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范文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遗经济消费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

第1篇: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范文

(一)网店本身的优势

8848的老总王俊涛曾经说过:“如果错过了互联网,与你擦肩而过的不仅仅是一个机会,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这充分说明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紧迫性。网店正是适应这一发展的产物。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1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6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2.95万亿,同比增长31%,中国网购的用户规模达1.73亿,同比增长33.1%。2013年1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2012年12月,实际运营的个人网店数量达1365万家。以上数据表明电子商务其本身具有极大的优势,网店已经成为消费者日常购物的一种重要组成渠道。

1、开店成本低

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实体店是比较困难的,资金、人工、装潢、营销、管理等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对于客户、环境乃至时机的要求也不小,面临着竞争压力,经营风险较高。网店可以大大降低开店门槛的限制,使销售和管理工作相对简单。网上开店综合成本较低,许多电商平台提供租金极低的网店,有的甚至免费提供。店家可以根据顾客的订单进货,减少库存。网店的宣传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资金雄厚的店主可以选择付费的网络宣传,而资金薄弱的店主将网店装饰好,就是产品最好的宣传了。网店对于门面的要求也很低,不用当街的商铺,有一些安全、方便的货物存放空间即可。许多网店甚至是在店主家中开设的,基本不需要另外付店面租金、水、电、管理费等。网店经营不需要专人时时看守,节省了人力方面的投资。这些优势和实体店相比都大大降低了开店的成本。

2、经营方式灵活

网上开店不需要实体开店那样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注册登记手续,省去不少精力。网店对于经营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既可以全职经营,也可以兼职经营。开店者只要会打字,会简单的电脑操作,即使不善言辞,也不会受到过多的影响。同时,网店营业时间也比较灵活,既可以在白天上班时间,也可以在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做生意,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可以不停地运作。即使店主有事离开,消费者可以直接登陆网站进行购物,只要店主可以及时对浏览者的咨询给予回复一般不会不影响经营。网店经营也基本不受空间限制,只要经营者愿意,可以在网店中摆上成千上万种商品。

3、影响范围广泛

网店开在互联网上,只要是能上网的人群都有可能成为商品的浏览者与购买者,这个范围可以是全国的网民,甚至全球的网民。只要网店的商品有特色,宣传得当、价格合理,经营得法,网店每天将会有不错的访问流量,大大增加销售机会,取得良好的销售收入。而普通的线下商店经常要考虑到地段、人流量,考虑到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扩大宣传的范围,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提高自己店铺和产品的影响力。

(二)非遗类网店的优势

1、是非遗最直接的宣传方式

非遗类网店的建立其实也就是非遗最直接的宣传方式。消费者购买的决策过程包含大量信息收集获取过程,是一种高度卷入的消费行为。网店对非遗产品的介绍被消费者主动获取、比较、购买和使用的过程是对非遗最好的宣传和介绍,相比和消费者没有直接关系的非遗新闻报道和展览宣传更能达到深入人心的目的,可以说非遗类网店是营销方式,更是宣传手段。2013年5月,有126年技艺的非遗项目“吴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在天猫商城上的官方旗舰店正式开业。在短短6个月,其在天猫、京东、1号店、亚马逊、当当等电商平台线上拥有近10万人的网络顾客,销售额近400万元,产品已遍及全国所有省份。在吴裕泰网店,传统窨制工艺制作出的茉莉花茶销售占比超过40%,顾客的年龄更是以25岁至35岁的年轻人为主。利用网店,吴裕泰将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给了更多的人,并使这项非遗的传承有了更多的保障。玉屏箫笛通过网店传播的案例也较为成功。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但是,随着西洋乐器在我国的盛行,玉屏箫笛的雕刻工艺似乎已经不再让人熟知。作为箫笛传承人刘泽松老人在女儿的帮助经下开始在网络上做生意。通过网店图文结合的介绍、相关链接的推荐和购买者热情洋溢的评价等,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个产品。目前其淘宝店铺级别已经升到四钻,好评率百分之九十九点六,客户范围不但在国内各地都有,甚至还有不少海外的客人。

2、帮助传承人解决生活和生产经营问题

由于手工艺的独特个性,很多非遗的传承人依靠家庭作坊生产经营,同时也要兼顾销售,往往势单力薄、顾此失彼,生活也较困难,更加不利于非遗技艺的传承。网店是传承人解决生活和生产经营问题的好帮手。它是一个随时开放的平台也简化了销售环节。传承人可以专心生产,将展示销售交给网店,省去了开店的资金、看店的精力和来回奔波的劳苦。借助网上销售,玉屏箫笛传承人刘泽松老人从销售困难到年收入达10多万元。2013年,有着长达160岁的技艺年龄的非遗技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通过尚履商城(由内联升开办的独立域名网站)、淘宝、京东、1号店、天猫、亚马逊、QQ网购、当当、苏宁易购等平台,线上销售额超千万元。上海非遗江湾面花淘宝店中,一个面人艺术品的价格可以高达千元,并成为买家们认为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使传承人完全可以依靠非遗技艺生存,并专心从事非遗生产。

3、提升网店的品牌和文化魅力

虽然不少非遗被现代社会所遗忘,但是其人类文化瑰宝的属性不能改变其文化的价值。非遗类的产品是历史的产物,其质量、功能都经过了多年的考验,产品本身具有较高的价值,和市场一些偷工减料的假冒伪劣产品区别很大。“一双内联升布鞋的棉花可以做棉被,制鞋的线是用麻绳蘸着水搓的,就连粘鞋底用的材料都是高筋粉调制的糨糊,可食用”,“一双‘一’字底布鞋每平方寸不多不少正好81针,整双鞋至少2100针,纳成后还要放到沸水中浸泡再以棉被包严热闷,而后捶平、整电子商务形、晒干”。这样的品质使内联升在清朝是官员的必备,在近代是名人的挚爱,在当代也是名流的选择。一个具有龙泉宝剑非遗传承人称号的网店和众多宝剑网店在崇尚品质和文化的消费者眼中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历史和品质为网店的品牌和文化内涵打下了基础。非遗的金字招牌是网店提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武器。

二、非遗网店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销售商少,商品种类不齐我国是非遗大国,非遗的种类众多。但是在通过对淘宝网、京东、一号店等为代表的电商店铺进行搜索时,我们能够找到有非遗店铺标志的相关店铺并不多,产品数量也非常有限。在可以找到的非遗类网店中,它们一般建立时间短,销售量较低,店铺的级别不高,市场消费气候尚未充分形成。位于淘宝网中搜索结果榜首的一家“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店铺做得算是较为专业与文化气息的,但是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专业店铺在电商平台上非常稀少,相比较于我国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丝毫不能匹配。同时,还有大量的非遗产品由于传承人的意识问题、精力问题、电商操作能力问题等而难以寻觅到相关网店,非常可惜。

(二)商品分类无针对性、检索困难

搜索引擎是网站建设中针对“用户使用网站的便利性”所提供的必要功能,同时也是“研究网站用户行为的一个有效工具”。高效的站内检索可以让用户快速准确地找到目标信息,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产品/服务的销售。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在淘宝网等一系列电商平台上,大多非遗商品不但不具有自己的专门网店,连特有的搜索分类都不规范。除了少数在专门的非遗类店铺或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外,大部分分布在各种类型的店铺里,与普通工艺品、家居饰品以及书刊/杂志/报纸等混合销售。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分类不但使消费者很难准确搜索到想要购买的非遗商品,甚至不能识别哪些是非遗商品。从网络营销的环境看,搜索引擎营销的环境发展为网络营销的推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向终端客户传递信息的重要环节,而硬件设备、检索工具的不够完善与缺失,阻碍了非遗商品的展示和销售。

(三)缺少品牌、难辨真伪

从各大电商平台网店看,非遗商品的来源与出处并不详细,有的还与之不符。这对于非遗来说,既不能保证商品的真伪,同时也将不利于其宣传。网店不光是销售的工具,更是宣传的平台。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消费者或用户通过品牌,通过对品牌产品的使用,形成满意,就会围绕品牌形成消费经验,存贮在记忆中,为将来的消费决策形成依据。被国家和各地认可的非遗本身就是品牌及精品。很多网店虽然是项目本身的机构或传承人建立,但是却忽视了非遗这个“品牌”,将手工精品当普通产品卖,和那些依靠机器生产的现代产品一起竞争,不但没有宣传非遗的精髓,还可能因为价格和精细程度等问题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一些非遗类的网店,由于地域原因,不被广大顾客了解,但是店主也缺乏品牌传播意识,使产品的销售范围只能局限于附近较小的范围,不利于非遗产品的品牌化发展。而一些网店中原本不是真正非遗产品,却看到了非遗的巨大价值,打着非遗的招牌,让消费者分不出什么是真正的产品,什么是类似产品,上过一次两次当后,对网店就不再信任了。这种情况也使非遗的宣传遭到破坏。缺少品牌导致了非遗网店难以突出,真假难辨。

(四)商品介绍简单粗糙、缺乏文化底蕴

从搜索到的非遗类网店中可以发现不少非遗商品信息的编写简单,没有深入说明非遗的历史、特色,缺乏文化内涵,和普通产品无法区别,不能够有效宣传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是非遗类网店的核心内容,如果不能突出其特点,不能充分体现其巨大的魅力,不但不能为非遗的宣传和发展出力,还难以为提升产品销售。

