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明确乡土语文教学范畴,立足于农村教学实际。
乡土语文是广泛的一个概念名词,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特点,搞好乡土语文研究有利于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国家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乡土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乡土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乡土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乡土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乡土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乡土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三、综合乡土语文资料整理,设计课题研究开发方案。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比如说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以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不同的旅游文章写作与美景,比如,巴东三峡的雄奇秀丽,周庄水韵的“中国第一水乡”美称,青海湖如梦如幻的美境,还体验了纽约的勃勃生机异域风情。然后引导学生这样设计:在你的家乡有尚未开发的山川湖泊或名人名村吗?有成片的果园可以让游人去观赏采摘吗?有特色景观的风土人情可以吸引游客吗?已有的旅游景点,又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选题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初期,学生选择课题的能力还不强,我们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可行的,富有实效,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供他们选择学习和研究。比如我们平常总爱没收学生偷看的小说,怕影响学习不让学生看课外书,这是在应试教育中老师家长形成的共识。近几年提倡素质教育,倡导阅读的重要性,但学生作业多和想阅读课外书而没时间阅读始终是一对矛盾。针对学生自身的这一问题,我们讨论确定了“渭源县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的研究专题。学生踊跃参与,组建工作小组,明确任务分工,设计调查问卷,制定研究方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大家辩论,寻找对策,提出了适合城乡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宝贵建议。并通过校园广播、发倡议书等方式在我校及周边学校掀起了阅读课外书的热潮。调查报告《渭源县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获第28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二等奖。针对渭源县近年来环境的发展变化,如校园、新建公园、县城美化绿化所引进的“外来户”植物我们不认识的现状,我和学生讨论确定了“保护环境,从认识身边植物入手”的研究主题,制定了《我们身边的朋友你认识吗》的研究方案,本方案已获第28届甘肃省科技辅导员方案一等奖。因此,我们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题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
二、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选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家乡的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技园区等等,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挖掘本地资源,选择课题时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家乡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特色资源。如第27届定西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作品《民间工艺路在何方——关于渭源县民间工艺泥塑的调查研究》,我在选题之前先开了“夸家乡”的主题班会,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尊重学生的设想,在渭源民间皮影戏、民间剪纸、民间戏曲等题材中,按照学生的方便及对家乡资源的了解情况,优化组合,选择了民间工艺泥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活动中还邀请了本地一个搞泥塑的学生家长讲解泥塑的有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参观其作品。那些栩栩如生的小泥人,特别是表现农村题材的系列泥塑,如“挖洋芋”“串党参”“吃洋芋攒盐好像过年”等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地走访民间艺人的家庭,学生亲眼看到了民间艺人清贫的生活;通过和艺人的交谈,了解到艺人对前途的渺茫和对后继无人的无奈。面对发现的问题,学生讨论、辩论,出谋划策,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出了一些很有见解的建议。因此,我们选题时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利用家乡资源,丰盈实践活动的内容。必要时邀请熟悉家乡情况的行家或专家担任地方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本地的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研究性学习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定的课题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兴趣感,学生对课题感兴趣,内容又贴近生活,学生搜集资料就会特别迅速,而且丰富,研究学习起来更是投入。
四、选择的课题要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红领巾社团活动;体验教育;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34-2
一、红领巾社团活动在家庭
红领巾社团活动不是虚无缥缈的,人是主体,实践是客体。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首先让学生们从自身的视角参与体验,让他们切身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与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形成良好的习惯。我校二(1)班就曾经开展了“一次亲情作业”体验活动,主要是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让小学生们为付出辛劳的父母做一张贺卡、夹一次菜、捶一次背、洗一次碗、买一份早点、洗一回脚等。这项活动在家长和学生中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能从学生们的体验日记中,从他们稚嫩的话语中感受到亲情的伟大。
此外,我们还让小学生们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让他们感受他人的心情和责任,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小学生们的公民责任感、义务意识等。比如学校又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当一天‘父母’,做一天‘家庭小主人’”的活动,让小学生们在角色模拟中体验父母的辛劳,实现两代人的心灵沟通,体会自我服务和为家庭分忧的快乐。
二、红领巾社团活动在校园
