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资源维护的角度上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指的是将自然资源循环的利用、最大限度的使用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使自然高效使用起来,让自然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起来,减少浪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的是少使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在自然承载力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能够让国家的经济结构趋向于服务业发展,发扬新兴产业。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提出缘由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20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各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自然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了能够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起来,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在国际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经济学家便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让国家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保护,并且不放松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气排放的增加、工业的不合理经营等等行为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给世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一世界严峻现象,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大气的排放,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不同。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的概念决定着循环经济是以再使用、再利用为侧重点,将同一资源进行不同的使用,让各个环节循环连接起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以循环使用自然资源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的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则决定着低碳经济是以少使用、少排放为侧重点,工业的大量浪费让自然资源面临匮乏,工业的不合理经营造成大气的污染,让低碳经济的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提出的,为了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工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否和经济利益维护与否的问题,企业家在这两方面进行取舍,但是,其实还有可以不让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自然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那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让资源可持续利用,让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思想起源相同
工业发展在牺牲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不仅仅是是对当今自然资源的破坏,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在浪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社会财产。人们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而产生愧疚感,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并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进行弥补,所以,便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希望了能够挽回对自然资源破坏的损失,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社会条件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不是凭空实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环保的发展模式,当然,实行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工业方面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减少因设备上的落后而造成的环境破坏。
三、结语
典型一:国家环保总局挂牌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包头铝工业园区
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挂牌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包头铝工业园,园区主要发展火力发电和电解铝生产两大产业系统。
笔者以为,包头铝工业园区并非真正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对此,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辨析。
什么是循环经济?
如果限于学术概念,按照所谓“知识共同体”的共识,循环经济是有确指的: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追求3R(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目标,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但有关职能部门结合本部门工作对此概念的重点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两种:一是综合经济部门提出的根据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衡量标准——只要有利于提高资源生产率都可以算是循环经济;二是环保部门提出的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主要是一种全新的污染治理模式。
这些认识都有合理的一面,但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环境下,以这样的认识指导工作容易产生误导。提高资源生产率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单位产品的效益而非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利用量。以经济学观点来看,计量资源生产率可以用生产函数。而在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这三个生产函数的自变量中,人力、资本均与循环经济无关,技术进步也更强调产品的产出效益和制度变革,因此如果以这个目标提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学术概念内涵的循环经济实在没有太多用处,反而人类社会的一切科技进步、制度变革等更合适装到这个“概念筐”里。其实,如果将这个说法变为——只要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都可以算是循环经济——可能更合适。这也意味着只用污染治理模式来评价循环经济又太“委屈”了这么好的概念。循环经济这种发展方式要求最大限度地将废弃物转化为商品,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这个过程中相应就会减少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成本,就会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比如,火力发电厂外排的粉煤灰是危害严重的固体废弃物,但在粉煤灰成为多种建筑材料的原料后,粉煤灰反而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换言之,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的的循环经济同时也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总之,第一种说法——综合经济部门提出来的——太大,第二种说法——环保部门提出来的——太小,他们需要互相靠拢。
什么是当前应该扶持的循环经济?
不过,就指导实践的要求而言,仅仅有循环经济的定义还不够,当前推动循环经济必须要有明确的筛选标准——什么样的企业和企业群才是值得扶持的。如果只是根据定义,用3R原则来筛选,恐怕国家扶持不起——现代化工业生产都以追求物质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为重要目标,减量化是现代化工业生产必然追求的,以最小的原料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品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再循环和再利用原则在多数工业部门都有体现。那靠什么才能区分出真正的循环经济特色突出的企业呢?循环经济的要旨在于兼顾经济、环境、资源三种约束,而诸多工业部门在安排符合3R要求的生产上往往只考虑单纯的经济约束。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循环经济的要求,但不能为此对其给予优惠政策——因为其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只有通过技术改造或者通过企业内外的生产环节耦合(此处不包括末端治理)使企业实现单位产品资源利用上的减量化和将主要废弃物商品化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才算得上循环经济示范点或试点单位。如果没有这样的手段,就不应该获得政策的专项扶持。
根据这两个层面的思考,可以对包头铝工业园的本质进行如下辨析:
包头铝工业园的整个体系不过是服从于价格规律的一个传统工业生产流程。发电和电解铝生产中均不存在减量化环节,发电中的主要污染物——粉煤灰、二氧化硫和电解铝生产中的主要污染物——含氟电解烟气、废渣并未通过工业园中的综合利用成为商品,工业园并不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减量”和“循环”技术环节为主要特点。显然,如果将这种工业园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对象,只会导致各地将各种项目都装到循环经济的筐里争取政策优惠。
死活循环经济论
典型二:贵阳发电厂脱硫机组的黑尘暴污染事件。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的和谐循环。其中,废物处理必须体现“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也就是要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自然资源投入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可以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可以看出,广义循环经济所指的“用于循环的资源”要比狭义循环经济所指的宽泛得多,且“循环的方式”也有不同。狭义循环经济突出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是将原来社会生产的开环处连接起来的经济循环。而广义循环经济里已经没有废弃物的概念,它强调所有资源应该实现在经济体系内的循环利用,不仅要求把开环的社会生产闭合起来,即包括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还要求按照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改变整个社会系统,包括技术支撑、生产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实现经济、环境、生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因此,也被称为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一次产业革命。其萌芽状态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将会使地球走向毁灭。发达国家为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理念为基础,有步骤地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
近年来,循环经济被正式称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全新经济模式,形成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由于这一理论直接关系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未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因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便纷纷表示认同,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质量来实现的。当前,我国煤电油运全面持续紧张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煤炭价格上涨,铁路车皮紧俏,一些地方拉闸限电,这些多年从未有的现象再次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将难以为继。以2003年为例,我国GDP约占世界GDP的4%,而年钢材消耗约2.6亿吨,占世界的25%;煤炭消耗约15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约8.2亿吨,占世界的50%(也有说是40%)。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最近我国已明确提出:中国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
