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当前医学模式的改变,疾病的变化以及护理观念在不断的更新,促使护理工作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对于护理教育者而言,在进行高层次护理人员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和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因此对护理教育教学中加强护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加以关注和重视[1]。
1综合职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1.1促使学生学会从业
在护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并且能够获得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践能力,也就是促使学生能够学会从业。对学生实施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促使职业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护理教育教学中,促使学生充分掌握综合护理职业群的相关知识内容和技能,使学生具备比较突出的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2]。
1.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综合职业能力在培养的时候,其主要是和实际的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过程综合在一起,促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从业能力,对学生综合应用技能以及护理经验等内容的能力训练,促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构建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重要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始终是现代护理人员必备的素养。
1.3有利于学生生存和发展
当前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的特点,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比较稳定的心理,从而对职业环境的变化加以适应,和护理临床工作的特殊性特点综合在一起,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压力有效承担,使得学生能够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提升学生集体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有效适应职场的环境。
2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对策
2.1完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构建较为健全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在护理教育过程中,需要对护理课程合理设置,并且促使教学考核以及管理工作等不断加强。护理课程设置的时候,需要明确学生的职业定向,针对性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完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的时候,需要采用导师负责制,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得以提升[3]。
2.2完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护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时候,需要促使护理课程教学的方式得以创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加具体的工作以及学习情境,使得学生语言表达技能提高。增进学生对职业综合能力的认识,使得学生在护理知识内容学习的时候,更好的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综合实践技能也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得以提升,从而使得护理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重视实践教学工作,掌握医护礼仪技巧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活动始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护理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礼仪,并且加强锻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活动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需要学生能够在校内实施实践训练,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使得学生的训练能力提升。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实践需要进行指导,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并且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训练和锻炼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医护礼仪技巧和职业综合实践技能都得以提高,能够更好的对未来的工作需要加以适应,并且提升学生的共组效率[4]。
2.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亲和力
实施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的积极性以及热情等得以提升,学生也就能够有效融入到学习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氛围,深化学生对综合职业能力的了解,为学生从事护理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实习教学; 合作能力; 言传身教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护之间、医患之间的合作将变得更加重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培养护士的合作能力。
1 培养护士合作能力的意义
1.1 合作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护士们将来的生存与发展
只有努力地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
要求他们以助人为乐为宗旨,在与患者交往时表现出友爱、信任、尊重,视病人如亲人的观点,把自己融入所归属的群体,牢记集体主义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与别人格格不入,视同行为冤家,不能R容忍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自我为是,自我为中心,互不合作,互相拆台,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等等,所以合作能力是护生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
1.2 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能力是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与周围环境、社会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质。
1.2.1 正确认识自我及尊重关心别人
当今的护理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以自我为中心,傲慢与自卑,懦弱与蛮横交错的复杂关系。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无法与正常人沟通,缺乏与人合作能力,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不利的。因此,正确认识自我,尊重关心别人是合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1.2.2 对别人的意见、观点能采取正确的态度
1.2.3 学会礼让、宽容、谦虚、诚实
1.3 合作能力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合作能力能使整个工作学习环境保持一种稳定融洽的秩序,使工作氛围充满温馨、团结、集体主义感。另外,还能提高医疗效率,使人们互相理解协调一致,调节紧张局面,融洽医患关系,从而增进医疗效果。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1 首先要建立好师生间的关系,带教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师生间的活动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也可以提高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质量。同时,师生关系也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等。因此在护生的临床实习教学中,带教老师首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学生不懂的,不会的东西要认真讲解、操作,做到不厌其烦,待到学生们掌握基本技能后,放手让同学们去做。