学校教育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在现代公民意识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校在此方面做了较为深入地探索:我们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通过教师对学校教育内涵的挖掘,将思想意识、人生哲理、价值取向、科学态度、人文精神等传达给小学生,使他们获得一种间接的体验。尤其在每次的班队课中,老师们精心准备,将“故事会”、“知识竞答”、“写调查报告”、“小品表演”、“征集格言”等活动贯穿于活动,使活动气氛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同时为小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使得小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良好的道德情感也因此油然而生。另一方面,老师们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将每一项公民道德标准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们的心灵。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确立了这样一个理念:“从学校走出去的每个孩子都要成为儒雅的人。”这里所说的“儒雅”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知识的层面,让学生们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二是做人的层面,让学生们成为有涵养的人。因此,我们以广阔的唯小文化作为背景,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们在书的世界中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洗礼。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小书虫俱乐部”。孩子们在阅读中体验,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不断内化公民意识,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惊喜地发现读书给学生们带来的变化:读书,使学生们成了主动学习的人,他们会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解决问题;读书,使学生们成了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独立精神、自我意识在多样的读书活动中日益彰显;读书,使学生们成了善交流、会合作的人,他们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在逐步形成;读书,使学生们成了有思想的人,他们懂得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可见,小学生在互动式的阅读交流活动中受益匪浅,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也由衷地感到喜悦:我们的心血必将浇灌出芬芳的花朵,收获满园的春色。
三、红领巾社团活动在社会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鼓励各个班级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小课题研究,力求在实践体验中丰富学生的感悟,将道德情感内化为公民意识。例如:我校五(1)班的学生们分成十个小组调查了学校周边的社区里公共设施的使用状况,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体验到保护环境卫生及公共设施是一个小公民应具备的素质,不仅自己应该自觉遵守,还应向市民作宣传,更可贵的是他们还积极地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其中设立水上垃圾箱的建议非常有价值。
在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意识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这也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质。于是,我们就以苏州所蕴藏的丰富的德育资源为依托,开展了“我爱家乡的桥”“我爱家乡的水”“我爱家乡的路”系列实践活动,让小学生从今昔对比中,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将民族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红领巾社团活动在大自然
1.以美怡情。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别具有特色的典雅园林。我们带领小学生们沿着这条黄金旅游线一路观光游览,一路认字品诗。在感受美的同时,小学生们的爱物惜物之情也油然而生。
2.以史激情。苏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其中既有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也有不屈不挠的斗争史。悠久的历史给今日苏州的地上、地下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带领小学生们去苏州革命博物馆,感受英雄人物的“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民族气节,由此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
一、 调查时间、地点
时间:
地点:苏州博物馆
二、 调查指导教师 ***************
三、 实习内容及要求
1、了解建筑空间环境组成: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
2、了解空间功能构成:功能关系、流线组织;
3、体验空间:空间属性、空间限定、空间组合方式、空间的穿插与贯通;
4、体验建筑:建筑的基本形体、构成关系; 5、了解建筑技术:建筑的结构、设备、材料等。
四、调查目的
通过参观城市建筑,让学生在建筑空间中体会和深入理解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通过建筑实习对城市及其建筑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城市的建筑文脉,体会建筑发展的历史环境,分析其空间形式组合特点,借鉴、吸收其中的成功经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充实和提高。
五、 调查报告内容
8月21日一早抵达苏州后,我们先参观了拙政园,然后就去了苏州博物馆。在这里着重介绍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元旦,是一座苏州地方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36件,二级文物1146件,三级文物13657件,珍贵文物数量占到文物收藏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收藏有古籍善本720种3121册,普本28501种91754册,为全国首批古籍保护工作试点单位之一。馆藏文物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是苏州地区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中心。馆址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组历史建筑物。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享誉世界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近半个世纪来,苏州博物馆多次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和市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各项业务基础工作规范有序,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借助新馆建设契机,苏州博物馆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对公众免费开放后,苏州博物馆年接待海内外观众达百万人次,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建筑空间环境组成
苏州博物馆卫星图
苏州博物馆主入口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古典舞台等。
建筑室内空间
建筑室外环境
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博物馆空间功能分析
A东北街大门
B主入口庭院 C中央大厅 D莲花池 E塔放瑞光 F晨光熹微 G争伯春秋 H锦绣江南 I都会流韵 J宝藏虎丘 K书斋长物 L陶冶之珍 M攻玉巧技 N文芳雅事 O锦绣浮生 P草堂墨戏 Q庭院竹子 R主庭院 S现代艺术厅 T紫藤茶室 U二层走廊 V吴门书画 W吴门书画 X临展厅
苏州博物馆平面图
