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医学技术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

第1篇: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

因此,教学秘书作为整个学院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重要枢纽,找到教学秘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学秘书工作,提升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尤为重要。

1 影响高职院校教学秘书服务满意度因素

1.1 与高职院校学生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有所欠缺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秘书处在整个教学管理环节的一线,高职院校秘书工作直接面对的是学生,是整个管理制度的执行者与监督者。

在进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时,教学秘书通常无权随意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变更。这样一来,一旦出现学生需要教学秘书帮助解决问题和遇到难题的情况下,由于学生对于教学秘书的工作及权限不太了解,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教学秘书工作不满意。

1.2 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相关的制度存在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不完善,从整个院校的管理上看,对于高职院校部门教师的组织、指导与控制比较难。而高职院校对于院校教师的组织约束力较差,一般只是课程上讲授关系。这样一来,教学秘书在进行服务工作开展时,往往需要同受聘单位的教学秘书和负责人联系,加上受聘单位对于高职院校自身情况的不了解,使其对于高职院校秘书工作不满产生抱怨。

1.3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的服务理念及水平不健全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的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专业知识、网络应用能力的影响,加上高职院校管理者对于教学秘书队伍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秘书队伍学历、服务技能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秘书服务满意度。同时,高职院校教学秘书服务理念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更新,高职院校教学秘书的角色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变,使得教学秘书一直将自己视为管理者,而在实际工作中又是被动等待被安排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使得高职院校秘书工作的服务质量得不到改进。

1.4 对高职院校教学秘书的激励不够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的激励工作是保证教学秘书工作开展的有效措施,由于教学秘书工作本身繁杂性和工作量大等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秘书在事务性工作中难以体现服务价值,很多教学秘书都产生了厌倦、责任心下降等心态,创新能力更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尽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进行教学秘书的服务行为的约束,但其相关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缺乏激励。

2 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有效措施

2.1 强化教学秘书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工作

强化教学秘书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工作,对于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有效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更是要严格按照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而这些工作的完善和执行都需要教学秘书的参与,由于教学秘书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信息,能够更好和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动态,因此,强化教学秘书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工作尤为重要。

2.2 为高职院校教学秘书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为了全面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就必须增加教学秘书的学习机会,高职院校的教育本身不仅仅需要教师水平和硬件水平的提升,更需要提升基层教学秘书的水平。高职院校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的中坚力量,需要高职院校能够为其提供和探索新的培训机会,并通过有效的培训、进修,全面提升教学秘书的管理理念和服务质量。

2.3 做好服务群体的了解工作,增加秘书工作的主动性

高职教学秘书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基层组织者和实施者,目前教学秘书服务的对象主要包括学校教学高层的管理者、决策者,高职院校一线的教师、学生,为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的主动性,就需要教学秘书在开展服务工作时,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工作方式,全面了解不同群体的不同管理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教学服务工作的工作效率。

2.4 培养教学秘书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对象的认同感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需要做到热情、耐心和细致,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普遍特点就是缺乏应试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提升教学秘书的服务质量,需要教学秘书对待学生需要更多的热情和耐心,更要做到理解认同,能够在包容的心态下进行学生工作的指导。

2.5 建立一个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教学秘书在学生管理工作上能不能达标,主要是看教学秘书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所以,实现教学秘书由“管理”到“服务”意识的转变,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学业服务体系、教学服务体系等全方面的“以服务为中心”的体系,提升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秘书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更好的推进教学秘书工作的开展。

第2篇: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

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较国外晚,使其在实际的发展中还是存在许多需要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基于这种现状考虑,我们必须要提高对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完善、优化与创新意识,并通过各种有效性措施的大力落实,促进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稳定、长效发展。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94-01

1 前言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主要是指结合了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与工程学原理,从事医学、生物学、卫生学以及行为学等方面的一种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应用工程技术手段,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医学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保障人们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医疗器械产业主要是指在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中所应用的电子医疗设备、内外科器械、离体诊断设备、牙科器械、整形设备以及医院供应品等等。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属于医院诊治疾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也是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基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重要性,本文就以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作为研究方向,论述其发展现状,并对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展开探讨。

2 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项研究方向诸多、内容复杂、要求极高的专业,其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36年,但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较国外相比,其起步还是较晚,综合来看,其与国外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距离。而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人才的培养。其一,培养能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与管理、医药市场营销、医学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其二,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将医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并以此为目标来培养高级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型人才;其三,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能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开发与生产的高级人才。⑵研究成果。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等功能性假体;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心脏起搏器等人工器官;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电磁与激光治疗设备;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生化分析仪等新型临床诊断与监护技术、监护设备等。

