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防科技的发展范文

国防科技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防科技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防科技的发展

第1篇:国防科技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问题和措施

建筑是城市的标志,可以反映城市发展历程。房地产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引航,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房地产企业需要掌握市场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加强市场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地指导房地产经营状况,推动房地产行业的长远发展。

1. 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1.1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是指要求人们关注未来的发展需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指导房地产经济长远发展的思想。房地产经济可持续是对科学发展的延续。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方面:对于房地产经济来说,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解决人类的居住问题,同时也能满足后代人的居住需求;不仅需要推动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需要推动与房地产经济相关的行业的发展,加强各行业间的交流和协作,实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在发展房地产经济过程中,需要逐步完善市场机制、行业间的竞争机制以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其他行业,所以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分析,关注社会经济最新发展动态,实现各行业间的协调发展,完善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2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房地产行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近几年,房地产经济的不正常发展,出现了泡沫经济。所以盲目发展房地产经济,或者急功近利,不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龙头产业,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发展房地产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玻璃、五金、建筑和机械等行业的合作,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着这些产业的发展。另外,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场所方面的需求,使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目前,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改革房地产经济,巩固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2.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包含着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稳定增长以及资源充分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社会、政治、科技、文化、自然以及经济等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房地产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第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建筑容积率和密度过高,占用大量绿化地,大大缩减了城市绿化地面积,导致市区污染严重,人们在生活中很少看到大自然风光,基本与自然相隔离,生活比较压抑。

第二,忽视文化环境建设。随着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出现埋没危机。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城市文化底蕴,城市气质和城市精神被埋没,城市特色、乡土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文化特色逐渐消失。

第三,资源利用不合理。我国房地产经济是粗放型房展模式,忽视了空间资源的价值,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我国地势复杂,人口基数大,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有限。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可利用的各种资源锐减,在资源匮乏地区,已经无资源可用。在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率低,不仅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

第四,空置压力增加。出现空置房地产的原因如下:与外部环境不适应造成房地产空置,具体包括为了经济利润,建设大量房屋,导致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内部因素造成房地产空置,具体表现是房地产开发商资质较低,所开发的房地产质量不合格,销售量不高,或者房屋建筑缺乏特色、功能不全、或存在重复建设项目等。

第五,金融基础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房地产信贷结构不够完善。由于住房消费发展比较缓慢,为银行信贷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我国房地产贷款主要是开发贷款,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筹资难度大,贷款资产流动性较差,金融二级市场还不够完善。另外,受到宏观经济的制约,住房公积金比率和缴纳范围有限,资金使用效率低。

3.加强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第一,加强规划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资源。应该据此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粗放型的房地产经纪发展模式进行限制和整改,转变发展模式,逐渐向资源集约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妥善处理资源和房地产发展间的关系。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和科学的规划,让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房地产经济的作用,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对居住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降低建筑的容积率。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尚未进行价格底线的严格设置,资源价格较低,但是产品价格过高,使得对资源进行再利用、再生产的积极性较低,对资源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所以,需要转变房地产经济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开发资源价值。另外,需要大力监管住宅使用率,打击胡乱哄抬地价的行为。按照成熟规划需求,合理配置新住宅,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第三,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发展房地产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口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能充分体现房地产经济的价值。因此,在发展房地产经济的过程中,准确核算环境价值,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将房地产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实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四,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政府是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房地产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创建和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首先,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与房地产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从制度上为房地产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干预行为,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等违法行为,从根源上杜绝腐败,精简流程中的环节,及时发现和根除不合理收费环节。其次,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进行健全和完善,对当中详细的细则进行具体化,避免法律出现真空地带,营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环境。同时,从根本上提升房地产企业员工的技能与素养,让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能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房地产经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口间的科学发展,避免开发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

第五,完善相关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房地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较慢,需要合理调整房地产贷款结构,适当提高消费贷款比重,有效地防范风险。由于房地产企业筹资难度大,资产流动性大,且存在期限错配问题,因此,我国房地产金融业需要深入研究房地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实现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纳入到金融大循环中,加强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间的联系,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加快房地产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转变商业银行性质,提高房地产金融业的工作效率。

4.总结

综上所述,影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较多,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忽视文化环境建设、资源利用不合理、空置压力增加、金融基础体系不够完善等。因此需要提高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 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完善相关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安丘市房产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 陈芳,黎叔华,孙娟.以经济法为视角看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交际,2014,11(9):144-145

第2篇:国防科技的发展范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医疗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引领着当代护理发展的方向。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加,客观上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遵照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求,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我院于2010年4月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示范病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以我院1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及1个普通病区为研究对象,其中示范病区为观察组,普通病区房为对照组。两个病区的床位均为50张,且在人员配置及收治病种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 实施方法

2.1 制定实施方案 ①更新服务理念。利用业务学习、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②外出观摩、参加管理培训班及进修学习,借鉴省内外优质服务先进经验;③制订我院优质服务规范及检查标准;④为病房添置必须物品如脸盆架、洗头盆、储物箱、娱乐器材等,发动医院职工捐赠衣物以备用;⑤基础护理实施大包干,即先分组,再分床到护、责任到人,确保为住院患者提供无缝隙护理服务;⑥施行绩效考核,与奖金挂钩。

2.2 改良护理管理模式 ①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在护理过程中全面实施整体化、人性化、专业化和无陪护化的“四化”质量标准[1]进行管理;②护士实行分层次使用。根据护士的职称、学历、工作能力及年度综合素质评分将护士分为三个层次,即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及助理护士。该病区设置责任组长2人,责任护士14人,助理护士8人;③制定岗位职责。责任组长工作职责,为住院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对执行护理计划的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参与护理查房、护理会诊、科室业务培训等。责任护士职责为护理技术性操作、健康教育、服药管理、疾病观察及护理文件书写等。助理护士职责即负责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为患者洗澡更衣、剪指甲、督促饮食、口腔护理、清洗会阴。④实施护理部-护士长-护士三级护理管理体制[2]。护理部除常规护理质量检查外,每月不定时进行一次优质护理服务专项检查,结果与护士长考评挂钩;护士长对护士进行日常考核,实行日日查、周周清、月汇总。每月奖金以日常考核得分进行分配。

2.3 基础护理实施大包干 基础护理是临床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2]。精神科患者由于自理能力及依从性差,基础护理是个难点。尤其是生活护理如皮肤护理、头发护理、会阴护理,一直很难做到位。4月份以后在优质示范病区实施责任大包干,责任护士及助理护士两两捆绑负责分包7~8个患者的全面护理,即每个患者均有一个固定的责任护士及助理护士,助理护士负责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为患者洗澡更衣、剪(趾)指甲、饮食护理、会阴护理等。责任护士负责患者护理评估、制定护理措施、治疗、健康教育及护理文件的书写等。当固定的责任护士休息时由同一组护士重新分配管理其所分包的患者,这样,同组人员互相搭配,为患者提供无缝隙的护理服务,使基础护理得到了持续的保障。在患者的物品及食品保管上,医院配置物品柜及储物箱,由总务护士(年龄较大的责任护士)统一管理,定时发放食品,物品、衣服随用随取。如季节变换家属未及时送来衣服,住院处存放有职工捐献的衣物,患者需要可随时领取,以保证患者的冷暖。

2.4 专职责任护士进行健康教育 精神科患者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健康教育往往需要反复进行,患者才能掌握。以往的健康教育由各自的责任护士担任,存在为完成任务而走过场现象,患者的知晓率一直很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除了固定责任护士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外,由专业知识比较丰富,表达能力强的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每周定时开展1-2次集体健康教育。患者出院时发放温馨提示卡,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院外自我护理及家庭护理,定期复查,使出院指导落到实处[4]。这样使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长期疗效得到了保证。

2.5 护理部进行安全监控 为保证医疗安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除按照核心制度要求做好安全管理外,护理部每天安全监控并登记。新入院患者责任护士及时做好护理评估,对有坠床跌倒、压疮、严重自杀、冲动伤人行为的患者及时上报,一些不安全因素及早被发现并及时处理,保证了护理安全。

2.6 创造良好休养环境 为改善病房环境,各病房大胆创作,在病房走廊、患者活动室及餐厅天花板上挂置葡萄藤,工娱疗厅放置手工花篮及工艺品等;设置健康教育园地、才艺展示栏及安全提示图片,使患者有温馨如家的感觉。

3 取得的效果

①满意度调查:患者满意度可较客观地表达患者对所接受的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5]。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及我院实际情况自行设置问卷问卷从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及专科护理等方面共20个条目对患者进行调查。每项设满意、不满意两个答案,在患者出院或恢复期随机发放,每月进行一次统计分析。9个月20个项目平均满意度分别为:示范病区96.58±2.34(%),普通病区92.32±2.2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以来,我院整体护理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改变,护士的责任心加强了,主动服务意识提高了,在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谐医患关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项护理质量考核成绩明显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顾则娟,赵丽萍,戴晓东,等.我院无陪护护理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国护理管理,2009,9(8):22-23.

