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青少年创新教育范文

素青少年创新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青少年创新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素青少年创新教育

第1篇:素青少年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创新素质;创新氛围;创新技能

创新素质在青少年教育过程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是否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能否掌握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能否在工作中用创新的思维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建设的发展,少年强,则国强,开展青少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对我国培养科技人才工程梯队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笔者从进校工作的10年里,见证了我院在培养青少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们仅仅处于探索期间。下面我结合平时工作情况和对我院学生的实际调查,谈谈培养我院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几点设想。

1 积极营造创新氛围

1.1 设立创新工作室

创新氛围的营造对创新教育的发展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校园里,尤其在我们的新校区,可以积极鼓励设立系创新工作室,并且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设立个性化的工作室风格和展现形式,在工作室内部布置各类激励创新的名言警句,让青少年能够置身于浓烈的创新环境中,在创新工作室的内部,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主管能动性,布置各类展示柜,将优秀的作品置于展示柜中,并且把作品的相关数据通过卡片的形式展现在作品的旁边。并且将作品的获奖证书置于作品的上方。让学生看到鲜活的作品,直观地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1.2 积极营造校园创新氛围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商,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要素不可少,我们可以在校园文化布置的过程中,有机的融入创新元素,如设立科技之窗,结合当前热门技术热点,如中国首艘航母舰载机起飞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技新闻来创造兴趣点来吸引青少年学生的关注,用兴趣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 开设创新技能课堂

有了浓烈的校园创新氛围的营造,我们还需要将创新技能课堂的开设作为系统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来抓。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任何一项能力的掌握和培养都是由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到逐步掌握的循序渐进过程,而开设创新技能课堂则是系统掌握创新能力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我校而言,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开设创新课程,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定下来,创新课程的开设可以根据专业设置的情况,分别置于学生进校之初(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和下厂实习之前(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后,进行针对专业发展的创新技能培养)进行教学。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技能。创新课堂的培养还可以给教师发现创新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渠道。如在2010年下半年,我利用活动课的机会将创新公开课搬到活动课的课堂中,开设了一堂“我动脑 我创新”的创新公开课,活动效果非常好,激发了十几个青年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有四个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纷纷交出了较好的创新作品,其中管金龙等同学制作的“V型活动镗孔刀夹具”作品在后期的反复改进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在全体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正面示范效应。所以适时地开设创新技能课堂对提高我院学生创新素质将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3 主动参加创新大赛

闭关锁国只能落后,走出去看世界才能取长补短,不断进步,近年来,各级各类的创新大赛层出不穷,有常州市的、江苏省的,有时还有全国性的优秀教科研创新作品的创新大赛平台。我们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对各级各类创新大赛非常重视,在学院和科研处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加了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对提高我院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如在2011年6月份,我们参加的常州市创新大赛中,我校师生在参展现场主动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作品的创作思路,探究作品灵感来源,鼓励学生与兄弟学校的青少年交流,取经学经验,在参展结束后的总结会中,我们得到了非常大的收获。并且将有意义的“金点子”融入到了后期的作品设计和制作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创新大赛对于我们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思维灵动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 走出校园接触社会

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这是技工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只有得到企业的认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受欢迎的,我们的教育才能算是成功的,同样创新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的认证,我们的创新教育同样需要在企业发展的轨道上向前推进,对我们青年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我们可以主动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前来我校作“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人才”等主题讲座。让企业技术高管和青年学生面对面地来进行对话,互相交流。我们还可以向企业申请部分技术难度适中的创新工作让师生共同来完成,让学生通过完成企业的创新项目亲身体会企业的实际需要。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到技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走出校园,接触社会,踏进企业是我们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终极认证。

第2篇:素青少年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 科技教育 创新教育模式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精神的巨大价值与可贵之处显而易见,创新启蒙教育的意义也更清晰凸显。目前,农村、城市中小学科技教育良莠不齐,在条件不具备的学校科技教育几乎能用白纸形容。因此,对已经积累的科技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进行剖析、反思,甚至在条件成熟时完全可以借鉴国内外相关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在“破”与“立”的探索中,创立更适宜的创新教育模式都是很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厘清以下的各种关系,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创新教育,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客观面对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各自优势

当前,我市科技创新教育备受重视,在城市小学中科技节、兴趣组等集中教育的方式方兴未艾,不乏深受学生喜爱的四驱车、遥控车、航模、科幻画、小论文、小制作、乒乓球叠高、搭纸桥、建筑模型等项目,部分学校、学生还征订《侨乡科技报》、《我们爱科学》等科普读物,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显然很有好处。这些发生在城市的创新教育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农村,但农村小学可以发掘自身的特色资源。农村具有植物、动物实践优势,不少城镇还具有相应的创新教育优势,如晋江(鞋业、伞业、陶瓷业等)、南安(水暖业、石雕业等)、石狮(服装业、纺织业等)、泉港(石化业等)、惠安(石雕业等)、德化(陶瓷业等)、永春(林业、柑橘业等)等,找准定位、找准切入点,确定集中教育的主体内容,激发兴趣教育的能量,完全能打造出一片别具特色的创新教育天地。

