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如何实现教育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实现教育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实现教育创新

第1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做 想 创新 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成为各国教育界探究的难题。高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进入高中课堂已有数年,但其真正作为考试科目得到重视也就这两年的事情。西方国家早已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上个世纪就已经把信息技术列为各学龄段学生的必修课,信息技术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深知任务的艰巨,那么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这门技术性课程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先谈做

高中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学生们多练习,多动手才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做(即练习)成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经历的,最基础的一个阶段。做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要他们学会动脑的做。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老师应该充分挖掘他们的自学能力,这不仅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教学进度与整体教学设计的需要。如:在教授信息这一节时,需要介绍Microsoft 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虽然网页制作在初中阶段有所涉及,但只是介绍了一个皮毛,而且很多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只是一个摆设,同时又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学生们几乎已经忘记,回头复习Frontpage的知识是理所当然的。如何来复习呢?如果把FrontPage的所有功能及一些简单的操作都和同学们复习一遍,这至少需要两节课时间。这不仅与高中教学进度不相符,也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相违背。如何运用有限的课时量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性的将一些常用功能介绍给学生,其它一些功能自己去探研。现在的机房都已经具备了上网功能,可以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网络就是一个良师益友,搜索引擎就是一个百事通,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资源。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难题,同时还复习了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研学习的能力。

二、再谈想

学而不思则罔,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就必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反思,去总结,去想。想这个环节在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反思,去探索呢?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集操作、探索、娱乐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多重神秘性,它是集多个学科知识 为一体的复合学科。电脑本身对中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物体。中学生天生具有那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愿望。这些原因促使我们的学生不断的去探索新知识。怎样利用学生的这种激情,将这些潜在的激情挖掘成为信息技术学习的动力呢?要做到这点,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过硬的基本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后,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知道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但对计算机的具体工作过程还是充满了好奇感。我曾经对一个年级的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能自己动手打开计算机让他们看一看。这种学习的热情是不应该被 抺杀的。于是在具体学习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二章之前,我特意留利用学校的废旧机房给学生上了两节系统安装课。这两节课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一下电脑内部的组成,并且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安装了一次系统。系统安装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系统安装前后电脑的变化。这两次课以后,同学经常会问的“系统是怎样安装的,是不是像安装QQ软件一样”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因为有了这两节课的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第二章搜索引擎的使用时,同学们很快就明白了,原来我们使用的我的电脑,IE浏览器等软件都是在系统安装时自动安装的。这些软件只是一个工具,只有安装了这些软件,我们才能有效的管理自己计算机里的资源,才能上网浏览网页。

这两节课的安排,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一个好奇心,满足了他们自我价值实现后的自豪感(有些系统安装的快的同学,主动的下来指导其他同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以后学习中,同学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新知识,他们更多的懂得了去理解,去反思,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温床。

三、最后谈创新

所谓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体格的强健靠的是运动,思维能力的培养靠的是多思考。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多方面来作手,而这些解决方法都是思考中得来的,不断的思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动画的简单制作一节时,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完了移动动画的制作,同学们在老师的激发下,已经非常想自己动手来实现移动动画的效果,这时不妨提出:要是实现形状变化的动画应该怎么做呢?同学们立即紧锁眉头,动脑思考起来。学生们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一定会有所发现,创新思维在这样的碰撞中应运而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科技素质就是学生创新的器,因此扎实的基本功是学生们所必备的,而扎实的基本功是在不断的练习中获得的。这又回到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结构上来,主要以学生的练习为主。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富强民主的关键,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做,想,创新的关系,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思考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也只有获得了创新能力,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加富强、民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M].中小学信息技术杂志社

