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父母及家人对孩子的过分宠爱,造成了一些青少年学生抗挫能力差,不能承受压力,特别是技工院校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一方面,由于学业的落后,他们大多比较自卑,不愿意面对困难,自信心不强,甚至有厌世心理,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和积极引导。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们更多关注物质给予和智力投资,鲜有重视孩子的心理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唯我独尊,关注个人利益,自私狭隘,团队意识差。这些心理特征不利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拥有健康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是学生良好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德育的目标之一。如何在技工院校做好德育和心理调适工作,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心理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他们将来正确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做好准备,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亟待入手的教育工作。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始终
首先, 在我校每届新生入校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手资料。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在校期间,针对学生身心发育规律,系统地给他们讲授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积极的自我观念,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能够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接受现实,对社会活动有积极的倾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再次,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形式可多元化,例如开展小话剧、舞蹈、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在活动中愉悦师生心情,活跃校园氛围,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增加他们的人际交往机会,加强心灵沟通,培养美好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板报、讲座、咨询等活动,向学生介绍宣传心理卫生知识、良好人格素质的标准以及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习学会和谐相处的技巧和方式,帮助学生健全心理防御机制,在困难面前,特别是遭遇危机时,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
二、引导学生立志,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是青年人成长道路上的方向和精神动力,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会使人意志坚定,前进有目标,行动有动力,为将来成就事业奠定思想基础。首先,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特别要以远大的理想激发斗志,在为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勇敢拼搏,不断完善自己,自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其次,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学生创业做准备。通过心理健康课、创业事迹导读,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成就动机,优化人格特征,并适时进行成就训练,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增加实地体验,形成创业心理准备心态。
三、增强学生自信心
现今社会,充满挑战与竞争,也存在机遇和希望。成功源于自信心,自信心是需要培养的。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赢得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并不遥远,通过执著地努力完全可以实现,摘得胜利果实。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演讲大赛、文艺节、百科知识问答、技能竞赛和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展示风采,发挥特长,通过获取更多的小成功增强自信心。值得注意的是,为使活动面对全体学生,要设计多层次评价标准,让学生感到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跳一跳可以够得着,消除自卑和心理障碍,充满信心,投入学习中,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无处不在,每个职场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竞聘上岗和择优录用。现在社会,人们具有心理压力较为普遍。每个人在创业、应聘、就职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承担风险,应对困难。怎么才能让自己在困难面前从容面对,沉着做好职场达人呢?技工院校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过程中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正视社会现实,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校期间,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公平竞争能力,有意识营造竞争环境,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得到锻炼。比如模拟面试和竞聘现场,锻炼学生沉着冷静交流,表达自己优势特长。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会干部选拔工作,让学生在演讲中,向评委和听众陈述想法,要求语言逻辑性强,思路完整。这样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五、训练学生抗挫折能力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普遍娇惯宠爱,穷什么也不能穷孩子。从小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抗挫折能力差。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受挫折才能获得成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引导学生明白,渴望成功的同时也要准备迎接失败,通过挫折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是最好的财富。参与竞争时,也要因时因势,合理规划,把握时机。竞争失利时,要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好心态,充实自己,重新迎接挑战。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社会大环境、用人单位需要和个人能力特长都是客观情况,任何的选择都不可能百发百中,要坦然对待挫折,理性看待社会需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在逆境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克服心理障碍,增强适应环境能力,以良好心态等待成功的到来。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为21世纪的主人,也就是现在的小学生,如果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能接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这对他们将来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充满希望的一步奠定扎实的基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此以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因为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造就于国家未来的建设。
如何使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之得到发展呢?如何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呢?如何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呢?