尽管城市小学、农村小学创新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可以统一到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浓厚兴趣上来。从第六届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情况看,如:德化县蒲坂小学《铁树有性繁殖初探》(二等奖)、永春县霞林小学《冷藏保鲜催菜芽》(三等奖)、永春县达埔中心小学《两用木梯》(三等奖)、洛江区敬德中心小学《腕表式工具盒》(三等奖)等命题均能较好地立足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从全国第24届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情况看,如:《生防真菌对柑橘害螨的生物防治研究》、《萝卜蚜对天敌捕食的行为反应和繁殖》、《水仙鳞茎提取物对动物毒性作用及机理探讨》、《无磷洗衣粉对农业环境生物影响的研究》、《让虫虫落入“色”“味”陷阱》、《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研究不同茶叶的抗氧化剂含量》、《真空式抽水机》、《家用电炊具哪个更省电的实验研究》、《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西兰花和黄瓜轮作对黄瓜枯萎病及其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等命题均成为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启迪创新精神的重要素材,反映了农村资源在科技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二、恰当把握普及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尺度

创新教育不应只是面对少数爱动脑筋、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更应该是一种普及教育。虽然小学阶段的科技创新教育无法使每个学生都成长为创新型人才,但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探究能力的作用是不可非议的。作为施教者,我们必须认识到“创新来自普及,创新高于普及”,避免步入“普及教育与创新教育分离”的误区,面对全体学生必须真正做到“普及优先,创新激趣”。

以《校园及周边植物标本实践活动》(市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实践活动一等奖)为例,部分兴趣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遍识校园植物,了解了校园植物的品种、种植方法、生活条件、特殊用途等,完整参与了植物标本的制作过程,还延伸出“城市行道树布局与功能的研究”(行道树除了绿化美化外,还应注重对汽车尾气等污染的消除稀释等作用)、“小学科学三年级植物课安排与生长期矛盾的处理”(如凤仙花生长周期约89天,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学生按一周3节进行观察学习显然无法同步,因此对替代物的研究和替代也必须跟上)等问题。这些问题虽不是什么科技发明,却超越了创新的价值,学生们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实践、摸索、总结、创新应用等多层次的体验。

三、全力优化师资结构与学生梯队的机制

师资队伍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各校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资力量。从高校直接招收优秀毕业生(含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与高校联姻发挥高校优势师资的引导作用和实验资源优势,借助院校实习生、见习生知识结构新等优势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合作,与公司、工厂、实践基地合作开展以优势资源为着力点开展创新教育,从家长中聘请优秀人才参与科技普及教育(如聘请学生家长泉州南极科考第一人戴聪杰教授开设南极科考讲座),这都是强化师资队伍、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可尝试的途径。均衡教育实施以来,已经有大量的手拉手学校、办学共同体出现,通过科学教研课实现优质共享,“开展科技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派出优秀科学教师下乡支教、在手拉手薄弱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选拔优秀科学教师到城市学校交流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对于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失为值得一试的好方法。

利用优良的师资有效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还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和学生梯队的培养。通过科技节、科普讲座、兴趣组活动、科技教育特色DVD(如参评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时,需对学校科技教育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很有必要)的制作等鲜活方式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能帮助老师发现在各个类别科技教育活动中的好苗子,有利于组成一个发展梯队,促进学校科普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在每个科技教育项目的梯队中,老队员带新队员、队员之间互相协作学习等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探究习惯、传承创新精神的有效做法。

四、及时捕捉即时教育与载体教育的契机

科技创新项目显现出创新教育的灵感性、即时性,辅导老师需勤修内功、修好内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善于及时从学生的问题中捕捉闪光点进行引导创新。如:《简易日光灯摘取器》(获泉州市第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的发明,源于学生简单的一个想法:“邻居家的日光灯坏了,他们借助梯子或者凳子等物体才完成装卸工作。看到他们站在高高的梯子上或者叫一个人扶着,心里怕怕的。不禁想:要是能发明一种能够代替梯子,又能省力安全装卸日光灯的器具有多好啊!”《键盘自动延时消毒装置》(获泉州市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来自报纸“键盘比马桶还毒”的报道;《简易地震警报器》(获泉州市第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始于学生“晚上地震发生时,正在睡觉怎么办”……可见,创新始于问题,始于及时捕捉闪光点。

第3篇:素青少年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越剧进课堂 必要性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09

浙江是越剧的故乡,具有越剧艺术发展的深厚土壤,浙江人民对越剧也怀有深切的感情。随着教育部2008年推展“京剧进课堂”活动试点以来,“越剧进课堂”活动在浙江各地区中小学也得到了探索和实践。本文通过对新闻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整合,梳理浙江省中小学越剧进课堂活动实施的现状,并根据现状进一步提出了实施策略,希望为“越剧进课堂”活动的蓬勃开展提供参考。

