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精神的培养范文

人文精神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1篇:人文精神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 人文精神 培养途径

美术自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中进行着的艺术实践活动,它通过创造艺术作品来表达人的情愫,通过特定的色彩来记录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和情感,运用艺术的美来呈现人类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美术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的一个载体,是对人类人文、历史的展现,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认知。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大局下,美术教育作为真善美的培养和传承的重要方式,理应担任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依靠对美的技术笔法和艺术家情怀,来营造一个人文精神培养的有利氛围,真正传达人文精神的真谛,培养下一代高尚情操。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出发,在分析当前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缺失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强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对于美术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1]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1.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是指人类文明区别于蛮荒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它与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向对立的一种事物,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是体现在人们的思维、言行中的某些观念、价值理念、人格尊严、审美情趣和信仰等等。人文精神注重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存在的尊严、道德,关注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物的共荣共生。它具有一种寻求真善美的干劲,也表现为寻求自由的情怀。

2.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美术传承和美育培养的重要方式,它美术老师是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逐步掌握美术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美术专业技能的一个过程。它可以实现学生在对美术技巧进行习得的同时,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艺术素养,通过受教育者对美的发现、思考和理解,来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创造美、体现美和塑造美。美术教育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了解美术各个流派的基本特征,各位美术大师的技术特征,各个区域和地域及时代的美术作品形式等。同时,也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综合能力,诸如想象力、理解力、鉴赏力、创造力等综合品质。因而,美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发挥着培养人,启迪人、关注人的特殊作用,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实现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提升的前提下,达到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潜质,提高对艺术之美的追求,提升对美的创造能力。因此,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存在重要关系,不可割裂,美术教育不仅是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是引导去发现美、学习美和创造美的一个过程,它的关键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文化素质。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习,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

二、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不足

1.思想陈旧

长期以来,美术教育教学思想仍旧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顺应时展要求,仍较为陈旧。片面认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和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美术教育应有的提高受教育者人文素质中应有的重要作用。以至于学校在美术教育专业设置中缺乏对于受教育者人文素养培养和提升的具体课程,老师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也较为轻视,总认为自己只需教好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就达到了目的,发挥了作用,对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通过自己的课堂就能有很大提升的,由于抱有这种思想,导致老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意识淡薄。同时作为学生,由于背负升学、就业压力,往往不能全面考虑自身发展,而是顺应市场需求,总想触类旁通,多接触市场需求量大的设计等方向,以便于谋求好未来。这种陈旧的教学思想和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明显缺少。

2.缺乏联系

当前美术教育中暴露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美术教育过分强调美术专业化,而淡化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忽视了学科之间联系。美术教育不只是对于美术单个学科的学习和训练,而是需要其他学科体系的相互联系和综合。美术教育涉及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其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不是仅仅有一个学科就能够实现的,而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单纯地是美术一个方面,应该具备文学知识、科技知识、哲学、艺术等多种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学生。否则,在缺乏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培养的学生,其美术知识再健全,技能再纯属,也是缺乏思想和意识的作画机器,他进行的创造过程不是人类人文思想的体现和艺术的结晶,而只能说是没有深意的肤浅作品。[2]

3.方法单一

当前美术教学的方法单一,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亟待更新。长期以来,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侧重于技能和技法培训,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因而,教学手段方面,也就更多地表现为课堂上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和具体方法技巧的讲授过程,往往是对于知识进行教条式地讲述,对于技能画法的统一示范。一是单纯地讲授,缺乏个性化地引导。往往老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述和示范,对于每个学员缺乏针对性地指点和引导,另外,更缺乏对于每个学员具体作画的人文情趣的把握和指导,仅停留于知识和技巧层面。二是仍单纯借助于传统教学设备,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当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各种创造方法也层出不穷,但在美术教育课堂上,教师仍然很少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美术创造的方式的讲授。而最多是借助于PPT演示以下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而已。[3]

