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就业方向范文

经济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就业方向

第1篇:经济就业方向范文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英文原版)、操作系统(英文原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信息管理与组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技术、运筹学及运用、计量经济学(英文原版)、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

学生应具有较好的数学、英语基础。程序设计实习、管理实习、管理软件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18周,其中毕业设计不少于12周。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贸易、互联网、交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贸易/进出口;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交通/运输/物流;

4 新能源;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 服装/纺织/皮革;

7 其他行业;

8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新能源等工作,大致如下:

1 计算机软件;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新能源;

4 房地产;

5 金融/投资/证券;

6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7 其他行业;

8 建筑/建材/工程。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培养要求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运用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对经济信息进行组织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3.具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和信息安全维护与管理的能力;

4.具备熟练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5.掌握经济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开展信息管理业务的能力;

6.掌握数据库应用技术、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知识,具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管理和维护的基本能力;

第2篇:经济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就业环境 大学生就业方向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各方面加强了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冲击和不良影响。如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都严重受创,我国经济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缓慢趋势,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就业机会日趋减少[1]。另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大学校门,大学生毕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他们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当前中国就业环境的分析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在加快,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货紧缩压力持续,我国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成员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也非常高。因此,我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场危机的出现也导致如今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其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会对就业形势造成影响。如我国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减少,这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中各个行业发展缓慢,对劳动力需求不大。另外,中国出口近年来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也影响着中国的就业形势。总之,中国当前的就业环境是充满各种问题的,就业形势是极其严峻的。

三、适应当前就业环境,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

(一)依据就业形势,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对其就业方向的选择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及就业形势进行分析,认清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就I观和竞争观[3]。例如,在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就可以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调查分析。如果本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可以选择进行自我创业,要广开思路,不能把自己的就业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在面临激烈竞争的时候,要树立自己敢于竞争和大胆竞争的观念,勇于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为自己的就业打好基础。

(二)确定目标,定位准确

目标是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只有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才能把握住来之不易的机会。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应该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确定合理的目标。进行自我定位之后,就可以为自己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要依据社会的发展及就业形势的变化适当做出调整,并就当前的就业政策,为自己的目标定位努力。例如,大学生可以为自己做一个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自己的就业方向及就业观念等进行规划,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目标,才有助于去实现目标。

(三)依据自身特点,采取科学的就业选择方法

当前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选择也是纷繁复杂的,导致学生在面临就业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针对这一问题,大学生首先要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更为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职业。例如,学生可以通过SWOT分析或者是双向对比法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并结合现阶段国家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政策,选择自己最适合且满意的岗位[4]。毫无疑问,在复杂的就业形势面前,认清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切忌在就业过程中眼高手低,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特点,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四、结语

教育体制的改革,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迅速,且就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公平的问题。同时,经济发展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这些现实问题都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我国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才能提高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郑杭生. 改革开放 30 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社会的几个显著特点[J]. 社会科学研究, 2014(04):45-46.

[2]董丁戈,李彦秋,关晓梅. 对大学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01):109-110.

第3篇:经济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区域经济;苏州;绍兴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61-03

[作者简介]曲洪建(1979-),男,山东烟台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和东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方向:纺织服装市场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YJC63015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项目(校启2012-09,2012pg33)。一、引言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多年来保持了快速发展,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而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推动纺织服装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地区经济并扩大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地缘广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对我国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张龙琳,2009;王革非,2011;郑小碧,2011;高顺成,2011;李廷,2011;刘泽仁,2012;杨俊,2013)。但我国专门针对纺织服装产业较全面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还不多,且研究方法多数为定性研究,缺乏对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采用苏州和绍兴的纺织服装和区域经济的数据,实证分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具体影响,从而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参考。

二、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1—2011年苏州和绍兴市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其中苏州数据来自苏州统计年鉴,绍兴数据来自绍兴统计年鉴。

2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学者们根据自己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构建很多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如李雪梅和张素琴(2009)选取了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19个指标。本文认为GDP是区域经济发展最核心指标,与其他指标具有较强相关性,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因此选取GDP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2)解释变量

以专业化、多样化、竞争因素三个变量测度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程度。

专业化可表示为:SPt=Xst/Xt,以Xst、Xt分别表示纺织服装产业s和整个区域在阶段t的产值,这一比率测度了产业s产值占区域总产值的比重。因此,SPt越大,产业s在区域内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即纺织服装专业转移力度越小。

多样化可表示为:DVt=∑s s=1[Xst/(Xt-Xst)]2,这一比率表示产业s的生产规模占该区域所有其他产业部门生产规模的比重。因此,该比率越低,则该区域产业的多样化程度越高,即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力度越大。

