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知识与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①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②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③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④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①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①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①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①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③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①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②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④
课外辅导
⑤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①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③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⑤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①
严要有度
②
严要有方
③
严要有恒
④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①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②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③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④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⑤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④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⑤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⑤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⑥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①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
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②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④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②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③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
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③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④
实际的方法
⑤
时间因素
⑥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②
记得有意性加强
③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④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
7
岁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4149
国内的职业教育起步晚,关于提升大学生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问题探讨很重要,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方法更重要,特别是高职学生,本论文就高职学校教师、学生进行了实际的分析研究,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十分重要。那么教师的能力培养根据教育部教高司〔199942〕文的表述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学院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突出强调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双师型”“三能型”教师队伍,教师的实践教学状况能力要求往往具有代表意义熟悉相关职业领域内的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掌握相关职业领域内的成熟技术和管理规范,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现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国外在 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便开始了关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状况的研究。为创立更能适应知识社会需求和体现职业教育属性的课程模式,在坚持职业教育职业性、发展性、过程实践性和行动性的基础上,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于1996年5月9日颁布新的课程“编制指南”,指出要用“实践教学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取代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实践课程方案,所谓“实践学习领域”的课程指的是教师工作教学实践系统化的课程,这是教师职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开发的一个革命性尝试。1998年马格德堡大学巴德教授以及慕尼黑大学斯洛安讷教授通过两个典型的试验,进一步细化了基于实践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案,强调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实践教学与工作过程相关的隐性知识(经验)的重要性。汉堡理工大学的潘伽罗斯教授通过建立模型,从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等四个基本元素分析了工作过程的含义,认为工作过程就是这四个基本元素在特定的环境中的产物;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等职业教育专家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并指出以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教学理论、实践为主的原则来有效促进课程的实施。
综上所述,国外与国内学者关于创立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途经、方法与实践更能实现知识社会需求和真正体现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属性的课程教师队伍的研究。其研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地研究了课程开发教师实践教学方法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理论,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提升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探索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参考框架。
论文探讨研究对象、总体框架、解决的问题、主要目标等,我们国家的教师的实践教学状况研究实施起步比较晚,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原有基础薄弱、来源渠道单一、业务素质较低、数量严重不足等主要问题。高职教育内涵对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三能型”“双师型”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提高动手能力,能指导学生实训、实践;还要参与企业相关的研发工作,能够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研究。面对“三能”教师队伍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应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制度,要求教师担任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任务,开展“立地式”服务,加大“三能”教师引进力度。我省高职教育经过最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数量上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科学定位,成为我省高等教育一种重要类型。“职业性”与“高教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但是我省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好“职业性”与“高教性”的关系,“十一五”期间过分强调“职业性”,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同时导致高职毕业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我省高职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高职教育的“弱势 ”在教育过程中显而易见,并集中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由此可见,关注的热点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结合,其中不乏可供借鉴其他省的经验资源。因此怎样做到将工作过程系统理论与具体专业课程实践高度融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教师人才,是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研究状况是这一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目前,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普遍偏低,亟待提高。采用校企合作,附属企业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扩大引进教师渠道,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等方式培养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与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及综合能力息息相关。没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因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势在必行。
关键词: 高职英语 能力本位 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①,该教学体系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CBE的核心内容为: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作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等。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导理念和方向。CBE尤其重视职业技能的获得,强调知识的相关性,不很强调系统获得,这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相似之处,因而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
1.构建不同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1.1针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使得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必须定位到“能力目标”上,让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
高教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原则,尤其强调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加强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同时要重视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做到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如涉外文秘英语、外贸英语等。使学生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为就业服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英语与从事生产、营销、服务类等工作岗位联系越来越紧密。具备一定的英语素养和英语应用能力是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高职英语教育必须由学科型单一教育向能力型综合教育转变,依照实用性原则,结合不同专业的需求、突出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把以理论知识为重转变为以英语应用为重的教学,从教材到教法强化英语能力教学,为高职学生学习其它专业理论和技术提供必要的英语能力支持。
1.2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目前高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仍然是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为主,较为忽视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仍然以讲解和传授为主,课堂内容的组织基本走老路,缺乏趣味性和一定的针对性,往往仍然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是唯一的信息源,占用了绝大部分的发言权;学生作为课堂的客体,往往被动地接受信息,很少系统参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难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学模式显现出教学指导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该教学目的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相距甚远。教材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运用的要求,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的需要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改革传统模式,进而构建以能力教育为本位的新型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模式。
2.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
