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

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

第1篇: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竞赛式教学法;协作学习;学生主体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怎样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实现高效教学呢?笔者在多年的实践后发现,竞赛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竞赛式教学法概述

竞赛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竞赛,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与其中,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空间,鼓励其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赛末对竞赛过程和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和总结,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竞赛可以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个人之间的竞赛,也可以是以协作学习为主的小组之间的竞赛,形式包括竞答、辩论和成果展示等。本文主要是对小组竞赛式教学法的探讨。

二、“Word小报排版”竞赛式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分别用竞赛式教学法和讲授式教学法对基础无显著性差异的A班、B班进行“Word小报排版”课堂的教学。

1. 课堂教学步骤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小报排版”,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会利用Word2010进行文本处理,包括文本格式、分栏、首字下沉、页眉页脚、插入图片、调整图片、表格操作及文本框的操作、图形与艺术字的使用等。

(1)竞赛式教学法教学步骤

阐明教学目标:以小组竞赛式的方式排版一份小报,掌握文字排版技巧。

知识点讲解:教师简单介绍文字排版的一些常用技巧。

分组:根据任务需要,安排每5个学生为一组,把整个班级50名学生分成10组,各组选择一名组长。

呈现材料、提出任务:用所给素材编辑一份艺术小报,要求包括分栏、字体、段落、首字下沉、图片处理、艺术字、页面背景、文本框等Word操作内容,排版要尽量合理美观。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操作:组长组织小组分工,共同完成任务,各个小组讨论得很热烈,学生们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一起配合完成任务。

小组成果展示:教师统一控制学生机,进行学习小组的成果展示。小组代表边演示边讲述他们完成任务的基本操作过程。小组代表们表述很清楚,各个小组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对于同一个效果有许多不同的途径可以实现,例如分栏效果,有的用的是分栏功能,有的用的是文本框来呈现同样的效果。

总结与评价:根据各组阐述的任务完成情况评出优胜小组,然后教师总结几个小组的共性问题,如怎样突出小报主题、文本框的合理使用等,而且对每个小组作简单点评并组织相互间的打分。

课后作业:布置相同类型的任务进行练习。

(2) 常规讲授型式教学法教学步骤

首先教师阐明学习目标即学会利用Word进行文本处理,然后对照课件对Word中的文本格式、分栏、首字下沉、页眉页脚、插入图片、调整图片、表格操作、文本框操作等知识点逐一介绍。学生听课像往常一样,情绪平淡,有小部分学生在做其他的事情,例如玩手机、开小差、甚至睡觉。然后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练习,而在上机操作练习时候,部分学生却在上网、打游戏、听歌、看视频等,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2. 竞赛式法与普通讲授式教学法成效对比分析

A班和B班学生的基础无显著性差异,在使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后,实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课后随机抽取若干学生的调查显示,A班的学生觉得自己这堂课很充实,觉得团体合作真的很重要,感觉自己对Word了解的很透彻,印象很深刻。而B班的学生反映很平常,教师讲的内容也能接受,印象的深度平常。这说明,A班比B班的学习满意度要高,竞赛式教学的成效显而易见,两种教学法的成效对比从两个班课后作业的任务完成情况(如图1)显示出来。

三、竞赛式教学中需注意的事项

1.竞赛内容设计要合适。

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合理制订竞赛内容。一般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学习实际。笔者的想法是开始时尽量容易,让优秀学生与后进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绝大多数同学认识到只要稍加努力,也能获得好名次。

2.注意保护后进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评价激励方式不当,竞赛制教学很容易成为少部分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这就与我们本想调动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相违背了。特别对于后进学生,更要以宽容、鼓励为主,防止被忽略或挫伤其积极性。在竞赛后帮助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查找、分析原因,多找他们谈心,提高他们参与竞赛的积极性。

3.灵活安排竞赛时间。

竞赛的时间根据竞赛内容灵活安排。如打字比赛、Word小文章排版比赛等内容较少的竞赛,可以在1-2节课堂内完成;如比较费时的PPT作品制作,可以利用课外让学生自己去拍摄一些生活照片,在一两周内完成竞赛内容,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可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把竞赛制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或许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模块式教学方法下,可以按照各教学模块的要求来确定竞赛内容,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组织项目式教学,各竞赛小组同时可作为项目式教学实施的小组,既共同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作为开展竞赛前的“备赛”训练。