三、非遗网店的建设建议

(一)完善介绍,提升产品内涵

通常消费者在意识到自身需要某种商品时,也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开始,这种需求可能是由于外界某种刺激而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自身生理活动而引发的结果,还可能是内外两种条件共同作用引起的结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生活产品的需要,更将目光投向精神文化的需求。而承载着人类历史、智慧的非遗类产品不但质量上乘,外形独特,而且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网店具有较好的空间优势和多媒体传播手段,可以利用图片展示非遗精美的作品、复杂的工艺,利用文字介绍传承人高超的技艺,利用非遗项目产生和发展中发生的动人故事打动消费者。同时网店的风格和整体氛围也要符合不同的非遗产品特点。网店的介绍也要设法找到历史和现代的结合点,贴近现代生活,引导消费者了解非遗、热爱非遗,进而购买产品,使用产品,最后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二)强化分类,优化升级检索

开展电子商务需要按照互联网的特定手段展开,产品的定位、关键词的选择等异常关键。详细的分类将商品“对号入座”,不仅能够方便消费者们更好的选购,同时也优化了工作效率。优化“关键词”检索可使消费者能够轻松、容易检索到相关的非遗商品。网店经营者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软件运用能力,充分运用平台和特定的软件帮助自己收集用户资料、用户偏好、提升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的能力,全面提升非遗类网店的经营技能。

(三)打造“非遗”品牌

非遗类网店从建立到成熟,品牌的作用将是不可忽视的。非遗类网店的经营者要积极加强“非遗品牌网店”的建立,一方面提升非遗项目本身的形象,一方面提升网店的知名度,从而提高销售效率。同时,在弘扬传统技艺的同时还要结合创新发展,努力提高非遗对消费新生代的品牌吸引力。

(四)整合非遗类销售商

第2篇: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范文

过去几周,华盛顿方面对中国及人民币汇率加大了口头攻势。在美中关系正面临一系列其它敏感问题之际,我们中的一些人不太明白,国会为何会在这个问题上如此激动。

事实上,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选择现在对人民币施压的时机再糟糕不过。大概四周前,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宣布,计划在未来5年将出口增加一倍。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鉴于美元以往的疲软走势和众多大型新兴国家的强劲内需,美国还是有机会实现这一目标的。那么为何还要执意走上以牙还牙的报复之路呢?这只会让事态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美国决策部门应重点关注的根本问题有三个:中国的内需、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的贸易,以及汇率。

有相当清楚的证据表明,现在中国内需其实过于强劲,其水平显然无法为那些声称中国没有为世界经济尽到“应尽义务”的指责提供证据。大约13年来,高盛一直在使用自有指标衡量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即所谓的高盛中国活动指数(GSCA)。目前,该指数年增长率超过14%。事实上――这也有些讽刺意味――如果美国和其它国家政府能够闭嘴,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可能反而会更为积极地采取行动,来缓解其经济增长带来的通胀压力,包括引入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

观察一下各种指标,无论是来自中国本土企业或在华开展业务的全球性企业的坊间数据、消费与投资的官方数据、还是重要的贸易数据,我所说的一切就会一览无遗。与消费者行业任何层次的企业进行对话,无论是乐购、沃尔玛还是路易威登,他们的证据都会支持上述数据。中国的消费大概正以15%的速度增长,相当于美国消费2%至3%的增长率。

至于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的贸易往来,自经济危机触底以来,(贸易增长的)真正原因在于中国强劲的进口,而不是出口的复苏。即将的贸易数据(有趣的是,该数据将比美国财政部报告早几天)可能会再次证明中国进口增长巨大,无论是绝对增幅还是相对于出口而言。这一点不仅在中国贸易数据中有所体现,在许多其它贸易大国的数据中同样明显。事实上,德国对华贸易表现出极其强劲的增长,如果当前的势头得以延续,截至明年春季,中德贸易额将超越中法,这是相当惊人的。

去年中国经常账户盈余相当于GDP的5.8%,显著低于华盛顿许多所认为的当前水平。2010年这一比例可能接近3%――恰巧低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认为的“均衡”水平:4%。

由此我将谈到第三个问题:汇率。我职业生涯的很大一部分都在研究汇率模型,因此熟悉这些模型的所有隐患。这些年来,高盛已开发出自己的汇率模型,包括适用于人民币的模型。目前,我们的模型显示,人民币汇率十分接近其合理水平,这个结果有些怪异。情况并非一直如此。过去,该模型曾显示人民币被低估了20%左右,但过去5年的汇率变动已将其抵销。当然,对于该模型的准确性,我们并不象对普通汇率模型那么有把握,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和整个世界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将我们带回到了这个问题的讽刺性。既然眼下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如果美国收手,事态将朝着有利于它的方向发展,美国决策部门为何还要不断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呢?

第3篇: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范文

六优诞生的背景

最近两三年,香港的经济重拾正轨,市民对经济前景的忧虑一扫而空,经济结构转型的讨论于焉再度搁置。但年前金融危机使香港尝遍金融动荡之苦,香港人终于意识到金融业的高利润、高风险特性,冀拓展多元产业,巩固经济根本,结构转型的讨论就此重回台面。在这背景下,六优产业于焉出炉。

六优产业是特首曾荫权在2009年度施政报告的重点内容,六优是指教育、医疗、创新科技、检测认证、环保及文化创意六项具发展优势的产业。六项产业最初由政府特设的经济机遇委员会提出,然后列入施政报告之内。骤眼观之,就可看到当局希望朝知识型经济发展,拓展产业链最高端的部分。在全球朝高增值产业迈进的大潮下,六优的发展大方向无人质疑,而且六优亦符合香港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向,理应得到市民商界普遍认同。在施政报告内,政府也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扶助六优踏上正轨,例如放宽土地供应,预留土地予医疗及教育项目拓展。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此项政策解决了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对产业起步极为有效。尽管如此,坊间却普遍对六优存有质疑,反应比预期差。

造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未明了的产业身份

六优最为专家诟病的是产业性质不够清晰,创新科技及文化创意的定义不明。另一方面,政府又未有将相关产业现时的统计数据公诸于众,市民商界不能就此作出深入探讨,遑论参与其中拓展。

除却产业定义不清外,产业的性质亦有不少争论。资本主义理论的一位奠基者,经济学家熊彼得的《经济发展理论》第一章开宗明义即说,“一件事实绝不会单纯只是或纯粹是经济的;其它的──并且常常是更重要的层面也往往存在”。政府正是忽略了熊彼得的忠告。比如医疗及教育不止是经济政策,同时具有社会性,属福利政策之一。医疗是保障市民基本健康的必要福利,教育则是提升市民知识水平,增加竞争力的政策工具,两者俱属市民的基本权利。政府推动产业发展,虽可引来外资,带来商机,但亦有可能带来更多竞争者,如吸引更多外地流入的学生与本地学生争夺大学学位,令本地学生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引入私人公司,虽能扩大服务数量,亦可能推高服务价格,增加市民负担。如福利政策不作出相应调整,市民自然大力反对。尤其是香港的中产阶级,一方面须缴纳税款,一方面在享受更佳医疗及教育服务时,又得自行付费,加重负担。在推动六优时,政府如未能厘清产业性质,令公众信服产业与福利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拓展六优势必困难重重。

高端城市的盲点

第4篇: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范文

通过价格战,产品的竞争力表露无遗;企业的生存与经营管理能力表露无遗;整个行业的市场现状与潜力表露无遗。因此,研究价格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降价是一种营销策略,价格战是众商家营销策略的较量。我们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研究价格战,或许比研究价格战爆发的原因和后果对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更有借鉴作用。因为营销人所具有的实战家的经验与胆略、经济学家的理论修养、军事家的果断与谋略、政治家的气魄与远见在价格战中表露无遗。

在本文中,我以今年彩电价格战为例,从淡季降价——价格战的选时策略、消化库存——价格战的旧产品策略、技术突围——价格战的新产品策略、保修8年——价格战的服务策略、借势打品牌——价格战中的品牌策略、该出手就出手——长虹的攻防策略、一唱一和——价格战中的厂商双簧策略、大鱼吃小鱼——价格战的兼并策略等八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淡季降价——价格战的选时策略

a)6月9日彩电高峰会议在深圳召开,媒体大量炒作。

b)6月9日西湖牌29英寸超平彩电,在北京翠微大厦售价从3100元下降至2590元,降价促销。

c)从8月11日起,康佳在全国范围内大幅降价,最大降幅高达20%,最高降价1000元,这次降价的产品主要是34英雨和29英寸主流机型,以及25英寸和21英寸产品。

d)8月11日,乐华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将其一款型号为RK34NED的34英寸超平彩电下调至4990元,调幅超过1000元,4990元已突破超大屏幕彩电5000元的心理防线。

e)熊猫彩电于8月11、12日两天内推出10多个降价品种,最大降幅高达3000元,其中34英寸的高品质彩电3488型由7980元降到4980元,2938E型由4280元降到2999元,而另两款34英寸和29英寸彩电分别由4980元降到3950元、3080元降到2399元。

f)从8月12日起,长虹彩电在全国范围内大幅降价,最大降幅达35%,最大降价额达3000元,型号包括了从21--64英寸的50余种畅销机型。

g)8月19日,飞利浦34H8型超平彩电,售价从7180元降到5180元。

(点评)

彩电销售的淡季是每年的3~9月份,在淡季通过降价促销达到旺销的效果,充分体现了营销人经验的老道。 消化库存——价格战的旧产品策略

(1)、 截至今年五月份,主要彩电企业上报信息产业部库存累计数为:长虹1678536台,康佳1890000台,TCL627400台,创维661981台,海信31700台。从数字中不难看出,巨大的库存积压成为企业的拖累,如果不清理掉这些库存,企业的发展受资金的制约将寸步难行。