1 浙江省中小学越剧进课堂现状

在近年来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浙江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和文化学者对于“越剧进课堂”问题的研究、课程教授技巧的探索,以及如何使学生对越剧产生兴趣的探究和实践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在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市,这种探究和实践最为突出。笔者通过整理新闻资料看到,嵊州市已经组建了“越剧教育网络学校群体”,该群体以城南小学为龙头,由十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组成,通过网络化手段加强学校间越剧教育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通过组建“小小越剧团”、“娃娃越剧团”等社团组织和兴趣小组,广泛开展了越剧巡游、越剧沙龙、越剧故事会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学越剧的兴趣,在校园内形成了浓厚的越剧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嵊州市还成立了越剧教育分会,进行越剧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讨。城南小学的鲁夏军老师、张再良老师分别《“越剧进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和《“越剧进课堂”校本综合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探究》探讨“越剧进课堂”活动的实施策略。论文从教材编写、师资培养、制度制定、学生培育、联系社区等方面叙述了城南小学在越剧教育上进行的探索实践。2010年8月,城南小学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培训基地,该校的教学实践成功地使得越剧教育从“个别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也带动了嵊州市越剧教育特色品牌的打造。

在浙江省其他地区,中小学越剧进课堂活动仍在不断探索中。如,绍兴市绍兴县教育体育局从2011年9月开始在全县中小学中推行“地方戏曲进校园”活动,杭州富阳市富春第四小学在越剧百年华诞之时成立了“新荷”戏曲社团,杭州市古荡第一小学成立“小不点”越剧社、越剧博物馆等,越剧进课堂的实践在不断展开。

2 浙江省中小学越剧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2.1 培养越剧教育的教师人才是首要问题

越剧教师的培养是越剧进课堂开展的关键,越剧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自身的艺术修养,还需要具备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的技巧。越剧表演人才要向越剧教师转变,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培训。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可以举办“越剧教师资格证”的等级考试,并编写考试教材,开展考试培训,使得越剧教师招聘更加规范化,也使得师资培育工作得到保障。

2.2 选择创作适合青少年学生欣赏的唱段

使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识更丰富、更立体,这是越剧进课堂的主要目的之一。为实现这一目的,选择和创作适合青少年学生欣赏的唱段十分重要。

在选择唱段方面,为了适应中小学生偏爱活泼欢快曲调的欣赏风格,要尽量选取节奏轻快、旋律优美、唱词浅显的选段供学生欣赏和学唱,如《我家有个小九妹》(《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红楼梦》)等,并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另外,像《采茶舞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融民乐、越剧元素为一体的音乐作品也可以放到课堂上作为音乐和戏曲的过渡。

2.3 创新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越剧世界

在越剧教学的过程当中,欣赏和教唱是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越剧教学方式的创新也需要围绕这两个环节展开。

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增加一些与学生互动的环节,逐步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眼光评价越剧表演。除了欣赏表演之外,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剧情所反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让学生理解戏曲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唱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同学开口唱念,还可以适当教授一些表演动作、神态呈现等程式化的表演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另外,还可以采用在课本剧排演中融入越剧等方式,以增加中小学生欣赏越剧的愉悦感为目标,革新形式,并让青少年学生参与到新的越剧表演形式的探索当中,增加其越剧传承的主人翁意识。

2.4 开展多彩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越剧是多种艺术的结合体,把一台越剧拆分开来可以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从最初的创作筹划开始到表演完成,可以拆分出越剧角色设计大赛、越剧剧本创作大赛、越剧服装设计大赛、越剧舞美设计大赛等等一系列活动。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和剧团联系,让学生到剧场观看越剧演出,或者请剧团到学校为学生表演,通过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联系,让学生在多种场合感受越剧,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第4篇:素青少年创新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技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迅猛发展,其“双刃剑”属性给青少年思想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种传统德育与现代思潮的强烈撞击,古今中外“送来主义”与“拿来主义”的轰然而至,让人们既目不暇接又难以择从。面对泥沙俱下的思想潮流,既然让人无法规避,倒不如主动作为显得更有准头、更有意义。因此,在初中德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本着“适应和促进”的行为原则,积极创新教育途径和方式,让德育工作在与时俱进的前提下能够有度伸张、自由舒展,以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作为现代条件下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新型生产力,它既为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我们德育工作带来强劲的动力和挑战。笔者认为:差距和潜力同在,压力和动力并存。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来应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因噎废食,同样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善于将其投放到发展和创新的潮流中去荡涤洗尘、千锤百炼,努力求取化恶为善、化劣为优、化短为长的良好教化。笔者试结合德育工作的实践,对此作一些抛砖引玉式的粗浅阐述。

一、关于目前初中生德育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

2011年5月,为完成“促进网络资源下的青少年成长”的课题方面研究,笔者曾经参加了对某地区8所校园的1600名初中生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从结论性调研数据中显示,有超过55%的初中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35%的初中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对学习造成影响,近13%的初中生有过视频聊天记录,从而热衷于网络交友,更有5%的初中生时常阅读各类低级趣味的网络小说,上过黄色网站,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看出,网络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如何适应科技网络下的传播方式,迎合信息时代要求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则应成为开展德育教化的当务之急。