四结束语

笔者走访了多位计算机基础老师,和他们对课堂中竞赛式教学法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只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根据需要选择采用竞赛式教学法,注意在使用中的几点问题,就能有效发挥其优化教学的效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孙钦花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7)

[2]于风云中职计算机基础竞赛式课堂教学方法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2(11)

[3]高洪波等竞赛式教学法在机能实验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14)

第2篇: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

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 以美激智初探 冯伶萍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下面结合《古诗三首》的教学,谈谈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美激智的尝试。 一、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又如学习杜甫的《绝句》,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再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的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在学习"树阴照水爱晴柔"时,组织语言启发学生想象:"让我们想象一下,清清的小池边,新长成的树叶连成片片树荫,树荫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爱这柔美的风光。"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眼前浮现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领悟初夏生机勃勃的意境。 四、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导学生,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小池》可指导学生多读,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五、进入角色,体会美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画面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用夸张的手法点出穿行速度之快。两岸猿的叫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地群山,这时,老师接着说:"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诗人,你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曲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品味。每当听一个学生读完,老师针对情况称赞:"真是入情入境了!""真有些诗人的气质!"鼓励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自悟地学习。 

    

第3篇: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

经济学基础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委员指导委员会规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经济学基础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内容,必须要科学的认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具备系统、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和实际应用能力。但是,从当前来看高职院校采取的僵死的教学模式对经济学基础教学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淡薄

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应用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了高职院校在进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仍旧沿袭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育模式,这就使得能够体现学生在学习当中主体性地位的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独立的实践教学反而成为了理论教学工作的附属,并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2.学生基础比较差

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学生一般都没有接受过经济学基础系统的教学,因此,其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比较差,如果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采取传统的理论性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难以接受,难以达到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比较差不仅体现在经济学基础方面,同样也表现在其它方面。从整体上看高职生的质量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要比本科院校低很多,并且学生的数学水平表现的普遍比较差。经济学基础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并且公式图表曲线比较难也比较复杂,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而言学习这些知识比较困难,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学习。此外,经济学基础课程开设主要是在低年级阶段设置的,加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功利性思想比较严重,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感受到困难,进而影响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经济学基础研究的内容以及其研究的领域都在不断扩展,是对客观经济现象发展的理论总结。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的过程当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具体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在经济学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探究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主动进行探索,积极进行自主建构,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在探究式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教师通过设置与我国经济建设实际相一致的教学问题,能够将经济学知识教学和我国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如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经济学基础的理论性比较强,并且会涉及到图形以及数学分析,因此也是一门实用性和现实性比较强的学科。经济学理论知识中所阐述的很多知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都有体现。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当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能够加强学生的关注,并可以有效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现实当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理论知识当中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活动,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升教学效果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3.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糅合为一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经济学基础知识。从经济学基础的本质上来看,其并不是简单的教条和说教,而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显得更加重要。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获取新的知识。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究,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1.合理的设置探究问题

首先,在探究学习问题的设置上必须要保证研究问题来源的多元化。在探究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可以是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延伸,也可以是对现实存在的经济问题的总结,可以是思辨性的理论问题,同样也可以是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其次,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在对探究问题的设计时,在保证了问题来源多样化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设置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提炼,进行精心设计,这样才可以使教学问题能够有比较好的延展性更加适合进行讨论,进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最后,探究式教学只有学生经济参与进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保证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

2.将探究式教学法和其它教学方法灵活结合起来

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经济学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在经济学基础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

3.设置合理的考核模式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学效果如何需要由科学的考核方法进行评价。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需要根据经济学基础教学目标设置和实施合理的考核模式。在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对学生的课堂、课后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考核,特别是需要对学生在课下的自主探究过程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实现将其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导致培养的人才质量比较低。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改革。文中分析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作用,并就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于健.职高政治经济学探究式教学研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

