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

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

第1篇: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

[关键词] 云南民族文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一个省份,少数民族达25个。云南这块神秘的土地,它独有的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早已引起世人的关注。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十分广博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涵,保护和开发这些民族文化,对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云南民族文化与植物

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使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仅把植物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还赋予植物不同的文化内涵,使植物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人们除了利用植物为人类生存与生活服务外,还人为地赋予植物许多来自人类自身思维活动的文化内涵,使植物成了文化的载体,这样的一些植物,称为文化植物。云南文化植物的形成与云南的区位、宗教文化、开发历史和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长期以来,居住在云南的26个民族,根据各自所处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云南原始的宗教和文化,在原始宗教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创建和积累了许多与植物相关的精神和文化产品,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和鲜为人知的云南民族文化植物。云南的文化植物具有文化植物的多样性、文化植物起源的古老性 、文化植物区系组成的复杂性、文化植物民族和宗教的多元性特征。

二、云南民族文化与动物

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把有的鸟类视为“神鸟”。如傣族把孔雀敬为“柳鸟”,从不猎杀,并养在寺庙中,作为观赏,加以保护。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傣族,普遍有跳孔雀舞的习俗,意为赞赏其美丽,博取人人爱护。阿昌族把美丽的白腹锦鸡视为“市鸟”,在山上拣到羽毛,姑娘们将它作为头饰,以示娇艳。白族、傣族和山区的汉族,也把鹤作为“神鸟”加以保护。

在少数民族的观念中,蝴蝶是美的象征,也是美好生活的征兆。蝴蝶以其特殊美的魅力,而从纯粹的自然界,迁飞入人文化了的自然中。这种人类文化的演变,在少数民族的服饰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如云南的彝族、苗族、白族、傣族、景颇族和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中,一些直接描摹的蝴蝶图案频繁出现。在全身上下,帽饰、衣饰、腰饰、裙裤、鞋子上,都没有出现过蝴蝶的形象。苗族的蜡染、白族的扎染、彝族的挑花、傣族的织绵,蝴蝶图案屡见不鲜。在云南,无论是生活在高山或是水边,山居还是坝居的少数民族,无一例外地都喜爱蝴蝶,并以之作为服饰图案的组成部分。五彩缤纷的云南生态环境启发了人们服饰构形的想象力和色彩想象力。

不仅少数民族如此。蝴蝶也早在汉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甲骨文中的象形绘画是丰富而多样的,从太空中的日月星晨,到地面上的草、木、虫、蝶、鸟、兽、鱼和水土田畴、阴阳雨雾等等,都依类象形,一望而能辨别。庄周梦蝶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舆”的慨叹,哲理深奥,也引发一场“人生如梦”、“物是人非”的争论直至如今。而其中所蕴涵的文学艺术意义上的主客体相互移情,更道出了艺术的真谛,与少数民族图案服饰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异曲同工。宋代诗人谢逸所写的诗句“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流传千古,把蝴蝶的飘逸风姿写得出神入化。此外,哀艳缠绵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终以男女主人翁为爱情献身,化蝶飞升为结局,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处于大自然中的人,把自己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活动使自身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充分的改善。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和劳动,使生物多样性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文化的烙印,大大丰富了美丽的自然界。

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有机交融,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卷。无论是图腾崇拜的传统文化,还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俗,对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然而,云南各民族文化中,也存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的内容,如狩猎习俗。在森林和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的今天,过度捕猎必然会导致某些动物的减少甚至绝灭。在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使用木柴做饭和取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目前,一些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如傣族,乃至于汉族对神山、水源山的禁忌,哈尼族保护森林以培育风水等等,正在被主流文化所淹没,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样受到严峻的挑战。各民族文化中许多优秀传统,也将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而消失,这种消失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保护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分,不但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弘扬各民族文化,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首先要加强各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其次,各地文化部门应大力发掘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有利于当地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传统文化;再次,逐步改变各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如: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伐木做饭取暖的生活方式等。近年来,昆明动物研究所配合林业管理部门,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和各族民众进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和教育,培训林业管理干部,提高了民众对野生动植物物种的识别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林业部门加大了执法力度,大大地扼制了盗卖野生动植物的不法行为,使云南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20

第2篇: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98-03

前言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生存、繁荣和发展一脉相承,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发展历程之中,是中华儿女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经验的沉淀和整个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积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对于如何在现阶段与未来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共同信仰和民族精神,是对各自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科学概括,同时在年代的递增上又保持着鲜明的继承性和民族性。民族传统文化只是一种维系民族共同体延续与发展的工具,它既是民族内部的生存方式,又是对外区分不同民族的标识,它的物质与制度文化追求适用与理性,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与此同时精神文化的对外标识性作用明显,成为对抗外来强势文化的工具,并被不断再造。

2 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长期流传在各民族民间的以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各种竞技与游戏活动,又是以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体,融合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各民族传统养生、健身和娱乐等体育活动的总称。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与古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民族传统体育存在于一定的背景之下,当前社会的劳动生产、军事战争、风俗习惯、等都深刻影响着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它不仅体现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增添了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在体育活动中继承与发扬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的宝贵资源,在现代社会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我国众多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以及从古至今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使得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多彩,体育项目种类繁多,运动形式千变万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栖身于社会生活中的体育活动相关赛事程序、器材制作、比赛规则的运动形式,同时汲取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文化营养,成为体现人类生活方式、行为特征、运动规律的一种文化形态。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提炼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一定的健身、表演、经济和教育功能。民族传统体育既是身体锻炼的手段,又是娱乐身心的有效途径。这些体育项目使人体通过感官、感触,以及全身各肢体、各部位的运动,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使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余,体力得到锻炼,精神得以调节。每逢节日,人们喜着节日盛装,踏着音乐,跟着节奏,踩高跷、扭秧歌、跳竹竿舞,这些都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得以充分展示。把民族体育项目融入生产劳动、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之中,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和谐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在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与人们的关注,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体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见传统体育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国传统民族体育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现代教育中体育已成为教书育人的一门必修课,武术、八段锦等进入学校体育教材,很多高校也增加了武术、摔跤、围棋等体育项目的教学。