4.实践脱节

纵览古今,凡是称之为大师的美术人物,都是经历了世事沧桑,历览古今中外,深谙世事人情,而很少是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创造出艺术巨著,成为文化巨匠而名垂千古的。美术的创造需要源自于生活,源自于生活中长期的文化积淀。因而,美术教育需要紧密联系生活,结合实际,勇于实践。然而,当前的美术教育中明显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学员们明显缺乏对于生活的思考和体会,没有形成真知灼见,不能锤炼心境,就不能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强调训练和写生,往往学生们都是在画室内凭感觉作画,或仅凭景物在眼睛中的映像来反映生活,因而反映在作品中的就是肤浅的图像,不可能有生活的真谛,更不会有深刻的人生内涵。

三、加强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1.开拓视野,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有效地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各方来提高思想认识,注重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真正开拓视野,提升境界,推进美术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升。首先,学校管理者需要适当增加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相关课程的设置。从制度和学科上提供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保障。其次,对于美术教育者来说,他们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另外,作为学生本人也应该提高对自身文化修养提升重要性的认识,从整体素质提升出发,来谋求未来更好地发展。

2.加强联系,整合学科资源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授美术专业知识,而不去联系和综合其他相关专业知识。需要不断加强各相关学科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美术和美学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同时兼备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有效提高美术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人文精神和艺术情操。

3.更新方法,探索科技手段

在美术教育中,要摒弃传统的教条讲授的方法,克服统一讲解而不能针对性和个性化教授的弊端,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探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提供多元化教育教学服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来演示各个艺术作品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动态展现各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也可实现对创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来有利于受教育者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的培养。

4.联系生活,注重人文体验

美术教育应积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通过自身经历来获取生活经验。应要求学生们在每年都抽出一定时间,亲自深入到社会基层,深入到人们群众之中,通过自身观察和感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真正历练身心,才能通过生活这一艺术之源泉来创造出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2]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媛.论在美术新课改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第2篇:人文精神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b)-122-02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为标志的现代医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现代医学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关注人的意识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除了解除患者的肉体病痛,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社会处境和心理需求,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培养医护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意义

1.1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平衡砝码

医学科学精神强调遵循医学规律、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以求真为目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从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出发,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性化、感受性、价值观,以求善、求美为目的[1]。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的关系,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目前许多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技术方面没有很大区别但医疗质量却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医护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把握“以人为本”这个道德实践和职业活动的基本准则。

1.2 医学人文精神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

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如果医护人员缺乏人文精神,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势必加剧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从医院办公室受理患者的投诉来看,其中由于个别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医疗纠纷占总量的绝大多数。在全体医护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更是调整医患关系的杠杆,它可以引导医护人员尊重、关心、体贴患者,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在医疗护理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2.1以人为本,在服务理念中融入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在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患者的尊重、关怀,主张与患者进行情感的沟通,充分体现了“医乃仁术”的基本原则[2]。医院应向医护人员倡导“向白求恩学习,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敬业爱岗,做合格的医护人员”等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典型人物和典型群体,深入宣传优秀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持续深入开展向华益慰等优秀医生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引导,在医护人员心里真正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忠诚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文化,重塑“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形象,为医院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和影响。

2.2强化人文学科教育,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

一个完整的医护职业形象是技术精湛和人文素养丰富的完美组合。医院应将医学人文科学继续教育纳入职工素质培训计划中,要求医护人员深造医学业务知识的同时,扩大人文视野,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并通过临床实践,对患者的细心体察、精心治疗、悉心关怀来施展医术,提高关爱患者的人文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心理、文化素质。另外,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和重要路径,必须正确处理好医学专业课、公共教育课与人文关怀课程的关系,建立各类课程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将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视为医学生的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成为将来医疗实践中发挥知识力量和智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在临床上彰显医学与医学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特点和品格[3-4]。具体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等课程,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外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能力,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医学人才。

2.3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卫生服务人员和患者都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现代医学模式给医护人员提出新的医德要求:高度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选择权和知情权,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塑造并维护医患之间的平衡、平等的关系,实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医疗卫生服务焕发勃勃生机。医院应制定规范化语言,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促使医护人员学习沟通技巧,让他们更加了解患者的需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对患者就医心理给予充分理解。组织科普讲座和义诊咨询,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形成对患者无私的爱和对卫生事业的不懈追求。优化服务流程,如计价、收费一条龙,电话预约挂号等,点点滴滴都从患者利益出发,让患者在医院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医院的人性化工作,体验到医护人员所特有的爱心,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时统君,陆召军.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卫生软科学,2008,22(2):122-123.

