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旅游资源是上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是古今人类社会活动的积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课程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双重使命,将旅游课程资源拓展到人文旅游资源,使长期被忽视的民间传统资源进入主流教育,整合了社会理性精神,传承发展了民族生存智慧和民间精华等活文化,起到了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积极作用。
一、从化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1.人文旅游资源的界定与分类。“人文”一词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以人文旅游资源也就是人类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在各种活动中创造的、把动态的历史用静态的实物体现出来的、能够激起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当前人文旅游资源的划分尚未形成共识。丁季华主编的《旅游资源学》结合现代旅游业的实践,将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古迹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交通旅游资源、建筑与园林旅游资源、文学艺术旅游资源六个大类。《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将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为遗址遗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几个大类。罗兹柏、张述林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将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古迹和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三大类。各种分类方法虽不相同,但基本都包含了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在本文中,笔者综合上述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把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历史遗迹旅游资源、古建筑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园林建筑旅游资源、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民间传说以及节庆活动七大类。
2.从化人文旅游资源。从化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面,素有“广州后花园”的美誉,山清水秀,自然景观优美,同时也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据统计,从化市境内目前拥有广东省、广州市旅游特色镇村4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广州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含内控)8处,还有从化市文物保护单位40多处(详见表一:从化人文旅游资源概表)。此外,从化地区还保留了形式多样的民俗节庆活动,这也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详见表二:从化市节庆活动一览表)。
二、人文旅游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开发与利用人文旅游课程资源可以丰富旅游专业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更鲜明的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是保护和弘扬区域文化的重要渠道。
表一:从化人文旅游资源概表
表二:从化节庆活动一览表
1.丰富中职旅游专业课程内容。地方课程资源是对国家课程资源体系的具体化和生动化,充分开发与利用人文旅游课程资源,对丰富课程的内容、改善课堂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而人文旅游课程资源具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这为旅游专业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优良环境。从化市人文旅游资源是极为丰富的,为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建设、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提高中职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体验式教学是中职旅游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而当前国家统一的旅游专业教材所涉及的景点大多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开展体验式教学难度较大,而区域的人文旅游资源弥补了这一不足。从化的多数人文旅游资源位于从化主城区或近郊,为旅游专业开展体验式教学提供了资源。
3.继承和弘扬地区文化的需求。人文旅游资源蕴含了丰富的地区文化,经过充分的开发和整合,将这些地方文化有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可以通过讲解和参观历史遗迹,让学生体会前人创造美好新生活的艰难,从而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通过讲解和参观古建筑和园林建筑等,让学生感受古人生活的环境,探究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所包含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感受当地的一些特殊的民间节庆活动,了解节庆活动所蕴含的文化,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三、人文旅游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旅游观赏。旅游观赏是旅游体验的一种方式,借助于这种方式,观赏者要获得的利益不是对世俗愉悦的体验,而是追求旅游审美愉悦。旅游观赏的感官渠道主要是视听感官。旅游观赏是认识人文景观的有效途径,通过观赏诸如古代建筑、文物遗址、名人故居、瞻仰革命遗址及纪念地以及观赏古典园林等,可以培养中职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领略到生活的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旅游知识的热情,热爱自己的专业。
关键词:滁州市;旅游形象;旅游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061-02
1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城市旅游形象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良好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对城市自身及其所在地区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她在展示城市魅力的同时,更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带动力,她客观地反映了该城市的主要特征和市场定位,并对带动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资源是反映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载体,如城市建筑、人文活动、风景名胜区等都可以反映出城市的旅游形象。依据城市主要旅游资源特征来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因此,整合分散、多样的旅游资源,确定主要的旅游资源类别,给出合理恰当的旅游定位,是发展、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关键。这对滁州整体旅游规划、旅游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滁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滁州市地处安徽东部,濒临长江,属江淮丘陵带,下辖二市、二区、四县。位于117°9’~119°12’E,31°52’~33°3’N,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4.4℃~16.6℃,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040 毫米 左右,
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滁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秀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2.1滁州市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和各种事物等因素。
