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论点范文

科技创新的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论点

第1篇:科技创新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电算化 教学改革 创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财务软件在国内不断推广,会计电算化工作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会计电算化课程和专业理所当然的成为各类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任,但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则可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因此,不断实现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成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实践来看,目前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的设置问题

首先,会计电算化课时的安排比重较低。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程占有比例大约为百分之五,在如此有限的课时内,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也只不过是涉及一些财务总账、固定资产、报表以及薪资等常规模块。对于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而言,这些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实际用途比较广泛的应付款、应收款、成本管理以及存货管理等教学模块根本没有涉及到,导致学生就业或择业的范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其次,课程的结构设置缺乏合理性。对于会计电算化而言,它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进行实训和演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高职院校一味的图排课方便或者因实训室条件受到限制,而将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的安排定位一比一,或者实训课时更少些,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该种课时的设置条件下,不但使教学过程的安排受到限制,而且因实训课时短且零散,学生只能简单的熟悉一下相关财务软件操作过程,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系统训练。

2.教学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一般而言,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及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要求其精通相关财务软件和计算机操作规程。目前来看,有些教师难以独立操控财务软件运行环境,设计不出较为完整的综合实训教学案例和方案,更有甚者不能快速地处理实训中出现的最基本账务软件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效果及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财务软件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不断制定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也由原来的单机环境模式转向了现代的网络环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财务软件将面临着升级换代问题,但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在购买了新的财务软件之后,便不愿意为此再投资;很多教师也因习惯了原来的财务软件,而不愿重新备课或设计教学案例。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财务软件,必然落后于显示需要。

再次,实训机房问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实训机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在每一台学生用机上都安有一个还原卡,学生每次进行实训后的数据结果无法实现保存。然而,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而言,其实训过程应当保持连续性,前面完成的实训结果数据应当作为后来实训操作的初始数据。在此以用友ERP—U8.61版的财务软件为例,每个学生在一学期内的实训数据大约为4G左右,如果以每一学期五百名学生进行计算,则数据量就会非常的大。由于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设施比较少,尤其是机房,既要用于会计电算化的实训教学,又要用于其它课程安排,因此难以对实训结果数据进行及时、全部的备份。一般而言,会计电算化实训前需要导入之前的实训数据,因学生之前实训的数据难以保存,只能引入老师提供的标准数据,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发现之前实训中存在的错误,不利于实训教学效果的实现。

除以上问题外,还存在着考评问题。一般在每一个学期的期末,学校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主要考评指标是书面成绩,从而导致了许多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书面考试注重记忆能力,但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而言,这显然是避重就轻了。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就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2篇:科技创新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创新精神;教学实践;契机;习惯;意识;合力

中图分类号:G71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207-1

创新精神是指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我国的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着重指出:要改变当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全面贯彻教改精神,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并得出了一些经验,供大家一起探讨。

1 以各种科技创新比赛为契机,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实践

每学期我们职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创新大赛、省中小学电子技师大赛、全市中小学航空车船模型、建筑模型、机器人比赛。我校的科技课就以此为契机,结合各种科技比赛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

无论是何种科技模型比赛,都对每一个参赛队员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动手收集、分析、制作及团队合作能力方面。例如在全市航模比赛中曾有一个叫“火箭助推滑翔机”的项目,之前按照图样进行制作试飞时发觉飞行成绩一般。进行了多次调整外,效果仍然不甚理想。“对航模结构进行改进,可以试试‘旋转折叠式’……”一个学生的话让大家的心为之一动。于是一起上网找来结构图样,师生一起设计……模型终于制造出来了,但随后的难题又接踵而来。滑翔机被火药推到100多米的高空后,机翼回弹时常常不能准确复位,从而造成机身左右重心不稳。于是同学们又积极地设计各种方案,找材料,最后选用了一种有弹性的细钢针作“限位栓”,试飞效果果然很好。在参加全市航模比赛中我校的“折叠捆绑式火箭滑翔机”一跃超过所有的对手,获得了该项目的第一名。

在科技辅导课中通过各种科技比赛,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探索、合作创新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分享到新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培养了学生动手收集、处理各种信息及资源的能力,进而对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的树立、学习方式的改变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 改变活动的评价标准——轻结果、重过程,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

在平时科技活动课时,进行的活动要经过精心选择,有适当的难度,学生才有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产生疑问时,教师要对他们的各种提问,耐心及时的加以回答,有时不能马上回答的和学生一起去查找、解决。

