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范文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素质差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

第1篇:心理素质差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广州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79-06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是华南地区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最早改革开放和职业教育较发达地区。目前广州市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比例(广州户籍生源)已达到5.5∶4.5左右,基本形成“大体相当”的格局。研究广州市中职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管窥广东省乃至全国中职生的心理素质状况。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按照广州市中职学校的结构和生源分布,采用两阶段抽样方法。第一阶段,先抽取广州市5所具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这5所学校在类型上涵盖重点和非重点,专业类型上涵盖文理、工科和艺术科,地理位置上覆盖市区和郊县。第二阶段,在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职一、职二、职三)中各抽取3个不同专业的班级,总计1547名学生,详见表1。

(二)工具

采用郑希付编制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该量表共有98道题,包含四个分量表,分别从耐挫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倾向、个性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来评价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并配有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常模。

(三)方法

采用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纸笔测试,剔除无效和残缺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1482份,有效问卷的详细构成情况见表2。采用SPSS13.0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结果

由表2可知,广州市中职学生“总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

从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广州市中职学生总体的心理素质水平明显低于珠三角中学生常模,具体表现为:中职学生的耐挫能力较弱;社会能力欠缺,沟通意识和能力不足,责任感有待加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学习能力不足,注意力涣散,思维能力较薄弱。但在个性上他们却极富特点,表现出比较自尊自信和乐观进取,敢于尝试但缺乏意志力,遇到困难容易退缩;与此同时,中职生的情绪表现和情感调控能力与同龄人大致相当。

(二)性别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中职男女生“总平均”、“耐挫能力”、“个性”、“学习能力”得分差异不显著;女生“社会能力及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分量表的各个维度上,女生的“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责任感”、“注意”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适应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由测量结果可知,广州市中职生心理素质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能力及倾向”,具体表现为女生比男生更善于沟通与合作,也更富有责任感;男生比女生适应能力更强,更容易适应环境变化。此外,中职男女生在学习能力水平上没有差异,只是表现出不同的优势能力倾向,女生的注意力明显比男生稳定集中,而男生的思维能力略微高于女生(边缘显著,p

(三)年级差异比较

由表4可知,不同年级“总平均”、“耐挫能力”、“社会能力及倾向”、“个性”得分差异不显著,“学习能力”得分差异显著。交叉比较表明:职三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显著高于职一级,其余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分量表的各个维度上,各年级的“合作能力”、“人际沟通”、“适应能力”、“意志”、“思维”得分差异显著;交叉比较表明:职三级的“合作能力”得分显著小于职一级,“人际沟通”得分显著小于职二级、职一级,而“适应能力”得分却显著高于职二级、职一级;“思维”得分显著高于职一级;职三级的“意志”得分显著低于职二级,职二级的“意志”得分显著低于职一级。

由测量结果可知,广州市不同年级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大致相当,在耐挫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在学习能力上,高年级学生要显著强于低年级。在具体维度表现中,职中生的适应能力和思维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显著提升;而合作意识、人际沟通意愿和意志力方面却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明显减弱。

(四)专业差异比较

由表5可知,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总平均”、“个性”、“学习能力”得分差异不显著;“耐挫能力”、“社会能力及倾向”得分差异显著。交叉比较表明:文科专业学生的“耐挫能力”与“社会能力及倾向”得分显著高于艺术类和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分量表的各个维度中,不同专业职中生的“合作能力”、“应挫能力”、“人际沟通”、“责任感”、“适应能力”、“意志”、“进取心”、“乐观”等8个维度得分差异显著。交叉比较表明:文科专业学生“合作能力”、“应挫能力”、“人际沟通”、“责任感”、“进取心”与“乐观”6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或艺术类专业学生;理工科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意志”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或艺术类专业学生,文科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由测量结果可知,广州市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耐挫能力和社会能力倾向等方面,具体表现为:文科学生明显比理工科和艺术类学生更善于与人合作和人际沟通,也更加乐观进取,具有更强的耐挫能力和责任心。但理工科学生的意志力明显强于文科和艺术类专业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环境变化。

三、分析与建议

(一)分析

1.广州市中职学生整体心理素质较低的原因分析

从实践经验来看,中职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主要原因:中考成绩不理想,不能进普高或者进不了理想的普高;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支付高昂的择校费;担心普高学习压力太大,考不上好大学。由此可见,从入校起,中职生总体上就属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实力、意志力等方面的弱势群体,这是导致其心理素质落后于常模的根本原因。

此外,广州市中职生在心理素质的个性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并主要体现在自信、自尊、进取心和乐观四个维度上。分析原因。首先,由于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不高,容易导致自我满足和自信;其次,中职的学习压力不大,有较多闲暇时间追求个好,因此更加乐观进取,喜欢个性张扬;第三,“反向作用”心理防御机制发挥了作用。也正因为此,中职生渴望尊重与理解,寻求自信与尊严,希望进取与成功,远离忧虑与悲观的心理愿望也更为强烈。当他们面对与此有关的自我评价时,更倾向于对自己做出积极偏好的评价以维持内心平衡。

2.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于长期传统教养对性别的教化、期待不同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加上性别的智能优势不同,女性的言语表达能力一般强于男性;女生的个性发展通常较为温顺、细心,所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女生更能够顾及他人感受,因此显得比男生更善于沟通与合作;而对男生往往要求其比女生更独立、勇敢、刚毅,从而使其应对新环境和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要强于女生。男女生在学习能力上的不同优势也与以往许多智力测试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相吻合。

