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范文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体育运动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

第1篇:儿童体育运动培训范文

【摘 要】 本文以陕西省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为培养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出了对策建议:转变办学观念;加强政策支持;打造合作团队;完善法规制度;改善知识结构。

【关键词】 陕西省;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

在“举国体制”下,我国在奥运会等世界级体育大赛中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大批优秀运动员的涌现,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优秀苗子绝大多数来自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少儿体校)为我国竞技体育持续、稳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材需求的变化,就业者择业观念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高,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在发展上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如招生困难、就业不畅等。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使少儿体校持续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研究ο笥胙芯糠椒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以西安、宝鸡、榆林、延安、安康、汉中六市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办学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对策。

二、陕西省少儿体校办学模式运行现状分析

1、政策法规

国家体育总局在2000年出台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发展竞技体育的责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全面提高我国在国际体坛上的竞争实力;继续贯彻“三从一大”科学训练的原则,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重视文化教育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优秀运动员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比例,运动队逐步向院校化过渡,为优秀运动员提供更为便利的入学、深造条件;加快训练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1]

2012年9月,为贯彻落实全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市、县级体校建设,夯实陕西省业余训练工作基础,加快构建举省一致的体育后备人才建设体系,陕西省体育局、省教育厅本着“扶优扶强、以奖代补”的原则,制定了《陕西省少儿体校评估奖励办法》。

2、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2]

(1)运动训练方式。

从表1可以看出,在西安、宝鸡、榆林、延安、安康、汉中六市少儿体校的训练方式上,“亦读亦训”的占比高达76.9%。

(2)运动训练计划类型及执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制定了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和周期训练计划,这与每个学校对教练员的工作要求密切相关。其中,74.4%的教练员有年度训练计划,92.1%的教练员有课时计划。对于周期较长的计划,很少有人能严格执行,是由于教练员们普遍认为,即使有了多年训练计划,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会因为运动员的年龄层次、竞技水平以及突发事件等各种原因而导致难以落实。因此,教练员们一般只认真制定并执行更为具体而实效的课时训练计划。

(3)教练员学历及职称情况。调查表明,各市少儿体校教练员的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比达到97.31%;中专、大专以及研究生学历的教练员人数很少,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练员仅1人。在具有本科学历的教练员中,有18.46%的教练员经过正规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或运动训练专业的全日制学习,其他教练员则通过函授或者其他学习方式。

六市少儿体校教练员的职称结构水平比较相近,但是,西安、宝鸡、榆林三市表现出高级职称的教练员占比更高一些的特点,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较发达,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能力更强。

3、少儿体校管理现状

体育运动学校的管理主要有运动员日常教学管理、运动训练管理和经费保障三大部分,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管理的最大功效。[3]

(1)运动员日常教学管理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各市大部分学校的运动员都是“三集中”(学习、生活、训练)的学训方式,只有少部分运动员属于“二集中”(训练、学习)和“一集中”(只负责训练)。这就要求教练员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必须严格管理,并担负起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以及与训练有关的思想教育和生活服务工作。教练员的角色也变得多样化,他们有时是学生的老师、教练,有时是学生的朋友甚至父母。

(2)运动训练管理情况。在被调查的主管训练的学校领导中,大部分领导所学专业是运动训练或者体育教育,且本科学历达到90%以上。少儿体校看重的是领导的业务水平,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抓训练、出成绩。

(3)经费保障情况。经费来源单一是全省各市体校办学面临的共同现状。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各市少儿体校的经费均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能得到社会或个人投资办学资金的体校几乎没有,而办学经费不足又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拓宽办学资金渠道、克服“等靠要”思想,成为陕西省各市少儿体校共同面临的难题。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近年来陕西省以不同形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对于少儿体校的办学提供了较好的政策外部环境。

(2)六市体校竞技教练员主要以中青年教练员为主,各市业余竞技教练员年龄结构、学历和职称都基本合理,但是年龄结构存在地区差异,学历含金量不高,高学历偏少,教练员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不足。另外,有44.2%的教练员对自己的工资待遇“不太满意”,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3)在文化课教学管理方面,有72.1%的领导以前是学体育的,75%的体校领导都认为现有的训练经费不能满足正常的训练竞赛开支,而且经费来源单一。

(4)所有少儿体校生源匮乏,毕业后成绩好的运动员进入上级训练队,其他流向普通或重点学校。

(5)陕西省少儿体校办学模式的弊端是:培养运动员目标单一;生源匮乏;运动竞赛中“金牌主义”功利的错误导向;重视训练、轻文化课学习思想严重;后勤经费保障不足。

2、建议

(1)转变办学观念。坚持把学习为主、训练为辅的原则作为少儿体校办学目标,确保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改变领导思想,重视和明确办学目标,强化组织实施力度,努力贯彻落实。增大少儿体校学生的升学率和输送率,吸引更多具有天赋的学生积极参加少儿业余训练。

(2)加强政策支持。促进省市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协调沟通,共同领导,共同管理,引导“体教结合”模式向有序的轨道前行。提升政府投资,加大自我创业力度,拓展思路积极开展相关体育产业的经营性收入。政府应减少壁垒,鼓励和支持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举办少儿体校。

(3)打造合作团队。建立“合作型”的教练员队伍,以继续教育的方式进行岗位培训,改革教练员选拔聘用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拓宽教练员来源渠道,竞争上岗,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考核指标体系。

(4)完善法规制度。增加运动员的注册和省、市级交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落实管理制度。

(5)改善知识结构。加强文化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以及技能学习,努力形成适合体校教学的现代教育理念。

【注 释】

[1]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http://sport.gov.

[2] 周桂琴,尹军.国内外振动训练在训练学领域比较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15.

[3] 王永训.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04-18.

【参考文献】

[1]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Z].新华网(北京电),2008-9-29.

[2] 于爱军.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模式的研究[D].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13.10.

[3] 张永龙.安徽省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14.6.

[4] 杨再淮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6.