第一,在观念认识方面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和关心不够;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甚少。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二,在制度及实施机制方面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以及财政金融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是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 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和实施机制。例如我国目前的基本税收制度是建立在增值税基础上的,2003年增值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32.5%,接近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的总和,而消费税只占5.9%。这种税制结构实际上是鼓励多消费、少增值。企业越是节约原材料,其增值比例就越高,就必须支付更多的增值税。对于废旧物利用的企业来说,其原材料价格很低,其产品成本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增值构成的,它就必须支付更高比例的增值税。显然,这种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
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往往过多照顾部门的意见而没有采纳群众和专家的合理建议,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其着力点是末端治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第四,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虽然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却是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政策建议
循环经济建设符合全社会、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减少浪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经济效益,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但是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接受与实施。这一方面有思想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全社会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认识不足,过分追求物质产量,忽略了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制度建设没有重点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经济资源,没有将对环境的损害纳入生产成本,使得本应由企业承担的成本由社会承担了。同时,还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需要的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在科技发展水平不够的时候,对废弃物只能进行简单处理,不可能进行较高层次的回收利用。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投入很多,但是企业、公众反应不积极,使得循环经济发展缓慢。
这也可以通过成本――收益来进行分析。一项循环方案即使在理论、技术上可行,若“成本――效益”指标不如非循环方案,那么在实践中也难以采用或大规模地采用。由于每个独立的生产单位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生产目标,在社会成本承担者的划分不明确的时候,企业生产不用承担社会成本,减少了其总成本,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对政府来说,不仅需要不断增加投入来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明确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成本,促使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建立循环经济建设的微观基础。同时,通过立法、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全方位建设,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全面发展。
因而,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由某个政府部门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协调工作,才能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实现。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一,通过政策来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要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对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
第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
确立立法框架,研究形成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构成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的配套法规,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研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制定并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经济的手段减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据地区的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废弃物排放的收费标准,加强监管,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财务上能够营利。实施能效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制定科学的生产规程,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源头把关,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第三,大力开发实用技术,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确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工具及方法,包括产品生态设计原则与方法、物质流分析方法和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生态效率的经济技术效益分析原理与方法等;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诸如信息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可回收利用生态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以及降低循环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并且把着眼点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生态工业园,通过试验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共识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熟和完善起来。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被环保界人士引入我国。
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国内学者在定义时,大都把国外的基本定义――“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作为关键词,但在进一步解释时,由于各自的认知和阐述的角度不同,给出的概念也不相同。据不完全统计,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有40种之多。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同志2004年9月27日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讲话,其中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给出了一个明确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本报告认为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循环经济本质、最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概念,因此,本报告把马凯同志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作为我们的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
上述概念包含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本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里,“循环”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而言的。线性模式中物质的流动方向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循环经济模式中物质的流动方向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2、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1)“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3R原则)。“减量化”(reduce)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再利用”(reuse)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资源化”(resources)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2)循环经济的框架和基本模式。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循环经济在宏观层面上,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具体地说,在产业体系上,包括了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在流程上包含了生产、消费和回收三大环节;在纵深层面上,包括了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
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
①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②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③在社会层面上废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提倡节约型消费模式和“可持续消费”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
④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如日本政府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形成,提出了到2010年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资源投入产出率比2000年提高40%,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40%,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减少50%。
3、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主要途径
