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篮球比赛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挫折教育;篮球;比赛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5.004
挫折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校期间的学生思想和思维方式等正在形成中尚未定型,此时通过设计一些小问题,创设一些挫折情景,让他们能接受挫折磨练,提高他们耐挫折的能力。挫折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在学校应该遭受一些挫折,掌握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便于学生走出校门后能较好应对挫折。
篮球作为世界第二大运动,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比赛中,在篮球运动中有着天然挫折教育环境,因为篮球运动有激烈的比赛,这些比赛吸引着学生积极的参与,有比赛就会有胜负,作为比赛中的负方就会有失败的情感体验,如此一来教师在比赛中设置挫折情景时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让学生以较好的热情投入学习过程中,从而为挫折教育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比赛中作为胜利一方,可以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失败的一方则除了体验到失败的情绪外,还可以从比赛中吸取失败的教训,而且可以激励失败的一方不服输的心态,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不甘人后,永不言败的本能,甚至是越挫越勇,也能促进学生为了战胜对手而更好地学习篮球技术与战术,当战胜对手后学生体会到的那种喜悦心情是无法言语的,因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因而教师的挫折教育与篮球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篮球教学促进挫折教育的进行,提升学生耐挫折能力,通过挫折教育的开展也能促进学生篮球技战术的提高。
面对挫折,意志坚定、知难而进的强者,它只是一块强者奋起的垫脚石;而在意志消沉、怯懦自卑的弱者面前,就可能变为不可逾越的鸿沟。首先要学生培养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让学生看到挫折并不可怕,挫折是会给人打击,带来痛苦,但经历挫折后会使人奋起,变强,更为成熟;其次遇到挫折后应积极地面对,努力的解决问题,不能深陷于其中,否则很难从挫折中走出来。教师在进行挫折教育时根据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例如外向开朗的学生则可以直接的方式,而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采取婉转的方法,以渐进为主,启发诱导学生。
在篮球比赛法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批评教育法、休息法、难度增加法、黑哨法、榜样法,“吃苦”法等几种挫折教育方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1.批评教育法
篮球比赛是一个团队的比赛,想要本方获胜光靠一个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而在篮球课教学中笔者重视学生之间的配合,学生战术配合意识的培养。但是在比赛过程中总会有部分学生不听从指挥,这些学生基本都是身体素质好且技术也很好,队中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自我表现欲过强,喜欢出风头,与本队的其他成员无法配合在一起,而遇到实力相差很悬殊的球队,最终的结果还是本方队伍输掉比赛。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外向型的,性格较活泼,开朗,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直接与他们谈话,针对他们的行为提出批评让其明确自己的错误,让他知道自己是队伍的主力选手,就要对自己队伍担负主要的责任,自己有单打独斗的能力,但这样的单打独斗缺乏配合正是让整个队伍失败的主要原因,因而自己要对自己队伍的失利负责,让学生直面自己的挫折,从挫折中找到取得胜利的方法。如果个别情节较严重的学生,经过批评教育之后,仍没有改正的,可以进行当众的批评让其警醒,让他在全班同学之前接受批评也是让其面对全班的批评这样一个挫折。课后教师应再次找这名学生与其谈心,让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已较严重,心服口服的接受批评。当然也有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那么针对这部分学生就不能进行直接批评,当采取婉转一些的方法,旁敲侧击,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其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地方,改变不良习惯。经过几次的教育,慢慢的学生有了明显的改变。通过这样的教育改变学生在教学比赛中对于篮球比赛的认知,从而改变学生对于比赛的的态度,比赛队员之间的配合,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改善,比赛法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同样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也有所提升。
2.休息法
这种方法可以针对两类学生,一类是由于经过“批评法”,这部分学生谈话时知道自己的错误,但是一旦比赛就会完全忘记老师的批评,教育后仍然我行我素,没有改进的学生,针对他们的行为,教师可以使其暂时停止练习,在边上休息,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深刻反思,改正其错误的做法。另一类是部分学生学习和练习中积极性较高,经常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而他有时也会表现出较为霸道的作风,球场上会指责别人,会对别人的跑位投篮等说三道四,极大地影响场上队员的发挥,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导致队员人心涣散,没有凝聚力。因此,可以让他离场休息,不让他上场比赛,同时对其进行教育,让他知道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队伍中人心涣散,只有改变自己的态度,才会获得重新上场的机会,从而促使该学生主动改变作风,在后面的教学比赛中融入到自己的队伍中。这样通过休息来让学生承受挫折,不仅改变了学生篮球比赛的态度,还提高了学生篮球的技战术水平和教学效率。
3.难度增加法
在教学中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好,学习动作掌握动作的速度较其他同学而言快很多,这样的情况下会很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他趾高气扬的样子也会影响基本功及身体素质不是很好同学的练习积极性,同样他骄傲的态度会影响他对于篮球动作技术的学习,当他认为这个动作已经学会,就不会再去钻研这个动作;另外也有部分学生平时怕困难,只挑简单的动作学习,对于动作技术经常会偷工减料。针对以上的情况,在学习中设置一些挫折,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对于易骄傲的学生,让其受一点挫折,培养他胜不骄的性情;对于怕吃苦的学生,增加一点点的难度,不让其每次都挑简单的去练习,培养学生敢于挑战难度,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也教育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能够振奋精神,勇往直前。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难度,首先难度不能增加太大,不能让学生因无法完成动作而丧失信心,也不能增加难度太小,让学生由于太过轻松的完成而骄傲情绪暴涨。例如篮球跳投测试时要有一定的距离,一般以罚球线长为半径的一个半圆,刚开始教学时会有学生帮忙捡球,慢慢的教师可把帮捡球的人去掉,变为自投自抢;也还可以增加投篮的远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30-50厘米。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会很不适应,但经过老师的激励,并采取把学生分成人数、实力均等的小组进行比赛,以投进总数多为胜,这样学生好胜心很快就会被激起。这样一来无论是练习还是在比赛,学生都会竭尽全力地进行投篮,使得教学比赛的效果得到提高,同样也会让学生面对难度时不畏惧困难、勇于挑战并战胜困难。
4. 黑哨法
