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心理素质的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素质的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素质的训练

第1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在开展射击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射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然而,现阶段的射击教学中,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基于此种情况,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现阶段射击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作内容的切入点,并对射击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的经验,进行详细地阐述。

二、现阶段射击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

问题目前,射击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畏难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恐震心理、惧怕心理以及急于求成心理,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射击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出于好玩的心理

很多学生在没有进入射击训练队伍之前,是没有接触枪支的机会的,更不用提进行真枪实弹的射击了。只是觉得射击训练很好玩,也很神气,并没有对射击训练的教学本质有着深层一些的理解。

(二)很多学生会产生急于求成的心理

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够在射击训练中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应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加以表扬,但是很多学生也会产生急于求成的心理,这主要表现为,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射击成绩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成为神的心情特别强烈,这种浮躁的心理,使得学生在射击成绩不够理想时,就会出现丧失信心的表现。还有的学生不愿意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只想走捷径。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射击训练的效果。

(三)很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产生恐震心理

有很多学生既对射击充满着好奇,但是又会有一些害怕的心理。比如,教师在进行射击基本知识的讲授时,特别是涉及射击枪支的后座现象,学生就会很紧张,尤其是在真正体会到枪支的后座的威力之后,在射击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声响,使学生的恐震心理就更加强烈,有的甚至表现出浑身颤抖、无法拿枪的现象,同时,又由于手枪短但是威力却很大,射击后的摆动角度也很大,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射击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要领,把握好分寸,不然,就会对他人和自己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学生会在训练的过程中产生恐惧心理,比如有很多学生担心枪支走火,出现意外。

(四)很多学生会对射击训练产生畏难心理

众所周知,射击训练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课程,这是由于射击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手枪立姿的射击训练,而学生在进行训练时,要用单臂或者双臂悬空无依托的据枪。如此高强度的训练,就使得那些手臂力差的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比如,有的学生在进行射击的时候,还没有找到瞄准线,两手就松了下来,特别是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很多学生就更难以忍受,因此,学生的畏难心理也更加明显。

三、射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调整

和心理素质训练正如前文所述,很多学生在进行射击训练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加强学生在射击教学中的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主要有:对教育目的进行强化,提高他们思维能力,对射击感觉能力进行强化,并注重对学生射击注意力和放松的训练,具体内容如下:

(一)强化射击训练目的教育

人们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好奇的心理,并且还会给予极大的兴趣,射击训练来说也是一样的,在最初阶段,学生往往会觉得射击训练非常的神秘,有种强烈的探寻奥秘的欲望。即便如此,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在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一段时期的他们意志力不强,容易激动,而且兴趣也非常容易转移。同时,这些学生对射击训练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只是觉得射击训练非常有趣,非常好玩,没有对射击教学的目的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体会。因此,学校对射击训练的教学目的进行强化是势在必行的。在日常的射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端正对射击训练的学习态度,为射击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促进学生射击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维是人们的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因此,促进学生射击思维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在进行射击训练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射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技巧讲透彻。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枪支的知识,并了解不同枪支的性能。

(三)强化学生射击感觉能力的训练

所谓感觉,指的就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教师应在射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感觉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有较为直观的感觉体验,从而达到对学生心理进行有效调整的目的。

(四)强化学生射击注意力和放松的训练

要想获得良好的射击效果,就必须要调整好心态,集中注意力。在日常的射击训练中,有很多学生也会表现出特别紧张的情绪,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射击注意力和放松的训练,比如,教师应引导学生放松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以把身体调整到最放松的状态,从而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四、结束语

第2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心理素质与拓展训练的内涵,介绍目前拓展训练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之后详细的介绍了拓展训练在培养、训练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体现,从而不断推广和合理应用拓展训练方法,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意义;应用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很快是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因此,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方法,而拓展训练方法就是通过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运动来培养、训练、提升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和心理行为等心理素质,促使学生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

1.心理素质与拓展训练的内涵

1.1心理素质的内涵

心理素质属于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数主要包括先因素天和后天因素,而我国心理学教授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以遗传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下,经过人主体的实践训练活动从而形成的心理能力和性格品质的综合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仅需要先天性的遗传因素,而且更需要心理素质的实践训练活动。心理素质是由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五个非智力因素组成的,而心理素质的内涵又包含着人的智力,因此,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训练、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正面的能量、心理健康品质和心理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1.2拓展训练的内涵

所谓的拓展训练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过程,是指通过利用有限的工具和材料等资源,来布置一些特定的现场和情景,通过队友们之间独立或合作完成一项任务,让受训人员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学会反思和总结经验,再然后可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从而完成已制定任务目标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是与以往的训练方式不同的,该训练方法需要队友和成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加了训练过程中的难度,而且,拓展训练方法不仅要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而且还要达到让成员可以在训练活动中得到收获、提升心理能力等教育效果,激发成员和队友的心理更加适应社会变化、竞争环境和突发事件,从而大幅度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2.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2.1目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问题

由于目前学校在体育教育、课外活动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方法不丰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们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保护太多,使得这些独生子女的抗挫能力不高,自尊心极强,对于突发事件的独立解决能力欠缺,自信心不够,使得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薄弱,极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和思想的影响,意志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降低,而且心理和情绪变化较大。

2.2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丰富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可以通过把拓展训练方法引入到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这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第一,通过进行拓展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体魄和心理能力,消除焦虑和紧张,摆脱懒惰和被动心理状态,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抗挫能力;第二,能够鼓励学生培养、发展和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洞察力,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第三,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和团结意识,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爱心,进而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能力,建立分享、互相帮助、相互体谅和宽容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第四,拓展训练方法符合我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求,使得体育教学活动与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气起来,利于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国家栋梁人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拓展训练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中的应用体现

3.1广泛采用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教材,丰富拓展训练理论基础,

随着拓展训练方法的不断推广和广泛应用到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等众多行业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因而,关于拓展训练的专著纷纷出现,诸如毛振明的《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以及北京大学钱永健教授编写的《拓展训练》等专著,丰富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思想理论基础,进而优化了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教材,有助于开展学生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3.2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完善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由于目前社会竞争激烈,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而且大多数学生也存在自信心不够和意志力薄弱的性格弱点,以及容易焦躁、自卑等心理缺点,可以通过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在训练或中可以引入”攀岩”、“登山”等野外训练活动,可以来正面影响学生的心理缺点和性格弱点,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克服困难,独立应对突况,从而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提高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抗挫能力,另外,也可以通过野外生活体验的训练活动,来调节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身心与大自然的融合,使得心理状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状态。