[2] .田丽.我院无陪护管理模式.中国护理管理,2009,8(9):16-18.

[3] 江会,刘薇群,宋黎翼,等.病人评价护士实施生活护理的结果分析.护理学报,2010,17(5B):54-56.

第3篇:国防科技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房地产融资;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9-0026-03

在当前我国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趋势下,开发商必须具备强大的金融运作能力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才能够支持房地产开发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从2004年起,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活动空前活跃,一些房地产企业还引入了外资房地产基金和投资商来完成资金的融通。但是由于房地产行业以前长期实行单一的融资模式,使得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模式主要为银行信贷、债券融资、利用外资及上市。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原有的单一融资结构已不能适应房地产商的融资需求,房地产信托随之发展。由于我国对于房地产信托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且房地产信托的功能较为单一,使得房地产信托基本不具有组合投资功能和期限转换的功能。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以下简称“REITs”)的引入恰可以弥补房地产信托的缺点。

一、我国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动因

(一)投资者的需求

1.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可以满足我国民间储蓄、社会保险资金、企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投资需求。我国约有12万亿元的居民储蓄余额、1.1万亿元的保险资金、1708亿元的全国社保基金以及大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闲置资金等。[1]同时,国外大型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以及实力雄厚的像美林、摩根斯坦利之类的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银行也普遍对我国房地产业纷纷看好。上述这些巨额的社会金融资产存量必然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

2.从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看,投资者可选的各种投资工具并不是很多。由专业性的机构发起并管理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可以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有效规避投资者的风险,为社会大众资本进入房地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对于投资人来说,在投资组合中加入房地产可以达到获得稳定回报并降低风险的效果。REITs具有很强的市场流动性并由专业的管理团队经营管理,投资组合带来的分散风险的作用、专业经验带来的较高经营效率、公开市场带来的高透明度和市场监督机制以及资本市场带来的强融资能力都使得投资者信心增加,投资需求旺盛。

(二)构建房地产行业多元化融资模式的需要

1.我国目前房地产行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不仅增加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降低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还可以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多元化融资结构,增强其风险抵抗能力。[2]

2.引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有利于房地产企业规范化操作。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对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属于股权投资,使得企业的债务负担有所减小,房地产企业股权结构的改善必将对房地产企业的运行起到外部监督的作用。

3.房地产投资基金有利于优化房地产行业内部结构。目前我国有两万九千多家房地产商,且绝大多数属于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的小企业。房地产投资基金在利润驱动模式下把资金投向具有一定潜力的房地产企业项目,从而促进房地产企业的优胜劣汰和房地产项目的优化。同时,在基金支持下还可以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加快同行业企业间的联合,有利于房地产产业大型企业集团的出现,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再生产。

(三)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建立对于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的规范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房地产项目的长期性决定了其投资回收的长期性,投资者的收益相对于证券投资而言时间更长更稳定,因而发展REITs有利于增加新的投资基金品种并拓展基金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空间。REITs在期限、风险等方面进行充分有效的组合,从而减少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回报的长期性也有助于培养投资者的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理念,而投资者的理性投资又必将推动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再者,发展有助于扩张投资基金规模。[3]

(四)房地产行业市场主体完善的需求

从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成熟的房地产市场是以房地产参与主体的完整性为主要特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处于持续发展状态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加之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使得专业的投资商比较缺乏。近年来,中介服务业和业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投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个人和投资机构的投资需求也正在增强。因此,引入REITs这种全新的金融工具是为房地产业输送金融资源的不错选择,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房地产专业投资者队伍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能促进房地产业的完善和成熟。

二、我国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与相关法律规定

在现阶段,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必须在适合我国的房地产和金融政策,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环境条件下才能够得以充分、有效地运行。为此,应对于建立REITs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充分的分析。

1.法律可行性。REITs与我国公司法、证券法规定一致,以现有的《公司法》、《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为依据设立,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下,法律障碍较少。我国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改后的《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也放宽了我国房地产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改造成REITs上市的条件限制,有利于在法律层面上保障REITs在我国现阶段的推出。另外,信托业和证券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也为REITs创造了必要条件。我国于2001 年颁布了《信托法》,使信托在我国有了更权威的法律依据,而2002年颁布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从更细致的角度规范了信托业和个别信托。而在证券制度方面,监管层一直在致力于创新证券衍生产品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的立法,这无疑为REITs在我国的发展创造了制度环境。

2.政策可行性。2005年9月19日,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而在2005年11月全国商业地产情况调查组向国务院递交的全国商业地产调查报告中,商务部明确提出了四项建议:尽快出台《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开放REITs通道,力促银行对商业地产项目的贷款实行区别对待,发展商业地产中介服务业等。其中,“开放国内REITs融资渠道”的建议表明,REITs在我国的发展脚步将加快。根据央行121号文件规定,各商业银行对未取得“四证”的房地产项目不得提供任何贷款,从资金方面严格规范了对房地产业的融资行为。而央行等政府主管部门也已经多次表示今后要在政策上鼓励发展稳定的、适当的、多元化的房地产融资工具,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房地产企业长期的、直接的融资渠道。这表明了未来我国房地产金融的总体发展方向。

(二)实际操作层面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得到逐步完善,特别是近十年来房地产业已经步入稳步扩张发展阶段,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也已初具规模。而目前我国拥有巨大的房地产存量资源,且以每年数千万平方米的速度增长,同时也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共同参与进来。

1.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为REITs提供了长期增值保障。房地产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该行业链条长,可以带动原材料、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住宅装修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以及促进经济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发展房地产金融还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金融业必定要继续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其支柱产业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4]另一方面,在经过国家从财政、金融、供求等多方面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后,购房客户逐渐成熟,形成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理性认知,如房地产短期投资行为逐渐减少,收益型物业投资增速。对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目前的迅速发展,国家将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以实现稳步扩张,发展空间非常巨大,在给REITs提供了长期的增值保障的同时,也将给REITs本身带来长期而丰厚的投资回报。

2.REITs发展所需的投资主体已经逐步形成。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也已经成型。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银行基金和养老基金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已逐渐成为市场上颇具实力的机构投资者,它们都有规模庞大的投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渠道还仅限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但这些投资方式已不能满足机构投资者高回报的投资要求。此外,由于近几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外资背景的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再加上金融市场对外资开放,这必然会使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5]而REITs收益高、风险小、回报稳定的特性正好满足机构投资者的要求,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三、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对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金融信托业与房地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能够成为房地产组合融资的核心,在我国现阶段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能够规范、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优化房地产金融发展路径,同时也是我国房地产融资切实可行的一个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一)利用REITs在连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综合融资平台的优势

房地产业对资金的需求的量和期限结构是全方位的,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产业市场的资金都有很强的需求,而REITs在上述市场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所以我国可以综合房地产业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产业市场资金需求的特点发展REITs。

(二)发挥REITs运用范围广泛、创新性强的特点,降低REITs的融资成本

REITs可以吸纳社会各类资本,同时REITs在投资组合上可塑性强,与其他金融工具相比,运用范围更广、创新性更强,从而使REITs收益高、风险小、回报稳定,最终表现为融资成本低。我国REITs应充分利用成本优势扩大在房地产业的投资规模,利用规模优势壮大自身的发展。

(三)顺应经济金融发展的方向,发挥制度创新的优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房地产融资必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上也鼓励发展稳定的、适当的、多元化的房地产融资工具,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房地产企业长期的、直接的融资渠道。因而,REITs应沿着房地产融资发展的方向,加快制度创新,与其他资金优势互补,增大市场供需双方的选择空间,促进我国房地产金融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黄小平.房地产投资信托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浙江金融,2004,(10).

