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面部防护罩;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
【中图分类号】R6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79-01
手术室医护人员每天都在进行有创操作,工作中直接暴露于血源性物质中,加上工作紧张、时间长,注意力高度集中手术操作,常被血源性物质污染不易发现。这样,极易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因此,手术室医护人员必须坚持配带防护用具进行手术是预防血源性感染的关键。
1 血源性感染的危险性
1.1感染HIV的危险 我国疾病控制中心1988年检测报告已证实,医务人员由于职业暴露易被HIV感染,我区HIV感染者人数位列新疆第三位,近年来,HIV感染者有上升趋势【1】。
1.2感染HBV的危险 据王蕾等人研究手术室医护人员乙肝感染高于内外科医护人员,感染率为30%【2】。我院手术室医师感染率为35%。
1.3感染HCV的危险 有人报道保健工作者中HCV患病率与普通人群相似,血清阳性率1.7%以下。近年来,手术室医护人员感染HCV的感染率有上升的趋势。
2 血源性感染危险性的来源
2.1污染源 含有HBV、HCV、HIV的血液、体液。
2.2传播途径 主要是经眼结膜、口唇粘膜及破损皮肤接触。
2.3感染的危险性 被HIV、HCV、HBV污染眼结膜、口唇粘膜及破损的皮肤其危险性取决于:①眼结膜、口唇粘膜接触血液/体液量的多少;②接触时间的长短;③所接触病毒滴度的高低;④所接触的医护人员的免疫功能等【3】。
3 防护罩对血源性感染的预防
3.1提高防护意识 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是减少血源性物质污染最积极、最有效且较容易实施的预防措施【4】。我院地处新疆偏远地区,吸毒人员多,造成血源性疾病增多。加上基层医院创伤急诊手术较多,因为HIV血清检查出结果时间较长,来不及等结果出来就需要手术,因此要树立全面的预防观念,无论病人是否患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医护人员都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3.2隔离方法 手术操作前,常规先带好胶质透明能把面部全部遮挡的防护罩,固定在一个舒服的位置,穿好无菌手术衣、带好帽子、口罩及手套,虽然每个人都有带口罩,但是口罩易被血源性液体透过而被污染,而眼睛更是无法遮挡,暴露于带有血源性液体的手术野中,手术操作中医务人员注意力非常集中,小动脉的射血常不被注意,易射入医护人员的面部及眼睛,污染眼结膜及口唇粘膜。由于手术不能停止,常常不能及时清洗及消毒,因此带上面部防护罩可避免血源性物质污染面部,如确定为血源性传染病则带双层手套,腰部用塑料布保护好防止血液透过手术衣污染手术者。
3.3提高医护人员的免疫力 HIV、HCV目前国内尚无疫苗。我国是乙肝高发区,职业性感染机率最大,因此医务人员要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4 面部防护罩对血源性污染的效果及作用
我院手术室一直以来各科手术医师由于没有意识做好面部防护工作,经常有医师手术中被血源性物质污染眼结膜及口唇结膜,特别是创伤外科多次为吸毒病人做手术时,被小动脉血射入眼睛及口罩而污染眼结膜和口唇粘膜。手术后医护人员要为自己抽血检查HIV、HCV、HBV及注射免疫球蛋白,这样对医务人员身体上造成了痛苦、心理上的巨大压力,经济上给医院造成损失。因此从2011年开始规定手术医师一定要带面部防护罩后,无一例手术医师被血源性物质污染眼结膜及口唇粘膜,从而减少了医务人员心理压力,保障了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减少了医院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是手术室预防血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培.现代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91
[2] 王蕾,张克,姜莉莉,等.手术室护理人员获得性乙型肝炎的调查[J].齐鲁医学杂志,2006;24(6):302
摘要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为开展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方法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医学院校贫困生128名、非贫困生252名进行测评调查,并进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分析。 结果 医学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中的一些因素以及应对方式的选择应用,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 医学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非贫困生不容乐观,情绪不稳定程度颇为显著,面对困难多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 :贫困生 ;心理健康; 人格特征;应对方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 是实行招生并轨和学费制度改革以来,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产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方面的负性变化,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经济贫困将导致“心理贫困”[1] ,而陷入“心理贫困”的大学生势必更难以成才。本研究分别以医学院校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为研究对象,对两者在心理健康、个性特征及应对方式方面做了对比,并分析差异,以期为针对性地开展贫困生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江苏省某医学院校2001、2002级各专业846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学生工作部门提供的贫困生128人作为贫困生组,再从贫困生所在班级随机抽取学生252人作为非贫困生组。
1.2 研究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SCL-90) 共有90道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该量表被广泛的应用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应用因素分 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测验。
