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桃花源记译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化符号;艺术作品;《桃花源记》;语际翻译;符际翻译;影像;绘画;艺术传播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北宋高僧赞宁对翻译的阐释,耐人寻味。所谓“翻”,“翻也者, 如翻锦绮, 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①所谓“译”,“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所无也。譬诸积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为枳。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干叶无异。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即东夏之杨柳, 名虽不同, 树体是一。”② 有学者据此认为,译,象也(仿象,象似);译,易也(交换或交流、改变、变化);译,化(转变)也。③可见,翻译在于借助“易”的手段,实现“通”的目的;“翻”与“译”,都是通过符号作为中介的。
雅各布森将符号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与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④。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语际翻译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来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这就是通常严格意义上的翻译。符际翻译则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解释语言符号。据此,将古汉语“易”成现代汉语,属于语内翻译;将汉语“易”成英语,属于语际翻译;将语言“易”成符号,属于符际翻译。本文以《桃花源记》为例,侧重探讨语际与符际两种翻译类别,以观察“易”的艺术效果。前者指汉译英的文字层面,后者则指影像与绘画方面。
一林语堂、方重、罗经国、孙大雨、汪榕培、A. R. Davis、J. R. Hightower、Rick Davis 和 David Steelman等翻译家都英文翻译过《桃花源记》。这证明了《桃花源记》的文学魅力,证明了翻译家让经典走出去的价值取向。重译的价值表明,对文本理解的逻辑正确以及表达的得体全面,因翻译家个体而存在差异,不同翻译家的译作如同展开的层层锦绮,相得益彰,各放异彩。尽管翻译研究领域先后出现了语言转向与文化转向,由关注文本内的语言层面而扩大至文本内外所涉及的文化层面,由文本翻译的生产更多地兼顾到译本的接受及其产生的影响,但是无论是生产还是传播、接受等环节,文本是中介,文字是载体,这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对《桃花源记》的英译研究,仍必要从传统的文字翻译的视角切入,继而再扩大翻译的定义,研究由语际而延伸至更广泛的符际层面。《桃花源记》标题的英译值得玩味。包括林语堂在内的“本土”翻译家,深谙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对“桃花”意念重生,譬如,人面桃花、桃之夭夭、桃灼呈祥,等等。对桃花的这些积极意义的前理解,符合《桃花源记》的文本语境,因而翻译家们将“桃花”一律译为“peach blossom”,不会引起任何歧义。但是,对“源”的英译,则产生了很多分歧,有林语堂的“colony”,J. R. Hightower、方重、罗经国的“spring”,A. R. Davis的“source”,孙大雨的“visionary land”,Rick Davis和David Steelman的合作译文中,则将其译为“Shangri-la”。是否可以认为,spring和source视“源”为“源头”,colony视“源”为“田园”(a territory distant from the state having jurisdiction or control over it),visionary land与Shangri-la与“田园”意思更近,但都有了浪漫色彩。尤其是Shangri-la,不仅使译文靠近其读者,在读者心目中产生美好的意象,而且强化了《桃花源记》的乌托邦色彩,是文化翻译的典型例证。《桃花源记》的叙事始于“晋太元中”,神奇之处在于,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寥寥数语中,朝代更替,别有洞天,将“时空”与“虚实”巧妙结合,将武陵人的遭遇——误入桃花源、享受桃花源、惜别桃花源、重觅桃花源,自始至终都置身于一种幻境之中。然而,若使译文读者享受到这种晃世的感觉,对“朝代”翻译的处理还是值得烦神的。客观情况是,除了林语堂外,其他中国译者似乎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此处翻译存在的“陷阱”可能导致译文读者接受与反应的“障碍”,因此众多译者对朝代仅用音译处理。林语堂在相应位置不仅采用括号内加注的方法来处理,而且对时间“去陌生化”表述,如“汉”译为the Han Dynasty (two centuries before to two centuries after Christ)。至于美国汉学家James Robert Hightower仅用音译法,可能是早已“汉化”了吧。而A. R. Davis的处理则是一目了然,譬如,Han (206 BC-220AD)。Rick Davis 和 David Steelman用尾注处理年代翻译,可能会影响译文读者的阅读速度,从而影响读者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与接受效果。毕竟,朝代的频频更替、次第出现,蕴含着陶渊明及其文本的写作意图。林语堂学贯中西,精于英文创作,对《桃花源记》的理解与表达环节自然游刃有余。也许正因如此,林译本在句式方面较之他人更富特色。简而言之,林译本的句子简短,表述灵活,将《桃花源记》作为圣经故事一般娓娓道来,情节完备而又不拘小节。譬如,全文第一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Taiyuan of Chin, 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 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 After having gone a certain distance,….”所谓情节完备,译文伊始就是典型的英文故事模式“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至于不拘小节,尤其体现在对“行”与“忘”的处理,前者应为“划船前行”,后者则为“没有介意”,但在译文中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林语堂对驾驭中英文本的自信,还表现在他能自如地拆分中文句读,如该句的英文就与下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用逗号将两个句群衔接到一起。相比之下,汉学家的译文较为忠实,句式也因此复杂但不冗长。譬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林语堂仅译为“dogs and chickens were running about”,而A. R. Davis则译为“The field dykes intersected; cocks crowed and dogs barked to each other”。