一、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倾情投入。
作为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有辅导学生的基本技巧,如倾听、共鸣等。当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时,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努力调节好自己的心境。面带笑容,倾情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教师真挚感情。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倾情投入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二、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心、诉真情,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
比如新入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当然,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谈论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最需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这就要求辅导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三、及时调治
一、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正确地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运动心理阴影的重要前提,因为从体育锻炼的心理素质要求来看,开朗活泼、勇敢参与、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成长良好的人所应具有的,任何的消极、被动都无利于人的正常身心发育。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体育运动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是极端重要的。另外,从人体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机体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理需要 ,活动具有生物学的涵义。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生命。然而体育运动心理是受着各方面 因素的影响的,特别是来自于家庭、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一些消极势力,是足以在未成年的小学生当中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心理阴影的。我们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就在于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以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精神”的最终目标,为21世纪的中华民族培养出体格强健、心理素质过硬的一代新人。
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如何行之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呢?本人认为,既要点面结合地抓,又要因人而异地教 ;既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又须正确无误地给予技术指导。
所谓点面结合地抓,那就是要让学生普遍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教师每学期都应坚持上一两节, 甚至更多一些理论课,从道理上向学生们宣讲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精神陶冶等方面的意义;讲世界体育的发展;讲今天我国体育的伟大成就等等,以此激励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另外, 在每堂新授课也不妨结合体育界的新人新事,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学生,只有让他们 “乐学”――乐于学,也快乐地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针对性地结合游戏开展饶有趣味的体育 活动,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于热烈的大集体中。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环境;活动;科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因此,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环境及老师的引导对他们的心理变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肩负重任,不仅仅是授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以下谈谈我对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些看法。
一、了解、尊重学生,为心理健康教育垒实基础
陶行知先生在《儿童年献歌》中写道:“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懂得我们还是小儿童,不要教成小老翁”。所以,了解学生,知道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阶段,对外界充满探求欲,虽然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是时常会有不稳定的情况出现,当遇到学生冲动、烦躁不安的情绪时,老师应当及时了解原因,善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不良情绪。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情感更为稳定,但他们对外界的情感需求也越多,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他们渴望得到同学及老师的尊重,也需要老师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习惯渐渐开始稳定,也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垒实基础。
二、创设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的心理素质
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其实就像一个小社会,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他们在这里学会人际交往,养成习惯,形成性格。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有益的影响。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近年来,我校加强了校园改建,美化了校园,并在校园的走廊、楼道口、教室内贴上名人、名言、名画;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奇花异草样样俱全,高大挺拔的树木像一个个卫士保卫着我们的校园,花草树木的旁边还写了形式各样的标语,提醒学生保护花草树木;书法是我校的特色,除了建立专门的书法展览室外,校园的每一面墙上都有我校师生写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中自觉唤起了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养成人人爱清洁、个个讲卫生的好习惯。学校还在橱窗开辟了“心理B超”、“学子心声”、“心理辅导”等栏目,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知识,沟通家长一起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正确引导帮助少年儿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近年来,中小学生人群中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学生病态的心理和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引起的,这样的现象值得每一位老师和家长引起重视,因为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严重摧毁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甚至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活动的内容以改善心理环境、训练心理品质为目的,注意渐进性、序列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亲师友,习礼仪”的主题活动,通过了解父母、老师一天工作,好朋友一天的学习生活,讲述古人、名人尊师爱友的故事等等,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懂得要敬老幼、尊师长、讲文明、懂礼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活动的形式很多,我们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可以通过春游、夏令营、智力游戏等课外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不怕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开展的“爱心手拉手”活动、到镇敬老院慰问活动等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责任感与义务感。让学生在参与中、在活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行为的矫正。总之,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从小拥有一颗纯洁、友爱、乐观向上的童心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一、教师应有健康的心理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 “向师性”心理,他们对自己所喜爱的教师信任有加,并会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首先必须拥有健康的心态,如果一个教师的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情绪反复无常,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师会对小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专制的老师以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精神,使学生焦虑忧郁,造成学生对学校产生消极的态度。据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因此,老师的心理健康就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老师应掌握有关教育的理论及与教育相关的理论,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处理自己的心理难题,更有能力去教育调皮的、内向的学生,同时,能够对学生们的消极行为采取正确的态度。
