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想象力的含义范文

想象力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想象力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想象力的含义

第1篇:想象力的含义范文

所谓抽象函数,它没有具体的解析式作为载体,用符号表示,经常只给出某些特征或性质,因此理解与研究起来较为困难,如,抽象函数的轴对称,点对称,周期等性质,在教学中我们常要求学生要记一些常用结论,以便快速解决一些问题.

几个重要定理:

定理1:函数y=f (x)满足

f (x+a)=f (-x+b)的充要条件是y=f (x)的图象关于直线

x=a+b2对称.

定理2:函数

y=f (x)满足

f (x+a)=f (x+b)(a≠b)的充要条件是y=f (x)的周期是

T=|a-b|.

定理3:函数y=f (x)满足

f (x+a)=-f (-x+b)的充要条件是

y=f (x)图象关于(a+b2,0)对称.

定理4:函数

y=f (x)满足

f (x+a)=-f (x+b)的充要条件是半周期是

T2=|a-b|,

则周期是

T=2|a-b|.

以上几个定理证明略.

定理5:函数

y=f (x)关于x=a对称,且又关于x=b对称

(a≠b),以下都不妨设b>a,则函数

y=f (x)的正周期是

T=

2(b-a).

证明:因为函数

y=f (x)关于x=a对称,所以

f (x+a)=

f (-x+a),即

f (x)=f (-x+2a) ①

又函数y=f (x)关于x=b对称,所以

f (x+b)=f (-x+b),即

f (x)=f (-x+2b) ②

所以由①②得f (-x+2a)=f (-x+2b),所以函数

y=f (x)的正周期为

T=2(b-a).

推论1:若函数

y=f (x)关于

x=a对称,且正周期

T=2(b-a),则函数y=f (x)还关于x=b对称.

证明:因为

y=f (x)关于x=a对称,所以

f (x+a)=f (-x+a),即

f (x)=f (-x+2a),

又y=f (x)周期T=2(b-a),所以

f (x+2(b-a))=f (x)=f (-x+2a),

所以

y=f (x)关于

x=2(b-a)+2a2=b对称.

定理6:函数y=f (x)关于点

(a,0)对称,又关于(b,0)对称(a≠b),则函数y=f (x)的周期是T=2(b-a).

证明:因为函数y=f (x)关于点(a,0)对称,所以

f (x+a)=-f (-x+a) ①

即f (x)=-f (-x+2a),同理,函数y=f (x)关于点(b,0)对称,

所以f (x+b)=-f (-x+b) ②

由①②得:

f (x)=-f (-x+2b),

所以f (x+2a)=f (x+2b),所以正周期T=2(b-a).

推论2:函数y=f (x)关于点(a,0)对称,且正周期为

T=2(b-a),则函数

y=f (x)还关于(b,0)对称.

证明:因为函数y=f (x)关于点

(a,0)对称,所以

f (x+a)=-f (-x+a).

即f (x)=-f (-x+2a) ①

又函数y=f (x)的周期是T=2(b-a),

则f (x+2(b-a))=f (x)②

所以由①②得:f (x+2(b-a))=-f (-x+2a),

所以函数y=f (x)关于点

(2(b-a)+2a2,0)即(b,0)对称.

例1

f (x)是定义在

R上的以3为周期的奇函数,且

f (2)=0,在区间(0,6)内解的个数的最小值是( )

(A) 2 (B) 3 (C) 4 (D) 5

解:因为f (x)是奇函数,所以

y=f (x)关于点(0,0)对称,所以

f (0)=0,又因为周期

T=3,

所以根据推论2,知道y=f (x)还关于点

(32,0)对称,所以

f (x)=-f (-x+3)

令x=2,则f (2)=-f (1)=0,所以

f (1)=0.

令x=32,所以

f (32)=-f (32),所以

f (32)=0,根据周期T=3,且f (2)=0.

所以在(0,6)内的解,f (1)=f (4)=0,f (2)=f (5)=0,

f (0)=f (3)=0.

f (32)=f (3+32)=0,所以x=1,2,3,4,5,

32,92,

共有7个,无答案.

例2 已知定义在

R上的奇函数f (x),满足

f (x-2)=-f (x),且在区间

[0,2]上是减函数,则( )

(A) f (40)

(C) f (25)

解:因为

f (x)是定义在

R上的奇函数,所以f (x)关于(0,0)对称,又因为

f (x-2)=-f (x),所以周期

T=4,由推论4得,

y=f (x)还关于点(2,0)对称,且存在对称轴x=1,

y=f (x) 关于x=1对称,这与已知函数在区间[0,2]是减函数矛盾,所以此题错误.

例3 已知函数f (x)是定义在实数集

R上的偶函数,若对任意的

x∈

R,都有

f (x+2)=f (x)

,且当

x∈[0,2)时,

f (x)=log2(x+1),则

f (-2011)+f (2012)的值为( )

(A) -1 (B) -2 (C) 2 (D) 1

解:因为函数

f (x)是在实数集

R

上的偶函数,即关于

x=0对称,又因为

f (x+2)=f (x).

所以周期

T=2,由推论1知,

y=f (x)还关于x=1对称,这与已知当

x∈[0,2)时,

f (x)=log2(x+1)矛盾,因为x∈(1,2)时的函数是

y=log2(3-x),所以此题错误.

例4 已知

f (x)定义在

R上的奇函数,其图象关于点

(-1,0)成中心对称,当

x∈[-1,0]时,有

f (x)=x3,求

f (x)在

[-2,2]上的解析式.

解:因为

f (x)是奇函数,所以

f (x)关于(0,0)对称,又关于(-1,0)对称,所以周期

T=2,

所以f (-1)=(-1)3=-1,又因为

T=2,所以f (-1)=f (-1+2)=f (1),

又因为f (x)是奇函数,所以f (-1)=f (1),所以f (-1)=f (1)=0,

这与f (-1)=-1矛盾.此题错误.