后者的信息没有流失,而且意境栩栩如生。基于上述对语际翻译的分析,可以主张,译者在对叙事情节翻译时,要尽可能使自己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理解与表达源语文本中蕴含的符合逻辑的意义。当然,这仅是一种理想境地,有对“度”的把握问题。譬如,武陵人受到殷勤款待,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被很多译者理解为“不必要”、“不值得”,即,There is no need…或There is not worth…。林语堂和A. R. Davis则将其设身处地地理解为“求您别”、“千万别”,全句分别译为:“The villagers begged him not to tell the people outside about their colony.” / “The people of this place said to him:‘You should not speak of this to those outside’” 。林语堂的翻译采用间接引语,刻画了桃花源人的善良谦恭以及唯恐小国寡民的宁静生活被外来人从此打破的顾虑。A. R. Davis则用直接引语对武陵人做出了警告,体现了仁义尽至的桃花源人“友情提醒,礼貌在先”的处世哲学,意味着“……否则,你永远不可能再入此地了。”这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是否多少也体现了两位译者文化身份的自觉呢,不得而知。
二
《桃花源记》为符际翻译成影像提供了素材。该文仅三百余字,但它是文化的一面多棱镜,其中“看”与“被看”是一道景观。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着渔人的传奇经历、桃花源人的善良安逸、陶渊明的精神诉求。在桃花源的和谐生态中,渔人与桃花源人遭遇到文化的“陌生化”。“渔人甚异之”、“见渔人,乃大惊”。时空隔阂自然使得渔人认为桃花源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而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其实,文本中的渔人、桃花源人与21世纪的读者同样构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在反复制造编码和解码的时代,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影像的手段直观呈现、重构文本。《桃花源记》有两个动画版本,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符际翻译。台湾版的《桃花源记》片幅不足八分钟,国画风格,中文字幕根据陶渊明的原作逐句呈现,配以相应的英文字幕翻译,画面随情节徐徐变换。风景山清水秀,人物栩栩如生。“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每一行字幕所能蕴含的可能意象,都一律得以展现,在中英文字幕实现语际翻译的同时,文字与画面情景交融地进行着符际翻译,不但给中文观众带来了用多种符号艺术阐释文本所提供的视觉,而且使外国观众身临其境地享受到东方乌托邦所能提供的文化演绎空间。翻译是一门永远存在缺憾的艺术。语际翻译的缺憾在于,译者虽经百般解释依然无法说清好多文化专有项。符际翻译虽然可以通过画面提供多维视角的切换对语际翻译留有的缺憾尽力弥补,而且这种符际翻译给中文观众同样提供了补充固有理解欠缺的机会,但是,画面的定格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文本可能潜在的更多想象空间。如果说不足八分钟的台湾版《桃花源记》是对陶渊明文本字里行间的“忠实”翻译,属于直译,那么大陆版《桃花源记》则属于典型的编译,明显具有“变”和“易”的特征。其中,英语世界的观众对《桃花源记》所刻画的生态、人物、世界之间又构成了一种“看”与“被看”的跨文化关系。
据报道,深圳环球数码出品的动画作品《桃花源记》片幅不足十七分钟,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皮影、剪纸、大写意等,实现了三维动画的无缝衔接。此片曾先后获得东京TBS亚洲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奖、中国国际动漫节美猴奖等。该片于2012年12月8日至2013年4月14日应邀参加了澳大利亚昆士兰艺术馆/昆士兰新现代艺术馆举行的第七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的主题展“山水情”,呈现了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的魅力⑤。该部作品在题材、画面元素及动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等各方面都有突破。片中的潺潺水流和缤纷桃花,以及人物形体动作的流畅、面部表情的丰富、细节动感的逼真,使得整个画面将传统的艺术符号升华到崭新的视觉体验。落英缤纷、升平歌舞、洞天福地,带给国内外观众一种飘飘欲仙的新奇感受。这种符号带来的异域享受,还得益于该片的语言文字与故事情节。深圳版《桃花源记》充分体现了二度创作的特色,且明显具有使中国经典文学走出去的意识。英文片名The Legend of Shangri-La反映了扑面而来的浓郁的跨文化气息,古朴的中文台词配以现代的英文字幕,亦庄亦谐的动作、触及魂灵的独白、民族特色的音乐,引人入胜。尤其是叙事层面,将陶渊明作品中的顺叙处理成倒叙和插叙的方式,情节发展显得跌宕起伏,属于典型的“变”与“易”,或者是编译。不过,从片首的渔人遭太守鞭笞、刘子骥策马相救、渔人描绘桃花源奇遇、刘子骥欣然前往而未果,情节虽似曾相识,但主题不偏不离,属于典型的“形散而神不散”。现实的残酷、奇遇的美妙、未来的无望,使得渔人自己最终感慨“没有人再相信我的故事了”。由此,他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是一个讲经历的人。这种悲哀,更加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增添了观众对渔人的同情、羡慕与不屑。同情他的现实遭遇,羡慕他的人生偶遇、不屑他的违背诺言。可以说,通过影像符际翻译《桃花源记》,文本的抽象与文字的意象,都得到了形象的呈现。当然,这种呈现并不局限于影像这种动态的流感画面。
三
将《桃花源记》的文字用绘画描述出来,用非语言符号解释语言符号,同样属于符际翻译,难度超过临摹,临摹是根据原作进行书法或绘画的模仿。临摹以原作为依据,关键在模仿(imitation),而用绘画实现符际翻译《桃花源记》的关键则在于对像似的创造(creation)。袁行霈认为:“历代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作品很多,这些画中并没有陶渊明的形象,但是因为这篇作品表现了陶渊明的理想,而这理想反映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愿望,深受历代读者喜爱,所以也成为画家常用的题材。”⑥其实,除了陶渊明和该作品表现的理想外,作品的叙事技巧及文字意象所产生的意境,尤其适合绘画,适合符际翻译。譬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都是一幅幅动静交融、人禽睦处、生态祥和的神往图像。“象也者,像也。”二者都是人类符号化把握世界的两种模式。不过,“象”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诉诸心灵的内视,是可感、可思的;而“像”则具有形象性和固定性,诉诸眼睛的直观。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物象总在“似与非之间”,从而要求“象外之言”、“象象组合”,以营造一种意境,达到境内之象与象外之境的理想状态,这也使得《桃花源记》达到了“诗中画,画中诗”的像境状态。