学生在活动中的结果当然是重要的,但我们认为并不是主要的,科技活动过程中有没有发现问题;有什么好的想法;有没有去尝试着去做;从中自己学到了什么,这些我们反而认为是比较重要的。这种轻结果,重过程的教学方式,在中学科技课实践活动中还是比较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毕竟,要让每个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创造出新发明,这是不大可能的。关键是对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

3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注重科学创新与日常生活、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即创新活动的开放性,在平时学习、生活、实习生产中培养和形成学生科学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青年学生时期在人生中是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敢于跳出常规思维的羁绊,常有奇思妙想,但动手能力较差常常阻碍了他们进一步的创新。据许多学生反映,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好主意、好方法、创新思维常象过隙白驹,一闪而过就没有了踪影。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长期作业:即要求同学们随时将生活中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然后用各种方法和形式来将它表达出来。

科学创新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才能有了鲜活的载体,而科学创新它才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平时一些不爱思考问题的学生,也积极加入到了这一活动中。一次老师在听取了学生对凳子进行了创新改造的建议后,将它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了每位学生。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设计怎样使椅子形状和颜色更美观;有的则设计怎样更符合人体生理原理,使人更舒适;有的针对午睡时的不正确的休息方式,设计了的可前后移动调节的椅子,并画出了椅子的结构图,标出了它的调节原理;还有的则看到椅子比较占空间,设计出了可折叠省空间的椅子等。这么多的设计方案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科学创新潜能的巨大,只要我们引导好,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挥。

4 利用所学知识支撑科学创新、将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可以产生无穷乐趣和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对各专业科目的学习

综合实践课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能、电子电工、机械、建筑、模型等课程。充分利用它们的“实践性”、“综合性”、“自主性”强的特点,发展学生的专趣、爱好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使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得到成功,进而更好的促进各学科的学习。

5 把学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加以利用,形成一个整体,发挥合力的作用

第3篇:科技创新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遂宁;先进制造业;现状;发展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245

1 引言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先进制造业,是技术的载体和转化的媒体,是“手段性”基础产业。它的特点主要是: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工业的水平和先进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先进化程度,当今世界工业强国无一不是先进制造业的强国。

2 遂宁市先进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受宏观经济下行及结构调整矛盾突出等多重影响,以及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要素环境等诸多因素变化,当前遂宁市先进制造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遂宁市先进制造业的总体规模较大,但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一是经济总量偏小,比较优势弱。二是产业结构欠优,创新能力低。我市整体产业处于产业链中端、价值链低端,初级加工和代工居多,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已成为制约遂宁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改善制造业的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是遂宁市先进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高技术含量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未来遂宁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仅以扩大能力为目标,还要实现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将新技术融入传统产业以实现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只有通过先进制造业的振兴,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3 新形势下遂宁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对策

遂宁市要发展工业经济,关键是要善于用好发展机遇,把转型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全力引进壮大增量,强化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突破。

3.1 抓好结构调整,坚持不懈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动力。加强对符合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的“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引领遂宁制造走向高端。二是要突破发展成长型产业。抓好电子信息、机电与装备制造、新材料、天然气等四大工业成长型产业发展推进方案的跟踪落实,力争成长型产业继续保持领先发展、加大投入的态势。三是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加快建立以差别价格市场化手段为主的淘汰落后产能机制,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实施重点用能企业分级管理,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节能监察,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能效对标、能源利用监测活动,促进绿色循环发展。

3.2 抓好企业培育,合力推动企业协调发展

一是切实抓好大企业培育。加大对大企业大集团的帮扶指导支持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和加大投入,发挥好大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促进小微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实现平台网络互联互通和服务协同。三是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贯彻落实中、省、市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搭建各类创业孵化园,为小微企业提供发展平台,努力为创业基地争取更多的支持,充分运用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优势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初创企业的成活率。

3.3 抓好创新驱动,大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支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化工、机械等传统行业实施技术装备提升、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等技术改造项目。二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实施一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研发一批新产品,培育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3.4 抓好政策落实,加大力度优化服务环境

充分利用各种展会、节会、博览会平台,加大遂宁造产品推广对接力度。深入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企业发展的有关规定,确保在同等情况下优先就近采购相关产品。推进工业品牌战略和企业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市级品牌,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打造区域性品牌和地标性品牌。着力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人才兴才企业旺。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不断为企业人才队伍注入新活力,为工业经济增添新动力,努力为企业家们拓展视野、转换观念、更新理念,走创新发展之路。

4 总结与展望

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和发达国家控制国际分工体系的战略制高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探讨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先进制造业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了遂宁市先进制造业目前的现状和困境,对起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遂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波.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论点及文献综述[J].江苏商论,2009(04).

