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

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

第1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苏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及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6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6处11个景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1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苏州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水平居全国前列,旅游目的地规模和高等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空间结构模糊不清,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够。因此,对现有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排摸、梳理及优化开发能更好的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为开发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奠定基础;同时从空间视角分析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对现有结构的调整及开发模式的优化更有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及数理统计

对离散的地理对象或事件(点)如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模式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服务设施布局及商业开发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点模式的研究是用点的密度或频率分布的各种特征研究点的分布情况,并从空间离散的旅游资源点中有效提取其分布格局,从而揭示旅游旅游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在研究中通常用点过程密度λ(S)描述空间分布情况,即在点S处单位面积内资源点的品均数目。用数学极限公式可定义为,其中ds指在点S周围一个足够小的区域;E表示数学期望;Y(ds)是ds内资源点的数目。在此基础上,现行的基本方法有样方计数法和核密度方法两种。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认为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上,但是在不同的位置上事件发生的概率有所不同。因此,核密度估计法主要用于交通事故预防等通过已知事件推测未知事件的研究。而样方分析法(Quadrat Analysis, QA)则是基于点的密度分析空间上的聚集程度的方法,通过研究景区的密度、频率来解释其空间存在的模式。分析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样方),统计落在样方中的资源点的数量,再对包含不同景区数量的样方的频率分布进行归纳,最终判断景区聚集程度。从忆波等(2013)利用样方分析法对旅游景区的分布及可达性等分别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样方分析法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可供研究的基础规律。根据Greig-Smith于1962年的试验以及Tylor和Griggith、Amrhein的研究,最优化的样方尺寸是根据区域的面积和分布于其中的点的数量来确定的,即矩阵样方边长为。其中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N是区域中的资源点数量。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及资源点分布情况

(一)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2007年江苏省旅游局指派相关专家对苏州进行了旅游资源进行了基础的排摸及梳理,并形成了以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为基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苏州市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及比重”为1:269,远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118。由此可知,苏州市不但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率极高且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的旅游型城市。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所辖六区四市今年来的发展规划及统计资料,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与整理:一是删除了如杨公祠、金门、中和桥等已经不存在的资源点;二是删除了不具备文化旅游特征的资源点,如胥江路汽配街,太浦河泵站等;三是对相对较大成片的景区或特色街巷进行细分,将每个资源点具体落实;四是添加了近年来新出现的文化旅游资源,如科文会展类、新建的火车北站等。

经过重新梳理的苏州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比国标总数少6个,拥有率为96.1%。其中,水域风光类是自然资源的主题,占总数的35.2%,天象与气候类最少,占自然资源的3.6%。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建筑与设施类占全部资源总数的63.3%,是苏州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类型区分

将利用GPS设备采集的全市991个资源点的物理地址按照不同的等级分批导入ArcGIS软件,并按照计算栅格的边长为4公里,即将苏州全市划分成以4公里为边长的正方形网状样方栅格以判断不同区域内不同等级资源点的密度情况。即,苏州各区市均为由若干个16平方公里大小的样方栅格组成(表1)。而GPS采集来的资源点则散布在全市范围内,且每个栅格中所拥有的资源点数量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区市中每个栅格内资源点数量的多少、类型及等级将有助于找出苏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计算与判断也均基于此。

表1:苏州市分地区土地面积及栅格数量统计(不含水域面积)

姑苏区 吴中区 相城区 高新区 工业园区 吴江区 常熟市 昆山市 张家港市 太仓市

土地面积(km2) 51 1254.3 300.8 205.7 107.7 760.1 1094 864.9 772 620

栅格数量 3.19 78.39 18.80 12.86 6.73 47.51 68.38 54.06 48.25 38.75

从整体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来看,苏州市的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全市3级及以上的优良级旅游资源点主要集中在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占总量的19.8%及21.8%。新建城区中相城区、高新区及工业园区资源点偏少且优良级比率更小,资源点分布呈现块状及线状集中分布的特性。吴中区旅游资源点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但局部集中于东西山及木渎、直古镇中。吴江、常熟、昆山、张家港及太仓的旅游资源点则相对集中于区域内的古镇及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地区。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与结构比较

(一)旅游资源总数及资源密度差异

从行政区域来看,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对应全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从资源点数量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性(图1)。姑苏区、吴中区、昆山市、太仓市及常熟市的资源点分布较多,单体数量均超过了100,占总数量的74.8%,旅游资源极度丰富。吴江区及张家港市的单体总量超过50,占17.1%为旅游资源较丰富地区。其余三区的旅游资源分布较少,资源点分布也较为分散。从资源量的占比方面来看,除姑苏区外其他区市的资源密度均不超过0.5个/平方公里,这与行政面积较大有直接关系。其中,相城区与张家港市由于资源点数量少,资源密度小于0.1个/平方公里,为旅游资源稀疏地区(图2)。

图1:苏州分地区资源点数量及资源量占比

图2苏州分地区土地面积及资源密度情况

从地缘角度来看,区域间的资源点分布情况也各不相同。纵观苏州全市有两处明显的旅游资源真空区。一处在相城区中心城区以北至常熟市区以南,东至阳澄湖东岸、西至望亭通安一线的广袤地带。另一处位于同里周庄资源密集区以南至G318以北,东至淀山湖西至S227的地区。大范围区域的资源真空对连接将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点的主城区以及旅游资源丰富但游客相对稀少的太仓、张家港及吴江区东南部地区起到了负面作用。如何打通这其中的障碍及瓶颈,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游客在前往旅游景点道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并提高过夜旅游者尤其是境外旅游者,以达到全市旅游事业携手共进的目的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点分级密度评估

从单体样方角度分析,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即总资源密度大的区域其优良级密度也相对较大。其中资源点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为姑苏区,原因是在5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拥有188个资源点且其中有81个为优良级(三级以上)。另外,该区域的不同等级的资源点分布趋势及其密度差异不大。这也显示了苏州古城区的深厚文化积淀,文化传承及保护工作相对到位。而相对应的,五级资源点的分布也与整个资源密度呈正比例关系。其中,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有18个和10个五级资源点,并呈以核心区域为中心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点(图3)。其他区域的五级资源点相对较少,相城、张家港和太仓则没有五级资源点。随着等级的逐步降低,资源点数量也上升明显但总体趋势不变,且分布较为分散。