(2)、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有些降价彩电虽然价格令人惊喜,但质量上的大打折扣也会让人暗暗吃惊。     成本倒推的特价机

一些彩电企业既想用降价拉人气,又不愿承担损失,就用成本倒推方式生产特价机去适应价格战,如一台2000元的29英寸彩电,刨去运输费200元,显像管500元,其它元件只能是500元,于是能省的则省,用更换元器件的方式临时生产一批特价机,其产品设计与正常机并无二致,但内在部件早已换了次等品。这种机器使用寿命短。如彩电中的三极管,好的要卖到5元,差的只有1元。装上次等品后,彩电初用的一两年,不易暴露问题,而3年之后,故障率便猛增。而国家规定,彩电的保修期为整机一年,主要部件3年。3年过后,机器再有故障,厂家早就推得干干净净,还有的企业为了省钱,把电源部分应有的保护电路也给省了。    故障返修的“正品机”

有家知名彩电企业销售的特价机其实是正品彩电开箱后发现故障送回厂里处理过的返修机。当然,返修机并不意味质量不好,在彩电未出厂前,在生产线上有时就会出现虚焊等小毛病而进行返修。但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所购的产品是正品机还是返修机,所以返修机在销售时应该注明等级或打上处理等字样,不作任何声明充当正品机销售,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过了保质期的库存机

一家老牌彩电企业营销负责人说,近期推出的降价彩电实际是库存积压了3年甚至更久的老机子。虽然国家对彩电并没有规定保质期,库存产品并不意味着使用年限的减少,但库存彩电仍存在两种隐患。一是容易受潮,再好的仓储条件,机器存放久了,电路板、高压包等部件都会受潮甚至霉变,而一旦高压包受潮后,机器打火、燃烧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元器件长期不用也易损坏。例如电解电容内有电解液,长期不用会干枯,增加故障发生率,所以国家规定,电解电容5年不用就必须强行报废。如果彩电的电解电容在安装前就库存了一两年的,彩电生产后又积压了两三年,当消费者买到手时,其电解电容也快该报废了。因此消费者在购机时应首先关注其生产日期,当然也有些“精明”的企业早已将生产日期改掉,尽管如此其机型款式还是会泄露“天机”的,此外,近两年21英寸以上彩电多为银灰色、钛金色外壳,如果特价机仍是黑壳子,消费者就该当心了。

(点评)

本次价格战的降价幅度从10%~35%不等,长虹最多降价3000元。但,他们仍然表示没有亏本。这说明了什么。是以前赚得太多?利率空间还很大?还是产品有问题?总之,彩电营销人在淡季把库存产品卖出去了,把现金收回来了,而且还没有亏本。

技术突围——价格战的新产品策略

自8月11日康佳打响降价第一枪后,最早拿起新产品“盾牌”的是海信。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8月14日即向新闻界“透露”--海信将做出“反常规举动”,不主动参与价格战,而在全国8大城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高科技产品全国巡展,展示近百种彩电高新技术产品。接着,几天后海信技术副总李砚泉就向媒体介绍了其新产品之一“胶片彩电”,称其为目前数字化程度最高,同时实现数字逐行处理与场频提升技术的高科技产品,不但画面高度清晰,无闪烁,画质细腻自然,还有多频跟踪功能,具备VGA输入端子,可以作为计算机等的显示终端。李砚泉还特别强调,该产品是海信承担的“国家经贸委重点技术创新计划”中的一个项目,海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随着海信推出“胶片彩电”,尤其是这个消息经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后,彩电业其他厂家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新产品:康佳DVD二合一彩电和艺术彩电;乐华的PC彩电和人机交互彩电;厦华的变频彩电;熊猫的雅金数码彩电;TCL亮出的超薄银佳彩电、音响彩电、防雷击彩电和可换面板彩电再次被推出;而彩电龙头老大长虹在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同时,又宣布将在11月推出中国第一台可录式数字网络回放电视,可以让用户对实时播放的电视节目进行录制;连进入彩电领域不久的海尔也宣布将在9月推出“美高美”智能保健彩电。

(点评)

以规模降低成本获得的利率是有限的,而以速度经济和创新能力获得的垄断利率是无限的。彩电营销人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保修8年——价格战的服务策略

根据国家“三包”规定,彩电的保修期为三年。而一些彩电厂家近日纷纷打出服务延时牌,“康佳”近日在济南市场上率先打出了“整机保修5年”的承诺,由此带来的销量增幅超过了10%;彩电老大“长虹”则于上周末在省城推出了“经理签名售机免费保修八年”的促销活动,“厦华”彩电同样也将保修期延长了两年;为了打开市场,TCL对于刚刚上市的一款29英寸新概念数字电视也推出了保修5年的承诺。   借势打品牌——价格战中的品牌策略

今年的价格战与往年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在淡季时刺激市场销售等基本目的外,此次价格战更着意于“炒作”,借打价格战之势打广告、打品牌。

今年8月11日以来,长虹开闸放水,康佳、乐华、TCL、海信等先后“跳水”,彩电价格降幅最大达35%,29英寸彩电跌破业内人士认定的最低成本价2300元,更有一些厂家将其降至2000元以下。这岂不是赔本买卖?著名经济学家陈淮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他说,作为商家,如果一台29英寸彩电赔本400元,100台是4万元,特价卖300台不过赔进去十多万元,但是它所得的广告效应和社会效应远比这个高得多。10万元在报纸上只能做一个整版广告,一个整版广告与卖特价机所取得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不仅如此,卖特价机还同时带动了其他家电产品的销售,并且有了现金流,特别是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该出手时就出手——长虹的攻防策略

彩电大王长虹为何此次竟后于康佳“被动”迎战?为何一迎战竟以一步到位方式“震撼”出击,是否想对价格战来个“釜底抽薪”?长虹当初为何谢绝彩电峰会的邀请?面对空前惨烈的价格大战,长虹还要打多久?

就这些敏感问题,日前,负责长虹销售和具体策划并执行长虹此次价格大战的长虹常务副总经理王凤朝,首次披露了详情。

这场价格战非打不可

家电行业特别是彩电行业,是目前市场经济中走在最前面的行业,它对市场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其它产业。在发展初始期间,由于这一行业的利润率比较大,带来了中国家电行业对行业的控制和整个大趋势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严格制度规范,造成目前的一种痛苦现实:大家盲目开足马力生产,形成目前年产4000万台、实际需求仅2500万台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在1997年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市场中存在理想的利润空白,但到1998年底差距逐步缩小直到平衡,乃至1999年供严重大于求,这种情况,已经预示这一轮彩电价格战注定要爆发,而且非打不可,只是早和晚的问题。

不参加峰会有原因

去年4月以后,某些同行看到长虹减量,认为“彩电大王”位置难保。为争“彩电大王”交椅,一些企业开始盲目增大产量,同时基于看到1998年长虹对彩管的苦心控制,这些企业决定提前工作,开始大量吃进彩管。很多企业的预期值很高,开足马力生产,但市场毕竟是无情的,供需之间早已显露的矛盾日益激化,造成去年吃进的彩管在今年6月解汇期到来开始需要付钱时,一些企业出现资金压力和产品积压。于是,寻求出路便是彩电峰会产生的真正原因和背景。而长虹则恰恰已通过艰辛调整成功,避免了这一尴尬局面。

基于这些认识,长虹未雨绸缪,谢绝了有关厂家的请帖,没有参加峰会。

顾大局没挑战火

长虹在有人打响第一枪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及时地快速地作出自己应该具有的市场反应,这对长虹是不利的,同时对长虹的形象和在市场份额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康佳的市场价格调整,长虹理所应当地作出反应。不管战果如何,市场怎样变动,我们希望能维持住市场和市场价格体系的稳定,这对彩电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长虹也强调一点,长虹不主动打响价格战第一枪是为了稳定行业和市场价格的现有体系,我们不怕价格战是因为我们有成本的优势。

王凤朝同时还透露一个秘密:要说长虹想发动价格战,最好的时机就是在峰会成立之时,长虹内部当时不是没有这一想法和呼声,但是我们站在行业的高度,一忍再忍,顾大局没有挑战这场战争。所以,长虹对得起市场,也对得起同行。

对于长虹是否要将“没完没了的价格战来个釜底抽薪”,长虹也有一番独到的看法。长虹认为,如果采用“釜底抽薪”或者是“终结者”的价格,对行业不利,也对能否彻底对行业洗牌不太现实。毕竟中国市场有其特点。即便是重新洗牌,这副新牌也是不彻底的。 一唱一和——价格战中的厂商联盟策略

今年的价格战与以往的另一个不同是,厂家和商家联手唱双簧,共同得利,其手法比以前更老到。

今年的彩电价格战,先是由经销商自说自话地拿出一两个品牌的一两个型号的彩电降价销售,引发消费市场的一轮哄抢。然后厂家矢口否认并口诛笔伐,对商家擅自变动价格横加指责,甚至以断绝货源相威胁,以进一步引起消费者和媒介的关注,从而制造更大的炒作风潮。接着,商家再抛出五六个品牌的降价彩电,营造出一波又一波抢购风潮。待消费者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后,彩电巨头们才宣布全面降价,造成市场的新一轮抢购浪潮。其实,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彩电价格战的主角才由经销商转变成生产商,这场价格战才算是越打越明白———供需双方不平衡的矛盾一天不解决,价格战就得打下去。  大鱼吃小鱼——价格战的兼并策略