篮球比赛中裁判是一个执法者,拥有绝对的权力,无论在什么层次的篮球比赛,对裁判的执法,运动员必须要尊重和遵守。但是裁判执法过程中由于视线观察等原因,可能会在执法上有一些偏差,场上这种结果对于球员或观众来讲都会感到不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会碰到一些自己认为这样或那样的不公事件,如何正确的面对这样的遭遇,如何遵守规则,怎样面对不公事件,就是我们在挫折教育中让学生所要学习的部分。“黑哨法”从字面上看就是不公平的裁判执法,主要是在教学比赛中,老师针对部分学生或部分现象,故意偏心地执法。吹“黑哨”是教师执法不公正、黑白不分的一种假象,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不公平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激发部分学生不服输的挑战精神,让其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快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篮球水平,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以更强的实力去完胜对手。但运用这一方法时,需要注意对象必须是性格外向的学生,如果性格内向,则不适宜用此方法,而且一段时间后应当告诉学生,教师吹黑哨的理由,让学生明确教师这样做的原因,使得学生不再沉溺于老师的不公平,使得学生更为努力拼搏去克服挫折,且在比赛中能发挥更好的水平,也就提升了比赛法教学的效率。
5.榜样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榜样是无声的语言,而这种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力量。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随着学、跟着走。这样就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可引用篮球明星科比的事迹,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科比的成功不是运气,而是科比通过自己刻苦的练习换来得。科比每天训练十几个小时;为投篮准确,他练习几万次同样的动作。这些都是他成功的秘诀。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有了一个榜样,便不再感觉没有方向和那么的无助,有了一个明显的前进方向,使得学生在比赛和教学更能发挥自己的实力,从而提升比赛法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挫折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利用篮球比赛法教学对于挫折教育的先天优势,在教学中采用批评教育法、休息法、难度增加法、“黑哨法”、榜样法等一些方法提高挫折教育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玉平.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M].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4.
一、 赛前预防
1.熟教材,重预设
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充分做好预设。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制定课时计划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条件、教学任务等方面全盘考虑,以决定竞赛法是否可以运用。如,低年级学生不易进行强度过大的力量性比赛;“有练有赛、先练后赛”,新授课不宜采用比赛法, 否则容易影响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比赛前教师还要提前做好排查工作,如,场地器材是否符合比赛要求,学生是否穿运动服、运动鞋;学生的健康状况能否参与比赛等。
2. 定规则,重执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赛前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协商制定比赛方法和规则。规则要清晰、具体,并严格执行,违反规则的则扣分,情节严重者退出比赛。如,在进行折返跑接力时,有的同学起跑超线,有的同学提前跑出,还有的同学未到达终点便折回。教师可以制定规则,并安排学生监督、执行。如,1.起跑时脚不允许超线,到达终点手要触线,不按要求者扣一分。2.交接时与下个同学击掌,不按要求者扣一分。3、扰乱比赛秩序者,退出比赛。
3. 抓热身,重教育
准备活动是在进行训练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有目的的身体练习。赛前准备活动,特别是专项性热身活动,可以避免学生受伤,提高运动成绩。篮球比赛中,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等部位容易损伤,所以赛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部位的准备活动。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输赢的关系,了解比赛的作用与价值,通过比赛能够了解自己的水平和同伴之间的差距,强化自己的技术动作,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比赛中要做到“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胜不骄,保持正常心态面对竞赛结果。
二、赛中调控
1.合理分组
既然是比赛,就会有输与赢的比较。教学比赛要根据学生体质、技术等情况合理分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组不当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所以竞赛分组时,教师应尽量使各组人员搭配合理,实力相当,从而使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充满对胜利的渴望,都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体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对不能参与比赛的同学,教师可以安排布置场地器材、做裁判等,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
2.灵活调整
比赛中,情况变化无常,有些是无法预料的,若发现有危险隐患或者异常现象时教师要及时调整,通过降低难度、改变得分规则等,提高安全度。如当学生因过度兴奋而导致体力消耗过大,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降低比赛难度或终止比赛。如,篮球比赛对学生体力要求较大,可以将篮球比赛场地缩小为半场。男女生一起进行快速跑教学时,由于女生的速度、力量等相对较差,课堂上可采用女生跑60米、男生70米的接力赛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女生会放下畏惧,放松心态,奋勇拼搏;男生也会团结合作,和女生一较高低。
3.心理调控
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大多数的学生会兴奋地投入比赛,甚至会出现高涨练习情绪,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引导学生调控心理活动,很容易使学生出现与比赛要求不相符合的过激行为。教师在比赛中还要注意掌握、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注意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使情绪状态符合比赛的需要。如,在比赛时学生出现一系列不良品质:不守规则,只顾个人的表现;通过投机取巧来取得比赛的胜利;在比赛失利时会垂头丧气,说粗话等,教师要随时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赛后总结
课题
解决问题(3)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抓住重点语句分析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教学中,在学生读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充分挖掘
其中隐含的数学条件,从而理清数量关系式,找到解题思路。2.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列式解答。在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后,放手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关
系式,根据关系式独立列出方程进行解答。整个教学都是在师生合作、探索交流、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完成的,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学习目标
1.理解单位“1”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倍数或分数关系,会用方程法解答此类问题。并能将这样的关系转化成各个部分与单位“1”之间的分数关系,即各个部分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整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能够正确找出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7分钟)
1.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玩篮球吗?你们知道一场篮球比赛一共多长时间吗?
