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

第1篇: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非智力因素 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一个过程,是人们通过社会互助,形成人的社会属性,促使和保持社会的一致性,造就一定生活模式的人。实现人的社会化,对社会来说,使得社会生活和文化得以延续;对个人来讲是学习社会规范,取得被社会认可的地位,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资格”的人的过程。体育运动通过德、智、体、美、劳诸多教育手段,对青少年实施社会化,使青少年习得各种知识、技能、规范等。体育运动使学生强身健体,还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1]。当代青少年是跨世界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的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武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青少年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研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受到社会高度的重视。近几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出现了许多不良的苗头,焦虑、自卑,甚至出走、自杀。对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及心理健康的保护途径进行一些研究,应该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根据身心交互作用原理,身体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联系,体育运动在对青少年身体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特殊的积极作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健康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

1.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在于体育运动中经受挫折的体验。

许多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竞争意识、协作精神等方面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学校放松了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青少年中怕苦、怕累思想较为普遍。而学校方面也因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考试学科的分数,而忽视对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培养。体育运动离开竞争将失去吸引力和前进的动力,这种竞争又包含着协作的竞争,没有协作就没有竞争;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要符合规范,竞争后要正确对待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感受。通过体育运动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意志力、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这是很好的教育途径,也正是体育教育的独特作用[2]。

体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征服,由不会到会,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近及远都是不同程度的征服过程。不论是征服自我,还是征服对手都不可能有永远的胜利,这就是体育运动的挑战性。这个挑战性表现在你战胜了一个对手,会有更多个对手,你克服了一个高度,会出现更高的高度,你达到了一个目标,就会有更新的目标始终存在。在这种挑战与征服的无休止轮回中,每个参与者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暂时性,而努力征服是永恒的,失败和胜利对于体育来说都只是过程和新的起点,这一次次失败除了能激励我们不断拼搏外,还促使我们对失败和胜利的辩证思考,有利于青少年理智、科学地对待人生和社会生活。如果我们经过失败和成功的多次体验,青少年或许不会因荣辱得失,为碰到学习困难而无所适从,更不会因为失意而厌世颓废。尤其在今天,青少年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挫折和失望的经历很少,体育运动中的征服困难和感受失败的经历对于他们大有裨益。

2.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心理品质。

青少年所处的生理发育期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个人的社会化与自然生理、心理发展是同步的,实现个人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心发展和谐状况。所以,评价青少年个人社会化完善与否,能否全面衡量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是重要标志。而青少年非智力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个人社会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非智力因素从大的方面讲有动机、兴趣、情感、志向、性格等,从具体方面来讲又表现为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自信心、自尊心、自制性、坚持性、良好情绪等。体育教学活动以其独特的方式完成学校教育所赋予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行的任务。例如:在中长跑运动中,学生在遇到生理极点时,在老师的预先启发下,在同学的鼓励下,会调动体内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这种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又能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坚持性等品质。这些因素对于青少年社会化是至关重要的。

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使人们顺利地调整生活习惯,顺应新的生活节奏,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均采用快速灵活的运动形式。体育健身运动能够提高人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勇敢、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可克服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厌烦、焦虑导心理障碍,稳定心理情绪,提高社会应力。在运动场上,竞赛强调规则的完整和准确。一旦认可,任何人就必须遵守,据此竞争和创造。规则的存在和完善,是构成竞赛的前提。机会均等的竞技促进了人的平等观念。过去人们所理解的平等是平均主义,要求是终点上平等,体育竞赛让人体所理解的平等是机会均等,要求的是大家一起站在起跑线上的平行,只承认最终的比赛成绩,才能有充满生机的运动场,才能永远给予人人机会,鼓励他们勇于上进。体育活动的多样性造就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完整性。总之,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接受生理、心理双重负荷,体验运动的和成功的喜悦,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场所和途径。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

个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助中完成的,任何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都与他人发生社会互动的关系。通过社会交往产生的人际关系,它渗透到每一种社会关系的内部,扎根于社会群体中间,并且有情感特点[3]。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大大提高群体内部的整合力,或者说亲和力,它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培养青少年参加体育健康运动的自觉性与责任感相结合,让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的要求、对待人生,这是塑造自身性格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体育教育中性格教育的一个核心成分,因为它是性格结构中态度特征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要使青少年在体育健身运动中守纪律、能自制、表现出锻炼的自觉积极性,就必须使青少年对自己所从事的健身运动具有稳定且与我国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相联系的目的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体育运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以制度、规则、规程等为代表的,规范着交往参与者行为的人为的约定形式,这些规范性的约定对于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们具有限制和教养的作用。