3 传统文化性格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性质,它体现着作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力,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性。小到一种国家的语言、服饰、风俗,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经济,无不体现了其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性是一个国家从时间的先后上文化的一种继承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传统性深刻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例如汉族的秧歌,最初起源于汉民族古代耕地、插秧的劳动生活,也是与人民的祭祀活动相关的一种舞蹈形式;蒙古族的摔跤运动体现了蒙古族人民豪迈好斗的民族性。

3.2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错综复杂,这就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地域性。中国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地域环境的不同导致了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必然也会引起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同时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北方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燥,疆土辽阔,人迹稀少,在历史上保持了比较剽悍、勇猛的民风。因此骑马、射箭、摔跤成为北方地区的爱好与生活之一。南方由于雨水充足,河流众多,少数民族多以村寨或部落为单位,因此民传统体育以集体活动为主,活动的内容多表现出生活的情趣,活动的项目有“抢花炮”、“赛龙舟”、“舞狮”等。这些实例都很好的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之一的深刻影响。

3.3 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它的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五十六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它同时影响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变化。例如舞龙、舞狮、秧歌、斗牛、龙舟、赛马、毽球、高跷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技术特征,风格迥异的运动形式又给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填上了浓浓的一笔。此外,植根于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化思想、组成形式更是丰富多样。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不断碰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更加增添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4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我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风俗习惯、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文化结晶,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于它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共同体中衍生出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社会价值。

4.1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与指引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深受了社会各个领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在诠释其内在的独特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

4.1.1 “天人合一”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它生动地揭示了包括人在内的宇宙的辩证统一性和协调性,表现了淡漠宗教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现实的理性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它阐明人的自然本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要尊重自然,不要试图改变自然的本性;就现代社会而言,“天人合一”就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它承认人与人之同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强调用和谐的方法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国传统体育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引下,注重以整体的概念描述人体的运动过程,追求身与心,神与形,机体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受这种整体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主张通过与自然界相适应的运动锻炼来由表及里,以内达外,自有形的身体运动来达到无形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身心并修,内外结合的目的。尤其在中国武术、气功等养生健身类运动中尤为突出。

4.1.2 阴阳五行学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下产生、发展、变化的。世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方面,所谓阴阳就是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世界是物质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阴和阳两个方面,而对立的阴与阳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整体。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此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相生相克理论也是五行学说的重要思想内容。所谓相生即相互促进,相互滋生;所谓相克即相互抑制。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形意拳是中华武术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太极、八卦、少林拳并称为中华武术的四大名拳。形意拳正是结合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形意拳中认为,人体的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形为阳,神为阴,阳济阴,阴补阳。其中提现了阴阳互补,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行拳将金、木、水、火、土,取意为劈、崩、钻、炮、横五拳,同五行相生相克一样,劈拳变钻拳,钻拳变崩拳,崩拳变炮拳,炮拳变横拳,横拳变劈拳;劈拳克崩拳,崩拳克横拳,横拳克钻拳,钻拳克炮拳,炮拳克劈拳;根据五行学说,万物土中生,土是万物的根本,因此,横拳被视为五拳之母,并将横拳称为母拳。

4.1.3 儒家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文明中根深蒂固,谈到儒家思想,就不得不谈到“仁和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就是儒家的“仁和礼”。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深刻的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中强调的“礼为上”,例如师徒相见徒弟要行见师礼,上台表演要行抱拳礼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很大一段时间里的首要任务不是倾向于获得比赛胜利,而是考虑在竞赛中遵循比赛规则,符合道德规范,在这种注重道德价值取向的思想下,逐渐演化成削弱竞技意识,更多倾向于追求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体育活动。

4.2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影响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也从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4.2.1 等级分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阻碍

儒家思想虽然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形式上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范,但同时也给民族传统体育带了等级分明。等级分明的制度是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累积遗留的思想制度,这就使很多体育活动从比赛的制定、器械的使用、出场的先后等因素上存在了不公平性。古代皇帝与随从等一起狩猎时,射出第一箭的须是皇帝,然后其他人才可一一出动。宋代的马球,只要有皇帝参加,进第一个球的人必须是皇帝。这样就充分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4.2.2 传统封建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负面阻碍

老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多,多则感”的辩证法思想,虽然在哲学上有其合理性的方面,但同时也起到了鼓吹消极退让、否定进步的负面作用。这些思想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上就是不思进取,苟且求安的懦弱思想。

5 结语

第3篇: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

“现当代文学与云南”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2年6月9日至11日,由云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现当代文学与云南”学术研讨会在云南香格里拉召开。陈平原、汤晓青、夏晓虹、高远东、张福贵、王双龙、邢少涛、金元浦、汤哲声、贺仲明、郭宝亮等学者和《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等期刊编辑出席会议。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现当代文学的地域性”、“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本文由收集整理动力与历史走向”、“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性”和“云南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思考”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专家们指出当今的云南文化多样、丰富,民族风格、底层生活、方言写作和原生态呈现是云南本土作家创作的总体特点,云南可以借鉴民族学、宗教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展开文学创作与研究,对“现当代文学与云南”这一命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予更多、更有深度的呈现。会议为开拓和深化“现当代文学与云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并对云南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起到了促进和加强作用。