这些时间是怎样分配的呢?
2.导入新课。
师:篮球比赛的分数中也蕴涵着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解决。
1.交流对篮球的喜爱之情,汇报自己对比赛时间分配问题的认识。
2.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1.列式计算。
(1)35的2/7是多少?
答案:35×2/7=10
(2)比35少2/7的数是多少?
答案:35-35×2/7=35-10=25
二、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0分钟)
1.课件出示例6。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阅读与理解。
(1)根据“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怎样表示两个半场得分的关系呢?
(2)根据上半场与下半场的得分关系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式。
3.分析与解答。
请同学们根据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4.回顾与反思。
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大家自己想想办法。
1.学生认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1)分组讨论,表示出两个半场的得分关系。(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1/2;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2)小组合作,理清关系式。
(关系式1:上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1/2=全场得分;关系式2:下半场得分×2+下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3.根据数量关系式,自主列式解答。
列出方程:
方程一:设上半场得分为x分。
x+1/2x=42
方程二:设下半场得分为x分。
3.小丽和小华共收集了36张邮票,小丽收集的张数是小华的3倍。小丽和小华各收集了多少张邮票?
解:设小华收集了x张邮票。
x+3x=36
x=9
小丽:3×9=27(张)小华9张。
答:小丽收集了27张邮票,小华收集了9张。
2x+x=42
4.思考讨论,说出自己的检验方法。
生1:把计算得到的上下半场得分加起来,如果正好是全场的42分,就说明对了。
生2:看计算得到的上半场得分是不是下半场得分的2倍,如果是就说明计算对了。
4.音乐小组和美术小组共50人,音乐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23。两个小组各有多少人?
解:设美术小组有x人。
x+2/3x=50
x=30人
2/3×30=20(人)
答:美术小组有30人,音乐小组有20人。
三、巩固提高。(8分钟)
完成教材44页第1~3题。
学生自主读题,理清数量关系,写出关系式,列出方程解答。
5.一个足球表面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围成的。黑色皮的块数是白色皮的3/5。两种颜色的皮各有多少块?
解:设白色皮有x块。
x+3/5x=32
x=20
3/5×20=12(块)
答:白色皮有20块,黑色皮有12块。
四、总结收获。(5分钟)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完善板书。
2.老师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学生结合板书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由于先入为主使然,在篮球教学上,我们传统的单元教学的过程结构也沿袭了体操、田径的法则,总体上体现了“基本技术应用比赛”的渐进教学过程。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不高;教完的东西用不上,学生只学会了篮球运动的某些动作,而没有学会上场如何打球;教学方法死板生硬;教学进度缓慢;无场上意识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呢?其实,篮球运动是一项以集体竞争的形式、把球投入篮圈的数量多少来决定胜负的运动。当教师从徒手滑步和徒手投篮“开始”进行篮球教学时,学生虽然在理性上知道这是在学习篮球,但手中无球、眼中无篮,既无同伴又无对手、既无规则又无比赛,事实上他们在感性层面并没有在学习篮球。而且这种过细的教学步骤又一再地制约着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篮球学习,加之单元偏小,学时偏少,常常是还没打上比赛,单元学习就宣告结束了。
系统论研究认为,运动技能的习得规律有共性但也有其各自的特性,运动技能的教学在遵循一般技能的习得规律的同时,更应符合自身的技能习得规律。篮球技能有别于体操、田径的身体操作运动,它恰恰不属于固定而封闭的动作体系,而是一个动态变化而开放的体系。因而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不能客观地反映篮球运动技能习得规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精辟的论断:“教的法子必须符合学的法子,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情,必须在水里学习。”这就启示我们要注意一个以“学”定“教”的问题,应该从“学生乐于怎样学”的维度去探索篮球教学的科学化进程。在篮球课堂上学生心里想的就是2对2、3对3、打全场等。所以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与“学”的心理冲突,更何况,学生通过比赛的实践,更能亲身体验到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学习的针对性就会大大地提高。
篮球教学需要体验,让学生体验一种充满活力的篮球,而不是干瘪的篮球单个技术。所以教学中的课前设计第一步应设法把学生引导到体育活动中来,而不是先学什么技术。
鉴于对上述遵循“分解整体”原则而设计出的“基本技术应用比赛”型的教学过程的深刻反思与探问,我们根据篮球运动自身的技能习得规律,从学生乐于怎样学的维度出发,设计遵循“整体分解整体”原则的“比赛应用基本技术”的全新教学过程。
鉴于上述认知,我们通过对本校两个班进行了单元教学对比实验,对照班仍采用“基本技术应用比赛”型的教学过程;实验班采用“比赛应用基本技术”的教学过程。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呈现出传球次数多、配合意识强、投球次数多、进攻的有效性强等特点。
二、简化篮球规则
1.降低球篮的高度
球篮的原本高度是3.05m,学生感到遥不可及,把高度降为2.75m,对于素质好、身材高的男生通过练习,在奋力一跃下,许多孩子也可以像NBA选手一样成为“灌篮高手”,孩子们的兴奋与欢快的笑意溢于言表(把篮球架改为升降式)。篮球课改用2.5m高的小篮板,学生大部分能扣篮,有的还做出了“空中接力”等高难动作。
2.扩大球篮的内径
标准球篮的内径是45cm,如能把球篮的内径扩大至60cm,必定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投篮的命中率,就可大大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从运动中得到满足,找回自信。
三、异化篮球规则
所谓异化,就是对规则进行不断的创新,使之经过创新后更适合学生的客观实际。
1.“积分制”比赛法
“积分制”实际上也可称为“Trops”法,就篮球教学而言,就是通过采用一些特定规则,从而来贯彻“比竞争但更比合作”的教育理念。具体如下:该投的球投篮命中得5分(简称A型);该投的球
没有投中得2分(简称B型);不该投的球侥幸投中得0分(简称C型);该投的球没有投扣1分(简称D型);不该投的球却投了,但是没有投中(包括被对方封盖或“带球跑”违例等)扣2分(简称E型)。
比赛过程中由教师进行报分,指派学生在记录纸上记分,比赛后统计每个队员的积分和全队总分。如果比分相等,则以扣分少的一队获胜。若扣分也相等,则得“5”分多的队获胜,依次类推。
记录方法:2人配合,一人观察并解说,另一人记录(用打“×”的形式),如观察人员说“A型”、“B型”等,另一人则用不同记号分别记在每个队的栏目中即可,最后通过合计算出每队的积分。
