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组团式帮扶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ttlong”为你整理了这篇学习王玉老师事迹简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王玉老师生前系贵阳市南明区南明小学副校长、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第一校长。自从教以来,她一直奋斗在教学一线,将自己全部精力和热情奉献给了她最挚爱的教育事业。
2017 年11 月,王玉检查出身患直肠癌,但病魔没有把她击倒,2019年大病初愈的她积极响应全省教育扶贫号召,主动请缨到深度贫困地区——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驻点开展教育“组团式帮扶”,倾尽全力把“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学生习惯养成中,在王玉和帮扶团队的努力下,大歹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无辍学,该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 年1月26日,王玉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48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决定追授王玉记大功奖励。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南明区委宣传部制定了《南明区关于宣讲王玉先进事迹工作方案》,通过宣讲团集中宣讲、基层队伍主题宣讲、网上宣传引导等形式,在辖区掀起学习王玉先进事迹的热潮,鼓励全区干部职工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为助推南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宣讲活动进校园
3月5日,区委宣传部联合区委党校在南明区苗苗幼儿园组织开展王玉老师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宣讲员庄品瑫担任主讲,深情讲述了王玉投身教育事业25年公而忘私、矢志不渝的感人事迹。
宣讲会上,庄品瑫向大家讲述了王玉的从教生涯,以及她与大歹小学教师、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感人事迹,深动展现了王玉在教育事业上坚守初心、不懈奋斗的服务精神。
两个多小时的宣讲,会场鸦雀无声,不少与会人员悄然抹泪。报告会后,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工作中将向王玉老师看齐,发扬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所在行业、所在岗位、所在区域作出自己的贡献。
宣讲活动进企业
为让各界人士更加了解王玉老师的事迹,区委宣传部联合区委党校在南明区左右左孵化开展王玉老师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区委党校高级讲师周泽飞担任主讲。
一、拓宽渠道、创新载体、打造亮点,扎实推进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工作。以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2012年市区依法治区工作要点》为指导,组织召开区“六五”普法暨法治创建工作推进会,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2012年度法治建设重点项目推荐活动,确立17项重点项目,涉及20余家单位;区民政局、区建交委创建成为首批“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小昆山镇泾德村创建成为第五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注重发挥绩效评估工作的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依法治区工作纳入区级机关绩效评估专项考核项目,并制定了考核细则;建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成员单位分片联系制度;组织开展了村(居)两委干部法制培训和依法治区联络员(法宣干部)培训;组织市依法治理优秀案例申报工作,共向市依法治市办推荐8篇有质量案例,其中新桥镇的《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提高外来人口法治化管理水平》案例被评选为第三届(2011年度)十大“依法治理优秀案例”;组织开展第十一届民主法治课题调研工作,共征集课题36项,批准立项25项,均已形成研究成果;积极反映改革成果,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报在市《依法治市工作简报》上刊发。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纪念《档案法》颁布25周年集中宣传、标语口号征集活动和安全生产法律、《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紧扣“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日、“5•12”防灾减灾日和“6•26”国际禁毒日等时间节点,举行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活动;结合8月16日依法治市宣传日,启动“喜迎十、普法零距离”——“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社区法制宣讲活动,开展社区法制宣讲包括法制讲座和故事巡讲66场次,配送《普法零距离》碟片80套;以方塔公园改建为契机,改建、新建一廊、一堂、一墙,将法治文化元素融合其中,打造成具有法治文化主题教育、法律咨询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将40个东方书报亭打造成“法治文化展示亭”;积极组织参加市“枫林韵”法治文化剪纸作品征集评展活动,共有9幅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和入围奖,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在《报》制作“以案说法”专版10期;各司法所通过“普法凉扇”、法律讲座等种形式多样开展普法宣传,将法治理念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完善调解网络、优化调解模式、深化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大调解”工作
今年1-11月,全区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民间纠纷15101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11768份,调处群体性纠纷74件,调解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0.3%,无一例被投诉,也未发生因调解不成功导致矛盾激化的情况,取得较好的实效。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按照市局《关于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下发《关于在区司法行政系统参与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大排查、大调解”工作,通过司法局、司法所、村居三级体系,实现对各基层团组的业务指导和信息交流,并认真做好十期间社会矛盾排摸和调处,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共排查矛盾纠纷1523起,化解矛盾纠纷1454起,移交其他部门69起。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区局成立了创建“五好司法所”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推荐上报新桥司法所和泗泾司法所分别参加司法部“五好”司法所和市示范性司法所的评选;制定下发《关于开展“争当人民调解工作能手”活动的实施方案》,在系统内开展人民调解能手评比表彰活动;举办了区首期初任人民调解员培训班,提高了人民调解员业务水平;按照区委政法委的统一部署,在全区15个街镇公安派出所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派出所工作室”,建立了“公调对接”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区层面,成立了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镇层面,泗泾镇在大型社区成立了“大调委”,洞泾镇在物业公司成立“物业调委会”,新浜镇在工业区成立了“工业园区调委会”;开展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五周年座谈会,进一步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大调解工作被列为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区委办《动态》以《完善机制、创新管理,区司法局努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予以专刊报道。今年1—11月,受理区法院民事纠纷委托人民调解5284件,调解成功2943件;受理区公安交警支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委托人民调解6945件,成功6184件,涉及金额7532万余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191件,成功392件;受理医患纠纷案件120件,成功调处84件,涉及金额560余万元;受理轻伤害案件(含轻微伤)委托人民调解共受理137件,成功137件;受理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共受理158件,成功158件。
三、严格执法,以降低重新犯罪率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基础性工作
截止11月底,全区社区矫正对象共448人(其中管制0人、缓刑362人、假释39人、暂予监外执行14人、剥权33人),全年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27%,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低于市规定的不超过1%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两院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积极组织司法专职干部和社工进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专业知识培训,及时召开公安、检察和法院等司法联席会议,共同商讨有关衔接机制、矫正宣告、集中教育、社区服务、考核奖惩等执法工作,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各项工作。搭建社区矫正执法平台。“区社区矫正中心”于2012年11月16日揭牌,中心建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内设有报告室、宣告室、检警室、电子监控室、教育培训室、个别教育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心理诊疗室、值班室等11个功能。全面推进个别化矫正工作。2012年我区的个别化矫正扩大到今年所有新纳入社区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提高社区矫正的质量和效果;运用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落实了手机、电子脚铐定位监管,目前已经对48名社区矫正人员实现24小时手机实时监控,对2名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电子脚铐监控,建起了一道虚拟的电子围墙,有效提高了监管的效率与质量;有针对性地建立个别矫正方案,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课堂教育与互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矫正的日常教育工作。
四、加强管理、健全制度、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安置帮教工作力度
截止11月底,全区刑释解教人员1632人(其中刑释1332人、解教300人)。重新犯罪率为0.63%,同比下降0.3%,低于全市1.05%的平均水平。海之星帮扶中心(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被评为市“市级示范基地”;新桥镇刑释解教人员郑志连舍己救人的事迹被刊登在3月1日《新闻晚报》,2012年被市区政法委授予“见义勇为”光荣称号;安置帮教工作经验做法被中央安帮办简报刊发。加强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中途之家”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与海之星帮扶中心(中途之家)形成补互态势,同时在15个街镇全面建立“四位一体”安置帮教工作站。创新安置帮教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需求导向性帮教工作模式,完成2012年“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创新特殊对象未成年子女关爱模式”课题的调研,有效提升安置帮教工作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适合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特点的帮教工作模式,建立完善在松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信息数据库,在初步实现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来去有登记,驻留有反映,帮教有措施,重犯有线索”的基础上,形成了“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应纳入城市和社会综合管理大联动机制”的调研报告。落实安置帮教相关措施。积极组织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对“未成年子女”的关爱行动,5年来,全区参加“关爱行动”“一对一”等工作的志愿者拥有122人,得到学业辅助的未成年人53人,得到爱心助学款的有37人,得到生活困难救助金的有85人,得到心理咨询的有27人,得到就业指导的有27人;完善监所内外衔接帮教措施,组织志愿者赴有关监狱对籍服刑人员进行帮教,共走访11所监狱,累计帮教人数达71人;与区财政局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费保障和使用管理的通知》沪松财[2012]86号,保障安置帮教工作经费;组织召开区安置帮教协调小组会议,制定方案、认真落实,切实做好了十期间对两类人员的稳控工作。
2013年工作思路
一、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优化法治环境上再上新台阶