3.影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年级差异的因素分析

由测量结果可知,年级越高,学习能力越强,适应能力越强,这一方面归功于由于年龄增长所带来的生理与心智成熟,另一方面也是不断学习和实践的结果。

本研究还显示在“合作能力”、“人际沟通”、“意志”三个维度上呈现出明显的“职三低迷状态”,可以理解为职三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沟通意愿和意志力显著低于职二或职一学生。分析原因:首先,可能与中职教育“2+1”培养模式有关。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职三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实习岗位工作的单调与辛劳,同事之间的隔阂与矛盾,管理人员的苛刻与责难,使得职三学生普遍出现一些不适应状况。他们往往不懂得如何与实习单位的人合作沟通,不少学生因此对实习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其次,许多学生在进入职三阶段都出现了选择就业或继续升学的迷茫和焦虑,越来越多的职三学生选择参加成人高考或高职考试,这部分学生往往将精力投入到考试复习,也相对忽视同学间的人际沟通与协作。再者,由于大多数职三学生都去实习,学校也较少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同学间接触的时间很少,从而导致职三班级的向心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相对薄弱。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差异分析

中职生的“文科生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考志愿填报实现了学生的自动分流。中职“文科类”专业所对应的工作会更多地涉及与人交往,如酒店管理、导游、物业管理、商务英语等;中职“理工类”和“艺术类”专业所对应的工作更多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应用,如机电、汽车制造与维修、美术设计、装饰等。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同等条件下善于交往的学生会更乐意选择文科类专业,而善于交往的学生自然有更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往往也更为乐观进取、善于应对挫折,适应能力相应也会更好。二是专业学习对学生心理素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科类”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加强调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服务意识、人际沟通、合作能力与挫折应付能力等,如“顾客永远都是对的”、“顾客就是上帝”等。与此同时,理工专业学生更多的与“物”打交道,强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形成细致、坚持、专注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也可能忽视与人的合作交流。

(二)建议

1.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应以人为本,在强调中职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关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升。首先,要坚持贯彻实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并针对中职生心理素质的薄弱环节,开展系列化的心理教育,尤其要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际交往训练、情绪调适辅导、挫折应对训练和责任感培养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其次,各学科教学要结合专业适当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真正把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最后,针对中职生学习能力不足的特点,要重视基础文化课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中职学生在同龄人中是一个更富有个性,勇于尝试和表现的群体,他们在主观感觉上更加自信自尊,乐观进取。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重视发挥学生的特长爱好,扬长避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实现价值的平台。具体措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专业的专门化方向进一步提升拓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心理素质优势进行择业;选拔和推荐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参与相关专业技能竞赛的训练;创造各种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发挥和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

3.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不同性别、年级的中职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差异和优势倾向,这就要求要针对不同中职生群体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效果。中职学校一些专业班级经常存在男女生比例不协调的现象,在组织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尽量鼓励男女生的协作参与,优势互补,提高活动效能。在选拔技能竞赛的人选上,也可以参考不同性别的心理素质优势,提升训练效果,提高竞赛成绩,针对职三学生出现的合作意识、人际沟通意愿和意志力下降的“低迷状态”,学校应该高度关注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加强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指引与心理疏导;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要注意加强对职三学生的实习、就业、升学指导,及时提供清晰、透明、准确的就业升学信息,解除学生的疑虑和困惑;学校层面要重视毕业班的教育管理工作,适当组织纪念性教育活动,增强毕业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促进职三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专业技能协调发展。

4.发掘不同专业学生的素质潜能

广州市中职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揭示出不同专业学生确实存在不同的“专业优势素质”,并且出现了“文科优势现象”。为此,中职教育要更多关注理工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其社会能力和耐挫能力的引导和训练;也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弥补专业课教学的不足,改善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同时要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工学结合课程的研究开发,文科专业可以借鉴引进理工专业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意志品质;理工专业可以学习借鉴文科专业的小组研讨、展示汇报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耐挫能力。

不同专业类型的中职学校,可以遵循学生各自的心理素质优势和倾向,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优势和心理素质优势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专业教学、德育管理、心理教育的多维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启平,张志钢,任世伟.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14):127-128.

[3]李永占.中学生心理素质差异分析[J].考试周刊,2009(38):199.

[4]王立松,骆龙衍.仲元中学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和结果分析[M]//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

Investigation on the Situa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zhou

SHI Fa-liang, CAI Jing-wen, LIU Dun-ming

(Guangzhou Tourism and Business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80, China)

第2篇:心理素质差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钢琴;演奏;心理素质

师范类音乐学学生在钢琴演奏中,不仅要学会演奏的方法,更要学会如何克服紧张等心理活动。这就需要培养一定的心理素质,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分析

