保收益/保费收入)+[(投资收益/总资产)×(总资产/保费收入)]}×(保费收入/所有者权益)

=[(承保利润/已赚保费)+(已赚保费/保费收入)+(投资收益/总资产)×(总资产/已赚保费)×(已赚保费/保费收入)]×(保费收入/所有者权益)

=[(承保收益/保费收入)+(投资收益/总资产)×(总资产/已赚保费)]×(保费收入/所有者权益)×(已赚保费/保费收入)

=[(承保收益/保费收入)+(投资收益/总资产)×(总资产/已赚保费)]×(已赚保费/所有者权益)

=[已赚保费利润率+(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系数)]×肯尼系数

三、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杜邦体系分析实例

(一)非寿险公司的样本选取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截至2013年,我国境内经营非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共有64家。为了得到全面客观的分析结论,随机抽取其中的30家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再通过查找《中国保险年鉴2014》获得真实有效的相关数据,进行非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二)数据搜集与整理

通过查找《中国保险年鉴2014》,得到30家样本公司基于杜邦体系的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数据。通过对基础数据的计算,得到30家样本公司的杜邦分析体系指标数据。

(三)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与评价

1.股东权益收益率

股东权益收益率(ROE),又称净资产利润率,表示公司收益与所有者权益的比值,是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也是评价公司盈利能力的第一项指标。这个指标既反映了企业所有者也就是股东所投资本的获利能力,还体现了公司各项经营投资活动的效率与成果[5]。其公式为:股东权益收益率=(已赚保费利润率+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系数)×肯尼系数。

由表1分析可得2013年度30家样本公司的平均股东权益收益率为-6.57%。其中,最高的是安邦财险的37.83%,最低的为国泰财险的-131.50%。30家公司有19家公司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为正值,占抽样样本的63.33%;11家公司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为负数,占总体的36.67%。

总体来看,2013年我国非寿险公司股东收益率数据分析情况一般。从30家样本公司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与公司成立时间的数据分析可知,成立时间较长、资本雄厚的公司股东权益收益率较高;而本年度股东权益收益率为负数的公司多为成立时间还比较短或者规模较小的公司,这些公司处于业务起步期,财务状况不稳定是正常现象。但是具体到每家公司,尤其是收益率为负数的公司,还都应该具体分析其影响股东权益收益率的各项指标,进而得出具体全面的盈利能力分析结论。

2.已赚保费利润率

已赚保费利润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非寿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获利与已赚保费的比值,代表企业每单位保费的实际收益。已赚保费利润率代表的是保险公司在其主营业务承保业务方面的收益率,是评价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状况最重要的指标。其公式为:已赚保费利润率=保险业务利润/已赚保费。

由表1分析可得,2013年度,30家样本公司的已赚保费利润率差异巨大,且绝大多数为负值,而平均已赚保费利润率为-14.49%。其中,已赚保费利润率最高的公司为安邦财险的7.79%,最低的诚泰仅为-77.70%。30家非寿险公司里中仅有人保、太保、华泰等8家公司的已赚保费利润率为正值,只占样本公司的26.67%,且这8家公司的已赚保费利润率均值也仅有1.96%。这反映出2013年度我国非寿险行业只有两成公司在承保业务领域盈利,且承保业务盈利能力也较弱。

非寿险行业承保业务领域出现大量亏损,究其原因是我国非寿险业起步较晚,业务发展仍然不成熟。那些起步较早的老牌非寿险公司承保业务已趋于成熟,还是可以在承保领域取得盈利。这种状况也反映出现阶段我国非寿险公司的主要盈利在投资方面,是我国非寿险行业趋于理性化的表现。但同时反映出,承保领域仍是公司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一大关注点,新兴的非寿险公司应抓住这个契机,在承保业务方面多做努力,进而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3.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是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两大指标之一,是指一个阶段内保险公司资本投资收益与总资产的比值[6],代表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与成果。公式为: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资产总额。

表1所示,2013年30家样本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02%。其中,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为永安保险公司的5.19%,最低为现代保险公司的0.29%。与前两个指标不同的是30家样本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指标全部为正值。说明我国非寿险行业对投资业务的重视度较高,发展也较好。

同时将投资收益与已赚保费利润结合分析,30家样本公司中国寿财险、大地、太平财险等11家公司已赚保费利润为负值,但凭借其较高的投资收益,可以弥补公司在承保业务方面的亏损。因此,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是拉动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的双驾马车,两项业务同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才能健康有效地发展[7]。

4.投资收益系数

投资收益系数是保险公司资产总额与保费收入的比值,代表着非寿险公司潜在的收益水平,从而可以决定公司潜在的盈利能力水平。其公式表示为:投资收益系数=资产总额/已赚保费。

表1所示,30家样本公司2013年度投资收益系数最高的是现代保险,系数值高达43.32;最低的是国寿财险,仅为1.40。在30个样本数据中,求得平均投资收益系数为5.10。其中有安邦财险、长江财险等6家公司的投资收益系数高于样本平均值,占样本的20%,说明我国非寿险行业有约两成公司有着较高水平的资产可以用于发展投资业务,这项指标合理的较高水平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无疑也是利好。

5.肯尼系数

肯尼系数是美国学者Roger Kenney率先提出并使用的。用保费收入除以所有者权益表示,这个指标可以将公司的所有经营成果放大来看,从而得出有关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结论。公式为:肯尼系数=已赚保费/所有者权益。

由表1分析可知:2013年,30家抽样公司中人保财险和国寿财险的肯尼系数分别为3.17和3.26,代表其2013年度已赚保费是所有者权益的3倍之多。说明人保、国寿等肯尼系数较高的非寿险公司的承保业务相对于自持股本来说规模偏大,要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应该追加公司投资。而长江财险、诚泰保险两家公司的肯尼系数仅分别为0.10和0.15,说明这两家公司的承保业务相比于自持股本规模偏小,应通过提升公司的承保业务规模来提高盈利能力。

四、结论

从最终分析结果来看,人保财险、安邦财险等老牌非寿险公司的各项财务数据都比较乐观,说明其2013年度财务状况较稳定,盈利能力状况也较强。通过核心指标股东权益收益率发现国泰财险、利宝等公司的状况较差,具体分析则得出其已赚保费利润率指标数据较差,投资收益率状况也一般,说明其应当重点关注自身承保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投资业务,更需要关注负债带来的高风险。而分析肯尼系数指标发现,长江财险、诚泰保险两家公司的肯尼系数仅分别为0.10和0.15,说明这两家公司的承保业务相比于自持股本规模偏小,应注意通过提升公司的承保业务规模来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发现我国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的高低与公司成立时间具有相关性,即成立时间较长的公司,财务状况较稳定,盈利能力也较强;成立时间较短的公司则相反。

【参考文献】

[1] 刘汉民.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71-393.