[2]马静松,孙福川.医学人文精神:失落探源与回归求解[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70-71.

[3]金鑫.论临床医学中的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社会,2009,22(7):37-39.

第3篇:人文精神的培养范文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文精神是一种意识和观念,主要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人民的人文修养。

二、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人文精神培养不够重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地理教学只在乎学生的成绩和对地理事象的识记、理解,对地理价值观及地理情感的培养不在授课范围,过分强调对地理基本技能的指导,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2.传统的教学方式阻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地理教学课堂教师注重对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对地理学的基本结构、基本地理知识和技能等知识死记硬背,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地理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位置,忽略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就要对地理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变,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地理价值观。3.地理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对地理教学的评价中发现,教师过分注重对学生的地理理论知识和地理技能方面的考核,而忽略了学生在地理情感及地理价值观上的态度,对地理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缺乏相关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标准,因地理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也直接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措施

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加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地理教学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应用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1.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作为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者,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经常用鼓励的语气夸奖学生,给予学生肯定和认可,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地理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互相的争辩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一直以来,在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大纲中体现得较少。为了在地理教学中能够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在地理教学中增加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环境问题的表现,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在地理教学的内容上可按照“提问—分析—解决”的步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给学生思考时间,提供发言的机会。如在学习《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时,教学步骤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数据整理,了解环境问题的真实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意见。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培养。3.加强地理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就要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具有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及创新教学理念的地理教师队伍。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经常组织教学观摩及讲座,对教学方案进行讲评,使教师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要扩大教师的业务范围,进行多学科的学习,使教师在地理意识、地理态度及地理价值观等人文地理方面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进行讲述,有助于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能够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如,学习《地壳运动》时,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有机结合,使课堂的气氛和谐,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4.建立人文精神教育评价体系。要使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得到有效落实,就要建立符合人文精神教育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要针对地理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要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否能够挖掘地理教材内涵的人文精神并把现实中变化发展的地理融合到人文精神中。是否对学生有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理念,是否把地理教学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要看学生人文素养是否得到提高。

四、结语

在高中地理课堂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训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的改变,重视对地理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文精神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重视学生人才精神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进步。

作者:俞睿 单位:永泰县城关中学

参考文献:

第4篇:人文精神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精神;渗透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

重视和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不断进行改革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入手,结合历史事件和人文价值观等内容进行思考。尤其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必然要发挥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来进行,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是我们要把握的一个核心要素。教师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要从整个历史观的角度入手,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引导学生看待历史事件,并且从历史事件中吸取宝贵的人文精神内涵用于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人文精神的教育要切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地探索。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要能够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只有从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积极实践,才能扎扎实实地将人文内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

二、弘扬人文精神,创新教学方法

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工作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极进行创新。这样的人文精神内涵是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思想上的沟通和联系,并且采取对话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避免简单的灌输使学生厌烦和排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主体自主式的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促进教学方法转变的同时积极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运用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理念组织初中历史教学,用教师自身的科学探索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和熏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加入到创新型的初中历史课堂构建中来。历史教师也要善于将历史课堂向课外延伸,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入课堂之外的实例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同时也要把学生引向课外,通过参观访谈等方式,让学生积极融入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去分析现实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第5篇:人文精神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缺失;案例

随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美术学科也由单纯地培养学生技能转化为在提高学生绘画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格,美术教师一定要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高中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

人文精神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从而导致人文精神在美术教学中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

1.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以高考为教学中心。在教师的眼中,应付高考才是高中美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人文教育一直在夹缝中生存。教师在观念上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人文素质非常薄弱,人文知识浅薄。

2.高中美术教育注重训练学生的美术技能,教学内容忽视了人文意识的培养。很多文化基础不好的学生通过公式化的美术技巧强化训练,可以取得不错的高考成绩,这就使得美术教育的人文培养功能荡然无存。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得不向技能靠拢,远离人文精神。