(一)钢琴演奏练习过程的心理分析

钢琴演奏在练习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三个心理变化过程:1.练习初期的新鲜感钢琴练习刚开始往往是很有新鲜感的,这一阶段除了模仿还会进行技能的协调,对弹指熟练掌握,强调肢体动作的连贯性,但细节不丰富。在心理方面,起步期也不会很紧张,还处在一个学习和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对钢琴乐曲的理解力与技术的掌控力处于上升状态,也鉴于刚开始对钢琴演奏的这种兴趣,练习者会很放松,注意力多集中在作品本身和技术层面。而随着练习过程的进展,练习者在技术上、审美上、音乐表现力方面的进步促使他们追求更加层次深的内容。2.练习中期的稳态感练习者在经过一段周期的练习后,内心已经掌握了自己的一套演奏框架,对于技术和审美的提高也进入了一个稳定的状态,不同的练习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表现也会不尽相同。而这一阶段,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演奏技巧的娴熟度,那么钢琴演奏也就失去了富有魅力的层面,创作和创造的意识也会被压缩到最低。因此很多练习者会在中期出现单纯的机械性练习心理,却忽略了钢琴演奏的真正价值,忽略了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特殊艺术潜质。同时也要看到,在练习中期有些能够有希望成为钢琴演奏家的练习者们会将重心和注意力放到对演奏作品本身的理解、感知和创新上,他们会思考如何从练习中得到升华,如何从心里驾驭作品。因此这两种不同的心态都有可能在训练的中期出现,两种心态和追求的差异也会促使形成不同的练习高度。3.练习后期的超越感在经历了训练初期的熟悉和中期的强化之后,进入到训练的后期。在后期中钢琴的练习者基本已经掌握了演奏钢琴的基本技能,也能够在动作和心理上做到一定的协调。练习者的紧张感逐渐被这种对乐曲的熟练驾驭而冲淡,他们内心意识会抬高到一个对音乐信息和特色进行再加工再创新的阶段。练习者会把在训练中得到的总结和感悟实践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提高对作品审美、情趣方面的感知,希望将作品的最高感染力表现出来,同时练习者不仅局限于灵活结合这些东西,还希望能在乐曲中加入新的表达或者表现的成分,形成与其他人截然不同的风格体系。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绝大多数钢琴练习者都会经历从初期的新鲜到中期的稳定,再到后期的创新和突破。相应的在演奏技艺方面也会呈现出稳定的上升曲线,但由于个体的心理存在差异,对作品本身与钢琴演奏的理解程度存在区别,也会影响到他们最后所表现出的演奏效果。

(二)钢琴演奏表演过程的心理分析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曾经说过,练习和表演是两个概念,不可能同时存在。在表演中,演奏者面对舞台环境、面对观众,此时的心理与练习的心理是完全不同的,且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演奏者内心的变化以及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1.表演中紧张心理的分析表演中,钢琴演奏者容易出现“紧张”的心理表现,心理的紧张会导致技术上的跟不上,对不上点,反过来技术又会进一步影响心理紧张,如此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乐曲表现力的失控状态。钢琴演奏者在表演场合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只是不同的人临场对紧张的控制有差异。面对陌生的环境、舞台和观众,表演者紧张常常表现在会出现心跳加速、表情不自然、眼神出现游离、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高涨、呼吸急促等生理现状。甚至一些心理素质不好的演奏者在表演中还会出现记忆空白、键盘分辨不清等情况,如果对紧张感不能瞬时控制,就会影响到正常发挥。2.引起心理紧张的原因表演中出现的紧张来自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来说,由于表演的舞台和环境、观众和练习中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引起表演者的内心慌乱。表演场合人越多,越容易引发紧张,如果观众更加专业,表演者会更加紧张。第二,在钢琴表演中,场地和环境比练习时要更加宽敞,气氛也会更浓,灯光和音乐都比较正式,演奏者从练习到表演中的过渡和转换比较快,表演者的适应不够及时,就会产生紧张心理。从主观来说,演奏者的性格、技术、演奏经验和阅历与出现的紧张程度关系很大,如果演奏者的性格比较开放,其在表演中反而会更加兴奋,更有助于表演的效果。演奏者如果表演的次数多了,经验丰富了表演会更加放得开。另外,表演者自身的技术水平对紧张的影响也比较大,一个技术水平不高的演奏者往往会对自己的表演不自信,尤其面对专业人士很容易紧张,如对自己的技术足够自信的情况下,紧张感也会降低很多。

二、钢琴演奏心理素质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一)演奏者心理的差异性问题

在对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往往教师都不注重对于练习者个人性格方面的认知。大对数情况都是一刀切,即对不同性格的练习和表演者都采用同一种培养方法,不能做到“以人文本”。不同的人在生理、心理、审美、情绪控制、作品感知方面差异很大,如果对这些因素不能具体到个人,很难克服培养对象的心理素质。

(二)演奏者的心理预期问题

钢琴演奏者有的越练越自信,有的对自己的技术和心理素质不自信,更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表演,对于这种不同的心理变化,教师往往没有引起重视,采用一种急功近利或者消极帮助的方式去指导演奏者,而没有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提升他们对于钢琴演奏的兴趣和热爱,显然,对培养对象的心理预期要求越高,有可能会导致不爱练习的人更加厌烦钢琴演奏,本来就惧怕表演的人内心更加紧张。

(三)心理素质培养训练问题

钢琴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训练的方式方法不当,也会影响预期的培养效果。练习和表演的环境有差异,观众有区别,对表演者本身的要求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和培养对象会把练习过程和表演过程分的很清晰,这就心理方面给练习者造成一种心理暗示,让他们很“自觉”的把训练场地和表演场地进行了不同的“对待”,而真正表演的时候,演奏者一时很难从长期的训练中走出来,对陌生环境无法短时间适应,就会出现紧张。这种下意识将训练与表演分开,对表演者心理素质的培养很不利。

三、对策

(一)注重演奏者个体间心理的差异性

教师在改善演奏者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要从演奏者个体角度出发,对演奏者的气质性格、情绪调控、临场发挥综合考量,找出情绪失控的原因,加以针对性辅导。对不同性格和个性、不同专业技术水平的演奏者要进行针对性、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如果演奏者本身性格就很开放,对陌生环境适应快,就多从技术的角度进行心理指导;如果演奏者的情绪控制不稳定,临场发挥容易失误,就应多从疏导内心、树立自信、鼓励的角度提升他们对于钢琴演奏的热爱,时间久了,这种基于个体心理层面的培养就会出效果。

