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范文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护理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

第1篇:临床护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口腔外科;护理体会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颞下颌关节、唾液腺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的主要内容学科。口腔外科住院患者除了颌面部疾患之外,往往合并有其余系统的疾病,甚至是危及生命的隐形系统疾病,很多患者住院后身体的慢性并发症才慢慢表现出来,如护理过程中不仔细认真,很容易忽略掉,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很大躯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1~3]。护理和手术对于患者的康复同等重要。以前很多观点认为,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占有很大的比例,殊不知有多少患者在成功的手术治疗之后,如不精心的的护理,术后发生一些并发症如伤口感染、出血等,最终导致手术的失败。有时精心的护理还可以弥补手术的欠缺,如患者手术治疗完成后,当时不出血,待回到病房后,才开始出现止血不彻底的并发症,如护理患者时能及时发现,及时上报主管大夫,马上采取紧急止血措施,完全可以避免患者术后死亡的事情发生[4~6]。本人从事多年临床护理工作,收集2007年~2013年以来87例口外重症患者病例,总结临床护理体会,给奋斗在一线的临床护理工作者们分享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7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3例,年龄2~76岁。其中车祸外伤导致颌面部粉碎性骨折合并颅脑外伤者32例、动物严重咬伤10例、长期服用激素等药物导致颌面间隙感染者16例、舌下腺囊肿口外型者10例、颌面部恶性肿物者14例.

1.2心理及临床护理方法

1.2.1心理安慰 对这些重症患者,患者本人及家属往往心理负担比较重,担心疾病看不好,留下一些大的残疾,日后生活无法自理,费用较高承担不起等等。首先从心理上疏导,合适时列举一些以往重大疾病的患者成功治愈的例子,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心理负担,告知患者各项收费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执行,绝不乱行开费治疗。其次有些重度暂时昏迷的重症患者,告知患者家属一定多陪陪患者,和医师护士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医疗环境,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等。

1.2.2临床护理细节 首先关注患者全身情况,昏迷患者通过家属了解有无既往系统病史,颌面部骨折患者一定查问是否做了头颅颌面部CT检查,是否请神经外科会诊医师看过,很多颅脑疾患(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等隐形疾病,这些后续并发都是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的,排除了这些隐患才能进一步治疗口腔颌面部的骨折等问题,而这些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必须依赖护士的早期细心观察(尤其是入院24h内)。对合并有心脑血管糖尿病患者,详细的了解既往病史,近期是否发病过,再哪做过哪些治疗等等。动物咬伤患者,住院前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的注射以及动物分泌物的残留等等。对长期应用激素患者,重点询问使用激素种类、规格、时间长短,有无戒断症状,全身各个系统损害的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会诊、早治疗,在第一时间抢救患者。

1.3统计方法 统计各型重症患者例数,计算治愈率。分为3种结果:良好:经成功抢救,患者预防良好,无明显后遗症。一般:患者预后因抢救延迟,造成术后不同的并发症。死亡:患者因抢救不及时,病情恶化直接死亡。治愈率=预防良好例数/总例数。

2 结果

87例重症患者中,83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时治疗,患者转危为安。4例患者病情恶化直接死亡。2例为颌面部粉碎性骨折合并颅内出血患者;2例为长期使用激素导致颌面部间隙感染,并伴有全身多系统衰竭患者。见表1。

3讨论

现代人健康理念为躯体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良好的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良好,因此心理治疗显得越来越重要[7],对于口腔颌面外科重症患者,心理治疗尤为重要,应充分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针对不一样的重症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首先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安慰,鼓励患者面对现实,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但对一些个人隐私问题,一定要严格保守秘密,切忌在科室里随意评论患者长短,这将会无意中给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打击。颌面部外伤上下颌骨粉碎性骨折,常由车祸外伤或者高处坠落伤导致,重点是排除颅脑早期疾患[8],很多患者伴有耳鼻漏,切忌不能堵塞,有以上症状,应高度怀疑颅底骨折的可能,应该及时请耳鼻喉科和神经外科会诊。本文中32个病例中,有1例患者车祸外伤导致的颌面部粉碎性骨折,来院时意识比较清晰,有轻微昏迷症状,拍颅脑颌面部CT后,请神经外科会诊后,诊断为轻微颅内出血,建议观察不做特殊处理,遂收治口腔外科病房,患者5h后,开始昏迷不醒,以为患者疲劳睡着而已,8h后才发现瞳孔有散大表现,立刻上报主管医师,行急诊颅脑CT:显示颅内出血明显,已形成脑疝,紧急送入手术室急请神经外科医师手术治疗,最终患者抢救无效死亡。从以上病例看出,早期重症患者前24h生命体征微小变化的监护极其重要[9]。目前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由于疼痛长期口服大量激素类药,造成全身多系统病变,在治疗颌面部间隙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余系统的疾患[10],本文中有1例死亡患者,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脾大、生殖系统感染外尿道溃疡、高血糖、肺部重度炎症,最终由于纵膈感染患者死亡。总结经验教训,此患者应首先控制感染或转如ICU治疗。动物咬伤患者,大多为婴幼儿,多由于防卫意识差与动物亲密接触引起,颌面部皮肤组织缺损严重,不能排除动物分泌物污染伤口者,切忌缝合,应监督患者伤后疫苗的注射是否完善,观察一段后,行颌面部伤口缝合或者二期整容等治疗[11]。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术后一定密切关注术区肿胀出血、呼吸是否通畅等情况,避免患者窒息的发生。颌面部恶性肿物患者术后,注意口腔清洁,很多护士因为患者惧怕疼痛,口腔护理工作操作不认真,导致伤口很容易感染。总结以上87例患者,护士在患者从入院到痊愈出院或者死亡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定期总结护理经验给予定期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口外病房很多并发症的发生,精心细致的护理工作把很多生命垂危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参考文献:

[1]史宗道,何瑶.住院患者的口腔护理[J].上海护理,2005,2(5):70-71.

[2]孙惠,方芬.浅谈老年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2,10(5):302-303.

[3].浅谈口腔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11(47):37-37.

[4]甘露,等.PDCA循环在口腔专科医院护理不良反应事件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3(28):1199-1200.

[5]黄玉风.刍议口腔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中外医疗,2013,(15):135-136.

[6]蔡娟,等.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口腔冲洗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26):155-156.

[7]杨健,等.心理护理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负面情绪影响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112-113.

[8]刘芹,等.颌面外伤患者的系统化护理探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6(26):373-374.

[9]杨婕,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早期活动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5):57-63.

第2篇:临床护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护理;抑郁量表;满意度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148

Clinical nursing experience of 67 chronic heart failure cases YUAN Ni-na. Qingdao Licang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 Qingdao 266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 and application effect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hods A total of 67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34 cases) and comprehensive nursing group (33 cases).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basic nursing and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received comprehensive nursing. Depression scale score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nursing,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reduced depression scale score after nursing, and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group had much lower score tha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P

【Key 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 Nursing; Depression scale; Satisfaction degree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 主要是指由于慢性原发性心肌病或由于心室长期承受较大的压力负荷所致, 使得患者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 无法完成正常的射血工作, 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劳累乏力等症状, 且呈进行性恶化趋势,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诸多影响[1]。本院现就对收治的6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展开分析, 总结其护理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6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全部患者均在本院确诊, 排除合并严重脑肺、肝、肾等疾病, 并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知情权同意书, 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34例)和综合护理组(33例), 常规护理组中男18例, 女16例, 年龄48~65岁, 平均年龄(57.6±3.2)岁。综合护理组中男16例, 女17例, 年龄49~67岁, 平均年龄(58.4±3.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仅给予基础护理, 综合护理组护理对策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 分散患者注意力, 给予其专业的心理疏导, 同时可安排1名家庭成员陪伴其左右, 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并给予发自内心的鼓励。②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嘱患者控制饮食, 避免食用过于辛辣、油腻性较大的食物, 鼓励其多食用低盐、低脂、低热量食物, 同时做到少量多餐, 避免过饥过饱。③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反应给予密切观察与记录, 并对其用药情况给予监测, 同时观察其毒副反应。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 护理人员发现后及时报告给主治医生, 共同商讨解决对策, 并配合其安排的治疗。④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对患者呼吸困难程度给予观察与记录, 同时需要重点观察肺部音及水肿的恢复情况等。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直接接触到的为护理人员, 为此需要护理人员一旦发现病情加重或出现较大的波动需及时联系主治医师并配合处理。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及满意度, 抑郁量表满分为100分, 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抑郁越严重, 满意度通过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自评量表完成, 满分为100分,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护理后较护理前明显降低, 综合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相比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降低(P

2. 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常规护理组的满意度为76.47%, 综合护理组的满意度为90.91%, 综合护理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心脏病患者一类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具有病情反复发作, 病程较长, 合并症较多的特点,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为此, 临床工作者不仅需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需配合综合护理对策, 从而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率及治愈率[3]。有研究资料显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发病期间, 其各项生理机能相比于正常人要差, 绝大多数患者的需求在以往常规护理对策下无法满足, 而实施综合护理不仅可显著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同时还可有效改善目前护理工作存在的局限性[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护理后较护理前相比抑郁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 综合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相比显著降低(P

综上所述,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对策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雪梅, 陈嘉楠.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2(29):143-145.