2.2 加强护生的自身修养
2.2.1 首先应使护生明白,与人交往,要学会遵从集体,随和宽容,采纳别人正确意见,爱岗敬业,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医德规范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向护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高职高专护理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应重构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技能和教研能力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教学能力。
护理学是研究人对疾病、健康的某种反应,这种反应包括现存的和潜在的,是随病人病情的变化而改变,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由于近年来护理学发展很快,护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随着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广,各院校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这一改革的深人发展,向护理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护理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外,还应着重培养以下技能,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护理教学的需要,胜任高职高专护理教师的角色。
一 跨学科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变,护理学科不断地发展,护理的指导思想已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随着整体护理的普遍开展,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护理的有效性不再局限于打针、发药,而在于能够提供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为参考,以伦理为准则,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逻辑性的临床判断及处理临床问题的行为。护理的角色不仅仅是照顾者,还是咨询者、教育者、计划者和管理者。除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外,还要为个人、家庭、社区的健康提供服务和教育。因此要求护士的知识面要更广,不仅要掌握医学、护理学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能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护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护理教师需要调整和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因此教师除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如: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健康教育促进、卫生法学等与护理专业相关联学科群的综合知识,充实并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教学水平。因此要加强护理教师的培训,增加她们出去学习的机会,使护理学科国际化,并向多方向发展,加强师资交流,取长补短,更新知识。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它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
二 实践能力
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师一般只在学校承担护理课程,较少有机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困难、变化、发展缺乏了解,与教学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年轻的学校教师,更缺乏把握临床护理状况的能力。同时临床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治疗方法也可成为课堂讲课的内容。如在内分泌科,胰岛素泵、胰岛素笔及动态血糖仪等已在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广泛应用,讲授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时,就可以补充这些教科书中还没有提到的临床新知识、新业务,让学生在进人临床之前,就对目前临床新进展有个大致的了解。因此,作为护理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应重视科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临床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尤其是面对护理教材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更应要求专职护理教师与临床相结合,将临床的新观念、新技术融人课堂教学中,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医院、社区等实践基地已有较完善的护生、进修生及护士的管理和带教制度,但缺乏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相关制度,因此学校应与临床实践基地共同合作建立并完善相应制度,如学院要求医院科室对教师严格考勤,在护士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为了解最新医疗进展,教师要听专家查房,参与病案讨论;要从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的日程安排中熟悉医院管理模式;参与轮班,以了解各班次护士的责任。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考验,它会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多媒体运用能力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使护理学的教学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多媒体教学摆脱了过去机械的记忆背诵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通过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改变了传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较难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较难集中注意力的局面。如在“烧伤”一章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易于把皮肤的组织结构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同时烧伤的一度、二度、三度烧伤,既可以通过烧伤到哪一层组织结构图展现各种烧伤的程度,也可以通过真实的图片展示烧伤的红斑、水泡、焦痴。烧伤的包扎疗法、暴露疗法、呼吸道烧伤的处理,通过图片、视频可以给学生具体、生动的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既突出了重点,又突出了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消化吸收。同时多媒体教学形式有多种,可以使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及所表达的内容产生质的飞跃。如我们知道外科护理学是与手术有关的临床教学,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学生必需重点学习的内容。而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无菌技术的要求,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外科时能够很好的掌握手术过程,单纯靠板书和简单的操作示教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而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学生可以掌握穿手术衣、外科洗手、戴无菌手套、清创和换药、外科手术器械的使用及传递等方法。