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营销策划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过对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调研,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岗位需求是多样性的,其中网络营销岗位是最主要的岗位之一。中国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网民超过6亿,网络营销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地位日益突出。互联网一代(80后、90后)对网络的高度依赖意味着网络营销大环境越来越成熟。未来针对企业网站设计、网络推广、网站运营、网络广告,需要数百万网络营销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对于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必须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准确的课程定位,提升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必须对于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按照这种需求进行改革。
2.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营销是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掌握电子商务技能的重要一步。网络营销在企业运营电子商务项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内容一直成为制约学生学以致用的瓶颈。本人从事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多年,学生真正能独立进行网络营销项目策划及实施的很少。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网络营销课程缺乏体系支撑。网络营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涵盖了企业网站设计、网络推广、网站运营、网络广告等知识,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网络营销策划、网络营销效果评估方案制定、网络营销实施、网上交易管理等能力。就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完全开设这些课程是不现实的,而且对于未开设有些先导课程而开始网络营销课程学习,更是有相当的阻碍。
2.2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对网络营销学习缺乏持续性。电子商务专业有很多学生来自文科,学生对于网络营销的学习是有很好的兴趣的,特别是有些学生本身对于网络营销工具比较熟悉,很多学生刚开始有动力去做,但是让他持续去实施就很难坚持下来。另外,网络营销部分环节是比较难的,例如SEO必须要编程基础,大部分学生难以驾驭,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学习兴趣,难以持续进行学习,严重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以实际项目为导向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
3.1教学阶段的调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营销新的工具不断涌现,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对于网络营销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工具的使用,重点是对于网络营销策划、实施、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掌握。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首先对于网络营销课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个阶段是技能培养,主要是网络营销工具的掌握,例如搜索引擎营销、微信营销、微博营销、视频营销、网络广告、SNS营销、邮件营销、论坛营销等工具的使用。第二个阶段是技术思维,主要是网络营销方案的策划,例如营销环境分析、SWOT分析、网站诊断与优化、营销方法实施、网络营销效果评估等。通过教学阶段的调整使得网络营销的学习难度降低,另外由于实际项目引入,使得学生能够持续进行项目运营真正掌握好网络营销技能。