在此次彩电价格战正在上演之时,TCL总裁李东升就向媒体宣称:明年今天彩电厂家将减半。

李东升说:“本来彩电企业通过竞争是可以优胜劣汰的,但因为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优不胜劣不汰。”不过李东升强调,这种局面将很快结束,彩电业重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如果没有意外发生,目前正在进行的彩电价格战将会在6至12个月内尘埃落定,此番大战是中国彩电业走向规范的最后一役。

第5篇: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范文

如今婚礼之盛大,婚前的房子’车子准备必不可少,婚礼上的婚庆典礼、酒宴、红包必不可少,其中的诸多关键词背后,无不以钱来支撑。很多家庭对这样的物质化婚礼的承受力有限,但还是会拼尽全力去应对,仿佛没有了这样隆重的婚礼,就是拿婚姻当了儿戏。

其实婚礼的形式可以有很多,旅游结婚、集体婚礼或是如今提倡的“裸婚”,均可大大地减轻人们的经济与心理压力,但它们却始终徘徊在婚礼形式的边缘,没能形成与正统婚礼抗衡的力量。而如今随着高物价水平的到来,婚礼成本一涨再涨,人们的理性消费观念也开始在婚礼观上悄悄抬头了。

涨价了的婚礼

一场婚礼,原本是两个人爱的表达、契约的见证,但归根究底却是物质的。爱情不能饮水饱,当所有的东西都因为物价飞涨而变得越来越贵,婚礼也涨价了。

据相关报道称,婚宴的价格五年之内翻了一倍。从天津市区内的调查可知,无论低中高档酒店,都存在着涨价事实。位于二号桥附近的新亚酒店起价一桌1280元,无服务费和场地费;大直沽的鸿起顺饭店起价1580元,场地费500元,换装费500元,明年起价1880元;贵州路上的瑞菜克斯酒店(原君悦酒店)起价1980元,加10%服务费,场地费3000元,明年价格未定,肯定涨价。所有酒店均需要交总消费额10%一30%不等的订金,如果婚宴取消,订金不退。

所有的供需关系均是你硬我软、你软我硬,如此刚性的条款对应的是婚礼的刚性需求。即使是涨价不断,婚宴也不是想订就能订到的。婚宴热甚至催生出了专业的“婚宴黄牛党”,专门预订良辰吉日的婚宴,再转卖赚钱。在记者调查的所有酒店里,5月份与10月份的吉日都已订满,即使是非吉日的大厅也不好订。想用今年的价格订明年的桌是不可能的,有的酒店干脆以价格未订拒绝预订明年的婚宴。看来,店家是绝对不发愁明年的生意的。

不仅是婚宴,与婚礼相关的所有东西都在涨价。房价在涨、彩礼在涨、婚庆在涨、装修在涨、家具电器也在涨,连喜烟、喜糖、请柬都在涨。仅婚礼当天的花销,今年比去年的平均支出就要多出一到两诚。那么,你敢不敢不举办婚礼呢?你想不想来个“裸婚”呢?

裸婚你敢不敢

在接受本刊调查的新人、准新人及操持婚礼的老人中,绝大多数都对“裸婚”投了赞成票。但说到自己时,却又难免从俗。

前文采访的赵阿姨说:“结婚是个大事,不仅是两个孩子,还得给亲戚朋友一个交代,如果不言不语就把婚给结了会让人笑话,再说也不好意思面对媳妇,人家娘家会怎么想咱呀。”儿子小吴说:“其实我们商量过旅行结婚,两边老人没有一个同意的。”与小吴观点相同的燕子去年“十一”刚结婚,她说:“结婚太累了,我都累晕了。要是再结婚我肯定不办酒席了。”

准新娘刘听则提出了新的观点:“婚礼一定要办的,不过要是可以只举办仪式,不弄酒席就好了。婚礼本来就是两个人的事,其他亲朋是来见证我们的幸福的,应该突出主题。我们不收红包,大家也省得破费,再说少了酒席这一环节,还低碳环保呢。”

《2010――2011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中的―项调查问到:“‘裸婚’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直接领证结婚,你能接受吗?”

10%的人认为非常好,物质基础跟婚姻可以没有必然联系,夫妻双方共同奋斗,婚姻才更牢固;41%的人认为可以接受,如果实际情况确实不允许,也可以“裸婚”;35%的人觉得不太能接受,只是领个证的婚姻,会给人生留下很多遗感,14%的人则完全不能接受,认为没有条件就不结婚。

过半受访者接受“裸婚”,认为婚姻在物质方面还是要量力而行,说明人们的婚恋消费观趋于成熟。

婚礼是秀给谁看的

刘听的说法引出了关于婚礼的一个疑问:一场如此声势浩大的婚礼,到底是秀给谁看的呢?

“俏江南”老总张兰偕儿子、儿媳在“大小婚”上的表现虽然褒贬不一,但却是秀出了风头,不是普通人能有的手笔。普通人家的婚礼是给亲戚朋友看的,一场盛大的婚礼就是婆家的脸面和娘家的风光,是新人们未来幸福的吉利开端。

《2010――2011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中对于“裸婚”的调查,男性可接受的比例高达75%,而女性比例则只有38%。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时代的完结――从少女到妇女,她更需要一场婚礼来昭告天下,自己要嫁的这个男人是会永远对自己好的,同时她需要所有人的见证。也正因此,没有一个婆家敢于说出要儿子“裸婚”,如赵女士所说的,要给准媳妇一个“交代”是最世俗的说法。因此,婚礼是不可缺少的。但婚礼的盛大程度却是可以考量的。

已婚的江南说:“现在结个婚弄得大家都很累,办婚礼的人累,参加婚礼的人也累,一个‘五一’下来,就得参加三五爪,光“随份子”就得上千元,要是遇到亲戚、关系好的,还得多。有时真恨不得躲了。”一场婚礼弄成花钱秀,似乎也失去了它本来的美好含意。

第6篇: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范文

更让人关注的是,已对上至国家经济、下至普罗民众影响甚深的国际粮价涨势,迄今未见停歇的迹象。有分析人士认为,其持续的高位运行,或将使目前局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成本推动型膨胀。面对这种并非危言耸听的预测,我们不禁要问,该拿什么来稳定CPI?

国际粮价:连创最高纪录

新兴经济体并非推升粮价主要力量在讨论粮价问题之前,对于粮食的范畴势必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一般而言,大米、小麦和玉米被视为主要的粮食品种,不过,从目前的产需量等情况来判断,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是全球粮食中至关重要的4个品种。

这“四大主角”在近两年、尤其是过去一年中,几乎都没有避开价格持续走高的命运。据统计,国际粮价自2005年来已上涨80%,2007年除大米(涨幅6.2%)外,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涨幅均超过了40%,分别达到58.2%、45.9%和44.4%。其中,在2007年12月,据国家发改委的报告显示,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在上一月高位回落后又大幅攀升,玉米、大米和大豆价格则加速上升,都创下近10年来的历史新高。

粮价问题由此成了国际瞩目的热点,就连今年4月6日结束的西方八国集团部长会议,也特地就本不在议程内的粮食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乔塞特・希兰认为,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收成、能源价格上涨、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和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等,是粮价持续上涨的几大推动力。

在上述诸多因素中,有专家认为,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是粮价攀升的主因。数据显示,生产每千克牛肉需消耗近8.5千克谷物,生产每千克猪肉需消耗5至7千克谷物。因此,人口庞大的新兴经济体在饮食消费结构改变的过程中,直接推动了粮价的上涨。不过,同样有数据显示,自1980年以来,中印两国每年粮食进口总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两国用于肉类生产的饲料粮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从这点来看,并不构成粮价攀升的主因。不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消费模式改变对全球谷物市场的长期影响不应忽视。”

价格传导链:从飙升的原油价格到粮价

油价飙升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上扬

事实上,相对于少数几个新兴经济体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新一轮全球化经济带来的种种效应在粮价波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口大国的崛起大幅增加了原油等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导致资源性产品需求与供给瓶颈之间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进而推动了价格的上涨。

据统计,2001年初至2008年2月底,剔除美元贬值的因素,原油价格仍然上涨了约222%。而这种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态势,推动了土地、农资、人工以及水、电、气等生产资料的上涨,改变了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将粮食生产成本推向了新高。依此判断,时下粮价的高涨很大程度是缘于原油的价格传导作用。

粮食能源化加大农产品需求

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同时也让各国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替代能源的愿望变得迫切。其中,尤以美国为典型。从2004年开始,为了降低原油对外依存度,作为世界最大农产品出口国的美国,运用大量玉米来生产燃料乙醇,并运用大量豆油、棕榈油来生产生物柴油,从而加大了农产品需求。去年9月19日,布什签署了美国新能源法案,加上此前不久美国参议院通过的《2007农业法》,这两大法案的推出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还将加速农产品的能源化。新华社在报道中称,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工业必须使汽车油耗比目前降低40%,新能源法案还鼓励大幅增加生物能源的使用量,使其到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燃料乙醇占其中的1/3以上,另外就是生物柴油。

主要出口国产量趋降

粮食价格上涨的刚性因素,归根结底还在于供需失衡。当种种因素下全球对粮食的需求增长强劲之时,粮食供应的增长却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增速。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减少,人口总量增加,供给压力更为加大。2007年全球粮食的生产,甚至还遭遇了天灾。当年,由于干旱等天气原因,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在内,都出现了粮食产量下降的情况;同样,作为小麦主要出口国的乌克兰因为气候不佳,产量也有所减少,这使得谷类的价格获得了高位运行的有力支撑。

此外,相关农产品的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主要粮食品种的高价。国际谷物理事会2007年11月22日的预测显示,全球谷物库存量降至2.55亿吨,为30年来新低;美国农业部2007年12月的报告则称,由于小麦的消费连续3年超过生产,粮食的期末库存已经降至60年来新低;2008年1月美国农业部的月度报告则再度下调大豆和玉米库存,产需失衡造成了国际粮价的飞涨。

