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

人文精神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精神的理解

第1篇: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护理问题;神经外科;认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27-01

神经外科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复杂且变化很快,因为颅脑疾病和受伤导致的意识障碍以及感知障碍,使很多并发症甚至是意外事故发生的几率很高,也由此引发相当多的医疗纠纷。美国医院将神经外科与妇产科并列为风险最高的两个科室,而内科的风险低于前者的15%。护士的业务水平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也是护理工作内在质量的重要组成[1]。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必须降低危机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有正确的判别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受到的伤害。我院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间对神经科护士进行了关于护理问题认知水平的考查,并由此制定了处理规范,既提高了护士业务水平,又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的几率。现阐述如下。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院在此期间工作在神经外科的护士共28人,其中男性5人,女性23人。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0.2岁。本科学历6人,大专19人,中专3人。有主管护师职称的5人,护师10人,护士13人。工作年限在2-16年,平均4.8年。

1.2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由专人设计、发放和回收统计,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年限等。(2)调查对象对护理问题原因的认识程度,如管理制度、医疗花费、护患关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问卷附有统一的指导答题部分,使护士写出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答案均为“是”或“否”两个选项,最后认知率等于“是”的答案数除以“总答案数”得出。此次问卷全部回收,有效。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神经外科护理问题原因分析

3.1.1 病房管理制度 存在的问题有:对护理和抢救经常使用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不周,有些设备和药品数量不够或种类不齐,使用后补充不够及时;病房陈设和病房用品不完善,不能做到用后立即消毒处理;一些设备性能较差和保养维修不够。另外,护理文书是医疗纠纷的重要资料[2],因为它与患者的医保、赔偿的问题息息相关。

3.1.2 护理质量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能否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能否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患者身上;是否对患者的病情和个人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交接班制度的执行是否严格;是否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范,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是否不折不扣的执行医嘱。这些都将对护理质量产生直接影响[3]。

3.1.3 医疗花费 本科患者多数病情严重,病程冗长,有很高的致残和死亡率。在患者亲属长期照料病人期间,由于患者病情复杂,容易反复,甚至有昏迷或死亡的可能,同时医疗花费居高不下,一些亲属容易冲动,责怪医院,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医疗风险,在此条件下非常可能发生医疗纠纷。

3.1.4 患者原因 ①床上坠落:很多患者意识不清,肢体运动障碍或者短时间内行动受限,这些都可以导致患者从床上坠落。②压疮:患者进行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不能自由活动,皮肤有可能出现水肿、抵抗力下降的现象,如果患者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的话,出现压疮的几率就非常大了。③摔倒:一些情况下患者容易摔倒:患者年龄过大;地面湿滑;灯光昏暗;缺少护栏;服用影响意识的药物等。④感染:气管插管、静脉置管、引流管等都可以破坏患者身体原来的防御能力,一些治疗和检查操作也可以损害患者机体的防御机能,使外部病菌进入患者体内,感染的可能性大为升高。⑤误吸:医院作为公共场所,人员密集,空气中很多病菌可以直接进入患者呼吸道,而气管内套管或者吸痰操作时也可能导致患者呼吸道感染。

3.1.5 医患关系 神经外科的患者病情复杂、反复,昏迷也经常出现,一些护理人员不擅于和患者与亲属进行沟通,不能合理、耐心的回答患者及亲属对病情、用药、护理和费用的提问和质疑,很容易使亲属情绪激动,让本来就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患者亲属对医院的不信任更为严重。

3.1.6 人事管理 神经外科的工作压力大,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造成身体疲惫、精神紧张,工作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

3.1.7 业务技能和理论知识 神经外科的护士不仅要掌握本科的护理知识,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抢救知识。如果不能熟练掌握操作规范,正确应对常见故障,都会给护理工作带来问题。

3.2 解决问题的措施 我们科室针对存在的问题,讨论后提出整改意见,提高护士对护理问题的认知程度,提高护理水平。

3.2.1 强化病房管理 建立健全的神经外科护理工作制度,病房进行重新布局,抢救程序规范化,抢救药品摆放位置固定,由专人检查是否需要补充和更新。新设备、仪器在使用前进行培训,确保使用方法正确,不发生事故。强化各项管理制度,如无菌工作制度和物品清点制度等。