转贴于

第4篇: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性;科学性;多元性;特征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多年的传承与积累,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声乐艺术,有它自身独特的语言情感特色和不同的地域音乐风格,而且在审美价值方面,根据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属性,所以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形态的发展趋势就具备了多元化的特点。我国各族人民对于民族声乐艺术十分喜爱,主要就是因为这类艺术的艺术魅力十分浓厚。对于新民族歌唱艺术来说,其基础就是我国的传统民歌、说唱以及戏曲,它继承了这些传统艺术,不仅保留了其精华部分,而且对于西方美声唱法理论也具有包容的态度,因此,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以及科学性成为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为了保证声乐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对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和规律的探索也就是十分重要,同时还需要将“现代”和“传统”以及东西方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把握。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音乐艺术要想做到多元化和时代化,还要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音乐的精华,发展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特征

我国民族声乐包括民歌、曲艺、戏曲、和歌剧等四个重要方面。但从广义上,民族声乐也可以分为三大类:民歌演唱、曲艺说唱、戏曲演唱。在时间的发展中,一些新的民歌、歌剧还有西洋唱法的因素也渐渐的融入到民族声乐之中。这些新的民族演唱歌曲,从编曲、选题、填词等方面都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从狭义上看,民族声乐艺术即是现代人口中的“民族唱法”。这种唱法是在继承原有的传统唱法的同时,学习西洋的美声歌唱技巧,经过不断地吸收和借鉴,最终在两者间融会贯通,所以形成现在新的艺术形式。另外我国的民族声乐特别注重创新演唱方法,不再是单一的纯民间演唱,而是多种形式的转化,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民族声乐不仅借鉴了其他艺术演唱方法,而且还引入了一些西洋音乐的演唱风格,在这两者的影响下,作品中的声音、气息等被完美地诠释出来,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除此,从咬字位置和发声腔体上看,民族声乐中所使用的腔体、咬字都等符合本民族的发音习惯和欣赏角度。总的来说,民族声乐艺术不仅符合我国的审美标准,还集中体现了我国特有的民族气质,在我国声乐教学以及歌坛中分量颇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与科学性

1、民族声乐艺术的多样化

在民族声乐的发展当当中,由于民族声乐艺术多样性的特点,中国民族声乐风格多样化和规范化必不可少。但不能一味强调多样化,也要注重科学合理性,这就是民族声乐被称为民族声乐艺术而不是民间演唱的原因【2】。民族声乐的本质规定,民族声乐要符合中华文化审美要求,同时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具备鲜明的时代性和群众性。所以我们在对声音的科学性训练上,应当坚持不懈地追求尽善尽美,还要充分发挥人们潜在的发声力量和寻找更好的发声技巧。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快速繁荣发展,并且向多样化、多元化的态势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数量与质量兼备的,音乐风格与表演形式形象生动的高质量民族声乐作品。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地理环境、习俗和文化氛围,因此民族声乐艺术各具代表性。例如,粗犷豪迈的藏族歌曲,豁达悠久的蒙古长调,高亢嘹亮的青海花儿,隽永俊秀的江南小调等这些民族声乐民族风情浓郁,而且发声各有独特之处。有些传统戏曲的发声方法更为科学,如京剧中的“脑后摘筋”与美声唱法中的“高音关闭”就有很多相同之处【3】。另外,我国的越剧和黄梅戏,音域不算宽,也没有洪亮的高音,但它发音婉转,始终保持了演唱的寿命和声带的健康。因此,发声方法的科学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应尽量追求科学的,完善的,能发挥最大潜能的正确的发声方法,使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的气势。

2、民族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

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科学性的巧妙结合,具体体现在发声方法技巧的科学规范,而又保持了民族特色以及民族风情不被流失。在这一点上,许多歌唱家和民族声乐教育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王品素教授坚持“立足于民族,力求完美”【3】的原则,在我国声乐教学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开始了最初的探索。金铁霖教授在指导民族风格浓郁的民族歌曲上应用了美声唱法的一些基本原则,把科学唱法的共性灵活运用到民族声乐的个性之中,这种教学方法引起了音乐理论界的巨大讨论。歌唱家吴碧霞民族美声同时兼备,她既可以自由地演唱地方的民歌和难度超高的歌剧,还能完美演绎歌唱西方古典艺术歌曲。吴碧霞就是完美诠释了科学性与民族性的融合贯通,她的演唱体现了科学性与民族性完美结合的结晶。

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多元性

1、把握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赋予了每首声乐作品独特的风格,大多取材来源于经典的诗词佳作或民间曲调,因此,不同时期阶段创作出的声乐作品都带有显著的时代烙印,不同民族所创作的曲目也都拥有本民族自己的特色。所以,表演者需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其所属的时期、带有的民族风格与特色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精准的拿捏,这对于作品的表现具有关键意义。如中国近代声乐作品是从出现、成长到成熟的关键阶段,因为此类声乐作品大部分是根据民族民调改编而来,结合汉语韵律的特征来编写词曲,所以它们大部分带有显著的民族风格。在表现此类歌曲时,不仅不可以生搬硬套国外的美声唱法,还应注意和以往的民族唱法进行区分,因为对发声需求存在差异,美声注重的是喉松、胸通、头空。并且音质厚重、必须拥有金属质感;而我国的民族唱法注重的是甜、脆、亮,音质必须甜美、清脆、明亮,参考近代声乐作品的风格和各个阶段的特征,曲目的演唱主要是以圆润明亮为基础,传统美学为原则,婉约和柔美为主线,让情牵动出声,让声传递情感,两者交织融合,如此便能呈现出其独有的风格。音乐曲调是影响演绎风格的主要因素,演唱者的声音具有独特的磁性与穿透力,不但可以演绎出各个时期地域的歌曲风格,还能通过改变腔调、控制吐字来展现歌曲韵味。曲调的独特性是所有民族民歌的特点,民族的特征也影响着民歌。因此,曲调是表演地方歌曲的重中之重,和歌曲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关系。民歌中的韵味较为淳朴,而这种淳朴的表现需要借助灵活的声音以及腔调的诠释,这样的歌曲才能推广到国际舞台。为获取听众的好感,作曲者与表演者都需要在创作修养和表演技法等方面进行准确的划分。