2.2滁州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2.2.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密度较大。依据旅游资源特性,2003年国家旅游局颁布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得到滁州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计104 个,分属于7大类,18个亚类,如综合自然旅游地、地质地貌过程遗迹、自然变动遗迹、天然湖泊与池沼、泉、野生动物栖息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水工建筑、地方旅游商品、人事记录、民间习俗、现代节庆和32 个基本类型。按类型统计,地文景观类包括琅山、皇甫山、韭山洞、彩云洞在内的单体旅游资源等13 个,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包括卧牛湖、高邮湖、姑山湖、女山湖等7个,生物景观涵盖琅琊山森林公园、神山森林公园、醉翁榆、琅琊榆等9个,遗址遗迹类有半塔保卫战旧址、孔雀寺遗址、清流关古驿道、琅琊古道、明中都城遗址等10个,建筑与设施类如白鹭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护国寺、龙隐寺、皇觉寺、明中都鼓楼、醉翁亭、丰乐亭、会峰阁、吴敬梓纪念馆、欧阳修纪念馆、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藕塘烈士陵园、梅花垄古墓群、来安半塔烈士陵园、虞姬墓、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群、釜山水库、城西水库等44个,旅游商品如秦栏卤鹅、天长烩鱼羹、全椒管坝牛肉、凤阳御膳豆腐、凤阳洪武宴等10 个,人文活动最著名的为小岗村农民大包干、琅琊山庙会、正月十六走太平等11个。由此可以看出,滁州市是一个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化的地区。山、水、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齐备,品位较高;人文旅游资源颇具魅力,享有一定知名度。
2.2.2旅游资源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首先,由于滁州市经济不发达,对旅游业的投资也不足,交通道路设施不通达,使得一些景区的可进入性降低。其次,本区除几个已有开发基础的旅游景区外,其他许多景区都处于待开发状态,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面积小,客容量不足等弱点。最后,虽然滁州市旅游资源禀赋高,但有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在一定区域内没有形象良好的资源互补优势,旅游线路串连不良,市场开发难度大。
2.2.3旅游资源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形象不明确。同一类型的观光型旅游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出现时,个体之间产生空间竞争,分流游客,从而使各自的吸引力相互抑制,这就是负的近邻效应。滁州市与南京市距离很近,且旅游资源具有雷同性,必然会存在相互竞争相互替代的关系。尤其在人文旅游资源竞争上,南京市是六朝古都,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品位很高,从而使以人文旅游资源见长的滁州市笼罩在南京市的“阴影区”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滁州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本区内有一些自然旅游资源由于距离较近,并且存在雷同,也会产生负的近邻效应。另外,虽然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在短期内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但从长远看来,未来旅游更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观赏体验休闲过程,游客已经不满足于纯粹静态的旅游,转而追求有刺激性和参与性的旅游活动。审视滁州市的旅游资源产品仍然是以初级阶段的观光旅游为主,旅游参与性不强,难以满足旅游者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有必要按照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进入深度开发,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形象也不突出。
3服务于滁州市旅游形象的旅游资源整合
3.1滁州市旅游资源整合
滁州市处于丘陵地带,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各个辖区都有旅游资源分布,但在一些旅游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又呈地域集聚分布形态,密度较大。如在滁州市、凤阳县,旅游资源单体呈较好的集聚分布形态。地域集聚型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单体型可以作为辅助类型。主要的旅游单体距离比较近,集群度高,所以就具有组合优势,容易发生整合效应。以整合后类别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滁州旅游发展的优势主打,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策略开发保护这些资源,促进全市旅游业积极进步。
3.1.1整合自然旅游资源。滁州市不仅有许多珍贵的植物,像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琅琊榆、醉翁榆,还有鹭鸟和省鸟灰喜鹊在内的动物资源。滁州市部分综合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是发展生态和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又形成了一些奇特的岩洞或溶洞景观,其中有“江北第一洞”之称的韭山洞。以上这些都是滁州发展成为皖东地区最有前途旅游地的重要保障。
3.1.2整合人文旅游资源。滁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众多。唐滁州刺史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使西涧名传后世。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使醉翁亭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者,还有独具特色的“欧文苏字”。全椒县人吴敬梓因《儒林外史》而成为著名的讽刺小说家。凤阳县小岗村因首先在我国实行“农业大包干”而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现已是当代中国人追忆致富和大胆创新的圣地,也成为许多旅游者的向往之地。此外,滁州市文物古迹众多。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保护单位11 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其中凤阳县的明中都城遗址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影响了明北京城的规划,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这些人文旅游资源如能进一步挖掘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相应的专题旅游,必会成为滁州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
3.2滁州市旅游形象定位
要塑造一个良好突出的旅游形象,前提是要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合理定位。形象定位应该把握住一系列的原则:系统性、区域性、特色性、针对性、文化艺术性、互补性和拓展性原则。由此可见,一个合理的形象定位不是人们任意塑造的,而是考虑自身资源优势,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而形成的。因此,根据以上的原则,结合滁州市旅游资源整合后的主要特点,把滁州市旅游形象总体定位在:山水休闲,帝王文都。宣传口号可以为:“忆醉翁,茗滁菊,游帝王故里,品天下文山。”“青山奇洞险谷秀,名亭古寺滁州游。”
3.3 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建议
滁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特征较为明显,资源禀赋也较高,但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县乡地区,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发达,一些有价值的旅游景点,如清流关既没有有利的通达条件,又没有有效合理的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使得拥有像“清流四石”及“三古遗址”这样悠久独特的旅游资源并享有“国内罕见”美誉的景点几乎无人问津。笔者认为,根据旅游资源整合后的主要特性,应着重在以下方面对提升城市旅游形象采取必要措施。
3.3.1 依托主体旅游资源的旅游保护与开发
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加大保护力度与积极开发利用滁州旅游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保护与深度开发并举。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确定目标游客群,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改善主体旅游资源所在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持环境卫生;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提高导游及景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滁州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3.3.2 基于资源整合的旅游线路开辟
基于整合后的旅游资源,滁州旅游可开辟两条经典旅游线路,即皖东古迹精华旅游线:醉翁亭――欧阳修纪念馆――龙兴寺――明中都城遗址―明皇陵。游客可以通过这些景点去感受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时的心境,理解文化名亭的内涵,也可以感受到明朝帝王之乡的魅力,有利于提升旅客的精神境界。滁州观光休闲旅游线:(1)神山――琅琊山――皇甫山――姑山湖――狼巷迷谷――卧牛湖――韭山洞;(2)神山――琅琊山――白鹭岛――釜山公园――高邮湖。游客通过这些景点用视觉领略滁州的形象之美,以触觉体验滁州的休闲。
3.3.3 基于旅游资源整合,实施“五个一”策略
“五个一”策略是宣传滁州旅游形象的重要措施,即拍摄一套《滁州揽胜》电视片;编写一本《滁州旅游手册》;发行一套《滁州风光》明信片;精制一份《滁州市旅游图》;选择一家有影响的网站,联合开辟一个旨在介绍、宣传滁州旅游资源的固定平台(兼有外文版),以多媒体、全方位地将滁州的旅游资源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郑平建.安徽滁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4):51-55.