2.“每人触球制”比赛法
采用“每人触球制”,即一方由守转攻时,同队的队员必须至少触球一次,否则投中无效,判为违例,由对方队员掷界外球重新开始比赛。
3.“不合理”比赛法
可采用变换人数或要求,例如让技术水平较好的4名学生对一般水平的5名、甚至6名学生进行比赛;也可在人数相等条件下,变换比赛要求,使弱的一方投进一球得3分,抢一次进攻篮板球即得1分,“补篮”进球得4分,强的一方投进一球得2分。这样使比赛双方拼抢更加积极主动,比分却不会拉得很开。这样无论哪一方都必须十分努力才能获胜,有均等的获胜机会,从而使教学比赛能取得较好效果。
4.“成功防守”比赛法
篮球运动的项目特征是一个“一守一攻”的游戏。也就是说一次进攻之后,必有一次防守,只有有效地防守之后,前一次进攻才真正具有价值。篮球圈内已树立了“比赛看进攻,胜负看防守”的理念,可见,防守的重要性。然而,在教学比赛过程中,学生“重攻轻守”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可采用“成功防守”这一特殊规则,用来评价学生,从而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5.“五分制”比赛法
“五分制”就是事先对场上的五名队员的技术与得分能力进行民主评比,将篮球水平最差的一名学生定为“五分手”,即该同学每投进一个球得五分。次差者为“四分手”,中等者为“三分手”,较好的为“二分手”,最好的为“一分手”(三对三比赛时,也可依次类推,实施“三分制”)。我们曾对此进行过一场对比的比赛实验(时间为各10分钟)。同样是这五名队员,先采用标准篮球竞技规则进行比赛,通过中场休息后,再采用“五分制”特殊规则的比赛。比赛过程中的数据统计方法是由2名队员相互配合,一人观察并解说,另一人进行记录。
四、拓展课程资源,变形篮球运动
所谓变形,就是突破运动项目的原型,或者是几种运动的相互吸纳,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新运动项目。
1.“小篮球”运动
针对学生们的想玩,但又苦于球太重、场太大、篮筐又太高,此外,还容易使儿童形成错误动作,错误动作定型后极难纠正,不利于正确技术动作的形成的现状。可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改革成为小篮球、小场地、低篮架。
1篮圈高:小学低年级(1--3年级)200cm;小学高年级(4--6年级)225cm;中学285~290cm。
2球的周长及重量:低年级,球周长49~51cm,球重量170~290g;高年级,球周长58~60cm,球重量268~395g。
3球场尺寸:标准型,长18m,宽11m;简易型,长14m,宽11m。
2.三人制篮球运动
三人篮球规定每队上场队员为三名,而不是正规篮球比赛的五人,只有一个篮筐,半个篮球场,与正规的五人篮球比赛相比,三人篮球赛的个人进攻面积和防守面积增大,人均投篮次数与持球次数和时间增加,进攻与防守交替加快,因此具有较大的运动量。
3.“无板篮球”运动
无板篮球不仅没有篮板,也没有篮网。它是一项7人制的篮球赛。这种篮球只有篮圈而无篮板,学生将球投中悬挂在3m高、30cm直径的篮圈内便算得分。球场长30m、宽15m,双方各有7人上场,其中3人为前锋,1人为中卫,3人为后卫,只有2名前锋可以进入对方篮下的投球区内投球,
其他球员不能投篮得分,队员持球不得超过3秒钟,不得运球,只负责在本活动区域内传球和防守。规则限制不允许身体接触,深受女同学的喜爱。
4.篮球“三国演义”
这是一种半场玩法,又是一种独特实战演练方式,把通常两队的集体竞技项目演变为三人各自为阵的单打比赛。即三人(甲乙丙)各为一方,在同一个半场进行角逐。在这种既分又合、忽合忽分的攻守转换中充分演示一场像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蜀、吴、魏纷争天下的场面。其规则是:三人同时参加竞技,各自为阵,在篮球半场内进行。每场比赛规定得分(或球数)先达到的为胜;或在规定时间,以得分(或球数)多少,判定名次。比赛开始时,由三人划拳(手心手背)单数者获首先掷球权;或在罚球线或其它点罚篮决定谁拥有掷球权,在中场圆弧内掷球比赛。比赛中防守者抢得篮板球必须运出限制区才能再进攻,攻方抢得篮板球则可连续投篮,不必运出限制区。凡是进攻者违例或犯规,由离防守者最近、防守积极造成进攻者违例或犯规的那个队员拥有球权,掷界外球均在限制区的端线两侧以外处掷界外球。无论掷中圈球或边线球,都把球传给某一防守队员,接回传球后方可开始进攻。
5.乒乓球篮球运动
把乒乓球和篮球合二为一,使用普通的乒乓球与球拍,球台比普通球台小一半,中间有球网,球台两端的中线处各有一个直径为10cm的篮圈。双方像打乒乓球一样,每打入篮筐一球便得1分,要是在球无弹跳的情况下,直接打入篮内即可得2分。
6.人篮球运动
(1)比赛场地:长40m,宽20~30m,线宽10cm,整个球场由边线、端线、中线、中圈、队长区等构成。
(2)比赛时间:10分钟,上、下半时各5分钟,中间休息2~3分钟。
(3)比赛方法:每队10~30人,队长1人,如果队长接到同伴的传球,该队得2分。对方队的一个队员站在队长圈中作为看守,防止本方队员传球给其队长。
教育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任。
体育课是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达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目的。我们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地位,但是,现在的体育课,很少注意到在体育课中融入文明礼仪的教育,让学生不光是能够锻炼身体,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当下的体育课,由于受外界环境干扰,受天气、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加上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因此,他们往往会在室外体育课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充分表露出来,如:老师还没有到,学生到处乱窜,等老师到了,体育委员整队集合,学生精神不振,报数没有声音,立正什么姿势都有,学生打篮球时,乱吐口痰,乱扔垃圾,随便骂人,场上纠纷不断等等现象,不知道学生的习惯有多差了,所以,体育课也要教育学生的习惯了,这也是农村体育课必须改变的。这就要求老师要培养学生的习惯和礼仪,我们老师要善于发觉。
一、从上课的细节抓起,养成良好的作风
在体育课上,运动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孩子都追求时尚和漂亮,上课时,穿得花花绿绿,像是服装展,为了要求学生统一着装,我要求他们每节课必须穿校服,因为校服是运动类型的,既安全又符合中学生的特点,每节课上课时,从整队集合,(包括课前、课中、课结束前的集合),集合要求快、静、齐,强调精神面貌。我教的班级大班额,学生人多,一上课,大家非常兴奋,叽叽喳喳的闹个不停,这时,就要求老师要培养学生集合时的习惯,做到快静齐,立正要求从开始到结束都要做好等,坚决不能够让学生养成上课不安静的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现在的学生对于运动中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不理解,比如,现在的学生爱留长指甲,那么在打篮球的时候,学生免不了会发生身体接触,如果指甲长了,一不小心,就会给别人留下永远的伤疤,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勤剪指甲。有些学生在打篮球的时候,只要口中有痰了,嘴一张,便吐在篮球场上,口痰不但会传染病毒,有时候篮球不小心拍在上面,沾的一手,多恶心。还有学生随地乱扔垃圾,喝完的矿泉水瓶子,随地乱扔,影响校园环境,所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同学的安全和校园的干净。
三、学会尊重对手,倡导文明比赛
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县上和市上参加运动会,这时候,一个运动队带出去就是代表着学校,出去比赛,不光是要赢的比赛,还要赢的有风度,开始老师也没有重视过体育中的行为习惯,一次,外出篮球比赛,当裁判员要求全体学生进行联欢,我们的队员一片茫然,不知道干什么,在别人看来,我们是没有把别人放在眼里,这给人家的感觉就是不尊重对手,自从这次后,我们训练学生时,先教会他们怎么与别人联欢,这是比赛最基本的礼仪,尊重对手。