[5] 严德一.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开发的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8.

[6] 唐建倦.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8.

[7] 马志和等.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验及其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2.

[8] 高松山.河南省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5.3.

[9] 罗普磷.我国竞技体校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10.

[10] 陈道裕.“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体育科学,2010(第26卷)1.

第2篇:儿童体育运动培训范文

关键词 高校学生;余暇体育运动;体育场馆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96-02

近年来,随着各类健康问题的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他们纷纷加入全民健身的行列中。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成为人们健身、娱乐及交际等生活的重要方式,它无疑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职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范围主要以家庭和学校为主。他们的身心健康不但牵动着家长,也牵动着全社会。但充斥着大量高热高脂食品的餐桌和不良饮食习惯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生活在超重、高血脂、营养不良等亚健康的状态下,单纯的学校体育已经存在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而体育培训、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等运动形式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学生的这种特殊需求。

1 余暇体育运动的内涵

我国学者通常把休闲体育称为余暇体育,多数人认为是在余暇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也有人认为余暇体育是一种体育思想,还有人把余暇体育称为余暇运动,也有人称为运动休闲。学者张永虎指出余暇体育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目的进行的多种活动方式。余暇体育内容十分丰富,空间范围广阔,具有丰富性、情感性、自由性和个人性的特点。余暇体育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它是从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上进行界定的。高校学生余暇体育即指除学校体育课、“两操”、集体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之外余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

高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运动不仅是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个性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休闲娱乐、扩大交往、发展个性、适应未来的重要手段。但学校体育由于其场地设施有限、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课堂教学的局限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所以进行余暇体育运动成为很多高职学生满足需求的重要方式。

2 高校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形式

2.1 私人教练

出于自身兴趣爱好或者家长意愿,德州有很多高校学生想在某项运动技能方面有所发展,于是聘请私人教练是一种满足个体余暇体育运动需求的良好的途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通过中介公司或别的方式在学校或相关机构寻找合适的私人教练。现在德州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聘请私人教练进行体育运动,这与家长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和学生对发展自身兴趣爱好的意愿是分不开的。

2.2 体育俱乐部、培训班

体育俱乐部、培训班是满足青少年余暇体育运动需求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在德州市的体育俱乐部、培训班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青少年可以根据需要在俱乐部里进行适宜的运动,很多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拓展等在俱乐部里也可以学得到。体育培训班往往是由具有一定经验的教练开设的,传授某项运动技能的组织。

2.3 社区体育组织、公共健身场所

社区体育组织和公共健身场所是可供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另外一项不错的选择。为方便市民,政府部门在许多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安装了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械;而且多数社区在建设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建有配套的公共健身设施。虽然这些健身设施相对都较为简陋,但由于其分布广泛、不用收费,所以也成为学生课后、周末一起玩乐或者健身的重要选择。

3 青少年余暇体育活动的内容

由于高校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他们选择的运动项目也不尽相同。在德州市,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都是很受青少年欢迎的项目。一些新兴项目,如轮滑、攀岩、体育舞蹈、棒球、垒球、橄榄球等项目的开展也很广泛。此外,部分学生还会参加舞蹈、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健身运动。

4 影响青少年余暇体育运动的因素

4.1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进行余暇体育运动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余暇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一般来说,体育场馆都是收费的,如羽网球的场地价格在20~30元/小时,要请一个羽毛球教练至少也要50元/小时,所以一定的经济条件是青少年进行余暇体育运动的基础。

家长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影响青少年余暇体育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家长的体育运动行为更是深刻影响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调查中发现,那些认为身体健康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很重要的家长大都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和家人进行一定的健身娱乐活动,这不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增进与孩子的沟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2 体育场地设施条件

在调查中发现,生活在有体育场馆或健身场所的社区的学生,余暇体育运动时间比没有这些设施的社区的学生要长。由此可见,体育场地设施是另一个影响学生余暇体育运动的因素。随着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但体育场馆、设施等条件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特别是城乡结合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未配套,因此与市区的居民相比,这部分地区的学生的运动场所选择还很有限。

4.3 大众、媒体等媒介的影响

在当今这个被媒体充斥的世界里,作为社会成员的高校学生无疑是会受其影响的。媒体从一定程度上具有导向作用,在体育方面也是如此。如通过图书、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一些新兴的或国外的运动项目被青少年所认知和熟悉,他们开始对此产生兴趣,就有了进行此项运动的动机。通过电视和网络,很多学生了解了关于奥运会、关于各项运动的发展,关于体育运动的有益之处,使他们对体育运动形成某种认识,从而导向了自己的生活。因此,媒体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4 学校、同学、朋友的影响

学校及周围的朋友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会在无形中影响到青少年余暇体育运动的开展。试想:繁重的作业负担、教师对体育课可有可无的态度、伙伴和同学的不配合,都会使一个爱好体育运动的青少年远离操场,使他们向往余暇体育运动却又无法实现;相反,一个生活在到处都充满运动气息环境中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体育运动所带来的运动乐趣。

4.5 自身的兴趣爱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往往也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最原始的动力。从对高校学生的调查中得知,80%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在家庭生活中能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则为数极少。青少年正处于发展的好动时期,他们往往会对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产生兴趣,在进行余暇体育运动时,他们可以抛开“学习”“考试”“竞赛”,与同学、家长尽情享受运动的乐趣。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运动项目,所以余暇体育运动就成为他们更深一步发展自己兴趣的机会。

5 小结

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很关注的问题,引导他们对体育运动产生正确的认识,进行适宜的体育运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协作和努力。社会、政府和媒体要做正确的引导;家长要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体育运动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学校及教师要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运动观,传授他们一些比较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另外,高校学生也应该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做到学业与健康、兴趣与特长合理发展,且勿让高校学生因为学业而忽视健康,也不能让学生因为过于沉迷于体育运动而荒废了学业。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那些对体育运动有特殊需求的青少年,家长和社会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吴贻刚.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39-43.

[2]张永虎,王进吉.山东省中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5):108-110.

