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增强心理素质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基层消防官兵;心理素质
基层消防官兵所从事职业特殊,工作内容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任务艰巨、要求严格、行动迅速、压力过大为其工作特点。在如此高负荷的工作面前,消防官兵极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1]。有研究表明[2],与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基层消防官兵普遍较低,大多数消防官兵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其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其不良情绪状态,提高其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基层消防官兵心理素质的作用,该研究选取136名基层消防官兵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为期2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照组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2个月后两组基层消防官兵的心理素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消防队136名基层消防官兵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28岁,平均(23.51±2.32)岁,均为男性,婚姻状况:已婚57名,未婚79名;文化程度划分:高中45名,专科43名,本科48名。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名,其中观察组年龄19~27岁,平均(23.16±2.18)岁,已婚28名,未婚40名;文化程度划分:高中22名,专科22名,本科24名。对照组年龄20~28岁,平均(23.87±2.23)岁,已婚29名,未婚39名;文化程度划分:高中23名,专科21名,本科24名。两组官兵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①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基层消防官兵心理状态,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如一对一交流、讨论式及鼓励式谈心活动,充分全面了解消防官兵的心理,并突破常规性思想工作方式,寻求新思路,做好思想工作,帮助消防官兵克服思想障碍,端正思想态度。②组织多样的文化及体育活动,缓解基层消防官兵心理压力,利用业余时间,合理组织文体活动,如篮球、乒乓球、桌球、趣味游戏、组织郊游等,使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③加强心理训练,增强心理素质。加强多种环境的适应性模拟训练,包括火灾、水灾、交通事故等,增强官兵各种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④根据每名官兵的性格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充分挖掘、发挥每名官兵的潜能,促进官兵的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为2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基层消防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比较,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8位消防官兵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该量表涉及情感、行为、思维、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从中分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9个症状因子,用来表示消防官兵是否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以及严重程度。于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各评估1次。②两组基层消防官兵缺陷感变化比较,参考缺陷感量表(TheFeel-ingInadequacyScale,FIS)进行分析,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自信、自尊、体能、外貌5个方面,为五级评分,评分越低,表明缺陷感强,自尊心越低。于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各评估一次。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研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基层消防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比较
心理健康教育后,对照组消防官兵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各项评分无明显改变,观察组消防官兵各项评分均有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基层消防官兵缺陷感变化比较
心理健康教育后,对照组消防官兵学习能力、社交自信、自尊、体能、外貌评分无明显改变,观察组消防官兵各项评分均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消防工作要面临各种火灾、交通事故、建筑坍塌、自然灾害等情境,其复杂性、艰苦性及危险性考验者基层消防官兵的生理及心理素质,基层消防官兵是否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境,有效展开救助工作,不仅仅取决者其身体素质,其心理素质也极其重要。相关研究发现[3],消防官兵的生理及心理负荷要超出普通人许多,极易出现痛苦、紧张、自责、丧失信心等负面心理状态。因此对基层消防官兵实施心理健康,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当前消防部队工作的重要任务。有研究表明[4],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消防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消防员的社交能力与自尊自信。该研究结果显示,经心理健康教育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态各项评分,以及缺陷感中的各方面评分无明显改变,观察组心理健康状态各项评分均有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缺陷感中的各方面评分均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基层消防官兵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缓解基层消防官兵的负面情绪,改善其心理缺陷感,提高其心理素质。
作者:杨平波 李彬 单位:烟台市公安消防支队卫生队 山东省消防总队医院内科
参考文献:
[1]郭壁砖,萧波,孔倩.论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6):568-570.