例5 定义在

R上的偶函数y=f (x)满足:(1)对任意

x∈

R都有

f (x+5)=f (-x)+f (3)成立;(2)f (-3)=-1,

f(2013)=?

解:取x=-2.5,则

f (2.5)=f (2.5)+f (3),所以f (3)=0,所以f (x+5)=f (-x),

又因为y=f (x)是偶函数,所以f (x+5)=f (-x)=f (x),所以T=5,

第2篇:想象力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中医;医德;伦理思想

1 “道”和中医医德宗旨

道德伦理的立足点是在“道”上。“道”代表着世界上的最高原则和根本规律的意义。我国古代哲学家将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规律称之为天道,在整体上包含在自然科学之内。而将人类社会中的运动规律和行为规范称之为人道,包含在社会科学之内。人道是从天道演变而相应的来的,要理解中医医德伦理思想,就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和规范,也就是从中医道德的起源开始。

中医的道德观念基础来源于天道观,所具有的最显著的特性是“生生”。中医所向往的人道精神源于天道观的“仁德”,而仁德需要通过效法和辅助天道来得以实现。人和自然和而为一是中医的道德观念,天道精神的执行要符合“中和”思想,从而达到科学和道德价值合而为一的要求。但医术和道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中医医德的宗旨表现在“仁”和“和”中。“仁”即关爱生命,爱人爱己,济世救人,还需要一颗仁德之心的辅助。“和”表现在整体观,健康观,治疗观,道德观上,是和谐之美的体现。中医医德伦理思想的方法,手段以及目标均统一体现在“和”上。

2 “德”和中医医德修养

周人在对天命的感悟中,领会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道生之,德畜之”。自然界中所有事物都是“依道而生,依德而养”的,朱熹认为德就是要做到心中有道,行为也就不能脱离德。故“德”是行道的心得,道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德则是人们行为的具体体现。是我国中医医德修养的理论体系范畴中,“道”即医师,而医师的行为规范以及精神修养的外在体现就是医德。

德是道之所得,德的内涵主要包含有有两方面,其一是外得于人,其二是内得于己。故中医医德修养的学习也应该融入到这两方面中,具体而言,一方面是为人伦关系的修养体现在外,即对别人有益,对别人有恩泽,实现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相处,比如仁爱、义气等等。另一方面则是身心性命的修养体现在内,也就是让自身获得身心上的满足感。中医医德修养与“德”是密不可分的,比较普遍的修养方式是见素报朴,少私寡欲,都是实现清净无为的“德”的必由途径。

3 “礼”和中医医德规范

“礼”的源泉是要克制人望,荀子说欲是人与生俱来的,但人也要有所追求,“欲”和“求”相互相持相长中,“礼”的地位才得以体现。“礼”的方法是求和,使人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则。“礼”是人们内心的一种道德信仰,是辨别是非善恶的依据和尺度,是外在道德准则,因此“礼”是中医医德修养的必经之路。

在历代的中医医德的文献中,从中可以了解中医医德修养的规范,也就是礼的体现。行医施就是要符合规范,医者与患者间有规范,医家的规范如问病,情态,交流,守秘,禁忌等,也需要病家的规范的配合,如戒讳疾,慎药石,戒医规等。礼在医德中的要旨是正义,有爱,谦让,宽容,一体,戒除。著述中要遵循真言,录用其确定有效的,勿私藏,切勿违背和篡改其中的原则。达到“礼”和中医医德修养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4 “法”和中医医德约束

法论伦理思想提出的基础是“人性本恶、人性利己”的思想。荀子认为人类道德中宣扬的礼义忠信等等好的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中逐渐培养的,如果仅仅是根据人性进行推导是无法得到这些品质的。而韩非子将“法”建立在人际利害关系之上,无论是君臣、父子还是夫妇,都是两者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因此韩非子所支持的“以法为教”。在后面的《吕氏春秋》中,和韩非子的极端型法制有着一定的区别,主张的因势利导的方法,将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

法制在根本上说是对于人性中避害的因素的利用,来强制人们并不去行恶,是一种外在的监督机制,并不能够实现由内之外的道德提升。法在中医医德体系中,主要起到的是一种导向作用,通过法律的约束来加强医者的责任心,促进他们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视和规范化,尤其是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律能够引导社会整体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形成。

总之,和西医比较而言,中医自身并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征的评价方式,在过去的发展中通常采用的是西方医学的行为规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医的发展,因此构造中医医德体系对于中医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要构建中医医德体系,首先需要保证医务人员对于道德的内在信仰,逐渐发展到全身心的修养,再加入外在的行为规范制度以及强制性的法律体系,帮助中医树立自信心,明确医德的正确发展方向,构建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中医医德伦理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1] 程雅君;中医哲学的唯物自然观刍议——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J];天府新论;2009年04期

[2] 周晓菲;中医医德伦理思想根源及其内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第3篇:想象力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汉英习语 形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2005)-10-049-02

习语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文化交流的程度,因此如何保证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同时保证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这是翻译的关键。(包惠南,2001:148 )笔者认为,这里的信息度体现在习语喻义的传达上,有效度则体现在对习语形象的处理上。喻义的传达固然重要,而形象的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形象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能否保证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从而影响到习语翻译的成功与否。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的理论可用来指导习语的翻译。他指出“……动态对等可按照接受语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基本对等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的程度加以定义。他们的反映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因为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是很大的,但是他们的反应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某种对应,不然的话翻译也就无法达到其目的了。”(转引自李运兴,2001:27)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是指他们对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所产生的联想和感受。就习语而言,如果译者对其鲜明生动的比喻形象处理得当,在保证其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在译语语言中找到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能引起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和艺术感受,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习语的翻译再现了原文习语的效果,是成功的。因为翻译的最终目的不但是传达原意,而且必须“再现”原文“所造成的效果”。(王佐良,1980:166)这与林语堂先生所提出的“译文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不但只求一意之明达,亦必求使读者有动于中”一致,因为能使读者“有动于中”指的就是“效果”。翻译时,译者如果仅仅译出习语的比喻意义,即译出作者说了什么,而把它的形象放置一旁,即不管作者是怎么说的,其效果便会如奈达所说:“不考虑形式只求达意的译文往往失去原作的风格,味同嚼蜡。”(转引自陆云,2000:62)