在网络技术日益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德育模式产生的撞击自然会越发强烈起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阵阵冲击,势必促使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更为突出。

1.传统德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学生一直充当被动接受的“客体”身份,如今社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不可控制性”,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了德育教化的“反客为主”。这就使得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因鞭长莫及而渐渐力不从心。

2.网络资源下的德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性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仍然以“禁、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封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后者的教化导向已经显得今非昔比。

3.网络资源加快了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学校德育也进行了面广量大的灌输与强化,但两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认同基础而相去甚远。由此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性。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品德方面呈现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数字化生存”方式。鱼目混珠的网络情境对于个性品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新鲜刺激就是强烈震荡,从而使得他们在品德心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品德认知方面显得既开阔又偏激。网络社会给予的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视野大为开阔,但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却又使得他们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由于广大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控力差,加上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发育的逆反心理期,再加上人性共有的“由好学坏易,由坏学好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在品德认知方面会产生偏颇和差错,进而容易进入思想偏激的误区。

2.在品德情感方面既丰富又冷漠。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活跃和敏感,但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就好比随风而倒的“墙头草”一样难以稳定起来。在丰富多彩但不可触摸的网络虚拟情境感染下,因为无法能够真正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无法获得随心所欲的现实利益,他们往往由此而走向自私冷漠的相反方面,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在品德意志方面既磨砺又放纵。网络世界的包容性和共存性特征,使得多元化价值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来者不拒、网内共存并且随君所爱、信手拈来”。,这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品德意志的磨砺良机,又容易让他们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糖衣炮弹面前而失足立场。

4.在品德行为方面既自主又异化。有人说:在网络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国王和主宰。在这一片天地之间,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能获得网络技术的公平支撑。这对于缺失自由而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和强烈的满足。然而,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太过骄纵,“唯我独尊”的权威过于享受,势必会陷入“爬高跌重”的深渊。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现象,与品行异化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针对当前初中德育现状应该作出的基本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初中生把合理运用和严行律己相结合,以适应和应对科技网络带给自己的挑战是最佳对策。

1.优化整合德育内容,积极形成主流导向。既然网络是个大舞台,我们就要用先进和高尚的文化去占领这个平台,并引领学生学习并从中受益。通过对初中生加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升网络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此外,通过优秀青少年“读书报国”“行善积德”“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为他们树立“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形象。

2.努力转变德育观念,全面拓展教化时空。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科技发展的时代轨道,虽然它也稍带了一些有悖德育意愿的元素,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就此强行禁止初中生从此远离或脱离网络技术,这不仅是筑堤堵洪的愚蠢做法,也是绝对不现实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对而言空洞、刻板和教条,老师作为道德圣人高高在上,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被动的顶礼膜拜。即使有时有所谓的交流,也是在有限的框框内。如果运用网络技术,时间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选用德育教化方式也会丰富多彩。让学生荡涤自身污垢,弘扬自身美得,真正做到完善其身。

3.规范网络资源环境,着力构建支持系统。开展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化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它必须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全面重视、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往往各行其是,相互协作的机会不多、力度不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和抵触消除的现象。笔者认为,社会层面上,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加大对一些提供不健康和低级趣味内容网站打击力度,建立一些适合于青少年上网查询的绿色网站。学校和班级层面,可以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网站,内容丰富多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力求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采用BBS、贴吧等多种形式把家庭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加便捷地与学校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有关情况。学校也反过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监督管理好孩子在校外的学习。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真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

总之,网络是一个敞开的德育大课堂。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要增强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善用网络,把网络这门现代技术变成他们自身成长过程中一个真正有用的工具。

参考文献

第5篇:素青少年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学体育 体质健康 和谐发展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全面推进“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的背景下,认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广“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提高身体素质,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推进“阳光体育活动”活动,努力构建一套能体现学校特色及适合学生特点的体育竞赛体系,不断丰富青少年儿童的课余文体生活,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群众性竞赛活动,增强其体育运动基本能力,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全体学生和谐发展。