[3]关颖.我国大城市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状况及影响因素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3):28-31.

[4]阳.影响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J].体育函授通讯,2002(9):105-106.

第3篇:儿童体育运动培训范文

[关键词]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体教结合

1 体教结合的产生

多年来,体育部门形成了县市级少儿体校一省地市少儿体校一省优秀运动队体工大队一国家优秀运动队,训练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类似“金字塔”式的训练模式,为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体育人才。然而,这种训练办法主要是依靠体委一家进行,越往下越显不出培养体育人才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各项改革的深入,社会资源配置必须按照市场规律、价值规律进行,“体教结合”的呼声越来越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了体教结合阶段,这个结合依靠一定的行政法制保障,成为较为稳定的有机结合。如:国家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共同颁布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运动学校办学规定》、《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等法规,从法制上明确了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各自应承担的职责。现在,体教结合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两个计划协调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由此可见,体教结合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实现体育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的工作目标,是实行体教结合的重要基础;青少年儿童是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的工作对象,是实行体教结合的重要条件;党和政府对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的工作要求是实行体教结合的重要依据。体育人才来自基层,体育人才出自学校。实践证明:优化体教结合,是搞好基层业余训练、加速人才培养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它对探索基层业余训练的新路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体教结合是培养和造就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

2 体教结合的几种模式

2.1 一条龙模式。指体教结合在全省(或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中小学阶段由省级体育设点校为主,下设若干地市县级设点校,纵向输送,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和省级专业队为输送目标,形成一种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网络。

2.2 校体联合模式。利用体委系统具备的教练员、场馆器材设备和组织训练、竞赛活动经验丰富等优势,与各级学校所具有的生源、文化教学、管理、财物优势相结合,共同管理学校的课余运动训练。其形式可分为体校教练直接到学校带队训练,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练员以举办培训班的形式,为学校体育教师提供业务指导,组织学校运动队参与体校训练等。

2.3 社会化模式。所谓社会化模式是指利用学校的优势吸引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参与和促进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新型的社会多元型人才,达到社会与学校共同发展的一种形式。第一步,以多渠道集资、争取社会选用着手,尝试与企业联办学校运动队,进行放射性基层训练网点的建设工作,推动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社会化过程的初步开展。第二步,在取得局部经验并建立起一定的课余运动训练社会化规模后,再寻求更大的发展与突破。

3 体教结合的现状与具体做法

3.1 直接与中小学联办体育运动学校。这种模式是选择当地条件好、知名度高的中小学作为依托,兴办体育运动学校进行业余训练。从当地各个中小学中选拔具有培养潜力的少年儿童成立专项运动队或体育班,进行集中管理和训练。也可把训练项目分配到各个学校每个学校成立一个专项运动队,每个学校主抓一项训练。这些专项运动队或体育班在当地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领导、共同管理的前提下实行体育部门主管教育部门协办,或教育部门主管,体育部门协办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训练和管理。这样,一所学校两块牌子,两种建制既是体育系统的体育运动学校,又是教育系统的中小学校。

3.2 横向联合,纵向延伸,一校多制,开放多元。这种模式适合于已经有长久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好、综合实力强的中等专业体育运动学校。

3.2.1 横向联合。一是指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出台既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训练又有利于学生完成文化学习任务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二是指体育运动学校要和当地的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合作,通过协商,互惠互利共同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

3.2.2 纵向延伸。即向下在中小学建立训练网点或招生选材基地,以利于早期发现运动寻了苗子,及时选送到体育运动学校进行系统训练,向上与体育类高等院校或普通高校的运动队建立招生或输送的合作关系,以利于体育运动学校的部分优秀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系统教育和训练。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体教结合,形成低、中、高“一条龙”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3.2.3 一校多制、开放多元,是指体育运动学校可有多种教学训练建制,打破过去封闭独立、自成一体、缺乏交流合作的状态。体育运动学校在校内以教学训练为主,可设立体育中学建制,开展中学教育,将在运动训练方面有潜能和优势明显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训练,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发给毕业证书。同时也可与当地的其他中专学校建立教学与训练的业务合作关系,中专爱好体育训练的学生可以到体校来训练,体校中爱好某个职业技能的学生可以到中专学校选修课程,学生可代表两校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师资力量厚实的体育运动学校,还可与体育类高等院校或普通高校的体育院系联办体育教育大专班,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满足社会对高学历消费的需求,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4 当前体教结合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4.1 片面的思想倾向。目前,随着“体教结合”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社会舆论中也出现了过份肯定“体教结合”、否定“举国体制”的声音。从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体教结合”是对的,但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教育系统中绝大多数运动员、教练员实际上是体育部门多年培养出来的,教育系统自己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形成,即使如清华这样师资力量、体育储备、经费保障顶尖的大学,其运动队也还是与体育系统联合培养,集中人力、物力才能出成绩。因此,主管部门有必要及时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倾向。

4.2 “体教结合”的内容单一。目前,我国“体教结合”主要围绕运动员进行,对运动训练过程的调控指导者一教练员涉及不多。笔者认为,“体教结合”不仅应解决运动员提高文化素养的问题,还应包括教育系统如何为体育系统提高训练水平和输送“新鲜血液”服务的问题。在“科技就是生产力”的现代社会中,高水平教练员、科研人员、医务监督、甚至饮食专家对训练和竞赛的作用早得到普遍认可,但目前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内此类人才的数量、质量,包括整体水平、学历和知识结构、还无法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因此,有必要在“体教结合”战略中强调体育教育、科研和训练的紧密结合。

4.3 “体教结合”的经费短缺。目前,我国各学校的体育经费普遍紧张,原因主要是教育系统重文轻体、考试第一,体育在学校工作中一直“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投入,而“体教结合”涉及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仅靠体育系统的投入来保证经费,从短期和长远来看,都是不足和不适当的。