使用多媒体播放手术录像,可以将手术过程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因此护理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这就向高职高专的护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认真学习或参加计算机培训,具有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改进和充实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使语言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 教学研究能力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R4a 文献标识码:A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方式,进而改善思维方法,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思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时期。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从事护理职业的人员要有批判性思维,这是现代护理观的要求。为此,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对护理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做了一定的研究,认为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校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同时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加入学生批判性思维评价这一模块。
1.鼓励学生积极提问
有着良好批判性思维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提问的人,这是一个批判思维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学生对事物开展批判性思维活动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敢于挑战权威,提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对于那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教师也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尽可能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当学生在思考时迷失方向,无法继续思考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并适当予以提示,指引学生解决问题。
2.注重自学模式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主导课堂, 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很难提高。因此,要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以“外科护理学”这一课程为例,在学习这一门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自学,要求学生针对具体内容自行制订好护理计划。学生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教师可以适当帮助学生确立目标,让学生朝着目标努力,并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学环境的民主化
只有民主的教学环境才能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不受压抑,才会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护理学校的学生年龄往往较小,习惯于服从教师的意见 ,教师如果比较武断的话,则很容易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主动向学生征求他们关于课堂的意见和看法,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接受挑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与教师和课本不同的看法和观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看法,教师要积极热情地进行解答,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要敢于向学生承认,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师知错就改是一种拉近师生距离的好方式,同时,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活动。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学生会不盲从,有自己的见解。在不违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教师要对这些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民主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教学环境。
4.总结
每一位从事护理教学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有如此,才能够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的护理人员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的护理人员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培养护生沟通能力
1.1培养护生沟通能力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护理是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护士承担着照顾者、健康教育者、患者代言人等多重角色,其交流对象包括患者、家属、医生等多种人群,常常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护士的日常工作包括在医患间传递信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同时,在临床工作中,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顺利进行临床护理工作的保证。
1.2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许多医疗纠纷的发生都源于不良的护患沟通[2]。良好的沟通可以增加患者满意度,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前提,是护患情感交流的纽带。
1.3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培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能力的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基础护理学实验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目前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护生往往只注重操作的理论知识要点和操作手法,却忽略了和病人的沟通,这是很不可取的。如果一名护士在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时,不懂得沟通,不重视沟通,无论她的理论知识如何扎实,她的操作技术如何过硬,但还是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因此,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护患沟通存在的问题
2.1目前沟通课程的局限性 目前开设的《护理礼仪》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能够设计模拟的沟通场景有限,而且该课程安排在基础护理学前开课,护生对护理工作还十分陌生,因此沟通技巧过于理论化,不能与真实的护理实践相适应,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2.2沟通理论不能灵活运用 由于年龄、阅历和没有接触临床护理工作,虽然曾在《护理礼仪》中学习过沟通技能,但大部分护生仍不能将沟通技能灵活运用。在上基础护理学实训课时,要求护生操作前、中、后适当与患者进行交流,但护生语言局限在"你好"、"我现在给你进行xx操作,请你配合"等,交流内容有限,当遇到操作失误等情况时,更是不能灵活应对。
3 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培养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方法
3.1提高教师自身的沟通能力 教师加强沟通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把护患沟通的技巧应用在教学中。使老师沟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护生。另外,护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达到教师在服务中教,护生在服务中学的目的,并注重对护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教师在示范操作时要尊重患者,让其感到舒适,在操作前应说明操作目的,采取的方法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征得患者的同意后才能实施。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同情,这样护生的职业形象将对护生产生深远影响。