3.3开展多样化的拓展训练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在体育课教训活动中,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可以在高山、野外、室内等环境中,开展登山训练活动、野外体验生活活动和室内攀岩活动等多样化的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而且也会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和洞察力,提高学生的自觉主动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和强化团队精神和合作理念,点燃青春的激情,燃烧火热的心,从而让学生在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

3.4丰富拓展训练的思想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开展拓展训练活动中,为了更加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全面发展,需要丰富拓展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首先,在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和独立完成,另外,要体现人文情怀,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教师要在训练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其次,在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

结论

总之,在体育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拓展训练方法,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情况,来开展多样化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毛凯.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实践研究――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M].山东师范大学.2012.26(11):1-40

第3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心理状态 歌唱欲望 歌唱动机 舞台实践

歌唱中,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唱歌或练声时轻松自如,声情并茂,歌声富有感染力。而一旦有其他人在场或面对舞台的灯光音响和台下观众的时候,则会出现声音颤抖、身体僵硬、心跳加速、忘记歌词、跟不上节奏等现象,和自己单独演唱时简直判若两人。这是由于歌唱者心理素质欠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怯场”,正是这种“怯场”心理干扰了歌唱者的情绪,心理压力过重,致使演唱曲目难以驾驭,导致歌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怯场”并非普通的精神紧张,而是一种极度的紧张病态,它务必消除,但很难除去。造成“怯场”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解决。如果他(她)掌握的歌唱发声技巧还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上了台,心里没底,担心唱不好,心情就会紧张;有的学生思想负担过重,如场合严肃、重要、身体不适、顾虑太多等;学生临场经验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怯场”都会影响演唱的质量。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克服“怯场”现象。

任何音乐表演都是转瞬即逝的一次性过程,它既不能重复,也无法弥补。实践证明,表演者临场时技术的发挥,完成音乐作品的质量以及演出的效果,均与其表演时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每次临场表演中都能把自己平时的积累发挥到最高水平,并且使每次临场表演都成为具有一定即兴性的创造性表演,这是我们每一位表演者都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人体发声歌唱,不仅是人体肌肉发声器官在运动,也是心理活动的表现,更是神经支配思维引导感情宣泄的过程。歌唱是人类情感高度概括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歌唱形式把内心的体验,用音乐来告诉听众。从心理学角度讲,歌唱是心境与情感的艺术,是歌唱者内心思绪和情感的表现形式,歌唱的整个过程都服从于心理活动,而声乐艺术的特点由身体状态、技术状态和心理状态三部分组成。哪一部分出了问题,整体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应特别重视心理训练,努力树立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态。从广义上讲,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和发展歌唱者所需的心理特征,为登台演唱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培养歌唱者关于控制调节自己的能力,以获得良好的心态。

不良心态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受条件的规定和限制,其包括时间、地点以及对演出质量的要求等;二是技能方面对心态的影响,其包括准备不充分,没有把握好歌曲的内容和基调,仓促演唱。歌唱者选择了不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曲目,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三是受个人心理方面的影响,其包括演出质量的高低与本人的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歌唱者太注重自己的名利就会有紧张拘束的表现,观众会对歌唱者产生刺激,如观众中有同行或专家,演唱者就会感到有压力,进而加倍紧张;或者演唱者在精神上受到意外的刺激。四是生活方面的三大影响,其中包括气候变化使自己身体状况不好;休息不足也会影响演唱水平的发挥;演出前吃的过饱,或是吃了冷、辣和油腻等激性时,就会影响发声。

以上几方面情况相互交织,对演唱者有刺激,就会产生不良心态。要解决心态问题没有灵丹妙药,只有演唱者从技能、心理、生理、实践几方面不断地训练,才会有良好的歌唱心态。

一、歌唱时充满自信,要有强烈的歌唱欲望

学生心里很想唱歌,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到正确的歌唱方法,一旦他们体会到歌唱发声的感觉使自己的声音产生美的变化时,就觉得很高兴,歌唱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对唱歌有强烈的欲望,容易使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产生兴奋。在兴奋的中枢神经传导下,歌唱的生理器官会作出积极反应。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顾虑很多,思想负担太重,往往束缚了自己的情绪,歌唱的发声就会很不自如。因此,积极主动的歌唱心态是上好声乐课的重要保证,在思维的积极状态下与思维的消极状态下所进行训练的效果是极不相同的,而情绪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来自师生双方。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必须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这种积极思维潜在力量,诱发学生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并对其歌唱情绪进行培养,具体说就是要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具有奋进不懈的毅力与争取成功的信心。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唱出动听的歌。

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充满自信,精力旺盛,大胆、热情,有强烈的表现欲,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智慧,明确学习目标,主动、乐观,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只有乐观的人才能自我激励,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实现目标,能够承受挫折,挑战自我,经过失败的磨练,就会不断增长自信,最终以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强大。信心不足是产生舞台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音乐表演者树立演出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信心并不能凭空而来,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俗话说“艺高胆大”,足以说明只有精湛的技艺才能增强信心,从而在演出中才能镇定自如,从容不迫。基础扎实了能增强表演者的自信心,也能更好的控制表演者的情绪从而能使技术更好地发挥。

二、努力提高声乐技巧

有的学生对歌唱艺术非常热爱,但是不讲究科学的方法。有的学生每天花很多时间来练声、唱歌,也不管发声的方法是否正确(也许学生自认为是正确的),结果把嗓子弄得十分疲劳,但却收效甚微。人的发声器官是比较娇嫩的,它经不起长时间的连续劳动,特别是滥用。著名的声乐教授吉阿姆巴齐斯塔・曼契尼曾在《关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实践体会》中指出:“初学时就养成坏习惯的嗓音,或者就像人们所说的,在缺点中培养出来的嗓音,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很容易纠正过来。”所以,教师一定要常用“要用脑子来练声”这句话来告诫学生,如果长期这样唱下去,那是非常危险的。每当教师在课堂上说“这是一个好的声音”时,学生要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一下,它与“错误的声音”的不同之处究竟在哪里,并有所记忆,以用来指导课下练习。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再是“只凭嗓子练声”了。勤于用脑的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往往“事半功倍”,而只凭嗓子练声的学生,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不仅“无功”,而且“有害”。