基于上述翻译理论和原则,汉英习语的翻译应力求达意与传神,形义兼备,让译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反应。那么怎样处理习语的形象才能确保习语翻译达到这一效果呢?下面通过译例分析来介绍几种对习语形象进行灵活处理的方法。

1 保留形象

人类文化的相似成分远多于相异成分,文化的民族性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人类的共性,这是民族文化能够为他民族文化认同和接受并成为人类共同财富的基本原因,这也是翻译之所以可能的基础和本原。(张柏然,2002:58)鉴于此,在翻译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形象上巧合的汉英习语时,可采取保留形象直译的方法,用译语的形象再现原语习语的形象,使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和感受。如:

(1) You know I would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Elizabeth, to be with you.

―― 你知道,伊丽莎白,就是赴汤蹈火我也和你在一起。

上例中的习语可视为汉英习语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形象上巧合的典型例子。这类习语的形象都较朴实,无突出民族色彩,宜于相互借用。对一些带有特定民族色彩的习语,尽管在译入语中能找到含义相同或相似的习语,但为了不让原语中习语的文化意象失落,翻译时也应保留形象直译,尽量追求等效,把原作效果在译文中再现出来。

2 移植形象

当译语中无现成的习语形象与原语中习语的形象相对应,但为了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效果,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可采用直译法将原语的习语形象移植到译语中去,但要确保移植的形象不至于引起错误的联想,并能为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习语形象的移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起到输入异国情调、丰富本国语言、增强不同语言的融合的作用。

(2)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曹雪芹,《红楼梦》)

―― One is the moon reflected in the water, the other but a flower in the mirror.(包惠南,2001:151)

“水中月,镜中花”在英语习语里找不到相应的形象,但它的意象能引起不同民族人们相似的联想和感受,移植到译文中能有效地传达原文意义。

(3) People considered that what he had played on that occasion was no more than a Judas kiss.

Judas kiss 是出自一个有名的圣经故事的成语,说的是Judas(犹大)以亲吻耶酥的方式出卖了耶酥。词典上通常解释为:假亲热,口蜜腹剑,阴险的背叛,……如果用这样的词语意译,就会平淡无奇,有失原文特色,但如果把形象移植过来,直译为“犹大之吻”,再略加引申,就会生动形象得多。此句可译为:“人们认为他在那种场合所表演的不过是犹大之吻,居心险恶。”

3 转换形象

当无法在译语中再现或移植原语习语的形象时,可用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并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换原语习语的形象,借助译语中相应的形象,使译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语义联想并获得大体相同的艺术感受。如:

(4)“土埋半截了……”(周立波,《暴风骤雨》)

―― I’ve got one foot in the grave.(张培基,1979:105)

俗语“土埋半截”即“离死不远”之意。原句如保留形象直译成“I’m already half buried in the earth”,译语读者会不知所云,所以译者借用英语同义习语to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一足在墓中),将原习语形象转换为译语读者熟悉的形象,既保持了原文引用俗语的风格,又通顺易懂。

4 舍弃形象

某些习语在译语中既找不到合适的对等习语,其形象也无法转换或移植到译语中,翻译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舍弃原语习语中的形象,但舍弃形象并不意味着“跳过”原习语不译,对它的文化意象视而不见,而是要在透彻理解原习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它的含义,尽可能缩小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所产生的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

(5)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 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 同这么多穿着体面又有教养的人在一起,这位乡下姑娘感到很不自在。(张培基,1983: 162)

原文中的“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如保留形象直译为“感觉像鱼儿离开了水”,容易引起错误的联想“鱼儿活不了”;如转换形象译成“如坐针毡”,又显得不太忠实原文。因此要舍弃原形象,而取它的确切含义。

汉语有不少习语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色彩,来源于历史事件或寓言故事,在比喻部分包含有中国古代人名、地名,由于沿用已久,人们或多或少忘记了它们的出处,多把它们当成代表某种固定意义的语言成份使用。如直译,译文不仅繁冗晦涩,对于不了解汉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还很难理解。舍弃形象意译,译文反而会显得言简意赅。如:

(6)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汉谚,含有中国古代人名)

――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5 增添形象

汉英有些习语语义相同或相近,翻译时可以相互套用,但由于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出于表达的需要或便于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套用译语习语时有可能会增添形象。有的原语习语本身没有借用比喻,但译语同义习语却有比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后者的比喻形象比较朴实,不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及习语内涵,恰当地增添习语形象,从而更有效地表达原作的思想感情。如:

(7)……兵是三头六臂呀?(吴强,《红日》)

―― …soldiers are not three-headed monsters with six arms! (张培基,1979:164)

其中,“monster(怪物)”是译者增添的形象,它不但引申出“厉害”的含义,并有助于译句的句法,更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综上所述,习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汉英习语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所以可以说习语翻译中形象的处理是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要使汉英习语的翻译达到传神达意、形义兼备的效果,译者就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文化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习语形象的处理要反复推敲,权衡得失。不论是保留形象或移植形象直译;还是转换形象或舍弃形象意译;亦或是根据表达需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增添形象;译者既要在忠实原语习语的确切含义的前提下,形象、生动地传达原文意思,又要确保所译习语通顺易懂、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力求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的等值反应,即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王佐良:英语文体学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4]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陆云:论翻译中的形式因素[J]。外语教学, 2000(2)。

[6]张柏然: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2002(1)。

第4篇:想象力的含义范文

课前让学生分别在两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1)y=3x+3,y=2x,y=x-2和函数(2)y=-4x+4,y=-2x,y=-x-1的图像。

【点评】设计画一次函数图像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如何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又为本节课学生合作与探究提供了素材。

温故而知新

1.作函数图像的步骤是什么?