[2] 谢经荣,殷红,王玉玫.房地产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曹华.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发展特征[J].经济导刊,2004,(4).

第4篇:国防科技的发展范文

如何提升国家竞争力,进而在全球经济经济发展中领跑,既是国家制定发展战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家、学者和普通百姓关注的问题。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钻石理论”,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取决于要素比较优势、国内市场的大小、产业群聚和公平竞争四大要素。我国学者林毅夫教授则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其实是内在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理论,因为在“钻石理论”的四大要素中,产业群聚和公平竞争两大要素实际上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条件下而衍生的条件。显然,尽管研究视角的不一致,两者的结论侧重点也有差异,但他们基本同意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取与一国的要素禀赋水平有关,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能够在遵循要素优劣分布的现实条件下,自主地选择产业和技术,则与这种产业发展和技术变迁相适应的企业就能够在正常社会需求和“溢出社会需求”的条件下走入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即通过市场赢利获取税后剩余,通过税后剩余增加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进而使整个国家的要素水平发生改变,并在较高的要素结构水平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否则,企业的发展就可能会在政府的一系列庇护政策下发展,并因此而积累更大的风险而引发“并发症”。

依据上述推理,我们对照来看看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否遵循了上述理论。一谈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可能没有人会主张应该限制其发展,都会赞同通过政策倾斜来鼓励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现实中就遇到这样一个“悖论”:按照要素结构水平状况,我国选择发展高科技产业显然不符合理论上的推理。但是现实中,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大量存在,有些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甚至形成了群聚效应(例如北京的中关村)。我们应如何分析这一现象呢?要正确分析问题并藉此作为下一步政策调整的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属于优惠型企业,都是通过享受政府开发区或者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税收优惠而发展起来的。为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国务院颁布与实施了一些财政税收政策:企业所得税方面,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高科技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同时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成果、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税,从获利年度起,第1~2年免税;减免期满后,仍为先进企业的,可延长3年减半征税。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中明确规定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可计入成本,增长超过10%时,另加50%税前扣除的优惠;在20__年6月国务院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发展的若干政策》,对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20__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如此等等。也就是说,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生存空间的获取与政府的税收优惠密切相关,如果从中抽取这些税收优惠,它们的发展空间又有!多大呢?其次,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成了我国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一种“门牌标贴”,实际带来的税收和所拉大相关产业发展的效应有限。北京现代用200天时间所创造的“北京模式”和“现代奇迹”似乎衬出了北京中关村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尴尬[1]。我国政府税收优惠的初衷的是通过收入的让渡,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增强竞争力,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引进技术成了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的现实选择。换句话说,政府在让渡收入的前提下,其良好的初衷落空了,多数进园、进区的所谓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在经过若干年发展之后要么依然处于技术的低端,要么早在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之后改换门面,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成了一座城市发展中的一种标牌。正缘于此,各地政府才有可能在各自的政策范围内给予高新技术企业以超出税收优惠之外的种种优惠,借助税收优惠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完全被扭曲了,鼓励高新技术的发展最后演变为一场异常激励的地方政府竞争。第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如果不是按照要素结构水平来确定的话,那么更多的因素则来自非经济因素的促成,比如政治、社会等,我国选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第二点的分析来看,我国做出的选择主要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科技强国。但这种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是出现了滥用现象,另一方面是过于担心科技创新能力低下会危及国家安全。对于后者,现有的研究表明除非极少数不能购买到的产品需要加大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按照要素优劣选择产业结构和社会技术的变迁路径更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从实践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享受了很多税收优惠,但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绩效,相反,政府成了最后的“兜低人”。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运用税式支出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政府让渡了一部分收入,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政府事先设定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掉入了“税收优惠陷阱”。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进行调整。第一,从选择目标来看,我国鼓励的是大力培育有自主创新能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而非全部高新技术企业,与此相对的税收优惠也应该具有选择性,而非全面介入实行全面优惠。因此,税收优惠应加强管理和认定,对于一般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果在一定年限内不能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要取消其“进园”资格或者应取消其享受的税收优惠。第二,从形成机制来看,自主创新能力虽然大部分出现在高新技术领域内,但是对于一些传统行业或者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存在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因此,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的行业应该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做出选择,而不应该是其他主体替代其进行决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也同样应该适用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从优惠的方式方法来看,我国的税收优惠直接性优惠过多、间接性优惠不足,特别是内、外资企业适用的两套不同企业所得税制与科技企业所得税优惠产生交叉,并且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总体上多于内资企业,存在着技术水平相当条件下的内外资企业的非公平竞争问题。因此,从我国的这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税收优惠应该选择直接性优惠和间接性优惠相结合,以间接性优惠为主的优惠方式,注重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搭 配,如多实行加速折旧,增加费用列支,给与投资抵免等税基式税收优惠,力求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益的“最大化”。最后,从整体宏观经济来分析,在所有的宏观政策之中,诸多政策都可能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产生影响,税收政策仅是一个方面而已。因此我国除了要认真执行上述几个政策要点之外,还要谋求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才有希望在培育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避免“税收优惠陷阱”。

第5篇:国防科技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调控方式;管理模式;调控手段

中图分类号:F0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3―0083―06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也是国家先进制造业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既是国防科技工业自身发展、满足军事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容与实质

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为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较长一段时期的平稳较快发展指明了途径,这是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新跨越的重大决策。

(一)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容体系

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是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建设模式、体制机制、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推动产业和技术的整体升级,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供给能力。

1 体制更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只有适应国家经济体制的这种变化才能顺利发展。第一,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主要通过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和竞争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转和配置。第二,国防科技工业政府职能以服务、监控为主。国防科技工业由于武器装备消费的特殊性而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是,从武器装备产品的商品本质而言,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一般市场经济规律,在一般条件下减少对武器装备的直接供给。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法治环境和基本建设服务,运用综合手段宏观调控。第三,国防科技工业市场开放、可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根本上打破各军工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自我封闭的状况,吸引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2 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改变过去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增加投资、上项目、铺新摊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来促进经济集约型增长。国防科技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实质性内容是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形成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重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一是从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要素组合优化转变,这是转变国防科技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要求。二是从依靠投资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性要求。

3 科技发展途径的转变

武器装备追求超越对手的属性决定了自主创新是军工企业的生命线。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国防科技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国防科技工业产业本身竞争力的强弱,而且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核心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国防科技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推出新的科技成果,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构建国防科技工业的新优势,真正以技术创新推动国防科技产业发展,满足国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4 建设重心的转移

长期以来,任务牵引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主要动力,这对于确保任务的完成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有限的投资被凝固于一个个具体任务之中影响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和长远发展。要把完成任务与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任务能力结合型军工建设。在抓好当前型号研制生产条件建设的同时,一要抓好一系列研发平台建设,满足加强基础和统筹保障的需要;二要开展一批关键基础产品的研发条件建设,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三要抓好核心能力基地建设。

5 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跃升

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模式、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推动实现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和技术的整体升级,实现平稳、可持续发展。