将心灵之悦诉诸泼墨之间便构成了视觉之美,《桃花源记》的符际翻译家个个都是丹青高手,仅袁行霈的著作《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就收录、介绍了十九幅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历代绘画名作。其中八幅收藏于台北,其他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扬州、重庆,以及美国、日本等。据袁先生考证,唐代韩愈所作七古《桃源图》,已经提到根据《桃花源记》绘图的情况,而且明代杨慎认为,“唐人画桃源图,极为工妙。”不过,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有的图绘桃花源故事较为完整,如南宋马和之的作品,最右端溪水中停泊一小船,从右至左依次展开五组人物,有渔人与桃源中人对话的情景,众人下棋的情景,也有众人聚饮的情景。中间点缀以树木、屋舍、溪水、耕牛、小犬等,全是农家景色。但左端云雾中露出楼台,楼顶巍峨,又是仙境。⑦还有明代文徵明所绘的《桃源别境图》,共分为四大段。第一段只画群山、溪水、桃花,乃是进入洞口之前的那一段路。在一巨石之下,倒挂着的桃树掩映之中一小船停泊其间。第二段从一座桥开始,渐次进入桃花源中。图中五人体态各异,其中最右边的白衣者似乎是那渔人,正张开臂膀似乎在询问着什么。向左是一手持拐杖的老者。第三段还是从一座桥开始,人物中有担柴的农夫、水田中耕作的农人,也有闲坐的老者。还有一只小犬在篱笆前面,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第四段还是从一座桥开始,上面是一道瀑布,将左右画面明显地划分开来。桥上站着一位正在观瀑的高士,身后跟着一个书童,腋下夹一张琴。右面还出现了一个女性,似乎是刚刚晒了衣物,颇有生活气息。画的最左端是几道瀑布,下面激起层层浪花,气势非凡。袁先生以为:“在今天所能见到的所有桃源图中,这一幅画对内容的取舍最具匠心。”⑧ 然而,类似的桃花源全景图似乎并不多。其他画家多是把握故事的某些特定场景或细节。文徵明次子文嘉立意很有特色,但仅图绘了渔人舍舟登岸欲入山洞的情景。明代宋旭的《桃花源图》先是画出一段山溪,两岸点缀以桃花,溪水尽头停一小舟,山间一小洞,再向左展开则是良田美池,阡陌交通,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怡然自乐。渔人手持船桨,正与桃源中人对话。这些绘画虽非全景图,但对于陶渊明的文本而言,形散而神不散,因为渔人、小舟、桃花等都是《桃源图》的独特标识性符号。美国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有明代仇英的《桃源图》卷,画面重岩叠嶂,点缀以桃花,右部溪水中隐约一船,中部和左部绘桃源景色,屋舍俨然,良田美池,往来种作。袁先生认为该作更为接近《桃花源记》原作的内容。⑨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桃花源图》的主体部分是渔人与桃源中人见面的情景,人物形象的勾勒,笔墨简练,十分传神。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绘画,也有出自朝鲜画家之手的。李朝的安坚画过《梦游桃源图》,图中奇峰耸然,红色的桃花点染其间,俨然是神仙世界。从这幅图可见陶渊明以及中国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对朝鲜的影响何其深远。⑩袁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最能展现想象中的山水之美,成为山水画家喜爱的题材。而且,它有简单的情节,便于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传统的卷轴形式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于其时空的设计,画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既可以将不同时空的情节置于同一幅画中,让人物反复出现,也可以选取一个固定的时间与地点,着重表现某一特定时刻的情景,画家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B11不过,小溪、渔船、桃花等,作为《桃花源记》的标志性符号,始终揭示着该部经典作品的主题,有效地实现了符际翻译的效果。
四、结语
文字、影像、绘画,共构叙事,在多视角展现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重构了《桃花源记》的经典性,使其跨出传统的叙事模式,跨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学的奇葩。在讨论世界文学是如何通过生产、翻译和流通而形成时,戴姆拉什曾提出一个专注世界、文本和读者的三重定义:1. 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简略折射。2. 世界文学是在翻译中有所获的作品。3. 世界文学并非一套固定的经典,而是一种阅读模式:是超然地去接触我们的时空之外的不同世界的一种模式。B12当然,对于陶渊明《桃花源记》而言,这还要归功于作品的“经典性”所具有的可译性。所谓可译性,“是某些作品的本质特征,但这并不是说对于正在被翻译的作品本身是本质的。它意味着内在于原作中的某种特定的含义在可译性中得以自我展示。显然,任何译作不管多么优秀,较之原作都不具有任何意义。然而,它确实由于原作本身的可译性而接近原作;事实上,这种关联更加紧密,因为它不再对原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将它叫做一种自然的关联,或更具体地说,一种至关重要的关联。正如生命的各种形式与生命现象本身紧密关联而对生命并没有什么意义一样,译作虽来源于原作,但它与其说来自原作的生命,倒不如说来自其来世生命。”B13可见,翻译不再局限于文字,影像、绘画也是翻译,这种认识为通过语际翻译与符际翻译将民族的《桃花源记》在异域寻求到它的来世,提供了资源保障,使得“世外桃源”与“香格里拉”成为人们生活和精神追求的一种模式。对这种认识的接受,可以使类似于《桃花源记》的其他民族作品,今世找到来世,经典更为经典。
① 赞宁《宋高僧传》(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2-53页。
② 同①。
③ 张佩瑶《钱钟书对翻译概念的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中国翻译》,2009年第5期,第30页。
④ Roman Jakobson,“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 of Chicago P, 1992:144-151.
⑤ 《深圳动画〈桃花园记〉亮相奥大利亚》,《深圳商报》,2012年12月13日,第C05版。
⑥ 袁行霈《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1,82,99,117页。
⑦ 同⑥。
⑧ 同⑥。
⑨ 同⑥。
⑩ 同⑥。
B11 同⑥。
B12 David Damrosch,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Princeton & Oxfro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281.
B13 Walter Benjami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n Rainer Schulte & John Biguenet (ed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72-73.