只有掌握了娴熟的技巧、具备丰富的经验,才会在观众面前充满自信、收放自如地歌唱,同时更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嗓音条件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曲目,特别是在演唱技巧上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可贪大求难。每次演出前均做好充分准备,明确作品的全 部内容,演唱时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当中,努力表现出其情感和思想内涵。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摆脱不良心态。为此,我们强调每位音乐教师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上好音乐课。上好音乐课,除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外,更重要的则是了解学生,为学生设想,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因为技术和知识可在工作中日日进步,而徒具精深技术,却无法施教于人是最不可取的。

三、提高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歌唱动机

首先应克服计较个人得失的心态,培养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观众负责的精神。解除紧张忧虑情绪,减轻沮丧压抑的心情。排除自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表演当中,自信、乐观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基础。如孔子所言:“自乐乐人,自正正人。”而塑造健康的品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则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较高审美情趣的德才兼备的学生。

其次应加强身体锻炼,时刻保持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做到胸中虚静,没有杂念,专心致志,接下来是在表演中不可心情躁动、急于求成,而是要沉得住、放得开。这就要求学生在演出过程中要把全部的精神、意识、心态、形体贯注到音乐作品之中,融合到音乐表现里,完全进入自己的角色当中。只有达到这样一种意境,才能准确地、创造性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使表演者的情感与作品风格保持一致,才能把音乐的灵魂展现给观众。优秀的音乐家能够通过表演来拨动人的心弦,只有感动观众的音乐表演,才算是成功的表演。

第三要有严肃的表演态度。即表演的自然和落落大方,从表演心理的角度来要求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要把自己的表演作为某种表现意图而生硬灌输,也不要把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外在技巧去显示或者炫耀,而是要使音乐从自己心里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不作任何伪装,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产生共鸣。

不要有虚荣和侥幸心理,也不要对自己的表演效果作过分的祈求。那样就会给自己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演出需要的是严肃和诚实的态度,目的是为了表现音乐,而不是表现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演出,从而才能取得最好的表演效果。钢琴家傅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要使弹琴的学生明确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成名成家,炫耀技巧?还是真正的热爱音乐?”傅聪大师的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的热爱音乐,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学习音乐,从而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

四、加强舞台实践

舞台经验对歌唱者的演唱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舞台经验是通过平时的参与、观察、学习、总结和积累而取得的。在教学中,突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尽量多提供登台表演的机会,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组织学生参加演出。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为学生创造参加艺术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经受住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在演出实践中,使自己从心理上逐渐适应并喜爱音乐表演的环境,这是减少和避免临场紧张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沙场”考验的机会和在观众面前亮相的场合,也为学生们积累了临场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演唱中和观众沟通的技巧和经验,帮助自己的演唱取得圆满成功。演出得越多,得益越多。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登台演出的亲身体验,试想自己第一次登台演出时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怎样的一种表现呢?等到第二次上台时又是什么样的表现呢?那么再到多次,直至我们大学四年毕业后,这时再回想第一次上台的表演,感受和体验就大不相同了。所以说,经过多次的上台演出磨练,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了表演环境,也就减少甚至是避免了情绪的紧张。

第4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 心理素质训练

Effect of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on personality of military personnel

【Abstract】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ystematic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on the personality of military personnel. METHODS: One hundred eighty servicemen were pided into training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Using the textbook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of Servicemen, the training group was trained for 6 months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no such training. 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s Questionnaire (16PF)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mental health of servicemen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and data were analyzed by pairedsample test. RESULTS: ① 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s, the 16PF scores of the servicemen in the training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factor H, G and Y3 after training, 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factor O (P0.05). ② 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s, the 16PF scores of the soldiers in the training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factor H and G (P0.05). ③ 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s, the 16PF scores of the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in the training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factor C after training 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factor X1 (P0.05). ④ 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s, the 16PF scores of officers in the training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factor A after training, 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factor O (P0.05). CONCLUSION: Systemic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of military personne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m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personnel. The training effect is different for military personnel of different ranks.

【Keywords】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personality; 16PF; servicemen; mental health

【摘要】 目的: 研究系统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个性的影响. 方法: 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教材,对90名(训练组)军人进行为期6 mo的心理素质训练,有效被试79人;同时选择生活在同一营区的90名军人作为对照组,有效例数77人. 采用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问卷(16PF),对训练组和对照组军人于训练前后进行团体心理测评. 进行干预前后两组样本的成组t检验. 结果: ① 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训练后16PF中有恒性、敢为性和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得分明显升高(P

【关键词】 心理素质训练;人格;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军事人员;精神卫生

0引言

军人职业的高风险和军事活动的高压力使军人承受着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需要军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既往有关军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结果显示,军人心理素质亟待提高[1-4]. 当前,全军各部队对维护军人的心理健康、提高军人心理素质对部队建设的重要意义虽已有共识[5],但对如何提高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增强军人心理素质,还停留在现状的调查、理论探讨和零星的干预研究方面[6-8]. 本研究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9]为教材,对某部队军人进行了心理素质训练干预实验研究,以期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个性的影响,为开展军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促进军人心理的健康成长和提高军事训练的效率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部队生活在同一营区的军人180名. 剔除未能参加完整训练对象和无效的问卷,有效样本量为156人,训练组79人,对照组77人. 军官∶士官∶士兵分层比大约是1∶2∶4.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男性144人(92.3%),女性12人(7.7%). 年龄17~35 (21.4±4.0)岁. 军龄:1 a 58人(37.4%),2 a 27人(17.4%),3 a 16人(10.3%),4 a及以上55人(34.9%). 文化程度:小学1人(0.6%),初中30人(19.2%),高中(中专)93人(59.6%),大专及以上32人(20.5%). 级别:士兵85人(54.2%),士官47人(30.1%),军官24人(15.7%). 独生子女70人(44.7%),非独生子女86人(55.3%). 来自双亲家庭142人(90.9%),单亲家庭9人(5.8%),其他家庭5人(3.2%). 经均衡性检验,训练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军龄、文化程度、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家庭结构等均达到均衡(P>0.05).

1.2方法

1.2.1训练教材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教材,围绕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积极适应、持续发展、主动创造3个训练目标和军人心理素质(适应军营环境、适应军营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军事技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8个方面的训练内容,构建训练内容体系[10].