2、学习借鉴各种声乐艺术形式

中国民族声乐创作为适应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了一大批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民歌。世界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为各种艺术形式带来了契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抓住机会,既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也继承了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不断地发展壮大,逐渐一步步走向世界。如果要提升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水平,我们就必须借鉴和参考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声乐艺术。在借鉴美声发声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民族唱法中美声化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才能把东方的魅力与西洋的神秘这两者兼备到。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参考戏曲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气息深吸缓吐、偷气转快灵活、节奏板眼清楚,用腔圆润自如”【4】,形成自己独特的完整的演唱风格。不仅如此,现代民族声乐名家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就值得我们仔细的欣赏,因为名家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值得我们学习,不仅能够让我们聆听上优美的歌曲,还能够让我们梳理歌曲中不同层次的感情,对于音乐的旋律以及特质都会有新的见解。中国民族声乐的学习决不能一蹴而就,只有结合个人生理特点,注重发声方法和音乐表现,个人才能有所突破。

3、歌唱技能与艺术价值的体现

歌唱技能是多种元素的有机结合,美声唱法在演唱中要求深呼吸、高位置的发声技巧、强调共鸣腔体、真假声按音高比例、使用混合声音歌唱。发出的声音达到圆润、柔美,浑厚、具有穿透力,音色变化自然灵活,演唱作品的艺术性和技巧较高,比较复杂。中国民族声乐在演唱方法上,吸收和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呼吸特点,采用胸腹式呼吸法,让声音获得高位置,使音响更加丰满,柔和,松弛。所以声乐技术是民族声乐的发展的重要支柱。有些作品既植根于戏曲的土壤,又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如《前门情思大碗茶》、《孟姜女》、《玛依拉变奏曲》等。这些优秀作品无论是从演唱者还是欣赏者的角度上看,都能达到与观众的共鸣和完美效果。从本质上看,民族性的作品艺术感染力更强。例如,我国歌曲中所具备的那种情感魅力和民俗风范是无法由外国人所深刻掌握的。好的作曲家比外国人更能把戏曲音调融入到声音中,传达出的民族韵味是无法相比的。因为它是中国文化的沉淀,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歌曲中的情感,乡土情怀都深深感染着作者,演唱者和欣赏者。好的作品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声乐学习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特殊音韵。总之,民族声乐艺术随着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由最初的一味传承到今天的融会贯通,既在传承的基础上学会创新。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视民族声乐艺术,同时为了能够让这项艺术获得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对于其中所暴露的问题也需要相关工作者积极地勇于面对。此外,民族声乐艺术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还应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有效的方法技巧和浓厚的时代气息。因此,民族声乐艺术在借鉴吸收西洋声乐艺术元素时,要保持原有民族艺术特色,合理科学地借鉴西洋音乐艺术中的精华。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之路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充实,才能够深深地刻上我国民族的烙印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多元化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刘洋.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4.(7):146

2、王丽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时代性特征西[D].西北民族大学,2010

3、韩梅.浅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科学性和民族性上的美学追求[J].河南大学学报,2006,46(1):164-167

4、李曼.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学习策略[J].大舞台,2011(2):169-170

5、朱玉.张曼.浅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实践与其艺术价值的体现[J].乐府新声,2009.(1):158-159

6、杜艳冰.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素跨界发展的新方向[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6):105

7、曹媛.浅论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J].名作欣赏,2011.(27):163-164

第5篇: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

[关键词]现代艺术特征强化个性简化形式

中图分类号: J0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艺术发源自西方,主张艺术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的特性,现代艺术体现出强烈的“现代精神”,一种敢于反对传统、对抗权威的艺术精神,在时间上现代艺术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是指具有现代精神并兼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在全球化的今天现代艺术并非西方的专利,在东方现代艺术也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尽管东西方文化内涵、文化背景不同,而现代艺术却有着类似或相通的艺术特征。 西方现代艺术崇尚个性,打破了民族、地区、国家、时间等障碍,“反传统”打破传统观念,各种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具有强烈的世界性、多元化、个性化、多变性和主观随意性,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东方现代艺术重视个性,往往更加强调民族性,提倡个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这大概是因为东方比西方拥有更古老而深厚的文化传统。现代艺术是一种跨文化的艺术现象,是东西方共享的精神文化。虽然东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还是具备着类似或相通的艺术特征。笔者通过对东西方各国现代艺术比较研究,体会到:现代艺术最有两大显著特征即:强化个性和简化形式,而且这两大特征也是东西方现代艺术的共有特征。强化个性的核心,是表现自己的个性情感,摒弃自然的模仿,揭示心理的真实;简化形式的重点,是凸显作品的内在结构,删除繁琐的细节,追求丰富的单纯。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也是衡量艺术的现代性或现代感的可操作的重要标准。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有时矛盾,有时互补。一般说来,形式越简洁,个性越鲜明;形式越繁琐,个性越模糊。