体育运动的规范来自众多具体项目的实践并适应了参加者的需要,所以,在大量的体育运动中,人们以制度、规则、规程的形式,限制参加者的行为,使其遵照相应的规范和约定控制自己的行为。

体育运动的规范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判断基础上的人为约定,并在自身的完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规范体系。现代体育运动的规范性特色首先表现在规范的公正性上,这种规范的公正性不断地排除各种狭隘因素的影响,以其制度、规则、规程的形式,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和行为依据。这种规范的公正性又是以限制的形式体现在体育运动中的,规定了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现代体育运动的规范体现了其广泛性的教养作用。因为体育运动的规范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融和了不同民族、不同团体、不同个体的伦理准则和共性,所以在消除偏见,实现对话,克服狭隘因素的影响方面,能够达到较高程度上的一致。

总之,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接受生理、心理双重负荷,体验运动的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场所和途径。学生之间通过遵守共同体育规则前提下的互动活动,学会在大集体中如何团结、合作、互助,如何公平竞争等生存方式。寻找心灵的安宁与慰藉,进行生命搏击的勇气和信心,从中感受生命的价值。使个人的气质、智力、能力、需要、动机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既体现了现代体育的根本原则,又揭示了体育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曹湘君.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51.

[2]吴小秋.浅谈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教育[J].体育与科学,1996,(3):26-29.

第2篇: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体育运动中职生心理疏导

体育运动是教育中的一门必修科目,是一种积极的活动。体育运动能够通过运动来促进人体的心理健康,具有心理疏导的作用。在学校进行体育活动中,如果学生积极的其参与其中,并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能够逐渐的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自信,使自尊心得到提高,解决在其他方面出现的烦恼,将紧张的神经得以缓解。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职生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体育运动对中职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使中职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生活和学习。

一、中职生心理的现状

(一)中职生对环境的不适应,使其产生自卑心理。

对于中职生来讲,进入中职学校会产生对陌生环境的排斥,虽然进入一个新的学校,但是依然显的有些压抑。因为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失去的家庭在学习上督促和教师在学习上的关怀,致使中职生逐渐的感到束手无策。虽然每名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是突然之间的转换,会导致许多的学生不能尽快的适应环境,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稍遇困难就会精神抑郁。

(二)中职生对学习的不适应,使其产生为为难情绪。

对于中职生来讲,学习环境不同于其他普通学校,在进行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有其是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在进行教育过程中,如果不能够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就会造成学生之间互相排挤的状况,使得一些自身能力素质较弱的中职生,逐渐的产生为难情绪。长此以往的这样下去,就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出现障碍,影响学生都会体育活动的态度。

(三)中职生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使其产生精神抑郁。

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后,面对全新的面孔,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问题,会感到力不从心,对人际关系之间不适应,导致学生的心理变得压抑,逐渐产生精神抑郁。由于中职生的特殊性,每个人的性格都比较独立,交往起来都十分的困难,特别对于女学生来讲,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二、体育运动对中职生的心理疏导研究

(一)体育运动能够改变中职生的心理活动。

体育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身体进行运动的一个过程,这种方式能够直接的将人从“静”的状态下转变成“动”的状态,使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进入到活动期,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使自身的机能处在一个亢奋的状态,将神经细胞尽量的激活,进而增强体制。对于中职生来讲,这样的一种活动能够改变他们孤僻、寂寞的心理,因为中职生往往都会存在对自己不够自信,以为自己作为一名中职生没有任何发展的一种心理歪曲的现象。所以,体育运动把中职生有效的调动起来,让沉浸在脑海中积极向上的思想激发出来,成为一种推动中职生心理转变的手段。