4.5 “学训矛盾”突出。由于很多运动项目基础训练阶段在中小学,甚至学龄前,从学习、训练两不误的角度出发,“体教结合”应贯穿整个教育阶段,大、中、小学相衔接进行;同时,学生运动员既要保证日常训练,又要进行文化学习,压力和负担重,学校应区分实际情况安排训练和教学,如参加大型比赛前,集中集训,解决训练问题,赛后调配师资力量,集中解决学业问题,还可以考虑采取适当延长学制等方式进行解决;当然,这些都离不开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法律规范。

4.6 生源紧缺。体校教练到小学、初级中学选才犹如大海捞针,即使选到一些苗子也未必能代表最高水平,况且一些学生被选中后,因个人或家长不愿就读体校而造成生源的紧缺。尤其是招生实行并轨后,毕业后不分配工作,导致生源更少。

第4篇:儿童体育运动培训范文

摘 要 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就为参加竞技体操作准备的,拥有一定体操天赋,通过后天的科学、系统的训练,有可能对竞技体操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青少年运动员。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研究现状

一、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概念

竞技体育主要为了尽可能地挖掘和增强个人与集体在身体与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以及比赛,以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和比赛优胜为目的,也称之为竞技运动。部分学者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定义为:为参与竞技运动而作准备的,拥有一定运动天赋的补充人员。

二、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综述

对国外后备人才的研究主要有马志和等(2003)的《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和钰洲(2008)的《对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李贵庆等(2008)的《中美青少年竞技体操训练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熊炎等(2008)的《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都是从竞技体育强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方面探究的,这些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的竞技体操强国。

(一)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美国的竞技体育包括职业性质与和业余性质两种类型。美国政府对职业体育出台了一些特殊的政策(例如“反垄断豁免”等)。美国职业体育的最高管理机构是职业体育联盟,它对其属下的职业运动队具有较强的控制权与垄断权,被外界称为“体育卡特尔”。美国的业余体育的中心主要是由各类学校构成的。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主要是有各类学校完成。业余体育运动的协调工作主要由专门的社会组织与私人企业依照《美国业余体育法》来进行的。美国的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依托教育体系,由小学、中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的紧密衔接,逐渐形成了“科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德国的竞技体育主要是由体育俱乐部的形式组织的,没有特定的体育部门;俱乐部也是公民体育锻炼的主要载体。德国在宪法上规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可以拥有组织上的自治,具有“独立”与“自我负责”的两个基本原则。

德国最早的体育俱乐部出现在18世纪,有较长的历史。根据调查得出,德国俱乐部会员人数大约有2500万人左右。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也分为业余的和职业的。在规模较大的业余体育俱乐部中会设立青少年部,聘请专门的训练师进行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工作,同时也进行竞技体育运动,其中包括很多的体操俱乐部。职业的体育俱乐主要是培养职业运动员和组建职业队。所以大多数的俱乐部非常注重后备人才的自我培养。每个职业俱乐部一般都有许多青少年运动员组成各个梯队,并且聘请了专门的教练员和辅教人员,负责他们的培训工作。所以德国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体育俱乐部来培养的。

(三)英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英国的竞技体育管理部门是半官方的组织机构——“英国体育理事会”。它是由政府授权,行使政府机构的职能,但不完全受制于政府。英国政府把青少年的体育运动作为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建立了各级的青少年训练网络,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的习惯,发掘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在政府对于青少年体育事业的投入资金也是逐步增加,政府的介入和干预也增多。竞技体操后备人才也是通过各级青少年训练网络培养,他们把优秀体操运动员往上一部门输送,最后通过全国的比赛选拔出国家队队员代表国家比赛。

(四)日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日本在中央政府中设置了文部省,其下设置了体育局。文部省体育局是直接负责体育的最高政府部门,体育工作都由文部省体育局统一管理,主要围绕着“体育振兴法”展开,把竞技体育建立在大众体育的基础上。日本政府、民间团体和大型企业对竞技体育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干预能力,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是由以上的部门、团体以及个人赞助的。日本的竞技体育分为职业和业余两种形式。日本的职业体育协会和所辖单项体育协会具体负责职业体育的运营和发展,但是受制于政府的指导和监督。日本的奥委会具体负责竞技体育,董事会受辖于中央政府。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体育管理的突出特点是:立法授权政府对全国体育进行体育统一管理。日本的“体育少年团”是以学校为中心的业余体育组织,由各个体育协会具体负责。“体育少年团”是培养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五)俄罗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俄罗斯是竞技体育强国,也是竞技体操强国。他们的体育体制的基础是体育运动学校,体校的水平居世界前列。体育运动学校一方面解决了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问题,另一方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员,为国家输送了人才。在各个项目的俄罗斯国家队中,90%以上的运动员是各种体校培养出来的。俄罗斯体校根据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分5大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运动学校、青少年奥林匹克后备力量学校、奥林匹克后备力量中等学校和高等运动健将学校,竞技体操后备人才也是由上述几类体校培养的。

从以上几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情况来看,不同国家根据本国国情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都是大力发展本国的竞技体育,对竞技体操项目的重视程度很高,都具有比较成熟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一.陕西省与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第5篇:儿童体育运动培训范文

关键词:小篮球运动;推广;发展策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鼓励与引导儿童参与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要全面增进足球、篮球、排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工作,提高大众认可度和参与度,构建“三大球”竞赛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此,中国篮球协会于2017年提出“小篮球大梦想”计划,旨在大力推广小篮球运动,吸引儿童参与篮球运动,使儿童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培养其顽强拼搏及团结合作的体育精神,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我国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储备、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及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奠定有力基础。基于此,本文梳理了小篮球运动的开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小篮球运动在我国有效推广与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我国篮球运动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小篮球运动的现状

1.1小篮球运动介绍

小篮球是一项使用小型篮球的儿童体育活动。小篮球比成年人用球轻100~150g、球的圆周小8~10cm,篮圈比成年人低25cm,球场长22m、宽12m。这些改动是根据儿童人小、手小、力弱的特点,为使其能形成正确的投篮、传接球及运球技术而设计的。同时,小篮球运动的比赛形式、器材、参赛人数等方面与常规五人制篮球赛事也存在一定区别。