[2] 张旭升.中国非寿险公司扩张新风险业务承保能力实证分析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5):36-38.

[3] 陈兵.保险公司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231-262.

[4] 中国保险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保险年鉴2014[M].北京:中国保险年鉴社,2014.

[5] 邓大松,向运华.保险经营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75-221.

第2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范文

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照一定的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等方式,分配给投保人的一种人寿保险。与传统保险相比,分红险的投保人除了可以得到传统保单规定的保险责任外,还可以享受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利率波动和通货膨胀给客户带来的风险,并且使投保人轻松地享受到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优势和专家理财服务。

分红保险兼具保障和投资功能,既能满足人们规避风险、获得保障、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的需求,也符合人们的购买心理和消费习惯,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尽管分红险推出之后,曾经受到万能险和投连险的冲击,但并没有阻挡其迅猛发展的势头。目前,分红险引领着我国寿险业产品的不断创新,更成为2010年寿险市场的主力。优势明显受青睐

在各类金融工具中,分红保险的安全性属于较高等级,投资者可以和保险公司共享分红收益。从变现能力看,很多长期储蓄型保险一般都提供保单贷款,以满足客户的不时之需。从收益水平看,分红保险处于各类金融工具的中位,在确保资产回报稳定的同时追求较高收益。

因此在家庭投资组合中,分红保险属于基础型投资。这个基础牢固了,能帮助家庭释放更多的储蓄,用于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尤其是经历了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之后,保险回归保障本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兼具保障与投资功能的分红险更被大众所接受。2006年,太平洋寿险在中国市场上率先推出第一款具有生存金及红利累积生息功能的分红保险以来,其“鸿”系列速返分红保险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客户在购买分红险后,既获得了一份固定的保单收益,还可以享受到每年保险公司专家理财带来的年度红利,从而确保了投保资金的安全和增值。

产品创新抢先机

如今,很多保险公司推出创新型分红险产品,多以“返还快、收益多、变现活、保障期长”为特点,可以覆盖教育金、婚嫁金、养老金等,有着固定的领取时间和领取金额,符合客户对长期财务规划的需求。

今年太平洋寿险创新推出的新一代分红理财计划――“鸿鑫人生理财计划”,由“鸿鑫人生两全保险(分红型)”和“附加鸿鑫人生加倍关爱重大疾病保险”组成。“鸿鑫人生理财计划”具有投保范围广、保险期间长、返还速度快、领取日期指定和一次性还本等特色,功能设计人性化,能灵活满足各类人群的理财需求。

客户利益最大化

分红险的分红多少,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等经营成果相关。按照分红险的原理,红利来源于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产生的可分配盈余,保险公司将这部分差益产生的利润,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客户,就产生了分红险的红利。而死差益和费差益各保险公司差别不大,影响分红水平的主要是利差益,即当保险公司实际投资收益明显高于预计投资收益时,客户可能获得较高分红收益。

因而,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是客户选择分红险的考量之一。从太平洋保险公布的2009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到,其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按照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持续优化资产配置,努力实现投资收益持续、稳定地超越负债成本。固定收益类投资加大对长期资产的配置力度,定息收入同比增长12.4%;权益类投资抓住市场机遇适度扩大配置,提高收益贡献;继续大力拓展另类投资,基础设施类投资计划的总投资金额较上年末增长181.3%,在投资资产中的占比较上年末提高2.7个百分点,并完成对杭州银行的13亿元股权投资。公司全年实现总投资收益195.36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为6.3%,较上年提高了3.4%。

第3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范文

【关键词】分红型保险 理财规划 策略

提到保险,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解决养老、疾病、医疗、意外等基本保障。而分红险不仅具有一般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同时多了一项附加功能――分红。分红型保险的客户可以参与分享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得到一定的红利分配。分红型保险是在传统险种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新产品,简单来说,除了得到保险保障之外,分红保险的客户还可以参与分享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保险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如果产生了可分配盈余,且对盈余进行分配,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红利。

一、分红型保险的投资特点

分红型保险的资金由保险公司的投资专家进行投资,这就是很安全的一层保障。当投资回报率高于预定的回报率时,客户可以得到红利分配;当投资回报率与预定的回报率相同或者较低时,保险公司依旧按照合同约定的承担保险责任。也就是说,分红型保险的投资风险是由保险公司承担的。目前市场上一些具有投资功能的人寿保险产品,其客户可能享受到保险公司专家理财到来的投资回报,但同时还要承担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的风险,甚至是投资损失。而客户购买分红型保险是一种不用承担风险的投资。

目前的分红原理有两差分红、三差分红和四差分红,各家公司运用较多的是三差分红,也就是分红保险的红利来源于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所产生的可分配盈余。

死差益。死差益指保险公司实际的风险发生率低于预计的风险发生率,即实际死亡人数比预定死亡人数少时所产生的盈余。利差益。利差益指保险公司实际的投资收益高于预计的投资收益时所产生的。盈费差益。盈费差益指保险公司实际的营运管理费用低于预计的营运管理费用时所产生的盈余。由于保险公司在厘定费率时要考虑三个因素:预定死亡率、预定投资回报率和预定营运管理费用,而费率一经厘定,不能随意改动。但寿险保单的保障期限往往长达几十年,在漫长的时间内,实际发生的情况可能同预期的情况有所差别。一旦实际情况好于预期情况,就会发以上差益,保险公司将这部分差益产生的利润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客户,这就是红利的来源。由此可见,分红型保险的红利不仅是来源于保险公司资金的运作产生的回报,还有来自保险公司加强核保与经营管理带来的死差益和费差益。分红型保险红利来源的广泛性使分分红型保险红利来源的广泛性使分红型保险的红利的取得较其他各类投资型入寿保险的投资回报更稳定。

二、分红型保险的长期理财规划策略

选择业绩优良、投资能力强的保险公司。分红险的红利来自保险公司的总盈余,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情况对于分红产品的分红状况至关重要。只有当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和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客户才能享受到一定比例的分红,所以一定要购买业绩优良、投资能力强的保险公司的分红产品。

关注保险公司的分配体系。买分红险后能获得多少公司的经营利益与各保险公司的分配体系关系密切。保险公司的可分配盈余一般作为年度红利的分配基础,而总盈余中的剩余部分(即未分配盈余)的处理,又因公司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现在市场上的各种分红产品一般都只有年度红利的分配,例如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红双喜”,不仅有年度红利,还将公司的未分配盈余拿出来,以终了红利、抚恤金的形式在客户发生满期、退保、身故时付给客户。