[2] 朱亚, 王芳, 葛学娣, 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途径的比较.护理杂志, 2010, 19(20):283-284.

[3] 柴爱真, 潘秀春. 慢性心力衰竭69例护理体会, 2012, 25(4): 193-194.

[4] 谢琳.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34):107-108.

第3篇:临床护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锻炼;舒适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c)-0129-02

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求绝对卧床6~8周,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卧床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受到重视,例如患者会出现有效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栓塞机会增加等等,患者舒适度明显降低[1-3]。本院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了早期低强度功能锻炼,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2~67岁,平均(58.98±7.48)岁;从发病到入院就诊时间为0.6~4 h,平均(2.51±0.74)h。对照组患者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2~69岁,平均(58.22±7.48)岁;从发病到入院就诊时间为0.5~4 h,平均(2.49±0.69)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入院就诊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不允许患者运动,并进行健康宣教、饮食干预及心理干预等。实验组患者改变患者绝对卧床模式,为患者给予低强度早期运动,再联合其他常规护理措施。其中早期低强度锻炼包括:患者在入院就诊后10 h开始进行低强度运动。患者采取平卧位,放松5 min后,由护士给予患者运动。将患者的膝盖屈曲,保证与患者床面垂直,再缓慢地将腿部伸平。保证整个过程中患者足部不离开创面。患者的活动频率为每分钟10次。共运动15 min。如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如胸闷、呼吸急促等,要立即停止运动。在患者入院后2 d逐渐提高活动频率,活动方法与之前相同,但是活动频率增快,为每分钟25次,每日进行2次,每次40次。运动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立即停止。同时,护士要在低强度运动过程中及时与患者交流和沟通,为患者讲解运动的方法、为什么这样运动,有哪些好处等,让患者可以接受,并主动与护士配合,消除其内心的顾虑。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并比较患者运动过程中的心率是否有变化,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舒适度采用模糊数字评分方法,10分为非常舒适,0分为非常不舒适,患者从0~10分中选择一个数字。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0.05,以95%为可信区间,其中舒适度和心率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两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患者运动期间的心率与非运动期间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康复方案,要求患者绝对卧床1~3 d[3],再进行被动的肢体运动。而患者在卧床期间会导致各种不适,甚至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植物神经调节失去平衡等,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免疫系统的功能变化[4]。而早期低强度运动的实施,能够促进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使血管收缩增加。加之运动没有引起异常情况,使卧床期间的不舒适度降低,自我“动一动”需要得以满足,且有效地提高了患者自身恢复的信心,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身体的逐渐变化,相信自己能够逐渐进行更大范围的活动[5]。例如本院实验组患者1例,在进行低强度锻炼后,患者表现为非常舒适,且愿意主动配合护士,询问护士是否能够进行其他运动,而通过询问笔者发现,此患者平时活动量较大,对长期卧床十分不习惯,因此,护士为患者增加了按摩,促进其血液循环,使患者感觉更加舒适。

通过临床经验得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早期低强度的运动,可以缓解患者由于卧床导致的肢体僵硬感[6],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而患者在低强度运动中还能够与护士交谈,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护患关系[7]。但是此项护理工作中主要的问题在于家属对运动有一定的怀疑,因此护士在运动前要高度重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家属给予健康指导[8],让患者和患者家属了解到运动会取得的效果,并避免家属过于谨慎导致患者绝对卧床时间延长,引起废用综合征。同时,护士还可以利用低强度锻炼的时间[9],对患者讲解相关知识,主动与患者交流,引导其说出内心的感受,加强心理护理。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在运动后感觉更加舒适,住院期间舒适度提高(P < 0.05);而患者运动与非运动期间的心率无明显变化,说明此运动对患者的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早期低强度锻炼可以提高舒适度,且对疾病无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74-375.

[2] 唐晓雯. 全程规范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18-19.

[3] 吕仲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及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10-11.

[4] 林文娟,励灵玉.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4-26.

[5] 文亚莉.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72-73.

[6] 张美玲.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 28(z2):19.

[7] 陈建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易疏忽环节及对策[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3):191-192.

[8] 罗晓辉,兰建军. 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10-12.