图3:苏州下辖10区市资源密度及高等级资源密度及数量比较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苏州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同类型及拥有量却有很大的不同。建筑与设施类是全市分布最广泛的资源类型,全市十区市均有分布。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在吴江、常熟及太仓占总资源比均为63%。而遗址遗迹、旅游商品及人文活动三类的分布也比较广泛。根据不同类型旅游资源总量及类型双排序,姑苏区尽管缺少了天象与气候景观类及生物景观类但仍然是全区市中资源总量及质量最高的区域,因为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及开发也相对得当所以排名第一。吴中区除缺乏气候景观类之外其余类型的旅游资源均非常丰富,旅游资源总量培训的第二位序。国标中的主类中天象与气候景观是全市最缺乏的一类旅游资源,全市仅常熟与太仓市共计五处。而这两市也是拥有资源类型最全的区域,但每一类的单体数量均不多高等级的资源点也不多,因此两市位于第三位序。高新区及工业园区尽管旅游资源单体总量不大但高等级资源尤其是拥有现代城市气息的旅游资源点对丰富苏州的旅游类型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因此两区位于第三位序。昆山、吴江、张家港的特点是旅游资源总量不多,类型分布上有一定的非均匀性,三区市的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及景观建筑与设施类是其资源的重点类型为第四位序。相城区拥有的类型则最少,均只有三类旅游资源且无优良级资源为第五位序。

从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来看,经过整理及重新筛选的苏州市旅游资源点明显呈现出人文旅游资源远高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情况,(图4)这与之前江苏省旅游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所统计的结果吻合。

图4: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

从地缘角度分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区域,且其在类型分布上差异也比较明显。(1)中心地带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在拙政园、平江、阊门历史街区,桃花坞片区、山塘-虎丘、运河、环城河带以及观前街商贸区周边,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2)环太湖区域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于东西山、木渎古镇、城西丘陵地区及西部生态城周边,其资源类型兼顾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3)中部湖荡地区以金鸡湖、阳澄湖为中心,以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为龙头,整合相城区、工业园区、昆山等地的旅游资源,以新建景区景观以及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及旅游商品类。(4)沿江地区则在以大江风貌、江海风情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大量景观建筑类人文旅游资源。(5)全市的古镇除木渎外均集中于中部湖荡周边及东太湖附近。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景观建筑与设施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综之,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是自然资源类型分布不均,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四)苏州市优质旅游资源分类情况

苏州下辖十区市的优质旅游资源数量分布差异明显。在全市991个旅游资源点当中,优质资源共有385个(其中五级33个),占全部的38.5%、五级资源点占全部的3.3%。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共分七个主类,按照单体数量从多到少进行排序依次是景观建筑与设施类、人文活动类、地文景观类、旅游商品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及遗址遗迹类。五级资源点与总优良级比较缺少了遗址遗迹类及建筑与设施类两类,具体分别是建筑与设施类20个、地文景观类5个、水域风光类4个、人文活动类3个及旅游商品类1个。五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及变化趋势与总优良级基本相同(图5),低等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亦同。可见优质旅游资源,尤其是五级资源点的出现与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总量及整体质量有极大的关联。

图5:高等级旅游资源点的分类情况

四、总结与不足

基于本次调查研究,对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作如下总结:(1)苏州市人文旅游资源远多于自然旅游资源,在分布方面自然旅游资源多为湖泊、丘陵地区,多集中在苏州西南部及沿江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则分布较为分散,并呈现围绕中心城区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征;(2)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3)旅游资源从数量和等级综合考量,姑苏区位于第一位序,相城区位于第四位序。(4)相城区资源点少且均为低等级资源点,需寻找适合自己发展并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支撑点。工业园区则是量少质优的特点,在高端商务旅游及城市休闲游方面可以多做文章。高新区的优良级偏少,应在现有资源点中提炼出有潜力可挖并符合现有消费习惯的旅游资源点,并加以重点培养。县级市在旅游开发中应尽量避免资源真空区的出现。

样方计数法只能获得点在样方内的静态信息,不能获得关于样方内点与点之间的动态信息。其结果是样方分析不能用来充分了解旅游中的可达性,即旅游者到达这些资源点所需花费的时间及效率。经后可考虑用GIS软件辅助判断,以期更加深彻了解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程玉珍,等.苏州统计年鉴2013[M].苏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5-76.

[2]苏州市旅游局.苏州旅游总体规划(2008-2020)[R].苏州:苏州市旅游局,2008:34-35.

[3]从忆波.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与可达性测度[D].兰州:兰州大学,2013:19-22.

第2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

论文摘要: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存在以牺牲旅游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旅游大发展的众多问题。本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对策。

旅游,从个人活动、群体行为发展到当今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等的社会生活方式。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并能为旅游业利用而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自然事物。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处于基础地位,既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旅游实践中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条件和因素,更是旅游消费的客体对象。不论是文化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都是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生态位;概念;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2―0049―05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但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范围。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更多的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自然科学通向社会科学的桥梁。而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学科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现已逐步渗透和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生态位理论主要是在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和城市发展理论研究两个领域被重点关注和热点探讨。近年来有学者开始把生态位理论引入旅游学的研究领域,如祁新华等在研究生态位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生态位的概念,阐述了旅游生态位的原则和规律。邹仁爱等引人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阐述了旅游地生态位的竞争原理和演变规律,并对区域旅游在协调开发过程中应该采取的生态位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将以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借鉴生态学中生态位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探索旅游资源生态位相关理论及其在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问题。

一、生态位与旅游资源生态位

(一)生态位的内涵

生态位(Niche)是一个既抽象又含义十分丰富的生态学名词。早在1894年密执安大学的斯居尔(streere)在解释鸟类物种分离而居于菲律宾各岛现象时就对“生态位”就很感兴趣,但未作任何解释。1917年,美国生态学家格里耶(J.Grinnel)第一次使用“生态位”(niche)一词,并把它定义为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目前被认为比较科学而且广为接受的解释是普特曼(Putman)等提出的: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机理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对位置。

生态位概念的发展是与生态位理论研究工作同步进行的。尽管近百年来生态位概念未能达成很好共识,但把生态位理论应用在竞争系数估计、极限相似性、资源划分、土地评价、群落稳定性讨论、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领域内已取得很好的成效。

生态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态位态势理论及分析方法、生态势理论、生态位扩充与压缩理论、生态位适宜度分析方法、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斥理论。生态位理论和方法不仅广泛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而且对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位理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生态位的概念及其理论正日趋完善,已超越了生态学的范畴,渗透到了许多学科领域。在旅游学研究领域,应用生态位理论对指导旅游资源开发有几点重要启示:

第一,生态位理论强调趋异性进化。物种与其在同一区域相互争夺有限资源,不如通过改变自身来开拓广泛的资源空间,去利用尚未开发的资源。在生态位分化过程中,各物种在时间、空间、资源的利用以及相互关系方面,都倾向于用相互补充来代替直接竞争,从而使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物群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同样,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也可以借用这一理念。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应强调个性化与独特性,要求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应该把挖掘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作为出发点,尽可能地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另一方面,做到“同质化的资源,差异化的开发”。在开发理念、开发模式方面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第二,生态位理论强调个体自身不断进化,通过进化来提高自身生存能力。这对旅游资源开发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自身的生存能力增强,才能很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在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上下工夫,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结合,拓展旅游资源的生态空间,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生态位理论强调协同进化。共同进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竞争战略,不是简单地消除或回避竞争,而是积极地更有策略地迎接日益激化的竞争,在“双赢”和“多赢”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共同进化是相互依存的物种在无限循环的互惠环境中进化的过程。在区域间树立“互惠互利”的观念,通过区域协调,开展多方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在区域内树立“一盘棋”的观念,通过积极横向联动,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形成整体合力,实现整体开发。