第一,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已经滞后于时代的要求,老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产品能力不足、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体系相对封闭、专业化配套不足、现代工艺手段不同步等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军工实现新跨越的当务之急。军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是要按照“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

第二。大力提高军民品研发和制造的技术水平。一是以信息化带动研发和制造水平升级,推进数字军工建设。以核心保军单位为重点,以产品的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信息化为主线,构建安全可靠、水平较高的军工信息化体系,形成以工业化为基础、信息化为主导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二是加快传统工艺、设备和生产线的调整改造;加大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加强安全改造和环境整治,实现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三是加快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增强军民品转换能力。按照军民结合、统筹协调、加快产业化的思路,重点发展具有军工特色的技术、产品和关联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群。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

当代经济体制转型主要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转型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财产所有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体制的两个基本要素,因此,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变必然是这一转型的核心内容;而另一方面则是财产所有制方面的转换,以这两个转换为基础,经济体制的其他要素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换,而所有制方面的转换,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国防科技工业转型的目标只能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转变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有限引入。

经济转型过程是一个经济体系由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向另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转变的过程,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变迁和演化,呈现出大规模制度创新的突出特点。一个国家能否建立起这种制度结构的关键在于政府,因为绝大部分正式的制度安排都是由政府制定

的。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使市场机制发挥对国防科技工业运行中经济调节的基础作用,但是,政府仍然是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中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因此,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实质是政府主导的国防科技工业制度变迁的过程,通过转变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调节方式,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利于竞争的国防科技工业市场,优化整个国家国防经济资源的配置,形成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

国防科技工业体制中的各项制度安排发生渐进的、连续的变化,而这种制度安排的量变又与一定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状况形成累积性因果关系,从而使经济转型呈现出一种不断演进的特征。当制度安排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整个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呈现出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模式也将发生重大转换,正是这种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质变使得经济转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国防科技工业转型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国防科技工业转型的准备阶段,即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改革阶段;二是国防科技工业转型的正式推进阶段,即旧体制的消解与新体制的确立;三是国防科技工业转型的深化与完善阶段。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转变经济调控方式

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和国家安全战略需要等原因,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制度转变尤其滞后于其他行业的改革。

(一)国防科技工业直接调控及其弊端

在国防科技工业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中,政府对国防经济采取直接宏观管理体制,即行政力量直接干预国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推动国防经济运行,实现国防经济的宏观调控目标。

第一,资源配置国家化。国家是国防科技工业唯一的真正财产所有者。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家事实上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国防经济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源,保证有限的资源主要用于国防需求的重点领域、方向和项目,以实现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资本积累,使稀缺资源用于国防所急需产品的生产,确保国防安全目标的实现。

第二,生产经营计划化。为了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按照国家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加以配置和利用,需制订统一的科研生产计划,一方面从宏观上决定将多少资源用于积累和投资;另一方面又直接向国有微观国防生产单位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规定其生产的武器装备品种及数量。

第三,市场交易行政化。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独立于国民经济体系,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国防科技工业内部的经济联系则是按照行政组织系统的纵向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必需的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受到纵向联系的支配和严格控制。国防科技工业中所使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分配。国防科技工业的产品――武器装备由国家根据战略安全的需要统一装备、部署,无偿调用。

这种以直接调控为主的经济调控方式的弊端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直接调控限制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存量国防资源在条块分割的行政组织系统中封闭起来,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第二,直接调控完全排斥市场,否定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作为生产经营者的独立地位,使企业处于无权、无责、无利的状态,使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缺乏活力和效率。第三,在直接调控中,不仅作为调控中枢的国家国防科研、生产计划部门实际上不可能掌握进行科学计划和调控所需的大量而复杂多变的信息;而且由于微观经济单位自身利益,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信息失真和信_息传递的时滞,这又反过来严重损害直接管理决策本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导致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从而使宏观层次上的经济运行和效益出现严重问题。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

在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中,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宏观调控为主,是体制机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适应和推进市场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这是市场经济的法治经济、自由经济性质决定的。

第一,弱化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职能。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宏观调控,由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和直接配置资源转向主要调控市场,进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最大限度地压缩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约束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和强制措施等手段,将物资分配、资金调拨、人事任免等各种职能让位给市场。

第二,弱化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职能。对于政府行使所有权的国有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应实施有进有退的方针,对绝大多数一般竞争领域的国有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应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退出国有序列,使政府从这些企业所有者的位置上彻底退出来。即使是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也应从产权关系上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对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则要着力克服其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等方面面临的制度,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第三,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宏观调控的一般目标是在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宏观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计划、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控制通货膨胀或紧缩,保证经济总量平衡和增长。除以上任务外,政府还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承担重要的责任,但重点应放在宏观性、战略性、公共性和政策性结构调整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保证国防科技工业各行业之间以及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国防科技工业转型要求转变经济管理模式

工业管理体制是整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受整个经济体制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而存在的。国防科技工业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要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相应地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一)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部门管理。国防企业主要是国有国营,政府通过建立各个专业管理部门,或者把企业分门别类划入相应部门;或者由部门组建企业,并按照行政系统,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这种管理体制是由当时的经济状况、战略需求和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国务院负责管理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的机构有从第二到第八机械工业部等七个工业部门,分别管理本部门企业的计划、生产、物资调配和人员安排。随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国防科技工业行业逐步弱化部门管理。第一,取消国防科技工业各个专业工业部,成立由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的军民结合的专业总公司。总公司退出了政府序列,变为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经济实体,

从形式上由政府部门向经济实体转变。但是,仍然承担着相应的行业管理职能。第二,1998年3月,国务院成立了新的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各军工总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统归新的国防科工委管理。这次改革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取消了军工集团公司的行业管理职能。但是,军工集团公司仍然习惯于行政管理方法,对其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的子公司过度干预,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母子公司关系。同时,从1984年成立全国军工技术转民用联络组(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前身)起,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等16家全国性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基本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各大领域,成员遍布全国千家企事业单位。但是,国防科技工业协会现行的所谓行业管理,本质上更多的是传统部门管理的变异和延伸。

第一,从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看,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国防科工委对行业协会的管理主要分两种模式:一是作为行业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直接管理,业务联系比较紧密;二是以各军工集团公司为依托,实行挂靠单位、业务主管部门与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三重”管理模式。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中国民用爆破行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和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采取第一种模式,其他均采用后一种模式,如中国硝化棉行业协会就挂靠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火炸药局。原因在于,虽然原有的政府职能统归国防科工委,但现有的社团大部分是在原五个军工总公司时期成立、发展起来的,在行政、业务上主要以原五大行业为依托,协会的人、财、物也都是集团公司所提供的,协会离开了集团公司难以自立。

第二,从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的业务看,存在大量政府行为。以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为例,协会业务范围包括:中国政府有关和平利用军工技术造福人类的方针、政策宣传;组织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受政府委托,为国家制定民发展战略和规划、计划进行调研,组织研究并提出建议;受政府部门委托,组织民与军民两用技术项目的评估等。协会业务多以政府为服务对象,而不是以行业内市场主体――企业为中心。

这些集中反映出改革过程中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职能虽有所变化,但是行业管理模式并未完成实质性转变。事实上,至今政府仍然是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的“真正”主体,并被局限于国有企业的范围之内。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模式这种分步到位的转变滞后于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市场机制发展的需要,滞后于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其管理模式向行业管理转变

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代替部门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和平环境下,武器装备的本国需求不足、国际市场有限,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要生存,行业要发展,集约经营成为必然的唯一选择。实现集约经营,要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提高结构优化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要求产业布局合理,行业发展有序,抑制盲目发展,这些都有赖于有效的行业管理。虽然几次机构改革,对行业管理进行了不少探索,但我国现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基本上没有跳出部门管理的窠臼。国防生产企业间的客观联系被部门人为阻隔,资源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无端的浪费;存量资产难以跨地区、跨部门流动,产业结构调整也因各自的利益归属而困难重重;各部门只管也只能管系统内的国有国防企业。覆盖面不全,行业发展难以统筹规划,不必要的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屡禁不止;缺乏行业管理,又造成了无序竞争。凡此种种,说明了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不转变,国防经济发展中的浪费和无序状况就难以克服,经济增长方式也就难以实现集约型发展。

