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第1篇: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

关键词 武术 武术文化 传统文化

一、前言

中华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土壤。它除了具备文化特点之外,自己拥有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有着巨大的健身价值。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研究、分析、提升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 体现完整的精神实质 ,正确把握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武术运动的特点

部分体育项目只注重人体机能的锻炼,强调通过锻炼把人体机能提高到“更高、更快、更强”的水平。而武术在注重锻炼人体机能的同时,还强调对人的思想精神方面的修养。如果把人的各种锻炼作一个简单的分类,可划分为“内练”和“外练”两种。外练,即是对人的机体功能的锻炼和提高;内练,是指对人的学识、品德、思想、意识方面的锻炼和提高。这即是对传统武术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三、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思想蕴含在武术搏击理论及实践运用中,同时也形成了历代武术家个性气质的思想基础,像道家的柔静,修身养性,凝神静气,提倡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无为、虚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佛家讲究调心、调身、调息,主张明心见性,重在“顿悟”。儒家倡导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的修养与社会实践等。

(一)武术文化的历史性、地域性

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客观上存在由萌芽、成长、壮大的历史过程,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其主要来源,例如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学说,华佗五禽戏及河图洛书等古代文化是构成武文化的主要基石。武文化从上述文化土壤中萌芽产生,并在武术活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为专业性武术理论,随着武术运动的不断普及而不断发展起来。

由于各地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差异,再加上传统武术门派观念的影响,使得武文化有了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如:维吾尔族古老的高空走绳就是轻功的一种形式;再如蒙古族的摔跤,哈萨克人的骑马叨羊等,无不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这些地域差别导致了武文化鲜明的地域特点。

(二)武术的文化内涵充满了朴素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武术理论受中国哲学影响较多。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易经》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武术文化也大量渗透《易经》的思想。《易经》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神奇莫测的变化均为阴阳对应所使然。由阴阳对应观念,衍生出了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攻守等等,此一系列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拳种、门派的武术理论之中。它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的极为丰富、色彩各异的多种技击原理和方法。

(三)武术的养生功能与道家的养生理论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是典型的道家气功修炼路线。注重“气”的练养,使既能强身,又能御敌,便成为后世武术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其最高成就便是举世闻名的太极拳的问世和推广。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武功,不仅表现在技击威力上,而且表现在强身延寿的特点上。只有内外兼修的武功才是练武的正路。只有这样,才能使练武者受到受益终身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渗透,特别是希望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今天,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更具有现实意义。总之,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传统武学,就没有中华武术。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造就了中华武术的玄奥神奇,才称之为瑰宝。才有中华武史的灿烂,武侠的传奇。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继承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武术的基础和前提,发展中华武术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和手段,从而确保武术的文化内涵、本质特征和民族特色。武术在传统文化的支持下,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自信:传统武术的希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6).

[2]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 杨建营.武术文化特色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9).

[4]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第2篇: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文化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的行为习惯。”[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成为推动国家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从总体上看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脉的伦理本位文化,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求真务实的治学品行,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世界的大局看,21世纪世界各国激烈竞争,将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体现在国民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精神文明水准的较量上。……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有深厚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底蕴……”[2]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国家软实力,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则明确指出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素养较低。一方面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文言功底差,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他们课余时间又大多被网络占据,阅读功利性强,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少,这使得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隔膜;另一方面他们热衷于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生活离传统文化太远,他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洋快餐,看的是日剧、韩剧、美剧、英剧,过的是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追的是世界潮流。二是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其职业属性,过分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对人文素质不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比较薄弱,在课程开设方面也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很多职业院校除国家规定的政治类课程外,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偏少,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导致学生系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就非常少。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仅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及职业素养,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智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高职教育正步入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高职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在不增加课程、课时,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为数不多的人文素质类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具有天然的优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相关性

现代文学大师王蒙先生曾发表过《学好中国语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的文章,呼吁重视语文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张雪辉在《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一文中指出:“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取向。” [3]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决定了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三是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这也正是高职语文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在。[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从明朝末年著名儒者顾炎武身上感受;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崇德弘毅可以从《论语》里学习; 正心笃志可以从《大学》里汲取。高职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因为无论哪个版本的高职语文教材,都离不了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从先秦诸子散文到诗、词、曲、赋、小说等,无一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课程定位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尽管语文课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却面临较为尴尬的境地,该课程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有些高职院校根本不开设语文课程,有些高职院校虽然部分专业开设语文课程,但课时数量少,课程定位也不是非常明确,仅仅把语文课程当作点缀,一旦课时紧张,随时面临被砍的命运。有鉴于此,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定位应进一步明确,应把该课程纳入人文素养类课程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既明确了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二)课堂教学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如可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等电视节目的东风,组织一些相关的课内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汉字,发现汉字之美;可在每次课前安排学生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推荐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经典作品时,教师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利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从视听的角度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的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和美好,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2.专题教学,构建知识体系