(二)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中职生的精神境界。

通过相关资料的显示,体育运动能够帮助人们免疫力的提高,在运动过程中促进血液的循环,使人的精神产生振奋,心情变得愉快。因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降低机体的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并降低在安静时候的血压和心率,进而减少心理紧张的情绪。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所具有的心理压力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较,心理的压力要更加的沉重。由于现代的中职学校的中职生学习的水平都很一般,自身的素质普遍较低,在家长施加压力的同时,面对同龄人在相对好一些学校斤进行学习,心理会有相当大的压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能够调节静态中的身体机能,使其产生兴奋的状态,尽量把压力减到最轻。

(三)体育运动能够改变中职生心理的缺陷。

体育运动通俗的来讲就是生活中的一种基本活动,但是确实高于生活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会因为两者之间年龄、工作、生活、身份、情感等等原因而存在相互之间的戒心。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形成人与人之间更加深入的交流,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共同进行体育运动的次数增加,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更深的强化。对于中职生来讲,由于特殊的环境与不同的心理,学生之间都存在着相互戒备的心理,都不愿意将自己的心扉打开,但是,用过体育运动的进行,能够让他们在运动过程中,逐渐的发展自身的长处和优点,并在运动过程中互相帮助,逐渐的改变中职生对人处事的态度,让心理的障碍得到缓解,最终使他们互相了解、共同进步。

(四)体育运动能够成为中职生心理障碍宣泄口。

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讲,无论是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当中,都会有着不满、压抑等负面的情绪。这些负面的情绪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解决和控制,就会影响到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更严重的会造成人体上的伤害。对于体育运动来讲,就是一个对心理产生的负面情绪合理宣泄的活动,在进行运动过程中能够将注意力转移,逐渐的消除或减缓心理障碍。对于中职生来讲,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常性的出现负面情绪,而且没有及时的对负面情绪进行合理的宣泄,导致相互之间出现口角之争,更有甚者出手伤人等。通过体育运动,能够让中职生在活动中充分的将不满和悲愤的情绪宣泄除去,使自身拥有一个好的心情,最终成为一名好学生。

三、总结

总的来讲,体育运动是能够增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段之一,能够有效的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通过活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使每个人都能敞开心扉去接受别人。通过体育运动,将中职生的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为中职学校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3篇: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心理回馈 效应 大学生 心理

什么是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它通常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看法、态度、倾向和相关的行为[1]。长期处于压力和烦恼的大学生,不仅产生焦虑、自卑、孤僻、忧郁、敏感等消极情绪,而且有少数无法应对,采用转向攻击或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数据显示: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中,大约有14%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出现敌对情绪;2005年,北京某高校在四个月时间内先后有4起自杀事件;2006年2月28日,广州某高校一周内连续三名学生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数字是冰冷、客观而不容回避的。如何指导学生正常地应对各种心理压力,进而保持心理健康,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都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体育运动的心理回馈机制、生理机制和干预因素对心理的改善作用,提出以大学生寝室心理场为隐,以体育运动为显,显隐结合的心理干预模式,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

体育运动的心理回馈机制

众多国外研究者在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后指出:利用体育运动的生物反馈方法可以转移和减轻心理压力,在加速血液循环和加深肺部呼吸的同时消除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适应和应对效能。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1.体育运动对抑郁的心理回馈效应

抑郁是一种复合性负情绪,它会使人产生悲伤、羞愧、恐惧甚至负罪感[1]。其表现为:悲观、绝望、无自尊。巴芬勃格尔记录了23岁到27岁间男性的一次关于抑郁症的回馈关系,发现那些从事高度活动(2500千卡/周)、中度活动(1000千卡至2499千卡/周)和低度活动(少于1000千卡/周)在获得临床抑郁症的风险上分别是8%、17%和28%。McInman等人对运动后的被试者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紊乱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2]。Mutrie总结了10项随机对照研究,提出:身体活动能降低发展中的临床抑郁症风险;实验研究说明有氧和阻力运动能有效地治疗抑郁症。Martinsen总结多年的临床调查,指出有氧锻炼或不强烈的体育活动有助于轻度和中度抑郁程度的降低[7]。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状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状态。