该建筑群坐北朝南,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地下室设有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等。
体验建筑空间组合方式与基本形体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新馆正门对面的 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 苏州博物馆侧视。桃花灿灿。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 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简洁的几何体、现代的建筑工艺,却有着古朴的建筑外形,未入大门,抬头所见的建筑体,粉墙黛瓦,灰色线条与白色墙面,以及用菱形几何体组成的屋顶,用钢结构为支撑的大门,感觉有些新意,但是总觉得有点另类。用混凝土浇注的屋顶,直接浇注出瓦片形状,省去了中式的瓦片,远看像黛瓦结构,近看确是几何体的组成,在功能上确保了博物馆的安防问题,也减少了渗雨漏水现象对展品的破坏。几何体的简洁形成的现代感,让每一个准备来参观历史的人,在尚未踏入大门就感到了我们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是带着现代的心,去回顾历史。
建筑屋顶设计,加入了江南民居及江南园林的元素,很好的传承了当地的文脉。
屋顶
在走廊边上设一个六边形的框子,采用框景的手法,把;是框景的真实写照;当进入苏州博物馆的时候,顿时觉得凉爽宜人;百叶窗;我们都知道人们的身高一般在1.9米之内;出风口;把外围空间与内部空间之间安装一个空调出风口,空调;阻热墙;众所周知,我们古代的建筑多为木结构,因此,椽隼结;观略差;构,让简练变得繁,让他们共同形成了新的现代艺术的;色调,无一不体现出屋顶;错落
在走廊边上设一个六边形的框子,采用框景的手法,把远处的小亭子及绿化树木包含在内,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在远处的小亭子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得更加美好。恰似一幅镶嵌于镜框中的图画,增加了景色的深度,产生了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就像杜 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框景的真实写照。 走廊窗子 建筑的结构、设备、材料。当进入苏州博物馆的时候,顿时觉得凉爽宜人。习惯性的向上张望希望看到空调出风口。可是,我转了一圈也没有看见一个空调出风口。而屋顶的百叶窗却让屋内异常透亮。而为外面35度高温飘洒热度的太阳,却没有随着光线进入屋内,毫不令人拍案叫绝。
百叶窗
我们都知道人们的身高一般在1.9米之内。也就是说地上2米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而屋顶的部分我们是不用考虑降温的。虽然冷空气重量较大。会下沉到地面。但是在上面冷却的温度却浪费了能源。于是,让本身就有空气动力的冷空气直接在人类活动范围循环,会降低能耗。简单的道理,却常被忽略,而这里却没有。
出风口
把外围空间与内部空间之间安装一个空调出风口,空调的自然风,在这里形成了一道空气墙,通过这个隐形墙割断了外界空间和内部空间的温度关系,确保留了人们的视觉需要。
阻热墙
社会实践活动课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周围。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有时距离学生太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杜威说“教育之外无目的”,即教育之目的在过程中,强调儿童在现实生长、生存和生活的意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调查,使学生对自己的周围和家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其作为具体的人、现实的人、生长的人充分体验到生活和生存的意义,享受生活和存在的过程幸福及需要的满足。如“农业的区位选择”对于城市中成长的学生是很陌生的,可安排调查活动,调查本市的蔬菜基地、花卉基地,了解本市的农业产品、牧业产品、渔业产品以及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既可理解这部分地理知识,又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树立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志向。
二、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
根据相关章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课,包括人口调查、气象观测、我们周围的空气调查、家乡的风景名胜调查、家乡的特色产业调查、污水处理调查、校园环境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关心的地理知识作一番实地调查探究,以此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地理观察、观测技能及记录、统计、处理地理资料和数据的技能,应用地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且值得提倡的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活动之一的地理调查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
(1)拟定课题。选题是地理调查中一项重要的计划工作。首先是解决“调查什么”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调查只能是盲目的,即选题不当,调查的对象与范围就难于确定,调查就难于进行或半途而废,造成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可见任何一项地理调查活动开展前必须明确提出问题,科学拟定课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一个高质量的调查不能缺少一个高质量的选题。在拟定课题前,指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及社会热点等因素,以地理调查的基本要求与学生自愿选题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拟定课题。
(2)确定方案。调查方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探索性课题涉及面很广,有环境科学、天文知识,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设计地理调查活动方案,以往各种教学计划多由教师安排,学生当然兴趣不浓。设计方案不能只重视教什么,而要重视学生如何学得更有意义。调查内容应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化活动需求,包括提供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条件。指导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参谋,在多种申报课题中拟定有研究价值的调查方案,并且组织课题类同的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便于下一步搜集资料。
(3)搜索资料。搜集资料是地理调查活动的实质性操作阶段,组织中学生开展地理调查,通常呈小规模且非正规性。根据不同的调查课题,采用不同的资料搜集方法。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等。
观察法是地理调查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直接感知和记录调查对象。每一项地理调查都有明确的观察对象和目的,地理调查一般都需要详细、正确的观察记录,以科学理论去判断和理解得来的材料,作为后期资料分析的依据。如学农实践中组织参观芳村花卉博览园区时,有学生提出“无土栽培技术应用”的探究课题。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已经超出地理教学研究的范围,但是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可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请教农业园区的高级农业技师,从土壤学的角度讲解土壤与植物生态关系,并且指导该课题组学生,在实验室用营养液作无土栽培实验,观察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使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第一手资料。