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职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而小学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对心理问题的消除和防范,在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和优良品格的培养上重视不够,关注所谓“问题学生”多,而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因此,应转变传统观念,确立全体性原则,通过体验、实践、感悟的方式,以培养小学生积极的思维、认知方式、情绪、人格和意志品质为目标,最终达到形成健全人格的终极目标。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也重点涉及到如何面对困难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等问题,但多流于空洞的说教,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与此相关的心理训练活动开展严重不足,没有建立有效的积极力量培养与增长机制。因此,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创设情境,以积极、正面的教育引导为主,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心理。
三、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四、全体与个别相结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一、当代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当代社会信息处于极速更新状态,小学生周边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对他们都将产生很大影响,其中的影响有利有弊,而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当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父母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或者由于父母离异导致孩子与父母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二)社会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个别父母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一些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三)学校因素。在一些小学教育中,有的教师素质不高,教育思想不端正,加之教学方法不恰当,在教育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成才教育,忽视了作为人的成长教育,种种原因直接影响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当今社会的小学生父母大多都接受高等教育,文化程度都比较高,这些学生往往有过强的自我表现欲,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因此他们经常会采取很多极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
二、学校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教师要想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促进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先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开展教育工作,积极正确的处理小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和意外事件。众所周知,一个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的教师,他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就没有科学的认识,怎么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呢?所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校园主环境建设。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主环境建设,一流的学校应该有一流的主环境建设,要想让名花异草、池塘、茂林修竹、绿色草坪都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大环境,学校就需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展现给学生一个“新颖、明亮、美丽、整洁”的崭新面貌。
(三)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想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就需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活跃学生的身心,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美化生活、陶冶情操、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四)学校“”建设。学校“”是指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在良好的校风校貌环境中,学生的智力、生理、心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同时学校也可以真正深入、有效的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学校要想真正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得到全体教师的参与和重视。为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成绩,隐私,劳动成果......一直以来,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好坏的首要条件就是看“该生是否尊重师长”,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
(二)教师不应该有私心。教师不能感情用事,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但是老师不能偏心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就不管不顾,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三)教师要讲诚信。教师一定要做到“诚信”。有些教师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经常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夸大或缩小;答应过学生的事情过后又不认账;经常在学生面前和和同事无所顾忌的乱扯……教师这些微小的事情都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证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是一样的,都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需要与学校平时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经验,仅靠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要想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就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思想逐步渗透到教师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使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四、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关剑辉.探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成才之路.2010
[2]李合英.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身心机制及调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4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意义。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而且语文科目还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部分。因此,有人说语文是“做人的基础和工具”。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开展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小学语文的学科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一、深化对教材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赫尔巴特曾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性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其中不仅包含了华丽的修辞、唯美的意境,还包括历代名家的思想道德精髓,如果可以恰当地利用这些篇章,必然可以对小学生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如,在学习《悯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其中所包含的意境,通过图片、多媒体、音乐相互配合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尤其是在现阶段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比例增大的背景下,很多学生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就不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因此,借助《悯农》一文加强对学生正确对待劳动的认识非常重要。