(二)指导演奏者拥有良好的心理预期

在指导演奏者进行练习的同时,需要与演奏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使其在应对演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保持平稳的心态,认识到成功是需要多次努力尝试,而对于多次失败的演奏者则要纠正其消极的演奏心理。紧张分为积极紧张和消极紧张,积极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稳定演奏者心理情绪、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让他们在表演前得到放松;对于消极练习和消极紧张的情况,指导者不应对他们的预期值过高,要从钢琴演奏的特点出发,循序渐进指导和培养他们在练习和表演每个阶段出现的反应,让他们逐渐熟悉表演的环境,增强自信。

(三)从实践训练中提高心理素质

基于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对训练舞台和表演舞台的不同要求,指导者应在训练中要求演奏对象通过不断的舞台实践积累演奏经验,或通过模拟舞台演奏,设置突况来提高演奏者的舞台应变能力。指导者不应过度强调表演舞台的特殊要求,对演奏者心理的培养应建立在让他们认识到每一次训练都是一次表演,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普通的训练,这种有意识的模糊两种舞台的边界,随着演奏者学习和演奏经历的积累,他们就会游刃有余地在舞台和训练场合中切换并驾驭。同时在训练中通过模拟舞台演奏也可以让演奏者较快地适应表演,克服紧张心理。总之,钢琴演奏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艺术,对演奏者的心理素质的要求高,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对作品的呈现具有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艾希.钢琴演奏者心理调节与心理素质培养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3年.

[2]刘小静.钢琴演奏的不良心理因素与心理素质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9):274-275.

[3]丁艳.关于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究[J].音乐时空,2013,(12):186.

[4]杨妙.钢琴演奏中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4):262.

[5]刘青.论钢琴演奏者的演奏准备及舞台演奏中的心理素质问题[J].西安音乐学院,2013,(08).

[6]赖天舒.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分析与心理调控[J].湖南师范大学,2010,(11).

[7]张瑜.论怎样培养钢琴演奏者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J].音乐时空,2014,(24).

第3篇:心理素质差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 市场营销; 测评;大学毕业生;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156-03

[作者简介]葛晓鸣(1978-),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应用型、实用型、操作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应该能够迅速熟悉工作,并很好地承担起社会职责。可是,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羞涩、怯懦、懒惰、容易气馁、喜欢抱怨,存在易骄傲,甚至自负等心理问题。

营销专业的职业特点是压力大、竞争激烈。毕业生在未来就业中所面临的职业压力较其他专业比更大,这种压力来自于业绩要求、管理工作、学习发展、沟通、工作与生活协调等方面。同时工作中始终存在激烈的竞争,使很多学生无法面对和承受,最终不得不放弃专业,转入其他行业。这造成了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对学生本人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同时还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因此,心理素质的好坏,成为关系营销专业毕业生事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对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心理素质的专项培养,提升其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最近几年,高等院校围绕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知识体系建立和完善、动手能力的增强等方面都进行了切实可行的教改探索,成绩显著,但一些院校却较少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探索。因此,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是未来教改探索的关键。

二、研究内容

(一)确立“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以确立“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以突出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特征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为落脚点,以专职教师构成为条件,构建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使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方法的探索具有明确方向,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综合业务素质与实战技能,以适应未来市场营销实际工作的需要。

市场营销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教学中必须以锻炼学生实战技能为出发点,所以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该学科教学中首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尤其在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的实践中,设计一些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操作项目,是培养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各专业学科知识点的必然选择。

(二)运用陈湘赟心理素质模型选择调查对象

1.设定研究对象

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09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动员后,将其中积极要求参与此次研究的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实验组13人和对照组12人(如表1)。

表1研究对象

1实验组1对照组性别构成1男:5 女:81男:3 女:9毕业后选择1就业:10 升学:31就业:11 升学:1行业选择1营销:9 改行:41营销:9 改行:32.问卷方式和心理素质模型进行调查和测评

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难以调查营销人员心理素质与业绩之间的关系,所以本研究直接选取了陈湘赟在《保险营销人员心理素质研究与测评》中所使用的包含115道题的调查问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调查问卷所反映的保险营销人员心理素质4个方面14个测量项目具有普遍适用性,可推广到所有营销人员的心理素质研究中,在心理素质测评项目构成上具有一致性;陈湘赟的模型经过多次反复检验,在类似研究中被证实有效;陈湘赟的模型是对已就业营销人员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剔除了与业绩弱相关的心理因素,比对陈湘赟模型可以找到在校生心理素质上的不足。

14一般创造性

16直觉创造性陈湘赟在研究中验证了保险营销人员的心理素质模型与业绩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保险营销人员心理素质与业绩之间呈正向强相关关系。本研究直接采用陈湘赟的调研问卷和心理素质模型,对在校营销

专业学生进行研究。

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为了找出在校大学生与营销人员的心理素质差异,本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对参与实验的2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使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通过t检验寻找出在校学生与营销从业人员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4个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3:

表3心理素质各分量表t值

1f11f21f31f4t11.77312.954**12.451*12.586*注:*p<0.05,**p<0.01

4.对学生心理素质t检验结果的评价

(1)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两项心理素质水平显著低于陈湘赟对保险营销从业者的测试水平。说明本校营销专业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欠缺,可能将影响未来的业绩水平发挥。