竞争程度可表示为:CPt=(Est/Xst)/(Et/St),其中Est表示区域中产业s的企业数量。因此,如果在该区域的某产业s中,单位生产规模的企业数量高于全区域水平,那么在该区域中,产业s的竞争程度较高,则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力度较小。

3.计量模型的构建

以GDP的对数值为被解释变量,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程度为解释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GDP=k+k1SP+k2DV+k3CP+η

其中,k1、k2、k3分别表示专业化、多样化、竞争程度对GDP的回归系数,η是误差项,k表示常数项。

三、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苏州与绍兴两地GDP的对数值相差不大,而专业化、竞争程度和多样化的数据相差较大,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纺织服装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变化较大,纺织服装产业产生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苏州与绍兴GDP和专业化、竞争程度、多样化的相关性较大,基本符合回归分析的要求,绍兴纺织服装产业专业化、竞争程度、多样化之间相关性较强,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而通过VIF检验发现,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2.回归结果分析

(1)专业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苏州和绍兴的纺织服装专业化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值,说明纺织服装专业化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即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竞争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苏州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绍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纺织服装产业竞争程度越大,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产业专业力度越大,因此苏州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从绍兴数据未发现此种影响。

(3)多样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苏州的纺织服装多样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而绍兴的数据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苏州来说,多样化程度越高,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力度越大,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而从绍兴数据未发现此种影响。

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东部等纺织业较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产业升级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不断调整专业化和产品多样化程度,产业转移逐渐成为趋势,并以此带动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优化。从目前情况看,纺织服装产业海外转移时机还不成熟。虽然东南亚地区,如越南、老挝等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在员工素质、生产配套、基础设施、政府效率及地区政策等方面都无法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从模式选择来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或应成为转变发展模式的首选。因此,为了配合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促进东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协调发展,东部地区主要抓好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两端:上游的设计和技术创新,下游的品牌提升和市场营销;中西部地区应该利用较低的人力成本与土地资源优势,合理承接东部省份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

四、对策建议

1加快技术研发和推广

建议加大支持和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和攻关成果产业化推广,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建立常态化机制,增加专项资金支持纺织行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突破。促进政府资助技术创新项目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技术扩散,可通过买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技术创新项目,或选择国际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相关协会或行业组织向广大中小企业免费推广,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和决定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

2建立东部和中西部产业转移协调机制

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需要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协调配合,由于东部和中西部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转出区和转入区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其中难免存在利益冲突,阻断产业转移。因此,各地区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建立起区域间经济利益的协调与平衡机制,着力为产业区域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区域协商机制的建立,推动区域产业转移和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功能

各级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和扶持,优化企业经营环境。由于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的工作方式和办事程序还有许多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改变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的模式,在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上下功夫,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政府密切关注产业转移东向,围绕本地产业结构,制定各种产业政策引导资本流入,如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或直接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淘汰落后设备,促进产业升级。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开展品牌培育,鼓励企业参加各类相关行业展会,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等。

[参考文献]

[1] 高顺成中部六省对沿海纺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拟熵权分析[J]纺织学报,2011(4):138-144

[2] 李廷,陈淑英中国东部地区纺织企业产业转移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7):159-161

[3] 李雪梅,张素琴主成分分析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19):204-206

[4] 刘泽仁,饶绍伦,刘银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13-17

[5] 王革非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推力研究[J]丝绸,2011(8):54-57

[6] 杨峻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模式的研究[J]纺织导报,2013(9):24-28

第4篇:经济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方式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企业活动中要重视其开展。在过去的企业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途径和方式比较单一,所以其效果的体现不够明显。在新时期,人们的理念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企业管理中利用到的技术条件等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所以在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无论是途径还是方式,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变,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简单而言就是利用多样化的途径和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获得更加突出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途径

(一)基层教育途径

基层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从基层进行开展,一方面是基层的领导与员工有着充分的接触,他们对于员工的思想动态有着更加清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基层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相处融洽,陌生感不强,所以工作开展的阻力更小。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基层领导积极的在员工当中进行相关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扩散,不仅可以针对性的解决员工存在的思想问题,而且可以使员工和领导保持一致的思想倾向,这对于增强企业凝聚力而言意义重大。

(二)员工引导途径

员工引导途径主要是在员工当中开展关于某一思想的讨论,这样就可以根据员工的讨论动态分析总结员工的思想,进而做好指导。通过指导,将员工的考虑方向引入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轨道上来,然后对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最终实现思想讨论的一致。简言之,员工引导途径主要就是利用员工自身的思想进步来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所以说这是一种自我更新与完善的工作方法。