Semiotic Translation of Tao Hua Yuan Ji
HU Mu1,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Cultur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2、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 文言文英译 古文观止
中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言文能够将文明古国的博大精深文化传递出来。在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文化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角色,具有怎样的内涵,则需要一个媒介去进行探索。文言文,相对白话文而来,具有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语言富含修辞手法和文字形态,字里行间体现出文学美。它真实的将我国古代人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大情小事,周遭景致进行记录,生动的体现出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文化结晶。
《古文观止》英译分析
罗经国先生的《古文观止》精选(英汉对照)从清初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中选译32篇,译文将原文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从罗先生之译文,可以看出文言文散文的美是可以再现于译文的,从译文的字面含义体现出汉语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是可以在英译版本中展现出来的。
原文1:桃花林一直延伸到小溪的源头,来到一座山前,山脚下有一个洞,有阳光从洞中射出来。
译文1:The peach land extended far to the source of stream where there was a mountain with a hole at its foot and the sun shone through the hole .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在文化这一宏观的研究范畴内置入翻译过程,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高度具备前瞻性和宏观性而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研究视角。“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她将翻译单位从语篇转移到文化转换,即翻译己经不再满足于两种语言间简单的字词句的对应。
此翻译案例的源语文本为《古文观止》中《桃花源记》选取的一部分。“桃花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桃花的林子,而是概指桃源一样的室外仙境,人们在那里隐居,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因此,“桃花林”的英译对此进行了文化还原,体现中国古代文化典故,译为“The peach land”。
原文2:出于好奇,渔夫下了船,进入山洞。洞口很窄,只容一个人通过。他继续往前走,山洞顿时豁然开朗。洞的尽头是一片原野,平坦宽阔,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一排排房屋整齐地排列着,房前屋后种着各种桑树和竹子。
译文2:Out of curiosity, he got off the boat and walked into the hole .The mouth of the hole was as narrrow as for only one person to pass through.As he walked on, he found that the hole became suddenly wide and bright. At the end of the hole appeared a vast and flat plain full of fertile soil, beautiful ponds and rows of tidy houses with various mulberries and bamboos growing here and there.
苏珊・巴斯奈特在文化翻译观方面指出:“如果我们把文化比作一个人的身体,那么语言就是这个人的心脏―就像一名正在给心脏做手术的外科医生不能对心脏周围的肌体熟视无睹一样,从事翻译工作的译者不能只满足于语言的分析和文本之间的对照与转换而忽视了文化因素的存在。山洞的出口被作者描述为豁然开朗,实在是表达忽然间山洞变得宽而且明亮,这时候就需要将结合文化差异进行表达。“开朗”译文“wide and bright”《桃花源记》描述的是晋太元中,即晋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的事情,当时的生活区域和田地布置具备一定的时代特点,人们的生活区域具备生态农业的特点,二者相互包容,和谐共存。
原文3:一条条小路相互交错,村落间鸡犬相闻。人们正在田中忙于耕作,老人和小孩儿无忧无虑,看上去都十分幸福。
译文3:Little paths crisscrossed, cocks crocked and dogs barked among the villages.The natives busied themselves plaining in the fields; both the old and the young looked happy and carefree.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提出,“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源语中“鸡犬相闻”是由于古代的乡间聚落相对规模较小,因此鸡犬的鸣叫在村落间回荡。所以译文将此译为“ cocks crocked and dogs barked”。
总结
本文从我国优秀的文言文《古文观止》出发,结合其英译版本发现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英译能够传递语言特点以及文化内涵,颠覆传统信息和语义为中心的翻译目的,促成更有意义的的文化转换和文化交流。同时,进一步总结出文言文翻译可以将文化翻译观做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纳入翻译过程。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梅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而终。后来就再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赏析】
文章引出一个质朴自然世界。在那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平和,诚恳。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我来到桃花源
——同样的世界
同样的压力
那个桃花源是否还存在?那个没有纷争,那个和谐的桃花源为何而衰泯?
——引子
我走进桃花源,怀着神秘、向往、愉快的心情奔向桃花源。然而,我愣住了,这并不是我想象的那般清洗自然,亦没有所说的那般鸟语花香。我想,也许是因为现在环境的问题吧?!我还是满心向往的冲了进去。
我看到的第一个房子——居民楼,第二个房子——居民楼。同样……终于,我找到了除了居民楼以外的场所——学院和写字楼……
一股沉重的压迫感……
我看见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子,我走到她身旁。
“你好……”女孩子看了我一眼,那眼神,貌似在说“难道你不知道我不会和陌生人说话吗?”
于是,我的善意就被这一张张冷漠的脸拒之门外。我妥协了,蹲在路边。
“走吧,你还是离开这里吧……”一个声音响起,充满着哀叹。
我抬起头,声音的主人,一个很好看的女孩子,不同于前几个人,那张脸,是真诚的。
“什么意思?”我费解,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个世外桃源,我又怎么能轻易离开?
“这儿的人,已不再是从前一般了……”
“什么?”
“他们不再像以前的人了,他们同外人一样庸俗!”女孩子的眼中泛着泪光。我安慰着她,“愿意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弋雪情。”
“呵呵,武鑫。”
“嗯~~”情像在深思什么一般,她忽然问我,“鑫,你们那里,好玩吗?0”
我摇摇头,“唉……做完作业写到11点,你看看,我都出黑眼圈了!”
“呵呵,”情笑笑,“我带你去我们的学校吧!”
没等我回答,情已经拽着我来到那个学校,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每个人的书包都至少20斤!而且,每个人的表情,都是僵硬、凝重的……每个人看我的眼神,都是鄙夷、轻蔑……
“他们为什么都变成这个样子?”
“因为利益熏心,他们都想从桃花源中出去,所以拼命学习,变成了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我呆了,这样的地方?从一个世外桃源,变为,不!是沦落为庸俗之所?