2.体育运动对焦虑的心理回馈效应

焦虑是个体对不确定因素所产生的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1]。心理学家Petruzzelloe和tal在对104项有关身体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后指出:每天长于20min的身体活动,可有效降低焦虑;渐进性放松练习也可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身体锻炼比渐进性放松练习更能有效地降低焦虑;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可以降低焦虑反应[3]。布朗等报告了对167名学生在研究前和运动10周后分别作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慢跑、摔跤、网球有显著意义的降低焦虑。通过研究证实:长期参加体育运动者患焦虑症的危险性明显低于不参加运动者。

3.体育运动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心理适应和应对效能的心理回馈效应

体育运动是一种个体参与、集体配合的一项综合性活动。人们在参加运动中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快慰感的同时享受运动给予的回馈:心灵的愉悦和机体迸发的活力使人陶冶情操,心胸开阔,乐观开朗,积极上进。运动项目的丰富,参加人数的不同,形式的多样,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要求和爱好,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运动项目,从而获得其中的乐趣。成功感,自我控制感,竞争感,自信使参加者的主观幸福感提高,进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个体的应对效能[3、5、6]。

体育运动心理回馈效应的生理机制

1.内啡呔释放机制。内啡呔产生于脑、脑垂体和其他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增加脑血流量,促进内啡呔的释放。这个内啡呔具有吗啡的作用,它能使人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以及舒适、欢快的情绪体验。

2.转移机制。人类的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通常发自左脑半球的思维部分,而产生愉快情绪的区域在右脑半球。当人在运动时,左脑半球会逐渐受到抑制,而右脑半球则逐渐活跃,从而情绪转移取得支配地位。

3.单胺机制。资料证明人脑的神经递质如去甲状腺素(NE)、S—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有关。而体育运动可以提高甲状腺素(NE)、S—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甲状腺素(NE)、S—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的改变在促进运动后的情绪变化中起媒介作用。

4.放松机制。身体活动可以引起体温的升高,即脑干温度的变化可导致肌梭活动和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减少,使人产生短时间内安静的效果,进而引起放松状态。

此外,由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降低了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特定的应激对生理的影响。从心理神经免疫学角度的研究发现,运动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作用途径降低应激反应的强度,抵抗心理压力对机体的损伤。从而使人注意力、记忆力、反应速度、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

体育运动各干预因素的心理回馈效应

运动的构成因素包括: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持续时间、运动种类。所谓运动干预是指运动各构成因素单独和交互作用与学生心理改善的关系。

第4篇: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体育 小小学生 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但是,在小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体育运动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小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四、体育运动调节小学生的情绪状态

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小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五、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小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小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六、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小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小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患者心理的心理导向。

体育活动能让小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活动能使小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小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通过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小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小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能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9).

第5篇: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

体育心理学实际上就是为体育服务的,体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二者缺一不可。体育心理学有狭义体育心理学和广义体育心理学,研究整个人类的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规律称之为广义体育心理学,而研究学校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规律称之为狭义心理学。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发展的规律结合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提高教学的质量,真正的帮助学生使其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一个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比赛的成绩,还可能会对自身的身体造成伤害,而这两方面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心理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体育心理学的意义分析

任何人这一生都需要运动的陪伴,良好的心理是健康发展的基础,体育心理学同样是体育运动训练和竞技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体育教学是运动训练的基础,初步教学掌握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是运动训练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外在的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但是心理素质教育是体育教育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影响学生最终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1心理活动的作用学生在体育的学习中会有多种不同的体育情境,体育学研究表明在这些不同的情境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是复杂多变的,而心理现象的改变和体育活动的锻炼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人精神的体现,可以影响人的决定和行为,现在的教学已经不会忽视人们内心的需求,心理教育也是实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角色。

2.2消极心理的转变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的变化,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宠儿,各大中小学和高校都提倡进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体育教育并不被教师所重视,实际的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然而,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学习态度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体育心理教育是改变人们对体育教育消极心理的重要因素,所以,转变消极的心理,提高体育心理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是很必要的。现在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体育心理教育要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积极的对待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让学生能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