[2]马耀峰,等.旅游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特点:观赏性和体验性,时限性和区域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垄断性和不可迁移性,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2、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
3、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旅游规划;高校旅游;旅游资源
收稿日期:2011-06-30
作者简介:周 盼(1989―),女,湖北孝感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学生。
通讯作者:刘倩如(1978―),女,湖北人,讲师,乌克兰基辅国立建筑大学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231-04
1 引言
随着生活条件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和科技更加重视,兼具都市旅游和风景旅游特点的“高校旅游”成为近年旅游的一大热点。我国的高校旅游由清华、北大此类名牌高校兴起带动,逐渐稳固成一特定旅游产品,在高校运作中可期夯实为附属支柱产业。现阶段我国高校旅游呈现发展不平稳的总体特点,一类名牌高校旅游开发较早,市场效应较好,且近年来旅游服务水平不断发展完善;大部分大学由于专业限制或名气稍逊、校园用地狭小等原因较少进入旅游者视线[1]。部分高校旅游旺季游客盈门的同时滋生负面影响,导致对高校旅游褒贬不一,校方和社会舆论支持与反对并存。高校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受学术性质限制程度不一,开发利用的差异度较大。
“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已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我国旅游规划主要任务明确提出须提升产业地位、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满足市场等需求。高校旅游理应正视国计民生的要求,重视旅游市场日益扩大,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优化经营管理思想,将“高校旅游”诠释为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中一员。
2 目前高校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
高校具有城市建筑、科研机构、体育设施、风景园林景观、建筑古迹等,并具有自己独特的高校品牌、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这些都是高校旅游的宝贵资源[2]。在目前的高校旅游活动中,多数宝贵资源沉默于校园,仅少数部分作为旅游资源供人游赏,导致高校旅游资源的低度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各类高校千城一面不能突出特色,无法确立各自独特的旅游形象和和旅游优势。
2.2 旅游项目内容、形式单一化
高校旅游内容分为观光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修学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和事件旅游7大类[3]。针对社会大众的旅游类型仅局限于观光游一类,其他内容偶见于特定人群(如科技旅游用于高校学术交流或高校外事展示)。游客在高校游览观光过程中仅能走马观花的观赏,而未能通过互动行为和体验活动更深入的了解大学生活、高校文化和科技研发知识等,低端的内容和形式局限了公众吸引力。
2.3 旅游系统缺失
名牌高校的“高校游”热暴露出高校旅游系统不完善。高校旅游缺失支撑保障系统,无管理组织;旅游产品缺乏规划设计,景点和项目相对散乱,在旅游功能规划、游线设计等方面不完善;旅游市场无科学预测,游客的组成、数量及游览内容存在不可控制性,旅游活动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对设施和场地的使用造成压力,甚至出现安全隐患。
2.4 专于教研的观念束缚高校旅游发展
高校管理层对于高校旅游持保守态度,一方面受固有观念影响,保持校园教学、科研的安全和专属性;另一方面担忧高校旅游带来诸如嘈杂、秩序混乱、安全隐患等增加校园管理负担。高校中如图书馆、展览馆等谢绝对游客参观,有潜在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未积极开发利用,致使高校旅游发展受限,不能充分展示其特色。
2.5 旅游形象不突出
高校旅游主题形象模糊,鲜有具独特吸引力的意象。高校旅游形象作为表象层,依托于高校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支撑,根植于高科技旅游产品和丰富旅游项目基础[5]。在高校旅游中,支撑层和基础层未有充分利用,导致各高校旅游形象模糊单薄,无法突出自身特色。
3 华中农业大学旅游规划分析
3.1 探寻潜在可利用资源,明确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本文尝试做有针对性系统规划,重在利用高校自身特色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上以华中农业大学(下文简称华农)为例,尝试利用规划手段,合理分配和利用旅游资源,建立旅游框架体系,着重对景观、游线、基础设施等的规划,以期建立华中农业大学高校旅游系统,突显旅游特色。
3.1.1 自然旅游资源
华中农业大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地处武汉市二环线与三环线之间,比邻珞狮南路和狮子山大道,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北枕狮子山麓,南瞰田园阡陌,兼收南湖之滟、野芷湖之幽,以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园林式景观称道。华农校园内绿树成荫,绿化率达到了98.88%,被誉为湖北省园林式学校[6]。
3.1.2 人文旅游资源
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农学氛围营造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孕育了学农爱农的朴素校园文化。狮山广场、南湖湖畔读书声不断,田园、实验基地劳作身影不息,这些都是华农独特的耕读文化魅力,更是校园淳朴学术氛围影响下鲜活生动的人文景观。学校有建于20世纪早年的苏式历史建筑,也有朴素无华的清水砖建筑群,它们与校园中高大虬劲的悬铃木相映成趣,与校史馆一起向人们展示着院校历史和文化底蕴。
3.1.3 科技旅游资源
在工业及信息产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的当代,公众同样好奇农业的发展。华农具有以农业高科技品牌,学术“六个一”科研硕果,“四个一”特色发展模式,更有“康思农蜂蜜”、“华农脐橙”、“华农茶”等一批附属产业,这些均是有潜在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学校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也具有较高的农业观光游价值和农业科普游价值,可作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形成生态农业试验观光区、园艺观赏区和果树采摘区等,成为农林院校旅游的固定内容。华农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和科技旅游资源,以良好区位条件,形成自然、人文和农业科技三类资源体系(图1)。
3.2 根据校园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确定校园旅游形象
华农的科教特点、农业景观和耕读文化可以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华农作旅游地,采取游客调查和访谈形式对其历史和现实形象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技农业、农事景观和园林品质3大核心要素。通过对华农校园的本底形象及感知形象的分析和研究,综合优势及特色资源,最终将华农的高校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科技农业、耕读田园”。
3.3 合理整合校园旅游资源,根据学校现状用地进行规划
3.3.1 旅游资源整合
校园旅游资源选取基本避开教职工住宅区、行政办公及教学科研核心区和学生生活区,主要环绕分布于,避免学校正常教学与校园旅游的相互干扰和冲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3.3.2 旅游规划目标
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研活动下,以“科技农业、农耕田园”为主题,充分发掘校园特色旅游资源,策划观光游和体验游活动相结合使游客体会“农校旅游”特色,提升华农的高校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同时带动农业科研产品的推广。
3.3.3 功能分区与规划结构
规划中将旅游区与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教职工住宿区划分开,主要集中于学校南部的科技园区、试验基地,北部狮子山,东部滨湖地带。整体规划为“一轴三带”结构,“一轴”为人文景观轴,“三带”即农业科普观光带、滨湖自然休闲带、山林景观体验带。旅游功能分区为:农业科普展示区、试验基地观光科普区、滨湖景观区、山林探险体验区和狮山人文休闲游览区5大景区(图2)。
根据资源分析结果,对综合评价较高的资源予以留用,适当地加以改进部分项目,并增加旅游服务设施(表1)。
表1 华中农业大学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3.4 旅游线路
规划设计农业科普观光游线和自然人文观光游线两条路线。农业科普观光游线以壕沟入口为起点,主要延香樟路、学府路、南荟路和沿湖东路,将宠物之家(原兽医院)、蜜蜂博物馆等农业科技景点串联起来。自然人文观光游线以新西大门为起点,主要依托于狮子山大道、学院路和南湖东路,并设计两条次级游线分别通过狮子山广场和狮子山,从而将校园自然人文景观联系起来。两条游线各有特色又紧密联系相互补充,整体形成网状分布,避免了游线的重复单调。旅游交通便捷,游线起止于4个校门,尽量与学校的教学生活区避开,组织串联了集中性旅游服务设施,如国际交流中心、梧桐路商业街和农家乐(图3)。
3.3.5 景点设计
详细设计的双狮望月游园景点选址于校内绿化科庭园,基址位于学院路和狮子山大道之间,近邻西校门,紧挨国际交流中心。为了疏散校园出入口人流,为国际交流中心游客提供游憩场所,展示校园文化,选择在此设计游园。调查“校园八景”之“双狮望月”缺失实际内容,因此以“筛月”为主题,重塑双狮望月景点,以游园形式弥补其内容空缺(图4)。
3.4 策划独特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动项目
现代旅游出现由单纯的观赏性游览向体验型游览转变[7]。华农旅游资源具备体验游开发价值。基于校园旅游主题形象和游线规划,将旅游产品分为3类10项进行策划。
3.4.1 农业科普观光体验游
科普观光体验游包括关爱宠物周;蜜蜂文化展;生态湿地观鸟活动;农事认知体验活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校园科技成果展。
3.4.2 自然人文观光休闲游
自然人文观光休闲游包括校园文化展;暑期校园开放日;野外拓展训练营;“花香校园”书画摄影;“幸福农家”体验活动。
3.4.3 科技产品成果推广游