[2]宋丙芳,丁建光,何敬和.消防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系统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7):632-633.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其教育价值是基础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解决日趋严重的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1.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最终形成价值化的主体。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学生、教师、家长,在积极参与的教育活动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获得心理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创造、会适应、会发展,能够承受各种压力,迎接各种挑战、在竞争中获胜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人幸福生活和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人们形成宽容大度、积极乐观、同情关心、友好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群体而言,其价值表现是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班集体建设;可以融洽家庭气氛,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使家庭生活更加和睦、更加幸福。
3.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组织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体现在它可以为社会组织输送心理健康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才。
4.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社会的价值更为重要。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青少年教育问题面临挑战,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和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方向
塑造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与功能,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训练、咨询、辅导等方式,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塑造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克服、预防挫折的方法。人们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很深,大部分人并没把心理健康当作一回事,实际还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要把心理教育当作一个社会问题,家庭、社会、学校一起,全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教育培养,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把问题防患与未然。
三、明确学生的现状,做到有的放矢是关键
应该承认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成效的,如:大多数人能正确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自卑、不自亢;能正确对待别人,善交友,也就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时,善意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敌意的态度(如怀疑、嫉妒、憎恶等);能正确对待工作,热爱学习和劳动;能正确对待环境,适应能力好;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等等。心理基本上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状态。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劳动观念弱,劳动习惯差,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甚至一部分学生社会公德及法律意识不强,拜金主义比较严重,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减弱,存在的问题还真不少。
究其原因:①独生子女综合症,从小得到的关爱太多,但是却不懂得关心别人甚至自己最亲的人;②经济条件改善,却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③家人的溺爱养成种种难以改变的恶习;形成不健全的人格,表现为以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情绪不稳定,不适应环境,自私,任性等;④年龄的特点,未得到适时的青春期教育。
四、给学生一点挫折教育有必要
人生总会遇到挫折的,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能驱走人们的惰性,促使人奋进。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被服务的环境中,从进小学到读大学,直到工作选择,都由父母去承受压力,因而他们对各种困难体验都不深,缺乏忍耐力,没有坚强的意志,一且遇到挫折就被击垮了。所以,给学生一点挫折教育很有必要。
五、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方法是途径
加强心理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至关重要:①给学生正确的理论指导,解决心理困惑;②加强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③加强心理治疗,帮助困于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④教会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适、打好预防针。
六、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是保证
教师被称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其职责是通过教育手段塑造学生正常健康的心理。肩负着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深造,使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得到拓展和深化;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同时,自己的心理素质也得到提高,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也会得到巩固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但教师却是实施这项教育的重要保证。
1.制约成绩增长的主要因素
1.1先天的身体条件
特长生选材尤其重要。教练员在选体育特长生时要选一些有发展潜力,具备一定运动能力,身体条件较好,且遗传因素较好的学生。不少学生不是为了成为高水平的运动员,而是仅是为了实现大学梦或锻炼身体,才报名特长生。因此我们在选材时对其身体素质既不能要求太高,又要有一定的要求,因为身体条件是制约运动员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运动成绩增长的关键。例如大多数身高较矮的学生,在跑、跳、投中会处于劣势状态,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1.2心理素质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决定他的运动成绩,心理素质不好的运动员,在关键比赛、大型赛事时往往不堪重负。因此体育特长生平时应该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并且应该把心理素质训练作为重点训练的一部分。例如有些特长生在体育高考测试时心理素质较差,导致紧张、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严重影响成绩。