体育最大的乐趣就是他的竞赛性,但是,比赛也要讲究职业道德,现在的中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这种性格也带到了运动场上,比如在篮球场上,一点小摩擦,双方可能就会剑拔弩张,这时候,就要求学生要文明比赛,尊重对手,做一个有职业素质的运动员,比如,在篮球比赛中,不能够做比较危险的动作,要学会保护对手,我给学生讲,在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对运动员在场上比赛的动作要求非常严格,对于比赛中肘击、冲人不冲球的动作、对运动员没有保护意识,有可能毁了别人的职业生涯,这些都是要严格处罚的。所以,我们在比赛中,也要尊重对手,保护对手的安全,做一个有素质的运动员,更要尊重裁判,服从裁判的判决。
四、培养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真诚相待的礼仪
一次训练中,我把队员分成两个小组进行对抗赛,在场上,一名队员觉得本方队员打的不够强硬,两人争吵起来,这一堂训练课就失败,总结原因,就是两人之间没有团结没有友爱,同学之间不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真诚相待。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多做自我批评,冷静处理。
五、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篮球技能;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41-01
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授篮球技能,训练学生的灵敏度,提升运球、传球和投球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教学,促使学生获得关于篮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一、巧设游戏,快乐运球
为了激发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篮球训练中去,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方法。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玩游戏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上第一节篮球课时,可让学生玩“赶鸭子”这个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篮球,学会一些基本动作。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说明游戏方法,特别强调反应迅速和判断准确。先把球给一名学生,让他运球,其他学生只能用身体阻挡那名同学前进,如果运球的同学成功到达终点,则胜利。在学生分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训练状况,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都很高涨。运球的学生不但要注意前方阻挡的同学,还要保持自己手中的球不掉落,这很考验学生的手眼和脑并用的能力;而阻挡的学生观看运球同学行进,能够激发其运球的渴望。这堂课,没有学生抱怨太枯燥。而以往的体育课,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动作要求去训练,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赶鸭子”是体育游戏中的躲闪类游戏,这类游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在玩游戏的时候,不仅使学生获得运动的快乐,而且对学生身体发育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小组合作,传球接球
在学习篮球传球接球时,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均衡地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并且让组长负责,组织组内的同学积极参与传球接球训练。小组合作进行篮球传球接球训练,学生合作互助,主动练习,积极思考,能够更好地领悟传球接球的技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教学篮球传球接球时,根据班级情况,可将所有人分成8个组,每2个组是一个练习团队。2个团队相对而站,2个组相距5米。首先,某队队首那位学生将球传给对面相对应的同学,然后从右后侧跑到该队的队尾,整个过程需要流畅无碍,人员跑动和传接球要连贯顺畅,不失误。这项运动,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集体活动中,为了团队荣誉,每位学生都专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完成这项活动之后,都有了基本的传接球的手感,让学生去运球,大家都说手感比以前变好。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教师负责分配学习任务和检查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传接球在篮球运动中是一项基本技术,它是团队联系的纽带,是贯彻战术的根本途径。在传接球训练方面,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均衡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开展竞赛,精准投篮
投篮是进球得分最关键的一步,是将篮球从篮筐上面投入球篮的各种动作的总称。投篮的基本姿势,一般包括5种:单手原地投篮、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跳投、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和运球接球急停跳投。在投球的时候,力量从脚前掌发起,通过身体的传递,最后由手指将篮球投出,整个过程要连贯协调。投篮的难度很大,学生在篮球投进的时刻会有很大的满足感,但是进球率往往不高。篮球比赛的胜负是由比赛双方得分多少决定的,投篮命中率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投篮教学,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投篮的基本方法,牢记动作要领,把握好投篮方向。比如,上投篮课时,先让学生自主学练,体验投篮进球;当观察到学生开始乏味的时候,吹哨将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投篮进球比赛。男生排成一队,依次站在所画的线外,女生站在旁边注视并记分。每个男生有5次投篮机会,一次投完,投中1个得1分。当有男生投中3个以上的时候,女生就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无形中让后面的同学专心起来。在所有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把成绩单交给体育委员,并告诉学生:投得少的下次翻身,投得好的继续保持。这样的竞赛,要经常进行。只有真正的竞赛才能增大投篮的精准度,才能让训练的成效得以体现。
投篮进球是一系列动作连贯进行的结果,它对学生的协调度、身体的灵敏素质等有严格要求,通过投篮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同时,通过投篮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篮球运动鉴赏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自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收获了成功的荣誉感。
四、结束语
总之,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环环相扣,提升学生篮球技能。要注重巧设游戏,快乐运球;小组合作,传球接球;开展竞赛,精准投篮。通过有趣、简洁的体育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学和练的理想平台,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1].小学篮球运球教学设计[J].体育教学,2010(06).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篮球基础训练 实践与思考