3.2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前的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材以及老师补充案例组成,这些教学内容很多是与时代脱节的,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首先,我们基于真实企业项目,要求学生组成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实践,教学内容完全是围绕这些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在网络营销工具掌握中,围绕真实项目进行网络营销工具使用。例如:微博营销工具使用,我们首先是要求学生围绕项目建立微博体系、建立微博营销规划、建立微博营销监测等内容进行学习,围绕这些知识也带入必须学习的基本理论教学。另外,对于技术思维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进行真实的网络营销方案的策划,教学内容重点是调整为如何进行策划、如何进行实施、效果跟踪、效果评估。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得学生有兴趣去学习并不断的去实施真正的掌握网络营销技能。
4.结束语
关键词:互联网营销;茶叶经营管理;挑战;实施方案
根据茶叶市场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其应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从该市场结构所蕴含的要素来看,其中不仅茶企的规模不大,而且茶企之间的产品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就前者而言,与我国现有的茶企规模特征相符,且主要集中在茶叶产地。对于后者而言,这与茶叶的自然属性相关。域内茶企之间在建立产品差异性上,往往通过自己的销售包装和制茶技术来实现,但这并不能赋予茶叶与域内其它茶企的产品形成显著差异。因此,现阶段茶叶经营管理的重点应放置在产品市场推广,以及强化客户关系管理上。但在传统渠道式销售模式下,则较难推进上述两项工作。为此,在“互联网+”视域下来探析互联网营销模式下的茶叶经营管理,便成为了笔者感兴趣的问题。不难看出,这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统茶叶经营管理面临的困境
将问题聚焦于茶叶营销范畴,传统茶叶经营管理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主要困境。1.1产品策略受制于渠道商的努力程度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线下市场环境下,茶企的产品信息需要通过渠道商的销售渠道出去,部分茶企也为此抽派营销人员协助渠道商来完成这一工作内容。但对于那些不具备派遣营销人员的茶企,则只能通过渠道商的工作能力来实现产品信息的目的。但问题也就出现了,渠道商与茶企之间属于“—委托”关系,这就意味着中间商对于茶企产品的关切度远不及茶企自身,所以在完成茶叶产品信息的上,渠道商的努力程度则将大打折扣。1.2价格策略受制于竞争者的市场反应目前许多同行并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即我国茶叶品牌一般以产地和属性作为市场号召力,而几乎不以茶企自身的品牌为号召力。如,消费者大都知道“峨眉毛峰”,但对于域内那家茶企的“毛峰”更具有品质优势则较少关心。这就决定了,茶企在实施价格策略时将极易打破域内市场的平衡态势,或者说茶企产品的价格交叉弹性较大。因此,在域内其它茶企跟随降价时,我方茶企的价格策略效果将趋于消失。1.3促销策略受制于市场的信息不充分促销作为营销体系4PS的最后一环,意味着促销的目的在于巩固现有消费者,而意在挖掘潜在消费者。事实表明,我国消费者对于茶叶地域品牌的忠诚度较高,部分消费者甚至会终身只消费特定地区、特定属性的茶叶产品。可见,茶企的促销策略因受制于市场的信息不充分,难以在域外发生“鲶鱼效应”。
2“互联网+”助力茶叶经营的优势分析
“互联网+”的优势需要从破解上述的困境中来理解,从而这里也从三个方面来对其优势进行分析。2.1在产品策略实施中的优势茶叶作为快消品在传统营销模式下必须依赖中间渠道商的网络资源,而中间渠道商则可以根据茶叶产品的市场销路,而决定自己在产品信息上的重点。关于这一点,是不以茶企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茶企引入“互联网+”平台,便能在线上虚拟市场中与消费者进行直接互动,并能根据自己的产品策略来制订产品信息所要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平台上茶企能根据消费者的信息反馈,来及时调整产品策略。2.2在价格策略实施中的优势在传统价格策略下,因茶企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不仅无法有效实现价格策略的效果,也导致了域内茶企之间出现过度竞争的态势。随着“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使得在虚拟产品展示中能对不同层次的产品制订不同的价位,而这些价格信息能被消费者及时获取,同时也能“货比三家”。这样一来,“买与不买”的决策权就掌握在了消费者手中,而茶企之间也避免因价格战而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可见,这就使消费者获得了“明码标价”的信任感。2.3在促销策略实施中的优势前面已经指出,促销的目的根本上还是在于挖掘潜在消费者。但在传统促销模式下,受到市场信息不充分的影响,大量的潜在消费者对于茶企的促销信息可能一无所知,而且茶企因促销而印制的宣传制品也造成了大量浪费。在“互联网+”平台上,茶企便可以打破域内市场的束缚,而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潜在消费者。
3互联网营销模式定位