国际金融走向影响粮价

此外,也有专家认为,粮价走高与国际金融市场走向也有关联。一方面,新一轮国际化所伴随的美元持续贬值,改变了粮食价格的市场环境。数据显示,2001年初至2008年2月底,美元指数下跌幅度高达66.4%,这就表明,即使粮食实际价格维持不变,其以美元标注的名义价格也上涨了66.4%。

另一方面,全球货币流动性的过剩也助推了粮价的上涨。因为自去年夏天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欧美等国多次下调利率,这些国家的固定收入投资回报率明显减少,加上欧美股市屡屡下挫,急于为手头资金寻找出路的投资者便开始转向,让粮食期货市场成为国际投机资本逐利的重要场所。而由于期货市场的固有特质,供需市场上的微小变化到了期货领域便被明显扩大,导致农产品期货和能源、金属等一样,出现全面涨价。

中国粮价:迎来第3次大涨

连续4年增产仍涨10.1%

在国际粮价飞涨的同时,中国粮价也迎来了它改革开放以来的第3次大涨。此前,1988年至1989年中国粮价首次上涨,根源来自商品价格全面上涨对粮价的拉动,以及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推力;第2次1993年末至1995年的粮价暴涨,则与当时投资过热、金融系统失控,迫使真实粮价在谷底反弹有关。而始于2006年末的本轮粮价上涨,截至2007年12月,我国3种谷物综合平均收购价格较2006年同期上升10.1%,大豆收购价格飙升了73.9%。

尽管国内粮价的涨势较之国际粮价的上涨算是温和的,但从中国粮食产出的情况看,似乎不应该存在减产导致价格上升的基因。国家

统计局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增加4%,小麦和稻米面积基本持平,谷物单产量远高于豆类和薯类。此类因素增加了粮食的总产出: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亿吨,较2006年增长0.7%,已是连续第4个丰收年。

城市化推动粮食成本提高

在粮食增长的情况下,粮价的上涨似乎是个悖论,但事实上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的大背景下,这并不意外。“由粮食和肉禽类价格上涨引发的食品类价格上涨,是由于粮食的结构性需求发生了变化、供需紧张造成的,当然也包括生产成本上涨的拉动作用。”金鹏期货公司分析师喻猛国做出了上述论断。据其分析,以往粮食主要是直接或间接用于饮食消费的,粮价的波动与生产周期相关。但现在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粮食变成工业原料,用来生产能源,这种结构性的变化迅速增加了粮食的需求。因此我们看到,在粮食增长的同时,粮食库存竟逐年减少,这就表明供给的增速还是无法与需求增速相匹配。如此,自然会出现价格上升的结果。

同时,原油价格上涨的因素也反映在了种粮成本中。据悉,近5年来尿素、柴油、农膜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分别上涨了26.6%、64.4%和60%。而城市化的作用也显露无遗:一方面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短缺,其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要求粮食种植业必须付出更高的人工成本来维持生产。据悉,2007年中籼稻亩均人工成本为229.81元,比上年增加17.78元,劳动日工价和雇工工价分别比上年提高10.7%、19.4%;而在大豆主产区,平均雇工工价为31.91元,比上年上升了8%;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显示,2007年耕地升值明显、土地价格不断上升。此外,种子价格也相应提高。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了23.9%。对于这一点,去年8月初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曾明确承认,当一个产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比较效益多年来处于低水平时,产业产品的涨价将成为必然。

65%进口大豆传来高粮价效应

不过,成本的推动还不是这轮粮价上升的主力原因。在现有的数据资料中可以发现,2007年小麦、稻谷价格的涨幅,远低于其生产成本的涨幅。有专家分析认为,这表明当前生产成本上涨更多地表现为农民种粮纯收益的减少,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小且分散的产业结构特征,使得“成本――价格”的传导路径受阻,成本上涨因素并没有完全反映在粮食价格中。

那么,什么才是抬高粮价最大的“黑手”?在官方的解释中,国际粮价的传导效应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尽管有人以目前中国粮食进口依存度还很低,2006年时也不过接近5%为由,认为国际高粮价很难通过有限的粮食贸易施加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不过,不可忽略的是,中国部分粮食的进口依存度远远超出了总体水平,而以此为突破口,国际高粮价完全有机会通过粮食间的比价效应,“渗透”到中国同业中。

在4大粮食中,最有“资格”扮演这个“传输器”角色的非大豆莫属。目前,国内的小麦和玉米基本上是自给自足,供求处于平衡的状态(玉米从去年开始也由出口改为进口,主要是受到乙醇燃料价格大大低于石油价格的影响),大米还略有剩余,由于国际大米价格较高,剩余大米还有可能通过出口换取相对低廉的粮食产品,紧缺的主要是大豆。从2000年开始,中国这个世界第4大大豆生产国就一下子成了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依存度超过65%。由此,国际粮价的高涨直接带动了大豆以及植物油价格的大幅上扬。这一逻辑,在粮食期货指数的走向中也颇为清晰。从2007年初至2008年2月,国内的大豆期货指数涨幅高达78.2%,而玉米期货指数仅上涨了9.1%,小麦期货指数仅上涨了23.1%。至于造成我国大豆产量迅速下降的原因,行家分析认为,与国外转基因大豆相比,国产大豆不具备成本优势;17%-18%的出油率也低于进口大豆的22%左右;而且,与种植玉米等谷物相比,种植大豆收益较少也是导致减产的原因之一。

粮价涨、百价涨:粮价与CPI之辩

粮价上涨是CPI主力推手

粮价的上涨和CPI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期货界人士分析1994-2006年间的CPI与粮价数据发现,这13年中粮价上涨的有7年,7年中CPI都无一例外地上涨。而在去年粮价涨势引起广泛关注的时候,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CPI比上年上涨了4.8%。当然,CPI的上涨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粮价的上涨。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解释去年物价飞涨时认为,有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但食品价格的上涨无疑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据统计,去年1-10月CPI指数涨幅达4.4%,食品类价格上升11.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3.8个百分点,占全部涨价因素的86.3%。尽管在构成中,粮食价格直接的影响不过是个位数,远远不及油脂、肉禽及其制品超过30%的占比。但“粮价涨、百价涨”,正如国家发改委农经司方言副司长所言,目前猪肉、牛肉、羊肉以及蛋奶价格的上涨,其核心问题在于粮食价格的上涨。

以去年CPI持续上涨的诱因猪肉价格为例来分析。虽然从权重看,肉价上涨对CPI的影响更为直接,但粮价是食品中最基础的价格,其上涨对CPI的间接影响远远大于肉类,将直接引发其他食品生产的成本增加,从而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食品价格上涨;同时,财经人士分析认为,粮价和肉价对CPI的影响周期也不同。粮食的生产周期是一年,生猪的生产周期约为3个月,前者的影响长度明显长于肉价。从长远看,粮价的稳定对于物价的稳定有更重要的作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也表示,只要稳定住了粮价,整个价格就可以稳定住。

CPI上涨是否等同通货膨胀?

在经济学范畴中,CPI作为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被视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工具。一般来说,当CPI>3%时,就可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时,则进入“严重通货膨胀”的状态。据此判断,去年CPI的增幅已然超过了警戒线,表明通胀成为了国内经济不稳定的因素。

不过,官方并没有认同“通货膨胀”的说法。朱之鑫曾明确表示,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不是一个概念,CPI上涨也并不等同于通货膨胀。他认为,这一轮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受农产品特别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价格总水平仍可能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但整个价格大幅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谢伏瞻则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是世界性的趋势。例如2007年,印度CPI上涨5.2%,俄罗斯上涨9.4%,美国预计达到了2.8%,欧元区也上涨2%以上。

有不少分析人士,更愿意用“局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来形容当前的局面,他们担心,粮

油价格继续高位运行,会将其发展成“成本推动型通胀”。不过,也有人对此持乐观态度。经济学博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计划部副总经理陈武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不管是国家主动调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还是由此带动的相关农副产品价格上涨,都是合理的价值回归。粮食及农副产品价格的适度上涨,不仅可以最直接的方式缩小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目标,而且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让农民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来获得更多收益。其终极作用,在于通过巩固供给基础来实现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的长期相对稳定。其同时认为,随着国家相关措施的到位,粮价涨幅将逐步回落,因此,当前的粮食价格上涨不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实际消费受到抑制

价格的结构性上涨还不能断论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不过这种涨势对于消费型社会的影响已经逐步显现。央行在去年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曾指出,“未来一段时期消费仍将保持稳中趋旺的态势,但物价上涨有可能对实际消费增长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有统计数据表明,在去年CPI的增幅之下,我国城镇居民每人因此月增支47元,农村居民每人月增支15.3元。统计专家梁达亦指出,“农民在本轮农产品涨价中确实获益,但通胀也给城镇居民特别是部分低收入市民和困难群体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3月28日,知名调查机构尼尔森在一项针对上海、北京和广州3地居民所做的调查报告中,也得出了“面对物价上涨,中国消费者更有可能减少娱乐消费来控制支出”的结论。报告显示,在所有被采访者中,61%表示近期物价上涨已经对自己的消费有所影响,而52%已然感受到油价上涨的影响。不过,调查同时显示,中国消费者不会因此降低对食品的支出。相反,为了降低开销,他们很可能减少娱乐支出(75%)和出去就餐的次数(68%),而不是减少在食杂品上的消费。与此同时,中国人在服装和科技商品上的消费也有所下降,分别有43%和53%的调查对象表示将要精打细算,减少在这两个方面的支出。而随着食杂品价格不断攀升,有意减少食杂品消费的只占31%,其中18%将减少食品消费。尼尔森公司中国区执行董事Oliver Rust据此得出结论:“近期油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对中国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影响很大”。