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新模式应是旨在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覆盖全社会国防科技工业行业企业的行业管理。它以经济政策与协调服务为主要管理内容,以间接管理为主要手段,以精干的政府管理部门和众多的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为管理主体,这种行业管理由政府管理行为和行业自律行为两部分组成。政府管理行为由政府有关机构实施,主要是制定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规划,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协调行业利益和行业行为。行业自律行为由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即行业协会实施,主要是在政策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把国家宏观国防经济调控目标、政策取向传导给企业,把企业的意见和行业的要求转达给政府;维护行业利益,同时根据本行业的特点,进行行业统计,编制颁发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建议性文件,搞好信息集散与展览促销等开拓市场方面的服务工作;协调行业内部资源配置和价格等利益关系,制定行规行约,组织行检行评;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指导、咨询、培训等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加以支持和引导。以上两部分行业管理职能是紧密相联、互相配合的,政府制定的政策、规划是否科学,能否有效实施需要行业协会的参与和配合;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指导。

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转变经济调控手段

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不是一种意愿的取舍,而是经济体制的内在规定。调控手段看似经济调节工具的选择,其实则是经济体制状态的标志。特别是行政手段运用的比例、效果往往是衡量体制转型程度的重要体现。“如果从把握规律的角度作判断,体制转轨及完成期,行政与非行政手段的运用大体呈现以下阶段性特征:行政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与经济及法律手段并存一经济及法律手段为主。”

(一)国防科技工业行政调控手段及其弊端

计划经济时期,行政手段是国防科技工业宏观控制的特征,宏观控制通过下达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计划指标,经过层层分解来组织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活动。国家通过对庞大的行政管理体系的纵向协调,传递政府的国防科技工业计划信息,这一行政管理体系内数个层次之间交往的纽带不是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是自上而下的直接命令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相比较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具有反应快、推行迅速的优点;而行政手段的缺点在于容易造成政策断层,政策的突然性变化会使政府的行为缺乏可预期性。同时,行政手段的断裂性,在没有配套措施跟进的情况下,会使市场主体的利益受损而得不到相应补偿。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经济调控手段向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转变

由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初始阶段,许多必要的法律框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之中,经济运行中既带有转型之前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如一些企业的盲目扩张冲动、投资实际上只负盈不负亏的软预算约束等;又带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如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等。因而,宏观调控在主要使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同时,也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国防科技工业宏观调控应遵循市场规律,宏观调控的改善方向应当是增加政策中市场机制的成分,减少行政干预的成分,更多地以价格信号引导投资主体自主选择,其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以健全的法律体制为保障,为了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对需要长时间坚持的国防科技工业政策应将其纳入法制轨道,使重要政策转变为法律,以加大执行的力度,因而宏观调控的另一个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同时,在经济调控与法律调控两种手段的运用上,要更多地加强配合,协调推行。

第一,加强运用经济调控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受价值规律支配。经济手段的调节,既可以使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目标范围,又可以不失企业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经济手段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这表现在它确定的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布局,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通过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影响和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第6篇:国防科技的发展范文

随着知识经济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防科技情报的分析和管理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等特点,具有单一领域转向全领域、新兴数据源蓬勃发展、多数据源综合利用、情报分析智能化和严谨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综合大数据相关技术,构建大数据环境下的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管理体系,针对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的获取和挖掘、知识存储、知识扩散、知识利用和创新,分别构建了国防科技情报知识挖掘系统、知识存储系统、知识扩散系统、知识利用和创新系统,以期实现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的高效管理和利用。

关键词:

大数据;知识管理;国防科技情报;知识创新

0引言

知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防科技情报分析和管理,也必将趋向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方向发展。知识,是国防科技情报研究和管理的最终产品。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决策,要求能够快速、准确获取国防科技情报,并进行全面、智能分析,实现高效扩散和流转,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的高效利用和知识创新。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国防科技情报数据量呈现指数级增长,情报研究和知识管理,也随着数据量的井喷式增长,而发生着深刻变化。在大数据时代,海量的科技情报数据使得情报分析人员,已经无法完全靠人工查看的方式进行情报分析和研究,迫切需要构建适应大数据时代特征的科技情报系统,需要利用新的信息化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目标导向性的知识挖掘和可视化表征,对获取的科技情报知识进行高效存储管理,为情报知识的扩散、利用和知识创新提供支撑[1]。

1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情报知识管理面临的新环境

2001年,D.Laney最先提出大数据具有“3V”特征:数量(Volume)、速度(Velocity)、种类(Varie-ty),分别表示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巨大,数据种类繁多,数据产生速度快的特点,对数据处理和分析速度要求更高[2]。大数据环境下的国防科技情报工作,可以将大数据定义为5V特征:数量(Volume)、速度(Veloci-ty)、种类(Variety)、可视化(Visualization)、价值(Value),分别表示大数据时代国防科技情报数据海量化、情报数据形式多样化、情报产生和情报分析快速化、情报知识可视化、情报价值化的特点[3]。科技情报的5V特性,对国防科技情报的研究和知识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大数据时代,国防科技情报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传统的科技情报研究和管理,主要是对万方数据、CNKI数据库、NSTL科技文献数据库、Derwent专利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结构化数据库的情报数据进行分析,而在大数据时代,各种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并且在科技情报分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大数据时代,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管理呈现出个性化服务的趋势。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可以精确把握专家及科研机构等科技主体的行为模式和需求,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个人化、个性化、精确化和智能化的情报推送服务,建设更加高效的全新的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管理模式[5]。综合国内外已有的大数据在科技情报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总结出未来的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管理的趋势为:情报研究由单一领域转向全领域研究;多种数据源综合利用;强化新型信息资源的分析;情报研究的严谨性更加突出;情报研究呈现智能化。

(1)情报研究由单一领域转向全领域研究目前,科技情报研究和知识管理,已经从方法上和内容上,均由单一的领域,向多领域、全领域扩展。在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上,国防科技情报研究中,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可视化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已经广泛应用于科技情报领域。在科技情报分析内容上,将不仅局限于情报相关的领域问题的分析,将会结合更大的情景和场景,进行全面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在国防科技情报分析时,由于各种原因,获取的科技情报信息一般是不完整的,甚至带有欺骗性。如果仅仅根据获取的有限情报,仅结合本领域内的信息进行研究,将会导致情报知识的不准确。因此,需要结合各种外部情报信息,综合分析研究。

(2)多种数据源综合利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过程中,国防科技情报研究,也发生着显著变化。首先,国防科技情报研究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大数据环境下,国防科技情报,已经不再局限于国防科技相关部门,而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以单一数据源的情报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国防科技情报研究需求,需采集、获取多种数据源情报信息综合分析。其次,各种不同的数据源的情报信息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需要综合不同数据源情报信息的特点。再次,科技情报研究结果,需要保证研究结果准确、可靠、科学、全面。因此,国防科技情报研究,需要综合利用网络大数据、各类信号数据、图像数据、文本数据等,并辅助侦察数据,从不同的数据源获取、收集科技情报数据,并综合评估分析。

(3)强化新型信息资源的分析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数据源蓬勃发展,如各种新媒体、各种专业机构知识库等。国防科技情报的收集、采集,将更多地依赖于各种新数据源。目前网络已有的各类科技报道、期刊文章、学术资料、专业文献等,均包含有丰富的科技情报。同时网络新兴媒体包含有更加丰富的各类情报信息。比如,从专业机构的知识库中,可以分析出其研究思路、技术现状、存在的技术不足和难点等。但是,目前网络大数据、专业机构知识库等新数据资源,信息量很大,种类繁多,需要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和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实现国防科技情报研究的需求。