目前,高职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或显或隐于各篇课文之中,呈散点分布,不成体系,为更好地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对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散点进行梳理,使其更系统,更有条理,然后再进行重点讲解,如可把体现儒家思想的篇章集中起来进行专题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地,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其人文素养。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可自编教材,根据专题自选篇目,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也更适合本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实际。

3.重视诵读,体悟母语之美

诵读是传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手段,诵读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诵读的形式也不必拘泥,读、诵、吟、唱均可,诵读的素材主要是古诗文,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古诗文兼具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诵读这些作品能够让学生亲近母语,体悟母语之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第二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也要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建立“语文与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机不离手”的特点及阅读习惯,申请一个“语文与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吸引学生关注,通过该公众号与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方面的互动。该公众号可由语文教研室负责日常运作,由教师选择和推荐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或者推荐一些优秀的视频材料;或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影视剧,娱乐节目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进行讲解或者进行批判,还原历史原貌,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还可推送校内外与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信息等等,消除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膜,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

2.复兴传统节日活动

传统节日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众多,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优良的文化传统,传统节日文化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提及。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复兴传统节日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去研究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文,探究古人在节日中进行哪些活动,从中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当时的民风民俗,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便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复兴传统节日活动从召集到举办全程都可通过“语文与传统文化”平台进行推送,形成二次传播效应。

3.成立传统文化社团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社团活动较为热心,教师应鼓励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立相应的社团,如“国学社”“汉服社”“曲艺社”“书画协会”等,学校对这些社团应重点扶持,积极鼓励其开展活动,通常学生对自己同学办的活动或演的节目会更感兴趣,关注度会更高,但指导老师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把好质量关,这样才真正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如上述传统节日活动的复兴也可由社团承办。

4.开展“寻根”实践活动

第3篇: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

一、中国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特性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的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只有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设计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风采的现代服装,才能推动辉煌灿烂的中国服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时尚的殿堂。只有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时尚服饰中看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服饰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的。民族象征符号特征的风格构成了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蕴藏着极深的历史沉淀与极为神秘的历史传统,研究民族服饰不但要从造型、色彩、工艺入手,更重要的是了解其文化特征内涵。民族文化元素是意识的载体。服装表面上是御寒保暖和装饰身体的工具,而就其形态、内涵来说又是意识的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对他人和社会认同度决定着其是否能独立独行。历史上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在服饰上表现又极为突出的是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他为避免当时的政治迫害,遂醉酒佯狂,放荡不羁,其服饰观直接反映了他当时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的极为反对和叛逆的思想意识。其次,服饰中的内涵精神是无形的元素,也是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人类发展中沉淀下来形成的意识观念。几千年的古代中国文明有着其独特的精神传统,其中儒家提出的是对规范、中庸态度及严谨、秩序的追求;道家提倡的是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都是对中国民族服饰的平面结构形式,装饰风格产生的影响等。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有利于对中国民族元素的提炼,加工,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最终达到创新的风格。

二、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创作之源

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们的创作之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了优秀的哲理,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我国多元传统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造观,立足本民族,与国际接轨,力创多元的中国服饰文化,寻找品味本民族文化内涵,用现代的语言,解读其内涵,用现代的手段,表现其内涵,用现代的技术体现其个性。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创作之源。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每个朝代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从服饰的演变中看到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朝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佳韵”、汉代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还是清的“纤巧”,无不体现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无不体现其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其次,我国拥有独特的令世人惊叹的手工传统技艺,如四大名绣,扎染,蜡染,手绘,编织,书法,陶艺,雕刻,绘画等数不胜数。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为服装设计创作提供无限的灵感源泉。应用传统文化,是对传统素材的再认识,再创造,包括文化内涵的改变与表现形式的转换,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设计者必须把激发创造灵感的多元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转化为切身的心灵感受,分析,归纳其元素的主要特征并加以提炼,然后以一种典型的与时代合拍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旗袍,本是满族女子穿着的一种长方形大袍,其造型并未显示女性的性感特征和体现女性的形象美,但经过改进,发展,创新,大家看到今天的旗袍的造型已能充分体现,展示女性人体的曲线美。这就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好说明。