一、东西方现代艺术共同特征之一: 强化个性

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在的身心系统的动态结构。纵观东西方各国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几乎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个性,但个性的表达有强有弱,比如宗教和古典艺术更强调规范。西方艺术自文艺复兴以来,个性解放成为标志性的追求,崇尚个性,尊重自由和人权,反抗权威,追求独立的人格,体现在艺术领域就是反叛传统,标新立异,追求自我表现,强化艺术个性。西方艺术从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过渡不得不提到法国后印象派画家塞尚,“现代艺术之父”——塞尚,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过的关键人物,他以富有个性的表现性色彩给现代艺术的两大特征“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提供的深刻启示,而且对后来的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弗拉芒克等表现主义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东方中国以齐白石、韩美林为代表的艺术家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齐白石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之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郎绍君说:“齐白石的艺术没有超越传统绘画模式,但和他的许多同代乃至后代人比,他的作品更富于现代性。……他对艺术个性的追求也透露着现代意识的影响。他继承了青藤、等个性画家的传统,也接受了一定启蒙艺术思想的影响。”我们用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的标准来衡量,就会发现齐白石的艺术完全符合这两条标准:个性异常鲜明,形式高度简化,现代感极强。中国当代天才造型艺术家韩美林的艺术个性非常鲜明,鲜明到不看署名就知道是他的作品。他的艺术个性最显著的特征是天真无邪、富于幻想的童心。所谓“童心”即人的自然本性和率真性情,不受伪善的封建礼教束缚的自由的个性。现实生活中不乏苦难经历和丑恶现象,而韩美林所表现艺术都是出于天真无邪、向善爱美的童心,他从来不表现生活中的苦难和丑恶,只表现人性的善良和人生的美好,希望自己的艺术给人以精神的抚慰和审美的愉悦。他以独特的灵动、流畅而稚拙的线条作为造型语言,这种韩美林式的线条是他的绘画、书法、雕塑、设计等艺术的通用元素,也是识别他的艺术作品的个性特征的突出标识。韩美林说:“要有个性,这才叫艺术。”又说:“民族性是我艺术的根。”在他的艺术中,他的个性已经融入民族性,民族性已经内化为他的个性;他的个性丰富了民族性,民族性也强化了他的个性。

二、东西方现代艺术共同特征之二: 简化形式

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推崇说:“塞尚是发现了形式的新大陆的哥伦布。”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能够唤起审美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认为塞尚作品最鲜明的特色是坚持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这个目标,因此追求形式的简化。“简化就是将无关紧要的细节转变成‘有意味的形式’。”“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味的形式’从无意味的形式之中解放出来。”塞尚晚年提出“以圆柱体、球体和锥体处理自然”,是要探索和寻找自然背后的结构或潜在的结构,把自然呈现的实际形式简化为几何形式,简化为纯粹的空间和体积元素。这种简化的形式是西方古典主义的理性秩序演变的结果。塞尚的绘画作品既受到印象派画家毕沙罗忠实于自然光色的影响同时又追循着古典主义画家普桑的理性秩序,他希望把古典主义的秩序感、永恒性与印象主义的自然性、瞬间性综合起来,“根据自然,再做普桑”。塞尚的简化形式是一种简化的自然主义。我们把同样简化形式的塞尚的《大浴女》与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相比较,毕加索的人体是纯粹机械、冷漠的几何形式,塞尚描绘人体的技法更为微妙,在简化的形式中保存着自然生命的感觉。在这里我还需要说明,如果说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是东西方现代艺术普遍的特征,那么强调民族性则是东方现代艺术独具的特征。根据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庸之道成为传统的审美习惯,极端的个性自我表现、极端的变态心理宣泄和极端的几何抽象构成,都很难被中国公众理解和接受。齐白石主张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乎更符合中国现代艺术的特点。此外,简化的形式不是单调的形式,而是浸透了艺术家的个性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丰富的单纯。韩美林从中国原始文化和民间艺术中受到了启迪,把中国文化传统转换为新的现代视觉语言,即形式简化的语言。他的作品的形式都相当简化、单纯而稚拙。这种些形式,特别是线条,主要是从中国原始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剪纸、染织等提炼转化而成。古汉字和岩画对他的艺术转型影响最大。他的创作灵感源自古汉字那种古朴、概括、抽象的形式美和“现代感”。如果说古汉字的影响使他的线条更趋于简化,那么岩画的影响则使他的造型更趋于简化。他把古汉字式的简化线条与岩画式的简化造型结合起来,运用于刻画或塑造牛、马、骆驼等充满生命活力的动物形象,甚至运用于描绘千姿百态、优美活泼的女性人体。

三、结语

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是现代艺术的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是文化从传统转向现代的产物。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作为现代艺术的两大特征,应该是矛盾互补,却难以保持平衡。强化个性可能形式复杂,晦涩费解;简化形式可能削弱个性,情感落空。这是令塞尚困惑的两难问题,也是现代艺术的内在矛盾。简化形式的结果必然走向抽象,而抽象发展到极端—极少主义,形式倒是极端简化了,却完全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现代艺术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王镛 《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东西方现代艺术的普适特征》,中国国家画院博文

[2]王镛 《个性强化 形式简化》艺术评论 2012年第3期

[3]孙佳祥:《现代主义绘画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第6篇: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