一、发挥主体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天性,要充分挖掘运动的内在乐趣,使他们自觉、生动、活泼、主动地投入学习。比如,一边跳绳,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这样的锻炼会使他们感到愉快和喜悦,并使身心都得到锻炼。此外,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选择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营造体育比赛的氛围,给他们参与和感受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比如,我班大部分学生特喜欢篮球,那么我就在课堂上认真讲解篮球技巧,并给予他们充足的训练时间。这样,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后,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养成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例如,成立田径队,举行半场三对三篮球赛。体育课外活动不但使学生进一步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成绩,陶冶了情操,而且提高了学生爱好体育的兴趣,为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的亲身变化的归纳和比较,来感染和带动每一名同学认识到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性及投身于体育活动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来进行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自觉地加入爱好体育的行列,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决定教学有成效的关键,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上多下工夫,根据实时形式,适当丰富教学内容,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该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对现有的教材做适当的完善和补充。其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学生为主,结合学生的兴趣,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分组,分为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小组,教授不同的内容,确保每个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都能“各取所需”。再次,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创造性,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游戏、情景,或鼓励学生自编健美操、体育舞蹈,让跳得好的学生教其他同学,间接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进一步充实课堂内容。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成效,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育人、育心、育体的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参加运动的积极性,也影响到学生锻炼的效果,由于目前学生对传统的运动项目大多感到厌烦,造成其参与运动带有被迫性质,因此运动效果很不理想,不能对某项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事实上许多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兴趣是不能保持的,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应该有让学生一直从事某项运动的想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借鉴一些先进理念,多进行创新教学,让学生开阔视野。教师要认真备课,考虑周全,准备工作做到位,就能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让所谓的“危险”体育项目回归我们的体育课堂,国家也应出台有关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法案,让学校、教师对于意外伤害事故不再有后顾之忧,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让学生从中获益。

三、增强学生健康饮食的意识

中小学生一般上午的学习都比较紧张,要进行大量的脑力劳动。而学习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大脑细胞能否获得稳定的血糖供应及其产生的能量。早餐是上午营养素和能量的主要来源,因而与学习效率密切相关。早餐所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能量的30%,提供的营养素应该达到推荐的每天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的25%,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早餐才能说其质量好,称之为“营养早餐”。我国青少年不吃早餐的原因主要是没有足够的时间、不饿或不想吃及其他如节食减肥或吃早餐恶心、无人准备或不喜欢早餐的食物等。还有的青少年进食无规律,饥饱不定,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的脑力活动主要靠血中葡萄糖的氧化供给能量,如果晚上5点半吃饭,到第二天早晨5点半已经12个小时,这时血糖已经降到较低水平,不及时补充,血糖会继续下降。血糖不足,脑力活动会因能量缺乏而减退,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紊乱,并出现饥饿、头昏、四肢乏力、手抖和心慌等症状。经常这样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患各种疾病。在控制学生饮食方面,学校与家长应共同协作,学校的任务是让学生明白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改变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同时要促使学生多参加运动,增强体质。对于有些由于特殊体质(肥胖)而害怕运动的学生,教师、家长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培养其自信心,慢慢地让他们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帮助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体质。

参考文献:

第6篇:素青少年创新教育范文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摘 要】橄榄球运动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内涵,其核心价值是正直、热诚、团结、纪律和尊重。我国发展橄榄球运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需要,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取得巨大成就,加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深远影响和媒体的巨大推动,为橄榄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探讨了橄榄球运动的核心价值,介绍了橄榄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深入阐述了橄榄球运动在我国普及与推广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橄榄球运动;核心价值;普及推广

1 橄榄球运动的核心价值

现代橄榄球运动伴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派生而出,它起源于19世纪初的英国,中文因使用橄榄形用球而得名。英式联合式橄榄球(rugby union)是英式橄榄球的主脉;英式联盟式橄榄球(rugby league)是英式橄榄球(rugby)的主要分支。在2012年和2013年版的《IRB橄榄球比赛规则》中,将橄榄球的核心价值具体归纳为正直(integrity)、热诚(passion)、团结(solidarity)、(纪律)、(discipline)、尊重(respect)。

正直是橄榄球运动的核心,有诚实和公平竞技衍生而来,在强烈的身体对抗下,运动员需要把握合理对抗与暴力的尺度,理智需要战胜冲动,因而“正直”是橄榄球运动的充分条件,也使得参与者变得更加正直。

《IRB橄榄球比赛规则》中这样解释热诚,“橄榄球参与者对橄榄球比赛充满激情,橄榄球运动为全球的橄榄球家族成员孕育着刺激和感性的归属感”。橄榄球运动的热诚有充满激情的赛前战舞、球员间竭尽全力的对抗、从橄榄球竞赛中孕育出魅力四射的啦啦舞、人们因喜欢不同球队而形成的派别纷争等等,都体现着这项运动的激情魅力与热诚。

团结是橄榄球运动中建立的友谊、友情、协调合作和忠诚,它超越了地缘、政治和宗教界限。橄榄球运动没有肤色的歧视,没有性别的歧视,也没有老幼的歧视,在竞争和对抗中,参与者会为了共同的目的,自动摒弃认识上、信仰上和地位上的差异紧密团结在一起,使得橄榄球运动生来就蕴含着团结的核心价值。

尊重对于橄榄球而言,就是尊重队友、对手、教练员、观众、球赛工作人员和其他橄榄球运动参与者,这是一种卓越的情操。英式联合式橄榄球运动无论场上的比赛如何惨烈,无论传播到什么样文化背景的国度,竞赛结束后双方球员的友好击掌、双方球员手拉手向对方教练员鞠躬感谢的仪式始终被保留,这是一种对付出的认可,这是一种平等的尊重。