2.2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临床疾病的诊治效果,还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而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⑴医疗器械工业现状。由于国外医疗器械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造成的冲击,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对医疗器械的自主研制与创新。例如,在“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了我国自产医疗器械的应用与普及、产品创新。并在着力突破高端装备大多引进国外的问题。力求实现高端主流装备、医用高值材料、核心部件等医疗器械的自主制造,以实现降低医疗费用、打破进口垄断的问题。⑵医疗器械营销现状。我国的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企业诸多,尤其是近年来,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使得我国医疗器械的营销势态良好,例如婴儿培养箱、心电图机、高压氧舱、磁共振成像系统、体外诊断试剂、各种敷料及卫生材料等数千种大小不一,规格不一的医疗器械在全国各医院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⑶医疗器械技术现状。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医疗器械的性能与质量也得到了不断升级。而我国各大小型医院,在先进性医疗技术的驱动下,所应用的医疗器械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例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械对采色超声成像仪、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多参数监护仪、心电图设备、耗材等医疗器械的配置与升级。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对实时三维彩色超声成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64排螺旋CT等先进性医疗器械的应用。

3 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

3.1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

虽然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迅速,但其与国外的发展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种现象,我国对于生物医学工程的持续发展也十分重视。而在分析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情况与研究成果之后,笔者认为,我国今后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将会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纳米技术、介入性微创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重点。⑵生物型人工器官、生物机械结合型将会有新的突破,各种高质量的人工器官将会广泛应用于临床。⑶药物与材料相结合的新型给药装置或技术将得到有效发展。⑷所应用的各种诊疗仪器与装置,将会逐渐朝着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其诊疗所用机器人会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3.2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目前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14%,这也表现出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全球水平比还相差甚远,不过,这种现象也给投资者们看到了该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技术的不断升级下,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将会逐渐替代国外进口器械,随着机械器智能与生物智能技术的发展,我国在未来必将不断研发高科技医疗器械。此外,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之后的医疗器械产业还会以家庭会对象,研发生产出一系列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诊断的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

4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在医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近年来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对生物医学工程也越来越重视,且医疗器械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信在未来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下,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也会有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卫东,曹德森,医学工程保障中的质量控制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2007年03期.

第3篇: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

云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量少,规模小云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规模比较小,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大,远远落后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据统计,云南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和规模均排在全国20位以后。

区域及行业发展不均衡云南省86.36%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中在昆明市,其他州、市所占比重不到14%;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农业和电子信息领域,而装备制造、环境保护以及新能源等领域较少。

专业人才匮乏整体来看,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缺乏高水平技术人才。2010年,云南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为29.17%,而广西省高达62.82%。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拥有量分别是江苏、广西、四川的6.02%、5.61%、19.23%。

设备陈旧,服务条件差由于资金或其他因素,我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所拥有的设备更新不及时,整体较陈旧。据调查,我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00年后购置的仪器设备总的仅有482台(套),国外引进126台(套)。另外,现有的仪器设备利用率低,严重造成了资金和空间的浪费。调查显示,昆明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平均利用率只有33%左右。

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能力不足全省大多数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要提供实验和生产场所及简单的一站式服务,缺乏技术评估、市场开拓和融资服务等中间环节,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创新需求。

云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制定建设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将云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纳入云南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统筹部署,尽快制定《云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中长期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宏观指导。

完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环境系统制定和完善云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政策,政策内容体现建设、运行、评价等不同环节,包括资金支持、人才支持、技术支持等内容,重点出台《推进云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云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认定办法》、《云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补贴办法》等。

设立专项资金,解决资金需求省财政年度预算安排5000万元,用于成立云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运行和发展,并安排5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4篇: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一、农、林、牧、渔业

6.中药材种植、养殖(限于合资、合作)

三、制造业

(一)食品加工业

2.水产品加工、贝类净化及加工、海藻功能食品开发

3.果蔬饮料、蛋白饮料、茶饮料、咖啡饮料的开发、生产

4.婴儿、老年食品及功能食品的开发、生产

5.乳制品生产

6.生物饲料、蛋白饲料的开发、生产

(八)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

11.精细化工:催化剂、助剂及石油添加剂新产品、新技术,染(颜)料商品化加工技术,电子、造纸用高科技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皮革化学品、油田助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胶粘剂,无机纤维、无机粉体填料生产