访谈法、问卷法,这两种方法是地理调查常用的手段,也比较适合中学生锻炼社会工作能力。访谈法是直接向被调查者口头提问,当场记录问答,并由此了解有关信息的一种常用方法。访谈有预定的计划和专门的主题,可以准备辅助工具。根据被调查者特点,做好预备性提问。问卷法是运用统一的有问有答的资料搜集工具,向各个被调查者了解情况和意见的方法,其核心是“问题”编制。问卷表设计的注意事项如下:题目不宜过多,题目要简单明了;题目不可模棱两可,以封闭性为主,开放性为次;题目应注意排列技巧,先易后难,同类合并。只要题目出得合理,问卷的回收率就高。
文献法是搜集和分析记录的载体,即利用书本等载体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文献法的特点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著作、图表资料、电脑网络等,可以具体进行分析描述。如我校曾组织学生参加“走进广州大课堂”活动,需要熟悉广州市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土人情等概况,学生采用文献法与实地调查相结合,调查组分工协作,汇编“学生赴广州生存训练实用手册”,实现了地理知识联系实际、服务社会并应用于社会活动。
(4)分析资料。调研资料经过审核、整理、汇总、分析等,最后形成调查报告。在地理调查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调查对象灵活应用、交叉使用各种调查方法,便于取得可靠的信息。地理调查核心问题是通过调研分析,以揭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提高观察、记录、统计、处理地理资料和数据的技能,应用地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实践活动课实施案例——“越秀区大塘街社区居民环境行为调查”
拟定课题。为配合广州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环保宣传和当一天社区干部的锻炼尝试,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提出开展“大塘街社区居民环境行为调查”研究课题,得到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大力支持。
确定方案。在社区居民环境行为调查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 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了解统计每一户居民真实的资料。从被调查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这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算总体特征。同时结合实地观察与样本对照综合分析,使调查结果更接近实际。
搜集资料。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共同设计“越秀区大塘街社区居民环境行为问卷调查表如下。
在下列表格(表1)A、B、C、D栏中,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并打“ √”。
A.表示你不仅自己做到,还帮助、提醒别人这样做
B.表示你自己能经常这样做
C.表示你偶尔能做到,或有时违反
D.表示你没这样做,经常违反或没想过这些问题
注:填完此表格后,统计各得多少分,A2分、B1分、C 0分、D -1分,如果分数超过45分,说明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环境行为良好,如果分数在30~40分之间,说明环境意识、环境行为一般,需要进一步提高,如果分数低于30分,说明环境行为较差,应努力加强环保意识。
丽江市古城区金虹学校坐落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之北的金虹山麓。学校依山而建,整个校园因山取势,依坡造型,学校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金虹学校由大东中学、金江中学、金安中学等三个山区中学撤并,在城区新建而成,于2010年10月18日正式开学,目前,学校有1000多名学生,分成21个教学班,其中九年级5个班、八年级6个班、七年级10个班,分别是来自金安、大东、金江三个乡镇、外地务工子女及城区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呼声中,初中地理的教学却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从客观上说,地理学科是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很密切,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学好地理对于学习其它科目都是很有帮助的;然而从主观上来说,初中学生学习任务相对于小学比较重,且丽江从去年开始地理才成为中考学科,很多学生对地理不够重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主动性弱等状况比较普遍。
金虹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接触到的新地理事物并不多,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关注程度较弱,学习动力不足。作为本校唯一的全职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性。因此,利用教学空隙,我对金虹学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地理学习兴趣情况的调查,以期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问卷调查
三、调查时间
2011年9月15日―2011年11月29日
四、调查报告
1.提出问题
为了了解我校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情况,特编制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分析。本次调查我主要从学生对地理的感兴趣程度及其原因、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情况、日常生活中接触和应用地理的情况等方面对金虹学校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行调查,想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现状,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本次调查对象为古城区金虹学校七年级17、18班和八年级11、13班的200名学生。
2.调查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金虹学校学生现在的地理学习兴趣的状况基本良好,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强。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对地理的感兴趣程度及其原因:只有19.5%的同学对地理很感兴趣,53.5%的同学表示比较有兴趣,有3%的同学对地理不感兴趣。其原因:57.5%的同学喜欢地理广博的自然、人文知识,48.5%的同学认为地理在日常生活中很实用;而10.5%的同学不喜欢地理是由于地理教学专制、不民主、有压抑感,13%的同学是由于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参与性。92.5%的同学觉得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其他学科有关。
(2)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情况:有高达52.5%的同学花在地理的时间比较少,甚至更有16%的同学很少学习地理。有53%的同学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55.5%的同学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
(3)日常生活中接触和运用地理的情况:有98%的同学觉得学习地理知识重要;53.3%的同学有但很少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看电视、外出旅游、与朋友聊天等情况中运用到地理知识,82.5%的同学有时会看有关地理方面的书籍、电视节目或网络信息,63%的同学有时关心身边和世界的地理环境。
3.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措施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地理学科文理兼备,涉及面广,地理知识丰富多彩,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地理知识中的趣味点,善于从多个角度去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使之产生新感觉,引起新兴趣,产生新欲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呢?