深化“法律六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村居干部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培育“法律六进”示范品牌;做好重要节点和“六五”中期检查各项工作。精心培育法治文化。加强阵地和窗口建设,完善法治主题公园、法治主题广场等基地建设;拓展网络等新兴媒体法制宣传教育平台;组织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展评活动,努力构建“大法宣”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法治创建。以“法治城区”创建为龙头,健全机制,找准定位,确立抓手,围绕法治城区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评估指标,继续运用项目化、案例化、课题化的工作模式,着力提升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巩固大调解工作体系,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再上新台阶
扎实推进“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树立“防重于调”的理念,健全和完善参与“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继续发挥组团式推动“大排查、大调处”的独特作用,严守排查解决矛盾占总矛盾30%的底线,切实有效提高矛盾纠纷分析研判的深度和水平,全力夯实社会稳定基础。进一步发挥“大调解”工作机制作用。以“区人民调解协会”换届为契机,在社会上广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将热心支持、积极号召人民调解工作的各界人士吸收协会领导机构,为人民调解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组织基础。加强与相关行业、领域的协调沟通,进一步增强“大调解”机制的覆盖能力,加大宣传,打造专业调解特色品牌。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立足“两者一平台”功能,深入分析司法所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正视司法所发展的不平衡现状,按照哪里有不足补哪里,不断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在基本配齐司法所专编人员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辅助人员的配备。加强督导,促进全区司法所均衡发展,继续开展争创“五好”所和示范所活动。
三、推进安帮矫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减少重新犯罪上再上新台阶
着力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提升队伍执法能力,认真贯彻《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加强对司法专职干部和社工的业务培训和履职情况的考核;发挥执法平台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矫正中心各项管理制度,细化社区矫正中心各功能室的工作流程;严格监管矫正要求,进一步完善手机定位和电子脚铐等监控措施,落实对社区服刑人员监控的实效性,预防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完善司法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共同做好社区矫正日常和司法奖惩工作。进一步打响安置帮教工作品牌。贯彻“六必”要求,进一步完善监所内外衔接帮教措施,继续做好与地区看守所帮教的试点工作;坚持需求导向,发挥“四位一体”工作站的作用,妥善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民生问题,以组团式服务的形式,深入基层及时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实际困难;积极开拓创新,继续开展在松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探索建立有特色的帮教模式;落实关爱帮扶,发挥协会作用,加强志愿者培训和管理,推进“中途之家”建设,深化特殊对象未成年子女“关爱活动”。
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在提升法律服务公信力上再上新台阶
切实加强法律服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律师行业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律师行业的执业监管,促进行业自律;搭建平台,深化与华政经济法学院的战略合作,助推律师事务所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建设;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区《关于进一步发挥律师在法治政府、法制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进律师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扩大政府购买服务领域,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巩固公证文明行业创建成果,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公证文化建设,强化窗口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拓展公证服务的新领域,确保公证质量。推进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加强与区公安、检察、法院的工作沟通和协调,完善本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协作机制,推进本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健全便民服务长效机制,组织开展“让群众满意”服务活动,努力实现“三个做到”:接待服务做到热情周到、受理审批做到便捷高效、案件办理做到规范达标,实现“三个无”:服务时间无盲区、服务设施无障碍、服务工作无差错;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群众满意率。注重法律援助质量管理,探索建立法律援助案件受理风险评估机制、案件办理动态监控机制和案件质量专家评估机制。严格遵守接待、受理、审查、指派、办理各个环节的服务标准,加强庭审旁听、卷宗检查和回访受援人等工作,健全完善受援人投诉整改反馈机制,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试行法援工作站联络员培训机制,组织好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争创“12348”专线“优秀接答岗”和“优秀接答员”、“窗口服务明星”等岗位练兵和业务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发挥法律援助维稳职能,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社会问题,认真做好舆情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34-02
2006年由于衢州市区学校布局调整,柯城区兴华中学的规模由原18个班级急剧扩张到48个班级,成为浙西规模最大的公办初级中学。为此,我们将基层专业管理重心由学校教研组下移到各年级的备课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受到班级多、学生多、教师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基层行政管理组织的年级组管理实效欠佳。基于此,学校组织各层面的教职工进行广泛的讨论,决定进一步把管理重心下移,也就是将年级组管理重心下移到班级组。
一、班级组的管理目标
(一)提高管理的执行能力。解决大规模学校出现“你管你,我做我”“有令不行”的问题。将“德育首位,教学中心,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植入每一位教师心中,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每一次活动。
(二)发挥团队的教育优势。避免大规模学校出现“桥归桥,路归路”“一盘散沙”的弊端。依托年级组领导下的班级组建设,把学校的规模特点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团队优势。
二、班级组的职能定位
班级组:由同时任教两个班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所组成的教育团队,担负良好班集体的建设以及班级任课教师整体育人的职能,其团队核心人物是班级组长(班主任)。班级组既是学校管理也是学校教育的最基层组织,加强班级组建设有利于增强年级管理与指导的实效,有利于提高班级教育与教学的质量。
三、班级组的建设要点
(一)培养:以团队核心为重点
[分析]多年来,兴华中学所积淀的以“团队精神与学术民主”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后续发展的厚实基础。我们认为,年级组长、班级组长不仅需要发挥教育教学工作的示范、专业品质的表率等辐射作用,更需要具有团队精神的感召、德育研究及实践的策划等核心能力。
[策略]1.有规划培养。我校通过《校德育名师培养计划》《校班主任师徒结对条例》《年级组长、班级组长工作手册》有规划、有目标、有任务地对年级组长、班级组长进行培养与指导。2.多层面交流。基于我校教研团队比德育团队起步早且组风优秀的特点,学校多次组织年级组长、班级组长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座谈,交流团队建设、研训策划等共性经验教训。同时倡导资深年级组长帮带年轻班级组长,通过发扬年级组长的特长,培养和壮大班级组长队伍。3.案例式分享。校教科室与政教处每学年组织一次德育案例评比,要求以班级组为单位提供参评的德育案例并在校园网共享,把评比结果列入班级组考核。以此发挥班级组长作为团队核心的职能。
(二)运作:以评价制度为导向
[分析]以评价促发展是我校一直以来的评价原则。我们认为,共同的愿景、具体的目标、明确的抓手是班级组工作有效运作的前提和保障。评价制度的认同度、科学性、可操作性决定了对团队建设的指导力与促进力。
[策略]1.广泛讨论确定评价制度。学校初拟《兴华中学年级组建设条例》《兴华中学班级组德育导师制度》,发动全校教师通过“班级组―年级组―校领导班子”逐级展开大讨论,由分散到集中并确定试行稿,使年级组、班级组明确了职能分工及发展方向,使广大教师达成共识并明确努力方向。2.年级组长与班级组捆绑考核。通过年级组长与班级组捆绑考核,促使年级组的优良文化、有效经验在管理重心下移中得以传承。同时发挥年级组的组织优势对班级组进行管理与指导,促进班级组间交流、提升与共享。3.评审与答辩互动相结合。先进班级组评比分三步进行:一是班级组自查自评;二是年级组内初评推荐;三是学校层面复评表彰。在学校复评阶段,由政教处、年级组长、班级组长代表组成的评审组收集班级组建设中的典型问题,现场对提名班级组进行提问,通过答辩互动使其中有效做法显性化,同时进行指导并引发思考。
(三)奖励:以均衡发展为目标
[思考]初中学校的中考奖励,在老师们心目中不仅仅是奖金,更是一种荣誉,意味着学校对其工作的肯定。为了引导班级组内教师合作及学科均衡发展,我校对中考奖励的设置以“倡导团队协作共同提高”为原则,以“允许差距但不允许懈怠”为指导思想。
[策略]1.个人奖励与团队奖励并行。中考奖励由个人奖与团队奖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根据本学科在中考中的各项指标为教师个人设奖,以此明确班级组内教师对本学科教学负主责;另一方面根据班级组学生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人数为团队设奖,以此倡导班级组共同帮扶学生攻克弱势学科,同时避免班级组内不同学科教师抢占时间的弊病。2.团队捆绑与个人不保底相结合。团队捆绑有利于教师在共同荣誉感召下齐心于班风、学风建设。但是若某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控制差生率均低于既定底线,则不享受班级组团队奖励,以此消除班级组内个别教师等吃大锅饭的不良心态。奖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及学科的均衡发展,形成了教育教学合力最大化的良好态势。
四、班级组的工作特点
班级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面对共同教育对象的合作关系,在责任、利益和荣誉的感召下,他们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和战友。这个和谐团队的凝聚力,有利于体现集体的教育智慧,有利于教育教学形成合力。
(一)研:体现群策性,利于解决疑难问题
[案例]2012年4月,1012班和1015班的同学由于校篮球赛发生争执,第二天中午大多师生在餐厅用餐之时,1015某男生手执菜刀扬言到操场“教训”一下对方,后被一过路教师夺下菜刀,其他教师在接到学生报告后及时赶到现场平息了事态。1013、1014班级组作为当事者的“近邻”对此议论纷纷。班级组教师捕捉到该事件所隐含的教育力,即时进行集体备课,利用班队课表明学校和教师的鲜明立场,引导学生分析校园暴力并达成共识:
1.同学之间有矛盾应该理性地沟通,武力只能使事态蔓延,于事无补。
2.同学们应该自觉地抵制电影、电视、网络中暴力的影响,遇事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3.老师在危险关头不顾个人安危的行为有力地诠释了小邪压不住大正;遭遇校园暴力时,站出来制止的人越多,邪恶就越难立足。
4.及时将暴力事件报告给老师的同学表现出的是正义、勇敢和机智,值得大家学习。
5.应对策略:遇到这类事件,在第一时间报告学校或老师或家长,可以取得有效的保护。
受此启发,学校各年级组织其他班级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认识与应对能力。
[解读]班级组强调合作,教育教学任务要靠大家来完成,采取的教育对策要靠大家集思广益,教育的实践活动要靠大家身体力行,这样的群策群力保证了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育的深度广度。每周一次班级组例会的德育研究侧重于德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如班级活动方案的设计、德育案例的收集、问题学生的观察、班级管理策略的检验等。每月一次年级组例会的德育研究侧重于班级活动的优化、疑难德育问题的会诊、高危学生问题的预警、班级管理策略的提炼等。针对教育疑难问题的研讨流程如下:
(二)训:倡导互,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案例]0817、0818班级组的德育导师小罗是一名新老师。对于每位导师需要与4名困难学生结对并进行转化的任务,罗老师忧心忡忡不知道如何着手。班级组根据罗老师富有教育热情及生活情趣的特点,建议她从指导班级花卉养育入手开展导师工作,并协助罗老师制定了活动指导方案,这一工作为罗老师提供了极具空间的教育平台。通过班队课,0817、0818班学生分别确定了兰花、茶花为班花,在罗老师的指导下,两个班组建了班花培育小组,制订了细致的养护方案。小罗老师在与学生一起培育花卉中建立感情,原本逃学叛逆的结对学生也在培育班花的过程中逐渐融入班集体,并慢慢地开始要学习。一学年不到,小罗就成了学生的“知心姐姐”。第一届学生毕业后,信心满满的罗老师主动请缨当班主任,拜鲁老师为班主任师傅,一年多来好学肯干的她,目前已成长为令1109、1110班级组每一位导师引以为豪的新核心。
[解读]我们在班级组教师组合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组建由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专家型等不同层次教师组成的团队,班级组各成员在工作中教学相长。我们对新老师的要求是:第一个三年,拜一名学科师傅做到学科教学过关,同时当一名合格的德育导师;第二个三年拜一名班主任师傅做到班主任工作过关,同时学科教学胜任;第三个三年班主任工作胜任,学科教学能独挡一面。同一班级组内资深德育导师帮带年轻的德育导师,班主任之间的师徒结对,已成为我校新班主任培养的典型经验在区域内推广。