[2]陈宝明.世界先进制造业创新与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05).

[3]黄锦明.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8(08).

[4]龚唯平.当代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动因及新趋势[J].经济前沿,2007(11).

第4篇:科技创新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生 培养 创新能力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好科学发展道路;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没有自主创新,也就不可能又好又快地实现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创新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为主要目标。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指导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从我国教师总体现状来讲,他们作为创新指导者的能力偏弱,还不大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相应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有志在各领域成大器的人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保持各自的风格和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鼓励、支持,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就能不断获得新思想,同时也才能有“团队精神”。目前我国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很多,学校教育又忽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这是很令人堪忧的。

此外,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也有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点很多,但是也应当看到,尽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有辉煌成就,却未能发展成现代自然科学。培养现代科技创新人才,应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大力普及科学和科学方法。对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不要性急,因为现代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仅有一个世纪,大规模地进行还不到50年,要把单一的文化底蕴多元化,这点时间不够长。

三、符合中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规律

思维是大胆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和幻想。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记忆能力有待开发和挖掘。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探究过程的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注重学习的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忽视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也是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囫囵吞枣,无法消化,学生更加缺少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教师更应该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在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养成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此外,在教学中应介绍和再现前人是如何探究和发明创造的,让学生体验和分享前人的失败和成功的甜酸苦辣,从而学习前人的探究方法和经验,借古鉴今,更好地开拓创新。

四、开设创新课程,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开设创新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为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我们可以开设一系列专门的创新课程,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科技报告会,出版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以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参加课题调研,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五、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第5篇:科技创新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生本教育;创客教育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郭思乐老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郭老师用他的智慧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部新时代教育的宝典。“教育面对的是人”是全书的核心论点,也是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最宝贵、最中肯,最接地气的建议。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生本教育的理念非常适用于高中技术学科的教学,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高中技术学科的教学就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探求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创客教育。

一、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老师提出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等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这不仅体现了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而且也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高中技术学科的教师是技术的引导者,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体,是实践者和创新者。

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领会和理解新知识,创新思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可以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素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信息技术。如在对Excel的求和、求平均分、设置标题、加边框、筛选、排序等操作知识的学习时,可以将学生近期的考试成绩作为讲解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学会了成绩单的排榜,掌握了技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不一定要用课本中现成的例子来讲解,我们要学会“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体验到技术就在身边,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技术灵活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三、以提升学生技术素养为核心,开拓创客教育新思路

“创客教育”是指将创客理念引入课堂,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结合学科知识,开展创新性学习。在高中技术学科教学中要以提升学生技术素养为核心,让学生将创意变成现实,学以致用;让学生乐于分享,体会发明创造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发挥团队的作用;让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效融合,见证奇迹;让学生学会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不单是知识技能的升华,也将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学会了PPT制作可以设计班级主题班会PPT;学生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制作班级网页,建立班级公众号等,记录班级的成长和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生在通用技术实践操作中学会的设计理念和应用技能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高中技术学科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创客。

四、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6篇:科技创新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排比;排比段;兼用;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15-01

翻阅诸多满分作文,发现它们无一不善用排比,看来排比往往会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为什么排比会成为考生的首选呢?

一、排比句放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文章的开头运用排比,如:从“A、B、C、D”到“平平仄仄”,从“香山红叶红满天”到“沧海月明珠有泪”,从骆宾王的《鹅》到庄子《逍遥游》,从小学一年级看着拼音读文章到高三的诵诗背文。语文,你与我已是风雨相伴的朋友,可是你知道吗?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文章一落笔就先声夺人,用排比句使语言气势充沛畅达,文采斐然,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而产生一种“视觉冲击波”,给阅卷人留下好的印象,使之不能不另眼相看。

1.文章的主体构成排比段,如:

语文是一本日记,记载着我有成长经历。记得还是孩提时代,就跟着妈妈咿呀学语,用不标准的发音背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诗词;稍大些进了学校,全班小同学戴着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声朗诵“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到了中学,又被孔夫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所吸引。