3.2.2 提高服务意识 神经外科患者行动不便,卧床时间很长,并发症也较多。因此在护理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细节,预防压疮发生。确保床单干净、干燥,使患者保持在舒适的。密切注意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情况,定期巡视。基础护理是患者安全、舒适的重要方面,是护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直接表现了护士对患者的服务精神。护士要严密监视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各类管道要保持畅通,仔细记录引流液体的流量、颜色及性质等数据,严密监测切口是否有渗血出现,劝说患者饮水以防止泌尿感染。如果患者有强烈的疼痛感,要立即治疗,或通过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来减轻他的痛苦,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

3.2.3 改善医患关系 护士要耐心而有效的与患者、家属沟通,回答他们对医疗工作的问题和质疑,尽力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护理工作。让患者家属知道护理中潜在的危险及应对措施,及时向家属通报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加深家属对患者疾病的认识程度,稳定患者情绪,为促进患者康复创造条件。

3.2.4 完善人事管理 实行弹性值班制度,在午班、晚班进行交接时严格遵守程序,降低差错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排班搭档合理化,尽量安排新老、强弱进行搭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发掘人力资源。

3.2.5 系统化培训 定期对护士进行业务水平的培训和考核,包括疾病护理知识,专用仪器的使用等。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工作制度,安排知识培训和讲座。

只有提高护士对护理问题的认知程度,健全各种制度,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和谐医患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才能为患者的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晓英,闫翔,王雪梅,等.浅谈护理安全和风险防范[J].西南军医,2007,9(11):143-144.

第2篇: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特点

人文教育解决的不是“头脑”问题,而是“心灵”问题,人文知识和素质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层次上,才能得以复活并彰显和实现其价值。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不同于科技素质教育,它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

一、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文精神的获得是他人不可代替的,必须自我躬亲、独自完成。对比之下,在科学领域则无须每个人都要发现和理解宇宙奥秘,他人可以代替我们去想、去做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和办到的事情。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事情可以由一部分人代替另一部分人去完成,而唯独人文精神是所有人、每个人“份内”的事,不可能靠少数几个精英来代替。思想家可以引导我们思想,但却代替不了我们思想。思想的财富只能通过思想的方式才能继承和受用。正如杜维明先生所指出的,“文化能力一定要通过体验,没有别的路可走,正如学钢琴要去弹一样。如果没有实践,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让它展现出来,这种文化能力是不能被掌握的。”就是说,人文精神具有社会性、大众性、广泛性和普及性的特点,人文精神的建构需要每个人亲自去完成,是每个人的份内事。人文教育在本质上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这也是人文精神的进步比物质文明的进步更为艰难的原因所在。

二、人文财富具有不可转让性

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表明,精神建构过程是不可替代的,人文精神财富因此也是不可转让的。物质财富一经转让给他人,他人就有法律权利直接支配和享受这些财富,而精神财富却不能这样轻易地“继承”。精神财富的继承是在价值认同中,自觉地不断学习、不断理解、不断体认、不断发扬的精神劳动过程。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就不可能去“支配、享用”这笔精神遗产。换句话说,物质财富的继承靠的是一种法律资格,而精神财富的继承靠的则是一种“能力、价值资格”。思想不是自然遗传下来的,在精神领域不存在“父是英雄儿好汉”的定律,相反,却经常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形。精神财富的不可转让性,意味着人文精神很容易在时间上丢失、在空间上阻隔。因此,人文精神的弘扬,需要向人们凸现人文精神的价值魅力,使人们产生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形风气、人文氛围、人文风俗、人文传统。

三、人文教育具有不可停歇性

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决定了人文教育的不可停歇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必然的、逻辑的进步过程,虽然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也有停顿和曲折,但停止并不意味着倒退。然而,人文进步不存在必然的历史递进性。停歇即停止人文养育、无视人文积累,这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的倒退、放弃和堕落。在人文领域,经验的力量远比逻辑的力量强大。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人文进步则举步维艰,甚至出现了某些倒退。人文养育不仅在于不停地进行理论教育,更在于不停地进行经验解释和道德精神的唤醒。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认知问题,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则是体悟问题,体悟自然是不可停歇的。人文精神的提高未必要与时俱进,也未必要逐龄而增。不能说现代的人文精神一定比过去更为进步,也不能说成年人一定比少年儿童更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表现在自觉地守护、探索和反思之中。人文教育是一种自觉的精神守护和精神阐释,放弃守护和阐释,人文精神就要堕落。因此,人文教育永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只能是一个永恒的精神追求过程。