22.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原药新品种开发与生产

23.生物农药开发与生产

(九)医药制造业

1.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

2.维生素类:烟酸生产

3.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

4.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

5.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

6.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

7.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

8.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

9.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

10.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

11.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

12.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

13.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

14.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

15.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

16.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十七)专用设备制造业

13.氨基酸、酶制剂、食品添加剂等生产技术及关键设备制造

34.机电井清洗设备制造和药物生产

36.具有高频技术、直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辐射剂量小的80千瓦及以上医用X线机组制造

38.单采血浆机制造

39.全自动酶免系统(含加样、酶标、洗板、孵育、数据后处理等部分功能)设备制造

40.药产品质量控制新技术、新设备制造

41.中药有效物质分析的新技术、提取的新工艺、新设备开发与制造

42.新型药品包装材料、容器及先进的制药设备制造

十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生物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11.研究开发中心

12.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企业孵化中心

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三、制造业

(一)食品加工业

3.糖精等合成甜味剂生产

(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4.易制毒化学品生产(麻黄素、3,4-亚基二氧苯基-2-丙酮、苯乙酸、1-苯基-2-丙酮、胡椒醛、黄樟脑、异黄樟脑、醋酸酐)

7.钡盐生产

(七)医药制造业

1.氯霉素、青霉素G、洁霉素、庆大霉素、双氢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盐酸四环素、土霉素、麦迪霉素、柱晶白霉素、环丙氟哌酸、氟哌酸、氟嗪酸生产

2.安乃近、扑热息痛、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生产

3.国家计划免疫的疫苗、菌苗类及抗毒素、类毒素类(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白百破、麻疹、乙脑、流脑疫苗等)生产

4.成瘾性品及原(接29页)料药生产(中方控股)

5.血液制品的生产

6.非自毁式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及血袋生产

(八)化学纤维制造业

1.常规切片纺的化纤抽丝生产

2.单线能力在2万吨/年以下粘胶短纤维生产

3.日产400吨以下纤维及非纤维用聚酯生产,氨纶生产

(十二)专用设备制造业

1.中低档B型超声显像仪制造

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8.对外贸易公司

十、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1.医疗机构(限于合资、合作)

十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

*2.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认证公司

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一、农、林、牧、渔业

1.我国稀有的珍贵优良品种的养殖、种植(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的优良基因)

2.转基因植物种子生产、开发

三、制造业

(一)食品加工业

1.我国传统工艺的绿茶及特种茶加工(名茶、黑茶等)

(二)医药制造业

1.列入国家保护资源的中药材加工(麝香、甘草、黄麻草等)

2.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秘方产品的生产

(五)其他制造业

2.虎骨加工

6.致癌、致畸、致突变产品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产品生产

七、社会服务业

第5篇: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

本文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认知特点,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展《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从精选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及改革考核形式等4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

【关键词】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基金项目:

广东省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DJG20142116)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密切结合,能为医疗和医学研究部门进行工程技术服务,能从事医院仪器设备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的高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1]。医学检验仪器是医院检验科必不可少的仪器,医学检验仪器学是一门涉及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传感器、生物化学、放射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2]。该课程与临床免疫、临床检验、临床生化、医学传感器等课程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高度抽象以及综合应用等能力的要求较高。我院从2008年开设了《医学检验仪器》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目前教学大纲学时数为32学时。本人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深深的感到我院《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亟待改革,为此做了如下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1根据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目前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教材大部分是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编写的,有的虽然适合工科专业的学生使用,但是介绍的仪器比较落后,已跟不上现在医学检验仪器精密化、自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我院《医学检验仪器》课程以朱根娣主编的,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现代检验医学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为教材[1]。该教材比较适合医工专业的学生使用,内容安排共十一章,基本涵盖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较先进的检验仪器。考虑到课时的限制和医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特点,我们对课程的内容安排主要有光电比色技术及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临床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指标、使用方法及其维护和临床应用。教材关于检验标本及临床实验室的整体情况涉及的比较少,但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医学知识较为薄弱,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介绍检验仪器,学生总是会问,知道了仪器的结构和原理,但是这个仪器的标本怎么来的,整个实验室的管理是什么样的。因此课程在介绍各论之前,需要增加临床标本的采集、存储及实验室管理的相关知识,以便学生对临床检验实验室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另外,临床使用的检验仪器大部分是由国外厂家生产的,操作界面,使用说明及技术资料等都是以英文形式给出的,学生掌握一定专业英语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中也增加了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为学生以后工作中更好的了解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做好准备。工科学生的就业的方向之一是从事仪器的销售、维修等。因此学习检验仪器就需要学习其电路知识。因现在各厂家仪器关于电路的介绍都比较少,所以教材中涉及的也较少。但是现在有一些关于检验仪器维修的网站以及其他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对电路部分有一定的介绍[3]。我们从中精选了血细胞分析仪电路部分,并把这部分内容增加进教学讲义中。通过介绍这种典型仪器的电路知识,对学生学习其它医学检验仪器的电路知识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为毕业后从事检验仪器保养和维修工作打下基础。