循环经济的创立和完善过程就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①循环经济范式扬弃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认为人类应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负有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使命。②循环经济主张重新认识自然资本的作用,“末端治理范式”利用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加工资本开发自然资本,而循环经济从强调重视提高资源生产率,将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作为“资本”和“生产要素”纳入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中。③倡导人类福利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正。④循环经济模式主张将制度、体制、管理、技术、文化等因素通盘考虑,在道德规范、政府管理、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观念的创新,以实现积极、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挥霍资源的高消费(浪费)拉动经济增长。西方古典经济学早有“节约导致衰退(如蜜蜂寓言),奢侈浪费带来繁荣(如碎窗理论)”的理论倾向。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消费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逻辑线索,一方面是以所有权和分配不公制度为前提,同时也是以假定资源节约原则和繁荣目标的替代关系为前提。而可持续发展要“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要求改变大众传统的消费意识,本身包含着对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冲击。这可能是比范式革命更深刻的理论挑战。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从总体上仍没有脱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模式,这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成严峻的挑战。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1)资源、能源严重短缺
我国资源、能源严重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水资源。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区、市)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目前我国662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 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②土地资源。2000年,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分别不到俄罗斯、美国、印度的1/8、1/6、2/3。
③矿产资源。按已发现的(171种)和探明储量的(158种)矿产资源看,我国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排名第53位。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④森林资源。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仅为0.128公顷和9.048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和1/8。
⑤能源。我国常规商品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困难。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
①资源产出率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总量为1.4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②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转换效率:我国单位GDP产品的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约为34.3%,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效率水平为41%。单位能源效率(GDP/kg标准煤):1999年,我国这一指标是0.81美元,日本5.58美元,法国3.24美元,韩国1.56美元,印度0.72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如风机、水泵平均设计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5个百分点,系统运行效率低近20个百分点。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
③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约60%,也比发达国家低20个左右百分点。
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废钢利用量为5800多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产量93万吨,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7%;再生铝产量145万吨,占铝产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轮胎翻新量仅占新胎产量的4%,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0%,其中轿车轮胎基本不翻新,而欧盟翻新率达18.8%。此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3)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严重
①水污染。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到460亿吨。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机污染普遍,生活用水源污染日益突出。
②大气污染。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159万吨,居世界第1位。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地面积的1/3,已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等多个酸雨区,尤以华中酸雨区为重。1999年对我国33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统计结果表明,66.9%的城市超过满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级标准,其中超过三级标准的有137个城市,占统计城市的40.5%。
③固体废物及城市垃圾污染。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仅为54%。1999年固体废物总产生量为8亿吨,其中包括许多危险废物。
④土地污染和退化。化肥农药运用不合理。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安全施肥上限的2倍,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灌溉面积的20%,全国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5,土地退化日益加剧。我国“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面积达1.35亿公顷(20.25亿亩),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同时全国每年新增1万平方公里(1500万亩),引起河湖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39.30亿亩),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369万亩)的速度扩展。
2、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大有可为。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降低到1.54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以内。又如预计到2015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达1.4―1.5亿立方米,如果木材综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弥补供需缺口的30%。到2020年我国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节电1365亿千瓦时,节水9100万立方米。
(2)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缓解对国外资源的过分依赖。预测未来15―2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大量利用国外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缺口是必然的。但是全球资源也是有限的,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可采储量,其静态保障年限分别仅为40年和60年,我国正面临现实的能源危机。又如世界探明的铜的经济可利用储量为3.4亿吨,我国未来20年铜的缺口为6000万吨。如果世界其他地区也照此速度消费,20年后全世界将无铜可采。
大量进口存在市场和价格风险、运输能力的制约和进口安全保障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大宗原料进口迅速膨胀,对世界市场构成不可忽视的冲击。面对强国对我国的遏制,面对全球日益紧张的资源形势和由此导致的国际政治的复杂化,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型,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减缓对国外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
(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就业率。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潜在价值,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能够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同时,与循环经济相伴生的环保产业和资源回收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据2002年统计,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未登记注册或临时的回收网点有近40万个),回收加工处理工厂3000多家,从业人员140万人。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数字将成倍增长。
(4)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已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入45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
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水污染成为一些地方疑难怪病和职业病产生的重要原因,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从源头控制污染,能够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5)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引导新能源装备、工业节能和“三废”回收等技术装备工业、新型民居、交通运输产业以及资源再生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为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提供了技术和装备保障。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如欧盟在2003年2月,颁布了《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规定:从2005年8月13日起,生产者负责回收处理废旧电子电器设备;2006年7月1日开始,在欧盟销售的10大类100多种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铅、汞、镉等6种有害物质。欧盟的两项指令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我国电子电器设备产品,还涉及到零部件、原材料行业,基本覆盖了我国对欧盟出口的所有机电产品。目前,我国已成为“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非关税壁垒,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1、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实现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基本原则。①政府规制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依法管理和政策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中介组织和消费者的积极作用。②发展循环经济和发展知识经济相结合。③要以系统工程的思想指导循环经济发展。④实行渐进发展和跨越发展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推进策略。⑤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2、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