三 挖掘传统服饰文化 创新现代服饰设计

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的关注和青睐,并已成为服装设计师设计灵感来源之一。现代服装设计中借鉴、继承传统,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认识、再创造。我们应该激发创作灵感,在创作灵感的基础上再分析、解构,重组并加以提炼,最后以一种明确的,恰如其分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表现设计。在历届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中,我们就看到了大量既有民族传统服饰特色又强调现代时尚性的优秀作品,如首届金奖获得者吴海燕设计的“鼎盛时代”就是对大唐妇女传统服饰的一次成功的解构与组合。

其次,提取同一元素创不同风格。作为艺术文化的精华,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也为现代时装设计师乃至众多艺术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设计素材。具有中国传统的元素可以说数不胜数,仅手工盘扣就种类繁多,并已成为手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将其点缀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上,表达出不同的服饰文化语言:立领配盘扣,氤氲着张爱玲时代的含蓄和典雅;低领配盘扣,洋溢着都市女性的浪漫和时尚;短坎长裙中间密密的缀一排盘扣,端庄中体现韵律感;斜襟短衫缀上几对似花非花的盘扣,于古朴中体现清纯……,盘扣是细节的表现,它运用了婉约的手工插边和盘花扣,表现出东方女性一丝不苟的涵养,精巧的盘扣中蕴涵的精致,让人爱不释手,每一例盘扣都如拥有灵魂一般,精辟的诠释了名族的风韵内涵。

第4篇: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历史悠久,并且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和性格,进而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精神生活领域,成为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因为受到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随着西方文化观念在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传播蔓延,慢慢被人们所忽略,这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新焕发光彩,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健康完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周易大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人们精神的修养境界。

二是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中国传统观念中非常强调“内圣外王”,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是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对以农业传统为主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持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而且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融合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致可以将这种精神概括为以下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一是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与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二是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现。

三是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孔子曰“逝者如斯夫”,道家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充分反映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作为主体的人需要把握这种发展变化,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四是注重道德、宗法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人们非常重视自身的道德修炼,强调道德规范在调节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下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法观念对于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在主流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正是这样,才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国民品格。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它又反过来起到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因此,从根本上说,人类所受的教育,也就是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如果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提高其有效性,这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现实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为当代大学生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的精神,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正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实用主义的短视倾向,过度地关注个人利益,对集体和社会缺少必要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精神”有助于科学发展观内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教育学生“科学思考、科学定位、科学目标、科学奋斗”,立足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实精神”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本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求实”是一种态度和作风,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拥有求实精神的人,做什么事都力求成功,最后也必然成功。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求实”就是大学的精神所在,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中坚力量,“求实”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精神素养。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就是要建立在大学生对学科发展深入了解、对自己优势的准确把握上,而不能什么热搞什么,纯粹地追风,盲目地跟着感觉走。也就是说,大学生要能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随大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一旦认准了方向,就要全力以赴,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做,不投机取巧,使自己的任何一个结论都要经得起实验的、理论的推敲和检验。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把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具有整个民族的这种精神品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昂扬振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精神,对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道德、宗法的精神”,重视道德感化,强调道德践履、以“和”为贵,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当前一段时间人们的道德状况和社会的道德风气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实践证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不仅仅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还要加强法制建设,更要加强道德建设。要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良心,一方面要进行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靠道德修养,要靠每一个大学生的道德觉悟,在这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合理内核,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同时,这种精神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如何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甚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倡导以“和”为内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过激和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增强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和融合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而言之,新时期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国情,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在现实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的时代精神充分运用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袁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8,(09):197-199.

[2]汪洪.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理论建设,2006,(06):72-74.

[3]黄劲刚.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文史博览(理论),2008,(04):48-50.

[4]曲洪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J].与现实,2004,(06):114-116.

[5]王金剑.浅析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2,(06):89-90.

[6]初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学习,2003,(07):34-35.