2增加实验教学

我院目前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和医学仪器检测两个专业方向开设了医学检验仪器这门课程。课程开设之初的设想是为完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需求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课程设置学时为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程。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的感受到没有实验课的教学,就好比“画饼充饥”,学生普遍感觉内容抽象难懂,因此增加实验课程势在必行。目前我院还还没有专门的医学检验仪器实验室,对于实验课程的教学初步计划是和学校其它单位合作,同时配置一批分光光度计。对于实验课程的设置,可分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参观医院检验科室。组织学生分批参观检验科室,对于工科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学习检验标本的采集、处理以及存储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对检验仪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对检验科室的工作流程有一个了解。这一内容安排在上完绪论之后,各论之前,通过参观检验实验室,激发学生学习医学检验仪器的热情。第二个层次为验证性实验,因检验仪器属精密仪器且价格比较昂贵,实验室的建设和配置实验仪器需分批进行。在开设实验之初,先选用分光光度计作为验证性实验仪器,后续再扩展到其他检验仪器。因分光光度计价格较便宜操作简单,且它和生化分析仪都是依据朗伯比尔定律而设计的。学生在实验中配置不同浓度的溶液,让其分别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得各自的吸光度值,从而验证了郎伯比尔定律,同时也熟悉了生化分析仪的原理。第三个层次为仪器内部结构分析和故障检修阶段。我们积极跟教学医院联系,把它们淘汰的检验仪器回收到实验室。实验过程中把这些仪器完全拆开,学生通过观察内部结构,熟悉整个仪器的运作流程[4]。对于一些较简单的仪器,比如尿液分析仪,可以设置小故障,让同学们试着检修,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仪器的结构,将理论的东西具体化。也有利于将来学生在工作中能更准确地保养和维修仪器。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往医学检验仪器的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5],虽然对于每种仪器的讲授时都用多媒体给出仪器的实物图片,原理也给出了动画演示图,但这些总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总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的状态。如果留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来讲解,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材料的组织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比如说,介绍完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后,我们会留下课后作业让同学们自学原理相似的流式细胞术尿沉渣分析仪原理,5人一组,制作幻灯片,每组指定一位同学进行课上讲解,时间限定为10min。同学讲完后,教师再对同学的讲解进行补充和点评。我们在2012级医学仪器检测专业试行了一次,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次课程的讲解,对流式细胞术的理解更深了,对后续老师介绍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时,也是更容易理解了,学习热情也增加了。以后我们将继续拿一些原理相似或原理相近的内容让同学们自己讲解,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医学检验仪器的热情,从而学好医学检验仪器这门课。

4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单一的笔试形式。但医学检验仪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笔试考核一方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范围,另一方面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极大的影响其以后的工作能力。因此我们把课程的考试形式改为笔试占70%,实验占15%,课堂讲课占15%。这种考核方式能调动学生做实验和参与课堂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考核成绩能真正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5总结

本文从精选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形式等4个方面提出了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医学检验仪器课程进行改革的思考。但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而达到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丹 余学飞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工系

参考文献

[1]王华峰,陈超敏,周凌宏.新时期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J].医疗卫生装备,2004(9):120-122.

[2]朱根娣.现代检验医学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274.

[3]余学飞.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改革《医学仪器》课教学[J].继续医学教育,2004,18(6):42-43.