第4篇:临床护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c)-101-0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我国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1]。患者死亡原因多为发生了多脏器功能衰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我院近年来加强了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取得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3例,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53~88岁,平均73.2岁。病程2~16年。原有疾病慢性支气管炎49例,肺结核5例,支气管哮喘5例,支气管扩张4例。所有患者符合WHO 专家委员会1999年提出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强心、利尿、扩张血管、动脉血气监测、调节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治疗。

1.3护理对策

1.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3.1.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与氧疗:给予患者24 h动态心电监护,定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观察患者有无发绀。氧分压长期低于6.6~7.3 kPa,血氧饱和度低于90%[2]应立即通知医师做相应处理,并进行更加严密的监测。

1.3.1.2观察患者意识、精神变化:电解质紊乱、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均可引起患者神经精神状态的改变[3],呼吸功能衰竭、二氧化碳潴留、体内缺氧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4],患者可出现神志恍惚、嗜睡、失眠、烦躁不安或兴奋等状态。上述状态出现,应立即向医师报告,以及时处理。

1.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大多痰液黏稠、咳嗽反射减弱,故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出,堵塞呼吸道,造成二氧化碳潴留以及缺氧程度的加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定时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鼓励患者咳痰,重者可进行翻身、叩背等护理,并可使用吸痰器定时进行呼吸道的清理,从而改善患者通气状况。

1.3.3加强用药管理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应注意静脉输液的速度,如滴速过快,可加重患者心脏负担,造成肺水肿,以致加重患者病情[5]。口服药物应注意其半衰期,根据半衰期合理制订给药时间,以使患者体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使药物在体内持续发挥药效。

1.3.4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应注意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湿度。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定时翻身、叩背。协助患者摆放舒适的,经常受力的部位做好按摩,放置软垫缓解受力点压力,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1.3.5心理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逐渐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此时患者很容易出现悲观、失望、自责、无助等消极的情绪状态,甚至是对于死亡的恐惧[6]。护理人员应注意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不良情绪根源,有针对性地鼓励、安慰患者,尽量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以配合医生的治疗,使治疗达到最佳的疗效。

2结果

63例患者中好转出院60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4.76%。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严重、复杂,一旦发生严重并发症则难以逆转,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密切观察病情,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延长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燕,李兰香.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观察与护理[J].黑龙江医药,2007,20(2):176-177.

[2]韩菊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的夜间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12):5-6.

[3]石永兰.32例尘肺所致肺心病的护理及预防[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12):42-43.

[4]武金旦,步爱榴,温利.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与护理[J].光明中医,2009,24(6):125.

[5]高岩,李志杰,孙淑杰.肺心病患者的舒适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2):72.

第5篇:临床护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体会

作者单位:463600 河南省正阳县中医院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极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逐渐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好转;而部分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则迅速发展,严重甚至导致其发生心脏猝死[1]。为了更好的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最佳治疗护理方式,以不断提高此疾病的临床护理水平和临床疗效,我院开展了本研究,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8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期间共收治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2例,其中,男62例,女50例,患者的年龄为50~82岁不等,平均(675±28)岁。本组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1997年WHO所制定的心绞痛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将本组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的56例患者中,男31例,女25例,其年龄为50~81岁不等,平均(675±25)岁;观察组的56例患者中,男31例,女25例,其年龄为50~82岁不等,平均(675±29)岁。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即性别、平均年龄、病情等方面均进行对比,且无明显差异,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包括一般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出院指导等。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充分运用SPSS 120数据处理软件,并对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等分别为9464%、9286%和9643%,与对照组患者的8571%、8393%和8393%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即P

3 讨论

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31 一般护理 密切关注患者心跳、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要特别关注其心绞痛的发生部位、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等,了解其心绞痛发生时是否出现放射疼痛等,并进行详细记录。询问患者,其心绞痛的发生是否有特殊诱因;是否从事过量的体力劳动或运动;是否经常出现情绪紧张、激动以及寒冷等症状;是否进食过饱、或饮食习惯突然改变等[2]。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心悸、冷汗以及血压下降等临床不良反应。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时,由于其血管弯曲、弹性差等原因,在输液和抽血时应特别注意对患者血管的保护,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发生意外。若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心悸、呼吸困难以及皮肤过敏、瘙痒等症状,则应该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运用心电监护仪器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其24 h的出入量,必要时调整药物的给药速度,以避免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

32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此疾病的危险性、病发特点以及紧急处理措施,指导患者携带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应急药品,若服用药物之后病情仍无好转,则应及时就医。护理人员应该告知患者健康、积极情绪的重要性,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情绪,进而更好的战胜疾病。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锻炼方案,以不断提高其免疫力。

33 饮食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该注意日常饮食,例如多进食低盐、低胆固醇等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丰富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禁烟禁酒;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并遵循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避免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保证患者大便通畅,对其出现的便秘等症状给予及时的处理,切莫让患者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其出现心绞痛[3]。