2.1转变教育理念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相关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教学的重点在于“知识的应用”,而非知识本身。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根据职业岗位上职业能力的需要,以够用为度予以设置,使其不致成为学生过重的负担,使学生好学、乐学。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主要在于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加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高职英语教学要从“知识本位”教育转变到“能力本位”的理念上来,不仅仅把过级考试当成英语教学目的,而要将教学重点转向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语言实践的指导者,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英语是一门让高职生感到畏难的课程。学生的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应当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这又往往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应当成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有所改变,从主体变为主导。
2.2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往往缺乏鲜明的针对性,教材较为陈旧,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完成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提供就业上岗后满足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英语基础为主。内容应当结合专业需要、突出培养能力,体现“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知识教学上,应注意根据《基本要求》制定的培养目标,满足不同行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需求,为培养方向增加适当的能体现基层岗位职责、人际关系或体现现代企业和部门合作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由浅入深,适应今后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教学进程上,应注意根据学生的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在基础教学任务完成后,以行业准入的职业英语水平要求为主要学习方向,从行业普及的英语要求到职业特殊需要的英语能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从行业英语基础知识向专业英语应用的实质性过渡,突出英语的可适用性。需要了解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要求,征求相关专业课教师对英语学习内容的要求;征求了解部分毕业生对英语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意见和建议;调查和了解在校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些具体状况和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岗位,向一线技术人员了解从事一些职业对英语的具体需求,通过一定渠道细致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编排。既重基础,又体现专业特性,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让英语教学服务于各专业教学,顺应职业教育的需求。
2.3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乏味,难以长久保持注意力。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手段,使不少教师将许多宝贵课堂时间消耗在日复一日的教学程式上,教师劳心费力,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教学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与传统教学相比,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运用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立体地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画面具有动感,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内容易记难忘,不容易产生乏味感。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训练可以同时进行,真实的材料、真实或近似真实的场景、可反复使用、资源共享等特点保证了多媒体的效果和效率。此外,可以设立一定的课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一个学期中的某一时间段走入外贸企业、外事部门,近距离接触和应用英语。
适应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刻不容缓。《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要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学校的英语教学条件。高职英语教学很有必要在教学手段上予以改革,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互联网,走出去,请进来,增加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使知识来源多样化,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时效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2.4调整英语教学评价标准
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标准要多样化,既要有结果性评价,也要有过程性评价。传统教育模式的评价标准主要为结果性评价,往往以书面评价、单向评价为主,一般单纯采取笔试和听力的考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能力的高低,也不符合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下的考试手段应该不仅仅是卷面考试和听力测试,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以准确全面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根据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训练所分布的学时、要求和讲授的比重不同,实行“平时成绩+听力测试+口语测试+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同时考查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个方面。由于高职教育主要是为企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对高职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当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是否有利于职业发展潜力的提高加以衡量。参考职业英语测试体系,除了相关应用能力等级考试测试外,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岗位需求适当加入一些岗位现场测试手段和内容。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并即兴提问评价学生的英语口语应变能力;通过笔试和作文,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和达到的程度;还可进行场景模拟,评价学生履行某种岗位职责中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等。注意把握“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教学原则,突出语言能力教学的针对性,切实保证学生综合英语水平的提高,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企业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目的决定英语教学务必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走一条以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的新路。要达成该目的,既要确立学以致用,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想,又要以此来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手段,适当调整英语教学的评价标准。使高职英语教学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实实在在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使职业教育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注释:
①蒋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22):60.
参考文献:
[1]蒋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2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钟润萍,孙建强.高职英语教学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8,(7).
[5]张伟.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的应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关键词:视听说课程 交际能力 高职英语
1.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为:“经过180到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的资料,在涉外交际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继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职教育的主旨即“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致的。因此,在高职的英语教育中应加强对学生英语职业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对于高职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职业交际能力尤为重要。
2.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2.1英语成绩差,听、说等交际能力薄弱
高职学生群体构成十分特殊,由于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因此造成了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误解,以至于较为优秀的学生不会考虑到报考高职院校。因此,高职生的生源较差,基本上是高考分数线较为低层的学生。从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英语专业04、05、06、07级学生入学成绩来看,录取线都是第五批线,很多学生的英语单科成绩未过及格线。单科成绩差说明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英语水平低下,特别是英语听和说两项技能,由于在中学学习期间几乎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基础更加薄弱。笔者在我院2007级英语专业(1)、(2)、(3)、(4)个班的学生中作了调查,50%以上的学生在中学时没有上过英语听力课。口语训练也非常缺乏,中学英语课堂上的口语训练就是教师提几个简单问题让全班学生回答。笔者在口语课上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大部分学生就简单的两、三句话“My name is...,I’m from...”。
2.2缺乏交际策略的训练
要进行有效的交际仅有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即具备交际能力。但是,由于中学阶段的教学大都以高考为指挥棒,容易忽视对语言交际价值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很少强调学生应注意如何说话,何时说话和为什么说这些话。笔者在对我院07级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交际策略。例如,给学生这样一个情景:在风景区碰到一位美国旅客,如何与他交谈?大部分学生都无从说起。
2.3西方文化知识匮乏
因为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现象,是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并对文化起重要作用;而文化是语言存在的环境,是语言的基座。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高职毕业生在日后的各种涉外工作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化的因素,如果缺乏对西方文化的必要了解,就有可能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然而,笔者在对我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相当的匮乏。以西方节日为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列举一下西方的节日,大部分学生只听说过圣诞节,而且对此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它的起源等了解甚少。当在课堂上提及西方的万圣节时,有一个班上的学生竟然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节日。
3.视听说课堂教学特点
一直以来,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将听力课与口语课分开,到高年级才开设英语电影欣赏课,将视、听、说进行分割式教学,结果是大多数学生适时地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较差。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是视、听、说的快速连锁反应,三者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其在实际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借助多媒体开设视听说课,可以使视、听、说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摄取语言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对语言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作出恰当的语言反应,准确、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传统的听力课堂常令学生疲惫不堪,笔者在对我院2007级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在连续听了30分钟的录音后,都疲惫不堪,没有精力再听下去。而视听说教学则不同,由于将声音、图像结合起来,生动而直观,大部分学生都显示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视听说课程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介绍西方的节日――万圣节时,在学生听到pumpkin一词时,屏幕上就出现一个南瓜的画面,学生立即可以将“pumpkin”和“南瓜”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和长时记忆。而且,从屏幕上,学生可以生动、直观地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社会交往礼节、自然风光等。对这些真实的西方生活场景的观看,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同时,通过听觉上的反复输入和大量的口语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交际能力。