3.高中美术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只要求学生机械地接受、模仿。这种教学方法的程序化、标准化,取代了人文精神本该拥有的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案例分析:

梵高是荷兰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是美术史上非常有名的画家。本文以梵高作品为例,一起探讨如何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1.教师为学生讲述画家相关生活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

在这节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利用了多媒体技术。随着缓慢而又略带低沉的背景音乐响起,教师开始介绍梵高的生平。梵高虽然是引领艺术先锋的人,可是他的绘画风格在当时却不被接受。他虽然苦苦挣扎,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地位,无奈之下,他只有选择用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画家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到他的惨痛生活经历对他绘画产生的影响。简单的人文介绍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梵高作品创造了一定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梵高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教师向学生展示梵高作品的图片

许多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总是喜欢急匆匆浏览一遍画面,然后再评论画家画得像不像。学生认为美术作品画得像就意味着作品出色,否则,作品就不具有艺术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初级的点、线、面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明白美术作品中点、线、面的重要性。画家如果使用了不同的绘画手法,简单的线条也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体验。梵高总是喜欢用色彩表达精神,用画笔来传递情感,用色彩清晰的点旋转运动的线状笔触表现夸张变形的艺术画面。他的作品《田地》《向日葵》《阿尔的吊桥》等都能清楚地体现这一艺术特色。

3.学生沟通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把多媒体画面固定在《吃土豆的人》,要求学生简单发表对这幅作品的看法。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显得更憔悴。有的学生说:“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有的学生说:“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面构图简洁,形象淳朴。”还有的说:“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交流,各自表达出了对梵高作品的体会和感受。在接连欣赏了梵高几幅作品之后,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已经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具有一定深度的理性认识,并与画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美具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

4.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整节课的内容,使对梵高作品的感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梵高作品的评论,分析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生活态度,从而了解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引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使学生的人文意识得到增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起交流意见,启迪学生正确思考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意见做出点评,及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校园是社会栋梁的储备库,学生就是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不经历风吹日晒、酷暑严寒,怎么能具备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呢?虫灾会增强小树的抗虫能力,严寒会帮助小树更茁壮地成长。我们开设的美术教育是学生眼中明媚的阳光,是小树身边的和煦春风。

美术既可以启蒙孩子的绘画鉴赏水平,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夯实健全的人格基础,对学生步入社会、关注人生、关注人性美起到了推动作用。美术是高雅的艺术,包含了人类的历史、地理及文化,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人文关怀,可以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美术的开展,将学生引领到人文精神的高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成为独特的生命个体。

参考文献:

[1]周易强.高中美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10):65.

第6篇:人文精神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精神;培养;价值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强调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关心社会、关心自然、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教学中的体现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美术教学的根本是以体现学生发展为中心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学习方式。

三、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体验生活的情感和乐趣。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的目的。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所以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各类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差异性,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第7篇:人文精神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先秦诸子散文》的阅读欣赏中,在注意语言知识积累运用的同时,教师也要高度重视学生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

《先秦诸子散文》这本选修教材的宗旨在通过先秦诸子论著的学习,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二、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在本课程中,我们主要是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一些重要典籍,作为教师要深挖先哲们的思想核心,对这些思想精髓了如指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

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他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面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在今天《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就是我们中学生的“礼”。我们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今天的“礼”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或“兼相爱”,即不分等级、远近、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首先,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创造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次,道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老子确立这一核心,是为了给现实人生确立一种根本法则:“......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最终要取法的是道。