三年期缴费的分红险更受欢迎。现在分红险的品种很多,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是三年缴费或者五年缴费的分红险。因为缴费期特别短,不必担心10年、20年缴费的能力,用三年的年终奖金就可以解决。而且这种分红险其返还多样化,基本上是每三年返还一笔固定收益作为生存金;然后到了某一固定年龄,如65岁、75岁或者80岁等,集中返还一笔收益作为祝寿金,基本上是超额返本。然后,每年还可以享受保险公司的分红。

钱少慎买。消费者在投保分红保险时,应该向业务员了解退保时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一些业务员往往回避这一点。其实,投保人在退保时,保险公司往往会按照规定,从投保人缴纳的保险金中扣除保险人的佣金,以及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成本,剩下的才是投保人的“现金价值”。经济条件达不到一定程度的消费者,最好慎买该产品。因为这类人往往没有过多的剩余资金,一旦资金周转不灵、急需用钱提前退保或者出现保险收益低的情况时,其代价往往会超过自身的实际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初旺.人寿保险产品所得税制度设计的三种模式及中国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9,(27).

第4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范文

保险投资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利润已不能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与一定概率下的保险赔付差额,而是越来越倚重于保险投资的有效运营。因为保险与给付之差,其利润率是一定的,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而保险投资的运营,其预期的利润率却是无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各种投资运营才能使保险资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使保险公司获得较高的利润。可见有效的资本运营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是保险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准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包括贷款)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管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金融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内容和措施有:总结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肃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意“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

4、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经济发展有远见,对各行业发展有底数,才能有胆略,有灵活性,善于捕获商机,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员工基本上由干部、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调入和正规大学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且前两部分约占公司员工的70%,年龄大都在40周岁以上。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造力。保险公司要想从保险投资中获益,就必须引进相应人才,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年轻人才的培养。

5、保险公司管理水平落后,影响保险投资收益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落后,投资缺乏科学决策,许多公司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由此出现了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管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

中国的保险公司要生存,保险事业要发展,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实现有效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马上就完全放开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建立我国保险投资体制的构想

(一)保险投资客观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资体制

所谓保险投资体制是指保险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如果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费率)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二)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企业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管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三、加强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工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三)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1)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如果允许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3)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从而使部分社会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会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经济发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4)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问题。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5)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目前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新晨

4、进行资产委托管理。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报。

(四)培育专门资金运用人才

我国加入WTO将使保险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保险公司如何作好准备,采取措施,搞好投资收益,上面已经从体制和机制创新、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要确保这些对策措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决策的参考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关键在人,关键取决于目前保险公司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因此,首先要改变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采取买断工龄、提前内退等方式,分流一批年龄老化的人员,以保证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其次,要从管理入手,通过秘诀革,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现代化商业保险公司的高效精简的机关管理体制,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再次,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以及后备干部和后备人才的储备。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围绕加快效率的长远目标,建立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及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构建既有长期培养对象,又有近期可以上岗的人才储备库。

参考文献:

第5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范文

【关键词】 杜邦分析法;非寿险业;经营绩效评价;股东回报率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公司盈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经典方法。随着财务分析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被越来越多的财务分析者所采用,并逐渐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综合财务分析方法。保险业也在试图将杜邦分析体系应用于保险公司财务分析的实务之中,但由于保险公司财务状况与其它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区别,杜邦分析体系必须经过修正才能适用于非寿险业,因而,在保险业实务中还未能很广泛地运用杜邦分析体系进行分析决策。本文探讨如何结合非寿险业特点改进杜邦分析体系,并利用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对我国非寿险的绩效予以分析评价,以期使其在非寿险公司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

(一)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并通过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将企业股本回报率(ROE)指标分解为三部分:

(二)Smith对杜邦分析体系的改进

1999年,美国学者Barry D. Smith提出对杜邦分析体系进行修改,以使其应用于财产保险业。Smith对传统的ROE指标进行调整,并给每个比率重新定义,推导过程如下 ①:

从公式(4)开始,将指标含义转为保险业特有称谓:

公式(7)中承保净利率是承保净利润与保费收入的比值,它反映保险公司在承保业务的盈利能力;投资收益率是指投资收益与总资产的比值,它反映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盈利能力;总资产与保费收入的比率被定义为投资收益系数(investment returns multiplier),它反映企业潜在的投资规模大小,进而决定潜在的投资收益;肯尼系数,它是由保险新闻记者罗杰・肯尼(Roger Kenney)提出的,因此美国保险界称其为“肯尼系数”,也称为承保能力比率。肯尼系数是关于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具有放大效应。

从公式(7)看,Smith分析体系增加了投资收益指标,更符合保险业的特点。由于投资业务与承保业务是保险公司利润来源的“两个轮子”,投资业务对于保险公司的利润贡献同样重要,因此,Smith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可以更全面地分析、评价非寿险业的经营绩效。

(三)适应中国新会计准则对杜邦分析体系的进一步改进

2007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5项――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项――再保险合同》(以下将这两个准则统简称为“新保险准则”)是与保险业密切相关的。新保险准则不但影响保险业的确认与计量原则,还改变了保险业财务报表的列报格式,尤其是利润表的列报格式和项目,当然,这些改变对我国保险业财务分析的指标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重要变化之一就是保险业不仅仅只关注“保费收入”这个指标了,“已赚保费” ② 这一指标也同样受到关注和使用。在新保险准则实施前,我国非寿险业最为关心的是“保费收入”指标,这一指标代表了公司的业务规模,但由于保险业特殊的业务性质,在确认保费之初,非寿险公司并没有对全部保费收入承担保险责任,保险责任的承担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承担的,已承担保险责任部分称之为“已赚保费”,保险业新的利润表突出了对“已赚保费”项目的重视。因此,笔者结合“已赚保费”指标,参考Smith对杜邦分析体系改进的思路,对杜邦分析体系作进一步改进。

从公式(6)开始,

进一步修正的杜邦分析体系更适应新保险准则颁布之后我国非寿险业财务分析的习惯,可以令杜邦分析体系更好地在非寿险业得到应用。

二、利用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对非寿险业经营绩效评价

杜邦分析体系一直是企业综合评价业绩的重要分析评价工具,因此,笔者利用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综合评价我国非寿险业的业绩。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与以往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③,笔者采用Smith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即上述公式(7)作为评价模型。

(一)文献回顾

Smith(2001)在扩展了杜邦分析体系并使其适用于非寿险业之后,利用其对美国非寿险业1970年至1999年的业绩进行了评价;桑强(2004)利用史密斯模型对我国非寿险公司2002年一年的业绩进行了评价,其文侧重于对行业中不同公司的业绩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拟用该模型对我国非寿险业2002年至2006年的业绩进行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 承保净利率的计算。