34 心理护理 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护理人员不仅应该照顾、关注患者的身体变化,更应该给予其积极、系统的心理指导,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护理人员应该多与患者沟通,并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运用亲切、通俗的语言给予其心理安慰,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面对此种状况,护理人员应该将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告诉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护理人员应该从患者的角度出发,鼓励患者、同情患者、安慰患者,进而增强其对疾病转归的认识,促进病情康复。

35 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应该详细向其介绍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关知识,并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叮嘱其继续服药,切勿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中途停止服药。告知患者保持健康的情绪,避免情绪激动,学会自我调节;每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改善其心肌功能;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并提醒其回医院复查。

综上所述,不稳定型心绞痛极为常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李春梅,李冬梅,王淑艳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 医学信息,2011,24(4):2111.

第6篇:临床护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肥厚与扩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不全的心脏病。肺心病的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病情变化快,因此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做好护理工作。现将我院68例肺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护理

1.1 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患者62例,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在40~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3岁。所有患者均处于急性发作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心悸、心衰等。

1.2 一般护理 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以助于观察和判断病情。在急性发作期,由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感染、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导致,应有效地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我们还应该了解患者的心理,必要时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

1.3 吸氧护理 合理的给氧是肺心病患者治疗的关键。给氧时既要纠正缺氧,又要能防止给氧不当而加重二氧化碳潴留。鼻塞给氧宜从低浓度开始,一般从25%~29%的给氧浓度开始,氧气应加温、加湿。无二氧化碳潴留者可适当提高给氧浓度,但不宜超过40%。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给氧时应注意:一般在心绞痛发作时应加大给氧量,疼痛缓解时减量,同时密切观察病情,防止二氧化碳潴留。

1.4 呼吸观察与护理 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呼吸节律的改变及有可能是呼吸衰竭的早期现象,当我们发现患者有上述症状是应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特别注意:患者出现紫绀、烦躁不安、意识变化等症状,应立即进行床边监护。

1.5 口腔护理 肺心病患者在急性期时多张口呼吸,空气在未经鼻腔湿润、净化直接进入呼吸道,同时,长期大量抗生素应用,二重感染时有发生。我们采用让患者每日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与湿润,让患者有一个健康的口腔。

1.6 饮食护理 肺心病患者常因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功能不全,静脉淤血而导致水肿、消化功能降低,因此,合理的饮食十分重要。低盐饮食、合理限制摄入水量、高质饮食。(控制钠盐摄入防止钠水潴留,减轻水肿;在严格控制钠盐摄入的情况下,如肾功能又未受损害,可不必控制水的摄入,利尿剂效果欠佳时,应严格控制水的摄入,防止水中毒;肺心病常因胃黏膜缺氧而造成厌食,所以必须给以清洁、易消化,色香味俱佳的膳食,增进食欲。于此同时,我们还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以及易消化的食物,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2 结果

我科收治的6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中,3例患者因年龄较大,同时呼衰、心衰的形成无法纠正而死亡占4.8%,其余59例患者均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在对6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护理慢性肺心病患者中,心理护理是极为重要的,让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对生活及治疗的树立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 讨论

我们在护理慢性肺心病患者时应细致观察病情变化,重点在于观察呼吸、心率的变化,同时要及时发现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的早期病变。当患者出现鼻翼扇动示有缺氧,是呼吸衰竭的早期表现。如果进一步发展,出现四肢末梢及口唇黏膜明显紫绀,并逐渐加重,是呼吸衰竭加重表现。患者出现呼吸幅度深节律快可能有酸中毒发生,呼吸窘迫、紫绀、辅助呼吸肌的参与,可能是呼吸窘迫综合征。如有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一或暂停,那么有可能是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先兆,肺性脑病除了有心衰、呼衰等临床表现之外,还将发生神经精神症状。因此,我们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状况与神志情况,一旦出现嗜睡、躁动不安、神志恍惚说明已进入肺性脑病。如我们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病情可能控制,但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昏睡、昏迷或抽搐等症,那么死亡率较高。护理人员对患者态度要良好热情,每日多巡回病房,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尽量给予解释,避免患者受到各种精神刺激,鼓励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建立起护患之间的信任感,使患者能够合理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提高其生活质量。缓解期主要防止感染,恢复体力,做好饮食护理,进行卫生宣教和生活指导,加强锻炼。在护理工作中须全方位开展多层面的服务,提倡人道主义服务。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仁人之心,关爱患者;济世之术,服务患者,人人健康是护士执著的追求。

总之,我们在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观察及护理过程中,应全面了解病情及临床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毒副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治疗工作,提高肺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参 考 文 献

[1] 叶任高.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

[2] 耿巧梅.老年肺心病患者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4040.