根据上述我们对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应在下述四个领域:①资源瓶颈领域、战略矿产领域、优质资源领域;②高耗能、高污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领域;③参与国际竞争的生产领域;④对公共生活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领域。
具体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重点分布在如下行业和领域中:①工业生产的重点行业:冶金(钢铁)、电力、化工、煤炭、有色金属、建材、造纸、食品;②再生资源领域:废旧汽车、废旧机电、废旧家电、废旧橡胶、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水回用;③农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
3、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1)促进观念转变,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有系统、有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快观念的转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应在三个层面进行立法:第一层面是基础法,例如日本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一般包含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权利、义务的规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第二层面是综合性领域的法律,例如日本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日本的《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主要是对每种产品生产、回收制定具体的技术、目标要求。建议首先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法律――《循环经济促进法》,根据这一基础性法规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
(3)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制定“十一五”规划开始,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4)深化改革,建立配套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①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②补贴改革。取消扭曲能源、资源价格的补贴,利用“绿箱政策”和《反补贴协定》,对农业的科研服务和结构调整、对企业技术改造进行补贴。利用“黄箱政策”规定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差别待遇,对生态农业投资给予补贴,对从事资源收集和回用的中介机构和环保产业给予一定扶持。③税费改革。其一,建议国家提高企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实行多因子收费,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进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其二,建议国家对企业征收新鲜材料税和产品包装税,促使企业少用原生材料。其三,建议国家征收特别消费税。对散煤、含铅汽油等不利于环境的能源,一次性木筷、塑料包装袋等征收特别消费税。其四,推动居民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其五,建议全面实行电池、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非日光灯管、饮料容器等的押金返还制度。④建立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推动企业进行IS014001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和媒体,定期公布通过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名单。⑤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⑦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的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都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体现,循环经济是已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日本走在前列,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一)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
作为发达国家,日本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居世界前列,国民高收入导致了其“大量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造成大量废弃的后果,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已经成为日本面临的主要国内环境问题之一?在废弃物处理上,日本一直采用焚烧和最终填埋的方法,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占用了土地,同时,大量废弃物的焚烧和填埋也是资源的浪费,因为世界上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无价值的垃圾?
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发展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成为日本的优先选择?将已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利用再资源化,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具有环保意义的经济效益?
(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口号,并集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00年,日本召开了“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害加剧并存的博弈过程中,日本逐步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保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产业有法可依,有利可图,有后续发展能力?目前,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
日本是自上而下的制定综合性循环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推进?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有《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物质输出端,即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促进容器和包装物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绿色采购法》等?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
(三)有力的政策扶持
由政府出面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较为典型的政策有:
1.政府奖励政策?日本设立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该奖项实施后在日本许多城市收到良好的效果?
2.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日本政府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企业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由非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凡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皆从国库中提供部分财政补贴?
3.价格优惠政策?如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
4.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扶持社会“静脉产业”?在绿色消费中,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的商品可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日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环保产业的形式——“静脉产业”,它是那些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的总称,因为这些产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日本政府将“静脉产业”作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资等方式来大力扶持,旨在形成整个社会范围内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经济环路?
5.强化行政管理机制,保障政策实施?2001年1月,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为了实现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还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
(四)官产学民共同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单靠一方的力量是不行的,日本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官产学民共同努力的优势?
1.政府?日本各级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规定政府要在实施有关形成循环型社会的政策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如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激发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外,国民消费意识的改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从 2001年4月开始,根据《绿色采购法》,日本政府各机关在购买商品时,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一行动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2.企业?政府提出的循环型社会战略方针,得到了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主力军的各企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中明确提出了扩大生产者责任的原则,这使得生产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废弃为止,都要负有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生产者联合起来应对所面临的更大的责任?企业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在削减资源使用量?抑制废弃物产生量等方面取得进展?在注重自身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同时,企业还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而为日本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作出贡献?
3.科学研究?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日本研究部门以零排放为目标,对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并取得进展,从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技术?以“技术立国”的日本,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与推广,这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4.在经历了公害病的苦楚之后,日本民众形成了强烈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废弃物?垃圾的分类投放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追求美好环境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追求物质富有的人数?在日本,各种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多如牛毛?这些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无偿地从事有助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工作,包括回收可循环资源?转让或交换可循环资源等自愿活动?可以说,日本能够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与全民自觉参与的良好社会基础是分不开的?