孟子的思想有三个鲜明的要点:一、是性善说。他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常之心,这四者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充这四端就足以保四海,否则不足以事父母。人性中其余更多的部分跟禽兽没什么差别。美德就来源于这一点不同于禽兽的东西,所以,保持和发扬的功夫至关重要。讲到这一点学生都觉得很经典,都愿意把自己和禽兽区别开来。我经常给学生渗透的一个美学观点是:“世界上最美的美是羞涩之美。”如果一个人连羞涩都不懂,那么他和禽兽也没什么区别了。二是民本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生要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再过几年大学毕业不少同学都将走入社会,成为国家各条战线建设的中坚力量,不少同学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一方官员,要永远记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老百姓永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爱民,民才爱你。三是提倡仁政,仁政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容易成就王业,具体措施就是发展生产使百姓有足够的财产养生送死,而后推行教育,向百姓申明孝悌等伦理规范,使他们养成善德。孟子还是我国古代最看重“人和”的思想家之一。今天我们提倡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缘于孟子的“人和”思想。怎样才能达到人和呢?就社会成员个体来说,给人以爱和敬是十分重要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敬互爱,不就达到人和的境界了吗?人和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在全世界我们追求“和平”、讲究的是“和平共处”;在夫妻关系上,我们追求的是“和谐”;在家人之间,我们追求的是“和睦”、做生意的时候,我们讲究的是“和气生财”、面对困难我们选择“和衷共济”。“和”可以使我们民族战胜一切困难,具有强劲持久的发展力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应该认识到:一个不和的集体即使无限庞大,也像一盘散沙一样软弱。一个不和群的个人即使能力卓越,也往往有失败的结局。

荀子有极强的人文意识。他强调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异。他认为人的高贵之处,在于能依据礼义,组成有序的社会群体。其他万物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这是人可以征服自然的根本原因。

庄子安时处顺的思想,蕴含着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挣扎;其以无用为大用的思想,回应着把生命当作工具的价值观对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戕害。

第8篇:人文精神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学美术;人文精神;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77-01

一、确立中学美术教育中科学融合人文发展的紧要性

从实践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美术学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前阶段,又称为(无法)涂鸦阶段。于这一阶段的美术学习,虽然由于无计划性而效果大不相同,然而因为受到美术表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是同步发展的,所以小孩子学习美术和对生活的兴趣、情感也是同步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学校学习(有法)阶段,小学生在已有一定美术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开始接受规范化的美术教育,但是这一阶段突出的问题是:许多老师过于强调要求学生的作品“像什么”,而忽略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同步发展,又由于过分强调美术学习的计划性和规范性,而忽略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及自身情感和主体的发展。尽管有很多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变现出了相当的美术表现能力.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媒介,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把学习美术与学生的生活、游戏以及其他各科学习、课外活动科学的结合起来。

二、美术教学加强人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探寻美术教育真谛,提高教育艺术

目前,从整体上看,美术教育普遍存在着偏重单纯技巧训练的现象,忽略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形象思维的培养,忽略了提高整个审美水平。美术这种导向在客观上制约了美术教育其他功能的发挥,所以美术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充分认识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容忽视,但它决非美术教学的全部内容,更不是评定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学校美术教育,并不只是为了选拔几个美术苗子,而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不能像购买商品那样,当场兑现,立竿见影,它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还无量化标准,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自觉把自己放到大教育之中,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目标,脚踏实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牢固树立技能、技巧训练与人文素质并重的教学思想,培养全面发展、学业技能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共同进步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美术教更加完美,更好地为培养素质完备的人才服务。

(二)引领学生进入生活世界,体验生活

体验是身临其境或亲自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美术教育面对的是中学生,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学生既需要诉诸心理、生理,又诉诸情感的美术语言:色彩、线条、构图、明暗、加以体验,更需要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中完成任务,到达掌握知识和技能目的,不能以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情和认识,而是在美术活动体验中到乐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趣味。

(三)大力开展欣赏教学,与作品对话

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成果的部分,代表着人类艺术实践的突出成就,其间容纳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宝藏,将人文素质教育体现在欣赏的教学当中去。教师能够通过指导学生按照描述、分析、解释、批评的顺序,对一幅画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并从旁加以引导,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来提高其审美水平。如,体会雕塑大师们如何综合把握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教导学生学会运用其解决生活中其他领域的问题,形成一种善于统观全局、掌握核心的思维方式;结合欣赏教学还可以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美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这些方法的采用,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美与丑较高的鉴赏力和识别选择能力,择美而从,择善而从,从而造就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目前,欣赏.评述内容仅占教材的15%,大力发展欣赏教学必然要涉及到欣赏课的容量的增加。除对原有基本内容的扩充外,可注意乡土教材的开发利用,既可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涵量,又可以提高审美修养,同时也体现了精神教育。

