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第1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

创新性思维的起点是问题,终点是问题的答案。创新性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特点是主体对知识经验的思维材料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抽象概括以期达到人类思维的高级状态,也就是说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只要不依赖于前人的结论而自己探求的新知识就是一种创新。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在解题教学中,充分发挥习题的潜在功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观察与思考,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巧设悬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而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平面内有n个点,任意两点连接成一条线段,问总共能连多少条线段时,首先提出假设:假如我们毕业已10年了,现在大家又见面了,每两人之间都要握一次手,问总共握多少次手?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得出结论,然后再提出以上问题,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如在引入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

二、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所谓独创性思维,就是有别于常规思维方式的思维方法。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常常表现为能用特殊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是形成独创性思维能力的标志,并且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越新颖,越简单,独创性思维能力就越强。因此,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独创性思维能力。

同样在新的教材中,课本亦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新的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中亦有类似的题目。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只要动手比划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不设标准答案,鼓励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进行开放型问题的训练

开放型问题可能条件不够完备,结论也不唯一固定,具有开放性。进行此类题目的训练具有探索性,对学生自觉独立思考、参与科学发现有重要意义,即对培养学生创新性有重要作用。

2.多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

对于一道数学题,往往由于审视的方向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在所学的知识范围内,尽可能地提出不同的新构想,求异、求新地解决方法,这将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思维批判性的特征在于评价解题思路选择正确与否和这种思维导致的结果的合理取舍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反思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改编成错题,判断题和选择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和矫正,以增强辨别能力;例题解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题目是怎样解出来的?应用了哪些相关知识?还有没有别的解法或解法是否具有普遍性?能否把这种方法或结果用于其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表达过程是否合理?等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必须改变以住一味追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做法,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目的。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在解题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是一定能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创新性思维要求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沿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作为学生,一方面,要能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要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突破束缚才能有所创新。教师应从这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卞继轩.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12-19.

第2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创新思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课程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往的教师为中心变成了学生为中心。怎样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对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体意识体现了新时代对课堂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也是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特征

(一)、开放性

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首先,是思想的开发,不再限制于教师的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的知识探究。教学目标由原来的知识性目标增加为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学习方式也由原来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其次,学习探究的结果和表达形式具有灵活性,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书面表达。再次,学习的方式可以个体独立学习,也可以多人合作学习。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探究性课堂对于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性

探索性是探究性课堂的重要特征。探索性是指学习的过程以学生探索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探索性的特点也包容着创新性的特点。有探索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创新。因此,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平台。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所以无论新教材还是新课堂设计情境都是重要环节。在探究活动中,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目标、新问题、新发现会不断产生通过探究,学生不断提出不同寻常、独特、新颖的见解,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得到迸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创造意识逐步形成。

(三)、差异性

探究性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因材施教,进行层次教学。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求得学生的合理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在探究式课堂中。学生之间可以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同时,在探究式课堂中还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

二、构建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的措施

(一)、创建和谐有序的课堂

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的构建需要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秩序。和谐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之间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思想能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得到释放。其次,教师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因为民主、平等而放纵了学生,要收放自如,这样才能使整个探究式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有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秩序和进度,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二)、分层次教学,关注差异性

分层次教学,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是构建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的有效措施。分层次教学是指可以把教学内容、问题没置、作业布置进行分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对于层次低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层层深人。而作业的布置也是,不强求程度低的学生一下子达到高层次的水平,给他们没定一个目标.在完成他们自己的层次目标后进入下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在分层次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摘取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学习就更加有信心了。这种分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而不是整个学生群体,更加关注个性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切实以学生为中心。

(三)、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也是构建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重要措施。具体的作法是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最好以十人以下四人以上为一小组,小组成员按其学习能力的高低合理地搭配,以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个小组中要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讲解员、问题员等,总之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对于组长可以教师任命,同学选举或者轮流负责。要求学生对每次的合作学习进行记录,组织安排好每次合作学习的程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突破自己,培养创新精神。在构建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的作用、组织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得新知,获得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锻炼,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探究性课堂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平台。

总之,探究性课堂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注的热点。探究性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深化学生的数学体验,养成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主编.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08.