预测:今年粮价仍有上涨空间

粮价恐会居高不下

已然在2007年成为热点话题的粮价问题,在今年伊始仍不见消停的迹象。物价部门预测,由于今年粮食供应仍显偏紧状态,预计粮食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

我国汇率专家杨鲁邦也判断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仍将维持强势的上涨势头,但上涨幅度可能比去年略显缓慢。其认为,粮价呈涨势的原因还在于刚性需求的增加,包括近几年来中国、印度、中东等国中产阶级的增加,气候条件、石油价格以及美国经济演变等等,都会对粮食价格带来影响。如果今年全球气候条件良好,尤其是主要产粮国产量上升,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对能源尤其是对石油的需求减少,并带动新的燃料价格下降,不排除全球粮食价格也随之有下调的可能。

今年前3个月,国际米价的脱缰上涨也进一步印证了全球粮食价格还将上涨的可能性。据报道,全球第2及第3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及印度将大幅削减大米出口量,令全球大米供给少了1/3。由此,作为全球大米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报价,3月27日从每吨580美元涨到了每吨760美元,涨幅超过了30%,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同时,小麦价格也创下了28年来的新高。仅今年头2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就上涨了9%。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乔塞特・希兰判断,“我们正面临一个长期的困扰,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将在未来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维持高位!”

各国纷纷出台“限价令”

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发达国家的CPI目前也呈现出不断攀高的迹象。美国通货膨胀为3%,处于历史高位;欧盟27国的最新通胀率为2.1%,突破了欧央行控制的范围,特别是英国,消费物价水平已经上升到3%,远高于英国央行2%的调控目标。我们的邻邦韩国,今年2月份的CPI较上年同期也增长了3.6%。在高涨的食品价格面前,即使是这些富足国家的普通民众,也感受到了压力。在意大利,据该国农业协会透露,最近几个月面条的消费量一连下降了5个百分点;美国食品价格的上涨扩散到了从牛奶、鸡蛋、肉类甚至冷冻包装食品的各个方面;在日本,由于对生物燃料乙醇的需求推高了传统烹饪原料蛋黄酱和味噌酱的原料价格,2个月内酱料的售价就上涨了10%。更大的危机出现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那些贫穷的国家,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今年2月就警告称,36个国家今年将面临食物短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许多地区因为粮食供应紧张还引发了暴力事件。希兰指出,粮食价格持续上升已导致支付不起食品费用的“新饥民”的出现。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些国家的政府开始忧虑粮食问题是否会成为引起社会动荡的地雷。经济学家预测,政府援助可能是维持物价的主要手段之一。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确实已有不少政府出台了“限价令”和“粮食配给”等措施。诸如,近日韩国新一任政府就了一个包含52件消费品的“价格控制”清单,列于前几位的是大米、面粉和方便面,以缓解普通人的生活成本上升压力;俄联邦政府则与国内30家大型食品生产商和经销商签订了食品价格冻结协议,将小麦面包、黑麦面包、牛奶、酸奶、鸡蛋和葵花籽油等6种食品的价格,冻结在2007年10月15日的水平。

中国:高粮价常态下的组合拳

种种迹象显示,国际市场高粮价将成为一种常态,各国政府已纷纷采取措施抑制以此为核心的物价过快上涨。如朱之鑫所言,抑制物价上涨是当前中国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政府将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遏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支持相关农产品发展,控制政府调价项目,加强市场监管,对一些低收入者实行必要的补贴等政策措施,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事实上,为确保国内粮食供应,稳定目前粮价水平,中国政府从2007年年底已开始频频出台粮食出口调控政策。去年12月20日,中国取消了粮食及其制粉出口退税;当年12月30日,财政部宣布今年全年对57种粮食和制粉征收出口暂定关税;今年1月1日,商务部也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行了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而为了避免北京奥运前粮价急涨和通胀的加剧,国家发改委还宣布再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发改委表示,政府将鼓励粮食生产,包括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从农民手中收购谷物产品的价格最少将增加9%。发改委同时称,最低收购价格提高不会推动物价水平上涨。

第7篇: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范文

一、中小型包装企业

中小型包装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远逊于大型企业,面临着诸多难题。

1.资金瓶颈

中小型包装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因为没有钱,所以做不大,因为做不大,所以更没有钱,这是很多中小型包装企业面临的一个难解的困局。中小型包装企业因为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经营风险较大,加上制度不健全、财务不透明等原因,银行不愿放贷,而国家又没有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中小型包装企业只能依靠自身资金滚动发展,于是很慢很艰难。

2.管理瓶颈

应该承认,家族式管理在中小型包装企业发展前期是有它特殊作用的。中国人传统上讲究“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人更可靠,实质上是有一个“情”字在里面维系着。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利”的作用就会超越“情”的影响,再简单套用家族式管理模式无异于作茧自缚。此时,如果不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企业,不逐步淡化家族式管理,实现企业的经营者同管理者分离,企业的竞争力将面临削弱的危险。

3.人才瓶颈

中小型包装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留住优秀的人才难上加难。许多中小型包装企业对人才的管理要么不重视,要么是办法不够,形不成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这样往往会留不住人才,毕竟好的人才都在向往跨国公司或大的集团公司,在那些地方有好的工作氛围、竞争气氛、合理的提升制度、诱人的薪水,同时会给人一种成就感。要知道,中小型包装企业对于大部分人才是不具备什么强的吸引力的,这样招到好的人员的概率就会降低,在千辛万苦招来人才以后,还必须花大力气让他适应企业,对他进行培训,如果让他白白流失掉,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

但是,中小型包装企业也有很多大型企业不具备的优势:机动灵活、反应灵敏、危机感强烈、富于进取等等。因此,中小型包装企业应积极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专业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经营

目前在包装行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小型包装企业经营形势严峻,要走出困境,求得生存和发展,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就是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中小型包装企业应如何进行新产品开发呢?

(一)针对企业特点和市场形势,在改革经营机制的同时改革新产品开发机制。

一般来说,中小型包装企业自身能力有限,技术、装备力量远不如大型企业,资金紧缺。而目前市场需要功能适用、美观方便、成本低、质量高、设计新的包装产品,因此企业必须改进传统产品,必须缩短开发周期。不论现在和将来,各企业都不得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针对这些特点,企业应采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发机制。

⑴成立专门的新产品开发机构,把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能任务,作为考核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业绩的主要依据;

⑵把新产品开发与相关部门及个人利益直接挂钩,提高开发项目提奖比率、新产品销售额提成比率,重奖新产品工艺攻关人员和发表信息情报人员;

⑶不断改进,全力提高新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尽可能降低销售价格,让利于用户,并加强售后跟踪服务;

⑷以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适用的技术人才和开发项目;

⑸调整产品结构,实施主导产品多元化战略。

(二)改进和简化传统的新产品开发程序

为适应市场形势,工厂需要全面修订新产品开发的质量控制程序和进度管理办法,采取递滚式环链型程序模式,主要抓住策划、决策、设计、试制、设计确认、产品定型几个步骤和市场调查等13个环节,并通过调查研究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技术文件来约束、评价开发进展情况,从而使开发工作扎扎实实地快速高效进行。

开发过程的13个环节是:⑴市场调查;⑵决策层和科技人员专题讨论;⑶试制决定;⑷计划任务书评审;⑸方案设计;⑹方案评审;⑺产品图、工装图、工艺设计;⑻设计评审;⑼样品试制;⑽样品评审;⑾改进(在此环节中又按设计、设计评审、改制、改制评审,整顿技术文件的环链运行);⑿产品鉴定;⒀正式生产、投放市场、再调查。

程序约束技术文件有:⑴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⑵计划任务书;⑶设计方案;⑷输出试制技术文件;⑸样品质检报告;⑹有效技术文件;⑺鉴定证书。

(三)发动职工进行全方位市场调研,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体广泛捕捉信息、优选开发项目

⑴采取全员调研——工程技术人员重点专项调研——领导决策的三段式调研法。全员调研就是策动企业领导层、工程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全体职工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市场调查,广泛收集信息情报;重点专项调研就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有重点地对用户、同行业、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写出开发项目调查报告和可行性分析报告;领导决策就是在组织专题论证(必要时企业领导亲自调研)后,由企业决策层当机立断,做出立项试制的决策。既要避免议而不决,丢掉有利时机及挫伤职工的积极性;也要避免盲目拍板,开发失误。

⑵全方位调研。企业要不拘泥于传统产品,而以主导产品为主,兼顾开发市场急需的相关产品。

⑶重点建立与用户、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发关系,要肯让利于合作伙伴。

(四)重点抓好开发项目的论证和评审,保证开发项目质量

为了防止片面性,充分发挥群体的技术能力,要严格论证和评审,保证开发项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⑴抓好立项、计划任务书、方案、设计、样品、改进等环节的论证和评审,其主要评审点是:

①市场开发的时机及其经济性;

②开发研制的组织、分工、进度的可操作性;

③产品结构、参数和科学性、适用性;

④加工工艺的合理性、继承性;

⑤输出技术文件的正确性、齐全性;

⑥样品质量的先进性。

⑵组建高水平的评审专家组。按照开发项目的特点,有目的地聘请企业内部的主要科研人员、非参项目的设计工程师、营销工程师、企业领导、生产调度、关键工序操作技师及必要的用户、工程技术人员,分别组成各类评审小组。重要评审由总工程师主持。在评审中广泛听取与会人员意见,有分歧时充分尊重主要研究设计师的意见。