四、人文理论具有隐喻性

与清晰、精确的科学语言相比,人文语言和理论的特点是具有隐喻性、混沌性。科学常常应用数学的、逻辑的符号性语言作精确陈述,在理解上并不产生歧义,而形上性的人文学科则根植于自身的隐喻性之中。表达的隐喻性、间接性、混沌性是人文学科的显著特点。比方说,自然科学的语言陈述都有确定的所指,而人文学科的语言陈述却并不代表真实的客体,诸如“本源、自我、理念、神、道、自由、灵魂、意识”等。这意味着人文教育在本质上是揭示隐喻的过程,它不是用概念解释概念,用逻辑推演结论,而是要给出一个语境,给出使意义在其中得以显现的场所,从而使思维不至于束缚于个别之物、特定之境,而进入本质性的、语境性的意义领域,进入思想的状态。教育就是给出一个语境,使学生生成意义。正因为如此,比喻在人文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不懂得比喻就不懂得人文教育的方法。借助于比喻,人文教育才能透过文字看思想,通过语言得精神。

第3篇: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

摘 要 竞技武术作为体育的一项运动项目,它具有体育的基本特点,又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属性,因此探讨竞技武术回归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主要从人文精神的概念开始阐述武术和人文精神的主要关系:武术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精神是武术运动的精神支柱;然后分析竞技武术缺少人文精神的原因;最后撰写在竞技武术中回归人文精神的途径主要有:关怀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关怀运动员的受教育权利;关怀运动员的情感需要;关怀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等。希望通过武术与人文精神的探讨,可以对竞技武术回归人文精神做出一定的贡献,让竞技武术朝着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 竞技武术 人文精神 回归

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精神。在西方文化里,人文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的一种思潮;广义是指由西方哲学中所培育的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欧洲精神文化传统[1]。在中国文化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不断深入。在现代意义上,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执着追求的一种文化精神,其核心思想是“以人文本”[2]。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血缘和形神相依的联系。近年来,武术具有的文化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武术与中国武术文化所衍生出来的人文精神是紧密相连的,对竞技武术回归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也越来越认可。

一、 武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一) 武术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中国武术作为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深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润泽[3]。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宇宙观、天人合一观、本体论和辩证思维观等不仅影响中国武术技术层面上的拳理技法,而且影响中国武术文化层面上的价值取向、精神内涵。中国武术的“天人合一观”既尊重自然变化的规律,又兼顾人类生存的需要,既注重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对峙和冲突,又注重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和人自身的自然本性,从而避免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所造成的人对自然的破坏[4]。在当今社会,由于人类过分的掠夺自然资源,引发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所以让中国人了解中国武术的“天人合一观”,使中国武术回归人文精神是极其重要的。

(二)人文精神是武术运动的精神支柱

中国人文精神就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种文化所形成的基本文化精神和优良品格,其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和价值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性文化精神[5]。在当今社会中,由于人类过分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生命价值和理想境界,导致精神颓废和道德堕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严重失调,在人的精神沟通、心理平衡、人生价值和终极关怀等方面发生了内在危机。随着人文精神的缺失,人们曲解了中国武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重视武术套路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中国武术的文化和养生功能,使中国武术的发展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只有使中国人文精神回归到武术运动中,让中国武术的文化功能和养生功能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才使中国人呈现出积极向上、文明乐观的精神面貌。

二、竞技武术缺少人文精神的原因

由于我国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是实施“举国体制”的政策,即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随着“举国体制”的高度集中,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潮流下,使得竞技体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困难。竞技武术作为体育的一项运动项目,虽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没能成为比赛项目,但是关于武术申请进入奥运会比赛项目是未来竞技武术的发展趋势。正是在“举国体制”的制约下,忽略了运动员最基本的生理和精神需要,使中国竞技武术的发展缺少人文精神。

三、竞技武术回归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享誉世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世界的文化交流也出现全球化的局面,中西文化的交流不断加深,表明中华民族的武术运动如今被推上了世界文化的大舞台,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和瞩目[6]。在竞技体育中,近几年竞技武术的发展迅猛,尤其是武术套路的发展更是到了越来越高的水平。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竞技体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阻碍了武术的发展,所以让竞技武术回归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怀运动员的身体状况

在竞技武术中,专业的运动员绝大部分是伤病缠身,尤其是一些运动员退役后,还受着伤病的折磨。由于中国竞技武术遵从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规律,使得竞技武术朝着“难、高、美、新”的方向发展,然而人们为了取得金牌的数量、追求比赛的胜利或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许多教练员置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不顾,比赛安排对运动员的身体极为不利,造成运动员的许多伤病。所以,在竞技武术中,我们要保证运动员的健康和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为最高出发点,在训练中完善保护措施,使运动员能够在正常的生长发育的基础上,提高各种技术,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4篇: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校;素描教学;人文精神