(三)育:发扬互补性,利于减少教育盲区
[案例]10月中旬,学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然而,1204班班主任匆匆留下“请大家献计献策”七个字就外出培训了。2013班的小王班主任是新班主任,她在班级组例会上征求意见。大家一致赞同年级组“班级文化建设是起始年级培育健康班集体的有效抓手”这一观点,经商议决定:1.以同中求异的原则指导1203、1204两个班的班级文化建设。2.广泛发动学生参与班旗班徽设计及教室布置。3.班主任小王负责方案的定夺、材料的提供及总验收;美术老师负责班旗班徽创意的征集及艺术指导;社会老师负责八字班风的征集及指导;语文老师负责励志语的征集及书法指导,科学老师负责学习园地栏目设置的指导。待1204班班主任返校的时候,班级组在该项评比中已荣获年级第一。
[解读]在过去单班单管的模式中,学生的日常教育任务以及各项学生活动基本上由班主任独管,班主任个体局限性与班级管理全能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育效能,班主任性格上的缺陷或者管理时空上的漏洞甚至可能导致教育隐患。在班级组管理模式下,既有两位班主任协同谋划两个班的班集体建设,又有六位导师齐抓共管日常教育任务,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执行力,减少了学生教育的盲区。
为认真做好我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下简称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根据上级部署和市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整改落实阶段是在学习调研、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基础上,集中精力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果、见实效的阶段。这一阶段要围绕“聚力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再创*辉煌”实践总载体,以“克难建制,再创科学发展优势”为主线,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要做好活动总结工作,组织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努力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二、具体安排
整改落实阶段从2009年7月开始,8月底基本完成,重点要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1)精心制订工作方案。各部门(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对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进行认真研究,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具体日程安排,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使工作方案和日程安排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各部门(单位)整改落实阶段工作方案和具体日程安排经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督导组审核同意后,于7月8日前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备案。
(2)周密部署阶段工作。市委于7月6日前部署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各部门(单位)要在7月10日前召开好工作会议,参加对象为全体党员、机关干部,由党委(党工委、党组)主要领导对前阶段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对整改落实阶段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督导组要到会进行指导。民主评议团成员参加所联系部门部署会。
2、继续推进理论武装工作
继续深入学习中央、省委、市委领导关于学习实践活动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市委有关重要会议精神。要着眼于巩固已有的学习成果,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对照整改落实阶段工作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更加扎实的学风,不断把理论学习引向深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客观分析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本部门(单位)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继续抓好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十个一”系列活动,认真开展“反腐倡廉、执政为民”警示教育片展播活动。
3、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1)起草整改落实方案。要充分利用学习调研、分析检查两个阶段的成果,以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要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做到“三明确一承诺”,即明确整改工作责任主体、明确整改时限、明确整改要求、承诺整改效果。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参与整改方案的制定。
(2)明确整改落实举措。分清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按照解决问题、出台政策和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分别提出整改落实的工作目标、方式方法和时限要求。活动期间可以解决的,要提出明确的具体步骤,迅速行动,马上解决;一段时间内能解决的,要列出大致的时间表,抓紧时间,尽快解决;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要明确努力方向,理清工作思路,创造条件,持续推进解决。
(3)公布整改落实方案。整改方案初稿形成后,要采取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网上公布等多种形式征求各方面意见。领导班子要召开专门会议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分析讨论,修改完善,形成操作性强、高质量的整改落实方案正式稿,经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督导组审核,市领导联系部门(单位)还要经市联系领导审阅把关后,7月18日前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备案。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要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做好公开承诺;整改落实情况要及时向党员群众通报,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4、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1)领导带头领衔整改。各部门(单位)要按照整改落实方案,建立领导领衔整改制度,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领衔1—2个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影响全局的重点问题。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领衔整改难题项目于7月28日前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备案。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集中精力,积极参与“百日招商、百亿签约、百项开工”行动,带头破解发展难题。
(2)创新方法集中攻坚。要创新破难方法,各部门(单位)要通过建立“挂号、联号、销号”、现场办公等制度,在活动结束前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一批自身能够解决、条件已经具备、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办好一批广大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实事好事。对于一些需要中长期解决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调研、深入分析,明确努力方向,理清工作思路,跟进制定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要继续全力推进学习实践活动“6311”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力争“6311”工程的民生问题、实事项目、发展难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3)深化“三服务”专项行动。各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继续深入开展“三服务”专项行动,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深化服务内容,着力扩大专项行动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要通过组建“专家指导组”、“专题服务组”、“项目推进组”、“困难帮扶组”等方式,采取主动联系企业上门服务、派干部下企业驻点服务、组成服务队进企业组团服务、“无会服务周”集中服务等举措,全力帮助企业共克时艰、渡过难关。各部门(单位)要充分把握省、嘉兴市服务组下基层服务的有利契机,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真正为基层破解一批难题。继续扎实开展好“服务企业”、“对接民生”和“问责提效”等活动。
5、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1)全面梳理分析。各部门(单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现有的各项政策措施、意见办法和规章制度进行系统全面的清理,进一步明确需要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的具体内容。对那些明显不适应发展形势、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及时予以废止。对一些总体较好、局部内容不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及时进行调整完善。
(2)反复研究论证。对初步筛选确定需要废止、修改、建立的各项制度、政策,各部门(单位)要组织召开有相关部门、专家、基层群众、服务对象等参加的会议,进一步听取利益相关群体和工作对象、服务对象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进行反复研究论证,确保制度、政策的科学性、合法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3)及时制定出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各部门(单位)要集中一个月时间,通过开展“建制攻坚月”活动,及时制定出台一批重要的、有影响的、群众期盼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对需较长时间逐步加以创新和完善的,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争取尽早出台。对在本部门(单位)职责范围内不能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也要提出意见和建议,报请上级或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各部门(单位)要注意完善落实相关配套措施,加强相关制度的协调衔接,确保出台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发挥更好的效果,同时要注意与上级“体制机制批次互建”专项行动相衔接。
8月20日前,各部门(单位)清理出来需废止、完善和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情况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备案。
6、认真做好总结和满意度测评工作
(1)做好学习实践活动总结。各部门(单位)要对照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总结报告要做到情况清楚、评价准确、分析透彻、特色鲜明,全面反映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特点,取得主要成效、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努力方向和主要措施等。总结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督导组审核后,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有关情况,为组织开展满意度测评做好准备。各部门(单位)总结报告于8月25日前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备案。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情况将适时向市党代表作好通报。
(2)组织群众满意度测评。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要组织广大群众对本部门(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具体方案另行下发),并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测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并于8月28日前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备案。民主评议团成员要参加所联系部门的群众满意度测评。
(3)召开学习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各部门(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总结大会召开时间,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督导组、民主评议团成员要参加总结大会。各部门(单位)要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认真做好学习实践活动材料整理归档工作。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各部门(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整改落实阶段工作的领导,确保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单位)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投入精力抓好整改落实。班子其他成员要结合分工认真抓好各自分管范围内的整改落实工作。市委督导组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掌握活动进展情况,督促所联系部门落实整改各项任务,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在解决突出问题上见成效、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出成果。