几天过去了,我得离开这儿了……
“情,能和我一起走吗?”我哭着问情,唯一离不开的,就是我这一见如故的好友。
“鑫,我也想和你一起走,可是,我不能走。因为,我要留在这里,拯救这些人们。”
“嗯!”我因情的高尚而折服。“情,再见!”我忍住不哭,让情看到我的笑脸。我走上船,看着一点点模糊的情。嘴在逞强,泪在投降……
关键词:多模式;创意;文化探讨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已经高速发展了很多年,而现在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如何就当前我国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式发展仍然是我国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虽然当前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这是一种改革进行时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我们不必对此表现出太多的担忧与不安,而且我们应当相当的自信,因为我们有十三多亿人,我们的国内市场潜力非常大,在当前的改革进行时下,国家正在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人民的收入,从而藏富于民,使人民有很强的购买力,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而我国的大学校园也已经不是当年的象牙塔,也已经变得更加平民化,与我们的正常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我们的大学校园是一个特别广阔的市场,全国大学生数量众多,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调查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25.3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765万,普通本专科招生737.8万人,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7093亿人。在校大学生人数:2625.3万人。毕业大学生人数:765万。新招收大学生人数:737.8万人。所以2016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人数:2599.1万人,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7093亿人。而且现在的大学生一般家里的经济情况的比较好,大多数人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都特别疼爱,同时,大学生与社会紧密结合,有很多的社会工作,独立生存能力比较强,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与之前的大学生比较来说是相对比较富裕,所以他们的购买能力也是不可小觑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大学校园市场,大学校园市场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拉动作用的。所以说,开发大学校园市场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而如何开发好这个市场又是一个重大问题,校园广告在开发这个市场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作为校园市场开发的先锋军,先锋军的宣传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让广告在校园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是我们以下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创意是广告的核心
从客观上来说,任何一个广告作品都是一个点子、一个创意在具体实践之后的结果,没有创意就没有广告,创意是广告的源头,而广告就是一个宣传方式,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了解某一商品,从而促进这一商品的销售,达到某种经济或者社会效益。那么什么是创意?那么我们如何去创意?如何产生好的创意?这都是需要广告工作者去不断的锻炼的。一个好的广告创意一定是通过非常独特的技术手法或很是巧妙的广告创作脚本,能更突出体现产品特性或品牌内涵,从而让人们对这一商品有一个初步但却比较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该产品的销售。所以说一个广告是否具有价值,就是看它的这个核心创意是否具有很大的价值。而创意并不是没有规则的一味地只顾吸引人们的眼球,如果这样的话,迟早会翻船的。创意一定要简单遵循简单性原则和冲击性原则,合称为短小精干,熙熙攘攘的人们,是不会话脑力和时间去仔细的观看一个广告作品的,通常都是一瞥而过,而我们的短小精干就是要在这一瞬间起到作用。同时要遵循包蕴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只有遵循这两个原则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有深度的广告作品,也才是能够从心灵上打动人的作品,而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让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在大学校园里,广告又要跟社会上有所不同,因为广告所面对的是一群不同的读者,大学里的这一群人,是具有高文化、高水平的一群人,向他们宣传的时候,是不能像社会上那样的,社会上有很多广告不遵循任何创意原则,导致特别庸俗、媚俗、低俗。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宣传。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但更要注重社会效益,而且一旦在社会效益失去的情况下,是无法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宣传的,是会被大学这个市场驱逐出去的。所以,对于广告创意者来说,在校园里去创意是有一个很高的要求。一个广告创意只有在遵循创意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开一时风气之先,这个风气当然是好的风气,只有这样,才能脱颖而出,才会吸引别人的眼球,只有走在别人前面的广告才会才会最终取得成功,也才能成为一时之标杆。
二、多模式是广告的大气之展现
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不断变化的世界,这也就要求广大广告工作者运用多种形式去创造广告,去进行商品宣传。多模式主要讲究的就是不断的变化,从而能够跟上当今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现阶段,大学校园里的现代化设备一般都比较齐全,尤其是各种硬件设备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都特别有助于广告的宣传。同时,商家也可以与一些学生社团进行合作,支持和赞助一些非常棒的学生活动,这样的话,既可以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扩大了该商品在学校里的知名度,非常有助于提升其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要跟紧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潮流,积极运用新科学、新技术进行宣传,总之要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科技进行宣传,从而在宣传手段这方面走在别人的前面。同时我们也可以就如何利用已经比较成熟的视频、图像、网络等手段进一步去做广告宣传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例如,可以创建一个很富有特色的微信公众号并且进行每日推送,拍微电影、小视频等方式也可以进行特色利用。也可以开发一个校园广告APP这样的软件,实时进行校园广告宣传。总之,就是要多种方式,加以运用,从而达成一个目的,那就是,最大限度的使某一商品得到宣传。
三、文化必不可少
目前大学校园广告的传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这里既有能凝练人心的、催人奋进的健康消息,也有不少非法信息和虚假信息。前边已经谈到,那就是大学是一个文化汇集的地方,这里住的是一群文化人,那么广告设计也就得是而且必须是有文化的广告,我们要知道没有文化的广告在一个有文化的世界是很难甚至是无法生存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其实广告文化在中国古已有之,只是我们国家后来所谓的现代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相应的与西方相似的现代广告文化也就没有兴起,当然我们现在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现在我国的广告文化基本上是从西方传来的,非常欠缺本土化,因而我们的广告文化也应该带有我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身影,从而真正成为“我们的广告文化”。大学校园里,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广告创意方面一定要加以吸取,在创作广告的时候,要注重与传统中国文化相结合,从而使广告产品具有强大的传统文化气息,这样的广告在大学校园里一定是受欢迎的。同时,广告产品也要注意与校园文化环境自觉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显得不突兀,更加和谐。
四、总结
本文对校园创意广告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现在的校园情况来看,校园创意广告设计发展的状况是比较好的。只要把握好创意、多模式、文化这三个点,校园创意广告设计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李云歌.校园公益广告设计中创意思维的提升[J].艺术科技,2014(03).