第2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教育的意识和热情

今天,在科技和生产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教师不仅仅是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要做现代化的开拓者。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不是阶段的,而是连续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人们过多强调的是主导作用,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都围绕以教师为中心展开,使得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缺乏互动和思想上的碰撞,很难使双方出现灵感与火花,这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极不协调,对教师自身教学的效果和水平的提高也极为不利。因此,创新教育在继承以往教学中先进的方式的基础上,必须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新颖的教学内容,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成为一种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二、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协调一致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双主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具有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另一方也具有的能动作用,否则就不可能构成或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受教的统一,教与学为实现同一个目标,存在于同一个过程中。教与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为依据。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管理、调节和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了解科学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认知规律;而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和调节,也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和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奏效。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在讲商品的概念时,第一次我是将商品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的两个条件直接告知学生,然后再列举出几种物品让学生根据定义去判断。虽然学生当堂能够比较准确地得到答案,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很容易忘记,在做单元练习时仍然有很多同学将曾经讲过的问题做错了。于是,第二次,我首先让学生列举教室中的物品有哪些是商品。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对商品再熟悉不过了,因此未加思索就列举出了很多东西。当我告诉他们,他们所说的都不是商品的时候,他们十分惊讶和好奇。于是,我让他们带着这种好奇自学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和分析为什么他们的答案是错的,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对商品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对很多特殊的商品提出了疑问,从而在自主探究和讨论中得出对商品的正确认识,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发现问题的兴趣。虽然这只是很简单的改变,但却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单元练习中,涉及商品概念的题目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在课堂提问中涉及商品的问题时,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低头不语,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主动举手回答,这在高中生当中是很难得的现象。这不仅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如何研究知识,而且也调动和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应注意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讲课的方式和教学的方法,取决于教师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传统教育热衷于"教师滔滔讲、学生静静听"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研究表明,学生注意力连续集中的时间只有15分钟,如果教师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组织好教学,就会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忘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在对这种现象感到痛心的同时,更应该努力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活动量要适当控制。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的内在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我们的教师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必然导致创造性教学的失败,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中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全都决定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不能符合创造性教学的要求,或因循守旧,或放任自流,不去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那么,创造性教学也不会成功。事实上,创造性教学要求师生之间要和谐统一,在坚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课堂上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活动量要适当控制,从而为学生的创造提供可能。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的实质在于把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转化为内在的心智结构。教育的显性过程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但教育的隐性过程是在向受教育者传授前人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途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能够"复制"知识,而是使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体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和创新。如果通过教育,学生不能够自己获得知识,不能够运用、更新、改造知识,只能够记忆、复制知识,这样的教育再好也没有意义,也不能够推动个体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实施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指导和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被激发出来。

第3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1、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对一个问题,要能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设法解决。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设法来解决,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所以它是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循循善诱,注意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是创造思维本身的要求,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开展小实验、小竞赛、小论文等活动。

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习题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展一题多解多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题多解多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即反向思考。例如:烧断的灯丝若能搭上,将比原来较亮,若指导学生直接用P=U2/R来回答,学生不易接受。若这样来启发引导:

1、较亮说明了什么?

2、功率为什么变大?

3、电阻为什么变小等。

这样学生自然就容易接受。通过反向思考去找原因,本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也容易理解。

布置特殊作业。一般的作业都是在完成一定内容后布置给学生作巩固练习,一般不需要学生费多大的力便可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平时作业就显得不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信息的窗口,可布置一种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它不拘形式,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作业,本身即是发散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不但没有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复习设疑“温故而知新”,关键是如何做到让学生“知新”,复习旧知识的重点要放在提出相关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重力时,先复习旧知识,然后接着问:上抛的石子落回地面,熟了的苹果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会主动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

物理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上《浮力的利用》时,我设计了几个实验:(实验一)把生萝卜放入水中,使之漂浮在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在上面插入薄铁片剪成的小人,直到下沉。启发提问:怎样使它继续漂浮起来?(实验二)把萝卜挖空,重做实验。(实验三)把废牙膏皮卷成一团放入水中,怎样使它浮在上面?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们求知欲一下子被点燃了,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急于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研究和学习之中去。

有了发散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多条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思路或总结更合理的思路,这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训练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会综合、小结和比较。