2 竞技橄榄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

2.1 我国竞技橄榄球发展历程

我国的竞技橄榄球运动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9至2008年,以北京农业大学橄榄球队为班底的国家男女橄榄球队进行集中训练和参加国际比赛,国内的橄榄球比赛基本是以大学生队伍参赛为主;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今,白7人制英式联合式橄榄球相继成为2016年奥运会和2013年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部分省份开始成立专业男女7人制英式联合式橄榄球队并参加正式全国性比赛,国家队则从各省市抽调队员组成,为备战某一项国际赛事而进行阶段性的集中训练。由于奥运指挥棒的作用,我国目前的竞技橄榄球运动主要指的是7人制英式联合式橄榄球运动。

2.2 我国竞技橄榄球运动的管理模式

我国竞技橄榄球运动的管理部门是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作为国家层面的管理部门,国家小球中心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同时又是高尔夫、保龄球、地掷球、台球、藤球、橄榄球、板球、壁球等8个项目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国家小球中心内部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下设办公室、经营管理部、运动一部、运动二部、运动三部、运动四部等6个中层机构,其中橄榄球项目归运动一部管理。国家队的组成模式主要是在国际比赛前,通过抽调各地优秀橄榄球运动员进行为期10天至1个月的集中训练,最终确定国家队主力阵容参加比赛。比赛结束后即解散,队员回到各地进行训练。橄榄球成为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男子国家队主要从北京、山东、解放军、上海四地进行抽调,女子国家队主要从北京、山东、江苏、安徽四省市进行抽调。同时国家队也设立二线队伍,其集训模式与国家队相同,三线队伍正在建立之中。

3 橄榄球运动在我国推广的重要意义

3.1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但由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从而造成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问题比较突出,为此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橄榄球运动“正直、热诚、团结、纪律、尊重”的核心价值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一致的。橄榄球运动能够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传递尊重队友、尊重教练、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的理念,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强大的包容性、广泛的参与性及特别强调的公平性,对促进了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橄榄球运动通过竞技增加沟通、交流与互信,从而促进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因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橄榄球运动的普及发展。

3.2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橄榄球运动倡导文明、和谐、平等、公正与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作用。橄榄球运动培养人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压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橄榄球运动的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体育活动和观赏内容,以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中西方文化通过橄榄球载体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橄榄球运动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使得中国更了解世界、世界更关注中国,使得中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3 促进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发展

3.3.1 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橄榄球在中国属于新兴体育项目,既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也会在橄榄球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无论从事竞技教学还是学校教学,都要先期进行橄榄球历史、文化、规则的教授,否则将无法建立概念和培养兴趣。橄榄球运动需要综合体能素质,在进行橄榄球教学过程中必将进行全面身体素质提高的教学,其基本技术的教学自然会成为教学重点。由于橄榄球教学是多元素的教学,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运动技能,获得文化知识,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将橄榄球教学纳入到学校体育教育中不仅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而目弥补德育教育、生活教育、创新实践等教育的不足。

3.3.2 增强青少年体质

2011年我国进行了第6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而橄榄球运动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锻炼是全面的,不仅可以加强青少年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的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机能,因此,橄榄球运动是青少年增强体质的良好选择。同时,橄榄球运动可以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情感。橄榄球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比赛或玩耍,这不仅能让青少年释放压力,还能培养青少年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其对抗是真实的、直接的和全面的,不仅可以让青少年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价,还教育青少年要遵守规则,学会在摩擦碰撞中控制情绪。橄榄球运动需要与队友合作,也需要对对手尊重,这不仅让青少年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能提高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保持青少年人格完整与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

3.4 丰富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理论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理论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架构基本完整,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竞技体育理论研究滞后于竞技体育实践、竞技体育理论研究与竞技体育实践脱节现象明显项目之间、学科之间、类别之间关联性不强、竞技体育理论研究内容相对孤立等等。而橄榄球运动作为新兴项目进入中国,是对我国项目研究的一种丰富,在这个时期进行橄榄球理论研究正好可以和橄榄球竞技实践同时起步。通过橄榄球运动的推广,可以使大量国外先进训练理论、方法将随之进入我国,在丰富我国橄榄球竞技运动理论的同时,将给予其它项目、领域研究以启发。

3.5 推进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迈进

自1995年国务院首次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已近20年,我国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辉煌成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橄榄球项目纳入到全民健身的体系中,有助于推进我国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迈进。橄榄球项目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全民健身的项目选择,橄榄球运动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因而选择橄榄球作为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是一种理念的升华和观念的更新。全民健身不仅是强健人的身体,在更高的层次上更是塑造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橄榄球运动通过锻炼身体、提升智慧、培养品格、健全情感,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结论

橄榄球运动普及推广是一项长期任务,它是贯彻《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举措,橄榄球运动在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增强人民体质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它是身体教育、素质教育、励志教育的良好载体,也是学校文化、社会文化、城市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橄榄球运动应在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抓住经济发展、社会改革、体育转型的历史机遇,进行大力的推广与普及。

参考文献

[1]穆少川.奥运背景下橄榄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与推广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陈健.中国橄榄球运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2).