2.3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体育不是蛮力的运动,简单的跑步、跳跃,在体育的教育过程中也是要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巧的,然后不断的训练,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学生往往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学习减压的方式,一种情绪的宣泄,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心理教育的知识来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用正确的运动方式和态度减缓压力和宣泄情绪,这是体育心理教育的目的,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3.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各科目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有些学生非常不喜欢体育运动,害怕在运动中受伤或出丑,以消极的认知来对待体育的教学,这是不对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评估,对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体育动作有着错误的理解,从而产生一种逃避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体育的恐惧心理,不断鼓励学生,并耐心的示范,使学生对体育有着正确的认知心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各科学习的推动力,体育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学生对体育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健康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才有克服的信息和勇气,这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体育心理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认识社会意义,矫正一切不利的心理因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克服学生体育训练中的心理障碍一般学生的体育运动并不会有台高难度的动作,往往都是体力和耐力的训练,但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对体育有一种恐惧和胆怯的心理,一方面是担心不能完成动作,一方面是担心在运动过的过程中受伤。学生一旦产生这种心理不容易被解除,会缺乏自信心,心理的变化一定工会影响学生的动作反应,尤其是产生恐惧、害怕心理时,行为就会变得迟钝,动作不精准,甚至是四肢颤抖,手脚发软等情况,这时候学生肯定是不能完成体育技术的授课的。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安全的防护,寻找学生的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帮助学生由简入难,有层次的训练,并根据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行针对性训练。

3.3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减少体育训练的伤害一个人瞬间的心理活动变化就可能造就不同的结果,尤其是体育运动,更要集中注意力,否则不但影响成绩,还可能发生意外受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根据学生呢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不断改善教学内容,从而制定出更受学生关注和喜爱的教学模式,这样同学才能在学习中更加集中注意力。

第6篇: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

1 选题依据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认真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选择了“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专题研究。本文旨在首先对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香港和北京两地的异同点,以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经常参加者在心理压力的诱因和困扰程度上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香港浸会大学张小燕博士提供的“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调查”对京港两地的200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已被社会和体育科研部门认可)。

2.2 统计分析对比法

调查所得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处理。

2.3 测试对象

北京4个城区的普通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年级的1040名12~19岁的学生(男506,女534),香港地区的969名10~19岁的学生(男427,女542),共计2009名测试对象。

调查中我们将那些每周除体育课之外,还参加体育活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群体进行测试分析对比。

3 结果分析

3.1 京港两地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困扰程度对比

我们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将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归纳为12种,即①家庭、②学业/功课、③考试、④同学关系、⑤师生关系、⑥朋友关系、⑦生理问题、⑧金钱/经济、⑨个人前途、10、11环境污染、12黑社会。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按照1~10的等级标准进行回答。将回答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1 北京和香港地区之比较:

按地区来看,北京或香港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的人均在80%以上。从困扰程度来看(图1),除了环境污染一项北京学生得分高于香港之外,其余项均是香港学生得分高于北京。在1~9项和 第11项上两地相比均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P

转贴于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几个主要诱因对比

除表明香港青少年受心理压力困扰的程度普遍高于北京外,还可看出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依次为考试、学业、个人前途、金钱、家庭等;北京则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环境污染和同学关系等。前3位诱因完全一样。

3.1.2 男女性别之比较;

调查结果看出北京地区女生在12项心理压力困扰中有9项高于男生,其中在考试、生理问题、个人前途和环境污染项目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3.2 参加体育运动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

我们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也就是说,那些除了必修的体育课之外,又能保证每星期参加两次以上的体育活动,每次活动30 min以上的人,列为运动群体;其他为不常运动的群体。然后再比较他们在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的差别。图2是北京地区1040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9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前6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北京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是香港地区969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10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第1、2、3、4、6、7、9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表 对青少年心理困扰时最信任的帮助者的调查(占总人数%)

地区(人数) 第1信任者(%) 第2信任者(%) 第3信任者(%) 第4信任者(%) 第5信任者(%)

北京N=1040 朋友(81.3) 父母(63.8) 同学(56.1) 兄弟姐妹(34) 老师(25.2)

香港 N=970 朋友(80.3) 同学(64.8) 父母(60.7) 兄弟姐妹(45) 其他亲人(24)

香港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3.3 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常寻求的解决办法

我们调查了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所寻求帮助的情况(见表),可看出他们最信任的帮助者首先是朋友,其次是父母或同学。北京只有1/4的青少年寻求老师的帮助,而香港青少年在首选的前5类帮助者中没有老师。这说明青少年大都与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也表明当前学校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智力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关心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对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解决方式的调查,可看出京港两地男生中大部分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大部分女生是找人商量帮助解决。这说明男子的独立性相对高于女子。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给予女生更多的关心,同时也要加强她们独立性的培养。