(三)旅游资源生态位

1.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内涵

马世骏指出,从基因到整个地球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14]。应用到社会学领域,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与生态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相类似,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也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应的生态位。

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指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依据其特点、品位、市场开发潜力及需求状况而确立的发展地位及由此而致的开发序位和市场定位。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旅游资源本体特征(包括旅游资源的价值、规模、丰度、知名度、美誉度及组合状况等)与环境条件(包括旅游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资源开发条件、区位条件、客源条件等)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是旅游资源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范围内旅游业发展中所具有的功能与地位。旅游资源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最大的不同在于:生物的生态位是被动的自然选择和适应的结果,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旅游资源生态位则是旅游资源本体特征与环境条件互动匹配的结果,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改变竞争策略而进行主动的选择,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尚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标准、审美观念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演化。

旅游资源生态位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即,(1)旅游资源价值层位;(2)旅游资源开发序位;(3)旅游资源市场定位。其结构关系图1。

(1)旅游资源价值层位――“营养生态位”

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是指从审美的角度和旅游资源自身特点、属性、开发利用条件出发,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这个“区域”的范围可以是指在国际范围、国内范围或地区范围内。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旅游资源的“营养生态位”,也就是旅游资源本身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程度 及旅游者从中所能获得的价值(营养)大小。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态,属于“公共商品”或“环境商品”。它的价值构成不同于一般资源,其价值首先决定于它的效用性,其大小则决定于它的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当然旅游资源除了经济价值外,还具有环境价值、存在价值等隐性价值,其价值构成如图2。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是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和旅游资源市场定位的基础。

影响旅游资源价值层位的主要因素包括:①艺术观赏价值;娱乐康体价值评价,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资源规模、丰度、知名度与美誉度、组合状况等。②旅游资源开发的外部性。③人们的审美标准与审美观念的变化情况。

(2)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时间生态位”

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是根据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品质、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区位环境条件、区域旅游资源相互关系等因素,确定的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时间顺序和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功能系统中的地位。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包括开发时间先后秩序、开发建设规模和功能体系定位。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的基础,而旅游区位因素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定位的重要条件。旅游资源生态位可以通过区位因素的变化引起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动。

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价值层位;区域旅游资源集散程度与类型结构状况;旅游资源开发难易程度、投资规模、客源市场保证程度、开发后的综合效益等。

(3)旅游资源市场定位――“空间生态位”

旅游资源市场定位是根据区域中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现状,分析旅游资源的辐射距离大小和吸引向性而确定的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方向和预期规模大小,即同一资源在不同区域市场上所占据的位置与市场层次。旅游资源市场定位可以分为旅游资源的市场空间定位(空间生态位)和旅游资源的市场功能定位――目标细分市场定位(功能生态位)。

影响旅游资源市场定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旅游资源的知名度、美誉度,旅游资源的定向吸引力等。

2.影响旅游资源生态位的环境因素

影响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本体条件,如资源的价值、资源的品位、组合状况等;二是区域旅游资源的状况,如区域旅游资源的数量、品位结构、类型结构等;三是旅游资源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如环境承载力、环境舒适性、环境安全性、施工环境条件、地质地貌条件;四是旅游资源的客源环境条件,如客源地区位条件、区域人口出游水平与消费能力、与相邻旅游地关系、资源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定向性、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区位关系及可及性;五是旅游资源所处的区域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区态度、开放程度、意识与社会承受力,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条件,资金条件,政治环境与投资环境等。

3.旅游资源生态位谱与生态位变迁

旅游资源生态位谱(TRNS,Tourist Resources Niche Spectrum)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旅游资源的价值品位、开发序位和市场定位等相关评价指标,确定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所占据的位置谱系。它所表达的是区域内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分工体系。

自然生态学中,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生态位存在着变迁。同样,旅游资源生态位是由旅游资源本身特性与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因此也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与改变。

二、建立旅游资源生态位理论的意义

生态位是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目前,这个概念已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渗透到了许多领域,如企业经营管理、城市发展研究等领域。把生态位的概念引入到旅游资源开发理论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旅游资源的存在状态现状及开发方向,通过对这一状态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与开发方向,可以为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种新视角与发展思路。

(一)为构建旅游生态学探索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理论。随着生态位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旅游资源生态位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将为旅游生态学研究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为构建旅游生态学的学科体系探索一种新的理论支撑和新的方法论。

(二)为区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根据旅游资源的自身条件与环境条件,慎重地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态位”,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与过度的恶性竞争,使自己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在区域旅游系统中形成一个合理的旅游资源生态位谱,这对于协调、合理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三)指导区域规划,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生态位理论研究表明,在资源环境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多种物种生态位在多维生态位的某一维数上的分割可回避竞争,从而形成共存,即有限竞争还可存在合作或相依性。生态位的这种合作与相依性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在进行旅游区划时,首先应考虑的是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定位”问题,它关系到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分工,关系到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用旅游资源生态位的理论可以指导旅游区划,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三、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策略

俄罗斯微生物学家格乌司指出,生态位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物种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选准自身的生态位,在生存的时间和空间上与其他物种错开。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是旅游资源开发面对竞争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策略。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必须考虑旅游资源自身禀赋特征与需求、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协调统一。选择策略主要包括生态位拓展、生态位调整、生态位协调和生态位优化4个方面。

(一)开拓新空间――生态位拓展

生态位拓展是指由于生物单元无限增长的潜力所引起的态和势的增加。任何生物都有无限扩充其生态位的潜力,试图占据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发挥更大的生态作用,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区域旅游系统中,在已有的旅游资源生态序位基础上,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和竞争实力的提高,开发新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通过不断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宽度,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占据有利的生存位置,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资源错位开发――生态位调整

高斯(G.F.Gause,1934)原理说明,各生物单位都倾向于占据不同生态位,用相互补充来代替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通过生态位的分离来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共同生存的目的。在弱肉强食的生物界,许多处于弱势地位的物种,并没有因为残酷的竞争而灭绝,反而与处于强势地位的物种“共存 共荣”,其原因就是生态位规律在发挥着作用[2]。也就是生物选择了生态位错位的竞争策略。同样,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生态位差异越大,彼此之间的竞争就越小,双方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反之,旅游资源生态位越接近,相互竞争就越激烈,生存压力就越大。因此,为避免生态位重叠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价格战、广告战和产品战等),寻求共同发展,可以选择旅游资源错位开发模式。旅游资源错位开发可以分为时间错位、空间错位、产品错位和市场错位4种形式。