华农科研成果丰厚,推出系列农业科技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旅游活动中增加相应产品的宣传,突出了华农的特色,提升了校园形象。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带动高校旅游的附属产业发展。各高校有其自身特色,须通过旅游规划突出其特色,保证旅游效益。
4 结语
综合评价高校旅游资源,明确特色资源及潜在资源。根据旅游特色资源,塑造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校园旅游形象,强化校园特色旅游的宣传和传播。系统规划校园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特色资源,确定校园旅游规划体系。根据校园特色资源和旅游规划体系,丰富旅游项目,拓展校园旅游的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 张 伟,涂 菁.高校游发展初探[J].特区经济,2006(2):229~230.
[2] 吴雁华,傅 桦.高校旅游资源类型与开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22(2):86~92.
[3] 朱 f,田美蓉,欧阳颖.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J].人文地理,2005(1):45~48.
[4] 吴修和.校园旅游开发浅析[J].山西科技,2005(3):52~53.
[5] 马 勇,李 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佚 名.华中农大通过湖北省园林式学校评审验收[EB/OL].[2004-11-10]./details/index.php/news/2004-11/20421/
[7] 郭 璇.山东省环城游憩旅游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Analysis of Highlighting Unique Features of College Tourism by Means of
Planning Measures
―A Case Study of Tourism Planning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ou Pan,Wu Jiayu,Liu Qianru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一、引言?
随着地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组合方式的多元化,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成为旅游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和旅游地理学研究走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方面。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影响[2],目前国内外对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的全面研究尚属少数,而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其空间结构必然对区域旅游开发、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以江门市蓬江区为例探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资源整合模式,推进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江门市蓬江区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目前,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再开发和深度开发时期,因而加强对该城市的旅游资源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区概况
蓬江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翼, 位于江门市区蓬江河以北,总面积323.7平方千米,是广东省江门市辖区,江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3个镇、6道办事处。蓬江区毗邻港、澳,北连广州、佛山,东接珠海、中山,南向浩瀚的南海,是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与粤西、中国西南各省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重要门户。
蓬江区是贯通江门五邑、连接全省的高速公路网和等级公里网的枢纽地带,是即将兴建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的直接辐射区域。距离国家一类港口新会港仅20分钟车程,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个机场。完善的交通设施让蓬江区与外界紧密相连。
三、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一)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定性分析
蓬江区平原开旷,低山丘陵,错落其间,形成蓬江区地貌的多样性。西部及西北部多为中低山丘陵,东部、中部和南部为河谷、三角洲平原。西江、蓬江、潭江、天沙江等穿城而过,东有潮连洪圣殿和珠宝首饰加工地,北有山清水秀的大西坑、景色迷人的公坑寺风景区,西有休闲避暑胜地叱石山,南接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有风景如画的东湖公园、长堤风貌。同时该区也是明代大儒陈白沙先生和被先生誉为“国宝”的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的故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1、数量特征:以自然资源为主的西北部分布稀疏,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东南部分布密集
蓬江区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在本区151个重点旅游资源单体中属人文旅游资源的有135个,占总数的89.4%。从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以江门车站为界,西北部旅游资源分布稀疏,以自然资源为主,主要有大西坑水库、大田坑水库、公坑景区、三丫顶、锦岭山、蛇山、凤凰山等,人文旅游资源仅有韫氏民居、良西古村落、陈垣故居等几处。而西南部旅游资源分布较密集,仅有古猿洲、潮莲岛、潮莲沙滩等自然旅游资源,其余全为人文旅游资源。
2、质量特征:高等级旅游资源主要是人文资源,集中于中南部
目前蓬江区旅游资源以中低等级的为主,一级和二级的旅游资源单体数共占本区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87.10%,三级旅游资源单体数共16个,占10.48%,四级旅游资源单体共4个,占2.42%,没有特级旅游资源。仅有的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中有3个位于中南部城区,分别是华侨博物馆、华人华侨广场、华侨嘉年华。16个三级旅游资源中有11个分布于中南部和南部,占三级旅游资源总数的68.75%。
3、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城市CED指向性
蓬江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呈现城市CED指向性态势,即以城市CED为中心的集聚规律,而且越是靠近中央娱乐区,该特征越趋明显。在蓬江区内,中央娱乐区分布于东湖公园周围,以东湖公园为中心,半径两公里以内约有26个资源点,占资源总量的17.22%,资源密度为2.07个/km2。半径2-4公里的环带内,约有41个资源点占总量的10.58%,平均密度为1.09个/km2。其余84个资源点全部位于距东湖公园4km以外的区域,平均资源密度为0.37个/km2由此可见,距离江门市中心愈近,资源分布愈密集(如图2)。这主要得益于城市娱乐区的“磁石效应”。
(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定量分析
1、量化分析指数
对空间格局的定量描述是分析旅游资源的结构、功能的基础,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家提出的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来定量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1)旅游资源的多样化指数(H)
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量化分析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2003),结合蓬江区的实际情况,将本次调查的151个旅游资源单体资源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自然景象、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类,根据上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蓬江区旅游资源的多样化指数为1.81,优势度指数为1.19,均匀度指数为41.61%。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1)蓬江区旅游资源多样化指数较高,旅游资源种类多样
旅游资源多样化指数值高达1.81,表明该区旅游资源类型的丰度和复杂程度较高。《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2003)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自然景象、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种基本类型。根据此标准,该区共有151个资源单体,涵盖了评价标准中的所有主类,22个亚类,所占百分比为70.97%,基本类型有63个,占所有基本类型的40.64%。
(2)蓬江区旅游资源均匀度指数较低,旅游资源类型分布不均
蓬江区旅游资源虽然种类多样,但类型分布相对集中,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89.4%。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尤以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单体最多,达76个,占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50.33%,其次为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共有24个,占总数的15.89%。在高质量旅游资源层面上,本区共有三级旅游资源单体数共16个,仅有的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中有3个属于建筑与设施类,类型分布明显不均。
(3)蓬江区旅游资源优势度指数较高,部分旅游资源支配性较强