在当今世界性体育领域里,无论是象征竞技体育最高殿堂的奥运会,还是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的班级比赛,篮球当属必不可少的集体性项目甚或首选项目。当今社会只要对篮球稍有兴趣的人,没有不知道NBA以及乔丹、皮蓬、科比和姚明等国际体育巨星的,这一现象足以说明篮球运动早已深入人心,而且成了国际社会对体育运动热烈期盼的焦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加强对篮球运动的基础训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性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构成篮球意识的基本要素主要有观察判断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等。本文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试对此做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教学方法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自身条件,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后,仔细地分析和探讨,不能盲目设立纸上谈兵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高中生身理和心理的研究,提出了几点有关篮球教学的建设性意见,针对篮球运动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本文对其发展的趋势做了简略的描述。
一、对当前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现状的简要解读
无论是校园内外,只要有运动场的地方,我们都能看到青少年参加的篮球活动,这几乎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的现象。然而从社会观察和抽象调研中发现,许多中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欣赏度和活跃性有余,对有关篮球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并对篮球运动的基础训练和技能掌握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传统模式下的篮球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在获得某个技术动作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和锻炼活动,而教师也没有从技术动作的力学结构和合理性运用方面给予足够的讲解,以致学生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青少年对篮球运动的情趣只是停留在“叶公好龙”的层面上。二是由于应试教育的习惯性影响,高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大,他们往往把体育篮球教学和篮球运动作为释压放松的一种手段,而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和深入追求。三是由于缺乏篮球教学的情感渗透和艺术方法,教学计划和训练内容的安排、组织不够合理。再加上当前高中生的自控能力和学习品质较差,对这种体能消耗较大的学习精力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篮球教学的质量和效能,也由此而形成了目前“学生喜欢篮球运动而不喜欢篮球教学”的不良状况。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和反思。
二、对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的初步实践与点滴思考
本文从教学实践中总结认为:要想有效改变目前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的窘况,我们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努力创新和应用实践。
1.通过多种方式、手段,有效增强学生的篮球意识。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人的情感意识属于内力驱动系统,对行为实践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往往能够发挥维持、指向、强化和稳定的功效。一是要在非常有限的篮球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篮球意识培养,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能够把“勤学、多练、深思、善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反复强化中不断提高动作技能,有效增进相互配合的默契度,进而形成正确的反射性行动,为篮球意识奠定物质基础。二是多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的历史来源、发展过程、辉煌事迹及其典型人物,不断激活和增强他们的篮球运动情趣。三是在日常教学和课外业余期间,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见缝插针地向学生近距离地演示一些精彩的篮球赛事,从而有效地刺激他们的视觉和心理。
2.通过日常教学引导,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在篮球教学之初,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观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组合性动作衔接中,要认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能力的核心是用余光观察前后及距离的判断能力,只有提高观察能力才能提高运动和实战时的判断准确度。因此,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观看篮球比赛录像和现场观看球队整体配合训练,认真引导学生从中学会和感受篮球运动中的各种能力要素。以培养学生篮球战术意识能力为例,战术是球类比赛的灵魂,它主要包括快速性、逻辑性和直觉性的有效结合、操作性、情绪性等几个方面。如掌握阵地进攻中相互配合的主要战术,主要包括掩护、策应、传切等基术配合方式,还有人员、方向、位置、角度、路线以及时空间的变化。掌握战术配合的一般规律以及实际配合中的特殊规律,这是篮球运动中的关键性战术要素。
3.通过游戏教学活动,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活动中,可以把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渗透其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篮球意识和运动技能。如传球游戏、运球游戏、脚步练习游戏、投篮游戏、综合性游戏等方法,既能调动篮球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成功信念和精神品质,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有效迁移情感注意力,变相减轻他们训练活动中的身心疲劳程度。如在运球技术复习课上,可以开展“快速传球”的游戏:把学生分为两组,交错起来围成一个圆圈,每组有一人站在圆心位置,然后同一方向把篮球分别逐一地传给站在圈线上的本组同伴,先传完的小组获胜。从“以赛激趣促学”的教学方式中能够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维国,辛治国.体育课堂中学生人际关系与运动水平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关键词】建构主义; 领会教学法; 设疑诱导法;多元整合程序法