(2)学生的创造性心理素质水平显著高于陈湘赟当年的调查数据,陈湘赟之前的研究显示创造性与业绩间存在明显正向强相关,说明营销专业学生在创造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可以通过加强训练将其转化为未来从业的竞争优势。

(3)在就业动机这一心理素质上,营销专业学生与陈湘赟的模型结果无明显差异。

5.针对营销专业在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确定项目研究重点

陈湘赟在研究中提出:“自我调控能力占心理素质结构的核心地位,对其他三种心理素质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美国著名的推销专家ferdinard在其著作中也提出:“营销始于失败,营销员做的第一步就是推销自己。”对于营销人员来说,面对顾客的拒绝,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就是“对挫折失败的容忍性”、“目标的自律性”和不同情景下“正确的判断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教弱,是制约营销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和工作绩效水平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因此,本项目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营销专业在校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模式提高学生心理综合素质

营销专业学生由于特定的知识结构层次,在就业中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突出表现在自我控制能力低下。本着以需求导向为主的教育改革精神,客观上要求在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实现动态的适应和有效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体现高等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1.教——教学生明确职业心理训练的目的

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和职业环境认知。了解自我包括对职业心理素质中的心理调节系统和职业能力系统的充分认知,了解职业特点、职业气质、职业现状和前景,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态度,从而积极乐观地接受未来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挑战,能够自主调动积极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拥有团队合作精神等。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把职业看成人生的一种体验,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自我提高的过程,学会动态地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

2.学——学习帮助及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将模拟实战教学的方法引入课堂,以推销技巧课程为试点,强调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通过不断的练习磨练性格,提高心理成熟度,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在实践课上增加心理辅导,结合破冰式的团队建设和团队拓展训练,强调学生自我控制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实时监控,不断调整心理辅导的频率和方法。

3.做——强调学生参与,积极分享心得

在试点课程推销技巧的教学中以及校内实训中,强调学生参与,弱化考核,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实验组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多次不同角色参与实践,并针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辅导和小范围的心得分享。使学生减弱心理压力,增加自信心,同时积极分享心得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提高心理素质的作用。

另外,利用校企联合平台,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实验组部分学生选送到平安保险公司进行为期一周的寒假实习,利用保险公司提供的内训和实践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将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并与实验组其他同学分享。

(四)心理训练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训练采取封闭式训练方法,由项目参与教师采用经过精心设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教师遵循认真、严肃的程序进行讲授、引

互动、干预和主控气氛等活动。

选取实验组学生13人,采取自愿形式参与。训练的方法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穿插个人拓展训练、团队游戏、团队竞技、故事分享、头脑风暴、音乐影视激励等手段,具体训练内容见表4。

操作方法:

1.经验分享。由教师和有从业经验的学生与实验组学生分享从业心得,通过讨论的形式,分析每个成员的性格特点和缺陷;由教师讲解营销行业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训练积极性。

2.团队活动。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团队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并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干预。每次选取一个模块的一个训练,模块间交替进行。在一次训练结束后, 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感受分享。教师对于情绪不稳定者进行个别辅导,引导他们如何管理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3.反思内化。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经验交流,通过思考、讨论、分享、总结和互助等形式,把训练的成果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品质。学生通过不断反思和强化,将有目的的性格培养变成学生习惯性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湘赟.保险营销人员心理素质研究与测评[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1(6):58-61.

[2]丁茂芬.创新“教学做合一”训练方法,提高职业实战能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72-173.

[3]彭移风.大学生心理训练及其效果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2):74-76.

[4]彭移风.大学生营销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与效果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46-51.

[5]涂勇.市场营销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初步构想[j].决策管理, 2005(17):51-52.

abstract:in order to avoid that the graduates give up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or fail to play to the best professional level, this paper carried on the grouping study on market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using spss17.0 software for items questionnaire data of chen xiangyun to carry on t test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workers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our aspects. on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tense train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eventually form examination system.

第4篇:心理素质差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幼专生 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近年来,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方式的改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的不同,导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幼专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为幼专生就业素质培养服务,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何解决幼专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国务院提出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凸显了幼专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水平是我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试从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现状出发,阐述幼专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阐述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和重要性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明显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的共同目的是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其有一个良好的择业技能。同时,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控,培养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学生择业技能的提高。反之,择业的成功不容置疑的会给学生们带来好的心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加强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提高幼专生心理素质,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幼专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刻不容缓,它既是学生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又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探究幼专生常规管理工作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石

通过有效的常规管理工作,运用规范的学生管理守则,可以使学生在教育中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密切同学间的关系,遵守规章制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锻炼好适应社会的能力,拥有了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为职业心理素质的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创建多种多样的专题活动 ,提升学生们对幼教职业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创建多种多样的专题活动,用实践去提升学生们对幼教职业的兴趣和热爱。在校期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专题班团活动,形式采取演讲、诗朗诵、唱歌等多种形式来激发他们对工作岗位的热爱,从不同角度诠释对幼教职业的不同理解。活动人群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形式展开。主要目的是加强师生情感的同时,吸取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宝贵经验。建议每次主题活动要有相应的活动策划案、照片、视频等素材存档,方便学校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可通过不同时期的活动素材,观察学生们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过程。通过主题活动加强学生对要从事的职业的情感,转变工作态度是我们研究思考的方向。