[3]常琦.从中国传统文化看美式橄榄球在中国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9(08).

第7篇:素青少年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素质 素质教育

同志反复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教育必须实行更高层次的改革,改革传统教育教学观点,更新教育教学手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创新素质教育中教师观的转变

1.更新教育观念

作为21世纪前沿科学基础教育的中学生物教师,必须树立现代化教育的科学理念,具有改革和创新精神,拥有创新勇气。(1)树立民主观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化“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2)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将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协调起来;(3)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念,要在教学中坚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创设创新教育的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最佳状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和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状态”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1)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要做学生的朋友;(2)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因为好奇心是创新开始,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3)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围绕教材创设疑境(问题教学)、疑点、悬念、难点,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讲、大胆做,要鼓励学生对教材提出异议和建议,对实验进行改革和新设计,有计划地培养、训练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更新教育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采用新的教育模式、先进的教育手段。在生物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开放性学习”“主题性教学”等主流教学模式,使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新教材中“绪论”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搜集一系列有关生物方面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讨论、分析、读取资料信息。

二、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1.凸现主体,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优化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他将成为一个顾问、作为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力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的教学态度应当是民主、平和、友善、激励、宽容和引导学生。应蹲下身来与学生平视,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拥有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方能解开学生的一切禁锢。

2.标新立异,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关键

创造往往与新奇、稀奇古怪相联。一般来说青少年的思维很少受限制,想象力丰富,思维定势较少,各种奇异的想法层出不穷。这是发明创造的一个很好资源。对此,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和肯定。例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验证:(1)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氧气;(2)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教师可以有所提示,但最好不要过多限制学生思维。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和别出心裁的方法加以表扬和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3.拥有自信,是培养创新素质的源泉

“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拥有自信才能有积极的态度和不懈的精神去探索问题,并且大胆提出自己想法,是不成熟的想法。每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每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每当学生产生动摇时,我这样鼓励学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尝试一下,你行,你可以。”“远离自卑,拥有自信,成功向你招手!”扬起学生创造的风帆,鼓励他们找回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实践证明,让学生拥有自信,是培养创新素质的源泉。

第8篇:素青少年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教学新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工作都很注重对传统人文精神元素的融入,传统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人文艺术表达,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体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全民健身意识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实践展开,课程和考核通常在户外进行,与一般文化课学习有着很大不同,因此,传统体育教学往往是由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忽视了教学中的人文性元素。当前高校教育提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体育教学展开需要兼顾当代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引入传统茶文化元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程度,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精神发展。通过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性,发扬和传承传统茶文化知识,利用民族文化内涵重塑当代大学生文化修养,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理论并参考理论进行实践,确定融入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思路的施展空间和具体可行性,为高校教育改革,尤其是体育教学开展提供新的途径。

1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分析

1.1传统茶文化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之一,神农氏尝百草,茶叶作为解毒药材被人们了解,随着历史发展,茶叶逐渐由草药转变为一般日常饮品。茶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受到各地区、不同民族的欢迎,人们不断提升茶叶的生产工艺和茶水的烹制手法,逐渐形成富有规律的茶文化现象,唐代陆羽的《茶经》,首次将茶叶的相关知识系统地向世人作了介绍。唐代以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古代文人通过吟诗作赋、举办茶会等方式进行茶文化创作与交流,逐渐将茶叶从一般植物饮品提升到审美艺术高度。茶文化从表象的茶具、茶艺发展为茶礼、茶德,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想内涵,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三教文化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茶利益、茶道德对个体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建立有着指导作用。茶文化中存在的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以及饮茶活动的社交性和团体性都对现代体育教学有着指导作用。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往往求胜心较重,面对体育课程片面追求考核成绩的现象,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起到有效的心理疏导作用。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广泛基础,以熟悉的文化切入体育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2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主要通过大学体育课程形式展开,是带有明确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必修课程。体育课程学习是目前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之中的普及性最高的课程,传统体育教学思路主要是通过教师对体育技巧的教授,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通过对多个体育项目的成绩测试作为考核标准。近年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逐步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但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体育课程作为“副课”被相对边缘化,学生及教师重视不足,学生对大学体育满足于必须考及格,缺乏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其次,体育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大纲,没有明确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没有统一标准,往往凭借任课教师的经验和主观喜好,多数学校存在体育理论教学缺失,使体育课逐渐沦为缺乏科学支持的活动课;最后,教学方式的单一化,长期固定的教学方式使课程缺乏趣味性,课堂教学成果很难实现课下延伸,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无法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

2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

2.1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通过上文对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发现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在跨学科文化交流融合上存在很大不足,如果学生不能自发地开展体育锻炼,仅凭课堂时间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将传统茶文化中相关因素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茶文化的内在价值理念可以有效帮助改善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问题,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在提高学生民族文化认识水平的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符合当前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为社会培养能力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也使体育教师在全新教学思路的指导下获得二次学习、二次提高的机会。提炼传统茶文化中思想精髓,培养学生不骄不躁的态度和社交能力,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团体活动,倡导茶文化中提出的交流分享、平等互助思想,以传统民族文化内涵规范当前高校学生行为,确保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思想道德成长水平,为茶文化元素的推广做出积极示范。