篮球运动同时具备对抗性、竞技性、复杂性等特点,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身体上处于运动的最佳时期,但是在智力和心理上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篮球运动的教学模式上必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予以强调。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篮球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出一点拙见。
一、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与教学现状的错位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教育的目的是给人以生理或心理等方面的提升,而体育教学的目的则更着重于对于受教育主体的体质方面的改善。然而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现状却显示出了其与教育目的本身的错位。这种错位主要体现在受教育主体的被动性上。从二十世纪末开始风行教育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认为,教育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的。而现实中的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知识灌输和训练安排,而无法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篮球运动当中。许多学生对于所被教授的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所知寥寥,笔者所在院校的女子篮球比赛当中,24秒违例、球回半场等基础错误频频发生,这不能不引起对篮球教学的反思。由于缺乏主动性,对篮球运动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学生除了在体育课上进行有限时间的篮球运动外,课余几乎没有任何练习或是比赛。这对于要求持续性的体育教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的偏差
作为体育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篮球教学,现有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重复。这当然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于篮球运动的基础过于薄弱所致。除了少数热爱篮球运动或者拥有篮球方面身体和技能优势的体育特长生外,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篮球运动的经验几乎为零。但是他们对于篮球运动的竞技性却是十分的热衷,都期望在竞技体育中能够战胜同侪,获得较高的认同感。因此拥有这样心理的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枯燥乏味的篮球基础教学课程时,就会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不服从和厌恶感,这也是篮球教学无法进一步深入学生内心、形成运动习惯并最终实现学生体质的普遍提高的重要原因。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刻板
由于体育教学设施的不足和体育教师人数及水平的参差不齐,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的过程当中,多数情况下仍然延续以往的由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再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的方法。这无疑忽视了学生各自能力的不同,也由于教师自身条件不同,导致学生不能够完整的掌握所有动作要领。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无法实现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高水平指导,因此只有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篮球运动的兴趣,使其热衷于学习和进行篮球练习,才可以解决现有教学手段方法方面的缺失。
二、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的方法革新
1.通过领会教学法提升学生在篮球教学中的积极性
领会教学法起源于英国,成熟于香港,二十世纪末被引入中国大陆教育界。其核心内涵在于强调球类运动的本质特点和战术意识,通过分析理解各个技战术动作在实际运动竞技当中的不同含义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篮球运动相关知识技能的热情。领会教学法以学生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角色,通过对运动项目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掌握所学篮球运动的整体概括和相关规则;通过技巧的分析讲解和演示来让学生深刻记忆并理解该动作在实战当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瞬时决断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在运动中的大局观和全场意识。以上三方面的最终效果是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篮球教学当中去,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主角,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篮球运动的基础知识,避免犯低级错误,还可以培养更广阔的视野,不只是用身体打球,还要用脑子打球。
2.通过设疑诱导法改善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技能认知
设疑诱导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在篮球教学的过程当中,避免教师采用灌输性的知识教授和刻板的动作演示,而是通过课程前段的简单提问和回答,让学生对于教学产生好奇心并进一步激发其探索篮球运动中的未知问题。也即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体育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例如笔者在进行三大球教学训练的课程中,采用了诸如在课程开始阶段引导学生回答并分析不同的篮球运动对于人体不同肌肉组织的要求的模式。结果证明,学生通过回答此类问题,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篮球运动各个技能动作以及战术安排对于个体体质和整体配合的要求。从而更加明确了进行篮球运动对于自身的益处和对于团队意识的培养。
3.通过多元整合程序法加强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参与