1.2.2训练方法

1.2.2.1专题报告按照军人心理素质的基本构建,选择了8个与军人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的主题作为讲座内容,如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模式、原则、内容和方法,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军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军人良好个性的培养等,由从事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专业人员对训练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4 d每次2 h的专题讲座.

1.2.2.2策略训练此阶段是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核心阶段. 我们从《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中选取18个与军事活动和军人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进行策略训练. 内容: (1) 军人角色适应训练; (2) 军训焦虑的调控;(3) 军训中心理表象的应用训练; (4) 军事训练中的高原现象;(5) 克服自卑训练;(6) 应对孤独训练、(7)嫉妒心理的克服;(8) 学会赞扬;(9) 学会宽容;(10) 学会解脱;(11)认识自我训练; (12)接纳自我训练;(13) 学会有恒训练;(14) 学会自强训练;(15) 学会竞争与合作;(16) 应对挫折训练;(17) 成功心理训练;(18) 心理战的心理训练. 训练由2名经过系统理论和实践培训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主持进行,训练组分为2个组,每组人数控制在40~50人,以保证参训者都能参与到训练中来. 每周安排2次训练,每次1个专题,每次训练时间40~60 min. 2个组训练内容循环交替进行,每个组都先后完成了18个专题训练内容. 整个策略训练阶段历时3 mo,训练共进行36次. 对照组不参加策略训练,自行阅读训练教材. 每个专题训练又分为4个相互衔接的环节: ① 创设情境,激发共鸣;② 介绍知识,激励参与;③ 设计活动,策略训练;④ 反思内化,提升品质.

1.2.2.3反思内化由心理学专业人员用1 mo时间深入到基层连队,和基层官兵一起交流、讨论,以了解其在日常训练中是否运用前一阶段学到的心理策略和知识. 主要采取阅读思考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故事,同时通过自测练习,了解其心理素质水平. 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形式,让其有所思、悟、感、得. 训练组系统参加全部3个阶段的心理素质训练,对照组只参加专题报告阶段的心理健康讲座,随后自行阅读训练教材.

转贴于

1.2.3训练效果的评价采用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问卷(16 personality factors questionnaire, 16PF)[11]对训练组和对照组进行训练前后的团体测试. 16PF测验共有187题,采用三级评分,问卷以16种相对独立的基本个性因素(即主要因素),4项次级个性因素类型和4项应用预测个性因素(即8种次级个性因素)来评价个性特征. 其中,主要因素包括: 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和紧张性(Q4),次级因素包括适应与焦虑型(X1),内向与外向型(X2),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3),怯懦与果断型(X4),心理健康因素(Y1),专业成就因素(Y2),创造能力因素(Y3),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Y4),对不同因素的组合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全面评价个体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

统计学处理: 测试结果用DXCⅣ多项心理测评议[12]处理,SPSS11.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训练组和对照组军人训练前后各因子分的差异.   2结果

2.1心理素质训练前后军人16PF各因子得分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后16PF有恒性、敢为性和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得分明显升高(P

2.2心理素质训练前后军人16PF各因子得分的分层比较按级别不同,将被试分成士兵、士官和军官分层比较,比较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后16PF各因子分的差异.

2.2.1心理素质训练前后士兵16PF各因子得分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士兵心理素质训练后16PF有恒性、敢为性因子得分明显升高(P0.05,表2).表2士兵心理素质训练前后16PF各因子分的比较(略)

2.2.2心理素质训练前后士官16PF各因子得分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士官心理素质训练后16PF稳定性因子得分明显升高(P

2.2.3心理素质训练前后军官16PF各因子得分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军官心理素质训练后16PF乐群性因子得分明显升高(P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心理素质训练,军人的某些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出现了明显变化. 表现为训练组军人有恒性、敢为性和新环境成长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忧虑性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系统心理素质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军人的个性,使军人的责任感增加,自信心,敢作敢为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军事作业效率提高,军事考核成绩较训练前有明显进步.既往军人心理教育训练的研究[6-8]发现,心理训练可降低情绪紧张性、提高军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应激的耐受力. 研究认为,军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必须结合部队实际,教育训练内容科学系统,教育训练方法灵活多样. 本次心理素质训练还较好地克服了既往心理素质训练单项、零散、训练时间短、只注重认知忽视行为活动等不足,能够立足部队实际,系统构建训练内容,科学安排训练时间,精心设计训练活动,注重训练中军人心理的不断反思内化.

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不同人群训练效果有一定差异. 士兵层次,系统训练对士兵的个性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士兵的有恒性、敢为性,对次级因素影响不大. 士官层次,系统训练效果较为明显,士官稳定性因子得分明显升高,适应与焦虑因素得分明显下降. 参训士官个性变得更加成熟,情绪稳定,能面对现实,沉着应付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军官层次,系统训练组军官乐群性因子得分明显升高、忧虑性因子明显下降,参训军官性格变得更为热情、开朗,合作和适应能力增强,情绪成熟而稳定. 由此看来,系统训练似乎对不同层次的军人个性影响层面不一样. 研究也发现,16PF许多因子得分出现了正性变化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检验差异.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样本量有一定的关系.

由此可见,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应体现分层训练的特点. 由于不同级别的军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军事任务性质、作业方式等都不一样. 因此,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在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途径以及训练重点都应有所区别. 对于士兵,训练内容重点在心理适应,应采取游戏、竞赛等青年人喜欢的训练活动,这样的训练效果会更好. 对于士官,由于他们已对军营生活基本适应,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心理发展层面,如如何成才,如何发展军事技能,如何适应婚姻家庭生活等,训练方式可采用较多的认知活动和讨论等形式. 对于初级军官,训练重点应放在如何调整自身心理,适应初级领导岗位. 另外,婚姻家庭适应也是一个训练重点. 因此,进行基本的军事心理和管理心理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是重点,训练形式可采用认知、角色扮演等形式;对于中级军官,军事心理策略、心理战的战略等是训练的重点,另外,二次职业适应也是训练的重要内容,认知是训练的重要形式;对于高级军官,军事心理决策和领导艺术是训练的重点,认知是训练的主要形式. 总之,军人心理素质只有体现分层训练的特点,训练才能起真正实效.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构建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探寻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是进行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广泛调查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构建的较为系统的训练体系[10],提出了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一、二、三、四、八”模式,即: ① 一个训练目的: 以培养军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军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② 两个训练目标: 积极适应,主动发展;③ 三个训练阶段: 专题报告策略训练反思内化;④ 四种训练途径: 专题训练,军训渗透,思想政治和咨询辅导;⑤ 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 适应军营环境,适应军营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军事技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 我们编写出版了训练教材[9],在此基础上到部队进行了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的实验研究. 下一步军人心理素质应在军人心理的内容体系构建、训练方式方法上体现各军兵种职业分类和级别分层训练的特点,注重训练和军事作业的渗透性和衔接性,强调训练和军事训练、思想教育的渗透与整合.