语文是一部交通工具,载着我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知道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来到滕王阁,我明白了什么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登上了泰山,我直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语文是一部历史片,带着我穿越时空,驰骋古今。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我读出了屈原对亡国的无奈;从“壮志饥餐春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我读出了岳飞对复国的渴望;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我读出了文天祥的视死如归。

这样文章结构匀称、整齐,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2.文章的结尾运用排比,如: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爱心生活,当人们从阅读中获取智慧与思绪,当人们到自然中寻找抚慰,人们才可以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诗意地生活。文章从“源自人们内心和谐”“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三个层面证明了论点“人应当诗意地生活”,结尾以排比这一形式对主体的三个方面作重申,使结构非常严谨,开合自如,也显得很有气势,收束有力。

二、排比用于不同的文体,显示不同的魅力

(1)用排比说理,如:

包容是面对别人的错误和误解宽厚的一笑,包容是对待他人无私的付出和不求回报的圣徒的般的心灵;包容是面对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都虚心倾听;包容也是一视同仁的公正和不计前嫌的伟大。这里用排比把“包容”的各个方面具体出来 ,使立论大气磅礴,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无懈可击。

(2)用排比的事实做论据,如:

走自己的路,可能要备受艰难的煎熬,但前人已为我们走出了光明大道。孔子困厄周游列国的大道上,仍讲学布道;司马迁饱受歧视,仍修史不断;曹雪芹在独守茅庐的清贫中,仍笔耕不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个人的事例组成排比句, 概括凝练,这样文章视野开阔,材料丰富,覆盖面大,使论证一泻千里,气势酣畅,有很强的说服力。这里运用排比满足了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材料丰富,论据充足”的要求,又能满足发展等级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语言具有表现力”。

(3)用排比抒情, 如:感谢你(语文),让我看遍了历史的沧桑,感谢你,让我观赏了优美的生活图景,感谢你,让我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排比的句式使作者将对“语文”的感谢之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激荡热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排比如此让文章增色,那么,如何组织排比句呢?

1.兼容其他修辞手法。如:珍珠记住了蚌的恩情,回报给了它一次无瑕;蝴蝶记住了蛹的恩情,回报给了它一段轻舞;花朵记住了土的恩情,回报给了它一季盛放……排比兼用了拟人。

品味语文,就像咀嚼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品味语文,就像荷叶上的刚沁 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品味语文就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纯然、质朴。排比兼用了比喻。

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磁卡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不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跳出圆圈的枷锁,创造新颖的风格,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排比兼用设问。

我曾随着孔圣人周游于列国,伴着屈原大夫行吟于泽畔;陪着曹雪芹举家食粥著《红楼梦》,伴着关汉卿六月飞雪哭窦娥;化着刀枪与鲁迅一同呐喊民族的觉醒,变成号角同茅盾一道守望子夜的钟声……排比兼用对偶。

此外,还可以兼用对比、设问等等。

兼用多种修辞,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学氛围,文章显得光彩四溢,亮人眼眸。

2.用短语、单句、复句构成各式各样的排比。如:

在那一泓清泉里,我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周口店的泥沙,河姆渡的烟云,大汶口的风霜,这是脱胎于蛮荒中的生命;秦砖汉瓦锻造了你的刚强,汉韵唐风铺垫了你的淳厚,泰山昆仑托起了你的身躯,长江黄河疏通了你的血脉……2007年江西考生)兼有短语的排比和单句的排比。

如果,寂寞是一朵即将枯萎的花,知识就是滋润万物的甘露;如果,苦难是一片浩渺无涯的海,智慧就是乘风破浪的巨轮;如果,愚笨是一扇禁锢思维的门,感悟就是开启潜能的钥匙。复句构成排比。

第7篇:科技创新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科技人员;创新意愿;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3)04-0058-06

1.引言

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要素,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我国企业层面的创新状况并不理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科学技术产业记分牌2011》显示,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仍低于该组织国家企业的水平。如同企业创新是国家创新的基础一样,个体创新是组织创新的基础与起点,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就必须依靠员工来创新他们的工作流程、方法和手段。因此,“如何激发员工创新”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对个体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表现上,而对引发行为表现的主体内心意愿则关注不够。研究表明,员工的创新意愿对创新行为有重要影响,对创新行为的解释率可达到50%,创新意愿是创新行为最大的推动力。科技人员作为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其创新意愿对组织的创新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搜索到的文献看,目前关于创新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处于零散状态,缺乏关键因素内涵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更为深层次的研究;另外,专门针对科技人员的研究更为鲜少。