(4)情报研究的严谨性更加突出科技情报研究专业性强,需要依靠情报分析人员,根据其自身的专业知识、经验知识等,构建情报认知框架,分析不同情报数据,得出情报分析研究结果。在情报分析过程中,不同的分析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同、水平不同,每个人的经验知识也差距较大,导致科技情报分析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未来的科技情报研究趋势之一,将会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情报研究中的不确定性,提高情报分析的结果准确性。在目前海量的科技情报数据和众多的情报数据源条件下,科技情报分析需要加强严谨性。

(5)情报研究呈现智能化现代科技情报信息,呈现出全领域、多数据源特点,情报数据时刻变化万千,国防科技情报研究工作需要能够迅速采集、获取各种数据源国防科技情报,统合不同领域知识和不同数据源数据,及时进行分析、研究,获取有用的情报知识。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等,已经被深入应用于国防科技情报研究领域。目前,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研究,将利用统计数学工具、数据挖掘、数据集成、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技术,分析海量科技情报数据,将数据转换为知识。情报研究工作的智能化发展,不仅可以将情报研究从繁琐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显著提高了情报研究工作的质量、效率。智能化分析技术,可以对不同数据源的情报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拓展国防科技情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取出更多有用的知识。

2大数据技术在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在新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防科技情报研究工作迫切需要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国防科技情报的知识管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高速获取、智能分析等。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包括情报知识输入、情报知识成长、反竞争、情报知识输出四个功能。其中,情报知识成长过程,包括科技情报知识的挖掘、知识存储、知识扩散、知识利用和创新。因此,本文根据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将详细讨论、建立国防科技情报知识挖掘系统、知识存储系统、知识扩散系统、知识利用和创新系统。

2.1国防科技情报知识挖掘系统

国防科技情报知识挖掘旨在根据需求目标,利用数据库技术、先进检索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识别算法等,从海量的科技情报中,收集、分析所需的相关科技信息。国防科技情报的知识挖掘系统,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匹配性原则,即为在海量的科技情报信息中,寻找到与需求最匹配的知识;(2)效率性原则,即以最快的时间找到所需的信息,降低情报知识挖掘时间,提高国防科技情报知识流转速度;(3)归一化原则,即为将国防科技情报信息进行标准化,实现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知识管理;(4)协调性原则,即情报分析、知识挖掘阶段,需要与其他环节进行信息交流、传输等,能够与其他系统协调工作,流畅运转。由系统流程图可知,国防科技情报知识挖掘系统首先将输入的科技数据,按照不同的特点、方法进行标准化,然后将标准化后的科技信息,分为一般知识、核心知识、其他知识等几类;其次研究科技信息知识挖掘算法和识别技术,如建立知识地图,并建立科技信息知识挖掘网络和搜索系统。最后,设计科技信息知识挖掘评价方法,对该知识挖掘系统性能进行评价。

2.2国防科技情报知识存储系统

国防科技情报知识存储系统,是将通过知识挖掘系统获取、收集、整理的科技情报信息,存入设计的数据库中,形成国防科技情报的知识库,实现快捷、高效的检索和应用。但是国防科技情报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其对知识存储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实现编码的存储和非编码的知识存储。对获取的情报知识,首先要进行知识形态划分,分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根据划分好的知识形态,研究院所等可根据专业领域、专业知识等角度,结合自身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实践,对科技情报知识进行专业分类,可以分为文档型知识、样本型知识、符号型知识、经验型知识、数量型知识等。根据分类后的知识,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大数据存储、云平台技术等,建立科技情报知识数据库,如文档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对象数据库、经验数据库、样本数据库等。利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对科技情报知识进行管理,实现科技情报知识的高效利用。图3所示为国防科技情报知识存储系统的结构图。

2.3国防科技情报知识扩散系统

国防科技情报知识扩散,需要将获取的情报知识在组织内部尽可能的扩散,以利于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加快情报知识的更新、流转速度,提高情报知识的利用效率。国防科技情报扩散系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精确性和保密性相统一的原则,即将情报知识扩散给最需要、最可靠的对象,同时要保证在知识扩散过程中,不会失去控制,导致知识扩散泛滥;(2)全面性和效率性相统一原则,即需要对知识进行全面的规划,使知识可以以高效的方式,在适当范围内扩散;(3)归一化原则,即对知识扩散速度、扩散空间、扩散效果、扩散评价进行标准化、统一化管理。

2.4国防科技情报知识利用和创新系统

国防科技情报知识利用和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知识挖掘系统、知识存储系统、知识扩散系统等,均是为实现知识的利用和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撑。在该阶段,知识将形成产品或者转化为新的技术和理念。知识创新是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想,生成新的知识。设计国防科技情报知识利用和创新系统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全局性原则,即站在全局性角度,以体系价值为基础;(2)整合性原则,即有效的整合、利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知识,将各部分的知识综合为一个整体,最大化利用知识;(3)创造性原则,即在知识管理的任何阶段,都应该鼓励提倡进行知识创新;(4)实用性原则,即在科技情报知识利用和创新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实际的需求,能产生实际的效益。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情报知识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仅仅拥有知识的数量大,已经不再是优势。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科技情报知识的管理,能高效地使用知识,并能进行知识创新,才是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管理的核心工作。本文结合国防科技情报知识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管理方法,建立国防科技情报知识挖掘系统、国防科技情报知识存储系统、国防科技情报知识扩散系统、国防科技情报知识利用和创新系统,实现对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的高效管理。

作者:江红玲 单位: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李广建,杨林.大数据视角下的情报研究与情报研究技术[J].图书与情报,2012(6):1-8.

[2]刘如,吴晨生,李梦辉.大数据时代科技情报工作的机遇与变革[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6):35-39.

[3]张春磊,杨小牛.大数据分析(BDA)及其在情报领域的应用[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8(1):18-22.

第7篇:国防科技的发展范文

当前,国防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密不可分,国防科技对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结果对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战争状态下的军事战斗力转化为非战争时代下的民间生产力,实现国防科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目前我国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国防专利申请数量迅猛增长,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除了重奖评、轻创新的不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科研、轻转化思维模式和重保密、轻解密的国防专利制度以及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力度的不够之外,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2.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国防工业及国防科研机构一直延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绝大多数军工企业仍然采用“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制度体系,与我国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融合度不高,企业活力与市场化动力不足。科研院所更是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与经济发展貌合神离,导致一些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其相关科技成果难以在企业生产上进行大规模推广等,从根本上严重阻碍了我国国防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根本改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竞争机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相对完善,民营企业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获得长效发展;一些国有企业通过结构重组与改革,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活力;而军工企业由于其涉及国防安全的特殊性,在体制变更与改革方面相对谨慎和缓慢,其本质体制至今仍未被彻底改变。大多数军工企业运营和发展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投入和扶持,其技术应用与产品生产均依据国家分配和军事需求。这样导致其产品生产较为被动、技术应用范围相对单一,企业缺乏自身的创造活力与生命力。因此,我国以国营管理体系为主的国防工业的管理体系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较大隔膜,传统的计划经济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当今社会的市场竞争体制。

2.2军工企业采购机制不完善

军工企业一直延续传统管理体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与市场经济隔离,其技术发展与产品生产相对独立,因此企业对物资的采购模式也与一般市场竞争机制中民营企业的采购机制不同,军工企业的管理架构限制了其自主采办的灵活性。另外,因为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相关政府部门与负责装备采办的军队管理机构设置的重叠和对等,并且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使得军工企业同时受多方约束。在资源配置方面,因为目前仍然采用各军工企业独立上报采办计划的采购机制,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国家依计划将采办资金分配给各用户用于各自购买装备、技术等需求的同时也缺乏对采购计划的统一汇总和分析,使得采购资金分配相对分散,尤其对于一些重复的购买计划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冗杂、分散的军工企业采办机制导致军品生产过程中的采购成本增加、产品经济效益下降,阻碍了军工企业的发展。