1.2欧美国家小篮球运动现状

自1972年西班牙成功举办第一届国际小篮球比赛以来,该运动在欧美国家已开展了近40年。因为欧美国家的儿童家长对该项运动的认可度较高,同时儿童的喜爱程度和体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较高,在经费投入充足和项目推广规划有效落实的影响下,小篮球运动在欧美国家普及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欧美国家篮球运动竞技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欧美国家篮球竞技运动成绩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1.3我国小篮球运动现状

我国小篮球运动起步时间(1974)与欧美国家相差无几,但由于体育主管部门对小篮球运动的重视度不高、投入经费有限、群众关注度和接受度不高等原因导致我国小篮球运动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2017年,中国篮球协会在综合考察了国际篮球联合会和欧美国家小篮球运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国12岁以下儿童身高、力量等身体素质特点,推出了小篮球计划并修订了《小篮球规则》。根据中国篮球协会制定的《中国小篮球运动员等级制度》,将儿童篮球运动员依照年龄划分为U6、U8、U10和U12四个组别。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自推出“小篮球大梦想”赛事以来,全国34个省(市)已开展了此项赛事,参加小篮球比赛的儿童人数已超过18万,全国赛区赛点共计443个,小篮球运动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由于小篮球运动降低了儿童参与篮球运动的门槛,使儿童在篮球运动中能更好地体验获胜的喜悦和运动的满足感,提高了儿童参与篮球运动的自信心,让儿童爱上篮球并走进球场。

2小篮球运动存在的问题

我国小篮球运动的发展计划是“一个引领、两个驱动、三个支柱和四个系统”,但由于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执行部门及落实地学校对小篮球运动发展目标定位和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项措施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使当前我国小篮球运动推进工作出现了迟滞和偏差。

2.1管理机制不健全

2017年,中国篮球协会开始推进小篮球运动,中国篮球协会主要负责制定小篮球发展规划、建立小篮球竞赛体系、制定《小篮球规则》和《中国小篮球运动员等级制度》等政策和文件,地方篮球协会负责具体执行,基层学校负责有效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的困境是,我国小篮球运动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及政策落实的衔接存在路径不通畅的问题。中国篮球协会仅负责赛事组织、规则制定等顶层设计,对地方篮球协会和基层学校小篮球运动的开展和具体实践缺乏指导和支持,使我国小篮球运动制订的顶层发展计划与基层具体执行实践相脱节,迟滞了我国小篮球运动的推进工作。

2.2资金支持不充足

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依靠体育主管部门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方案,还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首先,小篮球运动无论是在中小学校园,还是在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其场地、设施及器材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其次,小篮球运动教练员或指导教师的薪资报酬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小篮球运动训练课在中小学校属于课外业余训练,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后,指导教师的课外劳动付出不能作为其正常教学课时计入绩效最终的教学工作量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导教师课外训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小篮球运动在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开展,从日常训练的场地设备和器材维护的投入,教练员的训练补助、各种参赛费用、运营管理费用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然而只依靠现有的政府财政拨款或学员的训练费2个途径,提升学校或俱乐部小篮球运动的训练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资金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话,小篮球运动的推进成效将大受影响。

2.3专业师资和标准场地不足

目前,我国小篮球运动的推广存在教练员、裁判员及指导教师匮乏及硬件设施不达标的问题。第一,小篮球运动师资培训专业体系的不完善和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影响我国小篮球运动有效发展的重要瓶颈。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缺少小篮球运动的指导教师和教练员的专业培训,从事小篮球运动的指导教师和教练员大多是从五人制篮球转行而来的。第二,小篮球运动的标准场地和器材设施较少。当前我国各地体育场馆和社区篮球场几乎都是成人篮球场地,适合儿童使用的小篮球场地和设施严重匮乏,即使是在中小学校园内,也都是五人制篮球场。同时,在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也鲜有学校开展小篮球运动。因此,如何合理提高小篮球师资培养力度以及规划小篮球场地是当前我国小篮球运动有效推广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小篮球运动推广与发展的路径

3.1健全管理机制

首先,体育竞赛主管部门应明确小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各部门一定要抓好、抓牢、抓紧小篮球运动联赛的组织、评估、运动员注册等基础工作。从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我国更应该重视小篮球运动的发展,响应“运动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美国小篮球运动的普及在于教育模式,美国儿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学校和家长会支持和鼓励儿童依据个人爱好和身体特征来选择发展1~2个运动项目。此外,美国竞技体育制度决定了每个儿童学习和训练均由学校负责实施和统一管理,学校可以聘请优秀的职业教练员担任校队教练员。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小篮球运动可以借鉴美国这一发展思路,教育主管部门作为管理者应主动承担儿童学习和训练部分的责、权、利;而小篮球运动的赛事策划、指导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等方面的责、权、利应归于篮球协会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实施小篮球运动的体教融合,是未来我国篮球竞技人才发展的必由之路。

3.2吸引社会资源弥补经费不足

我国学校设立小篮球运动队的经费来源大多依靠学校的支持,然而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却面临着各项教学等其他方面工作的需要,限制了我国小篮球运动的发展。因此,解决学校小篮球运动队的经费来源是各方应加以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到学校小篮球运动中来,借助社会资源的力量,有效缓解学校小篮球运动队资金紧张的问题,让球队能放下“经济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小篮球运动发展中。例如,学校可通过出租校园运动场馆、寻求企业赞助等方式,解决训练经费不足的问题,与企业合作也对企业的体育文化建设和企业知名度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另外,学校还可以与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合作,通过输送学员的形式,获得青少年篮球俱乐部教练员来校指导教学与训练的机会。