(五)抓紧设计和试制进度,确保新产品尽快投放市场产生效益

寻找一个好项目不易,但研制成功更难,因此,要抓紧设计和试制等主要环节进度的落实,保证开发项目按策划时间要求尽早实现,其主要点为:

⑴要做好各环节接口的组织协调工作,主要接口点应指定资金投入、新材料购买、工序衔接、外协加工、工艺试验等部门和人员,确保人员到位、责任明确,并规定完成日期;

⑵由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定期检查、及时总结和解决存在问题。

新产品的开发是有一定难度的。困难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只要认真研究新产品开发和对策,采取适当措施,一定会给企业带来美好的前景。

三、保持中小型包装企业长期旺盛的生命力,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

中小型包装企业如何做强并保持长期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现实课题。

面对诸多困境,中小型包装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倾力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以专业的形象去赢得市场,市场运作采用三大策略:

(一)定位准确

作为中小型包装企业,不宜将产品线拉得过长。一则中小型包装企业资源有限,若过于分散,难以保障每个产品发展的正常需要;二则中小型包装企业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产品太多往往顾此失彼,造成失控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包装企业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争取成为“小池塘”里的大鱼。

(二)把握时机

一是企业要善于把握市场和紧跟市场,善于在市场上捕捉机会,果断决策。市场是巨大的,机会随处可见,关键是要求企业的决策者能独具慧眼,把握好时机,当断则断,否则机会稍纵即逝。

二是企业要善于拾遗补缺。中小型包装企业要审时度势,既不向市场领导者挑战,也不白费精力追随其后,而是选择不大可能引起大企业兴趣的市场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可以是大企业不愿干的或干不了的那部分产品市场,也可以是其它企业尚未顾及的那部分市场。采取补缺策略,中小型包装企业既可以开发一个或若干个有利可图的“角落”市场,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与较大企业直接较量的风险,使自己获得一个快速长大的环境。

(三)加强宣传——参加展会

参加展会的必要性

1.市场的需要

当今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都在努力扩大自身产品的市场份额及范围。企业经常选择在展览会中展示新产品和新产品信息,以激发目标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达到产品促销的目的,为今后的市场营销铺平道路。消费者则通过展览会直接感受到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价格,从而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商品进行购买。

2.营销的需要

作为市场营销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国外大型企业非常善于选择展览会时机来树立企业形象,寻求合作,建立品牌知名度,在同行业间建立横向联系。

3.宣传的需要

第8篇: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范文

7N19日IMF公布报告指出,受地震和海啸袭击影响,日本实际GDP今年预计将下滑07%。报告同时指出,日本经济当前已出现复苏势头,居民消费和工业生产回暖,供应链盼阪复速度陕于预期。受出口和内需提振,预计日本明年能实现2.9%的经济增长。

弥漫在市场上空的悲观情绪因而得到缓解,人们甚至开始憧憬又一个“阪神景气”的到来。所谓“阪神景气”,是指阪神大地震后日本经济意外出现的景气回升。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分3次通过了共计3万亿日元的灾害对策补充预算,成功刺激日本经济增长率从震前的15%提升到1995年的23%和1996年的3%。

其实这并不奇陉。细翻日本历史,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其近现代历史上的每一次“景气”几乎都源于国外的战争或者国内的灾害。“大正景气”源于一战期间协约国和同盟国对日本产品的需求,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则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密不可分,日本唯一一一次与战争无缘的景气就是前文提及的“阪神景气”。

但这样的期待可能最终将沦为泡影。就在日本提出灾后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日本内阁开始考虑将日本已经实施十余年懒肖费税税率从5%提升至8%,IMF甚至建议日本将消费税率逐渐提升至15%,因为债台高筑的日本政府已经无力筹集重建所需的经费。

“扩大财政支出确实可能有利于经济复苏,但增加税收将--对民间经济的发展构成沉重打击。

‘阪神景气’的终结就是因为消费税率的提升。”在接受《环球财经》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

“一个强国需要依靠灾害和战争才能提振经济,这本身就说明这个经济体已经出现了大问题。”

过去几年,日本国内的投资与消费一直处于萎缩之中,政府税收却需要不断增加以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这成为袁钢明看空日本经济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另一个依据则是日本“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国家”,袁钢明表示,“短期之内,日本可能无需过分担_尤。但如果不能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增强竞争力,日本经济第三个‘失去的十年’可能就要到来。”不缺实力,缺创新力

只看表面,你可能很难判断今天的日本经济究竟是领先还是落后,究竟是在追赶还是在放弃。

它的汽车产业与钢铁产业依然坚挺异常,中国的快速成长、欧美的强劲复苏和遍布全球的疯狂整合都未能动摇日本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地位。它的装备制造业延续着已经持续几代的辉煌,以至于没有他们生产的精密机床,全世界都将放缓前进的步伐。强势的日本财团近年来甚至引起了好莱坞的关注,《盗梦空间》使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传统工业领域的无限风光,却无法掩饰日本在高科技产业中的踉跄蹒跚。

它的手机产业全线溃败,继几年前退出中国市场后,日系手机又在最近告别欧洲,而此时,全世界都在智能手机带来的新鲜体验中翘首以盼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硅谷长久地占据了全球财经和科技媒体的头版,甚至连日立将硬盘业务卖给西部数据也只换来报上的寥寥数语,而当年日立从IBM购得后者的硬盘业务曾被视为日本科技企业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日本并不缺少实力。过去几年,它都是世界上获得专利最多的国家。2010年,美国将215%的专利授权给了日本的发明家,这使日本得以蝉联美国最大国外专利授予国的头衔。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日本在美国获得授权的专利比例就一直稳定在这一水平上。

但美国却并未充分认可日本的创新实力。2010年,在《新闻周刊》评出的世界十大创新公司中,日本仅有1家公司上榜,远不及中国的3家和美国的6家。而这唯一的上榜公司却与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无缘,这家公司名叫迅销,是亚洲最大的连锁服装店,它上榜的理由是因为它“坚持了艺术和设计的折中主义,坚持让流行按照自己的喜好变化”。

在中国经济狂飙突进的今天,日本经济却继续深陷衰退泥沼而无法自拔,以至于一次地震都被急于实现复苏的日本朝野寄予厚望。

“日本经济已经失去方向,他们今天还在持续的衰退绝对不是由于所谓的泡沫经济破灭。”袁钢明表示,“日本的勺体制不但阻碍创新,而且阻碍改革。但由于对这样的体制充满怀念和自豪,日本又不愿意对其进行全面反思。直到今天,日本都没能制定出―个全面清晰的改革方案。”

静态的经济奇迹

日本曾幸福地拥有超过40年的经济发展“黄金期”。

从上世纪sO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10%。即便在早已成为富国后的80年代,其经济增长率依然稳定在5%以上。1984年,日本人均GDP首次超过美国。随后,日本买下了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并全面进军美国文化的象征好莱坞。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全世界开始讨论世界经济的重心是否正从北美向东亚转移。

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投资立国”,日本不断克服自身不足并不断增强其在全世界的影响,直至成为全球经济强国。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以“培育优势产业”为核心思想的产业经济学,甚至弥补了西方经济学的一大缺感。

比经济增长更吸引世人眼球的,是日本与众不同的经济体制。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为基础的劳资合作体制,以企业序列和长期交易为基础搭建的大财团经营模式和以诚信与道德为基础构建起的经济运行环境都令西方世界感到着迷。在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史上,从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乖口工业化。

但一切美好都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戛然而止,经济增长的曲线随之发生了惊人的逆转。

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增长率迅速降至不足1%。1998年,日本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漫长的萎缩期随之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它的人均收入不再上升,国内消费却年年减少;它的国内投资日渐萎缩,银行坏账却不见减少;它的全要素生产率尚未登顶,却已停滞不前。《日本经济新闻》预测,日本的人均GDP将在10年内降至美国的一半。作为一个从未经历过工业化稳定阶段的国家,日本的急速衰退就像它的迅速成长一样令人晾奇,也让人困惑。

很多原因可以解释日本经济今天所处的困境,比如泡沫经济破灭导致的财富效应缩水,比如日美经济同盟破裂以及随后美国对日本的长期打压,再比如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失误,但任何一种外部原因似乎都不足以导致长达20年的萎靡不振。

“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不是奇迹,那是任何+国家都可以实现的经济发展任务。”袁钢明表示,

“百废待兴不是一个经济体正常的运行状态,但日本却把这种非常时期的暂时性表现视为其经济体制的优势,并将这种经济体制固定下来,这才是日本最大的失误。”

静态的环境也许是日本崛起过程中最重要却最易被忽视的外部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意味着成功取决于规模化

的效果。一旦坚持学习和持续改进成为经济成功的真谛,以专注与合作见长的日式经济体制的价值就会被展现的淋漓尽致。1968年,日本成功超越联邦德国成为西方世界的第二强国,一个属于日本的神话时代就此开始。

在静态环境中表现得有多优秀,在动态环境中表现得就有多糟糕。

就在日本国内泡沫经济破灭的同时,俄罗斯与中国相继沿着各自的路线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一个资源丰富,一个人口众多,两个活跃经济体的市场化改革创造了多元化的全球经济格局,突然加剧的全球竞争使日本措手不及。

与这些因素同样重要的,是新科技革命的悄然兴起。新科技革命使前进的动力从机床回归人脑,经济的进步不再单纯依靠制造业的精益求精,而是史无前例地强调新创意的层出不穷,体制僵化的日本经济在新科技革命的起跑线上就已失势于人。