学完一节课,在进行小结时要有所突破的提高,使学生探索之兴未尽,不断诱发新的求知欲,带着问题继续去思考,不能把小结只看成是简单的归纳和知识堆积。综合小结的目的要达到让学生去比较、反思和不断改进,提高创造思维的准确度和敏捷度。

3、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生全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目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更具有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创新教育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利用现代的电教媒体,可以有机的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还能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把素质教育轻松地融于课堂教学中。

1、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是潜在的,是掌握知识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愿望时,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明显增强,思维敏捷,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所以在学习中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很重要的。

(1)把一些自然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回放,这样即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加深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

例如:对于惯性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虽然经常遇到,但是注意的并不多,因此,对于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止,单是举几个实例,难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如果利用动画录像,再现生活中的汽车刹车、开动、投掷等现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自然地把惯性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好物理兴趣,认识世界,探求物理奥秘的强烈愿望。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物理过程使它们形象化,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同时也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讲解物体的浮沉时,对于物体的上浮和下沉这两个运动过程,很难通过实验观察到它们的运动过程,同时对上浮与漂浮的关系出较难理解,如果利电脑动画手段,设计出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的慢放过程,就可以非常细致的观察到。同时可以观察到上浮物体在露出液面时的慢放过程,学生会清楚的看到随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不断变大,它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变小,当F浮=G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漂浮。这样就会把本来很难描述的过程形象地利用大屏幕生动地显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有:如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在日常生活中是难以观察到的,但利用电教媒体就可以把声波在空间的传播方式形象的表示出来。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技术,使静止的物体画面动起来,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自然现象,并在动画之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角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机械运动的教学中,对于课本提出的“?”,用计算机设计成动画的形式,让飞行员和子弹都运动起来。然后让飞行员伸手抓住子弹,这时学生的思维会被画面中的现象所吸引,并且自然的会提问这可能吗?由此引入课题,这时学生的大脑已高度兴奋,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积极的接受知识。

还有:对于物体的运动跟所选参照物的关系,可以让课本中汽车与小朋友运动起来,并把它们分成不同的运动画面,把物体的运动情况与所选参照物的关系形象的描述出来。

2、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播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传统的物理演示仅限于实验演示和模型,并且有时间、空间限制,利用电教手段,可使物理课堂演示得到补充、深化、扩展、提高演示效果,优化课堂教学。

许多物理实验:例如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利用温度计演示蒸发吸热等实验改在幻灯投影台上做,投影到大屏幕上,效果明显,实验现象一目了然,学生印象十分深刻。

物理实验中有的实验时间过长,受课堂45分钟限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如固体分子的扩散,若利用电视录像特技处理,能使这些“马拉松式”的实验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清楚直观,不但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提高了实验演示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浓缩了课堂节奏。

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表明,感知愈具体,表象形成就愈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优化组合,再配合以教师的讲解,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使传播信息量增大、传播速度加快,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抓住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正确地理解概念,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磁场的磁感应线的方向与形状这部分教学时,尽管教师可以用挂图、铁屑和小磁针等教具演示,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于理解,若是利用计算计多媒体设计三维空间画面,并模似出磁场周围的磁感应线的位置、形状和方向,栩栩如生,既准确又科学。再配合传统的演示和讲解,使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论就轻而易举了。

4、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体现学生的生理特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般来说,听觉的疲劳比视觉的疲劳来得快,但视觉也不宜长时间的受强刺激。因此视、听手段一般要交替使用,单纯的听觉,中学生一般不易超过10分钟。因此,利用电教媒体在讲解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大屏幕出现的信息,使学生利用视觉器官进行短时间的自学,然后进行讲评。这样对学生视、听觉交替进行,防止学生疲劳,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对于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能持续35~40分钟,以后就会出现低谷。为了让学生的情绪由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可以在学生情绪处于平静时运用电教媒体,来进行刺激。如播放合适的音乐、出现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动画等。