一.切勿望文生义,以今训古
正确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须注意正确区别单音词,切不可把两个单音词误为双音复合词。古代诗文以单音词为主,但古文当中又有很多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复合词。我们同学常犯的毛病,就是用现代词的复合词去理解它,从而导致译文的失败。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是妻子,“子”是孩子,而不是今义所说的“配偶”的“妻子”。
像这样的词很多,如:
①地方数千里(《赤壁之战》)――“地方”解释为土地方圆。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其实”,解释为他实际上。
③晋于是始墨(《之战》)――“于是”,解释为从此。
④至于成立。(《陈情表》)――“成立”,解释为成人自立。
⑤形容枯槁。(《屈原列传》)――“形容”解释为形体容貌。
⑥思厥先祖父。(《六国论》)――“祖父”解释为祖辈和父辈。
⑦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智力”解释为智慧力量。
因此,在翻译古文时必须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切勿望文生义,以今训古。
二.切勿将偏义词等量齐观
偏义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于“入”。其义是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像这样的词也有很多,如: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只有“异”的意义。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④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
⑥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公姥”只有“姥”的意义。
因此,翻译古文时应特别注意这些偏义复词,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
三.应熟悉用字的通假现象
在翻译古文时,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的某个字,从意义上讲,不管本义或引申义都讲不通,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到它跟另一个意义可以讲得通的字相同或相近。这就是通假字。
通假字的由来是:本来有一个字,古文章的人,或抄收的人为了省事,或者由于笔误(也就是写别字)和方言习惯写法,用一个与之音同或音近或形近的字来代替。相传下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认定的通假字。
通假字的情况大致有二种:
第一种是语音通假
1.所通字与原字的声母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亡”通“无”。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2.所通字与原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ǒu)?(《廉颇蔺相如列传》)――“不”通“否”
②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③汝识之乎?(《石钟山记》)――“识”通“志”。
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通“影”。
3.所通字与原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而心尚未寤也。(《史记・李斯列传》)――“寤”通“悟”。
②吏遂断颠颉(人名)之脊以殉。(《商君书・赏弄》)――“殉”通“徇”。
4.有一些通假字的古音相同或相近。如:
公何不蚤告我!(《史记・秦始皇本纪》)――“蚤”通“早”。
秦倦而归,失心罢。(《战国策・赵策》)――“罢”通“疲”。
第二种是形近通假。如:
①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盖”通“盍”。
②堕军实而长寇仇。(《之战》)――“堕”通“隳”
③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通“披”
④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太”通“大”。
关键词:文言语法;归类复习;必要性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段古汉语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虽然不要求初中学生对古汉语语法知识有系统的掌握,也不作为语法概念纳入中考范围,但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古汉语语法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对分散在整个初中阶段六册语文课本里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归类,初步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古汉语语法知识体系,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古汉语,鉴赏古汉语,提高古汉语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古汉语语法知识的归类教学,进入高中、大学学习的学生反馈的信息都是比较积极的。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实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文言句式等。本文对文言句式归类复习例举。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句式常见的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几种。组织学生复习时,可以按照上述四种句式逐一归类复习。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通常情况下不使用判断词“是”。基本形式有:“……者,……也”,“……,……也”,“……者,……”,“……,……者”等。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句中“……者矣”和“……者……也”都是表示判断的,相反“是”字作为代词使用并不表示判断。有时用“则”“乃”“为”“非”等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句中“则”表示判断。“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孟子二章》)这是一组双重否定的判断句,加上排比修辞的运用,使语气更强。学生全面地了解了判断句的格式,在阅读文言判断句时就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判断句语气和语义了。
二、省略句
文言文中省略句也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有承前省略,承后省略和对话省略(语境省略)等。省略句顾名思义就是省略了某个词或某一成分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时要联系前后句,否则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如:停数日,(渔人)辞去。(《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省略宾语。如: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4)省略句子。如:“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省略的“之”字代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全句。(《曹刿论战》)(5)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6)省略量词,古汉语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再如:一(只)狼得骨止,一(只)狼仍从。(《狼》)了解了省略句的特点,学生在翻译时就必须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否则句意就不准确,句子也就不顺畅了。
三、倒装句
句子成分中某个成分没有出现在他固有的位置,出于表达的需要,被提前或移后了,这样的句子就叫倒装句。倒装句常见的有: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修饰语后置(分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为了突出谓语,将谓语置于主语前,以增强表达效果。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将谓语“甚矣”前置,就起到了强调谓语的作用。(2)宾语前置:①代词宾语前置。如:“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介词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③依靠“之”字前置,在这里“之”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修饰语后置有两种情况:①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为了突出表达效果,有时将修饰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是做中心词“马”的定语,后置在“马”的后面,突出了日行千里的本领。②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状语都是放置在中心词前面的,如果放在中心词后面,就叫做补语。古汉语中,处在中心词后面的补语必须要按照状语加以理解,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状语后置。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是做“战”的状语,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应是“于长勺战”,但是,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修饰语,可以将状语放置在中心词的后面,这就有了“战于长勺”。了解了文言文这种独特的语法现象,在理解、翻译句子意思时,就要按照状语来理解、翻译,绝不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把它理解成补语。(4)被动句。主语是接受谓语动作行为的,即主语是受事者。例如:小树被风吹倒了。“风”是施动者,主语“小树”是受动者。古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①语义上的被动句,就是不使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中的动词本身带有被动意味,理解时需联系上下文,翻译时需加上“被”字。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帝感其诚”中主语“帝”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因此应翻译为:天帝被他的诚意(挖山不止的精神)所感动。②有标志词语的被动句,初中阶段常见的有:①用“于”字表被动的,如:“百里奚举于市。”(《孟子二章》)“举于”即“在……被举荐”。②用“为”“为……所……”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为”即“为……所用”,其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样的复习使学生对古汉语被动句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必将对学生准确地理解、翻译文言被动句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墨子文化元素;旅游产品;创意设计