4.视听说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4.1选材要注重趣味性、时代性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兴趣是学习者内在动力的源泉。所以,教师在选择影片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尽可能地体现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成长需求,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这一点,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惠兰等,1998)。选材应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经历,适当的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进其英语的有效学习。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不尊重一个人的兴趣、智力因素和情感需求,而强迫他学习的做法有违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习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愿望,最终不能激发出学习者的求知欲,也无法使学习者产生任何主动愿望。基于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大学生情感需求的认识,教师在影片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者他们以后的工作领域。同时,影片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的脉搏,可以选一些最新的奥斯卡获奖作品,从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社会现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增加电视节目的内容,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西方风土人情的认识。电视节目涉及的都是当今最前沿的知识和热点的问题,学生对这些内容更感兴趣,因为这些都与他们的生活和自身发展息息相关,他们因此会减少懈怠情绪,最终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4.2以学生为中心
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O’Malley,1990),而这种结合与转化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语言教学的走向,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也是共同参与式教学理论(胥懋云,2000)的核心。因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由原来知识的输出者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的激发者、主持人和协调者。学生由听讲者变成自觉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在视听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
4.3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
要有好的教学效果,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特别是听说等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久连续的过程。课堂上因为时间有限,对知识的阐述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够,想学好语言没有课外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已是文化人士的共识。因此,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可以从规定性要求和引导性提议上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规定性要求,即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其任务形式可以包含视听说三个方面,教师必须做好检查,以此督促和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如视方面,可以让学生课外自己观看原版电影、写影评;听力方面,让学生听自录的规定内容,回答问题;口语方面,可以与视结合起来,复述电影的内容或就电影的某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等。所谓引导性提议,是指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良好的课外学习方法和途径,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应予以不同的指导,让学生自己体验、尝试和摸索,找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其中,教师应强调学习上的进取和刻苦精神,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英语角、互助学习、与外教交流等。
5.结语
根据高职英语学生以后的职业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高职英语学生的特点显示了加强英语交际能力的紧迫性。视听说课程的开设为学生锻炼英语交际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教师在视听说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结合,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艳林.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状况的调查及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2]王涛,徐笛佳.视听说课程教学与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12).
[3]张丽华.关于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王镇平,任长慧.对新世纪高年级英语视听说教材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5).
[5]胥懋云.论“共同参与式教学法”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六点优势[A].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
课题名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研究 课题编号JG201401
G712.4;G61-4
高等职业院校其人才培养上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性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即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的定位应当是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的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提升其教学质量有着明显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围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为中心,分两个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高职院校有效建立实践教学途径的理论参考。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建设原则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含义
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而言其存在着广义上和狭义上含义的区别[1]。广义上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教学由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以及运作形成的一个整体。在整体体系中,每一个小的体系有彼此之间实现协调运作,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狭义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之中,围绕人才培养目的,在课程设置上合理的设置实践性教学课程,进而建立起的教学体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广义上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更为适合的且更全面系统。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前提下,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建设需要在一定的原则之下。首先是师范性原则,对于学前专业而言,其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幼儿园,因此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传授,还需要从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出发,在教学之中贯彻师范性的原则;其次为职业性原则,对于高等职业学校而言,任何专业的教学之中都必须贯彻职业性的原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最后为目标性原则,教学需要有一定目标,才会有教学的计划,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其目标应当定位“一专多能”的幼儿教师,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还具有一些其他的教学能力[2]。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途径
(一)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
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其人才培养的目的首先必须符合社会上对于这个职业的实际需求,简而言之就是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这是实践教学模式搭建的出发点。对于学前教育职业的职业能力可以简单地划分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艺术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借鉴能力以及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等,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其教学目的便需要放在这些职业能力之上进行搭建,保障学校所教便是社会所需。
(二)理实结合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必须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增加更多的实践性课程,这符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含义,同时也是社会的实际所需[3]。通过参考国内外的先进学校可知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主要可以设置出五大实践教学内容。其一为实践课程教学,即在教学总课程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数目,采用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二为幼儿园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实习生、观察者的形式,安排学生去幼儿园中去实际接触学前教育的实际所需,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三为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实践教学的参与者除了学生之外更重要的一部分边是教师,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职业技能竞赛便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其四为科研训练,对于学前教育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中,对于科研能力以及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实践教学模式中也需要有所涉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五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究其根本还是培养学生到社会中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就需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去参与各种社员组织、兴趣小组,寒暑假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4]。
(三)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实训基地是其进行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搭建时必须重视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可以建立模拟幼儿园、幼儿手工制作教学模拟室、幼儿双语教学模拟室、婴儿教学模拟室、绘画实训室、音乐实训室、舞蹈实训室等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室;在校外部分需要和校外组织签订一些合同保障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校外实训的时间,在校外建立起一批相对稳定、科学的校外实训基,确保实践教学模式不和社会实际脱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而言,进行教学模式实践化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必要措施,而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建,更是适合广义上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且在创建时严格遵守师范性、职业性以及目的性的原则,通过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校内外设置实训地基,为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一定的保障、创建考核体系,保障教学的质量等途径来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搭建,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来圣.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以山东潍坊工程学院学前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2014,41(6):76-79.