1.3伤病原因制约运动成绩
运动员最怕的就是伤病,一旦受伤,就很难恢复到最佳水平,直接影响成绩,这样的例子很多。因此教练员应该十分注意,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严格按运动规律训练,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负荷强度,避免过度疲劳,采用多种促进恢复的手段。
1.4运动基础
有基础和无基础的运动员训练,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有基础的,其接受能力较快,学习动作技术会较快,但有时成绩提高慢,原因不在于基础,而是在于自身的条件。另一种是无基础的,其接受能力较慢,但一旦掌握训练规律,成绩就会提高得很快。
1.5营养及能量的供给
训练是运动员体能、技能,通过训练不断地自我超越的一个过程。但要超越,就要先恢复好,而营养及能量是促进恢复的最好的东西,因为运动消耗的是能量,人体缺少了能量,能量供应不足,才出现疲劳状态。因此,训练后的能量补充至关重要。
1.6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决定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坚韧的毅力、强大的忍耐力是使运动员在大强度的有氧和无氧耐力训练中坚持下来的唯一保障,也是在关键比赛、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在考试中意志品质对800米成绩影响最大,因此意志品质的锻炼也是十分必要的。
2.业余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2.1教练员的注意点
2.1.1选材时注意选一些身体条件好、父母有运动基础的学生。
2.1.2训练时注意循序渐进,不能盲目地增大训练量和强度,合理安排适宜的负荷量,对训练要讲方法、讲策略、求安全、避免伤病,另外还应该遵循区别对待原则,因材施教。
2.1.3每次训练课要安排一定时间的放松,嘱咐注意饮食营养的摄取,做到适时恢复,疲劳、恢复相辅相长,只有这样成绩才能快速增长。
2.1.4准备活动一定要充分,同时注意技术的正确性和疲劳程度,避免运动性损伤出现。出现损伤要及时处理,停止训练,伤愈要进行调整性的恢复训练,切勿盲目加大训练量和强度,避免二次损伤,待完全恢复后再逐渐加大运动量和强度。
2.1.5巩固心理,增强信心,并加强道德品质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多进行磨练意志、激发斗志的训练,帮助后来者尽快融入团队,学会关心、帮助队友,让队员逐渐学会训练,掌握一定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2.1.6对运动员有信心,不放松对每个人的指导和关心,让每个运动员都感觉到你的关心和团队的温暖。教练员应激励、培养运动员的信心和训练热情,充分利用好每节训练课。
2.2运动员的注意点
2.2.1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团结同学,以关心和帮助他人为乐趣。
2.2.2听从教练员的训练安排,不盲目训练,不过多玩耍,如训练后再进行激烈运动,此时体力不支,很容易受伤。
2.2.3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毕竟自己是关键,要自强、自信,敢打敢拼。
[关键词]军人 心理行为训练 军事院校 意义
军队作为保卫国家领土、防止国内外敌对分子颠覆的武装集团,每一名军人的心理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军人要具有过硬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只有通过严格艰苦的训练,才能够承受战场上紧张、残酷和危险环境对军人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强烈刺激。而军人心理行为训练作为提高军人心理素质的一种训练模式,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的意义,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根据现代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军人心理行为的意义进行阐述。
一、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是锤炼团队精神的基本方法
“阅读的资讯,我们能学习到百分之十;听到的资讯,我们能学到百分之十五;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学习到百分之八十。”所以军人心理行为训练,也正是依据这一特点,强调的是“体验”和“先行后知”。通过让训练者参与一些特别设计的项目,个人和团队需经历一番思考和挑战之后,通过在训练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教官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最终达到挑战自我,锤炼团队精神的目的。
二、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是增强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战争中,由于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和各种高科技武器的威胁,战争场面会更加残酷,因而对参战人员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高技术战争实践表明,高技术兵器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极大扩展了兵力、兵器作战的空间性能,使得作战向大纵深、高立体方向发展;同时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夜间和不良气候条件下作战能力的提高,使战争向全天候、全时辰方向发展。这些都使参战人员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更有甚者部分人员因此丧失了战斗力,造成了非战斗性减员。
三、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利于增强军人战争中的必胜信念
知识和技能是有形的资本,精神和信念是无形的财富,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可以磨练你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使你由内而外的强大起来。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战争,都会不畏艰险,充满必胜的信念。
四、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利于培养战友之间的信任感
在心理行为训练增强信任的项目中,让学员充分明白:“1+l>2”的团队合作理念。如“信任背摔”这个项目,让学员站在1.2米高的台子上,背向大家从台子上倒在由其它队员搭好的人床上。这个项目告诉我们:在相信自身力量的同时,相信他人及团队的力量也变得更加重要。对他人的信任,不仅可以增强同伴的信心,同时可增强自己的信心,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多战友的支持,使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团队,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无形中增强战友之间的信任感。
五、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利于培养学员自主创新精神
心理行为训练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为培养学员创新精神而设计的。例如智闯敌营、荆棘排雷等等你没有在书本上学到过这样的知识,没有人教你怎么做,要完成这些任务只能靠自己,挖掘你的想象潜能,发挥你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的想象力是那么丰富,动手能力是那么强,很多学员参加完雷阵这个项目后体会最多的是: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勇敢地去尝试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正确认识军人心理行为的意义,经过严格、刻苦、系统的心理行为训练是提高战斗力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确保部队安全稳定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郝佳.心理行为训练――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新载体[J].科教文汇,2007,12(上旬刊):46.