一 墨子文化概述
在奴隶社会渐渐瓦解,帝制社会逐渐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的状态,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思想文化基石,弘扬了中国在思想创新基础上的自由精神。墨子的文化思想是先秦百家中“显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学说包括经济、政治、伦理、哲学、科学、教育、军事、修身多方面的思想。他的哲学观点有节葬节用、尚贤尚同、平等爱人、尊天非命、别开生面,述而上作、以教行义,全面发展、扶弱抑强,备御救守等。墨子无论是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全面性、理论上所达到的水平,还是在同生产实际与战争实际联系的紧密性上,均走在当时世界的前沿。
二 在旅游产品设计中融入墨子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化大国。文化元素在设计方面已经快速的蓬勃发展开来,大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小到平面宣传产品创意,文化元素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推崇、迷恋。设计作品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让现在很多拥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设计作品倍受青睐。同时,只有文化元素的渗入,才能让设计作品拥有自身精神层面的价值,设计只有扎根在民族文化这片沃土中才能真正的孕育成长发展。
文化元素对产品的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如果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不仅能够反映地区丰富的文化特色达到迅速有效地宣传效果,还能够给旅游产品设计带来一丝清新气息。
墨子学说虽然在先秦时期得到了鼎盛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汉晋至清朝中叶时期渐渐衰微乃至淹没,直至清朝中叶至今的百年时间内才渐渐的为人所知,并不像其他学说所熟知,其影响力也有局限性。这也给墨子故居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得影响,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该怎样让墨学重塑辉煌”。因此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我们要加大力度,让其产品充分的融入墨子文化元素,凸显出墨子故居旅游产品的独特魅力,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从而迅速有效地向游客传达个性化的信息。
三 融入墨子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创意设计探讨
墨子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是以挖掘墨子文化为主线,以规划墨子故居旅游文化产业为载体,是集公益性与盈利性于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在景区的旅游项目上主要打造文化体验游、休闲饮食游、生态游三种旅游产品。
(一)墨子文化元素在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中的体现
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文化差异,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追求其文化的差异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墨子文化表现在精神层面,它是体现在政治、哲学、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地区,曲阜的孔庙、邹城孟子都是较为完善的。文化体验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针对墨子文化体验类产品,要建立起一系列整体的运营模式。
首先,墨子故居作为墨子文化元素之一,以墨子故居建筑为主体,提炼墨子文化设计元素装饰符号,烘托出墨子的文化思想内涵,通过带领游客参观墨子故居可以直观地感受墨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墨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上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游客会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墨子故居的深厚文化底蕴。故居的内部展示空间要根据不同功能空间视觉需求,将艺术复原的墨子形象、历史场景、物品、哲学经典名言等,通过装饰形态和设计语言,表现于各室内展示空间中,使游客在文化体验游中,能够体会到墨子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哲学思想。
其次,运用墨子理论学说和墨子科技成就以及墨子故事等文化内容元素为主题,举办各类墨子文化展览,以各种直观展示形象表现墨子文化;举行地方特色戏曲表演、墨子讲堂等附属宣传活动,并将“墨子救宋”、“快马寓人”等墨子故事用地方特色戏曲表演的方式加以演绎,在宣传墨子文化的同时烘托出景区浓重的文化氛围;定期举行“国际墨子文化节”和“祭墨大典”等大型综合性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技术探讨、文化旅游推介、特色产品展示,旨在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墨子文化,实现打造墨子文化品牌的重大突破,让墨子走向世界,走向大众。
再次,深入挖掘墨子文化,提炼墨子文化精髓,将其文化元素运用到墨子故居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旅游纪念品是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旅游行业的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墨子旅游纪念品,不仅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墨子的文化气息,而且有利于墨子文化的对外宣传。记录墨子著作的竹简、手抄卷线装书籍、带有墨子文化气息的各种摆件挂饰都是景区必不可少的旅游产品。例如:墨子通过研究声音传导规律发现,埋置在地下的罂(口小肚大的瓮)有放大声音的作用。于是触发灵感,采用“置罂法”侦听地方“穴攻”(通过挖地道进攻)动态,并采用大型风箱“烟熏火攻”退敌的防御战术。采用“置罂法”设计的木鱼石茶具,让墨子军事思想方面的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得以运用,浓缩了墨子军事防御理论的精华,从而表达了深刻的墨子文化特点和气息。
(二)墨子文化元素在休闲饮食类旅游产品中的体现
墨子文化元素在休闲饮食类旅游产品中的创意体现主要表现为把墨子地域文化和提炼的墨子文化元素符号合理运用到休闲饮食空间中去。在素有“烹饪王国”之称的中国,美食旅游可以大大的提高旅游地区的经济效益。“食”作为旅游活动六大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仅仅是能够消除饥饿感,而逐步上升到高品质,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为了更深入的将墨子文化元素运用到休闲饮食空间中,在其空间的创新设计中要重点突出墨子文化元素符号。在休闲美食类旅游产品中主要以墨子文化一条街为主,结合当地特色小吃,完善墨子文化旅游体系,提升墨子文化旅游价值。例如:可以在景区周边设有高中低档酒店、农家乐等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场所。建立以墨子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客栈,其设计理念以墨子文化为基础,从客栈的建筑风格、餐饮居住空间的设计,到服务人员的衣着装饰、就餐所用的器皿用具都采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风古色,展现“墨子文化”餐饮住宿的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让游客们在休闲饮食中深刻品味到浓厚的墨子文化气息,将墨子文化在空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3)墨子文化元素在生态体验类旅游产品中的体现
墨子故居坐落于滕州市墨子国家级森林公园内,这里风景优美,森林植被丰富,有仙人海、石海等地貌景观资源,是天然的深林氧吧,还有独特的卡斯特地形群,在这里发展生态体验游能够让游客欣赏到自然景观的美态,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墨子文化元素在生态体验类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为将墨子的养生观念贯穿到修身养生的服务领域之中。墨子不仅仅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个养生专家。在《墨攻》中,墨子提到:“居处之不安、食饮之不时,百姓蹈疾而死,不可胜数,”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人体健康的好坏与其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修身养生是行事处世的根本,倡导“尊五行而生,逆五行而损”的观点。针对墨子所提出的这个修身养生的观点,提炼其中的养生要素,将其养生思想转化为系统的养生体系。在景区周边设置养生堂,养生堂建筑内外的设计都融入墨子文化设计元素符号,在此还有相关人员为游客讲解墨子养生观的知识,并提供针灸、拔罐、熏蒸、足浴等一系列的养生服务及墨子养生产品。