第3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

【关键词】化学;课程改革;创新意识;培养;探索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据现代的教学理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极其重要了。那么应该如何在新课改形式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这些方法都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有效克服了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

二、多元化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先有了创新意识,才有了创新能力,前者是思想的形成,后者是能力的实践,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完全处于被支配者的角色,在学习中循规蹈矩,以至思维出现了定势,而这种“不是习惯的习惯”紧紧地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制约了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所以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

三、现代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

现代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的除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的意识和空间,有助于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走向科技,与现实紧密联系。

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构成》一课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看不到的原子结构模型以及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模拟运动,丰富的画面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在欣赏中由宏观世界进入了微观,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现代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了超时空的化学课堂,学生不仅仅从中学习化学知识,更能够熏陶品格、感受生活,这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宽广的实践空间,尊重创新个性

课堂上,教师首先应本着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要形成能集思广益的合作氛围。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种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是应细心把握,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要把讨论目标明确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潜能。

例如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学生自学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然后适时提出:能否用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为什么?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现象,讨论后得出结论:能。然后引导学生注意在用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时产生的氧气要多一些,在以后的计算中要多加小心!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方案,进行实践,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造个性。

第4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

关键词 培养 中学生 阅读个性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02-02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以文字材料为对象,不断进行感知、记忆、联想、思维等心理活动,伴以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发展变化,不断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提取信息的过程。而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具有的特性,即在阅读中的理解、想象、联想、推理、鉴赏、评价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的阅读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拟对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与创新能力的问题作一些探索,以供同仁参考。

一、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的策略

一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把志向教育与阅读欣赏结合起来,激发、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例如: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赏析朱自清的《春》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和感受。学生很踊跃,争先恐后,畅所欲言:或喜欢花下蜜蜂蝴蝶赶闹之态,或喜欢春风中鸟儿兴奋之情,或陶醉于春天美丽的景色,或感受着春天蓬勃的生命力……由于教师没有把自己预设好的问题强加于学生,所以学生能够尽情选其所好,他们在阅读中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建构,获得了对春天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是要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在阅读理解中,要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在求是中出错在所难免,要鼓励学生探索。在鉴赏评价中,要给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阅读见解的机会。要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共性的基础上,设计一定量的答案不确定的具有多样性的习题,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民主的氛围中完成健康个性的培养。例如:在《孔雀东南飞》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刘兰芝形象的现实意义,有的说,刘兰芝追求纯真的爱情,值得称颂,现在社会中傍大款、攀权贵的妇女应该反省;有的说刘兰芝宽容、忍让、善良、勤劳等品质值得学习,有的妇女刁钻、得理不饶人、狠毒、懒惰,应自惭形秽;有的说,刘兰芝虽好,但她投水自杀,不善待生命却不足取,我们应善待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的富有创造性的阅读,对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形成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是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达到“入迷”的境界。在阅读欣赏中陶冶情操,怡悦性灵,从而实现个性的发展。例如学习《哨子》一文时,有学生曾提出疑问:富兰克林花了四美元买了一只哨子,表面上看是亏了(因为价钱太高),而实际上他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它及时享受了哨子带给他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事后更多的金钱也买不到的。如学习《失街亭》一文后,围绕“失街亭之罪谁担”展开讨论。如学习《项链》一文,讨论“路瓦栽夫人到底是虚荣还是诚实”的话题。学了《训俭示康》一文,围绕当前“提倡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措施与“节俭精神是否相悖”等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加深理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独见、新见、创见,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

第5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的兴亡在于创新。”要培育小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教师首先得具有科技创新兴趣,这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有优秀的科技创新作品,但至少需要有指导、提升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的能力,且要有科技创新精神,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不断提高师技。科学老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梦想激发学生的梦想,让学生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一、满足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兴趣。小学生一般都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利用科技活动这种方法,学生将点燃激情,科技创新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在做一个“救命沙井盖”时我拿起一个塑料盒,向他们提问:“如果一个人一旦掉进沙井,以何种方式,我们可以让其他人得到求救消息?”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交谈。有的说找警察,有的说大声呼救……我就让学生讨论哪种方式是可行的,有一个学生说在盖上装自动报警装置,这方式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可。我笑了,说:“沙井那里经常有水,报警装置遇水没法发出信号救援,那该怎么办呢?”课堂讨论的气氛又活过来了。最后,一个学生建议安装防水报警装置和gps定位系统。第二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回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促进、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对其提出新的挑战,引导他们用独特的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技创新兴趣,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利用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课堂上产生的资源常常都是突发而生的,不可预测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一种表现,创新的契机往往表现为所捕捉问题的价值。在平时上课时,教师若能把诱发学生创新兴趣的思想贯注于心,把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兴趣诱发出来,就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定下了良好的基调,学生自始至终都会乐于创新,时时有新问题、新发现。