[2]赖竹婧.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析[J].科教导刊,2013,11(26):56-57,65.
[3]张停,丁名夫,等.高职学前教育“递进式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幼儿故事讲述》课程为例[J].文教资料,2014,21(11):143-144.
[4]梁业梅,熊志灵.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J].教育界,2015,14(19):166-167.
关键词:教师认知;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47-03
作为一种专业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在近几十年引起了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兴趣(Minami,2002),也受到我国非外语专业高校的普遍关注。用“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教学用语,在完成非语言类学科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创造良好的二语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二语能力,使学生既能读懂本学科的外语资料,又能用二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已成为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通过二语学习学科知识”,对教师而言,则是“通过二语教授学科知识”。显然,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强弱就成为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而教师对双语教学这一模式的认知水平是其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
一、教师认知理论
所谓教师认知,是指教师对教学各元素,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课程、主题、材料、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形成的观点、知识、理论、态度、感受、猜想、概念及认识等(Borg,2003)。概括起来讲,对教师认知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教师对教学认知的内容、认知的发展与形成、认知与教师培训的关系以及认知与教学的互动关系等(Borg,2003)。作为教学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认知是基于对个人的知识体系、实践经历、教学环境等多因素综合而形成的,这种认知直接影响和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对教师职业生涯产生决定性影响。
依据教师认知形成的特点,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其对教学的最初认知,这一认知是其开始教学生涯并进一步接受教师职业培训的认识基础。虽然早期学习经历形成了教师对教学的基本认知,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进一步职业培训后,大多数教师的认知均可发生不同程度或方式的转变,有的表现为认识重组,即对教学中各因素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则表现为对以前认知的彻底改变(CabarogIu and Roberts,2000),因此,教师的职业培训是影响教师认知的第二个因素,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影响教师认知的第三个因素是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师认知与教学对象及环境互动的过程,其中教师认知始终指导着教学实践全过程,而教学实践则通过教师反省和总结而反作用于教师认知。
二、部分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认知状况考察
本研究针对部分高校教师双语教学的认知状况进行了考察,受试是近两年在某外语培训机构接受短期外语强化培训的4个批次共206名高校教师。从年龄上看,有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也有教龄已长达20余年的相关领域专家;从来源上看,涉及计算机、自动化工程、医学、法学、管理学、建筑工程、农林、交通等十余专业;从职称上看,正高职12名,副高职36名,中职125名,初职及初任教师的院校毕业生33名;从学历上看,博士28名,硕士128名,本科40名;从性别上看,男教师114名,女教师92名。在接受了一个学期的外语强化培训之后,这些教师参与了针对双语教学认知有关问题设计的问卷调查,就双语教学的目的、实施现状及模式等问题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自的认知。
(一)对双语教学目的的认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40名教师认为非外语专业高校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已被实践证明较难普遍提升学生的二语水平,教师应当尝试实施双语教学,其中,49名教师认为应彻底改革高校现行的效能较为低下的应试型二语教学模式,坚决主张实施双语教学。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既区别于语言教学又区别于专业教学,是在向学生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外语运用能力,且提升外语能力是专业知识学习中的附带目标。同时,也有66名教师对实施双语教学持怀疑或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由于专业课时量有限,多数教师自身的第二语言水平也存在缺陷,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不大,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提高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目的及效果很难完全达到,起码在现阶段较难以达到,急于推行双语教学,既是强教师所难,也会误导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思维和理解,冲击专业学习。还有个别教师甚至认为目前开展双语教学,只是跟风走形式、好看不中用,客观上还会造成职称门槛的提升。
(二)对双语教学现状的认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6名教师中,已在各自院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展双语教学的有63名,占30%,拟于近两年陆续开展双语教学的88名,占43%,仍在观望或没有心理准备的55名,占27%。在已开展双语教学的63名教师中,45名为非英语专业,有英语专业学历教育背景的教师18名。调查结果还显示,教师对目前在专业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持“满意”态度的占12%,“基本满意”的占29%,持“不满意”态度的占32%,持“不好评价”态度的占27%。总结起来,对双语教学实施现状评价不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首先,教师二语水平普遍难以满足双语教学要求。从教师角度看,精通专业且二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多数教师对双语教学存在畏难情绪,对从事双语教学缺乏自信,认为双语教学课堂上能够给学生的专业信息量明显减少。已开展双语教学的63名专业教师中,有约28%的明确表示,囿于二语水平的原因,双语课堂教学常常存在“硬着头皮说二语”的问题。其次,教学对象二语水平不均衡发展影响双语教学实施。根据问卷反馈信息,82%的教师认为在课堂双语教学中,面对二语水平不均衡发展的学生,常常面临深浅难以把握的困境。因为对二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阅读篇幅较长、知识面宽的英文原版专业教材和资料较吃力,很难有效地吸收专业知识,听力水平的不均衡发展也局限了部分学生在双语教学课堂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此外,多数学生二语口语表达能力弱,不敢开口讲,课堂上只能做听众,元法参与问题讨论交流,导致课堂缺乏互动,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二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往往会对课堂双语教学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再次,双语教学难以选择较为合适的教材。调查中了解到,为使学生接触到本专业较为地道纯正的英文表达,不少高校在双语教学中引进了原版英文教材,但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一些教材的内容还不能与国内课程标准和课程要求配套,语言难度不能与我国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吻合,某些内容甚至脱离我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此外,绝大多数