2、突出活动重点。整改落实重点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员领导干部要继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带头深化理论学习、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落实整改措施。要坚持求真务实,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在实效上用功,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
**县中医院创建于1990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于一体的公立二级甲等中医(综合性)医院,是全县中医药技术指导中心和培训中心,各类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全县县管干部保健定点医院。
(一)医院规模
医院占地面积12亩,业务用房面积11000平方米,编制床位400张,实际开放床位550张。医院的住院部扩建工程位于西部新区(在建中),占地70亩,业务用房面积6万平方米,新增床位615张,总投资2.5亿元,服务能力将显著提高。
(二)人力资源
医院核定编制194人,现有在岗职工472人。 其中,重庆市名中医1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56人,医学硕士研究生2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80.5%。医院***主任中医师为重庆市名中医、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另有4名医师分别被表彰为奉节县杰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4名副高级以上职称中医师为奉节县名中医。
(三)医疗装备
拥有核磁共振(MRI)、螺旋CT、DR、CR、数字胃肠机、C型臂、钼靶X线机、四维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透析滤过机、电视腹腔镜、宫腔镜、膀胱电切镜、电子胃镜、体外振波碎石机、内窥镜摄像系统、医用钬激光治疗机等国内外先进的医疗装备100余台(件)。
(四)学科设置
医院辖一个住院部和两个门诊部。门诊部开设中西医内(呼吸、消化、脑病、心血管、肾病、内分泌等)、外(肝胆、泌尿、脑外、胸外、普外、烧伤等)、妇、儿、针灸理疗、康复、肛肠、皮肤、五官、口腔、骨伤、急诊等一二级学科门诊业务,设有重症监护(ICU);住院部设针灸康复、肛肠、骨伤、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麻醉手术等住院临床科室;另设放射、检验、超声、心电、脑电、病理、消毒供应等辅助检查科室。
(五)医院文化
院训:仁爱,和中,精业,诚意;
使命:关爱生命,关注健康;
道德底线:“五不一没有”: 不蒙骗患者,不诋毁同事和他人,不见利忘义,不昧良心,不损害医院形象和利益,没有违规违纪行为。
二、医院业务
***年门诊诊疗人次***人次,住院人次***人次 ,业务收入***万元,其中中医药收入***万元,中医药占比***%。
2018年门诊诊疗人次***人次,住院***人次,业务收入***元,中医药收入***万元,中医药占比***%。
三、重点工作
(一)坚持中医办院方向,彰显中医药特色
1.培育中医人才。
(1)制定并实施“中医人才培养计划”,对立志从事中医门诊工作的青年医师实施政策倾斜。
(2)举办“夔门中医讲医堂”,强化医务人员院内“西学中”继续教育,实行了院内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中医方剂竞赛,提高中医方剂的运用水平。我院“夔门中医讲医堂”从2015开办至今共开展继教74期。
(3)我院中医药人才情况:我院现有执业医师125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86人,占比68.33%;药学技术人员24人,其中中药专业技术人员15人,占比62.5%;5个院级领导中三名为中医专业,占比60%;曾凌文院长担任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温病分会副会长;我院中医药技术人员在市级中医药学会、中医药行业协会各专委会任委员10人。
(4)医院制定了《人才发展规划》,15年至18年共引进中医硕士研究生3名,本科生56名、大专生15名。6名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人才提升计划。
2.构筑中医学科体系。建立了中医妇科、脾胃病、肾病、儿科、心病科等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门诊,加强针灸康复科、骨伤科、脑病科等重点专科建设,确定中医优势病种,能开展中医诊疗服务项目,实施中医特色护理。
3.开展院内中医药教育和师承教育工作。我院**主任医师获批2017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指导专家”,成立了“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
2018年6月,我院***医生参加“重庆市中药技能竞赛第二赛区中药处方点评”荣获二等奖。
5.持续进行中医药特色指标监测,将中医药特色优势指标作为关键指标纳入临床科室目标考核,执行奖惩,开展中医药特色优势指标持续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改进工作,2017年全院中医药服务住院指标全部达标。(中医书写率100 %;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 63.7%;中医参与治疗率 94.38%;中药使用率90.23%;中药饮片使用率60.02 %;2017年门诊中医药服务指标为:非药物中医技术诊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比例为17.82%;门诊中药处方比例为62.06%;中药饮片处方为33.23%;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人次51.22%;中医院特色优势达到指标要求。)
(二)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技术
医院重视学科建设,已通过评审的市级中医重点专科:针灸康复科;市级特色专科:中医骨伤科;在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脑病专科、中医妇科;市级一般科研项目1项:中医综合护理对肺肾气虚型煤工尘肺患者肺功能的临床观察;市级指导科研课题4项:中西医结合治疗矽肺、妇科盆腔炎的中医治疗临床研究、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更年宁神汤结合电针治疗更年期失眠症疗效观。
其中“中医综合护理对肺肾气虚型煤工尘肺患者肺功能的临床观察”实现了市级一般项目零的突破。
(三)准确定位,制定总体规划
医院制定了《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规划》,实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聚人才,投品质,挖潜力,继续巩固二甲成果;第二步,拓空间,展特色,上台阶,建成三级甲等中医院;第三步,强医疗,兴康复,涉养老,打造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中医院。短期制定有年度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将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处方书写合格率、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使用率纳入科室医疗质量考核范畴。并体现在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同时与绩效工资挂钩。
(四)抓住重点,提升医疗质量
医院以中医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1.我院配备中医诊疗设备12类43种,开展中医医疗技术57项。
2.积极开展中医综合治疗,采用非药物疗法中医技术诊疗人次逐年上升。2015年非药物中医技术诊疗人次占门诊总人次16.69%;2016年17.35%;2017年17.82%。
3.积极开展新技术,包含中医医疗技术和现代医疗技术。妇基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导乐分娩的开展大大降低了我院的剖宫产率。我院在县内率先开展了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近年来开展的经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经腹腔镜疝修补术、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膝关节镜技术等的临床应用标志着我院在微创治疗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中医诊疗优势病种及诊疗方案逐年增加,现有优势病种共32个。前三位中医优势病种(腰腿痛、项痹、肺胀)出院人数占入院收治人数比例逐年增加。
5.推行中医临床路径工作,目前全院9个临床科室18个病种实施了中医临床路径。
6.积极建立双向转诊机制,2016年转上级医疗机构27人,基层医疗机构转入14人,下转基层医疗机构35人;2017年转上级医疗机构46人,基层医疗机构转入313人,下转基层医疗机构45人;2018年1-6月转上级医疗机构35人,基层医疗机构转入213人,下转基层医疗机构20人。
7.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推行“冬病夏治”,用“三伏贴”、“火龙灸”等方法治未病,效果良好,社会反响强烈赞同。
8.我院与重庆市中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服务系统,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听:学术讲座、院疑难病例讨论等,为我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不出家门就能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
(五)发挥特色,提升护理品质
1.强化护理技能,突出中医特色。每科开展了4项及以上的中医护理操作,如刮痧、艾灸、耳穴埋豆等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全院共开展中医护理操作20项。
2.坚持辨证施护,提高临床效果。开展优势护理病种22个,提高了临床护理效果。
3.积极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在病区开设中医保健知识宣教栏和健康教育处方,凸显了中医护理服务特色,提升了优质护理品质。
(六)营造氛围,传承中医文化
1.院训、宗旨。我院院训是“仁爱,和中,精业,诚意”;宗旨是坚持“以中医发展为主,突出专科特色,增强综合实力,做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共同进步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健康”;
2.医院营造具有中医特色的就诊氛围。对主要就诊场所进行了中医特色装饰(医院大厅、走道、各楼层中医相关展板等等),中医特色文化氛围浓厚。
3.每年组织中医为主题的各种竞赛活动,如:“方剂竞赛”、“中医经典大赛”、“中医经典诵读大赛”,2017年还组织了《中医药法》知识竞赛,通过一系列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全院中医工作者学习中医药,运用中医药的积极性。
4.通过媒体加强中医药养生知识宣传,如“夔门中医健康讲坛”共播出37期。
5.中医药健康知识进学校、社区、养老院、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季度一次。
(七)重视民生,加强社会公益性
1.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服务品质。2014年至今,我院启动了以优质服务为核心的标杆科室建设,全院所有科室必须参与并达标,逐渐形成了我院独有的“标杆精神”,成功建立了长效机制,做强做优了医院整体服务质量,提升了医院发展的软实力。
2.加强医院服务管理,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我院成立“患者娘家人”一站式综合服务部,专职为患者提供咨询、分诊办证等全方位服务。通过全院标杆窗口创建,进一步规范医院职工着装、服务用语、服务流程。建立了医患组织,开展了医患互动活动。孕妇学校开展了37期、糖尿病患者之家开展了7期、肾病患者之友开展了7期、矽肺家园开展了3期。
3.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已实现微信、支付宝支付的付款方式,实现了网上挂号功能。
4.对口帮扶和全县中医管理指导服务。我院与1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医联体单位,按照各单位需求实施帮扶。自2015年至2018年共派驻管理和卫生专技人员33人次。我们还分别组织内科、康复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护理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共计98人次分期分批前往各医联体成员单位组团巡诊,开展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学术讲座等形式实施帮扶,通过中医药业务技术指导,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措施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我院还免费为我县3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人才,2015至2018年共免费培养72人次。我院还承担了全县33个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健康管理的指导的任务。
5.认真完成脱贫攻坚工作。我院精准扶贫的单位为***村,确立了我院5名院级领导和2名工作队员与26户贫困家庭建立结对帮扶,并由***同志兼任工作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先后给予中梁村10万元资金和物品,用于村支两委阵地建设、村卫生室建设、贫困户资金扶持和贫困学生助学。
我院作为县级医疗帮扶单位共有帮扶对象14个乡镇,抽调单位职工186人,共结对帮扶约5600余人。帮扶责任人分别进行对接、帮扶、诊疗。
四、党建工作
医院以党建为指引,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四讲四有”合格党员为标准,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通过上党课、演讲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树立榜样争当先进。