多元整合程序法强调将篮球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教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是零散地传授相关篮球运动知识或是刻板地进行篮球技战术示范,而是将篮球运动的理论与实战相结合,将篮球运动的理论与理论之间、理论与动作之间、动作与动作之间以及动作与意识之间的多重复杂因果关系一一厘清并进行程序化讲解,每一步教学都是在前一步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同时构成了后一步教学的前提。实践证明,多元程序教学法的实施对于学生在篮球运动的学习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不仅仅是通过一个个动作模范来照葫芦画瓢似的进行篮球运动学习,而是从一开始就被沁入到篮球运动的“染缸之中”,这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并予以进行全面全方位的知识技能教学。通过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的经验来看,进行过多元整合程序教学法的学生能够在短短一学期的时间内,全面掌握了所学篮球运动的知识和技术,并且培养了进行篮球运动的习惯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志远. 高校公共球类课教学方法探析. 开封大学学报 2011(3)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课堂;自主练习
【中图分类号】G807.04
一、班级背景:
本学期担任初二(2)班的体育课,班中22名男生、17名女生,其中31名本地生、8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总人数为39人。这个年级期初刚重新分班,这个班虽然还是2班,但原来初一(2)的学生只有1/4左右,加上友谊中学撤并过来,班上一下子又多了几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体育基础参差不齐,身体素质高低不一,特别是从友谊中学合并过来的同学,体育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行为规范差,上体育课时连基本的原地三面转法都不懂,部分同学从友谊小学升入友谊中学初一,上学7年却没有上过1节正常的体育课。这就是我要面对的班级、面对的现状。
二、案例过程:
那天体育课原本的教学内容是:行进间运球和"蚂蚁搬家"接力游戏。在上完了主教材行进间运球后,我准备组织学生游戏时,突然想到这个游戏以前做过几次了,而且,同学们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往往加快速度全力以赴,最后衣服上全是灰尘,搞得灰头土脸,影响下一节课的正常上课,渐渐地,大家的练习情绪受到了影响,几位学生还在嘴里嘀咕:"衣服今天刚换上去的,这游戏一做,满是灰尘,回家又得被老妈训斥,真没劲。"其他同学也在附和:"是啊,是啊,能不能换一个项目活动呀。"我灵机一动:"既然有不少同学对这个游戏不怎么感兴趣,那么这样吧,下面的时间我让大家自己组织练习,自由支配,只要是有组织有目的的体育活动或游戏,你们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一回学习的主人,不过,下课前要有小结,老师要让你们说出你为什么喜欢做这个练习,目的是什么,好不好?"这样一说,全班同学一下乐开了花,学习的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大家议论开了,有的女生说:"咱们来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吧!因为这个游戏有趣,而且能培养我们的灵活性。"有的男生说:"我们几个来做立定跳远的比赛好吗?这个练习可以锻炼腿部力量,初三体育考试时能跳得远、跑得快!"也有同学说:"我们来做俩人三足行的练习吧!老师不是要我们提倡合作练习吗!"还有的同学说:"我们来打半场篮球比赛"......我对他们提出要求:"你们在练习时要注意安全,有什么要老师帮忙的尽管提出来,讨论好了就开始练习。"话音刚落,很多同学都去邀请同伴练习去了,有几位同学抢先过来说:"老师,我们做俩人三足行的练习不够刺激,我们准备模仿'阳光伙伴--合作跑'比赛,你来给我们计时,好不好?"四位男生也抢过来说,他们要到跑道上练4×100米接力,准备校运会的接力跑比赛,要求我给他们作指导。看到他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马上答应了。接力跑练习结束后,其中一位男生对我说:"老师,我感觉短跑还行的,我想参加田径队,还收初二的学生吗?""当然收了,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有拼劲,我想将来你一定会是个出色的校队队员。"其他几位同学也说:"我们也要参加田径队。"看着同学们向往的表情,我真开心:"只要你们能跑过他,当然也能参加了。"他们满意地又去比、去练了。再回过头来看看其他同学,一帮帮、一群群练着自己喜欢的项目,一个个都真带劲。下课前小结时,我让他们回答自主练习的感受,一个个都做了认真的回答,我还对有些回答的不够具体的给予了补充,这样相信他们会记得更牢,以后会练得更带劲,别看他们平时上体育课有点随随便便、无精打采,甚至个别学生还有点吊儿郎当,自主练习起来还真是全身心地投入,这种自主组织形式所产生的高效性、实效性真让我始料不及。
三、案例反思:
原来的计划被学生的情绪波动打破了,我临时改变了注意。当时我的想法是,通过他们的自主练习来了解一下开学一个月以来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了解一下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有哪些,没想到发现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如有的学生想成为校田径队的队员;有的学生能自己组织同伴进行练习;还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如"阳光伙伴--合作跑",三人半场篮球比赛的部分特殊规则,等等,让我深切感受到: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势在必行。
1.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练习的空间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生理、心理正在趋于成熟,这个年龄阶段是他们身心发展突变的时期,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渴望独立自主与成人管教的矛盾;个人活动的欲望与集体行为的矛盾;个人活动能量大与其认识水平低的矛盾。学生在班集体里的活动已经不需要老师像小学时那样事必躬亲、指导得那样具体细致了,他们希望通过自己与同伴的合作来掌握学习的自,使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初中生的自主意识开始占优势,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理解能力明显提高;正因为他们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因此,他们既能自觉地评价自己,又力图在任何场合中都表现自己,但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他们有时会出现一些冒险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去关心他们,对他们的评价要恰如其分,教育他们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逐步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以往教学中一切都由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做同一活动的做法,而多给学生有选择性的自主练习空间,使学生找到练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特长,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表现的空间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就如有的学生很想成为运动员,就大胆邀请老师参与他的活动,通过表现来实现他的愿望;有的学生想当小老师,就组织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来练习,培养了组织能力;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想出了新方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那劲别提有多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