那么基于我国企业情境下,科技人员创新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哪些呢?它们是否又包涵更为细化的维度构成呢?如果有的话,这些维度变量背后的影响机理又是怎样的呢?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构建了基于我国企业情境的科技人员创新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2.创新意愿影响因素评述

目前对个体创新意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特质、个体心理状态与组织环境三个方面。研究证明个体特质对创新意愿有显著影响。例如,拥有创新型认知风格、主动性人格、风险偏好的个体,其创新意愿较强。此外,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也会对创新行为意向产生间接影响。在个体心理状态对于创新意愿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工作动机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个体积极情感能够促进创造力的思想。组织环境对创新意愿的影响表现在开放的组织氛围、领导及团队的支持及环境压力等方面对个体创新意愿的促进作用。

上述文献梳理表明,创新意愿的研究已经取得系列成果,但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1)大多数研究只是从某一单一视角对个体创新意愿进行的局部研究,鲜有基于某一理论框架考虑创新意愿诸多影响方面进行的整合研究;(2)大多数对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均置于同一层次来分析其对员工创新意愿影响的相关性,没有对这些影响因素做层次区分,并深入探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理;(3)鲜有针对科技人员创新意愿的研究,但这一群体的工作特征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明显特点,这些因素对他们创新意愿的影响作用更有探索价值。

3.计划行为理论

Ajzen在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意向主要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变量决定。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主观规范是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而这三个主要变量又是由各自的信念决定。计划行为理论提出后被广泛应用在消费行为、创业意愿、求职意向等诸多研究领域,实践表明该理论是一个用来解释行为意向的强有力的模型,可以解释意向39%的变异。其原因在于它综合考虑了个体内部、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形成通过“信念”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究。这也是本研究采用该理论框架为指导的原因。

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第一,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要素决定其行为意向,在不同的行为领域中,三要素的内涵构成有所差异。那么在创新领域,科技人员这三个主要变量的内涵及维度构型又是怎样的呢?

第二,信念是决定意愿的重要前因变量,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当少量的信念能被获取,称为突显信念,突显信念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对突显信念的探究可以解释个体为什么拥有不同的行为态度、如何形成主观规范和什么影响知觉行为控制。那么影响这些维度变量的突显信念又是什么呢?

本研究将探究上述问题,并最终构建科技人员创新意愿影响因素多层次模型。

4.研究方法、设计与实施

4.1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由Glaser和Strauss所建立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该理论既可以用于发现新理论,也可以使已有理论更丰富。该方法的基本研究逻辑是:通过深入情境的研究收集数据和资料,通过对数据间的不断比较,进行抽象化、概念化的思考和分析,从中归纳提炼出概念和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发展理论。其中,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是同时发生、同时进行、连续循环的,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主要通过三级编码来实现。扎根理论有严格的操作程序,本研究采用Strauss和Corbin的程序化扎根理论进行研究。

4.2研究设计

本研究对科技人员采用面对面的访谈方式,以获得其“原生态”的心理输出信息。根据研究目的,将访谈对象确定为工作所需创新特征较为明显的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企业的研发与设计人员和高校的科研教师。样本数的确定则按照理论饱和原则进行,即直到新抽取的样本不再提供新的信息为止。理论上看,样本数越多,越趋于理论饱和。但从经验来看,样本在20~30之间为宜。为保证样本的理论饱和性,本研究根据扎根理论研究的成熟经验标准,最后选取确定26个样本。样本分布为:企业研究人员10人(38.4%),研究院设计人员7人(27%),高校科研人员9人(34.6%);博士10人(38.5%),硕士8人(30.7%),本科学历6人(23.1%),其余2人;年龄在25岁以下的4人(15.4%),25~35岁的5人(19.2%),35-45的11人(42.3%),45岁以上的6人(23.1%);其中男性15人(57.7%)。

4.3研究实施

本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为:首先进行访谈,包括一对一的深度访谈,每人/次访谈时间约1小时,共14人次;焦点小组访谈进行了3组,每次访谈时间约2小时。采用笔记和录音两种方式记录访谈,而后整理成文本资料。访谈问题包括“您和您身边的同事在工作中愿意创新吗”、“那么致使您想(或不想)创新的原因有哪些”以及创新原因产生的背景及相关联系。其次,针对理论并不非常充分的论点,进行了几次基于理论抽样的回访,对理论所需的资料进行补充。再次,按照样本的比例随机选择了18份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分析,另外8份用作理论饱和度检验。最后,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分析数据。