一、高校素描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教学现状

艺术创作的最初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语言,它和文字作品一样,可以给予人们精神层面的提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人们的心灵,好的素描作品应该通过细致入微的高超技巧传达给观赏者一种文化内涵,表现出当代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特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绝大多数素描教学老师都过于注重对素描技巧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学,致使许多作品只是技巧堆叠出的工艺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艺术院校的素描教材普遍缺少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内容,相对缺乏关于素描历史人物的人文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在进行素描训练时,只注重人物表面的现象。人文精神教育的缺乏使得学生过于关注空间构设、轮廓修饰以及写实能力的训练,忽略了人文精神对于作品整体表现张力的提升作用,这在极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艺术创作的质量提升。学生缺乏对于作品整体文化内涵的思考,过于注重写实,导致艺术成品多了工业制造的感觉,少了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涵。其次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对于素描成品的评价流于形式,多从技巧方面进行打分评估,致使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作品缺少发展根基,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得到重视和发展。素描是绝大多数艺术创作的基础,学生应该通过对笔触、整体画面布局以及光影运用的思考去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作品中表现人文精神的能力,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而非工艺品。

第5篇: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分析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科学精神的大致内涵,即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探索规律、推崇理性、实事求是、重在获取真知、实现最大功效。①

科学是求真,人文就是求善,就是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它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文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人文精神体现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实现浪漫情怀等价值理想。②可以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悉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文化或知识成就的升华,是人对外在的物性和内在的人性把握中产生的两种观念和价值体系,也是人类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野、对峙与交融、互渗,造成了人类知识与智慧的曲折演进;它们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铸就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的生动发展与综合提升。

当代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对立起来,这源于人们对两种文化有片面的理解。当代对科学的理解主要受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只重视“科学的逻辑”,而严重忽视了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人文背景,只强调科学的实证精神,严重忽视了人的创造精神或创新精神;强调科学与人文两个世界的截然区分,严重忽视了科学与人文的关联和科学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而功利主义科学观只是从工具或技术的角度来理解科学,而严重忽视了科学活动本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只是从控制自然、获取无知利益的角度来理解科学的社会价值,而严重地忽视了科学的其他社会功能,特别是对文化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③

与上述两种科学观相呼应,西方人本主义的文化观和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影响着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对科学的理解并没有超出狭隘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视野。同时,他们所理解和阐述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也是极为片面的。离开社会历史条件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这使他们的文化带有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而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特点是反科学主义和泛道德主义,强调科学在人文世界与人生经验中有其自身不可超越的限制,强调儒家的人文精神是“本”,科学技术只能作为“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进一步加深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当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要性。尽管历史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若即若离,但是当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走向融合具有必要性。萨顿看到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的状况,他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就是看法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冲突,一方是文学家、史学家这些所谓的人文学者,另一方是科学家。”④就拿科学精神来说,“科学精神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那些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手中,而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⑤。事实恰恰如此,近代以来,科技发展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机,其中最突出的是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等资源消耗的增加,如果不加限制地过度开发,人们有可能在短短的二三百年内将地球上千万年积累的石油、煤、天然气、各种金属等宝贵的矿产资源挥霍殆尽。与资源问题密切联系的全球性问题是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水和空气污染、热带雨林的毁坏、臭氧层的变薄等环境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甚至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技术及其发展同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另外,科学技术发展显然还同诸如军备竞赛、核威胁、胚胎克隆、兴奋剂的使用等许多问题密切相关。可见,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及其对人、自然与社会的负面影响的确存在,而且,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将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但是我们决不能将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对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一方面,资源、环境等问题并不都是由技术造成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每一种异化现象及其对人、自然与社会负面影响的背后都有社会制度上的原因或人自身的原因。因此,目前资源与环境危机的困境,科学和人文都应担负责任。要摆脱困境,就必须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道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当代社会发展所必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

纵观历史进程,我们有理由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当今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已达成共识:反对将科学与人文完全分离和绝对对立起来,倡导两种文化之间更加广泛的对话、更加宽容的理解、更加融洽的合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走向融合。

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已成为现代认识活动的“主旋律”。在两种世界的融通中,我们对“客观事物”有了这样的理解: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优先存在是不容质疑的,否认了这一点就抛弃了科学精神;但它的“表现”,在人面前显示出来的种种属性及其变化的可能性,都是与人相关的,是随着人的观察角度、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变化而变化的,即它表现于同人的相互作用中,使得我们视野中的世界必然带有人的痕迹,不承认这一点,就是背离了人文精神。