1.时间错位

对某一旅游区应正确选择旅游资源开发的序位,做到分期开发,滚动式发展,确立旅游资源开发的主次关系与次序。对一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与预期的旅游资源,应尽快进行开发,充分利用“时间差”,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确立先发优势。对于某一旅游区域,应正确选择区域旅游开发的时间序位,确定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层次结构,进行时间上的梯度开发。

2.空间错位

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空间,避免区域内在资源开发模式上低水平重复开发。通过空间错位开发,形成区域旅游系统的合理的空间梯度,在区域旅游系统内逐步形成具有强吸引力、辐射力的旅游节点。这些旅游节点对周围地区的吸引、辐射效应,会促成区域旅游系统内部各地区之间进一步发生互动效应,形成彼此之间的旅游职能互补,并逐步形成层次有序的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

3.产品错位

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要求旅游产品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差异性。旅游产品错位开发主要包括:第一,产品特色错位,找出旅游资源开发亮点,形成旅游特品;第二,产品开发规模错位,通过规模建立自身的优势与个性;第三,产品档次错位,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上做文章,打造旅游精品。

4.市场错位

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思想。市场错位开发就是寻找市场空位,找准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旅游细分市场进行开发。

(三)带动作用与辐射作用――生态位协调

生态位理论表明,尽管旅游资源开发竞争非常普遍,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存在合作或相依性,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生态位的独特性和稳定性。通过政府主导,根据同一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生态位状况,可以选择旅游资源价值层位高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先开发与重点开发,同时利用其知名度与市场优势,对周边资源类型相异、资源价值层位低的旅游资源开发起到带动作用与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与提升,建立区域旅游系统的生态秩序,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旅游系统旅游资源生态位的优化。

(四)改善“环境因子”――生态位优化

第4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

福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于福州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狭义范围内的探讨,因此在探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过程中,并未将人文类旅游资源纳入进来。关于生态旅游的类型,早在1999生态环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经过多年的发展扩展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将福州市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型概括为四类。

1.森林山岳类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是生态旅游较为原始的一种开发方式。这类旅游资源往往具备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环境优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适宜于开展休憩、疗养、科考、观光、露营和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福州市山岳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见表1。

2.海滨湿地类生态旅游资源。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和乌龙江穿城而过,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等;砂质海滩长达560公里,如长乐下沙海滩、平潭龙王头海滩等都有优质沙滩;福州东南的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岛屿风光独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仅鱼类就达到500多种。福州市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优质的海滨沙滩、优美的岛屿风光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福州市闽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州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极具代表性的资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徒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具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3个主要植被类型,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4种,比如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万只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是一处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滨海湿地公园。

3.温泉地热类生态旅游资源。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比如碳酸钙、硫磺、钙、钾、氡、钠等,泡温泉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凭借着有利的盆地地形及丰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温泉资源具备了储量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易开采等特点,成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福州温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以及永泰、闽候、闽清、连江等周边县市,共有20多个温泉点40多个泉眼,无论是在城区享受SPA式温泉,还是到周边青山绿水环抱的温泉景区泡温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据统计,2013年福州市温泉旅游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46.81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龙泉山庄、源脉温泉、赤壁温泉,分别为118.6%、47.8%、19.7%,占温泉景区接待量的51.1%。现将福州市温泉生态旅游资源统计如下(见表2),必须说明的是,福州市区的温泉因开发充分、城市景观居多且商业化氛围浓厚,在资源统计时仅选取了几家,并未全部纳入。

4.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较受欢迎的生态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便于旅游者认识、了解、享受和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开展观光、劳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仅能普及自然农业知识,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闲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农家的休闲形式为主,一些农户创办农民餐馆,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20世纪9O年代开始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闲农场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类休闲农场143家,包括农、林、牧、渔、茶、园艺等多个项目,其中,3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5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还有一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闽侯县,福州市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市级及以上)一览表见表3。福州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涉及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温泉理疗保健、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亿元。

二、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在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统计过程中,福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景观齐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涵盖了森林山岳类、海滨湿地类、温泉地热类、休闲农业类等多种类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濒临东海,闽江口、罗源湾及海坛岛的滨海海洋类资源也独具特色。地貌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动植物品种,湿地、温泉、河湖、外海景观丰富,各类景观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观光、科教、度假、体验等多种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资源品质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类生态旅游资源中,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第一、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品质居全国前列,闽江口湿地公园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众多的稀有物种以及候鸟迁徙、珍稀濒危鸟种的栖息地等多项要素在2013年“美丽中国•湿地行”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而福州温泉品质居于全国前列,休闲农业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态环境。四类生态旅游资源的品质极高,但是,由于开发不足和宣传不力等因素的影响,福州的诸多生态旅游资源知名度却很低,品牌效应缺失,在全国的影响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区及周边县域,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经过上文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可知,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区以外的各个县域;市区范围内生态旅游资源较少,且分布地点多位于市区及郊区的城乡结合区域。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东部丘陵平原相间。这种地理环境使得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县域地势较高,自然景观优美,环境宜人,因此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和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市区及周边相邻的连江、闽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温泉地热资源丰富;而东部闽江入海口则因地势较低且与东海相连,成为了优质的海滨与湿地资源区。

4.生态保护观念不足,生态旅游形象不鲜明。福州市的生态旅游的游客多选择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区居民为主,其次是周边浙江、广东、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结构以散客为主,生态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区大多是市区周边的原始乡村和景观优美的自然地区,使得福州市的生态旅游更加倾向于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也多为乡村旅游和乡村体验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态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准确,从而带来旅游过程中重体验而轻保护、重旅游而轻生态的现象。

三、结语

第5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水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阜阳市

我国的体育旅游业起步较晚,为了加快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专门策划组织了“2001中国体育健身游”主题年活动,推出了82条专项体育旅游线路和64项大型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大力挖掘地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积极开发体育旅游项目,使得体育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市场逐年扩大。

阜阳市拥有良好的水域旅游资源,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意见,阜阳市人民政府近日出台了《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实施意见》,加大了扶持旅游业的优惠政策力度,扎实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为此,阜阳市应努力做好水的文章,充分利用现有水域资源,大力开拓水上体育旅游资源,带动本地区以交通、膳食、住宿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本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阜阳市生态园、颍州西湖、八里河风景区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围绕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查阅国内和体育旅游有关的著作3部、论文数十篇,并通过因特网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资料和信息以及国家和地方与体育旅游有关的规章制度、方针政策等。

1.2.2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阜阳市体育局和阜阳市旅游局的专家学者六位,听取了专家的意见,收到了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1.2.3实地考察法