3.4 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几个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3.4.1 对近期青少年自杀问题所持态度的调查

此次我们还调查了青少年对自杀问题的态度,结果表明,北京青少年中有28.1%的人认为自杀者值得同情,其中女生多于男生达30.3%,还有3.6%的人认为自杀是对的。香港青少年中有12.6%的人认为自杀者值得同情,2.4%的人认为自杀是对的。这一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因为,青少年自杀的动机比较复杂,有人是为了表示对家庭或学校的抗议,有人是为逃避痛苦、压力和寻求解脱,虽然这只是少数人的反常行为,但却对广大青少年产生极其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人生观的教育。

3.4.2 对几项特殊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又对当前在青少年中常出现的几个心理问题,如吸烟、减肥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京港两地青少年中的“烟民”分别有4%和4.3%,而男生多于女生。在当前世界范围的禁烟运动中,青少年吸烟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北京女生中有33.7%的人,香港女生中有47.5%的人参加了减肥者的队伍。而因不合理的节食减肥给青少年带来的身心危害经常发生。因此,社会、学校及家长都应更关心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她们多参加体育运动,是最好的健身运动和减肥途径。

4 结论

4.1 北京和香港两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在困扰程度上香港青少年略高于北京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

4.2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7篇: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体育运动 体育审美 研究

近年来,对体育与美的表现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这无疑丰富了体育美学的内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的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体育运动的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前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内容。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与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和传播体育美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取胜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体育运动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的联系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概括、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融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的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形式。任何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人在艺术作品中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运动中人是表现的主体。前者作为间接美出现在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后者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又是表现的形式。文学艺术美需要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文字、声音、色彩)作为艺术美的媒介,而体育美的媒介就是运动着的人体。文字艺术美侧重于人们的审美想象,体育美则更重于人们审美感知。文学艺术美通过艺术媒介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静止性,而体育则表现在人体运动的全过程中,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感。因此说体育美是一种流动的美,动态的美。

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以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的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神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姿态;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育美之中,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第8篇: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

摘 要 大学教学以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为最终教育目标,在“健康第一”理念的指导下,高等教育阶段十分重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本文就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大学生 身心健康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身心健康是新的健康观念,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其个人发展和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个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巨大影响力。

一、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不仅能加速人体新陈代谢,还能使得机体更加协调运转。大学生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可舒展筋骨、增加身体舒适度,还能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大学生刚刚从劳碌的高中走来,曾经的昼夜苦读、废寝忘食,使得他们许久没参与过体育运动,以致于并不习惯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我们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当前大学生中肥胖者居多,这不仅和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有关,更与他们疏于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营养与少运动使得很多大学生体型过于肥胖,缺乏平衡、协调和匀称。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能有效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还能使得身体各个部分更加协调、灵活,有助于健康体魄的练就。

有关数据显示,当前很多疾病在年龄上呈现下滑趋势,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疾病的出现都和人体的血红蛋白量、肺容积、心脏容积等因素有关,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其心脏中血流的输出量会明显高于不运动的人,血流速度的提高有利于排泄掉人体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毒素等有害物质,可大幅降低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率。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提高自身免疫力,还可使得神经系统更加灵活机敏,对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都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另外,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处于高密度群居的状态中,周围环境中可能随时出现某种病菌感染与侵蚀着一些健康个体,只有那些体质好的人才能有效抵御病毒的侵扰,不轻易受到感染。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人体在运动状态下,体温会自然升高,在这种状态下身体会产生多种特殊物体以保护身体不受外界干扰,始终保持正常的代谢能力,最终减少疾病的发生。简而言之,大学生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可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塑造完美体型,有效延缓各种疾病的提前出现。