2.3军民界限尚未完全消除,条块分割较为明显

我国军民融合体系尚不完善,军民企业貌合神离、条块分割明显。因为军民两大类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并且二者的管理体制和创新系统长期分割,导致许多产品和科研项目重复,造成了对国家有限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军工行业,由于受固有管理体制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军工企业形成垄断、封闭的发展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对社会科技和资源排斥的同时也拒绝和同行的协作,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不利于与民间企业的融合以及与市场经济环境的融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成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民用科技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市场化竞争体制,也涌现出了许多优质企业;但由于军工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民间技术转为军用的门槛过高,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有限,限制了民参军的发展。而国防军工企业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并且以国家财政资金作为唯一经济来源,企业本身缺乏自主性和市场竞争力,导致民发展受挫。因此,二者在管理机制上的不同也是造成军民企业分离的主要原因之一。

2.4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欠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工业飞速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许多企业包括一些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完全依赖于国外,缺乏自主的创新研发能力,使得许多企业无法获得长效发展。尤其是军工行业,其相对滞后的管理体系使得企业缺乏自主活力,导致其创新机制更加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阻碍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建设。

3.消除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弊端,促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思想,始终坚持科学管理为宗旨,从根本政治制度入手,化解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大力推进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

3.1变革计划经济体制,实现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适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构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国防市场退出和准入机制。在保证国防安全的前提下,对于老旧传统的军工企业及时进行改革或重组,使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竞争能力不足的军工企业逐渐退出市场;同时允许一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强的优质民企进入军工市场,提高国防工业的市场竞争活力。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竞争的作用,加快国防工业与市场机制的融合,让军工企业及时了解市场经济动态和需求,革新传统落后的军用科技产品标准,扩大军用技术和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范围,避免国防科技与军工资源的搁置、浪费。通过体制改革,让军工企业摆脱对国家的过度依赖,增强自主竞争实力,提高自身效益的同时也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3.2改革和完善国防工业采办制度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国防采办机制,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管理统一、制度完善的政府采办体系。合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国防部门对科研、生产的协调管理功能,形成由政府综合管理、国家统一决策、三军联合采办的管理制度,精简采办机构和相关人员的管理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同时避免因重复采购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建立政府、国防部门及军工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避免因各自为政而出现标准不一、相互矛盾的采购管理系统,限制采购计划的实施和进行。建立健全国防装备采办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国防采办活动。由政府依据国家决策并且在财政预算范围内给相关军工企业统一发放采办项目标书,各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采购计划一律在公正条件下通过公平、公开的竞标来完成,同时将国防工业的采购内容列入国家审计范围,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抑制采办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等不规范现象,形成公开、透明、公正的国防采办体制。

3.3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设置必要的管理机构,如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切实促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资源的流动以及军民两用技术的推广研发,通过对体制的变革从根本打破军民行业的壁垒。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和管理,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搭建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构建军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在资本运作方面,合理开放国防工业资本市场,在保证国有控股主导的前提下,适当吸纳社会资本的投资,既为国家军费节省了开支,又促进了国防工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入。在资源利用方面,建立统一的产品生产标准、公平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军民技术相互转化、共同进步;对于优质的民间企业,如电子信息等产业,其民间技术已经远超于军工行业,加之其企业运营机制相对灵活、生命力较强,应当及时将其引进到国防工业的发展当中,提高国防工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而对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军工行业,在不涉及国防安全和机密的前提下,其技术成果应当在民间市场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运用,建立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体系,在提升民间整体科技水平的同时也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打通民、民参军的双向技术转化通道,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并且扩大对军民两用技术的投资和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还节约了产品开发成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军民一体化融合式发展。

3.4鼓励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力

改革传统的国防工业管理体系,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军工产业集群,由独立封闭的行业结构转向规模集中的产业群,增强军工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与优质民营企业的联系,相互学习,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综合实力。加强国防工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学习、消化和再吸收,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新思路。加强人才培养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国防工业,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调动国防工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结语

国防工业不仅掌握着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涉及国防安全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富强发展的命脉,其中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尤为重要。国防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将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防建设的安全,同时也是能否顺利推动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变革国防工业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思想,消除国防工业科技管理体系弊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激励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注入新鲜血液与不竭动力,是我国现阶段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让科学技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达到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结合,才能深入实现军民融合道路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军兴国梦。

参考文献

[1]王金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刍议[J].军事经济研究,2006,01:34-38.

第8篇:国防科技的发展范文

一、2020年普通劳动力资源对军队的支持能力

劳动力资源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战时经济发展和军队扩充的基础。战争中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十分重要,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资源,就不能维持战时国防工业生产,民用生产和兵员补充,也就不可能维持战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基数很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人力资本的增长(见表2),从以往历年我国人口总量及总人力资本增长(见表1)的趋势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我国GDP的增长,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总人力资本最大的国家,也是总人力资本增长最快的国家。可以预计,2020年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上升,我国普通劳动力资源对军队建设将提供很强的支持能力。

二、2020年国防科技人力资源对军队的支持能力

国防科技人力资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国家为主要投资主体的军校培养的或主要通过在“干中学”积累起来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另一类是在进入国防科技系统前已拥有了较多知识和技能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目前,我国的国防费与许多国家相比,无论是在人均军费上还是在占GDP的比例上均有很大差距,而现有国力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增加国防费,因此,在战争爆发或平时紧急情况下,不能单纯依靠现有军队系统的国防科技人员,而必须依靠地方院校毕业生或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军队建设对国防科技人力资本的需求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国家面临的战争威胁程度

当一个国家即将或者正在进行战争时,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会增大。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周边环境稳定,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就会减少。

2.国家军事战略

如果某国奉行军事霸权主义,在国际社会上处处树敌,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就可能需要大量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相反,如果某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仅为了维护领土和民族尊严进行有限的国防科技活动,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就相对较小。

3.国家经济实力

国防科技活动耗资巨大,需要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就可以增加国防科研投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会随之增大。

4.国家整体科技水平

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对国防科人力资本需求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的说,国家整体科技水平越高,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越少。因为国防科技成果的保密性很强,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本国的科技力量,如果国家整体科技水平较高,就可以把部分国防科技任务交给地方单位完成,减少国防科技人员的编制。

在以上几个因素中,虽然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在军事上不称霸,但由于未来我国仍面临复杂的周边环境,我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也没有最后完成,还要为打赢敌人可能强加给我们的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而努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对国防科技人员的需求将呈上升趋势。这不仅要求我们发展整体教育水平,而且需要加强某些军队建设急需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

为此,我国教育部全军院校制定计划,规划了我国教育事业在2020年以前的发展蓝图(见表3):

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具体情况:

一是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总量相对不足。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科技人力资本大国。据初步统计,在1994年,我国每千人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不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15岁以上劳动人口(15岁―64岁)的5.2%,而1995―1997年,这一比例美国是46.5%,加拿大是46.9%。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二是我国人才队伍的素质仍有待提高。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但由于教育发展仍相对较落后,越是在高素质人才资源层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大。

三是我国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人才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四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工程技术类专业人员短缺;人才队伍产、学、研的脱节严重。我国企业拥有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不足50%,企业每万人中拥有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不足3人,而日本是49人、德国是35人、加拿大和英国是25人;人才素质结构不合理,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年龄偏高,比例偏低,仅占总数的5.7%,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较为短缺,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7.5%。

 四是近年来军队吸引地方科技人才偏少。近年来,部队中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干部显著增加,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中青年科技干部有不少是博士或硕士,知识化层次发生了飞跃。全军现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专业技术干部11.3万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2万多名。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知识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军营以下干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比1978年提高46.3%,其中营连主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8%以上。但喜中也有忧:近年来,军队单位留住了大量部队培养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而接收的地方名牌大学一流毕业生还很少,尤其是从地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屈指可数。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基本上是从军队向地方的 “单向流动”,长此以往,令人担忧。

但是,我军有经过“两弹一星”等重大军事项目的国防科技积累,有着全民爱军支前的光荣传统,随着现行兵役制度的改革,如2008年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中以上文化青年入伍,2009年国家出台八方面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入伍等,而且随着军队待遇的不断提高和我国部队院校教育培养能力的不断加强,全军国防科技队伍规模将迅速扩大。全军专业技术干部从1978年的几万人,发展到目前约占全军干部总人数的一半。学历层次显著提高:专业技术干部队伍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由过去的不足10%上升到60%多;学科带头人中,中青年占了70%;24个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出博士后近300名;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大量涌现。

综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及我国对2020年前对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可得出如下结论:2020年前我国国防科技人力资源对军队建设具有较强的支持能力。

以上分析表明:到2020年前,我国普通劳动力资源对军队具有很强的支持能力,我国国防科技人力资源对军队具有较强的支持能力。

参考文献

[1]付会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大学, 2002.