第7篇:临床护理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以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新生儿室收治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其采取如文中所述的护理措施,并对护理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在本次研究所涉及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中,有56例成功治愈出院,占患者总数的80%;有12例放弃治疗,占患者总数的17%;有2例死亡,占患者总数的3%。结论: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生存率得以保障和提升的关键所在,必须对此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观察;护理体会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又被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在临床中多见于35周以下的早产儿,发病原因主要是肺部表面缺乏活性物质,特征为患儿在出生不久后,即表现出呼吸衰竭或呼吸困难。在各类早产儿致死原因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能够占到50~70%,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以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新生儿室收治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该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新生儿室收治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患儿38例,女性患儿32例,有62例患儿的胎龄在26~35周志坚,8例胎儿的胎龄超过了35周。患儿出生体重最大为2.2kg,最小为0.75kg。全部患儿均在出生后6小时内入院治疗,并且在新生儿病区接受特级护理。

1.2 方法

1.2.1 患儿的保暖: 患儿平时应放置在红外线保暖床或是保温箱内,如果使用辐射式红外线保暖床,则应在床的两侧加贴一层保鲜纸,以便获得更好的保温效果。一般来说,患儿的肛温宜为37℃,皮肤温度宜为36.5℃,所处环境的相对湿度宜为50%。患儿入院后,每隔0.5h就应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待其体温处于稳定状态后,每4h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并注意做好测量记录,以便根据患儿体温的实际变化情况对保暖箱或红外线保温床的温度进行相应的调节。

1.2.2 患儿的气道护理: 护理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患儿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进行及时清理,对鼻孔进行定期清洁,以保证患儿的呼吸通畅。

在进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应以患儿通气功能正常作为应用前提。鼻罩的选择应根据患儿体重进行合理选择,放置应轻柔,以免导致患儿鼻黏膜压伤的问题。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对患儿的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以便实现对病情发展的动态观测。

在吸痰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制度进行操作。吸痰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心率变化和血氧饱和度进行同步观察,动作应尽量轻柔,同时注意气管导管的刻度,以免发生滑出。每次吸痰结束后,要对吸痰量、颜色、性状等内容进行记录,并将痰液样本送往化验室进行培养检查,以便为之后各项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

1.2.3 患儿的基础护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多为早产儿,由于肺部尚未完全发育,因此肺功能低下,容易出现肺内感染。所以在整个护理操作过程中,除了要注意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外,还应对病房进行每日至少2次的通风换气,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空气消毒。基础护理的重点在于脐部护理和口腔护理,同时还要兼顾保暖、复温,以免出现硬肿症而加重病情。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医嘱,尤其是要注意滴速的控制和配伍禁忌。

1.2.4 患儿的氧疗: 待患儿的病情趋于稳定并拔管脱机后,应通过头罩进行给氧。输入方式应为30ml生理盐水+15mg沐舒坦超声雾化媳妇,以免患儿出现喉头水肿。在给氧过程中,护理人员每隔1h就应帮助患儿进行一次翻身,同时轻拍其背、进行吸痰,确保呼吸道的畅通度。氧流量的调节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合理减少。在整个给氧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儿血氧饱和度、面色以及呼吸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1.2.5 患儿并发症的监护: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腹胀: 在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操作时,患儿容易因为高流苏的供气而出现啼哭,进而将气体吸入引发腹胀。此时,护理人员应按照主治医师的要求对患儿实行胃肠减压。

(2)鼻粘膜损伤: 鼻罩和鼻塞的选择失当以及操作过程中动作过于激烈都是导致鼻粘膜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保证操作轻柔度的基础上,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实行鼻罩、鼻塞的交替使用。系带的松紧也应时常进行调节,以免因固定过紧压迫局部鼻粘膜,导致鼻中隔组织坏死的问题。

(3)氧中毒: 如果供氧浓度过高且持续时间过长,患儿就非常容易出现氧中毒,此种情况尤以眼晶体后纤维增生及支气管发育不良的患儿最为常见,容易诱发患儿视网膜的剥离,对其视力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除了要做好给氧过程中的监护外,还要在患儿出院之前要求患者家属在1个月后带患儿回五官科进行眼底检查。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所涉及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中,有56例成功治愈出院,占患者总数的80%;有12例放弃治疗,占患者总数的17%;有2例死亡,占患者总数的3%。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大多出现于早产儿当中,是目前临床中早产儿致死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想要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就离不开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本次研究所涉及的70例患儿,在整个住院期间,都接受了严格的全方位护理,工作人员本着自身高度的责任感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巧,为患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支持、呼吸道管理及体温控制。其中,保证给氧浓度不仅是本组患儿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汪昌玉、谢桂月.固尔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应用中的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1,(3):58-60.