多媒体技术虽然在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突破难点、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是适当地运用电教媒体,遵循教学规律,从实际情况和效果出发,对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恰当的优化组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4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以有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就根据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阐述如下。

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运用多样化教学途径是实现创新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重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这是实现创新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中身体、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中小学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引导学生真正懂得身心健康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磨练意志,培养自己的拼搏进取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通过体育实践,使学生体验到尊重、理解、宽容、合作、责任等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

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改革教材内容,针对不同素质的学生增加特长教学

新课标里没有像过去教学大纲中给教师们规定很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是对体育教师的一种解放,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去选择那些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做到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的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内容来选择体育器材,由始至终,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内容中自主地参与锻炼。体育老师可以实行打破班级授课形式,开一个体育超市,超市中每一个体育项目都由专业的体育老师指导,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超市中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充分发挥教学中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进行教学创新的前提

第5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一、音乐素质的内涵

一是音乐知识素质。音乐知识素质,即有关读谱及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节奏、节拍、放律、调式、调性、曲式、和声、体截、题材等),为保证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及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简单的基础知识。二是音乐心理素质。即以音乐感受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联想能力、音乐想象能力。三是音乐能力素质。即学生参与听、唱、视、记、奏、创、动等具体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四是音乐文化素质。即音乐史、音乐常识、音乐作品的涉猎范围,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以外其它学科的关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综合音乐文化知识结构。音乐同其它基础课程一样,以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才成为一种需要传函、研究与发展的学科。音乐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属性也就不是音乐教育本身了。音乐教育所有价值,都必须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发展与提高为载体、为过程、为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是音乐教育的本位价值。

二、“会”是兴趣的根本

古人云:“乐其道,善其事”,其含义不讲自明。迁移到学生学习上来,那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及具体知识的兴趣,首先实现乐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学得事半功倍,以便达到善其事。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再来思考这句古话,我认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乐其道。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自己善长的专业和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是对学得好的学科再投入的更多。一个不懂球规的人不会成为球迷,一个不懂象棋的人,不会在一盘残局前观棋不语两小时。学习的“知难而退”,不正是学不懂、学不会而使兴趣丧失,弃“事”而逃吗?通过调查得知,在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懂、学不会而没办法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逐渐降低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所以,学生就是在“乐其道,善其事,更乐其道”的隐性而多次的反复中,其好强、好胜、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化、巩固、升华。因此,“会”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音乐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都要始终注意并做到让学生有一个我想学,我会学,我能学会,我能行,我已经学会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感受,优化学生学习的“心境”。

三、走出域属的误区

音乐教育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域属于国民音乐教育。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隶属关系却偏偏走进误区,其表现就是忽左忽右,走向极端,要么是正规专业化,听“效果”谁高谁低;要么是谈虎色变,敬而远之避开“专业化”之嫌。凡此种种,都会使中小学音乐教育误入岐途,与真正的音乐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就是没能科学地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专业音乐教育也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罢,所教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本来就同出一脉,又都属于教育的范畴。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注重的是全体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实现美育功能的艺术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等等。相对专业音乐教育要浅显、容易、简单得多,但绝不是没有必须掌握的内容,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上,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就不是那么机械、严格、枯燥、求精,而是激发兴趣,轻松愉快,自由解决,学乐交融。基于这种认识,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同视之,或将两者泾渭分明地对立起来都是不科学的。

四、实现审美体验价值

1.音乐的美是以音乐为载体的

音乐的美,就是音乐唱(奏)的形式的美,使音乐现实化的声乐的美,这些声乐所表述的音乐内容的美,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情感的美。音乐的美是以音乐本身为载体的,离开了音乐,音乐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强调音乐性,即在音乐中进行教育,音乐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不断地感受、感知、理解、探索、表现及创造音乐的过程。而语文课式的大段讲解与诠释,美术课式的以“画”代“音”,剥夺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和权力,就无从谈到音乐的美。