寻求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无论是在自然、社会还是在研究领域,都全方位地展开着,如对于基因组计划的伦理问题,基因工程专家和伦理学家产生了相同的关注点;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繁荣,使得技术专家和艺术专家结成了联盟。科技的平台必须也是人性的界面,人文的世界必须增加科技的含量,成为当代文化事业的一个共性特征;科学与人文之间在观念、方法、学科、精神上的互融正在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文明建设活动。

这种融通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意识。我国申办奥运就是一个例证,我国提出的申办奥运会的口号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这表明我们对科学与人文融通的强烈追求,可以说,科技和人文在中国实现全面腾飞的过程中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北京奥运体现科学与人文精神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绿色、科技、人文”为主题,向世人表明,北京奥运不仅要做到“更快、更高、更强”,还要“更纯洁、更互助、更人道”,充分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绿色奥运。为实现绿色奥运,北京市政府投入巨资,用于绿色奥运场馆及交通、能源、环保建设。发展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是解决北京市当前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极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根本性地解决能源问题。能源结构调整是北京市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理念的重要保障措施。

在绿色奥运概念中,绿色能源即新能源和节能是其中最主要的概念。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到21世纪中期可再生能源将为人类提供50%的商品化能源。我国将加速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国设备制造和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法规和机制,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发展。

人文奥运。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就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相互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贡献。⑥实现人文奥运,要进一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行奥林匹克教育⑦,提高国民素质。

科技奥运。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体育运动。运动训练方法的不断提高,运动场地器材的不断更新,乃至世界反兴奋剂斗争的不断升级,无不说明科技的魅力。

实现科技奥运,北京奥运会不断引进高新技术,这包括优秀运动员选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反兴奋剂检测芯片的研究等,在引进高科技的同时,不乏人文关怀。

注 释:

①②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320页。

③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53页。

④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9页。

⑤萨顿:《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40~142页。

⑥孙红敏:《2008年北京实现“人文奥运”之探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

⑦贾爱萍:《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教育与体育背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第6篇: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

1 灌输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培养人文精神,使学生增强自身素养、提升道德观念、完善心灵净化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宗旨。所以,发扬人文精神、以及灌输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中需得以体现,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师、教研人员需快速解决的现象。

1.1 人文教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现阶段的重点

现如今,我国经济飞跃发展,社会稳定进步,中国伟大繁华的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中也得以体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现代先进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高中语文教学以指导学生领悟突出的作品,了解汉语语言的特点,写作精华文学作品为重点。综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充分结合,使语文教学在发扬人文精神,促进文化繁荣上成为重要方式。

1.2 响应国家方针对人文精神的重要培养

2010年,国务院印发方针,坚持素质教育,德育优先、看重能力、鼓励发展全面。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灌输人文精神的目的是,解放学生思想,不拘束于应试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稳步发展。灌输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观念,完善自身素养。所以,学校响应国家教育方针,提升素质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灌输人文精神。

1.3 人文精神教育在新课改中内容增多

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力度在我国高中新课改中加强。在课改内容上注重来源于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发挥语文教学在人文精神教育的载体性、人文性及重要性。我国高中语文的发展在新课改的实施中越来越优秀化,实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珍贵价值。

2 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渗透方法

2.1 教师提升对专业知识的重视

在灌输人文精神的高中里,语文教师只有丰富专业知识是不能够满足其教学水准,除此之外,还需了解多种多样的政治文化、历史宗教、道德观念、法律评判等等,不断更新学习新知识。多阅读表达人文精神的书籍,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2.2 对教材更深层理解

许多人文因素在教材中包含,找到内容的关键点,巧妙的切入并进行人文灌输,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举例说明,在杜甫《三别》里,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精神,教师需引导学生代入情境,实际感触作者内心情怀。教材内,有些与学生距离较远,人文精神表现不突出,因此学生比较难以领悟。所以,更需要教师努力理解研究教材,在字里行间钻研高深的文学思想。比如,《离骚》,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诗人坚持正义的刚毅不屈的伟大精神。教师需引导学生多个层面赏析这篇旷世之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有幻想色彩。