(三)加强专题讲座,创建培训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

专题讲座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线,利用专题讲座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应结合社会就业新形势,挖掘其中的职业潜力以及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明确职业心理素质的构成,从而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水平。全国各大高校创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中心,利用专家讲座集体培训以及开办SYB创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来提升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水平。我校在此基础之上还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协会,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方便学术以及经验上的交流,为提升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总之,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关系,分析研究提高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探究出更多的提高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研究和工作对象的,当然离不开对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的分析考察。当前幼专生就业素质存在着很多问题,人生价值观定位不准确,就业观念陈旧,诚信意识与法律意识淡薄,就业心理意识较差,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缺乏,专业素质不强等方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健康情磨炼坚强意志,科学自我评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开发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源泉,坚强的意志则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具有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对于幼专生完成自己的学业,发展个人的全面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职业心理素质较强的新人影响极大。

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基础。探究幼专生常规管理工作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我们主要的目标。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利器,解决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是我们的宗旨。

【参考文献】

第5篇:心理素质差的原因范文

1幼儿教师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要教授幼儿基本的学习生活技能,还要求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常言道,教育是塑造灵魂的艺术,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幼儿教师应爱岗敬业,具备崇尚的师德,通过恰当的心理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其次,幼儿教师须具有正确的心态与顽强的事业心;最后,幼儿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顽强拼搏,满足幼儿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2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2.1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和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教师是包括父母在内的第三个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由于幼儿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关系到幼儿的一生。幼儿教师作为陪伴幼儿成长的核心人物,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如幼儿会向教师学习处理事情的方法等。

2.2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才能够使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影响到人的很多活动是否能够正常进行。尤其是幼儿教师,其教育对象远不止一两个,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幼儿群体,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好坏会直接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同的影响。

2.3以丰富的感情感染幼儿

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用爱浇灌他所培育的花朵,而爱的力量是相互的,幼儿在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后,也会回之以真诚的关心。因此幼儿教师应与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关系,用自身积极的心理状态影响幼儿,调动幼儿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真心赞美、拥抱幼儿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喜爱,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3有效提升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方法

幼儿教师不良的心理素质也可能是幼儿产生心理障碍或者消极心理的原因。例如,教师不够自信可能会让幼儿也产生自卑或胆怯的心理;教师不稳定的情绪会让幼儿形成爱发脾气、说谎争吵等行为。因此,幼儿教师应积极克服自身不良心理素质,具体途径分为以下几方面:

3.1对幼教事业持续保持高度重视

幼儿时期是其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阶段幼儿的性格都有较强的过渡性、模仿性和过渡性。身心健康发展的幼儿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也是21世纪的建设者,幼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对幼教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充分掌握幼儿的成长情况,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转变自身对于幼教行业的认识,培养自身积极的心理素质。

3.2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幼儿教育工作相对于其他的教育工作来说,更加繁琐、单调和有差异。因此,幼儿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作用,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与幼儿建立起和谐的师幼关系,争取每一处都给幼儿带来积极影响,其教师不能对幼儿有硬性规定,应该要耐心地、不嫌麻烦地对待和照顾幼儿,要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自身言行举止,给幼儿树立良好榜样,以积极热情的情绪去感染幼儿,用良好的心态去教育、影响幼儿,起好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欢乐的群体中健康成长。

3.3注重自我修养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形成的,心理训练是指运用专业心理学的技能对教师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使其形成教师需要的心理素质。具体途径有:①幼儿教师应该认真、坚持的学习,通过提升自我修养不断进取,努力完善自我,进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水平;②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当代心理学知识,再通过心理训练等特殊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3.4创设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一般都是由教育环境所导致的,所以要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就必须要给幼儿教师创设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打造出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布置幼儿园的环境及装饰品时需要尽善尽美并有教育意义。幼儿园的教师与教师之间、园?L和教师之间以及幼儿和教职工之间要尊重彼此、团结友好、平等互助,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3.5健全幼师心理素质培训与保障机制

从根本上来说,要提升教师心理素质,第一必须注重培养高校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第二要更加严格把控师范生心理素质的鉴定工作,第三聘用幼儿教师时,要重视应聘者的心理测试环节,心理素质不合格的人坚决不能聘为幼儿教师,第四有关部门需要在进行教师资格证认证时增加测评教师心理素质的环节。以上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心理素质不合格的人成为幼儿教师,从源头上提升了整体幼儿教师心理素质。

第6篇:心理素质差的原因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日渐丰富起来。重庆市理工类高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近年来,重庆市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辅导以及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学生自我认识、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改善学生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为了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适应环境,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重庆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类的组织机构,成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创办心理热线与广播节目

高校通过创办心理热线与广播节目,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由专职心理学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心理问题,使许多内向、自卑、不善于面对面表达的学生从中受益。

4.兴办心理素质教育网站

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便利、隐秘以及快捷的优势,通过兴办符合大学生普遍性心理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师生网上咨询和互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5.成立心理素质教育的社团组织

为了使心理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广,许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比赛、心语讲座、放映心理学电影以及进行团体心理咨询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应对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性发展。

6.实现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化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及服务工作,许多高校运用心理学专业软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建档,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期系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新时期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也从单一的课程教育模式转化为具有“点、线、面”全面教育特点的“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结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国高校的现代心理学教育发展比较晚,且过程曲折,改革开放以后,心理学在我国才开始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当前,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学生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上,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以及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不够重视,存在深入研究不够、投入经费不足、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2.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但是效果还是有限。一些高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没有统一科学的课程评估标准,任课教师缺少学科背景和专业能力,课程教学效果较差,课程建设和管理缺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3.心理咨询机构建设不完善,心理咨询老师专业化程度低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知识,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尽管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绝大多数由辅导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低,具有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员少,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