第6篇: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

关键词:医械专业 招生规模 产业需求 校企合作

为了解广东省高职高专医疗器械相关专业(以下简称“医械专业”)设置情况,笔者查阅了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中招生面向为“广东省”的广东高职院校有关数据,并访谈相关院校、专业的领导、教师,查阅近几年新增、新办专业资料,对2006-2013年医械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条件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析专业发展的问题与瓶颈,以期为广东省医械专业的设置和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1]

一、专业设置整体情况

目前,广东省开设有医械专业的高职院校有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在2004年升格之初即在医药营销专业之下增设医疗器械方向;2005年,该校开始设置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2008年开始以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医疗器械营销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招生,在2013年广东省“按照专业招生”的政策引导下,两个专业方向合并招生,入学后再按照相关规定重新分专业分班。此外,该校还于2009年增设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2010年设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专业,并于2012进一步丰富学科门类,增设医用软件与网络技术专业,该校的医械专业设置在全省院校中是最齐全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始开设医疗电子工程专业,2010年、2012年和2013年并到“电子信息类”中招生,入学一年后再按志愿、成绩和相关规定在电子信息类下设的五个专业中选择。罗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开始设置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

总体而言,为适应广东省医疗器械战略性兴新产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广东省医械专业学科门类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开设院校、专业偏少。

二、专业规模分析

虽然实际报到数与招生计划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但招生计划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规模。本文通过对2006-2013年各专业招生计划的分析来看广东省医械专业规模变化情况。

1.专业整体招生规模分析

2006-2013年,专业总体招生计划为2564,总量比较小,且变化不大,2009年和2010年虽然分别新增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和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两个专业,但招生规模都是50人左右,且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的两个招生方向都缩减了招生规模,因此年招生总量上没有太大变化;2012和2013年招生计划增量比较明显,这两年分别新增了医用软件与网络技术专业和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

放眼全国,目前设有医械专业的高职院校共有70余家,主要开设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等20余个专业,招生规模不足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各院校招生规模比较分析

由于各院校开设的医械专业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院校之间招生规模对比鲜明。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自2004年始陆续开设五个专业(方向),并有进一步扩充学科门类的趋势,以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方向)为龙头,带动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医疗器械营销等专业全面发展,形成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并驾齐驱的医疗器械专业群,培养生成装配、质量管理、产品检测、维护保养、经营销售等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八年招生计划总量占到广东省全部招生量的8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只开设医疗电子工程这一个医械专业,招生总量仅占15%。罗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新增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目前仅一届学生,所以总量也是最小的。

3.各专业招生规模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目前广东省高职层次医械专业共7个,既有开办时间比较长的专业,也有最近两年新设置的专业,每个专业随着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形势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是几个专业中的“老大哥”,2005年开始设置,并于2008年开始分设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医疗器械营销两个专业方向。2009-2011年间,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增设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和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两个新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招生规模下降,并于2011年达到一个最低点。而2012年虽然也新增了医用软件与网络技术专业,但此专业侧重于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医院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网站建设等工作,与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的区分度比较大,对专业招生规模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医疗电子工程专业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唯一一个医械专业。自2007年开设以来,招生计划基本保持在50人左右,同时该校还设置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等专业,在2010年、2012年和2013年更是与这四个专业一起以电子信息类招生;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是罗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新增专业,该校也设置有应用电子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两个相关专业,各种师资、实训、课程等教育资源共享、共建,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三、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办学历史不长,基础薄弱

医械专业均为近几年开设,在师资、实训条件、课程体系、教材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又因其专业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类的兼容、共享程度不高,整体水平滞后于行业的发展要求,制约了专业办学方向的扩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

2.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不一致

专业开设与行业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不强,专业之间的区分度不大,不能很好满足医疗器械企业多样化的用人需求,且大部分仍然采用学科教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3.专业复合程度高,但培养周期偏短

从模拟、数字的电子知识到解剖、生理的医学常识,从计算机、单片机等嵌入式系统到检验、诊断的常用医疗仪器知识,从常用工具的使用技巧到医疗器械的使用与管理……医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度比较高相应的理想培养周期应该更长。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在校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的时间短,难以扎实系统掌握,发展后劲不足。[2]