旅游资源优势度指数值高达1.19,表明该区旅游资源结构中一种或几种类型支配整个旅游资源结构的程度较高。根据蓬江区实际情况,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单体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质量上,75%的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也集中于这一类,如华侨博物馆、华人华侨广场、华侨嘉年华,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建筑设施与华侨文化相结合的体现,故该部分在蓬江区旅游资源结构中支配性较强。同时,江门市旅游总体规划、“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江门市“五邑侨乡”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蓬江区制定了打造“侨乡之都”规划,这都促进了华侨文化的发展和壮大,增强了其对旅游资源结构的支配性。
四、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
(一)从内容上整合
针对蓬江区目前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资源不突出、景区缺乏亮点、资源缺乏深度挖掘和开发、游客在区内滞留时间短、产品开发滞后等挑战,应采用板块整合模式,对其所有资源进行宏观整合,划分旅游发展特色区域。为此将其中划分为重点特色旅游区:北部大雁山农家生活旅游区,中北部岭南村落文化观光休闲区,中部鹅公山滨江休闲旅游区,中南部城市游憩商业区,南部长堤侨都世界窗与陈白沙纪念馆旅游区,东南部宗祠寻根文化旅游区,西南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滨江风光带等。
在区域层面上,纵观蓬江区旅游的时空背景:珠三角地区必将推进旅游发展与合作、开平碉楼与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滨江新城区正在不断开发等等,结合蓬江区旅游资源分布与开发、交通区位条件的分析,参考旅游产品开发方向与政府土地、城市规划战略的选择,规划形成“一心、两圈(环)、十二区”的旅游空间结构。
每个区域内部的旅游开发致力于共同打造特定特色的主导产品,烘托区域特色定位,实现错位发展的同时,各旅游区要充分重视其自身在蓬江区整体城市旅游中的地位及应当充当的角色,并与其他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融为一体,以整体利益增强蓬江区旅游资源和景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从旅游交通及线路上整合
1、对外交通
作为较强的集散功能节点,蓬江区内有高速公路、省道、铁路、水路通过,可达性较高,这对其发展旅游具有一定有利因素。广东省目前城际轻规、水运和高速公路和不断兴建发展,也给蓬江区发展旅游交通的一个良好机会。借此机会应当加强城市集散功能,增强旅游交通能力,提高江门的可进入性。重点发展公路、水路运输,实现安全、舒适、便利、高效的旅游网络化运输体系,形成江门到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和重要旅游城市的高速交通网络。建立健全客源地至景区、景区间和景区内交通网络体系。具体措施可考虑:串联内环中的各景点形成联结景点的两条内环线,建设放射状的线路联结核心区、内环、外环。
2、对内交通
市域内各旅游景区之间依托现有的“三横三纵”的公路系统形成良好的县域旅游交通网络。但是具体到进入景区的道路,有些还缺乏规划和完善,如良溪古村落、公坑、叱石、大雁山等景区的进入道路不够便捷、快速。改善该部分交通的方便、快捷可提高景区可达性,增加游客量以及回游率。因此,未来的蓬江区旅游交通的发展在于完善从主要道路进入景区的次要道路系统。具体方案可考虑:
(1)西江、江门河水路客运、观光体系
(2)环城休闲旅游带交通体系
在蓬江区外环构筑一条环绕市区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在“三横三纵”快速公路网的基础上,修建、改建连接宗祠文化旅游区、滨江风光带、岭南村落文化旅游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等景区道路。主要建设以下公路:滨江大道――平岗大雁山农家生活旅游区道路、滨江大道――河山道路、河山――佛坑道路、滨江大道――大田坑水库道路、近期建设规划中的272省道、S272北坎――良溪道路、二横公路――陈垣故居道路、二横公路――公坑――观音堂景区道路、扩建环镇公路――凤飞云――那咀水库景区道路、西环路――席帽山――环镇公路道路、扩建杜阮――叱石景区、潮连岛网状道路等等。
(三)区域合作整合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谋求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共识,而不应该把旅游放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来研究[11]。一个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具有缺憾之处。转变缺憾的唯一途径就是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更多的选择,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加强区域旅游开发合作,实现互补增强效应。因此区域之间的旅游开发存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又有着紧密的合作[12]。
借助珠三角城际快速交通网络的兴建,江门市区与周边地区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江门应该与周边的市内外地区形成了较好的区域整合与联动。纵观未来江门作为旅游集散地以及与邻近区域的空间关系,在区域间空间结构上,以蓬江区为核心,形成蓬江--佛山-广州旅游空间合作轴、蓬江――珠海――港澳旅游空间合作轴、蓬江――中山旅游空间合作轴,从三个不同方向上发展区域城市伙伴,展开区域合作联动。促进蓬江区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繁荣(图3)。
五、结语
(一)综上所述,蓬江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具有如下特征:
1、从数量上来看,蓬江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西北资源部分布稀疏,以自然资源为主,东南部分布密集以人文资源为主;从游资源质量来看,高等级旅游资源集中于中南部;旅游资源分布具有城市CED指向性。
2、从空间量化分析指数上来看:旅游资源多样化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较低,这表明,蓬江区旅游资源种类多样,各类型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差别较大,部分旅游资源对整个旅游结构的支配性较强。
(二)鉴于此,从内容、交通条件及区域合作等角度提出三种旅游资源整合模式:
1、从内容上,将蓬江区内旅游资源整合为旅游功能区,而在区域范围内规划建设“一心、两圈(环)、十二区”的旅游空间结构。
2、在交通及线路方面,对内交通串联内环中的各景点,形成联结景点的两条内环线,并建设放射状的线路联结核心区、内环、外环。区内交通主要建设西江、江门河水路客运、观光体系,完善环城休闲旅游带交通体系。
一、中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在于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提高其吸引力,使体育旅游资源变成现实的旅游吸引物,从而发展体育旅游业。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包括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而且包括对新资源的不断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旅游者的要求,确保体育旅游的持续发展。我们主要以产业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需求为主体等三个依据来构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1.资源主导型开发模式。资源主导型开发模式是依托有体育旅游潜力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开发,使其具备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并逐渐成为可被体育旅游业长期利用、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现实体育旅游资源。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主导型是以高山、峡谷、河流、森林、海滨等自然资源为依托,开发出适合在这些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旅游项目,如登山、攀岩、滑雪、滑冰、滑草、漂流、滑水、冲浪、徒步穿越、野营、探险等。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主导型是利用名胜古迹、民间风俗、民族风情、现代体育设施等人文资源开展体育旅游,如武术、龙舟、舞狮、秋千、拔河、跳绳等民间体育,以及跳竹竿、打花棍、射箭、射弩、打长鼓、独木行舟、抢花炮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2.功能扩展型开发模式。功能扩展型开发模式就是在已经进行了旅游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开发,将还没有被开发利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部分的内容开发出来,充分发掘其利用价值。该模式在实施中应该注意以下事项:(1)要经过充分的考察和调研,找到最适合景区和景点的开发项目,充分发挥景区和景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2)借鉴国内外开发项目的已有经验,使项目的设计、建设达到高起点、高效益。(3)充分利用现有的已经开发的旅游设施,使得新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尽可能与现有的旅游项目相结合。(4)设立新项目时必须注意安全。
3.生态及环境保护型开发模式。生态及环境保护型开发模式是指在已经开发或将要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中加强生态及环境保护的一种开发模式。在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是要利用自然环境,二是要保护自然环境。
4.新兴娱乐型开发模式。传统的旅游和休闲活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年人的需要。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开发适合青年人需求的新的、时尚的体育旅游项目势在必行。这些新兴娱乐项目包括实弹射击、军事游戏等军事体育项目,跳伞、动力伞、滑翔伞等空中项目,以及拓展训练等。
5.移植项目型开发模式。移植项目型开发模式是将一些没有在当地开展过的体育项目引入,以丰富当地体育旅游的内容,让广大体育旅游爱好者充分享受新项目的乐趣。其中,冰上运动是这类项目中最典型的案例,其次还有滑草、滑沙、冲浪、马术、马球等。
6.外向效益型开发模式。中国每年会吸引大批的外国游客来中国观光旅游。我们可以根据国外游客的特殊需要开辟一些受国外游客欢迎的体育旅游项目,以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外向效益型开发的典型代表是高尔夫球项目的开发。