(五)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
日本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环境意识?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另外,日本不断充实其环境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环境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国民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介环节,因此,日本多领域的环境教育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所未经历过的,让我们更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健全法规体系
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可以对循环经济进行观念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日本是全世界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先行者,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制定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更是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综合利用
1循环经济的产生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不得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众多的生态难民,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开环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
循环经济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在生产中,生产者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对消费群体而言,应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该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对消费而言,应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
(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产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循环经济关注的焦点是生产、生活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三大循环体系:
(1)企业内循环体系。构建企业内生产物流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体现。以前企业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视为顺理成章的事,不需要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而循环经济则要求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努力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充分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以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美国著名的杜邦化学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把企业作为试验循环经济的实验室,把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运用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之中,通过放弃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和原料,采用高产率、低副产品、低废物排放的技术,以及回收利用副产品和废弃物的新工艺,仅5年时间就使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少70%。杜邦公司副总裁特博说,尽管“零排放”对企业来说是困难的,但那是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的目标。
(2)企业间循环体系。构建企业之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上的体现。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企业内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受技术工艺的限制,就是企业内循环成本较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区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循环经济所倡导的工业生态系统,要求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3)社会循环体系。构建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的体现。企业把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市场,进入消费领域后,由于产品存在着消费生命周期,如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消费生命周期为8~10年,计算机为3~5年等,这就意味着目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几年之后就会成为新的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尤其是那些一次性用品,如包装盒、饮料罐、食品袋、电池等,用毕即丢,每时每刻都在污染环境。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因此较早地重视并建立了废弃物分类回收的社会网络体系,使日本包装废弃物回收率高达88.9%,废旧家电的回收率达到50%以上。
4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4.1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从经济角度看,废物利用也取得了成功,目前废物利用年产值400亿欧元,就业人数达24万人;废物处理行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就业发展动力。日本2000年召开了第一届“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多项环保法规,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标志着日本在环保技术和产业上迈上了新台阶。
4.2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思路和方针。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1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已有辽宁、贵阳等省市开始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5.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5.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
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2000年我国科技竞争力仅列世界第28位,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5.3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还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5.4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废物资源化,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必要条件之一。社会消费资源减量化的难度很大,造成企业资源再利用的社会环节不健全,提高了“循环”的财务成本。比如垃圾分类设施在一些大城市早已出现,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随意乱扔垃圾,人为地增加了资源回收的环节和资源再生企业的生产成本。
6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6.1制定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四川省一些大型企业在生产中已经引入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但规模小、层次低、影响面窄。因此,应当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根据四川省的建设纲要,按照地域和产业特点,在全省建立若干个循环经济圈:在长江流域建设以能源、煤、建材粉灰的综合利用为核心企业的循环经济圈;在重庆、宜宾等沿江城市建设以化工、冶金、建材和城市污水处理等为核心企业的循环经济圈;以峨嵋山、黄龙、九寨沟为核心,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循环经济圈;依托成都的科技优势,以成都为核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循环经济圈。
6.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加强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把引导性和强制性结合起来。优先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废物利用问题专门立法,予以法制化和规范化。
6.3强化政策导向
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强化排污收费,通过经济杠杆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环保、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政府应当建立、完善资源调剂的信息平台,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6.4加强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
充分依托本省的一批国家级研究、设计单位和高校的技术力量,加快用高新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开展攻关,解决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矿山尾渣、化工生产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互补技术,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予以必要的扶持。
参考文献
1孟赤兵.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在如何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羁绊,步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轨迹上,戴利提出了“稳态经济”模式,倡导实现从增长(数量扩展)向发展(质量改进)的转型;《增长极限》提出“零增长理论”,建议通过零增长实现全球平衡;布朗则强调生态学家与经济学家应经济合作,推动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革命性转变,进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广泛酝酿和形成,堪称人类社会现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现己为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基本认同,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到国家的发展行动之中,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生