国外引进教材价格不菲,给教学保障带来困难。在有的专业,还存在可引进的适宜教材少、选择余地非常小的现实问题。最后,双语教师劳动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一是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交替使用母语和二语进行讲解,费时费力,有限的专业教学时间受到挤占,导致教学对象能够接受到的专业信息明显减少,专业教学受到影响。有的教师明确认为,“专业教学中推行双语教学,是种了外语课的庄稼,荒了专业课的田”;二是高校教师评价并未充分考虑到双语教学所大大增加的备课工作量,教师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有的教师提出,对并不特别精通专业外语的专业课教师而言,双语教学的备课工作量往往数倍于单纯的专业课备课工作量,但受各高校重视程度、评价机制等因素影响,无论在工作量认定上,还是在教师物质或精神回报上,都明显体现不足,出现付出与回报严重不平衡的情形。
(三)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认知。国外双语教学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浸入型双语教学,强调完全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二是保持型双语教学,强调在部分学科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而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三是过渡型双语教学,指由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在对此三种双语教学方式的认知上,75%的教师倾向于选择保持型双语教学,明确认同“国内双语教学并非在全部专业都可以开展”的主张。此外,面对国内双语教学的三种常见典型模式,43%的教师倾向于eoncllrrent approach模式(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母语和二语之间频繁转换,对同一信息用母语和二语分别作以传输),25%的教师倾向于al.temate-language approach模式(即将日常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两种语言按时间、授课内容、科目或授课教师的语言能力区分实施),23%的教师选择preview―review approach模式(即先用二语或母语大致介绍即将讲解的专业知识,之后用二语讲解课程的主体部分,然后用concurrent approach模式对已学内容进行回顾),有9%的教师选择了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多数教师肯定了母语在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中相对于二语的绝对地位,尤其是讲解那些较复杂、逻辑性和推理性强的抽象内容如数学模型等时,更是离不开母语的运用。
三、提升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认知水平及教学能力的着力点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当前各高校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和实施双语教学的能力状况并不乐观。能否尽快提高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水平,提升教师实施双语教学的实际能力,是摆在各高校双语教学改革和实践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依据教师认知理论,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认知水平及教学能力,可以从双语教师职前教育经历、在职培训、实践锻炼和双语教学环境等四个方面着手。
(一)职前教育经历是教师双语认知及双语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这里所说的职前教育经历主要指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前接受的普通高校二语型、专业型或二语加专业型学历教育经历,这一经历构成了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基础能力。二语型教育经历主要指以英语语言作为专业的学历教育经历,专业型教育经历指非英语专业学历教育经历,二语加专业型教育经历指近年兴起的同时注重英语及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经历,如商贸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目前,我国高校双语师资的实际情况是:专业教师驾驭二语能力不足,尤其是口语水平差,而二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又较缺乏,难以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比较而言,二语加专业型教育经历师资是目前最适宜从事双语教学的人选。此外,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日益紧密的国际交往也迫切要求高校毕业生具备二语加专业的学历教育背景。据此可以认为,在普通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大力推广二语加专业型教育模式是迫切需要且具有广阔前景的。就师范类院校本科教育而言,可打造“双学位”模式。
(二)在职培训是教师双语认知及双语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包括针对拟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业型教师实施的二语强化、针对二语型教师实施的专业培训以及针对双语教师实施的双语教学能力普遍提升的培训。现阶段,从各高校相关课程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迫切需要也最便捷的路径就是对具有较好二语基础的专业型教师实施二语强化及双语教学技能培训,提升其实施双语教学的信心和能力,以胜任双语教学任务,这无疑是在职培训的重点。就二语强化培训而言,二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实施双语教学,教师除对两种语言中的相关专业术语必须熟练掌握外,还要能恰到好处地在两种语言之间实施转换,这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二语表达能力,能够用二语顺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因此,在职培训的内容中,应以听说能力训练为主,加大语言输出机会,着力加强双语教师口语能力训练。此外,针对大多非语言专业出身的双语教师存在的发音不准、影响沟通效果的问题,在职培训中还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使用的比例以及何时、何种程度地进行语言转换等双语教学技能问题上,也需要对双语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引导教师能够根据课程内容、课程特点、使用教材情况以及个人英语表达水平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等因素,作出综合客观判断。一般而言,授课内容决定教学中英文使用的比例和方式。对于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用母语教学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对于较为形象、具体、并有一定情景的内容,用英语讲授则可借助具体的情景判断理解讲授的内容(Yip,Tsang,and Cheung 2003)。在培训的模式上,可采取校本培训、外出培训、自我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校本培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本校教育资源、提升培训效能。外出培训包括国内基地培训和国外培训:国内基地培训可通过脱产或半脱产学习,获得系统的双语教学知识;国外培训重点是让教师通过在国外学习,理解国外社会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二语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任职教育 岗位能力 教学实践