致谢: 张艳、廖雅琴、秦爱粉、刘俊丽、王江澜、姜巍、戴琴、汪凤和张均参加了训练实验和部分数据统计工作;本研究得到罗旭东、吴树洪、王伟林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国愉,冯正直,任辉,等. 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22(2):25-29.

[2] 肖蓉. 外军军人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88-791.

[3] 冯正直,杨国愉,皇甫恩,等. 军医大学七年制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23):2138-2140.

[4] 杨国愉,田恒轩,蒋静,等. 军医大学科技人员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3):318-320.

[5] 王应立. 现代战争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3,23(6):449-450.

[6] 辛德胜,赵艳华,谈宜振,等. 模拟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做法及体会[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1,19(1):59-60.

[7] 蓝新友,李权超,何英强,等. 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军人心理社会应激耐受力的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551-552.

[8] 李权超,徐书同,何英强,等. 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93.

[9] 冯正直,杨国愉,刘衍玲.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上、下册)[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3:1-20.

[10] 冯正直,张大均,杨国愉. 部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军事心理学研究[M]. 西安: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62-66.

第5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 篮球运动员 心理训练

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会消耗很大的体力和很大的心理能量,同时,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心理活动往往是复杂的、多变的,有的利于训练和比赛,有的不利于训练和比赛。所以,运动员不仅要进行良好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还必须进行心理训练。通过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心理机能和个人心理特征得到良好的发展。对实力相当的运动员来说,心理因素的训练和心理能量的发挥,往往在竞赛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比赛双方可以说心理能力强者胜。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训练有以下特点:训练课次少、时间短,训练设备差、学习任务重、比赛少等。所以,注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将使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02年校篮运动会上,凭我班队员的身体素质、技术,如正常发挥进入决赛不成问题。但是由于在平时的训练中缺乏对运动员系统的心理训练,部分运动员没有经历过如此大型的比赛,心理状态出现了不稳定,非常紧张,没有信心,在比赛中传接球多次失误,失去了创造优异成绩的机会。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我们常可看到或听到某位运动员是训练型而不是比赛型的,训练时成绩很好,一到比赛就出不了好成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心理的、技战方面的原因,也有比赛场地、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然而这种结果的产生,往往是心理因素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心理训练在整个篮球运动训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系统、完整的训练,就不可能赢得比赛。

1.心理训练的目的、任务

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运动员发挥意志品质,掌握、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其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心理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教会运动员在比赛中,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做的动作上而不受任何干扰,不受观众、裁判的不利影响,使运动员精力旺盛,充满信心地参加训练和比赛,取得良好训练效果和优异成绩。巴甫洛夫曾指出:“来自人的刺激物往往是引起某种心理状态的最强刺激物。”在进行心理训练时教练员必须注意到这一点。训练手段选择不当教练员就会成为抑制性刺激物,使运动员非常压抑,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高校大学生文化素养较高,思维敏捷,教练员在选择训练方法时应更注意到这一点。

2.培养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训练

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比赛的目的、兴趣、情绪,有效地调节心理活动,培养意志品质和加速恢复过程。

培养意志品质是心理训练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意志品质与道德品质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应不断提高难度使运动员逐渐适应,这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很有作用。心理训练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2.1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心理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和意志品质紧密相关的是坚定顽强和苦练的精神。篮球运动员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有这种精神。教练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要求运动员刻苦训练,克服各种困难,做任何练习不半途而废,使良好的意志品质逐渐成为自己巩固的性格特征。训练时让运动员自己准备训练场地和器材;全队统一做准备活动和身体练习;独立做大负荷的活动,出现疲劳后仍继续,直到动作失调为止;减少休息间歇,多次重复练习,在疲劳还未消除的条件下重复练习等。以上这些练习都是培养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但应注意的是,训练中应从难度不大的练习开始,逐渐提高练习难度,使运动员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克服较小的困难,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太容易的练习不利于培养意志,太大的困难,经过很大的努力不能克服,会丧失信心。应当是逐步做到克服较大的困难,达到培养意志的目的。

2.2自信心是勇敢果断的基础,是运动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因素。

有信心,能使心理活动过程积极起来,坚持下去,并富有创造性,从而激励运动员勇敢而顽强地进行拼搏;无信心,则会导致心理活动过程的混乱,影响技术实力的发挥从而导致比赛的失败。

树立信心主要靠平时训练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端正比赛动机,针对运动员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意志品质的高低进行教育,同时,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帮助运动员树立信心。如进行公开训练和测验,使运动员的心理适应比赛的环境条件;进行模拟训练,让运动员经常和假想的对手及在假想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提出的训练、比赛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应是运动员所能及的;在赛前的训练中要注意提高动作的成功率和把握性,恰当地运用暗示的方法指导比赛等,这些都是增强信心的有效方法。

2.3发展运动员的记忆,想象思维,准确识记、形象思维、准确识记篮球运动技术或其个别细节动作的能力。

如,让运动员在银幕或录像图像上看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精彩的过人、投篮动作,或在篮球场上看到精彩的假动作之类的技术示范表演后,进行多次回忆和思维练习,能加深对篮球技术的理解,在实践中再对个人所需要效仿的动作进行练习,有助于改善个人技术动作,掌握标准的投篮、防守等动作。当掌握了正确完整的技术后,运动员将会得到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在训练和比赛中敢于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有利于创造好的运动成绩。