一、问题的提出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提出:“人是身体方面与心理方面的一种和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许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只注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忽视了学生心理方面的探究和磨练。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需要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过硬的人才,所以在体育与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尤为重要。这必将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有益的催动作用,这也加快了创新教育的进程。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胜利法。系列的手段,让学生不断地取得胜利,并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以获得自信,坚定其必胜的信念,去迎接新的挑战,敢于面对困难的一种方法。其中,表扬是一种最常见、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在我们的学生中,其中不乏有一些因家庭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自卑、畏缩心理的人以及性格内向的人,他们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事事落于人后、做事缺乏信心,越是如此就越无法尝试胜利的喜悦,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形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逃避现实的不健康心理状态。面对这种心态的学生我们应多采用胜利法,在其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他一个稍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难度,让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功,并及时的加以表扬和鼓励,再指点其正确的方式方法和提出新的难度。如此循环下去,他就会逐渐的树立信心,摆脱自卑、畏缩的心理。
2、挫折法。所谓挫折法,就是让学生在其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使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增强抗挫折能力,以尽快走出心理低谷,增强心理调节平衡能力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形成了过于自负、自以为是的心理特点,而他们的父母怕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事必躬亲,甚至帮他们做值日做功课,也造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心理特点。他们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和虚心向别人学习,而且他们也经不起失败和竞争,失败后更是无法从中摆脱出来,最终成为被淘汰者。有这种心理特点的人,我们平时应训练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批评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手段之一,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历一些挫折,使他们能够看清在学习和生活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坎坷和困难的,而且有很多人在很多反面都强于自己,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够学会尊重他人,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竞争中成为一个强者。
3、沟通法。通过语言和信息的交流,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且通过语言和信息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在心理上达到良好的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生活和学习中去。这种方法是我们在训练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例如;找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就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许多的心理训练中,他经常贯穿始终,并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把收到的信息,通过语言加以对学生自身的比较和处理,使学生清楚自己的位置和“长短”,唤起最佳心理状态的出现。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最直接的工具,而我们教师传授知识,也是靠语言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能充分地利用这一工具。另外,现在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各种信息的传递十分快捷,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关键词】高考体育生 心理素质 培养
相对于文化科考生,体育考生除了需要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进行体育专业训练,而在体育训练过程中,高考体育生往往会遇到心理上和身体上的挫折,给自身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不利于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进而影响自己的考试成绩。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体育教练往往只注重体育生的成绩,而忽略对体育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导致体育生在后期提高成绩时可能会有较重的心理压力,难以取得优秀的体育成绩,所以增强体育生的心理素质是体育训练的重中之重。为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训练中,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开设心理教学课程和鼓励学生自我心理暗示,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训练心态,实现训练效果和体育成绩的提高。
一、高考体育生的心理素质概况
参加高考体育的学生往往是文化课成绩偏差的学生,并且部分学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训练,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这也导致在后期的体育锻炼中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脱颖而出,给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同学造成了心理负担,使其心理素质更加脆弱。因此,教练要督促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加强训练,让他们找到进行体育训练的自信,并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取得好的体育成绩。