例如教学一年级的艺术课程“窗花”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巧设情境:“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花,你们也许没见过。你们看(展示讲台上的窗花)!”当我把大小不同的窗花展示在学生们面前时,其热情立刻高涨起来,你看我,我看你,都急着问:“老师,这是什么?”“窗花,这是用纸剪的,你们想学吗?”学生齐答:“想。”此时,老师在学生爱学而急切想学的情况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剪‘窗花’。看谁最爱动脑筋,能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做出与老师不一样的窗花,能用自己的智慧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段开场白,一定会把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三、让学生体验喜悦,对科技创新产生兴趣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的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科技创新才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与成年人一样,同样有渴望成功的心理。因此,学生们“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和说教,要显示一个友好的微笑和鼓励。针对一些学困生,教师要为其提供科技创新的条件,向他们传授科学的方法,尽量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创新的美感。很多实践证明,教师的充分肯定对学生创新科技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学生积极愉快地完成学习,教师也积极参与走向他们,帮助他们改进创新,引导他们走向成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够体验到科技创新的喜悦。

作为一名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科技创新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启迪学生的科技创新的兴趣,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惠州,高向东.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落实素质教育[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1,22(4). 

第6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创造性思维

引言: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主导,综合能力的衡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改全面普及的形势下,高中物理的课程改革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当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认真贯彻新课改的各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物理课程的改革落到实处。

一、利用物理模型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在物理教学和物理研究中常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式解决物理难题,学生也会用这种方式解决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物理学习中很多模型尽管形异,但其本质却是一样的。在学期末的物理复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在各种形态各异的物理模型中找到共性,寻根究底,学会举一反三。如,在复习“匀速圆周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让学生将“带电粒子在匀速磁场中做匀速运动”的模型、“人造地球卫星”的模型、“圆锥白”的模型、“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模型等进行归类,在这些表面特征明显不同的模型上,找到其遵循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所以,这一类模型可统称为“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1]

二、加强物理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基础

高中物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会将知识进行整合分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高中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对典型学习方法的接受,,从那些典型的物理学习方法中提高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尽可能的使学生清晰的了解教学中运用的典型方法,在教学环节中紧抓等效方法、微元法、理想化方法、对称方法等一般方法,不断灌输这些方法的作用,强化学生记忆,使学生建构起物理学习方法的基础框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解玻意耳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楞次定律的规律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发现其规律,促使学生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

三、通过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应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的分析研究中才能将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步骤在于,给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笔者在讲解色散这一章节时,事先已告知学生同一种介质对不同颜色的光线有不同的折射率,而且将七种色光对冕牌玻璃的折射率也指出了,之后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包含七种色光的白光照射到棱镜的一个侧面,会发生怎样的折射现象?在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中,要强化已知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已知知识与物理知识以及各科知识的联系,挖掘其他知识对现有知识的助推作用,尽可能将知识整理、融合,实现共通,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数学中所学的正弦、余弦定律就可以用到物理机械波与交流电的教学环节中。除此之外,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一切发明创造、一切知识掌握,都离不开观察这一先决条件。科学家对事物怀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准确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因而产生大量的创造发明。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基础是实验,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和优秀的动手能力都可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得到开发,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知识储备,所以教师应采取项目式和分组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1)观察前目标明确;(2)观察计划的制定要详尽完整;(3)观察过程中要细致全面;(4)观察和思维是观察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在讲解《电磁感应》时,让学生分组实验,每组配备一套器材,要学生探求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步骤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是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五、通过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对于学生的错误要积极引导,不要一味的打击、责骂,更不可强行要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的异议,要发现其闪光点,同时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现、自我改正。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克服学生的畏惧情绪,使学生敢于表现自己不一样的见解,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片繁衍的沃土。[4]

六、总结:《新课改》的实践和完善需要物理老师不断学习、不断转变思路和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改》的若干要求,不断强化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从良;新课标环境下高中物理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J]2012(10)

[2]张纳;高中物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研究[J]2012(03)

第7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

笔者对所在农村初中的部分学生通过面谈、问卷、网谈等形式,对农村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认知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总结如下:孩子们幼儿园期间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8%;从上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下降到60%;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有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55%;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如此快呢?