第8篇:临床护理心得体会范文

方法:对23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迅速准确的评估,及时给予急救与护理。

结果:23例患者中,痊愈14例,好转8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94.65%,病死率4.35%。

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对症治疗,采取针对性的的急救护理,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表现胸骨后疼痛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76-02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缺血、坏死。它具有发病急、危险性大的特点。凡是中老年或有冠心病史的患者突然出现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大汗、面色苍白等,都应警惕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急救护理是否及时,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我院内科共收治23例急性心梗患者,经过给予精心治疗与护理,获得的疗效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在2008年5月~2011年5月救治急性心梗患者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35岁,抢救治愈率达94.65%;死亡1例,病死率达4.35%。

2临床特征

2.1先兆症状。约1/2~2/3的患者在起病前1~2日至1~2周有先兆表现。其中最常见的是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或既往无心绞痛,突然出现心绞痛,本组病例中有13例有先兆症状。

2.2疼痛。为最早出现最突出的症状,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甚至伴濒死感,常有大汗及烦躁不安,持续时间可长达1~2小时至10小时余,或时重时轻达数天之久。用硝酸甘油无效,需用麻醉性镇痛药才能减轻。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且范围较广,常波及整个心前区。本组病例有8例出现胸部疼痛。

2.3心律失常。极常见且为急性期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异位心律,在发病后24小时内最易出现。频发的、多源性的、成对出现的,或R波落在T波上的室性早搏可能为心室颤动的先兆。本组病例有20例出现心律失常。

2.4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室衰竭,为大面积心肌梗塞后收缩力减弱所致,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及紫绀等症状。严重时两肺满布湿啰音,形成肺水肿,进一步可导致右心衰竭。

2.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剧烈时常伴有血压下降,未必是休克。但如疼痛缓解后,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有血流灌注不足的表现,如烦躁不安,脸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细快,尿量减少,神志恍惚甚至昏厥时,则常为心源性休克,系因心肌广泛性坏死,心输出量急剧下降所致。

2.6消化道以及其它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及上腹胀痛,肠胀气、重症者可发生呃逆,多见于下壁心肌梗塞。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等。常可听到第四心音、奔马律、心律失常等。如心尖部闻及收缩期杂音,多为肌功能紊乱所致。

3护理措施

3.1基础护理。最初3日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等易消化的食物,以后视病情发展合理安排饮食,要富有营养,清淡可口,少量多餐,保持大便畅通,禁烟酒。入院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无合并症者24小时后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可行早期活动。

3.2观察病情。入院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血压、心律的变化,协助病人翻身、洗漱,满足病人生活所需。保持病室肃静,谢绝探视,减少不良刺激,使病人得到充分的休息。并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抢救器械。

3.3吸氧。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急性心梗时动脉血氧下降,吸氧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的面积的扩大,所以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非常重要的。吸氧速度和流量根据病情而定。一般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d,流量为4~6L/min,以后可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

3.4止疼。疼痛剧烈者应尽快采取止疼措施,可用罂粟碱30-60mg,肌注,杜冷丁50mg或吗啡5mg,肌注。也可将硝酸甘油1-2mg加于100ml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以改善冠脉供血,减轻疼痛。但要注意心率增快和血压下降。

3.5护理巡查。严格掌握输液量及输液速度,注意有无肺水肿出现。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持续剧烈心绞痛的患者,应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剂。应用抗凝剂治疗者应注意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大小便颜色。

3.6溶栓护理。溶栓期间要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抗凝过度引起的出血情况: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紫斑及患者大小便颜色及呕吐物,特别注意患者意识、瞳孔有无异常变化,以观察有无颅内出血。此外还应观察患者的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3.7心理护理。心肌梗塞患者大都对疾病具有恐惧心理,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易导致病情的加重。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的心理护理,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要充分了解,给予安慰、疏导、解释,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使病人始终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

3.8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要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等条件,选择能够长期坚持的运动项目。最好是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项目。如果康复顺利,可在心肌梗塞后第8~9周,复查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

4体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中主要为急性心肌梗死。通过我们对23例患者的护理,对于心梗患者我们一定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通过生活方式改变或控制相关疾病来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要根据不同的病人和疾病的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合理安排好膳食,保证患者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急性心肌梗死,使病人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从而使患者早日痊愈。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4-285