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及县卫计委“医疗行业行风专项治理”工作,先后制定了完善了《三重一大制度》《反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制度》《进一步加强劳动纪律、职业道德、岗位职责的管理规定》《指纹机考勤管理办法》、《请销假制度》等内控制度近10个。紧紧抓住提升患者满意度这个核心推进行业作风、医德医风建设,院领导带头改进作风,以行政查房等形式深入临床一线现场办公。进一步改进出院患者随访流程,由临床医生、护士直接参与随访,面对面的指导患者。从门诊增设轮椅等细处着手,全院新增便民利民措施近40项。
五、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的业务用房极度紧张,为了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现在外租用民房23处用于业务发展及行政办公,增加了医院的运行成本。因受发展空间受限,二、三级学科无法分科,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
(二)人才流失严重,部分科室人才缺口大,出现专业人才断层现象。
(三)部分科室的中医药氛围不够浓厚,缺乏发展中医药的理念。
(四)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五)制度落实有待加强。尽管医院健全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职责、流程,但落实还不十分到位,尤其是在监管和持续改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没有完全达到PDCA的良性循环要求,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落实。
六、下一步计划
按照11月13日县卫计委调研的要求,我们力争“两年搬新院、三年创三甲”,一是直面困难,制定新院建设的工期倒排时间表,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建立问题台账、问题销号的工作方式,加快新院建设。二是以加强医院管理,以“三甲”医院的建设标准,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为“三甲创建”打基础。
关键词 中小学校长 培训 现状分析 系统思路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Chongqing's Principal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U Shu'e
(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400067)
Abstract As the decision makers of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 principal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the soul of a school. Effective principal trai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of headmaster training, focusing on the overall planning target.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headmaster training mechanism.
Key words principals; training;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system thought
中小学校长承担着引领学校改革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未来10年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对加强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和培训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水平,重庆市在2011年3月―4月对全市所有区县校长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校长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促进中小学校长培训优质发展提出了参考建议。
1 重庆市中小学校长的培训现状分析
1.1 任职资格的培训率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高(完)中、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小学、中职等各层次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率为75%左右,均未达到100%。“一小时经济圈”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77.76%,渝东北翼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70.29%,渝东南翼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60.8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大多数校长具有了任职资格证书,但仍有20%~40%左右的校长无证上岗,离“每一名校长持证上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渝东南翼地区的任职资格培训率与经济较发达的“一小时经济圈”相比,相差了约17%。
1.2 高端培训的机会不均等
调查数据显示,在参加了国家级培训的校长中,“一小时经济圈”占46.17%,渝东北翼占22.89%,渝东南翼占30.93%。在参加了省市级培训的校长中,“一小时经济圈”占53.09%,渝东北翼占22.63%,渝东南翼占24.28%。由此看出,农村校长接受国家级、省市级等较高层次和高层次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培训机会不均等,将挫伤农村地区的优秀潜力校长的积极性,加大重庆城乡教育的差距,使农村地区的校长总体实力偏低,影响全市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
1.3 培训需求重点有所转移
第一,对于培训模式,27%的校长希望多开展实践性强的挂职培训或影子培训,37%的校长希望进行阶段式培训,更倾向于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重复循环来不断更新、消化和巩固培训内容、提升实际办学和管理水平。第二,对于培训内容,47%的校长希望进行学校特色与品牌创建的主题培训,希望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部组织管理和学校发展规划的校长各占13%、13%和12%,说明校长们已认识到学校品牌提升的重要性,将培训需求从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转移到学校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等核心问题。第三,对于结业考核方式,64%的校长倾向于撰写学校管理改进方案或学校发展规划,表明重庆市的校长们不再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培训,而是希望能通过培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摸清办学方向、规划办学未来。第四,对于培训目的,22%的校长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治校能力,16%的校长希望通过培训可以交流办学经验、获得教育改革新理念,说明校长的职业角色观念已经发生改变,把对管理者的重要性逐步转移到领导者和教育者。第五,对于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39%的校长认为最大问题是培训内容不符合校长实际,另有26%的校长认为培训方式方法不符合校长实际,表明全市各级各类校长培训的训前需求调研和训后跟踪调查还缺乏力度和深度。第六,对于培训需改进的方面,25%的校长认为应设计合理的培训课程,20%的校和认为应引进优质的培训资源,课程是核心,资源是保障,反映出重庆市目前的课程设置和培训资源已不能满足校长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需求。
2 有效提升重庆市中小学校长培训效能的系统思路
在美国,“自从1980 年以来, 每一次的教育改革报告中都会提到学校的好坏是由该校的校长决定的” 。①而每一名校长的后劲力和作用力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培训的效能。如何有效提升重庆市中小学校长培训效能,实现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了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2.1 拟定目标,实现校长培训的“计划性”
校长培训目标包括质与量的要求。就质的方面来说,就是要制定好校长专业标准,校长专业标准是校长任职的基本依据,②是其专业化的起点和标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中小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就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提出了校长专业化的新目标和新要求。③褚宏启认为:“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如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④而这些专业精神、知识和能力的演进需要明确校长的职业角色和成长路径。校长的职业角色分为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每一种角色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都不相同。校长的成长路径则是职前预备期、岗位适应期、称职期、成熟期四个互相联系、前后衔接的时期。每一时期需要的知识量、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发展途径与方式等均不相同。因此,要实现打造教育家这一“质”的要求,就要实行符合校长不同职业角色和不同成长路径的继续教育计划,这个计划就是“量”的要求。重庆市及各区县需要通过制定远期计划、中期计划、近期计划,保证全市统筹设计培训目标、任务、内容、重点、阶段、步骤和具体措施等,避免各地区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毫无章法,交叉混乱。
2.2 制定制度,加强校长继续教育的“规范性”
制度是校长培训焕发生命力的保障,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首先,应建立校长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审核制度,制定下发《重庆市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校长参加培训的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使校长培训与管理、聘用、奖惩等相挂钩,作为评优、晋级、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从内部来增强校长参训的积极性。其次,实行合理的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根据各学校实际,有侧重、有选择地在一定时间内安排一定比例的校长进行交流。交流可采取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和组团巡回演讲等形式实施。再次,应建立健全培训机构资质评估与准入制度,完善培训机构资质认定标准,制定干训质量评估办法,对机构干训工作和项目培训实行定期考评、层层考评、动态管理。最后,设定充分的经费保障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培训经费应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其他教育阶段的校长培训经费应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
2.3 优化体系,强化校长培训的“实效性”
2.3.1 打造符合重庆教育情况的科学课程体系
培训的内容与课程设置是培训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应充分作好训前需求调研和训后跟踪调查,结合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一定广度的辅专业知识,整合、开发、采集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开展重庆市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研究,开发本土优秀视频课程,收集名校长教育管理案例,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筛选和编撰,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干训教材。
2.3.2 构建体现优质价值的高素质师资体系
培训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如何,是一个国家、地区、部门、企业继续教育能力的重要标志。⑤可整合高校专家、行政官员、研究员级教师、特级教师、骨干校长、学科带头人等培训力量,建立专兼职校长培训师资资源库。研究制定培训者培训计划,每年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到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接受培训者培训,分期分批组织校长培训专职教师接受1个月以上的专项培训。
2.3.3 创新提升校长能动性的培训模式体系
新专业主义是实践―反思取向的,它关注实际,强调行动研究。⑥应针对中小学校长的成人特点,在理论讲座式的培训方式基础上,着重推广课题研究式、影子研修式、案例分析式、问题讨论式、社会调查式、经验交流式等实践性培训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率。
2.3.4 实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培训项目体系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⑦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城市和农村地区获得资源的机会大致相当。⑧在重庆市典型二元结构下,中小学校长培训需兼顾城市校长和农村校长的双向发展。第一,提升品牌,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进一步实施重庆市“321”中小学骨干校长队伍建设工程,实施“中青年骨干校长培养计划”,将其纳入名优校长后备库,开设“名校长工作室”、“名校长论坛”等,努力造就一批在市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型校长。要重视总结名校长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通过带教帮学、经验分享、定期任教等措施,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引领作用。第二,缩小差距,启动农村校长素质提升工程。要组织“一小时经济圈”区县通过代培代训、挂职学习、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等多种形式,为“两翼”区县中小学校长培训提供支持。建立健全城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和中职学校与农村学校“以城带乡,对口帮扶、结对发展”的帮带培训机制,启动城乡学校校长“1+N”捆绑式发展试点,带动农村学校共同发展。