2.3 学习中带着亲身体验

把自己亲身体验代入学习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会很大程度提高学习效率。举例说明《赠汪伦》里,以李白角度出发,是学生深刻理解无形的情谊变为生动,表达浓浓的友谊深厚,不舍分别,使学生深刻了解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不舍的情怀。在学习《哈姆雷特》时,可进行实际表演情景,使学生在参与中理解教材,明白人物纠缠,体验主人公感情,教师可就人物中的情感灌输人文精神,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会为将来更深入的学习语文打下夯实的基础。

2.4 自主评价,拒绝评价官方化

教学中最后一点是学生对其的评价,同样为重点步骤。此步骤是检验学生的学习观以及实现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在此步骤中成绩若成为评价的水准,将会使评价官方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学生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若过分的用成绩约束学生,会使教学失去原有的水准。所以应把人文性在教师的评价中体现出来,并遵守;发扬“符合进步”为出发点的评价中心。注重评价的层面与角度,理解被评价者的个性和多样。评价内容无关多少,注重内容质量性,分析学生多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使学生在鼓励中进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用鼓励话语,减少批评会更加促进学生努力进步。评价中把关思想的过程,注重在学习阶段里学生的思想发展,抓住学生思想的规律。具有了良好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不断灌输,表现优秀理念,使学生文化素质及道德修养明显提升。

第7篇: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文精神是一种意识和观念,主要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人民的人文修养。

二、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人文精神培养不够重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地理教学只在乎学生的成绩和对地理事象的识记、理解,对地理价值观及地理情感的培养不在授课范围,过分强调对地理基本技能的指导,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2.传统的教学方式阻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地理教学课堂教师注重对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对地理学的基本结构、基本地理知识和技能等知识死记硬背,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地理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位置,忽略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就要对地理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变,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地理价值观。3.地理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对地理教学的评价中发现,教师过分注重对学生的地理理论知识和地理技能方面的考核,而忽略了学生在地理情感及地理价值观上的态度,对地理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缺乏相关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标准,因地理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也直接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措施

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加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地理教学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应用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1.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作为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者,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经常用鼓励的语气夸奖学生,给予学生肯定和认可,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地理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互相的争辩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一直以来,在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大纲中体现得较少。为了在地理教学中能够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在地理教学中增加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环境问题的表现,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在地理教学的内容上可按照“提问—分析—解决”的步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给学生思考时间,提供发言的机会。如在学习《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时,教学步骤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数据整理,了解环境问题的真实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意见。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培养。3.加强地理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就要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具有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及创新教学理念的地理教师队伍。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经常组织教学观摩及讲座,对教学方案进行讲评,使教师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要扩大教师的业务范围,进行多学科的学习,使教师在地理意识、地理态度及地理价值观等人文地理方面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进行讲述,有助于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能够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如,学习《地壳运动》时,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有机结合,使课堂的气氛和谐,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4.建立人文精神教育评价体系。要使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得到有效落实,就要建立符合人文精神教育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要针对地理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要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否能够挖掘地理教材内涵的人文精神并把现实中变化发展的地理融合到人文精神中。是否对学生有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理念,是否把地理教学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要看学生人文素养是否得到提高。

四、结语

在高中地理课堂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训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的改变,重视对地理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文精神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重视学生人才精神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进步。

作者:俞睿 单位:永泰县城关中学

参考文献:

第8篇: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本土;人文精神;渗透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2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在尊重数学的科学性之外,还应该关注其特有的人文性。因为数学不只是一种形式化的符号体系,而且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思维模式;数学不仅是一种演算技能,而且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技术;数学不仅是科学通用的语言,而且体现着人类普遍的认识范式;数学不仅是真理的化身,而且具有独特生动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蕴。同时,数学应用中的实在、生动、鲜明的人性闪光点及其文化内涵赋予了人文精神更为丰富和生动的气质。

尽管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和渠道,但是,两者如何有机地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其现状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小学数学的科学性价值取向深信不疑,但对于人文价值普遍认识不足,这导致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中。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学习氛围,让儿童对学习的鲜活情感和认知情趣逐渐消失;反复而单一的题海练习,让儿童的自由天性和潜在灵性逐渐丧失;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儿童的创造潜能和探索激情不断退化……从而使本应折射人文精神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本土人文精神与小学数学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区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精华;人文精神是一种思想与境界,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来源于现实但又超越现实的精神理想;人文精神以对人的关注为根本,以诉诸于人性、人本价值的实现为基本的目标追求。

本土人文精神是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是本地区人群共同具有并较为稳定的人文价值观及其规范。