测验从乐群性(A)、智慧性(B)、稳定性(C)、影响性(E)、活泼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想象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变革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16个相对独立的性格维度进行评价,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人的性格特点。
1.2.3 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 共有62个条目,由6个因子构成。分别是自责、幻想、退避、求助、合理化和解决问题,用来解释贫困生的应付方式类型和应付行为特点。
1.3 方法 测评调查以团体测试方式进行,测查时统一组织,由同一位心理学老师主测。施测前由主测向被测说明问卷的目的和回答方式,然后开始答卷。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问卷均采用EPIdata3进行资料录入,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比较分析,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贫困生SCL-90总分及9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其中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得分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各因子的比较
2.2 人格特征的比较 贫困生在兴奋性(F)、有恒性(G)、敏感性(I)、想象性(M)、紧张性(Q4)5个特征上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有恒性(G)、敏感性(I)、紧张性(Q4)上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兴奋性(F)、想象性(M)上得分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其他11项人格特征无显著差异。见表2。
2.3 应对方式的比较 医学院校大学生较多使用 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使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贫困生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的应对方式得分低于非贫困生,其中求助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自责、幻想、退避的得分高于非贫困生,其中自责、退避得分与非贫困生有显著差异。见表3。 表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特征(16PF)的比较
3 讨 论
本组SCL-90调查表明,医学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非贫困生不容乐观。贫困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精神病性等方面与非贫困生存在显著差异。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自我意识、消极的期待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此项的高得分表明贫困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紧张的人际关系会进一步引发焦虑、抑郁、敌对等情 绪障碍与心理障碍。
在16PF的结果中,本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11项人格特征上表现出了共性,如乐群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自立自强等;但同样存在着一些差异,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如有恒性、敏感性、紧张性得分高于非贫困生,但是兴奋性、想象性比非贫困生得分低。显示出贫困生冷静严肃、做事谨慎、较少幻想,比非贫困生更加现实,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得他们个性特征中的敏感性、紧张性比非贫困生要高一些。
CSQ测评结果显示,2组研究对象在面临困难时均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但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更多采用自责、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同时,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由于长期承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自卑感较强,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因而较少采取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
医学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经济上,应多渠道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在思想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贫困观[2] ,“调整认知,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3]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开展大学生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让大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传授心理方面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其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
[1] 王东华.高校贫困生中的“心理贫困”问题的分析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47-51.