第5篇: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和表现,种类异常繁多,内涵十分丰富,范围相当广泛,本文仅对在标志设计中常用的汉字、书法、篆刻和图案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陈述。汉字是集象形、会意、审美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迷人的艺术魅力。汉字的“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质为现代标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有篆、隶、楷、行、草五种主要书体,都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视觉美感,都具有典雅秀丽、潇洒飘逸的审美价值,也是标志设计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我国篆刻艺术丰富多彩、流派纷呈,风格独特,意味深长,人们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传统图案是繁若星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颗闪耀之星,传统的龙凤纹、祥云、如意、盘长等图案都是象征吉祥的图案,不但具有形式美而且具有意境美。诗人画家“借景抒情”“寄情于山水”,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后人注重对图形的视觉意象进行创意和想象,赋予它新的生命和灵魂。

二、标志、标志设计与现代标志设计的概述

标志是一种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造型,它是一个产品或企业的象征。标志涉及政府机构、学校、企业、文体活动等社会各个层面,是一种视觉识别符号。标志设计是一种平面设计,是一种用特殊文字或图形来组成特殊符号,以此来表达具体事物、事件、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现代标志设计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载体,延续标志设计的特征,具有多样性、功用性、显著性、识别性、艺术性、准确性和持久性等特点,标志有商标、徽标、公共标志等。标志设计承袭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标志设计传达出形式美,形式美是标志设计最基本的反映。当人们看到这个标志,从形式上就知道这个标志代表的企业或组织团体,能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标志设计传达出意境美,标志图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视觉语言在意象上有深刻的意蕴内涵,提炼了客观事物的精神和内涵,在精神和文化上赋予它生命和灵魂,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象。现代标志设计传达出更多的是它的综合美,是一种取其“形”、延其“意”的综合美。在方寸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传递着明确的信息。现代标志设计注重创新、追求新意,体现“变革”的美感。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传统文化的自我传承,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树立我国是文明古国、文明大国的国际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内涵,重新演绎,创造创新,设计出极具现代感和形式美的优秀作品,使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这个载体上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提升作品的思想灵魂和文化品位,能体现标志设计的创新性和标志符号的先进性。设计师提炼传统文化元素的造型、寓意、神韵,进行再发现、再创造,以延展外延提升内涵,并将其融入现代审美的视觉模式之中,赋予传统文化元素以新的内涵,使其既保留传统的艺术神韵,又体现现代的时代内涵,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觉空间,提升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

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形、势、义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一)现代标志设计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形”

传统文化元素的“形、色、神、意”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审美观念,是现代标志设计取之不尽的设计源泉。设计者要重视人们对原“形”的熟悉度,要将传统文化元素的“形”进行合理切割、变异、错位、重组,使其重新演绎而成的“形”,既要能勾起人们对原“形”的联想,又能收获新的信息,产生新鲜感。凤凰卫视的台标就是以凤凰为主要设计元素,以“喜相逢”为结构造型,两只凤凰飞舞运动形成圆形,将传播快捷之势寓于凤凰飞舞动感形式之中,与太极阴阳鱼有异曲同工之妙。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印章。印文“京”字是篆体,很像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的人,既体现了浓重的中国韵味,又展现了人类健康体魄和运动精神的双重之美,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诠释。中国联通标志采用“盘长”造型,造型中的四个方形寓意为四通八达、事事如意,六个圆形寓意为路路相通、处处顺畅,十个空处则寓意为圆圆满满、十全十美,整体寓意为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首都精神文明的标志以“天坛祈年殿”和“心”形为基本元素,“天坛祈年殿”象征首都,“心”形代表精神文明的抽象含义。设计师运用“图底转换”手法在标志顶部进行形式美处理,使“心”形凹处与“天坛祈年殿”顶部接合得自然而流畅,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表现效果。

(二)现代标志设计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势”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势”就是指元素本身所具有的气韵以及传递出的气势和精气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书法艺术最能表达“势”,因为书法讲究通过线条笔锋来展现力度与神采,现代标志设计从书法之“势”中获得启发,传承和演绎书法艺术之势来设计标志作品。红塔集团标志的基本造型由五笔连续的线条来成就,标志的“势”就体现在书法的最后一笔,明快的折笔线条,表现出红塔集团立于天地之间的非凡气度,传递出红塔集团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气质。北京2008申奥标志运用了中国书法中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中华儿女的美好祝福,收到“笔不到而意到”的艺术效果。2010年世博会会徽,以“世”字为设计基础,标志图案形似三人合群相拥,象征着世界各国人民是由“你、我、他”组成,洋溢着中华民族和谐热情、豁达包容之势。中国月球探测标志“月”字也是用中国书法勾勒出一轮抽象的圆月,圆弧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突显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之势。中国邮政标志是运用“中”字,标志以横与直的平行线构成,以“鸿雁传书”典故为设计意象,形与象互相结合,标志造型恰似大雁飞行的姿势。中国电信标志造型以汉字“中”字为基础,演绎成三维立体空间图案,寓意为电信通信网络四通八达,表达出中国电信的时时畅通、处处到达之势。