2.4教练员的事业心和毅力对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具有良好的影响。

如果教练员的行动萎靡不振、优柔寡断,则运动员也难以有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精神,反之教练员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则运动员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不妥协、不屈服,坚持忍耐去完成任务。因此,教练员对训练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和学习锲而不舍。必须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工作的实际知识,掌握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一般心理特征和个人特点。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要引导运动员消除多余的心理紧张状态。如通过指导运动员增强再次练习或比赛的信心,在练习或比赛间隔休息时,采取走步或其他轻微活动的积极休息,而不是静坐或紧张地观看比赛,节省心理能量消耗,更好地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持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2.5根据高校课余训练的特点及现有的条件,普通高校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可按如下的基本精神来培养意志品质和进行赛前的心理准备。

在训练和比赛的各个环节中,加强对运动员的严格要求,培养运动员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明确训练和比赛任务,针对比赛中容易引起运动员情绪紧张的因素进行预防性训练,使运动员临场能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改变影响运动员情绪体验的条件,向运动员介绍即将到来的比赛情况,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适应程度。逐步增大训练和比赛负荷的量和强度,以培养意志品质。常进行公开训练、模拟训练和测验,使运动员适应比赛环境和在假想的情况下进行练习。在每次训练时尽可能地安排具有一定要求的练习(举起一定重量的杠铃,跑规定的距离、时间,完成某技术要领等),激励运动员的战斗意志,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和集体荣誉感。要教育运动员正确看待胜负,要学会在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最后要重视发挥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把竞赛计划、方案交给运动员讨论,这不仅是集中智慧的好办法,而且能使计划变为运动员的自觉性行动。教练员要敢于放手大胆地让运动员去独立作战,对他们英勇果断的行动要给予表扬、支持和鼓励;对其缺点、错误或不足之处要给予正面诱导,帮助改正,这对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发挥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淑慧.实用运动心理问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卢秀安.现代心理学纲要.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

[3]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北京:体育科学,1997,(3).

第6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摘 要 乒乓球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这种运动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在青少年训练阶段。教练员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可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本文在深入了解乒乓球运动员在心理方面的信息,着重谈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 乒乓球 运动员 心理训练 训练内容

一、运动员心理因素对乒乓球技、战术质量的影响

乒乓球运动具有球速快、旋转变化多和比赛对抗性强的特点,其技术动作精细化的程度也很高,乒乓球又属于个人项目,对运动员独立作战的能力要求很高,任何细微的心理不稳定,都将直接影响技术的发挥和战术目标的实现。由心理问题所产生的紧张、焦虑、胆怯、缺乏自信心或草率随意都会使已形成的技术动作定型走样、变形,降低击球的准确性和战术运用的质量,导致比赛的失败。

二、比赛中运动员的不良心理状态

概括而言,可分为过分兴奋状态、淡漠状态、过分紧张、盲目状态这四种状态。

三、心理训练的作用

(一)提高运动员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心理训练的作用在于通过各种手段的反复训练,充分发挥运动员的内在潜力,提高运动员在各种条件下,即优势、困难、复杂、紧张等条件下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使运动员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获得最佳的心理状态,能在比赛中有效地提高和发挥技战术水平。

(二)克服心理障碍,形成一套有利的心理调控机制

心理障碍几乎存在于每一个运动项目,乒乓球运动员也不例外。心理障碍是属于运动员神经系统方面的病症,通过技战术的提高并不能来弥补这种缺陷。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养之有素的话,在比赛中就会驾轻就熟,信手拈来,条件反射性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会觉得有办法,心里有底。

(三)开发运动员的竞赛智能

竞赛智能是运动员的综合实力的最终体现,它包括了技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运动员对此项运动的理解。挖掘运动员对乒乓球项目的理解,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智能,从而掌握乒乓球项目的制胜规律,为运动成绩的提高锦上添花。

四、心理训练的原则

(一)结合实际,善于观察原则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虽然都是打球,但由于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每个人所暴露的心理问题有很强的个体性,所以进行心理训练的时候要根据运动员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始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训练,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多出效率,变被动为主动。

(二)全面系统原则

在训练中运动员产生的心理问题有两方面,即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于积极的心理影响要注意适时适度的去加以强化,而对于消极的心理影响应毫不犹豫的予以解决,不能存在侥幸心理,甚至是一个小小的不良习惯,都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努力消除消极的影响。

(三)赛练结合原则

平时的训练是为比赛做准备,是根据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准备,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感受才是最客观最真实的,所以只有坚持从训练到比赛,从比赛到训练,从比赛中来,到比赛中去,赛练结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五、心理的影响因素

(一)目标的制定

运动员的刻苦训练一定要通过比赛来检验效果,而对预期目标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定目标是想对运动员产生激励作用,使其在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发挥的更好。目标的制定一般会使运动员产生两种心理反应:一种是比赛规模越大,任务越重,运动员就越能兴奋,会全力以赴去取得好成绩;另一种是主观上想完成任务,但客观上又过高估计对手而对自己缺乏信心,把任务当成了包袱,比赛中出现怯场,无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这就要求目标的制定符合实际。

(二)外界因素的干扰

外界因素对运动员的心理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谓“外界”在此限定为运动员主体以外,其主要包括对手、裁判、场地、灯光、天气和观众等因素。

(三)不良习惯的影响

人的行为举止都有一定的惯性,作为一名运动员,个人习惯对自身的心理影响有着相当的程度。如果是做事有条理,态度积极端正,看待问题的观点科学,那么这些好的行事习惯会不自觉地带到比赛中去。如果坏情绪出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将直接导致比赛的溃败。

(四)对打法类型不适应,训练与实战脱离

有调查表明,许多运动员在比赛中因受打法之间的制约,不能摆脱时便萌生怯意,不能较好地发挥技战术水平,导致比赛受到影响,女运动员尤其多见。平时的训练就是为比赛做准备,但在平时的训练中往往会由于训练的长期性、全面性、枯燥性而忘记训练的最终目的。导致训练与实战相脱离,在比赛中很难对训练内容恰当运用,产生恐慌、胆怯、烦躁和手足无措的情绪,影响比赛的成绩。

六、结论

总之,乒乓球运动要想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具备高超的技战术水平和优秀的心理素质。要保证比赛时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平时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控制自己的良好心态和稳定情绪。比赛的实践表明,运动员如果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做基础,即便拥有一流的技术,也决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

参考文献:

第7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摘 要 本文旨在简要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大学体育教育素质化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探讨构建大学体育教育素质化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性模式,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育 素质化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性 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等方面都受到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单纯的进行体育锻炼,难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只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形成更好的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适应社会环境优化