1强化预防为主的思想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以及人们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产生的误区,使得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在没有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中,由于培养的学生将来多数是从事临床等工作,导致了各级管理者、决策者对预防医学教育的忽视,在诸多院校预防医学并非是主修课程,其教学、科研等条件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教学时间不足,教学设施不全,甚或教学人员也不能保证。与此同时,医学生也存在着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不足,甚至对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着偏见,认为预防医学与其自身专业相差太大,与今后的工作联系不大,对预防医学的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预防医学教育之所以不能引起重视,究其根源主要是医学教育者和医学生们预防为主的思想观念淡薄,没能认识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21世纪医务工作者的任务,已不能仅停留于治疗个体患者上,而应扩展到参加人群的预防保健工作和研究各种促进健康的方法。要具有预防为主的观念,具有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和开展预防保健的实际工作能力[2]。因此,要加强预防医学教育,首先要强化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地位。
2加强预防医学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出具有预防战略思想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设施和一支素质优良、治学严谨和具有预防战略意识的教师队伍[3]。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总体上来说发展不平衡。有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多没有成立独立的预防医学教研室,因而没有固定的专职教师。没有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有的虽设有预防医学教研室,但师资力量薄弱,仅有3~5名教师,高职教师少,师资水平不高,甚至有的院校根本就没有预防医学教研室,教师或归为其他科室或是兼职,较不正规。由此可见,在师资方面对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极大的约束作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具体做法可试用如下途径:(1)院外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有发展潜力又安心于本职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到著名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教研室进修学习,为他们在本专业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让教师参加院外教育理论培训班学习,拓宽视野,开阔眼界,成为既懂专业,又懂教育的全能教师。(2)院内培养:制定完善的师资培训条例及实施细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并建立责任制。让青年教师跟随老教师备课、听课和从事科研活动;严格把好教案书写关,并对青年教师追踪听课,动态了解每位教师的授课水平。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打造”出一支现代化的预防医学教师队伍。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
绝大部分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均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年的某一学期进行,形成了预防医学教学在时间上的局限性,为改变这一状况,可把预防医学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启蒙教育阶段,在新生中开展预防医学的系列讲座,使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掌握的必要性和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二是理论教学阶段,主要以课堂讲授、电教、现场教学、讨论等手段进行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等内容的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三是生产实习阶段,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集中4~6周时间到实习基地实习和观察,以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大多是通过卫生学或预防医学教学来实现,现有的教材及大纲多未能真正结合医学院校各专业的特点、性质和服务对象,可以说仍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的压缩和“拼盘”,具体的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内容庞杂,涉及面广,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二是重点不明确,教学内容显得“大”而“空”,没有针对性,缺乏侧重点。三是实践性教学内容少,一些院校因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少甚至不开实验课。笔者认为,预防医学教师授课时在紧紧围绕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必须做到突出重点,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可以把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划为卫生学、卫生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营养学、社会医学等几个部分,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也可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方法学科上,同时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对于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践证明都是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
4贯穿预防医学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单靠预防医学教师的有限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将预防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之中,医学各学科的教师都应具备预防意识,参与到预防教育之中。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课程大都安排在基础课结束和临床课开始的阶段,前期的基础课程多从生物学角度强调基础理论,而后期的专业课程又往往以纯躯体医学的观点来强调专业技能与实践,预防医学教师无论怎样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学生都可能体会不深,如果基础与专业的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观点上都能从群体与预防角度出发,全面重新审势教学内容,努力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综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就可以改变学生对预防观念不全面的看法。
5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 用大卫生观念培养学生宏观视野
在临床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开设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要给学生讲解医学模式的转变方式,疾病的防治任务等,要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预防保健对全民健康的作用,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到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疾病环境的重要性。
2. 强调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
要让学生明白影响健康的行为因素的类型: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比如吸烟的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和污染的生活环境的环境因素等,都是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只有掌握全面的预防保健的知识,才能及时有效的减轻或者消除行为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居民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慢性病日趋成为主要疾病负担,医疗服务观念已由传统的单纯“治病”向预防、医疗、保健一体化服务转变。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1]指出,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由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对于广大专科院校临床专科生而言,毕业后,其工作岗位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等。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比较短缺,急需一些既能够提供医疗服务,又懂得如何开展临床预防的临床医生,因此加强临床专科生的预防医学教育,使其掌握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和相应技能就非常重要。
2临床专科生预防医学教育的现况
2.1学校学生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卫生政策侧重于临床诊治及设施的建设,而很少关注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资源的投入,这些更进一步加剧了医疗和预防学科间的分裂及公共卫生脱离临床的倾向[2]。一些从事教学行政管理的决策人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不足,一些专科院校仅仅设立预防医学教研室,基本上挂靠在其他系部,重视程度不足,专职教师数量非常有限。一些专科院校对预防医学类课程的课时一再压缩,甚至列为选修,许多学校没有安排临床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的见习或实习的经费及学时。