(三)现代标志设计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义”

中华民族有追求圆满、吉祥的心理,传统文化元素都具有很深的寓意,因而现代标志设计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义”,能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使标志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现代标志设计应该以“以意制形,以形取意”,注重精神内涵,寓神于形,形神兼备,作品形象重在妙而有神,妙而有义,力求通过标志来传达对吉祥如意的追求。古老的“太极图”是最经典的图形符号,以相互依存的图象来抽象表达“阴阳互补”“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和宇宙意识,体现中国古典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现代标志设计在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时,不仅要使标志外形具有美好的欣赏价值,而且要使标志图形里面蕴藏着更多更深的吉祥意义。靳埭强先生为荣华饼家设计的标志,是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吉祥寓意的一个成功范例。香港荣华饼家标志的基本元素是方饼、牡丹花和明月。标志中的“牡丹花”与“明月”都是传统图形,牡丹花象征雍容华贵,牡丹花与明月共同寓意为花好月圆、吉祥如意。荣华二字是书法,笔画是不规则的弧线,像牡丹花的花瓣。金色的花和蓝色的饼充满着吉祥、传统和现代气息。

五、结语

第6篇: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宝贵财富,如以“仁”作为人际交往的准则,以“快乐精神”作为个体生活的指导等等;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创建等多种途径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将是我们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5938/ki.iper.2016.06.02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97-04

文化,既是国家精神的传承,也是人类精神庵实奶逑帧I缁岱⒄褂胧贝进步的经验证明,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不同的文化气质,不同民族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并非只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还要受到思想文化因素的制约。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及其人民具有的精神气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国家精神、文化传统,文化因素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也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在参观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时,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发挥着新的时代意义并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阵地,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摇篮,更承担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拥有高水平文化素养人才的重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特定教育内容、特定教育对象以及特定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它作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很好地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同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又更能反映出文化传统对其的制约和影响。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都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诸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等。这些精神财富凝结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借鉴和参考。诸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人人皆可成圣”、“知行合一”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将一视同仁,分类教育等原则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将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以此为根基,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滋养和力量支撑。

2.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

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源,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

同志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站在今天的时代节点和当下的实践要求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符合时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

3.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弘扬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内涵博大精深,尤其以儒释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性和人格的塑造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理论,更是在培育人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根本,侧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当代大学生做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可塑性强、学习性强的特点,尤其在大学期间的集体生活,是学生学习、磨炼和提高的最佳时期,因此加强对在校青年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用。

二、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1.入世哲学的精神要义

第7篇: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

一、各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语文课堂的有序展示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几千年的文化活动中,由中华民族群体创作而在辽阔国土资源上革新发展的古典文化体系,该类结构极为稳固且充满特色,对我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产生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一直一来都被后世有机研习和传承。而高中语文新课改方针作出明确阐述。作为当代高中生,必须学会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同时从中吸纳丰富的民族文化智慧,理解各类精神内涵,在合理的时间内呈现出一定等级层次的传统文化底蕴。就拿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和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来说,当中就蕴藏着多元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管是孔孟时代的“舍生取义”,或是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都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全程深度贯穿。

二、精确化把握传统文化内蕴对教学主体的影响效果

新时代下,高中语文课程已经被定义为学习、工作的基础性指导媒介,也正是在诸多传统文化渗透的基础上,才能令广大高中生逐渐形成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同时在对外实践交流中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最终形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针对高中生群体进行适当的传统美德教育感染

学习传统文化在于让高中生系统地掌握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及内涵机理,同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和交流探究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其今后人格和思维模式的健全,做充分的过渡准备。