那么如何有效的发挥互联网营销的优点呢?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模式定位。3.1产品策略模式定位这里需要重视网络营销的短板,那就是消费者难以在网络营销中获得产品体验感,而这却是传统营销的优势。为此,在网络营销中来实施产品策略,就需要借助其它环节来减轻甚至消除短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难知晓,网络营销基于互联网界面,并能依托界面向消费者图片、视频等资源,那么通过这些图片和视频来向消费者传递绿色、环保、生态的理念,则能与消费者重视茶叶制品安全的心理特征相适应。而这一点,又是传统营销所难以做到的。3.2价格策略模式定位随着中央大力反腐,使得消费者对于高端茶叶的理解趋于理性和适用,这也导致了茶企的主要盈利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根据营销学的价格策略也可知,一味的以低价来实施市场渗透策略,这不仅将严重侵蚀茶企的利润空间,也将对产品的品牌塑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网络营销中所实施的价格策略,需要根据茶叶等级和加工工艺建立起明确的价格梯度。同时,也需要避免因过度包装而对价格制订的影响。3.3促销策略模式定位传统促销活动的开展需要考虑地点、时间、方式等内容,但在网络促销中“地点”这一要素被剔除。对于我们而言,则需要从时间和方式上进行选择。毫无疑问,在目前电商盛行的时代,电商文化已经早已超越了商业本身,它已经成为了消费者消费的一种习惯,甚至一种享受。包括“双十一”在内的购物狂欢,本身就支撑起了电商的促销活动。为此,这也给予了茶企诸多启示。
4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构建:4.1建立O2O模式下的营销模式尽管本文的主题聚焦于网络营销范畴,但在茶企的经营管理中还需要保留传统营销模式中有价值的部分,如前面所提到的产品体验,以及所公认的客户关系管理优势。因此,建立O2O模式下的营销模式便成为了当前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需要理清线上和线下各自的功能定位,即线上主要以产品各类信息和接收订单为主,线下则主要以产品体验和实施营销组合为主。笔者建议,在搭建起“互联网+”平台后,茶企应逐渐摆脱对中间渠道商的依赖。4.2突出绿色环保产品理念信息网络营销在产品信息方面需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利用图文并貌的信息能力,向消费者传递绿色、环保、生态的产品理念。对于前者而言,则可以借助微视频在5分钟内向消费者展现茶叶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这样能够加强产品的市场识别度。对于后者来说,则可以通过旁白和与茶文化相联系的地方特色形式,来向消费者展现出茶叶的内在品质。总之,需要抓住消费者对茶叶产品的关切点。4.3根据产品采取心理定价策略在产品定价策略的实施上需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同类型产品的价格应比实体店便宜,这样才能迎合消费者网上采购的心态。第二,根据茶叶的等级和加工工艺,增大各档次之间的价差,这样能促使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结构识别出相应的产品类型。第三,在各档次茶叶产品的定价中,需要采取尾数定价策略,这是符合国际规范的定价模式,并在当前的线上支付中也容易操作。毫无疑问,茶企的主要消费群体仍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的需求量不仅稳定也具有较高的产品忠诚度。4.4借助网上购物文化开展促销理论上讲,网络营销中的促销活动可以天天进行、月月进行,但经验表明这种促销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茶企应借助网上购物文化的推动力,在重要时间节点加强产品宣传和营销组合力度。随着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兴起,茶企在网络促销中还可以开展“送生态游项目”,即产品单次采购数额达到既定的数值,便可以打折赠送当地的生态旅游休闲项目。
5展望
结合目前诸多电商企业纷纷搭建自己的供应链这一事实,有条件的茶叶企业也需要在互联网营销环境下,挖掘自己的物流潜力,或者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现阶段,配合网络营销则可以从发展同城配送入手,不断拓展自身的线下茶叶配送能力。5.1引入购物专车服务模式伴随着各卖场节日食品的同质化倾向,消费者大都采取就近原则。从而,卖场通过引入定点购物专车服务,实则延伸了自己节日产品的市场范围。同时,还能获得良好的舆论环境。5.2引入商品同城运送模式目前消费者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往往会考虑“购物与返回”之间的时间机会成本。为了拓展卖场节日产品的业务量,可以引入商品同城运送服务。包括:消费者电话购物,以及现场购物的同城运送模式。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6小结本文认为,在“互联网+”视域下来探析互联网营销模式下的茶叶经营管理,应从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增强产品的市场识别度上入手。具体的经营管理策略包括:建立O2O模式下的营销模式、突出绿色环保产品理念信息、根据产品采取心理定价策略、借助网上购物文化开展促销。
参考文献
[1]韩喆.论我国保健食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2(4):62-64.