“承保利润”数据取自于保险公司损益表中“承保利润(亏损)”或“营业利润”项目 ④,以承保利润乘以(1-所得税率)得到承保净利润数据。

2.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收益系数的计算。

投资收益数据取自于保险公司损益表中“投资收益”项目,总资产取自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当年年末“资产总额”项目,保费收入数据取自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保费收入项目。

3. 肯尼系数的计算。

保费收入数据取自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保费收入项目,所有者权益数据来自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合计”项目。

变量的数据来源于2003-2007《中国保险年鉴》。为了能够考察我国非寿险业的较为稳定的业绩情况,本文选取了于2002年之前就已经成立的21家财产保险公司作为我国非寿险业业绩的代表。整个非寿险业数据来源于这21家公司相关数据的简均数。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 实证结果。

通过对这21家非寿险公司数据的计算,笔者得到如下实证结果(见下页表1,图1):

2.对我国非寿险业业绩的综合分析。

为综合评价我国非寿险业的业绩,笔者对杜邦分析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逐项进行分析:

(1)承保净利润。承保利润是非寿险业为投保人提供保险保障而获得的主要业务利润。从非寿险业总体业绩看,我国非寿险业承保利润较低,基本为无利润。从世界非寿险市场看,我国非寿险业与国际非寿险业承保利润基本保持相同水平,即,基本无法取得正的承保净利润 ⑤,例如,美国非寿险业2002-2006年综合成本率(见表2)一直是在100%附近,2002、2003和2005年是高于100%的,也就意味着美国非寿险业的承保利润在这几年为负的。从不同年份看,在观察期间,我国非寿险业于2002年取得了最高的承保利润1.01%,于2006年取得了最低的承保利润-1.14%。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实施应该是我国非寿险业于2006年赚得最低的承保净利润重要原因之一。新保险会计准则要求非寿险公司按照精算结果计提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而此前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按不超过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的4%提取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 ⑥,以此种方法计提的准备金金额低于按精算要求计提的赔款责任准备金(张伟,2005)。

(2)投资收益。投资收益是非寿险业利润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从不同年份看,2006年取得了这5年中的最高投资收益2.59%,2004年最低为0.13%。保险业的投资收益受资本市场影响较大,中国2006年资本市场较好的业绩已经体现在非寿险业的投资收益之中了,使得非寿险业2006年的投资收益在观察期内最好。结合承保利润看,我国非寿险业的投资收益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承保利润较低的现状,这在2006年尤为明显,2006年非寿险业的投资收益完全弥补了行业承保利润的负值。因此,投资收益被誉为保险业利润来源的两个轮子之一一点都不为过。

(3)投资收益系数。我国非寿险业投资收益系数一直稳定在1-2之间,即总资产是保费收入1倍多。这一数字与国外非寿险公司数据相比略为低些,美国非寿险业1997年的投资收益系数为3.15 ⑦,这表明我国非寿险业可用于投资的资产规模还不是很大,对投资收益的放大作用也还有限。另外,一直比较稳定的投资收益系数说明我国非寿险业总资产与保费收入增长幅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4)肯尼系数。从国际非寿险业的经验看,肯尼系数一般应该在1-3之间。我国非寿险业2003年肯尼系数最低为3.15,2006年最高为4.6,且从2003年开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我国非寿险业肯尼系数普遍高于国际非寿险业水平,反映了我国非寿险业承保能力已经得到充分的释放,可挖掘的潜力已经有限,因此,如何扩大承保能力其实已经成为我国非寿险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5)股本回报率(ROE)。2002年,我国非寿险业ROE为4.96%,2003年为6.71%,2004年为0.95%,2005年为8.10%,2006年为11.95%,其中2004年最低,2006年最高。2006年较高的ROE的取得主要是由于非寿险业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另外,2006年较高的肯尼系数也起到了放大经营成果的作用。与国际非寿险业相比较而言,我国非寿险业的ROE水平要低于同期美国非寿险业的ROE水平(见表3)。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选取的样本是21家成立时间相对较长的公司,相对而言,这些公司经营较稳健,因为新公司在成立之初投入较多,回报可能于几年之后才能见效,因此,笔者计算得到的ROE水平会比采用非寿险业全部公司为样本的数据较高一些。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许多保险公司为扩大承保能力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中公开发行股票融资,但是由于保险业的特殊性,广大投资者对这一行业的了解还不够深刻。而杜邦分析体系通常能够提供许多其他分析方法无法给出的深刻理解,可以更好地综合评价企业或行业经营绩效。因此,我们对杜邦分析体系进行改进,使其更加适应非寿险业的特点,希望这种改进能够促使杜邦分析体系在非寿险业得到进一步运用,也能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有力的财务分析工具,帮助更多的投资者了解这一行业。

注:

① 本文在对Smith对杜邦体系扩展过程中,主要是以Smith推导思路,在具体指标称呼时以我国财务分析的习惯予以阐释。

②已赚保费=保费收入+分入保费-分出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

③在后面分析过程中,需要运用国外非寿险业的数据做一些对比分析,因此,笔者这里选择了Smith的分析模型。

④保险年鉴中公司之间报表格式及项目名称略有差异,本文选取非寿险公司承保业务产生的利润或亏损。

⑤Smith的研究显示从1970年到1997年间,美国非寿险业连续21年发生承保亏损。

⑥未决赔款准备金包括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

⑦数据来源于Smith, Barry D (2001) A Financial Analysis of the Property and Casualty Insurance Industry 1970-1999.CPCU Journal, Vol. 54 Issue 3.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应用指南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桑强.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分析[J].财经界,2004,(11).