1.增长的极限导引出的启示。从18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类关于发展的观念,主要是以经济的增长来进行定义,认为经济增长了就是发展了。只是到了20世纪60~80年代,人类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公害事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痛苦之后,开始积极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中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探寻新的发展途径。在1972年前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针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提出了“人类困境研究计划”,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出了“零增长”下“全球均衡”的结论,该结论虽然过于悲观,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行使自己的发展权。但是,该书提出的“不要盲目地反对进步,但是要反对盲目的进步”等有益观点,给了人们极为深刻的启示,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2.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法国学者编写了《新发展观》一书。该书认为,经济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经济发展不仅包含数量上的变化,而且还包括社会收入结构的合理、文化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其他社会福利的增进;经济发展体现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的同步进行。这种新的发展观在实践中,逐步演变为“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其拓展为基础。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著名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致力于:消除贫困和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控制人口和开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延长资源的可供给年限,不断开辟新的能源和其他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则;推动技术进步和对于危险的有效控制”。由此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浪潮。
3.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作为。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较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会议通过并签署了五个重要文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所有类型森林问题的不具法律约束的权威性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这次会议和上述五个文件,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抓住机遇、协同努力,改变人类自身掠夺性的生产方式和浪费型的消费形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在文章和文件中,十多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近二百种说法。但是,目前国际社会相对公认的定义,是1987年世纪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所表述的是某种动态的过程、道路或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的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人类进步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从其理论架构和表达方式上解析,可持续发展具有三大本质特征:
(1)发展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状况,即能够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是否在健康地发展以及是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对此,必须澄清一个容易混淆的观念,即认为可持续发展似乎不强调经济增长和财富的积累,有时甚至把可持续发展视同停止向自然取得资源,以维持生态环境的质量,这显然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2)协调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性,即要求定量地诊断或在同一尺度下比较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市场发育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平衡,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之间的平衡。
(3)持续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上的长期合理性,注重从时间的尺度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这里所指的“长期”,近者可以是五代或十代人的时间,远者直至整个人类的未来,不应是在短时段内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模式
循环经济重在从转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入手,从根本上消除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与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实现人类――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相吻合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和实践。
(一)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源于对当代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认识,而把它作为目标的宗旨则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谋福于当代和未来的人口。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从向自然索取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可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而不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
2.循环经济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在开发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并保护自然生态,尊重自然内在价值,使自然能够承载人类开发能力的发展模式。人类在实践中对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深入了解,促进了环境无边界(全球环境一体化)观念的形成。人类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线性经济转向循环经济,自然界才能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撑。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本质体现
1.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涵义。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兼顾和统一。可持续发展要求既满足需要又实现限制,从这点来看,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可持续”乃是对“发展”的限制性规定,明确这一点,乃是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经济强调经济数量的增加与经济质量的提高相统一;强调经济发展在关注当代人利益的同时,重视后代人的幸福,经济发展不能危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强调经济发展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
2.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将资源利用模式由“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运行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运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循环经济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并在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污染排放,有助于恢复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产生,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废物的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量的处理方式之一。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
(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1.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支撑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人类发展的总战略和未来的奋斗目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和环境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手段,以持续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2.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都兼顾发展效益与生态效益。通过合理、和谐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全面素质,这才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特征。循环经济就是这样一种人类善待自然,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安全相适宜,建立起“人――地”协调互动的新型经济关系和生态伦理的新概念,并从社会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谋求总体的最佳发展和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利用,使人与生态系统得以和谐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1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的基本思想