第9篇:临床护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乳腺纤维瘤;手术治疗;整体护理干预;体会

乳腺纤维瘤属于女性常见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中,多为单发,常采取手术治疗。青年女性正值青春年少,爱美之心甚高,一旦罹患乳腺疾病,不免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1]。基于此,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加强临床护理,我院将整体护理干预应用在本病患者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40例,均为我院接诊的乳腺纤维瘤患者,均自愿接受手术治疗,入选时间为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入院后皆及时确诊,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均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年龄17~36岁,均值(25.6±2.4)岁;病程5个月~2年,均值(0.9±0.2)年;单发17例、多发3例。研究组:年龄18~35岁,均值(25.2±2.1)岁;病程6个月~2年,均值(0.9±0.3)年;单发16例、多发4例。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包括护理、麻醉护理、切口护理等,而研究组采取整体护理干预,除了包括常规护理外,还加强心理干预、饮食护理及围术期护理等,具体如下。

1.2.1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应指导其取适宜手术的,确保舒适,同时也可减轻术中的疼痛与压迫,促使他们顺利完成手术。

1.2.2麻醉护理 护理人员要协助麻醉师做好麻醉护理,比如术前应做好心理疏导,保障室内温度与湿度,一般温度控制在24℃~26℃,而湿度则控制在50%~60%。按照麻醉方案将仪器、物品及抢救药物等准备好,同时对患者姓名、性别、手术名称与手术部位等进行检查,根据术中病情、心率、血压及失血量等变化适时调整物剂量[2],术后待麻醉苏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送回病房。

1.2.3切口护理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手术切口进行适量压迫以减少伤口渗血,时间一般为15min,然后再实施包扎;术后应确保手术切口干燥,包扎24h后可解除绷带与换药,拆线4~5d后方可洗澡,并叮嘱与指导患者术后3个月内佩戴能上托胸部的胸罩[3]。

1.2.4心理干预 本病病变部位十分特殊,往往会对患者的美观产生影响,加上部分患者担心手术疼痛,从而产生恐惧、焦虑及排斥等心理。基于此,在术前应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将本病及手术处理相关知识告知她们,便于提前做好身心准备,打消她们的焦虑与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从而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治疗与护理。

1.2.5饮食护理 有研究认为,乳腺纤维瘤的发生与营养不良等有关,相较于营养均衡的人群而言,营养不良群体发生肿瘤的几率要高8倍[4]。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必须做好营养膳食,确保摄取充足与均衡的营养,保障机体抵抗力与免疫力。可尽量提高高能量物质的摄入,确保三餐合理搭配,提高患者食欲,并叮嘱她们多食用新鲜的蔬菜与水果,多饮白开水等,确保机体代谢平衡,进而促进微循环。

1.2.6围术期护理 ①术中护理:整个手术治疗中,护理人员要全程跟随并实施护理,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及时开通静脉通道,包括2条,其一为药物输注,其二为血液输注,观察患者液体出入量,及时补血与补液。根据纤维瘤部位及大小选取合适切口,并做好引流工作,但要确保动作一步到位,减少患者疼痛;②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待患者麻醉苏醒送入病房后,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电图、脉搏及神志等。少数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剧烈,则应适当予以镇痛治疗或止痛药物处理。此外,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主动学会的自我检查,至少1次/月,一般在月经后1w开始,包括双侧的位置,以及是否有塌陷、月经期的变化及反应等方面,并叮嘱患者若感觉有包块则要及时入院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切口一期愈合率、切口感染率、血肿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率,并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将P

2 结果

研究组切口一期愈合率与护理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乳腺纤维瘤是女性常见肿瘤,育龄期女性发生本病的几率很高。乳腺纤维瘤多采取手术治疗,而且是主要有效的疗法,但部分患者对疾病不了解,对手术担忧与恐惧等,往往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从而对治疗与恢复产生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切口一期愈合率高达95.00%,而对照组仅为80.00%,研究组明显更优(P

常规临床护理仅从、切口及麻醉等方面实施护理,只能满足患者的一些基本需求,而对于患者的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基本难以满足,为此建议实施综合护理干预,除了从切口、及麻醉等方面实施护理干预,还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中与术后护理,及饮食干预等方面着手,最大化满足患者合理的身心需求,同时不断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与抵抗力[6],以良好的体质与心态面对治疗与护理,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更顺利地完成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乳腺纤维瘤是临床常见良性肿瘤,多实施手术治疗,针对这类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处理,可提高切口一期愈合率与护理满意率,并降低术后切口内血肿、切口感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杨银松,丁洁,刘式娟,等.乳腺纤维瘤手术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及体会[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15(1):167.

[2]金奇.临床护理干预在乳腺纤维瘤手术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1):282.

[3]吴佩玲.乳腺纤维瘤手术的必要性及护理[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08(4):344-344,345.

[4]陶玲.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手术围术期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