第4篇: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

一、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观点渐渐占据上风。另外,“新课标”要求教师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完整与系统。然而,作为基础阶段的课程教学,初中语文教学是否需要讲授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呢?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知识需要系统地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应该强化知识教学还是淡化知识教学?实际上,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学生若只是了解语法知识,则难以理解语言难点。其次,学习语法并不只是理解语言难点,其目的在于规范语言运用。如讲授语法,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某一句话,而是让其学会识别语病,学会修改语病,并避免在运用中出现语病;而讲授修辞知识,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活用语言,运用修辞,让书面表达更形象、生动。想实现这一目标,单纯了解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实践运用。可见,语文知识教学并不等同于文学文化常识教学,利用实践活动组织知识教学。

当前,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如下:有的教师因僵硬地遵循“课标”中“不刻意追求知识教学的完整与系统”的要求,因而碰到拓展性、严肃性的知识时或举棋不定,或浅尝辄止;有的则讲解得似是而非,其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知识的缺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认识到知识的完整与系统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这就需要注意如下几点: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并不是照搬语文知识系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合理而有效的训练方法,将语文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实践活动组织知识教学。

二、知识教学停留在静态范畴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知识概念,不少教师仍是在静态范畴中进行理解,认为语文知识仅仅是语法、字词、修辞、句篇等基础性知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对语文知识的概念进行了修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还是侧重于静态范畴,还是围绕字音与字形、修辞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语文知识的内涵也需要不断更新,但这正是当前知识教学所欠缺的。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其知识包括文体知识、读写知识、修辞知识、语法知识等。以修辞与语法为例,其知识体系的建构往往追求知识的“好懂”与“精要”,这一方向是正确的,然而实用性不高,仍局限于“理论语言学”,动态式的知识运用远低于静态式的语言知识识记,即没有结合读写等实践活动来激活语文知识,引导学生推敲字词、活用修辞、揣摩句式等。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把语文知识与语感、语文实践相对立。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观点,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事实上,语感和语文知识虽然是不同层面的概念,但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其中,语文知识是课程层面,注重建设课程内容;而语感属于学习经验,注重达到课程目标;语文实践是教学层面,注重教学过程,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可沟通“语感”与“语文知识”的关联。

三、忽略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转换

第5篇: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情境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直以来,提起政治课,人们早已习惯地把它定格为枯燥乏味、死记硬背、高谈阔论、空洞说教等。说实话,身为政治课教师从内心深处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仿佛作为政治教师的自己也是如此了,总而言之,痛苦且无奈!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随着手中教材的不断更新与变化,我不自觉地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冲动、一种兴奋。如果我们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一定可以还政治课以生动、精彩,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可以……。近年来,我做了不少尝试,通过尝试,我认为让政治课生动精彩的法宝之一就是力争让政治课洋溢生活气息,追求生活化的政治课,即通过创设情境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下面仅就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谈一些体会。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借用故事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如讲“人贵有自尊自信”这一课时,我首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是“高贵的施舍”,主要内容是讲:一个乞丐来到一个小男孩家门口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小男孩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小男孩的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小男孩的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道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小男孩的母亲,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小男孩的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对小男孩的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我没有讲故事的结尾,而是在学生听得很投入,很想知道下面发生什么事的时候,我却嘎然而止,然后让学生们去推测故事可能的结果。有的学生说:这个乞丐日后经过自身的奋斗,取得令人尊重的地位,但再也没有回来;有的说:乞丐日后经过自身的奋斗,事业有成,回来看望小男孩的母亲。然后,我就借机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说这个乞丐日后会奋斗成功,取得了令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学生们回答到:他通过这个事情知道了自尊自信。这样很自然的导出了学习的目标、主题,使这一课的内容很容易就被学生所接受。

二、用模拟演示活动创设情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模拟演示活动是指由学生组合参照一定的主题模拟操作表现出来的情景活动。西方心理学家的“角色”理论认为,教师如果能以语言或其它形式情境,临时变学生的学生角色为某种其它社会角色,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内容时,我让班里学生模拟剧场,由学生分别扮演消费者(商品购买者),商场经理、商场服务员、消协负责人、工商行政管理局人员、法院人员,通过过情境剧场模拟,学生不仅很容易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的要点,而且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也得到了发挥。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感染学生