(1)创设良好的情境导入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开端是教学走向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情境导入和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师生教学互动,从而使学生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将十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运用生活,联系农村的实际,奇妙设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金虹学校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少的可怜,对地理课来说,这无疑是一大缺憾。但金虹学校位于丽江城区古城进口,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到城市里的地理事物,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地理学科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特点,大力挖掘生活实际,通过提供更多的与课堂所授内容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等资料,或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等,吸引他们,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地理课上打开眼界,了解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地理课成为他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3)运用教师或学生的亲身经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时,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让课堂学习变成学生的愿望,那么学生便能自主地学习。而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假如教师或学生叙说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自身经历的故事,更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戏曲艺术;马街书会;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15-02
一、马街书会――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犹记儿时听唱戏,煤油灯火映深山。一张板凳随身带,十里乡亲齐聚观。”
儿时农村的文化生活匮乏,过年看上戏算是奢侈的。那首歌谣“拉大锯”就是很好的写照:“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请闺女,待女婿,外甥女儿,也要去,不叫去,呱哒呱哒跑喽去。”
每年春节后许多地方都要唱几天大戏,渐渐的我成了小戏迷。开始是跟着姥姥听戏,年龄大些,就与小朋友们一起去听戏,那时剧种很多,有河南豫剧、曲剧,坠子、三弦等。俗语说得好“会看的看门道儿,不会看的看热闹”,小孩儿看戏就是看热闹。小孩儿哪有性子听进去依依呀呀的戏文、拐来拐去的腔调?而上了年纪的人就不同了,他们能听得进大段唱词,还都很入戏,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听着,一边还跟着台上的演员抹眼泪。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每年春节跟着姥姥到几十里外的平顶山宝丰马街听书看戏的情景。马街位于豫西南伏牛山东麓,是古代宛洛大道上的重镇和繁华商埠,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这天,熙熙攘攘的人流和铿锵有力的弦梆锣鼓便打破了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清晨的寂静,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说唱艺人负鼓携琴,不约而同汇聚马街,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在河坡、山岗、麦地、小路旁摆下阵势、扎起摊棚,打起竹板,拉起琴弦,南腔北调说唱起来。方圆数百里赶来的几万、十几万的乡亲们扶老携幼,沿着公路和村边小道潮水般向马街涌来。一时间街里街外坡上坡下,河边荒野庙前庙后,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说的、唱的、听的、看的,还有写书谈价的,好不热闹。青青的麦地里人潮如织、锣鼓齐鸣、热闹非凡,再现了“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的盛况,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奇观。被文化史专家称为奇特的“马街书会文化现象”。
“清澈的河水与喧闹的书场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浓郁的中国农村民间风俗画卷”,这就是中国十大民俗之一的马街书会,几百年连绵不断,“马街书会”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5年宝丰县也被命名为“中国戏曲艺术之乡”。
二、本土戏曲――沃土上一朵奇葩
戏曲艺术对中国各族人民来说是喜闻乐见的综合性传统表演艺术。它有着独特的形式技巧和审美品格,以及深厚的文化传统,千百年来演绎着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在祖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就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这一艺术。尽管它是以曲艺为主,但其中豫剧、曲剧、越调等地方戏曲也占有重要地位。就河南省而言,除这些外还有十多个地方剧种,剧种剧目繁多,流派纷呈。河南戏曲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辉煌阶段。“常派”的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以情带声。陈派的清澈幽深,潺潺如诉,沉郁顿挫,宏美婉约。“崔派”的深沉浑厚,含蓄蕴藉,韵味悠长。“马派”的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阎派”的清雅之风,怡人心神,七分神韵,三分造型。从豫西的王二顺到豫东的唐玉成,从二本强的唐喜成到沙河调老生刘发印……他们给中原大地乃至全国的戏迷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说起豫剧、曲剧等地方戏,很多河南人都能哼上一两段。
马街书会起源于元代,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据记载来马街的艺人自元代以来从无间断,即使上个世纪时期,艺人有所减少,但也没有间断。而书会最为兴盛的时间是清同治二年,根据宝丰县退休职工许九才的记载,当年到会的艺人是二千七百人。建国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马街书会说书唱戏的书棚仍然是超过600个,到会的艺人也有千余人,这说明马街书会在这个阶段总体上还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间文化遭受到了新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影电视传媒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传播,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它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深入思考马街书会的当代命运,探寻其在当下的正确发展路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梁启超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马街书会传统的表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书会的发展和革新也是势在必行。短暂沉寂之后的马街,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变旧变新,为了迎合当代人的审美口味与需求,以旧的传统形式来演绎新的生活内容,对它的表演形式做大胆的包装与创新,并且结合新时代的种种特点,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新曲目来吸引大众。同时通过新的一系列的传媒手段,为传统戏曲艺术披上新嫁衣,增强宣传力度。他们积极地利用当代音乐和技术手段,使戏曲艺术变得更加时尚化,更加吸引的年轻受众群体。此外近些年来,宝丰县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节目,大力发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提升了传统曲艺的创新层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下,加大对马街书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和保护。同时还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完善保护的程序和措施,落实保护责任制。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戏曲艺术的推广平台,为曲艺寻找更多的经济支援。
在一系列的努力下,马街焕发出了新的青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马街,关注地方戏曲!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和社会功能方面的价值。
三、发展前景――路在脚下
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当今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包括希腊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但是现在仍然存在舞台上的仅有中国的戏曲!它几经坎坷,反倒愈经坎坷愈表现出它的强大生命力。中华民族文化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据一席之地,中国戏曲或许是其中瑰丽的一枝。管窥河南一小小的马街,可见中国戏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也应该有乐观的前景。在21 世纪这个高科技文化激烈竞争的信息化时代,作为传统的戏曲艺术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重的危机。但是这种危机即给中国戏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和希望,中国戏曲在新世纪中将迎来新的繁荣与振兴!