二、提高高考体育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1.创设轻松愉快的训练氛围。 轻松愉快的体育训练氛围可以激发学生训练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训练。另外,愉快的体育训练环境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快乐的体育训练,更能牢记体育老师传授的训练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在训练中添加即兴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释放自己的压力,并与老师进行积极地互动,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2.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评价是对学生训练成绩的一种考核方式,也是对学生的认可,因此,老师的评价对于体育生的训练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训练主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为此,体育老师要改变以前落后的评价方式,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评价机制。摒弃以前单靠成绩好坏评价学生的评价机制,建立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评价机制。另外,老师要对学生端正的训练态度给予褒奖,并且激励其他学生端正训练态度,从而通过正确的评价机制,实现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增强。
3.设计巧妙的训练环节。训练过程中好的训练环节会促进体育训练的进程,迅速完成体育训练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训练氛围。因此,体育老师在进行训练环节的设计时,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集中,让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训练,从而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在训练中找到自信,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4.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体育生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满足体育生的交往需求并与队友建立信任,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为此,体育老师在对体育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培养体育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体育生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比如,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尊重别人的隐私、习惯和爱好,不诬陷他人。另外,体育老师还应该认真观察每一个体育生,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为其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此外,体育老师可以通过与体育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自身的情感态度影响体育生,让体育生产生正确的心理评价,进而获得心理满足感和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体育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和饱满的训练情绪。
5.提高体育生的主体意识。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要以体育生为主体,对其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以不断提高体育生的主体意识。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体育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形成正确认识,提高体育生的训练兴趣和专业能力,实现体育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善。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体育生个体间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实现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
6.树立体育生的自信心。每个体育生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往往在训练时不敢做动作,害怕队友取笑,因而逃避体育训练。面对上述情况,体育老师可以一方面创设良好的训练环境,使学生之间彼此尊重,在体育训练中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定式;另一方面可以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降低训练标准,慢慢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并让他们在训练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体育成绩,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找到自信。
增强高考体育生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进步的客观需求。为此,在体育训练中,体育老师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并且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秦艳玲.浅谈高考体育生心理训练方法及研究[J].华章.2011.
一、体育舞蹈能够增加运动负荷量,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
根据国家教育部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因饮食和运动负荷不足而导致的肥胖呈上升的趋势,且上升的幅度较大,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此,笔者以为,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舞蹈的形式,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保持苗条身材的愿望,帮助他们实现形体美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舞蹈的形式增加他们的运动负荷量,促进他们身体的成长发育。
体育舞蹈的运动形式能够使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得到充分地锻炼,能够更好地改善大脑的营养状态,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消除他们因学习而产生的身体疲劳之感,让他们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笔者通过对体育舞蹈教学发现,体育舞蹈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1)能够满足学生的身体成长发育所需要的运动量;(2)能够对学生的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积极地影响,提高系统的功能性能;(3)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让他们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性。
二、体育舞蹈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身材,增强心理健康
新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健康是这样解释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抵御疾病,提高身体素质,能够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环境的适应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离不开自我的信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已越来越重视自我的心理素质,特别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之中,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增强实力的重要因素。