四、对策探讨

1.紧扣产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

广东省医疗器械已发展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朝阳产业,并在珠三角地区形成多个优势产业集群,截止2012年底,广东省医械生产企业达1800余家,经营企业6000余家,产业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占全国总量的八分之一。现有的医疗器械开发、管理、安装、维修人员数量及素质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产业特色及其职业岗位开办专业方向,进一步丰富专业类别,扩大专业规模,培养兼具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事生产、安装、维修、保养及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校行企合作纵向加深、横向扩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特征。医械专业知识跨度大,对教师的要求高;由于行业竞争和技术保密,很多有实用价值的内容被企业内部保留,难以进入教材;解决师资、教材、实训条件及与行业就业岗位紧密联系等问题,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校行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开发含有第一手技术资料以及维修经验的教材,并将企业员工岗前培训的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去,增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与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以及广州威瑞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广州纽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省中医院、省第二中医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按照“资源共用、责任共担、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原则建立多元合作关系,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人员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合作项目,为其它同类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3.贯通中、高、本人才成长路径

医械专业的科技理论依据是生物医学工程学。我国自1978 年创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为了区别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高职院校一般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名称设置为医疗器械相关专业。医械专业知识技能复合程度高、培养周期长,要求贯通“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立交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产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与本科院校合作举办高职本科,实现优势叠加。目前广东省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医学院、广东药学院、深圳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院校开设有本科层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职院校可以选择与自身专业设置相近、且主要培养从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员的院校进行合作,共同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

有没有办法将癌症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病?

“人类所有的疾病除了创伤以外都和遗传基因相关,其实癌症就是一种基因组疾病。”余伟师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NIH)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说过的这句话,一直记忆犹新,冥冥中他和同伴创业赛福基因也与这句话有关。

如何通过基因层面来防治癌症?要通过基因检测和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而现实的状况是,中国目前还缺乏完整的数据库,其次是生物信息分析和解读时效低、成本高,此外基因检测服务和临床医生之间存在断层,有效沟通不足而导致检测报告不容易被理解。基于这些痛点,赛福基因团队决定放弃美国的工作,回国创业,他们的愿景是,结合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医学的技术去开发基因数据分析平台,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对疾病患者,尤其是癌症病人的诊断分型与治疗。

众筹智慧

在创立赛福基因之前,余伟师在NIH下属的最大机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那个时候关于基因测序“精准医学”的计划还没有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出来,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有没有办法让这些研究基因数据的科研学者跟医生合作把致癌的可控因素查出来,增强医生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提高癌症治疗的有效率,或者说把癌症变成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幸运的是,期间余伟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创业初期,5个同伴,有住纽约的,有住新泽西的,有住华盛顿的,有学生物信息学的,有研究分子医学的,有学分子遗传学的,还有在耶鲁大学读应用数学的博士、毕业后开始做基因数据分析的,大家利用周末电话会议凑在一起,头脑风暴,讨论如何整合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智慧、把基因组数据分析的流程制定出来。

余伟师本人有11年的基因和疾病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2013年开始创建这个团队,2015年带着团队回国创业,其他的联合创始人,比如,技术总监刘湘涛是耶鲁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市场负责人贾洪涛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博士,运营负责人梁萌萌是南加州大学病理生物学博士。

待到赛福基因回国创业时,已经是整合了64位美国博士专家的团队,通过两年时间构建了与基因有关的三大数据库网络――疾病、基因、药物之间的关联,其中包括11000多种疾病相关的基因与基因突变位点信息;通过数据库的整合,构建自动化、智能化的基因数据分析平台;同时他们也注意严格把控数据的安全性,将数据端、分析端和应用端隔离,从源头杜绝数据的安全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基因数据量的增加,团队如何解决专业分析与解读的速度问题?“虽然说我们单个样本分析能保证时效,如果大量的样本数据未了怎么办?我们从有这些想法起就开始以‘众智’的理念,众筹智慧,吸收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余伟师介绍,回国后,团队专家一部分全职在北京,另一部分在海外以“顾问”的形式为赛福基因提供智慧支持。

其中是否涉及学术专利的问题?余伟师说,团队对此相当谨慎。一方面,这些顾问在贡献自己的知识智慧时,并不占用其所在机构的资源,比如他原来做基因组分析是用老鼠做样本,在赛福基因的顾问服务则是将这些分析原理运用到人体样本上;另一方面,针对疾病和癌症,他们会利用一些公开的文献数据库,整合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建立赛福基因的相关数据库,这也是“顾问”能够贡献智慧的;再者,赛福基因在美国也有自己的专业律师顾问,从一开始就对这些风险进行把控。