(四)促进学科融合,发掘教育价值

学校、家庭、学生在升学率、学习成绩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偏废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专家的研究认为,其实美术教育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意义。其学科直接从美术教育中获得启示和力量,美术的创造力及其丰富的想象力使学习显得更有实效。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当美术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碰撞、交融和对话时,就容易产生大的智慧。

三、总结

总之,中学美术教学中应注意科学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因为作为中学美术教育来说所要培养的不是美术家、艺术大师,而是对“美”有所了解,有所感悟的人。所以我们应当在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中寻找科学的人文关怀,并最终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新的发展。

第9篇:人文精神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27-02

体育中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与生命价值的关怀,体现出的是以人文本的生命意识。所以,人文精神是新时期体育教学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将人文精神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必须结合学生与学校的实际状况,对体育教学进行科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提升其身体素质,促进其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与锻炼,培养永久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实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加强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持续深入与不断加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多领域改革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等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地冲击着、影响着当代学生的思想,这使得辨别能力有限的学生很容易陷入迷途或者被诱导。所以,加强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辨别能力,提升我国人才的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的根本要求

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对体育教学进行了全面性的改革,体育教学已从传统的只注重技术教学转化为了以人文本的科学教学。新时期的体育教学要求将健康知识与技能纳入到教学之中,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体育知识与能力,而且能够学会做人、做事与学习,促进学生在拥有强健体质的基础上,同时具备健康的思想、心理与健全的思想、品德,进而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全面化、高素养的现代化人才。

(三)满足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实际要求

体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人类的体质健康水平,而且可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以及促进社会发展。随着新时代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也愈来愈强,对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融入要求也愈来愈明显。所以,加强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实现体育运动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和人文精神相背离的现状

(一)落后的体育教学理念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理念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不但陈旧而且落后。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过于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教学功能。片面强调体育技能的理解、掌握以及负荷,而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发展等一系列人文因素,并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是过于强调体育教学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与丰富性,通常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片面性的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范围与思维发散,尤其是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特长发挥。

(二)不合理的教学考评体系

我国体育教学考评体系主要以终结性考评为主,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体能达标等方面的考核,忽略了形成性考评,对学生的整体进步状态与努力程度等并未纳入到考核范围内。终结性考评标准过于单一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发展。同时,这种以成绩为准的考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有效地进行反映。由此可以看出,终结性考评体系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长期采用这种考评方式,不但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而且会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缺乏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尽管体育教学模式可以跟随教学内容实施必要的变化,但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基本上都是以课堂讲解、身体示范、操场练习等教学模式为主。这种长期的、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必然会极大地局限学生的思想,出现严重依赖教师动作讲解与示范的情况,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利于其创新精神的开发与应用,这与人文精神的本质要求是相背离的,同时也与体育教学的实质相脱节。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树立“以人文本”的体育教学观念

目前我国诸多学校体育教学依然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成效的发挥。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树立以人文本的现代化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化特征。以人文本从本质上讲就是以人为核心,只有将以人文本列为教育的指导理念,才能够确保教育为人服务的宗旨与目的,也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融入。所以,体育教学应该将挖掘与发挥学生的潜能为出发点,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与知识,以培养学生健全的思想品格为根本,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间关系。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状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学习中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丰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内容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仍未设置专门的体育人文教学课程,人文教育通常都是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或者体育课开展。因此,积极调整当前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特点出发,设置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以及公共课等,以此弥补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不足,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当然,体育人文教育内容的拓展必须以人文性为基础,且在确保教学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方向,尽量选用更为丰富多样的课程,突出体育的实用性、娱乐性、健身性以及全面性,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需求,强化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提升大学生吃苦耐劳、勇敢果断、敢于拼搏以及爱国爱民的人文意识。

(三)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人文精神等的关键环节,不但其教学能力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人才的引导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左右力量。所以,提高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与人文素养,对于学生体育能力的锻炼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体育教师不但要对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比赛技法等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与应用,而且还要掌握与体育学科联系比较紧密的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旁征博引,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与感染,促使学生自己对所掌握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够相应的提升其人文素养。

(四)构建复合型的体育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