3.3完善基层教练员培养体系

对小篮球运动的开展现状研究发现,小篮球运动对基层教练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培养专业的小篮球师资力量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小篮球运动主要面向12岁以下的儿童群体,这个阶段是篮球技能发展的初始期,如果教练员的训练计划专业、训练方法得当,儿童的身体发展和技术能力的提高都能达到惊人的速度;反之,可能会使儿童厌恶这项运动或是受伤,导致儿童放弃篮球运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小篮球运动教练员或指导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无法对儿童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训练。因此,必须提高小篮球教练员和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儿童小篮球技战术水平。笔者认为,应当由体育局牵头承办、教育局支持相关教师或教练员参与小篮球运动的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体育局也可向学校推荐退役的职业篮球运动员加入小篮球运动师资队伍,利用职业篮球运动员丰富的训练手段和比赛经验,结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具有小篮球运动教学和训练的专业人才。学校还聘请小篮球运动的专业教练员到中小学担任指导教师或教练员,提高校园小篮球运动竞技水平,促进小篮球运动的快速发展。

3.4强化体育赛事的宣传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支持各类体育协会采用冠名、赞助、特许经营等方式开发其无形资产。可见,我国对体育赛事领域的相关政策正不断向社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体育赛事的经济价值正逐渐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因此,开发篮球相关品牌性赛事活动是适应政策发展所需要的。从商业运作而言,观众球迷参与和支持是体育赛事的推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对篮球赛事的关注集中于五人制篮球赛事,对小篮球赛事的关注度较低,导致小篮球运动的商业推广缺乏足够的价值和吸引力。通过打造小篮球运动的精品赛事,儿童在小篮球比赛活动中充分发挥技能和展示自己,能够引起学校和家长的足够支持和重视,从而获得社会大众的关注度,引导媒体把足够的注意力转向小篮球运动,吸引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例如,肯德基三人制篮球赛,其赛事始于2004年,发展至今该品牌被赋予了体育运动的健康活力内涵,该赛事的举办提升了品牌的曝光率和观众的认可度,最终达到赞助方和参与方双赢的局面。因此,出色的体育营销手段能使小篮球体育赛事和品牌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益化。

4结语

第6篇:儿童体育运动培训范文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统计法,对包头市少年儿童乒乓球培训的场地、培训的师资情况,少儿身体的基本情况和家长对待乒乓球的认识和观念及少年儿童参加乒乓球的科学培训和可持续发展,为让更多的少年儿童学会乒乓球,学好乒乓球,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乒乓球 身体素质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包头市少年儿童乒乓球培训班较前几年增加了30%,这说明包头市部分少儿家长对乒乓球有了新的认识,想让孩子从小拥有一技之长,培养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包头市少年儿童和家长。少儿年龄:5-16岁,性别:男女不限,儿童和家长为80人。

(二)研究方式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向包头市参加乒乓球培训的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35份,回收率90%,符合研究原则。

2.访谈法。对部分参加乒乓球的学员进行访谈,充分了解他们参加乒乓球培训的动机和目的,深入了解他们对乒乓球的理解和认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包头市少年儿童参加乒乓球培训的现状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加,人们对乒乓球的认识有了深入的理解;乒乓球运动的安全性、娱乐性、交友性、老少皆宜性、风雨无阻性得到了包头市民越来越认可,孩子们对乒乓球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包头市少年儿童(5―16岁)的总人数为90000人,参加过乒乓球培训的人数约为8200人,占总人数的9%;2.根据统计证明,包头市拥有不同类型的乒乓球俱乐部培训班约有69处,其中包头市科技少年宫、内蒙古科技大学乒乓球俱乐部、包头师范学院乒乓球俱乐部、包头医学院乒乓球俱乐部培训规模较大,占总人数的39%;3.包头市少年儿童乒乓球培训的教练员大部分来源于高校,还有一部分来自体校和社会上的高手;4.包头市少年儿童乒乓球培训的收费标准大约相同,一般来说每一次课1.5小时,收费标准是60元,如果教练的水平和知名度很高,场地条件很好,收费标准要略高,每小时60元。

(二)包头市少年儿童参加乒乓球培训类型

1.兴趣主导型。家长主要考虑孩子对乒乓球是否感兴趣,让孩子试练一段时间,如孩子感兴趣继续练,如不感兴趣可选别的项目。

2.促进健康型。家长们认为参加乒乓球练习可促进血液循环,出汗排毒,增加免疫力、预防近视、有效减肥等。

3.望子成龙型。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们把孩子送到包头市最好的培训基地通过认真、严谨的系统训练,挖掘孩子在乒乓球方面的天赋和潜能,将来能进入省队和国家队,在国内和国外取得好成绩。

4.加分主导型。家长把孩子送到乒乓球培训基地,主要是为了孩子有一技之长,在市级比赛或区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这样孩子在考初中、高中、大学时都有加分条件。

(三)对包头市少年儿童参加乒乓球练习动机的分析

1.家长把孩子送到乒乓球培训班学习主要目的是通过乒乓球练习,让孩子们健康愉快的成长;2.家长把孩子送到乒乓球培训班学习的第二个动机是缓解学习压力,培养一技之长,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3.在乒乓球的练习中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改善肢体的协调性,促进血液,预防各种疾病。特别对预防近视有一定的作用。在包头市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公园还是在社区,只要有乒乓球台就可看见打乒乓球的人们,可见乒乓球运动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三、建议

1.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乒乓球是一项集安全性、娱乐性、交往性、老少皆宜性为一体的好项目,建议包头市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使乒乓球这项好运动走进中、小体育的课堂;2.加大社区的投资力度,让每一个社区拥有更多的乒乓球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乒乓球所带来的欢乐、友谊、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3.让更多的人了解乒乓球的内涵,在乒乓球的运动中所产生的开心和欢乐,包含着生命的终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玲.基础教育阶段“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中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6).