全球化是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界开始提出来的,至90年代,全球化成为研究热点。所谓“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经济、政治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如政治、文化、经济正在日益将传统民族国家之间的界限冲破,在全球范围内全方位展开的客观现象和历史趋势。[1]今天的世界体育以西方体育为代表,与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等相伴而生,形成了体育全球化的发展状态与趋势。在目前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中,世界文化趋向善同,民族特色文化逐渐衰弱,民族传统体育的稳定性、民族性和延续性受到冲击,整个世界体育整体呈现出一个西方体育笼罩的时代。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是该民族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积累的智慧结晶,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之时,其内涵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传统难以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危机,缺乏民族特色,没有立足点,很快便会被淹没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为此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一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表现形式上,除了要汲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符的精华部分,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个性;还要吸收接纳西方体育文化的合理之处,以彼之长补己之短;[2]积极维护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2.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由56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凝聚而成,这些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流行于各民族中,深受当地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熏陶和影响,由于自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其活动方式与规则在运动形式上都形成不同风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3]如: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摔跤、赛马等就表现出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放、粗犷、善斗;南方苗族的爬坡杆、瑶族和土家族的射弩、京族的龙舟竞渡等传统体育项目就表现出水乡民族的灵性、娴雅、豪迈,这些特征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中。所以说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反映了最深刻、内在以及最本质的民族性。

2.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性

经过几千年的洗礼,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它是各民族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产物,作为一种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形态,从产生之日起就在神州大地植根,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以人文本、自然和谐、修身养性的独特文化价值。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闯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仍然能与西方体育在抗争与交融共存,是因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有其不可比拟之处,与西方体育的激烈对抗性和强烈竞技性相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尊礼仪、重人文的表演性有着独特的优势,使得其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的站稳脚跟。

2.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成长记忆中不可缺少和磨灭的文化标签。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凝聚的大家庭,各民族不同的生活背景、社会形态、社会生活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错落交织,互相影响,使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种类和形式丰富多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有977个,其中汉族301个,其它55个少数民族676个。[4]这些体育项目民族特色各不相同,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同。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了现代群众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逐步发展。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不足

3.1根深蒂固的本土情怀,缺乏创新意识

在古代社会,由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科技水平也较低,各民族间相对比较封闭,彼此之间的交流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使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差异,民族传统体育也在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区别其他民族的历史传统与个性特征,呈现多姿多彩的形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民族间的封闭性逐渐被打破,多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成必然趋势,任何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将染上世界性的色彩。[5]但我国由于受到闭关锁国封闭性和局限性的长时间影响,过分强调民族性,照抄、照搬甚至把一些落后的、愚昧的内容保存下来,缺乏创新意识,容易造成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产生脱节,失去文化的发展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如果失去这一灵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会在西方体育文化强烈的冲击下止步不前,最终将会被世界体育文化同化,淹没在世界体育文化的浪潮之中。

3.2普及程度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主体逐渐流失

目前我国体育体制的现状,仍以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为主要价值判断标准。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由于不能进入奥运会不被受到关注。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主战场——农村、乡镇,也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青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也逐渐成为只剩下老人与儿童的“空壳”,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逐渐流失了其实践主体,无人开展包含民族传统体育的民俗活动。[6]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断层,民族传统体育世代相传的传承模式中断,我国很多民族特色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和自行消失。如果朝此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可能会在其他体育文化的强大攻势下被取代和淹灭。

3.3“金牌意识”主导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边缘化

体育全球化时代到来,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深受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冲击,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成为人们眼中对体育的主要价值判断标准,“金牌意识”由此深入人心,因此非常重视奥运体育项目的发展,而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7]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性研究还处于较低的层次,缺乏整体性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原生态式的挖掘缺乏文化内涵,内容琐碎,过于注重民族细节,现代人对其存在形式、内容及文化内涵感到陌生并逐渐疏远,造成生存基础薄弱。大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得不到重视与开发,并加速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在不被重视的社会环境中被消耗,其文化特殊性在文化趋同的大潮中被淹没,逐渐边缘化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4.1正视体育全球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协调

伴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发展逐渐多元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要顺从时展的潮流,又要在文化传承中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以及民族性,这个挑战非常严峻。在积极融入体育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意识到,任何盲目、激进式的融入世界主流体育的努力都无益于我国民族体育真正的自强自立。我们需找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全方位、多角度审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良传统与世界体育文化的精华,挖掘出更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体育文化,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不失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还能保持与时俱进。

4.2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协调统一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发展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无论21世纪的中国体育如何发展,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将成为主流方向,但走向世界不能以自身内在结构体系的肢解、丧失内在精神、丢弃内在文化内涵为代价。[8]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国家要立足长远发展,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竞争力,就必须要保护好这份文化魅力。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维护与强化其内在生命,增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再利用现代体育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充分挖掘、整理群众喜爱且易接受的民族传统体育,使其在运动方式、技术结构等方面既不丧失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体育精神,实现传统与时代融合的创新。

4.3加强与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在创新中求发展

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过,“文明的进步取决于提供给某个社会群体的向其邻近群体学习经验的机会,该群体的发现会传播给其他群体,且这种交往越多,学习的机会越大。换言之,人类发展水平不同的关键是易接近的程度,那些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是最有可能处于领先地位的。”[9]在体育全球化的现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想要生存与发展,必须要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以自身优良的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础,通过与不同体育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实施符合时代精神的改造,在吸收——扬弃——再吸收——再扬弃之中进行新的综合与创造,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独具的优秀特质挖掘出来,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型现代体育,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上一层楼,再创辉煌。

5结语

第7篇: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

关 键 词:原生态民歌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和谐发展

原生态民歌具有特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与某地域或某民族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融为一体,并与特定的传承人、受众、方言或民族语言、功能指向、价值认同、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原生态民歌”这一概念的出现,笔者认为,是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碰撞、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音乐文化的重新定位和理性审视;是由一百多年来,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膜拜和对自我文化的漠视转变为大力强化发展自我母体文化的必然诉求;是在我国经济实力空前提高后,对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而寻求根的支持的必然选择。