于2010.10~2011.12 先后对阜阳生态园、颍州西湖和八里河风景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详细了解了旅游资源的特点、运营、存在问题以及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等信息,为本研究积累了翔实可靠的基础材料。

2.体育旅游资源概念和类型

2.1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

体育旅游资源包括为体育的产生、生存和发展提供适宜的自然空间与各种自然生物圈等自然环境,又包括有参与、观赏和健身价值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文化、体育项目、体育游戏,同时还包括为旅游或体育旅游而兴建的服务设施。这些资源可为人们提供观赏、度假、娱乐、探险、康复、健身等。所以,简单地说,体育旅游资源就是一切为人们开展体育和健身活动所提供的身体活动场所、项目和物质环境。

2.2体育旅游资源的类型

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形式多种多样,依据体育旅游活动性质可将体育旅游资源划分为陆地体育资源、水域体育旅游资源和空中体育旅游资源。其中,水域体育旅游资源又可分为河道、湖泊体育旅游资源,近海体育旅游资源和现代冰川体育旅游资源三种基本类型。中国百科网将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定义为由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的景观类型。本文则将水域体育旅游资源定义为一切为人们开展体育旅游所提供的水上水下活动场所、项目和物质环境。

3.阜阳市水域体育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

3.1阜阳市水域体育旅游资源现状

阜阳位于黄淮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目前阜阳人口近千万,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有着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全市拥有旅行社26家,星级饭店20多家,旅游从业人员上万人,并已成功举办了7届阜阳市旅游文化节,旅游产出水平和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3.1.1阜阳生态园 阜阳生态园现为国家4A级名胜风景区,坐落在古颖州西湖遗址、欧阳修“会老堂”北侧,整个园区占地1107亩。整个园区由14个主题景观组成,其中,可进行水域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景区有水上乐园和垂钓中心、沙滩游泳场。

3.1.2颍州西湖 颍州西湖为国家AAA级风景区,地处中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褚子百家中老子、庄子、管子的家乡,因阜阳在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为唐、明、清历代名胜。新的西湖总体规划面积24.37平方公里,分南湖、北湖两大游览区。南湖平远,清澈透底;北湖风光旖旎,水面开阔。主要景区中的紫竹院,建有假山、游泳室等;另有游艇、游船等,是开展水域体育旅游的好去处。

3.1.3八里河风景区 八里河风景区是依托自然原始资源的湖泊水域型风光,以湖光水色见长,为纯生态水域。现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颍上县南部的八里河镇,南临淮水,东濒颍河。该风景区占地3600亩,主园区“世界风光”西侧的游泳池深浅各异,跳台高低不等,适合各种水平的游客使用。“碧波游览区”中白塔处的百米沙滩浴场,是游泳健身、沐浴阳光的天然乐园。

3.2阜阳市现有水域体育旅游资源可供开发的体育项目

3.2.1龙舟、划船

龙舟和划船是人们泛舟水面、休闲、健身的绝好方式。龙船在我国出现很早,西周就有周天子乘龙舟的记载。《穆天子传》:“天子乘乌龙舟浮于大治”,屈原在《楚辞》中说:“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族兮委蛇”。由于龙舟竞渡特有的文化,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岁月之后,这一活动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引起人们更为浓厚的兴趣。

3.2.2水上自行车、水上步行球

水上自行车运动起源于加拿大,它的车座高度可以调节,车把是赛车型,易于操纵,脚蹬可以前后蹬,前进或是后退一切自如,如果感到疲劳,还可停住脚,在水上“悬浮”,很是悠然自得,老少皆宜。水上步行球也可称水上步行器、水上跑步球等,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游玩,尤其是能激发年青人及小朋友的好奇心,人在球里面的刺激、过瘾是其它水上娱乐项目无法能感受到的。

第6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以及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意义,继而分析了湿地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湿地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以期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第7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

自今年6月以来,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省国土资源厅、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安排下,省地矿局、煤田局、有色局组织4000余人的专业队伍,9个市、州及贵安新区积极配合、协作,89个县(市、区)动员、组织了近100000人对全省1400百多个乡镇进行了拉网式的旅游资源大普查,在一百多天的时间里,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村万寨,览尽美丽风情。

贵州到底有多美,让数字来告诉你。

普查旅游资源58734处,已分类识别的旅游资源45388处。

在12种主类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类11855处,水域风光类5047处,生物景观类7134处,天象与气候类151处,遗址遗迹类1888处,建筑与设施类11167处,旅游商品类939处,人文活动类1389处,乡村旅游类4704处,红色旅游类801处,山地体育类190处,康体养生类123处。

在已经完成初步评级的44653处资源单体中,未入级旅游资源11782处;普通级旅游资源(1-2级)27362处;优良级旅游资源(3-4级)5380处;特品级旅游资源(5级)129处;新发现的旅游资源27452处,约占60%。

贵州旅游资源优势与特色,可从以下十个方面来概括:

一片“地无三里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亚高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

二大南方地表水系分水岭与生态屏障:翡翠镶边的长江水系、珠江水系;

三种旅游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中低山地貌(雷公山地貌)、丹霞地貌;

四座原生态山脉:中部的苗岭山脉、西部的乌蒙山山脉、北部的大娄山山脉、东北部的梵净山山脉;

五方民族文化风情:中部汉文化、屯堡风情;南部苗侗、布依、水族风情;西部彝族、苗族及土司文化风情;北部仡佬族及播州、沙滩文化风情;东部苗族、土家族、古镇文化风情。

六种大交通体系:国道、省道公路;过境、省内高速公路;普通铁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水运交通。

七大旅游湖泊水库:草海、红枫湖、万峰湖、夜郎湖、支嘎阿鲁湖、仰阿莎湖、飞龙湖。

八条生态河流:乌江、赤水河、清水江、都柳江、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江、红水河。

九个首府旅游城市: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毕节、铜仁、凯里、都匀、兴义。

第8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内涵;定位;二源导向;功能分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52-05

湿地指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养育了高度集中的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无脊椎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摇篮。湿地包含大量的自然资源,拥有完整的生态链,是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生态净化作用,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

当一种资源相对稀缺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体验价值时,它就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一词并于1986得到国际确认以来,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发展极为快速,目前已经占全世界旅游总收入20%以上。伴随着“生态旅游”发展的深入,2002年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被提出,近年来逐步发展,但同时仍存在不少误区。

一、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

湿地生态旅游以湿地资源为基础,是生态旅游中的一种旅游模式,它具有生态旅游的一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湿地生态的一些独特之处。在许多地区,旅游开发一直作为一种致富门路,作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各地伪湿地开发方兴未艾,在某公园边扩一些规模,围一滩空间,建设一些设施(如游船码头、钓鱼长廊等),形成诸如 “水乡游”、“休闲垂钓”等旅游产品,对外大打湿地生态旅游的招牌。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原生态”渐变成一种时髦,湿地生态旅游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旅游方式,许多旅游景点打着生态旅游的幌子做着不生态旅游的项目,误导了游客、扰乱了市场,打击生态旅游开发经营的信心,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