笔者以为,体育舞蹈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身材,增强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1)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感,即学生在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舒展身体各个部分,提高身体机能的活力;(2)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身材,让他们拥有自我满意的身体形态,提高自信心;(3)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身体运动的健康发展;(4)能够发挥自身的潜能和激情,增强他们的自我吸引力,让学生的体质得到一定的改善。学生只有在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前提下,更能够满足他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
三、体育舞蹈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社会适应性
体育舞蹈需要一定的团队合作,即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中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舞蹈训练。学生在彼此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形体动作,还要求考虑到对对方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训练,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的精神,便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等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通过合作,更好掌握解决困难的的多元化途径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学生在彼此的合作过程中,能够学会为他人着想和彼此尊重的心理素养。
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上的所谓流行现象往往有一种崇拜和好奇心理,甚至产生向往的心理。对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彼此的舞蹈合作的过程中,养成互相配合、互相影响的良好习惯。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他们的心理愉悦的指数,让学生始终在一种充满民主、自由、平等的环境氛围下能够进行交往和合作,养成正确的评判方式;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集体舞蹈表演和团体舞等团体活动,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他们的身体器官的各种协调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有利于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身体自我的吸引力和适应能力,满足他们心理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新课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教学途径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运用体育舞蹈的训练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身材,展示青春的活力,还能够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郭东明.体育舞蹈的学生体质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第6期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建议
当今,高职教育蓬勃发展,“90后”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定群体,个性特点比较突出,有些叛逆;自我意识强烈,部分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价值观现实,行为的功利性较强;追求独立又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交往方式多样,人际关系淡漠。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经济、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多方面的就业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下面我就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1.加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专业化建设
在高职院校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配备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申请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经费,建立心理咨询师、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治疗室、情绪宣泄室、心理测量室等专门的工作场地和必要的工作条件。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之路,实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规范化、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咨询辅导的专业化、场地和设施设备建设的标准化。
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工作的教师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咨询、辅导和团体活动训练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方法辅助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3.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机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
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培训、咨询辅导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有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早预防和发现,并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和快速控制。如借鉴一些院校的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五级目标体系、五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五级塔式工作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4.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如开展“525”、“520”等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举办心理专家讲座、经典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沙龙等,开展户外素质拓展训练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网络、邮件、QQ、微信、电话等各种平台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释放激情、缓解压力,宣泄负面情绪,健康快乐成长。
5.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表演式或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并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6.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在具备相应资源的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们可根据教学模块设计户外团体心理素质训练方案,把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通过充分参与活动训练让学生获得实际体验和感受,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内在潜能,树立自信心;在体验训练中,帮助学生克服自身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发展健康人格;在体验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团体体验训练活动中,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困惑,认识到团体的力量和作用,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关键词] 农机驾驶员 心理健康 行车安全