原生态民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超越了时空,是联结着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家园。这些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世代中国人的情感认同,解读着当今民间纯正、鲜活的生存信息。因此,保护原生态民歌就成为时代必然,而对于保护原生态民歌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就成为民众的共同关注。以下是笔者对保护原生态民歌在当前中国所具有的现实意义的几点认识。

一、有利于保护母体音乐文化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国家或民族在重大或转折性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再行认定与评估,并据此对古今文化进行整合,构建符合本国、本民族人文精神的发展环境与模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具有全人类的意义,其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民歌的种类异彩纷呈,也就孕育了如今多样而独特、久远而亲切的原生态民歌。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所言:“古往今来的大艺术家没有不对‘草根艺术’保持一个尊敬的心态的。”①面对被我们误读太深、渐已淡忘,即将消失却滋养我们已久的天籁之声时,尊重并保护原生态民歌,普及传统音乐知识,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就成为我们急需达成的文化共识与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真正理性去关注和保护性地开发原生态民歌,则既强化了自身音乐文化归属、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也为应对文化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母体音乐战略资源,更为当前我国音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也就是说,中国人要搞好属于自己的现代音乐,首先应当学好中国自己的传统音乐。正如中央音乐学院周青青教授在《中国民歌》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民歌不仅是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也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基础。”②因此,保护好原生态民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的母体音乐文化。

二、有利于推动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

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新秀而蒸蒸日上,旅游业成为市场需求而如火如荼,这是人们寻求文化多元、生活方式多样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也是原生态民歌的发源地、传承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不仅为中国的崛起做出巨大贡献,而且还为我们留住了那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遗产。面对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机遇,实施文化扶贫战略,借保护原生态民歌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通过国家政策引导、主流媒体宣传、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利用某地域或某兄弟民族音乐文化特色来发展旅游经济,将保护原生态民歌、改善人民生活与满足人们对异地和异民族音乐文化的消费需求,推动乡村建设相结合,对“乐失求诸野”后遗存于广大农村中的原生态民歌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进行可持续性开发。从而改善民间艺人的生活水平,改良民间文化的生态环境,改变农村的文化贫困状态,最终实现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的双赢。纳西古乐为纳西族、丽江古城带来的丰厚回报;南宁民歌节成为广西经济振兴、旅游业兴盛的助推器等,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三、有利于推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生态民歌在歌唱方法、曲调创作、情感表现等方面有利于推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其一,从歌唱方法上来看,从《礼记乐记》《东府杂录》等书中所记载的历经数千年总结而成的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汲取精华;从兄弟少数民族独立、完整的声乐体系中借鉴经验,比如蒙古族长调、侗族大歌等,从而推进演唱方法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

其二,从曲调创作来看,原生态民歌的曲调数量可谓浩如烟海,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曲目,要不断传承并成为创新的素材。如孟姜女调、茉莉花调等一些作为母体的时调在我国民歌、说唱、戏曲、器乐发展中所体现的“同宗性”。

其三,从情感表现来看,原生态民歌所唱的亲情、爱情、乡情、友情等具有众所周知的普遍性、本真性、普适性。相同的人性、相通的人情、相似的人事使那一首首歌曲跨越时空,使“天涯共此曲”“此曲共千秋”“今人未唱古时歌,今歌却被古人唱”成为可能,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兰花花》《茉莉花》等。

转贴于

四、有利于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淀成的文化传统,将长期作用于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传承传统,需要个性与多样性,需要不断创新。

首先,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传承传统。当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世界共识的时代潮流时,寓教于唱的原生态民歌所讴歌的“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中华文化的和谐传统,以及所蕴含的民风民俗、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人文底色,影响着当今中国音乐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将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保护原生态民歌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知程度,引发了人们关于音乐文化遗产的思考,增强了传统音乐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只有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适应性转型,进行接续历史与传统的文化传承,才真正有利于整个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

其次,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个性与多样性。“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原生态民歌曾经是中华民族最为普遍的精神食粮,保护并合理地开发各地域、各兄弟民族原生态民歌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有利于丰富发展我国各地域音乐文化和各兄弟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有利于维护我国音乐文化品种的个性和多样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王洛宾对维吾尔民歌的垂青、杨丽萍对云南各兄弟民族音乐的依恋等都已为此作了很好的诠释。

再者,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继承。无论是基于传统上的创新,还是源于对不同个性的借鉴,同则不继,异则相生。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冲刷依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生态民歌,将继续不断地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技术、经验和创作素材。这是由原生态民歌质朴、真实、亲近自然,直接源于生活的特性决定的。诸如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源于内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的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等。

结语

历史总让人惦记,传统也无法割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进行创造,谁对历史了解得更透、更多,谁就更有可能有所成就。”

保护、发掘原生态民歌中蕴含着的大量精神文化资源,就是在保护自己民族的历史,保护民族的文化生产力,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守护民族精神家园、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增强国家发展软实力的现实所需。历史证明:这一选择是极其明智和负责任的,这对于一个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文明的多样性有利于人类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共生。如果我们对这点认识不清,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生存智慧不足。我们必须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多元互补的文化发展模式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来适应环境改变和促进社会发展。

在农业、工业、信息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的形态下,在片面追求西化和现代化所导致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双失衡的境遇下,那些在几千年农耕时代里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农耕文化,就如那些在广袤的丛林中还未被发现的不计其数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一样,其中必然蕴含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基因和作用,必将对人类日后物质、精神生活的发展做出难以估料的贡献。

注释:

①原生态民歌为何具有如此魅力.光明日报.2004年12月16日.

②周青青.中国民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1页.

参考文献:

[1]张伯瑜.音乐流变——传统音乐繁衍与消亡的内在因素.人民音乐,2002年第2期.