四 总结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豁然开朗(huò) 问津(jīnɡ) 浸透(jìn) 遏制(è)B.亵玩(xiè) 鸿儒(rǔ) 刹那(chà) 解剖(pōu)C.箬篷(ruò) 篆章(zhuàn) 懊恼(ào) 祈祷(dǎo)D.决眦(cì) 幽咽(yè) 绮丽(qǐ) 真谛(dì)2.下 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阡陌(田间小路)交通,鸡犬相闻。B.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C.急应河阳役,犹得(还能够)备晨炊。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于)。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B.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C.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以至于荡然无存。D.在2012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那核舟的底 面稍平,上面题着雕刻者的名字。B.贷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不再滋事。5.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正确的词语是( )(2分)(1)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 下来的样子。(2)孩子们在炮火里一直没 过,神经紧张得很。(3)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 。(4)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 向那青青山 坡。A.滴落 安静 轻视 涌B.坠落 宁静 蔑视 奔C.滴落 安静 蔑视 涌D.坠落 宁静 轻视 奔 7.仿照画线句续写。(4分) 快乐是的药,能延缓我们生理机能的衰老;快乐是生命开出的一朵花,可以让我们通过快乐这扇心窗,在逆境中,依然看到世界的美丽和阳光; , ; , 。8.请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中 新网7月17日电 日本内阁前日制定东日本大地震复兴草案,预料今后5年,重建费用达12万亿日元。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令全国反核情绪高涨,草案亦要求加强太阳能及风力等发展,在重灾区兴建再生能源设施。 据香港文汇报引述外电报道,由日本首相菅直人领头的复兴对策总部计划在今月底前 编好重建计划,作为未 来数月提出的第3次补 充预算案的骨干。草案中,加税措施并未列入重建计划,议题会留待8月以后讨论。 根据草案,暂时住宅救援金及日本自卫队经费各占8 000万日元;灾民生活重建费4 000万日元,农地、公共设施、住宅等维修费用占约7万亿日元;福岛核电站的赔偿费则不包含在草案内。标题: 9.左边是一幅夏日莲花图。请你欣赏此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来描绘图中美景。(不少于80字)(4分)
10.默写。(5分)(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刘禹锡《陋室铭》)(2)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二、文言文阅读(43分)(一)(11分)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1.解释加点的字。(4分)(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 益 (4)陶后鲜有闻 鲜 1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3分) (二) (20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4.将空缺的原文,填在下面横线上。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15.翻译下列各句。(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16.下列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2分)A.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感受。B.选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环境和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C.“设酒杀鸡作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写出桃花源人的惧怕心理,不愿让官府知道他们的住处。18.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什么?(2分) 19.根据以上选文,请写出三个与本文意思有关的成语。(3分) 20.“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洁的文字回答。(3分) 三、现代文阅读(12分)布拉格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斯 ①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里,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想起刚刚结束的对德作战,他真的感觉很厌倦,但为了祖国,为了莫斯科,为了一名军人的誓言,他不得不紧紧地把枪攥在手里。 ②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 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③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 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④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 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⑤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 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⑥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明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夫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夫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意外就是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还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⑦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⑧当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 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⑨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⑩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 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选自2011年第4期《意林》,有删改) 21.第⑤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这说明了什么?(3分) 22.阅读第⑥段,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1)如何理解加点词“默默赞许”? (2)阅读画线句,你从男孩的哭诉中能够感受到什么信息? 23.杰夫 卡夫斯基枪杀了男孩为什么要选择回去后“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3分) 24.文章最后一句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三、写作 (50分)25. 题目:“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人生是一次远航。起锚时的林林总总,那岸上的斑驳,那港湾的纷杂,深深烙进你的心底。当你在漫无边际的海上漂浮,从心底荡起的思绪便来慰劳你的寂寞;当你在翻腾咆哮的浪谷间争斗,从心底迸发的潜力便来支撑你的肌骨。人生历程像一本本日历,不同时间段折合成册。初中毕业在即的你,在装订你的这段历程时会梳理出怎样的册页呢?请以“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为题完成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字数600—800之间。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八年级语文一、语言运用1.C 2.D 3.D 4.D 5.A 6.C7.略8.日本内阁制定高达12万亿日元的震后复 兴草案9.略10.略二、文言文阅读略三、现代文阅读。 22.(1)杰夫卡夫斯基对男孩并没有防范与敌意,而是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表现出了对男孩的喜爱、欣赏之情。(2)示例:男孩的爸妈一定死于这场战争,这场战争一定害死了许多无辜的平民,男孩对敌方的士兵充满了仇恨。[第(1)小题其实是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对文章中具体词语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语,答案就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直接就在原句中,或者需要同学们稍微变通一下。因此,理解词语,要瞻前顾后。“默默赞许”是因为杰夫卡夫斯基没有把男孩当做敌人,而是对男孩充满了喜爱之情。第(2)问答案不难 总结,后文中男孩把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目的就是要报仇,我们可以总结出男孩的爸妈一定死于这场战争。]23.杰夫卡夫斯基开枪打死了男孩,虽然属于自卫,但他仍感到很内疚,并对杀死男孩的行为产生了深深的自责。他不想再有无辜的人受到牵连,所以宁愿自己接受军法处置。(杰夫卡夫斯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自己本性善良,对男孩的死比较内疚,不想让更多的无辜的人再牵连进来,所以自己宁愿接受军法处置。)24.文章结尾再次写到了“布拉格的歌声”,紧扣文章标题,也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歌声是和平的象征,歌声“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表明和平是所有人的心愿,和平终会属于布拉格。(开头第②段写 到了“悠扬的钢琴声”,文章的标题为“布拉格的歌声”,很明显这样结尾是为了紧扣文章标题,深化文章中心。另外,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联想,“歌声”往往也代表着和平的愿望,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入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