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小学数学教育除了数学知识传授功能,还承担着对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情感、思想、精神等内在人文素养积淀的重要任务。比如,数学学习中理性认识的积淀、思维习惯的积淀、道德信念的积淀、个性品格的积淀等。因而,小学数学教育理应成为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推崇小学数学教育渗透本土人文精神基于以下立场:①本土的历史文化不等于本土人文精神;②本土的名人轶事、历史记载不等于本土人文精神;③小学数学教学渗透人文精神不是讲历史上的本土,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小学数学教育渗透本土人文精神,是儿童自身的情感、意志、心理、修养以及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儿童通过体验、感受乃至直觉、顿悟等形式对本土人文精神的反应,是体现于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动力、调节、维持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

如何润物细无声地融本土人文精神于小学数学教育中,这需要教师具有主动意识与文化自觉,需要用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相匹配。

(一)以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为前提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象征,也是道德的榜样。教师对儿童的影响远不只是数学知识,还包括在数学学习中人文意识的觉醒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虽然,本土固有的传统文化浸润、影响甚至构成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文化背景,但如何将其转化为日常的数学教学行为,这既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丰富的人文知识,又需要有文化自觉意识。

教师人文素养的不足是影响数学教育人文性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师要在自觉补充、提高本土人文知识的前提上,具备本土人文精神与人文理想,并转化为持续的有效的人文实践。

数学本身虽然也具有人文性,但一方面,它是内蕴的,需要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挖掘与利用。另一方面,除了数学自身的人文因素之外,数学教育还需要从本土人文精神中汲取精神养料。由于本土人文精神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超验的,而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而,数学学习中本土人文精神要作用于儿童,数学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必须先行。

(二)以恰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呈现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提醒我们,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已经注重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因素,需要我们去领会、体现。而作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师对课本的依赖应该转变为对课本的创造性使用。根据这种新的课程观,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再加工可以根据本土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体现本土地域风格和特色。

鉴于小学数学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材渗透本土人文精神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接利用教材内容作延伸;二是结合在各种教学内容中作渗透。

(1)教材内容的延伸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越来越显现出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强调现代意识的同时不忽视传统文化,将时代性与生活气息紧密相连等等。这些特点使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更具有人文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数学知识的引入都具有现实背景,数学知识的应用大多具有现实性。因而,将本土的历史、本土的文化、本土的发展等这些本土的人文因素适时地融入其中,既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也是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有效方式。如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你知道吗?”等板块,可直接与本土的历史和现状相结合。在长期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渗透本土人文精神。

(2)有机地渗透在所有教学内容中

小学数学教材中毕竟很少有直接的人文知识或可以直接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中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因为本土人文精神是指人对本土文化的一种意识,是一种思维活动,表现为人的一般心理状态。它不是可以记忆的知识,而是需要养成的人生的态度、观念和状态。而数学学习过程需要认知,也需要创造;需要智慧,也需要毅力;需要独立研究,也需要团结协作。这些学习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处处有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机会。

实际上,数学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背后,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营养,教师只要悉心组织就可以适时渗透,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比如,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踏踏实实,扎实掌握,精益求精,讲求实效;面对学习比较难的数学内容,鼓励学生面对困难不后退,知难而进,体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毅力等等。

总之,数学教学内容中处处是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土壤,关键在于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性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中本土人文精神渗透的因素和途径。

(三)以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保障

数学并不是表面能感受到的没有任何感彩的符号游戏,其抽象理论中隐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但数学并不像人文科学直接透过文字就能感受到带给人们的美感、激情和享受。数学的人文内涵往往被其逻辑性、科学性所掩盖,需要教师透过这些学科形式去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和情感色彩。

本土人文精神的渗透需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自觉性原则。教师应该强化教书育人意识,使在课堂中融入本土人文精神成为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渗透性原则。教师应努力挖掘小学数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把本土人文精神的精髓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内化到儿童的心灵深处。

经常性原则。教师在所有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始终坚持人文教育行为,坚持不懈,使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本土人文精神教育环境的熏陶。

1.建设课堂文化,渗透人文精神

本土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着力点是课堂文化的创建。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数学的逻辑严密等科学属性,留下了数学严肃、严格、严谨的印象,认为数学课堂就应该冷静、沉着、不拘言谈,学生学习数学就得是冥思苦想的过程,就是掌握概念、公式、定理与解题的过程。这造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多感受到的是枯燥、乏味、单调、紧张。其实,这既是对数学教育的误解,也是对小学数学学习者的误解,更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人文性的误解。建设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性数学课堂文化是消除这些问题的根本。