在编码过程中,本研究严格遵守Strauss和Corbin的编码技术程序进行范畴归纳和模型构建,以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为了避免编码者个人偏见对编码结果的影响,研究者组成编码小组,经过培训后,共同对访谈资料进行概念化、范畴化等讨论和处理,以使得意见一致。为了提高编码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对一些有争议的概念和范畴,在听取第三方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甄别、修定和删减。

5.研究数据分析

5.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一级编码)是对原始访谈资料逐字逐句进行编码、标签、登录,以从原始资料中产生初始概念、发现概念范畴。尽量使用受访者的原话作为标签以从中发掘初始概念。一共得到347个原始语句,从中抽象出47个概念。由于初始概念的数量非常庞杂且存在交叉,对获得的初始概念进一步进行分解、剖析、揉碎、整合。在概念进行范畴化时,剔除重复频数极少的初始概念(频次少于2次)和前后矛盾的概念,最后得出了14个范畴。

5.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二级编码)的任务是发现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关系,在范畴之间建立关联。对此,需要分析范畴之间是否存在潜在的脉络或因果关系,并辅以必要的原始资料挖掘,对不同范畴进行归类。通过主轴编码发现14个范畴可归纳为6种关系,在6种关系中发现了创新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大主范畴。它们的关联关系详见表1。

5.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是选择概括性较强的核心范畴来整合主范畴。本研究确定“科技人员创新意愿影响因素”这一核心范畴,围绕核心范畴构成“故事线”,并概括出创新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主范畴对创新意愿存在显著影响;主范畴又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揭示了对科技人员创新意愿产生的影响;影响主范畴的六大关系进一步解释了对主范畴的影响机理。据此,构建了科技人员创新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构架模型,如图1所示。

5.4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指不可以获取额外数据以使分析者进一步发展某一个范畴特征的时刻,是作为决定何时停止采样的鉴定标准。本研究将剩余的8份访谈记录进行相同的编码和分析,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中的范畴已经足够丰富,没有发现新的关系和范畴,对于影响科技人员创新意愿的因素也很充分。因此,本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6.科技人员创新意愿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通过三步编码构建的理论模型可以看出创新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科技人员创新意愿的主要因素,三因素又各自有构成维度,它们是由不同的突显信念决定的。

6.1创新态度

创新态度是科技人员对创新的看法和喜好程度的评价,创新态度对其创新意愿的产生起关键影响作用。这意味着,个体如果非常喜欢创新,就会有创新冲动,并容易产生创新意愿。创新态度包括两方面:一是发自内心的喜好,即内生态度;另一是在需求激励下产生的喜好,即外生态度。

内生态度是科技人员源自内心的对创新喜好的真实感受。其中,人格特征、责任感和兴趣取向是影响科技人员内生态度的主要因素。人格特征表现在主动性人格、好奇心强等方面,已有研究也证实本研究结论。通过访谈我们发现,某些科技人员将创新视为自己的工作责任,认为创新是份内之事,具有这种责任感的科技人员就会自觉产生创新意愿。另外,兴趣取向是科技人员兴趣爱好的偏向,以创新作为兴趣爱好的科技人员内心深处是喜欢创新的,从而驱动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意愿。

外生态度是由于外界的物质或精神的激励而使科技人员产生的态度想法,受经济需求和精神认可的影响。物质激励的影响已被相关研究所证实,即创新可以带来较高的工资及丰厚的奖金,可以满足个体的经济需求。而我们的研究发现,荣誉、社会地位等精神方面的激励也影响科技人员对创新的喜好程度。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一些科技人员认为创新会使他们获得名誉、地位和被他人赞美。在他人认可的激励下,科技人员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意愿。

6.2主观规范

科技人员创新意愿的主观规范是指在产生创新意愿时个体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科技人员感知到的身边重要他人或组织所形成的一种规范。我国是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度,很多场合下群体压力形成了中国人的社会规范,约束着公众行为。本研究发现主观规范对创新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两方面。

指令性规范是组织或组织中重要成员要求科技人员去创新,这种要求往往是一种书面或口头的“指令”。一方面组织制度是科技人员不得不遵循的规范,会给科技人员带来一定的压力,促使科技人员产生创新意愿;另一方面领导的倡导会对科技人员的创新意愿产生影响。在“等级观念”和“服从上级”的中国儒家文化氛围下,当领导在组织内部大力倡导创新时,科技人员出于对领导意志的“屈从”,会将这种倡导默认为一种规范,从而产生创新压力和意愿。最后,他人的期望(主要是关系比较好的同事)也会影响科技人员的创新意愿。