改革开放和化建设时期,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构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体育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变当前单一的体育课程模式,适应整体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形成思想意识超前、身体素质超棒、心理状态超好的体育训练氛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塑造优质品质

在现代社会信息以科技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受教育方式、课程设置、情感经历、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会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性格养成等收到当前社会上出现的金钱至上、物质社会等的影响,从而出现思想颓废、没有进取心、责任意识不强、价值观迷失等多方面的品质缺陷,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让大学生从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性中解脱出来,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质,磨练意志、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奋进等优秀品质。

二、分析大学体育教育素质化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情感世界与体育锻炼不同步

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漏洞”,譬如,思想不成熟、容易冲动,情感世界丰富但是容易情绪化,有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过分追求身体素质的追求,没有形成良好的情感引导和教育,造成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的脱节,在人际交往、矛盾处理等方面显示严重的心理成熟不够,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阅历和经验严重不足等等[1]。

(二)心理疲劳与体育锻炼的过头

各种压力的影响,使大学生大变得更浮躁、急功近利,往往在心理极端不成熟的条件下来参与体育教学,就会造成心理素质与体育锻炼的要求相违背,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和变化。譬如对于内倾型的学生来说,动作缩手缩脚,无法准确的完成;外倾型的大学生自我表现强烈,动作大胆,但情绪激烈,波动性大。并伴随有情绪波动,不认真,产生消极情绪等,都会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形成心理疲劳与体育锻炼的完全不相适应。

三、探讨构建大学体育教育素质化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性模式

(一)在体育锻炼中强化理想信仰教育

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将理性信仰作为人生的支柱,并贯穿在体育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通过具体的体育实际教育,将理想信仰教育细化在每一种不同的体育锻炼中[2],譬如,在排球教学中,让学员形成互相帮助、公共进步的团结意识,并针对自己对排球的热爱,形成持久的追求和锻炼,通过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鲜明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排球训练中强化自己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并结合实际的体育锻炼课程,围绕性格培养、品质养成、兴趣爱好、高尚品格等多方面展开融入性教学,坚持锻炼、不断学习,敢于担当,培养出超人的身体素质和强悍的心理素质,促进整体的发展,为走上社会、投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灵活的教学活动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

在以往的大学体育教学中,都是采用随意性、放羊式的教学,没有依照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心理特征进行课程的设置,造成学生训练的蛮目性,因此,要积极围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展开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通过一些竞争性的游戏锻炼方式,譬如,开展接力赛、篮球赛、小组合作等一些有趣的活动,打破一些大学生性情冷漠、沉默寡言、自卑胆怯等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形成乐观向上、互相帮助、积极进取的观念和行为意识,并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素质,也能培养积极向上、不轻言失败、努力向上的拼搏精神,克服自我心理上的一些弱点。

(三)在兴趣培养中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

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兴趣教育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以生动简洁的讲解、优美的示范并用优美的音乐,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并锻炼的积极性,保持好的心理[3]。同时,教师通过自身艺术形体的完美展示,让学生体验其中的美感,用启发、引导、激励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多多练习一些容易掌握的动作,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四、总结

在大学体育素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优化课程设计的同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运动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结合,更好的形成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性,形成两者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吕成龙.论大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华章.2012.09.

[2] 卢炳坤.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07.03.

第8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短道速滑;心理素质训练;对策

短道速滑比赛是技术、战术、体能、心理和智慧的角逐,比赛异常激烈,特别是在抗干扰能力的较量上,短道速滑比赛较其他项目更为突出。因此,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进行技术、战术训练中始终贯穿心理训练,才能培养适应短道项目特点的优秀人才,心理训练应成为短道速滑运动员日常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专项心理素质

1.高度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高度集中是运动员完成训练任务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注意力伴随在一切心理过程中,是对人的心理活动对象的一定指向和集中,运动员能否快速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于比赛是非常重要的。高水平的运动表现在运动员处于理想的激活状态中,运动员的注意力完全指向于操作完成过程而排除其他一切因素。善于适时适度地把注意力集中指向所面临的目标,才能促进积极活跃状态,保持适度的情绪激活水平,提高运动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达到提高训练和比赛效果的目的。

2.敏锐的判断与感知能力。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感知能力对短道速滑运动员比赛实施战术至关重要。在滑行动作幅度较大、对抗性强、速度快的比赛中,优秀的运动员不但具有较强的动作节奏感和速度感,还具备较强的放松协调能力。短道速滑比赛由于战术行动和动作变化迅速,因而要求运动员具有敏捷和灵活的思维活动,使之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比赛中,抓住有利时机,抢占有利位置,进而赢得赛场主动权。

3.坚定的自信心与良好的竞赛情绪。短道运动员适宜的动机与坚定的自信心对激发心理能量及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将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乐观的情绪会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潜能,取得最佳战 绩。根据短道速滑运动的特点,运动员不仅要在速度上取胜,而且要战胜对手才能取得好成绩。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及时调整技术、战术,在超越过程中对身体的协调 能力则要求很高,尤其是在超越失败时能够迅速改正错误,抓住时机,判断好时间空间的位置,为下一次超越做好准备。

二、心理素质训练的对策

1.模拟训练。模拟训练又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形象模拟两种。

第一,实景模拟训练法。要求运动员在练习中对实际比赛中的各种情况进行模拟,以便对比赛中各种潜在的故障或危机做好准备,并且能处理和克服它们。要在下雨、日 晒、高温、严寒、疲劳、无思想准备等各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模拟训练。锻炼运动员出现异常情况时不着急、不发火,心平气和、头脑冷静地适应各种刺激,以稳定 情绪投入比赛。

第二,语言形象模拟训练。运动员取一个舒适的姿势(坐或躺),闭上双眼,开始在头脑中想象如何走进比赛场地,如何准备,如何开始成套动作,一直到结束,反复描绘,锻炼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

2.自信心训练。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心理自信训练,应当贯穿到日常的技战术训练和生活中去,而在比赛前,更应加强和重视。其方法是:

第一,通过一次成功的训练、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来增强自信心,“认识自己”是自信心赖以建立的前提。屡屡的挫折和失败,自信心就会渐渐泯灭。通过一次次克服困 难并取得成功来逐渐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够胜任训练任务。尤其是赛前训练,一定要使运动员多体验成功的心情,哪怕是适当降低训 练难度,人为地创造某些有利条件,也要设法让运动员练得顺利些,以增强自信心。