注释
① Fred C. Lunenburg,Allan C.Ornstein.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11.
② 张祥明.福建省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7):14-19.
③ 孙霄兵.《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新要求[J].中小学校长,2010(12):11-12.
④ 褚宏启.走向校长专业化[J].教育研究,2007(1):80-85.
⑤ 胡枢.继续教育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223.
⑥ 江峰.教师专业性问题与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一是摆上位置,党委高度重视。局党委始终坚持把党委中心组学习摆上重要位置,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做到理论学习与党的建设一起部署、一起推进、一起落实,把中心组理论学习纳入正常工作部署。局党委建立了中心组学习组织机构,制定学习计划,确定专题,并进行重点发言和学习讨论。中心组成员平均出勤率都在99%以上,学习计划完成率都保持100%,重要的学习专题还扩大到各单位的负责人。目前,共组织了12次集中学习和专题讲座活动,保证了学习活动正常开展。
二是健全制度,严格学习纪律。健全并坚持学习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学习组织、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学习经验交流和学习检查考核等制度。健全学习组织机构制度。党委根据人动情况,及时对中心组成员进行充实调整。建立点名考勤制度。党委规定学习人员必须到会,缺席人员必须事先请假、事后补课。
三是内容广泛,学习形式多样。去年,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先后安排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关于党委(党组)实施“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的若干意见》(试行)》及省、市及县里领导的重要讲话等内容。同时,坚持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题报告与理论调研相结合、“走出去学”与“请进来学”相结合等学习方式,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目前,中心组成员结合分管工作和股室实际,展开8大课题调研,并形成《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对策》、《浅谈加强招投标监管工作》、《如何加强建筑市场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统筹推进市政工程建设》、《加强我县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等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文章。
四是学风端正,理论联系实际。局党委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要求,紧密联系建设系统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联系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当前的城乡建设工作实际,把学习理论与推动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通过党委中心组的学习,把科学发展观理论精髓的深刻理解,贯彻落实到“城内完善功能、城外拓展延伸、郊区梯次突破”、“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尽快提升城镇化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打造全市宜居宜业首选县”等问题中去,真正把理论学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增强工作本领的动力。
二、注重载体,提升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亲和力
局党委十分注重抓好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委(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亲和力影响和带动全系统党建工作的开展。
一是精心部署,严密组织。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党委职责、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委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党委会议制度;同时利用每周一次行政例会的方式,强化对全局工作的科学领导,深化“规范、和谐、求美”的总体要求,使广大党员的理论修养、党性观念明显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执政能力明显增强,各党支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是创新载体,齐头并进。县建设系统的服务作风、方式、效率和质量攸关建设全市宜居宜业首选县和全省工业经济强县征程。局党委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同心共建”、“大联系大台帐大帮带”、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契机,把党风廉政建设、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活动融入党建工作做到同安排、同部署,按照全面开展、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软环境建设,切实转变作风,着力打造服务型城建机关,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形象。
三是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局党委全力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先后3次召开党委民主生活会,认真查找近年来制约我县和本部门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寻找破解难题的主要措施,进一步理清了城乡建设工作思路。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得到了市委组织部的高度重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跃岭挂钩指导学习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局党委还围绕“规范机关管理、建筑市场管理等8大课题展开调研,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文章,并围绕调研课题组织班子成员、各股室负责人上讲台为党员干部授课。
在“同心共建”和“大联系大台帐大帮带”活动中开展系列帮扶活动。局党委为镇村投入资金10万余元硬化村道路,完善村部公共设施;实行一对一帮扶,党员干部先后资助款项近万元,筹集资金近2万余元为该村困难户路桂芝重建新房,宏城公司党支部还出资3000余元为新房进行外粉刷。同时,质监站党支部、日升公司党支部与挂钩扶贫点姜村、村开展共建活动,党员干部先后筹资近8000余元对困难党员实行帮扶,每个支部还出资近5000余元资助村建设。局机关党支部还积极帮助居委会新农村建设点安装路灯40盏,受到村民的高度好评。
去年5月以来,局党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创先争优、让市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各党支部围绕党委部署分别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工作。5月19日,局党委组织党员干部赴挂钩扶贫点镇村、居委会、村的党员干部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使全体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党的知识的再教育。
三、注重规范管理,节约建设凸显成效
一是规范管理抓制度。局党委“浓墨重彩”地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规范管理行为,在机关管理、建筑市场管理等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先后制订实施了《局机关干部职工考勤考评细则》、《局机关干部职工岗位设置及工作职能方案》、《建筑安全生产检查的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在全县党政机关率先推行上下班指纹打卡制度,强化上下班纪律;局机关各股室建立工作台帐制度,记录每天工作情况。这些制度的实施,形成了上下联动、相互支持的为民服务氛围和和谐共事、共谋发展的工作局面。同时,我局定期开展全县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将检查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公示。
二是节约建设抓落实。按照“规范、和谐、求美”的总体要求,我局进一步完善工程项目立项、审批和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督、审计、质监制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工程建设“刀刃”上。市政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前必须经过局工程技术委员会把关,对工程设计情况进行科学论证,设计深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并对工程的结构安全性进行审查,让局工程技术委员会成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节约建设的坚强卫士和忠实守护者。去年全县市政工程项目通过工程技术委员会把关,节约建设资金800万元。
三是行业建设抓延伸。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建筑行业科学发展和规范管理,局党委在开展“规范管理、节约建设”主题活动的同时,不断延伸行业建设触角。去年,局党委组织班子成员、建筑企业协会和负责人,赴广丰县学习好经验好做法。目前,参照广丰管理模式,正在制定有关管理办法。我局对所有市政工程项目安排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参与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进一步促进工程节约建设。此外,在全县在建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中开展“规范管理、节约建设”评比活动。
四是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年来,局党委始终围绕县委常委(扩大)务虚会提出的“主攻一园、决战两区、推进三化、打造四新”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加速赶超,有力有序的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0.9平方公里,人口达9.2万人,城镇化率达35%,投资15亿用于县城重点项目、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建设,在年度全市组织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工作考评中取得较好成绩。按照“一核心、两组团、四卫星、多集镇”的空间定位,小城镇建设的思路进一步明析,三个重点镇建设快速推进,其他乡镇建设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注重民生,开创和谐新局面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8月19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如此强调健康的重要性,并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卫生即民生。医疗卫生事业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块“短板”之一。对此,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表示,要“像抓教育一样下更大决心抓好医疗卫生事业”,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切实维护全省群众的健康权益。
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健康贵州建设正在全力推进。
以基层为重点“五个全覆盖”提升服务能力
8月8日,黔东南州镇远县77所农村中小学(教学点)与所在地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镇远县乡(镇)中、小学校医聘任协议书》。一个月内,全县中小学校(教学点)校医已经全部到位。
“为所有农村中小学校配置校医”,是今年贵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和镇远县一样,截至8月底,全省各地按照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医配置实施方案》要求,为农村所有中小学配齐校医,全力保障农村所有中小学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只有以基层为重点,让基层的医疗水平普遍提高,才能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较低的成本较好地维护人民健康,健康贵州才有落脚点。”贵州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忠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健康屏障”。
为了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水平,自今年4月起,贵州省着力实施“五个全覆盖”工程,“农村中小学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就是其中一项。
除此之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医师全覆盖、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采取新建、改扩建、部分功能完善三种方式,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329所未达标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已全面开工,进入基础或主体施工78所,完工5所;