1.1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所谓循环经济,是指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以物质能量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倡导经济与环境相协调,要求把经济活动建立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做到物尽其用,其根本目标是要求人们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或减少废物,实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循环经济有三种表现形式:单个企业的小尺度循环、面向共生企业的中尺度循环和整个社会范围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大尺度循环。文中探讨的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即是基于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大循环。
1.2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概念最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随后,生态城市的理念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概念。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正式提出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依照Yanitsky的理论,生态城市是一种"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此后众多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作了深入探讨。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生态城市的"生态",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在空间上不再是"城市市",而是"区域市",是一种城乡空间的融合;城市生态安全和卫生可靠、优质;城市产业实现生态化和高效益;城市交通、信息传递、物资供应等运转系统和管理系统快捷、高效;创造现代城市风貌,完善区域生态支持系统;发展高水准生态文化和高度的社会文明。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持续性、循环性和整体性四大显著特征。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根本特征是既拥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3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关系
生态城市是一个集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交融,体现着循环发展的内涵。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手段和策略,生态城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因而,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之间是路径导向、目标导向和趋势导向的关系。
2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现状及意义
2.1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现状
乌鲁木齐市是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但是,其环境状况一直为人所诟病,特别是冬季的大气环境污染。工业既是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命脉,也是环境污染的大户。图1、图2和图3展示了近五年乌鲁木齐市工业的"三废"排放情况。图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Fig.3Totalamountofemissionofindustrialsolidwaste由图2、图3可以看出,虽然2009年较2008年乌鲁木齐市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表现出下降趋势,但"三废"排放总量总体仍呈增长势态。具体而言,2005-2009年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年均增加9.58%,其中以2007-2008年排放增加量为最大,增幅为25.28%;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年均增加7.59%,仅2008-2009年下降了22.59%;虽然2008年较2009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下降了17.13倍,但五年间其年均增幅仍高达13.32%。此外,乌鲁木齐市还有诸如交通拥挤,大片旧建筑及棚户区的拆除、规划和重建等许多"城市病"亟需解决。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将承受越来越大的挑战,人地关系矛盾的局面将愈发紧张。由此可断定,乌鲁木齐市如若不采取措施,未来乌鲁木齐市的环境状况仍将堪忧。
2.2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意义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市要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其最佳选择,建立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是其最适宜的目标。因而,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已势在必行。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成后,其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它将不仅仅提高乌鲁木齐市市民的人居环境,起到以发展促稳定的作用,同时也将为干旱地区,甚至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其它拥有更好的自然条件的城市,提供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3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我国关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一直都没有确切的标准,直至2010年8月18日在河北承德市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才建立了一套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文中借鉴生态城市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遵循生态城市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和乌鲁木齐市的生态和环境实际,最终确定了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1)。城市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大型复合型生态系统,该体系遵循此思路,将指标体系设计为四个等级,分别为:总目标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和三级指标层。各级指标层释义如下:总目标层-实现城市生态的综合发展。一级指标层-实现总目标需要考核和控制的三个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二级指标层-综合反映一级指标层,具体为:反映经济发展的经济水平、结构和效益;反映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生活质量;反映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化、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治理。三级指标层:评价和考核各分目标状况的具体因子。
4保障措施
4.1法律保障由乌鲁木齐市人大制定并颁布
关于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法律,从而以法律的形式,将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固定下来,以确保这场城市建设运动持续性。同时,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做到有法可依。
4.2合理的城市规划
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重点。规划区不应局限于261.88km2的城市建成区,也不应是1.42万km2的行政面积,而应统筹乌鲁木齐市的周边,将其纳入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规划之中。具体措施包括:(1)将各行政部门分散到各区,并在乌鲁木齐市建成多个商业中心,分散客流以缓解拥挤交通。(2)将污染严重的企业搬迁至常年风向的下风向、流域的下游处,新建污水处理厂,推广清洁能源,从而增强"三废"处理能力,减小环境污染。(3)利用乌鲁木齐市经济开发区建设食品饮料加工制造基地的机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在乌鲁木齐市郊外及周边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及旅游业,从而全面实现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建设。(4)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关联紧密的企业集中于此,形成生态工业园(图4)。
4.3加强宣传教育
作为城市的主体,公众的力量必须参与进来,否则这场城市建设运动将变成政府的独角戏,这样的建设是难以为继的,这也是国外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宣传教育要长期坚持并且形式多样化。只有长期的宣传教育才能使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理念得到提升,从而与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步伐相协调。在宣传方式上,将电视、报刊、户外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数字媒体等新兴媒体相结合,从而扩大公众参与的面和深度。
【关键词】5R原则 微观基础 制度设计 新循环经济学
一、循环经济主要内容的变化:从“3R”到“5R”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是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duce)、产品再利用原则(reuse)和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3R原则发展为四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重组化,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一种依照生态学规律,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2005年3月26-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思想者节日论坛”上,经过5天的研讨,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理念有了新认识,首次提出5R原则,即在原来3R基础上又增加了“再思考”(Rethinking)和“再修复”(Repair)两个R。