第6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范文

东方证券渠道已拓宽 效率待提高

利率敏感性资产降低幅度较大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大大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和运用范围,除了明确无担保企业(公司)债券的投资比例外,还规定保险资金可以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产业基金,投资不动产,提高了债权投资计划的投资比例,并且不对股票和股票型基金投资各自做出限制。

从新规定可以看出,保险资金对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产业基金、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的投资比例大幅度提高,再加上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投资比例,对非利率敏感性资产投资从26%提高到了45%,债券和银行存款等利率敏感性资产降低到55%,并且这其中还可以投资20%的收益率较高的无担保企业(公司)债券。(见图)

利率敏感性资产投资比例降低,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将不再单单受利率波动的约束,大大提高了利差收益。

一般情况下,加息将增加投资部门的压力。在银行渠道,居民对寿险保单的认识更多的是储蓄理财的替代品,在利率较低和银行渠道销售的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较低时,银行渠道的保单销售良好,银保保费收入增长幅度较快,但随着利息升高及金融市场的火爆,保户的逆向选择将必然造成银行渠道保单的退保和保费收入的下降。银保渠道的保费收入与利率及基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利率提高,万能险的结算利率也在提高。这无疑增加了投资部门的压力。

另外,加息会分流银保渠道的保费收入。在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提高的情况下,银保的万能、分红产品的优势将减弱,将会出现资金分流。从保费发展的历史趋势上看,银保渠道保费收入的涨幅与利息及股票型基金净值的涨幅是负相关的。

利率敏感性资产投资比例降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受利率波动的影响减弱,相对于负债成本,将更能获得相对稳定高效的投资收益,对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和利润构成将有更多的正面贡献。

另外,放开对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产业基金、不动产的投资,提高债权投资计划的投资比例,这些投资渠道受利率波动的影响较小,也不受股市涨跌的涨跌影响,而且投资期限较长,符合保险资金安全长期的投资要求。

投资渠道的使用效率需要提高

从资金的性质上看,保险资金与社保基金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都有资产负债的匹配要求,都需要进行长期投资,对投资收益都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从投资渠道上来看,保险资金与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也有较强的类似性。

按照规定,社保基金投资银行存款+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的比例不得低于40%,投资股票的比例不超过30%;200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社保基金投资产业基金和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的总体投资比例不超过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的10%。

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的资金性质和投资渠道具有较强的类似性,但与保险资金相比,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要高很多。2001年以来,社保基金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9.75%高出保险资金5个百分点。说明社保基金的投资能力和资金利用水平大大高于保险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在2005年以前,这两类资金投资收益率相差不多,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在有些年份甚至高于社保基金。但随着投资渠道的放开,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大大提高,并与保险资金拉开了距离,说明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使用效率高于保险资金。

在股票投资上,社保基金的投资采取市场化运作。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股票的投资主要是采用委托投资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在证券市场中选择最适合的投资管理人来投资运作。从成立至今,社保基金会选择了十家境内投资管理人,包括九家基金公司和一家证券公司。截至2009底,十家境内委托投资管理人管理了40个投资组合。每个投资组合分别由不同的基金经理按照既定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进行独立运作。

在股权投资方面,社保资金的投资能力较强。截至2008年底,社保基金投资了中比基金、渤海产业基金、弘毅投资基金和鼎晖投资基金等4家股权投资基金。2009年,社保基金又完成了对中信绵阳基金的投资。投资金额达到数百亿元。

各家公司在股权及不动产投资方面的优势

目前保监会还没有推出保险资金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的投资细则和投资指引。不动产、股权投资隐含的风险大,需要保险公司更高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项目选择能力。比较来看,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中国人寿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权投资方面有优势、中国太保在上海的国有企业股权投资方面具有优势,中国平安主要通过平安信托进行股权投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平安信托是平安集团进行项目投资的主要平台,随着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办法的出台,平安信托在人力和项目方面都为保险资金的股权投资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平安集团的保险资金可以接手平安信托下信托资产投资的项目,进行项目投资,以缩短项目投资的程序,提高投资效率。目前平安信托下的信托资产投资项目是将来保险资金项目投资的蓄水池。

保险行业投资策略

随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放开,保险资金的利率敏感性资产投资比例降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受利率涨跌的限制减弱,相对于负债成本,将更能获得相对稳定高效的投资收益,对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和利润构成将有更多的正面贡献。

另外,放开对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产业基金、不动产的投资,提高债权投资计划的投资比例,这些投资渠道受利率的涨跌影响较小,也不受股市涨跌的波动影响,而且投资期限较长,符合保险资金安全长期的投资要求。

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开,投资收益将会大幅度提高,保险股的业绩将会有较好的表现。新会计准则也改变了新业务亏损的局面,使新承保业务在前几个保单年度也能在财报中确认利润。

清科集团险资开闸 2200亿涌入PE市场

《办法》明确险资可以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按照截至2010年6月底4.52万亿元的保险资金规模计算,预示着将有2,260亿元的庞大资本量涌入中国PE市场,为饱受资金匮乏之苦的LP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

险资终获LP资格具有“里程碑”意义

保险资金具有资本量庞大、投资周期长等特性,与PE一般5-7年的投资周期以及相对较低流动性的特点相适应,是仅次于养老基金的最适合投资于PE的机构投资者。从国际上看,优质企业股权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领域,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是国际通行做法。在我国,早在2008年10月,国务院批准保险资金可以投资未上市优质企业的股权,尽管细则尚未出台,但这一举措无疑为保险公司增加拓宽投资渠道、乃至未来投资PE提供了契机。此次保监会出台的《办法》作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领域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正式为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开闸放水”,也意味着保险资金将继社保之后成为PE市场生力军。此次LP群体再度扩展,合格机构投资者队伍继续壮大,对我国PE市场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亟待《保险资金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实施细则》出台

目前,我国相关政策已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非上市企业股权及相关金融产品,但《办法》中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严禁保险资金从事创业风险投资。对于此项规定的执行,存在概念界定的问题,即创业风险投资(VC)偏重于早期投资,而所谓“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则主要指中后期、Pre-IPO阶段投资(PE)。保险资金特点不是以追求高收益为主,而是追求合理的资产负债匹配和稳健的保值增值,因此法律对于险资投资也一直持稳妥态度。考虑到创业风险投资存在流动性及各种风险,险资将更加谨慎地推进这一领域业务的展开。对于相应概念的明确界定,还有待具体实施细则的出台。

保险资金投资于未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保监会等相关部门希望能够选择国内一些经营管理规范、投资能力强,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保险机构开展这方面的试点,但此次出台的《办法》中尚未对准入门槛做出具体限定。另一方面,保险机构如何开展PE投资业务(投资上市公司股权)或以LP的身份投资于PE基金(投资上市公司股权相关金融产品)也依然没有具体操作细则作为指引。因此,《保险资金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实施细则》亟待出台。

可以预见,一旦相应细则出台,PE市场必将成为保险公司的投资新领域。然而,选择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流程,投资前期需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因此险企参与股权投资在政策上允许只是一方面,现实情况是很多中小保险公司应在投资风险评估实力方面有所加强。此外,PE专业团队的建立,以及具有增长潜力的优质项目资源储备也都将是其PE业务拓展的关键。

长江证券分红险准备金评估利率或将提升

保险公司长期预期收益率将得到提升

基础建设投资和不动产投资将是固定收益类投资的有效替代。基础建设投资和不动产投资的收益率比固定收益类投资(如银行存款及债券投资)高,不论对公司的自由资金还是准备金对应的投资资金都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不动产投资还同时具有预防通货膨胀的功能,对于分红险,万能险及公司自有资金的投资都是非常有益的补充。