[中图分类号] U4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14-02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机动车辆进入各个家庭,推动了我国各地交通事业的飞越式发展,同时,道路交通事故伤害已成为首位伤害因素。避免道路伤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驾驶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多种情况下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大家思索和关注,驾驶员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重要的驾驶素质来认真对待。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一定时期心理的趋势和走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其行动,有什么样的心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 而在这繁忙的车辆驾驶过程中,如果农机驾驶员拥有不健康心理将会直接影响到驾车的安全。一个心理健康的农机驾驶员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驾驶熟练程度、车辆状况、道路情况、行人拥挤情况、天气和季节变化、制动性能、动作反应快慢、车速和跟车距离、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允许的情况下,对自己所驾驶的车辆正确判断、提前预防、合理处理,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来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农机驾驶员的心理分析
1.随意驾驶和侥幸心理。这种心理类型的驾驶员多表现在开车时不够聚精会神,随心所欲,东张西望,精力外移,随意吸烟、吃东西、听歌,甚至与旁人闲谈、、玩耍、打闹等等,这些不良恶习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高危隐患,是违章驾车的主要原因之一。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但仍要坚持错误的选择。这种情况在有经验的农机驾驶员之中表现较多一点。
2.盲目乐观和思想麻痹
麻痹心理。驾驶员出的交通事故,大部分原因都是因思想麻痹造成的。据调查,大部分车辆事故都是因为对事故的前期情况不重视,无法无天、不知天高地厚了,或者对熟悉的情况不重视,这是造成恶劣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盲目心理。这类型心理的驾驶员多数表现在对辖区道路不熟悉,对哪一段路危险、哪一路口车多人多的情况掌握不明,这样也是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的原因。
3.英雄自大和霸道蛮干心理。一些老驾驶员认为自己驾车资格老,开车时间长,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就掉以轻心。英雄心理。这部分的人多数是看到别人开快车,心理就崇拜,以致意识上受到一定的感染。霸道心理。这样的驾驶员心怀霸气,以为是驾驶技术天下第一,驾车起来威风凛凛的,气势凌人,不把交通规则、安全规定放在眼里。
4.情绪波动反常,控制能力弱等。驾驶员在遇堵车、红灯、愤怒、悲伤、恐惧时,或在别人违章超过自己车时,感受性、理智性降低,拙于观察和思考,跟自己堵气,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5.低落心理。农机驾驶员不能正确处理好自己的利益与得失关系而导致的。一些农机驾驶员遇到挫折,心情低落,心里想不通,精力不集中。
6.抵触心理。这类型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一些农机驾驶员不能正确对待现实而形成的。一些反常情况,驾驶员不能正确接受,反而造成一种逆反心理,或对别人的批评劝阻耿耿于怀,心存怨言,情绪不稳定,想通过乱开车、开快车来发泄心中之恨。
7.急躁心理。此类型心理的农机驾驶员主要是在日常工作比较繁忙的情况下造成的,主要存在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新驾驶员之中。驾起车来就一味求快不求稳,不顾安全,遇上堵车或红灯,更加烦躁,还有的为了追求更多经济效益多拉快跑,开车起来就慌张起来,不知所措。
二、农机驾驶员心理素质的培育对策
人都有七情六欲,有时人的感情、情绪支配着人的行动,情绪高涨,头脑清晰,思路明朗,做任何事情都可能迎刃而解。反之,当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做事情就可能受到阻力。农机驾驶员驾车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稍有疏忽,可能会酿成大祸。为此,对加强农机驾驶员心理影响必须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使不良的心理状态实现“质的变化”,打造过硬的“心理盾牌”,切实预防车辆安全事故的发生。
1.加强思想工作,要本着对个人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加强文化、身体、尤其是心理等素质,做到政治思想好、作风纪律好、身体素质好、心理素质过硬等基本条件。 消除紧张、急躁、侥幸、称雄的情绪,坦然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注意保持心理平衡状态这是良好驾驶心理的基础。
2.加强心理教育,解决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在驾驶过程中,要牢固树立 “安全第一”的观念,充分认识车辆事故的危害性和行车安全的重要性,深刻认识自己心理行为对驾车的影响作用。进行心理培养,强化心理素质。在情绪波动很大时行车要注意控制情感、车速、给自己一个好的暗示;严重者可休息治疗。注意改善休息环境,并从事一些有益的休闲活动,消除精神和体力上的疲劳。
3.加强沟通工作,化解心理矛盾。“安全工作无小事”。作为一名农机驾驶员发现自己有异常行为的表现和想法,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心情郁闷,精力涣散,那必定是心理有问题,要及时掌握具体情况,有思想问题的要自己化解或与人交流沟通,使自己有一个舒畅的、坚强的、积极的、温馨的心态,以更良好的状态和更充沛的精力驾驶好车辆。
4.加强心理修炼,增强“自控力”。一个掌控自己心理活动的人,行为上表现的是一个沉着稳重、冷静理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机智灵活。作为一名驾驶员要具备的心理素质。逐步确立“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凡是遇到紧急情况,都有镇定的去应急处理,要杜绝违反行车安全规定的现象发生,切忌不顾后果而心存侥幸、带情绪驾车,鲁莽、盲目驾车。
5.重视交通法规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农机驾驶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能力,增强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做好农机驾驶员的心理调适避免和降低危险是驾驶员长期的必修课。特别是在行车过程中,外界的各种因素都会对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和影响。作为驾驶员本身,时时刻刻都要尽早地意识到各种外界因素所导致的不同情绪对安全行车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集中精力驾驶好自己的车,主动地避开危险且不对他人造成危险。
6.农机驾驶员自己作好以下心理暗示和诱导
农机驾驶员要对自己多鼓励,安排工作要适当,并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保持心情愉快,精力充沛。也应讲究人格修养,扩大心理容量,提高心理承受力和应激力。
农机驾驶员应该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给自己一个好的暗示和诱导,提前预防处理相关情况,同时加强道德修养,以健康的驾驶心理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做到防患于未然。学习和运用健康驾驶心理知识,纠正不良的驾驶心理,防止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