中国戏曲的发展前景应该“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戏曲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同它的观众保持着亲密联系,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生活沃土之中。因此在近千年戏曲发展的不平坦的道路上,中国戏曲始终以它的人民性克服着重重困难,终于衰而不竭,一路走来都是歌。尽管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造成戏曲观众逐渐减少,然而农民喜欢戏曲,农村需要它,出现了想看戏的看不到戏的怪现象。即使农村普及电影电视,农民仍然需要它。马街书会就是一个典型之例。每年正月十三开戏之后,当地看戏观众人山人海,场子里容纳不了,有的便站石头上凳子,有的爬树上墙,宝丰县文化局老王说:“广大农民包括青年农民是酷爱看戏的。”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戏曲的出路在哪里?还是那句话:“在希望的田野上。”笔者认为个别剧种的“消亡”是可能存在的,但这不能代表整个戏曲。有的剧种如黄梅戏、评剧等,即使在当今电视电影流行歌曲多种艺术样式的激烈竞争中仍生机勃勃观众不减,能说它“衰败”或“消亡”吗?
其次中国戏曲应该“去掉脚镣跳舞”。独具特色的传统戏曲,尽管有着其任它何艺术样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它毕竟产生于过去特定的历史时代,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与现代审美意识及与当代观众审美情趣难以认同的东西;加上它又是综合性强,生产周期长,耗费成本高,精神创造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环节多,又不能批量生产,造成戏曲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境地。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我们既需要传统的形式,又要加入新的元素,巩固老观众发展新观众,戏曲本身要不断吸取姊妹艺术诸如话剧,电影以及通俗歌曲的优秀成果,发展自己,扬长避短,发挥忧势。只有“去掉脚镣跳舞”才能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舞出一番新天地。
不可否认在新世纪信息化大潮中戏曲艺术处于十分不利的处境,但也不像悲观论者所描述的那样黯淡。市场经济也带来了广阔的文化创造的空间和机遇,带来了旧的文化体制下无法发展的新型表意方式的勃兴。中国戏曲只有把握机遇,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再度繁荣。当然我们所说的这种繁荣只能同电影电视、话剧歌剧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百花齐放”共同繁荣,梦想像乾嘉时代或梅兰芳时代那种以戏曲一统天下,文艺舞台一花独放的时代的繁荣,是再也不会出现了,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她的兴衰嬗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是重复的,总是在螺旋中上升的。因此中国戏曲的前景应该是有广阔的空间,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参考文献:
[1]宝丰县文化局.宝丰文化志[Z].宝丰:宝丰县文化局,2010.
[2]符晓艳.马街书会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大众文艺,2010(1).
[3]高喜军.马街书会的民俗特色[J].作家,2009(14).
[4]刘春艳.多重力量重构下的马街书会[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庞建春.马街书会的听众――马街书会调查报告之一[J].民俗研究,1998(1):44-50.
[6]周俊鸿.河南文化艺术年鉴(1992年)[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在视觉文化语境下,高校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应由传统的“美术创作能力”扩展为“视觉表达能力”,包括:视觉感知、思维和表达能力。它既包括了原来的“美术创作”所需要的能力、方法和过程,同时又添加了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融入学生的学习和创作之中。学生的思考方式、创作方式和作品的展示方式将更加多样。在创作思路上,更加突出个性的养成和表达;在创作方法上,多元融入现代生活中的视觉元素,特别是将新媒体、新媒材等完全视觉的手段添加进入创作的过程;展示的手法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既有图文并茂的展板(文字、图片、表格、版面设计等)、又有展示所收集的实物或制作的模型(展台设计、实物布置、模型设计和制作、灯光、音乐等)、展示视频、PPT或专题网页(网页设计、图文处理等)……传达着创作灵感当中既无需翻译却又是文本话语难以表达的概念信息。视觉文化情境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外延文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差异性和广泛性,在一种更加广泛的视觉文化语境中,准确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等,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二、视觉文化背景下河南独特的美术课程资源优势
河南位居中原地区,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历史之缩影,古为“豫州之域”,九州之中心,正如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所说:“一部中原史,半部中国史。”历史的长河在河南的土地上积淀出厚重的文化资源,一条母亲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四座古都,文物遗迹众多,人文景观重重,灿烂辉煌的古代科技、文化、艺术瑰宝,世代相传的文化习俗,均彰显着河南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就可观的美术遗存种类来说,河南拥有传统美术中的彩陶、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墓室壁画、画像砖石、宗教造像、陵墓雕塑、寺庙宫观、楼阁殿堂、碑阙石刻等各类经典遗存;就可寻可访的民间美术资源来说,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桐柏皮影、沈丘顾家馍等无一不是我国民间美术宝库中的朵朵奇葩。因此,从上层美术形式到乡土民间美术,在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河南都产生了代表时代文化最高水准的美术创造,这足以从一个侧面展示古代河南乃至中原的美术及文化历史面貌,展示了其作为当时主流的、核心的文化艺术形态对中国传统艺术乃至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影响与贡献。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美术教育课程是高校美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地利用河南地域文化资源对美术课程进行新的探索和设计是美术教育工作向视觉化转型的突破口。河南文化资源的视觉化优势对于河南高校美术课程来说具备:
(1)优越的环境资源;
(2)丰富的人力资源;
(3)琳琅的素材资源,等等。对河南的地域文化优势转化为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将使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充满创造性的思维教育优势,真正实现视觉艺术与乡土资源之间的文化关照。
三、河南高校美术教育课程建设的多元模式探索