[2]卢金标.寻找有效营销的契合点强化营销策划的针对性———大别山绿色食品营销变革的几点启示[J].中国市场,2012(22):52-53.
[3]王国庆.打造绿色食品名知品牌及营销对策研究[J].活力,2012(8):124-124.
关键词: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230-01
我院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专,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始建于1997年,有着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一直受到企业的好评。该专业实施“一个导向、两个注重、三个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重点突出“知识够用、技能管用、就业能用”的办学理念。锐意改革教学体系,推行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案例化、实践化。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具有创新特色、虚实结合的实践性系统平台。
一、实践教学模块化概述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营销理论,学会开展营销实践活动。“一个导向”就是以行动为导向,它包含两层含义: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行动;通过专业技能活动操作,达到提高职业素质的学习目标。营销模块化教学是一种借助于对环境、角色、活动的模拟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营销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
在深入进行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职业能力构建市场营销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筛选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运用效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
图一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面对信息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单一技能的熟练,已经不符合面向未来的人才的要求。围绕市场营销专业整体课程体系架构,我们在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从八个方面展开,即市场营销模拟实践教学模式、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营销管理与策划实践教学模式、现代营销方法与技术应用教学模式、市场开拓实践教学模式、推销谈判实践教学模式、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教学模式。即八个实践教学模块。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化
为了加强面对职业岗位的教学建设,彰显中职教育特色,使我们培养的营销人才一专多能,真正实现学生一毕业就能就业的平稳过渡。市场营销教学团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沟通形式,成立了市场营销专业指导委员会,广泛征询行业专家建议,经过反复论证,结合学校、社会与企业的师资与资源情况,确定了十三门专业课程具体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设计出各课程职业技能训练模块项目的实施方案,并组织运作实施。这十三门课分别是:市场营销、金融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原理、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基础会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概论)、证券投资、经济学原理、广告理论与实务、消费心理学。每一门课独立形成课程模块。
四、模块化教学过程中的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内客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老师事先设计好模拟项目的背景资料,由各小组分别进行准备,并参加模拟实践活动,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判小组进行评定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推销理论与技巧》时,可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别和推销环境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推销”,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消费者,有的扮演推销员,其他的扮演公众。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推销产品,由大家评论推销员的推销技巧,让扮演消费者的学生谈谈顾客心理,让扮演推销员的学生分析怎样揣摩顾客心态。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结合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给予综合打分。
五、模块化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模块化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灌输式”即偏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大量采纳案例教学,突出“参与教学、案例教学、动手演示教学”等多种教法。通过穿插大量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加大了高职学生自学、分析、讨论的比重,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强化了“三个能力培养”――掌握知识、技能的专业能力,学会学习和工作的方法能力以及学会共处、沟通、做事的社会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案例库――进行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案例,以文本形式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学习和分析的教学方法。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必备工具,没有科学、合理的案例,案例教学法也难以取得成效。为此,我们专门组织老师编写了市场营销学实训集,建立了案例库,形成文本放置于校园网上。并要求教师要对原有案例进行跟踪调查,不断更新和修正案例。
(二)组织学生实地调查――进行调研性案例教学的实施
调研性案例是为配合某部分理论知识的运用而进行实地调研所得的实际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课程进度,通过有目的的实地调查,取得所需要的资料,并整理成案例;然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实践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最后,根据讨论所得出的结论,写出调查报告,供有关部门参考。
实践证明,调研性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观察和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教学两个模块化教学是我们对教学过程的总结也是对营销教学过程的再造,从专业教学实际中来具有营销教学规律的一般性又有学院教学实际的特殊性,本文的分享仅供从事中职市场营销教学同行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臻.市场营销课模块化教学初探[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
[2]杨林,熊珍琴,杨永俊.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与学生能力转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3.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日
一、研究背景