所谓再思考就是,在循环经济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应该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弃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
再修复是说循环体系的建立不仅要达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还应该不断修复被人类已经破坏了的生态系统,使得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如建设生态科技园区和循环经济城市等。
我们认为,无论是“3R”、“4R”或是“5R”,都是针对某些不同层次或领域,如管理层面、意识层面或某些行业领域提出的原则,具有合理性,但不能取代“3R”原则的基本性和普遍性。另外,“5R”仍然不够,应该实行经济流程的根本转变,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实行订单生产。目前理论界关注的多是末端治理,即对废旧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而没有从深层次思考减量化的问题。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实行订单生产,将交换前置,引导供应商和需求商实行定单生产和以需定产,通过信息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将以前的经济流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改变为新的经济流程:虚拟订购――生产――分配――实际交割――消费,这才是真正的减量化原则。当然这一过程的转变还依赖于信息技术、法律制度和社会诚信体制等方面的完善。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
循环经济的发展除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以外,必须发挥企业和消费者等微观经济单位的积极性,使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成为一个自动的过程。但微观单位讲究的是经济效益,循环利用和低排放只要能带来收益,就不愁没有人干。但如果成本大于收益,无论怎么强调,人们也不会去干。因此,如何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例如要加大生产者的责任,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鼓励绿色消费,等等,很值得研究。目前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自然资源的价格制度(其价格到底怎么定,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和建立相应的废弃物交换市场(对价值微不足道或无价值的废弃物如何形成回收市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设计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建设,有人甚至提出了“制度高于技术”的观点,所以,建立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包括法律制度、核算制度、市场制度、环境报告制度、综合评价制度,也是近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核算体系与干部考核指标。
1、国民收入核算:从物质GDP到绿色GDP
现行的国民核算体系SNA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这种核算体系只考虑了通过市场交换的一国生产量,至于自然形成的资源,如空气、水、森林、未开采的矿产等,都不纳入核算范围,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免费,没有市场价格。这种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生态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反映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等负面效应,因而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为了校正这些缺陷,世界银行推出了绿色GDP核算体系,即在现行物质GDP的基础上对消耗的环境资源进行核算,扣除环境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由此反映人们从生产中得到的净福利。这种核算体系当然是更科学了。但问题是,绿色GDP如何计算却很成问题。这也是目标国家统计局和理论界重点研究的。一些专家认为,绿色GDP不是统计,而是一种估算,由于其中有很多内容没有市场价格,因而不太可能得出科学的数字。
针对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难于操作性,有人认为,在分散的微循环层次中,许多技术指标倒是可以建立的。如针对企业内部循环利用的技术指标:企业能耗、水耗指标,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即COD等)排放强度;针对工业园区循环利用的技术指标:单位土地面积产值、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工业用水重复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的利用率、集中供热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针对社会循环层面的技术指标(以生态县、市、省为例):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环保产业比重、森林覆盖率、退化土地恢复率、主要河流年水耗量、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等。
2、干部考核:从“地区GDP”崇拜到“幸福指数”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地区GDP增长率成为衡量中国地方官员政绩和成就的重要标准,其结果是GDP增长了,资源却大量消耗了,环境也被污染了,其中还有些造假数据。现在提出要改变干部政绩的考核指标,中央提出一个新的经济指标:单位GDP能耗。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更进一步,准备计算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当然,单位GDP能耗是客观的,比较容易估算,但也存在问题,如各地的经济结构不同,硬性规定每个地区都要将能耗降低20%,有的地区只要改变一下经济结构就行了,有的地区却达不到。而计算幸福感指数面临的问题更大,因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难以确定,各个城市也无法进行比较,弄得不好,结果可能比GDP增长率为标准更糟。
3、《清洁生产法》:从放任自流到法制社会
要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法制建设必不可少。在这方面,已出台或应该出台的法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条例》、《绿色消费鼓励条例》、《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条例》、《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法》等等。
四、新循环经济学
近来,吴季松教授又提出了“新循环经济”的概念。新循环经济学的创新,可以简单总结为在基本经济学问题上从一变二, 从一变三,从二变三,从三变四,老3R变新3R等五个转变。
1、一变二――修复生态系统,创造第二财富
西方经济学认为,财富只有一种:社会财富,即满足人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休闲和战争需要的物质产品和基础设施;而新循环经济学认为,还有另一种财富:自然财富,就是人类处于其中的生态系统。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系统,因此修复和维系生态系统也是创造财富,这也是生产的目的。或者说生产有两个和谐的目的:创造社会财富和修复自然财富。
2、一变三――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经济大系统,把科学技术大系统视为假定条件,不致力于研究其发展变化,把自然生态系统视为“外部”,解决自然生态问题是外部性问题。而新循环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要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然生态也不再是外部,而且要研究三个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的和谐关系。
3、二变三――研究资源循环
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有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或称资源)。西方经济学对资本循环有充分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指导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循环也有许多研究和成果,如“8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制”和“退休制”等。但是,西方经济学对短缺自然资源的循环却很少研究。新循环经济学认为,面对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的现状,经济学应着重研究资源循环,对于经济要素形成全面协调的研究。
4、三变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有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和资源。新循环经济学认为,在今天高科技迅猛发展、高科技产业化进程加快的时代,应当加入科学技术这一要素,它在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发展中将成为第一要素,改变人类经济。科学技术也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要保证。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的和谐。
5、旧3R变新3R――合理需求,可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体系
新循环经济学是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的,但有较大的发展。尤其在循环经济著名的清洁生产三原则方面有实质性的发展。
减量化: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使之合理化。新循环经济学认为,应该满足的是需求而不是“欲望”,把传统经济学“理性人”的概念扩展到“知识人”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然资源供需平衡,人与自然和谐。
再利用:从传统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当代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资源,做到代际均衡和谐,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循环:从传统的生产中的废物被利用为生产原料的理念,扩展到把传统工业经济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孤立产业体系,改造为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
新循环经济学在以上新3R的基础上创立了“循环经济”方程。由此可见,新循环经济学在“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为谁生产”的三个经济学主要问题上,与传统西方经济学及其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延伸――循环经济都有差异与发展,因此,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学。但这种新的经济学目前还远未成熟,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