袁钢明认为,终身雇佣曾经使员工像对待家庭一样对待企业,如今却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充分流动;年功序列曾经使企业秩序井然,如今却限制了优秀人才的成长空间;企业系列曾经缔造了大量国际知名财团,如今却使更加灵活的中小企业失去了宝贵的成长空间;长期交易曾经使日本产品质量得以不断提升,如今却从根本上损害了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的竞争环境。当内在的特质与外在的要求南辕北辙时,长期来看,日本的急速衰败难以避免。

日本之困:改革已陷两难境地

拯救日本经济看上去并不困难,在壮大国有经济的同时激活民营经济这条道路的有效性也已由中国所证明。但遗l感的是,现实远非如此简单。

“中国的民间资本以拼命竞争求生存,而日本的民间长期受到呵护,只要按部就班就可衣食无忧。中国可以通过改革释放民间活力,但对日本而言,改革只会破坏安逸的环境。”袁钢明表示,“所以,中国社会欢迎改革,但日本社会抵制改革。”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终于决定以美为师,寻求建立美式自由经济。这场在美国的压力推的改革,虽不算盲目,但绝对仓促。改革之后,日本从不增长国家变成负增长国家,“失去的十年”延长成为“失去的二十年”。

为推进企业财务制度改革,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导致土地价值严重缩水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算企业财富,结果导致大量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迅速陷入破产危机;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日本政府在日经指数从最高点的38957点下跌至不足9000点且跌势未见逆转的情况下,将大量社保基金注入股市,结果导致社保基金价值锐减;为推进银行改革,日本拒绝救助多家濒临陂产的大银行并取消存款保险制度,结果导致了大范围的金融恐慌。

宏观经济的恶化随之影响到了更为基础和重要的就业。自战后实施终身雇佣以来,日本的失业率从未超过2%,远远低于西方自然失业率4%的标准。但经历了90年代的泡沫破灭和改革失败之后,日本的失业率一度攀升至46%。但即便是这个数字,依然未能完全反映日本社会的失业情况,因为大批员工虽然还在工作,但已没有薪水。

日本不是没有成功的改革经历和经验。上世纪70年代,日本曾在通胀最严重时期完成其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次转型,使经济摆脱了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依赖。但那次改革并未触及深层次的经济体制,而高速发展的宏观经济也极大减轻了日本改革的阵痛。

但今天,改革所需的宏观环境已经恶化。为尽量缓解改革对社会造成的冲击,日本政府每每在经济形势稍好之后尝试改革。但改革过后,日本经济形势又每每立刻急转直下。如此反复,不但改革未能推进,更使日本经济长期未能走出衰退的泥沼。

比这些都重要的,是改革的失败造成了日本民众对改革的恐慌。在他们看来,改革就是使原来政府保护下安定状态变成币场影响下的不稳定状态,他们的收入会锐减、福利水平会骤降,甚至社会也会变得动荡,而这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安全感。

“改革,现有的社会福利将大幅缩水;不改革,产业竞争力将难以为继。这就是日本所面临的两难困境。”袁钢明表示,

“但无论改革与否,日本都将面临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更大的竞争压力。”“三明治”中的日本经济

30年前,美国汽车行业的老总们突然I京奇地发现日本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业的龙头老大,纵横江湖多年的通用和福特甚至在家门口输给了远道而来的丰田和日产。

更令他们吃惊的,是日本的成功居然不是源自廉价的劳动力和政府的补贴,而是源自所谓的“精益生产”,这种重新设计的业务流程竟然可以使总成本降低最多90%。美国人第一次发现托马斯・弗里德曼所阐述的真理竟然已经过时:世界不再是平的,东方早已超过西方。

今天的日本,又走上了美国的老路。

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使新兴经济体有更多渠道去学习先进技术,这使日本在东亚和东南亚产业链条中作为技术供应者的功能大为削弱。尽管在总体技术水平上与日本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很多细分领域,东亚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威胁到了日本的领导地位。

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硬盘驱动器和专业电子产品零部件制造地,韩国的三星集团在半导体以及消费电子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级的技术能力,中国台湾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和手机用印刷电路板生产地。

更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和印度。在将日本产品逐出几乎全球所有低端市场之后,中国已经开始在高端领域施展拳脚,TD相继成为全球通行的3G和4G标准,华为则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申请国际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而印度不但拥有全球知名的软件之都班加罗尔,其汽车零配件的生产能力也已经跃上新台阶,有望成为下―个全球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更重要的是,这些东亚国家杰出的表现同样不是仅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政府补贴,而是源于已经获得广泛认同的“节俭创新”。这也是一种流程创新,与曾经的福特制和“精益生产”并无本质差别。它可以在重构产品和业务流程中去除不必要的成本,从而以极低的价格制造出市场需要的产品。

一辆3000美元的汽车和一个3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当然不可能像宝马汽车和iPad平板电脑那样令人热血沸腾,但它们却足以改善一大批人的生活质量。只此一点,就足以让全世界对其刮目相看。这样的市场,过去的日本不屑于关注,今天的日本却已再无力去争取。

日本的危机并不仅限于此。从30年前开始,为应对日本强大}_勺产业竞争力,欧美等国就已经开始对日本经济进行持续的打压,并借助技术革命不断开辟进入新的领域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而这些领域,日本经济同样未有触及。

第9篇: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货币互换;利弊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平均保持了大约10%的年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危机里的出色表现奠定了世人对中国政府以及人民币的信心。诚然08年危机中世界各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学者也在积极的探讨是否人民币国际化会成为摆脱世界经济困局的一剂良药;是否借此机会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一. 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首先,要理解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理解什么是货币国际化,以及作为国际化货币应该具备什么功能,请见表一

表1 国际化货币功能

货币功能 官方用途 私人用途

价值储藏 国际储备 货币替代和投资

交易媒介 外汇干预载体货币 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

记账单位 钉住的锚货币 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

人民币目前既不能发挥价值储藏的功能,也不能作为官方用途的锚货币。

2000在泰国清迈举行的中国东盟十加三多边会议,成为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步,会议所达成的《清迈协议》成为人民币货币互换的标志性文件。所谓的货币互换,是一种服务于双边式经济的协议,按事先的约定用双方货币进行互换的市场行为。在货物交换中可以不使用第三国货币而是直接使用本国货币来进行结算,从而减少了货币的汇兑损失,在累计一段时间后统一由本国的央行进行结算,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

从签署协议的十年间,中国积极地拓展与世界各国的金融合作。根据博鳌论坛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13年度报告》的统计,中国已与E11(新兴11国)中的韩国、印尼、阿根廷、土耳其、巴西这5个国家先后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中国与E11内部双边货币互换规模达7300亿人民币。此外,若以全球货币互换量计算,目前中国已与19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1.6万亿元人民币,互换对象国遍及亚洲、欧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

据统计,2010年以来,人民币作为国际金融交易结算的货币地位不断上升,从2010年10月的第25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6位。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

一国货币能否走出国门,最终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全球的影响力决定的,从来就不会凭借一个国家的主观意向来决定。回顾世界范围内三个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日本的货币化道路,走出去的条件无不是源于自身强大的工业,以及经济实力。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1.人民币国际化会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人民币的国际化带来的是更多的贸易以及金融服务将会采取人民币结算。而现今国际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日元,以及欧元,在美国、日本一轮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下,人民币的国际化无疑会降低进出口企业的汇兑风险。

2.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会提高中国金融机构,企业的融资效率,使他们更加容易地获得人民币资产。竞争力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服务行业的扩张。这将有利于中国成为敢于纽约伦敦比肩的世界金融中心

3.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非居民将持有人民币,这有助于中国货币当局向外部世界收取铸币税。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国外汇储备的巨额损失,减少美国等西方国家铸币税的剥削。

(二)人民币国际话的危害

1.人民币国际化将刺激针对货币汇率的套利活动。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导致利率升高,从而导致货币升值。国际热钱将通过更为方便途径持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进行套利。套利活动的负面影响在亚洲经融危机中展漏无遗,因为由大规模瞬时资金参与的套利活动很可能会刺激热钱的流入,它可能带来“羊群效应”,并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产生强大的冲击。在利率和汇率缺乏弹性和资本项目受管制的中国,在现阶段还不存在对人民币进行大规模套利的基础条件。

2.快速人民币国际化将导致货币替代的发生,以及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的增长。境外人民币持有增量是掌握在居民手中,还是在非居民手中,这会对货币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而言,非居民持有货币的增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比较弱,而居民在境外持有本币增量则会进一步的使货币需求处于易于变动的状态。

三. 结论

综上所述,比较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劣,援引东方早报的一遍文章题目,“人民币国际化需走的更稳”,的确盲目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种激进的策略。中国过去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原材料、石油的进口,以及欧美市场的繁荣,是一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战略。而国内市场的消费只占GDP的1/3左右,随着此次欧美市场的不景气,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步入寒冬。况且人民币国际化力度越大,美国对中国的警惕性以及攻击性就会愈发强大,而欧元区国家会更乐于看到人民币成为美国的枪靶,而亚洲国家将会更加警惕中国试图建立的新秩序。

现阶段中国政府依然不能放开资本项目的管制,这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体制相当不健全,金融衍生品单一,资本市场单一,很难防御国际热钱的攻击,并且企业对汇率利率的变动缺乏弹性,中国需要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然而如果今后中国经济能够成功完成经济转型,成为科技实力雄厚、国家工业体系完整合理、国内市场发达的真正繁荣经济体,到那时人民币走出国门将会既有力气,又有底气。(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