2014年11月,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可以说,当前“互联网+”正逐渐影响到各行各业。在新一轮的改革升级中,各领域将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中探索自己的微蓝海,而企业的升级也必将会带来新一轮的社会经济的变动。众所周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处的变动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这也必然会是互联网相关领域人才市场新的机遇与挑战。而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这其中不仅有对人才需求量的攀升,而且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对此,在新形势下,针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对策的描述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唐文晶等认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基本目标,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适应社会需求。杨善林主要提出注重实践和创新,拓宽专业范围来适应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上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学计划也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也需要及时调整,这样可以让学生以后也能适应将来的社会岗位需求。管媛辉、肖月认为当前必须大力培养通识型的科技信息专门人才,以适应大系统时展的要求和各企业用人需求。丁献峰指出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对社会公共信息部门产生重要影响,为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可以采取“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本硕直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三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基本可以满足各类型的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赵静杰等认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大模块:教育培养模块、实践模块以及综合运用模块,让学生兼修这三大模块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管理人才市场的需求。
以上各种培养方式虽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但人才培养重心仍放在学校为主体的层面,学生更多的是接受已经约定俗成的培养方案。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点,目前仍停留在岗位需求层面,强调培养企业现在需要的技能,忽略了“互联网+”战略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即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培养,过分看重了现有技术,忽视了未来技术的引领能力。而且专家们只从模式等方面进行说明,培养信息人才,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手段,推广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开展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本文将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策进行创新思考,通过对当前培养模式的分析并结合社会发展趋势进行探究,从而提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对策,引导高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及大学生自身的生涯规划。
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经济主体为适应新形势必将进行转型升级,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会相应发生一定的变化,下面将从人才需求中的“量”与“质”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从需求数量来看,“互联网+”将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产生巨大的人才市场机遇。一方面“互联网+”理念的推行使得传统行业信息化进程加快,机械、化工、冶金、石油、电力、造船、轻工、纺织、汽车、制药、物流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大,将对信息管理人才有更大的需求。据统计,全国税务、工商、财务、公安、海关、外贸等系统,虽信息化进程加快,然而信息管理人才不足4%,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以便进行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诸如搜索引擎、综合门户、即时通讯、网络商务、软件开发等本身依托互联网发展的互联网公司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而从目前来看,互联网企业处于剧增状态。根据2015年底的数据表明,我国互联网上网服务企业总量已达到14.6万家,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就目前看来,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计算机、管理、信息服务。计算机方向,包括软件编程、数据库、网站建立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等;管理方向,特别对口的是信息系统集成相关的市场开发、销售、客服之类的岗位;信息服务方向,如经济信息服务、咨询、科技信息部门、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服务部门,企业经济金融咨询及管理部门。
(二)从需求质量来看,市场对信息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质量方面的需求又具体可以体现在信息管理人才培养规格上。在传统信息管理阶段,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图书馆专业和科技情报专业,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的理论方法与工作组织问题;在技术管理阶段,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着重于经济建设领域中的信息活动的管理和系统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当前,随着信息管理的继续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当下“互联网+”大趋势下,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融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于一体。高校对于信息人才的培养规格,集中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三方面。关于专业能力方面,从用人单位的要求来看,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在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中,高校对于信息管理人才在基本信息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数据信息的检索采集存储与处理以及数据分析、软件系统的应用、数据库的管理与应用、网站平台的管理与维护等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较为注重;专业知识上,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人才在以经济、计算机为主的综合知识方面要求较高,高校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上注重经济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管理系统应用等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上,高校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人文素养、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信息表达、创新意识、IT行业及相关领域敏感意识的提高上,而且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信息管理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三、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高校设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之后,在全国150多所高校又陆续建立了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信息学等专业。为满足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要,1998年高校专业目录调整时,将这些专业合并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本科、硕士、博士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而对信息管理人才,则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由于互联网化程度的加深,对掌握管理学知识及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就业对口情况并不乐观。据网络调查统计,当前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对口及相关的占57.47%,而剩下的42.53%工作与专业无关,也就是说明存在相当一部分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无法实现专业与工作对口。与此同时,供不应求的情况仍然存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上规模的企业在百万家以上,每个企业搞信息化建设平均最少需要2名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那么全国对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存量要在200万以上,而我国大专院校每年却只有约4万名专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大学生毕业,因此需求缺口仍很大。但这其中的问题主要在于很多大学生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也就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