第7篇:儿童体育运动培训范文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司长邱汝、河北省体育局副局长李东奇为启动仪式开球,正式开启了“小球大爱”的公益旅程。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工作,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基本建设标准为“一场两台”,即1个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1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截止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7万多个,覆盖全国78.3%的行政村。以政府已建成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平台,通过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农村孩子能够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当中,是本次活动发起的初衷。

启动仪式上,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柳屹在发言中说,“小球大爱公益活动不仅为乡村儿童捐赠了大量运动器材,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关注到教练员、志愿者人才的培养和输送,积极调动各地专业及半专业乒乓球人才投入到乡村体育教学和乒乓球运动推广中来”。并表示中国乒乓球协会将持续支持小球大爱体育健身公益计划的深入推进,与国球舍一起,为乡亲和孩子们搭建乒乓球学习和交流展示的平台。

小球大爱由前奥运冠军王楠所创立的国球舍发起,结合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定向关注农村地区孩子的运动梦想。通过捐助运动器材、针对教练员和志愿者人才的培养和输送、组织城乡体育互动等形式为农村地区少年儿童强健体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提升农村体育设施,特别是“一场两台”中乒乓球台的利用率。

发起人王楠在启动仪式分享了自己的公益初心。曾经的奥运冠军退役之后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开始关注到体育对孩子的真正意义。“希望以我最擅长的乒乓球,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和魅力。去影响到更多的孩子,强健他们的体魄,柔软他们的内心”。王楠表示,小球大爱不仅仅是一场公益活动,更希望把她搭建成一个汇聚爱心的平台。并呼吁政府、爱心机构和社会公众在内的各方力量共同关注和支持乡村儿童体育运动。

仪式现场,正定县十二所乡村学校的400名小学生每人收到了一套爱心棉服和一把乒乓球拍。来自正定和北京的20多名教练员志愿者和志愿者家庭获得了小球大爱首批颁发的教练员志愿者证书。主办方表示,除了物资和运动器材的捐助,小球大爱还将通过长期、定点、分批的形式招募和培训乒乓球乡村教练员志愿者,以支教的形式下基层下学校下乡村开展乒乓球教学,让乡村乒乓球运动成为常态。并通过举办赛事活动,制造社会影响力,让乡村儿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梦想。小球大爱还将互联网技术用于乡村体育公益,用视频教学和远程在线互动让更多孩子们得到技术指导。

第8篇:儿童体育运动培训范文

一、管理机制

本区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采用依附在普通中小学(衢州市白云学校)办校的形式,实行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共同领导,共同管理,以教育部门为主的原则。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少体校文化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少体校的体育训练工作。

校长负责学校的全面管理工作。少体校下设学生处,负责运动员的招生、升学、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设训竞处,负责运动员的训练和竞赛管理,根据项目开设情况设置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负责日常项目训练。少体校本部设在衢州市白云学校。根据我区的体育传统和运动项目布局可选择条件较好的学校设立分校,也可将部分项目管理中心设在分校。

二、招生与学籍

初中一年级体育新生招生时间为每年四月中旬进行,并在全区普通新生招生日之前完成。招生对象面向全区小学,经由考核小组面试、专项素质和骨龄的测试合格确认后,报请区教体局备案审核录取。

小学三至六年级体育学生招生在每学年开学前进行,通过参考专项比赛成绩、原学校推荐输送、文化考核,经少体校考核小组和专项体育教练员评定确认后,报请区教体局备案审核录取。

学生录取后应与家长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凡是被吸收为体育训练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上好文化课,按学校要求积极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专项体育成绩差(不适宜再继续进行训练)及主动提出放弃训练的学生,退回原学校就读。

必须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正式录取学生时,原则上须将其学籍转入区少体校所在学校进行管理。在分校就读的学生由分校进行管理。

三、文化学习

确保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课程,各年级体训生训练实施计划每学期必须报区教体局审定。

学生因参加体育竞赛而耽误文化课或出现文化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辅导。在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应适当减少或暂停训练。

在分校训练的运动员由分校负责文化学习管理。

四、体育训练与竞赛

贯彻“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训练原则,认真抓好选材、育苗、启蒙和基础训练工作。坚持课余训练,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系统训练,严禁超负荷。

训练项目必须认真制定训练、竞赛计划及总结,包括年度、赛前后、每周训练计划及小结,建立体训生档案。

建立完善的会议制度,学校应每学期开展体育训练工作专项研讨和总结活动。定期召开关于学生学习、训练情况的通报协调会,了解反馈学生体训、文化学习情况,协调有关工作,共同负责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训练、学习的进步。

保证训练时间,体训生在校学习期间须坚持每天早晨和下午有一定时间参加专项训练,并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训练。

在每年举行的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体训生回输送学校参赛。向少体校输送的运动员属于升学的实行输送奖励计分政策,计入原输送学校团体总分。凡是少体校设立中心管理的运动项目组队参加市级及以上的竞赛活动原则上由少体校选拔组队,优先考虑少体校学生,报区教体局审批备案。非中心管理的项目参加市级及以上的竞赛活动由区教体局选拔组队。分校和各管理中心组织参加的比赛必须报少体校同意并备案。

五、教练员管理

由区少体校所在学校负责。本部的教练员由少体校管理,经少体校确认的分校的教练员由少体校和分校共同管理。教练员必须共同协作,相互尊重,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文化学习、体育训练和生活管理工作。

教练员需具备较高的专项体育知识和训练水平,有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教练员实行聘任制,由所在学校会同区教体局协商聘任,每年进行年度考核和专业技术考核,对不合格的教师、教练员及时调整。

教练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和钻研,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参加各类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练等级资格。

专职教练员编制(1:12)。专职教练员初期实行劳动合同制和人事制,条件成熟之后申请正式教练员编制。根据学校情况,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教练员任教。

专职、兼课教练员尽可能获得教师资格证,并参加所在学校组织的教师相关的思想业务学习培训,服从学校的管理。

六、保障条件

学校必须配足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项目训练、竞赛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年度经费预算。