任职教育是一种关注培训职业性的教育,也就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使培训对象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因此,培训对象的岗位实践能力始终是培训的重点。实践教学阶段是学员岗位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任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按照任职岗位能力构成要素创立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是任职教育的基础,而且是任职教育的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是否先进、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关系到任职教育院校有没有市场,能不能生存。因此,要制订符合学员实际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新大纲和新教材应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吸收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以提高学员科技素质,保证任职教育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列。
(1)围绕“宽基础、重能力、有发展”的目标创立课程结构。
为满足任职能力需要,课程结构应注重学员基础知识的培养。要特别重视科学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和身体素质基础的培养。重能力应体现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交活动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既要满足夯实基础的需要,又要适应提高能力的要求。既要考虑到学员已经了解或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在设计培训课程时,应压缩基础课,精选专业课,扩展技能课,确保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及时充实新装备、新方法和新系统的内容,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含量,使学员接触并掌握所学专业的最新信息和技能。
(2)围绕任职岗位需要精选教学内容。
岗位能力要求是任职教育的突出特点,应注重岗位任职的现实需要。这就要求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据实际情况,围绕学员所从事或将要从事岗位的能力需求来进行。一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紧贴岗位能力要求和学员的任职需求设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知识;二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以满足岗位任职的现实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标准,不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知识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其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先进性。
2.按照不同培训阶段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按照任职教育新的“三模块”训练模式,即“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发展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力争在每一模块、每一阶段都开出若干门理论层次适中、发展前景好,对提高学员素质、能力、技术有较大影响的精品课程,使学员爱选愿学,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不同阶段要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员的特点,不断运用现代化教学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1)教学实践形式多样化。
根据任职教育对象的差异,应加大推广多样化教学实践的力度。针对学员在任职经历上存在的明显差异,学员入校时分为拟任培训班和现任培训班两个层次,拟任班重在普及,现任班重在提高,分班实施教学,改变“一锅煮”方式;强化学科间的综合兼容,构建宽口径、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根据需要成立教学领导小组,实施联合教学;实施课题式教学: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和领域,组织学员见习调研、代职锻炼,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让学员在学习研究中解决难题,真正实现开放式教学。
(2)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
任职教学更加注重学员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能力,因此,应该为学员提供直观、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将现代化技术运用于教学,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模拟技术等,将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文字内容以图像、声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展现给学员。将授课内容以录像的形式挂在校园网上,让学员在课余或需要的时候随时查阅、学习,使教学实现数字化、远程化、仿真化,不仅方便教员讲授,而且有利于学员接受。应进一步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快网络建设,完善远程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3)教学方法运用人性化。
根据培训对象的任职需求和经历的明显差异,将教学内容组合为若干专题,按照“提出问题—引导学员分析问题—指导学员研讨—得出结论”的步骤与思路展开教学。引导学员思考问题,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相互交流、共同研讨,把学员的个体经验作为教学资源开发,让全体学员共享,使大家共同提高。根据个性化学习需求,建设适用性强的网络课程群,为学员分别提供选修课、专题课、讲座课、资料片等菜单式服务,让不同层次的学员根据自身实际按需索取,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
3.紧扣岗位能力生成规律创新组训模式
任职教育是一种岗位任职培训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实践性、适应性和针对性,注重提高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处理能力。这些仅仅通过课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实践性内容比例,为学员搭建学会适应岗位的平台。一是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化,真正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第一任职能力;二是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三是参加(观摩)实践演练,进行现场教学。
(1)创新教育观念,树立终生培养的观念。
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它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在实践中的外化,是经过教育培养而形成的潜能。首先,教育观念要更新,要由“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其次,教育模式要改革,要由传统的封闭型教育模式向现代开放型模式转变;最后,课程教材要改革,要专业创新、课程创新、教材创新、手段创新。院校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大批“学会学习”的人才,把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特点突现出来。同时,让学员学会在独立探索、质疑问难、讨论交流中发现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习能力,创造自主学习环境。
要营造“六大解放”环境: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使他有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些他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干一点他自己高兴的事情。任职院校学员的学习以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主,关键要让学员掌握使用知识的技能,因此,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学员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为学员提供自主学习平台;第二,教员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原则实施;第三,改变单纯教员“讲解示范、学员模仿操作”的现状,让学员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