(二)专业方向模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领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几乎可在所有领域找到相关联的工作,这就容易产生方向模糊感,而且各高校的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不同对该专业的理解也不同。各校所开的课程不同,有的偏重计算机类课程,有的则偏重于管理课程。致使一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把该专业当作计算机专业或是管理专业来学,结果使很多学生到大三、大四、甚至到毕业时还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白自己走向社会后究竟应该扮演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的角色,还是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的角色等。
(三)培养方案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且具有一定滞后性。据调查显示,在求职过程中用到大学所学综合知识的占35.63%,来源于非大学中所获得知识的占31.03%,而运用到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仅占12.64%。除去学生个人能力等自身因素,信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匹配的问题。而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由于各大高校对于信息管理专业重视程度较低及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存在交叉性造成资源的匮乏,致使学生在实践练习这一方面的要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据调查显示,有56.32%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偏少,更有24.14%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太少。而缺少有效的实践和实习环节会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降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可以说专业教学虽提倡干中学,能力重于知识,但学生良莠不齐,如果专业设置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能力与知识结合,可能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收获并不理想。
(四)生源基础参差不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及管理创新方面的要求较高,但因信息管理人才的缺失,各高校逐渐放开了招生门槛,开始文理兼收。而文科生在应用技能方面普遍不如理科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文理兼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生源质量,成为了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之一。
四、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近年来,由于IT产业发展极其迅速,IT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如数据挖掘、移动互联,网络市场营销、云计算等不断出现,使得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经过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就目前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针对性对策:
(一)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完善性,特别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和项目设计的开展。针对性开设新兴的社会需求领域专业课程,完善信息管理专业当前四大职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化设计;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模式亟需由教师主导的讲授式向学生动手实践和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为主体的项目制教学转变;微课、虚拟教学环境、团队式学习等新型教学平台有待于丰富和完善,以考代评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进一步有待于向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能力评价过渡。
(二)引导学生生涯规划,准确定位。由于信息管理专业设置较晚,与其他专业存在交叉较多,专业自身特色并不明显,因此应在大一开设专业导论课,引导个人尽早了解专业,结合自身发展规划,明确学习重点方向。同时,要注重如英语、管理、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变化速度日益加快、对人才要求逐渐提高的现状。
(三)因材施教,拓宽培养方向,体现学校特色。根据当前的社会实际人才需求、文理兼收的学生知识背景和未来职业方向,鼓励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了四大主要培养方向,即信息管理与应用、网络商务、数据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不同方向专业基础相同,但核心课程和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尽可能为本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偏好与特长,提供丰富的职业选择方向,也为他们在大学期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提供依据,减少专业口径过宽带来的学习与职业选择困惑。
(四)定期调整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强化核心课程,删除无用课程、整合一般课程、开发新型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地位。尤其在实践环节,尝试通过综合素质学分来鼓励引导专业学生在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案、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案、网络营销策划方案、信息系统开发、IT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报告方面展开更多的专业实践。
(五)关注社会前沿的研究,与时俱进。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驱动源,努力保持与社会IT行业变化的同步发展;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同时深入了解“互联网+”,进一步探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协同制造、电子商务、现代农业、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等IT产业的高速发展现状及IT产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文晶,谢海英,王彩荣.以就业为导向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3.
[2]杨善林.信息管理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6.
[3]管媛辉,肖月.如何培养现代信息人才[N].现代情报,2006.12.
[4]丁献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N].图书馆学研究,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