4.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缺乏有效性,轻事前预防,重事后检讨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大学生因为情感、升学、工作等压力,自杀及心理犯罪事件频发。目前多数高校仅仅以开展心理素质课程学习、开设心理咨询中心等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但却无法做出实效性检验、无法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轻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从而使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教育观念落后

第一,社会教育。长期以来,社会发展在需要高知识、高技术人才的同时,忽视了人才的心理素质培养。社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重视重点院校或者重点学科的毕业生,认为学习好的学生能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导致很多学生重视社会需求,忽视自己的心理需求。第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大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人力和财力都有重大投入,奖励措施无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考察,很少以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劣为考察标准,“重文化,轻心理”的现象较普遍。第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从遵循“学而优则仕”到“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以成功人士作为孩子的学习对象,特别是有些专制的家长除了让孩子学习应有的文化知识外,摒弃了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很多家庭教育无法起到有效的正面作用。第四,个人教育。用人单位大都以学生的知识能力来招聘人才,为了赢取学校和家庭的赞誉,为了毕业能找到好工作,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得不十分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发展,以至于部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问题频发。

2.体制机制不健全

第一,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一般被纳入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由学生工作处统一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及管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教育管理体制以省时省力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学生心理状况的巨大变化,这种突出管理职能的体制无法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体有效推进,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第二,人才培养机制。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都会或多或少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但差异性明显、实效性缺乏。文科类高校多,理工类院校少;本科教育多,研究生教育少;重课程开设,轻实践培训;重教学计划完成,轻教育效果评估。第三,考核机制。高校在进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课程教育以及课外咨询,想通过课程学习等达到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却缺乏有效的后期考核,这里不仅指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考试,而且还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考核。

3.保障条件缺乏

第一,专业支撑。与文科类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利用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优势相比,许多理工类院校缺乏与心理素质教育有关的学科条件支撑,仅仅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较文科类院校,氛围明显欠缺、成效不如人意。第二,相关培训学习。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相关实践培训,不仅受教育学生缺少实际的心理训练,教师也没有定期开展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比专业课教师的培训机会要少得多,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往往失去了先机。第三,心理素质教育整体薄弱。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支持,难以发挥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心理素质教育只是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业压力不得不把文化知识教育放在重中之重,而把心理素质教育划入边缘教育范围。缺乏对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有系统、有意识、有针对性的研究,应对学生心理问题采取临时补救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对策建议

1.切实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作用,提高对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必须紧扣素质教育目标,明晰心理素质培养内涵,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来。必须重视体制机制建设,加大经费、人员、设施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推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健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制度,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本环节建设

首先,必须把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加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使大学生能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必须是有相关学科背景和相关认证资格的教师来承担,并定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再次,要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并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估机制。最后,要积极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独生子女、理工科、边远农村以及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干预,切实帮助广大学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促使他们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3.积极拓展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咨询辅导,也不能单靠课程教学,应当积极探索、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实现素质教育整体发展。特别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现人才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而心理素质教育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

4.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确保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有效预防和指导

第7篇:心理素质差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高考 心理 调节

高考临近,有希望的考生都在积极备考,不同的考生复习心理状态有着明显的不同,怎样指导学生,使他们保持正确的复习心理状态,能在高考时稳定地发挥,甚至超水平地发挥,这是高考前的一段时间,班主任及任课老师都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高考前一段时间考生常见的复习心理状态

近一年的高三高强度的复习,数次高考仿真模拟考试,使得每一位学生对自己在班级中的情况及将要进行的高考情况有了一个默认的结果,老师及同学也基本认同这个结果。但是,高考后,我们发现,真正的高考结果与之相差不小,甚至很大。要分析这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对学生平常成绩和心态加以分类,细细分析。

1.平常优生,认为高考一定能上者。

在平常的学习与考试中,这部分学生脱颖而出,成为班上的佼佼者,大家公认的优生,将要成为高考的必胜者。但是,这部分学生,在高考中总有少数会败得很惨,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部分学生考前心理是不一样的,常见的有这样两种情况:

(1)心态平稳,积极备考,心中有希望,脚踏实地,复习方法正确,努力向前。

高考是这部分学生的天下,他们的高考必胜,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扎实的知识积累,使得他们在不管什么样的高考中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2)心态浮躁,认为自己一定能上。复习方法不确定,甚至不科学,考试时,遇到不如意的试卷,惨败必然。这类学生,越临近高考越不知道怎么复习,心中盲目地认为自己一定能上,不讲究科学的复习方法,今年我班上有两位平时成绩还算不错的学生,在临近高考时,其中一位在高考前20多天,已不再做数学习题,而另一位,直到高考前一天还在到处找题做,而今年数学卷较难,这两位同学今年高考都失利了。

2.平常上中等生,对高考期望值不太高或不能确定者。

这一类型学生,基础不是很牢,平时成绩在高考模拟线附近徘徊,经历的打击较多,越临近高考,他们的心态分化越快,呈两个趋势。

(1)心态稳定,对高考抱有一定希望,但对高考的期望值不是太高,复习有主见,有思路。这类学生给人心静如水的感觉,心态淡定,只知付出,不计结果,这个群体恰恰是黑马的发源地。