(3)优化评价方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应该注意减少评价对学员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评价对学员自尊的损害;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反馈功能;引导与鼓励学员自己与自己比较,体会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应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如学员自评、同组之间互评、教员评价等,以达到教学目的。
4.结语
岗位任职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它的本质特征一是以岗位关键任职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岗位任职教育的根本特征;二是培养过程具有综合性,既要注重单科教学,又要注重多科综合训练,更要与任职岗位相联系,促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依据新形势下培训对象的培养目标和任职需要,长期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探索,不断深入推进任职教育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高职院校 听力教学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与日俱增,专业知识扎实,且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型劳动者――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备受青睐。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各项技能进行测试的一种标准,在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鉴于此,高职英语教学应该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作为目标之一。而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失分最多的就是听力理解,该部分是以日常交际内容为主,考查学生英语日常交际中的准确应答、对英语简短对话的理解及英文短文的理解和听写能力。听力理解占考试总分的15%,而且是考试的第一部分,答题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心态和后面部分的答题状态。听力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再在考前加以强化训练,如此才会有质的提高。
一、日常听力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擅长的一般都是爱好的,且爱好的一般都擅长。要使听力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日常教学应该立足“兴趣”来展开,将兴趣贯穿到各个环节。
1.语音训练
在高职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阶段学习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国际音标的语音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让学生背诵绕口令、阅读诗歌或学唱英文歌曲来进行练习都是不错的选择。这样不仅能避免单音节练习的乏味,有效纠正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发音,避免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产生误听单词的问题,而且能扩充语言知识,培养兴趣。
2.扩充词汇量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听力理解部分词汇限于《基本要求》的“词汇表”中3400词的范围,其中包含大量中学时期积累的词汇。故学生只要在平时的读、写中加以记忆就能轻松应对听力理解中的词汇量不足的问题。
此外《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中对听力题材也进行了概括,即介绍、问候、感谢、致歉、道别、指路、天气、学习、爱好、饮食、健康等日常交际。师生应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各个题材进行词汇的归类。学生可通过了解词汇的构成规律、做填词游戏等方式,来降低词汇记忆的枯燥程度。
3.扩展文化背景知识
在听力教学中,有些学生能听清甚至重复材料中的各个单词,但就是无法理解其整体含义。这种情况归咎于有限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手段,一国的文化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地理气候环境,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反映在语言当中。学生适当了解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认真梳理并熟悉在特定情景中的语言交际的场合与功能,对所听的对话和短文会有一种熟悉感,会更深刻地理解,有时甚至能弥补语言上的一些不足。在日常授课时,教师可增加和教材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讲“Dining around the World”时,就可以介绍西方就餐习惯及用语;鼓励学生观看英文影片或教学短片;还应要求学生适当阅读英文杂志报刊,了解西方各个领域的情况。
4.培养正确的听力练习方法
听的能力是在长期的听力训练中培养起来的,因而学生平时必须加强听力训练,但也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学生主要须掌握以下两点:(1)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精听与泛听在听力训练中是相辅相成的。精听,就是不仅要听懂文章的主要意思,而且要力求听懂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个单词。可以反复听,用笔记。泛听,则主要听懂大概内容,不拘泥于细节,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知识。泛听是精听的基础,精听是泛听的深化,应用泛听带动精听。(2)听说结合。听与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说能促进听,听能带动说。在平时练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听过的材料进行复述,围绕所听材料展开说的活动。(3)听写结合。边听边记也是提高听力水平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记录过程中,学生只有直接理解、直接记忆,才能把所听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认真刻苦地学习,熟练记录的基本技巧,才能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可行的记录方法,加深对内容的正确理解,建立起提高听力水平的信心。
二、考前听力教学
1.熟悉题型
考前对考题的熟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部分历时15分钟,总分15分。
2.技术性指导
(1)浏览+预测
在听音前适当预览听力选项可以帮助学生预测听力材料的内容,预测所提问题,有助于在听音过程中把握主动地位,积极获取有用信息。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听力理解每个部分前播放的DIRECTION的时间都比较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浏览选型和需要填空的句子并加以分析。这样不仅仅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还会使信心倍增。针对个别较长选项,学生还要学会找出其间的不同之处,用笔划出来,这样听音时才能有的放矢。
(2)合理运用时间
切记对于没有听清的试题(尤其是Section A――short conversation)要采取及时放弃的原则,即随便选择一个选项,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一题,一定要抢在下一题播放之前,看完下一题的全部4个选项,千万不可纠缠于已播放完的前一题。
3.锻炼心理素质
由于听力考试难度高、速度快,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就容易造成一种考生的心理紧张状态。心理过于紧张是听力考试的大敌,它往往导致考生暂时性精神抑制大脑,对声音信号反应滞顿,主观判断能力下降,从而使紧张、懊悔、焦虑的情绪更为加剧。所以,考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排除与惧考有关的念头和想法,努力做到心理放松,静心聆听。在听力测试时,情绪的好坏、思想是否集中将直接影响听力成绩的高低。所以教师平时就要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
4.学会归纳
(1)归纳提出的问题