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课程改革,要关注时代的特点、文化的关联、学生的兴趣,等等。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模式探索,须进行课程资源的拓展、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综合、与地方文化相联系、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于“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又必须指向“培养目标”。随着河南高校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际教学状态的深入思考与重新定位,单一的专业设置必然难以适应视觉时展的需求,尤其在具有河南地方文化优势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和理论架构等方面尚有较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1.增设具有河南视觉文化特色的课程。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以突出美育的培养特点为主,在课程设置上重视绘画技法技能的训练,而以感知和表达训练为主的视觉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则更加注重视觉文化情境下的阅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相对于传统课程,视觉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美术教育课程建设应首先调整培养方案,在传统绘画技法训练课程之外增设具有视觉文化特色的课程。如开设电脑美术、版画、书法、民间剪纸、摄影摄像等技法课程,视觉语言分析、河南地域美术欣赏、河南古代美术遗存等理论课程,将视觉表达的应用软件(flash、3DMAX、photoshop等)作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基础内容。多样化的课程面对不同的专业,开设内容应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这需要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合理调整课程类型,必修和选修相辅,专业和特长兼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的课程搭配。
2.添加河南视觉文化元素进入传统美术教学。为了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科需要和学生兴趣需求的教学结构,在传统美术教学课程不变的情况下,内容上可以添加更多河南地域视觉文化的元素,摆脱过去封闭、狭窄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局限性,课堂教学应注重美术知识和本土文化的关联性。教师对传统美术课程的设计应具有大胆的创新意识,如在基础绘画教学部分让学生直接面对河南地方文化宝库中丰富的素材和人力资源:图片和视频展示、博物馆教学、复制品临摹或直接邀请书画界名家进入课堂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与掌握作品形式,把握作品的创作内涵;现代设计艺术不仅是点、线、面、色彩的形式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概念。因此,在设计教学中,可以将河南民间美术的文化元素引入课堂,图片示例、技法讲解或邀请民间艺人现场演示,让这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予学生文化的给养和设计的灵感。添加了河南视觉文化元素的艺术语言承载着地域文化特有的风俗习惯、情感心理、审美观念及人文思想,课程本身更容易唤起学生对乡土文化在情感上的归属感和视觉上的认同感,这也是我们探索现代视觉设计民族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3.建构视觉文化资源丰富的教学实践环节。视觉文化背景下,任何图景都可能以审美的方式来观察与呈现。美术教育教学资源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突破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实践中去,教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家工作室或者参观自然风景胜地,著名人文景观,等等。总之,到一切能直观感受视觉审美的地方去,使学生从身边的美术资源中获取美术概念,发展视觉艺术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河南高校美术教育还要利用地方资源,开设特色实践课程,如进行有目的的艺术采风,让学生亲历庙会现场、采访民间艺人,直接参与民间美术(如剪纸、民间玩具、刺绣等手工制作)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组织学生用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或专题网站等各种形式来参与到河南地域文化资源的建设中来。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也为视觉文化时代的阅读与创作积淀了更加广泛的素材。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大众阅读;阅读服务
1 我国国民阅读现状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从1999-2009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12年“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显示,2011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10年增加0.5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3.9%,比2010年增加1.6个百分点[1]。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阅读热情还相对比较低;犹太人4500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以色列人平均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俄罗斯人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中国平均公共图书馆拥有量为46万人1座,人均藏书0.27册。面对我国国民不好读书的社会倾向,公共图书馆有责任肩负起为大众阅读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2 为大众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的使命
虽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现状有了显著的改变,但由于现在许多国民首选物质主义,远离经典、疏于阅读。而阅读作为国民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又需要图书馆能给以正确的指导和培养,也是公共图书馆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图书馆要完成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二是积极推进阅读社会的形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指明了方向。因此为大众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为大众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理所应当。目前我国组织、倡导、实施全民阅读活动的主要力量有政府、图书馆、出版商、书店、协会(或学会)、传媒机构和民间机构等。其中作为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一个城市的主要文化服务中心,它的形成机制赋予了自身特殊的职能。它有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它在保存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文明潮流、开展终身教育等方面是社会其他机构所不能替代的。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或社会捐助,在社会活动中扮演和承担特有的社会责任。理应肩负起为大众阅读服务的使命。