许多旅游者、甚至旅游从业者、旅游开发经营者并不了解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大量的湿地生态旅游往往虚有其名,旅游开发违背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初衷,旅游发展恶化了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界定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就要理解湿地、理解生态、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从旅游、生态旅游的大环境,依托湿地生态旅游等实践来研究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归属、功能、市场、开发等内在特性。

(一)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归属

从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等生态旅游资源一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属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中的生物生态旅游资源。目前中国不少地区兴建了很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城市公园等)、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如民族风情体验馆、文化体验馆等)。湿地与森林、草原等同属于自然生态,湿地生态旅游是在保护比较完整的原始湿地自然区域以及与之和谐相伴的特定的文化区域开展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包含人工自然型的旅游区域,但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仍然属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二)湿地生态旅游功能

作为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应该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协调好人类与湿地、旅游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多方共同目标,共存共荣协调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环境教育和社区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湿地生态旅游在实现生态保护、教育功能中要注重自然趣味性,特别是设计合理的体验式旅游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中主动获取、增长见识。

(三)湿地生态旅游市场

湿地生态旅游让我们们回归自然,与湿地亲密接触,人与湿地融为一体,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与精神追求。湿地生态旅游要求开发者、经营者、旅游者有着较强的生态意识、在开发中保护湿地、在旅游中亲近湿地、在管理中维护湿地的生态。湿地生态旅游不是单纯的休闲旅游,游客要摈弃花钱买享受、游客是上帝的观念,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中湿地生态系统才是真正的上帝。通过湿地生态旅游,游客获取大量生态保护知识,认识湿地的奥秘和当地的人文,同时倡导为湿地生态保护做贡献的理念。中国人口多,旅游市场广阔,湿地生态旅游市场仍采用大众旅游的的开发模式,景区对游客没有选择的余地,游客文化素养和个人素养不平衡。湿地生态景区通常面积较大,管理十分困难,如何提高游客生态环保意识,让游客“生态”的认识湿地、享受湿地成为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开发商通常会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财务目标,开发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许多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了就难以恢复。与一般休闲、娱乐性旅游资源开发相比较,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护湿地。因此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要着眼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着眼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倡导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旅游开发中注重功能区的划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影响生物生态环境,将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有机整合。

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综合评价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中国著名的三大洼地之一的里下河地区,位于泰州市东北部,古长江与淮河曾在此交汇入海,形成了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溱湖风景区先后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一)自然风光秀丽

溱湖风景区规划面积 26平方公里,4.7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风景区湖泊、河流等面积占到总面积的 37%左右,溱湖湖面开阔,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湖水清纯甘洌,是江苏省内外难得一见的未被污染的水体。

(二)生物类型多样

溱湖湿地生态属于淡水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有水生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和陆生生物群落,现有各类植物113种、野生动物73种,以多半栖息在湿地环境的鸟类最为引人注目,还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麋鹿,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白枕鹤、白鹇等。

(三)绿色产品丰富

溱湖湖区特产丰富,盛产鱼虾、菱藕、水瓜等无公害绿色食品。以溱湖鱼虾制成的鱼饼、虾球,白如玉壁,红如珊瑚,被称为“溱湖双绝”;名闻遐迩的“溱湖簖蟹”更以其肉质腴嫩、膏体丰厚被评为蟹中上品。

(四)人文底蕴深厚

溱湖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麋鹿的故乡;是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的连接点;景区所在地溱潼镇有着深厚的人文资源;这里有享有天下第一的会船节。溱潼会船节与云南泼水节一道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又是江、浙、沪旅游节的重点项目、泰州唯一的国家级旅游项目。

(五)规划开发有序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遵循“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先后聘请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深圳度假湾、中国东南建筑设计院、南京林业大学、杭州园林设计院等先后对总体规划、湿地资源综合应用、湿地公园工程等做了详细规划,对景区的定位、开发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三、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一)科学定位、优化财务目标

景区定位决定景区的未来走向,决定景区的财务目标,决定景区未来生存与发展空间。近些年,中国不少地方人造旅游景观泛滥,以利润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什么赚钱就吆喝什么,大家一哄而上,比大、比古、比新奇、比人文,经营过程中盲目提高票价、形成各种票中票。结果繁华过后成一梦。各地“休闲垂钓”类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开来,但往往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后劲,很难做出有影响的景区品牌,不少惨淡经营、甚至关门谢客。与一般人文生态资源和纯人造景观不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是湿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在突出湿地自然生态资源的同时,也要关注溱湖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里下河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民俗文化。

现代企业科学的财务目标是相关利益者最大化,景区要充分考虑资源所有者、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等相关利益者。随着旅游市场的日渐成熟,旅游的口碑日益重要,旅游不再是一锤子买卖,不少的游客将成为回头客、或者作为新朋好友的“导游”组团再次光临。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在考虑相关利益人的因素的同时,更要考虑生态系统这一重要相关利益者的效益。只有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溱湖风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得以维持;只有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游客才会源源不断地光顾;只有客源不断,湿地生态保护、旅游才能够良性循环。放眼长远,充分考虑人和生态的和谐,协调投资方、经营者、当地居民、游客等利益、认同并实践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关系风景区的未来。

(二)二源导向、保护性开发

根据旅游开发的主导因素不同,旅游开发导向模式有资源型与客源型之说。一些具有独特、不可替代性的自然及人文资源通常运用资源型模式,该类景区数量相对较少,景区自身具有极强的排他性,一般都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资源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大部分景区没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从游客的角度,制造旅游资源,拉动旅游消费,客源型模式更适合开发在交通、商务、金融优势较为明显的大城市,主题与时机的选择特别重要。资源优势决定景区优势,区位优势决定客源优势,如同时具备景区、区位两源优势,旅游开发“比翼双飞”,旅游景区将长久繁荣。

完全适合做资源型一源开发的景区并不多,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稀缺的资源甚至泛滥,将资源型景区陷入艰难的处境中。水乡古镇、文化古街道等曾经都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但众多地区大量先建、重建仿古文化景点、不少水乡都在翻新、扩大古镇规模,原本稀缺的旅游资源忽然多了许多,物以稀为贵,大众游客很难鉴别真伪,原本独特的资源优势淹没在一片人造仿古建筑中。客源型旅游开发的最大优势是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但具有较强的模仿性,要长盛不衰就需要不断的输血、不断的出新,要成为客源中的精品。