2.音乐素质是基础

再好的佳肴,对于一个正在严重伤风感冒的人来说,也难以吃出什么味道来,原因是味觉功能出了问题。音乐的审美也是如此,是以人们对音乐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诸音乐要素等表现手段的感受为基础,再对这些感受到的音乐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品尝到音乐的美。而这种感受,必须凭借一定的音乐素质基础,只有赖以不断提高的音乐素质,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神秘音乐殿堂。有了这样的素质,音乐审美才有了通道,有了桥梁,有了可能。否则,就审美而空洞地谈审美,将永远是浅层次而外在的。

3.情感参与是关键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强调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是主体。在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在美妙的音乐音响形式作用下,学生的情感与音乐旋律共起伏,与节奏同张弛,与音乐同悲、同喜、同欢、同乐。在这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学生获得一个新的真善美的世界,感受理解了崇高与伟大,和谐与美好等多种情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者的美好心灵,为之吸引,为之陶醉,为之同化。在这样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解放学生情感,并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

第6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疗行业的不断改革,医学专业学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社会就业状况,在就业问题上,将面临着巨大的挑

>>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性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石油行业划转高校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医学生职业指导 论职业指导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探析 浅议如何发挥职业指导在中职学校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试论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研究 加强职业指导,推动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职业指导对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作用研究 试论综合性大学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大学生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大学生职业指导 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试论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1.

[2]戴安・萨克尼克,威廉・班达特,等.职业指导[M].第7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12.

第7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企业文化

中文图书分类号:G 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是高等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和重点之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由教育部发起,旨在为未来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优秀的工程师后备队伍,是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1,2]。

2010 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成为“卓越计划”首批实施高校之一。目前已有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以及制药工程等八个专业加入教育部的“卓越计划”。计划实施三年来,在国家示范校企实训基地的建设、产学合作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3]。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实现专业课程的“学以致用”,如何注重培养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以及如何使大学生更快的适应企业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阻碍“卓越计划”向纵深推广,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对我校上述八个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从课程建设、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了问卷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展开剖析,以期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提升“卓越计划”的培养质量。

一、如何实现专业课程的“学以致用”?

目前,四年制本科“卓越计划”主要采用了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主要是理论课程,累计1年在企业实践和完成毕业设计。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将原来三年半的理论课程压缩至三年完成,但是81%的同学还是认为能够适应目前“卓越计划”课程的难度和进度。这表明我们“卓越计划”的课程设计整体上的合理的。针对“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相较于普通班课程,我们增强了卓越班课程的实践性,但是仍37%的卓越班同学反映,专业理论课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联系还不够紧密。同时,又有44%的卓越班同学感觉自己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如何实现专业课程的“学以致用”,或者更具体地说,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串联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是目前“卓越计划”课程改革的难点。从课程设置来看,美国“卓越计划”的模式以生产过程的顺序来穿插组织课程教学;而欧洲模式则体现企业需求的特点, 以若干模块组成为教学系统[4,5]。这两种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相互衔接,有机结合,授课方式不拘泥于教室或企业。而目前国内的一些卓越课程体系为了便于实现时间上统一安排,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完全分离,忽略了理论性课程与实践环节的交叉与融合,造成课程体系与工程实际脱节,违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初衷。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弊端的原因是学校为了便于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统筹安排,仅依赖原有的教学计划“闭门造车”,既不深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调查,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又缺乏引导企业的介入,现行的卓越课程改革往往是学校单方面进行。有时即便有企业参与,但由于企业没有话语权,致使企业需要的内容往往没有“改进去”,这严重打击了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进而对“卓越计划”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只有突破现有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构建一套科学的、多元化的、富有弹性的合理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有机衔接。同时还需通过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在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参与课程大纲的编写以及课程计划的研究的同时,协调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形成提高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的内动力和外动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如何注重培养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卓越计划”培养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因此,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您愿意在企业参加六个月至一年的企业实践吗?”。95%以上的受访学生表示愿意,他们认为学校为他们提供了走进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通过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使他们对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尝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但是仍有36%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企业实践阶段不能很好的培养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遇到实际问题是无从下手。这就说明我们在企业实践培养过程中虽然延长了企业学习时间,但只注重“量”,而疏于“质”。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校内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强,而企业导师理论水平不高,二者没有进行有效的合作,在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此外,学生在参加实践、实习活动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敷衍了事,实践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要培养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工程教育能力。高水平的具有工程教育能力的教师是培养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重要保证。我国高校教师类型主要有: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三大类。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更缺乏高水平的工程型师资队伍。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以政策为导向,一方面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转变原有的高校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将对教师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其理论研究和,转向评价教师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与创新成果等方面。