(2)心浮气躁,对高考结果看得很重,内心紧张焦虑,复习无主见,头绪越到最后越乱,最后近乎崩溃。这类学生心理素质不好,高考的结果失败是必然的。

3.平常成绩较差者,对高考结果不抱希望者。

这类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历经平常多次考试的打击,对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已不抱希望,绝大多数学生已不认真学习,但注意观察,这部分学生中也还有少数在认真学习,这部分同学的心理值得我们关注。

二、指导各类学生调节好高考前的复习心理

高考的最后较量,应该是心理的较量,多年的教学生涯,见过太多的实例,智力、基础、能力、投入…最后都要归结到良好心理素质上来。最后的胜利者,必是心理素质优秀者。所以,对于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学生,我们要加以研究,找出原因并应用到对一般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对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我们应当加以指导,让其顺利地渡过高考这一人生的关键期。

对上面分析的几种心理素质不好者,应当做好积极的指导工作:

(1)成绩优秀者。临近高考时,对复习方法多加指导,要科学安排复习内容,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统筹安排。复习中学会按纲织网,鉴别重点,学会重新组织课程材料,能灵活运用几种常用的复习方法,如学习的周期法、列表法、比较法、排列知识点法、读练结合法等。

(2)成绩良好者。让其看淡高考目标,正确认识高考。明白考上大学固然前途光明,考不上也依然前程似锦,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对待考试的成败,认识到高考只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从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平静而紧张地投入到高考中去。

(3)成绩中下者。老师要多关注关爱这些学生,不能因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冷落了他们。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这部分同学心理状态的稳定对整个班级的后期管理很重要。

总之,心理工作是细活,做老师的来不得粗心大意,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放挥出最佳的水平。

参考文献:

第8篇:心理素质差的原因范文

摘 要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体育运动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宗旨。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提高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大学生中通过体育运动开展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之后文章通过对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探讨,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包括:差异化开展运动项目,树立学生体育运动的信心;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情感;优化体育运动策略,塑造学生坚韧的毅力;深刻理解体育本质,促进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形成;发现自身的运动潜质,开展个性与自我的塑造。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运动 心理素质 关系 途径

一、引言

学生体质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其健康的心态是其智能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因此,体育运动在高校中同样十分重要,本身目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以前要提高的很多,换言之,我们可以说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该是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理性和良好的情商[1]。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运动技能、坚毅不拔的性格、过硬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因此体育运动在大学生中开展的基础也越来越广泛。研究显示,新时期在反映人才综合素质的各指标中,心理素质的权重越来越大,包括开朗乐观、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个性心理品质,善于言谈、丰富的情感等心理特征,都不同程度的决定了每个人未来的家庭、事业幸福与成功与否,因此,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期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实践表明,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或者说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本文拟通过对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心理素质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体育运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丰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观念提供新的思路。

二、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探讨

关于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关系的探讨已经进行过很长时间,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从体育运动的本质来讲,体育运动就是以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从心理素质来讲,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关系是由二者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3]。比如,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有助于正确的自我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说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或者手段、模式所无法代替的。尤其在目前社会中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增大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学生的心理素质都不强,亟需通过体育运动来塑造较强的心理,完善目前的教育体系。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差异化开展运动项目,树立学生体育运动的信心

体育运动与人的身体素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合适的人要配给合适的体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才能使运动的人获得信心。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身体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强壮,有的学生弹跳力好,有的学生比较高,有的比较矮,有的爆发力好,有的耐久力强,教师对这些不同学生的特点需要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项目。我们之所以说要合适的项目与合适的人相匹配,其原因在于如果通过运动后不但获得不了成功,还会让别人感觉这个人体育素质太差,那么这个人的运动积极性会严重受挫,自信心自然就没有了。而自信心在人的心理素质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较强的自信心才能使人面对问题时更加从容,才能有足够清晰的头脑去判断。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高中,有过不同的体育运动背景,有着不同的爱好和兴趣,教师更是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安排,力求通过最合适的体育运动不断的塑造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形成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情感

第9篇:心理素质差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的方针推行到今天有种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素质教育包括专业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才能担负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责任,而今天大多数地方教育仍然以学生成绩为杠杆评价学生、考核教师、评判学校,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差,心理不健康指数偏高,我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如下阐释。

一、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并举。

2.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总书记在十四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要符合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既要选拔人才又要培养绝大多数的社会所需的普通劳动者。”从而看出教育要跳出书本的局限,要给学生减负,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3.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人口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生理与心理及知识水平的整体素质。

4.在青少年学生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需要,同时对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具有促进作用。

二、心里健康的标准

自我观念、求知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问题

1.学习劳动方面:缺合理安排,学习能力差,劳动偷奸耍滑,拈轻怕重。

2.人际沟通方面:自恋封闭意识强,不会主动与人交流。

3.自我意识方面:自控力差,自我为中心,自卑加自私。

4.应对方式方面:意志薄弱,抗挫力差。

5.生活调适方面:迷恋网络,追星摆阔,早恋懒惰。

四、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

1.遗传,性情的孤僻与开朗,意志的薄弱与坚强、遗传与血型与基因有紧密的联系。

2.环境,先天需要后天来塑造,良好的环境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人为狼孩,都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改革开放,父母外出,孩子留守,精神缺氧,需要寄托,也是早恋的原因之一。

3.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鉴于此,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人才的培养占绝对重要的地位。

五、怎样对青少年进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1.家庭是中心,亲情融洽,父母恩爱,家庭和谐是青少年健康心理形成的基础。

2.学校是主阵地,首先,学校应开辟各种渠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课、开心理咨询室、设心理疏导指导员等。其次,校长要身体力行,带头做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再次,教师应更新观念关注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