2.一次函数图像是什么?如何快速作出它?

合作与探究

我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课前画的图像,让学生互相纠正错误后,展示正确的图像。

我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合作与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时记下讨论结果)

(1)你发现一次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几种?何时会有你说的那种变化趋势?

(2)图(1)中:自变量x增大时函数值y有何变化?图(2)呢?

(3)你能说出图(1)中的三条直线分别经过哪几个象限?为何它们经过的象限不同?图(2)呢?

【设计意图】这种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确所需合作的内容,避免学生无所适从。

在上述问题中,问题(1)学生很快就能答出来,变化趋势有两种上升和下降。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同一条直线从左往右看可能是上升的而从右往左看就是下降的,该如何完善你的结论?由学生总结得出当k>0时,从左到右看函数的图像是上升的;当k

问题(2)学生讨论得出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我趁热打铁再抛一个问题给学生:图(1)中:自变量x减小时函数值y有何变化?学生很快得出k>0时y随x的减小而减小。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出k>0时,xy的变化相同。由图(2)学生很快就能得出k

由学生总结得出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1: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从左到右看函数的图像是上升的;

(2)当k

板书设计:

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1:

(1)当k>0变化趋势:?坭 x?坭y?坭或x?坨y?坨变化相同,

(2)当k

【点评】这种板书较为清晰、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特别便于学生发现两者变化是相同还是相反。

合作与探究

已知点(-1,a)和(0.5,b)都在直线y=2x+C上,你能比较a和b的大小吗?

【教学反思】本题是这节课的难点,但是因为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1是学生自己总结发现的,学生很快就说出答案,并说出理由:k=2>0,xy的变化相同,-1

变式训练:

(1)已知点(-1,a)和(0.5,b)都在直线y=-2x+C上,你能比较a和b的大小吗?

(2)已知点(a,-1)和(b,0.5)都在直线y=-2x+C上,你能比较a和b的大小吗?

继续回到引入的两幅图,解决问题(3),学生回答出它们与y轴的交点不同故而它们经过的象限有所区别。我继续设疑:图像与y轴的交点由什么决定?学生讨论总结得出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2:

(1)当b>0时,一次函数的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y轴正半轴上;

(2)当b=0时,一次函数的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原点;

(3)当b

板书设计:

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2:

b>0b=0b

【点评】这种板书和前面的一样较为清晰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讲完两个性质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出k、b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决定一次函数的大致图像了。

合作与探究

(1)你能快速作出y=4x+5的大致图像吗?并说出它经过哪几个象限?

(2)你能快速作出y=kx+b(k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变式训练:k的符号有两种情况,b有三种情况,共有六种组合。请单数列同学给偶数列同学出题(任一种组合),画出大致图像并说明y是怎样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图像经过的象限,然后偶数列同学给奇数列同学出题。

【教学反思】在学生互相出完题后,我并不让他们直接报出答案,而是让一名学生说出他出的题目,别的同学立刻动手解决,然后请刚才那位学生的同桌公布答案,让别的学生来判断他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几个来回学生就能够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的两个性质了。

合作与探究

1.根据下面的图像,确定一次函数y=kx+b中k、b的符号。

2.一次函数y=kx+b中,kb>0,且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它的图像大致为()。

ABCD

3.已知一次函数y=(m-2)x+m-4。

(1)当m=时,直线经过原点,此时y随x的增大而。

(2)当m=时,直线与x轴交于点(1,0)。

(3)当m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当m时,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y轴负半轴上。

【点评】本题全由学生合作完成后再讲评。(1)、(3)、(4)题学生很快就解决了,且正确率很高。但第(2)题学生卡住了,不理解题意。我设问:(1,0)在x轴上吗?在直线y=(m-2)x+m-4上吗?当学生明白点(1,0)在直线y=(m-2)x+m-4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知识大盘点

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形态有几种?

一次函数y=kx+b图像的大致位置跟k,b的关系。

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5.3(2)《合作学习》5.3(2)

教学反思

第5篇:想象力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韩非;功利主义;人性;仁;利

一、何为韩非眼中的功利主义

在韩非看来,人性与人情等同,人的爱、憎都是基于功利目的,并且没有超越功利的“天性”。而韩非的局限便在于割裂了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的联系,不承认道德良知对人的影响,将功利单纯的理解为物质利益,将道德快乐排除在功利范围之外。有趣的是,在人性的自然本性论证中,韩非显然是认同道德良知的影响力的,并提出仁者欣然爱人的观点,韩非曰:“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i从引文中的“生心之所不能已,非求其报”可以看出显然韩非是认同道德良知的,与孟子所说恻隐之心有类似之处,甚至韩非还将还将这种仁的本性定义为最高的仁,即上仁。但一旦进入社会实践领域,韩非则抛弃道德良知的影响作用。

仁的丧失与利的沦丧,在韩非看来是由于是由于道的变化所致,上古的历史环境一去不返,基于上古历史环境的仁之本性,也随之消亡。这是韩非唯物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他的历史观似乎可以对其功利主义思想的转变做出说明。但是考察分析韩非的历史观,就会发现韩非的历史结论的推理则刚好是建立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前提之下。韩非曰: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ii

二、韩非的功利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渊源

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则来源于人类对利益的追求,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进而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而当人们对功利的追求与社会发展出现了利益冲突,矛盾爆发,人与人便从合作状态进入到对抗状态。不难理解,这是生在乱世的韩非对于他所处的大时代的思考与反思。人有道德良知的自然本性,但当人处于社会时代的大环境之下,自然本性便会受到社会本性的影响,当矛盾爆发,自然本性受到遮蔽,道德良知被蒙蔽,人与人走向利益的对抗。这既是韩非的功利主义思想逻辑,更是韩非的历史观逻辑,其本质都是韩非功利主义思想的延伸。