经过调查分析,作者认为有如下因素。一、家庭教育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科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学校教育因素: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缺少老师只能复式教学,有的只能说是看课,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课程表上有实际用来上其他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念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老样子,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只教学生临摹作品,照本画葫芦,致使课堂气氛低沉,不活跃呆板,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家庭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1.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二独特的风情的“人体的基本比例”的美术课上,老师要求作业画头像时,同学们一定会说难画、怎么会画,作为老师的这时要从学生们身边熟悉的、能画的教画起,我的教法是让他们从画自己的手入手画,会画的写生,能力低点按着手来画,这样让学生们个个都能画了。如不是这样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有时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正所谓爱因斯坦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他们得到了甜头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从而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识也有差异,美术课也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要求升学率,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学生们。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各种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因此在教与学中,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表扬,少点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要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第8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

曾经有学者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的部分学生问卷、座谈等,对农村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总结出的数据是惊人的: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五年级下降到70%;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有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50%;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了如此地步呢?

1.父母错误的引导(外因)

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新力。

2.学校内部因素(内因)

我是我校第一个招聘的专业美术教师,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并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1.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上自画像一课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同学,有的甚至要画小公仔。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他们可能觉得画老师规定外的东西自己能画的更好;如果这时教师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拒绝的话,就可能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作能力。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第9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

关键词:课程创新 教育改革

教育部最近分别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进行了改革,今后中小学生的这门课将避免形式主义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更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则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单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而更看中知识以外的综合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会生存、学会做事。

在这种新的形势之下,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突出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呢?

首先,要认真学习创造学理论,了解创新精神的表现,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

其次,要加强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1、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投入的情感被学生感受后再作用于教师形成一种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

2、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独立思考列为学生的第一常规训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事问。”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它不是天生的,需要激发和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质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思考题,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对优生“锦上添花”,对差生“雪中送炭”。

3、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看书、会思考、会质疑。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和焦虑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探讨和阐述找到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再次,要学习和引进创造技法,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全教会决定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我们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时,学习和引进创造学的某些创造技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使创新精神的培养取得更大成效。那么可以引进哪些新的教法?

1、问题―自学―讨论(即智力激励法)。该教法的特点是提出启发性很强的问题,给学生充足时间自学,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广泛讨论。该法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智力互激、信息互补、思维共振、设想共生的环境,形成主动思考、大胆联想、积极创新的良好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检核目录法。人们以检核目录的方式逐项思考,就会引导思维有序进行,从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创造能力。在检核目录中,5W1H法更适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5W1H法是:1)是什么(What)?2)为什么(Why)?3)怎么做(How)?4)什么时间(When)?5)什么地方(Where)?6)什么人(Who)?思想政治课的大多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从头三个层次进行思考,部分知识可以从6个层次思考。

3、组合创造法。组合创造法是一种通过多种原理和方法组合产生新的成果的创造技法。初中思想政治课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原理、方法分析某些社会现象,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4、缺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引导人们用挑剔的眼光和列举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的缺点列举出来,使人们在改革旧事物上明确方向,增强力量。例如在分析批判伪科学()封建思想残余,环境污染行为等方面都可以运用缺点列举法。

最后,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和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初中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应注意这么几点:

1、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目标。组织社会实践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亲身体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结合实际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要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组织具体实践活动。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可以考虑工厂、农村、部队、法院、商贸单位、展览会、纪念馆、革命遗址、重点建设项目等。可以通过访问老一辈革命家、英雄模范人物、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烈军属等,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3、组织社会调查要注意以下几点:

a . 选题要恰当,应选有教育意义、学生关心而又力所能及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