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式

(一)活动方式

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利用活动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突出的效果。所^的活动方式,就是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蕴含到活动当中,通过举办活动,让员工们感受和体悟活动思想,从而使其受到思想熏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企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为有效的就是娱乐方式或者是体育竞技方式。比如企业在进行拼搏、奉献思想灌输的时候,可以有秩序的组织体育竞技活动,因为竞技体育具有竞争性,本身含有拼搏的思想,而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许多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全心付出,也就是奉献。所以在活动中让员工感受这种氛围然后在活动后通过总结使思想教育得到升华,政治思想教育的目的成功的实现。

(二)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也是在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模式。这种模式相比于活动方式而言更加的正式和严肃。从目前的实践活动来看,利用教育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种具体模式:第一是大型的普遍性教育。这种模式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全体,通过专业的思想政治讲座使员工的思想认识得到深化,从而保持思想的先进和工作的积极。第二种是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在企业实践中,总会有个别的员工在思想上陷入迷茫,所以需要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指导,使其保持较好的思想状态。就整体工作效果而言,教育方式的针对性更强,而且专业性较好,所以效果突出。

(三)网络化方式

网络化方式是在网络不断普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这种方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利用了网络的便捷化,可以随时随地的为员工服务。利用此种方式,主要是在企业的内部网络平台上建立相应的服务功能,从而能够积极的为企业员工进行答疑和解惑,进而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为现在的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网络的自由性更强,受众也更广,所以网络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员工的喜爱。简言之,利用与员工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5篇:经济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创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对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从客观方面看,有经济结构矛盾、地域发展差异、劳动力市场分割、供需结构失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错位等;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就业观、就业期望值、择业心理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如果不首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思想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大学生的内在素质入手,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内在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理想,提高就业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率和整体就业质量的提高[1]。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问题表现(一)就业依赖心理强地方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当地农村,受到生活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和老师往往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主动沟通。由于地方院校正处于建设发展中,校园文化氛围有待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单一,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强,大多数同学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在毕业求职时,突出表现为:缺乏求职技巧,求职方式不够有效;缺乏就业相关知识和经验、就业政策了解甚少、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主动搜集招聘信息,一味依赖学校,依赖老师,依赖家长;在招聘市场上,主动和用人单位沟通、表现自己的能力有限。

    (二)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盲目性地方院校较之老牌本科院校,其管理干部与师资队伍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在对地方院校毕业生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8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不少学生试图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实力,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纷纷加入各种考证过级的热潮中。培训考证范围从外语、计算机扩展至物流、导游、文秘、汽驾等方向。这种做法毋庸置疑,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在选择培训科目时盲目跟风,既浪费金钱又不能学以致用。在毕业时,既没有专业优势,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大学生应当在基本确定从业方向后,再有目的地去“充电”。

    (三)就业期望值高

来自当地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渴望摆脱农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对个人职业的发展抱有相当高的期望。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生,地方院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的期望值也一般不高,但是对获得较高的薪金待遇特别看重,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他们渴望快速致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社会很难达到他们的期望值。这种过分强调追求较高的待遇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往往会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从而错失良机,影响了自己对就业岗位的选择,处于两难境地。

    (四)就业诚信和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识偏差,部分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容易产生投机心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信用危机。应聘材料不实事求是,弄虚作假,虚填学习成绩,伪造荣誉证书,任意填写干部履历,诚信意识淡薄。一些毕业生在签约过程中不严肃,随意毁约,不履行合同,缺乏应有的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市场混乱,使学校声誉受损,甚至影响到其他同学就业。

    (五)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脆弱。

    由于择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相脱节,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以及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观念等的影响,导致一部分毕业生产生心理障碍,如紧张、焦虑、自卑、怯懦、自负、依赖、攀比、急功近利、虚荣、冷漠、失落等等,心理承受能力和对困难挫折的耐受力降低。还有个别毕业生甚至通过酗酒、通宵达旦地上网、打牌、寻衅滋事、破坏公共财物等方式发泄心中的郁闷与不满,表现出脆弱的自我控制能力,对自身的择业和就业以及学校整个就业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二、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有关,表现在:(一)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应贯穿在从儿童到成人教育的全过程中。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地区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升学率,“德智体美”被逐渐异化为“智德体美”甚至“智体美德”。单一的智力追求是导致大学生奉献意识、责任意识、集体观念淡化[2]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错误的取向在就业思想中的直接反映,就是面对“社会需要我去哪里”、“我需要去社会哪里”两个问题时的价值选择。地方院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一方面看到家乡的落后及各项事业亟待他们开展和改善,在理想、信念的驱使下会投身其中,提升个人的社会价值。但另一方面,部分贫困大学生因为求学而导致家庭债台高筑,他们急于寻找一份安定且薪酬不错的岗位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困境,在实际选择职业时,“薪酬和待遇”则明显优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现象表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上的认识是清楚的,但认知和行为相悖、人生观和价值观偏差,最终在现实冲突中放弃了理想而使自己的选择趋于功利化。