既然人性的自然本性战胜不了人性的社会本性,那么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又如何能达成个人与社会的利益统一?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模式,更是韩非对功利最大化追求的主要载体,在否认人与人基于道德良知合作的前提之下,韩非抛弃对人性的希望,将功利最大化的实现寄托于社会这一主体之中。韩非对个人利益的否定,对社会利益的追求,本质依旧未能逃脱道德良知的影响,他内心深处对道德良知是持肯定态度,只是韩非认为单纯的依靠道德良知无法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只有依靠国家、社会、君主才能协调好社会成员间的利益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只是这种思想逻辑在春秋战国的战乱时期被扭曲,形成了极端的人性自利思想。

三、韩非的功利主义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从微观上讲,一方面,韩非提出“七术”、“六微”的君主御下治吏的权“术”,从政治上讲,术德是君主的阴谋手腕,拨开君主这一主体,若是以国家机关为主体,运用“术”来防范官员的腐败,在保障人权的前提下,采用秘密手段监控官员公务行为的廉洁性,这种“术”的手段是正当的。比如设立独立的反腐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廉政工作效率,术德都有不容忽视的参考意义。另一方面,韩非认为个体皆是以“自为心”、“自利”,持理性的自私自利的目的举止行为,并将功利等同于物质利益、等同于财富,实际生活中,功利是一个多元概念,人们不仅有物质财富上的功利目的,更有物质财富以外的追求,例如审美、爱情、兴趣、慈善等。不可否认的是,以物质财富为目的的功利追求是现代社会中最普遍的功利追求,更是经济社会的价值原则。而韩非的功利主义思想,为经济领域中个人追求物质财富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道德上的依据。创造财富也应是受到鼓励的道德行为。从国家的角度看,个体无需承担社会的道德义务,以获得财富最大化为目的合法范围内经营活动可以受到鼓励,鼓励人们积极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方式对财富进行二次分配,以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这样,个体利益与社会正义不仅可以和谐共存,更能互相促进发展。

而从宏观上看,立足于法家功利历史观,韩非强调人性中“仁”与“利”,道德作为人类最原始的行为规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评判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诚然道德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但是仁与利的道德本质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韩非的功利主义思想恰好能对如何面对道德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是由传统社会与现实社会两部分构成,因此,人既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又受到传统社会的影响。透过法家的功利主义思想,即便是现代社会,变化的只是仁与利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行为方式,法家的功利历史观在现代意义上仍有可用空间,历史是有联系的,不再是断裂的。仁的范畴不仅是原始状态下的自然本性,更是社会状态下的自然本性;利的范畴不是人的唯一本性,而是社会状态下需要与仁结合的经验本性,如此,可以使法家功利主义思想的功利标准多元化丰富化。其实,超越原始法家的功利主义思想,实质便是丰富其功利标准,多元化功利标准关键在于仁与利的结合。利无外乎“自利”、“利他”两个方面,人是自私自利的,这点无需置疑,但是人的自私本性并非时时刻刻、由始至终覆盖着人性的本性;受仁的本性的影响,人在很多时候是有追求“公利”的“利他”行为。

不可否认,仁是人在社会状态下的本性之一,对“仁”的追求,也是人对功利追求的一部分。将“仁”的引入“利”,并与“利”相结合,扩大了“利”的内涵。韩非将“利”解释为自利,引申为趋利避害、好逸恶劳,对“利”的理解稍嫌单一化,自利还应包括对仁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比如同情心、公正心、爱与被爱之心、审美心、慈善心等等的自我精神满足,仁与利相结合,功利主义思想内涵便更加丰富,也算是以一种现代方式实现了真善美。

注释:

i 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ii 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第6篇:想象力的含义范文

Abstract: Rolle's theorem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study of one differential calculu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Rolle’s theor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ng function.

关键词:罗尔定理;构造函数;连续;可导

Key words: RollTheorem;constructingfunction;continuous;derivatives

中图分类号:O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140-02

1知识准备

罗尔定理:设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在开区间(a,b)内可导,且f(b)=f(a),则在(a,b)至少存在一点ξ使下式成立:

f′(ξ)=0

2如果有条件f(x)在一个端点上的值为 0,并且证明的等式有自然数m和n,则要借助fm和fn构造辅助函数

例1:若函数f(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且f(x)?酆0,x∈(a,b),f(a)=0则对任意自然数m和n,存在x1∈(a,b)和x2∈(a,b)使= 成立。

证明:令g(x)=fn(x)fm(x)(a+b-x),因为f(a)=0则g(a)=g(b)=0

由罗尔定理,存在ξ∈(a,b),使g′(ξ)=0

即nfn-1(ξ)fm(a+b-ξ)f′(ξ)-mfn(ξ)fm-1(a+b-ξ)f′(a+b-ξ)=0

令ξ=x1,a+b-ξ=x2

整理得:=

命题得证。

又如:若函数f(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且f(b)=f(a)=0,f(x)?酆0,(x∈(a,b))则对任意的自然数n,存在ξ∈(a,b),使nf′(ξ)+f(ξ)=0成立。

令g(x)=fn(x)ex,即可得证。

3如果在要证明的等式中同时出现函数及其导数,可以想函数ex的特性(ex)′=ex,应用罗尔定理的时候ex可以约去,在这里只起辅助作用

例2:若函数f(x)在[x1,x2]上连续,在(x1,x2)内可导,且f(x1)=f(x2)=0,则存在ξ∈(x1,x2)使f(ξ)+f′(ξ)=0。

证明:令g(x)=f(x)ex,由于,f(x1)=f(x2)=0可知g(x1)=g(x2)=0,由罗尔定理,存在ξ∈(x1,x2)使g′(ξ)=0,即,因此,即可证明。

例3 若函数f(x)及g(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且f(b)=f(a)=0则存在ξ∈(a,b)使f′(ξ)+f(ξ)g′(ξ)=0

证明:令p(x)=f(x)eg(x),f(b)=f(a)=0可知p(b)=p(a)=0,由罗尔定理,存在ξ∈(a,b),使p′(ξ)=0, 即f′(ξ)eg(ξ)+f(ξ)eg(ξ)g′(ξ)=0