假设固定收益类投资(银行存款及债券投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并以10%的基建投资和10%的不动产投资替代固定收益类投资,则预计其对总投资收益的增加在25BP到65BP。

目前银行5年以上贷款利率约为5.94%,而2007年5年以上贷款利率曾达到7.83%的高位,由于基建投资的收益率与银行贷款利率具正相关性,因此,在目前加息周期的情况下,预期未来新增基建投资的收益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分红险准备金折现率或将升高

第7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范文

偿付能力分析代表监管方向,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分析出保险公司保费成长的空间、推测保险公司融资的时点、预测保险公司分红水平,虽然偿付能力不直接反映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但是却关系到公司资本划、分红比例、业务结构变化等。保险公司现金流比盈利更重要,保险公司可以连续亏损多年不破产,但是如果现金流出现问题,基本难逃破产命运,由于保险公司的盈利受投资收益、准备金计提影响比较大,因此盈利更多体现人为特征,但现金流是最讲“实话”的财务指标。只要现金流流出企业就会在现金流量表进行反映。

因此,分析保险公司必须把现金流分析放在重要的位置。现金流不仅仅是保费流入、赔款和费用支出这么简单,净现金流对于保险的资产配置同样重要。

偿付能力稳定下降

2014年上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呈现较大幅度改善情况,以中国人寿为例,公司在2014年并未补充资本和发行次级债,但偿付能力却提升了68 %。

上市保险公司2014年偿付能力改善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场收益率下行带来债券公允价值提升,从而体现为权益和净资产增加,国寿债券配置中可供出售类债券占比较高,因此偿付能力改善的幅度较大。而股票市场好转也为保险公司带来权益资产公允价值的提升,从而增厚净资产和公司权益。

从偿付能力变化周期来看,偿付能力变化与资本市场周期、保险满期给付周期以及保费增长等因素相关。

首先,偿付能力改善与资本市场周期呈现正相关性。2011-2012年是市场收益率上行阶段,期间保险公司经历股债双杀的局面,因此对资本的需求程度较大。而2013年后市场收益率见顶呈现拐点趋势,导致保险全行业的偿付能力呈现改善趋势。

其次,偿付能力改善与保险满期给付周期呈现负相关性。2012-2013年保险行业迎来满期给付高峰,这一高峰主要是应对2008-2009年保费高增长阶段签收的保单。保单给付完成后寿险准备金得以释放,从而释放更多资本,减轻偿付能力的压力。

最后,偿付能力改善与保费增长呈现弱性负相关。由于保费相对投资具有滞后性,滞后期是一年,因此,在保费增长高峰之后的1-2年是保险公司准备金增长最快的时期,这期间对资本消耗较大,偿付能力下降幅度较大。

从总体趋势看,未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将呈现稳定下降状态,一方面,保费增长趋于稳定和平缓;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赔款和满期给付呈现稳定状态。随着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稳定,保险公司未来分红将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现金分红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会造成侵蚀,在偿付能力上升的趋势下,保险公司分红率具有提升空间。

现金流量分析是最能说清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分析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现金流量分析比盈利分析更加重要。

在对保险公司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之前,需要先对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整理。我们可以依据损益表,将保险公司的收入分成两个主要部分:已赚保费和投资收益;将保险公司的成本分成四类:退保金、综合赔款(含满期给付和保单红利支出)、费用合计(含佣金手续费和业务管理费)、其他成本。

将现金流分成保费、投资收益、退保金、综合赔款和费用合计五部分,所有现金流量分析均是基于此进行研究。

流量退保率现状堪忧

流量退保率=退保金/已赚保费,该指标主要反映当年度退保在已赚保费的占比情况,也是实际反映保单质量的最主要指标。流量退保率越高,保险公司当年度业务质量越差,保险公司保费虚高的成分较大。

根据2014 年上市保险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我们将四家上市公司下辖的寿险公司流量退保率进行了汇总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国寿、太保寿险和新华保险流量退保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新华保险2014年流量退保率达到惊人的44.9%,也就是说虽然新华保险2014年会计确认的已赚保费是1093亿元,但是有490亿元被当期退保,实际收到的保费只有603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华保险的保费质量并不高。国寿和太保寿险同样面临问题,两家公司当年度退保几乎接近确认的已赚保费的30%,说明这两家公司的保费质量情况也不是很好。

从2014年上市公司的数据比较中可见,平安寿险的数据最好,平安寿险从2009年至今基本维持了退保率的稳定。综合分析看,寿险公司退保率上升主要始于2012年,流量退保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包括:高现金价值保单出售,造成一年后退保大幅产生;银行保险趸交质量不高,客户退保较大;保险公司总部对分支机构下达业务指标较大,保险公司通过先承保再退保完成总部布置的保费任务。

退保率过高是2013年以来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保险公司竞争激烈的产物,由于退保率对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影响较大,未来不排除监管层对退保过高的情况进行严格监管。

现金流支出压力未减

如果将退保金、综合赔款、费用合计加在一起,综合考虑现金流支出对保险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我们就可以更直观地看出现金流支出对投资资产和资产配置的影响。

以国寿为例,2014年公司已赚保费收入3301亿元,当年度退保+赔款+费用实际现金流支出合计占已赚保费的86.9%,也就是说扣除现金流支出,国寿留存的已赚保费不足433亿元。

当上述三项现金流指标合计超过70%的时候,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就会明显感觉现金流的压力,同时投资线也会感受到现金流的压力,主要体现为投资资产增速放缓,基金经理账户打入资金的增量减少。

现金流支出对于保险公司的影响可以从投资资产的增长中得到验证。保险公司投资资产的增长主要来自两个部分,流量保费的留存和存量投资资产公允价值的增长,如果我们在投资资产增长的过程中,剔除投资资产因素的影响,我们就可以看出三项现金流支出变化对投资资产的影响。

以国寿投资资产增长为例,2014年,国寿投资资产规模为21010亿元,其年报披露的综合收益率为8.56%,那么2014年投资资产扣除综合损益增长,投资资产的实际增长为5%,远低于3301亿除以2013年投资资产18487亿元的结果(17.8%)。这说明如果不是因为2014 年股债牛市的特征,国寿投资资产的增速会很差。

现金流变化对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为实际投入资金运用的流量资金在减少(不考虑存量资产的再投资),还体现在组合资产结构的变化中。

保险资产配置2014年呈现出定存占比下降、债券结构变化、权益投资上升、非标投资占比上升等四个趋势。四家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基本印证了上述判断。从现金流变化情况看,权益和非标资产比例的上升更多来自定存占比的下降,而非主要来自保费的留存。