又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爱国主义精神,明确学习的目标,为他们未来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意识,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稳定而健康的心理,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这也是对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很长时间以来的语文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引导,而主要是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实际上,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细节,都可以为教师所用来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很多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差,每每遇到写作任务,都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实际上,由于年龄比较小,很多学生都比较害怕教师,不敢和教师说话,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再不能认真地关注学生的表情、动作变化,甚至一味地批评和讽刺学生,必然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课堂上的一切机会,鼓励和赞扬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每一点进步,将这个微小的变化给予放大,及时地鼓励和赞扬学生,慢慢地才能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三、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文学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提高人们的鉴赏水平、审美情趣,而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格和情感,鼓舞人的进取精神乃至提高人的气质。因此,有人说语文就是流淌的音乐,在文字与文字的连接之间,所展现出来的细腻感情和唯美意境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语文的作用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的两重特点,因此,我们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良好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观念的提高,要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基础,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重新认识和对小学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改革也是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实施中的重要问题。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需要教师更加深刻地把握课堂内容,挖掘文章中的意境。如,《少年闰土》一文中通过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潮汛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把这些景象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想象农村美丽的大自然景象。又如,《彩色的翅膀》一文,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祖国边防战士守礁的生活,介绍文章中描写人物心理变化、语言、表情的词语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措并举地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此,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在新课改中都有所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教学理念、方法、模式的改进,不断融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梅.怎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才智,2010(3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06-02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
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小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基础等内因的作用,这两方面因素的不良影响,都有可能导致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小学生实际上从上学第一天起,还是被牢牢地拴在了无形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中,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比如,在孩子犯了错误时,有的教师当着其他人的面讽刺小学生,或严厉指责小学生不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小学生就有可能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慢慢地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想接受教师的教育;有的小学生甚至学会了应付教师、家长,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有可能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当今小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有时候他们为了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表现自己。比如,有的学生希望教师、同学注意他,就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有的学生得不到教师或同学的信任,就容易“破罐子破摔”,成为让人头疼的调皮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那么,如何对症下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呢?
一、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接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心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正因为教师的世界观、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我想让我的学生能成为“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于是就带头到贫困生家里慰问,带头给贫困学生捐款。小学生模仿力较强,时时刻刻观察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到教师这么做,也会受到感染并模仿着传递爱心。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是很多教师采用的教育方法之一。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同样需要制订一个符合小学生实际、让其可以达成的教育目标。如果制订的学习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容易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比如,不同的学生每天算多少道口算题,一个星期写多少篇日记,一个月要看什么书等,都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明白白地写出来,然后督促学生每天都认真完成。而且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教师要随时修改学习目标,以使其更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
三、家校配合,协同教育
在学校里,我们注重从小学语文、数学、自然、品德课等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活动题材。我们还鼓励家长充分利用双休日、暑假时间带领孩子去参加社区活动或夏令营活动,在活动中升华小学生的心灵……这些活动在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方面所达到的功效是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
四、培养集体荣誉感
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每次上课前,我都要用五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表扬:谁有新发现了,谁进步了,谁的作业写得好了,谁帮助别人了,谁对班务工作认真负责了,谁做好早操了,等等,我都大力表扬,及时鼓励小学生。每当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从参与的准备工作、参与的过程、参与的态度乃至于最后获得的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凝聚着全班同学的心血和汗水,大家要珍惜,并通过面谈、电话或互联网方式及时告诉家长,让教育效果最大化。此外,平时我们还从保持清洁卫生、爱护公物等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原本教室和清洁区的打扫任务,每次都得教师督促不可,自从我让学生轮流当上校级和班级的卫生协管员后,学生的上进心越来越强,呈现出积极主动参加劳动的一面。学生的集体意识在劳动中慢慢得到了培养,现在,我班的流动红旗次数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五、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期,他们可塑性强,随意性大,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对此,我们要抓住小学这一重要的教学阶段,激励小学生充满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凡事敢于挑战自我,避免陷进自卑心理的泥潭而影响一生的发展。笔者认为,给小学生足够的锻炼机会是培养其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平时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让小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教师均只是作为指导者,学生是具体的实施者。这样做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每年还没到儿童节,学生早早就组织分工做好过儿童节的各种准备工作了。经过锻炼每个小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发挥,从而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小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我班的小灿同学平时是从不做作业的,自从轮到他当班长之后,不但自己变成好学生了,而且还积极参加班级管理事务,前后判若两人。其三是因人施教,以真诚的爱去体谅和赏识学生。比如,有学生在考试中有进步,我就亲切地夸奖他:“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由于及时地赏识学生,不仅保持了小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孩子多增加了一份安全感。由此可见,教师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帮助小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