“人”,以平台的形式、共享经济的方式聚拢这些基因数据分析领域的专业人才,是赛福基因的一大优势。余伟师介绍,在全球范围来看,基因检测技术领域里专家级别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美国,而且培养的成本都很高。相较而言,生物信息学在中国是这几年才兴起来的,而且基因检测某种程度上是“综合性”学科,真正要做生物信息学的分析,至少得有数学、生物学两方面的专业背景,甚至是将计算机技术一起结合使用。同时,在中国做生物信息分析的成本非常高,还没有非常专业的遗传咨询师,时效性就降低了,而且要从美国聘请相关专家回国成本相当高。

搭建基因数据分析平台

如何以“众筹智慧”的方式,快速积聚专家人才?如何让基因数据分析这一完全依赖人和设备的技术服务,能够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这是基因检测领域的玩家们都在思考的,在中国这个领域的先进入者如华大基因,创新团队如赛福基因皆是。

赛福基因现在一方面在完善基因数据分析的相关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在推进自动化、智能化的基因数据分析平台的IT化建设,最终要实现在平台前端将客户原始数据上传,最后能够看到相对简单直接的数据解读结果信息。

在余伟师他们的设想中,当整合了一定数量的专家博士做平台级的服务,慢慢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结合自动化、智能化的基因数据分析平台,赛福基因能更高效地与国内的医院、科研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深度合作。

余伟师说,赛福基因专注于中国人基因组大数据在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希望建立中国人的基因数据库,也希望打造出国际一流的基因数据分析平台。

赛福基因一方面与之前医院的合作项目不断深入,比如北大肿瘤医院,展开了多个项目的深度合作,在不同胃癌表型的临床样品中,挖掘潜在的与致病以及药物敏感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几个月内,凭借赛福基因数据分析与个性化解读的核心优势,与国内外十余家三甲医院,以及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avland Clinic)、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等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其中包含临床产品推广与临床基础研发,涉及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性疾病、糖尿病、自闭症等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此外,赛福基因已经与诺禾致源、药明康德、云健康、海普诺斯、瑞奥康晨、百诺等第三方检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就其各自的需求提供数据分析或解读服务。

第8篇: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

关键词 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陕西杨凌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03-02

生物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正为所有进入者提供着良好的发展机遇[1]。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生物产业将主要关注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杨凌肩负使命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发展,生物产业集群创新效应显现。

1 杨凌示范使命

杨凌因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诞生之地成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农科城”。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内唯一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把杨凌使命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以建设“科技杨凌”为目标,以统筹农业科技资源改革为契机,大力集聚科技资源,深化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在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和集群示范作用。

2 建设杨凌生物产业发展集群要素的分析

产业要素结构分为核心层要素、紧密关联层要素、服务支撑层要素、宏观环境层要素和要素流动。杨凌也必须具备相关因素,才能集群化发展。

2.1 核心层要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集群创新发展的主要实施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该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5个国家和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和部省级野外台(站),1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在生物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资深专家、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和年富力强的学术中坚力量组成的学科带头人群体,是生物产业集群的技术支撑。

2.2 紧密关联层要素

紧密关联层由相关的机构、组织,主要是企业、科研机构、社区等构成。到2011年末,杨凌地区生物类企业近300家,生产的产品涵盖了生物产业的诸多领域,是国内生产生物产品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特别是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方面的企业与研发机构。

2.3 服务支撑层要素

服务支撑层要素是杨凌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发展永恒的主题。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用这种方式在全国10多个省区建立示范点和试验基地逾1 200个。杨凌农高会作为科技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累计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1万家涉农单位、逾1 500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累计促成投资与交易2 100亿元以上,在新科技、新产品集聚、展示和交易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正在着力完善和建设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积极构建信息化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

2.4 宏观环境层要素

杨凌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和厅局共建的领导管理体制,享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独特的体制创造了生物产业的宏观环境。

2.5 要素流动

杨凌成立国家示范区后,以集聚创新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机制为重点,突出标准化、专业化、整装化、板块化、全覆盖的特点,规划建设了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依托园区发展现代农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核心示范载体建设、集聚创新平台搭建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大量的生物育种和生物农业科研成果亟待向我国中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推广。示范区已经和正在为生物科研成果和产品推向中西部市场和国际市场,起到“增长极”的作用,并通过集群成长、发展提供硬件设施服务、后勤保障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促进了产业集群要素流动性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上述各层次彼此之间的协同一致和互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进集群化的发展,尤其在杨凌区域内知识、技术、人才等高度集中,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发展,加上良好的创业服务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大大加速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效提升了生物集群产业竞争力。