因为eξ≠0,即可证明。

另外如:若函数f(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且f(b)=f(a)=0则对任意自然数n,存在ξ∈(a,b),使f′(ξ)+nf(ξ)=0

这是例2的特殊情况,令g(x)=enx,即可证明。

4利用不定积分法构造辅助函数

例4:设函数f(x)和g(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且对任意的x∈(a,b)有g′(x)≠0,证明:

①对于[a,b]上任意不同的两点x1及x2有g(x2)-g(x1)≠0。

②至少存在一点ξ∈(a,b),使=

分析:要证明的②属于中值ξ的存在性,要证的结论中的ξ换成x且变形为[f(x)-f(a)]g′(x)=[g(b)-g(x)]f′(x)

积分得[f(x)-f(a)]g′(x)dx=[g(b)-g(x)]f′(x)dx

上式左端用分部积分法,右端拆成两个积分,得:

[f(x)-f(a)]g(x)-g(x)-f′(x)dx=g(b)f′(x)dx-g(x)-f′(x)dx

从而得[f(x)-f(a)]g(x)=g(b)f′(x)dx

故[f(x)-f(a)]g(x)=g(b)f(x)+C

取C=0,并移项,使等式右端为零,等式左端就是所构造的辅助函数。

证明:(1)由题设知,函数g(x)在以x1和x2为端点的闭区间上满足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条件,故有:g(x2)-g(x1)=g′(ξ)(x2-x1)(ξ在x1,x2之间)

又因为g′(ξ)≠0,X2-X1≠0所以g(x2)-g(x1)≠0

(2)设F(x)=[f(x)-f(a)]g(x)-g(b)f(x)

由题设知,F(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且F(a)=F(b)-f(a)g(b)

由罗尔定理,至少存在一点ξ∈(a,b),使F′(ξ)=0,即:

f′(ξ)g(ξ)+[f(ξ)-f(a)]g′(ξ)-g(b)f′(ξ)=0

亦即=

又如:设f(x)在[0,1]上有连续导数,在(0,1)内二阶可导,且f(0)=f(1)=0,

证明:至少存在一点ξ∈(a,b),使2f′(ξ)+ξf″(ξ)=0。

将要证明的结论中的ξ换成x,积分可得。

5利用三点确定二次抛物线的方法构造函数

例5:设f(x)在[-1,1]上有二阶连续导数,且f(-1)=0,f(0)=0,f(1)=2

证明:存在ξ∈[-1,1],使f″(ξ)=2

分析:若令p(x)=ax2+bx则p(0)=0=f(0),

只要使p(-1)=a-b=0=f(-1)及p(1)=a+b=2=f(1),则p(x)与f(x)在x=-1,0,1三点处的函数值相等,求得a=1,b=1作F(x)=f(x)-x2-x,则有F″(x)=f″(x)-2,于是可对F(x)及F′(x)用罗尔定理证,上述的p(x)就是过三点(-1,0),(0,0),(1,2)的抛物线。

证明:过三点(-1,0),(0,0),(1,2)作抛物线p(x)=ax2+bx

令a+b=2a-b=1解得,a=1,b=1

作辅助函数F(x)=f(x)-p(x)=f(x)-x2-x

则F(-1)=F(0)=F(1)=0,

对F(x)在[-1,0]和[0,1]上分别用罗尔定理。

存在ξ1∈(-1,0)和ξ2∈(0,1),使F′(ξ1)=F′(ξ2)=0

再对F′(x)在[ξ1,ξ2]上用罗尔定理,存在ξ∈[ξ1,ξ2]?奂(-1,1),使F″(ξ)=0即f″(x)-2,命题得证。

6常数K值构造函数

例6:设f(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0?刍a?刍b

证明:存在一点ξ∈(a,b),使f(b)-f(a)=ξf′(ξ)ln

分析:欲证f(b)-f(a)=ξf′(ξ)ln

即=ξf′(ξ)

令=k(k≠0)

则只要证k=f′(ξ) 即f′(ξ)-k=0

亦即[f(x)-klnx]′ =0 顾可考虑

选择F(x)=f(x)-klnx在[a,b]上用罗尔定理证。

F(x)是否满足罗尔定理的三个条件?在(a,b)可导,很显然,关键F(a)=F(b),即f(a)-klna=f(b)-klnb是否成立,也显然。

证明:将要证明的等式化为=ξf′(ξ),

令=k(k≠0)?圯f(a)-klna=f(b)-klnb

将上面等式的一边的a(或b)换成连续变量x得到表达式即为辅助函数,即设F(x)=f(x)-klnx=f(x)-lnx

在F(x)在[a,b]上满足罗尔定理的条件,故在(a,b)至少存在一点ξ,使F′(ξ)=0

即f′(ξ)-•=0

亦即f(b)-f(a)=ξf′(ξ)ln

参考文献:

[1]姚云龙.数学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想象力的含义范文

初识阿飞是在3年前的国庆读书会,听老马他们讲述阿飞的经历,很是佩服,很是羡慕他在初中就遇到了老马和廉老师他们。他是最早的支农人,准确的说是受支者,每每遇到志愿者下乡时对下乡的意义疑惑时,我总是拿杨飞来现身说法,鼓励大家。他从一个志愿者下乡时支教的对象,持续参与志愿者活动考上大学继续走在这条理想主义大道上。他是陕西支农人里的小前辈,参与下乡近10年,而我上大一才认识他们,才一起同行在乡村建设的大道上。

阿飞和我还有其他几位同学搭档组合,成为中心第三届执委会。在这些人里阿飞资历最老,因为阿飞学校在临潼距长安区太远所以让我领头做了总干事。大二那一年我们在一起谋划和举办了不知多少次社会实践,我们的身影和足迹遍布陕南、陕北、关中。他也去外省游历过,结交了很多朋友。我们一起做调查,或者各自带队做实践,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培养人,引导人,发现人……吵过,闹过,历历在目。