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人生难免有挫折》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刚刚发生的玉树地震的图片,并附上专门为玉树地震而创作的歌曲《让生命站立成树》。这首歌曲及背景视频一经播出,同学们很快就被其中的画面及音乐吸引住了,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而后,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了“无臂博士”――王争的故事视频片段。通过营造一个个可感、可知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到了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可能遇到挫折,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但挫折又不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本节课由于利用了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整堂课同学们都听得特别投入,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一种坚毅,对待挫折都增添了一股战胜挫折的勇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用幽默的语言创设愉悦、轻松的教学情景和氛围

第6篇: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课程改革浪潮的掀起大大带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国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对学生教育的重点都有所变化,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亲身感受、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尊重学生的天性、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发现问题、猜想假设、探索发现、探讨交流以及应用创造等几个部分。下面我们就对教学过程中的这几个步骤进行具体的论述。

1.发现问题

正是因为新课标重视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课程的各个环节,那么,第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对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发现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创设最有效的探究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要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呈现在课堂上,提高物理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场景展示。

2.猜想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物理中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所以,没有大胆的假设就不会有所发现。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多个角度和渠道进行信息的收集,来为其提出的猜想和假设提供信息支持。但是,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假设存在着困难,不同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不同,假设的有效性必然也会不同,

3.探究发现

猜想和假设的存在毕竟是没有切实根据的,所以在猜想结果提出来之后还要用实验进行验证。那么,在物理实验阶段信息技术的作用就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提高资源获得的效率。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的大量知识就会建立一个数据库,包括实验中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实验原理、操作方等内容。第二,模拟实验。信息技术的存在会提供专业的实验软件进行模拟实验,从而解决那些限制性试验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接触面。第三,记录试验结果。新课标下的学生都进行小组学习的,初中物理实验也是一样,所以学生就可以利用表格和文档等对试验数据进行记录,提高了学习效率。

4.讨论交流

试验结果出来之后要有针对性的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然而,枯燥的口头交流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失去了讨论和交流的实际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图像、表格、文档等的演示,让学生的口、眼、脑同时应用,进而提高了学生对不同观点的理解力,并寻找其间的差别,不但提高了讨论的气氛,而且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5.应用创造

应用创造是学生对物理知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也是对知识的一个应用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要适当的为学生创设一个知识应用的活动环节,就比如,在磁力知识的学习时,讲授完基本的知识,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在古代,磁力应用表现之一,指南针的应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网址,引导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学。

二、模式的实施

就像物理实验一样,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效果也需要通过实际行为来进行验证。

1.案例设计: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指导思想。这一部分的知识从结构上来说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牛顿第一定律",另一部分是"惯性",总体上都是属于物理知识中力学部分。第二,教学目标。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并理解惯性的内容,同时掌握生活中对惯性的应用以及危害的防护。能力:学生能够根据给出的题目和器材自主进行实验,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总结、记录和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认识伽利略的思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惯性知识,并学会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该部分内容是由两个大的结构构成的,所以实验教学活动也要从两个方向来组织,首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试验教学过程,其过程如表二所示,其次,是惯性的试验教学过程,其过程大致如表一所示。

2.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

通过对课堂中学生表现情况的认真分析,以及学生课堂作业情况的检查,从而总结出,在本堂课程中,学生掌握了教师所教授的物理知识,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实验的各个过程,总体上来看,完成了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同时,该实验过程也证实了信息技术对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小结

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大致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作用,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综合能力,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就一定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北.信息技术支持的普通高等院校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7篇: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

(赤峰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从我国高校教育考试改革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考分离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从2013年起,开始对部分专业课程的期中或期末考试,通过使用实训控制系统来完成,对教考分离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通过对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实训控制系统进行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更进一步的思索,提出了一些通过使用实训控制系统考试进行考试,提高教考分离效果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实训控制系统;教考分离;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16-02

教考分离,是我国高校中推进教育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教考分离,使得任课教师不再参与其所任课程的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出题、评卷等工作,从而使任课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时完成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方法来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也会使学生深刻领会到,学习成绩的好坏只取决于对所学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既是否在平时就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贮备与知识应用能力。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近几年也在不断扩大招生的基础上,按照学院的统一部署,进行了各项教改工作,其中就包括了教考分离。在努力实现教考分离的改革过程中,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尝试的方法,就是使用实训控制系统对部分专业课进行期中或期末考试。