第二,教练员要以百倍的信心去感染运动员。赛前教练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运动员的密切注视当中。因此,教练员要时刻镇静自若,胸有成竹,以充满信心的神态去鼓舞运动员,坚定运动员的信心。同时,教练员要帮助运动员正确评定训练水平,不被暂时的障碍所吓倒。

3.自我暗示训练。自我暗示训练是指通过词语的概念,对运动员心理产生作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其方法是:

第一,用以恢复的自我暗示。除了采用按摩、水浴、改善营养状况外,自我暗示也对运动员有很大帮助。这种练习的做法是:运动员采取自然卧姿,闭上眼,嘴唇不动,心中默念一些自我调节的词语,例如我现在很安详。

第二,用以调整训练和比赛前精神状态的自我暗示。在比赛前切忌默想下列暗示Z:“我不着急”、“我不害怕”、“不要紧张”等等,这些词语会引起不良反应。起床前 默念:“我睡醒了,自我感觉良好,疲劳已经消除,我感到全身轻松,我想活动了。我的动作一定会轻松自如,我想去参加训练和比赛,这能给我带来愉快和欢愉, 我感到今天一定会万事如意。”

比赛前不要用过高期望的词语,如“我包赢不输”,“我稳拿第一”等等,应当积极地自我暗示。

第三,用以掌握和改进运动技术的自我暗示。以短道速滑为例:点名后,运动员进入起跑标志,可以下列词语自我暗示:(1)起跑要狠;(2)过人要敏;(3)弯道要稳;(4)保持身体姿势。

第四,用于赛前心理准备和稳定比赛情绪的自我暗示。比赛前几天,生活轻松愉快,有节奏,情绪既不过度兴奋又不过与压抑,一切自然有序。比赛时,头脑清醒冷静,精神放松活跃。临赛前,进行积极自我暗示(有信心,能滑好),定神(集中注意力),沉气(调整几次呼吸)。每个比赛动作完成后的间歇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即将要完成的动作上。同时要进行赛前程序训练,把自己的思维(什么时候应当想什么)和行为(什么时候应当做什么)都做到程序化。例如,点名前念动训练(想想全部动作),点名后调整心理状态(一定能成功),在准备起跑姿势时集中注意力(想开始动作的要领),编好程序,在训练课时要反复运用,形成习惯,到比赛时运用自如。

三、结语

教练员应将心理训练作为训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重体能和技、战术训练的同时,重视对短道速滑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培养,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以适应高强度的比赛和取得最佳比赛成绩,绝不能忽视心理训练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一个学生、运动员要想学好体育运动技术,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不仅要有运动技术训练,而且要有适应技术训练和比赛的心理训练。我们的学校运动队中有很多队员,他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发挥很好,但在考试或外出比赛时却大失水准,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是什么原因呢?很明显,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状态不适应于比赛的问题,也就是缺乏心理训练的问题。

一、心理训练的作用

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是决定训练和比赛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其中身体素质是保证比赛胜利的生理物质基础,运动技术的基本条件,而心理素质则是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内部动力。

对学生、运动员来讲,心理因素是他们在训练、比赛中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状态,调节自己的技术动作的主导因素。有不少学生、运动员只有平时训练的心理适应性,没有参加比赛的心理适应性。由于心理的不适应,运动员对自身失去了控制,尽管有较高技术水平,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尽管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也不能保证运动比赛的顺利进行。有时越是身体好、精力旺盛的运动员失常越厉害,越是技术水平高的运动员,因没有失利的心理准备,有时失利得更大。因为他的充足的生理活动能量会冲击他的心理状态,使其更紧张、更难恢复自己的控制能力。

当前,心理训练已成为国内外十分重视的特殊心理学问题。国外有人形象地称它是运动场上的“新来客”。这个新的来客的作用,就在于运用特有的手段来训练运动员,使他们的心理状态适应比赛的要求,使运动员学会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支配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得最佳的竞技状态。

二、心理训练的内容及方法

(一)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采用专门的手段对运动员进行有意识训练,让运动员不仅从体力上得到休息,而且要在心理上得到“休息”,减少负担,养精蓄锐,以利于临场前的训练和比赛,这些训练方式如能取得效果,运动员是可以保持较好的体力和心理状态为比赛创造良好条件的。

但是,这些方法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有外界配合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在比赛或技术训练的间隙,采用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方法,使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或称“小休”)状态。为了加速运动员的放松程度,在作肌肉放松动作的同时,进行呼吸的调节,进一步促进体力、脑力的恢复。

(二)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训练时一般是在技术训练前后进行,也可以在技术训练间隙进行,这是直接为技术训练服务的心理训练方法,对在实际训练和比赛中遇到技术障碍的运动员,收效更大。有的运动员在技术上的突破,不是在操场上,而是在回想动作时解决的。有时候学生、运动员不能用脑思考,教练员不能着急地批评学生、运动员,而应该引导他们进行表象心理训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动作。

(三)清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1)让学生、运动员参加实际比赛,在比赛实践中获得情绪的适应性。由于不断参加比赛,获得了实战经验,学生、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可以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态。

(2)为学生、运动员准备各种模拟比赛和教学比赛。在这种比赛中,学生、运动员可以接受近似比赛场合的情绪锻炼,又可以控制比赛的条件,使他们的情绪不至于过分紧张。同时,学生、运动员还可以在模拟比赛中,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便逐步学会在正式比赛时控制情绪过分紧张的方法。

(3)临场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这种训练措施,一般是在比赛的间隙或者赛前进行,教练首先要了解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采用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情绪。要因人因时地采用一些与当前比赛无直接关系的手段来转移运动员的紧张情绪,使他们的注意力从过度紧张场面暂时移开。

(4)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教练可以结合体育教学集体进行,使学生学会有意识地引起紧张情绪并能随意控制它的强度。学生、运动员必须首先学会诱发自己的消极情绪;然后还要学会放松动作和改变自己头脑中形象,以便产生积极的形象去代替消极的形象;最后,还需要运动员调动发自内心的意志努力。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才可以逐渐掌握这种手段。

(四)增强比赛信心的心理训练

(1)进行赛前动员。通过语言的分析,使运动员认识比赛的意义和有利的条件,从而确立胜利的信心。这种心理训练手段进行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采用集体的或个别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