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意志力和情感上都还尚未定型。当前,大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竞争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不足;2.人际交往能力低下;3.考试态度不端正;4.压抑、空虚、孤独受挫后一蹶不振。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和家庭教育、学习背景、个性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为彻底解决以上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多项研究后发现,体育运动可有效消除人的不良情绪,可快速排解冲动情绪,恰当的持久的运动行为可增加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借助运动可结交更多的良师益友,对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更可借助恰当的运动项目提升大学生的耐心和品格。习惯于运动的人,可快速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使得身心处于轻松状态,对消除大学生的失望、沮丧等不良情绪有着巨大作用。具体来讲,体育运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上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排遣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不健康的关键因素,而适当的体育运动能给人带来喜感和愉悦,并能快速驱赶走不安和紧张的情绪,进而使大学生拥有更美好的情绪,最终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有研究数据显示,持续进行半个小时的有氧跑步,可明显缓解郁积在人体内的抑郁、愤怒、焦虑、困惑等消极情绪,习惯性的适度的体育运动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快速养成。

第二,磨练意志力、提高适应能力。社会发展需要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是一种集合各种情绪体验的运动形式,是帮助大学生战胜困难、磨练意志、奋发图强的有效形式,借助体育运动可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的特点,使得他们在挑战自我的运动中不断激励自我、赶超他人,久而久之养成积极追求良好情绪的心理特点,逐渐养成健康的品格。

大学校园中的体育比赛,不断地以失败、成功的形式评判着比赛者的能力,在失败与成功中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他们不断磨练意志力和提升自我的抗挫折能力。并且,体育竞赛中还存在着严格的规则和纪律,参赛者必须依照各种规则完成比赛活动,这对大学生自制力和纪律性的锻炼有着积极作用,可使得学生们在比赛中慢慢学会控制自我,不可不分场合地释放不良情绪,对个人修养水平的提升也十分有利。另一方面,很多体育运动都在室外进行,冬寒夏热,风吹日晒,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只有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和下定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才能顺利完成体育比赛,这种应对各种不良环境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快速适应外界能力的提升。

总之,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衡量高校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体育运动又是一种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有效形式,因此以体育运动为手段促进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徐晋妍,杜梅,王跃.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2.09.

第9篇: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代表了一个群体。他们,有些是些刚刚从高中毕业、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朋友、孤独的一个人走进了陌生的校园;有些是经过一年的洗礼,渐渐的熟悉了彼此的存在的老生;有些是将要踏入社会,走向未来,迎接挑战的年轻学子。。。。。。人们关注着他们,对他们期盼,对他们祝福!那么,有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面对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又需要些什么呢?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清华博士张某在家待业7年,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也不能很好地与人(包括家人)进行思想沟通等诸多事例,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社会尤其是教育者的重视。科技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节奏也随之加快,大学生普遍感到各方面压力的也在加大。由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品性,到了大学,漠视集体,漠视他人,漠视生命,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的情况比比皆是,很难改变。研究表明,在大学,约有19.7%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从2007年底的数据来看,全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4,而且随着年级与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问题有增多趋势。

心理健康因素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2/5和3/5。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理性认识

在各所高校中,大多都设置了心理教育诊所,有专门的心理医生。不仅如此,还定期的举办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可真正起到作用的,又有多少?

日本有位体育心理学家说:“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遇到任何困难和障碍的问题,精神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热认可的方式进行克服。科技论文。”

在学校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水平有个的正确认识,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这是必要的!

学生们需要正常的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和注意力。。。。。。认识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人、对己,都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会对人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毅力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有目标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前进。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如果人们经常被消极情绪笼罩,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会使得生活和工作,都轻松很多。

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

心理的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科技论文。

3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以上的要求,经过一系列的、有效的体育活动,学生都能得到。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保证了心理的健康。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一种活动,人脑是身体的一部分。心理是一种感觉,是思想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急促。通过加强学生对身体的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拉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增强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是集体活动,需要团队的合作与配合。个人的英雄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团队的需要,但是个人拼不过集体,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只有团队之中的每个队员间完美的配合,不懈的努力,团队才有可能胜出。就像中国的男足,没有合作,没有努力,也就没有进步。相对与中国女排,都是团体运动,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关键还是在团队的配合上。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核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敢,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 结语

体育运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让学生们在挫折中成长,在成功中飞翔。让同学们懂得了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互帮互助,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并不仅仅只能是大灾过后才有大爱,中华的民族气节并不是只在灾难过后才能体现,灾难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毁灭。凤凰浴火重生,在泯灭中成就的不朽,虽然美丽,但更多的是沉痛的哀思,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拼搏,民族气节、民族精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形成、都能够完善,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