示范性规范是指科技人员身边重要的人已经进行积极创新活动,他们的创新行为对科技人员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而影响创新意愿。研究发现,示范性规范来自于领导创新行为和同事创新行为两个方面。前者指领导身体力行的创新行为对科技人员形成了一种潜在规范,并对下属起到示范和效仿作用。同事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国外研究显示更多体现在技术与方法的帮助方面。而我们的研究发现,这种促进作用在心理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可能与中国人的爱面子和攀比心理相关。一些科技人员见到能力相仿的同事有了创新成就,自己不甘落后,会受到感染形成一种潜在的规范,激励其产生创新意愿。

6.3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影响科技人员所感知到的创新行为的难易程度来影响创新意愿。即知觉行为控制越高,说明感知到的不可控因素越少,实现创新越容易,则创新意愿就越高。创新的知觉行为控制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力和外部控制力两方面。

内部控制力反映科技人员对内部因素的感知,主要受科技人员的自我效能程度以及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的影响。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我办事能力的自信程度,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态度。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上会更积极和主动,所以自我效能感高的科技人员会对实现创新更有信心,从而感知到的困难程度降低,而产生较高的创新意愿。另外,知识能力也会影响科技人员对困难程度的感知,当科技人员感知掌握充分的创新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时,会认为创新的阻碍很小,更容易产生创新的意愿。

外部控制力反映科技人员所感知到的对外部资源的控制程度,主要受科技人员感知到的所掌控的创新资源和时间、精力的影响。一方面,因为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在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未知的阻碍因素,当科技人员掌握充足的科研经费、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高水平的人员支持时,更有信心克服创新中的困难,从而更容易产生创新意愿。另一方面,创新活动是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如果时间充裕,科技人员会迸发出尝试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想法,否则,更倾向沿用老方法快速完成任务;另外,许多科技人员具有多重角色,如既是科研人员又是管理人员或同时参与多项研究,角色冲突往往使他们精疲力竭,泯灭创新意愿。已有研究也显示,科技人员处在高度的工作自治情境中,时间充裕、精力充沛,更容易产生创新的意愿。

7.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影响科技人员创新意愿的因素主要有创新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2)创新态度由内生态度和外生态度构成,人格特征、责任感和兴趣取向是影响内生态度产生的突显信念,而外生态度的突显信念为经济需求和精神认可;(3)主观规范由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构成,前者的突显信念为组织制度、领导倡导和他人期望,后者的突显信念为领导创新行为和同事创新行为;(4)知觉行为控制由内部控制力和外部控制力构成,自我效能和知识能力是前者的突显信念,创新资源和时间精力是后者的突显信念。

第8篇:科技创新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管理制度;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答辩

收稿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王同顺 (1961-),男,汉族,天津市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工程师, 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管理。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院系两级管理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规范工作,制定《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评分标准》和《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制定》等管理文件,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思想、过程管理、格式要求、评分要求、组织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统一设计封面格式、题目审批表、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表和答辩记录表等,明确规定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责和管理人员职责。

建立院系两级管理制度。学院进行宏观管理的同时,鼓励各系所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尝试各种新的管理方法。“生物技术”专业的择优选导师制度颇有特色。它要求指导教师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所做的科研有全面的了解,能提出适合作为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学生按学分积排序的先后,选择自己理想的题目及导师,指导教师如对学生不满意也可以适当调配。这种择优选导师的方法,调动了教师、学生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一批高水平、有价值的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产生。

二、重视管理环节,提高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学院采取了系统化手段,即明确选题原则、规范审题程序、深入中期检查、严格论文答辩、合理评定成绩、全面总结归档。毕业论文的选题直接影响论文的水平,学院确定论文选题体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原则,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结合科学研究、生产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要适合成人教育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在审题程序上,各专业虽不尽相同,但均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或由本专业具有指导论文的教师拟定题目,或由系所为本专业学生提供选题指南,学生自主拟题目但需经指导教师批准。