    (二)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地方院校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加大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但从总体来看,地方院校由于基础薄弱,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经费投入、设备投入和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就业指导队伍相对落后,缺乏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缺乏专业学习和专业培训,就业指导的内容仅停留在收集、就业信息的层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多方面力量综合教育的结果,仅依靠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远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思想,从地方院校的实际来看,理论课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辅导员注重学生日常生活繁杂事情的管理,就业指导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两张皮”的脱节状态。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促进毕业生更好地就业。但是,人为地将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偏向于政策的宣传,信息的服务与媒介功能及就业技巧的培训,认为这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至于就业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则可虚化,淡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又偏重理论学习,没有与学生最关心的就业实际联系起来,其结果必然是近年来在毕业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诚信意识弱化,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排斥西部边远地区的工作等现象都充分暴露了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弊端。

    (三)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

人文素质是指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是融进了自己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精神情感的定位和提升[3]。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较好的人文素质的人会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和专业素养。

    尽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但相对于科学教育的投入和效果,无论重点院校还是地方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都被相对边缘化。目前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物质化、功利化、诚信缺失等现象,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四)就业压力与心理素质的失衡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心理素质对人的思想素质、智力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基础性因素。地方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但对于大学生作为一般的人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经受挫折等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和培养。长期以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内容“灌输”,忽视个体思想差异,再加上“象牙塔”模式的封闭式培养,使得大学生完全没有适应未来社会的必要心理准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大学生就业择业中挫败感在所难免。但很多毕业生对即将面临的竞争与压力认识不足,并且大多数毕业生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低,就业期望值又过高,当现实与理想相背离时,则会心理失衡产生心理误区,各种心理问题也就随之暴露出来,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三、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地帮助大学生顺利找到一份工作,更是立足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就业思想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教学方法上,除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更要实施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视像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转变,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变理论“灌输式”教学为灵活的启发式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引导大学生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学会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要强化世情、国情、社情和就业形势的认知和教育,帮助学生校准就业定位,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

    (二)在职业生涯辅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就业工作导向职业生涯辅导是要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己,把握大学期间的成长轨迹,帮助大学生筹划自己未来的发展。地方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一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二要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意识。三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公平竞争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四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情绪调节与情感培育、自我认知与挫折教育、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五是要整合新生入学教育体系,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大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成才发展道路的选择等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尽快形成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接受教育和引导。

    (三)在专业课中渗透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职业理想要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地方院校要加强师德建设,倡导教师自觉地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第一课堂,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明确学生的职业理想。要注重培养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意识,倡导教师自觉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的各个环节中,积极介绍本行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宣传行业人才成长成才业绩,激发大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树立长远职业理想,增强大学生投身本专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四)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决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培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地方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的平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知识、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要积极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在基层锻炼,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提升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实践教育中,要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推动学生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将来选择基层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的三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育人”是高校的首要功能,塑造“知、情、意、行”统一的完整的人,是大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同指向[4]。作为大学文化建设核心内容的大学人文精神,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与精神力量。发挥大学人文精神的导向、激励、凝聚、引领作用,通过理性的、高尚的、创新的大学文化精神引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实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自觉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灵魂的守护神。将大学文化精神中的社会责任与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人文精神引领,以价值取向示范,从“文化到心理”的潜在影响与渗透过程,有助于淡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度政治化”。

    (六)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大学生自主就业能力创新素质正日益成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主体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及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品质等的素质教育[5]。创业教育,不仅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愿望,磨练大学生的创业意志,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催生大学生的创业成功,也是全面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和帮助他们提高面对社会生活各种严峻挑战的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更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针对大

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缺乏联系等问题,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德育与时俱进的一项重要选择。地方院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并且要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队伍建设,配备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并非基本思想政治教育构成元素的简单加减,而是包括教育者、教育载体、受教育者等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过程,这就使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地方院校各个学科、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具有育人职责,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活动和教师工作的主要价值取向[3]。

    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地方院校要切实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探索和建立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就业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付嫦娥.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9(8):82-84.

[2]张志华,赵波.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12).

[3]逄锦聚,李毅.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57-62.

[4]乔祖琴,赵允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105-108.