二、中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战略上提高对体育旅游产业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随着现代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体育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体育产业之一。要认识体育旅游在体育产业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就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强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意识,努力促进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为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整合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资源,组建体育旅游产业集团。第三,要积极扶持本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发展前景看好的体育旅游项目,使营销企业做大做强,适时建设体育旅游产业基地。
2.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以实现资源共享。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各资源优势是保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首先,对全国各地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从中挑选出有可能进行体育旅游开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其次,对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要从项目设置、从业人员、业务内容、收入状况、安全措施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总结经验,积极改进,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对还没有开发但有开发潜力的体育旅游资源要积极做好开发的筹备工作。
3.树立绿色体育旅游发展观。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共同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体育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强体育、旅游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出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旅游市场,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两大产业的融合。体育、旅游两个部门应携起手来,共同建立和发展体育旅游分支机构和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各级旅行社。
5.培养国际一流的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人才。要推进我国体育旅游更快、更高、更强发展,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体育旅游市场的开辟、产品的设计、安全等问题,未来体育旅游的发展规模、方向等问题,必须培养融实际操作型人才、理论研究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于一体的符合市场需求和时代特点的国际化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 军:广东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体育学刊,2007.8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27-02
2001年,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等方面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尤其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初中历史教学产生了积极作用。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历史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了解真实历史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这一部分内容中又明确指出:“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利用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因此,上述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将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一项课程资源,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去提供了依据。
一、人文旅游资源的概述
1.概念。“百度”定义: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指由各种社会环境、人民生活、历史文物、文化艺术、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构成的景观,由于各具传统特色,而成为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
2.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学科的关系。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到:“全国各地都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基地,遗迹蕴藏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由此可见,人文旅游资源是历史的载体,更是直观的教科书,与历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知识记述的是过去的史实,不可逆转也不可复原,这种局限性使得我们只能通过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来的“遗迹”来了解历史,如出土文物、文献资料、各种遗址等各类人文旅游资源,而这些都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是历史教学中很值得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使用了很多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字、图片、神话等。特别是图片的使用量最大,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成为历史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应用了非常多的神话、历史遗址、文物图片和各种文献资料。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夏、商、西周的兴衰》等课文当中分别用到了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神话。人文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直观的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方面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搜集、积累人文旅游资源的资料,发掘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人文旅游资源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以提高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人文旅游资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历史学科属于社会学科,是一门涵盖各领域,生动而精彩的课程。但是目前初中历史课大多得不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重视,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中考科目上面,对于不占中考分数的历史学科,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少的。再加上教材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内容离当今时代太远,学生不能切身感受,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再加上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中的主流仍然是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个旁听者,无法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历史课因此显得沉闷,最终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这已经成为历史教师探索的一个重点。