2.2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融合的新思路

传统茶文化元素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主要思路:第一,要增加茶文化相关的授课内容,通过教育方案的形成规范高校体育教学开展,并根据教学上发生的变动适当调整考核方式,使师生双方最大程度地认可全新教学思路。第二,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增加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传统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需要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茶文化、勇于结合创新基础上,学校需要定期组织相关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并加大体育教学经费,为多样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的饮茶活动或茶艺表演,理论结合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充分实践,勇于创新。虽然传统茶文化是“偏理论”的教学元素,但在体育教学思路变化中需要进行充分实践,保障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学生需求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如果学生出现接受困难或兴趣较低现象,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情况并对教学做出调整。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的把握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兼顾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与人文水平培养,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调动起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发参与体育活动。

3结束语

传统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新思路的出现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方向,体育教学内涵的丰富可以在充分发挥实践课程对学生体能素质方面功效,加深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有效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在民族文化价值观指导下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面对着多元化信息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十分有限,通过学校教学中传统茶文化融入,使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自身认知水平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全新教学思路带来了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改变,其中考核方面采取综合评价形式,避免一次成绩决定学生最终考核,逐渐形成符合学生需求和现代教学理念的全新模式。高校及有关部门需要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再学习建立起对传统茶文化的基本认识,为我国传统茶文化传播与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刘力 殷国玺 郭春龙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洋,张振军.民族体育元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疆刀郎舞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96-100.

[2]于善.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福建茶叶,2016(5):252-253.

[3]李全德,赵福祥.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体育的可行性[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1-104.

[4]张勃,刘俊荣.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模式与思路分析———以采茶舞融入为例[J].福建茶叶,2015(6):224-226.

[5]周静,刘振忠,康建敏.创新创业文化融入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53-55+60.

[6]孙云,庄希琛,任平社.文化传承视阈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状调查[J].山东体育科技,2014(5):99-101.

[7]李兆臣.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与校园文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67-68.

[8]张同怀.从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和途径[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2):68-69.

第9篇:素青少年创新教育范文

一、挖掘祠堂文化资源,为学校德育注入新元素

1. 传承祠堂孝文化,开展感恩教育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忠孝仁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祠堂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孝道的重要场所,这里的“孝道”包含“生孝”和“追孝”。“生孝”主要指赡养父母和尊敬长辈,“追孝”实际上是对“生孝”的延续和扩展,是对已故祖先的祭祀。祠堂进行的主要是“追孝”教育,通过盛典祭祀已故祖先以示其在后世子孙中地位,并使后世子孙敬仰之。如今学校的祠堂虽然再没有祭祀的功能,但是每学期初,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到祠堂进行孝道教育,通过参观祠堂,了解祠堂的由来历史,学习黄族先人的守孝、尽孝、追孝的故事,进行默哀、鞠躬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孝道。接着,我们会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给父母写一封家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各班组织学生利用早读课诵读感恩诗文;各班出一期以“感恩社会见行动”为主题的黑板报;每个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自己的爱;布置爱心家庭作业;讲一个感恩故事,看一部感恩影视作品,如《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评选孝心少年等等。孝道在祠堂文化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祠堂的存在,为我们进行青少年孝道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2. 弘扬族人爱国精神,开展爱国爱乡教育

一直以来,学校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黄氏宗亲侨胞黄景文先生、黄柏超先生、黄成广先生等人,不忘家乡人民,热心公益事业,捐资重修祠堂、兴建教学楼等。学校祠堂内记载着他们的事迹,以此纪念这些功勋卓越、爱国、爱家乡的实业家,他们成为了杜小学生民族精神和开拓、进取、创新等现代精神的生动榜样。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系列寻根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近家乡传统文化,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优秀的富有积极意义的乡土文化融入学生的文化生活,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聚焦祠堂文化资源,为学校德育提供新教材

族谱,又称家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一种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特殊文献。族谱世代相传,保存了大量的真实人文历史资料,其中有些成为了除族谱外任何地方找不到的珍本甚至孤本,具有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这些家谱具有教化功能,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的内容,其中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尤其突出家族中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都是难能可贵的历史资料。如果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是青少年人格健康教育的好教材。

据《新会县志》记载:诰赠大夫祠是黄姓后人为纪念先人而建。黄源深是杜阮黄姓的开基先祖,他是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丑科进士,先后担任江南徐州知府、御史大夫、浙江都漕运使等官职,诰封中奉大夫他的原配夫人精通医术,曾医好皇帝妃子杨氏的疾病,被皇帝封为一品邦显夫人。这些资料相信很多黄氏后人都不知晓,面临着“失根”现象,因而撰写《我的根》校本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三、利用祠堂文化资源,为学校德育开拓新天地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