他每次和他那边的同学坐车近3小时从临潼赶来,参与读书交流活动。他在那边也找了几个志同道合者成立恰同学少年读书会,和那边同学一起进步成长。每次中心有事,我遇到问题都会找他,只要我找他说中心有事,他都是有求必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能做到大局为重,而我从未顾及过他的感受。他的学校离我们这很远,我去过一次,后面再也不想去,坐车近三小时,还不一定有座位。他从未计较过,对此我总是很歉疚。

我们一起追寻自己的理想,一起探讨过毕业后的打算,也曾和他说过一起做一些事情,实现我们的理想。他也动员和我们一样的同学毕业一起去开拓我们的事业。我一直想着和他一起去做些事情,一直……

“史圣”司马迁曾在2000多年前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发问,他说伯夷叔齐积仁洁行而最后饿死,孔子认为颜回最好学,箪瓢屡空竟早卒。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他最后有以下论断“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我们最敬爱的刘老石老师,也是正值壮年,他为乡村建设事业,支农的事业,培养着着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呕心沥血,却早去了!我们大家都很痛心!两千年后今天我也也有此问,为什么好人没有善果,而坏人却得善终。当今之世,亦是如此。恶霸横行乡里而占据一乡财富,黑帮团伙杀人越货而名利双收。这与盗跖何异?而那些忧国忧民的寒门书生,一心为天下谋利,饱受世人嘲笑,生活的拮据,秉承高洁之行,为什么多灾多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道到底是什么?我不明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都难逃一死,但是我们在死后我社会留下了什么?我们又做了哪些为人称道的事情?死,我相信阿飞不怕,但怕的是“业未竟,身先殒,空负报国之志。”而我们身边也不乏另一种人,他们正如那个杞国的人,整天担心自己身体出现什么状况,哪怕长个痘,都怀疑是否患上肿瘤。坐立不安,非要去医院检查,最近感到身体不适,失眠多梦,睡不着也觉得自己会不会有问题,而非要去医院检查,自己在折磨着自己。他怕死是因为自己还没享受过那些所谓的荣华富贵,自己还要奋斗去争取。可阿飞不同,更担心“业未竟”。这是值得我们赞美的,他只叹“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有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二人,同时被医院诊断为癌症。甲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便去云游天下,看着世界的风景名胜。乙却天天吃药养病,而且情绪不好,动辄嚎啕大哭。一年后,二人再次相遇于医院,甲神采奕奕,乙却病怏怏的。甲病情转向良性。医院却对乙说诊断证明弄错了,乙不是癌症。而乙因为害怕担心忧郁成疾。故事虽有些夸张,但是道理却很真。没病的人总担心死于非命,结果忧郁成疾。而乐观,积极向上的病人往往能好转。希望上天这次能眷顾他。

阿飞从没有想过那些人想过的问题,没有担心过,可是病魔却袭击了他,但是他很乐观,心态很好。阿飞自上大学之后积极践行我们的理想,在他的感召和带动下,培养和引导了多少有志青年,至今他们还在理想主义大道上。“身无分文,唯士为能。”我想他是合格的青年,是我们青年学生的榜样,不因经济困顿走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大路上。正值大好年华,我们正准备去大干一场,可是他被拦了去路,只能暂时休整。我想他会想很多想很多,他还有很多事情未做,还有自己的报负没有实现,他只会为此而心急。但是他却在病中依然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关心着中心,关心着我们的事业。他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人的特色吧,毕竟我们的青春放过光芒,青春没有虚度,焕发过绚丽的色彩,我们没有在吃喝睡中度过,我们没有浑噩过,我们活得精彩而幸福。让我想起《钢铁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想他做到了。他是我的战友,他和我一起并肩奋斗,他鼓舞者我,感动着我,也感动大家。却不幸染疾,我深感老天不公!但我相信我们绝不屈服,我们会笑对这些人生的磨难。

阿飞,一定会好起来的,我坚信!他不是一个人在与病魔斗争,而是和我们大家一起,和我们分布在天下的理想主义者一起奋斗。

阿飞,自信,乐观的心态一定会降服病魔君,我们大家是阿飞的强力后盾。他不仅有家人,还有我们这些志同道合者与他同在。

第8篇:想象力的含义范文

Nida说 “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

1.2 宗教文化差异

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 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去?”。这在英美文化中则属于隐私。他们会想,我去哪里与你无关,别来干涉我的事情。美国人打招呼时,经常说“Hello”,“Hi”,见面时喜欢谈天气、运动等比较中性不容易引起冲突的话题, 如“Lovely weather, isn’tit ”。外国人告别时通常说“bye-bye”或“See you later”,“See you around.”。而中国人却通常说:“慢走”、“走好”。在翻译时应该注意转换成译文的寒暄用语。

在饮食习俗上,中国人热情待人喜欢帮客人布菜,劝客人多吃、多喝,英美人则习惯“Help yourself”。

在家庭关系上,中国人注重的是父子、兄弟的关系。男方的兄弟是亲人,兄弟也叫手足,姐妹则是亲戚,而女方的兄弟姐妹都是亲戚。从称呼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对父系的亲和对母系的疏。叔伯的孩子称为堂兄弟、堂姐妹,而姑姑、舅舅的孩子为表兄弟、表姐妹,姨则更远一层,姨的孩子称为姨兄弟、姨姐妹。而英美人家庭的主要关系是夫妻关系,父母亲的兄弟姐妹不分远近,都是亲戚,统一用uncle、aunt称呼。  社会是发展的,习俗也随之变化。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中国家庭结构在简化,随之称呼也在简化,如姑父、姨父现在也被称为叔叔,不再有亲疏远近之分了。

1.4 思维观念的差异

首先,中国人以人为本,以“我”为中心,中国古代的帝王自称“孤”、“寡人”、“朕”。反映在语言上则表现为,中国人喜好采用主动语序,而英语中注重客观事实、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做的事及外在的逻辑关系,常用被动语态。如:

他与此事有关。He is involved in this matter.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应该重视环保。

其次,在审美情趣上,中国人爱欢聚一堂,喜欢询问别人的情况,西方人则注重隐私、讨厌嘈杂。中国人喜欢迁往大城市,西方人向往宁静的乡村。中西作家在对美的描述上也有不同。中国人欣赏含蓄内敛的儒雅美,西方人则欣赏强壮野性的外在形体美。

签于以上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的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因此,在翻译时不仅仅要注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要转换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

[2]马文霞.文化差异与翻译.[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

第9篇:想象力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歧义容忍度 汉语口语能力 准确性 流利性

一、引言

口语表达是汉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口语表达中的复杂情景是影响汉语口语学习诸多因素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由于二语产生过程本身的复杂性,且不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存在不完全对等而产生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外国留学生在汉语口语表达中经常会遇到陌生的、模糊的、复杂的语言歧义现象。比如,留学生在用汉语交谈时,常常会因为对所谈的话题不熟悉,或者对话题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不了解而面临陌生的歧义情景。同时,很多留学生由于汉语词汇量缺乏、语法功底薄弱和句型积累不足,经常无法确定某一个词或短语是否可以准确地表达意思,或者不知道应该使用何种句式来更好地表达思想。此外,留学生还可能因为不同语言在发音方面的巨大差异对汉语语音的掌握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在某些词语的发音上感到困难。面对语言歧义情景,歧义容忍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歧义容忍度是学习风格的一种,主要指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涵盖从主动接受到消极抵制之间的不同层面。Chapelle和Roberts认为,在有歧义的情形下,歧义容忍度高的人能够接受模糊不清的事物,而歧义容忍度低的人则无法忍受模糊不清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往往使他们感到不安。

20世纪80年代,国外语言教学界开始重视学习者“歧义容忍度”因素的研究。其中主要有Chapelle和Robert的《歧义容忍度和场独立作为第二语言――英语水平的预测因素》,Naiman等的《优秀的语言学习者》,Ely的《分析外语课堂上的不安、冒险、交际和动机》和《歧义容忍度与非母语教学》等。在国内有张庆宗的《歧义容忍度对外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张全生的《歧义容忍度对中亚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的影响》等。由此可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有关“歧义容忍度”的研究都日益受到语言教学界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留学生口语考试材料和问卷调查,从准确性、流利性、句法复杂性三方面探讨“歧义容忍度”对留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参与本研究的是某综合型大学三个汉语教学班的56名外国留学生,其中男生31人,女生25人,接受调查的学生平均年龄为20.1岁。

(二)口语考试

为得到必要的口语语料,本研究的口语考试分为三个部分:1.考前热身问答(Warm-up Questions);2.就某一话题进行连贯正确的谈话(Continuous Speaking);3.分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56名学生的全部口试内容先按“语言准确性和范围”“语言的长短及连贯性”“语言灵活性及适切性”三个方面给出小分,然后得出每个受试的综合分数,再按三位主考教师给出的平均分作为口试成绩。

(三)歧义容忍度的测量

口语考试之后,采用Ely的SLTAS(Second Language Tolerance of Ambiguity Scale)问卷,调查了学生的语言歧义容忍度。该问卷共有12个项目,反应方式分为四个等级,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问卷在统一时间内由学生填写并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56份。

(四)口语能力的测定

口语是一项语言综合技能,口语测试“应综合考虑语言的准确性、运用语言的流利程度和适切性”。参照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口语能力的测量方法,本研究采用三类共七项指标,从准确性、流利性、句法复杂性三个方面对受试的口语能力进行测定。考察口语准确性的指标,采用“无错误T-单位与全部T-单位之比(ration of error free T-units to total T-units,REFT)”,表示无错误T-单位数量占全部T-单位总数的百分比。Lennon将T-单位定义为包含所有复句,研究中对错误的辨认以标准汉语为基准,将研究者观察到的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的现象视为错误。测定口语流利性参照的是国内外多位学者的测定方法,具体有以下四种指标:1.语速(speech rate,SR),即平均每分钟话语的汉字数量。2.停顿(pauses,UP),即平均每分钟话语内的停顿次数。3.平均停顿长度(average length of pause,ALP),即所有达到或超过0.3秒停顿的时间总量与停顿次数之比。4.无间断语流单位的平均长度(mean length run,MLR),指的是在两次停顿之间的无重复、无自我修补的语段的平均汉字数量。研究中对停顿的界定参照Raupach的观点:凡是达到或超过0.3秒无填充词为停顿。考察句法复杂性使用的指标为“T-单位平均所含复句数(subordinate-clauses per T-unit,SCT)”和“剔除后c-单位的平均长(mean length of e-units after pruning,MLCP)”。“T-单位平均所含复句数”表示为复句总数与T-单位总数之比。“剔除后c-单位的平均长”表示为剔除后c-单位汉字总数与c-单位总数之比。剔除的对象为无助于理解言语意义的成分,包括被改述、被替代、被重复的汉字、错误启动和犹豫现象。本研究采用Mehnert的定义,将c-单位界定为“语法上独立的述位结构或就问题所做出的回答,这种回答形式上不是述位结构,只不过没有重复所提问题的成分而已”。概括起来,本研究所采用的三定量指标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Chapelee,C.C.Roberts.Ambiguity Tolerance and Field Independence as Predictors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6,(1).

[2]Ely C M.Tolerance of Ambiguity and the Teaching of ESL[A].In Reid J(ed.).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3]Ely C M.Tolerance of Ambiguity and Use of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Strategie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9,(22).

[4]Nuiman N etal.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M].Toronto: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78.

[5]Mc lain DL.The MSTAT-1:A New Measure of an Individual's Tolerance for Ambiguity[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3,(53).

[6]朱蕾.模糊容忍度c初中级留学生汉语听读技能的相关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张庆宗.歧义容忍度对外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8]霍佳漩,夏慧言.模糊容忍度与二语习得[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