溱湖风景区湿地生态资源为依托,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但不具有唯一的排他性,不能够完全采用资源型开发模式。溱湖风景区离上海、苏锡常、宁镇扬通等大中城市均在2小时车程之内,区位优势良好,湿地生态具有一定的源型优势,适合“保护+资源+客源”的组合开发模式。保护第一、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要保护当地的人文风俗;湿地生态是溱湖的核心优势,是溱湖发展的后劲,不仅在开发生要讲究生态、旅游宣传和管理上也不突出生态特色;针对客源特点适度开发一些娱乐项目或主题项目,但千万不要仅仅为了追求一时的火爆而本末倒置,要保护好热爱生态旅游的客源群体,同时通过一些主题项目调整、完善吸引潜在客源群体。

(三)功能合理分区,合理规划路线

国外的生态旅游发展表明,科学的功能分区规划是景区成功开发的前提与基础。科学的功能分区规划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利于景区更好的管理,利于景区利用效率的提高,利于游客的旅游与分流。下表为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功能分区,从表中可知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功能分区较好的体现了保护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了生态、资源、客源三方因素。

与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不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商贸繁荣的里下河中心地区,周边居住不少居民绝对保护区、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所占比例偏低,功能区分区不合理、不清晰。自然风景观光区主要集中在湖东核心区、娱乐区中的湿地探险乐园(采用环保材料)也在此区域,这是平时游客最为集中的区域;娱乐区中军体乐园是溱湖拓展休闲基地、自驾游中心,有小型娱乐项目区、拓展训练区和彩弹射击区等;公园入口处是公园旅游业务管理的中心,虽然也有一些食宿、购物服务,但离镇区较远、摊点较少,没有商业氛围、大部分游客只是路过后从停车场返回,没有能够承担游客食宿、娱乐和购物的重要功能。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湖东核心区不适宜大规模开发食宿、娱乐和购物中心,公园入口处也缺乏商业文化氛围,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要与溱潼古镇一起综合规划功能分区,未来可考虑从公园入口处进景区、登船,从溱潼古镇下船、吃饭、购物、品味水乡人文风情的旅游线路设计,食宿、娱乐和购物功能安排到古镇、湿地公园主要承担绝对保护区、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自然风景观光区及部分娱乐区的功能,既拉动了人气,又利于环境保护。

(四)树立生态理念,全方位生态经营管理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如果媒体不能够给社会正确的信息传播,政府缺乏必要的监管与引导、业界不能够科学的经营,社会不能够正确的认识,最终会误入歧途。景区经营、管理者要恪守职业操守,不能乱挂生态旅游的大旗;政府对于项目审批要严格把关,不能随便签发生态旅游的通行令;旅游企业要科学经营,生态运营,生态管理;旅游服务人员要做生态保护的先行者;当地居民要做生态家园的维护者;广大消费者要文明旅游,做到旅游行为的生态化。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在湖东建立了湿地科普馆,让游客感受人鸟共存、亲近自然的和谐氛围,了解地球之肾的科普常识,同时加深对溱湖会船、溱湖砖瓦等人文知识的了解,对游客产生了很好的教育功能。

全方位生态经营管理要求景区从管理模式、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人数等方面全面审视经营管理中的不生态行为。湿地生态资源的开发在中国时间并不长,主要是近十多年的事,随着“生态”理念深入人心,顾客大量拥入,势必加重景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旅游旺季更是如此。溱湖风景区要吸取部分旅游景区游客井喷而管理、环境失控的教训,理性控制承载量,把将游客的人数、活动强度控制在资源及循环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在游客总量范围内对游客所处功能区进行合理输导,确保生态环境最小化受到破坏。

(五)区化调整、优化、提升服务水平

溱湖湿地是里下河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是周边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的重要水源,溱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开放工程,与周边湿地、水系的保护状况息息相关。自2005年,已经累计投入数亿元用于湿地保护建设,关闭了沿湖和上游的部分企业、核心区居民外迁等大量工作,但是溱湖沿湖及周边部分乡镇工业迅猛发展、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业污水的排放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水产养殖业和渔业的盲目发展、生活污水的排放等都将严重威胁溱湖湿地生态的保护。溱湖风景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形成了湿地公园为主、集溱潼古镇、(泰州华侨城)温泉、古寿圣寺、沈高河横等几个重要景点,含生态、乡村、人文、休闲等类型,具有极强的互补性。景点同处里下河方圆数十公理,景点间最远距离不超过20公理,离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特大城市均在200公理左右。目前溱湖旅游组合效应、旅游地综合吸引力没有显现,从生态旅游圈看,交通方便、驱车两小时即可,适宜开发2日游旅游系统设计。

泰州旅游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将泰州市打造成为知名的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目前,景点各自为政,营销策划缺乏统一的管理,景区间往来不便,有点不成面,旅游品牌形象模糊,产品缺乏竞争力。为了更好地系统保护溱湖湿地,打造品牌形象,将溱湖地区建设成长三角知名的以生态、文化、休闲、美食等为主题的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增强泰州市旅游的综合实力,有必要对溱湖的地区区划进行调整,可以考虑以溱湖、溱潼古镇为核心,沈高、淤溪等周边部分地区从姜堰区划出组建溱湖风景区(泰州旅游新区),在华侨城以南、溱湖大道以西建设溱湖新城区,溱潼古镇区仍以保护古镇、文化、传统商贸为主,新区以提供休闲度假旅游区配套综合设施为主,长远看,东南与姜堰区、西南与海陵区主城区连成一片。各景区之间可考虑开通两个环线,一个小环线在溱湖风景区各景点之间循环,一个大环线在海陵、姜堰、溱湖新区(含各景点)间循环;推门票通票制度,数日内有效,各景区限入一次,让游客根据需要安排游玩时间,除年卡外还可以推出实名票通票,可在一到两个星期内多次出入各景点,适应不同目的游客需求。整合后,景区通票价格要制定一个合理上限,景点门票也要生态,门票是旅游景区重要但不唯一的收入来源,要通过休闲度假胜地品牌的打造,提升旅游综合经济效益,溱湖风景区再从综合收效中安排适当的资金为各景区建设提供更好的配套建设与服务与生态保护。此外,在旅游纪念品开发、旅游宣传等方面都要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要遵循“保护优先、开发为了更好的保护”的理念,紧跟旅游发展新趋势,把握生态旅游的精髓,综合整合周边资源,争取早日成为生态良好、优势明显的长三角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

参考文献:

[1] 彭兆荣,闫玉.论生态旅游、原生态旅游与原旅游[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130-134.

[2] 蔡志勇.湿地公园建设对环境的保护作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0,(7):73-75.

[3] 刘忠伟,王仰麟,晓.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J].地理研究,2001,(2):206-212.