1 实训控制系统介绍

1.1 实训控制系统的操作流程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的实训控制系统是在2011年采购的,其版本为V6.10,属于用友T6电算化软件的附属软件,由题库制作、考试服务器和成绩管理三个部分组成。

题库制作系统主要解决考试题库的建设问题,其题库制作流程为:建立题库名称选择题型设置试题参数试题制作(或卷库制作)题库。其中“选择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答案可扩充到8个左右)和判断题三种;“试题制作(或卷库制作)”则是建立题库的过程,是所有实训控制系统功能中最繁琐和需要大量时间的部分;而“题库”则是进行出题设定,出题时既可以按章节和题型随机抽取设定的题目数,也可以按照难度从全部题库题目中抽取设定的题目数。

考试服务器系统主要解决学生考试的问题,其考试操作流程为:清除历史数据考试题库维护待考考生维护考试设置考试预组卷考试环境检测指定考试场次允许考生登陆禁止登陆导出考试成绩备份考试数据。其中“待考考生维护”是将本场考生名单成批导入系统(每场人数上限为200人);“考试预组卷”是系统自动按出题要求自动抽取每个考生的试题;在允许考生登陆后学生即可进行考试,考试过程中教师即可以察看已登陆考生人数、未登陆考生人数和已交卷考生人数,也可以对考生进行了考试延时、减时、暂停和强制交卷等操作,对考生考试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考生考试交卷后由实训控制系统自动评定成绩并将其显示在窗口中,让学生及时知道本场考试成绩。

成绩管理系统主要完成考试服务器系统中导出的学生成绩进行接收、分类、汇总等工作。其操作流程为:接收成绩成绩浏览成绩统计成绩导出。其中由考试服务器系统中导出的学生成绩只能通过成绩管理系统接收成绩后才能被教师使用。

1.2 实训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实训控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节省了考试过程中的许多工作,其优点主要有:

1.2.1 部分考务管理工作自动化,减少考务管理工作量

通过考试服务器系统的操作来看,考生名单导入、试卷抽取、考生考试过程、试卷收取等工作都由实训控制系统来完成,从考试管理上来说,大大简化了考务管理工作,使得考务管理变得更轻松。

1.2.2 实训控制系统自动评分,减少评卷教师工作量

实训控制系统使用自动评分系统,考生的成绩由评分引擎的评分程序对考题自动进行评定对错和分值,无需人工干预,并能自动生成试题各题型分值和总成绩,这使任课教师对这部分题型的阅卷工作量减少到无,同时减少的还有向试卷模版录入各题型成绩的工作量。

1.2.3 实训控制系统的保密性、公平性强

首先,实训控制系统采用硬件、数据库、数据流、网络数据加密等多种加密手段,避免非授权人员在考试前破解题库和相关数据,从而保证整个考试数据的保密性。其次,使用实训控制系统进行考试时,由于使用自动抽题的方式选取试题,每一个考生面对的试题都是不一样的,使同一考试课程前后几个批次的考试不会出现泄漏题目的现象,做到了即使不能同时考试,也能保证考试的保密性和公平性。

当然实训控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其缺点主要有:

1.2.4 建立题库时工作量较大

在建立题库时,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试卷模版中将考试题目准备好,这是任课教师工作量最大的部分,而且需时最长。然后再将任课教师出的题目按实训控制系统的规则导入到系统当中,若任课教师出题不符合试卷模版要求,或题目占稍有录入不对的内容,就需要在导入题目时不断调整,反复进行修改才能保证题目正确无误的导入系统当中,亦需一定的时间。

1.2.5 抽题的随机性问题

由于题库题目中每一道试题的出题难度不一样的,实训控制系统在自动抽题的过程中是随机抽取的,可能会使导致极个别的同学抽取的高难度题目多一些,会有一些小小的不平衡。

1.2.6 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虽然在建立题库时可以通过使用选择题中的子母题型,来综合考核一些案例型题目上,由于实训控制系统目前只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三种题型可以使用,并没有论述题型,故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解决的能力。

对于实训控制系统的缺点来说,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工作和对实训控制系统的应用方式调整来减少其影响,充分发挥出使用实训控制考试的优点。