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学内容适当向学生讲授一些地方人文旅游资源就可以缩短历史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恰当运用这些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人文资源,学生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每当我在课堂上谈到与同安地区的历史密切相关的话题时,学生的情绪马上就被调动起来,并且不停地说出他们的疑问。比如,我在讲《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时,讲到南方手工业的兴旺表现在陶瓷、造船、丝绸业。我特地补充了同安的汀溪窑址,通过多媒体展现大量的图片和史实,向学生讲述宋代汀溪窑所产的“珠光宝瓷”曾远销日本,受到极大的欢迎,如今遗址被挖掘,已经成为同安的一个旅游景点。学生从这些历史中可以体会到自己家乡的瓷器制造曾经如此辉煌,脸上也流露出自豪的表情。教学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接触到地方人文旅游资源的内容时,他们倍感亲切,注意力也大大集中,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也是热烈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活跃。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学生就积极主动地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的各环节中,使历史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人文旅游资源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把人文旅游资源的探究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标准提出来,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我在上《不怕远征难》一课当中,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提前布置了任务,让他们模拟导游设计一条旅游路线,重走当年走过的路线。任务布置下去后,所有的学生都开始动起来,每个人有了属于自己的任务要做,他们开始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甚至还要求村里的老人为他们讲述的故事。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历史,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素养教育,通过历史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也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满堂灌”,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因此也就难以达到思想教育功能。如果我们把学生感兴趣的人文旅游资源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倾向,中国灿烂的文化,众多名人的事迹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最佳材料。例如我在上《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时讲到“文天祥抗元”这一目的内容时联系了同安洪塘镇三忠宫村的三忠庙这一地方历史资源,班上有很多三忠宫村的学生,他们看到自己熟悉的事物出现在课堂上,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举手要求介绍相关的史实。我让每一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解,并评选出最佳的选手。最后,我总结了一下学生所讲的内容:“三忠庙建于明代,是为了纪念南宋的三个忠臣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抗元事迹而修建的著名宫庙,香火历来都很兴旺,而且远播海内外。据传该庙的分炉有100多座,是同安境内‘三忠王’香火的祖庙。”了解了三忠庙的史实后我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人们要建庙纪念文天祥他们呢?学生再一次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文天祥非常爱国”,有的说“文天祥在被俘的时候坚贞不屈”……每一位同学都能讲出文天祥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这也达到了历史课的教育功能。由此,通过与历史人物的亲密接触,学生了解到古人身上的优秀品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功效。
人文旅游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历史教学内容所决定的,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情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人文素材,进一步合理的研究、开发和运用,使其能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印象刘三姐;旅游事业;文学
文学旅游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产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其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印象刘三姐这一文学作品与旅游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
1 文学著作旅游资源的分类
1.1 实景存在的文学旅游资源
实景形式的旅游资源更多带有“纪念”“念旧”的色彩,物质载体多为纪念馆与文学家故居,与文学作品有关,与作者有关的事物。实景存在的文学旅游资源还可以继续向下细分,划分为与作者本身相关的故居等,一种是文学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地点,与作者作品有联系的其他资源,具有丰富多样的存在方式,具有有效吸引游客的作用。
1.2 虚景存在的文学旅游资源
这种文学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引起游客对文学作品所表达思想感情的共鸣,激发对作品中所表现的意境进行探究的猎奇心理。从本质客观上来说,这种形式的文学旅游资源同样是物质化的事物,只不过资源多与民间传说、奇闻异事有关,有些真实性不确定,还有待考究,还有一种与旅游媒体有关的文学旅游资源,如本文所讨论的关于刘三姐的文学故事。
2 文学作品旅游资源价值分析
2.1 文学本身是一种旅游资源
很多人认为文学是文字的集合积累,文字犹如图形中的点线,经过不断的积累,无数文字整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像图形一样具有可视化的作品。认为文学是一种以书籍等纸质化为载体的文化形式,其实不然,文学本身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只是文化内涵过于深厚,不易被察觉,即使是人们亲眼见到这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也无法深度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只是单纯将其看做是一种普通景观。
2.2 赋予景区文化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单纯注重山水植物景观,人们完全沉浸于自然环境当中,体会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为鬼斧神工创造出来的景观惊叹诧异。而文学旅游资源将自然与人文景观联系在一起,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当地浓厚的人文内涵,增加对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的了解。这不仅使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而且还能体会到人类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人文景观的加入,使景区内容更加丰富。
2.3 通过文学作品提高景区知名度
文学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在作品中描绘的景观融入了当地人深厚的文化传承,对景观的欣赏更像是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其说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是旅游资源的山水美景,不如说体现的是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作品中描绘的意境,令人心驰神往,亲眼看到景致之后赞不绝口,口口相传,久而久之在长期的作品传颂中,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想要到当地观光旅游的想法,景区的知名度得到提高,游客人数在逐渐增加。
2.4 景观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
严格意义上说,旅游资源无非就是山水植物景观,还有就是一些古典传说。其实山水植物景观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景观。山水植物景观除了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其他作用较小,真正启迪人的心灵的事物是文化典故。在旅游观光中,人们能够结合眼前的风景,联想到描绘此情此景的文学作品,对当地的人文风情有一定的了解。文化旅游资源不只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集合那么简单,而是在表面形式的景观中潜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 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应该遵循的原则
3.1 坚持普遍重视文学典故的原则
对于游客而言,在观赏风景的同时,对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应该加以关注。开发者重视的不仅应该是资源本身,还应关注与其开发利用紧密相关的文化内涵,从现有的资源主体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文化氛围进行创造与延伸。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具有开发价值,应在开发利用中突出重点,对重点项目给予高度重视与进行重点设计建设,开展综合评估,判断哪些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1]以刘三姐为主题的切入口就是很好的选择。
3.2 坚持美学共性与地域文化典故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刘三姐这一文学故事所带来的影响力,进而着手实施具体的旅游宣传与规划。文学旅游资源既有美学共性的特点,又有地域差异的特点。尽管不同地域文学旅游资源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特点,但也要突出共有的美学特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同时兼顾美学共性与地域差异,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资源的表面形式看出潜在的文化内涵。
4 对刘三姐古典文学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策略
4.1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根据当地地所独有的人物典故,确立历史文化与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方针,根据经验,发挥开发利用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当中,推出精品,打造精品文化产区,将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出满足现代人们所需求的景观,做到精益求精,对刘三姐故事进行延伸与利用。