“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提醒我们,教师首先应该重视数学课堂中人文环境的建设,将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尊重的、友善的、信任的、理解的、关爱的、宽容的人际关系这些人文因素成为课堂的主流,营造出以接纳、支持、和谐为特征的数学课堂,使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时时感受到宽松、安全和愉悦。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才能绽放激情,形成独立、鲜明的个性。

其次,教师要有人文关怀的意识。教师既要看到知识获得、能力形成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又要看到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身心的和谐发展。因而,在教学中要多鼓励而非批评,多解放而非束缚。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独立的个性品质、大胆的探索精神,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

结合本土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既可以利用本土人文历史的故事与情景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与浸润,获得激励与动力;也可以通过数学活动去领略丰富的本土文化,感受数学的文化气息。启迪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看待历史、体会人文精神。

具有本土特色的、积极进取的课堂文化能为渗透本土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而这种课堂文化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本土人文精神的传承过程。

2.倡导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习惯,权威主义的教育养成驯服而不是创造。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放开思想、敢于质疑,以本土人文精神的力量激励、唤起创新本能,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强化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性数学学习,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激情。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处理各种数学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分析事物的习惯。

呵护奇异的想法。数学教学承认学生的各种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儿童的发展创造合适的环境。尤其是当学生出现与常规相异的想法或行动时,教师更应该呵护这些即使是错误的思路。因为教师在呵护的可能是创造的意识与源泉。

赏识不同的处理问题方式。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是从已有的基础出发构建知识体系的,这可能导致不同学生采用不完全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方式虽然有优劣之分,有难易之别,但教师应该抱着赏识心态,而不是评判员的角色,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成长,从而继承与发扬善于创新的本土人文精神。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协作能力

本土人文精神中既有追求卓越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更有海纳百川、包涵宽容的开放胸怀。作为学生学习交往、学习协作、学习共事的“社会环境”,数学课堂无疑承担着养成合作与包容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其中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展示合作与交流的技巧,更要引导学生间的协作。

教师要做真诚的倾听者,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要做合作的引导者,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认识与感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相互质疑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既是科学精神的表现,更体现着互相尊重的人文精神。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学会表达与交流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新环境的重要能力。

4.根据数学特点,体现渗透方式

小学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体现在其从科学的角度培养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能以数学的特点有机渗透。

探索与执著:吃苦耐劳、锲而不舍是本土人文精神代表性的特征。而数学学习恰恰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专心、踏实,忌讳浮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战胜困难与挫折的过程,学好数学需要不懈的追求、坚强的意志与持久的毅力。

敬业与责任:数学学习过程需要足够的细心与耐心。这对于培养儿童求真务实的作风,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谨慎的学习习惯、强烈的责任感与高尚的诚信意识具有促进作用。

理智与自律:数学结论是一种在有限条件约束下形成的逻辑性结果,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遵守相应的数学规则,这能使学生形成尊重规律和对秩序、公德、法律的内在自我约束力,养成自律的意识。

欣赏与美育:数学是瑰丽的,有利于高尚情趣的熏陶。数学教学过程应该充分展示数学美,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进而达到激发儿童丰富想象、愉悦心情、涵养道德、热爱生活的目的。

四、结束语

第9篇: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育;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在经济和物质利益氛围的诱惑下,当代大学校园里充斥着市场精神,大学校园缺少纯粹的文化气息。部分师生放弃了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欲蔽灵台,心为物役,使科研学术成为追名逐利的手段,这些都使正确价值观越来越远离校园。

这篇文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对大学教育中科学技术培养与人文精神培养的认识。

一、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状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少数学生能简略回答一些表面含义,如科学精神,就是以科学为主,对科学有孜孜追求的热情,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发扬人的个性,对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学历和多证书的追求是一种功利和实用目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部分学生文化视野狭隘,只讲眼前,不讲长远,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上述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呢?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定义,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就其基本的含义而言,科学精神就是尊重体现科学技术的价值,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而人文精神则注重人的思想观念,重视人文文化素养,强调依靠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推动社会进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们深入观察与不断认识世界所不可或缺的。

三、如何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先生曾说: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实质就是指人文精神。科学教育依赖科学,着重追求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方法的探索;人文主义教育则强调人的思想和情感。科学教育以求真为主题,人文教育以求善为根本;科学求真需要以人文为导向,人文求善需要以科学为奠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增强其对科学求真、求实的追求。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丰富其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大学担负着培养中国未来的中流砥柱的重任,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有利于提高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锻造是构成高校教育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