2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实训控制系统考试的情况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是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学院的教改工作,进行教考分离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近几年我院学生的大量扩招、会计教师数量少,即使采用集中所有教师用流水阅卷的方法也越来越难及时完成阅卷工作。2013年9月,在我院李布和院长和全体会计专业教师的支持下,开始了部分专业课的题库出题工作,到2013年12月,初次使用进行实训控制系统对中级财务会计(上)、宏观经济学进行了期末考试。到2015年1月为止,已完成题库建设并进行了期中或期末考试的专业课程还有:中级财务会计(下)、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学原理。一共有9门专业课使用了实训控制系统进行了期中或期末考试。

在建设题库的过程中,题库出题数量最多的课程是经济法,其单选题出了5章696道题目、多选题出了5章427道题目、判断题出了5章346道题目;题目数量总计为5章1469题。在这种题库下,无论怎样抽题,其重复率都会很小。除了个别课程因课程内容本身的影响而出题数目较少外,其它课程题库题目数量都很多,达到了全面覆盖知识点的要求。

在学生考试过程中,除了受实训控制系统60站点和机房机器台数限制,每批次只能考50多个学生,拉长了考试时间之外,整个考试过程非常顺利,达到了既考核了学生知识水平,又减轻了任课教师工作量的目的。

3 完善实训控制系统考试的改进措施

在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的两年中,我们经历了很多问题,对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也有了一些更成熟的想法,现提出完善实训控制系统考试的改进措施如下:

3.1 完善题库方面

3.1.1 增加题库内题目的数量

当题库中题目的数量达到绝对多时,如每章各题型出题200道以上时,基本上能对本章知识进行全面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教师在学期初就将题库内所有题目通知给学生,一方面配合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及时练习和巩固知识,一方面当学生学会所有题目后,也就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

3.1.2 按知识点组织题库

当前题库在出题时都是按章节出题的,每个知识点的出题难度不一,在抽题时会导致学生抽到的难度大的题目个数一样。如果每个知识点按其特点选择单选题、多选题或判断题型出5到6个题目,抽题目时按每个知识点抽取一题即可,这样可以覆盖课程中更多的知识点,更加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的知识。

3.1.3 组织套卷

在实训控制系统中也可以按套卷来抽取题目,可以让教师正常出期中或期末考试卷,但需要多出几套,导入系统之后即可按套卷抽题。使教师出题目更有针对性性,更加注重知识的全面考核,方便教师出题。

3.1.4 题库的更新

在题库导入系统之后,还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变化不断对题库中的题目进行更新,去掉其中陈旧的或过时的题目,增加新的题目,题库中的题目始终处于最完善的状态,充分满足课程的需要。

3.2 强化实训控制系统考试方面

在设定抽题数量时,可以通过减少每个考题分值的方法来加大考题抽题数量,从而增加考核的知识面,避免因考试题目较少而导致的知识面覆盖率不够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考试设置减少考试时间方法,来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这两种办法同时使用,就能够充分考核学生的掌握的知识面大小及熟练度。

3.3 实训控制系统考试和笔试的同时应用。

由于实训控制系统的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所以在考核客观题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上据有优势,而对主观题和发挥性题目则无法考核。所以可以将实训控制系统考试和笔试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全面考核。由实训控制系统出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由笔试来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全面理解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两者的出题分值比例则需按课程性质进行分配。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进行教考分离的尝试,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总体来说满足了考核学生和促进教师教学的目的,为进一步实现教考分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院将在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做进一步的完善,以期实现真正的教考分离,为学生负责,为老师鼓劲。

参考文献:

(1)刘伟学。赤峰学院教考分离出题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第8篇: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

河南科技大学会计专业,是一个比较好的专业,原因如下: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等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与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能够胜任会计实务、会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综合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该专业主要开设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学、统计学、微观经济学、税法、经济法、资产评估等主干课程。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在各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政府部门等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管理、国际贸易等经济管理与研究工作,还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学位。因此学生就业渠道宽泛,就业前景良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