第9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农村旅游资源;再认识;开发对策;新疆

一、引言

农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命题。农村地区旅游的发展将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国各地农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势头强劲,新疆地区也不例外,各种类型的主要由农民经营参与的农业观光及休闲旅游也迅速发展起来,乡村旅游作为新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成效斐然。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农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类型,在农村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品开发的投资规模,经营者水平及农村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农村旅游开发兼顾农民利益不够,市场营销缺乏等都影响了农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对农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体现在:第一,农村旅游开发就是农民、农村集体或企业的“农家乐”或“农业园区”;第二,认为农村旅游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而且广阔的农村地区有超强的环境自净能力;第三,对农村旅游的效用认识比较片面,即发展农村旅游就是让农民致富,与农村地区整体发展的关系不大,忽视其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农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使农村旅游成为农村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新疆农村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农村旅游资源,从地域范围看应该是位于农村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即分布在农村的环境范围中,包括已经被开发、待开发的及原生的、再生的各类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根据国家旅游局2003年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家标准,农村旅游资源既包括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天象与气候景观类,还包括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类,也就是说包括了农村范围内的所有的旅游资源,是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共同组成的和谐的乡村地域复合体。据此,新疆农村旅游资源就包含了“标准”中旅游资源8大类中的所有类型,并拥有除岛礁和河口与海面亚类的29个亚类,占全部亚类的93.5%,农村旅游资源种类齐全,赋存丰富,遍布全疆各地(见表1)。

由此看出,新疆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以说几乎包含了旅游资源的所有类型,而且在新疆旅游资源总量中占绝大比重,其范畴不能仅限于农作景观和民俗。

三、新疆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正是因为对农村旅游资源的片面认识,导致农村旅游在发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使农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发展弱化,而其负面影响却日益突出。

(一)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直接受益者不是农村地区

从农村旅游资源开发角度来看,真正以农民个人、农民集体及农民企业为主体开发的仅占较少数;而同时,具备较高价值旅游资源的农村区域,包括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林场等区域,一般为国家所有,已经成为由国家直接控制的成型的景区。目前,新疆农村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主体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类是国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主要经营管理如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资源价值高的高级别景区;第二类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城市企业,如中昆集团、宏景集团等,这些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及市场开发能力,取得了疆内许多有较好资源潜力的景区的开发经营权;第三类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农民个人、农民集体及农民企业,一般进行小规模的旅游景区开发或是有组织的农业旅游片区开发,从农村旅游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类旅游产品数量比较有限,而且地域分布不均衡,比较依赖于经济较发展的大中城市或高级别景区,市场开拓能力薄弱;就全疆而言,北疆的农村旅游发展优于南疆,而南疆地区也多集中于如吐鲁番,喀什等地,其它地区如哈密等地的农村旅游也是比较有特色的。这种开发经营格局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在旅游开发中的直接受益水平。

(二)发展农村旅游对农民利益兼顾不够

由于人们对农村旅游资源的范畴认识不清,把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认为是与农民不相干的事,农民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和安排的境地,目前比较突出的表现有,部分地区农民对旅游开发占用公共或私人土地由于补偿不利很不满意;在山区开发旅游对当地牧民的生活安置和就业指导与安排缺失也导致一些冲突的发生;另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农民获得的工作机会和收入也不理想,目前主要还是以从事个体摊点和被企业聘为底层员工为主,收入比较低。发展旅游对农民来讲毕竟还是新事物,他们在市场把握和投资实力上都处于劣势,又由于自身素质较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所以如果不在政策和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农民往往不能通过发展农村旅游获得受益,故而与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目的相背。

(三)农村旅游产品层次低,经营管理水平低

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造成城市和农村经济的二元发展,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发展农村旅游的物质基础相当薄弱,这在新疆地区尤为突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难以进行实质性开发,行、游、住、食、娱、购等硬件基础薄弱,一些农村旅游景点浏览环境较差,接待设施规模小、档次低;由于投资经营者素质较低,旅游开发存在盲目性,结果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逐渐衰落而停业。在大多数地区,由于提供的服务项目大同小异、经营模式几无区别,加之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开展导致竞争加剧,造成农业旅游景点彼此间激烈的竞争,甚至有诋毁同行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一些地区开发效益下降;从行业管理上看,立法管理尚不健全,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无证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不重视卫生、环保的现象较为突出,欺客、宰客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旅游开发引致的环境问题

对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往往是缺失的,而绝大多数农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包括农民)通常也“高估”了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认识不清,以为环境问题就是卫生问题,往往是重开发轻保护,或者只开发不保护,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环境隐患。如旅游农业活动污染、生活垃圾和旅游活动污染等,开展农业旅游的地区一般都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就会非常困难,尤其是土壤、水体等的污染,生态恢复需要较长时期;而且更为严峻的是,这些地区能够保证环境恢复的经济、技术力量非常薄弱,环境破坏之后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到地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初衷最终演变成适得其反的结果,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四、新视野下的新疆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农村地区的直接受益水平

由上所述,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主体主要有三类,而无论由谁开发,都应明确一点,即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理应使农村地区成为最大受益者,但现实并非如此。因此要重新认识农村旅游资源的范畴,完善产权制度,明确责权关系,提高旅游收入的直接回馈比例,地区应通过一系列投资政策、就业政策、劳动力培训政策等政策措施保证农村地区的受益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农村旅游产品体系

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体现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农村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一方面,农村旅游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新疆特色的农村旅游实际上基于三大文化背景,即与新疆干旱区相适应的绿洲农业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开荒戍边的军垦文化,结合农村旅游强烈依托城市客源的特征,直接依托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及农村事项的旅游产品应主要发展城市依托型、景区带动型和民俗特色观光及参与型。另一方面,农村旅游产品进入市场要有整体营销的理念和方案,那些较低级别或知名度的旅游景区(点)应与高级别及高知名度景区“捆绑”销售,以此丰富游客旅游内容并提高农村旅游的整体收益水平。

(三)加速农业旅游的规范化发展

农业旅游的规范化发展是目前农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本文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制订农业旅游发展规划。政府应本着积极科学的态度,加以引导,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乡村旅游。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开发模式,在以县为单位的区域内形成“农家乐”和其它形式农业旅游点的点面式布局,互为补充,互相衬托。第二,制定行业规范。如成立基层农业旅游管理委员会、建立准入制度、制定行业服务标准等。

(四)对农业旅游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新疆农业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在目标、产品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重新定位。第一,目标定位。农业旅游的发展要在目的地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旅游产业链、维护生态环境并为游客提供名副其实的多方位的快乐体验。第二,产品定位。要从农业旅游资源特点和目标市场的需求出发进行产品定位,要有“绿色产品”的经营理念,还需要找准目标市场,项目开发应当以当地中等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为参照系。第三,文化定位。新疆农村旅游开发应体现“绿洲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只有这样,农业旅游才能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2).

2、龙良碧,邹盛贵.重庆市农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6).

3、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