二是确立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环节。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实践活动使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性、成就感和价值感,不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激情、主动性和持久性,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等。在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教师应开展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启发式教学,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使知识点具体化的同时,把行业发展的热点、存在问题与难点等向学生作引导性讲解,提倡学生发表见解和开展争论;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毕业论文也是实践成果的重要体现,在调查中发现,仍有71%的大学生愿意选择与企业相关的科研型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这样导致学位论文形式单一,与学术型研究论文区别不大,实践意义不强。因此,需要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如设置企业毕业论文奖、企业毕业论文基金等)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以及工程数据分析等非学术型论文,形成人人重视实践,人人参与实践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企业环境

在被问及“企业实践过程中您感到不适应的因素是什么?”,52%的同学选择了工厂条件差,实习太累。一方面是由于学校与企业环境的巨大差别,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实践期间兼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行为和思想没有在学校那样自由,也容易出现心理波动或其他不良情况。这些不良的心理活动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不能帮助同学在心理上较为轻松和顺利地融入企业环境,可能加剧学生对企业实践的抵触情绪,使得实践效果没有保障。此外,学生在企业实践感到不适应的因素还表现为:对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大了解,执行起来不到位;对员工行为规范不甚了解,为人处事违反规则;与企业员工关系不融洽,沟通困难,不被团体接纳;对企业的习俗礼仪等隐性文化更是捉摸不透,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源于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同感。因此要增强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高校在企业实践阶段应加强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企业环境。

四、展望

“卓越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各个试点院校、试点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丰富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路,而且它所提出的教育理念让全社会对人才给予重新的定位与思考。同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是高校面临的崭新的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正常的。高校应该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合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有利于计划实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此外,企业没有法定的育人责任和义务, 怎样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 保证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以及企业学习阶段的效果, 也是国家和学校在政策与制度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Z].教高函[2010]7号,2010.0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32(2):47-55.

[3]郭文莉.转型与建构: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25-33.

[4]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92.

[5]温纳·安德烈斯.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培育

——以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为例[C].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德论坛(杭州)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Practice of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WU Yi-bo, GUO Wen-li, CHEN Fei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

Abstract:“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aims to train a group of high-level engineers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re innovative. In this paper, college students who attend the training plan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course construction, practical activity, and so on.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plan, such as how to combine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practice, how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how to adapt to the enterprise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and some strategies aiming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 practical ability; corporate culture

第8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创新

对于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实现小学数学教育创新的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与学习目的不一致

教学和学习的主要目的都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应对其进行改革,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教学目标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课程内容重叠的问题,教师只能通过学习成绩去了解学生的能力。创新教育模式是将全新的思维理念融入教学的过程中,放弃使用不适宜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使教学模式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但目前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造成数学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失去数学的学习兴趣。

2.缺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性和教学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出来。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把创新精神作为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手段,是我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

在我国,学生只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不重视思维方式和能力的训练,使很多的教学理念脱离了实际的生活。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是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缺乏实际的数学生活经验,不了解数学在现实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一个简单的解题过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大。事实上,数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能够体现出在各学科之中的重要地位。

二、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1.改革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数学创新能力