引言计量经济学课程讲授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但根据大多数同学毕业后直接就业的目标,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更应该注重计量经济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应该以大部分同学毕业后直接就业应用目标为导向,使绝大多数同学学习计量经济学后能够用学习到的计量经济学知识通过计量经济学建模的过程分析实际问题,将枯燥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穿插到实际的经济管理实际问题之中,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如何将以枯燥抽象的数学分析过程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EVIEWS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知识穿插到以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的具体讲授之中,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效果。因此,本文的研究,从理论意义来讲可以完善以应用型导向为培养目标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提出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讲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以后国内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完善和计量经济学教材内容的完善提供参考。从实践价值来讲,可以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操作应用EVIEWS软件的实践技能,进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研究竞争力。

1.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笔者在将近五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教学体会和学生的反馈,对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1.1教学内容的理论分析主导降低了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目前教学中将大部分课时间用在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等内容的教授上,根据笔者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反馈,学生对有过重的畏难情绪,主要原因是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特别是要求听课的学生具备概率统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已学过的《微积分》和《概论与数理统计》掌握得不好。同时,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内容设置中是以各种估计理论分析为主线,把理论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大部分课时用于陈述理论假设和进行各种公式推导。偏重理论的教学内容固然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但对于强调理论知识运用的经管类本科生而言,这种教学内容必然导致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时畏难情绪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效果。

1.2教学内容中案例偏少对大多数本科生而言,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其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应该以应用案例导向下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下的计量经济学内容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兴趣。但目前由于教师水平的局限、课时的约束等原因,教师课堂上没有或者很少增加一些特色案例,照本宣科的现象严重,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内容时便觉得枯燥无趣,体会不到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降低了学习效果。

1.3教学内容中应用软件操作性分析缺失计量经济学中的案例模型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一种软件,但由于之前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这些软件,导致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AS、SPSS等软件的使用能力很差,学生也不能很好地运用软件,更不用说用其来操作和分析计量经济学的某些问题了。特别是学生对对选择好模型和获得数据后如何进行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对软件运算结果的分析解释的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操作层面的知识讲解的也很少,并且其案例以EVIEWS软件运行的结果分析,但却没有关键的软件菜单操作过程或附录说明,使学生不知所以然。

2.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国内外对比借鉴分析

计量经济学是由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按照课程内容深度一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经济学、管理学类非统计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定位于初级与中级之间的水平上,以计量经济学的数理统计学基础知识和经典的线性单方程及经典的线性联立方程模型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为主要内容。在北美,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是两门课构成的一个计量经济学系列,即概率与数理统计初步和计量经济学初步,共一年课程;目前中国经济学管理学本科生必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这与上述北美课程设置类似。就课程内容体系而言,北美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是应用导向的,以密西根大学的Wooldridge的《IntroductoryEconometrics》为代表,各个章节的内容均穿插美国的经济社会案例,应用导向性很强,但其案例和中国的社会经济相差较大,笔者认为其内容体系不宜直接作为我国学生的教材。

而以我国的清华大学的李子奈教授为代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各个章节虽然也穿插中国的经济社会案例,但并且就其具体内容而言都是宏观案例,并且未对案例的整个建模过程进行分析,且虽然以EVIEWS软件分析实例,但没有说明软件操作的关键菜单的说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教材中内容讲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偏多,讲授如何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实际经济社会现象的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内容偏少。根据邱东、李子奈、肖红叶(2007年)等对国内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依次是:缺乏课程实践(64.0%)、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57.8%)、教学方法单一(52.1%)、缺乏案例教学(47.5%)和忽视个性培养(44.7%)。表明各院校在教学中讲授理论普遍过多,讲授具体应用太少,这不仅小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也不能很好地体现计量经济学的价值,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目前为止,针对上述问题的以应用导向为目标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急需改革,以适应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

3.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改进方向

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结合应用案例数据的分析,应该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讲授的主要方向,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3.1案例导向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讲授

#p#分页标题#e# 由于经济管理类的本科生大多数将直接走向实际的经济管理工作岗位,因此在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应当定位为: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同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因此,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在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思想之后,引导学生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简化繁琐的数学推导教授,应用案例讲解并逐步培养学生把计量经济学、经济学理论和软件应用相结合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现实问题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讲授计量经济学过程中,要努力增加特色经济学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对模型建立和结果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通过案例教学巩固基础理论。案例教学需要有合适的案例素材,需要任课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设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借鉴国内外水平较高的学术期刊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讲授解决,如《数量技术经济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等杂志上的论文,让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论文中存在的疑问发动学生展开讨论,老师加以适当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