2.全方位提升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

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丰厚的艺术修养,所以教师要借助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三、在语文课堂上开发全新的教学引导模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元化课件的播放展示,在开拓学生视野之余,未免使学生更加缺失了练字的机会。长此以往,便会在日后的考试、写作中遗留错别字频繁滋生、字迹潦草等问题。面对此类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为了确保高中生能够对传统文化保留合理程度的感知实力,第一要务便是合理程度地增加该类练习的训练量,督促学生在课余背诵重点文言文篇目,同时利用作业形式默写古诗文,力求保证语言表达流畅、字迹美观。

第8篇: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

关于情人节活动总结优秀范文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七夕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我街道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七夕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此次活动突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在全社会营造体现关爱、倡导真情的节日氛围。

  二、具体活动情况

  为引导社区居民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促进现代家庭观念的健康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我街组织社区开展"爱在七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邀请居民参加了这次活动。男女老少聚在一起,一边聆听社区书记精心准备的有关七夕节的家庭美德小故事,一边诵读中华经典读物,促进了家庭和顺,邻里和睦。在活动中,居民们不仅了解掌握了"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更是由此走进了绚丽多姿的民风民俗,品味到祖国浑厚悠远的文化风韵。

  整场朗诵贯穿古今,既有古代"乞巧"的重现又有现代诵读的演绎,通过朗诵中华经典美文展示了社区人员庆祝传统佳节的喜悦心情。《七夕的传说》、《读唐诗》等诵读表演,引领回到古代美好的画卷,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儿女热爱传统文化的颂歌,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爱在七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耳熟能详、满蕴深情的名篇佳作和优秀诗文,充分挖掘我国传统节日"七夕"深厚的文化内涵,引导工作人员认知传统,感恩祖国,亲近中华文化,热爱和传承华夏文明,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在本次活动中,我街道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对广大群众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掀起了体现关爱、倡导真情的节日热潮,更传承了七夕文化精髓,为我街道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

关于情人节活动总结优秀范文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 日,也是过去青年男女最为重视的日子。社区举办这次七夕节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主要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积极营造和谐社区、家庭幸福的生活环境,并且树立广大青年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社区开展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围绕“我们的节日·七夕”为主题, 社区成员在支部书记带领下,组织了部分青年男女参与此次活动,活动内容有:诗朗诵、情歌对唱、观看古代七夕爱情电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

  二、大力宣传古代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贞”、传承中华情爱文明,讴歌纯洁爱情、诠释爱情续写 、现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三、通过本次活动,达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底蕴,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广大青年认识了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让社区青年认识到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该做什么?希望能再下次的活动中,社区广大青年在各领域能作出更加重要贡献。

  关于情人节活动总结优秀范文

  为了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引导人们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凝聚力,按新都文明办[2011]37号文件的部署,北管委认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七夕节”主题活动。

  一、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节日氛围为更好的开展此次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管委会制作了七夕节日宣传栏,对节日的来历和民俗传统进行宣传,受到机关全体人员和群众的好评。管委会还收集整理了一批关于七夕的优美故事和传说,编辑成电子书,上传至互联网供人们免费下载和阅读,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这些宣传活动,进一步使人们关注这一传统节日,为整个社会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举办七夕爱情讲座,体现真情关爱在七夕节前夕,管委会举办了“七夕爱情讲座”,讲座从“七夕节”的渊源、传说、习俗以及诗词等方面向参加主题活动的人员宣传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让大家了解七夕文化所蕴含的崇尚忠贞爱情与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怀。大家还围绕七夕佳节颂扬忠贞爱情,家庭幸福的主题,诵读爱情诗歌,激发人们对真情的追求,对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9篇: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43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44-03

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其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与物质硬实力并不相称。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而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直接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主要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孔孟之道,其基本内核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源泉,儒家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的主流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先在第一个层面,儒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和”的思想,例如:《论语・学而》篇中有:“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为政第二》篇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时,孔子也提倡建设美好的“大同”社会,如“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第二个层面,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就是提倡人人平等,“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体现了正确的利义观,不唯利是图,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第三个层面,儒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个人修身、正己思想,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思想也是相融相通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发展与前进提供精神动力,儒家文化中包含有经久不衰的精神食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大家共同奋斗的坚强纽带。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本,以民本为用,丰富的传统道德观念,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天下为公”体现了传统忠德的责任担当意识,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仁者爱人”弘扬爱人之积极情感,唤醒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为善,彼此友爱。孔子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多依靠自己,少依靠别人,做人要有独立担当意识;从民本来说,主张民为国本、本固邦宁,希望统治者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博施于民,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人重视精神的作用,从而不断推进民族发展与强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时代难题的重要启示,儒家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思想