通过研究大纲和历年真题,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听力理解中经常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听音时,甚至在浏览完选项后可以预测出问题。
(2)归纳说话人身份和关系
如果考生可以通过关键词很快判断对话者的关系和身份,将有助于考生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并在脑海中搜索相关背景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3)归纳透露地点的关键词
考生如果善于捕捉听力材料中的关于地点或场合(即语言环境)的关键词,也有助于他们判断听力材料的主题、说话人之间关系等。如若听到check in,check out,porter,luggage,book a room,double room等,则可判断出对话发生在酒店,等等。
三、结语
总之,听力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技能,听力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英语的各种知识和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学生必须在平时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各种技能的训练,并且在考前加以针对性的强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顺利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摘 要 新的世纪,新的学生,新的教育观念。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教师,合理的知识构架、专业知识和新学科知识。体育教师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各种能力的强弱又是自身知识水平的体现。在工作中不断充实知识内容、提高各种能力,适应新时期学校和社会的双重考验。
关键词 知识水平 个人能力 教学 教育 教师 学生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不断超越西方大国,政治改革是重要转变,但是人才的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在人才培养中基础学科的教育也是重要一环,作为中学教育中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指导者,体育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修养?提高哪些业务水平?我们在实践当中都深深感觉到有很多需要补足的地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体育教师的知识构架
中学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他拥有的的知识结构也应该不同。现有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着备课马虎、上课放羊、课余打牌等现象。忽视文化修养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及能力的培养。未来的教师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新兴学科知识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互相作用、互为因果。教师的基础知识是形成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训练、科研能力的重心,新学科知识是指导和促进教育能力的保障。
(一)体育基础知识
体育的基础知识包括一般基础知识和教育基础知识,主要是政治性和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感。而且,还要具有文学、美学、外语以及自然科学等知识。其次,是教育基础知识。既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
(二)体育专业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人体生理学、解剖学、保健学、运动力学、生物化学。作为中学教师不仅要精通各项运动教材、大纲的要求、准确掌握动作技术、指导方法,还要求掌握应用科研学科的理论,包括数理统计方法、计算机使用等。
(三)体育新兴学科知识
一般指体育教育服务的一些新兴学科知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知识的迅猛增加,以及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许多新的,与体育学科相关、相邻、相交叉的学科应运而生。这样,就要求掌握更多的、更新的知识,包括运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专业知识、视频、技术动作分解。运用电脑技术三维技术分析技术动作,找出优缺点等。
二、体育教师的能力构架
教师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能力又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程度的表现。两者互为条件,互为促进。而教师的能力即是知识结构的体现,又是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那我们这些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相应的能力呢?
(一)学校教育能力
中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教育尤其显得重要。作为体育老师也是对“育人”有着特殊的角色,体育教师可以在活动中、竞赛中、无言的对抗中感染学生,这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影响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想观。
(二)体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本质就是教学。教师能力的高低重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良好的备课,充实的课堂内容,优美的示范动作。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程度。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很多时候都是由于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影响。教的好,学的也认真,提高也快。
(三)科研能力
体育老师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还有一个误区,总认为写写画画是文化科老师的事,体育老师就是在场地上驰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中国是有了很好的先例。中国今天的强盛很大程度上都是重视先进科技的研发。中国体育的强大,在世界比赛和奥运会上屡屡斩获,也是实干加巧干,科技辅佐训练的成果。体育教师应该拿起笔和书,多进行系统研究和学习,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和眼界。
(四)课余训练能力
中学的体育教师都承担着业余训练任务,对自己的专业或爱好是很好的提升。不仅要教学好,还要有专业顶尖选手,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在训练中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有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其中也包含了技术基础、科研能力、比赛控制等综合能力。
(五)组织和协调能力
体育教师在学校重要的位置也是不同的。早晨的晨跑,大课间的指挥,军训的协助,各种会议的集合安排等,大型活动都有体育老师的身影。在这当中就要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威严力。
三、结论和启示
(一)未来的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由“广阔”和“博深”的基础知识,“新”和“全”的新知识构成。这样的形成一个多单元、多学科、多种类以及多方向、多因素、多层次的知识体系。
(二)未来中学教育的方向会向更人性化,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而整体素质的要求需要我们具备教育能力、教学、科研、训练、学习、电子等多方面的综合。而且在这些方面还要融会贯通、互相促进,相互渗透,超出本身的能力。
(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和家长的理念各有差别。在具备基础素质的基础上,还要及时了解最新的潮流信息,对最新体育赛事、体育报道、明星动态、裁判规则变化等相关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这样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胸有成竹,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李富荣.体育科学[M].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