第6篇:经济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3-02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与朝鲜新义州毗邻。通过对丹东地区外贸公司的调查,丹东从事对韩、对朝贸易企业占全部贸易企业的2/3,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作为辽东学院的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所需要较好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1)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 “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锻炼业务能力,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第7篇:经济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精细化,企业文化,务实,量化考核

引言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除了资金、技术、装备的竞争,更多的是管理、人才和文化的竞争。文化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价值观已成为一个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口号雷同及严重虚化,务实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定量化进行深入。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研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性、定量化的深研究。然而定量化的研究并没有形成很好的理论体系。精细化的核心就是精细加量化,因此无疑给企业文化务实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

1精细化的思想及概念

精细化管理思想虽然发展迅速,但在理论上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定义。大多停留在理念、方法环节。现代企业将其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

精细管理的特征,可以用精、准、细、严四个字来概括。精: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好,不仅把产品做精,也把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到极致,挑战极限。准:准是准确的信息与决策,准确的数据与计量,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工作细化、管理细化特别是执行细化。严:严格控制偏差,严格执行标准和制度。

精细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管理要求在企业管理中多用“数学”,少用或不用“语文”,重点是关注细节、数据、工具,而不应该是权力、经验、感觉、判断【1】。

由以上概念可以看出,精细化的核心思想就在于细化目标,量化考核。细化和量化是精细化管理实施当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企业文化建设大多停留在虚化的理念层面上,要将它具体的渗透到管理当中,生产当中,流程当中,就必须进行细化和量化,并且与考核控制挂钩。本文就是沿着逐级细化,然后量化的思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2用精细化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层次结构及总体要求

结合精细化的思想,企业文化的总体设计应该涵盖宏观和微观、理念层和操作层(制度层)的内容,因此应该兼顾高低内外的原则,让企业能够从外观到内脏都能够展现企业的文化内涵,具体如下:

高:是指企业的理念部分,也即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应具有传承性和前瞻性,起到统领和引导企业集团总体文化方向的作用。

低:企业文化末点文化,即文化的末梢,它与制度紧紧联系,也是制度建立的依据。应该充分细化,同时量化信息化,为考核控制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内:企业的制度层及考核层,操作层,它是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的工作及流程,包括做事的流程、制度、监管、技术防范等。

外:企业识别部分,它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企业的素质,也可以说是企业的名片,是向外部展示的部分。外部形象的树立要靠CI,即企业识别,包括:视觉识别、行为识别、理念识别三部分。

图1 企业文化建设总体层次结构图

本文将企业文化进行细分,依次为:企业文化、亚文化、次亚文化,最终为末点文化。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细化为: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次亚文化建设目标,最终为末点文化建设目标。其中亚文化、次亚文化以及末点文化都是对总体文化逐级细分。

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是指企业集团总体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部分,包括企业使命、企业远景、核心价值观等。

亚文化建设目标:是指企业集团次级单位的文化建设目标,如不同片区单位或厂区,它是企业集团文化目标的细化和延伸,更接近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特色。

次亚文化建设目标:是亚文化建设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延伸,如各个单位的各个班组、车间等,文化建设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延伸,更加结合本车间或班组的实际。

末点文化:文化建设目标的最末端,它是具体工作、具体个人、具体行为的文化建设目标,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具体的工作要求或制度,它与制度几乎合为一体,是文化的最直接表现。

3用精细化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

3.1操作层面结构设计

通常所说的CI(Corporation Identity)或CIS(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包括三个内容:MI(Mind Identity),BI(Behavior Identity),VI(Vision Identity)即理念识别、企业行为识别、企业视觉识别分别。它们分别与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相对应。企业文化决定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在传播媒介上的映像【2】。听觉作为人们对外物识别的一个要素,也是企业文化识别的一个方面,在如今的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进行企业文化细化设计体系当中,加入了HI(Hearing Identity),即听觉识别。

图2 企业文化操作层面细化层次结构设计

3.2细化制度,建立多层次制度体系

在一定意义上讲,管理就是有制度和有人执行制度【3】。我们常说,按规矩办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是什么?就是制度。

企业文化的制度化就是根据细化的企业文化建立起来的管理规范,解决的是“按制度做如何,不按制度做又如何”的问题,因此制度的制定在有层次性的同时,还要足够的细化、全面,应涵盖CIS建设的所有方面,并制定出相应的执行标准。

3.3建立控制考核体系,提高文化执行力

建立制度并且细化制度只是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小步,并不是说有了制度就能很好地执行,有了很好的制度文化就能建立起来。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制度,但总有不执行制度和执行走样的情况出现【6】。篡改规则和寻找规则的缝隙似乎成为了人们的习惯。甚至有人曾经说过,中国的企业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没有尊严。因此,制度能充分的执行,才是关键的一步。