2.2师资力量不足
许多高等学校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做出了规定,预防医学教师基本上是医学本科以上学历,但是高学历不代表高的教学水平,预防医学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部分高校的教师更是科研能力强,就直接转为副教授、教授,极少有临床背景,更是缺乏临床一线的实践经验,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理论教学,没有亲身经验传授给学生,疏于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学生上课兴致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2.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针对性较差
实践教学缺乏在部分专科院校,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限的要求,预防医学本应该在临床课程教学结束之后才能进行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提前进行,这就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缺乏相关临床基础知识,因此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就较差。目前没有专门给临床医学生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基本上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内容的压缩和拼凑,没有从临床角度来编写教材,针对性差,一些课程偏于理论,不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对我国医疗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及预防医学服务需要的实际情况。对于临床医学生来说,教材涉及的内容与临床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中,涉及临床预防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社区管理这部分内容较少,再加上预防医学教师对此认识普遍缺乏,同时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这些内容更容易被忽视。由于大纲要求,学时限制、考试方式等原因,填鸭式教学仍然是预防医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和临床医学一样,预防医学也非常强调实践和操作的领域。由于学校经费及师资限制,很多专科院校没有设置预防医学专业,很多专科院校预防医学实习无法开展,因此学生结合预防保健等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实际多变的现场常常束手无策。预防医学的考核方法也比较单一,只是传统的闭卷理论考试,忽视了对实践技能运用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3对策
3.1督促政府及高校增加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学的投入,落实预防为主的观念
政府决策部门应该加强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教学经费投入,同时督促高校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推进预防医学教育,把预防为主的观念充分落到实处,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的同时也应该结合最新医疗改革形势和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的精神,更加深入的了解预防医学的精髓及预防为主的观念。
3.2加大投入,预防为主
加强预防医学教师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在预防医学教师选取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理论和研究能力,更要结合新医改的精神及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的精神,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因此预防医学教师需要接受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学的培训及实践,使他们在授课过程中灵活结合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及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国外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育情况,聘请有实际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工作经验的疾控中心人员来从事相关的预防医学教学工作,这样可以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医学生技能培养有显著帮助。作为高校,要更加重视预防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相关研究项目支持和外出培训访问交流的机会,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
3.3适当增加学时数
合理调整教材加强实践教学适当增加预防医学教学学时数,结合新医改思路及规划要求,整个教学过程把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适当压缩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及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学时数,适当增加临床预防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防控及社区管理方面的内容。在具体内容上面,可以对一些原理方法及相关技术粗略介绍,而对当今社会关注的跟预防医学相关的内容比如雾霾天气对健康的危害、职业中毒等与其他学科联系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弱势群体,加强情感教育。另外根据学生需要可以开设《营养与膳食》等选修课。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加强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为预防医学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实践基地。其次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到基层医疗机构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使同学们了解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三级预防观念,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顺利的走向临床工作岗位。
3.4改革教学方法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了解最新改革及预防知识和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运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同时结合最新知识和关注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其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可以推荐学生了解预防医学慕课内容,了解一些重点高校的预防医学教育形式及内容。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进一步改进考试方案,除了闭卷考试之外,还要提交论文或实践报告等,将笔试和非笔试结合起来,在具体分值的分配上,适当减少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加大论文、课堂讨论及实践报告的平时成绩,形成一个全面评价系统,使该科成绩能够更加全面反映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4结语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们的求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从过去的有病求医,到现在的提前预防疾病,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和由此引申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预防医学;预防医学道德;道德
当前,人们吃的比以前更好了,但是得现代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年轻人中得病人数不断攀升,肥胖人数比以前增多。而现在的人们更加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长寿,这就由此引出了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
1. 预防医学发展史
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临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记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确了“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空气、水和土壤》一书中,明确阐述了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奠定了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使得婴幼儿、儿童死亡率降低,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出现老龄化趋势。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国际卫生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国际间合作,预防医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更高的目标。
2. 三级预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也在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预防的概念已融入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针对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发病期进行的预防措施称为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策略。