首先,儒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并经久适用,同时强调实践,强调实事求是,于社会生活中追寻真理。其次,对于如何为人处世也有很多经典语录,例如孔子关于做君子的要求: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闻、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告诫人们看到一种现象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要平易近人,言行一致,对工作要有敬业精神,有问题要多向别人请教,心中有不平事,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有利可图时,要想到是否合乎义,在利益面前坚守道义,不犯错误。要“敏于行而慎于言”。在治国理政方面,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外,孔子的“中庸”“为政以德”思想及孔子的其他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含的政治智慧、治国经验等都有益于提高治国理政能力。

二、积极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是指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是指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相结合,发挥借鉴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典籍浩如烟海。

以儒家文化为例,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很多思想、理念直至现在还有很大借鉴意义。例如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可以为现今教育提供启发,在教育理念方面,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研讨式教学,孔子的教学,很大部分是和学生、官员、学者进行对话,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包括老师问学生,学生问老师。采用启发式而不是灌输式教学,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采用“共享式教学”,孔子在很多场合总是当众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感悟讲出来,对一些问题重点教授和引导讨论或让学生之间开展讨论,让大家实现知识共享。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形式活泼,“杏坛”教学法就十分典型,师生在树荫下、山水间席地而坐就可以上课,此外,孔子在后半生经常带学生周游列国,这种游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开拓眼界,边游边学。孑L子教学注重问题、注重研讨、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教学特点和今天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型组织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有重要意义。

从此例来看,要善于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精华,首先应善于总结和提炼,善于从零散的知识碎片或语录、对话、或事件描述中去总结概括;其次,要把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相结合,善于比较,找找共通之处,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基本要义是相通的,比如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等;再者,要多思考与动脑,多与他人讨论交流,尤其要加强对那些不易显现、隐藏于字面的传统文化精华进行挖掘。

(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借助大众传媒和现代传播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本土与外来的关系。在提升文化竞争力方面,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特色,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畅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

1.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延伸

比如儒家的“重义轻利”“为政以德”思想,是根源于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宗法等级社会制的存在,其原义是主张德治,强调道德和道德规范对调节人际或等级间利益关系的作用,但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是缺乏权利或权利平等的观念和法制保障的,理解其内涵必须加入现代的权利意识和权利平等的价值观。再比如儒家“和”的思想,是指社会中各等级之和,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和”的价值观和思想,就应对传统的“和”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鉴别和扬弃,丰富“和”的内涵,包括分配公平、司法公正等,坚决反对特权和“官本”文化,将“和”建立在人与人权利平等、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

2.改造传统文化落后、陈旧、不合时宜的表达形式,赋予其现代表达形式

比如儒家文化中的“礼治”思想,“人无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等,今天仍然在讲“礼”,但是儒家“Y治”思想在表现形式上过于复杂繁缛,在新的时期,对于“礼”的形式一方面要适当规范和简化,恢复一些影响深远的传统礼仪制度,比如“成人礼”、传统婚礼、“祭礼”,等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建立一些新的礼仪制度并积极推广施行,比如升降国旗仪式、烈士公祭仪式、职场礼仪、商务礼仪等等。

3.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把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实现传统文化的“两创”,必须把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例如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西医结合、数字书法技术、围棋人工智能等。为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要将“互联网+”引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努力创建以亲民、时尚,又富含文化魅力的方式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三)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根据时代的发展进步,挖掘其当代价值,拓展其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生活,让人们能看到、听到、感知到,根据时代的发展进步,进行文艺作品创新、文化载体创新、营造传统文化育人环境,完善传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

1.创造更好的传统文化文艺作品,不断提高创作质量,努力推出优秀作品

以儒家文化为例,可以通过动漫、影视、书画等作品对孔子的教学进行情景再创造,以多样的形式对孔子思想进行深入挖掘,阐释新意,创造优秀作品。

2.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旅游纪念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不仅要发挥馆藏功能,为社会提供固定的文化产品,还应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出贴近社会生活、“实用”的文化创意产品。

3.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载体

要积极结合社会重大节日,如纪念建党95周年、胜利80周年;积极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举办文艺晚会、讲座、开展主题创作展示活动。通过文艺形式、日常礼俗、饮食服饰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