正常训练经费由区教体局根据训练规模给予补助,每年学生训练经费、专项体育训练器材由区教体局和少体校负责解决。

基本建设投资由区教体局向区政府申报解决。

教练员训练工作量,由所在学校负责考核,每月根据考核情况给予教练员工作补助。

学校要优先解决体训生午休、住宿,保证学生有充足体力进行训练。给予专职教练和正式体校生四类灶的实物标准伙食补助。

七、奖励与处罚

第9篇:儿童体育运动培训范文

论文摘 要:该文对新疆地区盲人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学等方面作了调查,以便为新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依据并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

1.盲人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的意义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由于残疾不仅使其身心健康受到巨大影响,同时,也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了比健全人更多的困难与压力。因此,关心帮助残疾人认知自我、融入社会生活,真正实现作为社会平等一员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即是人道主义的需要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视觉是人们获得资讯的主要感官,经由视觉人们可以判断远近距离物之关系与相对位置,因此丧失视觉和视觉有缺陷,对儿童的发展与学习有相当大的影响。视力的残疾造成盲生身体形态及其运动方面的异常,如很多盲生养成了低头耸肩、弓腰缩颈、动作笨拙、手脚运动不协调及晃头晃脑、抖手、抠眼睛等不良的姿势和习惯。体育运动对盲人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盲人的机体灵活性、皮肤的灵敏度和机体运用等能力,并能启发盲人进行空间思维和记忆,发展听觉,提高定向和平衡能力,培养人体的正确姿势,从而使盲人各器官系统得到统一协调的发展,以弥补视觉缺陷。

体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中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实施教育,要使残疾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身心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盲校体育是向视力残疾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培养运动技能、促进身体正常发育的教育活动,也是盲校补偿学生的缺陷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体育运动则能发展视力残疾学生的运动能力、空间定向能力,帮助他们纠正不良姿势,保持正常的身体形态。同时又能帮助盲生克服畏缩心理,增强自信心。

目前,在体育研究领域,对体育现状的研究多是关于普通学校学生的研究,少有对特殊学校体育现状的研究。即使这很少的研究也多是对聋哑学校或智残学校的,忽视了视障学校;而且对于西北经济不发达地区视障学校的体育现状的研究就更是空白。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盲校体育教科书,体育教师只是参照普通中小学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但视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在身心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应当根据视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编订盲校的专用体育教材以适应视障学校的的体育教学需要。本研究通过对经济不发达的西北地区视障学校的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到帮助视障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的途径,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实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

2.盲人学校体育现状调查

2.1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的物质条件

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是是新疆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小学、初中、职业中专、中医推拿大专班、本科班五个办学层次,目前,学校有19个班,在校生293人。包括小学5个班,初中3个班,推拿针灸专业,中专5个班,大专全日制3个班,本科两个班,短期培训一个班。

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规定9个班规模的学校活动场地,盲校应不少于3570平方米;学校应设体育康复训练室,面积不少于56平方米。国家规定,盲校体育场地应为适宜视力残疾使用的环形跑道或直道,除少部分留做硬地外,宜铺设草坪。调查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盲校在有19个班级的教学环境中仅有室外运动场地约1500平方米,其运动场地面积远远少于国家有关规定,并且运动场地几乎都是水泥地,室外也仅仅是一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内套两个羽毛球场、另有一个120米环形跑道;室外再无其他运动设施,根本不能满足学生上课及课外活动需要。

2.2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的师资条件

该校有专职体育教师3名,兼职体育教师2名;5人中除有一名高级职称外,其余为中教一级和中教二级;其工作年限平均为10年以上,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体育教师整体素质高,具有较强的体育专业素质,但均没有经过特殊教育职业训练。只是在学校引入盲人门球和定向行走时派老师去专门学习外,并没有对体育教师再进行专门的特殊教育的上岗培训。每位体育教师平均每周承担6节课的体育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了学校其他一些工作,尽管学校体育物质条件较差,学校工作任务繁重,但他们仍然无怨无悔地坚守自己岗位.,为特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3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的体育课程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条例》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身心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可见,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必须符合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满足不同残疾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需求的同时,要追求体育课程的补偿缺陷与康复的功能,可调查中我们发现盲人学校没有专供残疾学生使用的体育教材。该校也从未见过专门的盲校体育教材,仅仅是参照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在达标考核时无严格的参照标准,只能在普通学校的体育标准上降低2-3档记分。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特教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该校由于受运动场地、体育设施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几乎没有开展体育课外活动,这和《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中规定“应该统筹安排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要求相距甚远,没能切实落实特教学校体育的目标。

3.建议

3.1逐步改善盲人学校体育物质条件

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领导,统筹规划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逐步增加残疾人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为了推动特殊学校体育的发展,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特教学校正在多方筹措办学经费,逐步落实中央关于教育经费“两个增长”的精神,增加学校体育投入,逐步改善学校体育物质条件。同时,还组织了体育、教育、医学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就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配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残疾儿童的体育活动、康复训练的实际需要,编制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及标准。虽然国家有文件,但要将精神落到实处还需相关部门积极努力,实实在在为残疾人做实事。

3.2加强特殊体育教育师资的培养

特殊教育教师质与量的充实极为重要,为此,《教师任职资格法》中对盲校、聋校及各类养护学校教师作了具体规定;除了必须取得普通学校的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外还必须有特殊学校教师任职资格证。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特殊体育教育工作。与普通学校体育教师相比,其教育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只有经过特殊教育培养的体育教师,才具有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掌握特殊教育的规律,才能够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体育教育需求。但由于目前开设特殊教育的学校尚不多,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缺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因而可根据现状及条件对在职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并对新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岗前培训;同时可增进各省市特殊学校之间交流,取长补短,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3.3建立盲人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的情况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充分考虑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体差异,开发符合不同残疾儿童特点的课程资源,建立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体育在身心补偿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3.4深入开展对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的研究

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术团体应重视盲人学校体育工作,经常召开专门的学术研讨会,培训科研骨干,共同研究盲人学校体育,为盲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推动盲人学校体育研究及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明美著.《视觉障碍教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5.

[2]华国栋主编.《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