[2]陈代兴.国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海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第9篇:国防科技的发展范文

(一)国防需求是国家的特殊需求

国防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受国际环境、国家周边环境、军事战略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的。在不同的经济体制条件下,满足国防需求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满足国防需求采取的是国防订货的方式。由于军品是特殊商品性质,除具有一般商品的规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运行要求,国防订货不能等同于其它民用商品订货,其主要表现在:

(1)国防需求具有双重性。民品国家订货主要反映国家与企业的供需关系,合同改变或违反,按《经济合同法》有关条款处理,国家不再具体检查考核;军事需求国家订货除反映国家与企业的供需关系外,仍具有国家任务性质,企业必须确保完成。由于特殊原因,影响合同完成,如双方同意修改原订合同,除执行《经济合同法》有关规定外,亦需按规定程序报国家订货主管部门备案调整,否则,企业不能不完成订货任务。合同仍应视为国家任务,完成与否要作为对企业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之一。

(2)国防需求的范围特殊。民品除少数项目外,通常是在企业大量生产的某项产品中,对国家需要部分实行国家订货,企业面对众多买主,优先供应国家订货后,则可自行销售,国家订货仅是企业生产该项产品的一部分;军事需求国家订货是直接交付部队使用的武器装备,是军队专用产品,除军队订货外,未经政府批准,企业不得自行安排生产与销售,属于专买专卖产品。

(3)实现国防需求的方法与程序特殊。由于军品特殊商品性质,它不同于民品,不能在众多供应厂商中实行公开招标竞争,择优订货,而只能依据政府规定在特定范围,实行有限的招标,只能在定点厂家协商订货。其订货程序也不相同:民品是政府授权的国家订货部门按国家订货计划直接商签订货合同,合同签订后为国家合同;军事需求是由军队的装备订货部门提出订货计划后与生产企业商签订货合同,报总装备部确认,并统一纳入国家订货,确认后的订货合同为国家订货合同。

(4)满足国防需求的条件特殊。民品国家订货所需生产保障条件如原材料、外购件、试验和工艺加工设备及生产场地等与其他一般订货一样,没有特殊专用的技术要求,原则上均由生产企业自行解决;国防需求系军队专用产品,由于其高技术和不同用途、不同性能要求的特点,生产需要大量专用物资、器材和专门的试验、加工设备,投资大、周期长,难以短期直接回收,除企业自身解决部分外,仍需国家专项投资或协助解决。

(二)国防消费是特殊的公共消费

国防消费是国防活动中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耗,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国防需求的具体体现,是国防经济活动的归宿,又是国防经济自身循环的起点。与国民经济消费相比其特点表现在:

(1)国防消费是手段,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任何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生产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并且,生活消费才是真正意义上消费,生产消费最终是为生活消费服务的。但是对于国防经济来说,国防消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因为国防消费不是直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产的需要,而是在国家和战争存在的条件下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手段。

(2)国防需求决定国防消费。在国民经济的消费中,一般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主要因素,消费是收入的函数。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将增加。因为只有增加有效需求,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但在国防经济中,国防消费不是由国民收入所决定,而是由国防需求所决定。在和平时期,国防需求就相对很小,而一般地说,这个时期的国民收入相对较大,但这时的国防消费相对较小;相反,在战争时期,国防需求相对很大,而一般地说,国民收入相对较小,但这时的国防消费反而很大。所以说,国防需求是影响国防消费的主要因素。

(3)国防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存在比例关系。国防消费是社会消费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学术界根据社会化大生产有计划按比例的要求,认为国防经济应与国民经济保持一种均衡的比例关系。实际上,国防消费与国民经济消费根本就不存在比例关系,不仅短期是这样,长期也是如此,据历史考证,我国的国防经济规模的历史过程所具有的最基本特点,就是绝对规模不断扩大,而相对规模则不断收缩,并不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比例的发展。不仅我国是这样,国外也是这样。因为它完全是由国防需求决定的,当然这个国防需求是在客观资源限制条件下的国防需求。国防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不成比例发展,并不就是说国防消费不参加社会再生产的循环,甚至并不是说国防消费在国民经济再生产中不存在实现条件。

(4)国防消费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并率先用于武器装备的生产中,武器装备越来越复杂、精密、自动化、智能化,威力也几倍几十倍的增加,其研究制造的成本也随之大幅度增加。保持一支同样规模的武装力量,武器装备的数量和军事人员的数量之比越来越大。同时,造成了武器装备的费用在整个国防消费总额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这种由国防消费总额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国防消费总额技术构成的价值构成的提高,就是国防消费有机构成在提高。

(三)国防科技革命是特殊的高技术革命

经济学意义上的高技术革命与国防科技革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学意义上的高技术革命,是当企业家认为传统技术和一般技术已经不能带来更多利润而高技术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情况下,由企业家或国家扶持下的企业家进行投资,把科学家创造的高技术运用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而国防科技革命,是当国家认为传统技术和一般技术已经不能带来更多战斗力优势的情况下,国家、科研院所及企业界进行投资,把科学家创造的高技术运用到国防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出一系列先进的武器装备,并迅速地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变为现实的战斗力,推动战争形态发生质的变化。如冷兵器到热兵器、热兵器到机械兵器以及正在进行的信息技术革命等莫不如此。这两种高技术革命的不同点在于作用领域的不同、作用方式的不同和作用机制的不同:

(1)国防科技革命是带动国防需求的火车头。国防科技的广泛运用,使军事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武器装备需求的规模、结构、形态、质量、性能发生了重大改变,军事订货方式发生了重大革新等等。一句话,国防科技引起了需求质量的高度化及需求方式的精益化。如美国通过在政府与工业界之间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签订合同的周期能从两年减少到几个星期,或者,充其量为几个月。

(2)国防科技革命是推动国防工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发动机。国防科技引起国防需求发生变化,国防需求的变化又引起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需求变化,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需求变化必然推动国防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如当前在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高技术武器装备技术需求的重点是:高精度、高可靠性、高难加工、新材料加工、高柔性、高安全性、易动员性、低成本等等,这些军事技术的需求正在推动着国防工业向精益生产方式或敏捷生产方式转变。历史上,在国防科技的推动下,美国依靠工业的大量生产方式战胜了欧洲的单件生产方式,而日本又依靠工业的精益生产方式战胜了美国的大量生产方式,现在美国又提出了工业的敏捷生产方式,企业以此夺回了美国在制造业的优势。

(3)国防科研单位是提高国防采购经济、军事效益的有力助手。国防科研单位以其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充当武器采购部门与工业界之间的联系桥梁,站在政府的立场上,运用其雄厚的技术力量(人才与设备等)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去评估工业界提出的技术建议,监督科研合同的执行,估价军工厂商独立研究与开发项目,使军方成为“精明买主”,提高国防采购的经济效益与军事效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