中期检查是导师把握学生参考文献的查阅和实验环节中的实际工作量,防止抄袭、偷工减料和实验数据不准确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我院规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字数要在8000―10 000字左右,毕业论文中必须要有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图表等,一律用A4打印纸并统一格式和封面,装订成册顺序是:(一)封面;(二)内容摘要;(三)目录;(四)正文;(五)参考文献;(六)审批表;(七)指导教师评语;(八)答辩记录。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论文答辩,论文成绩以答辩委员会评定的分数为准,各系所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按照规定程序对学生论文逐个答辩,并且有详细的答辩记录。确保论文质量和成绩的公证性。

三、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锻造优秀毕业论文

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是提高学院整体毕业论文水平的关键。答辩时,学生先将毕业论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时间10分钟),然后回答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不超过20分钟。评分标准为: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有了一系列科学、规范、具体的管理制度作保障,从总体上看,我院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有较好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质量,题目鲜明、论点明确、论证翔实、结合实际。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多能结合重要课题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独立见解,有的还能有所突破。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评审办法和标准,开展系所级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组织公开论文答辩,并邀请低年级的学生参加,学院设立最优答辩奖,对优秀的毕业论文当场予以表彰和奖励,表彰与答辩同时进行,形成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好多毕业论文达到正式发表的水平。

要继续加大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专项经费投入,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基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保障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更好地调动学生进行优秀毕业论文创作的积极性,出现更多的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9篇:科技创新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个性成长 教师 学生

一、优化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材“人才培养,教材先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的改革也早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历史与社会》有很强的综合性,是将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而成的新的综合学科。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本着教材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一,教材内容要贴近生活。以前的历史教材侧重于学科知识和技能,专业性强,学生学习难度大,积极性低。在教学中,要把有限的教材内容与无限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教材内容生活化的转变。比如新课程中很多插图都是我们现实生活极易接触到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等,此外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每天涉及到的东西。第二,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我们要懂得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如校本课程的教材、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本地的历史遗迹与博物馆、社区与家庭资源等进行教学。

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以往教育模式存在许多问题: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联系实际生活,重视课本知识,较少关注本学科的科研知识,注重课堂讲解,忽视学生活动。教师“满堂灌”现象明显,不能把学生当成课堂的真正主体,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低、效率低下。

为此我们努力摸索多种教学模式,比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自主学习是让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思考、探索、实践、再质疑、再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发挥指导性作用是非常需要的。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前提是“师傅先领进门”比如对黄河治理这块知识的教学,我们可出示下表:

河段 上游 中游 下游

问题

治理

对于黄河的治理,老师先以黄河上游为例进行教学,再让学生以此为例思考黄河中游和下游的问题和状况,给学生以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现能力的机会,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探究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依据自身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在探究过程中获取创新实践的能力、获取思维上的发展,从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其功能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的个性特点、学生群体的知识架构及学习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条件相互配合才能发挥,这就决定了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变化完善才能成为真正有意义的模式,这就决定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个过程,如果单纯强调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三、历史与社会老师的自我发展

教育理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灵魂)决定教师知不知道“教”。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从教者必须有这样一种理念,即“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 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的个性”;“应该在每个学生身上找到他们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并开发它、孕育它、培养它,使之充分显露出来----也就是说,要把人的个性提到完美人格的高水平上来,”"因为“如果你是教历史的,你的教育任务首先要看到,在你课堂上听讲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你应该看到,你面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负和干劲。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时,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 如: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相关的教学能力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信息;能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展现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能设计分化式的学习任务;组织多种学习活动等。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得到最佳的发展,并获得相应的学业进步。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也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四、个性发展“度”的把握

个性教育实质强调的是儿童个性作为教育的中心,而不再把知识作为教育的中心。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否定。杜威提出的“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的儿童中心论思想就体现这个论点。就是告诉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征,把它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而尊重儿童的个性重要的是发展儿童的优秀品质,发挥其优势,纠正其不足。但如果过分强调儿童的自发性,过于担心束缚他们的个性,就容易走极端,教育无法真正实施。人的个性发展基本是朝着两个主要的维度变化的,其一是个性的“个体化”;其二是个性的“社会化”,“个性教育不是否定社会化而强调个性化的极端教育。在个性教育的视野里,个性化与社会化是非同一的但却是统一的过程。”人不是极端个人化的人,还应当是符合社会良性规范的人,必须具有高度的公民意识。

五、结论

总之,人的个性发展能成就自我价值,影响社会发展。初中阶段人的个性形成已具雏形,它受多种因素影响。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作为我们老师就有责任去积极引导,让学生认识个性,了解自我,真正地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余艳,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探究性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