2.1 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在发病前,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措施,针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以及针对个体的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等。第一级预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社会预防措施,也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2.2 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疾病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慢性疾病多是致病因素经过长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发展过程较长,可通过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办法做到早期发现疾病。
2.3 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又称发病期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病人,采取的适时、有效的处置,以防止病情恶化,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者则通过康复医疗措施,使之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3. 预防医学道德
由预防医学自然就引出了预防医学道德的问题。预防医学道德是探讨在预防医学工作中来调节预防医学工作者与人群、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预防医学工作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通常包括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识的锻炼、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习惯的养成等。
3.1 道德认识的提高
医学道德情感是指医学工作者对医学事业所产生的爱慕、憎恨、喜好或厌恶的内心体验和自然流露。道德意志更难获得,作为一种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决定和毅力,它对于保障医生的道德品质而言至关重要。除了意志,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东西,那就是道德信念,或者说一种对医学事业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它是推动医学工作者产生医学道德行为的动力。医学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一旦习惯养成,它应该也是不容易被改变的。
3.2 道德修养的提高
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光有教育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修养。如果说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外在力量,那么道德修养可谓是一种内在支撑。道德修养第一层“大公无私”,在这种人心中,患者利益至上,大众的健康至上,而个人利益永远没有位置。第二层次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位置,但是优先考虑患者的利益,因此被称为“先公后私”。道德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实践智慧”,通过不断的实践,一种恰当的修养才能被培育。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只有在为患者服务时,尤其是在处理
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行为又是违反医学道德的,因而培育自我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医学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不断提出新的道德问题,可以说医学实践本身也是不断推动着医学道德的发展与变化,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医学本身的发展要求。
3.3 道德监督
除了道德教育、自我修养之外,道德监督对于医务工作道德品质的培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道德感的形成与外在“舆论”的制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医学道德评价是指在医学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道德原则、规范而对医疗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它通常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医务人员对自己进行的评价,而社会评价是指“他人”—包括同行、上级、患者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对医务工作者所进行的评价。自我评价一般通过内心信念来实现,属于医学道德自律;社会评价一般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完成,属于医学道德的他律。通过社会性的评价,医学道德的善恶标准与是非准则会更为深刻地传达给医务人员,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也变得生动起来。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高度发达已经让社会舆论成了一个显微镜,使得任何引人注目的话题都无法逃脱公众的视野。社会舆论在医学道德中的评价作用,往往也成了大夫们反省自我的助推器。
总之预防医学和预防医学道德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互为辅助的关系。对这两者的研究讨论对医务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海婴.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8.
[2] 魏双平.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8.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临床医学专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难题,为我国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模式也由治病(医―病―药或手术) 逐渐向防治结合,然后继续向预防为主(群众―预防―保健―健康促进)进行转换。这就要求社区卫生诊疗人员不但要掌握基本的诊疗知识,还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我国的全科医学才刚刚开始,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这就迫切需要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主要以“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两门课为主。与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相一致。沿用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彼此割裂开来,培养出来的临床医护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何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拥有预防医学的理念,掌握适当的预防医学的方法,使临床医学从治疗医学向全科医学转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二、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1.建立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团队
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它是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培养社区基层医生的素质水平。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首先需要社会、学校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要建立一支有志于培养新型医生的师资队伍。公共卫生学院把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了由院领导牵头的预防医学创新教改团队,团队成员学历均在硕士以上,80%以上为博士学历。团队成员积极投身到预防医学的教学任务和改革中,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定期举行教学集体备课,并做到每次实验课所有任教教师皆参与集体备课,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2.改革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和实验课中以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其次特别注意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不同模块的教学上,引用各自与社区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
3.应用新技术,多方面与学生交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如果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本预防医学教学团队率先建立了预防医学网络课程,实现了网络化教学。多数任课教师都开通了微信、飞信、邮箱等联系方式,方便与学生交流和探讨问题,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不必与教师面对面即可询问问题,节约了穿梭大学校园和办公室的时间。
4.建立预防医学实践基地
本院已经在理念先进、模式新颖和防治结合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临床学生的教学实习基地。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同的是,该类实习基地是专门培养临床医生预防观念的实践场所。目前已经在为临床全科医学学生提供实习,安排学生在两周的时间熟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把临床与预防保健相结合,增强在诊疗过程中的预防观念,与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内容相互印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是医学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关键科目之一,它是临床与预防相结合的一个桥梁,是提高临床医生向预防模式转变的主要推手。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大多数预防教育工作者奉献付出,还需要临床教育家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伟,史良科.预防医学发展的未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12):10-12.