学校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必须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模式进行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了解数学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在走向社会时拥有足够的自信。调查研究表明,小学数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2.改变数学教学内容,适应时代教育需求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才是提升教学质量最根本的方法。所以,教师应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对数学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对每日的学习内容都有所感悟,还可以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思考方式。多方面的教育实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具有探索精神能够使学生之间拥有互相协作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进行比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师授课的内容。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绝大多数学生还仅仅依赖教师和课本进行学习,缺乏灵便性。只有培养出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够使学生拥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总之,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应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是学生与教师互相了解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创新是当前数学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应将培养学生作为最主要的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创新小学数学的教育模式是学生得到良好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泽仁卓嘎.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意识[J].民营科技,2010,6(10):52.

第9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作文教学 语言训练 想象 创新

新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总结蒙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写作教学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目的要求,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还对写作的相关技巧,写作的过程以及作文的修改提出了具体的目标。那么,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创新呢?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结合笔者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长期以来,社会上的人们把写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蒙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中学蒙语文教学中,把作文教学也放到了重要的地位。蒙语文教学要培养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就是说,把“写”作为蒙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轻视生活的体验和语言的积累。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讲到如何开头的方法时,又分出所谓的“悬念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等等方法。而由于训练周期长,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差,常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笔者主张作文指导思想应是——“生活,作文的源泉;想象,作文的翅膀;创新,作文的生命。” 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具体论述如下:

一、狠抓语言训练,切实打好基础。

俗话说:“字是打门锤”,“字如其人”等均说明书写的重要;不能眼睛朝天,把作文要求提得太高,而应面向多数学生的实际,先从基础抓起。错别字多,词汇贫乏,句子不通,就根本谈不上写文章。初中要巩固并逐步扩大识字量,努力消灭错别字,同时积累和丰富词汇,并弄清句子最基本的结构,使之规范化。要在巩固上述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分析理解能力,逐步做到使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实在、感情真切、条理清楚。

二、拓展写作空间,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是蒙语文学习的主人。蒙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标准》)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这就需要拓展写作空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写作是最具有开放性的,囤子课堂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风景名胜、农贸市场等,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当学生亲身走进这些地方,带着好奇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用真情与眼前的一切交流,对其思维和思想的冲击都是全新的。多数学生一旦落笔成文,往往情景交融,文思飞扬,容易写出自己的灵感和个性。这类活动,对多数学生来讲,不仅得到了写作上的训练,而且受到了思想上的洗礼。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辟网上阅读空间,加大知识容量和 信息密度,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 维和恢弘博大的胸襟,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再现其亮丽的色彩。作文要表现生活、干预生活。根据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原则,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有感悟的东西,努力发掘并表现身边平凡生活的美和意义,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以唤起学生作文兴趣。只要有了生活的底子,有了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有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作文自然就会血肉丰满,有真情实感了。虽然它也许还很稚嫩,但它毕竟是一种、可贵的生命的活动,真实的、鲜活的是创作主体个性的张扬。

三、培养想象能力,获取创新灵感。

著名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作文是创造性的劳动。夏丐尊就能从“落叶”一词中“认”出“无常、寂寞”等意蕴和情味。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很大,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最不利于创新。在作文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保证,有了这种素质,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要以创新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作文水平,鼓励创新,发展思维,为全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而不懈努力。

四、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作文教学

1、搞校内宣传活动,反映新人新事,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作文的乐趣。搞校园广播、体育运动会宣传、创办宣传窗、演讲会和辩论会等活动,动员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写作,学生总是乐在其中。特别像演讲会和辩论会,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写作热情和精品意识等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和张扬,让其真正感受到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对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

2、创办班刊或校刊,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班刊和校刊能够直接反映学生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创办这样的刊物,学生亲自参加撰稿、编辑、排版、装订等工作,在酸甜苦辣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提升水平。

3、举办作文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教研组还可以在教导处的统筹安排下,适当搞一些作文活动,比如创新作文竞赛、拟写班级广告语和校歌歌词评比等等,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促进作文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