3.2情景角色扮演法 情景角色扮演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课堂、实验及临床教学中培养护生沟通能力的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3]。在进行基础护理实训课时,提供一份临床护理案例设定情景,在模拟病房,让护生扮演医生、患者及家属等角色,带教教师扮演护士,使护生有一种真实感,缩短课堂与临床的距离,特别是一些平时不愿或不敢发言的护生有了发言机会,从而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带教教师操作前,先练习评估"患者"的身心状态等,主动询问病情,并观察其情绪、精神状态等,同时将该项操作的目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向患者解释说明,以征得同意;操作中,指导患者配合,并注意询问患者感受,使用安慰性和鼓励性语言;操作结束后,应亲切地询问患者感受,并交代注意事项。在练习过程中注意运用倾听、提问、反馈等沟通技巧,非语言的运用技巧,如目光接触、肢体语言等,交谈中是否能把握适度的沟通距离,形象仪表、举止、表情等外在形象,沟通内容、语言、语气的运用技巧,是否达到满足患者的需要,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护理技能;教学
护理技能操作是医院诊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名合格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因此,护理技能在整个护理专业学生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地位。培养学生既能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又能独立创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技能操作水平是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学的唯一宗旨。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教学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运用项目教学法,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笔者在2010年9月~2011年6月,2009级高中中专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基本技能实训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校2009级入学的高中中专护理班。入学时学生的基本成绩、基本素质以及班级综合评价均无差异,并且两个班级学生均为女生。0920班66人为对照组,0921班63人为实验组。
1.2方法 两个班级的技术操作和理论教学均为同一名教师担任。教师基本情况:教龄20年;职称:讲师;专业技术职称:主管护师。普通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理论,实践操作在示教室示教,学生分组练习。实验班采用项目教学法,即整理几项技能操作内容,根据与临床联系的紧密程度,分别编制与之相关的病例,学生根据具体病例确立需要解决的项目问题,联系实际,对照病例逐一解决,从而完成各项技术操作。学期末采用教考分离理论试卷同时闭卷考试。操作考核随机抽取,考核评分标准按照国家级技能比赛的评分标准考评,每项考核由同一名老师担任。
2.实施过程
2.1根据技术操作类型,制定相关项目病例,要求将本次实践技术操作全部内容囊括其中。所立项目的设计既要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又要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并注意与临床护理接轨。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方向。比如根据静脉输液法这一操作项目,设定相关的情景病例:李先生,男,26岁,不幸被车撞伤头部,半小时后被送往医院。主诉头痛、乏力,并有恐惧感。查体,右侧颞部有一长约8cm伤口,出血较多。神志清楚,面色苍白。CT显示右侧颞骨骨折。外科给予清创缝合,补液治疗。医嘱:5%葡萄糖500ml+维生素C2.0g+维生素B60.2g+10%氯化钾15ml,静脉滴注qd
2.2设定情景,重点找出需待解决的问题,在模拟病房的大背景下,根据上述病例提供的各种素材,由一名学生扮演病人,利用设定的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论知识,增强记忆。
2.3根据病例内容,做好项目分析。学生分组独立思考与探索,找出待解决的项目,形成文件。教师收集各组项目内容,整理,筛选后操作示教,学生模仿。
2.4小组讨论,学生互评。将课堂上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她们轮流扮演病人和护士。围绕已确立的项目彼此互动,相互评价,相互纠错。教师适时适度地组织和调控,以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最后带领学生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上述病例可以确定的项目为:补液目的;观察病情方法和内容;静脉输液方法和流程;心理护理等。
2.5统计结果
两班学生的考核成绩按照理论成绩占60%,技能成绩占40%的方法合成最终成绩总分,将所得数据输入数据库,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见下表)
这里由于样本量较大,使用两组独立资料的t检验
建立假设检验
H0:μ1=μ2(两个班级综合成绩相同)
H1:μ1
a=0.05
n1=66,X1=74.55,S1=12.38,n2=63,X2=68.48,S2=12.39
自由度v1=n1+n2-2=66+63-2=127
SC2=153.39
t=2.782
查表得0.01
3.讨论
3.1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执业能力
对于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来说,项目教学法强调从护理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的病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共同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明显高于普通的传统教学法。因此,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是中职学校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最有效的方法。
3.2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更高的强调教师的综合素质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实际上是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是教师角色的大换位,加强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挖掘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每一个教学项目(教学病例)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的合作,形成项目课程合作开发团队。专业课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娴熟的实际操作经验。并且经常与医院联系,并到临床一线锻炼,了解医院对学校护理教学以及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3.3项目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教学法教法新颖,尤其是初次使用时,学生感到了从来没用过的新奇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猎奇心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气氛高度活跃,效果很好。由于学生间的模拟情景,互扮病人和护士,是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另外,因对待病人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在交流中充分体现了爱伤精神。所有项目的完成都是多人相互配合、协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雷芬芳,邓翠珍,赵亚珍. 项目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7,25(6):100-101.
【关键词】 元认知理论 中职护生 护理技能 训练