2014年,上市保险公司盈利大幅增长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的恢复和增长,这点在净资产的增长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即实现的投资收益直接体现为收入,未实现的投资收益则体现为净资产的增长。

准备金计提对保险公司的盈利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准备金的计提很不透明,因此,我们无法通过直接计算准备金或者根据准备金的参数去判断保险公司是否通过操纵准备金去调节利润。但是如果把准备金理解为未来赔款支出,那么(准备金+实际发生的赔款)/已赚保费应该稳定在一个相应的比例水平,如果这个指标波动很大,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保险公司在通过调节会计准备金操纵利润。

第8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范文

【关键词】 VaR模型,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科研计划一般项目“保险资金组合投资风险管理——VAR模型的应用”(项目编号Z200909528)的研究成果。

保险资金,是指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以本外币计价的资本金、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各项准备金及其他资金。保险资金收支时间差和数量差的特点,使得保险公司有可能将暂时闲置的资金用于各种投资,以满足保险资金保值和增值的目的。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日趋成熟,投资收益已经成为保险业的两大利润来源之一。尤其是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保险费率呈现下降趋势,优化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结构日益成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禀承“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原则,在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改进风险管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概况

(一)资金规模扩大,风险暴露增加

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保险行业也表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无论从保费收入、总资产还是资金运用余额都以较快速度增加。表1为2005年-2012年我国保险业总保费收入、总资产及资金运用余额的相关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逐年攀升,占保险业总资产比重很高。而快速增长的保险资金运用规模,使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暴露也前所未有地增加。

数据来源:根据保监会统计数据整理。

(二)资金运用方式多元化,风险复杂多变

根据我国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和2010年颁布《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运用限于下列形式: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投资不动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10年9月3日,保监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及《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保险资金进行不动产投资及股权投资的实施细则。至此,保险资金投资方式在立法方面已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投资范围全面覆盖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不动产、股权等各个项目。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6.85万亿元,占行业总资产的93.2%。其中,银行存款为2.3万亿元,占比34.16%;各类债券3.06万亿元,占比44.67%,股票基金8080亿元,占比11.8%,长期股权投资2151亿元,占比3.14%;投资性不动产362亿元,占比0.53%;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3240亿元,占比4.7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保险公司对固定收益类产品仍然表现出明显的投资偏好,而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及基础设施债权投资等投资占比呈上升趋势。

以上情况说明,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不断拓展,投资方式越来越灵活,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空间在加大。然后,由于各种投资方式各具特色,风险特征有明显差异,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风险更加复杂多变,使风险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投资收益率较低,波动幅度大

首先,保险业投资收益率总体收益水平不高。根据保监会统计数据,2008年至2012年,保险业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89%、6.41%、4.84%、3.49%和3.39%,大部分年度的收益率都低于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相比一般5.5%左右的寿险产品精算假设,收益率缺口较大。

其次,保险业投资收益率波动较大。以权益类投资为例,近10年来,权益投资在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中占比为13.17%,而投资收益率却高达21.66%,特别是2006、2007、2009年,投资收益率分别达到29.46%、46.18%、22.71%,但2008年、2011和2012年,却出现投资亏损,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1.66%、-2.34%和-8.21%,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存在明显不足。

数据来源:根据2006-2012中国保险年鉴整理。

综上所述,随着保险资金运用规模不断增加,投资渠道逐步扩大,风险隐患不断增加;同时,在投资运用过程中,由于保险资金投向资本市场的比重相对提高,而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风险愈发明显。因此,运用现代市场风险管理技术——VaR模型,加强和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VaR模型的基本原理

(一)VaR模型的含义

VaR即在险价值,是指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20世纪80年代末期,VaR模型首先被一些大型金融集团用于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90年代开始,VaR模型作为资产风险度量的工具被广泛地运用于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

一般地,VaR模型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和给定的置信度内,测算单一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在给定时期内面临的市场风险的大小和可能的最大损失价值的分析方法,即:

其中,L为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在一定持有期内的损失额,δ为给定的置信度,VaR为在置信度δ下的最大可能损失。

(二)VaR模型的作用

对保险公司而言,VaR模型在风险评估与管理方面体现出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利用VaR模型可以进行事前评估。计算出投资过程中的在险价值,并在超过一定数值时发出预警信号。与事后风险控制相比,利用VaR法能提前发现风险隐患、防患于未然,保证保险公司的安全稳健经营。

其次,利用VaR模型衡量投资组合的风险。VaR模型可以全面、准确地衡量投资项目的市场风险状况,便于保险公司对自身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充分掌握投资项目风险状况并作出正确决策和准确部署,将投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再者,利用VaR模型进行风险的动态分析。VaR模型不仅可以用来评估特定时期内的投资风险状况,也可以用来分析不同时期内各项投资数额、比例变动对总投资的VaR值的影响。保险公司通过这种动态分析,便于调整投资方式,优化投资结构。

综上,保险公司通过VaR值判断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掌握投资收益及其所付出的风险代价,进而将组合的风险损失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

三、VaR模型在保险资金运用中的应用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VaR模型被广泛地运用于保险公司投资运作中,并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并不长,保险资金运用尚未实现真正市场化,所以保险公司对VaR模型的应用仍十分有限。笔者认为,我国保险业国际化、投资方式多元化、市场环境复杂化等变化,意味着在我国保险公司推广VaR风险管理方法是大势所趋。具体来说,在应用VaR模型评估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历史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VaR模型是一种基于统计分析的风险评估方法,充足、准确的历史数据,掌握数据分布的内在规律是计算VaR的基础。从目前情况来看,固定收益资产如货币市场工具、国债、金融债券等的收益率及损失概率资料整体是能够满足风险评估的需要的。但是,浮动收益资产则由于市场不够成熟、过度投机等原因使数据波动性较大,数据有效性大为降低,VaR值的可信度也值得商榷。另外,保险资金运用于新兴投资品种时,如公共设施投资、不动产投资等,则由于历史经验数据不够丰富、数据分布情况不明而给VaR的计算造成困难。因此,从收集数据、完善数据库信息出发,准确分析各种风险的统计分布特征,应是保险公司的首要工作。

(二)确定参数

保险公司利用VaR模型对投资风险进行评估,必须合理设置三个基本参数,分别是:

一是持有期(t)。持有期可以根据各个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金融资产转换的速度及结清交易头寸的时间长短来综合确定。为谨慎起见,持有期不宜过长;

二是置信度(δ)。δ取值越大,表示风险管理越严格,与此对应的风险管理成本也就越高;反之,则表示风险管理很宽松,投资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δ的取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三是资产组合收益率(R)。在掌握资产组合收益率R的基础上,简便起见,可利用方差-协方差法计算VaR。具体做法是:首先计算投资组合中各种投资方式的比例,并分析各投资方式的市场价格变化模拟一种概率分布(如正态分布),然后计算资产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及相关系数,最后得出VaR的值。