――全省尚无执业医师的198所乡镇卫生院、25所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配齐执业医师。“基层卫生人才能力三年提升计划”即将出台;
――从今年4月开始,全力推进全省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百日攻坚”,进一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截至6月底,全省199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全部接入远程医疗网络系统;
――为构筑居民医疗保障“双保险”,进一步降低城乡居民大病就医负担,今年上半年,全面推行和完善大病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参保(合)群众全覆盖。
以改革为动力 深化医改释放政策“红利”
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已成为各方共识。国务院医改办将其路径概括为九个字,即: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州以“三医联动”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医疗卫生各项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切实使医改红利惠及群众。
“以释放政策‘红利’为目的,贵州省医改工作呈现出三大亮点:在调动积极性上有了好举措,在破除以药补医上有了新路子,在分级诊疗上有了新突破。”王忠表示。
为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贵州在医改试点地区建立了医院发展投入财政兜底、人员工资财政兜底、破除以药补医亏损财政兜底、偿还和化解医院历史债务财政兜底等“四兜底”的财政补偿机制;将一定比例的业务收支结余用于二次绩效,确保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简化高端人才引进程序,县级财政对高级职称、高学历人才给予额外人才津贴,增强岗位吸引力……这些改革措施,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既优化了其收入结构,也充分维护了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为推进医改奠定了基础。
为了破除“以药补医”,贵州从取消药品加成、推广价格适宜和疗效可靠的基本药物、强化临床路径管理三方面同时发力,有效解决技术服务收入和药品耗材收入不合理占比的问题。
以遵义市余庆县为例,余庆县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上调了163项服务价格,下调了56项收费标准,提高部分手术、护理等技术服务费,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大力推广价格适宜、疗效可靠的基本药物,基本药物使用率由28%提升到56%;强化临床路径管理,县人民医院建立了131个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三措并举,走出了一条县级公立医院“三医联动”的新路子。
解决了“看病贵”,还要改变“看病难”,贵州在城乡地区分别推进县乡和辖区一体化分级诊疗模式,以城市公立医院和县医院为龙头,与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医联体。
例如,贵州省人民医院携手省医毕节医院、铜仁医院、武警医院、瓮安医院及威宁、赫章、黄平、丹寨等医院,在省内率先组成跨行政隶属关系的“贵州省人民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在省医的带动下,通过管理、技术输出与对口帮扶,医联体成员单位逐步建立组织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人才培养培训流动等机制,更好地优化、规整了医疗资源,县内就诊率明显提升,转诊率大幅下降。
规范处置急危重患者、高效设置急救流程、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专业化的检验技术、精细化管理护理工作……如今,省医这种专业精神逐步融入医联体成员单位,切实改变了当地患者看病就医的感受。“看病不用往外跑,本地就有专家找。”流传在铜仁一带的“新民谣”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预防为核心“四个关键”发展大健康产业
打造健康贵州,“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至关重要,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要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把“绿色+”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中,推动大健康与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相结合,培育大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平台、龙头企业,让绿色与健康相得益彰。
“凉爽的天气、清爽的空气、养生的福地,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新“三言两语”总结了贵州的生态优势。作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贵州拥有发展大健康产业充足的资源条件。
“医、养、健、管”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贵州正从着力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重点平台、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三个方面发力――
大力发展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重点发展中医药种植、药品研制、医疗器械制造,做优天麻、石斛等特色中药材品种,做精先进医疗设备、高质医用耗材等装备制造;
大力发展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重点发展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温泉养生四大业态,推动大健康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重点发展远程医疗、穿戴设备、健康咨询等新兴业态;
以“管”为支撑,建设一套健康养生服务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管理价值,让大数据拥抱大健康,以大数据促进医药医疗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医疗、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
在医药产业方面,加快构建“贵阳新医药产业圈”,壮大区域特色医药集群;养生产业方面,加快构建“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形成一批生态体验、文化体验组团,努力打造“冬去海南,夏来贵州”的旅游度假模式。
我自年6月开始担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职务,分管教育工作。根据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试行办法》(粤办发〔〕9号)等文件的精神,我对照考核指标体系,认真开展自查自评。下面,我就、年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责任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职责的认识
是省的省会城市,把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赋予的最新定位和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至年底,全市3岁及以上儿童入园率为108.88%,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9.7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1.26%,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2.06%,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教育以其底蕴深、理念新、规模大、质量高、辐射强的整体优势,始终保持着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在全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排头兵作用。
我任职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深感任重而道远,如何把“教育大市”建设成为“教育强市”?如何保持并实现“创强”效益的再提升?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需求转变?……这都是我经常关注、思考并加以重点推导的问题。我认为,一方面,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发挥其辐射作用,就必须高度重视以提高人口素质和提供智力支撑为要务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教育工作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协调、共发展、同提高,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贡献力;另一方面,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我们必须从制度上、机制上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着力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多元需求。为此,我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推动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教育发展出实招、办实事、谋实效,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二、、年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职责的主要措施、成效和不足
(一)履行政府职责,推动科学发展,切实把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作为民生工程来抓。作为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我心系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议事日程上,并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依法治教。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重视建立和完善教育监督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市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促进教育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为86.72亿元、101.89亿元、123.92亿元,分别占财政年度支出总额的20.02%、20.10%、21.04%;市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分别为31.08亿元、32.89亿元、38.12亿元,分别占财政年度一般预算支出的21.0%、19.4%、19.6%,确保教育经费做到“两个提高”、“三个增长”。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立了在“十一五”期间建设成为“有特色、有聚合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现代化教育强市”的总目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出台后,进一步拓展思路,努力打造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城市,强化广佛教育的同城化效应,建立多元优势互补的开放格局,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协调发展。注重推进学前教育整体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社区教育深入发展,并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上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推动教育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四是坚持教育普惠性。我重视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困难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近年来,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共投入近50亿元用于加快农村教育“创强”,有效缩小了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我关注弱势群体,重视特殊教育,先后到新穗学校、市盲人学校、市聋人学校和民办学校进行调研,为学校破解发展难题;、年,的农村地区和城区先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五是坚持安全第一。切实维护学校及其周边治安秩序,加强学校在交通、饮食卫生、消防、房舍、防洪、防震、防雷等方面的安全防范能力,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此外,我连续两年参加市教育系统年度工作会议并提出工作思路;多次主持召开研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的专题会议,如创建省教育强市、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来穗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代课教师问题等等,着力解决学校在发展资金、用地、规划以及队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向主要领导汇报教育工作,确保教育决策科学、教育政策落实、教育监督有力。