公共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资源作为物质保障。具备免费提供读物、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专业的服务、浓厚的读书氛围等优势。随着图书馆多元化服务的提升,不仅使读者可到实体图书馆内享受到人性化的服务,还可使读者通过服务平台享受到免费的网络阅读服务。这是其它单位和组织所无法比拟的。为此图书馆更应当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国民大众提供阅读便利。
3 公共图书馆为大众阅读服务的策略
3.1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满足大众阅读需求
读者问卷调查“图书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当被问及“不去图书馆最主要的原因”时,“馆藏不够丰富”成为最大阻碍,近七成(66.9%)的读者选择了此项。与存在的问题相对应,“丰富馆藏”成了读者最希望图书馆改进的地方,有65.3%的人选择了此项[2]。随着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曾一度出现读者数量剧增,原有馆藏资源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图书馆要想更好地为大众阅读服务,只有保证丰富的馆藏资源才能保障各种阅读人群的需求。这就需要国家财政加大投入比例,特别是对各乡镇图书馆或不发达地区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使读者不但要有足够的图书,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新书、新文献,满足大众基本和多元化的阅读需求。极尽可能地根据读者需求,增加文献资源数量,保证文献资源质量。科学合理地加强馆藏资源建设,不断开发网络资源,保障读者的阅读需求。
3.2经常举办阅读活动,引导大众阅读
第九次全民阅读调查,接近六成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或一般,有62.6%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其中城市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阅读活动的比例为60.6%,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64.0%。农村居民的期望程度要高于城镇居民[1]。为此,公共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激发国民的阅读热情,就必须经常举办有特色的阅读活动。向大众宣传图书馆,推介阅读,培养大众的阅读兴趣,引导大众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
公共图书馆应积极以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儿童节、国庆节等为契机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激发大众的阅读热情,引导大众的有效阅读。在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中,应特别注重实效,一定不要流于形式,雷声大雨点小,只要数量不要质量。要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新意、涉猎面广。中国14—17周岁、9—13周岁、0—8周岁人群三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均超过了18—70周岁成年人。因此图书馆在为大众阅读服务中应重视服务小读者。像牡丹江市图书馆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的“少儿阅读大礼包”系列活动,集思想性、趣味性为一身,深受少年儿童的欢迎。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举办86次活动,服务小读者2.38万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家庭阅读知识与技能大比武”具有创新性的活动,由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阅读,由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阅读,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农民工子女快乐阅读活动,让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而“倡导阅读风尚,构建人文家园”主题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适合全市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自2007年开展以来,积极开展“书香浓,夕阳红”老年读者读书活动、“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图书漂流等150多次读者活动,近3万人次的读者参与其中。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图书馆,在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2012年牡丹江人文公益大讲堂针对市民的阅读需求开展牡丹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掀起地域历史文化宣传热潮,让市民在想了解家乡的同时引导市民读书。
3.3做好书目推荐工作,指导大众阅读
图书馆的书目推荐对于读者获取文献,掌握和理解文献内容,进而利用文献资料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图书馆应开展和重视对读者的阅读指导工作。图书馆所收藏的图书数量大、种类多、涉及面广,大多读者想要获得相关信息,又对馆藏图书不熟悉,不知该借哪些书,知道的又不知从何下手等情况,很需要有关阅读方面的指导与帮助。
3.3.1图书馆员要成为图书的最先使用者
馆员首先要识书、读书、懂书,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才能愿意与读者分享,更好地指导读者阅读。同时要(下转第162页)(上接第155页)结合自身的馆藏资源、地方特色及大众的个性需求,努力编撰适应不同读者需要的优秀推荐书目,指导大众阅读。如通过“推介书目”和“解读经典”将图书评价和指导阅读相结合。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了解全书的概貌、思想观点、文学价值,激发读者阅读动机,进而纵览全书。充分发挥馆员的导读作用。从牡丹江市图书馆图书流通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每月被推荐的图书利用率远远高于其它图书利用率。
3.3.2要针对读者的阅读需求推荐书目
图书馆指导大众阅读时一定要考虑读者的特殊性包括年龄、性别、知识背景、文化层次专业方向等,协助读者选择适合的读物。主动与读者交流阅读,培养读者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在了解和研究大多读者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其阅读目的、内容和方法,结合馆藏情况,科学地开展优秀书目推荐、图书互荐、你选书我买单等活动。为此,牡丹江市图书馆要求工作人员在每天借还书工作中,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需求,在工作日志中详细记录读者阅读倾向及读者所需图书,然后定期推荐书目。针对少年儿童推荐“少儿经典阅读推荐书目”、针对残疾人推荐“残疾人读物推荐书目”、针对老年人推荐“健康读物推荐书目”等;还有一些适时热门推荐,比如读者经常关注的房产、保健、安全、就业等;每逢节日、纪念日推荐节日的由来,纪念日的产生等。这样有针对性地推荐书刊和资料,指导读者有计划、有目地的读书,节省了读者查寻和借阅的时间。使更多读者愿意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总之,公共图书馆要想改变国民阅读现状,长期为大众阅读服务,就要不断加强资源建设,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经常举办阅读活动,正确引导国民阅读;做好书目推荐,鼓励和指导大众阅读。让更多人有兴趣、有时间读书,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http:///cul/2012/04-19/3832813.shtml.
[2]图书馆陷入转型之困:——《人民日报》2010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