元认知(metacognition)理论植根于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儿童心理学家Flavell在《认知发展》一书中率先提出元认知的概念。元认知 ,就是个人在对自身思维过程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对主体认知过程的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1]。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认知监控三部分。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它在整个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制调节活动,能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2]。护理技术包括基本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护理技术的高低,反映了护士的智能和技能水平,也是护理质量好坏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对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高护生技能学习效果,是中职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然而,护理技能练习单调、辛苦,学生易出现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甚至不参加练习的现象,缺乏对自己学习负责和管理的能力,学习质量难以保障。为此,在技能操作教学中,护理教育应加强元认知的训练,培养护生元认知能力,使其对自己的学习处于一种较为满意的状态,提高学习护理技能操作的兴趣。
1 对象和内容
1.1 对象 以方便抽样法,抽取本校06级中专护生52人(一个自然班)为对照组,07级护生56人(一个自然班)为实验组,年龄在17岁~18岁,女生,两组护生接受教育的内容相同,课程进度相同,同一老师授课,使用同一教材和同一评分标准。
1.2 内容 根据教学计划进行,项目有铺床法、无菌技术操作、穿脱隔离衣、口腔护理、更换床单法、生命体征测量、各种注射法、药物过敏试验法、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导尿术、静脉输液法、吸氧法等。
2 教学方法
2.1 对照组 老师示范操作后分组练习。
2.2 实验组
2.2.1 提出要求,明确目标 引导护生制订学习计划,包括明确学习操作项目的目的,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措施,每项操作的具体步骤,学习重点和难点。让护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是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认知过程,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2.2.2正确示范,突破难点 每次示范前,请护生代表陈述自己所制订的学习计划,依照技能的难点、重点,分解、放慢示范动作以加强教学及学习的薄弱环节。在示范中强化操作的关键知识点,让护生做到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是对所学的操作进一步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
2.2.3 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让护生相互扮演病人和护士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模拟情境中完成操作任务,并要求护生将每次练习的时间、次数、存在问题做好笔记,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和注意点,有利于护生补充、检验、修正自己的学习计划主动地继续以后的学习。
2.2.4 强化成功,矫正错误 元认知理论告诉我们,自我评价过程就是主体自我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回顾、思考、读评价、调节的过程。因此,自我评价是认知活动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的形式。教师对护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不必立即讲评,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错在哪里?为什么?自己能矫正吗?然后教师再评价,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并让护生将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及时纠正并加强练习,以达到调控学习的过程。
3 统计方法
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学习过程分阶段按统一评分标准进行技能考核。两组护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护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P<0.0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可见,实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
5 结论
5.1丰富了护生的元认知知识,培养护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元认知训练,使护生意识到和体验到了自己的认知过程、学习能力和水平、原有知识基础、学习目的和任务、学习风格与个性特点、学习时间与所在的学习环境,分析材料、学习的测验类型及如何解决问题。有效帮助护生分析学习情境,提出有关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等问题并估计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的优势、薄弱之处,制定自己的具体学习计划,即确定学习的步骤,安排好学习时间,将学习任务分解以及达到任务的进程等。这样有效促进护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5.2 强化了护生元认知体验,激发了护生学习护理技术的热情
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可以发生在学习活动任何阶段。在护理技能学习中,操作项目多,训练时又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会不断下降,护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通过元认知的训练,实施:提出要求—制订计划—观摩学习—动手实践—评价反馈—强化矫正等教学环节,调节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激发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5.3激活了护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促进了护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一项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监控、控制和调节。在进行每项护理技能学习前,让护生熟知操作步骤,在操作练习中通过角色扮演,各自完成每一步骤是以个体一定的自我监控为手段的,实际上也就是个体自我监控能力的表现。在练习过程中,鼓励护生独立完成操作步骤,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充分利用自我评价法、相互评价法、反思学习,不断发现和修正问题,调整学习计划,促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元认知的发展,从而调动护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帮助她们提高学习效率。
实验证明,在中职护生护理技能教学过程中应用元认知理论进行技能培训,是提高护生元认知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要培养护生应用元认知能力,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元认知水平,确立以“学生为本”、“教会学生学习”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元认知培养的重要性,将元认知理论贯穿于护理教学的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护理;实践技能;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64-1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是本专业的要求。操作技能的培养是护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护理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其临床实习的效果及今后在护理专业上的发展,也影响实用型人才的质量。多年的护理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操作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分阶段进行的、内容庞杂须精心组织的过程。为搞好护理操作训练,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加大了对护理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去年年底全省护理操作竞赛中,我校曾获得了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现将近几年来我校为提高学生护理技能水平作出的技能教学改革措施探讨如下:
1扩充基础护理实验室