[2]王玉荣.新形势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48-49.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44-02
我国的预防医学专业创立在动荡的战争时代,而西方国家的预防医学专业创立在19世纪,在发展的进程上,我国预防医学落后于西方国家[1]。经过200多年的发展,预防医学在预防重大传染病的传播与防治上起到了跨时代的意义。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环境的改变,预防医学面临更多的挑战。其中,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预防医学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因此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现场调查和分析问题能力较低。目前,我国开设预防专业的院校有92所[2],由于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受到传统思维,即“重理论、轻实践;重治疗,轻预防”的影响,预防医学专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普遍注重整体的学生技能的掌握,却忽略了预防的重要性。因此,现场调查和分析问题作为实践的重要内容往往被很多的学生所忽略,对理论内容的掌握非常熟练,然而一旦面临具体公共卫生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对于本科阶段预防专业的学生,这方面是严重欠缺的内容,同时也是制约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就业与适应工作岗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2.缺乏科研创新精神。预防医学重在应对各种疾病或者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上,而疾病的发生机理、流行特征(三间分布)、影响因素、防治手段等都需要预防专业学生不断探索,不断钻研,而目前我国预防医学本科阶段往往把目标放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缺乏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同时也缺少创新精神[3]。而医学院校在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要求的水平也较低,学生对科研的设计、选题、科研的方法等都缺少认识和了解,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有待于提高。
3.临床技能不足、英语水平落后。由于很多医学院校往往认为预防医学专业不用像临床专业那样掌握临床技能,导致预防医学的学生参加的临床技能实践时间非常有限,而临床技能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对公共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同时也限制了对临床知识系统的掌握。在前言中,我们已经提到,我国的预防医学落后于发达的西方国家,因此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的技术和理论知识是国内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所应必备的。因此,就要求预防医学的学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来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了解国外预防医学的技术方法。然而,目前我国的预防医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英语水平往往局限于普通大学四级,而专业的医学英语水平较低,这严重限制了他们获取大量国外信息的能力,也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发展[4]。
4.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预防医学是与人群密切相关的专业,它研究的就是人群,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与人群进行交流。然而,由于我国预防医学的学生缺乏现场实践的机会,因此这方面能力欠缺。预防医学专业是要与环境、人群密切打交道的,例如在克山病高危因素的研究中,该种疾病是一种地方病,患病群体居住地域较为偏僻,因此需要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然而,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适应艰苦环境的机会越来越少,这种社会实践在我国很多预防医学院系都是缺乏的。
二、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五位一体”的内涵。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国内外参考,提出了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指专业教育、学业教育、实践教育、创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五者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在大学教育阶段要掌握以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为基石,以流行病学为上层建筑的预防医学整体知识体系。学业教育强调的是,在学生受教育阶段,不仅要全面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也要巩固发展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整体学业水平。实践教育,旨在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方法技能,提升调查随访、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探索的能力。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就业的水平与质量。综合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同时也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预防医学专业综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专业素质,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健康教育工作,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统计分析等技能以及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能力。
2.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策略。①“五位一体”思想指导教学内容的改革。我国预防医学仍然承袭前苏联的教育体系,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是仍未发生革命性的改变。然而,人们的医疗需求、外界环境以及各种疾病的发展已经发生变化,如果仍然用以前的方式方法处理现在预防医学问题,显然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我国的预防医学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改革理论内容。理论指导实践,而过时的理论将无法正确地指导实践。由于预防医学的防治重心已经逐步转移到常见病、慢性病及多发病上,因此,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增加常见病、慢性病及多发病的防治手段与方法。本科阶段的预防专业学生专业英语能力较差,同时文献查阅和统计分析等课程较少,因此对于整体本科阶段预防专业学生水平都产生了制约,所以可以增加此类课程。还可以增加一些选修课,方向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卫生法规、政策以及社会交往等[5]。②“五位一体”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教学方法,另一个是实践方法。前者主要是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例如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分析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对于培养学生的系统逻辑思维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后者的改进包括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如参与多种疾病的防治过程,进行公共突发事件的现场调查与分析,同时也增加学生科研的能力,掌握预防医学实际应用的技能,培养成应用创新型人才。实践方法的改进还包括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开设设计性实验,增加对临床实践的重视程度和开展双语教学。
三、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展望