3 杨凌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

3.1 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思路

抓住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实施“生物产业经济强区”的战略,立足杨凌科技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在实现科学发展观对杨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破性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保护与加快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生物产业链,做大做强生物产业[2]。

3.2 杨凌生物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

第9篇: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

自我保健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及与其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自我保健规律与方法的科学。自我保健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它的研究对象覆盖了所有人群,并涉及到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一切领域。自我保健医学尤其重视被医学长期忽视的极大多数非病人群的健康保护与促进问题,并且强调人们要更多地担负起自身健康的责任;要求医护人员注重医学科学技术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合,病人在医疗中应与医护人员共同处于主动地位而不是听命者。因此,自我保健医学是主动医学,它是当今医学必要和有力的补充。自我保健医学既能创造卫生资源,又能合理、节约使用卫生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学意义。自我保健医学能把维护健康的钥匙交到人们自已的手中,使人人都能成为改变健康状况的动力,从而使人们的健康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使人们更易适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健康素质的提高能使人群的发病、患病和就诊人数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生活质量提高和有效工作时间增加,最终带来社会财富增长和人民生活幸福。

医学科普是自我保健医学的基础工程

所谓医学科普,就是把医学知识,医疗技术以及先进的医学研究成果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普遍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让广大群众了解医药卫生保健知识,从而保障和促进人民的健康。由此可见,医学科普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以便更好地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这与自我保健医学的宗旨是一致的。

医学科普是创建自我保健医学的先导。虽然创建自我保健医学仅仅是近几年的事,但自我保健活动却历史悠久,自古有之。医学的产生,最初是从自我保健经验的积累开始的。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于依赖被动型医疗预防技术服务来防治疾病,形成了医学技术服务的高度发展与自我保健观念淡化的巨大反差。70年代后,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和新的健康观的提出,自我保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80年代以来,自我保健自发兴盛起来,作为向广大群众普及医药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学科普事业也随着人们自我保健需求的增长而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国不仅卫生科普报刊林立,而且每年出版的卫生科普书籍、制作和播放的卫生科普电影、电视、广播节目更多。一些非卫生专业性报刊也增设了卫生保健知识栏目,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自我保健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科普事业的发展,为自我保健医学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对创建自我保健医学起到了先导作用。

医学科普是实施自我保健的重要途经自我保健医学的任务,除研究自我保健综合理论和技术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不同人群的自我保健实践。当前,自我保健的技术,方法和商品众多,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心理特点、疾病易感程度、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所患不同病种的人来说,其自我保健的需求也各异。因此,必须向他们传授有针对性的自我保健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通过医学科普工作来实现。最好的自我保健方法和技术,如果束之高阁,不被人们所接受,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当有些人由于无知而自损健康时,如果能及时得到医学科普的正确引导,变成能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自身负责、自我防护和自我保健。因此,医学科普是实行自我保健的重要途径。

医学科普在三级自我保健实施中的作用自我保健可分未病期自我保健、病期自我保健和病后期自我保健三级。一级自我保健针对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未病人群。为了落实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和各项措施,就必须向他们普及自我预防和增进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如坚持做到不吸烟、不酗洒、合理膳食、经常运动、控制情绪、生活规律等,就能预防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二级自我保健是病期自我保健。当人患病后,不仅需要得到医疗技术的服务,而且实施自我诊断,自我护理、自我治疗在促进疾病早日痊愈方面也相当重要。医学科普的功能之一,就是向病人传播早期发现病情、早期就医治疗和如何配合医生医治疾病的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充分发挥病人的自我主动性,促使病程缩短和早日痊愈。三级自我保健是病后自我保健。当病人治愈或好转后,仍需进行定期复诊、随访和调养。这时就必须利用医学科普对他们进行病后康复教育,防止病情复发,有利于缩短恢复期,使病人尽早回归社会。总之,医学科普在三级自我保健实施中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展自我保健医学,促进医学科普事业

当前,创建自我保健医学体系,发展其理论和实践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国内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自我保健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也将大大促进医学科普事业的发展。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增加了人们对医学科普的需求有人预言:“自我保健医学是21世纪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许多自我保健的新理论、新方法也急需向广大群众传播,以及早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必须会导致人们对医学科普的进一步重视。医学科普作为自我保健的重要资源,也将向多媒体、广覆盖、投入少、效益高的方向发展。