护理技能的学习与提高,良好的实验室是基础。近几年,我校加大了基础护理实验室的建设,增设了护理操作训练室、阶梯示教室、多媒体教室、模拟病房、形体训练场。为尽量缩短和临床的差距,在按实验教学大纲操作项目用物购置常用模型、器械、布类外,又增设一些能反映现代护理先进水平的仪器,如输液泵、静脉注射用手臂、导尿模型等。这样大大增加了护理实验室的功能,改善了学生技能操作训练的条件,从而保证了学生护理操作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改革传统的物品管理模式
改革传统的教师准备实验为学生独立准备实验(包括物品)和课后清理工作。为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要,解决护生到医院工作时因物品准备不齐全而贻误医治与抢救。为此,我们在护理实验室每一组设一器械柜和物品交接登记簿,上实验课时学生根据实验设计方案迅速、准确地准备实验所需的物品,课前课后交接、清理物品,加强学生责任心和动手能力[1]。
3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
技能学习的速度一般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课后练习,不受课时的限制,形成的动作思维容易回忆。全天开放护理操作室为学生自觉主动的操作训练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护理教师随机辅导创造了机会。为便于对学生及物品的管理,采取每班每周轮流一次的做法,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和晚自习或休息时间去操作室练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方式,寻求护理教研室任何一位教师的指导,从而获得了较充分而规范的训练。
4集体备课,统一标准,规范示教
实行严格的、科学的、标准化正规训练,必须统一操作标准。我们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以《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操作评分标准》为蓝本,对每项操作安排一位教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集体讨论、商议,统一操作过程及技能要领,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规范示教。
5技能考核列为考试项目
考试是评估测量学生学习成绩,指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的指挥棒,又是教学质量的一种反馈手段。实施规范的护理操作考核是控制护理实践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将基础护理操作考核列为本课程的期中、期末考试项目。本课程理论成绩占20%、操作步骤占70%、熟练程度占10%,选择临床常用的操作作为考核项目。
为严格考核,护理教师一对一考核,按评分标准给分,由一名教师维持考试纪律,学生当场抽签决定考试内容,已抽签的考生和未抽签的待考生分开,考试现场不得观看,考试后,监考教师当场指出操作中的错误及不足,并告之成绩。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考试过后个别辅导,集中进行补考。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产生了一种努力学好操作的压力和动力,因而能认真刻苦练习各项操作。
6分组竞赛,强化竞争意识
实验课分组练习后,开展分组竞赛,竞赛后分组讲评。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护理技术操作。分组练习时即让学生带着准备参加竞赛的目的,反复认真操练,熟练掌握护理技术操作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方法是应用学生的竞争心理,每2个月安排一次护理操作技能竞赛,各班自行小组抽签,班内层层选拔,每次确定1~2项常用操作作为竞赛项目,展开本班内或班与班之间的比赛,并将每次的比赛结果记录操作室设立的“护理操作竞赛结果栏”内。此举强化了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促使学生课堂认真练习、课后自觉练习,营造了互帮互练的良好学习气氛。
7岗前进行集中强化训练
为了达到操作规范化、熟练化、科学化的要求,同时展现护士优美的动作、姿态及语言,体现“白衣天使”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每年5月份护士节,对即将下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强化训练,强化操作与行为规范训练同步进行,逐渐引导学生将操作技能美与语言美、形体美及动作美有机结合,最后进行综合考核。
采取以上护理技能教学改革,学生的操作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学生的交流技巧、自身美的修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护理实践技能是护理专业为健康人和非健康人服务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其基本实践技能的获得可以受到医院领导、同行和病人的认可和肯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2]。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我们的体会是护理教学改革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办出特色,我们将致力于开展更加深入和更广范围的护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护理学生;护理核心能力;教学途径;教学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某校2014级142名高职护理学生作为研究主体,依学号顺序分甲组(71名)和乙组(71名)。甲组中男性为37例,女性为34例;其年龄为17~20岁,平均年龄为(18.23±0.45)岁。乙组中男性为36例,女性为35例;其年龄为16~21岁,平均年龄为(18.32±0.47)岁。
(2)方法。乙组学生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在学校上病例分析课,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选择比较典型的病例,为学生展示护理的评估过程,并对病例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护理诊断方法,并制订护理计划,采取护理措施。教师做最后总结,评价护理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病理分析能力。甲组学生采取院校结合教学方法:由带教老师来选取比较典型的病例,由学生个体独立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分析病例,提出护理问题,并制订护理措施。之后,学生向带教老师做护理病例的汇报,由其他学生做补充,而带教老师则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做好总结工作,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疗效评价标准。使用自制问卷调查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生涯规划、护理操作、评估干预、谈判思维、人际交往、信息素养、法律伦理,每项满分20分,得分越高,说明能力越强。由教师对学生的病例分析进行评价,满分为10分,得分越高,说明能力越强。
(4)统计学分析。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此次研究数据,核心能力评分、病例分析评分以(x±s)行表示,使用t检验,若P
2. 结果
(1)评价甲、乙两组学生的核心
能力。见下表,甲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护理操作、评估干预、谈判思维、人际交往、信息素养、法律伦理等能力评分均高于乙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结果分别为6.916、7.296、7.359、7.927、7.766、7.262、6.960,P=0.000)。
(2)评价甲、乙两组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甲组学生的病例分析得分为(8.03±1.63)分,乙组学生的病例分析得分为(5.11±2.01)分。甲组学生病例分析得分高于乙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22,P=0.000)。
3.讨论
我国教学模式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也需要教学人员在高职院校的护理R到萄е杏呕教学模式。应始终把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落实、贯穿整个教学和实践中,充分把握学生的专业特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现护理水平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护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理论学习、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形成护理核心能力。
院校结合是培养高职护理学生的核心能力一条有效途径,可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病理分析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