[2]田联滔.溯本求源小河淌水.人民音乐,2004年第11期.

[3]杨民康.“原生态”与“原生态”民间音乐辨析.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

[4]和云峰.质疑“原生态”音乐.艺术评论,2004年第10期.

[5]黄允箴.撞击与转型——论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的萎缩.音乐艺术,2006年第2期.

[6]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第8篇: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

关键词:现代;包装创意设计;多元性;文化性;地方性;时代性;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66-01

一、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

包装设计就基本意义就是在物品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物品存储,运输。其次是美化商品,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其中包装设计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起到保护物品的作用,往后再说是美化的作用和传达信息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包装的信息传递,美化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现代包装设计领域中,新材料的出现,新技术的运用,新思想的引入,更加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条更宽广的创新之路,让设计师们更能在这个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能否在包装设计中体现出现时代气息,并且附带着浓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已经成为了判定一个包装设计是否达到了足够水平与深度的衡量标准。

二、包装设计中传统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一)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包装的关系

传统民族思想一般体现在包装的文化传播上,它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之国,千年的历史沉淀留给了我们许多的设计素材,从传统思想中吸收设计创意,运用当下的新兴表现手法,最直接的体现到包装设计上,这既是展示产品的艺术底蕴的合适方法,也是体现本土文化与当今社会国际设计方向的结合。

(二)时代精神与包装设计的关系

随着现在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包装设计运用的技术也越来越全面,新材料的使用,新工艺的运用。现代生产力的大幅上升,也促进了包装设计的发展,使得包装设计不断更新。如今的设计师,不能能从基本设计上运用创意,更能在材料选择,制作工艺上发挥创想,从而创造了出许多符合时代精神的经典之作。

(三)传统民族文化与时间精神在包装设计中的关系

现代设计与传统民族思想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也不尽相同。时代精神决定了现代设计的创意风格,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文化概论,都有着属于时代的设计体系。我国是一个民族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大国。民族文化深厚。从中能提取不许多的基本元素,将这些不同的基本元素用,用不同的手法,融合进现代的设计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注入时代的设计基础,赋予民族的文化作为载体,体现出时代性,民族性。

三、现代包装设计的民族元素运用

(一)造型

造型是一个包装的基础,是包装最基本的面貌。造型设计,在形态结构,材料质感等方面都需要设计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呈现出包装的多样性。要适应现代社会审美的基本诉求,运用现代工艺手法,将传统民族制作工艺,赋予新的活力,新的面貌,体现出强烈的文化特色。这样传统的得到了新的升华,创造出新的视觉效果。

(二)图形

现代设计中,图形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包装设计中也是不可替代的存在。运用图形设计在视觉表现上的特点,将产品的信息传达给人们,并且通过图形的处理,设计的手法,指引人们的视觉心理。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内涵。不但形式上有许多的选择,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思想。图形不同与直白的文字叙述,图形更加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每个人看到有会有每个人不同的想法。使得图形的的表达更加跨越文字的局限,实现共通的语言。将其传统图形运用在包装上更是将包装的内容丰富化,让包装设计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三)色彩

第9篇: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

音乐的多样性是由音乐的民族性所决定的——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决定了音乐的多样性。没有不受民族特质约束的文化,也没有绝对脱离民族根基的音乐。各民族的音乐都是在本民族文化架构的基础上根据本民族的审美标准创造出来的,无所谓谁的音乐高级,谁的低级,更谈不上谁的科学,谁的不科学,“唯一绝对正确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之源,可追溯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伐檀》等民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在古代中国,音乐曾孕育过儒、道、释三家的大智慧,包容、博大、多元一体的文化品格成为其民族音乐的底蕴。

民族音乐学这个术语的提出是建立在对音乐新认识的基础上,是一种对人类任何音乐内容和形式排除文化价值判断的认识。它的思维角度是从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来询问音乐“是什么”,音乐是“怎么样”产生、传播和作用的,由此来解答音乐“为什么”在不同地理环境、文化环境中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功能等。

二、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诠释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它既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深刻的实践变革。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多元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政治或教育的理念,也是一项教育改革的运动。音乐文化的存在形态决定了音乐教育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一定表现形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学生认同这种音乐教育的哲学内涵:大千世界存在着互不相同却同样卓越的音乐文化,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实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致力于促进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才能立足本土,着眼全球,全面实现音乐教育的文化价值。

三、在民族音乐中进行多元文化教育

1.必须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我国音乐教育一直缺乏对音乐文化认知的训练,或者说在文化交流中缺乏一种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五四”以来,我国音乐界不仅系统地接受西方音乐的理论体系和阐释模式,而且把它列为整个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并以此来重新解释和改造中国传统音乐,使西方音乐的精神和模式成为中国人在音乐观念上的一种共识,形成新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由于不能全面兼收并蓄包括母语音乐文化在内的人类各种音乐文化的成果,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和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

2.立足本土音乐,强化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民族音乐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的,又为人民群众所广泛使用的。由于地域和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民族音乐特色鲜明,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们的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国有56个民族,学习和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对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至关重要。

3.明确超音乐的音乐教育目的。在外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在我国,尽管人们也已开始注意到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往往忘记了音乐教育的超音乐的目的。要么对音乐课根本不予重视,要么把音乐课搞成专业音乐教育。1993年美国政府立法,把艺术学科与数、理、化、文、史五门并列为核心学科,并于1994年出台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此举值得我们关注,“音乐是把钥匙”一语也值得我们深思。

4.大胆吸收、兼容、消化外来优秀音乐和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在以创造为主题的普通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局限于本土的音乐和音乐教育模式,而是吸收其他民族音乐的精华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最终形成中国式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和提高我国公民的素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