制度能否很好地执行,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有力的考核控制,而考核控制的前提在于制定出量化标准。定性的制度可以按重要性的不同运用数学的方法建立权重体系,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量化标准。

3.4建立持续改进、发展创新机制

许多制度大而化之,缺乏可操作性;不够具体,常有制度无法针对的例外情况出现;管理者在不自觉中形成了“制度就是执行”,“布置就是执行”的思维机制,缺少对执行制度进行必要的督促、检查、评估、修正、跟踪等等,最终制度孤独地挂在墙上,制度仅仅是制度,未能成为制度文化【3】。因此,要想让企业的制度能够长久地发挥作用,并能够随着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而持续创新和改进,就必须将制度文化建设成生态文化,能够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而要想建设成这种生态文化的关键,就要建立持续改进、发展创新的机制,使文化之都能够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进化和升华。而合理化建议制度和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是应用十分广泛和有效的方法。

4量化考核及持续改进

以某煤矿以理念识别(MI)系统为总领,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听觉识别系统(HI)都进一步细化到制度层面,对其执行都有严格的规定及考核。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及组织保障。并将文化考核尤其是行为识别部分(BI)的制度考核作为员工个人附加考核的一部分,加入到员工绩效考核中,最终直接与薪酬挂钩,形成了很强的执行力。并且通过考核控制,找出制度不合理之处,持续改进。

5重点问题及建议

5.1 理念层面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理念层面尤其是核心理念一定要得到领导层的一致认同。只有领导层的认同,没有分歧,才能更好地向下一级进行细化分解。同时,也要加强对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或者员工进行培训学习,使各个层次的人员之间产生共鸣,使各个层次的文化理念融入到员工的头脑中。

5.2制度层面

制度是根据各个层次的末点文化建立,因此制度应该是多个层次的,由高到低,成为制度体系。在做到制度足够细化的同时,应该制定出制度执行的标准及方法,如考核的标准可以结合百分制专家打分法,有些制度可以结合奖惩原则,如奖罚款、职位晋升等,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有梯度的量化标准。

5.3考核控制层面

控制考核部分作为精细化文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充分做好量化标准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化的建设,以便于数据的搜集整理,从而总结、反馈、改进,使所设的制度更加合理化,促进制度文化的形成。同时,考核控制一定要与绩效和奖惩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奖罚适度,这样考核才有效力,才有控制力。

5.4持续改进及创新发展方面

合理化建议制度是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持续改进的机制。这种制度不仅能够大大改善现场活动,而且对制度、对文化、对管理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也极其重要,建立学习型组织,使组织及制度具有自学习的能力,能够促进文化的自我升华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皖北煤电. 煤矿管理新模式Ⅱ:内部市场精细管理实操[M]. 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1):10-11

第8篇:经济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就业率;计量经济学;影响因素

一、文献综述

较低的就业率既对社会的安定和谐产生不好影响,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对影响我国就业率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艳(2010)在《影响我国就业因素分析》一文中从影响就业的宏观层面考虑,在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网上选取1989年至2008年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支出、居民消费水平等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我国就业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本文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黄志云(2006)在《影响我国就业的因素分析及解决措施》一文中认为要解决就业必须转变就业观念,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要加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要保证最低平均工资,要掌握好平均工资与就业率之间的关系。

此外,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就业理论也做了很多研究,首先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市场作用的自我调节达到"充分就业",面对失业问题,凯恩斯提出了一系列有政府刺激经济、扩大有效需求的宏观改革措施。其次是最典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它主要描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越低,则通货膨胀率越高。最后是奥肯定律,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同时就业率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

二、模型的建议

1、变量的确立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本文选取了影响我国就业率的三个变量,分别是国民生产总值、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率。选这三个变量的主要依据如下:首先根据奥肯定律:国民生产总值变化与失业率间的关系,说明在经济繁荣时期,失业率低,就业率水平高;在经济萧条时期,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可见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或降低直接影响就业率的重要因素。其次,工资刚性理论认为:工资可以对劳动力供求的变化做出反应,但其调整过程是非常缓慢的,正因为这种滞后性影响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从而影响就业率的变化。因此在研究就业率的时候工资水平也是重要因素。最后,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短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既低水平的失业率伴随着高水平的通货膨胀率。因此,通货膨胀率也是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因素。

2.模型的确立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模型可建立为:

Y=%[0+%[1X1+%[2X2+%[3X3+%e

其中,Y表示就业率;

x1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x2表示平均货币工资;

x3表示通货膨胀率;

u为随机干扰项;

3.模型数据(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1985-2000)

三、参数估计

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OLS估计,得出方程如下:

Y=79.50618318+6.006334741*X1+0.0002342325*X2+3.608958283*X3

(1.8382) (0.6624) (2.1418)

从回归方程的结果中得出了R2值为0.9714,调整后的R2=0.9642,DW值为0.9530,F值为136.87,以及各个系数的T值等,这些都是模型最初的参数估计。

四、模型检验

1、经济检验:根据最小二乘法得出了模型的初步方程

从回归方程中看出: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工资以及通货膨胀率的系数均为正,意味着这三个解释变量越高,就业率就越高。初步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2、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R2=0.971704,调整后的R2=0.964255;可以看出拟合优度较高,通过该检验。

(2)F检验:给定一个显著水平#?0.05,方程中F=135.8781,查F表得到一个临界值F0.05(3,16)=5.29,F>F#叮蛲ü煅椤?

(3)T检验:给定一个显著水平#?0.05,方程中X1的T=1.838209;X2的T=0.662497;X3的T=2.141874;查表得出T(#?2)(16)=1.771 , T>T#叮薠2没有通过检验,其他变量都通过检验。

3、计量经济学检验

(1)异方差检验: 用GQ检验该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将16个样本分成两组,16-4=12,12/2=6,因此以1985-1990为第一组数据,1995-2000为第二组数据,选取解释变量X1排序,分别做回归。

得出SE1=0.227966,SE2=0.308757;

计算F统计量:F=0.308757/0.227966=1.3543;在5%的显著水平下,F(0.05)(4,19)=5.29;说明该模型不存在单调递增型异方差。

(2)多重共线性检验:对Y分别关于X1、X2、X3做最小二乘回归,分别回归后我们发现X1的可决系数最大,因此选定X1作为模型的第一个解释变量,再逐步回归。逐步回归中发现,加入变量x2时,可决系数变化不明显,因此剔除解释变量x2。得出以下方程。

Y=79.50618318+8.151591899*X1+3.34593275*X3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我们得出:1、总体来说,我国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是就业率比较稳定。2、影响我国就业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其次是通货膨胀率。3、平均货币工资水平对我国的就业率影响不大,这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以及职工工资水平基本相差不大有关。4、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提高我国就业率的关键。

根据测量结果提出相关建议:首先,我国需要采取一个适度的通货膨胀率政策。通货膨胀率对我国就业率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根据上面的计量分析,通货膨胀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可是我国就业率上升3.58%。考虑到通货膨胀率增长对就业率和社会的影响,我国可以采取3%-7%的通货膨胀率。其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是就业率提高的关键。根据上述计量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千亿元,就可使我国就业率水平增加7.88%。最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对产业政策进行调整,重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服务型企业和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黄艳.影响我顾就业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08.

第9篇:经济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输液;外渗;脑卒中;原因分析;预防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静脉输液是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必然选择。但该治疗防发存在一定的风险,静脉输液时容易外渗,影响治疗,同时也给患者带来痛苦,住院时间延长,医疗支付加重,更给患者和家属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医疗纠纷,加重当今社会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1]。因此,输液外渗必须引起护理工作者足够重视。现将引起脑卒中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1 输液外渗的相关概念

1.1输液外渗的定义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输液过程中,药液渗漏到静脉以外的软组织,从而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甚至坏死的一种现象[2]。

1.2 输液外渗的观察指标 参考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渗出分级标准2011年版[3]。

2 脑卒中患者输液外渗的主要危险因素

2.1 疾病因素 微循环障碍:如失血、脱水、休克等,使血管塌陷,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此时患者静脉血管常不易识别,通透性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渗出的风险。

2.2 药物因素

2.2.1 内在因素,主要指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和对细胞代谢的影响。①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对血管刺激比较大,容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使药物外渗[4]。正常人体血液渗透压为240~340 mOsm/L,高渗性药物是药物渗透压>450 mOsm/L的药物,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的刺激越大。②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多巴胺等,容易对血管造成较大的刺激,导致血管因痉挛、收缩等引起外渗[5]。为挽救患者生命,急危重患者常需要使用大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同样增加药物外渗的风险。

2.2.2 外在因素。与药物输入速度、剂量、温度、持续时间等有关。临床上,甘露醇是脑卒中患者最常用的脱水药物,且每日剂量较大,在治疗的同时亦成为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之一。