(二)凝集合力,增创优势,全覆盖、高水平实现创建省教育强市目标。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建教育强市作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提高我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德政工程和为市民谋福祉的民心工程。年是我市教育“创强”的攻坚年,我多次主持会议和深入调研,强调要抓机遇、抓投入、抓进度、抓实效,同步实施“硬件”改造与“软件”提升,突破教育“创强”的瓶颈问题,确保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规划优先研究、教育难题优先解决。“创强”期间,全市通过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共撤并办学规模小、办学效益较低的中小学校602所,新增用地面积570.7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236.9万平方米,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师待遇稳步提升,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年12月,全市12个区、县级市全部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区、县级市,市以优异成绩通过省教育强市的督导验收。年,越秀区、天河区、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等5区先后通过省教育强区复评。年5月,增城市小楼镇、正果镇顺利通过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为教育“创强”画上完美句号,实现了强市、强区、强镇的全覆盖,促进了教育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
(三)育人为本,质量为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上好学”是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成果的新需求。我重视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理念”。积极推动先进教育理念的研究和落实,形成了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和管理观。如,荔湾区提出了“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的理念,以打造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的“三品”工程为突破口,营造了体现传统文化、西关文化、校本文化的素质教育大环境,推动了学校的特色挖掘和创新发展。二是抓“均衡”。在大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同时,积极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越秀区作为全市唯一的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积极统筹资源,创新发展机制,构建了“学区管理模式”,通过共享学区教学资源、教师人才资源等,推动合作发展,使学校在不同起点上均取得新的发展和提高;荔湾区实施“教育组团”模式,以名校为龙头,组成6个资源整合、特色共享、教学互补、研究互动的学校群体,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我市把建设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作为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务予以落实,南沙区、天河区、番禺区以高投入、高效率、高质量,倾力推动规范化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所占比例分别为88.2%、84.85%、82.81%,全市规范化学校覆盖率为70.05%。近日,我市以实施“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为契机,大力推进对口帮扶,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并着力加强解决“择校”问题的政策研究和机制建设。三是抓“示范”。通过创建示范性幼儿园,促进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型幼儿园之间的园际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促进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文化内涵、办学特色、教学和管理方式的传播和辐射,目前全市有示范性普通高中25所,连同已通过初期督导验收和正在创建的11所学校,其学位数占全市普通高中学位总数的47.75%。四是抓“特色”。市和南沙区共投入3亿元、高标准共建的“市外国语学校”,将致力打造成为主动适应建设国际大都市需要、凸显外语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的学校。总的来说,通过推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和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市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省、市一级普通高中学校提供的优质学位已占全市普通高中学位总数的89.12%,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的普通高考成绩一直稳居全省前列,年更攀20年来的新高峰,取得了上线率为86.88%、650分以上考生人数占全省25%的好成绩,这是教育改革发展、协调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成果的展示。
(四)统筹规划,紧贴市场,推动职业教育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产业素质、抓投资环境、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因此,我重视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两年来,我市以年召开的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新一轮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实施省部署的“双转移”战略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为契机,结合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战略,加快新一轮中职学校布局调整,加强省级以上重点学校建设;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骨干专业建设,打造区域性职教品牌,为建设南方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夯实基础。从年开始,我市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各区、县级市集聚优势,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式发展,增城、从化市新建成的职教园区已投入使用。两年来,我市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招生比例保持在5.4:4.6,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特色谋发展,创新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含升学)率保持在96%以上。设立专项资金,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年,各镇、村化技术学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14万人;同年,我市在建筑工地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近2千所,共培训农民工20万人次。
(五)提升素质,保障待遇,以一流人才促进一流教育的发展。教师是让人敬慕的职业,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教育方略的实施者、优质人才的培养者。我注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注重教师引进、培养、管理、发展的机制建设,推动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成长搭建平台,着力建设一支厚德崇教、敬业爱岗、业务精、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目前,全市有省级基础教育名校长、名教师33人,省特级教师17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172人,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02人,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近期,我重点抓好保障教师权益的两项工作:一是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市及各区、县级市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逐年提高。从年1月1日起,市属义务教育学校在实现教师待遇“两相当”的同时,推行绩效工资;同时,我市按照国家规定,抓紧制定方案,确保从2010年1月起在所有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切实解决市属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问题,全面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各区、县级市也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粤府办〔〕58号”文的精神,相继制定了实施教师待遇“两相当”的工作方案并稳步推进此项工作,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二是解决代课教师问题。自省下达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督办任务后,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督办工作,并自我增压、连夜开会、提速办理,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尽最大努力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目前,我市已有1041名代课教师通过“代转公”考试转为公办教师,另有80名代课教师通过正常公开招聘考试转为公办教师。对于不符合入编条件的代课教师,实行多渠道妥善安置:一是通过专门培训,吸收为学校工勤人员;二是通过转岗培训,努力实现再就业;三是对于确实不能录用和安置的代课教师,实行辞退并给予经济补偿。至今年10月底,我市2246名代课教师的解决工作基本整体完成。下一步,我市将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临聘教师的规范管理,确保其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
(六)集聚优势,刷亮品牌,“教育e时代”工程成效显著。教育信息化建设位居全国前列,这是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效益、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为此,我大力推动“教育e时代”工程。一是加强建设。至年底,全市中小学校的电脑生机比为8.49:1,师机比为1.03:1,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课室比例为86%。今年上半年,我市建成了全国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光纤城域网,光纤总长度近15000公里,覆盖了城乡各级各类学校,为城乡、校际之间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为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夯实了基础。二是强化应用。我市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体系,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应用最好、管理最规范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市招生考试应用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招生考试全方位、网络化管理,在国家教育统一考试中实行网上巡考,实时监控考场秩序和考风考纪情况,确保对考生的有效监督,同时,为确保考试安全,考场配备广播系统不间断电源,并加强防雷设施配备,年,该系统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年首次在考试过程中应用“考生身份验证系统”,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我市还建设了在全国领先的教师继续教育网、教师教学资源库、网络教研系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网络平台和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三是促进服务。“教育e时代”工程的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建立了八一网络远程教育学院,成为全国首个面向部队官兵进行教育的八一网校;建立了“教育e时代”应用中心,成为公务员培训的“大学堂”,成为司法教育、妇女教育、职业人才培训、社区教育服务等的公共教育服务平台。“教育e时代”工程被信息产业部评为“全国首批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两年来,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教师工资待遇有待进一步落实;三是教育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三、任期内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工作的思路、措施
(一)加强规划研究,从更高的起点上谋划教育新一轮的发展。要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要求,努力把建设成为区域教育中心、教育改革示范区、职业教育基地和教育合作中心,引领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并成为辐射东南亚的重要文化教育中心城市。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县级市,积极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市)”,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新的发展。
(二)加强统筹与指导,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通过经费调控、评价引导、教研推动、区域扶助、教师交流、待遇激励等方式,加强对相对落后地区和相对薄弱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帮扶,大力推进“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逐步消除择校现象,彰显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整体水平的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