(三)设置VaR上限

VaR法是一种动态的风险管理方法,可以对投资风险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更重要的是,通过VaR的评估,可使每家保险公司及每个交易员明确自己面临的最大风险损失额。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对每个交易员设置VaR上限,将风险总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尽可能避免出现影响保险公司整体安全的大型风险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各家保险公司由于业务规模、偿付能力、投资结构不同,在确定VaR上限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对资金雄厚的大公司而言,可以适当提高VaR上限,以追逐更高的投资回报;而小公司则更应以安全稳健作为首要法则,适度降低VaR上限,谨慎投资。

通过以上几步,保险公司基本上可以从量上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做好事前防范的工作,有利于保险资金的安全并提高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同时,也应注意到,VaR模型也存在许多局限性,比如数据失真、市场操纵行为、实际收益率的肥尾问题等,都会很大大程度上影响VaR分析的有效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应将VaR分析方法与其他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结合,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资金运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完善内部控制,防患与未然,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贯彻到保险资金运用之中,以期更好地发挥VaR模型的风险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阎栗,付江涛.VaR模型及其在寿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保险研究,2009(2):78-83

第9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范文

我国在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1984年以前保险资金全部存入银行,1984年国务院批准从保险公司收取的保险费中,扣除赔偿、赔款准备金,费用开支和缴纳税金后,余下的可自己运用。

198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取得了自有资金独立运用权后,由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偿试性开展了资金运用业务。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从法规上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对保险资金运用实行计划控制,在规模上、投资方式上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这一阶段的资金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资金运用率为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二、无序投资阶段(1988年至1995年)

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增长过热,同时除《保险企业管理条例》外又无法可循,保险资金的运用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投资渠道较为宽泛,从房地产、有价证券、信托到借贷,无所不及,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的现象严重,从而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国家采取了调整整顿措施,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肃利率政策,把资金转到流动资金的贷款上,人寿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此外,国家还拆并了中国保险投资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各分公司的投资处。

三、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10月至今)

1995年10月,我国《保险法》颁布实施。继《保险法》后,我国又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对以往保险公司的无序投资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保险资金的运用开始进入规范阶段。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使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得以保证,但是狭窄的投资渠道却导致投资收益的降低,使得大量资金处于闲置或低收益状态。随着1996年底开始银行存款利率的连续8次下调,人寿保险预定利率调整的滞后性使得人寿保险保费收入一度年增长率超过80%,较高的预定利率与低投资收益率之间的矛盾导致人寿保险经营面临着严重的“利差损”,随之拓宽人寿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呼声日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被逐步放宽。

保险资金运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保险资金运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从必要性看,首先在于保险资金具有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金使用必须考虑机会成本,如果资金处于闲置状态,资金就会贬值,尤其是通货膨胀条件,资金的保值增值要求更为强烈,而要实现这种要求,就必须使资金运动,保险资金运用就是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方式。

截至2006年底,全国保费收入43091849.81万元,全国保险行业资产规模已达17000亿元,已突破万亿元大关。但是由于中国目前投资金融环境不完善,保险资金运用无论从投资范围还是管理模式,都存在许多问题。目前巨大的保费收入形成巨大的保险资金,该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导致很大的闲置和浪费,使该资金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使运用该资金的盈利水平受到严格限制不能充分实现最大化的盈利。必然使保险公司未来的偿付能力得不到保障,因此,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加大盈利方向是极其重要的。

二、保险资金运用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第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与之相比,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为广泛。

第二,保险资金利用率低,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收益率低。由于保险资金无法充分利用,再加上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巨大的资金余额正处于低效益的空转状态与发达国家6%~10%的保险投资收益率相比,我国3%~5%的投资收益率非常低,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在目前的赔付水平较低,保险业务还有较大盈利空间的情况下,矛盾还不突出,但随着保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当保险业务经营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亏损时,保险公司通过合法的保险投资就不能保证其偿付能力,从而给金融系统带来极大的风险。

第三,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期限结构不匹配。财产保险,人寿保险资金在来源和结构上是差异的。财产保险期限较短,对资金的运用要求流动性强,比较适用于同业拆借,股票投资等流动性强,收益高的投资品种。我国的人寿保险资金绝大部分是长期性的,其中20年期限的资金约占50%左右,人寿保险资金在我国比较适于投资长期储蓄,国债、房地产等。然而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来看,由于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种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不匹配,严重地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的效果。

第四,由于债券市场发育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运作。保险公司的投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市场的发育程度,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和其他投资工具的不成熟,不完善严重地影响了保险公司选择各种投资工具,参与投资市场的运作。债券作为保险资金首选的投资工具,在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中本应占据主导地位。但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与债券的比例不仅偏低,甚至还有下降趋势。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保险资金运用带来了难得机遇。

保险资金最理想的债券投资方式是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分别持有不同种类、不同期限、不同收益率的债券,但是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还处于发育阶段,目前保险公司投资于债券的比例和结构与理想状态还有很大的差距。

债券流通市场不完善,投资运作方式单一。我国的债券流通市场分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由于债券的流动性较差,保险资金的债券投资主要以购买并持有“策略为主”。在交易所债券市场虽然交易相对活跃,但由于市场规模较小,并不适合大资金运作,保险资金也仍然以买持为主,难以采取相对积极的投资策略,获得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对于回购交易,以商业银行的短期债券回购为主适合保险基金运用的长期债券回购很不活跃。

此外,保险公司对债券的需求虽以长期性为主,但由于实际给付过程是随机的,仍要注意流动资产和负债的匹配,所以公司对投资工具的流动性有较高要求债券流通市场不活跃,保险公司持有高比例的长期债券或风险相对较高的企业债券,将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甚至威胁到保险公司的经营运作。

现有债券结构不能与保险公司的负债完全匹配。保险公司的可运用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对外的负债,而不同的负债对相应资产的流动性,期限结构和收益水平要求不同,因而需求不同类型的债券与之相匹配。而目前我国发行债券品种有国债,金融债券,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定向债券等,表面看来种类似乎很多,但其比例和期限结构不合理,不利于保险基金的运用。

缺少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保险公司的债券面临很大的利率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虽然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管理的办法进行适当平衡,以减少损失,但作用毕竟有限,更加重要而且也是更加有效的办法是利用长期保值工具对利率风险进行规避,而在我国目前的债券市场上,这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债券市场的利率发生波动,势必影响公司的投资收益和投资策略。甚至影响到保险公司的资金安全和偿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