2.3 机体因素 主要包括患者的病情、年龄、配合度、血管营养状况及其解剖因素和舒缩状态等,这些都是导致药物外渗的常见因素[6]。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有些患者(如肥胖患者)血管较细、较深,导致穿刺的困难。②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血管有不同程序的硬化、管腔变窄、血流瘀滞、静脉回流不畅等,使静脉压增高,液体容易渗出血管外[7];同时,老年患者身体各机能退化,皮肤松弛、静脉脆弱,易发生针头移位引起外渗 [5]。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4]。③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血管长期营养障碍,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弹性降低,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也易发生渗漏[8]。

2.4 护理操作因素

2.4.1 评估不到位,巡视不全面 护士在为患者输注高危药物时机械地遵照医嘱执行,没有全面、及时地结合患者的病情、血管状况、等进行正确评估。同时,护士查看输液患者时,经常注意液体是否滴空、液体流速是否准确和顺畅等,忽视了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药液渗漏的情况。

2.4.2 观念存在误区,知识掌握不足。选择患侧肢体穿刺。过去我们为脑卒中偏瘫患者输液治疗,往往认为患肢不能活动,易于固定,加上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烦燥等症状,很多患者、家属及护士习惯采用患肢输液。然而,在患侧肢体上进行静脉输液,不但会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更易发生液体外渗。近年的研究表明[8]: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肢体输液较健侧肢体输液更易发生输液渗漏和静脉炎,从而影响肢体功能恢复。

2.4.3 操作不当。杨欣[5]等研究显示:因护士操作不规范、经验不足等造成外渗的占42.68%。

3输液外渗的预防

3.1 管理角度

3.1.1 建立静脉输液标准化作业程序(SOP),提高患者静脉输液安全性。研究证明[9],实施SOP输液能够很大程度降低输液外渗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1.2 建立QCC,加强基层护理人员的参与和管理。品管圈是指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个人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及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和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10]。QCC与其他传统模式相比,对护士来说,能让圈员自觉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马俊[11]等研究表明,管圈活动能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与静脉炎的发生,规范临床高渗性药物的输注,提高输液护理质量与安全。

3.2 临床护士角度

3.2.1 安全输液通路的选择。①穿刺部位及穿刺针的选择要合理,针越粗大发生输液外渗的几率就会越高,禁止使用钢针。尽量选择上肢大血管输注,避免桡静脉作为穿刺部位,②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是否进行高危药物输液,应提前对高危人群进行病情及心理评估。姚晖[12]等通过研究提出,不适合从外周短导管通道进入的输液治疗,宜选择PICC或中心静脉导管(CVC)。

3.2.2 加强培训,提高穿刺成功率。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素质能力及技术方法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其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知识,降低静脉穿刺外渗的发生率,以及提高外渗出现后的处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2.3 增强巡视,及早发现。加强对病危、输注刺激性强、高浓度药物患者巡视。建立床旁输液巡视记录单,严格进行床头交接班[6]。

4结论

输液外渗会使患者承受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延迟患者出院时间,增加医疗负担,降低医院护理技术信誉度,并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者定为四级医疗事故[13]。因此,防范高危药物输液外渗是医护人员的义务和责任。随着临床脑卒中患者的逐年增加,根据其用药及发病的特点,本文总结分析出输液外渗的四方面危险因素,意在于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者对输液外渗的重视程度。同时,针对导致卒中患者输液外渗的相关因素,寻找积极的预防措施,消除危险因素,就能更好地完成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护理工作,提高优质护理质量,增强患者信任度,为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玉旺尖.脑卒中偏瘫患者静脉输液肢体选择的临床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 13(16):478.

[2]张丽红. 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相关因素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33(4):967-968.

[3]周雪梅,黄小媛,李欢. 静脉输液标准化作业程序的应用研究[J]. 广西医学,2013,5(10):1402-1403.

[4] 李波,杨丽松.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27(z1):137-138.

[5] 杨欣,李国宏.关于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相关预防举措研究[J]. 吉林医学,2014,35(18):4079.

[6] 黄桥,张咏梅,曾芬莲,等. 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防护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114-116.

[7] 杨秀华,石霞. 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防治[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2):218-219.

[8] 苏广伟.脑卒中偏瘫患者静脉输液发生渗漏的观察与护理[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7):881-883.

[9] 周雪梅,黄小媛,李欢. 静脉输液标准化作业程序的应用研究[J]. 广西医学, 2013,35(10):1402-1403.

[10] 汪四花,林芬,沈国霞.品质管理活动在病房用药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0-61.

[11] 马俊,许燕玲,汤维娟,等. 品管圈活动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与静脉炎的作用[J]. 上海护理, 2014,1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