4.2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有强大的基础设施作为物质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注意这些设施要符合文学这个主题,主张节俭环保,尽可能地节约时间,保证配套基础设施齐全,加大对网络系统的建设,为人们旅游观光以及吃住行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建立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场所,使游客体会到人性化的便利服务。
4.3 改革相关的文化制度
除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文学旅游资源还要有强大的制度保障,对相关的文化制度进行改革,使其更加满足资源开发利用与景区建设的需要。文化制度的改革首先应满足统筹安排与完整规划的原则,前期做好安排规划的工作,将具体的思想路线制定成规范的制度;然后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中与文化建设相关的职能,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其次在市场化发展中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构建协调统一的管理模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个部门组织共同合作的发展模式。
5 结语
结合上面的内容可知,本文主要从刘三姐这一故事人物出发,进而从四个方面对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展开了论述。在对文学旅游开发利用中,应该紧紧抓住“文学”这个主题,人们是为了一睹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景色才来旅游观光的,即使景色再秀丽,修饰加工的景观再壮观,脱离了其文学典故的主题,就会与人们的初衷相违背。此外,还需要通过对景区的改造,使其充满现代化色彩,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就是寻找文化差异,体验异地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来的旅游文化激发旅游者的兴趣,推动着旅游业。旅游实质就是文化消费、文化购物、文化享受和文化交流。[1]针对旅游行为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影响颇异。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只有广泛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才能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
1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
在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前提是要深刻理解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地域文化是综合自然地理概略、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历史发展等因素在一定地理区域上各类文化事项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以地理区域为界将文化划分,所以地域文化属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但同时又属于特定的时代。旅游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具有旅游吸引力,体现人类文化内涵,并能够产生一定经济和文化效益。有些学者将旅游文化资源分成如下四类[2]:一是自然景观类,如森林、湖泊等综合类自然资源,戈壁、沙漠等地质地貌等。二是文史传说类,如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民谣故事等。三是建筑器物类,如综合人文旅游地、景观建筑、历史文物、民族服饰等。四是非物质类,如民间工艺、习俗、礼仪、信仰等。不同的学者分类和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认为旅游文化资源是由旅游物质文化资源、旅游精神文化资源和旅游制度文化资源组成。
2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1西安地区旅游业概述
西安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古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例如,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秦始皇陵兵马俑、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和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有高垄断性的文物资源、古城遗址、寺院、庙宇、陵墓等。
2.2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评价
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质量高,占旅游资源的比重大;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凝聚并承载着这个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内涵,同时展示该地域的文化水准、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3]不但满足了旅游者追求异地文化差异的满足感,而且成为旅游的优势资源。虽然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巨大,但是很多旅游文化资源同性质强。因此,需要不断挖掘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潜力,改善和保护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在保持历史特色的条件下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
3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
3.1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类型准确定位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离不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使旅游行为变得更有特色,更具魅力,反过来旅游行为承载并传播了地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对应不同的旅游文化资源,只有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才能使得旅游业繁荣发展。[4]所以从地域文化角度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只有首先对旅游文化的地域类型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才可以依据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制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案。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自然资源景观,也造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高原、荒漠等造成不同的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资源地域类型初步定位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具体确定该区域的地理和旅游资源结构、旅游业综合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2依据地域文化特点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可基本分为传统人文景观型、现代人文景观型、自然景观型、自然人文和谐景观型和特殊环境型。对于自然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地域自然景观占主导地位,所以要合理利用其生态旅游;对于现代人文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旅游地域大都分布在沿海等重要交通地理位置上,经济比较发达,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所以要充分利用该地域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对于特殊环境型的地域文化,像新疆、青藏高原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物资、经济都比较落后,但是它的旅游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持和保护观光旅游景点的人文内涵,避免这些旅游文化资源景观被过度商业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开发全方位的旅游文化资源。
3.3对旅游文化资源综合评价并进行多元化开发
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把握其旅游要素,还要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功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例如,结合西安地区的旅游资源评价对其进行综合开发。西安的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高,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绝无仅有的类型吸引众多游客;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大,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容易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可以深入挖掘这类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吸引有文化素养的旅游者。西安是具有悠久的人类发展历史的地域,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具有密切的关联,历史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强盛王朝在西安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开发旅游资源,而其他地方难以与其项背。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