1.“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加全面。“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分析式、开设设计性实验、双语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不仅是专业方面的,还包括临床专业、卫生检验、卫生政策、社交技巧、科研调查等多个内容。(2)更加凸显“应用”和“创新”。目前,预防医学本科阶段就业并不乐观,针对社会的需求以及终身发展的需要,在培养人才方面需要更加突出预防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才能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质量和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6]。
2.“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可行性。“五位一体”成功将专业教育、学业教育、实践教育、创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五者融为一体,是开拓我国新时代新目标预防医学的重要手段。首先,它顺应社会医疗发展的要求,符合预防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其次,它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实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最后,它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时展、医学发展以及人才终身发展的重要教育理念与方案。本文分析了我国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即现场调查和分析问题能力较低,缺乏科研创新精神,临床技能不足、英语水平落后,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因此提出了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构建的具体策略。最后从“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可行性两方面对该方案与理念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1]唐明德,欧阳江,唐美秀,刘娟.构建应用型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3,(06):72-73.
[2]袁利,王家骥,肖德生,雷毅雄。我国预防医学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44-45.
[3]贺庆芝,曾怀才,彭翠英.“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新西部(理论版),2013,(14):59,53.
[4]欧阳江,唐明德.构建应用型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长沙医学院学报,2014,(03):50-52.
1.重视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并在教学中突出其专业特点
近年来,国内有关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呼声甚高,对此国家主管医学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问题,曾多次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对策。我们认为,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既体现在理论教育上,又充实于现场实践中,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应体现其专业特点。对学校医学专业,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科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主要分配去向。根据《规范》要求,我们认为该专业预防医学的理论教育应突出以下内容:①加强方法学教学,主要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使其熟练掌握群体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②加强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教育。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关键,学校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担负学校这一特殊人群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通过教育使其加深对初级卫生保健的认识,熟练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实施步骤与要求,并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③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包括熟练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如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卫生教育等)、一般技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其中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与其它专业课(如学校卫生学、教育学)结合起来培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理论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内容,为下一步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坚持“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正如基础医学的教育需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临床医学教育应有相应水平的教学医院一样,预防医学的教育也必需有其实践场所。因此在城市或农村建立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需要,也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对学校医学专业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讨的不多。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了“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效果。①在“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问题上,坚持教学和科研应眼务于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来源于社会调査,为此我们深入到市区多所中学,了解学校卫生工作现状及需求情况,初步拟定出有待研究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出乎我们预料,如调査发现,不仅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常见病防治(如龋齿、视力低下、脊柱弯曲等)是学校卫生工作需要常规研究的课题,而且校方还提出了诸如青春期健康教育、青少年不良行为干预(如吸烟、饮酒)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初步调査使我们在教学内容和科研选题方面开阔了视野,并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对本市青少年健康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系列研究的专题包括:青少年血压及影响因素分析;初中学生视力低下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龋齿及口腔卫生习惯调査;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性生理及性心理状况调査等。对调査中发现的患者(如龋齿、视力低下)及时给予矫治或建议治疗,并把研究成果及建议反馈给学校,用于指导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及不良行为干预。如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就如何预防青少年高血压、龋齿、近视及如何控制青少年吸烟等问题向校方提出过建议,这些建议深受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有的学校主动提出与我们建立固定联系,协助他们做好学校卫生工作。②周密安排实践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根据现行教学计划,学校医学专业的实践仅2周半,这期间除完成一项专题调査外,还需讲授一堂卫生保健课。要使短暂的实践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带教老师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协调好专题调査的每一环节,使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经过周密安排,多数学生在专题调査结束后都能独立地撰写出具有相当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调査报告或研究论文,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